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记叙文阅读段落作用习题
辽宁中考语文记叙类文本“段落作用”近三年真题集锦,有答案解析
辽宁中考语文记叙类文本“段落作用”近三年真题集锦,有答案解析段落的作用是中考语文记叙类文本阅读的必考题型,今天小编编辑了一组辽宁省近三年有关此类题型的真题集锦,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整理不易,请多转发,让更多的人得到帮助。
欢迎关注@乘风破浪的老姐2021辽宁抚顺市葫芦岛市17.请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分析选文结尾段的作用(4分)那晚,我在日记中写道:爱就有这么神奇的力量,它从体谅亲人的不正确、不完美开始,让自卑悄悄变身,让一个生命因自信而散发出光芒,也让父亲无师自通地成为父爱的榜样。
《体谅你的不正确》答案:内容:交代“我”日记中的内容,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感激与赞美之情(1分);强调并深化中心(1分)。
结构:总结全文(1分);结尾扣题,使结构完整严谨(1分)。
【解析】根据题干要求,本题要分别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分析作答。
分析记叙文结尾段的作用,内容上应先概括结尾段的内容,再根据内容分析结尾段是否起到了升华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点题、揭示主旨、总结全文、引发思考、揭示真相等作用;结构上则要分析其是否起到照应开头(或照应题目,照应前文)、使文章结构严谨、收束全文、使文章结构完整等作用。
选文结尾段在内容上交代了日记内容,“也让父亲无师自通地成为父爱的榜样”是对父爱的赞美,围绕“爱”深化了作品的主题;结构上,既是对全文的总结,同时也用“体谅亲人的不正确”扣题,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2021锦州19.分析选文结尾段的作用(4分)恍惚间,我已然站成了一棵树,与妻子、哥嫂一起成了“爹娘的树”,融在了山坳的密林之中……《爹娘树》答案:内容上,写出了不知不觉间,父母把“我们”养育成人;“我们”也成为这个家的支柱,成为父母的依靠、支撑(“我们”也如父母一样,绵延与传承着亲情),深化(升华)了中心(2分)。
结构上照应标题、开头(首尾呼应),收束全文(2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段落作用的能力。
结尾段的作用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
初中记叙文阅读段落作用习题
初中记叙文阅读段落作用习题XXX的沉思在我印象中,埃菲尔铁塔只是一座略高于电视塔的大铁架。
但当我来到它的面前时,我才真正感受到它的高度和气势。
它淹没在巴黎的建筑物中,只露出一个纤瘦的顶部。
即使我站在人类博物馆广场的喷泉边上,它看起来也只是一个小摆设,有一点被压抑的冷峻。
然而,当我抬起头,看到它的全部,我才明白它的真正高度和骄傲。
它从一个平凡的基点拔地而起,不需要铺垫和过渡,傲慢地兀立云端,俯视整个城市。
我决定登上铁塔,寻觅它的眼睛,窥视它的灵魂。
它太高了,世人的眼难以与它平行。
我想要一次没有国界的超越,一次没有阶梯的升华。
我凝视它,仰望它,但并没有膜拜它。
我相信它不是不可企及的,只是有点儿像一座火箭发射基地,不知要把它的客人们送往哪里。
当我登上电梯,听到耳边的XXX呼响时,我感到紧张。
风拍打着我,推动着我,如巨鸟扑翼,直贯长空。
我睁开眼,发现自己在密封的电梯舱内,四周是人。
风变成了速度,变成了眩晕,我只觉得地面迅疾地脱离我的脚跟,向一个无底的深渊坠落。
我有些惧怕,又有些怜悯自己。
我为了瞻仰它的伟大与雄奇,才执意汇入登塔的人群。
奇怪的是,我竟然感觉不到电梯的上升。
我只是觉得从我登上铁塔的那一刻起,巴黎便开始庄严地降落。
它疯狂地钻入地底。
我透不过气来,这透明的铁盒子,快闭上你恶魔的眼睛,我想出去!7.巴黎正在迅速地下沉,我无处可逃。
黑色的云层中闪烁着蓝天,钢架从我的头顶两边炸裂开去,仿佛被透明的铁盒子撞开。
蓝天时近时远,被无数黑色手臂阻挡着,钢缆铁索缠绕勒紧,使我无法到达那超然的境界。
8.我无意中抬头仰望,心跳加速。
我发现自己正在上升,钢缆断裂,黑手松开,XXX变得更加浓亮。
然而,透明的铁匣子仍然疯狂地向上升,似乎要冲破什么,挣脱什么。
它像是咬牙切齿、绷紧骨骼,执着地向上升。
但无论它升得多高,仍然无法接近那个蓝色的梦想。
9.曾经,我以为自己像火箭一样被发射出去;以为自己离开了地面,离天空很近很近,与隔绝的风一起飞行。
七记叙文阅读之段落(中间段落)的作用答题模板+练习题
二记叙文阅读之段落(二)中间段落的作用(一)【出题形式】(1)xx段落有何作用?(2)xx段落在情节发展上有何作用?(3)xx段落可否删掉?(二)【答题模板】:内容上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内容上的作用是指段落本身,段落对其他情节,段落对人物,段落对主旨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是指段落对前后两个段落、段落对其他段落的作用。
具体来说:【内容上】(1)段落本身:写了……内容,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补充交代(2)对人物:突出了人物某方面品质,丰富了人物形象。
(3)对主旨:突出了……的主题。
【结构上】(1)对前后两个段落:承上启下(2)对其他段落:①呼应前文;②总结上文;③引出下文;(三)【例题】(1)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胡记面馆马苏玥(1)胡记面馆,是小城东头最有名的面馆,胡家世代经营着小城老街偏东头的面馆子,靠着祖上流传下来的古法做面发家,子孙代代相传。
用古法精心配制出来的面细润筋道、清新爽口,吃过的人没有不夸赞的。
(2)老街人看到这代胡记的掌勺兼老板老胡都笑嘻嘻地打招呼:“老胡,多做一碗吧,馋面喽。
”老胡也笑:“三六九,年年有,祖宗的老规矩俺可不敢改了!饿饿吧,明天再来。
”(3)胡记面做起来可不容易!一年里下麦子的时候,挑熟好的麦捆回家,人推着石磨细细地磨,这样面粉老到细腻。
面是在头天晚上和的,先把面用水一裹,搓成块块,再加碱醒面,碱要讲纯度,不能太杂。
面要醒到苦里发甜,味不对就弃面重醒,醒好的面用湿布包着放一晚,第二天拉的时候,面就筋道,任人拉扭。
这一步步说着简单,做起来复杂麻烦,可胡家人从来不嫌麻烦,因为,少或改了步骤,面就不如之前鲜嫩了。
(4)老胡有个独子——胡良,娃娃脑子灵光,什么东西都一学即会,老胡很早就让儿子学手艺。
(5)胡良学着老爹磨面、和面、拉面。
