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 僳 族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云南26个少数民族中有个民族 叫傈僳族,你们听说过这个民族吗? 你们对这个民族了解吗?
——民族概况、人口地理分布 ——族称含义、语言文字 ——民族与社会发展、经济生活 ——宗教、礼仪禁忌 ——节庆活动、饮食、婚俗、建 筑、服饰
一、民族概况,人口地理分布
傈僳族是从唐代“乌蛮”部落集团中分化出来的,与彝族、纳西族在族 源上关系密切,其先民居住在今西昌、冕宁、盐边一带。傈僳族的族称最早 见于唐人樊绰的《蛮书》记载的“栗粟两姓蛮”。8世纪时,傈僳族先民受 “勿邓”、“两林”和“丰巴”三大乌蛮部落统治。12世纪以后,傈僳族先 后受元丽江路军民总管府、明丽江土知府木氏的统治。16世纪中叶,由于战 争以及反对木土司的压迫,大批傈僳族人在头人括木必的率领下,渡过澜沧 江,翻越碧罗雪山,进入怒江地区。 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 金沙江流域一带,后因战争等原因,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主要 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云南丽江、 保山、迪庆、德宏、大理、楚雄等州、县和四川的西昌、盐源、木里、德昌 等县。此后,又有傈僳族陆续向西和向南迁移,形成今日的分布格局。 人口57.4856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1954年8月23日,建立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区,1957年1月改 为自治州。1985年6月11日,建立云南维西傈僳族自治县。
傈僳阿米来
傈僳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二、族称含义、语言文字
傈僳族(英文:Lisu; Li-Su; Lisaw;泰文:ลีสู่)发源于青康 藏高原北部,是中国、缅甸、西藏、印度、和泰国的一个跨国 性质的少数民族。 语言文字 傈僳族有自己的语言,傈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 语支。原有文字,但很不完善,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 为基础的新文字。(历史上傈僳族并没有文字,19世纪初维西 县傈僳族农民汪忍波创制了音节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亦称 竹书),这是傈僳族的第一种文字;后来又由英国人和英国传教 士创造了两种拚音文字,称为“老傈僳文”。上个世纪50年代 初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以汉语拼音字母为基础,创制 并经国务院批准使用的新傈僳文,现在使用较多的是新、老傈 僳文两种。
然而,现如今傈僳族人民的生活人还未完全脱 离贫困,“过溜索”,一直是怒江两岸傈僳族人民 传统的交通工具。
四、宗教、礼仪禁忌
