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ppt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概述
眩是指眼花或眼黑,晕者,运也,是指感觉自身或周围景物动摇或旋转,二者同时并见,故统称眩晕。轻者闭日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可伴恶心、呕吐、昏倒等症。
一、沿革
1 《内经》关于眩晕的论述:《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和《灵枢·口问》“上气不足”,《灵枢·海论》“髓海不足”以及《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风火。
2 张仲景认为,痰饮是重要致病因素,《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提出:“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3 《丹溪心法·头眩》强调“无痰不作眩”。
4 《景岳全书·眩运》“眩运——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二耳。”强调了“无虚不作眩”,在治疗上认为“当以治虚”为主。
二、病因
1 情志不遂:忧郁恼怒太过,肝郁化火,肝阴耗伤,风阳易动,上扰头目,发为眩晕。
2 年高肾亏:年高肾精亏虚,或体虚、房劳,耗伤肾精,导致髓海空虚,发为眩晕。
3 病后体虚:久病、失血或忧思劳倦,导致气血两虚。虚则清阳不升,血虚则清窍失养,故而发为眩晕:
4 饮食不节:损伤脾胃,以致健运失司,痰阻中焦,清阳不升,头窍失养,发为眩晕。
5 跌仆损伤,瘀血内阻:头部外伤,瘀血停留,阻滞脉络,气血不能通达头部,故发生眩晕。
三、病机
1 基木病机:不外风、火、痰、虚”、瘀,致脑髓空虚,清窍失养,或邪扰清窍所致。
2 病位:在头窍。与肝、脾、肾三脏相关其中又以肝为主。
3 病理性质:不外虚实两端虚者为髓海不足,气血亏虚,清窍失养;实者为风、火、痰、瘀上扰清空临床以本虚标实多见,气血不足,肝肾阴虚为病之本,风、火、痰、瘀为病之标往往标本兼见,虚实交错。
4 病理演变
4.1虚实转化:风阳每夹有痰火,肾虚可以导致肝旺,久病人络形成瘀血,故临床常形成虚实夹杂之证候。
4.2若中年以上.阴虚阳亢,风阳上扰,往往有中风、晕厥的可能。
四、治疗原则
1 基本原则:补虚泻实,调整阴阳、
2 虚者当滋养肝肾,补益气血,填精生髓、
3 实证当平肝潜阳,清肝泻火,化痰行瘀
五、证治分类
1 肝阳上亢证
2 肝火上炎证
3 气血亏虚证
4 肾精不足证
5 痰湿中阻证
6 瘀血阻窍证
1 肝阳上亢证
治法:平肝潜阳,清火息风。
代表方:天麻钩藤饮。
常用药:天麻、石决明、钩藤、牛膝、杜仲、桑寄生、黄芩、山栀、菊花、白芍。
2 肝火上炎证
治法:清肝泻火,清利湿热。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3 气血亏虚证
治法:补益气血,调养心脾。
代表方:归脾汤。
常用药:党参、白术、黄芪、当归、熟地、龙眼肉、大枣、茯苓、炒扁豆、远志、酸枣仁。
4 肾精不足证
治法:滋养肝肾,益精填髓,
代表方:补肾滋阴用左归丸,补肾助阳宜右归丸:
常用药:熟地、山萸肉、山药、龟板、鹿角胶、紫河车、杜仲、枸杞子、菟丝子、牛膝。
5 痰湿中阻证
治法:化痰祛湿,健脾和胃。
代表方:半夏白术天麻汤。
常用药:半夏、陈皮、白术、苡仁、茯苓、天麻。
6 瘀血阻窍证
治法:祛瘀生新,活血通窍:
代表方:通窍活血汤加减:
常用药:川芎、赤芍、桃仁、红花、白芷、菖蒲、当归、地龙、全蜗、老葱。
第二节医案
一、张锡纯医案
二、张珍玉医案
三、黄文东医案
四、陈以平医案
五、蒲辅周医案
一、张锡纯医案
1 医者简介:(同前)
2 验案
刘某丁卯来津后,其脑中常觉发热,时或眩晕,心中烦躁不宁,脉象弦长有力,左右皆然,知系脑充血证。盖其愤激填胸,焦思积虑者已久,是以有斯证也。为其脑中觉热,俾用绿豆实于囊中作枕,为外治之法。又治以镇肝熄风汤,于方中加地黄一两,连服数剂,脑中已不觉热,遂去川楝子,又将生地黄改用六钱,服过旬日,脉象平和,心中亦不烦躁,遂将药停服。
3 评析
本案为张锡纯验案之一。患者因长期焦思恼怒,气郁化火,伤耗肝阴,风阳升动。上冒巅顶而见脑热眩晕、烦躁、脉弦长有力,皆为肝阳上亢之证。故用绿豆作枕泄其内火,用镇肝熄风汤滋阴潜阳,平肝熄风,加生地黄增强滋阴清热之力。数剂后,肝火已熄,故去川楝子,减地黄用量。从此案可以窥见张氏重视情志致病和善用外治法的经验,并验证镇肝熄风汤治肝阳上亢之眩晕确有疗效。其言本案为脑充血证,是借用西医之名,当似今之高血压病,属中医“眩晕”范畴。
