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职业教育比较与借鉴

合集下载

中德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比较研究

中德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比较研究

中德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比较研究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对于职业教育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中德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其职业教育体系备受瞩目。

中国和德国的职业教育有着不同的课程模式和体系,本文将对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劣势,以期为中德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中德职业教育概况1.中国职业教育概况中国的职业教育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的职业技术学校,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已形成了以职业学校为主体的职业教育体系。

中国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比较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中国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比较多样化,学制一般为2-3年不等,涵盖了机械制造、电子信息、建筑工程、医药卫生、商贸服务等多个行业。

2.德国职业教育概况德国的职业教育历史悠久,德国的职业技能培训一直以来都享有盛誉。

德国的职业教育模式与双元制相关,包括企业内部培训和学校教育两个层面。

德国的职业教育课程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生在学校学习专业知识并到企业实习。

德国的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以实用性和市场需求为导向,每个专业都有清晰的教学大纲和标准。

1.课程设置比较在课程设置上,中国的职业教育以科目分段教学为主,以确保学生掌握一定的技术和知识。

德国的职业教育则更加强调整体性和系统性,课程设置更贴近实际工作和市场需求。

德国的课程设置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践教学比较中国的职业教育课程注重实践性教学,但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

德国的职业教育注重实践性教学,通过学校与企业合作,确保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能够获得真正的工作经验。

德国的学生一般会在专业技能课程结束后进行长达2-3年的实习,以确保他们能够熟练掌握所学的技能。

3.教学质量比较中国职业教育普遍存在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

德国职业教育则以高水平的教学质量和严格的教学管理著称,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齐全。

德国的职业教育注重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确保学生能够得到高质量的教育。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中德两国在职业教育领域有着深厚的历史和独特的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在两国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机会。

本文将对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进行对比研究,探讨其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实习模式等方面的差异和共同点。

一、教育理念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在教育理念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在德国,职业教育被视为一种与学术教育同等重要的教育形式,其目标是通过为学生提供实用的技能和知识,为他们未来的就业和职业发展做准备。

与之不同的是,中国的职业教育长期以来被较为忽视,被认为是学术教育的替补品,导致了职业教育地位较低、社会认可度不高的现象。

二、课程设置在课程设置方面,德国的职业教育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学生既会接受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也会参与企业实习,从而提升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而中国的职业教育则相对偏重理论教育,许多学生在校期间缺乏实际操作的机会,导致了在毕业后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的问题。

三、实习模式在实习模式上,德国的职业教育注重学生参与企业实践,学生在校期间大部分时间都会在企业中进行实习,这种实习模式有助于学生早期接触实际工作环境,为他们未来的就业做好准备。

而中国的职业教育实习模式相对薄弱,虽然很多学校也会组织学生进行实习,但实际操作中学生参与实习的机会相对较少,而且实习周期也不够长,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

中德两国在职业教育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和共同点。

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和实习模式等方面,德国的职业教育更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学生接受的是一种全面的教育;而中国的职业教育仍然偏向于理论教育,缺乏实际操作的机会。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对技术型人才需求的增加,职业教育的地位和社会认可度也在逐渐提升,相信通过对比研究,可以为两国的职业教育提供更多的借鉴和交流的机会。

中德职业教育比较

中德职业教育比较

中德职业教育比较摘要:德国的职业教育世界领先,以“双元制”为代表的德国职业教育是成就德国世界强国地位和保持富裕水平最为重要的手段。

近年来,中国职业教育在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模式,通过学习先进的德国“双元制”模式和教学方理念是促进中国职教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中德职业教育比较借鉴德国职业教育世界领先。

十九世纪末期德国工业化之时,主要凭借的就是发展职业教育,大批高素质的技能人才,使得德国在工业化进程远远落后于英法等国的情况下,能够实现快速赶超并跻身于发达国家行列。

二战后,德国能够从废墟上重新崛起,职业教育同样功不可没。

现如今,在德国,不论是第一、第二产业还是服务业,对于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都很高,即使是农民也要求持证上岗,所以职业教育为德国输送了大量实践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的技能型人才。

通过在德国慕尼黑三个月的课堂学习和到三所职业学校的观摩,发现中德职业教育在以下几方面存在差异:一、中德职业教育体系不同1、职业教育是德国义务教育一部分。

德国的教育体系由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组成,职业教育在整个体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是与经济界联系最紧密、对学生就业有着最直接影响的教育环节,它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一直延续到继续教育领域。

基础教育和我们的小学一样,属于义务性教育,在大部份的联邦州里,小学为四年制,只有柏林与勃兰登堡为六年,学生小学毕业后,依据综合评价、教师推荐,和个人兴趣爱好等选择进入中学阶段,即主体中学,实科中学或文理中学学习。

