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长恨歌》的叙事结构及艺术特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长恨歌》的叙事结构及艺术特色

作者:乔怡梦

来源:《科学大众·教师版》2019年第01期

摘要:诗词《长恨歌》对于我们高中学生而言并不陌生,通过对《长恨歌》的深度剖析,其中的主题也在逐渐凸显出来。其中一层不仅是对唐明时期皇帝荒淫无度生活的严肃批判,更是对二人忠贞炙热爱情的歌颂;第二层内容将杨贵妃视作红颜祸水,但是词句之中无一不流露出对杨贵妃的同情。双重主题的出现直接反映出白居易矛盾复杂的思想状况,以此映射当时的朝堂政事。本文从叙事结构与艺术特色两个角度入手对《长恨歌》进行分析,以此体会白居易当时的心境变化。

关键词:《长恨歌》; 白居易; 叙事结构; 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1206 ; ; ;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號:1006-3315(2019)01-012-001

白居易一生创作出无数的优秀作品,他的叙事诗主要分为乐府与歌行两大类,其中乐府诗主要以短小朴实为特色,由于其实证性较强,因此其中多以例证为核心。而《长恨歌》作为歌行体叙事诗的主要代表,凸显了歌行体的成熟性,其不仅传承了先秦时期的叙事诗传统,同时吸纳了初唐时期七言歌行的优势,利用灵活多变的表现手法,将曲折离奇的情节完整再现。人物形象形神兼备,诗词结构完整有序,为原本叙事的《长恨歌》增添了几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

一、《长恨歌》的叙事结构

《长恨歌》作为一首历史悠久、传承古今的叙事长诗,其充分融合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两种描述方法,以客观的叙事为核心,将景物描写、情感抒发杂糅其中,在浪漫主义气息中完美表达了自己的情感。白居易在人物形象塑造、感情抒发以及结构安排等方面渗透了虚实相生的技法,将情节处理的十分到位。从字里行间彰显出作者巧妙的艺术构思思路,通过多样化的表现手法,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

基于主题角度而言,《长恨歌》凸显了白居易灵活多变的写作技巧。在传统观念中,《长恨歌》不仅用诗歌描述了故事发展,同时批判了当时的社会发展,试图用诗词挽救社会,但又掺杂了几分无奈。白居易试图通过《长恨歌》的描写,批判统治时期由于皇帝淫乱、腐朽的统治,为朝堂引来混乱,用以作为历史的教训。但是这二者之间具有极为明显的矛盾性,因此,使得诗歌主题走向了复杂化。

我认为,其实《长恨歌》的主体十分明确,赞颂了李杨二者之间至死不渝的爱情。基于诗题而言,以“长恨”二字作为名篇,其不止因为李杨之间生死离别的爱情,也同样源于皇帝朝

思暮想的不了情缘,在“此恨绵绵无绝期”中掺杂了“孤灯挑尽未成眠”的痛苦之情。“长恨”的主人公是李隆基,不是作者,同样也不是后人。这一主题贯穿了整篇诗词,且作者在尽力表现这一主旨的同时,也同样提及了“从此君王不早朝”,这就导致杨贵妃与其家人的决裂,最终影响了封建时期人们重男轻女思想的发展。

立足于叙事角度来看,《长恨歌》充分彰显了作者高超的叙事艺术。作为叙事体的经典代表作品,《长恨歌》不仅能够做到前后完美衔接的事件情节叙述,作者更是注意到对诗词的巧妙剪裁,利用灵活多变的方式将多条线索穿插其中,通过合理的运用倒叙、照应以及插叙等多种叙事手法,将长诗点缀得摇曳多姿,令人感受到其中的变化万千。

基于诗词剪裁的角度而言,尝试中对事件背景做了简单陈述,同时又将其中所描绘的爱情故事紧扣李杨之间的爱情故事发展,避免繁冗的叙述出现。白居易努力让诗词中的线索安排做到简洁明了,让人表面看起来整首词“一气呵成”,但是在实际行文过程中,却埋下了诸多伏笔,便于前后内容的照应,以此更好的推动情节发展。

二、《长恨歌》的艺术特色

诗词特色之一,是对“恨”字的运用。“恨”字,本身带有了“遗憾”之意,这就是白居易惜怜李杨之间的生死相隔的遗憾,身为天之骄子,却无法保护好自己的心爱之人,这无疑不是唐玄宗一生中的遗憾之事。李隆基在杨贵妃死后日夜思念成疾,甚至派遣仙师去寻觅杨贵妃,种种迹象无一不展现了他的不舍与遗憾。诗词中这种遗憾之情,我从白居易本身的爱情悲剧中也读到过。白居易因为自身情感的挫折,所以看到李杨心生感慨。我们或许能从白居易的表述中读到那种痛苦与压抑,这已经融入到《长恨歌》的灵魂之中,导致李艳二人形象的美化,忠贞爱情得以体现。

《长恨歌》作为一首叙述诗歌,白居易将浪漫抒情与历史史实相结合,在创作手法上,注重将叙事、抒情以及情境描写融为一体,以一个“情”字贯穿始终。与其他对李杨之间爱情故事的描绘方式不同,这种悲情的渲染成为了《长恨歌》与众不同的特色。全唐盛世随着杨玉环的死亡走向灭亡,这也是白居易想要表达的主题之一。白居易用细腻、生动的描绘手法,将悲剧氛围得以升华。

白居易充分发挥了行歌体的特征,字里行间营造出诗画般的优美意境。这种描写,在杨玉环死后更为明显。白居易用“夜雨闻铃断肠声”、“芙蓉如面柳如眉”的寥寥数字,寓情于景,将凄冷月色中的雨夜描写的淋漓尽致,夜里的孤独,与杨贵妃的美貌不断在李隆基脑海中再现,如此循环往复,令其思念不止。这种睹物思人的描写,不仅为诗歌营造了悲伤的氛围,同时也为后面故事的叙述奠定了凄凉的基调。在《长恨歌》中,白居易语言简单,通俗易懂。即使从始至终故事情节发展都比较曲折离奇,但是作者却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将曲折离奇的故事宣泄的淋漓尽致。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深入的分析与反复的诵读,我们有理由相信《长恨歌》这首长诗的优秀,从其叙事结构、情节安排以及艺术特色等多方面所取得的历史成就,尤其是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巧妙融合中,让我们感受到了长诗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谈胜轶.白居易《长恨歌》的文句之美[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8(09):24-27

[2]李美红.讽喻痴迷今人醉爱恨交织《长恨歌》——《长恨歌》主题探究[J]中学语文,2018(24):70-71

[3]王以兴.从爱情悲剧个案到人生普适哲理的归纳——白居易《长恨歌》之“长恨“主题解析[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5(04):37-4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