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近代化学基础(无机)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无机化学第四版知识点复习资料

无机化学第四版知识点复习资料

无机化学第四版知识点复习资料无机化学第四版知识点教材大纲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一)课程性质和特点《无机化学(三)》课程是我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药学专业(独立本科段)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其任务是培养药学专业的应考者系统地学习《无机化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高素质的药学专业的人才。

现代无机化学是对所有元素及其化合物(碳氢化合物除外)的制备、组成、结构和反应的实验测试和理论阐述。

本课程的内容分为两部分:基础化学原理(第二章至第十一章)和元素化学(第十二章至第十四章)。

化学基本原理包括稀溶液的依数性(第二章)、动力学(第三章)、热力学基础(第四章)、四大平衡:化学平衡(第五章)、酸碱平衡(第六章)、沉淀平衡(第七章)、氧化还原平衡和配位平衡(第八章)、原子结构(第九章)、分子结构(第十章)本课程用现代化学理论和观点阐述基本化学原理,反映本学科的前沿内容和发展趋势,同时将基本化学原理渗透到元素化学中。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考者应掌握和熟练掌握《无机化学》的基本化学原理,领会元素的主要性质。

在学习过程中要理论联系实际,勤于思索,流利地回答问题和解答习题。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考者应达到以下要求:1、掌握稀溶液的依数性,熟练掌握溶液的渗透压;2、熟练掌握动力学关于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热力学关于反应热的计算、用吉布斯能变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3、熟练掌握四大平衡:酸碱、沉淀、氧化还原和配位平衡,及其相关的计算;4、熟练掌握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模型,掌握多电子原子结构,认识电子层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内在联系;5、熟练掌握分子结构的现代价键理论、杂化轨道理论和分子间作用力;6.掌握配合物的组成和命名,掌握配合物的价键理论。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学习这门课之前,你要有一定的中学化学基础:元素和元素周期表的知识,原子、分子、化合物的命名和性质,物质的量和摩尔的概念,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区别,溶液浓度的计算,数学中对数、对数、根、指数的运算和计算器的使用。

化学复习题纲

化学复习题纲

化学复习题纲化学复习题纲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和变化的科学。

它不仅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应用广泛的学科。

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复习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下面,我将为大家提供一份化学复习题纲,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复习化学知识。

一、基础概念复习1. 原子结构:原子的组成、质子、中子、电子的性质和相互关系。

2.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的组成、特点、周期性规律和应用。

3. 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的形成和特点。

4. 物质的状态变化: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和影响因素。

5. 化学反应: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类型、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

二、无机化学复习1. 酸碱中和反应:酸碱的定义、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和应用。

2.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判定、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

3. 盐的性质:盐的组成、性质、制备和应用。

4. 金属与非金属:金属的性质、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和应用。

三、有机化学复习1. 烃的分类:烃的分类、结构和性质。

2. 单质与化合物:碳的单质和化合物的特点和应用。

3. 功能团:醇、醛、酮、酸等有机化合物的功能团特点和命名规则。

4. 聚合物:聚合物的分类、合成和应用。

四、化学实验复习1. 常见实验仪器:试管、烧杯、容量瓶等常见实验仪器的用途和使用方法。

2. 化学实验操作:称量、溶解、过滤、蒸发等常见化学实验操作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3. 化学实验现象:酸碱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沉淀反应等常见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解释。

五、应用化学复习1. 燃烧与能量:燃烧的定义、燃烧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和应用。

2. 酸雨与环境保护:酸雨的成因、危害和防治措施。

3. 化学肥料与农业:化学肥料的种类、成分和作用。

4. 化学药品与健康:常见化学药品的种类、成分和应用。

六、化学知识的应用1. 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化妆品、日用品、食品等生活中常见化学产品的成分和应用。

2. 化学在工业中的应用:石油化工、冶金、电子等工业领域中常见化学过程和产品的应用。

四川大学近代化学基础第二章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

四川大学近代化学基础第二章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

几个有关的基本概念
什么是分子轨道?
Basic concept
分子轨道(molecular orbital): 描述分子中电子运动的 波函数,指具有特定能量的某电子在相互键合的两个或 多个原子核附近空间出现概率最大的区域,是多电子、 多中心的, 电子属于整个分子。分子轨道由原子轨道线性 组合而成 。例如: A+B→AB
对称性不同的则不能形成有效分子轨道,称它
为非键分子轨道。如 px-pz 。不能成键,称这种 组合为非键组合,形成非键分子轨道。
+
+ -
-
+
+ -
原子轨道的非键组合
成键三原则: ▲ 能量相近原理 决定成键的效率
▲ 最大重叠原理
▲ 对称性匹配
决定是否能成键
2 分子轨道的形成类型、形状和能量 由于原子轨道对称性不同,所以重叠而形 成的分子轨道类型也不一样,有对称性的原子 轨道重叠形成 σ 分子轨道,而反对称性的原子 轨道重叠形成π 分子轨道。 分子轨道都有对应的能量及形状,其能量 和形状取决于原子轨道的类型和原子轨道的重 叠情况。
(5) F2:(9×2=18电子)
KK(σ2s)2(σ*2s)2(σ2px)2(π2py)2(π2pz)2(π*2py)2 (π*2pz)2 BO=1.
2 *2 2 Li2 1s 1s 2 s 2 2 2 *2 Be2 1s 1s 2 s 2 s 2 *2 2 2 1 1 1 s 1 s B2 2s 2 s 2 p y 2 pz 2 *2 C2 1s 1s 2 2 2 2 2s 2 py 2 pz 2s 2 *2 2 N2 1s 1s 2 2 2 2 2 p 2s 2s 2 py 2 pz 2 *2 2 2 1 1 2 2 O2 12s 1 s 2 px 2 p y 2 p z 2s 2s 2 py 2 pz *2 2 2 2 2 2 2 2 F2 12s 1 s 2s 2 s 2 p 2 p y 2 pz 2 p 2 p y z 2 *2 Ne2 1s 1s 2 2 2 2 2 2 2 2 2p 2s 2s 2 py 2 pz 2p 2p 2p

