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基督教建筑风格的发展过程
基督教建筑文化
六、基督教第一次分裂
罗马帝国的分裂 The split of the Rome Empire
六、基督教第一次分裂
六、基督教第二次分裂
六、基督教第二次分裂
六、基督教各教派分布
六、基督教各教派信教比例
西什库教堂和广东湛江维多尔天主教堂。
一、基督教建筑艺术-发展进程
(一)地下墓窟和宅邸 教堂 基督教成立初期,罗马 皇帝对基督徒进行宗教 迫害,大批基督徒因此 丧生。为逃避杀戮,教 徒们的集会都是在墓窟 中秘密举行的。 (三)罗马式教堂 5世纪以后教堂建筑出现 了新的形式,即中心穹 窿形式。它仿造古罗马长 方形会堂建筑风格,参照 早期“巴西里卡”教堂形 式,体现出一种宏伟的观 念和高超的技艺,风格多 以抽象含混为主。 (二)巴西里卡式教堂 基督教被拥立为国教后, 教会随之由地下转移至地 上,最初的祈祷场所,是 对原来异教神庙或宽敞的 建筑物加以改建,由长方 形会堂改建而成的,在古 代被称为巴西里卡式。
二、基督教建筑艺术-罗马式特点总结
朴素的中厅与华丽的圣坛形成对比,中厅与侧廊较大
的空间变化打破了古典建筑的均衡感。
随着罗马建筑的发展,中厅愈来愈高。为减少和平衡 高耸的中厅上拱脚的坠力,并使拱顶适应于不同尺寸和形 式的平面。罗马式建筑作为一种过渡形式,它的贡献不仅 在于把沉重的结构与垂直上升的动势结合起来,更在于它
乌尔姆大教堂 Ulm Cathedral
手法形成有机整体。
三、基督教建筑艺术-哥特式
沙特尔主教堂
三、基督教建筑艺术-哥特式
三、基督教建筑艺术-哥特式
沙特尔大教堂 Chartres cathedral
三、基督教建筑艺术-哥特式特点总结
一、尖塔高耸、尖形拱门
二、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
高中美术人美版必修美术鉴赏 第18课西方宗教建筑
在四个独立支柱上的结构体系。教堂正中的穹顶高15米,直径为 32.6米,是古代少数几个规模宏大的穹顶。采取这种结构,便能在 各种正多边形平面上使用穹顶,使建筑物内外都有完整的集中式构 图,成为后来欧洲纪念性建筑的先导。在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
(俄罗斯)《华西里·柏拉仁诺大教堂》 整个建筑风格独特,中央主塔采用俄罗 斯民间建筑特有的帐篷顶,高47米,形 成垂直线,统率着周围8座形状、色彩与 装饰各不相同的浑圆饱满的穹顶。
罗马式教堂萌发于加洛林王朝、成熟并流行于11-12世纪西欧、北欧及部分东 欧地区,被称为中世纪“第一次国际性时代”的教堂建筑风格。实际上,罗马 式建筑艺术反映了从古代地中海世界(罗马帝国)到西欧中世纪社会(加洛林 王朝)的过渡,代表着中世纪早期西欧基督教世界的确立和巩固。其实,在罗 马式的前期还存在着“前罗马式”时期,是从8世纪末到10世纪的酝酿时期。 由于10世纪以来的克吕尼修会运动、赴西班牙圣地亚哥的圣雅各朝圣浪潮及十 字军东征等特殊历史背景,使得各地“前罗马式”教堂建筑风格逐渐融为一体, 形成一个宏大的国际化流行风格。罗马式教堂建筑采用典型的罗马式拱券结构。 它是从古罗马时代的巴西利卡式演变而来。罗马式教堂的雏形是具有山形墙和 石头的坡屋顶并使用圆拱。它的外形像封建领主的城堡,以坚固、沉重、敦厚、 牢不可破的形象显示教会的权威。教堂的一侧或中间往往建有钟塔。屋顶上设 一采光的高楼,从室内看,这是唯一能够射进光线的地方。教堂内光线幽暗, 给人一种神秘宗教气氛和肃穆感及压迫感。教堂内部装饰主要使用壁画和雕塑, 教堂外表的正面墙和内部柱头多用浮雕装饰,这些雕塑形象都与建筑结构浑然 一体。罗马式时期的雕塑具有古代雕塑的气魄,较多运用变形夸张手法,但又 不同于古代的写实风格,这是因为“蛮族”艺术掺入的影响。这些被变形的形 象在浓厚的宗教气氛下产生一种阴郁和怪异感,具有解释教义的意义,体现中 世纪人的世界观。 罗马式教堂的典型代表为意大利的比萨大教堂,法国的普瓦
基督教建筑方案
基督教建筑方案基督教建筑方案:宏伟壮丽的信仰之府基督教建筑是世界建筑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风格和意义深远,不仅为信徒提供了宗教仪式和宝贵的精神支持,同时也成为各国城市和文化的重要象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基督教建筑的特点、发展历程以及建筑设计方案。
基督教建筑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建筑风格、空间布局和符号元素等方面。
在建筑风格方面,基督教建筑通常采用哥特式建筑风格,其特点是高耸而著名的尖塔、尖顶、花窗玻璃和拱顶。
这些结构元素不仅增加了建筑的高度和视觉效果,还为信徒提供了一种令人敬畏和庄重的空间感受。
在空间布局方面,基督教建筑通常由中殿、两侧走廊和后殿组成。
中殿是宗教仪式和祈祷的核心区域,两侧走廊则提供了信徒的交流和参观的空间。
后殿作为主教衔接信徒和圣坛之间的重要区域,通常用于举行特殊仪式和庆典活动。
符号元素在基督教建筑中起到了重要的装饰作用。
十字架是最常见的基督教符号,常出现在教堂的尖塔、圣坛和窗户上。
玫瑰花窗是哥特式建筑中的独特符号元素,它不仅是一种装饰艺术,同时也代表着基督教的美丽和光明。
基督教建筑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罗马帝国时期的早期基督教,并随后在欧洲广泛传播。
最早的基督教建筑多为地下室和小型私人教堂,很快发展成为大型的宗教建筑,各个时期和地区的建筑师们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创造和创新。
基督教建筑设计方案需要充分考虑到宗教仪式的需要和信徒的参与感。
