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3药动学
药理学 第三章药动学 重点知识总结
![药理学 第三章药动学 重点知识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0d63aec508a1284ac85043b3.png)
第三章药动学药动学: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药物自进入机体到离开机体历经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过程,这是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这些处置可以概括为药物的转运(吸收、分布、排泄)和药物的转化(代谢)1、吸收(absorption ):是指药物自体外或给药部位经过细胞组成的屏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1.2、药物的转运方式: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被动转运:单纯扩散:(脂溶性物质直接溶于膜的类脂相而通过)、易化扩散:*需特异性载体*顺浓度梯度,不耗能、滤过扩散主动转运特点:耗能,逆浓度差,需载体参与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1)、给药途径静脉>吸入>肌肉(im)>皮下(ih)>舌下>直肠>口服>经皮。
(2)口服给药对药物吸收的影响首关消除(第一关卡效应或首过消除):有些口服药物首次通过肝脏就发生转化,减少进入体循环量,(3)血液循环的状态也影响药物的吸收(4)生物利用度也影响药物的吸收2、分布:指吸入血液的药物被转运至组织器官的过程。
药物在体内的分布速率主要取决于药物的理化性质,各器官组织的血流量与对药物的通透性,以及药物在组织与血浆的分配比。
影响因素:(1)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2)体内屏障(3)与组织的亲和力(4)组织器官的血流量3、生物转化(代谢):指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过程,这种变化主要是结构的变化,由于结构变化引起性质变化,以至作用强度的变化。
注意:有少数药不发生化学变化,原型作用,原型排泄,如色甘酸、链霉素等。
1、转化的场所:肝脏微粒体2、生物转化的类型第一步:为氧化、还原、水解。
这步反应多数药物灭活,但也有例外(可待因)。
第二步:为结合。
总使药物活性降低或灭活并使极性增加。
影响药物转化的因素肝脏的功能:肝脏的功能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肝脏功能不全时可影响代谢。
药酶诱导剂:某些药物能使肝脏药酶的活性增加或加速其合成。
如:苯巴比妥、水合氯醛、保泰松等可加速其代谢,使药物作用减弱。
药酶抑制剂:凡能抑制药酶活性或减少药酶合成的药物。
【药理学】03章 药动学
![【药理学】03章 药动学](https://img.taocdn.com/s3/m/97a57436d0d233d4b14e69f5.png)
CYP)酶系,又称肝药酶 (hepatic drug
enzymes)。与药物代谢密切相关的:CYP1A2,
CYP2A6, CYP2C9, CYP2C19, CYP2D6,
CYP2E1, CYP3A4.
家
酶
族
亚
个
家
体
族
药物代谢酶的特性
23
药物转化的两种依赖形式
问题:药物代谢过程中两个时相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两边取对数: pka-pH = lg—[B—H—+]— [B]
则解离度——[BH—+—] = 10 pka -pH [B]
弱碱性药物在pH值低的环境下解离型增加
9
当药物解离50%的时候,
弱酸性药物:
10pH -pka = 1 = 100
pH=pKa
弱碱性药物: 10 pka -pH = 1 = 100
*弱酸性药: HA Ka [H+][A-]
Ka= [HA]
H++A -
两边取对数: pH-pka = lg [A-] [HA]
则解离度 = [A-] = 10pH -pka [HA]
弱酸性药物在pH值增高时解离度 、离子障7 、吸收
Ka
*弱碱性药:BH+
B+H+
[H+][B] Ka =
[BH+]
一、浓-时曲线
血药浓度随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
MTC Cmax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血药浓度(mg/L)
吸 收 分 布 相
潜伏期
Tm ax
持续期
MEC 代谢排泄相
残留期
AUC
时间
速率类型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3d71a8f2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21.png)
名词解释:药物:用于治疗·预防和诊断病的学物质2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间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3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及其作用规律,闻明药物防治疾病的机制4药动学:药物代谢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的动态变化治疗作用:能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不良反应:由于药物的选择性是相对的,有些药物有多方面的作用,一些与治疗无关的作用有时会引起对病人不利的反应。
7受体:是一类介导细胞信号传导的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的某些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触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8治疗指数:治疗指数(TI)=LD50/ED50半数致死量(LD50 50对实验动物死亡时对应的剂量,半数有效量(ED50):50%的实验动物有效时对应的剂量9效价强度:效价即效价强度,是指药物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的剂(通常以毫克计)兴药:凡能使机体生理生化功能加强的药物制药:凡能引起功能活动减的药物动药:既有亲和力有内在活性的药物,能与受体结合激动受体产生效应。
