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能力的自然化研究

合集下载

若干生态翻译学视角的应用翻译研究

若干生态翻译学视角的应用翻译研究

若干生态翻译学视角的应用翻译研究一、本文概述1、生态翻译学概述生态翻译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跨学科研究领域,融合了生态学、翻译学、语言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它强调翻译活动的生态性,将翻译过程视为一个生态系统,其中涉及译者、原文、译文、读者以及翻译环境等多个生态因子。

这些因子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一个动态平衡的翻译生态系统。

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

在这一过程中,译者需要充分考虑原文的文化背景、语言特点以及读者的接受能力等因素,以实现原文信息的准确传递和译文的自然流畅。

同时,生态翻译学还强调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认为译者应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对译文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优化,以适应不同生态环境的需求。

生态翻译学的理论框架涵盖了翻译过程、翻译方法、翻译评价等多个方面。

它提倡以生态的视角审视翻译活动,将翻译过程视为一个不断适应和选择的过程,旨在寻求最佳翻译策略和方法,以实现翻译效果的最大化。

生态翻译学还关注翻译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强调翻译在促进文化交流、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生态翻译学为应用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支撑。

它强调翻译活动的生态性、跨文化性和主体性,为译者提供了更加全面、系统的翻译方法和策略。

在应用翻译实践中,我们应充分运用生态翻译学的理论和方法,不断提高翻译质量和效果,为推动跨文化交流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贡献。

2、应用翻译研究的重要性在当今全球化的世界中,应用翻译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随着国际交流的频繁和深入,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沟通和理解成为了不可或缺的桥梁。

应用翻译研究正是这座桥梁的建设者和维护者。

它不仅关注语言之间的转换,更关注如何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使译文更加地道、易于理解,从而实现真正的跨文化交流。

应用翻译研究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它有助于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

在全球市场日益一体化的今天,应用翻译研究能够消除语言障碍,促进商品、服务、技术、资本等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为各国企业提供更广阔的市场和发展空间。

生态翻译学下的英语新闻翻译分析

生态翻译学下的英语新闻翻译分析

生态翻译学下的英语新闻翻译分析一、生态翻译学的基本理论生态翻译学是生态学与翻译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它关注语言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强调翻译在文化传播和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生态翻译学从宏观的角度出发,研究语言在特定环境中的使用和传播,以及语言如何反映和影响环境。

在新闻翻译中,生态翻译学的理论可以帮助翻译人员更好地理解新闻内容所涉及的环境问题,把握其所承载的生态信息,从而更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义。

二、其在英语新闻翻译中的应用1. 对环境相关词汇的敏感度生态翻译学要求翻译人员对环境相关词汇有着敏感度和理解能力。

在英语新闻报道中,经常涉及到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环境保护等问题,这就需要翻译人员具备一定的生态常识和环境意识,能够准确理解和传达这些词汇的含义。

在新闻报道中出现“environmental pollution”一词时,翻译人员不能简单地将其翻译为“环境污染”,而应该根据具体环境背景和所涉及的污染内容进行细致分析,选择更贴切的表达方式,如“环境污染”、“环境污染问题”等。

2. 注重环境信息的传递和保护生态翻译学强调在翻译过程中要注重环境信息的传递和保护。

在英语新闻报道中,往往包含大量的环境信息,比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新能源开发等。

翻译人员需要在准确传达新闻内容的尽量避免对环境信息的损失和歪曲。

这就要求他们在翻译过程中积极借助生态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的知识,对新闻所涉及的环境问题进行深入了解和分析,确保所翻译的内容符合环境信息的科学规范和传播原则。

3. 推动生态意识的传播和普及生态翻译学提倡通过翻译来推动生态意识的传播和普及。

在英语新闻翻译中,翻译人员不仅要关注新闻内容本身,还要关注其对受众的影响和启发作用。

他们需要运用适当的语言策略和表达方式,使得新闻内容能够更好地引导受众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念和价值取向,促进生态意识的提升和传播。

