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下册 第三章 运动和力教案3 浙教版
浙教2011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3章 运动和力 第3节 重力》_0
课题:第三章第3节重力课型:新授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方向,理解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既G=mg,知道g =9.8N/kg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方法,培养学生提出猜想、设计方案、实验验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体验探究知识的乐趣和获得成功的喜悦。
2、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2、实验设计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教具:课时:共1课时第一课时授课时间:2018年 5月 14日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物体为什么没有被甩出去呢?月亮也绕着地球转动,它们之间有没有力呢?(设计意图:通过拉住绳甩系线的橡皮的活动,再来分析月球绕地球转动有没有力,不仅让学生拉近了和所学知识的距离,通过迁移也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橡皮没有被甩出去是因为手里的绳对橡皮有一个力,月球绕着地球转是由于地球对月球有一个吸引力。
)二、探究新知(一)重力的概念提问:在自然界和生活中,你还看到过哪些由于地球吸引而产生的现象?学生举例:苹果落地、人挑起最终都落回地面、山上的石头滚下来等。
提问:这些现象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回答:都受到地球的吸引。
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用字母G表示,单位牛顿(N)。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情境中出发,寻找有关现象,分析共同点,寻求规律,形成重力概念,进入本节课学习的主题——重力。
)我们知道力都有三要素:作用点、方向、大小。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下重力的三要素。
(二)重力的作用点想一想: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如何找?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力的作用点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物体的重心。
(设计意图:教材上省去了重力作用点的内容,这里由教师简略讲述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力的作用点在它的几何中心上,目的是为了考虑后面作重力的示意图的需要。
)(三)重力的方向1、活动1:猜想重力的方向,在任务单上画出三幅图中A物体受到的重力的示意图。
浙教2011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3章 运动和力 第2节 力的存在》_3
《力的测量》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二节第二课时。
本章内容是关于物理学中基础的力学展开的,主要包括力的存在以及一些常见的力的知识,之后再引入牛顿第一定律。
而在第二节力的测量中出现的关于力的大小的描述,力的单位,力的测量工具等,都是物理力学中较为重要的入门知识。
因此总体上来说,本节知识在整个初中科学中,是最基础,最为关键的知识。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所面对的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学习科学的兴趣浓厚。
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对力的存在与力的作用效果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他们不知道如何具体描述力与测量力的大小。
因此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从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学习新的认识。
而由于弹簧测力计的结构比较复杂,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弹簧测力计的基本原理与使用,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同时利用实际操作探究来学习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并理解其原理。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弹簧的弹力;2.了解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原理;3.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弹簧伸长长度与力的关系,提高观察的意识与能力;(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学习和使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四.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了解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原理;2.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
(二)教学难点1.了解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原理;2.学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五.实验器材拉力器,弹簧,弹簧测力计,钩码等六.教学过程[开场活跃气氛,引起学生兴趣]大家好,我是来自于廿三里初中的周老师,今天是我们第一次见面(我是来自于702班的周老师,今天是我第一次给大家上科学课)其实在上课之前,老师有一些紧张,幸好有几位同学在课前对老师笑了笑预设:此时,学生笑的更多了。
现在朝老师笑的同学越来越多了,老师现在紧张的心情也好一些了。
那么,今天大家就和周老师一起来学习科学!师:上课!生:起立,老师好!师:同学们好,请坐。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3章第3节 地球的绕日运动教案(浙教版)
第三节地球的绕日运动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讲述地球公转及地球运动效应,包括地球公转特征、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和五带的划分。
考虑到地球绕日运动比自转更为复杂、宏观和抽象,教材尽可能从生活经验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即探究抽象的空间原理,如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杆影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杆影的方向和长度变化与什么因素有关。
也就是通过一个个设置的环节,可以是模拟实验,也可以是直观的动态课件,通过这么多手段,重在让学生能把这么复杂的知识点和原理清晰化、明朗化。
