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第二单元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动词,到、往①之(到)虚所卖之《童区寄传》
虚词
与本课的链接
1、以(介词、连词、助词、动词)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敢以烦执事 ③越国以鄙远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2、而(连词:并列、承接、递进、转折、假设、修饰) ①今急而求子 ②夜缒而出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3、焉(语气词、代词、兼词)
4.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 5.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 6.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之类的词。
7.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8.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9.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词“
2、 兼词 相当于“于此”“于之”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3、疑问代词, 哪里
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4、形容词 副词词尾 相当于“然”“……的样子”
盘盘焉,囷囷 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几千万落。
2、其
1. 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代
2.其中,其中的。

3.活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5.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 或不译
4、以(介词、连词、助词、动词)
A介词,把、被、对、用、拿、凭、因为、根据、按照等 ①以(用)尾击柳《螳螂捕蛇》
②今以(根据)蒋氏观之《捕蛇者说》
③而吾以(因为)捕蛇独存《捕蛇者说》
B连词,而、而且、以致、来等 ①虏太子申以(而)归《孙膑减灶》
通假字
古文中一些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可以通用或假 借,这就是通假字。它所代替的字是本字,要 念本字的音,按本字的含义解释。
①无能为也已 ②共其乏困 ③何厌之有? ④秦伯说 ⑤失其所与,不知
(已,通“矣”) (共,通“供”) (厌,通“餍”,满足) (说,通“悦”) 。 (知,通“智”)
古今异义
词义演变主要有三种情况:词义扩大、词义缩小、 词义转移(概念转移、色彩转移) .
②以(以致)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③夫夷以(而且)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游褒禅山记》
C动词,认为、以为 D同有、无一起翻译成“有什么”“没什么”“不能” ①杀人以梃与刃有以(有什么)异乎《孟子两则》
②无以(没什么)异也《孟子两则》
③非学无以(不能)致疑《论学六则》
5、之(代词、助词、动词)
1、夫晋,何厌之有? 2、佚之狐言于郑伯。 3、以其无礼于晋。 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 5、且贰于楚也。
文言句式
省略句: A省主语 (蛇)触草木,(草木)尽死《捕蛇者说》 B省谓语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 刿论战》 C省宾语 此人一一为(他们)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D省介词 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
②夫战,勇气也。
B不用者也 ①臣本布衣 C用乃、为、则、皆、悉、即、非等表示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②此悉贞良死节之臣③乃《太公兵法》 也 ④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⑤予本非文人画士
1、 邻之厚,君之薄也。 2、以乱易整,不武。 3、是寡人之过也。
文言句式
倒装句:
A宾语前置 ①何陋之有?《陋室铭》 B介宾倒装 ①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
①子亦有不利焉。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④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虚词
4、之(代词、助词、动词) ①子犯请击之 ②是寡人之过也 ③臣之壮也,犹不及人 ④唯君图之 ⑤夫晋,何厌之有? ⑥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5、其(代词、助词) ①君知其难也 ②吾其还也
③以其无礼
文言句式
判断句:
A用者也表示: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可能”。
10.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11、 选择关系“或者A或者B”
连词
3、而
1、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
2、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 于 “着 连
”、“地”等,或不译。

3、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 、“假使”。
4、表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 不译。
A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 ①请损之(它,偷鸡这件事)《攘鸡》 ②君将哀而生之(我)乎《捕蛇者说》 ③故为之(这篇)说《捕蛇者说》
B结构助词“的”①牡丹,花之(的)富贵者也《爱莲说》
C语气停顿,无实在意义①公将鼓之(无义)《曹刿论战》
D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或放在动宾之间,使宾 语前置①予独爱莲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出淤泥而不 染《爱莲说》 ②何陋之(提宾标志)有《陋室铭》
①行李之往来(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 出门所带的包裹)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义:那人;今 义: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词类活用
本课主要三种情况: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名 词,名词用作状语、动词,使动用法和意动 用法。
终已不顾 (回头)
一词多义

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就 轲自知事不就 (成功) (登上,
乘)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举起) 引
自引而起 (伸、挣)
(连词, 只是)

