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剑雄:中国近代的边疆问题
葛剑雄--统一与分裂--第三章-分合的标准

葛剑雄--统一与分裂--第三章分合的标准.txt单身很痛苦,单身久了更痛苦,前几天我看见一头母猪,都觉得它眉清目秀的什么叫残忍?是男人,我就打断他三条腿;是公狗,我就打断它五条腿!葛剑雄-->统一与分裂-->第三章分合的标准后一页前一页回目录第三章分合的标准引言:苏东坡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看山如此,我们看中国历史,往往也是如此。
一何为统一为什么以上计算出来的统一时间要比传统的说法短得多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统一的解释标准不同,或者说对统一的含义有不同的理解。
“统一”的本义统一的真正含义是什么?我们不妨追根寻源作一番讨论。
统,原来是指丝的关绪。
《淮南子.泰族训》中有这样一段话“茧之性为丝,然非得工女煮以热汤而抽其统纪,则不能成丝。
”(茧子是丝构成的,但如果不是由缫丝的妇女把它们放在热水抽出头绪来,就不能成为丝。
)由此派生出把种种分散的事物集中到一起,归于一致,将各个部分合成为一个整体这一意义的“统一(壹)”一词。
“统一”的原意并不是专指某一事物。
如《汉书.董仲舒传》的赞中说“令后学者有所统一,为群儒首。
”那是指学说、学术思想。
《汉书.西域传》赞中“西域诸国,各有君长,兵众分弱,不相统一”;以及《后汉书.隗嚣传》中“帝知嚣欲持两端,不愿天下统一”;则专指国家和“天下”,实质上是就政权而言的。
毫无疑问,我们所要讨论的统一是指国家之间或政权之间、一个国家或个政权内部在政治上的一致、集中及结合为一个整体,而不是文化、民族、语言、风俗、经济、思想、宗教、血统甚至地理环境等等的一致性或整体性。
说明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有人所指的统一并不是本书所要讨论的范围。
当然,我并不认为其他方面的统一与国家的统一毫无关系,或者认为政治上的统一可以孤立于其他方面的统一之外,但两者毕竟是不同的方面,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正统僭伪之争中国的历史不应该只是王朝的历史,更不应该只是中原王朝或汉族王朝的历史。
2000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

历史地理第十七辑2000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张晓虹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讨论会于2000年8月2日至6日,在云南昆明云南大学召开。
来自国内外的九十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
大会共组织大会发言三次,有11位学者作了大会发言;另外还组织了三次分组讨论,分别就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历史自然地理、历史人文地理和历史地理与西部开发等专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关于历史地理学的理论建构,一向是学者们关注的话题。
葛剑雄《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学》则根据近些年历史地理学研究的积累,对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属性、学科框架、现实意义、研究水平的提高以及新方法的应用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我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在今后应该与国际接轨,走向世界的观点。
司徒尚纪在《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历史地理研究的若干问题》报告中认为,作为现代地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探讨可持续发展也是历史地理学的基本任务。
因此,在21世纪,历史地理学研究应当着眼于人类文明发展与环境变迁的相互关系。
他指出,海洋是21世纪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空间和方向,海洋历史地理研究向来薄弱,理应列入新世纪研究的重点。
冯季昌《论历史资源地理的研究》则提出了历史资源地理的概念,认为此应为历史自然地理的一个分支学科。
王社教的《关于中国历史农业地理研究的几点思考》和李令福的《历史农业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主要阐述了历史农业地理的研究现状和一些基本理论问题。
近年来,在地学界方兴未艾的地理信息系统(GIS)研究方法也影响到历史地理学界。
在本次大会上,李孝聪在其《面向21世纪,迈向数字化时代的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报告中,就指出如果能借助卫星定位系统(GPS)定位、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完成数字地图,那么对与时间和空间都有关系的研究必将更进一境;但他也指出,在建设地理信息系统时,不可能只有技术的含量,还存在如何处理历史资料的问题,应该看到,以地理信息作为突破口来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可能会是历史地理学的必然。
没有和中国签定边界协议的国家