首先,建筑师需要确定教堂的规模和布局,确保足够的空间容纳信徒和提供仪式的进行。
其次,建筑师需要设计合适的照明和声学系统,以确保信徒能够听到清晰的声音和看到明亮的光线。
最后,建筑师还需要考虑到教堂的装饰和符号元素,以提升建筑的美感和宗教氛围。
基督教建筑设计方案的实施需要建筑师与信徒、教会领导和当地社区密切合作。
设计方案的成功除了要满足宗教仪式和参与感的需求,还需要考虑到财务预算、施工时间和当地法规等因素的限制。
总之,基督教建筑是世界建筑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风格和意义深远。
基督教教堂建筑论文
基督教教堂建筑论文基督教教堂建筑论文作为基督教信仰的重要场所之一,教堂建筑在基督教历史与文化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基督教教堂建筑的历史、特点、设计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一、基督教教堂建筑的历史早期基督教没有专门的教堂,信徒们通常在家中或公共场所进行礼拜。
随着基督教向世界各地传播,教堂建筑也应运而生。
在欧洲中世纪,教堂建筑成为了一种艺术形式,呈现出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意味。
古代罗马时期的巴西利卡(Basilica)是教堂建筑的先驱,最早用于政治和商业活动,后来被基督教引入建筑。
在罗曼式教堂(Romanesque)时期,教堂的建筑风格发生了很大变化,建筑多采用拱形和穹顶结构,体现了建筑师对神圣的敬畏之情。
13世纪到15世纪是哥特式教堂(Gothic)时期,教堂的设计更加注重高度,建筑基本上都采用穹顶和拱形结构,营造出神圣而庄严的氛围。
二、基督教教堂建筑的特点1. 地位崇高基督教教堂建筑在基督教信仰和文化中地位极为崇高,代表着信仰和敬畏之情,同时也象征着社会和文化的进步和发展。
教堂的建筑设计需要考虑到它的崇高感和庄严感,建筑风格应当符合基督教信仰。
2. 建筑风格多样基督教教堂建筑风格多样,包括罗曼式、哥特式、文艺复兴、巴洛克式等。
每种风格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魅力,不同的风格也反映了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3. 所处环境重要教堂建筑的所处环境也非常重要,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个宗教场所,同时也是一个社交和文化中心,应当与周围的环境相呼应。
三、基督教教堂建筑的设计1. 教堂的平面设计平面设计是基督教教堂建筑的最基本的设计要素之一,可以通过平面设计营造出教堂的独特氛围和特色。
教堂平面设计通常呈十字形,表示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形状。
每个区域应当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包括主教堂、祭坛和教堂侧廊等。
2. 采光设计和色彩搭配为了让教堂建筑更加庄严而又神秘,采光设计和色彩搭配是十分重要的。
教堂内部采用柔和的自然光线,同时也需要注意各个区域的色彩搭配,从而营造出更佳的氛围和突显神圣的感觉。
浅谈基督教美术的建筑样式
浅谈基督教美术的建筑样式内容摘要:本文主要是通过早期的、中世纪的和文艺复兴以后的基督教美术的建筑样式,来很好地表现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样式也在发生着改变。
关键词:时代建筑样式发展在欧洲中世纪的文化中,基督教的影响占有统治地位,它决定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
但是中世纪的艺术是丰富多彩的,是多种文化源流的综合。
随之产生的基督教美术就利用教堂建筑、雕刻、绘画和镶嵌画造成神秘和肃穆的宗教氛围,以庄重、理性的形式达到情感上的升华。
在这多种的而艺术形式中,以多变的建筑形式最能够突出其特色。
一、早期基督教美术的建筑形式公元313年,君士坦丁颁布“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后来又宣布其为国教。
从此,教徒的集会和宗教仪式又回到了地面上,并开始广泛兴建基督教堂。
因为没有自己的建筑传统,只有借用现成的罗马建筑形式。
最早的教堂型起源于古罗马的长方形集会堂——巴西里卡,它是罗马一种常见的公共建筑,多为木结构,平面呈长方形,中堂较宽敞,两边有列柱和分割出的边廊,平时供市民集会用。
①早期基督教的一种建筑样式类似于罗马万神殿的圆形建筑,源于罗马的圆形澡堂,它被用作葬礼教堂,四周廊柱环绕,内部相当宽敞,所有这些教堂都有壁画和镶嵌画作装饰,因耐久的镶嵌材料比较昂贵,一般不常用。
5世纪后,镶嵌画逐步成为教堂的主要装饰形式。
另一类主要型制是希腊式集中型。
它的平面呈圆形、多边形或等臂十字形,是源于4~5世纪纪念性建筑的综合。
337~350年为皇族所建的罗马圣科斯坦扎教堂是个圆形的厅式建筑,中心区由立柱划开,周围是回廊式或十字型的过道。
二、中世纪基督教美术的建筑形式(1)拜占庭式——这是一种拜占庭文化与基督教文化相结合的艺术形式,以崇拜帝王,宣扬基督教神学为核心内容。
其风格特点是罗马晚期的艺术形式和以小亚细亚、叙利亚、埃及为中心的东方艺术形式相结合,有浓厚的东方色彩,同时又融汇了西方艺术的雄健博大。
从美学上看,拜占庭式的建筑对线条之美的表现十分特殊,与罗马式厚重的墙壁相比,它善于采用较为轻薄的墙、较高的屋顶和较大的窗户。
外国建筑史 --中世纪至18世纪建筑
• 对其他地区的影响:拜占庭式建筑对俄罗斯建筑和伊斯兰教建筑有重 大影响。典型的如莫斯科的华西里·柏拉仁诺教堂及哈尔滨圣·索菲 亚教堂。