揪起一拳头大的面,搓成匀粗的长条,再压平扁,用快力划上几条长口,一手抓起一头面,用大臂的匀力扯面,双臂翼张于胸,“啪”的一声合起面上下一抖,再拉。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三记叙文阅读段句的作用题组训练
记叙文段(句)的作用训练目标:规范文体答题语言训练时间:20分钟训练日期:阅读下面四篇文章,回答问题。
(一)卖豆浆的孩子(2016无锡)(2017试题研究点拨中考第174页)①在我居住的小区门口,有一个天天早晨卖豆浆的孩子,这个孩子大约有十一二岁的年龄,每天早晨的六点多钟开始,这个小孩子就在小区门口吆喝他的鲜豆浆了。
②最初发现这个卖豆浆的孩子,我以为是孩子的父母正巧这几天有什么事,让孩子代替几天罢了,也没有引起过多的注意。
但是,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门口吆喝鲜豆浆的声音却一直是这个孩子,一种好奇心驱使着我走出了家门,我实在想了解个究竟。
③有时候买豆浆的人很多,只见他很用力地用那个很大的铁皮瓢一下一下地从那个大塑料桶里往外舀清水添加到豆装机里,又很熟练地在豆浆机的出口用塑料袋接豆浆,五角钱一份,他很熟练地算账、找钱、舀豆浆,有奈不紊。
盛清水的塑料桶有一米多高,放在一辆三轮车上,因而当卖去一半多以后,再舀,他的臂膀就不够长了.这时候,他往往就将半个身子趴在桶边上.看到他辛苦忙碌的样子,我虽然想急于了解却又不忍心打扰他。
④这一天,下了小雨,但是,孩子的吆喝声依然准时传来,我从家里走出来,发现他依然像往日一样站在小区的门口磨着豆浆.买豆浆的人很少,到我买的时候,我趁着没有人,就问他:你爸爸妈妈呢,怎么天天就你一个人?他回答说爸爸妈妈在另外两个地方卖。
我又问,你卖了多长时间了?他说一年多了,从10岁开始就卖。
⑤看着面前这个孩子,心里很不是滋味。
10岁,他就开始为生计而早起了。
他不是短短的几天代替父母,而是承担了家庭中谋生计的一份责任,或者说,他从10岁开始就有了一种职业。
⑥我问他,卖豆浆不影响学习吗,起这么早?他说没事,卖完了再去,在班里还是最早到的呢!孩子生得虎头虎脑,极壮健,很精神,两只眼睛明亮而有神,他已经没有了一个十一二岁孩子所有的那些稚嫩与娇气,而平添了一份成熟,几分老练、一些骨气,而且,我还看到了一种生的勇气与坚强。
第03讲:段落作用(练习)-2024年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讲与练(全国通用)解析版
2024年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讲与练(全国通用)第03讲:段落作用(练习)一、(2023·四川广安·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听雨王继怀①静坐在书桌前,窗外正下着雨。
听着雨打篷的声音,听着这温馨而又富有诗意的雨声,我的思绪又回到了久别的故乡,耳畔响起了儿时大山里的雨声,想起了一个个关于听雨的故事。
②记忆中,大山里的老家是经常下雨的。
雨后的山村也是非常美丽的,像一幅水墨画。
小溪里的水涨了,村子里池塘满了。
雨后山间草木新,空气也变得格外清新,一阵清风吹来,泥土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芬芳,令人心旷神怡。
③微风细雨中,我常赤着脚,斗笠也不戴,漫步在田野,任凭雨淋着,享受着雨中的这份惬意。
母亲发现后,必教育我一番,但再遇微风细雨,我会依然如故。
④记忆中,我最喜欢的还是下雨天坐在屋檐下,看着如诗如画的山村雨景,静静地听着大山里别具风情的雨声。
老屋顶上的黛色瓦片,长满青苔的椽子,群山环抱的小山村,都被山间云雾缭绕着。
空中飘落着雨丝,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在雨中穿来穿去,用那剪刀似的尾巴剪断大山里的这挂雨帘。
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着雨打芭蕉,雨敲房顶,雨击田野,雨落池塘……时大时小,时缓时急,时断时续,时高时低。
听其声,听其调,听其韵,让心灵随着雨声的节奏一起飞舞。
我就这么静静地赤着脚坐在屋檐下,感受着大山里雨的气息……⑤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留下了很多关于听雨的名篇佳句。
宋代大诗人陆游独自一人,在夜深人静时,伴着一盏昏灯,听着雨声,写下了“晚窗又听萧萧雨,一点昏灯相对愁”的诗句;南宋词人竹山先生用听雨概括自己的一生,从少年、壮年一直写到老年听雨,《虞美人·听雨》中,“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写尽了他难以化解的愁思。
⑥关于听雨,我又想起那年在西班牙马德里与一位华侨交谈的故事。
这位华侨是我的同乡,他得知我来到西班牙,特意到宾馆来找我,与我聊了很久。
他说他到马德里已经二十多年了,已经习惯了此地的气候水土、生活习俗,熟悉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也已把马德里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
专题04 句子或段落在文中的作用-2022年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精讲精练(上海专用)
句子在阅读中的作用知识梳理一、某句话结构上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点明题意;开门见山,点明主旨;渲染气氛,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全文。
2、文中:承接上文,开启下文,承上启下;提示思路,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引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独立成段,使文章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升华感情,言有尽而意无穷;提出问题,引起思考。
二、语句在表情达意(内容上)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三、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的提问方式:1、从修辞角度,赏析文章中某个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什么(内容),突出了什么(表达效果)。