没有和中国签定边界协议的国家篇一:中国与邻国边界争端解决篇二:中国边界纠纷50年中国边界纠纷50年:从军事对抗到外交协商【从被迫割让领土到武力回击】据历史地理学者葛剑雄所著《统一与分裂》一书考证,1759年即乾隆二十四年,清王朝真正统一中国,形成了稳定的极盛疆域:北起萨彦岭、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南至南海诸岛,西起巴尔喀什湖、帕米尔高原,东至库页岛,领土面积1000多万平方公里。
但从1840年开始,西方列强和日本先后对中国发动战争,并先后割占了香港、澳门、库页岛、黑龙江以北地区、乌苏里江以东地区、乌孜别里山口以西地区、台湾和澎湖。
1921年蒙古从中国独立出去。
10年后日本侵华,1945年中国抗战胜利收回台湾和澎湖后,中国疆域稳定至今,但陆地和海洋边界的局部纠纷持续至今。
近代战争中,中国与外国的领土纠纷几乎全部以被迫割让结束,这导致中国人民深深的屈辱感,在领土纠纷问题上分外敏感,几乎不能容忍政府做出一点点让步。
从抗战开始到上世纪80年代末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结束,无论是国民党统治时期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一致对入侵者和外来挑衅采取武力回击,领土纠纷一直处于军事对抗阶段。
其中,新中国成立后的边境军事冲突包括:中印边界1954年,印度政府修改了官方地图,把中印边界东段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作为已定国界,占领了属于中国的9万平方公里地土。
加上在中段和西段侵占的土地,印度共侵占中国领土12.5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中国一个福建省。
1962年10月,印度总理尼赫鲁向军队下达了“将中国军队赶出去”的命令,中印边界战争爆发。
中国军队被迫进行了不到10天的闪电战,大获全胜。
随后,中国军队单方面宣布停火,主动撤退到中印实际控制线后20公里。
印方却不理会中国的善意举动,拒绝谈判,并重新占领了中国军队撤出去的中国领土。
中苏边界上世纪60年代,中共和苏共两党因为意识形态分歧,关系破裂,导致1964年举行的中苏边界谈判破裂。
随后,双方在东北和西北边界摩擦不断,并于1969年3月在乌苏里江的珍宝岛上发生中苏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武装冲突,不分胜负。
葛剑雄谈史论今

葛剑雄谈史论今:民族融合须文化先行2014-07-07 23:11 搜狐文化【提要】今时今日,中国面临着各种复杂而棘手的问题——周边日本、韩国、越南与中国的纠葛与争端,内部西藏、新疆、蒙古等少数民族的敏感,中国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冲突……这一切的问题都指向“中国认同”:周边国家的中华文化认同、内部民族的国家认同。
在漫长的历史分分合合中,一次次的民族融合最终形成了今日的“中国”,“统一”与“分裂”历史交替中,不同的政权下,各民族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份,如何认同“中国”,在学者葛剑雄看来,大有不同。
葛剑雄,师从中国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历史地理、中国史、人口史、移民史等方面研究的著名学者,研究中国历史的“统一”与“分裂”长达二十余年。
代表作品:《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
“大一统”是一个变动的复杂的观念搜狐文化:历史上,“中国”是一个政治共同体意义上的概念,还是一个文化圈的概念?葛剑雄:最早“中国”这两个字只是指很多居民点中的一个,也就是说国君所住的那个城就叫“中国”,后来逐步扩大。
比如说商朝的国君居住的地方就是“中国”,到东周礼崩乐坏后,大诸侯慢慢地都把自己住的地方称为“中国”,到秦朝逐步成为了一个政权统治范围的代名词。
所以它的形成过程首先是一个政治的共同体,与此同时又逐步发展成民族的共同体,而且族群的共同体就指华夏,华夏以后的汉族住的地方叫中国,相对的,周围蛮夷住的地方就不能叫中国。
但是,“中国”又是一个文化的共同体,就是说,华夏文化、汉文化传播的地方就是中国。
比如说,除了中国本土以外,历史上朝鲜半岛的大部分都认为自己是中国,越南,特别是越南北方也认为自己是中国,称“小中华”或者“南天中华”。
相反,当时不在汉字文化圈的一些边疆地区,就不被认为是“中国”,自己也不以“中国”自居。
所以,“中国”它最早是一个政治概念,逐步也成为一个文化概念、族群的概念、地理的概念。
地理的概念相当于“中原”,明清时期,从大的方面讲,“中国”就是指王朝统治的地方,但清朝往往把周边也看成是中国的,所以这个概念并不是严格的。
近代中国的边疆矛盾与民族问题的研究

近代中国的边疆矛盾与民族问题的研究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着广袤的边疆地区。
近代以来,边疆地区一直是中国的焦点和困扰。
边疆矛盾与民族问题的研究对于理解中国的发展和探索边疆地区的未来具有重要意义。
一、历史背景与边疆冲突近代以来,中国的边疆地区始终是国家统一和稳定的重要问题。
在清朝时期,边疆地区的不稳定和外部势力的侵略造成了中国的衰落和领土的丧失。
在这个时期,边疆地区的民族问题日益突出,各族群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剧。
随着边疆问题的加剧,中国政府开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维护边疆地区的安定。
但是,这些措施往往只解决了一时的问题,而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边疆地区的矛盾。
二、民族问题的根源边疆地区的民族问题有其深层次的根源。
首先,历史上的文化差异和地理环境的不同造成了各族群之间的矛盾。
不同的文化和习俗导致了互相不理解和隔阂,而地理环境的差异则导致了资源分配的不平等。
另外,政治和经济等因素也是造成民族问题的重要原因。
政治因素包括领土争端和政治权益的分配问题,经济因素包括资源开发和贸易等问题。