哈尔滨圣·索菲亚教堂 华西里·柏拉仁诺教堂
• (1)泥古不化,教条的崇拜古代
• (2)追求新颖尖巧,被称为“手法主义”
拜占庭建筑
• 教堂型制的演变
5-6世纪,由于东正 教不象天主教那样重视 圣坛上的神秘仪式,而 宣扬信徒之间的亲密一 致,集中式型制的教堂 增多。
这时期,拜占庭帝国 的文化中古典因素还很 强,很快发现了集中式 建筑物的宏伟的纪念性 。于是在流行正教的东 欧,教堂的基本型制都 是集中式的 布斯拉,大教堂
罗 马 城 外 的 圣 保 罗 教 堂
2、修道院和它们的教堂:
基督教世界在中世纪盛行修道院制度,修道院一般远离城市。 煽动“圣骸”和“圣物”的崇拜,激起朝圣的狂热。
2-1、实例: 克吕尼修道院的第三次重建的教堂(1'EgliseAbbatialdeCluny,1088~ 1108年),长127m,宽40m,中厅高30m。土鲁斯的圣塞南教堂(Saint— SernindeToulouse,1075~12世纪),长115m前者是欧洲除罗马的圣彼得 大教堂外最大的教堂,在19世纪破毁。
拜占庭建筑
• 穹顶与帆拱
集中性教堂的 决定因素是穹顶。 在方形平面上盖穹 顶,要解决两种几 何形状之间的承接 过渡问题。
拜占庭建筑借鉴 了巴勒斯坦的传统, 有重大的创造,彻 底解决了在方形平 面上使用穹顶的结 构和建筑形式问题。
• 穹顶与帆拱——它的做法是,沿方形平面的四边发券,在四个 券之间砌筑以对角线为直径的穹顶,这个穹顶的重量完全由四
早期基督教建筑
上述讨论尚未涉及早期基督教宗教建筑的一个基本方面,即内外差别问题。这种差别在拉文纳附近的克莱塞圣阿波利内尔教堂中表现得特别明显。这座教堂建于六世纪,现在基本保存完好,自西看起,只见前庭而不见前廊,前廊早已毁坏,圆形的钟楼乃中世纪所加,正如平面图所示,教堂缺少十字形耳堂。砖砌的外墙朴素无华:它仅仅只是一个反映其所封装的内部空间的空壳,这与古典神庙完全相反。而外形处理上朴实、反奢华的特点在教堂内部变得极度富丽堂皇。置身教堂内,尘世中的一切皆被抛诸脑后,满目光色绚烂,昂贵的大理石墙面和鲜艳亮丽的镶嵌画唤起人们对于天国灿烂辉煌的梦想。
一, 早期基督教建筑 (4-9cn)Early Christian Architecture
1,包括迁都后帝国西部、分裂后的西罗马帝国以及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三百多年的西欧封建时期的建筑。
2,基督教的传播:基督教来源于犹太教。313年,君士坦丁大帝承认基督教为帝国宗教之一。391年,定基督教为国教。基督教普及。
十字式,顾名思义其布局不象集中式那样是圆,而是一个十字,之所以采取这样的布局可能和基督教对十字架的崇拜有关系。中央的大厅仍然以一个穹窿为主体,但大厅往四周各伸出一个矮矮的"翼廊"(Wing)。如果是在帝国东部,四个翼廊的大小是一样的;如果是在帝国西部,则有一个翼廊长一些。后世分别称之为"希腊十字"和"拉丁十字"。右图是现存最早的十字式教堂──罗马的Galla Placidia墓(公元5世纪),外部看似乎是四方的中厅,里面却是一个穹窿。请注意,这里的穹窿直径仅3米,所以令后世建筑师头痛的一个问题现在暂时还没有暴露出来。
穹顶结构 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君士坦丁时期渗入基督教建筑传统的另一种结构形式:上覆穹顶的圆形或多边形建筑,也称为十字中心教堂, 是从精工建造的罗马浴宫发展而来的。它们起初是精工建造的罗马浴宫的一部分,万神殿的设计即源于此。非基督教的罗马皇帝亦按照类似结构来建造纪念性陵墓。4世纪时,在附属于公堂式教堂的洗礼堂(沐浴在教堂中成为一种神圣的仪式)和殡仪礼拜堂中(表达了对永生的渴望),这种样式被赋予一种基督教意味,并与早期基督教会堂相联系。因为这些象征性的联系,十字中心式教堂得到广泛应用。大多数建立在一些古老的遗址上,如耶路撒冷的圣墓地教堂,但这样遗址仅仅是出发点,以便可以获得大量特权。几何形状的使用非常自由。教堂的形状可能是圆形或多边形,并需要混和一个或两个重要特征和尺寸是其与原型一样。象征手法在教堂的结构和众多因素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例如,八边形最受人欢迎,因为数字八是复活的象征符号。这一自由方式是早期基督教建筑的基本特征。因此,建筑之间存在着大量的变化,不仅圆顶建筑如此,早期基督教会堂也一样。迄今存留的最佳例证是圣科斯坦沙陵,它是君士坦丁大帝的女儿康斯坦蒂娅的陵墓,以前附属于城外圣阿涅斯教堂(现已毁)。与非基督教时期的建筑不同,它展示了一种清晰的内部空间组合方式:中心变为通过明窗采光的上覆穹顶的圆形柱环(相当于公堂式教堂的中堂),外围是上覆鼓状拱顶的环形侧堂或回廊。同样,镶嵌装饰在烘托室内气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基督教建筑
拜占庭式与俄罗斯建筑风格的结合——华西里·柏拉仁诺大教堂 华西里 拜占庭式与俄罗斯建筑风格的结合
基督教建筑
比萨教堂建筑群是欧洲中世纪最著名的 建筑之一,它位于意大利的古城比萨。 建筑之一,它位于意大利的古城比萨。这一 建筑群包括教堂、洗礼堂、 建筑群包括教堂、洗礼堂、钟塔和公墓四个 部分,其中前三个部分最为重要。 部分,其中前三个部分最为重要。
1248---1880年 年 152米 德 米
科隆主教堂——宏伟的中央大礼拜堂及 宏伟的中央大礼拜堂及 科隆主教堂 教堂内部彩色玻璃窗画
基督教建筑
1163---1345年 法 年 哥特式建筑——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 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 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教堂的另一个典型特征是 正门的立面有圆花窗(有人称“玫瑰 正门的立面有圆花窗(有人称“ 窗”),教堂内部则广泛应用彩色玻璃 教堂内部则广泛应用彩色玻璃 窗画。不同地区、 窗画。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哥特式教 在艺术风格上还稍有区别。 堂,在艺术风格上还稍有区别。