抗药:能与受体结合,具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物质12肝药酶:肝细胞的平滑内质网脂质中的微粒体酶是药物代谢最重要的酶系统,称为“肝药酶”,影响药物的药效13生物利用度:药物制剂中的活性药物被全身利用的程度,包括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剂量和速度14半期: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要的时间15首过()效应:又称第一关卡效应·口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后,经门静脉到肝脏,有些药物在通过粘膜及肝脏时极易代谢灭活,在第一次通过肝脏时大部分被破坏,进入血液循环的有效药量减少·药效降低的现象17耐受性:指药物连续多次应用于人体,其效应逐渐减弱·必须不断地增加用量才能达到原来的效应。
药理学章节重点知识归纳
![药理学章节重点知识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0b2c75ea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c2.png)
药理学章节重点知识归纳第一章绪论1.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及机制的学科。
2.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3.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
包括药物在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及血药浓度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
第二章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1、不良反应:(1)副作用:药物在治疗量时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称为副作用。
(2)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时,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引起的危害性反应称为毒性反应。
(3)变态反应:药物作为抗原或半抗原,经接触致敏后所引发的病理性免疫反应称为变态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常见于过敏体质患者。
如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4)停药反应:长期应用某些药物,突然停药使原有疾病症状重新出现或加剧的现象称停药反应,或称反跳现象。
(5)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留的药理效应称后遗效应。
后遗效应长短不一。
短的如服用催眠药后,次晨出现的乏力、困倦现象;长的如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出现的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症状。
(6)续发反应:续发反应是药物的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又称治疗矛盾。
如广谱抗生素。
(7)依赖性:长期应用某些药物后,患者对药物产生主观和客观上连续用药的现象,称为依赖性。
如镇静催眠药和镇痛药。
(8)特异质反应:少数特异体质患者对某些药物产生的反应与常人不同,这种现象称为特异质反应。
如蚕豆病。
2、效能:药物所能产生的最大效应称为该药物的效能。
效能反映了药物内在活性的大小,效能大活性大。
3、效价强度:指能引起等效反应所需要的药物剂量,简称效价。
药物剂量越小,药价的效价越大。
4、评价药物的安全性:治疗指数(TI)可用来评价药物的安全性,是药物的半数致死量(LD50)与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
这仅用于治疗效应和致死效应的量效曲线平行的药物。
治疗指数越大,药物安全性越高。
两条曲线不平行:LD1/ED99或LD5和ED95之间的距离来评估药物的安全性。
药理学—— 药动学知识点归纳
![药理学—— 药动学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7e568f255f0e7cd18425367f.png)
药理学——药动学知识点归纳一、药物的体内过程药物从进入机体至离开机体,可分为四个过程:简称ADME系统→与膜的转运有关。
(一)药物的跨膜转运:※药物在体内的主要转运方式是:被动转运中的简单扩散!Ⅰ、被动转运——简单扩散1.概念:指药物由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扩散,以浓度梯度为动力。
2.特点:(1)不消耗能量。
(2)不需要载体。
(3)转运时无饱和现象。
(4)不同药物同时转运时无竞争性抑制现象。
(5)当膜两侧浓度达到平衡时转运即停止。
3.影响简单扩散的药物理化性质(影响跨膜转运的因素)(1)分子量分子量小的药物易扩散。
(2)溶解性脂溶性大,极性小的物质易扩散。
(3)解离性非离子型药物可以自由穿透。
离子障是指离子型药物被限制在膜的一侧的现象。
4.体液pH值对弱酸或弱碱药物的解离的影响:从公式可见,体液pH算数级的变化,会导致解离与不解离药物浓度差的指数级的变化,所以,pH值微小的变动将显著影响药物的解离和转运。
例题:一个pK a=8.4的弱酸性药物在血浆中的解离度为A.10%B.40%C.50%D.60%E.90%『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pH对弱酸性药物解离影响的公式为:10 pH-pKa=[解离型]/[非解离型],即解离度为10 7.4-8.4=10-1=0.1。
※总结:体液pH值对药物解离度的影响规律:◇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解离少,容易跨膜转运。
达到扩散平衡时,主要分布在碱侧。
◇碱性药物在碱性环境中解离少,容易跨膜转运。
达到扩散平衡时,主要分布在酸侧。
同性相斥、异性相吸或“酸酸碱碱促吸收;酸碱碱酸促排泄”例题:某弱酸性药物pK a=3.4,若已知胃液、血液和碱性尿液的pH 值分别是1.4、7.4和8.4。
问该药物在理论上达到平衡时,哪里的浓度高?A.碱性尿液>血液>胃液B.胃液>血液>碱性尿液C.血液>胃液>碱性尿液D.碱性尿液>胃液>血液E.血液>碱性尿液>胃液『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药理学第三章 药动学
![药理学第三章 药动学](https://img.taocdn.com/s3/m/87b5a961cc175527072208ab.png)
门静脉
胆管 肠道
粪便
肝肠循环:部分由胆汁排泄到十二指肠的药物 可在肠道再次被吸收入门静脉进入血液循环
3.肺脏: 某些挥发性药物
4.其他排泄途径: 乳汁、胃液、唾液及汗液。
第二节 速率过程
一、血管外给药的药-时曲线
最低中毒浓度
达峰时间 药峰浓度
血
药
浓 度
吸 收
分
布
相
平衡相
治疗窗
最低有效浓度
消除相
单位时间内用药总量不变,给药间隔时间愈
短,血药浓度的波动愈小,否则反之,但CSS不变, 达CSS时间不变.
