八声甘州教案

合集下载

《八声甘州》精品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八声甘州》精品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八声甘州》精品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八声甘州精品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简介本文档针对《八声甘州》这一经典文学作品的精品公开课进行教学设计和教案安排。

通过本公开课的教学,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和欣赏《八声甘州》这一文学作品,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 了解《八声甘州》的创作背景和作者- 分析《八声甘州》的主题和意义- 研究经典诗歌的鉴赏技巧和方法- 进行朗诵和演讲练,提升口头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独立思考与批判能力教学内容1. 《八声甘州》概述- 介绍《八声甘州》的作者和诗歌背景- 分析诗歌的整体结构和韵律特点2. 诗歌主题与意义- 解读《八声甘州》中的主题和意义-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3. 诗歌鉴赏与表达- 引导学生研究如何鉴赏一首诗歌-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能力- 进行诗歌的朗诵和演讲练4. 独立思考和批判能力培养- 提供课堂讨论和写作题目,促进学生独立思考- 引导学生批判性地分析和评价《八声甘州》教学过程安排1. 导入:向学生介绍《八声甘州》的背景和重要性(10分钟)-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发思考和讨论2. 正文教学:- 第一部分:《八声甘州》概述,介绍作者和背景,分析诗歌结构和韵律特点(20分钟)- 第二部分:诗歌主题与意义,探讨诗歌中的主题和象征意义(20分钟)- 第三部分:诗歌鉴赏与表达,研究鉴赏技巧,进行朗诵和演讲练(30分钟)- 第四部分: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能力,进行课堂讨论和写作指导(30分钟)3.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回顾(10分钟)教学评价与作业-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和交流- 课堂讨论:评估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能力- 书面作业: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对《八声甘州》进行深入分析教学资源准备- 《八声甘州》原文及注释- PowerPoint演示文稿- 经典文学鉴赏资料- 课堂讨论题目和写作指导以上是《八声甘州》精品公开课的教学设计和教案安排,希望通过本课的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并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

八声甘州(教案)[5页]

八声甘州(教案)[5页]

《八声甘州》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词的常识2.掌握《八声甘州》的主旨(二)能力目标1.能捕捉《八声甘州》的意象,分析意境(三)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对词的审美情趣二、教学时数2课时三、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1.《八声甘州》的主旨(二)教学难点1.《八声甘州》中的意象的使用与意境的形成四、教学内容(一)词的常识词的起源:词这一文学形式,起于唐代,在宋代迎来了它的全盛期。

词的发生与唐代的新音乐有密切关系。

由于唐代对外交流频繁,原产于西域的“胡乐”尤其是龟兹乐大量传入中土,与汉族原有的以清商乐为主的各种音乐相融合,产生了一种新的音乐——燕乐。

唐人崔令钦的《教坊记》所载教坊曲有三百二十四种,这些燕乐曲调有舞曲,也有歌曲,歌曲的歌辞就是词的雏形,当时叫作“曲子词”。

后来,词又称为长短句、诗余,是广义上诗歌的一种。

词牌: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之所以称为“牌”,由演唱时要挂牌的做法而来。

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这些格式称为词谱),人们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

有时候,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有时候,同一个格式而有几个名称,那只因为各家叫法不同罢了。

有的词牌本来是乐曲的名称。

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象菩萨,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

《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

这些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

有的摘取名作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

例如《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但因白居易有“能不忆江南”的名句,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

《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酹江月》,是因为“大江东去浪淘尽”和“一樽还酹江月”的句子而来。

有的本来就是词的题目。

《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唉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更漏子》咏的是夜。

(完整版)八声甘州 精品教案

(完整版)八声甘州  精品教案

(完整版)八声甘州 精品教案1《八声甘州》教案教学目标:1、 体会词中意象的抒情作用及“对写法”的抒情方法;2、 感受词人登楼临远所抒发的羁旅思归之情;3、 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掌握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1、 体味视野开阔、意境高远雄浑的词句及“对写法"的抒情角度;2、 虚实相生的手法. 教学难点:1、 诗歌意象在作品中传情达意的效果;2、 词人表达感情的手法。

一、作者简介柳永 (约980——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耆卿。

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至景佑元年54岁时方才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柳永终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南门外。

二、译文面对着潇潇暮雨从天空洒落在江上,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寒凉清朗。

凄凉的霜风逐渐地迫近,关隘、山河冷清萧条,落日的余光照耀在楼上。

到处红花凋零翠叶枯落,美好的景物渐渐地衰残。

只有长江水,不声不响地向东流淌。

不忍心登上高山下看远方,眺望渺茫遥远的故乡,渴求回家的心思难以收拢。

叹息这些年来的行踪,为什么苦苦地长期停留在异乡?想起心上人,正在华丽的楼上抬头凝望,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

怎么知道我,倚着栏杆的时候,正这样的愁思深重。

三、赏析词中表达了作者常年宦游在外,于清秋薄暑时分,感叹漂泊的生涯和思念情人的心情。

这种他乡做客叹老悲秋的主题,在封建时代文人中带有普遍意义。

但作者在具体抒情上,具有特色。

词的上片写作者登高临远,景物描写中融注着悲凉之感。

一开头,总写秋景,雨后江天,澄澈如洗。

头两句“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用“对”字作领字,勾画出词人正面对着一幅暮秋傍晚的秋江雨景。

“洗"字生动真切,潜透出一种情心。

“潇"和“洒”字,用来形容暮雨,仿佛使人听到了雨声,看到了雨的动态。

接着写高处景象,连用三个排句:“渐霜风凄惨,关何冷落,残照妆楼。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一、课程目标本次教学的目标是: - 了解八声甘州的历史背景和诗歌写作背景; - 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意义; - 学习诗歌的韵律和格律; - 理解并掌握诗歌的语言特点与表现技巧; -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与创作能力。

二、知识点梳理1.八声甘州的历史背景和诗歌写作背景。

2.诗歌中的意境和意义。

3.诗歌的韵律和格律。

4.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表现技巧。

三、教学策略1.唤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引导学生了解和欣赏优秀诗歌。

2.运用多媒体教学等方式,将八声甘州的历史背景和诗歌写作背景进行生动呈现。

3.通过讲解诗歌的韵律和格律,引导学生掌握诗歌的表现技巧和语言特点。

4.课堂中运用小组活动和讨论,加强学生的互动交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引导学生从“兰亭集序”、“小山重叠金明灭”等名句中初步了解唐诗的特点及其作用。