• 彼特拉克把欧洲历史分为两个阶段:一是 彼特拉克把欧洲历史分为两个阶段: 把欧洲历史分为两个阶段 古罗马与古希腊时期 与古希腊时期; 古罗马与古希腊时期; • 二是“黑暗时期”。人文主义者也相信, 黑暗时期” 人文主义者也相信, 总有一天罗马帝国会再次兴起, 总有一天罗马帝国会再次兴起,重新恢复 古典文化的纯洁性。 世纪末与 世纪初, 世纪末与15世纪初 古典文化的纯洁性。14世纪末与 世纪初, 人文主义者们认为一个现代时期( 人文主义者们认为一个现代时期(Modern Age)已经开始了,所以从逻辑上来讲,一 )已经开始了,所以从逻辑上来讲, 中世纪”已经形成了。 个“中世纪”已经形成了。
哥特式教堂名词解释中外设计史
一、哥特式教堂的发展历史1. 11-12世纪:罗曼式建筑风格的流行。
2. 12-16世纪: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兴起和发展。
3. 哥特式建筑风格在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得到广泛应用。
二、哥特式教堂的特点1. 建筑结构方面:尖拱顶、尖顶尖塔。
2. 装饰风格方面:壁柱雕刻、彩绘玻璃、雕花图案等。
三、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结构1. 教堂平面图:十字形平面。
2. 教堂构造:骨架结构。
3. 内饰装饰:壁画、木雕等。
四、哥特式教堂建筑的设计理念1. 扬弃了罗马建筑的沉重与厚重,追求垂直向上的空间感。
2. 强调“光与阴影”的效果,打破了空间的封闭感。
3. 呈现出一种虔诚、神圣的氛围。
五、哥特式教堂在世界建筑史上的地位和影响1. 哥特式教堂代表了中世纪基督教信仰和文化的高峰。
2. 哥特式建筑风格对后世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广泛应用于教堂、城堡、宫殿等建筑中。
六、现代对哥特式教堂的继承和发展1. 20世纪以来,哥特式建筑风格在现代建筑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2. 一些现代建筑师也在设计中融入了哥特式建筑元素,创造出具有现代感的哥特式建筑作品。
七、结语哥特式教堂作为建筑史上的经典之作,展现了中世纪欧洲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其优美的建筑结构和绚丽的装饰风格,为后世建筑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哥特式建筑风格也在现代建筑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成为世界建筑史上的珍贵遗产。
八、哥特式教堂名词解释1. 哥特式教堂的尖拱顶哥特式教堂的尖拱顶是其标志性特征之一。
尖拱顶的设计使得教堂的整体建筑呈现出向上延伸的姿态,给人以向上升腾的感觉。
这种设计不仅具有美学上的价值,更能够在心灵上引导人们向上追求。
尖拱顶还能够提供更大的内部空间,并且在建筑结构上具有更好的稳定性。
2. 哥特式教堂的装饰风格哥特式教堂所采用的装饰风格十分独特,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壁柱雕刻、彩绘玻璃和雕花图案。
壁柱雕刻通常呈现出精细而富有层次感的花纹和图案,为教堂的柱子和墙壁增添了华丽的装饰效果。
从圣殿到清真寺耶路撒冷宗教建筑的历史演变
从圣殿到清真寺耶路撒冷宗教建筑的历史演变从圣殿到清真寺:耶路撒冷宗教建筑的历史演变耶路撒冷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也是三大世界宗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圣地。
在这座城市的宗教建筑中,圣殿和清真寺是最具代表性的。
本文将追溯耶路撒冷的历史,探讨这两种宗教建筑的演变。
1. 古代圣殿公元前10世纪,大卫王统一了犹太人,并将耶路撒冷定为以法莲和犹大两个支派的首都。
他的儿子所罗门王兴建了所罗门圣殿,成为犹太教最重要的神殿。
然而,公元前6世纪,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攻占了耶路撒冷,摧毁了所罗门圣殿。
数十年后,波斯国王居鲁士允许犹太人重建圣殿,在公元前5世纪,第二座圣殿由所罗巴伯带领的犹太人重建。
这座圣殿在前后两次犹太起义中遭到破坏,最终在公元70年被罗马帝国的提图斯摧毁。
2. 基督教圣殿在公元4世纪,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接纳了基督教,并允许在耶路撒冷兴建基督教圣殿。
这座圣殿被称为复活圣墓教堂,建在听证山上。
复活圣墓教堂成为东正教和天主教教徒朝圣的重要地点。
然而,由于圣城的领土更替和宗教争端,复活圣墓教堂遭到多次破坏和重建。
在十字军东征期间,他们将圣殿骑士团设在复活圣墓教堂附近。
如今,复活圣墓教堂仍然是基督教世界的重要圣地。
3. 伊斯兰教清真寺公元7世纪初,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征服了耶路撒冷,将其作为伊斯兰教三大圣地之一。
在耶路撒冷的圣殿山上,伊斯兰教兴建了一座圆顶清真寺,即今天所熟知的阿克萨清真寺。