问题
某病人病情危急,需立即达到稳 态浓度以控制,应如何给药
加大剂量 缩短给药间隔时间 其它方法
Plasma Drug Concentration
Time
Plasma Drug Concentration
• 血眼屏障:血-房水、血-视网膜。局部用药。 • 胎盘屏障:与一般生物膜无太大区别。孕妇用
药需谨慎。
组织亲和力
• 碘主要集中在甲状腺 • 钙沉积于骨骼 • 汞、砷等重金属多分布在肝、肾 • 硫喷妥钠多分布于脂肪组织 • 四环素可与钙络合沉积于骨骼和牙齿。
(三)生物转化
部位:主要在肝脏,其它如胃肠、肺、
VVdd==33L-5左L右: 主要分布于血液并与血浆蛋白大量结合, 如双香豆素、保泰松。 VVdd==1150L-2左0m右l: 主要分布于细胞外液和血浆,此类药物往 往不易通过细胞膜。如溴化物和碘化物等
VVdd==4400-L左60右ml: 可以分布于细胞内、外液。如利福平、安替比林
VVdd==110000--220000mLl: 特异性分布,可浓集于某些组织,如硫喷 妥钠、131I。
药理学 第3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
![药理学 第3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https://img.taocdn.com/s3/m/c7a18383f01dc281e43af04e.png)
结语
谢谢大家!
44
G蛋白偶联受体结构示意图 45
46
配体门控离子通道受体 47
酪氨酸激酶受体
胰岛素及一些生长因子的受体本身具有酪氨 酸蛋白激酶的活性,称为酪氨酸激酶受体 (tyrosine kinase receptor)。
48
细胞核激素受体
类固醇激素等在细胞核内有相应的受体,称为细胞核激素受体(cell nuclear hormone receptor)。 所形成的激素受体复合物,在细胞核中产生作用。
38
竞争性拮抗药 (competitive antagonist) E
Log C 39
竞争性拮抗药与受体的亲和力 E
log C 在实验系统中加入拮抗药后,若2倍浓度的激动药所产生的效应恰好等于未加入拮抗药时 激动药引起的效应,则所加入拮抗药的摩尔浓度(mol/L)的负对数称为pA2值。
40
非竞争性拮抗药(noncompetitive antagonist) E
药理学 第3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
第一节 药物的基本作用 一、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1. 药物作用(drug action):是指药物与机体细胞间的初始作用,是动因,是分子反应机制。
有其特异性(specificity) 2. 药理效应(pharmacological effect):是药物引起机体器官原有机能的改变,指药物作用
12
量效曲线(dose-effect curve)
E 100
E 100
50
50
0
0
10
20
30
C
0.2
0.4
0.8 Log C
13
(一)药物剂量
作用强度
无 效 量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0581bc50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93.png)
药理学名词解释1、药理学(pharmacology):就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之间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得一门学科.2、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研究药物对机体得作用与作用机制。
3、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研究药物在机体得影响下所发生得变化及其规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等过程。
4、离子障(iontrapping):药物在跨膜转运时,非离子型(非解离部分)药物可以自由穿透,而离子型药物就被限制在膜得另一侧。
5、首关消除(firstpassmetabolism):口服药物从胃肠道吸收后经门静脉进入肝脏,有些药物易被肝脏截留破坏(代谢),进入体循环得有效药量明显减小。
6、药酶诱导剂:有些药物能增强药酶活性或使药酶合成加速,从而加快其本身或另一些药物转化,使其作用减弱或缩短。