多数小学毕业生进入学制为5年的主体中学,以全日制的职业教育为主,强调实务性与方法操作的面向,学校培养的职业技能以零售业,美容美发等为主,学生文化成绩相对较弱;实科中学的学制为5到6年,它是应相对高等的职业教育需求而生,成绩中等的学生一般进入到实科中学,毕业后学生可获得中级文凭,并具有许多选择发展的可能: 可以选择较高等的职业发展,进入“双元制”职业学校;也可以继续升学,进入文理中学,从而向高等教育体制迈进。

浅谈中德职业教育模式比较与借鉴

浅谈中德职业教育模式比较与借鉴

浅谈中德职业教育模式比较与借鉴摘要:职业教育对战后主要经济体的腾飞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以德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模式是我国学习交流的主要对象。

随着我国产业经济的不断转型与升级,迫切需要依托职业教育来培养大量的应用型技能人才,以解济的发展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职业技能型人才。

本文简要对比分析了中德职业教育模式,对德国职业教育先进经验借鉴要点进行深入探究。

关键词:中德对比;职业教育;教育模式;借鉴由于经济发展原因,德国的职业教育水平较高,职业教育发展较为成熟,形成了较为完善、系统、卓越的职业教育体系。

相比之下,我国的职业教育水平较低,在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应用教学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人才培养与我国产业经济的发展存在供给侧的矛盾。

基于此,需要进一步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引进成功的教育模式,全面提升我国的职业教育水平,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整体能力与综合素养,为我国产业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教育保障。

一、中德职业教育模式比较分析在国际职业教育领域中,主要存在三种教育模式,分别是企业制教育形式,这一形式主要存在日本地区,由企业直接负责学生的职业教;“双元制”教育模式,这一教育模式主要存在德国地区,就是指具有一定教育资质的企业对学生进行专业的理论知识教学与文化知识教育,再由企业进行技能教育;职校制教育模式,这一教育模式是我国主要的职业教育模式,由职业院校负责学生的全部职业教育,包括:文化知识教育、专业理论知识教育、技能教育与岗位职业教育[1]。

从德国职业教育的“双元制”教育模式入手,可以发现,在德国,职业教育主要分为“双元制”教学与全日制职业教育,其中全日制职业教育又可以细化分为:“职业专科”与“全日制职业学校”。

虽然全日制职业教育与“双元制”职业教育能够为学生提供同样的岗位教育,但是“双元制”职业教育学校能够为学生提供企业承担的岗位津贴,因此,“双元制”职业院校是德国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首要选择;在德国,约65%的学生会选择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引言中德作为两个世界经济强国,其职业教育体系一直备受关注。

中德职业教育的对比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两国的教育体系,找出各自的优缺点,并进行经验交流和借鉴。

本文将从历史渊源、制度建立、教学内容、实习培训、学生认知等方面对中德职业教育进行对比研究。

一、历史渊源中德职业教育体系的历史渊源有着悠久的传统。

德国的职业教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当时德国手工业和商业的兴起催生了一批熟练的工匠和商人,因此德国政府开始对职业教育进行组织和管理。

而中国的职业教育则起源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新式职业教育运动,主要是受到西方工业化发展影响,中国开始引进西方职业教育模式。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均得到了相当长时间的积累和发展,皆能够为其现代的职业教育制度奠定基础。

二、制度建立中德两国在职业教育的制度建立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

德国的职业教育主要由政府和企业共同承担,形成了一个职业教育三位一体的体制。

政府负责制定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障职业教育的质量和地位。

企业在职业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既提供实习机会,也参与教学内容的制定和课程的实施。

学校则是培养学生的基地,负责理论教育和基本技能的传授。

而中国的职业教育则主要由政府和学校承担,企业的参与度相对较低。

政府在职业教育中扮演着主导角色,学校则是职业教育的主要承办方。

中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在制度建立上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政策法规不够完善、教学资源不足等问题。

三、教学内容中德在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德国的职业教育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培养,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教学内容贴近实际工作,注重学生的实操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而中国的职业教育则偏重于理论教育,学生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较为理论化,与市场需求的结合度不够高。

德国的职业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

而中国的职业教育则偏向于技能培训和就业导向,学校侧重于学生的就业率和社会认可度。

中德职业教育的对比与借鉴

中德职业教育的对比与借鉴

中德职业教育的对比与借鉴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快速的发展,企业对现代技术工人的职业能力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我国企业对高级技术工人的需求逐年递增,面对我国技术工人严重紧缺的现状。

党中央国务院多次下发重要文件,强调指出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于国家、社会的重要意义,并着力强调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并加大对职业教育领域的投入,大力支持引进和借鉴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先进思想和经验。

德国是世界上职业教育研究最发达的国家之一,职业教育曾被誉为是德国二战后“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

德国不仅建立起以“双元制”为核心的宏观职业教育体系,而且在研究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等微观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对其他国家的职业教育研究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