2、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说说文中某个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答题格式:运用了XXX的手法+对具体内容的解释+生动形象地写出了XXX+表达了...3、某个句子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作用?4、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答题角度:除了从修辞与描写的角度回答,还可以从句子中找典型的或特殊的修饰词。
修饰词角度答题格式:词语的语境意+词语描写对象的特点+作品中的人物或作者的情感。
四、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五.一段话或一句话的作用内容:思路上包括修辞手法、何种描写、人物内心或品质、文章主旨,甚至是叙述顺序比如插叙的作用结构:例题精讲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大年初一两局棋胡延楣(1)大年初一,窗外的冬雨没完没了,白茫茫的一片。
前天武汉封城,这时候要静下心来做事,有点为难。
今日唯有围棋可助下棋人逆长江之流,西赴黄鹤楼。
(2)我打开弈城围棋网,问:“有武汉的吗?”一秒钟,出来了两个名字。
中考记叙文阅读考点十—— 分析段落作用(练习+答案)
记叙文阅读考点十分析段落作用分析段落的作用,就是在阅读中把握某一段落在行文结构和思想内容等方面的作用,是现代文阅读的一个重要能力点。
它主要考查对重要段落在主旨表达、结构安排、情感抒发等方面的分析理解能力。
▲命题形式1.第×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有什么表达效果)?2.文章某段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3.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某段在文中的作用。
▲解题思路分析段落的作用,必须有整体阅读的意识,切忌只阅读被考查的段落内容或只看它的位置就急于答题。
要从内容表达和文章结构这两方面去分析。
段落在文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各不相同:1.开头段的作用。
如果开篇即点题,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领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奠定感情基调)。
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往往是开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或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文章开篇如果是景物描写,那么,首段的作用,从结构上看,它可能起铺垫作用;从景物描写上看,它的作用是以衬托、勾勒环境来提供背景,或营造(渲染)某种氛围。
2.中间段的作用。
文章中比较短的中间段落,往往起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分析时要注意指出承接了上文的什么内容,引出了下文的什么内容。
比较长的段落,描写的往往是选文的主要物象,除起过渡作用外,还起扩展思路、丰富内涵、深化主题或照应上文的作用。
3.结尾段的作用。
在内容方面的作用:①画龙点睛、点明事件的意义,点明中心;②深化文章中心,抒发作者的感悟或者情感;③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想象的空间,增强感染力。
在结构方面的作用:①总结上文;②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③照应题目。
▲答题格式1.开头段:这段话开篇点题,照应题目(点明题旨)/开门见山,交代写作对象、内容/渲染了……氛围,奠定了……的感情基调/引发读者的思考……;结构上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为……做铺垫/埋下伏笔/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2.中间段:起过渡(承上启下)的作用。
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记叙文阅读专题——中间段落的作用(含答案)
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记叙文阅读专题——中间段落的作用(含答案)——记叙文阅读专题——中间段落的作用中间段落的作用试题类型①文章中的第×段有何作用?②文章中第×段写了什么内容?在文中有何作用?③文章中第×段能删掉吗?为什么?④文章中第×段看似与文章的主要事件无关,能去掉吗?为什么?作用①写出了××内容,交代了××的原因。
(需要结合段落概括)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做铺垫。
③丰富文章内容,使文章波澜起伏。
④丰富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中心。
⑤反衬主要人物,烘托人物形象。
答题格式内容概括段落写了……的内容。
人物/主题丰富、衬托、正/侧面……人物形象/主题。
结构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中考真题链接㈠】母亲养蜗牛父亲去世后,母亲来北京跟我住。
我忙于写作,实在抽不出空陪她。
母亲被寂寞所困的情形,令人感到凄楚。
楼上人家赠予母亲几只小蜗牛。
那几个小东西,只有小指甲的一半儿大,粉红色,半透明,可爱极了。
母亲非常喜欢这几个小生命,将它们安置在一个漂亮的茶叶盒儿里,还预先垫了潮湿的细沙。
母亲似乎又有了需精心照料和养育的儿女了。
她经常将那小铁盒儿放在窗台上,盒盖儿敞开一半,让那些小东西晒晒太阳。
并且很久很久地守着,怕它们爬到盒子外边爬丢了。
它们爱吃菜心儿,母亲便将蔬菜最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在盒儿内。
母亲日渐一日地对它们有了特殊的感情。
那种感情,是与小生命的一种无言的心灵交流。
有时,为了讨母亲欢心,我也停止写作,与母亲共同观赏。
八岁的儿子也对它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奶奶,它们能长多大啊?”“能长到你的拳头那么大呢!”“奶奶,你吃过蜗牛吗?”“吃?……”“奶奶,我想吃蜗牛!我还想喝蜗牛汤!我同学就吃过,说可好吃了!”“可……它们现在还小啊……”“我等它们长大了再吃。