7、肝肠循环(enterohepatic cycle):有些药物在肝细胞与葡萄糖醛酸等结合后排入胆中,随胆汁到达小肠后被水解,游离药物被重吸收,此过程称为肝肠循环。
8、一级动力学消除(first—order elimination kineti cs):又称恒比消除,就是体内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消除得药物百分率不变。
9、零级动力学消除(zero—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又称恒量消除,就是药物在体内以恒定得速率消除。
10、稳态血药浓度(steady—state concentration,Cs s):也称坪值.按照一级动力学规律消除得药物,其体内药物总量随着不断给药逐步增多,直至从体内消除得药物量与进入体内得药物量相等时,体内药物总量不再增加而达到稳定状态,此时得血浆药物浓度称为稳态浓度。
一般需经4~5个t1/2 后达到稳态浓度.11、半衰期(half life, t1/2):常指消除半衰期,即药物在体内消除一半所需得时间,或者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得时间。
12、清除率(clerance,CL):就是肝、肾等对药物消除率得总与,即单位时间内有多少容积血浆中所含药物被消除。
药理学名词解释79个
![药理学名词解释79个](https://img.taocdn.com/s3/m/5b37f623bcd126fff7050bbc.png)
35.休药期:指食品动物从停止用药到许可屠宰或其产品如食用性动物组织、蛋、奶等产品许可上市的间隔时间。
36.继发作用:也称间接作用,为原发作用产生后所引起的作用。强心苷引起血循环加强所致的利尿作用。
44 拮抗药:能与受体结合,具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物质。
45 肝药酶:肝细胞的平滑内质网脂质中的微粒体酶是药物代谢最重要的酶系统,称为“肝药酶”,影响药物的药效。
46 生物利用度:药物制剂中的活性药物被全身利用的程度,包括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剂量和速度。
47 半衰期: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59 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CCNSA):指对处于细胞增殖周期中的各期(G1、S、G2、M)或是休止期的细胞(C0期)均具有杀灭作用的药物。它们大多能与细胞中的DNA结合,阻断其复制。从而表现其杀伤细胞的作用。
60 细胞周期特异性生物(CCSA):仅对恶性肿瘤细胞增殖周期中某一期细胞有杀灭作用的药物。
53 化学治疗:化学治疗是利用化学药物来治疗癌症。
54 抗菌谱:系泛指一种或一类抗生素(或抗菌药物)所能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类、属、种范围。
55 二重感染:又称重复感染,系指在一种感染的过程中又发生另一种微生物感染,通常由于使用抗菌药物所诱发。
56 胆碱危象:即新斯的明过量危象,多在一时用药过量后发生,除上述呼吸困难等症状外,尚有乙酰胆碱蓄积过多症状:包括毒碱样中毒症状(呕吐、腹痛、腹泻、瞳孔缩小、多汗、流涎、气管分泌物增多、心率变慢等),烟碱样中毒症状(肌肉震颤、痉挛和紧缩感等)以及中枢神经症状(焦虑、失眠、精神错乱、意识不清、描搐、昏迷等)。
药理学课件第1章总论第3节药动学
![药理学课件第1章总论第3节药动学](https://img.taocdn.com/s3/m/5b48f201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ba.png)
药物代谢的场所 体内各种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代谢药物的能力,但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此外,胃肠道、肺、肾和皮肤也可产生有意义的药物代谢作用
2.药物代谢的步骤: 药物在体内代谢的方式有氧化、还原、水解和结合四种类型。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 大多数药物经过氧化、还原或水解反应转化为无活性的代谢产物,称为灭活。 第二步 即结合反应 ,是原形药物或第一步代谢产物的极性基团与体内的水溶性分子(如葡萄糖醛酸、硫酸、乙酸、甘氨酸等)相结合,使药理活性彻底消失,水溶性增加,利于药物从体内排出 苯巴比妥 对羟基苯巴比妥 结合物