阿克萨清真寺是伊斯兰教最古老的朝圣地之一,也是古兰经中提到的穆斯林夜行之地。
这座清真寺历经时代变迁,多次遭到毁坏和重建,包括十字军入侵和一战期间的重要战斗。
与阿克萨清真寺相连的是犹太教第二圣殿时期遗址——圣殿山。
在犹太教中,圣殿山是亚伯拉罕献祭以撒的地点,也是所罗门圣殿和第二座圣殿的所在地。
然而,根据摩西奇迹的信仰,犹太人并未在圣殿山上重建圣殿。
4. 当代宗教建筑如今,耶路撒冷的宗教建筑景观仍然十分复杂。
圣殿山是犹太人、基督徒和穆斯林共同的圣地,因此,既不能在上面重建旧有的宗教建筑,也不能兴建新的宗教建筑。
欧洲建筑简史
四.歌特式
(1)特色: 1)使用了骨架券作为拱顶的承重构件,十字拱作成了框架式。 2)使用独立的飞券(又称为是飞扶壁)在主堂大厅外侧凌空越过侧廊 上方,在中厅每面十字拱四角的侧角处抵住它的推力。 3)使用二圆心的尖券和尖拱,采取坡度较大的两坡面,特殊是在教堂 中设置了高耸入云的钟楼,另外束柱,花窗棂也是构成其情势特性的因素 (2)发展:11世纪下半叶,哥特式建筑首先在法国兴起。法国哥特式教堂 平面虽然是拉丁十字形,但横翼突出很少。百年战争产生后,法国在14世 纪几乎没有建造教堂。及至哥特式建筑复苏,已经到了火焰纹时期,这种 风格因宙棂形如火焰得名。英国的哥特式建筑涌现的比法国稍晚,流行于 12~16世纪。英国教堂不象法国教堂那样耸立于拥挤的都市中心,力求高 大,节制都市,而是往往位于开阔的乡村落环境中,作为庞杂的修道院建 筑群的一部分,比拟低矮,与修道院一起沿水千方向伸展。德国最早的哥 特式教堂之一科隆主教堂于1248年兴工,由建造过亚眠主教堂的法国人设 计,有法国盛期的哥特式教堂的风格,15世纪以后,德国的石作技能到达 了高峰。意大利的哥特式建筑于12世纪由国外传入,主要影响于北部地区。 意大利没有真正接收哥特式建筑的构造系统和造型原则,只是把它作为一 种装饰风格,因此这里极难找到“纯洁”的哥特式教堂。 哥特式建筑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其高明的技 术和艺术成绩在建筑史上占有主要位置。
欧洲建筑简史
欧洲的封建时期,主要意识是基督教。教会不仅统治 与震慑着人们的精力世界,还节制着人们生涯的各个方面。 教会的统治对当时的建筑产生了主要的影响。于是教堂往 往代表了当时当地建筑的最高代表,凝集着当地的文化, 象征着一座座的都市和村落镇。
西方古典教堂建筑时代一般以为是从公元313年到十七 世纪下半叶。其发展重要经过了欧洲早期基督教时期,拜 占庭时代,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古典主义时期。 因此西欧现存的古典教堂的风格重要有:早期的基督教风 格,拜占庭风格,罗马式作风,哥特式风格,文艺复兴风 格,巴洛克风格,古典主义风格,以及由于文化交换而发 生的混合样式和风格。
西欧中世纪建筑(哥特式教堂)
正面门楣上因有著耶穌基督 的石雕,故以“王者之门 (Portal Royal)”著称。北面 大門上雕有聖母和舊約聖經中 的人物,而南面翼殿大门的浮 雕則描述了基督的一生。因此 沙特尔主教座堂被称为“石雕 圣经教堂”。
夏特尔主教堂
夏特尔大教堂雕刻群像是法国哥特式雕刻艺术的典型作品, 其特点是形体修长,姿态拘谨,雕像以其头部前仰后合、左 顾右盼来生动的表现人物的神态和动作。
“ 使我们感到不自在”
第二点 建筑本身相对比例关系 垂直方向与纵深的同时存在于无
声的尖锐对立之中,既剖面的长方形与 平面的长方形的相互关系。
亚眠主教堂 中厅 宽15m 高43m 科隆主教堂 中厅宽12.6m 高46m
亚眠大教堂
科隆大教堂
空间----建筑的“主角”
“凡没有内部空间的,都不能算作是 建筑。”
彩色玻璃窗
彩色玻璃窗
玫瑰窗
玫瑰花窗玻璃以
红蓝两色为主。 蓝色代表天国的 颜色,又表现忠 诚、信念、真实、 贞洁,因此它也 象征着圣母玛利 亚,红色在教义 中象征上帝之爱 与圣徒的流血牺 牲。耶稣和圣徒 的衣着均以红色 为主,就体现了 这种象征性。
(三)内部特点
内部特点: 基本形制:巴西利卡&拉丁十字式 1、中厅一般不宽但很长,两侧支柱的间距
意大利
德意志
拜占庭帝国于 15世纪被奥斯 曼土耳其帝国 灭亡
基督教的发展
西欧社会又古典奴隶时代向中世纪封建时代的转变,也 是罗马文化向基督教文化演变的过程,基督教文化逐 渐成为西欧的文化核心
--313AD,君士坦丁颁布米兰敕令,确立基督教的合法地位。成 为罗马 帝国国教 . --496AD,法兰克国王率亲兵洗礼,成为西欧最早的正统基督教 徒,从此基督教便在西欧地区广泛传播。
教堂的几种经典风格和各自特点
飞扶壁
飞扶壁是对扶壁的发展, 飞扶壁环绕着建筑的主体与 建筑的侧壁飞跨连接,起到 支撑墙壁的作用,可以抵消 一部分侧推力。 飞扶壁将支撑整个上部重 量的结构由建筑物内部转移 到建筑物的外部,进一步减 轻了廊柱所要承载的负荷, 使廊柱更加的纤细,使整个 建筑结构变得更加高大,为 开大窗子提供了足够的空间, 增加了建筑内部的采光。 墙壁的减少使得建筑内部 的空间连为一体,光线可以 自然传播,教堂中庭可以更 大更亮,增强了教堂的神圣 气息,也强化了哥特式建筑 空灵、纤细的美。
光之教堂的魅力不在于外部,而 是在里面,就像朗香教堂一样的 光影交叠所带来的震撼力。坚实 厚硬的清水混凝土绝对的围合, 创造出一片黑暗空间,让进去的 人瞬间感觉到与外界的隔绝,而 阳光便从墙体的水平垂直交错开 口里泄进来,那便是著名的“光 之十字”——神圣,清澈,纯净, 震撼.
这座建筑造价极低,墙壁及 家具处理的十分简朴,并保 留了粗糙表面的质感。安藤 忠雄在这里着力表现和强调 的是抽象的自然,空间的纯 粹性和洗练诚实的品质
德国沃尔姆斯大教堂
意大利比萨大教堂
埃塞俄比亚亚的斯亚贝巴教堂
国内几座著名的罗马式教堂
哥特式
• •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
一种建筑风格。“哥特”是指野蛮人,哥特艺术是野蛮艺术之义.