傈僳族过去信奉原始宗教,相信万物有灵,凡丧葬、节庆、 疾病都要请巫师“尼扒”杀牲祭鬼,敬神卜卦。十九世纪末,西方 传教士相继进入傈僳族地区,传入基督教和天主教。丽江黎明乡 傈僳族中现在还有200多人信奉基督教,在七个聚会点设有简易 教堂,逢礼拜天、复活节、圣诞节均以讲法、祷告等形式聚会, 教育信教群众不喝酒、不抽烟、注意清洁卫生、不杀牲祭鬼、遵 纪守法等等,客观上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 傈僳族诚恳热情和讲究礼貌,如果客人远道而来,不论是世 代忘年之交,还是素昧平生,都一样受到热情接待。傈僳族的社 会生活中有一些禁忌。游客不宜在傈僳族的房前屋后呼“哦……”, 这样做被认为不祥,不宜拄拐棍进傈僳族人家,不能坐在主人家 的木柜上,不能揭柜子的盖。不能进里屋。不能把脚放在火塘的 铁三脚架上,认为这种行为是对火神的不尊。
五、节庆活动、饮食、婚俗、建筑、服饰
传统节日 主要节日有阔时节(12月20 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火把节(6月)、 收获节(10月)、中秋节、澡塘会、刀杆节 (刀竿节)等。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的“刀 杆节”扣人心弦,据说上刀杆是为了使傈僳人 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精神而设立的。 今天也大放异彩,不仅保持了传统的特色, 还为外地客商,本地个体户及当地政府招商引 资“唱戏搭台”
维 西 傈 僳 族 音 节 文 字 创 始 人 哇 忍 波
——
声母表:b
g
p bb m f v w
k gg ng sh ai ain i(ao) h r a an io (ao) o on ui u un uai
d
j z e
t dd n l
q jj x y c zz e s ss
zh ch rr 韵目表:I ei
饮食
傈僳族的主食以玉米,荞麦,大麦为主。制作食物的方法以煮, 烧烤为主。 华坪、永胜一带的傈僳人喜食油茶和灰粑,即用玉米、荞面揉成 面团,包上芭蕉叶或瓜叶烧烤,熟后取出拍净火灰佐以油茶食用,别 具风味,称之为“火烧粑粑下油茶”。 傈僳族人待客热情,仪礼也十分特别,其中火烧肉块是最大的礼 节之一。每逢贵客临门或遇家里屠宰肥畜,客人一到,很快割下最嫩、 最纯的一大块肉端到客人到座的炎塘边,笑邀烧烤下酒。此外,苦荞 粑粑蘸蜂蜜,也是傈家待客的又一盛礼。苦荞粑粑的香苦和蜂蜜的甘 甜并致,堪称食谱一绝。其它著名菜肴还有清水煮乳猪,黄焖麂子肉, 甜木瓜炒烏鸡丁,焖乳猪,排骨鲊,贡山焖鸡。 傈僳族的“簸箕 饭”与“同心酒”:“喝同心酒、吃手抓饭”是傈僳族待客的最高礼节,“手 抓饭”又叫“簸箕饭”
傈僳族传统节日。流行于云南怒 江福贡、碧江、泸水一带。每年 农历二月初八举行,为期一天。 过节时,会场中央竖二三根20米 长的粗大木竿,竿上插30多把长 刀,刀刃向上,称“刀竿”。爬 竿的人多为壮年人,身穿红布衣 裳,头缠红包头号,光足。在绕 竿歌舞后,跃上刀竿,踩着刀刃 向上攀登。至顶时,掏出鞭炮鸣 放,观众报以掌声和欢呼,并敬 献美酒。节日里,还举行对歌、 荡秋千、丢烟包等活动。
建筑
傈僳族的住房主要有竹篾房(“千脚落地屋 ”)、木楞房和土木结构的瓦房。竹篾房主要 流行于怒江地区,屋内一般分为客室和主人卧 室二间。竹篾房的下面,习惯做畜圈。靠近丽 江等地的傈僳族住房多为木楞房。 傈僳族多居高山缓坡地带。由于地势和 习惯的影响,无聚居几十爱的村落。一般是两 三个山头上住着几十户为一村,村寨之间相距 较远。住房以木楞房为主,墙用直径20公分左 右的圆木垒成,房顶一般以木板覆盖,板上压 石以防风吹。楼用竹条或木条铺成,上层积放 粮食、杂物,底层住人。 屋内一般分主 房、附房两隔,主房中央设一火塘,置三脚架, 作为煮饭烤火之用。火塘上方设大火灶,晚上 全家人围火塘入睡。现在随着生产生活水平提 高,一些傈僳人家建房开始人畜分院,灶房单 独设立,烤火地铺改成了床铺。傈僳人民纯朴 善良,素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美誉。
