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人员针刺伤预防处理措施论文
课题研究论文:护理工作中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94940 临床医学论文护理工作中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手术刀片、穿刺针、缝合针以及注射针等多种医疗器械都可能造成针刺伤害,大量研究证明:护士是发生针刺伤及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而污染的针刺伤及其他锐器伤是导致医护人员发生血液性传播疾病的最主要职业因素,针对护理工作中意外针刺伤的原因和预防措施分析,是关乎全体护理工作人员职业安全的重要课题。
一、护理工作中意外针刺伤的常见原因分析通过系统分析,引发护理人员意外针刺伤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分别为:医院管理部门对针刺伤重视不够、护理人员自身防护意识淡薄、护理操作不规范和护理对象不合作。
在医院管理层方面,很多医院只是强调了护理工作人员应该防止患者出现交叉感染、医源性感染,并要求一人一针一管制,却很少甚至没有提出避免或减少防止针刺伤的具体措施。
同时,很多医院对护理人员教育不够,新上岗护士的培训内容总是一些职业道德、行为规范、专业知识及技能,没有针刺伤防护知识。
在护理人员自身防护意识方面,很多护士缺乏系统的职业防护教育,长期的工作中慢慢形成的职业防护意识太模糊,自我防护意识也普遍较弱。
比如有些护士在注射、输液操作时从不戴手套,认为操作不方便、没有必要,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甚远。
另外,还有部分护士对针头刺伤后感染上传染病的几率这一问题存在明显的认识上的不足,甚至有的护士认为几率很小,不太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存在侥幸心理,并认为感染几率很小,针刺伤一般只是刺疼一下无所谓,不必小题大做,因此在工作中掉以轻心,不注意防护。
在护理人员的日常操作方面,很多护士在拔出针的护帽、加药、套回针的护帽时易发生针刺伤,尤其是将用过的针头套回针的护帽时危险性更大。
还有诸如针头放置不当、遗弃在不耐刺的容器中、用过的注射器未及时处理针头等不规范操作。
研究表明,意外针刺伤易发生的时间是针头从患者体内拔出到针头被丢弃或被永久套上保护套这段时间,现在大多数医院已使用了专用针头收集盒,可都是把盒放在治疗室,护士给患者拔针后到把针头放入收集盒这段时间意外发生碰撞,这也是针刺伤的常见原因。
实习护士针刺伤防护对策调查阐述论文
实习护士针刺伤防护对策调查阐述论文实习护士针刺伤防护对策调查阐述论文预读: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护生针刺伤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针刺伤调查问卷对护生进行调查.结果分析针刺伤的原因,主要是职业防护知识缺乏,操作技术不过关,用物处理不当,并提出预防措施,主要有增强护生防护意识,提高操作技术,建立护生职业暴露管理制度.结论通过学校和医院、护生和临床带教老师的共同重视和努力,可以有效地防止护生针刺伤的发生.〔关键词〕护生;针刺伤;原因;防范措施〔中图分类号〕R197.3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376(2016)03-0194-02针刺伤是指在工作时间内由注射用针头所造成组织出血或损伤的意外伤害,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职业伤害.据报道,国内职业针刺伤发生率为80.6,,其中74.5,为污染针头所刺伤[1].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对针刺伤后的前瞻性研究发现,被HBV污染的针刺伤后感染率为6,~30,;被带有HCV血液污染的针刺伤感染率为3,~10,;被HIV污染的针刺伤后,感染率为0.3,~0.5,[2].实习护士临床经验欠缺,自我防护意识差,更是针刺伤的高危人群,做好针刺伤的防范对护生至关重要.1对象与方法1.1对象2014年7月至2015年3月在我院实习的护生随机抽取141人,年龄19~22岁,专科生98人,本科43人,女130人,男11人.1.2方法通过采用自行设计的针刺伤调查表,以不记名方式对随机抽取的护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45份,回收有效问卷141份,问卷有效率97.2%.2结果护生发生针刺伤的情况见表1~3.护生是针刺伤的高发人群,半数以上的护生在实习期发生了针刺伤,但并未在医院护理部、感染办上报、登记.护生发生针刺伤原因见表4.2.1护生发生针刺伤次数(表2)2.2护生发生针刺伤在实习阶段分布(表3) 3调查结论据原创论文数据统计分析,护生普遍缺乏职业防护的相关知识,在校期间未接收到专门的职业防护知识教育.医院对护生的岗前教育对职业防护知识教授不足.护生在临床实习中,带教老师对职业技能教授重视,对职业护知识方面相对薄弱.护生个人对职业防护观念淡漠,对职业防护未加重视.护生在实习前期处于初学者阶段,动手操作的机会较少,发生针刺伤的机率较少,在实习中后期发生针刺伤较多,与实习中后期掌握了一定的临床操作技能、动手操作机会增多有关.护生发生针刺伤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处理针头和医疗用物上.4原因分析4.1人为因素方面4.1.1护生方面操作不熟练,操作时紧张、忙中出错而发生意外伤害;对患者病情不了解,评估不足,对针刺伤后果认识不足,不重视,工作粗心大意;护生个人觉得操作技能和专业知识较重要,对职业防护知识未引起重视,日常工作中安全执业意识不强.4.1.2带教老师方面临床带教老师多忙于完成当班工作,对护生的知识传授多着重于临床操作技能和专业知识,未重视职业防护知识的传授.4.1.3患者方面患者不配合,缺乏有效的沟通,治疗前未得到正确的配合指导,对护生不信任,心理紧张,或患者病情因素导致神志不清、躁动而导致为其进行治疗操作的护生发生意外伤害.4.2物质的方面护理操作不规范,操作时不推治疗车,不端治疗盘,不戴手套,利器盒过满,处理利器不用器械,用物处置不规范,处理不及时,回套针帽,徒手接触利器.4.3环境方面病人多,家属多,环境嘈杂,打扰工作,病区物品摆放不规范,加床多,操作空间小,影响到操作,夜间、走道加床灯光不足.4.4理论教育和规章制度方面国家未开设专门的职业防护课程,未编写专门的职业防护教材,护生从学校学到的职业防护理论知识有限,未能给她们的临床实习做出职业防护指导;医院、科室未建立护生针刺伤登记、报告制度;护生的岗前教育,对职业防护的教授未能与临床相结合,护生未能在实习中合理运用.5预防措施5.1加强职业安全防护教育护生在校期间,加强职业防护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树立职业伤害的防护意识,在实习前医院应安排岗前教育,进行医院感染、职业防护、安全工作技术培训,并做到人人掌握.5.2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操作空间宽敞,光线充足;弹性排班,合理分配工作与休息,避免疲劳工作;优化工作流程,安排高年资人员进行实习带教,重视工作中的职业防护教育.5.3加强操作技术训练做好护生的操作技术培训,提高穿刺技术,减少因操作技术不过关而造成的误伤.