不,我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以后再吃,这样我就可以一直有蜗牛吃了。
中考记叙文阅读考点十—— 分析段落作用(练习+答案)
中考记叙文阅读考点十——分析段落作用(练习+答案)XXX的语文课专注于提升学生的记叙文阅读能力,其中考点十分析段落作用是一个重要的能力点。
分析段落的作用需要从整体阅读的角度出发,不能仅仅关注被考查的段落内容或位置。
段落在文中的位置不同,起到的作用也不同。
开头段可能总领全文、点明题旨、奠定感情基调、开启下文、铺垫或设置悬念。
中间段可能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也可能扩展思路、丰富内涵、深化主题或照应上文。
结尾段可能在内容方面点明事件的意义、深化文章中心、抒发作者的感悟或情感,也可能在结构方面总结上文、首尾呼应或照应题目。
在解题时,要从内容表达和文章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
每个人在童年时都是时间的富翁。
有时我待在家里无聊,或者被父亲赶出去玩,我就会去街口看快手XXX戏法。
快手XXX是一个胖胖的大汉,他在地上搭了一个小摊卖糖。
他随身带着一个漆成绿色的小木箱,放在摊位上。
箱子上有一根横木板,上面插着一排廉价的棒糖。
他变戏法是为了吸引孩子们来买糖。
戏法很简单,被称为“小碗扣球”。
他用两只茶碗,每只碗下面都有两个红球。
他很快地动手,把一个球塞在碗底下,然后问孩子们:“球在哪里?”一次,我看到他把一个球塞在右边的碗下面,我兴奋地喊道:“在右边的碗下面!”快手XXX惊讶地看着我,然后把右边的碗翻过来,球不在那里。
他把左边的碗也翻过来,球还是不在那里。
最后,他把两只空碗对口合在一起,举在头顶上,让球重新出现在碗里。
我输了,只好买了一块糖。
快手XXX当时只有40多岁,精神饱满,肉厚肌肉,皓齿红唇,乌黑的眉毛像是用毛笔画上去的。
他一边变戏法,一边卖糖,手指滚圆,转动灵活。
他的双手非常敏捷,大概这就是他被称为“快手XXX”的原因。
我童年时光的许多时刻都在他的表演中度过,他的戏法总是让我感到好奇和快乐。
上中学后,我很少见到快手XXX了。
偶尔路过那个街口时,我还能看到他变着“小碗扣球”。
第⑥段主要描述了作者的思考和回忆,表达了对过去美好回忆的怀念和无法挽回的遗憾。
中考记叙文阅读考点十—— 分析段落作用(练习+答案)
记叙文阅读考点十分析段落作用分析段落的作用,就是在阅读中把握某一段落在行文结构和思想内容等方面的作用,是现代文阅读的一个重要能力点。
它主要考查对重要段落在主旨表达、结构安排、情感抒发等方面的分析理解能力。
▲命题形式1.第×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有什么表达效果)?2.文章某段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3.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某段在文中的作用。
▲解题思路分析段落的作用,必须有整体阅读的意识,切忌只阅读被考查的段落内容或只看它的位置就急于答题。
要从内容表达和文章结构这两方面去分析。
段落在文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各不相同:1.开头段的作用。
如果开篇即点题,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领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奠定感情基调)。
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往往是开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或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文章开篇如果是景物描写,那么,首段的作用,从结构上看,它可能起铺垫作用;从景物描写上看,它的作用是以衬托、勾勒环境来提供背景,或营造(渲染)某种氛围。
2.中间段的作用。
文章中比较短的中间段落,往往起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分析时要注意指出承接了上文的什么内容,引出了下文的什么内容。
比较长的段落,描写的往往是选文的主要物象,除起过渡作用外,还起扩展思路、丰富内涵、深化主题或照应上文的作用。
3.结尾段的作用。
在内容方面的作用:①画龙点睛、点明事件的意义,点明中心;②深化文章中心,抒发作者的感悟或者情感;③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想象的空间,增强感染力。
在结构方面的作用:①总结上文;②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③照应题目。
▲答题格式1.开头段:这段话开篇点题,照应题目(点明题旨)/开门见山,交代写作对象、内容/渲染了……氛围,奠定了……的感情基调/引发读者的思考……;结构上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为……做铺垫/埋下伏笔/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2.中间段:起过渡(承上启下)的作用。
八记叙文阅读之段落(结尾)的作用答题模板+练习题
记叙文阅读之段落(三)结尾的作用(一)【出题形式】(1)试分析文章结尾的妙处?(2)说一下作者这样写结尾有什么用意?(3)结尾内容是否多余或重复,为什么?(4)下面哪一个结尾更适合本文?(二)【答题模板】内容上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内容上是指结尾本身、结尾对人物、结尾对主题、结尾对读者的作用;结构上是指结尾对标题、结尾对开头、结尾对全文的作用。
具体来说:【内容上】(1)结尾本身:概括结尾写了什么内容(2)结尾对人物:凸显了人物……品格(3)结尾对主题:揭示主题、深化主题、升华主题等(此作用常见,要答出具体的主题)(4)结尾对读者(给读者带来的感受)①令人深思、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②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耐人寻味。
③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引人深思,意犹未尽。
【结构上】(1)对标题:照应/紧扣标题(2)对开头:首尾照应(3)对全文:总结/收束全文(三)【例题】(1)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行军①行军时多是白天里不走,尽往夜堆里钻。