### 二、讲授知识点 1. 八声甘州的历史背景和诗歌写作背景。

八声甘州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王之涣从事官场事务多年,对地方风貌和民情有较深的了解,这首诗以音乐之八调、声韵之甘泉、风俗之甘州来表现了当时的民生状况。

2.诗歌中的意境和意义。

本诗以八调、甘泉、甘州为主题,描绘了一个生活在边陲的苍凉甘苦的精神风貌。

诗中意境清新:“朱履踏遍”、“翠眉佯作”等,情感强烈:“渺世独称羽,无人共徘徊”,并处处透露着浓郁的生命力和对生活的向往。

3.诗歌的韵律和格律。

本诗属于七言绝句,平韵。

四句间相当于2句独立成一段,故称“对仗句”。

这首诗写于唐开元年间,是唐代绝句诗的代表作之一。

4.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表现技巧。

本诗具有浓郁的田园诗情,蕴含了深刻的生活哲理和伟大的人生境界;诗中富有音乐性的表现手法和精巧的排比对仗,以及情意绵延、意蕴深刻的意象描绘,颇具特色。

三、活动安排1.小组探究,学生分成小组,查找与八声甘州相关的历史资料、音乐视频等素材,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推演,最后进行汇报和答辩。

《八声甘州》教案

《八声甘州》教案

《八声甘州》教案教学要求1.1.教学目的:1.大致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创作;2.了解慢词及柳词特点;3.了解作者在词史中的贡献。

1.2.学习要点:1.题解关键词:字耆卿;世称柳七、柳屯田;制作慢词;白描铺叙;《乐章集》。

2.内容提示这首词抒写了被萧瑟秋景所触发的羁旅之愁与思乡之情,曲折地透露出词人矛盾痛苦的内心,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封建时代中下层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情绪。

此词为双调。

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写景层层铺叙,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抒情细腻深婉,穿插想象,曲折有致。

作者生平:2.1.柳永生平:(按:柳永《宋史》无传)柳永(?-约1053),北人。

原名三变,字景庄。

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崇安(今属福建)人。

景佑进士。

官屯田员外郎。

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独多。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但作品中时有颓废思想和庸俗情趣。

诗仅存数首,《煮海歌》描写盐民贫苦生活,甚痛切。

有《乐章集》。

(《辞海》1989年版)2.2.柳永生平的其他资料:1.吴曾《能改斋漫录》:仁宗留意儒雅,务本向道,深斥浮艳虚华之文。

初,进士柳三变好为淫冶讴歌之曲,传播四方,尝有《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低吟浅唱?”及临轩放榜,特落之,曰:“且去浅斟低吟,何要浮名!”景祐元年方及第。

2.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引《艺苑雌黄》:柳三变……喜作小词,然薄于操行。

当时有荐其才者,上曰:“得非填词柳三变乎?”曰:“然。

”上曰:“且去填词。

”由是不得志,日与擐子纵游倡馆酒楼间,无复检约,自称云:“奉旨填词柳三变。

”3.张舜民《画墁录》:柳三变既以词忤仁庙,吏部不放改官,三变不能堪,诣公府,晏公(按,即晏殊)曰:“贤俊作曲子么?”三变曰:“只如相公亦作曲子。

”公曰:“殊虽作曲子,不曾道—彩线慵拈伴伊坐。

八声甘州教学设计-语文版

八声甘州教学设计-语文版

《八声甘州》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理解词人的思乡之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二、掌握一些常用的鉴赏方法教学重点:一、感受形象,领会意境二、在朗读中体味词情,赏析作品语言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想佳人”一句?教法和学法:赏读感悟意境,多媒体教学新课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在宋代的科举考试中,有位考生两次都没中,于是他悲观丧气的写了一首词《鹤冲天》来表现自己苦闷和激愤的心情:“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

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

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堪寻访。

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

青春都一饷。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到来年的时候,他第三次参加考试,考中了,但可巧的是,就在快要放榜的时候他写的这首词被皇上看见了,皇帝很不高兴,于是便在他的词边写了一句话,便说他:“此人既好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就真的把他的名字给消除了。

后来这位倒霉的词人流落民间,戏称自己是“奉旨填词”,从此无所顾忌地纵游妓馆酒楼之间,致力于民间新声和词的艺术创作。

官场上的不幸,反倒成全了才子词人,使他的艺术天赋在词的创作领域得到充分的发挥。

当时教坊乐工和歌姬每得新腔新调,都请求他为之填词,然后才能传世,得到听众的认同。

这位词人晚年穷愁潦倒,死时一贫如洗,后来京城一班名妓念他的才学和痴情,凑钱替其安葬。

出殡时,东京满城名妓都来了,半城缟素,一片哀声。

每年清明节,歌妓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并相沿成习,这位词人的死,虽没有人说他重如泰山,却是难得的幸福和温馨。

风流才子,生生死死都风流。

那么这位人生极富有戏剧性的词人是谁呢?这位词人就是——柳永,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他的词——《八声甘州》,柳永简介。

柳永原名三变,婉约派代表的人物,字耆卿,排行老七,晚年作过屯田员外郎,所以当我们说到柳永、柳三变、柳耆卿、柳七、柳屯田时,都指一个人。

当时在北宋民间曾流传了这样一句话“凡有井水处,能歌柳词”,可见其词多么受到老百姓的欢迎。

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教案

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教案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柳永一、教学目的1、了解柳永慢词的特点和风格2、学习本词情景交融和白描的手法二、学习要点:本词的艺术技巧三、教学安排:1、词的简介词:随唐时兴起的一种和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

词牌规定着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词牌原是乐谱的名称,乐曲失传后,就成了词的形式格律的标志。

词牌和词的内容并无联系。

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最短的只有十几个字,最长的不超过二百四十字,如《莺啼序》,有人按字数多少将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词从结构上看多数是分段的,一段在音乐上叫一阕(曲)或一片,上下片的句式有完全相同的。