如:钠离子通过钠离子通道内流、 钾离子通过钾离子通道外流
(二)主动转运 特点: ①逆差转运; ②细胞需要消耗能量; ③需要载体; ④有饱和现象; ⑤经同一载体转运的药物同时使用时有竞争抑制现象。
如:钠泵将钠离子泵出细胞外、 将钾离子摄回细胞内
体液pH值对脂溶扩散的影响 临床应用的绝大多数药物均为弱酸性或弱减性的弱电解质,在体液内均呈现不同程度的电离,分子型药物脂溶性高,极性低,易进行脂溶扩散通过细胞膜;而离子型药物脂溶性低,极性高,不易进行脂溶扩散通过细胞膜。
非微粒体酶(专一性酶) 存在于肝、肠、肾细胞的线粒体、细胞浆及血浆中,具有专一性,如胆碱酯酶水解乙酰胆碱,单胺氧化酶氧化肾上腺素等
01
03
02
3.药物代谢的酶系
肝药酶的特点为: 选择性低,能催化多种药物的代谢;②变异性大,常因遗传、年龄、营养状态、疾病的影响而产生明显的个体差异;③酶活性易受一些物质的影响而使其增强或减弱。
而在吗啡、阿托品等弱碱药中毒时,常用氯化铵酸化尿液,使其电离度增加,脂溶性降低,重吸收减少,促进从肾脏排泄
01
药物经胆汁排泄 一些药物原形及其代谢产物可被肝细胞主动分泌到胆汁中,随胆汁进入肠道,从粪便中排泄。
药理学 第3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理学 第3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https://img.taocdn.com/s3/m/fec1441a4431b90d6c85c7e2.png)
(活化:药物经转化后,由无活性转 变为有活性的现象。 ) 3、药物经代谢后水溶性和极性增加。
药物转化的酶系统
1、专一性酶:专一性强,主要催化 水溶性较大的药物。如AchE、MAO。
2、肝药酶(非专一性酶)
是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主要存 在于肝细胞内质网上,可促进多种脂 溶性药物的转化,其中CYP450酶系统是 促进药物转化的主要酶系统。
第三节 药动学基本概念,参数及意义
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 是一个连续变化的动态过程,它与药物作用起始 的快慢、维持时间的长短、药物的治疗作用或毒 副反应密切相关。因此,研究血药浓度随着时间 变化的动态规律及测定一些药动学重要参数,对 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节 药动学基本概念,参数及意义
其他因素
(1)组织器官的血流量
吸收的药物通过循环迅速向全身组 织输送,首先向血流量大的器官分布, 然后向血流量小的组织转移的现象,称 为再分布。
(2)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
第二节 药物体内过程
三、药物的代谢 (一)药物代谢的意义 (二) 药物代谢的方式 (三)药物代谢的酶(药酶) (四)酶的诱导与抑制 1.药酶诱导剂 2.药酶抑制剂
经肾脏排泄
(1)肾小球滤过:绝大多数游离型药物和 其代谢产物均可滤过。血细胞、大分子物 质及结合型的药物不能滤过。
(2)肾小管被动重吸收:脂溶性高、
非解离型的药物和代谢产物又可经肾小管 重吸收入血。若改变尿液pH 值,则可影 响药物的解离度。
(3) 肾小管主动分泌:少数药物是 经肾小管主动分泌排泄 。如丙磺舒可 抑制青霉素的主动分泌。
当血液血浆蛋白过少(慢性肾炎、 肝硬化)或变质(尿毒症),使可与药 物结合的血浆蛋白下降,也容易发生药 物作用增强和中毒。
药理学第三章药物效应动力学PPT课件
![药理学第三章药物效应动力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df00280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30.png)
量效关系和构效关系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在药物研发过程中,量效关系和构效 关系是重要的药理学研究内容。
通过构效关系的研究,可以预测新化 合物的药理作用,优化现有药物的结 构,提高的研究,可以确定药物 的剂量范围和最佳剂量,为临床用药 提供依据。
量效关系和构效关系的研究有助于加 速新药的研发进程,提高药物的疗效 和安全性。
选择性作用
指药物只对某些组织器官发生明显作 用,而对其他组织器官则无明显影响 或作用很小。
药物效应的影响因素
药物的理化性质
药物的剂量
药物的理化性质如脂溶性、解离度、分子 量等,可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 排泄,从而影响药物效应。