这些因素都对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造成了影响。
三、解决民族问题的重要性解决民族问题对于中国的发展和边疆地区的稳定至关重要。
首先,边疆地区是中国的战略要地,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对于国家安全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其次,边疆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和人才,发展边疆地区对于整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解决民族问题对于增强中国的文化自信心和国家凝聚力也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和谐发展是中国社会稳定和繁荣的重要基础。
四、推进解决民族问题的措施为了解决边疆地区的民族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中国政府加大了对边疆地区的投入,推动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
其次,政府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和治理,加大对民族事务的研究和宣传力度。
另外,政府积极推动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加强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常识与求实--评葛剑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

常识与求实——评葛剑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摘要】葛剑雄先生所著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是有关中国历史上统一与分裂现象这一问题的难得佳作。
它在成书的那个年代给当时的思想界、学界甚至包括老百姓带来了一定的思想冲击,引来了一些不小的争议,但也代表了学者关于这一问题比较成熟、理性的思考,体现出独立、求实的精神品格。
而笔者试从本书的成书背景、理论渊源、观点创新以及方法论等几个方面予以评价,希望能给读者们带来一定的启发。
【关键词】统一分裂求实一当人们翻开小说《三国演义》,在开篇第一节里我们总会看到这么一句家喻户晓的话:“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
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
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
”由此而引出了接下来的一段三国历史风云,引人入胜。
而这句“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也成了反映中国古代历史演变趋势的经典名言,深入人心。
统一与分裂,一直都是人们热议的一个话题,无论是政治家的施政纲领,史学家的春秋之笔,还是平民的街谈巷议,都多多少少离不开这个话题的讨论。
更何况,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还不得不面临一个尴尬的现实,正如葛剑雄先生所说的,“统一与分裂是中国历史的一个从未间断的过程,今天依然是中国政治生活中无法回避的矛盾。
传统的史学观从来没有正确地解释过这一过程,几十年来的中国史学家也从未能做出科学的、令人信服的结论,教条主义、‘左’的政策和学术专制更使这方面成了事实上的禁区”1。
当“中国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被扣上了狭隘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的帽子,失去了真正意义上的学术规范与求实精神,这种学术失范与失实无疑会给这个问题的讨论带来极其负面的影响,甚至沦为政治斗争的工具,而史学也变成了政治的附庸,失去了独立、自由的精神品格。
因此,在这个问题上回归史学的实事求是,摆脱狭隘政治的粗暴干预与控制,由此而不断探求其中的真实历史趋势或规律,在政治已开放、社会已开明的背景下,更应该成为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且在寻求学术求实创新的同时也应该进行思想普及,让更多的中国民众了解、认识这一不得不回避的历史与现实问题。
葛剑雄教授《中国边疆问题的由来与现状》讲座感想

听《中国边疆问题的由来与现状》讲座有感“谈到中国的和平崛起,谈到世界上大国的历史,我们自然会想到古代的中国。
古代中国究竟算不算大国,如果算,究竟有多大?这是我们了解历史和进行比较的前提。
但到目前为止,人们还存在不少误解。
还有些人认为,将历史时期的‘中国’,或中国历代王朝的疆域说得越大就越能显示爱国主义。
事实恰恰相反,如果中国真想和平崛起,就得了解历史事实,只有这样才能总结历史的经验,吸取教训,立足现实,面向未来。
”基于以上几点,葛剑雄教授,中国历史地理、中国史、人口史、移民史等方面研究的著名专家,给我们带来了一场关于祖国领土边疆问题的讲座,下面,我将要谈谈我听完这个讲座的几点看法。
教授首先讲述了外蒙古独立的复杂的历史过程。
1840年鸦片战争后,积贫积弱的中国不停的割让土地,而面积巨大的外蒙古主要涉及中俄的边界问题。
1924年,外蒙古在苏联的支持下,宣布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国,当时国民政府一直是不承认的。
但到了1946年,因为蒋介石希望苏联不再支持中共,出让了这块领土,承认了外蒙独立。
就这样,外蒙古算是永远从我国领土中分离出去。
这只能说是在政治家的博弈下,祖国宝贵的领土成为政治的牺牲品。