如《西湖》、《卜算子》等。

也有不同或不完全相同的。

如《清平乐》、《沁园春》等。

凡是下片开头的字数平仄,句式与上片有不同的,叫“换头”,换头与不换头都是曲,乐曲的节奏变化决定的。

词从片数来分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几种。

单调不分片,多为小令,双调分二片,三叠分三片,四叠分四片。

从乐曲性质分,词调有令、引、慢、等,舒缓的乐曲叫“慢词”依慢词填的词叫慢词。

有的词调名下加慢“慢”字,如《木兰花慢》是由小令演化成的慢词。

柳永是慢词的奠基人,他开创了词的新局面,宋以前的词,主要是小令,柳永依慢词填词后,慢词才得发展。

柳永对词的贡献不反在于创意,而且在于创调。

他通晓音律。

(见作者介绍后部分)1、题解:《八声甘州》简称《甘州》,原为唐代边塞曲,后用为词调。

《词谱》说:“此调前后八韵,故名‘八声’,上下阙,九十七字,是慢词,上下个四平韵。

这首词写的是游子失意苦闷和思念家乡的心情。

(羁游行役之苦)2、作者及背景介绍柳永:初名三变,字耆卿。

福建崇安人。

柳永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父祖两代都中举作官,在京城开封度过了他的少年时代,养成了一种放荡的性格,整日与伶工歌妓为伍,写过一些风月歌词,自道是“白衣卿相”,据说柳永科场失意的主要原因是他生活浪费,不像一个正流文人。

八声甘州柳永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八声甘州柳永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八声甘州柳永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八声甘州柳永教案教学设计1八声甘州柳永教案教学设计第一部分:教学要求1. 学生能够理解该诗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

2. 学生能够理解该诗的主题和篇章结构。

3. 学生能够掌握该诗的词语和句式。

4. 学生能够阅读和欣赏该诗,并能够准确地诵读、抒情。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1. 课文导读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了解八声甘州诗的背景,让学生理解柳永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环境,也让学生熟悉了解唐诗宋词,了解文学的历史发展。

2. 词语学习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诗中难懂的词汇,让学生理解这些词汇在文化背景中的含义。

例如:“甘州”是指陇西地区;“鴈門”是指今天的山西运城。

3. 篇章结构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的结构,了解诗的主题和篇章结构,同时指导学生熟练掌握词语和意义。

让学生了解到该诗是描绘了柳永思念家乡和亲人的离愁别绪,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抒情艺术特点。

4. 诵读和欣赏教师指导学生规范地诵读诗歌,熟悉每一句词语的情感表达,让学生通过朗读和欣赏诗歌,深刻地感受到诗歌中表达的思想和情感,表现出中国文人内心的情感疏导。

第三部分:教学过程1. 诗歌解读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该诗的阅读方法,如分析诗词的韵律和意蕴,让学生理解和领悟柳永的意境和情感。

2. 词语解析教师可以通过词语的解析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该诗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例如,让学生研究“下龙飞”、“马蹄声碎”、“谁怜”等词,了解它们隐含的含义。

3. 生动的讲解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故事或图片等方式来讲解本诗,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柳永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情感。

4. 诗歌赏析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欣赏名家诵读或直接诵读,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诗歌的情感特点,并对古代文人抒情艺术特点有更深入的理解。

第四部分:教学方法1. 听讲和演示教师可以先向学生讲解该诗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之后可以通过自己的演讲和解析,将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传达给学生。

2. 互动和讨论教师可以通过诗歌的讨论,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诗歌特点和表现情感的方式,甚至可以让学生讲解诗歌的主题和篇章结构。

八声甘州 教案

八声甘州 教案

八声甘州教案八声甘州教案一导入:有一首歌唱地好“山不转水在转,水不转人在转”,但无论身处何地,我们对家乡的情是无法改变的,想想我们学过的诗歌,有哪些是抒发思乡之情的。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烟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断肠人在天涯”。

透过诗行,我们可以看见游子的思念,母亲的呼唤,亲人的期盼,今天,我们走进柳永的《八声甘州》,看看又是一番怎样的思念。

二、介绍作者: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老七,晚年作过屯田员外郎,所以当我们说到柳永、柳三变、柳耆卿、柳七、柳屯田时,都指一个人。

他才华横溢,创造了慢词,扩大了词的功能和内容,他的词分三类:一是写都市生活的繁华,二是写男女爱情的苦痛,三是写羁旅行役的悲伤。

导入:本词应该属于哪一类?我们读过才知道,大家推荐一位为我们泛读一下。

给同学时间自由读,思考:词中描绘了哪些景物,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导入:让我们带着这样的问题共同研讨这首词。

三、分析词句:分析“对萧萧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描写了哪些意象?暮雨、江天、秋2为我们交代了哪些内容?时间、地点、天气、人物3这些意象的组合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感受呢?凄冷(在诗词中这叫意境)导入:本词首句词人通过意象的选取,形成了一种凄冷的意境,我们在看看下一句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分析:“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同学们想一想,这种意境有没有发生变化?从哪个词可以看出?变成什么样子了?更加凄冷。

2李白的《忆秦娥》中也有类似意境的诗句“西风残照,汉家陵阕”,苏轼曾经把二者进行比较,认为柳词这句不减唐人高处,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提示:从意象意境两方面分析)明确:物像选取大尺度、大范围,广阔辽远,风既寒且急,行旅必少,只留下空寂的山河、渡口和楼头孤悬的残照,所用的描写词语更寒冷,肃杀落没。

可以感到意境更凄冷。

导入:远处景物这样的荒凉、凄冷,词人不忍再看,低头寻觅。

八声甘州 教案

八声甘州 教案

八声甘州教案教案标题:《八声甘州》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并理解《八声甘州》这首古琴曲的背景和意境;2. 学习并掌握《八声甘州》的基本演奏技巧;3.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八声甘州》的音频或视频资源;2. 古琴乐器;3. 教学投影仪或黑板;4. 学生乐器(如古琴、钢琴等)。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并讨论他们对音乐的了解和喜好;2. 介绍《八声甘州》这首古琴曲的名字和作者,并简要介绍背景信息。

探究(15分钟):1. 播放《八声甘州》的音频或视频,让学生仔细聆听;2. 引导学生观察、感受音乐中的情感表达和意境,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话语描述所感受到的内容;3. 分享学生的观察和感受,引导他们理解和欣赏音乐的多样性。

技巧训练(20分钟):1. 介绍古琴的基本结构和演奏技巧;2. 演示《八声甘州》的基本演奏技巧,包括指法、弹奏力度等;3. 指导学生跟随演示,尝试演奏《八声甘州》的简单片段;4. 分组练习,让学生互相交流和合作,共同演奏《八声甘州》的片段。