药物的剂量是影响药物效应的重要因素, 在一定范围内,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药 物的效应也会相应增强。
通过药物诱导或基因工程手段建立动物疾病模型,模拟人类疾病 状态。
药物处理与观察指标
给予动物不同剂量的药物,观察其生理、生化、行为等指标的变 化。
离体实验方法
1 2
器官灌流
将器官从动物体内取出后置于灌流系统中,保持 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
药物作用机制研究
通过离体实验研究药物对器官功能的影响及其作 用机制。
感谢观看
某些药物在用药后短时间内即可 产生药理效应,如麻醉药、镇痛
药等。
短时程效应
一些药物在用药后数分钟至数小 时内产生药理效应,如抗组胺药、
平喘药等。
长时程效应
一些药物在用药后数小时至数天 甚至更长时间内产生药理效应,
如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等。
药物的残留作用和撤药反应
药物的残留作用
指药物在体内消除后,其效应仍然存在一段时间的现象。残留作用可能导致药物 过量的症状或戒断症状。
药理学药动学
![药理学药动学](https://img.taocdn.com/s3/m/bfbadada5022aaea998f0f15.png)
PHARMACOLOGY
药理学
吸收 分布 排泄
二、药物体内过程
药物转运
消除
生物转化 代谢
PHARMACOLOGY
药理学
(一)吸收(absorption)
药物的吸收是指药物自用药部
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PHARMACOLOGY
药理学
1.消化道给药 (1)口服给药 首关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也称
PHARMACOLOGY
药理学
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是可逆性的, 结合后药理活性暂时消失,结合物分 子变大不能通过毛细管壁暂时“储存” 于血液中。
血浆蛋白结合点有限,结合率具有饱 和性。
PHARMACOLOGY
药理学
2.体液的PH值
细胞内液PH值(约为7 .0)略低于细胞 外液(约7.4),弱碱性药物在细胞内液 浓度略高,弱酸性药物在细胞外液浓度 略高。 根据这一原理,弱酸性药物苯巴比妥中 毒时用碳酸氢钠碱化血液及尿液可使脑 细胞中药物向血浆转移并加速自尿排泄, 是重要救治措施之一。
不同途径给药吸收速度的顺
序: 吸入>肌内注射>皮下注射>舌
下及直肠>口服>粘膜>皮肤
PHARMACOLOGY
药理学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
1.药物的理化性质
多 数 药 物 按 简 单 扩 散 ( simple diffusion)物理机制进入体内。
扩散速度除取决于膜的性质,面积及 膜两侧的浓度梯度外,还与药物的性质 有关。
PHARMACOLOGY
药理学
(二)分布(distribution) 分布是指药物从血液循环到达 机体各个部位和组织的过程。
药理学 第三章 药动学
![药理学 第三章 药动学](https://img.taocdn.com/s3/m/b5f69919a26925c52cc5bfab.png)
上升段:代表药物的吸收与分布。
下降段:代表药物的代谢和排泄(消除)。
药峰时间:血药浓度达到最高浓度的时间。
1)潜伏期:给药后到出现药效的时间,反映 药物的吸收和分布过程。
2)持续期:指药物维持有效浓度的时间,与 药物的吸收和消除速度有关。
3)残留期:指血药浓度降到最低有效浓度 以下至完全消除的时间。
酸性分泌通道 碱性分泌通道 —肾小管重吸收(tubular reabsorption)
尿液的pH影响重吸收
2)胆汁排泄(bile excretion)
分子量大于400-500的化合物主要直接从 胆汁排泄。
★肝肠循环(hepatoenteral circulation) 经胆汁排进小肠的药物部分可再经小肠
2、影响因素:
1)血浆蛋白结合率
结 ① 可逆性暂时的储存库,暂无生
合 理效应,且有饱和作用。
型 药 物
② 不能代谢和具竞争性 ③ 不能排泄,难转运
华法林:抗凝血药 结合99% 游离1%
华法林+保泰松 结合98% 游离2%
2)器官血流量(blood flow of organs)
血流丰富的组织,药物分布快且量多 再分布(redistribution):如硫喷妥钠
(metabolize many drugs)
➢具有个体差异 (have individual variation)