天刚擦黑,这支顶着高粱花子、扛着些“汉阳造”“老套筒”的百十号人的连队,坚决地执行着刘邓首长的命令,天天都在急行军。
②刚当上解放军的卢守坤有点搞不懂了,大家没日没夜地行军,怎么还精气神十足?卢守坤一路上脚板子急促促地可不敢停。
就是瞌睡了,闭着一只眼睛,脚板子还照样走得直溜。
这功夫练的,整个人就像是队伍里的一只零件。
回回走到宿营地,兵们横七竖八地直打呼噜。
当班长的得给大伙儿烧水烫脚还要挨个儿挑脚泡。
③他的班长也是去年从那边举着手过来的,一年多就入党了。
听他自己也说过,刚过来,哭过好几回,哭一次,人就清醒了一次,这边叫“挖苦根,倒苦水”。
④1946年内战全面爆发,三出陇海七战鲁西南的刘邓大军神出鬼没,于大踏步前进和大踏步后退之间拉出来不少的战机,一度使国民党军尴尬至极狼狈不堪。
⑤这又是一个晚上,天还是黑得像黑煤一样,零碎的冬雨叩在脸上生生地疼,前胸后背已经汗透了,外面的衣服冻得像是披了层盔甲,里面的贴肉小褂凉飕飕地冰着心窝子。
初中记叙文阅读段落作用习题
初中记叙文阅读段落作用试题埃菲尔铁塔沉思张抗抗1在印象的底版中,它只是一座电视塔略高些的大铁架;而在视线所及的图像中,它又淹没在巴黎挤挤撞撞的建筑物中间,只露给你一个纤瘦的顶部。
即使是在它对面的人类博物馆广场的喷泉边上眺望它,它也似乎只是一个小摆设,甚至,有那么一点被压抑的冷峻。
2我总没有想到它竟会如此之高--当你来到它的面前,站在它的脚下的时候;当你尚未抬头,仅仅感觉到它笼罩的阴影的时候;当你完全抬起头,却望不到它的全部,而要向后仰着身子,扶住你的帽子或眼镜儿,眯着眼寻找天空的时候,你才会确实地明白它的高度,明白它的气势,明白它的骄傲。
3这是一个广场,一块空地。
它从一个平凡的基点拔地而起,不需要铺垫和过渡,那么轻易而又无情地甩下了世俗和浮尘,傲慢地兀立云端,俯视全城……4我是要登塔的。
上去寻觅它的眼睛、窥视它的灵魂。
它太高了,世人的眼,难以与它平行。
我是要上去的,默默企望一次没有国界的超越,一次没有阶梯的升华。
5我凝视它,仰望它,唯独没有膜拜它。
我相信它不是不可企及的。
它只是有点儿像一座火箭发射基地,不知要把它的客人们送往哪里。
6我听到耳边的风呼呼响,紧张地抽搐着的风,拍打你,推动你,如巨鸟扑翼,直贯长空。
你是一记雷声,一道阳光,一束电波,一条飞船,轻轻飏飏却又闪电般地穿过大气层,突破大气层,抛开大气层。
我睁开眼,密封的电梯舱内,四周是人,风虽被隔绝在远远的脚下与上天,却隔着一层玻璃鞭笞着我的神经。
风在这里变成了速度,变成了眩晕--我只觉得地面迅疾地脱离我的脚跟,向一个无底的深渊坠落。
笔直地、赤裸裸地坠落下去,如悬崖上坠落的石块,无遮无拦,无法无天地要去撞击地层深处。
地壳在下陷,在沉没。
而四处空荡荡,一片汪洋,一个无可攀挂,无可扶靠、无可呼救的绝境。
人竟是如此孤立无援,如此微不足道吗?我有些惧怕,又有些怜悯自己。
我为瞻仰它的伟大与雄奇,才执意汇入登塔的人群,奇怪的是我竟然感觉不到电梯的上升。
我只是觉得从我登上铁塔的那一刻起,巴黎便开始庄严地降落。
记叙文阅读之句段的作用【习题精练】-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全国通用) (原卷版)
专题14:记叙文阅读之句子的句段的作用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一、(2022·黑龙江大庆·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与狼共舞唐俑①在进出拉萨的必经之路上,我拦下了一辆拉柴火的卡车。
我此行的目的地是四川。
②司机扎西是个强悍的藏族汉子。
汽车平安无事地把险峻的念青唐古拉山抛在身后,进入相对平坦的羌塘草原反而出了麻烦。
待我从梦中惊醒,汽车已经离开公路几十米被一块面积不大的沼泽地紧紧地包住了。
扎西没解释出事的原因。
他去了公路,希望能碰到一辆过路的车。
但这种希望很渺茫,因为这条路常常是一整天也碰不到一辆车。
③太阳下山后气温骤然下降,估计有零下二三十摄氏度。
我们爬上汽车,往下扔了足够一个晚上用的柴火,不一会儿,熊熊燃烧的火焰就跳跃了起来。
几颗寂寥的星星在头顶发出黯淡的光,草原在火光的映衬下更加苍茫辽阔。
④扎西拿出奶茶和干羊肉,请我共享食物。
我只喝了一点奶茶,起身离开火堆。
西叫住了我:“你不要命啦?如果不想让狼吃掉,就回来听我唱歌。
”⑤我惊讶于扎西歌声的柔情,以及从柔情里分娩出来的苍凉和无奈。
我问扎西唱的是什么歌。
“在那雪城高原,有我美丽的姑娘……扎西说,“还有……狼!”“还有狼?”“在你身后!”我一回头,(A)果然看到两只阴森森的小灯笼,那是狼的眼睛。
我知道几乎所有的野兽都怕火,狼也不例外,可是那只狼却不怕。
我看到它的神情充满了哀怨。
这个细微的发现相当重要,它直接改变了我对狼的态度。
⑥“你别动,待我把它解决了!”扎西这样吩咐的时候,我看到他已经把尖刀对准了狼腹,准备投掷。
⑦“等等!”我急忙阻止扎西,“它是一只母狼!它肚里有孩子。
扎西师傅,难道您没看出来吗?”⑧“管它是公是母,反正是狼。
不杀死它,它就要吃掉我们。
它肯定饿极了!”⑨“不对!它如果要吃掉我们,早就动手了,用不着等我们发现它。
”⑩我不明白我为什么要同情一只狼。
难道就因为我们同为孤独者吗?孤独是一种力量,它可以拉近我们之间的距离,至少消除了我的防范。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记叙文阅读专题:04 句段作用题(考点梳理+专项练习)
四、小说专题之——段落(句段)作用题理解文中重要句段的作用,是现代文阅读的一个能力点,也是一个常考点。
筛选文中的信息,概括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甚至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
全都离不开对文中重要句段的把握。
【常考题型】1.某句(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写XXX?3.某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4.文中某段能否删掉,请说明原因?【答题思路】1、手法:倒叙:设悬激趣;插叙:补充交代,使文章内容更完整丰富;对比:衬托出……;引用:增加(强)文章的文学性2、内容:写了……,体现了……特点;3、情感:表达作者……情感4、结构开头:文题呼应、首尾呼应、总领全文;中间:文题呼应、承上启下、为下文具体写……做铺垫;结尾:首尾呼应、文题呼应、总结全文、升华主旨5、效果: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鼓神王雁那一年冬天,我流落到陕西省略阳县。
这里地处秦岭腹地,山高坡陡民穷,是李白为之嗟吁的蜀道第一关。
因为生意亏了本,我流连在这里,贩点山货倒点野味,甚是凄惶可怜,甚至到了春节年关还不敢作归乡的打算。
春节的气氛越来越浓,鞭炮声鼓锣声从街巷小院传来,听得人心烦意乱,无奈中,我裹掖着衣服离开县城走向一个熟悉的小山村。