下面就中德两国职业教育经行简单分析。

一、德国职业教育(一)重视职业教育立法德国是一个法制健全的国家,政府十分重视立法,特别是职业教育的立法。

1969年颁布的《联邦职业教育法》是德国职业教育最基本、最权威性的法规,它规定了职前和职后培训的目的,职业训练内容、方法、期限,以及培训企业与受培训者的关系和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培训机构和人员的资格、实施培训的监督和考试、职业教育的组织管理和职业教育的研究等等。

《联邦职业教育法》对德国的职业教育起了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之后德国又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与《联邦职业教育法》相配套的法律。

德国的职业教育在学校名称、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学制长短、办学条件、经费来源、教师资格、教师进修、考试办法、管理制度等方面,都是依照有关法律,有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同时还有一套包括立法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社会监督在内的职业教育实施监督系统,使职业教育真正构建了有法可依、依法治教、违法必究的法制体系,这一体系为完善职业教育的管理,促进职业教育健康有序地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

(二)企业主导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德国是一个非常重视职业教育的国度,“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职业教育最主要的特点,也是德国推行职业教育最成功的关键。

中德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比较研究

中德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比较研究

中德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比较研究
职业教育是培养劳动者具备特定职业技能的教育形式,其中包括以提供实用的、与职
业密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为重点的教育。

作为两个经济实力强大的国家,中德的职业教育
模式备受关注。

本文将比较中德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异同。

中德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也存在一些差异。

中德的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存在差异。

在中国,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相对固定,学生需要按照既定的课程体系学习,课程内容由国家统一规定。

而在德国,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更加灵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发展方向进
行选择和调整,课程内容由学校和工作场所共同制定。

中德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存在差异的一点是培养理念上的差异。

在中国,职业教育的培
养理念更加注重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课程内容更加注重技能培养。

而在德国,职
业教育的培养理念更加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中德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存在差异的一点是学生参与度的差异。

在中国,职业教育课程
的组织和安排更加注重学校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往往是被动地接受教育。

而在德国,
职业教育课程的组织和安排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参与度较高,注重培养学生的
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力。

中德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即注重实用和实践操作的培养。

中德职业
教育课程模式也存在差异,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培养理念和学生参与度上。

通过对中德
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借鉴德国的灵活性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做法,为提
升中国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提供有益的启示。

中德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比较研究

中德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比较研究

中德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比较研究引言职业教育是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不同国家有各自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

德国和中国作为世界上两个重要的制造业大国,其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备受关注。

本文将就中德两国职业教育课程模式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其异同以及各自的特点。

一、职业教育概述在德国,职业教育被视为提高劳动力素质、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德国的职业教育分为双轨制和三轨制。

双轨制是指学徒制和技工学院相结合的职业教育体系;三轨制是指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初等职业教育。

学徒制是德国职业教育中的核心,学徒与企业签订合同,在企业学习工作技能,同时还需参加技工学校的理论学习。

技工学院是提供中等职业教育的机构,学生在学校学习一定时间后,会参加实习,以确保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中国的职业教育分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主要是为满足企业对技术性劳动力的需求,培养具备一定职业技能的劳动者;高等职业教育则是为培养高级技术专门人才和应用型技术人才。

中国还有技工学校、职业培训学校等机构提供职业技能培训。

二、课程设置比较德国的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以学徒制为核心,技工学校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

基础课程包括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专业课程则主要是针对具体行业的技术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

与此德国的技工学院也侧重于实践教学,学生在校期间需要完成一定的实习工作。

对比来看,德国的职业教育课程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者在校期间需参加实习工作,以获得真实的工作经验。

而中国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则偏向于理论学习,专业课程占据了更多的学习时间,实习实训环节的时间相对较少。

三、师资队伍比较在德国,技工学校和技工学院的教师由经验丰富的技术专家和工匠担任,他们具备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并且能够将自己的实践经验融入到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中,使得学生能够接触到真实的工作场景和技术操作。

中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教师多为普通高校毕业生,虽然其本身拥有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但是在实际操作和技术经验方面相对欠缺,这可能影响学生的技术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中德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比较研究

中德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比较研究

中德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比较研究引言中德两国都是世界经济强国,其职业教育体系备受国际瞩目。

在职业教育课程方面,中德两国有着各自独特的教育模式和理念。

本文旨在比较中德两国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异同,探讨各自的优势和不足,为促进中德职业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提供参考。

一、课程设置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存在显著差异。

在德国,职业教育课程设置非常注重学生的实际技能培养,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设计职业教育课程,确保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实际工作。

而在中国,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相对较为死板,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对实际技能的培养偏少。

在课程设置上,德国职业教育更加贴近市场需求,更注重学生的实际技能培养。

二、实习机会在德国,职业教育与企业合作十分密切,学生在校期间会有大量实习机会,能够将所学知识立即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从而提升自己的实际技能。