无机化学复习提纲

无机化学复习提纲

⽆机化学复习提纲⼆、原电池及电极电势原电池是借助于氧化还原反应⽽产⽣电流的装置,是⼀种将化学能转变成电能的装置。

在理论上和实际应⽤中原电池都有重要意义。

任⼀⾃发的氧化还原反应原则上都可以被设计(负极和正极上)发⽣,两个半电池之间⼜有适当联系(如盐桥等)的情况下才能产⽣电流。

盐桥的作⽤是接通电路和保持溶液的电中性。

例如,原电池(g)│Pt(+)(-)Zn│Zn2+(aq)││H+(aq)│H2如果把电极反应都写成还原反应则电池反应是正极反应与负极反应相减得到的原电池之所以能产⽣电流是由于正、负极的电极电势不同。

原电池的电动势等于在原电池内⽆电流通过时正极的电极电势减负极的电极电势电极电势是电极与溶液界⾯形成扩散双电层⽽测得的⼀个相对值。

电动势和电极电势均受温度、压⼒、浓度等因素的影响。

当系统中各物种都处于标准状态下(通常为298K),相应的电动势、电极电势分别为标准电动势和标准电极电势。

则有这⾥的标准电极电势是标准还原电极电势,它是某电极与标准氢电极所组成原电池的电)=0.0000V,故测得的数值,即为,符号取决于组成电池极电势相对值,因(H+/H2中该电极为正极还是负极。

电动势和电极电势的关系与电池反应和电极反应的关系是相对的。

必须牢记,在使⽤还原电极电势时,电极反应必须按还原半反应来写。

3、氧化剂与还原剂相对强弱的⽐较电极电势代数值越⼩,则该电对中的还原态物质还原能⼒越强,氧化态物质氧化能⼒越弱;电极电势代数值越⼤则该电对中还原态物质还原性越弱,氧化态物质氧化性越强。

电极电势较⼤的电对中氧化态物质可以电极电势较⼩的电对中的还原态物质。

将同⼀元素不同氧化值各电对的标准电极电势的这种关系以图的形式表⽰出来,构成了元素电势图。

利⽤元素电势图可以从已知的,求未知的,⼜可以⽤它判断某些物种能否发⽣歧化。

因为当某物种(右)>(左),该物种正好是⼤的电对的氧化型⼜是⼩的电对的还原型,即可以发⽣⾃⾝氧化还原反应,⼜称为歧化反应。

无机化学下册复习提纲

无机化学下册复习提纲

一、单质主要反应
1. 单质与单质的反应 s 区元素单质: 还原性强。 可与大多数非金属元素单质作用形成阳离子, 金属之间彼此形成合金。 p 区元素单质:金属 还原性较强,可与多数非金属元素单质作用呈显不同的正氧化态。金属之 间彼此间易形成合金。 非金属 与电负性大的非金属元素单质作用呈还原性,与金属或电负性小的非金 属作用呈氧化性 2. 单质与水的作用 活泼金属(s 区单质、Al 等) : M(s)+nH2O(l) M(OH)+ n 2 H2(g) 锡、硅: E(s)+ 2H2O(g) EO2(s)+ 2H2(g), 碳:C(s)+ H2O(g)CO(g)+ H2(g) 氟(F2): F2(g)+H2O(l) 2HF(g)+ 1 2 O2(g) X2(F2 除外): X2+H2O(l) HX+HOX 3. 单质与非氧化性的酸作用: 活泼金属、两性金属溶解并置换出氢气,非金属单质不反应。 4. 单质与强碱作用: 两性金属、准金属溶解,分别生成氢氧化物和含氧酸,并置换出氢气;P、S、Se、X2(F2 除外) 歧化;活泼金属不反应。 5. 单质与氧化性的酸(浓 HNO3、浓 H2SO4、王水)作用: 单质分别生成金属阳离子、氧化物、含氧酸,HNO3 可被还原为 NO2、NO、N2、或 NH4+; H2 Ca2+
不分解
(3) 氧化还原性: ①含氧酸及其盐的氧化性随溶液酸度的升高而增强。 3②从左向右, 最高氧化态含氧酸的氧化性增强, 同族变化不规则, NO3-的氧化性较 PO4 强, H2AsO4 的氧化性较 PO43-强,而比 NO3 差,NaBiO3 的氧化性又强于 NO3 。 ③从高氧化态到低氧化态 卤素、N 氧化性增强 P、S 还原性增强

无机化学(天大版)复习资料

无机化学(天大版)复习资料

第六章分子的结构和性质6.1 键参数6.2 价键理论目的要求:1.了解键能、键长、键角等键参数;2.掌握价键理论;3.掌握共价键的特点、类型;4.了解离子键的特点。