谁知这里也在操练鼓锣作春节上街游行的准备。
既然躲不掉就留下来听听吧。
于是我就混在一帮老头婆姨姑娘小孩子中间看着坝中十来个中青年汉子把鼓锣敲得震天价响。
敲打锣鼓的汉子们敦实威风,这些平时在山中辛苦刨食的人此时一个个精神抖擞,红光满面,卖.着狂傲,逞.着威风,显得不可一世....。
这气氛使我这个异乡人感到更加的凄惶悲哀,孤独孑孑。
我准备悄悄地离开。
正在这时,敲打大鼓的壮汉把双槌一收,抹一下额上的汗水,用眼光把人群扫了一遍,最后目光定在我身边的一个瘦老头身上,说:“张伯,你来玩一把。
”“别,别……”,这个叫张伯的老头既瘦弱又邋遢,穿着一件破旧的黑布棉袄,双手操在袖筒中甚是羞惑地直往后退。
2024年中考语文记述文阅读题答题模板及例题引领(全国)专题03 中间段作用(原卷版)
中间段落作用看是不是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发展成为必然。
看是不是承上启下,起过渡作用。
1、单独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处于段末,起总结上文引起下文的作用;3、对比反衬;4、伏笔铺垫。
1.结构上:过渡,承上启下。
①承接(或照应)上文......内容,(或者)总结上文,②开启(或呼应)下文.....内容,(或者)为下文......做铺垫;2.内容上:①(若段落较长)该段表达了.....内容(有手法要结合手法)②(或者)刻画了人物...形象;③(或者)揭示了(突出)....主旨:丰富了...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陈英华——以针代笔,绣出星空之美①勾稿、配色、刺绣……绣娘陈英华不仅精通平针绣和乱针绣等针法,同时运用调和配色、独创针法,将熠熠星空绣制成艺术品,为传统非遗注入现代技法与创新活力。
②午后斑驳的阳光,从绷架上透明的黑色绢纱缝中漏下来,让一缕缕丝线闪动着光……陈英华将细如发丝的蓝线,分出1/16,穿过绣花针,先在刺绣面料上绣一个小点固定丝线,然后选定附近一点,从上到下刺过绢纱,留下一道线痕,再寻合适位置,从下往上刺,续上下一段弧线。
一段紧接一段,眨眼工夫,就勾勒出星空边缘的一角。
这是一幅制作中的苏绣《玫瑰星云》,也是陈英华“星空系列”的第二十七幅作品。
③2003年,30多岁的陈英华在天文观测站第一次看到哈勃望远镜下的璀璨星空:黑暗中发光的天体、雾状缥缈的星云,星空之美令人震撼。
“具有折光度的丝线与闪耀的星空,有着相通之处。
”陈英华决定进行一次新的尝试:用针线勾画星河光影,将科学与艺术有机融合。
④陈英华介绍,“星空绣”强调的立体感、层次感、光影变化,对传统苏绣提出了新挑战。
⑤“星空绣”讲究“色彩绚丽”。
陈英华历时半年创作的《蟹状星云》便选用了上千种配色。
陈英华介绍,选出来的色彩和绣出来的颜色,有时并不一致——光照的变化、面料底色的不同、周边色彩冲击力的大小,都会影响到颜色效果,只能通过“笨办法”,不断对比尝试。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记叙文阅读练习——句段作用)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记叙文阅读练习(句段作用)一、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的“手中棍”张金刚①“哒哒”,木棍敲击水磨石地面的声响,回荡在医院走廊,有些突兀。
我搀着母亲的左臂,母亲右手拉着木棍,慢步走向楼上化验室。
“哒哒”,木棍敲着地面一声再一声,敲得我心上有些生疼。
②这木棍是我以前从朋友那里淘到的深山六道木,正好给生病走路已然蹒跚的母亲当拐棍。
③其实,在我年少时的印象中,母亲手中倒是常握着一根木棍。
只不过,先前那根棍总是被母亲自如支配,“舞.”在手上,支撑起我们全家清贫的烟火日子。
④“娘,我回来了!”年少的我还没进院门,就远远望见母亲正趴在锅上,挥舞木棍,搅着一锅金黄喷香的玉米面疙瘩,腾起的热气模糊了她年轻的面容。
哪料,母亲听到我的声音猛扭头,直起腰,全然不顾正燃着火做着饭,举着搅棍就朝我冲来,嘴里骂着:“我叫你和同学打架!”看来是有人提前向母亲告了我一状。
⑤我生怕被母亲逮住摁在墙角,用细柴禾棍抽打,便扔下书包,撒腿就跑。
母亲跑得快,我跑得更快。
她停步喘口气时,还不忘将搅棍横在嘴边,转着圈儿地啃光粘在上面的玉米面,边啃边嚷:“小兔崽子,给我站住!”我跑上了山,母亲忽地站定,一跺脚惊道:“不好,疙瘩煳了锅了!回来再找你算账!”一担头,挥舞着搅棍,冲回了家。
⑥当我从山上折了两根六道木回家,送给母亲做搅疙瘩棍时,饭菜已摆上了桌。
我“嘿嘿”一笑,分明闻到了丝丝煳锅的味道。
母亲接过木棍,狠狠地朝我头上打来,却又轻轻落在了我的屁股上:“以后可别打架了,快吃吧。
”我“哦”一声坐下,埋头扒拉饭。
如今,母亲已没心力搅疙瘩给我吃了,可那两根被母亲磨得溜光的搅棍,还挂在墙上。
至今,我也没告诉母亲,那唯一一次与同学打架,是因为他啃着方便面,骂不远处垂涎欲滴的我是“穷鬼”。
⑦早出晚归进山摘酸枣的习惯,母亲曾坚持了几十个秋天。
一来,可以泡酸枣醋;二来,酸枣核可卖钱贴补家用。
⑧母亲说:“一进山就弄根棍儿,可以打掉前面草窠的露水,可以‘打草惊蛇’,免得被吓着,还可以敲掉酸枣叶和干了的酸枣。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记叙文阅读语段作用题(共35张PPT)
燃烧的木棉花
⑦木棉花始终在提醒着乡村,只有不断地弘扬美好,摒弃丑陋,才能获得踏实的幸福生活。木棉花的美,在 目光所及之内,也在目光所及之外,当它的一树花朵开始凋零,褪去了原有的繁华,失去了原有的光泽,它作 为美食的历程却才刚刚开始。我们的生命,也应该如木棉花一样,勇敢绽放。
⑧蛰居小城二十多年的时光里,我会在夜晚不时地怀念木棉花。怀念木棉花,其实也是在怀念曾经拥 有的乡村生活与气度。那在味蕾上逐渐洇开的淡淡乡愁,那散发出木棉花瓣清香的睡梦,陪伴着我在人 生的路途上不断跋涉、前行。
④除了金沙江边的干热河谷地带,在滇西北的一个个村庄,木棉花树依然有着挺拔不凡的气度。在 乡村,一只只在花朵旁驻足的小鸟,一只只在硕大花瓣里穿行的蜜蜂,会让木棉花变得更加生动和温情。 五星形的花瓣,紧紧簇拥着蕊的花瓣,让木棉花充满了凝聚的象征意味。选择了乡村的木棉花,把自己的 根深深扎进红土地里,用俊俏而大气的容颜,和村庄两相厮守。那些硕大而肥厚的花朵,在喧闹了春光之 后,便会被摘下、晒干,成为味蕾上的诱惑。
桃之夭夭
• ⑨桃子成熟的时侯,毎年都要丢失一些桃子。几次之后.我妈有了 对策,她赶在别人来摘桃子之前,在傍晚的时候,摘下一整筐桃 子。那些桃子大部分还是绿的,但成熟了。那是我此生吃过最好 吃的水果。在我们家,判断桃子成熟与否,不看桃子是否红了, 而是用手一捏,软的就是成熟了,有谁吃过还绿着却己熟透的桃 子?那种甜,是不可以描述的。
燃烧的木棉花