创作表达(15分钟):1. 鼓励学生根据对《八声甘州》的理解和感受,进行创作表达;2. 学生可以选择用乐器演奏、歌唱、舞蹈等方式,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情感;3. 学生可以分组进行创作,或者个别展示。

总结(5分钟):1. 回顾今天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总结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2. 鼓励学生分享对《八声甘州》的新的理解和感受;3. 引导学生思考音乐对人们的情感和文化的影响。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自行寻找其他古琴曲目,并进行欣赏和演奏;2. 组织学生参观音乐演出或音乐展览,拓宽他们对音乐的认知和理解。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在技巧训练环节的表现,评估他们对《八声甘州》演奏技巧的掌握程度;2. 评估学生在创作表达环节的表现,包括对音乐理解的准确性和创意性。

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2. 学生在技巧训练环节是否能够有效地掌握基本演奏技巧?3. 学生在创作表达环节是否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情感?4. 是否有必要增加更多的拓展活动,以促进学生对音乐的深入学习和研究?。

中职语文教案:八声甘州(全2课时)

中职语文教案:八声甘州(全2课时)
(5)再读上片,想象作者描绘的画面,说说这些意象组合成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6)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上片。
上片的感情基调是凄清、冷寂、孤独。具体到词句,则是:“洒江天”要读出广远的气势出来,“一番洗清秋”要声音渐低,收回。“渐„„当楼”要读得凄凉悲壮。
“是处„„休”中,“衰”“减”是景语,美景逝去,更是诗人客居在外的感受,特别要读出感伤情调,语速要沉缓,“衰”“减”可以读得舒展,绵长,后文“苒苒”与之照应,表现出是一个渐变的过程。“物华休”,“休”要收束稍有力。
怀人----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3)词中能揭示全旨感情的一个字是哪个字?
明确:愁。
五、课堂小结
全词主要写了:思故乡,怀亲人。
六、布置作业
拓展与练习




八声甘州
柳永
上片:登高所见之景
下片:思乡怀人之情
教后札记
中等专业学校2023-2024-1教案
编号:
备 课
组 别
语 文
课 程名 称
体会本词表达的感情。
教法
朗读法讲授法研讨法
教学
设备
多媒体辅助设备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内容及组织过程
个案补充
















一、导入新课
高一时我们学习了柳永的《雨霖铃》,领略过了他用哀婉缠绵的文字诉说离别之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八声甘州》,感受一位漂泊他乡的游子沉重的羁旅之苦。
二、作者介绍及文体知识
①这词是谁在思念谁?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剪梅花醉教案设计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剪梅花醉教案设计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剪梅花醉教案设计教案设计一:初识《八声甘州》教案目标:1. 通过欣赏《八声甘州》音乐,了解其历史典故背景与基本情节;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兴趣和欣赏能力;3. 培养学生对于音乐及其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调动学生的感官感知,使其展开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理解;2. 通过音乐欣赏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3. 了解《八声甘州》中所描绘的历史典故背景以及相关的文化内涵。

教前准备:1. 准备电子设备或音响设备播放音乐;2. 展示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介绍《八声甘州》的历史典故背景。

教学过程:引入:1. 教师以一段简单的音乐引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 教师出示相关图片资料,简要介绍《八声甘州》的历史典故背景。

练习与表达:1. 教师播放《八声甘州》,让学生闭眼静静地聆听。

2. 学生听完后,回答教师提问,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3. 学生分成小组,彼此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共同总结音乐中所表达的情感、形象等特点。

拓展与延伸:1. 学生可以借助互联网资源,搜索相关背景知识,进一步了解《八声甘州》的文化内涵。

2. 学生可以尝试创作自己的音乐作品,或以音乐为背景进行绘画创作。

教案设计二:传统文化经典——一剪梅花教案目标:1. 通过了解一剪梅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对传统文化的认知;2. 激发学生对传统艺术形式的兴趣,引导他们探索个人创造力;3. 培养学生对一剪梅艺术形式的欣赏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培养学生对一剪梅的欣赏和理解能力;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探索能力;3. 引导学生以一剪梅为创作素材进行绘画或写作创作。

教前准备:1. 展示或出示一剪梅的相关图片或资料。

教学过程:引入:1. 教师出示一剪梅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描述与分析。

2. 学生共同探讨一剪梅的文化内涵与代表意义。

教学展示与练习:1. 教师展示一剪梅的绘画作品或文学作品,解读其艺术表现手法和文化内涵。

八声甘州教案 柳永

八声甘州教案 柳永

八声甘州教案柳永教案标题:八声甘州教案 - 柳永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学习柳永的《八声甘州》这首古代词曲,帮助学生了解古代文学艺术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通过课堂教学和相关活动,学生将能够理解和欣赏这首古代词曲,并能够通过创作和表演等方式,展示自己对文学艺术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1. 了解柳永及其作品《八声甘州》的背景和特点;2. 掌握《八声甘州》的基本内容和韵律;3.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4.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八声甘州》的背景和特点;2. 《八声甘州》的基本内容和韵律。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并欣赏古代文学艺术;2.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课件或教材:包含《八声甘州》的文本和相关解析;2. 录音或视频资源:用于播放《八声甘州》的演唱版本;3. 古代文学艺术欣赏材料:如古诗词、古代绘画等;4. 创作和表演材料:纸笔、乐器等。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一段古代音乐或古代绘画作品,引导学生进入古代文学艺术的氛围;2. 提问学生对古代文学艺术的认识和了解,引发学生的兴趣。

导入:1. 展示《八声甘州》的文本和相关解析,简要介绍柳永及其作品;2. 播放《八声甘州》的演唱版本,让学生聆听并体验其中的音乐美。

主体:1. 分析《八声甘州》的基本内容和韵律,帮助学生理解其意境和艺术特点;2.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对《八声甘州》的理解和感悟;3. 组织学生进行创作活动,可以是创作相关词曲、绘画或表演等;4.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进行互动交流和欣赏。

总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化学生对《八声甘州》的理解和欣赏;2. 总结古代文学艺术的特点和魅力,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和探索。

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和解析,如其他古代词曲、古代戏剧等;2. 鼓励学生参与古代文学艺术创作比赛或演出,展示自己的才艺和创造力。