重点、难点:掌握价键理论;掌握共价键的特点和类型。

作业:1. P193 2(1)、(2)2. P195 4教学内容:6.1 键参数一、键能1.键参数的含义:能表征化学键性质的量称为键参数。

主要有键能、键长、键角等。

2.键能:(1)含义:近似为气体分子每断裂单位物质的量的某键(6.022×1023个化学键)时的焓变。

(2)意义:键能是衡量化学键牢固程度的键参数,键能越大,键越牢固。

(3)计算:双原子分子:键能等于键解离能(D)多原子分子:键能等于同种键逐级解离能的平均值。

二、键长1.含义分子内成键两原子核间的平衡距离,用L b表示。

可用分子光谱或X射线衍射方法测得。

2.决定因素:(1)内因:成键原子的本性(2)外因:相同原子形成不同类型化学键时具有不同的键长3.意义:相同原子形成不同化学键时,键长越短,键能越大,键越稳定。

三、键角1.含义:在分子中两个相邻化学键之间的夹角。

可用分子光谱和X射线衍射实验测得。

2.意义:根据分子内全部化学键的键长和键角数据,可确定分子的几何构型。

6.2 价键理论一、共价键1.共价键的形成原子间由于成键电子的原子轨道重叠而形成的化学键。

2(1)理论基础以相邻原子间电子相互配对为基础。

(2)理论要点A.组成分子的两个原子必须具有未成对的电子,且它们的自旋反平行,即原子中的1个未成对电子只有以自旋状态反平行的形式与另一个原子中的1个未成对电子相B.原子轨道相互重叠形成共价键时,原子轨道要对称性匹配,并满足最大重叠的条件。

即自旋方向相反的未成对电子相互接近时,必须考虑其波函数的正、负号,只有同号轨道(对称性匹配)才能实行有效的重叠C.原子轨道重叠时,总是沿着重叠最大的方向进行,重叠部分越大,共价键越牢固,这就是原子轨道的最大重叠条件。

无机与分析化学复习资料.doc

无机与分析化学复习资料.doc

无机与分析化学复习资料第一部分复习提纲第6章氧化还原平衡和氧化还原滴定法1.氧化还原的基本概念(1)氧化数:氧化数是指元素原子的荷电数。

(2)氧化还原反应:在化学反应中,若反应前后有元素的氧化值发生变化,这样的化学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

(3)氧化还原电对:氧化剂与其还原产物、还原剂与其氧化产物组成的电对称为氧化还原电对,简称电对。

2.原电池和电极电势(1)化学反应作为电池反应的原电池符号(2)电极反应(3)标准电极电势3.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1)用Nemst方程计算各种类型电极的电极电势(2)计算氧化型、还原型形成沉淀时电对的电极电势4.电极电势的应用(1)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计算电动势;(2)比较氧化剂、还原剂的相对强弱;(3)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4)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程度。

5.元素电势图及其应用(1)元素电势图(2)元素电势图的应用1.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计算电动势;2.比较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相对强弱;3.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4.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5.设计原电池测量(计算)反应的平衡常数6.氧化还原滴定法(1)条件电极电势定义和测定方法(2)氧化还原滴定曲线滴定分数、对称电对间滴定的计量点电势的计算、影响滴定突跃的因素(3)氧化还原滴定的预处理为什么要预处理以及对预处理剂的要求(4)氧化还原滴定的指示剂三类指示剂、氧化还原指示剂的变色原理(5)高镒酸钾法%1高镒酸钾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1用草酸钠标定高镒酸钾标准溶液的反应条件%1高镒酸钾法测铁(6)重铭酸钾法重铭酸钾法测铁(7)碘量法%1直接碘量法和间接碘量法%1碘和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1碘和硫代硫酸钠反应的适宜条件%1碘量法测铜(8)氧化还原滴定结果的计算滴定结果的计算、称样量的估算第8章化学键和分子结构1.离子键离子键的强度、晶格能与离子晶体的硬度和熔点、离子的特征、离子半径、离子的电子构型;离子晶体——立方晶系三种典型的离子晶体的结构特征、离子半径与配位数;离子极化一一正离子的极化作用与负离子的变形性、离子极化物质性质的影响2.共价键(1)价键理论价键理论的基本要点、原子轨道的重叠与共价键的特征和类型;共价键的键参数——键能、键长和键角(2)杂化轨道理论一一s、p杂化的三种类型与分子的空间构型、不等性sp3 杂化'(3)分子轨道理论一一分子轨道能级图、电子的排布、键级与分子的稳定性3.分子间力和氢键(1)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偶极矩、分子的变形性(2)分子间力不同分子间存在哪些作用力、这些作用力的相对大小;分子间力对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3)氢键氢键的形成、氢键的存在情况、氢键对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第9章配位平衡和配位滴定法1.配合物的组成(1)中心离子(2)配位体一一单基配体和多基配体、螯合物(3)配位数(4)简单配合物的命名:总原则:配体数目一配体名称一合中心离子名称(氧化数)配体的先后顺序规则:%1先无机配体后有机配体%1在无机配体和有机配体中按负离子一正离子一中性分子的次序命名%1同类配体按配位原子的字母顺序先后命名2.配合物的价键理论(1)中心离子的杂化类型与配离子的空间构型(2)配合物的磁性与内、外轨型配合物3.配位平衡(1)平衡常数的各种表示方法(2)配体的量远大于中心离子的量时配位平衡的计算(3)配位平衡的移动配位平衡与沉淀溶解平衡(计算离子浓度,判断沉淀的生成与溶解)配离子间的移动(计算反应的平衡常数,判断反应方向)配位平衡与氧化还原平衡(计算标准电极电势,判断氧化还原能力的变化)配位平衡与酸碱平衡(计算反应的平衡常数和离子浓度)4.影响金属EDTA配合物稳定性的因素(1)主反应和副反应(2)EDTA的酸效应和酸效应系数(3)金属离子的配位效应(4)条件稳定常数只考虑酸效应的条件稳定常数、同时考虑酸效应和金属离子配位效应的条件稳定常数5.配位滴定曲线(1)滴定突跃及影响滴定突跃的因素(2)准确滴定的条件(3)配位滴定的最低pH值和酸效应曲线6.金属指示剂(1)金属指示剂的作用原理(2)金属指示剂应具备的条件(3)金属指示剂的封闭现象和僵化现象7.配位滴定的方式与应用(1)单组分的测定%1直接滴定法Bi3+, Fe3+, Zn2+, Pb2+, Cu2+, Ca2+, M「+等%1返滴定法A「+的测定%1置换滴定法AP+的测定(2)混合溶液的滴定①用控制的酸度方法消除干扰和用控制酸度的方法进行连续滴定C M .Kgy ,判断依据:7―-10实例:Bi3+(或Fe3+), Pb2+(或Zn2+, Cu2+,)混合溶液滴定就+ (或Fe‘+)Fe3+, Al3+, Ca2+, Mg?+混合溶液滴定Fe’*、Al3+Bi3+(或Fe3+)> Pb2+(或Cu2+)和Zi?+的分别测定。