⑤有了木棉花,乡村就拥有了另一副容颜。在木棉花树的绿荫下纳凉、聊天,或是做些手里的活计,是村 人的最爱。爷爷在世时,曾守过生产队的窝棚多年,院里长着一棵高大的木棉花树。毎年春天木棉花如 期绽放,他会把木棉花摘下,晒干后当作枕芯,或是用来做菜,让我们在儿时便享受到了来自木棉花的诱惑。 这缕鲜香,至今让我回味,是我在外打拼的日子里不断的一缕乡愁。 ⑥没有了木棉花,滇西北的金沙江肯定会失去不少美。河湾里的一树木棉花,倒映在河水里,与天空的云 彩互相唱和;江岸边的一树木棉花,把笑脸展示在崖畔上,与山林中的飞鸟和鸣;村庄里的一树木棉花, 用它的静默付出,温暖农人的朴素生活。给予、奉献、朴实、隐忍,是木棉花的气度,也应该是乡村的气 度。
04 分析句段作用-2024年中考语文阅读点拨及进阶训练(解析版)
2024年中考语文阅读点拨及进阶训练之记叙文阅读04 分析句段作用【阅读点拨】一、考题形式①文末说:“一个最需要英雄的时代,偏偏也是扼杀英雄最厉害的时代”,请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这句话的表达作用。
②作者为什么用整整一段去写“xx”?这样写有何妙处?③有人认为,最后一段并入第13段,文意会更连贯。
那么,作者为什么要把这句话独立成段?二、答题方法。
1.看写作手法。
①表现手法:对比、铺垫、设置悬念、照应等;②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③描写方法:环境描写、人物描写等。
2.看所处位置。
①开头。
结构:开篇点题;总领下文;为下文做铺垫。
内容:记叙或描述……内容,表现……的特点;交代或点明渲染……气氛;突出……主旨;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
②中间。
结构:过渡;承上启下;总结上文;为下文做铺垫;与前文……照应。
内容:揭示事件意义;突出人物精神品质;抒发作者/人物情感。
③结尾。
结构:总结全文;照应开头(题目、前文)。
内容:点明(突出、深化)……的中心(主旨);抒发……情感。
三、答题举例。
1.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中“果然,十年之久,于勒叔叔没再来信”一句在结构上既照应了上文中叔叔来信的内容,也为下文写叔叔沦为乞丐埋下了伏笔。
2.宗璞《紫藤萝瀑布》的结尾段“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既与开头段“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相呼应,也表现出“我”从悲痛中走了出来,要乐观向上地面对新的生活这一中心。
【进阶训练】一、基础过关。
阅读下面的记叙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15分)一个拥抱的距离彭青①我曾一度认为,拥抱是一件相当重要的事情,因为不知何时从某本书上看到过,拥抱是一个很亲密的动作。
于是那段时间我总是喜欢去抱抱父母和妹妹,妹妹也有样学样。
只是我发现,无论我和妹妹闹得多么欢快,父母始终不曾给彼此一个拥抱。
②小时候不懂事,看过爸妈的结婚照,再加上受了电视剧的荼毒,我总是好奇地追着父亲问:“爸爸,你为什么从来不抱抱妈妈?”父亲则是有些恼地瞪我:“小孩子家家的,乱问什么?”我碰了个大钉子,摸摸鼻子再也不问类似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记叙文阅读段落作用试题埃菲尔铁塔沉思张抗抗1在印象的底版中,它只是一座电视塔略高些的大铁架;而在视线所及的图像中,它又淹没在巴黎挤挤撞撞的建筑物中间,只露给你一个纤瘦的顶部。
即使是在它对面的人类博物馆广场的喷泉边上眺望它,它也似乎只是一个小摆设,甚至,有那么一点被压抑的冷峻。
2我总没有想到它竟会如此之高--当你来到它的面前,站在它的脚下的时候;当你尚未抬头,仅仅感觉到它笼罩的阴影的时候;当你完全抬起头,却望不到它的全部,而要向后仰着身子,扶住你的帽子或眼镜儿,眯着眼寻找天空的时候,你才会确实地明白它的高度,明白它的气势,明白它的骄傲。
3这是一个广场,一块空地。
它从一个平凡的基点拔地而起,不需要铺垫和过渡,那么轻易而又无情地甩下了世俗和浮尘,傲慢地兀立云端,俯视全城……4我是要登塔的。
上去寻觅它的眼睛、窥视它的灵魂。
它太高了,世人的眼,难以与它平行。
我是要上去的,默默企望一次没有国界的超越,一次没有阶梯的升华。
5我凝视它,仰望它,唯独没有膜拜它。
我相信它不是不可企及的。
它只是有点儿像一座火箭发射基地,不知要把它的客人们送往哪里。
6我听到耳边的风呼呼响,紧张地抽搐着的风,拍打你,推动你,如巨鸟扑翼,直贯长空。
你是一记雷声,一道阳光,一束电波,一条飞船,轻轻飏飏却又闪电般地穿过大气层,突破大气层,抛开大气层。
我睁开眼,密封的电梯舱内,四周是人,风虽被隔绝在远远的脚下与上天,却隔着一层玻璃鞭笞着我的神经。
风在这里变成了速度,变成了眩晕--我只觉得地面迅疾地脱离我的脚跟,向一个无底的深渊坠落。
笔直地、赤裸裸地坠落下去,如悬崖上坠落的石块,无遮无拦,无法无天地要去撞击地层深处。
地壳在下陷,在沉没。
而四处空荡荡,一片汪洋,一个无可攀挂,无可扶靠、无可呼救的绝境。
人竟是如此孤立无援,如此微不足道吗?我有些惧怕,又有些怜悯自己。
我为瞻仰它的伟大与雄奇,才执意汇入登塔的人群,奇怪的是我竟然感觉不到电梯的上升。
我只是觉得从我登上铁塔的那一刻起,巴黎便开始庄严地降落。
它疯狂地钻入地底。
我透不过气来,这透明的铁盒子,快闭上你恶魔的眼睛,我想出去!7巴黎依然在飞速下沉。
我无可逃遁。
蓝天在黑色的云缝里闪烁--那些黑色的原始森林一般的钢架,从我的头顶两边炸裂开去。
是用那透明的铁盒子撞开的吗?就像汽车的窗玻璃掠开路旁的树枝。
蓝天忽然近了,又忽然远了,远得更加冷酷。
永远被那一双双黑色的手臂阻拦着。
时而又是无数根钢缆铁索,缠绕你,勒紧你,使你永远无法到达那个超然于一切之上的境界。
8无意间,我抬头仰视,怦然心跳--我忽然发现了自己是在上升,那钢缆挣断了,那黑手垂落了,那云朵变得浓亮了,可是,透明的铁匣子还在疯狂地往上升,一个劲地向上升,像是要冲破什么,又像是要挣脱什么,咯咯地向上,像是咬着牙根的声音,像是绷紧骨骼的声音,固执而又痴迷地向上升。
它像是永远也升不到头了,永远也不会停下来了。
因为它无论升得多高,仍然无法接近它--那个蓝色的梦想。
9我曾以为自己像火箭一样被发射出去了呢;我曾以为我离开了地面;我曾以为我离天空很近很近了--当我同隔绝的风在一起的那些瞬间。
10我们走出透明的铁匣子,阳光似乎仍然是那么不冷不热。
天空仍然是那么不远不近。
巴黎城,安然无恙地静卧在绿丛带似的塞纳河两岸。
只有小轿车变成了玩具;房屋变成了模型,人呢?可惜我没有带望远镜。
11于是我知道铁塔究竟有多高了(虽然我永远也弄不清那个数字),--我有多高铁塔就有多高。
那是一座有弹性的铁塔呀。
12于是我知道铁塔究竟有多大了,--“那是巴黎圣母院!”“那是蓬皮杜艺术中心!”“那是蒙马特教堂!”“那是小纽约!”13巴黎多大铁塔就有多大。
也许还不止。