个人认为本节的重难点就集中在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原理上,所以这里需要的是成功的演示和分析,要给学生充分的自学准备,给予充分的时间和探讨、整理、思考的时间和力度!教师在讲解上一定要清晰和到位。
而在昼夜长短变化部分,教材利用图表制度、模型、并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分析全球的昼夜长短变化,五带划分相对而言学生容易理解,相对来讲学生也比较感兴趣一些,好好利用这一点让学生的积极性达到发挥。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地轴倾斜等基本特征。
了解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五带划分等地理现象。
2、技能目标:能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地球仪模拟演示,简要解释在观测杆影和读图等观察方式中发现的地理现象。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整理的综合能力。
训练学生读图的技能,学会自己板画结合分析的习惯和能力。
训练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实验技能。
3、情感目标:通过分析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中蕴藏的科学知识,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通过观察五带的特点与动物的分布,体会动物的形态特征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念。
体验到科学实验分析的重要性,使学生意识到科学素养、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具备对学习科学的重要性。
重视对生活现象的关注和利用,培养他们对实验科学的极大兴趣。
教学重点:地球上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原因和测定;地球上五带的划分;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和意义。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3章运动和力3.5二力平衡的条件教案浙教版(2021年整理)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七年级科学下册第3章运动和力3.5 二力平衡的条件教案(新版)浙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七年级科学下册第3章运动和力3.5 二力平衡的条件教案(新版)浙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七年级科学下册第3章运动和力3.5 二力平衡的条件教案(新版)浙教版的全部内容。
二力平衡教学目标:知道二力平衡的意义,能说出二力平衡时,物体可能处于静止状态,也可能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能说明二力平衡的条件以及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会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二力平衡条件匀速直线运动时二力平衡的条件。
课中助学:一、预习反馈二、引入既然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要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那么,我们能不能说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就不受外力的作用呢?提问:生活中有没有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且又能保持静止状态的物体呢?有没有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匀速上升的物体呢?或者一个物体受到多个力的作用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呢?教师从同学们举例中选出三个实例:①静止悬挂的电灯,受到重力和绳子拉力保持静止。
②静止在桌面上的茶杯受到重力和支持力静止。
③正在马路上作匀速直线运动的拖车。
小结: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也能够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三、展开是不是只要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就能够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呢?哪它需要些什么条件呢?做一做: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教师前期准备:实验器材、活动记录单.活动一:研究在改变物体受力大小的情况下,物体在水平方向上的运动状态。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3章运动和力3.4牛顿第一定律(1)教案浙教版(2021年整理)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七年级科学下册第3章运动和力3.4 牛顿第一定律(1)教案(新版)浙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七年级科学下册第3章运动和力3.4 牛顿第一定律(1)教案(新版)浙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七年级科学下册第3章运动和力3.4 牛顿第一定律(1)教案(新版)浙教版的全部内容。
3。
4牛顿第一定律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叙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确认力并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 过程与方法:能懂得“改变”物体运动状态与受到外力之间关系,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理性分析以及科学的推理从而获得规律.感受“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观察与体验活动中,体验到探究知识的乐趣和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勇于质疑,大胆推理的科学意识。
教学重难点:牛顿第一定律课中助学:一、预习反馈二、引入运动和力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请观察实验后思考。
学生实验1:手用力推动小车,使其前进一段距离。
问题⑴小车为什么会运动?⑵为什么又会停下来?学生思考分析:三、展开物体受到的力与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之间有什么关系呢?物体在不受力的作用时究会是做什么运动呢?放在桌面上的小车,假如没有别的物体对它们施加力的作用,它们会不会运动?学生回答:不会运动总结:静止的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
原来运动的物体,如果没有别的物体对它们施加力的作用,它会怎样呢?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进行探究。