但教授提到一点很感人的是在今天台湾的电视节目里,还有一档《海棠风情》的节目,还在播大陆的情况。
现在我们祖国的形状是一只雄鸡,加上外蒙古,就是一张秋海棠。
在台湾人眼中,外蒙古是没有被分割出去的,我们的祖国还是一张完整的秋海棠。
历史的过程复杂难解,今人也无法苛责旧人,但台湾人民的祖国情怀着实令人感动,前任对旧土的眷恋也可以在这里找到踪影吧。
再来我想说说南海诸岛,这里主要暴露的问题是我们古代的统治者没有海上的观念。
我们总是以为“天下都是我的,什么时候去都可以的。
”没有丝毫的领土意识,直到外族侵略加剧我们才意识到捍卫国家领土的重要性。
历史问题的积压弄得现在诸多领土纠纷。
或许我们不能够苛责古人,责备他们,认为全是他们造成了今天的局面。
近现代中国边疆问题与民族关系

近现代中国边疆问题与民族关系近现代中国边疆问题一直是国家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之一,而边疆地区的民族关系更是复杂而敏感的议题。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经济等多个角度探讨边疆问题与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现状。
一、历史背景下的边疆问题与民族关系在历史的长河中,边疆地区的归属一直是中国政权稳定与否的关键因素。
中国的边疆曾经是多个民族的交融之地,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等多个民族在边疆地区生活繁衍,形成了复杂多元的民族关系。
然而,在历史的进程中,边疆地区也是频繁受到外族侵略的地带,中央政权一度失去对边疆的控制。
这种历史背景下,边疆地区的民族关系一度陷入紧张和矛盾之中。
二、近代边疆问题与民族关系的演变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中国内部的动荡,边疆地区的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和尖锐。
列强的入侵带来了边疆土地的割让,使得中国的边疆固有领土减少,边疆地区的民族关系也随之受到了冲击。
同时,中国内部的政治动荡也加剧了边疆地区的民族关系紧张,一些边疆地区甚至出现了分离势力的兴起。
这一时期,边疆问题与民族关系成为国家的头等大事,中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稳定边疆和改善民族关系,比如实行区域自治制度以满足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需求。
三、当代中国边疆问题与民族关系的现状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与对外开放的不断加深,中国边疆地区的民族关系得到了一定的缓解和改善。
中国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经济发展政策,加大对边疆地区的投资力度,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缩小了不同民族之间的经济差距。
同时,政府也加强了民族团结教育和文化交流,增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然而,边疆地区的问题与民族关系的发展还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边疆地区的发展不均衡依然存在,一些地区经济滞后,发展机会不足,民生问题依然突出。
这导致了一些边疆民族的不满和不稳定因素的存在。
其次,一些极端主义思想和分离势力的崛起也给民族关系带来了新的威胁。
这些思想和势力利用宗教、民族等因素煽动民众情绪,试图破坏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
葛剑雄:海内移平易近的汗青供献

葛剑雄:国内移民的历史贡献主讲人小传葛剑雄,祖籍浙江绍兴,1945年12月生于浙江湖州。
1983年获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1993年任博士生导师。
现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
学术兼职有国际地圈生物圈中国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史学会理事等。
著有《统一分裂与中国历史》等。
移民与流动人口最大的区别,是移民主要是定居或以定居为目的。
而流动人口则不是这样。
流动人口对迁入地缺少一种归属感,而若以定居为目的,会对定居地产生归属感。
那么历史上的移民对中国有哪些主要贡献,起过什么作用。
有利于中国疆域的形成汉武帝迁移72.5万人到河西走廊等地移民对中国疆域的影响很大。
中国今天的领土,主体是从秦朝开始的,称为中原王朝,以后形成汉、隋、唐、宋、元、明、清这些政权的版图。
秦朝其实只占今天中国东部一块,怎么能够发展到清朝那么大的领土呢?当然有很多复杂因素,也不排除武力扩张作为开疆拓土的手段,但是即使是武力扩张,要是没有接着进行的移民,没有主体民族在新领土上定居,绝对没有办法巩固。
所以中国历史上每一次开疆拓土,不管武力还是和平,接着一定要有一次大规模移民才能巩固。
就是秦朝疆域的形成也是移民的结果。
在秦国灭六国之初,还没有到达岭南,连今天浙江省南部和福建省也还没到。
秦长城是从临洮,也就是今甘肃岷县,一直蜿蜒到辽东,在此范围外还是其他少数民族。
秦始皇征服江南后,开始把中原人迁到今天宁波、绍兴平原,而把当地人迁到更偏僻的皖南山区。
征服岭南以后,让军队留在那里与当地的越人杂居,又从北方补充好几万妇女,以便移民成家立业。
秦朝疆域没有包括河西走廊,但到汉武帝时候开疆拓土,把原来属于匈奴的河西走廊占下来。
但匈奴人在北边,羌人在南面,还不能够稳定下来,所以汉武帝实施一项大规模移民计划,一次性迁移725000人到河西走廊、今内蒙古和陕北,并在河西走廊建立郡县。
这里就变牧为农,成为一个很重要的农业区,成为中原文化向西域传播的一个走廊。
葛剑雄谈中国人口变迁的若干问题