而在中国,职业教育与企业合作的机会相对较少,学生缺乏实践经验,毕业后往往需要较长时间适应工作环境。

德国职业教育的实习机会更为丰富,学生能够更快地适应职场。

三、师资力量在德国,职业教育的师资力量相对较强,教师都是经验丰富、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士,能够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职业技能培训。

而中国职业教育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师普遍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很难为学生提供真正的职业技能培训。

在师资力量方面,德国职业教育更具优势。

四、学制与学位在德国,职业教育的学制通常较短,学生毕业后会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能够迅速投入工作。

而中国职业教育的学制相对较长,学生毕业后通常会获得相应的学士学位,但因实际技能培养偏少,往往需要一段时间适应工作。

德国职业教育的学制与学位设置更贴近市场需求,更有利于学生进入职场。

结论通过对中德两国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比较研究,可以看出德国职业教育在课程设置、实习机会、师资力量和学制与学位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德两国可以在职业教育领域加强交流与合作,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优势,优化中国的职业教育体系,打造更贴近市场需求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为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德两国职业教育法的内容比较及启示

中德两国职业教育法的内容比较及启示

中德两国职业教育法的内容比较及启示中德两国在职业教育方面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成功经验。

两国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也有着一些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本文将对中德两国职业教育法的内容进行比较,并探讨其启示。

一、中德两国职业教育法的相似之处1. 职业教育的目的和原则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法都明确规定了职业教育的目的和原则。

两国都将职业教育视为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同时,两国的职业教育法都强调了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2. 职业教育的组织和管理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法都规定了职业教育的组织和管理。

两国都设立了专门的职业教育机构,负责职业教育的规划、组织、实施和管理。

同时,两国的职业教育法都规定了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的要求。

3. 职业教育的质量保障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法都强调了职业教育的质量保障。

两国都建立了职业教育质量监测和评估机制,对职业教育机构和教育质量进行监督和评估。

同时,两国的职业教育法都规定了职业教育机构和教师的资质要求,保障了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

二、中德两国职业教育法的不同之处1. 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在德国,职业教育法具有宪法地位,职业教育被视为一项公共任务。

而在中国,职业教育法并没有具体规定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职业教育的地位相对较低。

2. 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在德国,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非常灵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不同的课程。

而在中国,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相对固定,学生的选择空间较小。

3. 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在德国,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非常专业化,教师需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职业技能。

而在中国,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相对薄弱,教师的职业素质和实践经验需要进一步提高。

三、中德两国职业教育法的启示1. 提高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职业教育是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应该在法律上得到充分的保障和支持。

中国可以借鉴德国的做法,将职业教育法的地位提高到宪法级别,使职业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保障。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也变得更加密切。

在这种趋势下,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与关注。

而中德两国作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国家之一,其职业教育体系的对比研究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体系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特点与差异,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启示。

一、中德职业教育体系概况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是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下逐步建立起来的,其发展历史较短。

截至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主要包括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两个层次。

中等职业教育主要是面向初中毕业生,培养各类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则是为了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和应用型人才。

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还包括了技工教育、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等多种形式。

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源远流长,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

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主要由双轨制组成,即学院制和技工制。

学院制主要培养高级技术人才,注重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技工制则主要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注重实践操作和工匠精神。

德国的职业教育还注重与企业的紧密合作,鼓励学生在企业中进行实习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1. 教育理念的差异中德两国的教育理念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中国,教育更多地被视为提升社会地位和获取知识技能的手段,注重对学术知识的传授和培养学生的理论能力。

而在德国,教育被看作是培养技能人才和社会实用性能力的重要途径,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专业技能。

2. 招生机制的差异在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中,招生机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中国,学生可通过高考后,选择报考普通高校或职业院校,而职业院校的学生招生主要以考试分数为依据。

而在德国,学生可以通过学习绩点、练习技能等方式来报考技工学校,学校会根据学生的成绩和技能水平来招收学生。

3. 企业合作的程度在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与企业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中,学校与企业的合作程度非常高,学生很容易找到在企业进行实习和实践的机会,实践教育与理论教育相辅相成。

中德职业教育差异 书 -回复

中德职业教育差异 书 -回复

中德职业教育差异书-回复标题:中德职业教育差异引言:职业教育是培养国家人力资源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全球范围内,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一直备受关注,因为两国在这方面的实践和经验可以为其他国家提供宝贵的借鉴。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德职业教育的差异,从制度、教学内容、师资培养、学生选择和产业对接等多个方面进行比较。

一、制度差异:在制度层面上,中德职业教育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德国,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并驾齐驱,拥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与机构支持。

而在中国,虽然也有职业学校和相关法规,但职业教育仍然被许多社会群体低估并不被广泛认可。

二、教学内容差异:中德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也存在一定差异。

中方更加注重技能培训,传授实际技能操作,强调工匠精神;而德方更加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课程设置更加全面,包含了一定的通识教育。