浙教版初一科学七年级下册3《运动和力》教案+练习+答案
意义:用来粗略表示做变速运动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二、力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注意: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的力的作用。
)2.作用效果: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②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速度变化或者运动方向变化)3.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
4.测量:(1)工具:弹簧测力计。
(2)弹簧测力计的使用:①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②构造:见右图③使用方法:A“看”: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选择合适的弹簧测力计(测力时不能超过量程);B“调”:使用前看弹簧测力计的指针是否与零线重合;C“测”:测量时尽量减少指针与刻度板的摩擦,秤钩、弹簧要与力的方向一致;D“读”:读数时弹簧测力计应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视线要与刻度板垂直。
5.力的图示(1)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有关,力的三个要素中有一个要素不同,都会使力的效果不同。
(2)力的图示: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的三要素的方法。
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线段上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6.力的种类(1)重力①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用符号G表示。
重力的施力物体时地球,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②物体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可用公式G=mg表示。
其中g表示常数“9.8N/kg”,它表示质量为1kg的物体所受到的重力为9.8N。
注:两个鸡蛋的重力大约1N,即两个鸡蛋的质量约为100g,一个鸡蛋约为1两。
(2)弹力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一个反抗形变的力。
弹力的方向与形变方向相反。
(3)摩擦力①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相对运动或者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②产生的条件:a.物体之间存在压力;b.物体要在接触面上运动或者与接触面有相对运动趋势;c.两物体要相互接触且接触面不光滑。
2020-2021学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第三章运动和力复习课教学设计
第三章运动和力复习课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机械运动的概念,学会如何选择参照物并且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理解静止和运动的相对性。
2. 知道速度的概念,并学会利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
3.知道力的三要素,并学会用力的示意图来表示力的三要素。
4.知道重力的概念,并学会运用重力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5.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理解惯性的概念。
能用惯性解释生活中产生的有关现象。
6.知道二力平衡的概念及二力平衡的条件。
7.知道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及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动画演示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实验的理解。
2.通过问题闯关形式提高复习的积极性。
3.通过知识结构图的构建提高复习的效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到生活处处有科学。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和惯性的应用与防止;2.二力平衡的条件;3.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难点:1.判别物体受到的平衡力;2.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及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教师:第三章《运动和力》是七年级科学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难点。
有些同学或许还有一些不懂的地方。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复习一下第三章的内容。
师:首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机械运动。
PPT:物理学中把空间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参照物: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
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
例:坐在奔驰列车里的乘客若选列车为参照物时是静止的,若选地面为参照物时,乘客是运动的。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相对的。
师:很好,接下来请同学们一起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PPT:例:一人骑车由东向西行驶,这时有辆汽车从他后面向西疾驶而过,若以这辆汽车作为参照物,此人( A )A.向东运动B.向西运动C.不运动D.运动方向无法判断师:非常好,同学们都掌握得非常好,接着,我们一起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要想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我们有哪几种方法呢?生:1.相同路程比时间。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三章运动和力教案3浙教版
主题运动和力(三)运动和力(三)教案 教学内容重点: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应用 2.惯性及其应用难点: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应用 2.惯性及其应用方法技巧:1.知识点的归类总结 2.识图解题 3.实验题的答题关联性和完整性【思考】 刹车时乘客为什么会前倾?【思考】 汽车刹车时,没人有向前推人,人为什么会前倾呢? 自行车刹车后,没了动力,车为什么还会前进一段距离呢? 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么? 如果地面没有了摩擦力,自行车会停么? 物体不受力时,会怎么运动呢?实验 1、阻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1实验方案• 实验设计目的:物体的运动是否需要力维持 • 实验设计思路:以小车为例,尽量减小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看小车运动的情况。