➢具有多种功能 (represent a mixed-function
oxidase system)
➢可以被诱导或抑制(can be induced or
inhibited)
③ 肝药酶诱导剂(enzyme inducer):
主管药师专业知识讲义-药理学——第三节 药动学
![主管药师专业知识讲义-药理学——第三节 药动学](https://img.taocdn.com/s3/m/ab1c4cda65ce0508763213d7.png)
药理学——第三节药动学考纲一、药物的体内过程药物从进入机体至离开机体,可分为四个过程:简称ADME系统→与膜的转运有关。
(一)药物的跨膜转运:※药物在体内的主要转运方式是:简单扩散!Ⅰ、被动转运——简单扩散(3)转运时无饱和现象。
(4)不同药物同时转运时无竞争性抑制现象。
(5)当膜两侧浓度达到平衡时转运即停止。
3.影响简单扩散的药物理化性质(影响跨膜转运的因素)(1)分子量分子量小的药物易扩散。
(2)溶解性脂溶性大,极性小的物质易扩散。
(3)解离性非离子型药物可以自由穿透。
离子障是指离子型药物被限制在膜的一侧的现象。
※药物的解离程度受体液pH值的影响离子型非离子型4.体液pH值对弱酸或弱碱药物的解离的影响:※pK a(解离常数)的含义:>>是指解离和不解离的药物相等时,即药物解离一半时,溶液的pH值。
>>每一种药物都有自己的pK a。
若为弱酸性药物,则:若为弱碱性药物,则:从公式可见,体液pH算数级的变化,会导致解离与不解离药物浓度差的指数级的变化,所以,pH值微小的变动将显著影响药物的解离和转运。
一个pK a=8.4的弱酸性药物在血浆中的解离度为A.10%B.40%C.50%D.60%E.90%『正确答案』A『正确解析』pH对弱酸性药物解离影响的公式为:即:解离度为107.4-8.4=10-1=0.1。
※四两拨千斤:体液pH值对药物解离度的影响规律:◇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解离少,容易跨膜转运。
达到扩散平衡时,主要分布在碱侧。
◇碱性药物——在碱性环境中解离少,容易跨膜转运。
达到扩散平衡时,主要分布在酸侧。
同性相斥、异性相吸或“酸酸碱碱促吸收;酸碱碱酸促排泄”A.碱性尿液>血液>胃液B.胃液>血液>碱性尿液C.血液>胃液>碱性尿液D.碱性尿液>胃液>血液E.血液>碱性尿液>胃液『正确答案』A『正确解析』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在碱性尿液中弱碱性药物A.解离多,重吸收少,排泄快B.解离少,重吸收多,排泄快C.解离多,重吸收多,排泄快D.解离少,重吸收多,排泄慢E.解离多,重吸收少,排泄慢『正确答案』D『正确解析』酸酸碱碱促吸收;酸碱碱酸促排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理学3药动学
生 物 转化 (biotransformation)
又称代谢或药物转化,是指 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结构 改变。转化后的药物活性降 低或失去药理活性,极性增 加,易于排泄。
药理学3药动学
生物转化的部位及其催化酶
•生物转化的主要部位是肝脏。 •生物转化由肝微粒体细胞色
药理学3药动学
药物通过生物膜的转运
• 细胞膜主要由脂类(磷脂、胆固醇与糖脂) 和蛋白质组成。
• 大多数极性(离子化程度较强)药物难于 通过脂质双层,而脂溶性药物可以通透。 小分子药物可从膜孔透过膜。
• 药物通过生物膜的能力主要决定于药物的 脂溶性、解离度及分子量,其转运机制可 分为被动转运和载体转运两大类。
---是指体内药物或其代谢物排出体外 的过程,它与生物转化统称为药物消 除(elimination)。
药理学3药动学
载体转运 ---是指细胞膜上的载体与药物结合,并
载运它到膜另一侧的过程。
• 主动转运:又称“上山”或逆流转运。 特点是:①逆浓度梯度或逆电化学梯度 透过细胞膜 ②细胞膜的载体对药物有特 异的选择性 ③消耗细胞能量 ④以同一载 体转运的两种化合物可出现竞争性抑制 ⑤转运速度有最高限度。
代谢酶的活性,增加自身或其他药物的代谢速率。 苯巴比妥是典型的酶诱导剂。
(2) 酶的抑制:某些化学物质能抑制肝微粒体药物
代谢酶的活性,减慢其他药物的代谢速率。红霉 素是酶抑制剂。
3. 生理因素与营养状态 生物转化有明显的种属差 异、种族差异和个体差异
4. 病理因素
药理学3药动学
排 泄(excretion)
药理学3药动学
pKa值的概念
• pKa值——是弱酸性或弱碱性药物在50% 解离时溶液的pH值。注意:pKa值不是药 物自身的pH值。药物离子化程度受pKa值 及所在溶液的pH值决定。