加强护生沟通能力的培养,操作前做好患者的沟通,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避免因患者的突然运动或不配合造成的伤害,在给不合作的患者操作时应取得他人的帮助.5.4培养良好的操作习惯根据调查表显示:输液结束处理头皮针、清理用过的治疗盘、处理用过的注射器、采血这几个环节是最易发生针刺伤的环节,因此,正确处理抽血针头、注射针头、用过的治疗盘是防止针刺伤的关键.病区应配齐工作中所需的护理用具,如各操作的专用治疗盘、轻便治疗车、手套、剪刀、持物钳、医疗专用利器盒等.操作时养成戴手套的习惯,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液比未戴手套时可能减少50,以上[3];操作时端治疗盘、推治疗车,用过的针头不要对着自己和别人,不要将拔针或注射后的针头和注射器、输液器分开,养成用持物钳清理针头的习惯,立即将针头置入治疗车配备的坚固、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内,不徒手处理针头,以免误伤自己和他人.利器盒应有专用标识,定点放置,当入满2/3时应盖好盒盖密封后分类处理.5.5医院制定实习生职业暴露的管理制度医院管理层应重视护生的职业伤害问题,建立护生职业暴露管理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生职业暴露应急风险预案,使护生职业危害降到最低.5.6加强护生职业暴露后的处理培训当被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刺伤后,应立即挤压伤口旁端,用流动清水、肥皂水冲洗伤口,再用0.5%聚维酮碘或75%乙醇消毒伤口,对感染患者立即进行可靠的HBV、HIV、HCV检测,并立即报告相关部门,便于处理、备案、评估并跟踪监测.总之,护生是护理事业的储备力理,是护理事业未来的接班人,护生的身体健康直接影响着护理人才的培养,做好护生针刺伤的防护措施,对护生、对医院、对家庭、对社会均有裨益.参考文献,1,宋亦男(护理人员职业环境危害因素的研究进展[J](国际护理杂志,2007,26(1):7(,2,毛秀英,金得燕,于荔梅,等.实习护士发生医疗锐器伤的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2):110-112.,3,毛秀英,吴欣娟,徐辉,等(部分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6):422-425(。
《针刺伤的预防[五篇材料]》
《针刺伤的预防[五篇材料]》第一篇:针刺伤的预防针刺伤的预防医护人员经血液传播疾病的职业暴露主要途径是被血液污染的医疗器械刺伤,统称为针刺伤[1]目前已证实的有20多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传播,导致职业感染的发生,其中最常见的是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艾滋病病毒(hiv)[2]虽然医护人员在医疗工作中被锐器(包括针头)伤害是不可避免的,但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评定表明:62%~88%的锐器伤害是可以预防的[3]有效的预防可将针刺伤对医务人员的危害降至最低限度,可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加强职业防护教育和宣传。
主要通过普及标准预防知识来改变导致锐器伤的危险行为。
加强对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知识的培训,包括职业暴露的主要途径、危险性和自我防护措施、医疗器械的处理、锐器伤的处理措施、医院感染知识和消毒隔离制度以及规范化的操作程序等。
医院对工作中有可能接触血液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特别是对年轻的医务人员,要把职业防护教育作为岗前的一项特殊培训,以加强对针刺伤的认识提高自我防护意识,使他们在工作中做好职业防护。
2、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
我国针刺伤的防护用品相对较少,而防护用品对减少职业暴露有着重要作用。
有研究表明,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时可能减少50%以上,这表明操作时戴手套十分行重要。
此外,工作中还要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如不徒手处理破碎的玻璃器械,操作完毕及时做好收尾工作不随时乱放,专用容器及时更换切勿堆放过满,手持无针套注射器或锐器行动时,不要将针头笔锐器面对自己或他人等。
3、改变危险的工作行为。
禁止用双手将使用过的针头重新套上针帽;采用单手复帽技术或使用一种器械夹持住针头鞘帽以复帽盖住针头;避免用手分离针头;采集血标本后避免带针头传递;不能将针尖指向身体任何部位;不将用过的器具传递给别人;在进行侵袭性操作时,一定要保障足够的光线;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针头、手术刀片和其它尖锐物品装入防水耐刺穿的容器内,容器置于尽可能接近这些物品使用的区域;严禁处置前折弯或折断针头增加不必要的操作而增加感染几率;为不合作的病人治疗必须有他人协助等。
护士针刺伤的防护措施
护士针刺伤的防护措施第一篇:护士针刺伤的防护措施护士针刺伤的防护措施【摘要】针刺伤是指一种由医疗利器如注射器针头、缝针,各种穿刺针、手术刀、剪刀等造成的意外伤害,造成皮肤深部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皮肤损伤,而污染的针头刺伤是医院内传染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的重要途径。
因此,预防和控制由针刺伤感染引起的血源性传染性疾病,应引起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针刺伤预防措施安全教育 1 针刺伤的危害现已证实20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接种传播,经针刺伤接种发生感染可能发生致命后果的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和乙型肝炎病毒(HBV),HBV较HIV的致病性强,针刺伤发生时一般只需0.004 ml血液就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被携带HBV的针头刺伤而发生乙型肝炎的危险性为1/5。
另外,病原体经针刺伤口进入体内可引起局部或全身性感染,任何针刺伤口都可能有破伤风杆菌的存在。
引发针刺伤的因素医务人员对针剌伤带来的后果认识不足,未引起高度重视以及工作繁忙等均可导致针刺伤的发生。
可能造成针刺损伤的情况下:(1)丢弃用过的针头时;(2)给病人注射时(特别是给不配合的病人注射时);(3)针头用完盖帽时;(4)更换未加帽的针头时;(5)把已用过的空针摆放在操作台上,然后做清洁时不慎被针头刺伤等。
如何预防和减少针刺伤意外的发生3.1 加强职业防护培训,改变护士不安全行为,医院对医务人员应进行经血液传播疾病职业防护的定期培训,特别是对新工作人员。