(怎样使小车运动更远?)• 相同条件:相同的小车、小车开始运动速度相同(同一斜面、从同一高度静止开始下滑)• 不同条件: 表面不同即阻力不同• 实验器材: 木板、小车、棉布、毛巾、斜面• 实验方法: 控制变量法、理想实验法实验次数 表面材料 阻力大小 滑行距离 速度变化快慢1毛巾 最大 最短最快2棉布3木板推理 玻璃推理 光滑材料推理想象 理想平面较大 较小 最小 最最小 无阻力较长 长 最长 最最长 无限长较快 较慢 最慢 最最慢 不变实验 2:斜面实验hh小球每次下滑,都会在斜面另一侧上升到相同的高度,如果斜面的右侧是水平的,那么小球就永远上升 不到原来的高度,小球会永远的运动下去。
但水平面上时小球并不受到向右的力。
2所以我们得到的结论是:不受力时,物体会匀速运动下去;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惯性和惯性定律 1、伽利略斜面实验: ⑴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的速度相同。
⑵实验得出的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越远。
⑶伽利略的推论是: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⑷伽科略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 推理。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3章运动和力PPT教学课件
如果只需要粗略地描述物体在某一段时间(或某一段路程) 内的运动速度,可利用公式v=—来计st 算物体在这一段时 间(或这一段路程)内的运动速度,这样算出的速度叫平
均速度。
运动类型
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
定义 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 速度改变的直线运动
特点
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 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
弹簧秤的读数
红色指针所指的读数是: 2.4N 蓝色指针所指的读数是: 4.8N
1.读出下面各弹簧秤的示数
___0_._4___N
___1___N
___1_._4___N
2.如下图所示,弹簧秤的最小刻度是 __0__.2__牛__,量程是___3_牛____,弹簧秤的 读数为____2__.6__牛牛顿。
•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路程 •速度公式: 速度= ——
时间
s V= t
速度的单位 s
根据 v = t 1.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 “ 米∕秒 ”
单位符号: “ m/s ” ,读作“ 米每秒 ” 2.常用单位: “ 千米∕时 ”
单位符号: “ km/h ” ,读作“ 千米每时 ” 1m/s=3_.6___km/h
定性比较
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的方法: 1.比较同一路程所用时间的长短,时间短,运动快
即:相同路程比时间
2.比较同一时间内通过路程的长短,通过的路程长,运 动快
即:相同时间比路程
练一练 例1:ABC三位同学参加百米赛跑,成绩如下:
参赛者
A
B
C
成绩 13" 6 14" 14" 7
获第一名是 同学,它所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 例2:DEF三位同学进行一分钟定时跑步,成绩如下:
七年级科学下册 第3章 运动和力 3.2 力的存在(第1课时)课件 (新版)浙教版
力的作用是 相互的
改变 改变速度大小
运动
状态 改变运动方向
练习
1、下列现象各属于力的那一种效果? ⑴汽车在牵引力的作用下在车站启动。 ⑵手拉弓,使弓变弯。
2、踢足球时,足球会向前运动,是因
为 脚 对足球有力的作用;同时脚
也感到痛,是因为 足球 对脚也有力
的作用,这一现象说明了
。
3、一只成熟的苹果,由于地球的吸引 而从树上落到地面,在此过程中苹果
3、通过实验,你对力有什么新的认识?
这两个动作有什么共同特征?
人推车
人踢球
只有人才能对物体施加力的作用吗?
推土机推土
压路机压路
物体对物体也会施加力的作用
站在滑板上推墙
推
手
墙Hale Waihona Puke 推提凳子提 手
拉
凳子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总是同时成对出现
人用力划浆,浆对水一个向后的力,由于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浆同时也受到水对它的 向前的力,正是这个力使船向前进。
5、跳高运动员为什么起跳时要用力蹬地面?
6、用拴着绳子的水桶从井中向上提水,手受到一个
竖向下的力的作用,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 )
A、地球
B、水桶 C、绳子 D、手
7、“鸡蛋碰石头”,鸡蛋被磕破是哪一个力作用的 效
果?谁是这个力的施力物体?石头有没有受到力的 作用?
乌贼不断地向后喷水……
乌贼用力将水压出体外, 给水一个向后的力, 由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所以压出去的水给乌贼一个向前的力。
火箭向下喷燃气, 给燃气一个向下的力, 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燃气就给火箭一个向上 的力,使火箭上升。
反冲汽车 反冲轮船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新课课件 第三章 运动和力 第2节力的存在 第3课时 力的表示方法
3.人推车前行,人对车有推力作用,同时,车对人也有推力
作用,这两个力的三要素 ( B )
A.完全相同 B.大小和方向都不同,作用点相同 C.大小、作用点相同,方向相反 D.大小相同,方向和作用点都不同
谢谢观看
齐线段的末端.
课堂小结
力
力的示意图
力的三要素
课堂练习
1. 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这
两个力相同的是 ( C )
A.力的作用点 B.力的大小 C.力的方向 D.力的大小和作用点
2.要改变力的作用效果 ( D )
A.至少要改变力的一个要素 B.必须同时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 C.必须同时改变力的大小和作用点 D.必须同时改变力的三要素
在线段的末端画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用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这种用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的方法就叫做 力的示意图.
3. 力的示意图的画法 (1)首先画力的作用点,作用点画在受力物的受力点上,
也可以画在受力物的几何中心. (2)再画力的大小,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 (3)最后画力的方向:用箭头表示,箭头的尖端正好对
力的作用点也能够影 响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二、力的示意图 1、问题: (1)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力的作用点 (2)要想全面、准确的说明一个力,应该从哪几个方面进 行描述?