傈 僳 族 手 抓 饭
傈僳族连心酒
傈 僳 族 同 心 酒
澡
堂
会
新娘
婚俗
旧时,傈僳族的婚姻和家庭的最基本的形式是一 夫一妻制(也有一夫多妻现象),但在婚恋过程中又 有其独特的习俗。一般来讲,有姑表舅优先婚、包办 买卖婚姻、转房婚等,族外婚也很盛行。现时,傈僳 族的青年男女基本上已婚是在自由恋爱的基础上建立 家庭。 各地的结婚仪式大同小异,结婚那天女方备好酒 肉,带上女儿穿的衣服和织麻布用的工具,请亲友将 女儿送到男家,伴送的人越多越好。在新娘来到男方 家时,新郎站在门前,由守门司把门推开,支客司即 端来两碗酒堵在门口,新娘新郎必须各碗喝一口,人 人送新娘进屋后即算正式成婚,没有拜天地习俗。华 坪一带傈僳族还有在结婚仪式上给新郎新娘取婚名之 俗。婚名一般是夫妻相对的,如男的叫“夫黎扒”,那 么女的就叫“夫黎玛”了。结婚仪式完毕后,年长的围 坐火塘畅饮喜酒,新郎新娘和其他青年男女则尽情歌 舞,祝贺新婚夫妇地久天长,新婚幸福。婚后三日, 新婚夫妇携带酒肉回娘家拜望父母并住三五天,但不 能超过一个月。
傈僳族小伙
傈僳族姑娘 (傈僳阿米来)
傈僳族妇女的服饰古朴多彩。按服饰颜色分为白傈僳、黑傈僳、花傈僳三 种。已婚妇女耳戴大铜环,头上用料珠、贝壳、珊瑚为饰物,有的胸前佩玛瑙、 海贝或银币等胸饰。花傈僳服饰较为鲜艳,上衣及长裙镶花边,头缠花布头巾, 耳坠大铜环或银环,显得婀娜多姿。 傈僳族妇女服饰因地而异,不尽相同。宁蒗一带的白傈僳妇女普遍穿右衽 上衣,素白麻布长裙,耳戴白色珠料。永胜一带的黑傈僳妇女则不穿长裙,上 衣右衽,腰间系一小围腰,长裤,黑布包头,耳戴小珊瑚一类的饰品。丽江黎 明一带傈僳妇妇则穿彩色镶边对襟坎肩,下着彩色长裙,头缠花布头巾。 白华坪县通达乡等地的花傈僳服饰更为鲜艳夺目。妇女喜穿右衽窄袖长袍, 领口、胸襟、袖口等处,均用彩线相间绣上许多花边;长裙则用红、白、黄、 蓝、绿五种颜色的12块5寸宽彩布直条拼合而成,裙脚再绣四道花纹图案;头 戴人字交叉盘成的黑布包套,套沿垂挂彩须;腰系自织羊毛红色宽带,身体两 侧还垂有两块对称长布;手戴玉镯,耳缀银环,胸挂串珠,肩挎麻织洁白包包, 显得五彩缤纷,端庄高雅。每当逢年过节、婚嫁喜事之时,那些傈僳姑娘穿着 美观的花衣裙走来走去,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各地傈僳族男子,喜穿麻布短衫,穿宽大裤子,裤长及膝。有的腰系羊毛 彩带,穿长裤,扎绑腿。所有成年男子都喜欢右腰佩砍刀,右腰挎箭包,弩弓 为贴身之宝,有的还是世代相传的。
阔时节
“阔时”意为新年,是傈僳族一年中最隆重 的喜庆节日,每年公历十二月二十日举行。节 日前,傈僳人家宰猪杀羊,酿制水酒,做好玉 米粑粑,互相馈赠,祈求新年丰衣足食。青年 人则在村头寨场扎彩门,围起活动场。节日这 天早上,各家各户争先采来青松枝叶,铺撒屋 中,插在门口,以示吉祥。然后,人们身穿节 日盛装聚集在所属村寨公共场所,由祭师毕扒 主持,举行除旧迎新的仪式。接着,毕扒带着 12对男女青年吹起葫芦竹,唱起欢乐的山歌, 到山林里抬来12棵小松树,栽在12个小谷箩的 旁边,意为接回了吉祥的新年。继而将12坛荞 麦酒分斟给大家喝,并开始射弩、跳舞、对歌 和荡秋千活动。全村男女老少均陶醉在节日欢 乐的气氛中。阔时节射弩比赛无须报名或交费, 人们把自愿带来的油煎粑粑、肉片当箭靶,射 手们按先后顺序进行比赛,谁射中了,粑粑和 肉片就归谁。射得粑粑和肉片最l(高平) ia