三、师资培养差异:师资培养是职业教育的重要保障。

在中国,职业学校的教师普遍缺乏实践经验,更多是从普通高校毕业后选择进入职业教育领域。

而在德国,职业教育的教师要参加长期的专业培训,并且大部分教师必须具备在业界连续工作数年的实践经验。

四、学生选择差异:在学生选择方面,中德职业教育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中国,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大多是成绩较差的学生,而在德国,学生对职业教育持有积极态度,德国职业教育可以提供全面培养方案,吸引不同成绩学生参与。

五、产业对接差异:中德职业教育在产业对接方面也存在差异。

在德国,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非常紧密,有着完善的学徒制度,学生通过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实习,获得与市场需求更贴合的实践经验。

而在中国,学校与企业之间合作相对较少,学生的实习机会较少,导致实践能力相对薄弱。

结论:中德职业教育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体现在制度、教学内容、师资培养、学生选择和产业对接等多个方面。

德国职业教育模式值得借鉴,需要加强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和投入,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形成完善的学徒制度。

同时,中方也应借鉴德国的经验,更加注重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中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两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却有着不同的特点。

本文将对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进行对比研究,从制度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实习安排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双方在职业教育领域的交流合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对话。

一、制度设置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制度设置上存在较大差异。

在中国,职业教育主要分为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两个层次,从学制上分为3年和2年,学生在校期间接受专业课程学习以及实习锻炼。

而在德国,职业教育主要由双轨制和双元制组成,双轨制主要指的是学徒制度和学校教育两个轨道并行,双元制指的是企业和学校共同承担培训的责任。

在制度设置上,中德两国均重视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但其具体实施方式和教育理念有所不同。

二、课程内容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中国,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主要围绕着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学科知识的学习,内容较为专业化,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实践技能的训练。

而在德国,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相对更为灵活,学生在校期间既要学习一般教育课程,也要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内容更加全面和多元化。

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都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但其侧重点和设置方式有所不同。

三、教学方式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教学方式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职业教育的教学方式主要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强调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接受,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相对较少。

而在德国,职业教育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实践教学和项目实践,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学习理论知识外,还要参与实际项目的设计和实施,注重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由此可见,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教学方式在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四、实习安排实习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区别所在。

在中国,学生在校期间会有一定的实习安排,但相对来说相对较少,而且多数是由学校统一安排的实习岗位和实习期,学生的实际参与度较低。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德两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作为世界经济体量最大的国家,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一直备受国际关注。

而德国作为世界工业强国,其职业教育体系在全球范围内也备受瞩目。

中德两国各自的职业教育体系与模式有着不同的特点和优势,本文将对这两国的职业教育进行对比研究,探讨其异同之处,并分析其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

1. 教育体制与职业教育政策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中德两国的教育体制和职业教育政策。

在中国,教育体制分为九年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

而职业教育则包括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两个阶段。

中等职业学校包括中职学校和技工学校,学制为3-4年。

高等职业院校则包括职业技术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学制为2-3年。

在德国,教育体系分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三个阶段。

职业教育分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两个阶段。

中等职业教育包括双系统和学校系统,学制为2-3年。

高等职业教育包括工程学院和应用科学大专学校,学制为3-4年。

在职业教育政策上,中国政府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如鼓励企业和学校合作开展双师型人才培养、推进技能人才评价认证改革、加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等。

而德国则实行了双系统职业教育模式,即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学生,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在企业进行实习培训。

德国还建立了完善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对职业教育进行了多方面的支持和保障。

2.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也有所不同。

在教学内容方面,中国的职业教育主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尤其是对技术知识和实用技能的培养。

而德国的职业教育则更加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培养学生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方法方面,中国的职业教育侧重于教师授课和学生听讲的传统模式,而德国的职业教育更加注重师徒制的传统手艺传承和各种实践技能的培养。

3. 师资队伍与学生素质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在师资队伍和学生素质上也存在一定差异。

中德两国职业教育的几点比较研究及启示

中德两国职业教育的几点比较研究及启示

中德两国职业教育的几点比较研究及启示摘要:德国职业教育,尤其是“双元制”模式的巨大成功,推动了德国经济的腾飞。

我国职业教育起步晚,很多问题有待解决。

本文拟通过中德两国职业教育的分析比较得出启示,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性的经验。

关键词:德国职业教育中国职业教育比较启示2012年10月,笔者参加了由教育部职业教育司组织的中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赴德国的培训,培训时间为两个月,既有理论学习,也有企业参观。