对临床护士的培训中特别要强调防护用物如手套的应用、医疗锐器的处理、锐器刺伤后的处理措施等,目的是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纠正护士的一些不安全行为,使她们在工作中做好职业防护。
3.2 改善医疗操作环境,国外研究表明安全的操作环境能有效减少医护人员锐器刺伤的次数,如采用安全针头注射器、提供便于丢弃尖锐物品的容器、负压标本试管采血等。
医院应在现有的条件下,应考虑医护人员本身的安全性,提供便于丢弃污染针头等锐利废物的容器等设施,减少医疗锐器刺伤的发生。
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原因及安全防护措施
小心处理废弃物
将使用过的针头等锐器物 放入专用的废弃物容器中 ,避免直接接触。
有效防护用品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手套
在接触患者体液或处理废 弃物时,应佩戴合适的手 套和面罩
在进行可能导致飞溅或喷 溅的医疗操作时,应佩戴 护目镜或面罩,以保护面 部和眼睛。
隔离衣和防护服
针刺伤不仅会对护士的身体健 康产生威胁,还可能对其心理
造成创伤。
研究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原 因及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 ,对于保障护士的身心健康具
有重要意义。
研究目的和方法
研究目的
分析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原因,探讨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以降低针刺伤 的发生率。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回顾、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对临床护士进行调查和 分析,了解其针刺伤发生的情况和原因,提出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
04
临床护士针刺伤的预防及 控制策略
提高安全意识及防护技能
增强防护意识
临床护士应接受系统的防护知识培训,了解针刺伤的危害和预防方法,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掌握防护技能
培训临床护士掌握正确的防护技能,如正确使用防护用品、规范操作医疗设备等,提高防护能力。
规范操作流程及使用标准预防措施
制定操作流程
医院应制定临床护士操作流程和标准预防 措施,明确规定针刺伤的预防和应对方法 ,确保护士能够遵循规范操作。
VS
实施标准预防
临床护士在接触患者、处理医疗废物等过 程中应采取标准预防措施,如佩戴手套、 使用锐器盒等,降低针刺伤的风险。
加强监管及改进医疗环境
加强监管力度
医院应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对临床护士 的防护措施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各项措 施得到有效执行。
改善医疗环境
急诊科护士针刺伤原因防范措施论文
急诊科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摘要] 目的通过对急诊科护士发生针刺伤状况的调查,分析针刺伤发生的高发原因。
方法于2010年5月~2011年4月对我院21名急诊科护士发生针刺伤的情况进行回顾性总结,并提出预防措施。
结果21名急诊科护士4名护士被针刺伤,发生率为19.04%;其中3名是毕业1年内的新护士,1名为毕业4年的护士。
结论急诊科新护士对针刺伤防护意识不强,医院管理者应该经常加强对新护士的针刺伤防护意识教育,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减少针刺伤的发生。
[关键词] 针刺伤;职业暴露;原因;预防[中图分类号] r47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7-171-01针刺伤是一种累及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伤害者出血的意外伤害,是导致医护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染病的最危险传播途径之一[1]。
而污染的针刺伤及其他锐器伤是导致医护人员发生血液性传播疾病的最主要职业因素[2]。
在急诊护理工作中,各种注射、输液、抽血等是最基本的护理操作技术,由针刺伤所造成的职业暴露最常见,加强护士职业安全防范成了我们急诊科急需解决的问题。
于2010年5月~2011年4月对21名急诊科护士做了回顾性调查,分析急诊科护士发生针刺伤的情况,探讨防范措施,确保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
现报告如下。
1 针刺伤发生的原因1.1 护士防范意识薄弱本组调查中4名护士发生针刺伤,其中3名是毕业1年内的新护士,1名为毕业4年的护士;4名均是聘用护士,与新护士的一些不安全操作密切相关。
与许爱萍研究结果相近: 21~30 岁年龄段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 临时聘用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高于正式护士[3]。
护士缺乏自我防护意识和防护措施的教育,对针刺伤的危害性及防护措施了解不够。
另外年轻护士及聘用护士上班时有时存在不专心的现象,觉得劳动与收入不成正比。
1.2 缺乏标准预防知识乙肝、丙肝、艾滋病等20 多种血液传播性疾病可通过针刺伤传染。
护理人员针刺伤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护措施
护理人员针刺伤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护措施摘要】本文通过了解临床护理人员医疗锐器伤的发生情况,并探讨相应的防护措施,得出结论:针刺伤是临床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伤害,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与护理人员工作繁忙,个人防护意识淡薄等有关。
因此,临床护理人员应充分重视对针刺伤的防护对策。
【关键词】针刺伤职业防护针刺伤是一种皮肤深部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意外伤害,是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伤害。
医疗锐器伤已成为护理人员一个很重要的职业性健康问题,大量研究证实护士是发生锐器伤的高危职业群体[1]。
由针刺伤所造成的职业暴露而引发的潜在危险日趋严重。
据报道,锐器伤尤其是污染的针头是导致医护人员发生血液性传染病的最主要职业因素[2]。