en ua ou
第二调
第三调
第四调
第五调
第六调
q (高升) 不标(次高平)
x(中平) r(次高降)t(低降)
mol 瞄
moq 模子
mo高
mox见 mor草 mot老
傈僳族音节文字传承人
三、民族与社会发展、经济生活
辛亥革命以后,云南地方政府于1916年建立了县一级的机构,推 行“开笼放雀”政策,解放了大批家庭蓄养的奴隶,促进了怒江社会 的进步。 1949 年前,傈僳族社会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居住在云南省丽江、 维西、永胜、云龙、兰坪、保山和四川省等地的傈僳族已进入封建地 主经济社会。居住在大小凉山周围的傈僳族,已分化出一些中小奴隶 主,从事农业或半农半猎。居住在怒江的傈僳族生产力水平低下,铁 具和竹木农具并用,以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为主,狩猎、采集为辅, 社会分工不明显,手工业和商业还没有农业中分离出来。实行以物易 物的交换方法,在碧江、福贡等县出现一些以物易物的初级市场。怒 江傈僳族地区的土地私有制已确立,农村阶级有了分化,但有存在着 原始的公有制和家长奴隶制的残余。土地制度分为个体私有、家庭共 同伙有、村寨及家族公有3种形式,并普遍存在一种伙共耕制“哈米 贝来合”,这是一种由公有向私有过渡的土地所有制和耕作的原始的 协作形式。16~20世纪初期,怒江傈僳族还存在过家长奴隶制,奴隶 被当作家庭成员或养子看待,日常生活与主人略有有差别,社会地位 较低,有的奴隶可以赎身为自由民。到1949年为止,怒江地区的家长 奴隶制已基本瓦解。
——民族概况、人口地理分布 ——族称含义、语言文字 ——民族与社会发展、经济生活 ——宗教、礼仪禁忌 ——节庆活动、饮食、婚俗、建 筑、服饰
一、民族概况,人口地理分布
傈僳族是从唐代“乌蛮”部落集团中分化出来的,与彝族、纳西族在族 源上关系密切,其先民居住在今西昌、冕宁、盐边一带。傈僳族的族称最早 见于唐人樊绰的《蛮书》记载的“栗粟两姓蛮”。8世纪时,傈僳族先民受 “勿邓”、“两林”和“丰巴”三大乌蛮部落统治。12世纪以后,傈僳族先 后受元丽江路军民总管府、明丽江土知府木氏的统治。16世纪中叶,由于战 争以及反对木土司的压迫,大批傈僳族人在头人括木必的率领下,渡过澜沧 江,翻越碧罗雪山,进入怒江地区。 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 金沙江流域一带,后因战争等原因,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主要 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云南丽江、 保山、迪庆、德宏、大理、楚雄等州、县和四川的西昌、盐源、木里、德昌 等县。此后,又有傈僳族陆续向西和向南迁移,形成今日的分布格局。 人口57.4856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1954年8月23日,建立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区,1957年1月改 为自治州。1985年6月11日,建立云南维西傈僳族自治县。
傈僳阿米来