通过这次培训,我对德国的职业教育有了较深的认识和感受,开阔了眼界,观念和信息得到更新,并从中得到不少有益的启示。

一、德国职业教育1.重视职业教育立法。

德国政府十分重视职业教育的立法。

《联邦职业教育法》是德国职业教育最基本、最权威性的法规,它规定了职业训练内容、方法、期限,以及培训企业与受培训者的关系和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培训机构和人员的资格、实施培训的监督和考试、职业教育的组织管理和职业教育的研究等等,对德国的职业教育起到了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德国的职业教育在学校名称、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学制长短、办学条件、经费来源、教师资格、教师进修、考试办法、管理制度等方面都是依照有关法律,有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同时还有一套包括立法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社会监督在内的职业教育实施监督系统,使职业教育真正构建了有法可依、依法治教、违法必究的法制体系。

2.学生学习目的性强。

学生先选定企业及岗位,然后再选择合适的职业学校接受职业教育,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很强;同时企业的目的也很明确,就是要培养本企业所需求的人才。

并且学生在就业前必须取得职业资格证才能成为正式员工。

3.企业积极参与。

德国大企业多数拥有自己的培训中心和培训人员。

没有能力的中小企业,如手工业,可通过手工业协会下属的培训中心对所需求的学生进行职业培训。

企业会根据学生学习的进度,安排学生在不同的岗位进行实践性操作。

学生在企业跟着师傅参与一线岗位的工作,接触的是企业目前使用的设备和技术。

中德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比较研究

中德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比较研究

中德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比较研究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化,职业教育在不同国家间也开始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中德作为世界上经济实力较为强大的国家,其职业教育体系备受瞩目。

本文将结合中德两国的情况,对中德职业教育课程模式进行比较研究,旨在深入了解两国之间的差异与共同点,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

一、中德职业教育概况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职业教育是指面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教育体系,通常在高中毕业之后选择进入职业学校就读,学生主要培养技能和职业素养,以适应社会对于各类技术工人的需求。

近年来,中国政府对职业教育的发展给予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力求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培养更多的技术人才。

德国职业教育体系非常发达,被誉为“双轨制教育”,即并行的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

学生在初中毕业后可以选择进入工艺学校或者进入普通高中,两条不同的学习路线都允许学生在毕业后进入大学深造。

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非常强调实践和技能培养,学生通过双职能教育系统学习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使他们在求职市场上具备了强大的竞争力。

二、课程模式对比分析1. 课程设置中德两国在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上存在较大的差异。

中国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主要以技术技能培养为主,课程设置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为中心。

而德国的职业教育更注重通识教育,学生除了专业课程外还要学习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2. 教学方式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在教学方式上也有所不同。

中国职业教育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的是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培训,缺乏实践教学。

而德国的职业教育非常重视实践教学,学生在校期间会通过学习实践和参与企业实习来获得更多的实际经验和技能。

3. 教师队伍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中国的职业学校教师普遍来自于高等院校,缺乏企业实践经验,教学经验也相对较短。

而德国的职业学校教师一般是从企业中来,他们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将实际工作中的技能和经验传授给学生,更贴近于市场需求。

中德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比较研究

中德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比较研究

中德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比较研究
职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具备一定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的教育形式,是培养工人、技术人员和专业人员的重要途径。

中德职业教育在模式上有很大的差异,下面将对其中的差异进行比较研究。

一、课程内容方面:
1. 德国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全面,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课程设置贴近企业需求。

2. 中国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相对单一,课程设置较为固定,缺乏灵活性。

二、课程实施方式方面:
1. 德国职业教育课程实施方式注重实践教学,学生在企业中开展实习,并与企业紧密合作。

1. 德国职业教育课程评估方式多样化,包括考试、实习报告、论文等方式,评估结果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2. 中国职业教育课程评估方式相对单一,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评估结果相对片面。

四、师资队伍方面:
1. 德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相对强大,教师具备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五、学生培养方面:
1. 德国职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毕业后即可胜任实际工作。

2. 中国职业教育注重学生的理论学习,实际操作能力相对较弱,需要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经验。

中德职业教育在课程内容、实施方式、评估方式、师资队伍和学生培养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德国职业教育模式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强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中国职业教育模式则偏向于理论学习,与企业合作相对较少,学生实践经验相对较少。

中国可以借鉴德国职业教育模式,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注重实践教学和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德职业教育比较与借鉴郭靖比较教育研究中国电力教育2009年1月下总第129期摘要:德国职业学校“双元制”办学模式实际上就是校企合作办学的模式,具有鲜明的特色和重要的意义。

借鉴“双元制”办学模式可以促进我们中等职业学校的协调、健康发展。

关键词:德国;双元制;中职学校;办学启示2008 年5 月,笔者参加了由中国教育部和德国政府共同举办的在德国萨克森- 安哈尔特州的州府马格德堡市马格德堡应用技术大学进行的职业学校师资培训合作项目的学习,在德国42 天的学习中,学习了教学法,参观了德国的一些职业学校和企业。

同时,系统学习了职教专业教学论知识,了解了当今世界各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尤其是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切身感受到了德国的职业教育的优势,受益匪浅。