所以,我对某医院200名临床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并整理分析,制定整改措施,提出合理化建议,加强综合管理,积极有效地提高护理职业防护水平,确保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和安全。
1 研究对象及方法1.1研究对象随机抽取某医院200名临床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实习护生100名(实习时间是2012年3月份至2013年3月份),临床护士100名。
1.2方法自行设计《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调查表》,以无记名方式进行调查,要求被调查者如实填写。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科室、年龄、工龄、职称、锐器伤时正在进行的护理行为、工作强度、导致伤害的锐器种类、操作时是否戴手套等。
在2012年3月份至2013年3月份之间是否发生过针刺伤及发生针刺伤的原因。
2 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原因分析2.1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意识淡漠。
2.2操作不规范。
2.3不良的环境因素。
2.4外界的因素:针刺伤与工作紧张程度、工作量、从事职业性质、性别、工龄等众多因素明显相关。
2.5护士生理心理负担过重。
3 防护措施3.1加强教育加强对临床一线人员的防护知识的宣传、教育,对新护士介绍职业基本知识,增强防护意识,督导护士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执行护理操作标准是非常重要的。
护理工作中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护理工作中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摘要】护理工作中意外针刺伤是非常常见的职业伤害,主要原因包括医疗器械不合格和操作不当。
为了减少这类意外伤害的发生,护理人员应该穿戴防护装备,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定期接受培训和教育,并及时报告和处理伤情。
加强护理工作中意外针刺伤的预防意识,完善管理制度,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能,是有效预防意外伤害的关键。
通过这些预防措施的实施,可以降低护理工作中意外针刺伤的发生率,保障护理人员的安全和健康。
【关键词】护理工作、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预防措施、医疗器械、操作规程、防护装备、培训、报告处理、管理制度、安全意识、技能提高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医疗护理工作中,护士常常会面临意外针刺伤的风险。
意外针刺伤不仅给护士自身带来健康威胁,还可能导致传染病的传播,给患者和社会带来严重的危害。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意外针刺伤是医护人员最常见的职业伤害之一,占医护人员职业伤害总数的一半以上。
而且,意外针刺伤的发生并非偶然,往往与医疗器械不合格、操作不当等因素密切相关。
加强对护理工作中意外针刺伤的原因分析和预防措施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只有深入了解意外针刺伤的原因,才能有效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减少意外伤害的发生,确保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安全。
1.2 研究意义护理工作中意外针刺伤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对护士和患者的健康都构成了潜在威胁。
针刺伤可能导致感染疾病、传播病原体,甚至对护理人员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伤害。
对护理工作中意外针刺伤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寻找预防措施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通过分析意外针刺伤的原因,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从而通过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加以解决。
研究护理工作中意外针刺伤的原因,还可以为相关医疗机构和管理部门提供依据,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护理工作的相关政策和规定,从而减少意外针刺伤的发生。
深入研究护理工作中意外针刺伤的原因,还可以为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能提供有益的参考,保障他们的健康和安全。
针刺伤预防与处理
针刺伤预防与处理在医疗行业中,针刺伤是一种常见但又不容忽视的职业伤害。
医护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如注射、采血、输液等操作过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被针头刺伤。
这不仅会给他们的身体带来伤害,还可能导致感染疾病,如乙肝、丙肝、艾滋病等,严重威胁着医护人员的健康。
因此,了解针刺伤的预防与处理方法至关重要。
一、针刺伤的危害针刺伤可能导致多种病原体的传播。
其中,乙肝、丙肝和艾滋病是最为令人担忧的。
乙肝病毒在血液中的浓度较高,一旦通过针刺伤进入人体,感染的风险较大。
丙肝病毒的感染率虽然相对较低,但一旦感染,治疗难度较大。
而艾滋病病毒则是一种严重威胁生命的病原体,虽然其在血液中的含量相对较少,但仍存在感染的风险。
除了病原体的传播,针刺伤还可能引起局部的疼痛、出血、肿胀等症状。
如果伤口处理不当,还可能引发感染,导致局部组织的炎症和坏死。
长期来看,多次的针刺伤可能会给医护人员带来心理压力和焦虑,影响其工作和生活质量。
二、针刺伤的原因1、操作不当医护人员在进行穿刺、注射等操作时,如果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和技巧,如未正确固定针头、操作时动作幅度过大等,容易导致针头滑脱刺伤自己。
2、工作繁忙在医疗工作中,尤其是在高峰时段,医护人员可能因为工作压力大、任务繁重,而在操作时匆忙,忽略了安全防护,增加了针刺伤的风险。
3、防护意识淡薄部分医护人员对针刺伤的危害认识不足,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在操作中没有严格遵守防护规范。
4、医疗设备问题一些针头设计不合理,如针头过于锐利、无安全防护装置等,也容易导致针刺伤的发生。
三、针刺伤的预防1、加强培训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医护人员参加职业安全防护培训,提高他们对针刺伤的认识和预防意识,传授正确的操作方法和技巧。