哥特式建筑首先在法国兴起。当时法国一些教堂已经出现肋架拱顶 和飞扶壁的雏型。一般认为第一座真正的哥特式教堂是巴黎郊区的 圣丹尼教堂。哥特式教堂目前已经成为最常见最普遍的经典教堂风 格。 • • 特点:高耸的尖塔,玫瑰花窗柳叶窗,尖肋拱顶,扶壁和飞扶壁, 尖拱券 (xuàn) 哥特式建筑超越了罗马式建筑的厚重感,给人以轻盈、高大、明亮 的视觉感受。
意大利圣彼得大教堂的建筑发展
意大利圣彼得大教堂的建筑发展意大利圣彼得大教堂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教堂之一,也是天主教的总教堂。
它位于意大利罗马梵蒂冈城,是天主教教宗的宗座圣殿。
圣彼得大教堂的建筑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贡献。
第一阶段:早期基督教时期圣彼得大教堂的建筑发展可以追溯到早期基督教时期。
公元4世纪,罗马帝国皈依基督教,教堂开始兴建。
最早的圣彼得大教堂是由君士坦丁大帝下令建造的,建于公元324年至333年之间。
这座教堂采用了罗马巴西利卡的形式,具有长方形平面和中殿、两侧走廊的结构。
这种建筑形式在基督教教堂建筑中非常常见,后来也成为了欧洲中世纪教堂建筑的基础。
第二阶段:文艺复兴时期在文艺复兴时期,圣彼得大教堂经历了一次重大的改建。
教宗尼古拉斯五世于1450年下令重建教堂,以取代早期基督教时期的教堂。
这次改建由多位著名建筑师参与,包括伯劳迪奥·布鲁内莱斯基、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等。
新教堂采用了文艺复兴风格,以其宏伟的建筑和精美的艺术装饰而闻名。
其中最著名的部分是由米开朗基罗设计和雕刻的圣彼得大教堂圆顶,它成为了罗马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第三阶段:巴洛克时期在巴洛克时期,圣彼得大教堂经历了又一次重大的改建。
教宗乌尔巴诺八世于1626年下令重建教堂,以适应当时的宗教需要。
这次改建由多位著名建筑师参与,包括贝尔尼尼、卡洛·马德尔诺和弗朗切斯科·博尔米尼等。
新教堂采用了巴洛克风格,以其华丽的装饰和壮观的建筑而闻名。
其中最著名的部分是由贝尔尼尼设计和雕刻的圣彼得广场,它成为了世界上最著名的广场之一。
第四阶段:现代时期在现代时期,圣彼得大教堂进行了一系列的修复和保护工作,以保持其原貌和稳定性。
这些工作包括修复圆顶、保护艺术品和修复外墙等。
此外,圣彼得大教堂还成为了重要的旅游景点和宗教活动场所,每年吸引着数百万的游客和信徒。
总结意大利圣彼得大教堂的建筑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每个阶段都对教堂的建筑和装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世界基督教建筑风格的发展过程
1.基督教起源地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地区,迄今为止先存最早的基督教建筑圣诞大教堂,建于公元330年的圣诞大教堂,修建在巴勒斯坦耶稣降生处的原址上,它是由最早皈依基督教的皇帝君士坦丁下令建造的。
其建筑特点方正树立,极具地域风情,尖塔式的设计沿用至今,另外在耶路撒冷地区还有复活教堂以及圣墓教堂等多处被信奉者视为圣地的教堂。
2. 4世纪被立为罗马帝国国教之后开始建造自己的基督教堂,从而兴起基督教建筑艺术。
“巴西里卡式”教堂基本特点为一种长方形的大会堂建筑形式。
古罗马帝国时期,监察官波西乌斯于公元前184年在罗马市中心建成“巴西里卡·波西亚”大厅,这种建筑式样开始普及,成为罗马人贸易集会、审判案件、商讨军机之处的特有建筑。
“巴西里卡”亦被作为长方形会堂建筑之特称。
基督宗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后,基督徒曾对异教神庙或宽敞的建筑物加以改建利用,并模仿上述罗马城中长方形大会堂形式的建筑来建造教堂。
这种教堂即称“巴西里卡”教堂,亦译“长方形教堂”。
例如:圣路易斯巴西里卡大教堂3. 4世纪起东罗马帝国出现“拜占庭式”教堂建筑“拜占庭式”教堂。
建筑以圆顶、拱形结构为特色,即采用“集中式”和“十字形平面式”布局,屋顶作弯隆形,由独立的支柱加帆来构成,其突出之处是多用圆顶、拱形结构。
拜占庭建筑的典型代表为兴建于532年的君士坦丁堡圣索非亚大教堂,该堂圆顶直径达33米,顶部离地55米,由4根支柱和4个大圆拱支持,圆顶下有一圈通光窗口,四周有小弯窿和数以百计的小窗该堂曾作为东罗马帝国东正教的宫廷教堂兼君士坦丁堡牧首的主教座堂。
4. 9-12世纪西方教堂建筑因模仿古罗马流行的建筑式样而称为“罗马式”“罗马式”(意即“罗马的影子”)以厚实的石墙、狭小的窗户、半圆形拱门、低矮的圆屋顶、逐层挑出的门框。
圆弧形拱环、交叉拱顶结构和层叠相重的连拱柱廊为特点向东传入斯拉夫各民族的过程中形成“斯拉夫式”建筑风格“斯拉夫式”(曾被称为“仿拜占庭式”“晚期拜占庭式”采用弯顶式或八角形加圆顶式的设计,并有着罗马式建筑的厚重之感。
中古西欧教会建筑风格的流变
CONTENTS
目录
• 中古西欧教会建筑风格的历史背景 • 中古西欧教会建筑风格的演变 • 中古西欧教会建筑风格的特色与影响 • 中古西欧教会建筑风格对现代的影响
CHAPTER
01
中古西欧教会建筑风格的历史 背景
罗马帝国的衰落与基督教会的兴起
罗马帝国的衰落为基督教会的兴起提供了契机,教会逐渐成为欧洲社会的重要力量 。
也较小,但给人一种安静和神秘的感觉。
哥特式教会建筑风格
总结词
哥特式教会建筑风格以其高耸的尖塔、细长的窗户和 飞拱等结构为特点,展现出轻盈和向上的力量。
详细描述
哥特式教会建筑风格在12世纪开始流行,其特点是将 高耸的尖塔、细长的窗户和飞拱等结构相结合,展现 出轻盈和向上的力量。这种风格强调垂直性的设计, 使建筑物显得更加高耸和轻盈。哥特式教堂内部空间 通常很高,窗户也很大,给人一种明亮和开放的感觉 。同时,哥特式建筑也注重细节的装饰,如细部雕刻 和彩色玻璃窗等,使教堂内部更加华丽和神秘。
CHAPTER
03
中古西欧教会建筑风格的特色 与影响
拜占庭式教会建筑风格的特色与影响