葛剑雄:谈中国人口变迁的若干问题曾有一个美国人口学教授说,“中国人的论文根本不用看”,这话的刺激性较之“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外国”的评语更甚。
鉴于此,葛剑雄奋发研究,终于写成了高水平的六卷本的《中国人口史》。
该书一出版,就在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一个有待突破的人口研究难题1983年8月,我通过博士论文答辩,论文的题目是《西汉人口地理》。
当时担任答辩委员的老师认为这个题目很有意思,应该顺着时代做下去。
我当时有点不知天高地厚,认为我西汉做了,应该可以做下去。
但是开始撰写后,发现没有那么简单。
原来西汉可能说是一个特例,一到东汉就感到非常困难。
因为我们研究西汉也好,其他时期也好,主要依靠的数据是当时的户口资料。
但是因为当时户口登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征集赋税和劳役,所以统治者关心的重点是那些能够承担赋税劳役的人,不可能包括全部人口,所以户口数字基本上不符合实际人口数字,有时与实际人口的差距非常大。
那么你怎么能简单地根据这些数据复原出、重新构造出整个中国人口的变化?但我总是希望能够做下去,关键是如何突破这个难题。
承担这个课题后,到1988年完成了一本《中国人口发展史》。
因为人口史涉及的问题太多,所以从1988年起我先选择从人口迁移的研究入手,与合作者一起在1997年完成了6卷本的《中国移民史》,此前还出版了一本《简明中国移民史》。
完成了这些以后,又回过头来搞中国人口史,最终完成了这部中国人口史。
我们的“新发现”为什么曾经不被承认1985年,我到美国哈佛大学去作访问学者。
此前我就知道何炳棣教授《1368—1953年中国人口研究》一书出版于1959年,很重要,但当时在国内就找不到。
在哈佛看到了以后,我发现,国内1980年代称为“新发现”的研究成果实际只是重复他已经作出的结论,还没达到他当年的水平,至少落后20年。
研究水平不是你自己关起门来说的,要与国际上作比较。
像明清时的“丁”基本不等于实际人口,历代户口数大多只是赋税额度,而不是实际人口数字,这在西方汉学界已成定论,我们国内却还在浪费时间重复讨论。
新教材2024版高中历史期中达标检测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含答案)

新教材高中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期中达标检测(时间:75分钟分数: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秦朝郡县制:“县集而郡,郡集而天下。
郡县治,天下无不治。
” 这说明秦朝郡县制( )A.便于集中全国人力物力B.有利于实现对国家的有效治理C.解决了贵族间权力传承矛盾D.实现了“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答案】B【解析】材料“郡县治,天下无不治”说明秦朝郡县制有利于实现对国家的有效治理,故选B项。
2.唐朝后期,御史台台司负责传递部分公文,行使行政勾检职能和监督职能,分掌尚书省部曹的部分具体政令权和事务权,但对国家主要常务没有裁决权。
据此可知,当时( ) A.三省六部制名存实亡B.御史台成为国家行政机构C.监察体系的不断完善D.御史台兼具政务机构职能【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朝后期,御史台分掌尚书省部曹的部分具体政令权和事务权,这说明御史台除了监察职能外又获取了部分政务机构的职能,故D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御史台兼具政务机构职能,但其“对国家主要常务没有裁决权”,并没有成为国家的行政机构,排除B项;作为监察机构的御史台兼具政务机构职能,不能说明唐代监察体系不断完善,排除C项。
3.美国建国初期,建国者起初较为重视和强调州在新国家中的权力和地位,后转而倾向于对州权进行限制。
这一变化( )A.开创了西方代议制的先河B.为美国内战埋下了巨大隐患C.调和了大州与小州的矛盾D.体现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分配【答案】D【解析】州权在美国政治体制中占据重要地位,美国的建国者从重视州权到限制州权,体现了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分配,故D项正确;西方代议制源于英国议会政治,排除A项;美国内战爆发的根源在于南北经济发展方式的差异,即奴隶主种植园经济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排除C项。
葛剑雄:统一与分裂 历史与未来

葛剑雄:统一与分裂历史与未来“國”本義是群體範圍的部落,與“城、邦、域”之義區別不大。
住在裏面的稱為“國人”,住在外面的稱為“郊人”,住在遠處的稱為“野人”,形成國家多的區域形容為“萬國”。
“中”本義是商國招集與與一地方的中心範圍。
“中國”的含義在古代歷史時期隨時變化,象徵符號的重要性。
在政治上,等同於歷史上的中央王朝;在民族感上,等同於華夏民族;在文化上,廣義為多元民族,俠義為漢人文化;在地理上,主要政權行政管理地域範圍。
在分裂時期,南北對峙,互相自稱“中國”;在統一時期,史官編輯《南史》《北史》兩部,主權區域稱為“中國”。
外蒙古的獨立事件是抗日戰爭後期經過雙方與多方外交促成的政治事件。
歷史上的重複性:大陸與臺灣的目前現狀。
現代史上,強調政治術語(概念),史學研究古代中國的統一時間較短,分裂時期較長。
“新疆”是新擴展的疆土,一開始起名為“西域”,至清朝乾隆年才正式收復“南疆”區域。
“西藏”至元朝才正式管轄“行省”制度,原來的歷史是“吐蕃地域史“。
統一的積極作用,首先能夠團結起來抵抗外族,考古學一般研究只能證明夏朝的存在,證明歷史為四千年左右,少數民族入關,軍事的征服者內耗為文化的被征服者,最終“入鄉隨俗”(北周孝文帝改革);其次,集中財力、人力、物力來抵消自然災害的影響(都江堰工程),土地耕種面積少,季風氣候不穩定;再次,大型工程的建設和維護,(長城)有利於移民和邊疆的開發,有利於多元民族的融合(茶馬古道、絲綢之路),有利於中華文明的延續與文化的交流。