《无机化学》1~10章复习提纲.doc

《无机化学》1~10章复习提纲.doc

《无机化学》1?10章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1?学习化学的目的是什么?2?无机化学有哪些分支学科和前沿学科?第二章:物质的状态1?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分压定律,并能熟练进行有关计算。

对有气体参加的反应,气体组分的分压与浓度间的关系为Pi=cJ(T,此关系式在第八章中应用较多。

2?记住R的取值和单位。

在pV=nRT式中,的取值与p、V的单位有关:若p的单位为Pa、V的单位为m3,则R的取值是8.314;若p的单位为kPa、V的单位为L(或dm3), R的取值仍是8.314。

3?实际气体与理想气体有何差别?实际气体的pV偏离状态方程(即实际气体的pVtnRT)的原因是什么?4?晶体有何特性?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是什么?典型习题:P345习题2、5、8、10等第三章:原子结构阴极射线、放射性等的发现证实原子不是物质组成中的最小微粒,原子具有可分性,电子是原子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原子结构中,化学工作者研究的是原子中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特别是高能电子T价电子(能形成化学键的电子)的运动状态。

具有波粒二象性的电子在原子中的运动状态有其特殊规律。

量子力学认为电子的运动状态符合测不准原理,因而不能用牛顿力学定律描述。

以量子力学为基础的原子结构模型中,电子的运动状态是用波函数孙描述的。

0的意义可从I讦说明,丨讦(几率密度)的图象就是电子云,电子云图就是原子中电子运动状态的统计结果,这说明电子的运动状态具有统计性规律。

原子中的电子在核外是分层排布的,某些电离能值突变、原子的线状光谱等实验事实是电子分层排布的最好佐证。

因此,电子的运动能量是量子化的。

学习本章,在以上基础上重点应搞清下列问题:1?电子进入轨道的顺序T能级顺序和核外电子排布原则。

2?用轨道排布式正确表达基态原子中电子的运动状态,特别是价层结构的书写。

3?四个量子数(比、L m> ms)的意义与电子层中电子运动状态的标记符号的关系。

如,3^的意义是什么?4?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元素原子的价层结构与元素所在的周期、族、区的关系。

第一章 川大无机化学

第一章 川大无机化学

四种。
十四种晶格
三斜 P(简单格子) 单斜P、单斜C (底心) 正交P、正交C、正交F(面心)、正交I(体心) 立方P、立方I、立方F 四方P 、四方I 六方P 三方P
第三章 化学热力学
化学热力学的定义?
热力学:研究热能和机械能以及其它形 式的能量之间的转化规律的一门科学。 化学热力学:用热力学的理论和方法研
四、实际气体状态方程
根据理想气体方程 PV = nRT ,恒温下, PV = 常数。 实际气体:
实际气体出现偏差主要是: ① 高压时,气体分子自身体积不容忽视,如 1mol气体分子的体积为b,则:
P(V-n b)= nRT ② 高压时,气体分子的相互引力不容忽视, 造成气体碰撞器壁时产生的压力要比理想 气体小,则: (P + P内)(V-n b)= nRT
金属晶体:晶体中有序排列的质点是金属原子或离子。
三、晶体的外形——七大晶系
晶系 晶轴长度
立方 a=b=c
晶轴夹角
α=β=γ=90°
实例
NaCl
四方
正交 单斜 三斜 六方
a=b≠c
a≠b≠c a≠b≠c a≠b≠c a≠b≠c
α=β=γ=90°
α=β=γ=90° α=γ=90° β≠ 90° α≠β≠γ≠90° S
参考书:
1. 《无机化学》上、下,曹锡章等编,高教社 2. 《近代化学导论》上、下,申泮文编,高教社 3. 《化学元素周期律》申泮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 4. 《大学化学》上、下,傅献彩编,高教社 5. 《物理化学》上,袁永明等编,川大出版社
第一章
绪论
一、化学在社会发展及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化学:是在原子和分子水平研究物质组成、结构、 性能以及物质间相互转化的科学。 1. 化学研究的对象与内容:在原子、分子或离子层 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 2. 化学研究的目的:认识物质化学变化规律,随心 所欲地改造他们,使它们为人类造福。 3. 化学研究的方法:试验。

《无机化学》10~23章复习提纲

《无机化学》10~23章复习提纲

《无机化学》10~23章复习提纲《无机化学》10~23章复习提纲第10章:难溶性强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1.能用K sp θ比较难溶性强电解质的溶解度大小,K sp θ~S 的换算。

2.同离子效应、盐效应对S 的影响。

3.离子积(Q i )的求得,溶度积规则的应用。

典型习题:P 398例10-11、例10-12,P 409习题19、22,P 929习题10第11章:氧化还原反应1.能用离子—电子法配平水溶液中的氧化还原方程式。

2.理解电极电势? 的意义,能用Nernst 方程计算电极反应的? ,特别注意沉淀的形成、配离子的形成对离子浓度的影响,离子浓度、酸度对? 的影响。

3.列举? 的应用,如何应用? 说明无机化学问题?典型习题:P 467习题3、8、9、10,P 765习题13,P 856习题8,P 930习题13, 1028-10293+2+2626A 3+2+3636B 3-4-66B P [C o(H O )][C o(H O )] 1.84V [C o(N H )][C o(N H )]0.1V [C o(C N )][C o(C N )]0.83Ve e e ??θθθ+=++=++=- :如何理解下列电极电势的变化:第12章:卤素1.掌握卤素单质及其含氧酸的氧化性强弱规律,并能用电极电势解释它们参与的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特别是Cl 2、Br 2、I 2及低氧化数含氧酸根在碱性溶液中的歧化反应。