总结词
拜占庭式教会建筑风格以其宏伟的穹顶、丰富的马赛 克装饰和拜占庭式彩绘玻璃窗为特色,对中古西欧的 宗教和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详细描述
拜占庭式教会建筑风格起源于拜占庭帝国,其标志性特 征是大胆的穹顶设计,以及使用丰富的马赛克装饰和拜 占庭式彩绘玻璃窗。这种风格不仅展现了拜占庭帝国的 宗教权威,也影响了中古西欧的宗教艺术和建筑技术的 发展。拜占庭式教会建筑风格对中古西欧的宗教观念、 艺术风格和建筑技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古西欧 教会建筑的一个重要流派。
罗马式教会建筑风格
哥特式建筑的历史与文化特点
哥特式建筑的历史与文化特点哥特式建筑是西方建筑史上一种重要的建筑风格,其兴起和发展不仅是欧洲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而且对后来的建筑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建筑风格的起源、特征特点、社会文化背景等方面探讨哥特式建筑的历史与文化特点。
一、起源与发展哥特式建筑产生于12世纪末期的法国巴黎,源于当时新兴的修道会所建的教堂。
哥特式建筑是一种借鉴古罗马建筑艺术而创造出的新的建筑艺术,同时也吸收了早期的罗曼式建筑风格的因素。
哥特式建筑既保持了古典建筑的稳重和庄严,又充分表现了中世纪欧洲的宗教情绪和文化内涵,充分展现了欧洲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哥特式建筑的风格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高尚的空间感哥特式建筑的室内空间设计以挑高为主,用高度展示丰富的宝座、圣经故事、窗户以及其他雕塑作品。
此种空旷的空间设计有效地表达了中世纪欧洲基督教宗教情结,显示出身处于这样宏伟而高尚的建筑中会增加人们对上帝的敬畏和崇拜。
2. 壮观的立面与尖拱弧形哥特式建筑的立面设计显得雄伟壮观,其主要特征为采用尖拱弧形结构,使建筑显得更具重量感,同时也增强了建筑的耐久性及美感。
3. 花托和雕塑哥特式建筑中充分利用了花托和雕塑来装饰其墙壁和拱顶。
这些用石头和雕塑具体化的人形象征着上帝的住所,会增添文化气息给建筑。
二、社会文化背景哥特式建筑的创立与欧洲的文化传统与宗教传统密切相关。
中世纪欧洲的文化传统是以基督教为中心的,这也是哥特式建筑创立的主要原因。
在接受基督教教化的过程中,欧洲的文化和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民众心态和信仰的改变促进了哥特式建筑的出现。
同时,哥特式建筑也受到欧洲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欧洲的军事、政治、社会经济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和发展,为哥特式建筑的创作和闪耀奠定了基础。
三、哥特式建筑的文化意义哥特式建筑是欧洲文化史上的“巨匠之作”,并对全球建筑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了体现:1. 宗教艺术的代表哥特式建筑是基督教体系中的宗教艺术之一,它通过建筑不仅是修士和神职人员的工作场所,也是教区民众所表达敬畏和崇拜上帝的场所。
外国建筑史表
年代
流派国家
代表性作品
特点
西罗马帝国至灭亡后的三百多年时间的西欧封建混战时期的教堂建筑。
一早期基督教建筑
拉丁十字巴西利卡。
罗马的圣保罗教堂。
?成为天主教堂的正统型制。
10~12世纪欧洲基督教地区的一种建筑风格
二罗马风建筑,又叫罗曼建筑
比萨主教堂群,德国乌尔姆斯主教堂,法国昂古来姆主教堂
最终由米开朗基罗主持
教堂的修建过程反应了进步力量与发动宗教力量的斗争。
1.佛罗伦萨的安农齐阿广场。早期文艺复兴最完整的广场。
2.罗马的市政广场。?
米开朗基罗设计。
文艺复兴时期较早按轴线对称布局的梯形广场,
3.威尼斯的圣马克广场,文艺复兴时期最终完成的,由大小两个梯形组合而建筑,平面仍为拉丁十字,西面有一、二座钟楼。?
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2~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
三、哥特式(Gothic)建筑
代表性建筑:??
法国:巴黎圣母院,亚眠主教堂,兰斯主教堂。???
英国:索尔兹伯里主教堂,水平划分突出,比较舒缓。
德国:科隆主教堂,乌尔姆主教堂,立面水平线弱,垂直线密而突出,显得森冷峻峭。
2.会堂与半圆形露天剧场。如麦迦洛波里斯剧场与会堂。
3.希腊晚期出现集中式纪念性建筑物。如雅典的奖杯亭和哈利克纳苏的莫索列姆陵墓。
4.祭坛发展为独立的建筑物,如帕格玛卫城上的宙斯祭坛。
广场普遍设敞廊。
年代、
流派
国家
代表性作品
特点
古代罗马
古代罗马建筑
继承古希腊柱式并发展为五种柱式:塔司干柱式、罗马多立克柱式、罗马爱奥尼柱式、科林斯柱式、混合柱式。
创造了券柱式,发展了叠柱式,创造了巨柱式,创造了连续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基督教起源地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地区,迄今为止先存最早的基督教建筑圣诞大教堂,建于公元330年的圣诞大教堂,修建在巴勒斯坦耶稣降生处的原址上,它是由最早皈依基督教的皇帝君士坦丁下令建造的。
其建筑特点方正树立,极具地域风情,尖塔式的设计沿用至今,另外在耶路撒冷地区还有复活教堂以及圣墓教堂等多处被信奉者视为圣地的教堂。
2. 4世纪被立为罗马帝国国教之后开始建造自己的基督教堂,从而兴起基督教建筑艺术。
“巴西里卡式”教堂基本特点为一种长方形的大会堂建筑形式。
古罗马帝国时期,监察官波西乌斯于公元前184年在罗马市中心建成“巴西里卡·波西亚”大厅,这种建筑式样开始普及,成为罗马人贸易集会、审判案件、商讨军机之处的特有建筑。