統一的消極影響在於專制集權,少數利益集團的分割(外戚集團、宦官集團、門閥專政);造成資源工程的浪費(皇陵工程、園林工程);重中央輕地方(財政大權在於中央,地方無權開倉濟世);重政治輕經濟(朝貢體系:不算經濟賬,民不聊生,好大喜功);重漢人輕邊民(乾嘉時期的西南苗民的起義、白蓮教)思想自由的束縛(獨尊儒術、文字獄)。
中国边疆现代化的历史脉络初探

中国边疆现代化的历史脉络初探
邓旭
【期刊名称】《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4()1
【摘要】中国边疆的现代化进程具有其自身独特鲜明的历史脉络。
在晚清以来构
建现代国家的艰难尝试中,边疆的空间形态与边疆族群的政治认同逐渐发生转型,并
以此揭开了边疆现代化的序幕。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构建和传播既强调“一体”又肯定“多元”的中华民族话语,促使边疆各民族的国家认同、政治认同完成
现代转变。
新中国成立后,党在边疆地区渐次推行民主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真正开
启了边疆现代化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边疆经济进一步融入国家整体战略,并在随后
的西部大开发与兴边富民行动中迅速发展。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边
疆的形态功能与发展路径再一次跃升,中国式现代化的边疆实践进入了“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的快车道,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的鲜活案例。
【总页数】15页(P64-78)
【作者】邓旭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33
【相关文献】
1.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现代化:历史脉络、特质内涵及时代价值
2.论中国边疆治理现代化的历史起点、阶段性与保障条件——从边疆治理"元问题"说起
3.边疆治理中的中国近现代化历史与历史叙述管窥
4.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脉络、中国特色及研判依据
5.建设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历史脉络、理论逻辑与路径构思——以中国式现代化为视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近现代中国边疆问题与民族关系

近现代中国边疆问题与民族关系近现代中国边疆问题与民族关系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中国的边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拥有多民族聚居的情况,而近现代历史之下,这种多民族的边疆局面更加复杂。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问题表现和解决途径三个方面来探讨近现代中国边疆问题与民族关系。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近现代中国边疆问题与民族关系的历史背景。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民族之间有着各自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
在过去,随着封建帝制的兴起,中央政府对于边疆地区的管理力度逐渐加强,但也往往带来了一些民族冲突和矛盾。
而在近代,特别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候,中国边疆问题更加突出。
列强入侵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导致了大量移民进入边疆地区,进而引发了边疆地区的民族问题。
其次,我们需要明确边疆问题具体表现为何。
一方面,边疆地区的历史变迁和民族迁徙,造成了不同民族的聚居,这可能导致种族间的封闭和排斥。
另一方面,资源分配问题也常常引发边疆地区的民族矛盾。
许多边疆地区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而资源的分配是否公平合理往往是引发民族矛盾的直接原因之一。
此外,宗教信仰、语言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也常常成为边疆地区民族关系紧张的原因。
那么面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采取哪些途径来改善边疆地区的民族关系呢?首先,加强统一和多民族共存的意识形态教育,培养民族团结意识和共同体意识。
这不仅需要学校和教育机构的共同努力,也需要政府加大对民族团结和多元文化的宣传力度。
其次,加强经济发展和资源配置公平性的政策支持。
边疆地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区域,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吸引投资和发展产业,从而改善边疆地区民众的生活状况,减少由资源分配不平等而引发的民族矛盾。
最后,加强民族法律和文化传承的保护。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保护各个民族的合法权益,同时也应鼓励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传承,以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理解和交融。