对于涉及环境保护的英语新闻报道,翻译人员可以适当地加入一些环保倡导语言,以提醒受众关注环保问题,呼吁大家共同保护地球家园。

论生态翻译学及其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

论生态翻译学及其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

论生态翻译学及其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
生态翻译学是一种新兴的翻译学派,它强调翻译活动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应该考虑到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社会多样性以及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生态翻译学对翻译实践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首先,生态翻译学呼吁译者要具备全球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避免翻译过程中可能造成的文化误解和障碍。

其次,生态翻译学提倡翻译过程中要尊重原文作者的意图和表达方式,同时也要考虑到目标语读者的文化和审美背景,努力实现原汁原味的翻译效果。

另外,生态翻译学还强调了翻译活动与社会和自然环境之间的联系。

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应该关注翻译对环境的影响,避免使用不环保的材料和方式,尽可能降低翻译活动对环境的破坏。

总之,生态翻译学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指导意义,它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考虑到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和多
样性,以更加科学、全面、可持续的方式进行翻译活动。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汉英同传翻译研究》范文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汉英同传翻译研究》范文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汉英同传翻译研究》篇一一、引言生态翻译学是一个以生态视角审视翻译活动的跨学科理论,旨在以一种新的思维框架和理念,揭示翻译的生态特征与机制。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跨文化交流的增加,汉英同传翻译作为语言交流的重要桥梁,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将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出发,对汉英同传翻译进行研究,探讨其特点、策略及存在的问题。

二、生态翻译学理论框架生态翻译学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从整体、联系和动态的角度看待翻译活动。

它强调翻译活动与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以及译者的中心地位和责任。

在汉英同传翻译中,这一理论的应用体现在对翻译环境、文化背景、语言特性的综合考虑。

三、汉英同传翻译的特点汉英同传翻译是即时性、准确性和流畅性的结合。

它要求译者在短时间内理解源语信息,快速转换语言,同时保持内容的准确性和传达的流畅性。

在生态翻译学的视角下,汉英同传翻译的特点包括:1. 语境适应性: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考虑语境因素,如文化背景、语言习惯等,以实现准确传达。

2. 动态性:翻译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调整策略以适应变化的语言环境。

3. 交互性:译者和听众之间需要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以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

四、汉英同传翻译的策略与技巧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汉英同传翻译需要采用合适的策略和技巧。

首先,要理解原语的深层含义和文化背景,确保准确传达信息。

其次,要运用语言转换技巧,如词汇选择、句式调整等,使译文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此外,还需注意以下几点:1. 合理分配注意力: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合理分配注意力,关注源语信息的同时,也要关注听众的反应。

2. 灵活运用非语言手段:如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有助于增强翻译效果。

3. 跨文化意识: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避免因文化误解导致的信息传递失误。

五、汉英同传翻译中的问题与对策在汉英同传翻译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如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解、语言表达不地道等。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 加强文化对比研究:深入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提高跨文化意识。

生态翻译学十多年来研究发展状况总结-应用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生态翻译学十多年来研究发展状况总结-应用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生态翻译学十多年来研究发展状况总结-应用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生态翻译学是从生态视角对翻译进行的探索性研究。

它发轫于2001 年,发展至今已有十多年时间。

作为一门新兴的翻译学理论,其发展快影响大。

由中国学者首次提出的具有中国本土化特色的原创性翻译理论,理应受到我们更多的关注、完善和推广。

因此,有必要对生态翻译学十多年来研究发展状况进行概要的回顾与总结,以便发现其研究的不足及需改进之处,引导更多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以期提高生态翻译学的实际价值和影响力。

一、生态翻译学发展回顾在全球性生态的影响下,由于中国古代生态智慧的启发、相关领域学科发展的激励以及译学界生态取向翻译研究的促进,再加上现有译学理论研究的局限与缺失所产生的需要,生态翻译学应运而生[1] .生态翻译学的产生,不仅解决了译学理论研究的局限和缺失的问题,而且为当今踟蹰不前的翻译理论研究注入了活力。