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力的作用点三个方面进行描述。
2. 力的示意图 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
现象:如果在靠近肘部处向上拉,很难将 手臂拉起,但如果在前臂的腕部向上拉, 则很容易将手臂拉起。 结论:力的作用效果还跟力的作用点有关。
浙教2011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3章 运动和力 第3节 重力》_3
重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②知道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③了解重力的方向和重力的作用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了解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实验能力,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道理的兴趣,提高学生辩证的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本节是在前一章学过的力的一般知识基础上,利用这些知识来研究最常见的一种力──重力。
教材中先通过学生熟悉的例子使学生认识了重力的存在,然后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研究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用在坐标上作图的方法得出了重力跟质量的关系,这种做法思路简捷。
学生容易掌握,同时学会了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一种方法──图象法。
关于重力的方向,教材中首先说明用线将物体悬挂起来后物体静止时线的方向就是重力的方向,这个方向叫竖直方向,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并通过想想议议让学生明白竖直向下的“下”指的是什么。
通过实际的例子说明竖直向下的重力方向在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最后告诉学生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部分,但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认为是集中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叫物体的重心,渗透了“等效法”。
三、【重点、难点】1.“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和g值有关”是本节的重点,g值恒定是有条件的。
2.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是本节难点。
四、【教学媒体和资源】实物教具:重物、重垂线。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多个钩码、细线、小重物。
实物教具、实验器材和多媒体课件分别在本课的引入、学生探究等环节中得到应用,它们的使用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的好奇,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充足的实验器材,使学生的学习资源更为丰富。
五、【教学和活动过程】(一)教学过程第一板块:引入新课利用“苹果落地”及“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多媒体动画引入,让学生思考物体为什么会下落第二板块:重力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七年级科学下册 第三章 运动和力 第3节 重力教案1 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三章运动和力第3节重力教案1 浙教版[设计意图]:本节突出科学新课程理念,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读图分析能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体现个性化的教育思想和情感教育思想、学习的个体化。
整个教学过程理论联系实际,突出STS的教育思想。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重力的概念、方向、重力与质量的关系;难点:重力的方向、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方法与过程]通过生活经验和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认识科学实验的方法。
尝试用亲身的体验来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节课问题的探索,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课前准备]演示实验:挂有钩码的铁架台2个、重垂线学生实验:弹簧秤、钩码(每两人一份)[教学手段]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参与讨论、实验探究的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思路]1、展示瀑布、和泉水两个画面,让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提出最有代表性的问题,引出主题。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说明地面附近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作用,进而得出重力的概念。
2、通过展示水由高处向下落,一串钥匙在手中静止释放落地得出重力的方向是向下的,让学生对与放在斜面上的物体受到的方向进行判断,引起学生思想的矛盾,再演示两个铁架台分别放在水平面上和倾斜放置时悬线平行,引导学生得出重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并介绍重垂线的作用。
3、通过学生活动,提出重力与质量有什么关系,学生猜测、设计实验方案。
根据提供的器材,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分析实验数据,并从实验数据中得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教学流程设置评析步骤一:创设情景—提问设疑1、媒体展示:小龙湫瀑布、泉水画面学生观察,提出问题:水为什么会从高处向低处流?瀑布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冲击力?是什么力量将水从高处拉下来?…师:从提问中发现,同学们都关注着水下落这一现象,生活中与之相似的下落现象还有吗?生举例:苹果下落,铅笔会下落等等师:由此可见,物体下落的现象相当普遍,值得我们去研究,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物体为什么会下落?”“发展观察现象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增进对提出问题意义的理解”(引自《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分目标)。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3章 运动和力3.6摩擦力 教学设计
(六)讨论:假如没有摩擦,将会出现怎样的情景?
小结:
作业布置
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现象与科学知识如何联系。
课堂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验摩擦力。
引导学生分别从固体、液体、气体物质的不同现象,分别分析不同状态物体与固体物质之间存在摩擦力。
1.损耗能量,由各种形式的能量所转化成的机械能,由于摩擦作用,将进而转化为热能而散。
2.引起磨损。它使机械效率降低,润滑油和功率的损耗增加,零件丧失精度乃至损坏,因而需要更换。
(五)摩擦的有利作用
1.传动作用,各种动力机、驱动轴,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传动装置(如皮带、传动链、齿轮、蜗轮、蜗杆等)和各个联动部件之间的静摩擦力,带动各种工作机运转。
课 题
3.6摩擦力
日 期
a
教学
目标
1. 知道摩擦是普遍存在的,固体、气体和液体产生摩擦力。
2. 了解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 理解摩擦力的利和弊,并懂得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具体方法。
重点
难点
分析
理解摩擦力的利和弊,并懂得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具体方法。
课程资源的准备
教 学 预 设
调 控 对 策
当你在平坦的马路上骑自行车时,若脚不踩脚踏板,车子会慢慢停下来,为什么?若想使行进中的车很快停下,应采取何种措施?