2.掌握卤素单质、NaClO 、KClO 3的制备方法。

3. 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存在状态、颜色)差异应如何说明?4.从结构上看,影响含氧酸氧化性强弱的因素是什么?对(HO)m RO n ,一切影响R-O 键强度(是否易断裂)的因素都会影响含氧酸的氧化性强弱,诸如:中心原子R 的离子势φ 大小(包括非羟基氧的多少)、弱酸及浓酸中羟基氧上H +的反极化作用等。

典型习题:P 558习题2、5、9、19等补充习题:(1)如何解释浓H 2SO 4的氧化性强于稀H 2SO 4及H 2SO 3;(2)对稀酸,如何解释HNO 2的氧化性强于HNO 3、H 2SO 3>H 2SO 4、HClO >HClO 4。

无机化学复习提纲

无机化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化学热力学内容提要一、基本概念1、化学反应进度若系统发生有限化学反应,则nB()-nB(0)=B(-0)或△nB=B△式中nB(),nB(0)分别代表反应进度为和0时的物质B的物质的量;为反应起始的反应进度,一般为0,则有△nB=B即化学反应进度为=B-1△nB2、系统和环境人们把研究的对象称之为系统,而系统之外与系统密切相关的部分则称之为环境。

系统可分为:①敞开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可以既有物质、又有能量交换②封闭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可以有能量的交换,但无物质交换③隔离系统——也称孤立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既无物质的交换,也无能量的交换,是一种理想系统。

3、状态和状态函数系统的状态是指系统所处的状况。

热力学中用系统的宏观性质如压力()、温度(T)、密度()、体积(V)、物质的量()及热力学能(U)、焓(H)、熵(S)、吉布斯函数(G)等来描述系统的状态。

这些描述系统宏观性质的物理量称之为状态函数。

状态函数的最重要特点是它的数值仅仅取决于系统的状态,当系统状态发生变化时,状态函数的数值也随之改变。

但状态函数的变化值(增量)只取决于系统的始态与终态,而与系统变化的途径无关。

4、过程与途径当系统发生一个任意的变化时,我们说系统经历了一个过程。

系统状态变化的不同条件,我们称之为不同的途径。

如系统有等温过程、等压过程和等容过程等。

5、热和功热和功是系统状态发生变化时与环境之间的两种能量交换形式。

系统与环境之间因存在温度差异而发生的能量交换形式称为热(或热量),量符号为Q;系统与环境之间除热以外的其他各种能量交换形式统称为功,量符号为W。

热力学规定:系统向环境吸热,Q取正值;系统向环境放热,Q取负值。

环境对系统做功,W取正值;系统对环境做功,W取负值。

由于系统体积变化而与环境产生的功称体积功,用-△V表示;除体积功(也叫有用功)。

以外的所有的其他功都称为非体积功WfW=-△V+Wf热和功都不是系统的状态函数,除了与系统的始态、终态有关以外,还与系统状态变化的具体途径有关。

四川大学近代化学基础无机复习提纲.ppt

四川大学近代化学基础无机复习提纲.ppt

第八章 氧化还原反应
✓了解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以及半反应和氧化还原电对的概念。 ✓理解原电池的概念、熟悉原电池的符号。了解电极电势的概 念及电极电势产生的原因。了解标准电极电势的规定及意义。 ✓掌握电极电势的能斯特方程及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浓度、 酸度、沉淀反应、配位反应),并能熟练地计算给定条件下的 电极电势。 ✓能熟练计算氧化还原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会用电极电势判 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和次序。会用元素电势图讨论元素的有 关性质及计算相关电对的标准电极电势。
压力)
第五章 酸碱反应
✓理解酸碱定义,共轭酸碱对及酸碱反应的实质。掌握水的质 子自递反应及其常数。 ✓掌握一元弱酸和弱碱、多元弱酸和弱碱的电离,共轭酸碱对 的Ka和Kb的关系。 ✓了解拉平效应和区分效应,了解中和反应和水解反应。 ✓掌握电离度及稀释定律。 ✓理解分布系数的概念,掌握酸碱水溶液中[H+]计算的最简式, 能计算常见酸碱体系的pH值。 ✓了解缓冲溶液的组成及缓冲原理,掌握缓冲溶液pH的计算。 [重点]酸碱质子理论,弱酸和弱碱的电离,分布系数,酸碱水 溶液中[H+]计算的最简式,缓冲溶液pH的计算。
[重点]电极电势及影响因素,能斯特方程及其应用,元素电势
图。
题型: 判断题10分、选择题40分、填空20分、计算30分 第一到三章:~40分 第四章:~25分 第五到八章:~35分
第一章
✓了解微观粒子运动的特殊性,熟悉原子轨道的概念,掌 握四个量子数取值范围,熟记s,p,d原子轨道的角度分 布图; ✓理解屏蔽效应和钻穿效应,会用鲍林近似能级图排布多 电子原子核外电子。 ✓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系的关系。熟悉有效核电 荷、原子半径、电离能、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重点] 四个量子数及原子轨道角度分布图、多电子原子 核外电子的排布、原子结构与周期系的关系。

无机化学复习提纲电子版

无机化学复习提纲电子版

无机化学复习提纲by CantonGirl1、复习重点以教材为蓝本,以各章小结为主线进行重点复习。

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重点概念、公式,即是将各章的一些主要内容列出,复习时重点看。