《八声甘州》教案(精选6篇)

《八声甘州》教案(精选6篇)

《八声甘州》教案(精选6篇)《八声甘州》篇1教学目标:1、了解的发展概况。

2、了解作者及作品。

3、体味词中表达的作者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1、鉴赏《八声甘州》。

2、通过阅读文本,掌握宋词的鉴赏方法。

教学过程:一、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讲解宋词的有关知识1、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掌握宋词有关知识的情况。

2、根据提问情况,教师对宋词知识加以补充订正。

宋代最有特色的文艺形式是词,它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或者说词本是一种依照一定曲调配乐演唱的诗。

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叫做“词牌”,依调填词叫“倚声”。

词在宋代的别称有“曲”、“杂曲”、“曲子词”、“乐府”、“琴趣”、“乐章”等,均与音乐有关。

另一个后世比较通行的别名“长短句”,从表面上看着眼点是文字表现上与传统五七齐言的诗不同,其实词句子的长短参差,还是因为曲调节拍的需要。

词依音乐体段和节奏的不同,有“令”、“引”、“近”、“慢”等等分别。

令,也叫“小令”。

慢词,古人从字数着眼,也称为“长调”。

词的分段叫“分片”,除单调外,一首词多由上、下两片组成,慢词有多至三四片者。

词在唐五代即由文人在民间创作的基础上引进教坊和诗坛,但所作仍以小令为主,齐言、杂言并存。

慢词的大量出现,则是北宋中期的创造。

从此宋词曲调大盛,兼备众体,蔚为中国诗歌史上与并峙的另一个高峰。

两宋词坛的勃兴是在北宋建国七八十年之后的宋仁宗赵祯时期,代表作家有晏殊(991-1055)、欧阳修、张先(990-1078)、柳永等人。

五代时,由于君主的提倡,南唐词坛特盛,晏殊、欧阳修等出自江南旧地的江西词人,沿袭南唐余绪,以风流自命,致力于创作短章小令、轻丽之词。

柳永开始大量创作慢词长调,为此后宋词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传世的柳永《乐章集》二百余首,慢词就占一百多。

著名的长调如《望海潮》(东南形胜)、《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以赋体的手法铺写都市生活和送别的场面,洋洋百余言,充分体现了慢词篇幅宏大、适于铺陈的特点,使宋词在唐代近体诗长于比兴的特点之外别树一帜。

八声甘州沪教版高一下册语文教案设计

八声甘州沪教版高一下册语文教案设计

八声甘州沪教版高一下册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八声甘州》。

2.分析并领会柳永词的艺术特色。

3.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词的意境与情感表达。

2.柳永词的艺术风格。

三、教学难点1.词中意象与情感的关系。

2.词的节奏与韵律。

四、教学过程1.导入以柳永的生平故事引入,让学生了解其创作背景。

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柳永吗?知道他的哪些作品?2.词的朗读与感知学生齐读《八声甘州》。

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节奏与情感的表达。

学生再次朗读,感受词的韵味。

3.词的内容分析分析词的上片,引导学生理解“对潇潇暮雨洒江天”的意境。

分析词的中片,引导学生理解“望海涯天际,心旷神怡”的情感。

分析词的下片,引导学生理解“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哲理。

4.词的艺术特色分析分析柳永词的艺术风格,如:意境优美、情感真挚、语言流畅等。

引导学生从词中找出具体的例子,感受柳永词的艺术魅力。

5.课堂讨论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柳永的词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在《八声甘州》中是如何体现的?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6.作业布置背诵《八声甘州》。

五、教学反思1.学生对柳永的生平了解不够,需要加强课前预习。

2.学生对词的节奏与韵律掌握不够,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3.课堂讨论氛围较好,但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具体教案如下:1.导入讲述柳永的生平故事,让学生了解其创作背景。

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柳永吗?知道他的哪些作品?2.词的朗读与感知学生齐读《八声甘州》。

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节奏与情感的表达。

学生再次朗读,感受词的韵味。

3.词的内容分析分析词的上片:“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露之变,木叶尽脱。

望海涯天际,心旷神怡。

”引导学生理解“对潇潇暮雨洒江天”的意境。

分析词的中片:“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荚梅熟,麦浪翻空。

问耕耘,答未央。

”引导学生理解“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情感。

柳永八声甘州教案

柳永八声甘州教案

柳永八声甘州教案第一篇:柳永八声甘州教案八声甘州[语文常识] 一柳永,中国词史上第一个专力写词的词人,婉约派词人的代表。

二其词多写都市繁华景象及下层市民生活,尤其善于表达羁旅行役之苦,以铺叙见长,善用通俗语言传情状物。

精通音律,大量制作慢词,对我国词体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分析] 一上片:状写登高所见之景。

1.开头两句,以“对”字领起,总写暮秋傍晚雨景,清冷凄凉的悲秋,为铺叙景物抒发情思提供了广阔的背景。

2.接着三句,以“渐”字领起,具体写雨后暮景:秋风横扫关河,夕阳蚕残照小楼的悲凉3.跌到眼前物华衰飒的近景:花叶凋零、众芳摇落4.再宕开一笔,推出所见长江远景:江水无语东流,喻愁绪深远。

特点是借景抒情、情景相生:雨是暮雨,风是霜风,日是残照,再加上关河冷落,红衰翠减,一派凄凉;眼前景物层层铺叙,游子羁旅他乡,失意惆怅的情感亦步步加深,秋景烘托着离愁,隐蓄着凄清落寞,万端感伤。

(思考题一、二)二下片:抒发羁旅思乡之情1.“不忍”二字领起,直写思乡之情,是全篇的主旨所在。

2.补写思乡之意出自羁旅之苦3.转换角度,推己及人,以侧笔渲染羁旅之苦。

4.再归结到自己,以“倚阑干”遥应开头,以一个“愁”字倒贯全篇,打通情景。

[思考题] 一、二、上片写望中所见,融情入景,下片写望中所思,既景抒情。

在词的上片,词人以苍茫的暮色、萧萧的秋雨、凄紧的霜风、冷落的关河、西沉的落日、无语的流水、辽阔的江天等景色,为我们构成了一幅旷远、阴沉、凄寒、寂寥的图景,它寓含着主人公的愁思。