2、规范操作流程制定详细、明确的操作流程,并要求医护人员严格按照流程进行操作。
在进行穿刺、注射等操作时,应保持注意力集中,动作轻柔、稳定。
3、合理安排工作医院应根据工作量合理安排医护人员,避免过度劳累和工作压力过大,确保他们在工作时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来遵循安全操作规范。
针刺伤的预防与处理
针刺伤的预防与处理针刺伤是在医疗、护理、实验室等工作中常见的意外伤害,严重的针刺伤可能会导致感染、出血等严重后果。
因此,预防和正确处理针刺伤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针刺伤的预防与处理方法。
一、预防针刺伤的方法1.1 避免手部疲劳:长时间使用针头或手术刀容易疲劳,容易出现失误,增加针刺伤的风险。
因此,定时休息、适度锻炼手部肌肉,保持手部灵活性是预防针刺伤的重要措施。
1.2 使用安全设备:在医疗、护理等工作中,应使用带有安全保护装置的针头、手术刀等工具,避免意外刺伤。
此外,应定期检查设备的安全性能,确保其正常使用。
1.3 做好医疗废物的处理:将使用过的针头、手术刀等医疗废物按规定分类、包装,并交由专业单位进行处理,避免因医疗废物处理不当而导致的针刺伤。
二、针刺伤的处理方法2.1 及时处理伤口:一旦发生针刺伤,应立即用流动清水冲洗伤口,然后用消毒纱布覆盖伤口,避免感染。
2.2 寻求医疗帮助:对于深度较深的针刺伤、出血较多的伤口或者伤口周围有感染迹象的情况,应及时就医,接受专业医生的处理和指导。
2.3 注意身体反应:针刺伤后,应密切观察身体反应,如发热、发炎、感染等情况,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针刺伤的情况,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三、常见的针刺伤后的处理措施3.1 做好伤口消毒:对于轻微的针刺伤,可以用碘酒、酒精等消毒液对伤口进行消毒,避免感染。
3.2 使用抗生素:在医生的指导下,可以适当使用抗生素药物,预防伤口感染。
3.3 规范伤口护理:伤口愈合期间,应定期更换敷料,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细菌感染。
四、针刺伤后的注意事项4.1 避免过度活动:在伤口愈合期间,应避免过度活动,以免伤口裂开或感染。
4.2 饮食调理: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食物,有助于伤口愈合。
4.3 定期复查:伤口愈合后,应定期复查,确保伤口愈合情况良好,避免后遗症。
五、针刺伤后的心理疏导5.1 寻求心理支持:针刺伤可能会给受伤者带来恐惧、焦虑等心理压力,应及时寻求心理支持,缓解心理负担。
预防护士针刺伤效果论文
预防护士针刺伤效果论文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护理教育对预防护士针刺伤的效果。
方法从我院随机选取80名护士,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名,实验组给予护理教育,对照组则不给予,对其自2011年1月~2012年1月进行回顾性分析护理教育对预防护士针刺伤的效果。
结果通过护理教育,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大大降低,实验组针刺伤的发生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护理教育可以大大提高护士的防护意识,在工作开展中更能有效的预防针刺伤的发生。
关键词:护理教育;预防;针刺伤;效果分析医疗护理工作中,护士职业的暴露风险比较大[1],职业损伤中发生率比较高的就是针刺伤,因而对护士群体的健康构成了极大地威胁。
由于护士在工作中与针头不间断的接触,或多或少的都会发生点小意外比如针刺伤等。
而传染病如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都是通过血液、体液进行传播的,护士在日常工作中若不小被患者用过的针头刺伤,且患者又恰巧存在传染病,所以被针刺伤的护士就会有很大的风险患上传染病。
其职业危险性客观存在,因此需要护士在工作中增强防护意识,规范操作,凸显了护理教育对预防针刺伤发生的作用。
现在针对护理教育的应用与否进行回顾性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从我院随机选取80名护士,年龄20~35岁,都为女性。
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名,实验组给予护理教育,对照组则不给予,对其自2011年1月~2012年1月进行回顾性分析护理教育对预防护士针刺伤的效果。
1.2 方法在护士入科上岗前,医院组织对其进行护理教育[2],本次研究选用的对象,采用实验组给予护理教育,对照组则不给予,比较两组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几率,来分析护理教育对预防针刺伤发生的效果。
护理教育分为岗前操作培训和理论培训,理论培训主要是围绕让护士如何认识针刺伤发生的原因,如何预防针刺伤的发生及其发生后如何采取的合理有效的处理措施等内容进行的。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报告及预防要求措施
成人教育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专业名称:三号粗体宋体学生姓名:三号粗体宋体指导教师姓名:三号粗体宋体指导教师职称:三号粗体宋体院系(点):三号粗体宋体日期:年月日江南大学成人教育毕业论文任务书一、论文题目: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二、专业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指导老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论文开始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论文完成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院(站)签名:____________年月日引言 (4)1 针刺伤的定义及危害 (4)1.1 定义 (4)1.2 针刺伤对护理人员的危害 (4)2 原因 (5)2.1 医院职业防护制度不健全 (5)2.2 人力资源不足 (5)2.3 护理人员某些操作不规范 (5)2.4 防护意识淡薄 (6)2.5 护士工作强度高、思想压力大 (6)2.6 护理对象不配合 (6)3 对策 (6)3.1 加强防范措施,建立防范制度 (6)3.2 加强培训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防范意识 (7)3.3 规范操作行为避免针刺伤 (7)3.4 合理工作制度,加强心理疏导 (8)3.5 改善锐器处理方法 (8)3.6 明确针刺后的应对措施 (8)结论 (8)参考文献: (10)致谢 (11)伴随医疗护理技术逐渐优化更新,护理操作类型越来越多,操作难度和深度也较前提升。
有创性护理操作占据了很大比重,这无疑增加了血液暴露在污染环境的机会,由此产生了诸多感染性疾病。