生态翻译学起步于2001 年,全面开展于2009 年[1].据此,我们暂且按这两个阶段来分析总结。

(一)起步阶段(2001 -2008)生态翻译学的起步阶段主要表现为理论的提出和构建,以及参研的聚集与扩大。

它主要是由胡庚申教授提出并创立,构建过程也主要是由他个人完成。

在生态翻译学产生的初期,有不少学者参与到其中的讨论中来。

具体表现如下:1. 理论的提出与建构。

2001 年12 月6 日,胡教授在国际译联第三届亚洲翻译家论坛上宣读了《翻译适应选择论初探》一文,是我国学者在国际会议上宣读的关于生态翻译学方面的第一篇文章。

生态翻译学是在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文对翻译活动中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并对译文做出选择的探讨,为更系统构建翻译适应选择论铺平了道路,因而也为生态翻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1 -6.为更系统地构建翻译适应选择论,胡庚申教授于2004 年出版专著《翻译适应选择论》[3]1,介绍了生态翻译学是如何大胆借用达尔文进化论中的适应/选择学说中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基本原理,并把这种原理引入到翻译学领域,第一次比较全面系统地讲解翻译适应选择论的产生背景、理论基础和基本理论。

生态翻译学的“四生”理念

生态翻译学的“四生”理念

生态翻译学的“四生”理念生态翻译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领域,它将生态学的理念和翻译学的方法相结合,旨在促进跨文化交流与交流的可持续发展。

在生态翻译学中,有一个重要的理念被称为“四生”,即源生、素生、译生、生生。

这一理念旨在强调翻译活动应当在生态环境中进行,注重保护文化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本文将从“四生”理念的角度来探讨生态翻译学的意义和应用。

首先是源生。

“源生”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需要重视原文的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

原文的生态环境包括原文所处的地域特点、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等,而文化环境则包括原文的历史、宗教、风俗习惯等文化元素。

在进行翻译工作时,必须充分尊重原文所处的生态和文化环境,不能随意修改或曲解原文内容,更不能将其脱离原有的环境背景。

只有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进行翻译工作,才能够真正做到“生态化翻译”。

其次是素生。

“素生”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注重保护译文的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

翻译工作必须充分考虑译文的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力求使译文与当地的生态和文化相适应,避免对当地生态环境和文化习惯造成冲击和破坏。

在跨文化交流中,译文的质量不仅仅依赖于语言文字的准确性和通顺性,更重要的是要考虑译文是否能够与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相契合,这样才能有效地传递信息、促进交流。

再次是译生。

“译生”是指翻译过程中需要注重保护翻译者的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

翻译工作是一项高强度的认知活动,需要翻译者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翻译者的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对其工作质量和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翻译者应当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多参与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活动,保持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完成翻译工作。

最后是生生。

“生生”则是指翻译活动应当促进各个参与者之间的和谐共生。

在进行翻译工作时,翻译者、读者、原作者等各个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密切相关,需要建立和谐的交流和合作关系。

翻译者应当尊重读者的接受能力和文化背景,注重译文的可读性和易懂性;同时也需要尊重原作者的意图和创意,保持原著的风采和特色。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汉英同传翻译研究》范文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汉英同传翻译研究》范文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汉英同传翻译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汉英同声传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生态翻译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翻译理论,为汉英同传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文旨在从生态翻译学的理论框架出发,探讨汉英同传翻译的原理、策略及实践应用。

二、生态翻译学理论框架生态翻译学是一种以生态整体观为指导的翻译理论,强调翻译过程中的生态平衡和多元共生。

该理论认为,翻译不仅是语言层面的转换,更是文化、社会、心理等多方面的交流与融合。

在汉英同传翻译中,生态翻译学强调译者应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语言转换能力和跨领域知识,以实现高质量的翻译。

三、汉英同传翻译的特点与要求汉英同传翻译是即席的、实时性的语言转换过程,具有高度的时效性和挑战性。

首先,它要求译者对中英文双语及其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和熟练的掌握。

其次,同传翻译要求译者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快速的反应能力,以应对现场的各种变化和挑战。

最后,汉英同传翻译还需考虑语言的可接受性和表达的流畅性,确保目标语听众能够准确理解原语信息。

四、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汉英同传翻译策略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汉英同传翻译应遵循以下策略:1. 保持语言生态平衡: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充分考虑中英文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差异,力求保持语言的生态平衡。

在保留原语文化信息的同时,尽可能使译文符合目标语的表达习惯和审美标准。

2. 适应不同语境:在汉英同传翻译中,译者应灵活适应不同的语境,根据上下文信息调整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