也增添着主人公的愁思。

特别是“无语东流”的长江水,它是萧瑟秋景中唯一富有生命力的东西,但江水东流,游子却不能东归。

江水似也有情,为淹留异乡的游子黯然神伤,为秋天秋景、秋风秋雨的“无情”而默默无语。

表现了词人浓重的感伤情结。

三这是写景的句子,但“无语”二字又言外有意,景中寓情。

古人每用流水来比喻时间的流失,和美好事物的消逝。

江水本不能语,词人却故意责以“无语”,意思是时间悠悠,年华流逝,江水应为此而“语”,而感伤,如今却只是无语东流。

2024年《八声甘州》诗词教学教案

2024年《八声甘州》诗词教学教案

2024年《八声甘州》诗词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背诵《八声甘州》并理解其中的意象与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个人感悟和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式,深入体会诗词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爱好,增强其民族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八声甘州》的意象构造和情感表达。

难点:体会诗中的隐晦之意和深层情感。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古诗词,简要介绍词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展示《八声甘州》的作者辛弃疾的生平简介,激发学生对这首词的兴趣。

诗词朗读教师首先示范朗读《八声甘州》,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和情感的表达。

学生跟读,并尝试理解诗词中的字面意思。

词意讲解详细解析《八声甘州》的每一句,阐述其字面意思和可能隐藏的深意。

通过对诗中意象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词人的情感变化和内心世界。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探讨《八声甘州》中表达的爱国情怀和个人抱负。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补充。

个人感悟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思考,写一篇关于《八声甘州》的个人感悟。

教师收集学生的感悟,挑选几篇进行点评,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考。

课堂总结总结《八声甘州》的主题思想,强调词中展现的民族气节和人文情怀。

提醒学生注意诗词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和意境理解,而非单纯的文字记忆。

四、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八声甘州》,并准备下一节课的诗词分享。

阅读辛弃疾的其他作品,了解他的创作风格和人生经历。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课堂氛围等。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课堂表现,调整后续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六、教学资源提供《八声甘州》的多种朗诵版本,供学生课后欣赏和学习。

推荐相关的诗词鉴赏书籍和网站,拓宽学生的诗词学习视野。

七、课堂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与学生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观点。

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活力,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八声甘州柳永教案

八声甘州柳永教案

八声甘州柳永教案教案标题:八声甘州柳永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八声甘州的背景和作者柳永的生平;2. 理解八声甘州的主题和意境;3. 学会朗读和演绎八声甘州。

教学重点:1. 理解八声甘州的背景和作者柳永的生平;2. 分析八声甘州的主题和意境;3. 学会朗读和演绎八声甘州。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2. 电子版或纸质版的《八声甘州》;3. 柳永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八声甘州的音乐,激发学生的兴趣;2. 简要介绍八声甘州的背景和作者柳永的生平,引发学生对诗词的好奇心。

探究:1. 分发《八声甘州》的电子版或纸质版给学生,让学生自行阅读;2. 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3. 引导学生思考八声甘州的主题和意境;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拓展:1. 分组演绎八声甘州,每个小组选择一段进行朗读和表演;2.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选择合适的朗读方式和表演形式;3. 每个小组表演完毕后,其他学生可以提出建议和评价。

总结:1. 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读和表演成果;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八声甘州的重要性和柳永的艺术成就;3. 鼓励学生继续深入研究和欣赏中国古代诗词。

教学延伸:1. 继续学习柳永的其他作品,比如《雨霖铃》等;2. 开展关于中国古代诗词的研究项目,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瑰宝。

评估方式:1. 学生对八声甘州的理解和分析的书面作业;2. 学生的朗读和表演成果评价;3. 学生对诗词的个人感悟和思考的口头表达。

《八声甘州》教案[5篇材料]

《八声甘州》教案[5篇材料]

《八声甘州》教案[5篇材料]第一篇:《八声甘州》教案《八声甘州》教案教学目标一、了解柳永的文学常识。

二、赏析诗词,掌握本词的思想内容。

三、通过赏析,让学生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

教学重点鉴赏诗词内容,把握本词的思想情感教学难点通过赏析本词,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新课有一首歌唱地好“山不转水在转,水不转人在转”,但无论身处何地,我们对家乡的情是无法改变的,想想我们学过的诗歌,有哪些是抒发思乡之情的。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烟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断肠人在天涯”。

透过诗行,我们可以看见游子的思念,母亲的呼唤,亲人的期盼,今天,我们走进柳永的《八声甘州》,看看又是一番怎样的思念。

二、词人简介:柳永(?-约1053),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景庄。

后改为名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崇安(今属福建)人。

景佑进士。

官屯田员外郎。

世称柳屯田。

他一生在仕途上抑郁不得志,独以词著称于世。

他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其词多描绘城市生活的繁华,歌妓悲欢、愿望及男女恋情,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此外也有些反映劳动者悲苦生活、咏物、咏史、游山玩水等等。

创作慢词独多。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但作品中时有颓废思想和庸俗情趣。

诗仅存数首,《煮海歌》描写盐民贫苦生活,甚痛切。

有《乐章集》。

与苏词风格对比: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

公为之绝倒。

三、分析词句1.分析“对萧萧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1)描写了哪些意象?暮雨、江天、秋。

(2)为我们交代了哪些内容?时间、地点、天气、人物。

(3)这些意象的组合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感受呢?凄冷(在诗词中这叫意境)小结:本词首句词人通过意象的选取,形成了一种凄冷的意境,我们在看看下一句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4《八声甘州》精品教案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4《八声甘州》精品教案

《八声甘州》精品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作品。

2.诵读并疏通这首词的文意,体味词中词人的思想感情3.掌握这首词的艺术特色并了解柳永词的风格和特点一导入:有一首歌唱地好“山不转水在转,水不转人在转”,但无论身处何地,我们对家乡的情是无法改变的,想想我们学过的诗歌,有哪些是抒发思乡之情的。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烟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断肠人在天涯”。

透过诗行,我们可以看见游子的思念,母亲的呼唤,亲人的期盼,今天,我们走进柳永的《八声甘州》,看看又是一番怎样的思念。

二、介绍作者: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老七,晚年作过屯田员外郎,所以当我们说到柳永、柳三变、柳耆卿、柳七、柳屯田时,都指一个人。

他才华横溢,创造了慢词,扩大了词的功能和内容,其词多描绘城市生活的繁华,歌妓悲欢、愿望及男女恋情,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此外也有些反映劳动者悲苦生活、咏物、咏史、游山玩水等等。