如常见的血液性疾病如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等。
针头刺伤也是医护人员工作中最常受到的职业伤害之一,如果被已经感染的针头刺伤则可能导致病原体进入医护人员体内[1]。
护士采血过程中针刺伤的防护及处理措施论文
浅谈护士采血过程中针刺伤的防护及处理措施【关键词】护士;危险因素;防护措施【中图分类号】r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564-02医护人员经血液传播疾病的职业暴露主要途径是被血液污染的医疗器械刺伤,统称为针刺伤。
大量研究证实:护士是发生针刺伤及感染和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1-9]。
直接接触各种病原体和传染病,如进行各种侵入性操作时接触体液、血液、被各种锐器刺伤等,而针刺伤是各种锐器伤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伤害,多种病原体能经针刺伤传播,由针刺伤所造成的职业暴露而引发血源性感染的潜在危险日趋严重。
大量研究证明:护士是发生针刺伤及经血液传播感染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
因此,加强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制定具体的防护措施减少或杜绝针刺伤的发生。
美国职业安全管理局(osaa)统计显示,卫生行业及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在工作期间感染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及丙型肝炎病毒等通过血源性传播疾病的人数有上升趋势,特别强调锐器伤害是其感染的最主要原因,已有大量文献报道[10-12]因职业操作意外导致的自身感染艾滋病的病例[13]。
张惠平等[14]调查发现,护士、医生、医技人员及后勤人员中,由于护士接触锐器机会多,被刺伤的人数是最多的,其中被针头刺伤后感染hiv的机率为0.3%,hbv为6%-30%,hcv为1.8%。
林平等[15]报道,临床医务人员hbv感染率显著高于其他人群,其中感染的途径大多是锐器伤。
1 发生针刺伤的原因及具体环节导致针刺伤的主要不安全因素包括缺乏自我防护意识,不良的行为习惯,不良的环境因素,安全产品使用的滞后,注射用具使用后处理不当等,具体环节多发生在:1.1 分离用过的注射器或输液器上的针头被刺伤占14%。
将用过的针头重新套上针帽被刺伤占17.9%,将针头丢弃在一般地方或用过的注射器未及时处理针头被刺伤占26%,为不合作病人做治疗时缺少必要的协作时被刺伤占4.2%,抽取药液加药时被刺伤占13.65, 输液完毕拔针时被刺伤占16%。
医护人员针刺伤原因及防范措施论文
医护人员针刺伤的原因及防范措施【摘要】针刺伤是临床较常见的一种职业损伤。
血液性传染疾病职业暴露针刺伤严重影响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及工作质量。
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估计,健康的医务人员(医师、护士、废物回收人员等)患传染病80%-90%是由针刺伤所致,被针刺伤的医务人员中护士占80%[1]。
虽然医务人员在医疗工作中被锐器刺伤、擦伤等伤害是不可避免的,但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评定表明:62%-88%的锐器伤害是可以预防的[2]。
因此日常工作中的职业防护十分重要,我院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将针刺伤对医院人员的危害降至最低限度。
【关键词】医护人员;针刺伤;原因;防范措施【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854-02针刺伤是指由医疗利器如注射针头、缝合针、各种穿刺针、手术刀片等造成的意外伤害,造成皮肤深层破损和出血[3]。
自1981年mccormick等首次报道了针刺伤对医务人员的危害以来,国际上开展了大量的有关研究,其研究证实:护士是发生医疗锐器伤及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人群[4]。
特别我国是乙肝高发国,总感染率达61%左右[5];丙肝自90年代以来感染率也呈上升趋势;而艾滋病的流行在我国也已经进入快速增长期[6]。
因此,加强护士职业防护,是护理人员更安全地执业具有重要意义。
1 针刺伤的原因1.1人为因素医护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可能因为工作繁忙,疏忽或对医疗废物分类不清等原因,将损伤性废物如针头、玻片、刀片、安瓿等利器未置入利器盒,混入其他医疗废物,医疗废物回收专职人员在回收、运送及交接过程中,稍有不慎极易发生皮肤刺伤、擦伤而感染。
医疗废物是一种特殊的危险废物,护士作为医疗废物的分类、保管、收集者,在源头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印度1998年的调查统计数据表明,由于收集储存不当,造成伤害达12%[7]。
1.2不良工作习惯有的医务人员违反操作规程,采用危险性的工作行为,如用双手将使用过的针头重新套上针帽;掰安瓿时不用纱布包裹;将经常使用的刀片、剪刀、玻璃碎屑随意丢放等,造成伤害。
护士针刺伤的职业防护及处理
护士针刺伤的职业防护及处理【关键词】护士针;刺伤;职业防护;处理医护人员经血液传播疾病的职业暴露主要途径是被血液污染的医疗器械刺伤,统称为针刺伤。
近年来,医务人员在职业暴露中尤其是被针刺伤的伤害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医务人员自身防护意识也在逐渐提高。
下面笔者就在护理工作中学习积累的一些防护与处理措施介绍如下:1.针刺伤的常见部位在护理操作中发生针刺伤的部位很多,因操作时因情况不同而有差异,常见的部位有指尖、手掌、手背、前臂、身体背部等,其中最容易被刺伤的部位是医务人员的手指。
2.引发针刺伤的因素可能造成针刺伤的情况有:①废弃用过的注射、缝合针头;②给患者注射、缝合时(特别是患者不配合时);③针头用完盖帽时;④更换未加帽的针头时;⑤把用过的空针摆放在操作台上,然后做清洁时,不慎被针头刺伤等;⑥折安瓿时致手割伤。
3.职业针刺伤的防护3.1 规范操作行为,做好自我防护。
护士在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应严格执行医疗护理操作常规和消毒隔离制度,执行全面性防护措施,在操作行为上,预防针刺伤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不要双手将针帽套回针头,一定要套回时,请用单手去套;②及时将用过的针头或锐器扔进锐器盒或耐刺的锐器中,容器外表应有醒目的标志;③执行注射、抽血时应戴手套,增强自我防护意识;④禁止徒手分离污染过的针头和注射器,禁止直接传递锐器物;⑤手持无针帽的注射器时,行动要特别小心,以免刺伤别人或自己3.2 使用安全器具。
建议使用具有安全装置的医疗护理用具,如安全注射器、安全输液器、安全留置针、无针密闭输液连接系统等。
3.3 完善防护措施。
提供随手可得的符合标准的锐器物收集器,具有防渗透、防刺破、带盖密闭收集器,创造安全的环境,提供安全的用具,并且及时处理用过的针头或锐器,尽量减少它的裸露时间。