傈僳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二、族称含义、语言文字
傈僳族(英文:Lisu; Li-Su; Lisaw;泰文:ลีสู่)发源于青康 藏高原北部,是中国、缅甸、西藏、印度、和泰国的一个跨国 性质的少数民族。 语言文字 傈僳族有自己的语言,傈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 语支。原有文字,但很不完善,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 为基础的新文字。(历史上傈僳族并没有文字,19世纪初维西 县傈僳族农民汪忍波创制了音节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亦称 竹书),这是傈僳族的第一种文字;后来又由英国人和英国传教 士创造了两种拚音文字,称为“老傈僳文”。上个世纪50年代 初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以汉语拼音字母为基础,创制 并经国务院批准使用的新傈僳文,现在使用较多的是新、老傈 僳文两种。
然而,现如今傈僳族人民的生活人还未完全脱 离贫困,“过溜索”,一直是怒江两岸傈僳族人民 传统的交通工具。
四、宗教、礼仪禁忌
傈僳族过去信奉原始宗教,相信万物有灵,凡丧葬、节庆、 疾病都要请巫师“尼扒”杀牲祭鬼,敬神卜卦。十九世纪末,西方 传教士相继进入傈僳族地区,传入基督教和天主教。丽江黎明乡 傈僳族中现在还有200多人信奉基督教,在七个聚会点设有简易 教堂,逢礼拜天、复活节、圣诞节均以讲法、祷告等形式聚会, 教育信教群众不喝酒、不抽烟、注意清洁卫生、不杀牲祭鬼、遵 纪守法等等,客观上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 傈僳族诚恳热情和讲究礼貌,如果客人远道而来,不论是世 代忘年之交,还是素昧平生,都一样受到热情接待。傈僳族的社 会生活中有一些禁忌。游客不宜在傈僳族的房前屋后呼“哦……”, 这样做被认为不祥,不宜拄拐棍进傈僳族人家,不能坐在主人家 的木柜上,不能揭柜子的盖。不能进里屋。不能把脚放在火塘的 铁三脚架上,认为这种行为是对火神的不尊。
五、节庆活动、饮食、婚俗、建筑、服饰
传统节日 主要节日有阔时节(12月20 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火把节(6月)、 收获节(10月)、中秋节、澡塘会、刀杆节 (刀竿节)等。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的“刀 杆节”扣人心弦,据说上刀杆是为了使傈僳人 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精神而设立的。 今天也大放异彩,不仅保持了传统的特色, 还为外地客商,本地个体户及当地政府招商引 资“唱戏搭台”
维 西 傈 僳 族 音 节 文 字 创 始 人 哇 忍 波
——
声母表:b
g
p bb m f v w
k gg ng sh ai ain i(ao) h r a an io (ao) o on ui u un uai
d
j z e
t dd n l
q jj x y c zz e s ss
zh ch rr 韵目表:I ei
饮食