综上所述,近现代中国边疆问题与民族关系是一个较复杂的问题,但我们可以通过加强教育、促进经济发展和保护民族文化的途径来改善这一局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葛剑雄:中国近代的边疆问题葛剑雄:各位下午好!正如主持人刚才所介绍,我本身专业是历史地理,现在的身份是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
我们研究历史地理有两块大的方面,一是历史自然地理,二是历史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中有一个研究领域,现代的说法叫'历史政治地理',传统的地说法称为'疆域沿革地理'。
我们今天讲中国边疆问题,首先要弄清楚边疆是如何形成的?在形成过程中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正因为有这些问题,所以今天我们边疆地区存在着一些对我们不利的因素或者隐患。
至于它有多大作用,我想大家根据事实都可以自己做出判断,我这里主要讲事实。
请大家看地图,这是秦始皇统一后形成的疆域,(这个范畴)今天在我们中国国土范围之内,从公元前221年开始就形成了一个由中央集权管理的疆域。
到了清朝,具体讲即乾隆二十四年平定天山南北后,也就形成了像地图显示的由清朝统治的疆域,这个范围有1300多万公里。
但到清朝末年时已经变化了。
在这里大家可以看到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地方,已经通过不平等条约和条约以外的武力威胁、掠夺变成了俄罗斯的地方。
还有一块地方是在外蒙古和新疆的西北,也就是今天的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成为了他们的地方,这是在1919年之前发生的。
当年与今天中国的边界、边疆地区相关的,发生了什么事?我们分别来看。
贪污腐败是国家失地的内因一是在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外蒙古宣布独立并且入侵内蒙古。
照理说,清朝在入关前,已经征服了蒙古并且跟蒙古结盟,蒙古也有八旗,整个清朝蒙古族的地位相当高,满蒙是一家,清朝的历代皇帝都要把公主嫁给蒙古的王公。
为什么辛亥革命以后各方面独立了?一方面是它的内因。
清朝后期为了巩固边疆,就在现在的内蒙古地区开始放垦,原来在一些陕西等地区的移民在内蒙古曾一度不能合法的落户,基本上是流动的,不是做买卖就是打零工,他们不能拥有土地,不能合法的在那里居留。
放垦后就开放了,开放对巩固边疆是很好的,但的确也带来了新的矛盾,特别是对贫苦的牧民。
因为汉人来了占了他们的土地,他们也不会农耕,王公贵族还能租地得好处,贫苦的农民失去了他们的生活基础,有的不得不迁移,外蒙古由此感到受到了汉人可能侵入的危险。
清朝末年实行宪政、新政本身,现在大家都是肯定的,但也有些操之过急。
贪官污吏趁改革、新政的机会贪污腐败,中饱私囊,在客观上加重了外蒙古这些贫穷地区人民的负担。
在这种情况之下,外因就起作用了。
因为沙皇俄国一直处心积虑的要把蒙古分离出去,要占领这个地方。
大家可以看到,如果外蒙古被俄国控制,等于在中国的北方中间打进一个棋子,东边可以控制东北,西边可以控制新疆,这边可以威胁到中国的首都北京。
沙皇无论如何支持外蒙的活动,所以外蒙古宣布了独立。
外蒙古的独立是强邻一手制造的对于外蒙古的独立,无论是南方的临时政府,以及后来在北方实际掌权的袁世凯等人都采取了积极的态度,绝不承认。
当时国际上形势对俄国也不利,大家都不希望外蒙古被俄国多占,俄国当时的力量也有限,所以一方面继续支持外蒙古分裂中国,另一方面不得不劝外蒙古表面上放弃独立,实际上实行自治,并且公然和外蒙古签订条约,并要中国政府承认。
所以1915年外蒙古一方面取消独立。
另一方面实行自治,中央政府还是管不到他的,实际上就处于脱离中国,被俄国控制的局面。
到了1919年,十月革命后苏俄还是支持外蒙古独立,但毕竟鞭长莫及,所以在这个情况下,北洋政府任命徐树铮为西北筹边使,组建了边防军,然后进驻库伦。
在这样强大的压力下,加上当时新生的苏维埃治国不善,外蒙古宣布取消自治,全面回归中国。
但苏维埃政权稍微稳定以后,它就一方面在蒙古策动成立蒙古人民党,实际上进一步继续支持他独立,包括以后支持民族军派人员军火;但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北方的北洋政府忙于内战,所以原来进驻在那里,移民实边的边防军1920年就撤军了。
并且边防军大多数根本没有到外蒙古,而是在参与内战,不久内战失败,徐树铮本人率军撤回。
1921年,俄国白军与红军先后进入外蒙古,并且驱逐中国少数军队,外蒙古再次宣布独立。
这次独立得到了苏联的全面支持,又成立了蒙古人民党,所以到了1924年,来活佛也废了。
本来蒙古有自己的活佛,明朝后期藏传佛教传入那里,大家都信藏传佛教,蒙古独立后,活佛就宣布登基为蒙古国皇帝,这时活佛被废了,成立了蒙古人民共和国。
但中华民国政府长期没有承认。
为什么到了1946年,当时中国政府会承认外蒙古独立呢?我们知道,在二战中,美国、英国、中国与苏联结成反法西斯同盟。
到二战后期,盟国之间召开了一系列重要会议,会议既要解决协调战争,和有效地结束战争。
比如要求苏联在打败德国法西斯后要出兵中国东北、朝鲜,消灭日本驻扎在那里的关东军。
也包括战后的格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曾经建立过国联,但国联没有发挥过多大作用,特别是制止侵略,维护国际安全方面作用不大,所以当时就商量在二战后成立联合国。
联合国要发挥大国的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美国与苏联背着中国,特别是在雅尔塔会议上做了交易,确定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办法。
开罗会议蒋介石去了,斯大林没去。