4.护士针刺伤的处理①当被一般病人针刺伤后,应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出数滴血液;②用肥皂水清洗伤口并在流水下冲洗受伤部位5分钟;③用2%碘酊、75%乙醇消毒伤口;④被乙型病毒性肝炎表面抗原阳性、丙型病毒性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要在24小时内抽血查乙肝、丙肝抗体。
【基础医学论文】手术室针刺伤预防处理
手术室针刺伤预防处理摘要:护士在医院中面临各种职业危害,其中针刺伤是各种锐器刺伤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伤害,大量研究证明:护士是发生针刺伤及经血液传播感染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
因此,护理人员应该意识到针刺伤的严重性和知晓预防及处理方式。
简历大全/html/jianli/关键词:针刺伤针刺伤是指由医疗利器如注射针头、缝合针、各种穿刺针、手术刀片等造成的意外伤害,造成皮肤深层破损和出血。
中国2003年调查报告,80.6%的医务人员发生针刺伤,健康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染病80%-90%是针刺伤所致。
[1]手术室作为外科治疗的重要场所,有创操作增加,同时也增加了针刺伤的风险,增加了血源性传染病的传染机率。
Johanet调查指出:约有11.7%的手术室护理人员存在着意外的血液直接接触,术中意外针刺伤,刀割伤,污血溅到皮肤或眼睛里。
[2]现将针刺伤发生原因和预防措施总结如下。
1.针刺伤发生原因:1.1缺乏职业防护意识:使用后的刀片,针头随意丢弃,造成损伤1.2防护设备缺乏:对于处理针头,刀片缺乏一次性的处理器具,如一次性锐器盒等1.3操作不熟练:穿针或传递刀针时,损伤自己或他人1.4操作环境狭小:工作空间过于狭小,障碍物过多,造成误伤2. 预防措施:2.1积极组织学习针刺伤相关知识,加强防范意识:在全科范围内通过案例学习,情景体验和视频学习等方式学习职业暴露的主要途径、危险性和自我防护措施、医疗器械的处理、锐器伤的处理措施、医院感染知识和消毒隔离制度以及规范化的操作程序等。
通报本科室的针刺伤情况,包括发生率,发生环节等,通过分析,提出改进措施。
注意学习的效果评估及反馈。
新入科室者一定要进行岗前培训。
简历大全/html/jianli/2.2规范操作,提高技能,提高熟悉度:对实习生及进修生等严格要求,熟悉环境,清楚用物处理,熟悉操作和规范操作。
对本院人员,定期抽查其操作的规范性,改变不良的习惯。
所有操作都要具体到动作。
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危害及防护措施
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危害及防护措施摘要:目的护士是针刺伤的高发人群,常常在患者诊断尚未明确时,即对患者开展医疗活动,一旦发生针刺伤时,面临着经血液传染艾滋病、乙肝、丙肝等,本文征对针刺伤对护理人员的危害、防护措施处理流程,做如下综述:关键词护理人员针刺伤危害Keywords nurse Pricking Wound harm危害针刺伤是医务人员最常见的职业危害类型之一,是护理人员在工作中不可避免的,护士是发生针刺伤及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据调查,我院2019年到2021年发生针刺伤共43例,其中护士发生针刺伤占24例,医生7例,检验人员1例,其他人员11例。
护士占比55.81%,医生占比16.28%,检验人员占比2.32%,其他人员占,25.58%,现已证实,有20多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传播,其中最常见,威胁最大的是乙肝,丙肝,艾滋病[1],有关专家评估中国艾滋病感染约65万人,近年来以30%速度递增,我国还是乙肝高发国家,乙肝总感染率高达60%左右,丙肝感染率为3%,而发生针刺伤时,一般只需0.004ml血液,就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IV或乙肝病毒,这意味着临床护理人员在从事护理工作过程可能接触到HIV或乙肝感染者机率在增加,目前全球大约有3340万艾滋病感染者,而且艾滋病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而医院恰恰是这些传染病的凝聚地,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估计,健康的医务人员患传染病80~90%,是由针刺伤所致,发生针刺伤后受伤者心理影响严重而持久,多数受伤者会因此产生重度或中度焦虑和悲观的情绪,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2]。
目前对这些疾病尚缺乏有效治疗方法,一旦感染,这意味着生活、工作、家庭等发生改变,甚至生存也成了问题,还可能传染给家人、同事、亲戚等,给他人造成伤害。
虽然医务人员在医疗工作中被锐器(包括针头)伤害是不可避免的,但美国CDC的评定表明:62%~88%的锐器伤是可以预防的。
防护措施1、加强防护意识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率虽已经得到普遍重视,但部份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知识掌握并不乐观。
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危险因素与防范处理对策
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危险因素与防范处理对策目的本文分析的是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危险因素与防范处理对策。
方法本文应用问卷调查方式访问了100名留床护理人员过去1年内发生针刺伤情况,总结了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危险因素及其针刺伤概率,针对不同类型的危险因素制定了防范处理对策。
结果本次实验中,护理人员7%被刺伤过,未上报率2%。
结论护士应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加强职业暴露管理工作。
标签:护理人员;针刺伤危险因素;防范处理对策针刺属于锐器伤害的一种,是护理人员常见的职业事故之一,如果护理人员在为患者进行静脉穿刺的过程中出现了针刺事故,可能会引发感染等症状,严重情况下还会感染乙肝和艾滋病等疾病,由此可见,护理人员需要采取防范处理对策来避免针刺事故。
为此,本文选择了我院100名留床护理人员,分析了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危险因素与防范处理对策。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留床护理人员100名作为研究对象,男10名,女90名,年龄20~28岁,本科学历有40名,专科学历有60名,从事护理工作时间1~8年。