2.观察图3-74并阅读航天器的盔甲——烧蚀材料,讨论。
总结:固体与气体间存在着摩擦。举例。
3.观察图3-83,思考、讨论
固体与液体间存在着摩擦,这一摩擦比相同条件下固体在气体中的摩擦大。
结论:不但固体会产生摩擦力,气体和液体间也会产生摩擦力。气体和液体间的摩擦力有时会对物体的运动产生很大影响。
最新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 第3章 运动和力 教案教学设计
第三章运动和力第一节机械运动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⑴知道运动的绝对性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⑵会根据物体的运动判断所选的参照物及根据所选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
⑶能够根据运动路线的形状将机械运动划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⑷能根据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否相同,将直线运动划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2.过程、方法目标:⑴通过实例概括出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的概括能力。
⑵通过参照物的判别及物体运动状态的判别,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⑴通过介绍地球同步卫星及其使用和我国航天技术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及民族自豪感。
⑵通过学习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教学重点:1.机械运动的分类2.参照物的概念和参照物的选择教学难点:参照物的判断和选择教学设计:一、引入:[提问]: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个法国飞行员在高空飞行时发现脸部附近浮动着一个小物体,飞行员认为是一只虫子,抓过来一看却是一颗德国子弹,这名法国飞行员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本事呢?二、参照物:[回顾]:①教师在讲台上走动②汽车在公路上奔跑③水在小河里流动;它们都属于机械运动,它们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
[讨论]:这些位置变化,必须经过比较以后才能得知,在上述三例中,是将她们分别与谁比较后得知的?平时我们总认为房子是静止的,这其中有无比较物?比较物是哪一个?[讲解]:讲述并板书参照物的定义[讨论]:如果没有参照物,能不能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总结]:1.举例说明判断物体动、静必须有参照物2.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为了研究问题方便,根据具体情况应该选择最方便、最合适的物体作参照物,通常把地球或相对于地球不动的物体作参照物。
三、运动获得静止的相对性:[演示]:幻灯片演示一辆运动着的汽车,车内有一货物和一个乘客。
[讨论]:1.你看货物,认为它是静止还是运动。
2. 车内的乘客看货物,认为它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3.你两次用的参照物是什么?这一事例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举例]:让学生举出同一物体以某一物体作参照物是运动的,但以另一物体作参照物时是静止的例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和力(三)主题运动和力(三)教案
教学内容
重点: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应用
2.惯性及其应用
难点: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应用
2.惯性及其应用
方法技巧:1.知识点的归类总结
2.识图解题
3.实验题的答题关联性和完整性
【思考】刹车时乘客为什么会前倾?
【思考】
汽车刹车时,没人有向前推人,人为什么会前倾呢?
自行车刹车后,没了动力,车为什么还会前进一段距离呢?
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么?
如果地面没有了摩擦力,自行车会停么?
物体不受力时,会怎么运动呢?
实验1、阻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
物体的运动是否需要力维持棉布毛巾滑行距离阻力大小表面材料最大较大较长最短
所以我们得到的结论是:不受力时,物体会匀速运动下去;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惯性和惯性定律
1、伽利略斜面实验:
⑴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的速度相同。
⑵实验得出的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越远。
⑶伽利略的推论是: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⑷伽科略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
(也称作理想化实验)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2、牛顿第一定律:
⑴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笛卡儿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⑵说明:
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
3.牛顿第一定律的重要贡献是:(1)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2)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请观察下面两图:
为什么物体不受外力就保持
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而没
有出现其他的运动情况呢?
思考:
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
运动状态,这是物体的一
种性质,就像物体有质量
一样,谁也不能改变它,
人们把物体的这种性质叫
做惯性
我明白了
4、惯性:
⑴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5、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
A、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而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
B、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即不管物体受不受力、受平衡力还是非平衡力),物体受非平衡力时,惯性表现为“阻碍”运动状态的变化;惯性定律成立是有条件的。
☆人们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请就以上两点各举两例(不要求解释)。
答:利用:跳远运动员的助跑;用力可以将石头甩出很远;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以让它滑行。
防止:小型客车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车辆行使要保持距离;包装玻璃制品要垫上很厚的泡沫塑料。
例1、火车在长直水平轨道上匀速行驶,门窗紧闭的车厢内有一人向上跳起,发现仍落回到车上原处,这是因为()
A.人跳起后,车厢内空气给他以向前的力,带着他随同火车一起向前运动.