一、对德国职业教育体系的认识德国的职业教育是由双元制、全日制、短期培训组成。

双元制是它的基础。

整个职业教育强调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

由于经济的情况和各专业的特点,所有学生不可能都成为双元制下的学生,全日制必然有它存在的合理性。

他的全日制与中国现有的职业教育机制相类似,主要是一些没有通过企业考核录用的初中毕业生,他们在职业学校接受全日式的学习,学校也有较好的实验、实训条件。

全日制学生不享受政府补贴。

在专业设置上,全日制与双元制也有比较明显的区别,技术含量高的专业一定为双元制,如机电技术应用、电子技术、数控等工程类专业。

而全日制所涉及的专业多为技术含量低的,如保姆、文秘、烹饪、售货员等服务性专业。

这样的职业教育机制,无疑体现了它的实用性、针对性。

无论是从学生的质量还是从专业培养的必然要求看,这种机制都充分有效地利用了社会资源。

从笔者的角度来看这种多元的职业教育机制,它无疑是一种很好的分层教育,而这种分层来源于社会、学生自身的参与,不是学校用一张试卷来决定的。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的情况,不难看到我们也曾经有过“双元制”的影子。

70 年代末80 年代初,我国许多国有大中型企业都办有职业技术学校,课程设置中理论和实践的内容比例是比较合适的,在企业中,有指定的师傅带教,学生享有一定的经济补贴。

但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产业结构的调整,这些企业不再重视职业教育,而政府又没能及时地理顺和建立相应的职业教育体制,致使原来稚嫩的“中国式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近两年来,我国政府相当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正在积极地构建适应我国产业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同时,也增大了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

但如何建立合理的管理社会实训培训中心的良性机制,却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否则,它将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二、对德国职业学校教师的认识教师的质量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之一。

如何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各国教育部门不断探索的问题。

德国对职业学校教师的培养教育体系,笔者认为确实体现了教师的专业化和标准化。

首先,教师的门槛高,教师相当我国的公务员。

在德国作为职业学校的教师,必须经过本专业的大学学习5 年,由于要求严格,大多数学生完成大学学业需要6 ~7 年,之后参加国家对教师资格认定的第一次考试(大学毕业证),合格者将进入第二阶段的学习,学制2 年。

在这2 年中,学生将进入企业和学校学习,每周24 学时实践课程的学习在企业中进行,其余12 学时教育理论的学习在职业学校中进行。

通过2 年在企业、学校交替的实践学习,学生再一次参加国家对教师资格认定的第二次考试,合格者将获得教师任职资格(相当于我国的教师资格证书),从事职业学校教师工作。

这样的体制对将来教师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和教育能力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避免了专业课教师没有实践经验的缺陷。

其次,教师的继续教育紧跟科技的发展。

当今世界,科技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职业学校的教师应该及时了解本专业的发展方向。

德国的做法是通过假期让教师经常深入企业参观、了解先进的科技在生产中的应用;进入大学听讲座,了解本专业应用技术的发展趋势,确保职业教师专业知识的新鲜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能合理地处理教材的重点、难点,同时,也确保了学生对本专业发展动态的了解,提高学生就业的适应性。

而我国现在普遍存在的现象是:职业学校的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的人,很多人没有在企业工作或实习的经历,教师自身就缺乏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

而政府的人事制度和教育部门的协调作用并没有为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创造应有的环境,因此,教了近20 年专业课的教师没有踏进企业大门的大有人在,可想而知,这样的教师又如何能培养出高技能的产业工人呢?三、德国职业学校学生的教育和管理的分析近年来,我国中职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一直是困扰社会、学校和家庭的难题。

作为有着多年班主任工作管理经历的笔者来讲,这次德国之行,还了解了德国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

诚然,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对人的行为、意识的要求是不同的,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对人类共性化的东西进行借鉴性的了解和思考,还是必要的。

德国职业学校中,对学生的管理主要是以教育为主。

对学生没有行政处理,只有心理辅导、社工帮教。

学生的仪容仪表没有具体的要求,唯一的是不能有纳粹意识的倾向行为和标志。

对影响课堂教学的学生,教师有权请他离开教室。

学校主要关心的是学生的暴力行为和心理问题。

对双元制学生的管教,学校只起了解、反馈、劝说教育学生的责任,只有企业有处理的权利;对于全日制学生的处理权则归校方,但对最严重的违纪行为的处理就是让其转学。

在考察中,我们看到的是:校园中学生的衣着有的稀奇古怪,有的装饰品挂到了眉毛上,教室外,三五成群的学生吸着香烟,然而在教室、实验室内学生却是认真而有序的。

学生的学业成绩决定他们接受不同学制的教育。

中学毕业成绩好,品行较好的学生多数可以被企业招收,接受双元制的职业培训教育,学制 3 年半,在开始的半年中,企业和学生之间还要进行双向选择。

中学毕业但没有被企业招收的,成为全日制的职业学校学生。

中学没有毕业的学生将在职业学校接受为期一年的职业基础教育准备。

一年结束时,再参加中学毕业考试拿中学毕业证,之后进入正式的职业学校学习。

无论哪种学生最终都将接受德国工商行业协会组织的考试认证,获取国家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