1.2 实验方法1.2.1 发放调查问卷并统计结果本文应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访问了护理人员过去1年内发生针刺伤情况,调查问卷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一般情况调查,包括护理人员的年龄、学历、工作时间、所属科室;另一部分是针刺情况调查,包括针刺发生时间、针刺发生位置、针刺发生原因、针刺后处理方式等。
1.2.2 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危险因素第一、缺乏规范的、持续的防护教育。
我国护理院校均未设置职业防护教育课程,再者,医院感染控制主要针对病人,对医务人员因职业暴露而感染血源性疾病的关注甚少,护士的安全防护意识也没有随着人群中血源性疾病患病率的增加而增加。
第二、缺乏自我防护意识。
缺乏自我防护意识主要体现在护理人员未重视静脉穿刺工作上,并将针刺归为到不可避免的职业事故中[1]。
第三、静脉穿刺患者不配合。
静脉穿刺患者的不配合是导致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事故的原因之一,例如,在静脉注射过程中,患者情绪可能会出现波动,身体可能会出现抖动,容易导致针头脱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护理人员针刺伤的预防及处理措施【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216-02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可能原因、预防措施及其应对处理;方法通过 cnki、维普、万方等数据库进行检索,查阅2002--2012年的40余篇文献,结合笔者十余年的临床护理工作经验对直接相关的36篇进行分析并归纳总结。
结果大部分护理人员在意外的情况下有针头刺伤史,相当数量处理方法不当。
结论通过加强预防措施与及时处理可降低针刺伤发生率及由此而导致的疾病感染率。
【关键词】护理人员针刺伤预防处理
针刺伤对于医护人员而言并不陌生,尤其是对于针头每日必有接触的临床护理人员更是如此。
临床护理人员每天要进行大量的采血,静脉推注,静脉输液等。
另外,在对病人进行争分夺秒的抢救时也容易受到针刺伤,威胁护理人员的健康安全。
据有关调查研究报道,护士在工作中的针刺伤率可达64.34%1,有的甚至达到93.75%2基于此,笔者对护理人员的针刺伤的可能原因进行分析,并结合自身12年的临床护理工作经验进行归纳总结,旨在探讨出对针刺伤切实有效的预防与处理措施以降低针刺伤对护理人员造成的健康影响。
1 针刺伤发生的原因
1.1 护理人员少,工作任务繁重
临床护理人员工作量较大,任务繁重。
同时由于编制不到位,收入低等原因,护理人员较少,远低于国家对护患比例要求的1:0.4。
往往是尚在处理甲患者之时,便听到乙患者的呼叫铃声响,使得对甲病人如拔针、或是静脉穿刺等操作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影响。
有研究显示,忙碌与烦躁均是针刺伤发生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3。
在进行急救护理工作中,有时由于突发事件多,病人病情重,护理人员时常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容易导致身心俱疲的状态,从而导致针刺伤发生机率增加4。
另外可能因为时间关系拔针剥离胶布时由于胶布粘连过紧,致使手护理人员手部会意外受到针头刺伤。
同时可能由于时间的紧迫,也有可能因碰撞而受到已拔的针头刺伤。
有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在针刺伤中因为碰撞及胶布原因而导致的比例各占21.87%5。
1.2 个人防护意识不足,护理操作不规范
虽然“标准预防”倡导已有数年,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做到者为数不多,对于hbv、hiv和梅毒等感染者的护理操作,在一些相对较大的三级医院护理人员仍然无意戴着手套进行。
另外,临床护理工作中不乏有护理人员同时用手拿着几个已用的输液器,这种违规操作是极其危险的。
护理人员因为回套针帽而受到针刺伤的案例也时有发生,而且因为回套针帽的动作需具备一定力度,一旦刺中手指伤口将会深于其它针刺伤口。
亦有调查显示,护理人员在剥离胶布时由于胶布粘连过紧,有时不分块的剥离也会导致护理人员
手部意外受到针头刺伤。
1.3 患者致针刺伤发生率增加
重症患者有时由于意识不清,或者小儿科由于小儿合作意识欠缺等均是针刺伤发生率高的原因之一。
2 针刺伤的预防措施
2.1 增加护理人员数量,减轻其工作压力
相关部门应足够重视护理人员编制问题,尽量减少护理人民员的流失,使护患比例达到国家要求,并应相应提高护理人员各方面待遇,从根本上解决护理人员人手少,而工作量极大的问题,减轻其工作压力,使其时间相对从容,能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针刺伤的发生率。
2.2 加强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教育,加强护理操作规范化培训
加强护理人员的教育与培训,使其做到标准预防。
标准预防即视所有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都具有潜在的传染性从而采取防范措施6。
有了这种意识后,护理人员会更加主动、小心地去避免一些可能的危险行为。
同时加强护理“三基”训练,使其在意识上,行为上真正做到标准预防。
亦有国外学者认为通过使用一些安全设备能使针刺伤发生率下降34%7。
2.3 加强对患者的管理工作,进行必要的约束措施
在对意识不清的患者进行治疗护理操作时,应进行适当的约束,必要时需要两名及以上护理人员的配合。
3 针刺伤的处理
在针刺伤发生后的应急处理措施极为重要,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被刺者是否感染相应疾病。
首先最为重要的措施是立即在针口附近沿着离心方向将损伤处的血液尽量挤出,反复约3次之后用肥皂水或流动清水冲洗伤口,再用碘剂消毒,并抽血检查相关项目。
如果是乙肝病人所用的针头则立即注射高效价的乙肝免疫球蛋白之
后报告院感等相关部门备案。
如果是病人是hiv携带者或者梅毒等,则加强相应的窗口期监测。
有研究显示,仅有44%的人在发生针刺伤后能进行正确的应对处理8。
4 结论
综上所述,进行必要的预防措施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针刺伤的发生率,在针刺伤发生后采取正确及时的处理应对措施能降低相应疾病的感染率。
参考文献
[1] 李文珠,苏冠华,赵越,等.不同工作年限医务人员对针刺伤的自我防护现状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9,36(19):3697-3699.
[2] 姚卫凌.护理人员针刺伤原因调查及防范[j].职业防护,2010,(2):84-85.
[3] feng huadong,gu fen.differences am ong stab rates happened to nurses during different workdays[j].jilin medicine ,2010,31(32):581-5820.
[4] 周云君.护理人员针刺伤的现状与防护对策[j]护理实践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