B.人跳起的瞬间,车厢的地板给他一个向前的力,推动他随同火车一起向前运动.
C.人跳起后,车在继续向前运动,所以人落下后必是偏后一些,只是由于时间很短,偏后距离太小,不明显而已.
D.人跳起后直到落地,在水平方向上人和车始终有相同的速度.
分析:人从跳起到落地的过程中,水平方向不受外力作用,保持着原来所具有的速度作匀速直线运动,所以仍落回车上原处.
(3)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答案】(1)5h (2)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或接触面的材料) (3)在水平面上滑行的距离与释放高度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其他合理解释均可得分)
【启发】滑块在水平面上滑行的距离与它刚滑到水平面上时的速度v0有关,与水平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所以在设计实验研究滑块在水平面上滑行的距离与质量是否有关时,应该分别控制滑到水平面上时的速度v0和水平面的粗糙程度相同,再研究另外一个变量。
1、关于惯性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能够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叫惯性
B.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才有惯性
C.物体静止时有惯性,一开始运动,不再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也就失去了惯性
D.物体静止时没有惯性,只有始终保持运动状态才有惯性
答案:A
2、关于惯性的大小,下列说法中哪个是正确的?()
A.高速运动的物体不容易让它停下来,所以物体运动速度越大,惯性越大
B.用相同的水平力分别推放在地面上的两个材料不同的物体,则难以推动的物体惯性大
第16题图
答案:B
6.回顾历史,著名的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是:()
A. 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归纳出的规律
B. 直接通过实验得出的实验结果
C. 经过公式推导运算得出的计算结果
D. 在实验研究基础上,经过深入思考、科学推理总结出来的规律
答案:D
7.下列关于惯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牛顿第一定律指明了物体具有惯性的条件是不受外力作用
B.物体在受到平衡力作用时才具有惯性
C.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运动状态会发生变化,因此,只要物体受到外力作用,就没有惯性
D.物体的惯性是一切物体自身的一种属性,它与物体是否受力及运动状态无关
答案:D
8.关于物体的惯性,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运动时比静止时惯性大B.物体的运动速度越大惯性越大
C.物体受到的力越大惯性越大 D.物体的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答案:D
9.关于运动和力的关系,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B.力是物体产生速度的原因
C.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D.力是维持物体平衡状态的原因
答案:C
10.一辆向东前进的汽车,经过某一电线杆旁边时,一乘客从窗口放下一小石块,让其自由下落,则()
重、难、易错点总结:
1.
2.
3.
1.牛顿第一定律是()
A.通过实验直接得到的
B.是由牛顿凭着经验独立得出的
C.是由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经概括和推理得出的
D.是由伽利略通过实验得出的
【答案】 C
2、关于惯性与牛顿第一定律定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物体在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时才表现出惯性的性质
B.惯性的大小由物体的重力决定,与受力及运动状态无关
C.牛顿第一定律既提出了物体不受力作用时的运动规律,又提出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D.牛顿第一定律就是惯性
【答案】C
3、在研究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实验中,如下图所示,用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接着在材料不
同的平面上继续运动,分别停在图中所示位置,请回答:
(1)为什么要使小车从同一斜面上的同一高度滑下?
(2)实验中,小车在表面运动的距离最远,说明表面越光滑,物体所受阻力,速度减小
得,由此可以推理,如果小车不受力的作用,它将做运动.
(3)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即力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填“是”或“不是”)
【答案】(1)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相等(2)木板越小慢匀速直线
(3)不是是
4、甲、乙两位同学坐在静止的列车上,在他们之间的水平桌面上放置一只静止的鸡蛋。
列
车向与甲的朝向相同方向启动时,乙将看到鸡蛋( )
A.向甲运动 B.向乙运动
C.静止不动 D.在原位置转动
答案:A
5、如图所示,汽车里乘客突然前倾。
由此可以判断这辆汽车的运动状态可能是( )
A.静止 B.突然开动
C.匀速行驶 D.突然刹车
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