傈僳族的主食以玉米,荞麦,大麦为主。制作食物的方法以煮, 烧烤为主。 华坪、永胜一带的傈僳人喜食油茶和灰粑,即用玉米、荞面揉成 面团,包上芭蕉叶或瓜叶烧烤,熟后取出拍净火灰佐以油茶食用,别 具风味,称之为“火烧粑粑下油茶”。 傈僳族人待客热情,仪礼也十分特别,其中火烧肉块是最大的礼 节之一。每逢贵客临门或遇家里屠宰肥畜,客人一到,很快割下最嫩、 最纯的一大块肉端到客人到座的炎塘边,笑邀烧烤下酒。此外,苦荞 粑粑蘸蜂蜜,也是傈家待客的又一盛礼。苦荞粑粑的香苦和蜂蜜的甘 甜并致,堪称食谱一绝。其它著名菜肴还有清水煮乳猪,黄焖麂子肉, 甜木瓜炒烏鸡丁,焖乳猪,排骨鲊,贡山焖鸡。 傈僳族的“簸箕 饭”与“同心酒”:“喝同心酒、吃手抓饭”是傈僳族待客的最高礼节,“手 抓饭”又叫“簸箕饭”
傈僳族传统节日。流行于云南怒 江福贡、碧江、泸水一带。每年 农历二月初八举行,为期一天。 过节时,会场中央竖二三根20米 长的粗大木竿,竿上插30多把长 刀,刀刃向上,称“刀竿”。爬 竿的人多为壮年人,身穿红布衣 裳,头缠红包头号,光足。在绕 竿歌舞后,跃上刀竿,踩着刀刃 向上攀登。至顶时,掏出鞭炮鸣 放,观众报以掌声和欢呼,并敬 献美酒。节日里,还举行对歌、 荡秋千、丢烟包等活动。
建筑
傈僳族的住房主要有竹篾房(“千脚落地屋 ”)、木楞房和土木结构的瓦房。竹篾房主要 流行于怒江地区,屋内一般分为客室和主人卧 室二间。竹篾房的下面,习惯做畜圈。靠近丽 江等地的傈僳族住房多为木楞房。 傈僳族多居高山缓坡地带。由于地势和 习惯的影响,无聚居几十爱的村落。一般是两 三个山头上住着几十户为一村,村寨之间相距 较远。住房以木楞房为主,墙用直径20公分左 右的圆木垒成,房顶一般以木板覆盖,板上压 石以防风吹。楼用竹条或木条铺成,上层积放 粮食、杂物,底层住人。 屋内一般分主 房、附房两隔,主房中央设一火塘,置三脚架, 作为煮饭烤火之用。火塘上方设大火灶,晚上 全家人围火塘入睡。现在随着生产生活水平提 高,一些傈僳人家建房开始人畜分院,灶房单 独设立,烤火地铺改成了床铺。傈僳人民纯朴 善良,素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美誉。
傈 僳 族 手 抓 饭
傈僳族连心酒
傈 僳 族 同 心 酒
澡
堂
会
新娘
婚俗
旧时,傈僳族的婚姻和家庭的最基本的形式是一 夫一妻制(也有一夫多妻现象),但在婚恋过程中又 有其独特的习俗。一般来讲,有姑表舅优先婚、包办 买卖婚姻、转房婚等,族外婚也很盛行。现时,傈僳 族的青年男女基本上已婚是在自由恋爱的基础上建立 家庭。 各地的结婚仪式大同小异,结婚那天女方备好酒 肉,带上女儿穿的衣服和织麻布用的工具,请亲友将 女儿送到男家,伴送的人越多越好。在新娘来到男方 家时,新郎站在门前,由守门司把门推开,支客司即 端来两碗酒堵在门口,新娘新郎必须各碗喝一口,人 人送新娘进屋后即算正式成婚,没有拜天地习俗。华 坪一带傈僳族还有在结婚仪式上给新郎新娘取婚名之 俗。婚名一般是夫妻相对的,如男的叫“夫黎扒”,那 么女的就叫“夫黎玛”了。结婚仪式完毕后,年长的围 坐火塘畅饮喜酒,新郎新娘和其他青年男女则尽情歌 舞,祝贺新婚夫妇地久天长,新婚幸福。婚后三日, 新婚夫妇携带酒肉回娘家拜望父母并住三五天,但不 能超过一个月。
傈僳族小伙
傈僳族姑娘 (傈僳阿米来)