(1)原子结构1、电子的空间运动状态要用波函数(Ψ)来描述,它受n、l、m、m s四个量子数规定,n和l的合理组合是能判断能量高低。

(n、l、m共同规定决定一个原子轨道,n、l、m和m s 决定电子的运动状态)2、|ψ|2表示电子在空间出现的概率密度,它的形象化图形,即电子云。

3、ψ和|ψ|2的角度分布图有何不同?两者形状相似,指向相同,前者有+、-之分,后者没有+、-之分,ψ图像较瘦4、多电子原子轨道能级图——鲍林近似能级顺序及电子排布遵守三原则(鲍里不相容原理,能量最低原理,洪特规则)5、能级组与元素周期表:共七个周期,七个能级组,十六个族,五个区(根据电子排布可以确定元素的位置)6、电负性是衡量在化学键中原子吸引成键电子能力相对大小的尺度,一般金属元素电负性较小,非金属元素电负性较大,通常认为电负性为2是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近似分界点,以此来判断键的极性(2)分子结构1、离子键、共价键、氢键的形成条件及特征离子键——电负性差值大的两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形成正负离子,两者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的化学键,是有无方向性和无饱和性的特征。

共价键——电负性差值较小,甚至相同的两元素原子通过共用电子对的重叠方式成键,是有方向性、饱和性。

有两种类型的键,即σ键和π键。

前者重叠程度大二活泼性则较π键小。

氢键——与H结合的元素电负性大(一般是N、O、F),半径小的化合物。

分子间的引力属于静电作用力,但具有方向性、饱和性。

是一种特殊的分子间作用力,因此分子的性质,如熔沸点、溶解度等会出现反常,如水。

(有分子间氢键和分子内氢键,影响的性质不同)2、杂化、杂化轨道、等性与不等性杂化杂化指同一原子中参与成键的能量相近的原子轨道重新组合的过程,包括能量、方向、数目都与原轨道不同的新轨道称“杂化轨道”。

无机化学第四版知识点复习资料整理

无机化学第四版知识点复习资料整理

无机化学第四版知识点复习资料整理无机化学是大学化学的重要分支之一,而无机化学第四版就是一本涵盖了无机化学各个方面知识的优秀教材。

学生在学习无机化学课程的时候,需要掌握的知识点非常多,如果能够有一份清晰的知识点复习资料整理,将会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接下来,本文将会介绍一份针对无机化学第四版的知识点复习资料整理。

一、基本概念1. 无机化合物的概念2. 原子结构的基本原理和定律3. 周期表的结构和性质4. 化学键的概念及其分类5. 配位化合物和晶体场理论二、化合物的性质1. 气体、液体和固体的物性2. 溶解度和溶液的性质3. 化学反应的热力学4. 化学反应的平衡5. 酸碱理论和弱电解质三、主要无机元素及其化合物1. 氢、氧、氮和氧化物2. 卤素、硫和硫化物3. 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4. 过渡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5. 钙和碱土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四、实验室技能1. 常见无机化学实验的实验操作及其意义2. 酸碱滴定法和氧化还原滴定法3. 离子反应和离子交换4. 晶体生长和结构分析5. 电化学方法和电化学测试以上是本资料整理的无机化学第四版的知识点复习资料整理的主要内容,具体如下:一、基本概念1. 无机化合物的概念无机化合物指的是由无机元素构成的化合物。

它们的分子结构和性质都很简单,并且这些化合物在自然界中大量存在。

无机化合物被广泛应用于冶金、玻璃、陶瓷、建筑材料、电子、药物等领域。

2. 原子结构的基本原理和定律原子的结构是由核和电子组成。

核心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而电子则绕着核心旋转。

原子的外层电子能够决定化学性质和反应性。

根据电子云的分布,从而可以确定原子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3. 周期表的结构和性质周期表是元素周期性和化学性质的基础。

元素按照原子序数从小到大排列,这些元素在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上有周期性。

周期表是通过原子核的正电荷和电子的云层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的,因此这种周期性反映了这种相互作用的自然特性。

4. 化学键的概念及其分类化学键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原子通过共用、移走、接受或捐赠电子而形成的。

无机化学复习提纲

无机化学复习提纲
2)f→ (n-1)d→ np(能级交错)。 9. 轨道能级:单电子原子,只与n有关;
多电子原子,与n、l均有关。 10. 价电子电离顺序: np→ns→(n-1)d→(n-2)f
11. 基态电子分布式:
书写可分三步完成: (1)写出原子轨道的填充顺序; (2)按照电子排布三原则在每个轨道上填充电子; (3)将每个电子层的各原子轨道按s、p、d、f顺序整理,
化学平衡移动
影响因素
浓度
增加反应物或减少 生成物
压强 增大体系压强
移动方向 生成物方向 分子数减少方向
温度 升高温度
吸热方向
一 酸碱反应
• 水的解离平衡(pH + pOH =pKw)水溶液体系永远存在
1. 弱电解质的解离
一元弱酸: 一元弱碱
Ka
c(H)c(A) c(HA)
cH cKa
cOH- cKb
小、符合相似相溶原理,非金属之间化合物、有机化
不导电
合物等
金属晶体
金属原子 金属阳离子
金属键
导电性、导热性、延展 性好。有金属光泽,熔 点,硬度差别大
金属或合金
4. AB型离子晶体的三种典型类型。
构型 NaCl型 CsCl型 立方ZnS型
晶格 面心立方 简单立方 面心立方
晶胞
立 方 体
正、负离子配位数 6∶6 8∶8 4∶4
诱导力
取向力
分子间力对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
• 结构类似的同系列物质,分子量越大,分子间力越大, 物质的熔、沸点越高,硬度越大;
• 溶质与溶剂间的分子间力越大,互溶度越大。 ❖ 会用其解释一些现象,如为什么从熔、沸点看 HCl <
HBr < HI?