例如,在正式场合和非正式场合的同传翻译中,语言的正式程度和语气都会有所不同。

3. 强调共存与共生:生态翻译学倡导多元共生的理念,在汉英同传翻译中应注重跨文化交际和多元文化的共存与共生。

通过丰富多样的语言和文化元素,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五、实践应用与案例分析以某国际会议的汉英同传为例,本文探讨了生态翻译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在本次会议中,译者通过灵活运用多种策略,如解释性翻译、简化词汇、转换句式等,实现了高质量的同传翻译。

生态翻译学理论探析

生态翻译学理论探析

生态翻译学理论探析文章介绍了生态翻译学的理论背景,阐述了生态翻译学的哲学基础。

阐释了生态翻译学的主要内容:是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来研究翻译,把翻译活动放到整个生态环境中去;它强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译者的中心作用;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的过程是译者的适应与选择的过程。

标签:生态环境;理论背景;翻译过程一、生态翻译学的理论背景生态翻译学是由清华大学胡庚生教授首次提出,且自2001年以来他连续多次发表了数篇关于生态翻译学的文章。

2004年他发表了一篇名为《翻译适应选择论》。

“该书以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中的‘适应与选择’为主线,构建了一个极富解释力的翻译理论框架,提出了一个新的综观翻译活动的宏观理论视角”。

[1]2005年7月在北京清华大学举行的关于翻译与跨文化交流的学术研讨会上,作为大会主席的胡庚生将翻译的生态环境研究作为本次大会重要的议题,号召全体参会者学习研究翻译的生态环境。

“生态翻译学‘正在引领许多学者了解生态翻译学的基本理论,领略生态视角翻译研究的强大解释力’”。

[2]“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是以译者为主導、以文本为依托、以跨文化信息转换为宗旨的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行为”。

[3]二、生态翻译学的哲学基础以达尔文提出的生物进化论,即适者生存理论为基础,胡庚生提出了生态翻译学理论,其中最主要的一部分是适应与选择理论。

生态翻译学理论倡导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过程,在这个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将所有与翻译的生态环境相关的因素考虑在内进行适应和选择。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最核心的内容是“生物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最基本的法则是适者生存”。

[4]一方面生物体要适应自然环境,另一方面又要接受自然环境的限制。

如果我们将自然选择基本法则应用到翻译研究中,不难发现译者要适应翻译的生态环境,译作也要适应翻译的生态环境。

与此同时两者也都必须接受来自于翻译生态环境的限制。

综上所述,翻译的过程应该作如下理解:翻译的选择可以分为两部分:对译者的自然选择和对译本的自然选择。

浅析翻译中的自然对等与方向对等理论——以《人间失格》原文、中译本、英译本为例

浅析翻译中的自然对等与方向对等理论——以《人间失格》原文、中译本、英译本为例

语言新探浅析翻译中的自然对等与方向对等理论——以《人间失格》原文、中译本、英译本为例白雪东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翻译的“对等性”作为翻译中重要的一环在各个年代均作为不同学派学者讨论的焦点而存在。

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到卡特福特的“等值替换”学说,学者们在翻译过程中均着眼于翻译文本,而在翻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译者却不被重视。

现代学者安东尼•皮姆提出了以译者为出发点的“自然对等”及“方向对等”理论,本文将从这两个理论出发进行分析讨论。

关键词:自然对等;方向对等;《人间失格》;翻译一、翻译中的对等理论“译”字在《说文解字》中的释义为“传译四夷之言者”,现代汉语将“翻译”解释为“将一种语言文字改变为相同意义的另一种语言文字”,英文维基百科中对于“translation(翻译)”的定义为“Translation is the communication of the meaning of a source-language text by means of an equivalent target-language text.”(翻译是通过对等的目标语言文本来传达源语言文本的意义),日本维基百科对于“翻訳”做出了如下的释义:“翻訳とは、Aの形で記録·表現されているものから、その意味するところに対応するBの形に翻案することである。

”(所谓翻译,就是从以A的形式来进行记录表现的东西,转换成与A意义对应的B的形式)。

无论是尤金•奈达还是其追随者萨尔学派,抑或是卡特福特,这些理论家提出的对等理论均以翻译文本作为出发点,竭力追求文本上的功能对等,却忽视了“译者”这个在翻译中时时刻刻发挥着主观能动性的群体。