笔者上大学时,喜读《医学衷中参西录》,十分敬佩张氏之学。数年前曾治一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系中年女性。头胀痛、跳痛,时觉眩晕,平时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腰酸困痛,月经先期来潮,量少色暗,偶有血块,口唇青紫,舌红少苔,占下静脉怒张,脉弦略细涩。辨证为肝肾阴虚、水不涵木、阴血亏虚、阳亢而有化风之象,兼有瘀血内阻。病变主要在肝,
故采用张氏镇肝熄风汤合二至丸、桃红四物汤加减,疗效显著。
1 医者简介
张珍玉,1920年生。山东省平度市人。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医专业教材审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中医理论整理研究会《内经》专业委员会顾问,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山东分会中医基础主任委员。张氏强调认为:理解清楚中医名词术语,是掌握中医学术理论的关键,如阳明之燥金,而肺亦属燥金;五行中有火,而六气中亦有火等,都需要准确理解,才能有效地运用于临床。其主编和参编了《内经摘要语释》、《中医诊断学》、《中医基础理论》四、五版教材等书。发表论文40多篇。
2 验案
刘某,女,24岁。
初诊:1976年4月15日。
主诉:病眩晕始于四年前,尤其下蹲直立时为甚,每因劳累或情绪激动时加重。病发时自觉天地旋转,耳鸣,不能视物,甚则恶心、呕吐。曾在某医院诊为耳源性眩晕,经西药治疗,疗效欠佳。
诊查:头晕、目眩、耳鸣、恶心呕吐,经期提前,经前乳房胀痛,胃纳欠佳,二便正常。脉弦细,两关弦大;舌质正常,无苔,边有齿印。
辨证:肝阴不足,阴虚阳亢,兼中气不足。
治法:滋肝阴,熄肝风,助中气。
处方:白芍:)g,当归9g,生地黄9g,黄芪20g,党参15g,龟板12g,白术(炒)9g,陈皮6g,柴胡6g,天麻6g,钩藤12g,甘草3g。水煎两次混合后分两次服,日1剂。
二诊:4月19日。服上方3剂,眩晕减半,恶心呕吐已止,惟食纳欠佳。脉之两关弦大已退,舌如前。再拟上方加砂仁6g,3剂而愈。一年后因感冒来诊,诉眩晕已止,此次感冒亦无头晕之感。(引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
3 评析
本案为张珍玉治疗眩晕验案之一。眩晕一证,病因复杂,外感内伤皆可引发。《黄帝内经》以风、虚立论,分为风眩与虚眩两种。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以及《灵枢·海论》所说“髓海不足,则脑转耳呜,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即是。仲景责之于痰饮,谓“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丹溪则宗河间之说,认为“无痰不眩,无火不晕”。然而,证之于临床,以眩晕为主证者,多由于肝阴不足、阴不敛阳、阳亢风动所致。
本案眩晕为肝阴亏虚、肝阳上越化风,兼有中气亏虚、升降失常而致。治疗以滋阴潜阳熄风为主,故用龟板、白芍、当归、生地黄、钩藤、天麻;兼补中气,则用参、芪、术、草。病变主要在于肝脾二脏,经前乳房胀痛,说明肝气不舒,故用柴胡疏理肝气;恶心呕吐、胃纳欠佳,故用陈皮调理脾胃之气升降以止呕。方中不用半夏降逆止呕,何也?恐嫌半夏燥烈伤阴,今本肝阴不足,而见无苔之象,故弃之不用。本案治疗思路明确,一则补肝阴、潜肝阳、熄肝风、理肝气,防止因肝旺而克伐脾土,肝虚而致木不疏土;二则见肝之病,当先实脾,通过补脾益气、和凋胃气,使中焦枢机恢复升清降浊之职。
如此则肝阴充足,肝阳潜降,中州健运,升降自如,病可痊愈。笔者借鉴此案经验,曾治一女性老年患者,患梅尼埃综合征20多年,时发时止。平时眩晕、耳鸣,病发时自觉天地旋转,伴恶心呕吐,每因劳累或情绪激动时而发。本次发病最重,痛哭流涕,惊恐万状,不敢睁眼,由俩人搀扶而来求治。观其舌红、边有齿痕,苔白腻,舌下青紫,诊其脉弦而缓。颇似张老治刘氏案,而痰湿瘀阻较之为甚。故用张老原方加姜半夏、茯苓、泽泻、丹参,3剂眩晕减轻,再守方加减6剂而安。
三、黄文东医案1 医者简介(同前)2 验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