对 3 次没有通过德国行业协会考试的学生,将终生不能获得该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而应该改行,重修其他专业。

这些职业学校的学生在行为举止、文明程度方面是属于德国社会年轻人的中下层次,这也是中、德两国共有的特点,但由于德国民众总体文明素养较高,加之我们了解、观察只是片面,总体印象德国职业学校学生的行为还并没有让人大失所望。

比较学生管理方法,中、德两国确实有较大的差异。

我国管理工作的重点主要是放在学生表面的行为规范和仪容仪表上,对学生头发、衣着、首饰、吸烟等行为都强调规范统一,但由于这个年龄段学生的标新立异和逆反心理的作用,这种管理常常导致师生关系的紧张,也使得学生的教育工作表面化。

仔细比较中、德两国16 ~25 岁人群的仪容仪表、行为举止,我们发现,原来我们苦心管理的事情,其实随着青少年年龄的增长和步入社会,他们会自然进行调整,逐步规范。

而对学生这方面的教育,关键是整个社会环境的文明程度的提高,是潜移默化的过程。

因此,笔者考虑:我们的教育部门是否有必要将学生的仪容仪表纳入职业学校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班主任是否更应该将教育的重点转移到人与人心灵的沟通上来。

四、双元制给职业学校的启示1.坚持培养目标的职业性、专业培养的适应性和教学过程中的训练性云南楚雄民族中等专业学校上学期以来就以培养技能为中心制定教学计划,强调职业的针对性,大力进行教学改革,注重实践,突出技能、技巧和职业道德,理论联系实践,把实训作为达成培养目标的重要标志之一。

通过教学,使所培养的学生具有双重优势:既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很强的动手能力。

学生毕业必须取得“多证书”(专业成绩合格证和技术等级证书)。

在校期间,除专业课外,计算机是重要的必修课,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运用自如。

具体就是:(1)分层教学,学生合理选择专业。

我校现有在校生3000多人,30 多个教学班。

这些学生大多数基础较差,我们要以“因材施教”的态度及方法来教育他们,使其成才。

部分学生进校成绩较好,分数接近甚至超过中考分数线,但因为种种原因未能上高中。

这些学生学习认真、思维敏捷,学校办有对口高职班和三校生班,就鼓励他们重塑信心,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多方面锻炼他们的能力,使他们能圆大学梦,同时毕业后也可以直接由学校推荐就业。

有些学生虽然学习成绩不理想,但他们或思想品德端正,或乐于与人交往,或动手能力较强,或做事认真仔细……对这些同学,我们就不只拿成绩来衡量他们,有针对性地进行第二课堂活动,使他们在某些方面的特长得以发挥,鼓励其扬长避短,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以上两类学生,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我们为他们提供一些展示自己的舞台,使他们成为学校各个方面的优秀分子,成为全校学生的榜样。

这样其他学生会觉得,他们也是普普通通的学生,他们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从而达到激励全体学生的目的。

还有一些学生,由于种种原因,不仅学习成绩不理想,而且还有一些不良习惯,成为班级、学校的“问题学生”。

对这些学生我们要善于发现其闪光点,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鼓励他们,使他们能有一技之长。

很多学生对数学和英语厌学,我们就根据专业的需要和用工单位的实际情况不同对待。

如数控专业的数学,我们就从初中开始补起,重点加强立体几何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立体感以适应专业学习的需要。

有的专业则自编校本教材,本着基础课“够用”原则教授简单知识。

英语课主要教授英语口语和英语会话,让学生逐步感兴趣,学习结束时有一定的成就感。

分层教学还有一层含义是分专业教学。

学生入校选专业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或仅考虑就业前景,或仅听介绍人推荐就选择专业,这样在之后的学习中会出现不适应现象。

针对此种状况,学校采取在学生入学一个月,学生对学校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专业有了一定的认识后,由学生按照自己的特点、喜好来选择专业,这样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潜力,提高学习兴趣,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2)以精少实用为原则,进行课程的合理设置。

发达国家的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看上去都非常简洁和浅显,但都贯穿着以技能培养为主线,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理念。

国外成功的职教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研究。

通常而言,课程编制包括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课程内容编排两个方面,如何“选择”和“编排”这本身就有各种观念和技巧。

我们多年来坚持一个原则:通过学生在校学习培训使学生获得宽广的知识技能面,这种宽广的知识技能面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和市场竞争力,以及再就业能力强而转岗快。

同时我们的课程设置更加注重学生心理素质、职业道德、服务意识、诚信意识教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培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