相反中国首脑没在场的情况下,他们就碰面做了决定,这里面包括迫使中国承认外蒙古,作为苏联承认东北,和作为苏联支持美国关于联合国会以来的构架和条件。
当时客观来讲,蒋介石没有选择余地,他为了挽救这个层面,曾经派他的儿子蒋经国作为他的私人代表去莫斯科与斯大林谈。
蒋经国虽然有很多优势,在苏联生活十几年,是苏联共产党党员并任过党支部书记,娶了苏联的太太,在苏联生了的孩子,俄语也没有问题。
但这些没有用,斯大林态度很简单,是你们求我还是我求你们。
这样斯大林提出了条件,他要恢复日俄战争以前沙皇俄国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权益。
最主要的是旅顺港作为它的军港,大连要作为它的自由港。
旅顺和大连一直到满洲里这条铁路,要苏中共管,而且要以苏方为主,另一个大的条件就是承认外蒙古独立。
唯一给中国留一点面子是举行了一次公民投票,而中国政府只能派人去观察,不能干预。
据说,投票结果97%赞成独立,所以这样中国政府不得不在1946年,一方面签订中苏友好条约,同时承认外蒙古的独立。
所以,到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已经没有任何余地了,因为10月2日苏联和蒙古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10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蒙古人民共和国政府建立了外交关系直到现在。
我曾经碰到台湾的朋友,我们台湾中华民国的地图把外蒙古划进去了,是你们共产党把外蒙古丢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蒋介石到了台湾后,在1953年初,一方面宣布废除当时已经签过的中苏友好条约,他的理由是斯大林言而无信,在各方面损害中国的利益,所以正式宣布撤销对外蒙古的承认。
于是我们看到台湾画的中华民国的版图的确是把外蒙古包括在里面的,因为这154万平方公里包括在内,所以台湾的地理教科书上都说中国的领土像一个秋海棠的叶子。
因为我们的地图这块没有包括在里面,我们的地理教科书就说中国的领土像一只雄鸡。
当时蒋介石在解决外蒙古问题时还有一个牵制的因素,一会儿厉声教授会提到,那就是当时新疆发生的国民党方面称之为'伊宁事变',他就想外蒙古已经不可挽回了,留住新疆还有办法,所以以这个为筹码提出,让斯大林来平息伊宁事变。
这样的话,在外蒙古谈判中,实际上中国更加处于不利的地位。
中俄勘界推迟了半世纪其他地方的边疆形势怎么样呢?我们知道中俄边界,包括现在苏联解体后出现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的界线已经划定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就已经确定了与苏联解决边界问题的一个基本方针,那就是说,在承认双方肯定以前清朝签订的是不平等条约的前提下,从现实出发,根据现状划定边界,只做局部的一些调整。
解放后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间发生珍宝岛事件,以及好几个地方边界的冲突发生,随之就推迟了。
到中国改革开放,冲突改善,直到苏联解体都没有到这个进程。
所以最后中俄签署了条约,把边界固定了下来。
这里比较大的事儿是黑瞎子岛有接近一半地方归还给了中国。
黑瞎子岛原来根据瑷珲条约就是中国的,而且实际也被中国控制,直到张学良在东北主政的时候发生了中东路事件,张学良当时年轻气盛,于是他宣布收回中东路,但事先没有很好的准备,结果反过来被苏联红军占了上风,趁机苏联红军把黑瞎子岛整个占领了。
所以我们2001年划定边界时,中国要回了171平方公里(黑瞎子岛面积约335平方公里,划归俄方约164平方公里)。
中国现在跟俄罗斯、前苏联的界限都已经划好了,跟其他的像哈萨克斯坦,最近与塔吉克斯坦基本上也在进行逐步的边界调整。
有争议的地方有的是用另一块地方调整,有的是根据各种因素重新调整划定,基本没有太多的变化,目前也看不到存在什么威胁,因为实际的疆界早就形成了。
图瓦共和国--永远失去的唐努乌梁海但是有一块地方已经永远失去了,唐努乌梁海,它差不多有17万平方公里,本来清朝一直实施有效的统治着,世代有官员在那统治。
但等到外蒙古独立就发生了问题了,因为它在外蒙古与俄罗斯中间,跟现在的中国没有边界,这样中国没有办法去统治、管理,苏联有大量的人员进入在那里活动,所以20世纪40年代,最高苏维埃发布通告,'应当地人民的强烈请求,接纳他们参加苏联'。
所以我们现在看到克里米亚,这种事情俄罗斯(和前苏联)做了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
那里成立了图瓦共和国直到现在,俄罗斯联邦里面的图瓦共和国。
今天新疆喀纳斯湖就有图瓦的村,他们以前也是蒙古的一支,主要信仰藏传佛教。
在这里有一块地方是世界自然遗产。
大家记得,普京在上一个总统任期时,曾经连续两年到那里过生日,有一次骑着马,有一次把自己的手表送给了一个牧民的儿子,就是这个地方。
但这个地方,到现在为止中国政府没有办法表态,承认他就太便宜了,不承认现在也没有边界于是也没有办法。
现在好多人已经都不知道唐努乌梁海这一回事存在了。
地图上可见,它就在外蒙古的外面。
朝鲜版图因中国恩泽而扩大中国与朝鲜的边界基本上是明太祖朱元璋时代形成的,也就是以鸭绿江、图们江为界,江北边是中国,南边是朝鲜。
但在朱元璋前还不是这样的情况。
在朱元璋以前,包括元朝、契丹人建的辽朝,朝鲜只限于它中间有一个地方叫铁岭,铁岭以北都是中国的,那时只是朝鲜半岛上差不多2/3的地方,其他的1/3地方靠近图们江,图们江南铁岭以北、以东还是中国。
朱元璋建立明朝时朝鲜是王氏政权,对朱元璋态度不恭顺、不友好。
不久李氏朝鲜建立了,李氏国王对朱元璋态度非常的恭顺。
因为他新建立政权,中国是宗主国,对朱元璋非常的恭顺。
朱元璋龙颜大悦,大笔一挥把这个地方赐给他了。
朝鲜一下子扩大了三分之一的面积,这边界线基本上是清楚的。
但是中间涉及到长白山的边界就不清楚了,长白山有它的特殊性。
长白山是满族的圣山--龙兴之地,满族就认为这是他们的发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