无机化学复习提纲

无机化学复习提纲

09-10期终复习要点复习: 第一章:1、 溶液浓度表示c B ,b B 等表示及x B ,w B 。

2、反应进度ξ = 1mol (必须有相应计量方程式),当反应完全时:n B = a b n A 否则,∆n B = ab∆n A 3、稀溶液的通性拉乌尔定律—— 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p = p o ·χB , p = p o ×χA 。

溶液沸点的升高和疑固点下降——△T b = K b ×b B △T f =K f ×b B溶液的渗透压(П)—— П×V = n B ×R ×T 即 П= c B ×R ×T ,应用求分子量, 注意:其他电解质的定性比较。

4、胶体溶液,胶团的结构: {(AgI )m · nI -· (n-x )K +}x-·xK +,带电性及有关性质。

5、高分子溶液,属真溶液,胶体分散系,有一些胶粒性质,是热力学稳定体系。

溶液的盐析作用,表面活性剂(油水乳液)等。

第二章:1、概念:状态函数,热和功(注意规定符号)途径函数。

∆U = Q + W 热力学第一定律,标准态 。

2、热化学,Q V = ∆U - W = ∆U ,Q p = H 2 -H 1 = ∆H ,⇒ 盖斯定律。

3、∆ f H m 的定义,∆ r H m =∑BνB ∆f Hm (B)(可以用298.15K 近似计算)。

4、熵(S )——混乱度的量度,热力学第三定律即S *( 0 K ) = 0 ,标准摩尔熵S m (B,T ),∆ r S m =∑Bν BSm (B) (可以用298.15K 近似计算)注意:单质S m (B,T )不为零,而∆ f H m ,∆ f G m 及(H +,aq )的人为规定值为零 5、∆ r G m =∑Bν B∆ fGm (B),是T 的函数不在298.15K 时,∆ r G m = ∆ r H m - T ∆ r S m ,计算时注意S 的单位。

(2020年整理)无机化学复习提纲.pptx

(2020年整理)无机化学复习提纲.pptx

, 指系统诸物质均处于各自的标准态。对具体的物质而言,相应的 标 准态如下:
环境对系统做功,W取正值;系统对环境做功,W取负值。
由于系统体积变化而与环境产生的功称体积功,用- △V 表示;除体积功以外的所有的其他功都称为非体积功Wf(也叫有 用功)。
① 纯理想气体物质的标准态是该气体处于标准压力 下 的状态;混合理想气体中任一组分的标准态是该气体组分的分压为
分别称为反应组

的反应级数。该反应总的反应级数 则是各反应组分
的级数之和,即
在不改变浓度、压力的条件下,升高平衡系统的温度时,平 衡向着吸热反应的方向移动;反之,降低温度时,平衡向着放热反 应的方向移动。
(4)勒夏特列原理 勒夏特列原理:如果改变平衡系统的条件之一(如浓度、压
力或温度),平衡就向着能减弱这个改变的方向移动。即如果对平 衡系统施加外力,则平衡将沿着减小外力影响的方向移动。
) 等来描述系统的状态。这些描述系统宏观性质的物理量称之为 下,不论该反应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的,其化学反应的热效
状态 函数。
应总值相等。即在不做其他功和恒压或恒容时,化学反应热效应仅
状态函数的最重要特点是它的数值仅仅取决于系统的状
与反应的始、终态有关,而与具体途径无关。
态,当系统状态发生变化时,状态函数的数值也随之改变。但状态 函数的变化值(增量)只取决于系统的始态与终态,而与系统变化 的途径无关。
对于基元反应,反应级数与它们的化学计量数是一致的。 而对于非基元反应,速率方程式中的级数一般不等于


(4)反应速率常数
反应速率方程式中的比例系数 称为反应速率常数。不同的
反应有不同的 值。 值与反应物的浓度无关,而与温度的关系较 大。温度一定,速率常数为定值。速率常数表示反应速率方程式中 各有关浓度项均为单位浓度时的反应速率。同一温度、相同浓度下

四川大学近代化学基础(有机)总复习

四川大学近代化学基础(有机)总复习

CH2NH2
b.利用乙酰乙酸乙酯、丙二酸二乙酯合成
48
例:由CH2(COOC2H5)2合成
COOH
解答:具有环状结构羧酸通过X(CH2)nX与丙二酸酯 反应而得到。
CH2(COOC2H5)2
1) CH3CH2ONa 2) BrCH2CH2CH2Br
COOC2H5 COOC2H5
H3O+
△ -CO2
---取代基位置(优先基团后置)
4
▲ 系统命名法(IUPAC命名法)
选主链:选含有较优官能团在内的最长碳链作主链;
遇多个等长碳链,则 取代基多的为主链。
编号:近官能团端开始编号,并遵守“最低系列编
号规则”
OH
P224,1(7)
C OCH2
O
邻羟基苯甲酸苄酯
5
2、立体异构
构象异构
立体异构
顺反异构(环状、Z,E)
CH3C≡CCH2CH=CHCH3
H2,Lindlar cat.
H3C H
C=C
CH2CH=CHCH3 H
CH3COCH2CH2CHO
Br2, NaOH CHBr3 + NaOOCCH2CH2CHO
稀OH- O=
OH
38
教材p251.7.(2)
CH3
1) 过量CH3I
N
2) 湿Ag2O
β β CH3 + OHN
构型异构
对映异构
手性判断(对称因素)
表达式书写、转换
轮换规则;
R,S标记
6
写结构式:(2E,4Z)-6-甲基-2,4-庚二烯
解题思路:第一步,写主链 第二步,在相应位置上写出支链
H3C C