A. 不得持尺兵 B. 不及召下兵 C. 秦兵旦暮渡易水

A.图穷匕首见
B.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8、名动,订立盟约 9、名状,在夜里
⑩共其乏困
10、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
虚词 常用虚词:而何乎乃其且然若所为焉也以于与则者之
1、焉
Hale Waihona Puke 1、语气助词。常用在句末,表陈述语气,一般可不译出。
(1)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2)許君焦瑕,朝濟而 夕設版焉。
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 争夺霸权,也需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 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 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为主 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 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 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 于是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既:
A、既祖,取道。 B、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蒙嘉。 C、左右既前,斩荆轲。
特殊句式:
1、被动句 2、定语后置 3、宾语前置
本课知识点归结:
1、一词多义: 顾、私、既、发、使、见、穷、引、兵、就
2、文言句式: 判断句、省略句、状语后置句复习;本课重点掌握 被动句,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
3、古今异义: 长者、偏袒、穷困、流涕、左右 4、词类活用: 名状、名动,形动,使动意动区别
诗易(情(钧(世立( )水四。三。二,意四
哭)()()岂较) 将勒陶其左贱忘然此 军马渊人思者也,其 。黄明虽)虽哉不义
足((焉( 言三二(一 。))苏) (轲轲洵以 朱匹不)荆 熹夫足 卿
对 荆 轲 的 评 价
C敢以烦执事
D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⒌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
B秦伯说,与郑人盟:秦伯很高兴,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况且您曾经接受晋国的恩惠
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您能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 道路上的主人
阅读训练
《战国策•燕策》
四、高潮(“既至秦”——“被八创”):荆轲廷刺秦王未遂, 断左股,被八创。
五、结局(“轲自知事不就”——“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荆轲刺秦王彻底失败。
六、尾声(“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秦王被荆 轲震慑。
荆轲:
人物栩栩如生
粗犷豪迈,沉着勇敢, 刚毅不屈,慷慨赴难
秦王:
贪婪专横,凶暴,但又 外强中干。
2020.9.1
《左传》
1.成书时间与名称:
因为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解说《春秋》而作,故
又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大约成书于战国初,相传为春 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2.《左传》价值及特点: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史,虽是历史著作, 但与《尚书》《春秋》有所不同,它“情韵并美,文彩照耀”, 是先秦时期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其文学特点可概括为:
1、辞曰:“臣之壮也……” 2、敢以烦执事。 3、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1、省主语 2、省介词宾语 3、省略介词(于)
⒈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晋军函陵(军:军队) B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
C是寡人之过也(是:这) D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⒉下列句中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D

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B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
C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D若不阙秦 阙秦以利晋
阅读训练
⒊下列“其”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D

A君知其难也 B共其乏困 C又欲肆其西封 D吾其还也
⒋与“许之”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C

A邻之厚,君之薄也
B夫晋,何厌之有
情节曲折有致
一、序幕(“秦将王翦破赵”——“至燕南界”):简介背景, 秦军大兵压境,燕国危在旦夕。
二、开端(“太子丹恐惧”——“愿足下更虑之”):太子丹请 荆轲商量对策,荆轲提出办法,太子丹又不愿执行。提出行刺秦 王,故事开始。
三、发展(“荆轲知太子不忍”——“终已不顾”):从准备 “信物”到寻制凶器,从配备助手到易水送别,故事一步步向前 发展。
第一,长于战争描写; 第二,刻画人物性格神形毕现,有立体感 ; 第三,擅长叙写外交辞令,理富文美。
《左传》对后世的《战国策》《史记》的写作风格产生很大 影响,形成文史结合的传统。被看作是我国史传文学的始祖。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 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 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 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是楚国大 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 好。但仍未感化晋国。
A.乃私见樊於期 B.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C.图穷匕首见 D.未尝见天子
私:
A、丹不忍以己之私
B、乃遂私见樊於期。
C、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 张良。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使:
A、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 于前。
B、求人可使报秦者。
C、燕王拜送书于庭,使使以 闻大王。
发:
A、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B、春心莫共花争发, C、六军不发可奈何 D、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晋 秦

春秋时期形势图
秦晋围郑形势图
结 构
秦晋围郑
形势晋侯、秦伯围郑 原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 位置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的话
临危受命 郑伯说服烛之武
郑既知亡矣
说退秦师 亡郑利晋阙秦
存郑利秦
晋忘恩负义,不可共事
晋师撤离 郑秦结盟
本课重要文言知识点:
1、古今异义 2、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状语,使动用法、 形容词作名词、动词) 3、虚词:以、之、若、与、焉 4、句式:判断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
①②晋若军亡函郑陵而有益于君。1、名动,驻扎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3、形动,增加
2、动词使动用法 4、名状,在早上
④越国以鄙远
5、鄙:名作动,意动用法;远:形作
⑤朝济而夕设版焉 名,远方的国家。 6、东:在东边, ⑥既东封郑,又欲肆 名状;封:把--当作封地。
其西封
7、动词使动用法,使--退兵
⑦烛之武退秦师 ⑧与郑人盟 ⑨夜缒而出
本课学习要点
(1)本文背景 (2)脉络结构 (3)人物形象
(4)文言知识点积累
(5)补充练习
《战国策》
《战国策》是西汉学者刘向所整理、校订的 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是一部国别体的 史书。该书记载了战国时期二百三四十年间 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一些活动, 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语言流畅, 记人、记事形象生动。全书共三十三篇,分 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 宋、卫、中山十二策。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 统一全国的大势已定,弱小的燕国也危在旦夕. 燕太子丹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 了报自己在秦国做人质的“见陵”之仇,就想 派勇士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如不 成,则刺杀秦王嬴政,使其国内大乱,然后联合 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 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事败后,秦大举攻燕,于公 元前222年灭燕.燕国被灭了,然而,荆轲刺秦王 的故事由于其悲壮动人而传诵千古。
(河)已 自。欺或 )之道 为 ,
刘悲 没 贱(其成 勇也 计 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