• pH值较高(碱化),酸性药物解离多,碱 性药物解离少。pH值较低(酸化),酸性 药物解离少,碱性药物解离多
药理学3药动学
2. 从皮肤黏膜吸收 促皮吸收剂如氮酮(azone) 3. 从鼻黏膜、支气管或肺泡吸收 气体、挥发性液体
药物(如吸入麻醉药)或分散在空气中的固体药物 (如气雾剂)经吸入后,可从肺泡迅速吸收。
药理学3药动学
分布
• 分布(distribution)是指吸收入血的药 物随血流转运至组织器官的过程
• 药物的分布速率主要取决于药物的理化性 质、各器官组织的血流量与对药物的通透 性以及药物在组织与血浆的分配比。
素P450酶系(简称“肝药 酶”)及非微粒体酶系催化。
药理学3药动学
肝药酶
细胞色素P450 (cytochrome P450,CYP) 酶系----是一个基因超家 族(superfamily)
药理学3药动学
生物转化的差异性及其影响因素
1. 遗传因素 生物转化因遗传多态性所致差异
2. 环境因素
(1) 酶的诱导:某些化学物质能提高肝微粒体药物
药物或与内源性化合物之间能互 相竞争
药理学3药动学
药物在血液与组织间的分布
1. 体液pH 2. 器官血流量与膜的通透性 3. 组织细胞结合 4. 体内屏障 (1)血脑屏障 (blood-brain barrier) (2)胎盘屏障(placental barrier) (3)注:所有药物都可进入胎盘循环,只是
pKa值概念的应用
在生理情况下细胞内液pH为7.0,细胞外液 及血浆为7.4。由于弱酸性药物在细胞外液 解离型药物多,不易进入细胞内,因此, 它们在细胞外液的浓度高于细胞内液。提 升血液pH值可使弱酸性药物向细胞外转运, 降低血液pH值则使其向细胞内浓集。
在临床上给予碳酸氢钠使血及尿液碱化能 促进巴比妥类弱酸由脑细胞向血浆转运, 并促进它从尿排出,因而可以解救巴比妥 类药物的中毒。
药理学3药动学
消化道外吸收
1. 从注射部位吸收 静脉注射(intravenous injection,iv),静脉滴注(intravenous infusion) ,皮下注射(subcutenous injection,sc) ,肌内注射(intramuscular injection,im) 。
1. 物理化学因素
2. 生物学因素 (1) 胃肠pH ,(2) 胃排空 速度和肠蠕动,(3) 胃肠食物及其他内 容物
3. 首关效应 (first-pass effect),又称 首关消除或首关代谢,它是指某些药 物首次通过肠壁或经门静脉进入肝脏 时被其中的酶所代谢致使进入体循环 药量减少的一种现象。
药理学3药动学
被动转运
被动转运又名“下山”或顺流转运,它是 指药物依赖于膜两侧的浓度差从高浓度一 侧通过物理扩散过程经生物膜向低浓度一 侧的转运过程。该过程不消耗细胞能量、 无饱和现象、不被其他转运物质所抑制。
1. 滤过 2. 简单扩散
药理学3药动学
离子障的原理
非离子型药物易于通过 生物膜,而离子型药物 则被限制在膜的一侧
• 易化扩散: 不能逆浓度梯度移动,也不 耗能。
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
的过程
➢从口腔吸收 片剂舌下(sublingual) 给药
➢从胃肠道吸收 口服(per os): (1) 从胃吸收 (2) 从小肠吸收 (3) 从直肠吸收
药理学3药动学
影响药物从消化道内吸收的主要因素
第三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代动力学或药动学)
pharmacokinetics
---- 应用动力学原理和计算公式阐明 药物的体内过程及体内药物浓度 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药理学3药动学
药物的体内过程
从药物进入机体至排出体外的过程 称药物的体内过程,也称人体对药 物的处置(disposition)过程。 它包括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 生物转化和排泄。
药理学3药动学
药物在血液中的分布
1. 与血细胞结合 2. 与血浆蛋白结合 成为结合型药物
(bound drug),血浆白蛋白是最重要的 结合蛋白。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是可逆的, 游离型药物与结合型药物经常处在平衡状 态之中 。
药理学3药动学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能限制药物 经生物膜的转运
• 结合型药物不能透入脑脊液 • 结合型药物常失去药理活性 • 在血浆蛋白结合部位上,药物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