[理学]四川大学近代化学基础有机总复习

[理学]四川大学近代化学基础有机总复习
(与+的碳结合的能力) 中心原子不同的试剂:
可极化度
中心原子相同的试剂:
亲核性与碱性一致
例:
a Ob Oc Sd COO-
亲核性: c > b > a > d 碱性
4、中间体的稳定性
C+ , C- ,C.
主要影响因素:
带电体系电荷分散则稳定
电子效应 氢键
有芳香性 (Huckel 规则)
5、反 应 活 性
CH2CH2Br
<
CH2Br
<
CHCH3 Br
芳香
亲核取代
芳卤的取代
X
重氮盐的取代
苯基正离子 (消除-加成)
NO2(CN) (o,p)
X Nu NO2(CN)
合成
加成-消除
酰基
亲核取代
RCOOH , RCOL 主要历程: 加成-消除 反应特点: 四面体中间体 有利因素: 酰基C+ 好离去基
NaCN
CCCN
(4)
CH2 - CH - CH2 - CH3 Br
KOH ,ROH
CH2 - CH=CH - CH3
例:比较在KOH醇溶液中消除HX的反应速度
(1)a.5-溴-1,3-环己二烯 b.3-溴环己烯 c.环己基溴
a. Br b. Br c. Br
根据产物稳定性 (2)
CH3 Br
HI
3、路线设计方法—— 倒推法 由产物找前体
由原料找与产物的关系
例1:用简单的酯合成下列化合物
PhCOCHCOOEt Ph
EtOOC O COOEt O
EtOOC + EtOOC - COOEt COOEt
PhCOOEt + PhCH2COOE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了解微观粒子运动的特殊性,熟悉原子轨道的概念,掌 握四个量子数取值范围,熟记s,p,d原子轨道的角度分
布图;
理解屏蔽效应和钻穿效应,会用鲍林近似能级图排布多 电子原子核外电子。 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系的关系。熟悉有效核电 荷、原子半径、电离能、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重点] 四个量子数及原子轨道角度分布图、多电子原子
ΔrGm = ΔrHm - TΔrSm
掌握化学反应等温方程,会用ΔrGm 计算ΔrGm ; 平衡常数:理解平衡常数的意义,会计算平衡常数(多 重平衡规则、定义式),会判断平衡的移动(浓度、温度、 压力)
第五章 酸碱反应
理解酸碱定义,共轭酸碱对及酸碱反应的实质。掌握水的质
子自递反应及其常数。 掌握一元弱酸和弱碱、多元弱酸和弱碱的电离,共轭酸碱对 的Ka和Kb的关系。 了解拉平效应和区分效应,了解中和反应和水解反应。 掌握电离度及稀释定律。 理解分布系数的概念,掌握酸碱水溶液中[H+]计算的最简式, 能计算常见酸碱体系的pH值。 了解缓冲溶液的组成及缓冲原理,掌握缓冲溶液pH的计算。 [重点]酸碱质子理论,弱酸和弱碱的电离,分布系数,酸碱水 溶液中[H+]计算的最简式,缓冲溶液pH的计算。

第六章 沉淀反应
掌握溶度积规则 ,会用溶度积规则判断有无沉淀生 成; 掌握分步沉淀及沉淀的转化;理解同离子效应;掌 握溶液中其它化学反应对沉淀反应的影响(主要是酸
碱反应) 。
[重点] 会用溶度积规则判断沉淀的产生、溶解;定量 计算溶液中其它反应对沉淀溶解平衡的影响。
第七章 配位反应
了解路易斯电子理论及硬软酸碱模型。
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在封闭系统中的表达式ΔU = Q + W;
理解反应进度、盖斯定律、标准摩尔生成焓ΔfHm ,会用 ΔfHm计算ΔrHm ; 了解熵的概念,会用标准熵Sm计算ΔrSm ;
了解吉布斯函数的概念,掌握吉布斯判据(用ΔrGm而不 是ΔrGm判断反应的方向) 掌握ΔrGm 的计算,两种方法: ΔfGm 计算ΔrGm ;
[重点] 共价键理论及其应用,分子间作用力, 晶体类型
及其特征。
第三章
掌握配合物的组成及命名;
掌握配合物的价键理论,熟悉中心离子杂化类型
与配合物空间构型的关系,会用磁矩判断中心离子
的杂化类型及空间构型。
[重点]配合物的组成及命名,配合物的价键理论。
第四章 了解物理量的表示方法,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及分压定 律; 理解热力学的基本概念及术语,特别是状态函数的概念;
掌握配合物的稳定常数及不稳定常数,逐级常数和
累积常数。 掌握配合物的分布系数的计算。
熟悉配位反应和溶液中其它反应的关系及相关计算。
[重点] 配合物各稳定常数间的关系;配位平衡与沉淀
平衡间的相互影响(即配位溶解)。
第八章 氧化还原反应
了解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以及半反应和氧化还原电对的概念。 理解原电池的概念、熟悉原电池的符号。了解电极电势的概 念及电极电势产生的原因。了解标准电极电势的规定及意义。 掌握电极电势的能斯特方程及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浓度、 酸度、沉淀反应、配位反应),并能熟练地计算给定条件下的 电极电势。 能熟练计算氧化还原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会用电极电势判
核外电子的排布、原子结构与周期系的关系。
第二章
理解离子键的形成及特征,会判断熔沸点相对高低; 掌握共价键的形成及特征,共价键的类型,重点掌握杂 化轨道理论的内容,会用杂化轨道理论处理一般分子的成 键及结构问题。会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判断分子的空间 构型; 掌握金属键的自由电子理论; 掌握分子间力的类型、氢键的特征及其对熔沸点的影响。
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和次序。会用元素电势图讨论元素的有 关性质及计算相关电对的标准电极电势。
[重点]电极电势及影响因素,能斯特方程及其应用,元素电势
图。
题型:
判断题10分、选择题40分、填空20分、计算30分 第一到三章:~40分 第四章:~25分 第五到八章:~35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