傈僳族妇女的服饰古朴多彩。按服饰颜色分为白傈僳、黑傈僳、花傈僳三 种。已婚妇女耳戴大铜环,头上用料珠、贝壳、珊瑚为饰物,有的胸前佩玛瑙、 海贝或银币等胸饰。花傈僳服饰较为鲜艳,上衣及长裙镶花边,头缠花布头巾, 耳坠大铜环或银环,显得婀娜多姿。 傈僳族妇女服饰因地而异,不尽相同。宁蒗一带的白傈僳妇女普遍穿右衽 上衣,素白麻布长裙,耳戴白色珠料。永胜一带的黑傈僳妇女则不穿长裙,上 衣右衽,腰间系一小围腰,长裤,黑布包头,耳戴小珊瑚一类的饰品。丽江黎 明一带傈僳妇妇则穿彩色镶边对襟坎肩,下着彩色长裙,头缠花布头巾。 白华坪县通达乡等地的花傈僳服饰更为鲜艳夺目。妇女喜穿右衽窄袖长袍, 领口、胸襟、袖口等处,均用彩线相间绣上许多花边;长裙则用红、白、黄、 蓝、绿五种颜色的12块5寸宽彩布直条拼合而成,裙脚再绣四道花纹图案;头 戴人字交叉盘成的黑布包套,套沿垂挂彩须;腰系自织羊毛红色宽带,身体两 侧还垂有两块对称长布;手戴玉镯,耳缀银环,胸挂串珠,肩挎麻织洁白包包, 显得五彩缤纷,端庄高雅。每当逢年过节、婚嫁喜事之时,那些傈僳姑娘穿着 美观的花衣裙走来走去,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各地傈僳族男子,喜穿麻布短衫,穿宽大裤子,裤长及膝。有的腰系羊毛 彩带,穿长裤,扎绑腿。所有成年男子都喜欢右腰佩砍刀,右腰挎箭包,弩弓 为贴身之宝,有的还是世代相传的。
阔时节
“阔时”意为新年,是傈僳族一年中最隆重 的喜庆节日,每年公历十二月二十日举行。节 日前,傈僳人家宰猪杀羊,酿制水酒,做好玉 米粑粑,互相馈赠,祈求新年丰衣足食。青年 人则在村头寨场扎彩门,围起活动场。节日这 天早上,各家各户争先采来青松枝叶,铺撒屋 中,插在门口,以示吉祥。然后,人们身穿节 日盛装聚集在所属村寨公共场所,由祭师毕扒 主持,举行除旧迎新的仪式。接着,毕扒带着 12对男女青年吹起葫芦竹,唱起欢乐的山歌, 到山林里抬来12棵小松树,栽在12个小谷箩的 旁边,意为接回了吉祥的新年。继而将12坛荞 麦酒分斟给大家喝,并开始射弩、跳舞、对歌 和荡秋千活动。全村男女老少均陶醉在节日欢 乐的气氛中。阔时节射弩比赛无须报名或交费, 人们把自愿带来的油煎粑粑、肉片当箭靶,射 手们按先后顺序进行比赛,谁射中了,粑粑和 肉片就归谁。射得粑粑和肉片最l(高平) ia
en ua ou
第二调
第三调
第四调
第五调
第六调
q (高升) 不标(次高平)
x(中平) r(次高降)t(低降)
mol 瞄
moq 模子
mo高
mox见 mor草 mot老
傈僳族音节文字传承人
三、民族与社会发展、经济生活
辛亥革命以后,云南地方政府于1916年建立了县一级的机构,推 行“开笼放雀”政策,解放了大批家庭蓄养的奴隶,促进了怒江社会 的进步。 1949 年前,傈僳族社会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居住在云南省丽江、 维西、永胜、云龙、兰坪、保山和四川省等地的傈僳族已进入封建地 主经济社会。居住在大小凉山周围的傈僳族,已分化出一些中小奴隶 主,从事农业或半农半猎。居住在怒江的傈僳族生产力水平低下,铁 具和竹木农具并用,以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为主,狩猎、采集为辅, 社会分工不明显,手工业和商业还没有农业中分离出来。实行以物易 物的交换方法,在碧江、福贡等县出现一些以物易物的初级市场。怒 江傈僳族地区的土地私有制已确立,农村阶级有了分化,但有存在着 原始的公有制和家长奴隶制的残余。土地制度分为个体私有、家庭共 同伙有、村寨及家族公有3种形式,并普遍存在一种伙共耕制“哈米 贝来合”,这是一种由公有向私有过渡的土地所有制和耕作的原始的 协作形式。16~20世纪初期,怒江傈僳族还存在过家长奴隶制,奴隶 被当作家庭成员或养子看待,日常生活与主人略有有差别,社会地位 较低,有的奴隶可以赎身为自由民。到1949年为止,怒江地区的家长 奴隶制已基本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