创作慢词较多。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

与苏词风格对比: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

三、分析词句:分析“对萧萧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1.描写了哪些意象?暮雨、江天、秋2.为我们交代了哪些内容?时间、地点、天气、人物3.这些意象的组合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感受呢?凄冷(在诗词中这叫意境)导入:本词首句词人通过意象的选取,形成了一种凄冷的意境,我们在看看下一句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分析:“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1.同学们想一想,这种意境有没有发生变化?从哪个词可以看出?变成什么样子了?更加凄冷。

2.李白的《忆秦娥》中也有类似意境的诗句“西风残照,汉家陵阕”,苏轼曾经把二者进行比较,认为柳词这句不减唐人高处,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提示:从意象意境两方面分析)明确:物像选取大尺度、大范围,广阔辽远,风既寒且急,行旅必少,只留下空寂的山河、渡口和楼头孤悬的残照,所用的描写词语更寒冷,肃杀落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声甘州?柳永》教案江苏省清江中学梁勇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感受形象,以声传情。

2、赏析品味作品语言,领会词情。

教学重点体味形象,领会意境。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朗读这首词课时1.5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同学们,我们翻开芬芳的唐诗宋词,目光抚摸着这些多情的文字,不禁思接千载,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次第浮现。

这时一个漂泊孤独的身影从历史的深巷中踽踽而出,他就是柳永。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随着他的《八声甘州》和他进行一次跨越千年的精神约会。

二、解题1、(多媒体投影)柳永简介,指一生朗读:柳永(-约1053),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景庄。

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崇安(今属福建)人。

景佑进士。

官屯田员外郎。

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独多。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辞海》1989年版)2、柳永创作《八声甘州》的心路历程是什么?让学生默读(多媒体投影):柳永,与整个封建社会历朝历代的其他文人一样,内心世界都有着许多的缠绵不展的愁情与羁旅的沉重足迹、曲折延婉的心灵之旅……当他还没有入世扬名之时,词人不得不告别自己的亲人,踏上漫漫的求宦之路,在转徙于各地的漂泊生活中,似蓬草一般的听凭命运的拨弄。

千山万水间,印下了他许多疲惫不堪的足迹,同时也留下了他无数沉重的诗行。

羁旅行役,是人生的一部大书,它给人以磨难与痛苦,也给人以阅历和深沉。

在漫漫的旅途中,悠悠的乡梦中,在沉沉的压抑中,才会有《八声甘州》,也才会有《八声甘州》的寥廓冷落与凄美怅惘。

三、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思路1、让学生对照注解自由诵读疏通该词2、提问:如果给该词配背景音乐,选什么风格的音乐为什么明确:选凄惋忧郁、舒缓低沉的音乐,这与该词的意境相符。

3、教师配乐朗诵,背景音乐为中国民乐箫吹奏的《忆故人》4、教师出示指导学生鉴赏诗词的方法(多媒体投影):写什么}思想内容——意境为什么写语言特色怎样写——艺术特色{艺术技巧5、让学生自由朗诵这首词,并思考以下问题(多媒体投影):(1)词的上片,下片各写了什么,分别用一个字来概括。

明确:景、情。

(2)词中打通上片、下片的句子是哪一句?明确:不忍登高临远。

(3)词中能揭示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明确: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4)词中能揭示全旨感情的一个字是哪个字?明确:愁。

四、师引导:一个“愁”字笼罩全篇,下面我们来学习这首词是如何营造这份愁绪的。

先研读上片写景,我们要通过外在景物还原作者的内在情感。

1、让学生自由朗读上片,并思考:上片描绘了哪些景物各有何特点明确:雨—潇潇江天—洒秋—清霜风—凄惨关河—冷落当楼—残照红翠—衰减物华—休长江水—无语2、提问:上片写景的句中,你最喜欢哪一句?请说出你的理由。

学生在回答中视具体情况作适当引导:(1)“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①这一句提供了什么信息?明确:日暮、清秋是表时间性的词语。

秋乃日之暮也,暮乃日之秋也。

日暮是中国古代文人最敏感的时辰,清秋是中国古代文人最伤情的季节。

再有雨,是的,飘雨的日子更是凭吊心情的日子。

②“潇潇”写出了雨的什么?“洒江天”给人什么感觉?明确:“潇潇”写出了秋雨之声,“洒江天”给人以空阔无垠的感受③“洗清秋”中的“洗”好在哪里?明确:清秋本来给人以凉的感受,再经过雨“洗”,就更显得清凄冷了,而秋树等经过雨洗,江天会显得更寥阔。

④这一句给全文营造了什么气氛?明确:凄凉萧条(2)“渐霜风凄惨,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提问:一个“渐”字,领起三句十二字,便被苏东坡叹为“不减唐人高处”,你怎么理解他的赞语?教师可作如下引导:①对于“渐”字你如何理解?明确:体现了时间的过渡和空间上的变化。

②句中凄惨、冷落、残照给人以什么感觉?明确:苍凉。

③三句在我们眼前展示了什么景象?明确:苍茫浩阔、清寂高远。

④所谓“唐人高处”即指情景交融,这句景中蕴含了怎样的情?明确:这一句中有三层意思,秋风肃杀是一层,再加秋风横扫关河,使人难忍,又是一层,更况夕阳西沉,独立楼头,情何以堪,又是一层。

面对秋天生命无可挽回的消逝,每一景物都含着深沉的悲慨,在对景物的加倍渲染中,一种游子的飘零之感,已隐然可见。

⑤“渐霜风凄惨”中的“凄惨”,一作“凄紧”,你认为用哪个词语好?请说明理由。

可让学生先集体讨论,再提问。

然后出示叶嘉莹的观点,作为一家之说,仅供参考(多媒体投影):着名学者叶嘉莹认为:“紧”比“惨”字好。

因为柳永在这里是把悲慨结合在景象之中,并没正面写感情。

不同李易安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全是正面写感情。

柳永是把深剧的感情,融在所写的景物里。

“惨”字是写感情的字词,而且太重,用在这里情调不调合。

“紧”是写风,指强劲的风,与前面的“潇潇暮雨”相呼应,写秋天的雨雨风风的交相侵袭。

(3)“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提问:大自然界中的物华“休”,仅仅指自然界的兴衰吗?明确:还指人,本句隐喻青春年华的消逝,“休”字寓有无穷的感慨愁恨。