一本书上说过,万里远无云时,塔顶上可望到外省……14从神经中解放出来的风,无忌地挑逗着铁塔,摇憾它、敲打它。
15我曾以为那历经一百多年风雨的锈铁会呻吟,会晃悠颤栗……据说它的最大摆度是十八厘米,此时它却纹丝不动,不必担心它会断裂倒塌。
这在工业革命的辉煌中屹立的巨人,似乎雄心勃勃地要同那天边席卷而来的新浪潮作一番耐力的较量。
它不会退出,不会退出的,虽然它已是上一个时代的标记,一百年前它却曾经是一个标新立异的怪物,在一片嘘声里,诞生于巴黎城的古迹之中的。
16塔顶平台上游人如云,这威严古板的铁塔,我原以为你是拒人之外,高傲无情的--我却发现你是一个不露声色的老父,将那各种肤色各种头发的孩子都拥在你的怀里,一任他们纵情玩乐、观赏,又走散去,天涯海角,只留下一个模糊的影,在你的视野里……17有一对少年在塔顶的窗边接吻,多么高的吻。
有一对青年在电梯里接吻,多么快的吻。
铁塔是仁慈的,温暖的。
假如我不到铁塔来,我将永远对它存有那么无知的偏见和戒心……18我不知我应该怎样下去,或者说,我希望永远也不要再下去。
人到达过那样的高处,对地面便有了淡漠;人有过那样的恐惧,对安全便有了蔑视;人走近过那蓝色的梦想,又不得不回到原处,便尝到探险的悲哀。
因为那不是山的高度,不是悬崖的恐惧,而是人在一个世纪之前的真实创造,是一个永远矗立的丰碑。
你没有接近过它,你便没有权利轻视;有一日它终会化成一堆废铁,但它曾独一无二地存在过。
19当它存在的时候,在巴黎城挤挤撞撞的建筑物中,它雄奇,却也孤独。
它没有对话者。
只有风,只有云,只有鸟,是它寂寞的伴侣。
无数双温热的手抚摸它冰凉的铁杆,它的内心却依然孤独。
20它从没有对人说过,当年曾经被保守的巴黎强烈排斥和憎恶的铁塔,后来为什么竟成了巴黎城市的一个象征。
16、文章开头花不少笔墨描写作者印象中的塔的形象,这样写有何作用?(4分)答:谁都可以是天使江航两年前,我和太太从北方的一座小城辞职来到杭州。
太太在一家报社做编辑,我则继续做着我的老本行——电台的DJ。
我们借住在朋友的一栋老宅里,很老的房子。
院子里有一个大大的铁门,上面有一把巨大的锁,院子里的每一个人都有一把铁门上的钥匙。
我们家的铁门钥匙一直以来都在太太手中。
也不知道是怎样形成的习惯,每一个住在院子里的人,从外面奔波回来,把自行车推进院子后,哪怕是在大白天,也要顺手把院门锁上。
事情发生在那个炎热的午后。
那时我做的是下午3点档的一个音乐节目。
我通常是在直播开始前的半个小时赶到电台。
在夏天我有午睡的习惯。
太太那天正好在报社拼版,中午不会回来。
平时午睡都是太太叫我起床,那天我就睡过了头,醒来的时候离直播只有半个小时了。
以往的这个时候,我已坐在办公室里抱着一堆唱片准备进直播间了。
我睡眼惺忪地爬起来,走到院子里,看到铁门上的大黑锁,这才想起钥匙在太太的手上。
我首先看在院子里是否还有其他的人,结果我发现整个院子里只有我一个人。
我手忙脚乱了起来。
院墙出奇地高,我知道我根本做不到“狗急跳墙”,房间里又没有装电话。
我在院子里急得直跺脚。
我站在铁门边,像是一个渴望自由的囚犯。
然后通过门缝我看到了他。
他是一个正好从弄堂里经过的小乞丐。
他还是一个孩子,不会超过l0岁。
炎夏的午后,他只穿着一条脏兮兮的大短裤,头发零乱得像是一蓬稻草,一只手紧紧地抓着背上的袋子,仿佛里面装满了宝物。
我喊住他,我想请他去巷口给我太太打个电话。
似乎也只有这个办法了。
在我开口之前我首先想的是我是否应该先给他一点零钱作为一种报酬。
我翻遍我的口袋,除了张百元的纸币便什么也没有了。
我有些尴尬,我似乎还无法做到把100元当做是“零钱”给一个乞丐。
我叫住他,很简短地告诉他我需要他去巷口那个公用电话亭帮我打个电话,并把一张百元纸币放在了他的手掌上。
他看了看手里的那张纸币,然后又看了看我。
我试着对他微笑,隔着门,我再次对他说,我需要你的帮助,我非常着急。
然后我看到他飞快地向弄堂口奔去。
10分钟以后他还没有回来,我想他不会回来了。
当时我给自己的安慰是,他不回来是对的——他不是一个愚笨的孩子。
然后我的邻居回来了,邻居打开了铁门。
我借了邻居的钱飞奔到大街上去拦的士。
直播没有延误。
晚上问起太太,她说没人打电话给她。
我笑着对太太说我白信任那个孩子了,太太笑我。
我和太太一致认为那个孩子把钱拿去改善生活了。
也只是如此而已。
我和太太的生活一如既往。
两个月以后的一天,我和太太在忙着搬家。
太太突然对我说,门口有人盯着你看呢,顺着太太的目光望过去时,我就愣住了:居然是那个小孩!他怯怯地站在门口一动不动地看着我,似乎已经很久。
我看他的时候,他的眉宇微微地舒展了一下。
然后,他伸出他的拳头,缓缓摊开自己的掌心。
是一张揉成一团的百元纸币。
他把那只手伸给我,黑亮的眼睛望着我和太太。
他似乎是个一贯沉默的孩子。
他还用那种蚊子般细小的声音说道,那天,那天我是去准备打电话的……那天他沿着长长的巷子刚跑出去,一辆突如其来的小面包车把他的腿撞伤了。
他的小伙伴救了他,他在他简陋的房间里,躺了两个月。
尽管我们告诉他他可以保留这张纸币,这l00元是他的了,可是男孩走的时候,还是固执地把钱留了下来。
我和太太安静地注视着他的离去,用一种近乎崇拜的眼神。
也许,生活可以庸俗地把城市当中的人分成三六九等,但是那一瞬间,我开始相信,诚信作为一种古老的品质,可以让任何一个人发出天使一样的光芒,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的人生。
(选自《现代青年》2007年第10期)18.最后一段是议论性的话语,有人认为删去更好,有人认为保留更好。
请谈谈你的看法。
(6分)答:静悄悄的昆仑山王宗仁昆仑山下,部队营院一角的枯草丛中,亮亮地袒露看一个野兔窝。
额角上有块白印记的兔妈妈,带着三个儿女旁若无人地生活着。
日出而起,日落而归。
炎阳爆燥的中午,它们到太阳晒不到的不冻泉边散步。
大雪扫山的傍晚,它们躲开口喧闹到雪水河里爽饮。
偶尔也会看到老兔独自离开营院,随心所欲地走在通往荒原的山径上,走走停停,停停又走走。
它是在默默体味着它们一家拥有一座山的快乐吗?在距离野兔那块自由天地的不远处,驻着一个汽车连队。
百十个兵在军号声中过着整齐划一的生活。
起床、早操、出车、开会、熄灯。
兵和动物,相安无事。
时间在昆仑山静悄悄地流逝了半年。
这天,一只灰鸽子不知从何处突然飞到军营里。
它站在战士们当年搭地窝子的残墙上,尾巴一撅一撅地急叫着,似乎在呼唤什么。
灰鸽子肯定是长途跋涉而来,要不它为什么灰头土脸地显得那么疲惫?一噢,它是没有地方栖身,无家可归呀!昆仑山从古至今树木不落根,鸟儿筑巢少依托。
一连好些天,每到傍晚,外出的灰鸽子就飞回军营,悄没声地站在残墙土过夜,光天赤身,风雨不避。
静静的军营生活因为添了一只鸟儿而变得快乐,兵们自然也多了一份情趣。
但同时也让他们的心不安起来,无遮无掩的墙头毕竟不是灰鸽子的久呆之地!一天深夜,陡地飘落起大雪,次日清晨,兵们看到披着一身雪被的灰鸽子变成一个雪桩,呆立不动,他们实在心疼却又不知如何使它温暖?兵们发现灰鸽子从残墙上消失,是在半个月后,那天清晨班长马安良早早起床,照例端着一小碗虫米,给灰鸽子送到残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