“巴西里卡”亦被作为长方形会堂建筑之特称。
基督宗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后,基督徒曾对异教神庙或宽敞的建筑物加以改建利用,并模仿上述罗马城中长方形大会堂形式的建筑来建造教堂。
这种教堂即称“巴西里卡”教堂,亦译“长方形教堂”。
例如:圣路易斯巴西里卡大教堂
3. 4世纪起东罗马帝国出现“拜占庭式”教堂建筑“拜占庭式”教堂。
建筑以圆顶、拱形结构为特色,即采用“集中式”和“十字形平面式”布局,屋顶作弯隆形,由独立的支柱加帆来构成,其突出之处是多用圆顶、拱形结构。
拜占庭建筑的典型代表为兴建于532年的君士坦丁堡圣索非亚大教堂,该堂圆顶直径达33米,顶部离地55米,由4根支柱和4个大圆拱支持,圆顶下有一圈通光窗口,四周有小弯窿和数以百计的小窗该堂曾作为东罗马帝国东正教的宫廷教堂兼君士坦丁堡牧首的主教座堂。
4. 9-12世纪西方教堂建筑因模仿古罗马流行的建筑式样而称为“罗马式”“罗马式”(意即“罗马的影子”)以厚实的石墙、狭小的窗户、半圆形拱门、低矮的圆屋顶、逐层挑出的门框。
圆弧形拱环、交叉拱顶结构和层叠相重的连拱柱廊为特点
向东传入斯拉夫各民族的过程中形成“斯拉夫式”建筑风格“斯拉夫式”(曾被称为“仿拜占庭式”“晚期拜占庭式”采用弯顶式或八角形加圆顶式的设计,并有着罗马式建筑的厚重之感。
其独有风格则为大小不一的蘑菇形状多层圆顶,而且其顶端或是半圆形金顶、或是雕饰成洋葱头式和椰壳式,故更为富丽堂皇和美观豪华。
其典型之例在意大利有建于1063年的比萨大教堂和建于1098年的米兰圣安布罗斯教堂,在法国有建于1070年的卡昂圣艾蒂安教堂和建于1080年的图卢兹圣沙宁教堂,以及普瓦蒂埃圣母堂和阿耳大教堂等,在德国有建于987年的美因茨大教堂和建于1110年的沃姆斯大教堂,在英国则有建于1133年的达拉姆大教堂等。
(图片分别为:比萨大教堂和米兰圣安布罗斯教堂)
5.12世纪以来“哥特式”教堂兴起“哥特式”教堂垂直型框架结构给人以伟岸挺拔、高耸入云之感,以线条轻快的尖形拱门取代罗马式建筑中厚重阴暗的半圆形拱门式样,在教堂外部立有许多造型挺秀、高耸入云的尖塔;其堂身堵壁较薄,并通过轻盈通透的飞扶壁、修长灵捷的立柱或簇柱来增强教堂的高度感;教堂内配有高大明朗、用彩色玻璃镶嵌的花窗,其特色是充分表现光、高、数这三个理想,故教堂高度增加,窗户扩大,壁面减少,其向上升华飞腾之姿被人称赞为“一首屹立在空间的圣诗、一曲回荡在天际的圣歌法国哥特式建筑的成熟标志为始建于1163年的巴黎圣母院,而1215年重建的夏特大教堂、建于1220年的亚眠大教堂和建于1225年的兰斯大教堂亦为哥特式教堂的典范。
在英国,1174年开始用哥特式风格设计坎特伯雷大教堂,在德国,哥特式建筑虽然起步较晚,却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建于1248年的科隆大教堂至1880年才最后完工,其有效面积达6161平方米、双尖塔高157米,为德国最大教堂,亦最为壮观,而建于1377年的乌尔姆教堂的单尖塔高达161米,成为世界上最高的教堂。
德国哥特式教堂这种拔地而起、直插云霄的高塔建筑将哥特式所强调的高耸、超越之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
(图片分别为,巴黎圣母院,坎特伯雷大教堂,科隆大教堂,乌尔姆教堂)
6.“斯拉夫式”教堂典型建筑特色是多采用弯顶式或八角形加图顶式的设计,保留着罗马式建筑的厚重之感,但在整体布局和塔顶设计上常标新立异,显出其独有风格,如以多层圆顶来形成大小不一的蘑菇群状、顶端为立有十字架的圆塔建筑或半圆形金顶、或雕饰成洋葱头式和椰壳式,斯拉夫式教堂的典型建筑特色是多采用弯顶式或八角形加图顶式的设计,以多层圆顶来形成大小不一的蘑菇群状、顶端为立有十字架的圆塔建筑或半圆形金顶、或雕饰成洋葱头式和椰壳式,因而比拜占庭式建筑显得更加富丽堂皇和豪华美观。
斯拉夫式教堂建筑的早期代表有建于1037年的基辅索菲亚大教堂和建于1045年的诺伏哥罗德索菲亚大教堂。
7.文艺复兴时期应运而生“文艺复兴式”“文艺复兴式”重新采用古希腊式石柱和罗马式圆顶弯隆,教堂内部圣坛和中殿不再分开,大厅面积扩大,座位增多,世俗色彩加重。
文艺复兴式教堂建筑以1506年动工重建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为典范,它乃罗马式和文艺复兴式艺术风格有机结合的
8.宗教改革运动之后新教出现“宗教改革式”教堂建筑“宗教改革式”崇尚俭朴之风,具有“廉”“俭”及简洁明快之特色天主教兴起“巴洛克”建筑“巴洛克”建筑以一种夸张、豪华、重彩、怪诞、猎奇的艺术风格来造成强大的文化声势和艺术感染力,以回应宗教改革运动的冲击。
巴罗克教堂建筑始于意大利罗马,被誉为“巴罗克建筑之父”的波罗米尼率先以正弦弧和反弦弧构成的多变状曲线外形来设计罗马圣卡尔罗教堂,其凹凸分明的复杂构图及其布满十字形、八角形、圆形、四方形和弧形图案的椭圆状弯顶,典型体现出巴罗克艺术“畸形珍珠”之寓意。
其中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就是典型的代表。
9. 在近现代基督宗教的教堂建筑发展中,现代艺术风格亦广被采纳,出现了许多新罗马式、新哥特式、中心式等现代建筑风格的教堂,
其中着名的新罗马式教堂有美国纽约圣帕特里克大教堂,新哥特式教堂有美国纽约的神圣约翰大堂和河滨大堂、西班牙巴塞罗那的神圣家族大教堂、日本东京玛利亚大教堂。
中心式教堂有英国利物浦的君王基督座堂等此外,法国龙尚豪特圣母教堂、巴西的巴西利亚大教堂均以其独具匠心的造型和奇特巧妙的光线效果而为现代教堂建筑艺术增添了光彩(图片分别为神圣家族大教堂。
巴西利亚大教堂)
10.基督教传人中国后,教堂建筑的原则和特色亦引人中国,因此中国基督教教堂并无奢华、重彩之范例,而较为俭朴。
在吸纳西方建筑技术和风格的过程中,中国基督教建筑最初乃采取了对之全面移植式、中介移植式、引进移植式和混合介人式等方式,但随着基督教在华“中国化”、“本色化”的发展,采用中西合璧式样的教会建筑和教堂建筑日渐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