(4)“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①提问:古诗句中常用水喻什么明确:以水喻愁。

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以水来比喻愁情的汹涌与绵长。

②提问:如果具体联系到作者的身平及创作此词的心路历程,怎样理解这句话?明确:首先愁时光流逝年华虚度,其次江水也因时光而感伤。

这一句表明作者对长年漂泊一事无成的感叹,对年华易逝,人生如寄的忧愁感伤。

3、提问:上片如果给你读该怎样去读?请具体到词句。

师生共同讨论,然后小结:上片的感情基调是凄清、冷寂、孤独。

具体到词句,则是:“洒江天”要读出广远的气势出来,“一番洗清秋”要声音渐低,收回。

“渐……当楼”要读得凄凉悲壮。

“是处……休”中,“衰”“减”是景语,美景逝去,更是诗人客居在外的感受,特别要读出感伤情调,语速要沉缓,“衰”“减”可以读得舒展,绵长,后文“苒苒”与之照应,表现出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物华休”,“休”要收束稍有力,更是感叹大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可抗拒。

最后一句中的“无语”要读得低沉。

4、师指名一学生有感情地配音朗诵上片。

师小结上片:别林斯基说过:诗人是画家,而不是哲学家。

诗词往往强调它的形象性,来抒发感情,而词作上片写登临所见到的残秋景色,笼罩着悲凉的秋意,触动着抒情主人公的归思。

下面我们来学习词的下片。

五、研读下片。

1、让学生自由朗诵下片,并思考:下片抒发什么感情?为了抒发这种情感,写了“我”与“佳人”的心理活动,请把表示人物心理活动的词语找出来。

明确:抒发乡愁。

心理活动的词语有:不忍、归思、叹、苦、想、愁等。

2、提问:“不忍登高临远”中“不忍”的原因有哪些?下片中有所揭示,请把它找出来。

明确:一是遥望故乡,能发“归思难收”;二是羁旅萍踪,深感游宦淹留;三是怜惜“佳人凝望”,相思太苦。

3、“叹……留”中的“淹留”与前句的“归思”写出了作者的什么心理?如果联系作者生平及遭遇,“何事苦淹留”中“何事”指什么事?词人没作回答,可能也不愿回答,这就为我们留下了想象的艺术空间,这也是诗词语言的弹性与张力。

请同学们补充这一想象空白。

明确:柔肠百转的心态,痛苦矛盾的心情。

“何事”可指为了生活,茫然四处奔波。

4、作者归思心切很自然地联想到他的爱人,写他的爱人是实写还是虚写从哪个字可看出来明确:虚写。

从“想佳人”中的“想”可看出来。

5、教师点拔:本是自己望乡、小石人、思归,却从对面写佳人切盼自己回去;本是自己倚栏杆而愁,却从对面写佳人不知自己的愁苦。

这种写法叫对写或对想,以杜甫的《月夜》为着名(多媒体投影):“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教师对其创作背景作简扼提示,可顺势提问:哪一句是虚写其妻子的(明确:是诗的第三联)。

此外,“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句与台湾作家郑愁予的《错误》在艺术手法上也有异曲同工之处,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明确:“我达达的马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多媒体投影郑愁予的《错误》):错误郑愁予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蛩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6、提问:如联系前面介绍过柳永创作《八声甘州》的心路历程,词的结尾“正凝愁”中的“愁”具体包含哪些内容,即为何而愁?学生思考并讨论明确(多媒体投影):想着自己漂零多年,时至今日依然不知明日将要何去何从;更不知道,在流变天涯之时,还会有多少沦落不遇的悲凉在等待着他。

伤心人做伤心语,作为下层士人的柳永,多年在外,却功名未就。

时光已经流逝、青春渐致凋零,而他依然前路茫茫、孑然他乡。

失意、失神的词人,哪能不伤怀,哪能不辛酸,哪能不倚栏而愁呢?教师稍作引申:起于暮雨,落于凝愁,愁者何也?命运、时事、遭际、仕途、潦倒……一个落魄文人的复杂心绪,尽在其中。

其实“怎一个愁字了得”!7、提问:如何朗读下片?请同学们结合具体词句谈谈你的想法。

师生共同总结:词的下片感情真挚强烈而又转折跌客,读时要充溢着浓重的感伤情调,其中读“不忍”时要传达出情不能堪的感受,读“叹……淹留”一句要读出历经沧桑的深深无奈感,读“想佳人……归舟”要读出那种幸福的激流涌过之后的深深的失落感及对作者迟迟不归的心生怨恨。

最后一句要读出作者的失意、失神、辛酸的百般滋味出来。

8、指名一学生有感情配乐朗诵下片。

教师小结下片:下片写登临所感,写尽了他乡游子的羁旅哀愁。

六、让学生用散文的笔法改写这首词,要求意境、情感与原词相符。

交流后,师出示师自己改写后的文章,内容如下(多媒体投影):深秋傍晚,江天茫茫,漫天雨幕处处浸淫。

雨住,一阵阵瘦长的清风掠过耳旁。

大地阒寂冷落,诉说着秋的凄凉。

一抹夕阳的余辉,无力地斜卧楼上。

花叶匆匆作最后的谢幕,飘零成一季的忧伤。

惟有江水,阅尽沧桑,忧郁地流浪。

它默默轻拍,拍痛了乡愁,拍湿了诗行。

怕登高极目远望,乡关何方?披着残霞的归雁,载着缕缕思念向天边飞翔。

叹息多年来的漂泊之舟,为何苦苦长期停泊在异乡。

远方的知己红颜,或许正在妆楼举首凝望。

多次把天边驶来的帆船,误认为是我的归航。

她怎么知道,我也凭栏沉思冥想。

像你一样,我的愁绪在整个秋季里无尽的蔓延飘荡。

七、让学生自由朗诵数遍,最后配乐一起背诵。

八、提问:如果让你写一篇赏析本词的文章,你将拟什么的题目?交流后教师出示自己拟的仅供参考的题目:《美丽的忧伤凄婉的绝唱》、《灵魂的漂泊思想的苦旅》。

九、(多媒体投影)后人对柳词的评价:“柳词格固不高,而音律谐婉,语意妥帖,承平气象,形容曲尽,尤工于羁旅行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