源语言及目的语之间的翻译由译者来完成,为实现目的语文本对于源语言文本最大程度上的意义对等,译者应在最大程度上了解原文内容及风格等,此时翻译的过程中就产生了方向性。

国际知名学者安东尼•皮姆在论文《Natural and directional equivalence in theories of translation》(翻译理论中的自然与方向对等)(2007)中明确提出了翻译中的自然对等与方向对等,之后又在《Exploring translation theories》(翻译理论探索)(2010)中对于自然对等及方向对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解释。

翻译研究“生态范式”的理论建构

翻译研究“生态范式”的理论建构

结论
生态翻译学是一种全新的、独特的翻译理论。它与西方翻译理论话语体系有 着明显的不同之处,但同时也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和价值。通过将翻译过程置于自 然生态系统中进行考察和研究,生态翻译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 和理解翻译过程,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这种理论的提出,不仅丰富了我们对翻译过程的认识和理解,也为翻译实践 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指导方向。
2、生态翻译学的“新”
生态翻译学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和理解翻译过程,还为 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这种策略和方法强调译者的主观能动性, 鼓励译者在面对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差异时,尽可能地适应原文的特点,同时也要 考虑到译文读者的需求和语言习惯。这种新的策略和方法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新的 思路和指导方向。
2、生态范式理论建构的框架
生态范式理论的框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翻译生态环境、翻译生态链、翻译 生态评估和翻译生态发展。
(1)翻译生态环境指的是翻译活动所处的自然、社会、文化等环境。这些 环境因素对翻译过程产生重要影响,如自然环境会影响译者的思维方式、社会环 境会影响翻译的目的和功能等。
(2)翻译生态链指的是翻译过程中的各种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这些要素 包括源语言、目标语言、原文作者、译者、读者等,它们在翻译过程中形成了一 个相互、相互影响的生态链。
生态范式概念
生态范式理论源于生态学领域,强调生态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 关系。在翻译研究中,生态范式理论借鉴了生态学的理念,认为翻译与其周围环 境之间存在复杂的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关系包括但不限于翻译与源语言、目标语 言、文化、社会等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生态范式理论突出了翻译的动态性和复 杂性,强调在翻译过程中考虑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生态翻译学概述

生态翻译学概述

生态翻译学概述
生态翻译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将生态学和翻译学相结合,研究生态环境与翻译之间的互动关系。

它关注的是在翻译过程中如何保留和传达原文中的生态观念、生态知识和环保意识。

生态翻译学的研究范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生态知识传递:生态翻译学致力于在翻译过程中传递并呈现原文中的生态知识和环保观念,以增强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认识。

2. 生态词汇翻译:生态翻译学关注如何准确且恰当地翻译涉及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专业术语和词汇,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易理解性。

3. 语言文化适应:生态翻译学研究在跨语言和跨文化环境下如何适应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以确保翻译结果在不同目标文化中的有效传播。

4. 翻译技巧和策略:生态翻译学探讨在翻译过程中如何运用有效的翻译技巧和策略,以确保原文中的生态信息在翻译中得以保留。

生态翻译学的目标是通过翻译,促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传播和推广。

它在翻译教育、专业翻译实践和翻译审校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将生态学和翻译学结合起来,生态翻译学为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长津湖之水门桥》字幕翻译研究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长津湖之水门桥》字幕翻译研究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长津湖之水门桥》字幕翻译研究生态翻译学视角下《长津湖之水门桥》字幕翻译研究引言: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电影已成为各国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和载体。

然而,由于文化差异等诸多因素的存在,电影字幕翻译成为跨文化交流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以中国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为例,运用生态翻译学视角,探讨其字幕翻译在生态环境中的应用和影响。

一、生态翻译学的理论与背景1.1 生态翻译学的概念与特点生态翻译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研究领域,其探讨文化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生态翻译学强调翻译不仅仅是语言文字层面的转换,而是一种文化创造和转变的过程。

因此,生态翻译学强调翻译应考虑环境、社会、政治等多重因素,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1.2 生态翻译学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应用生态翻译学的理论与方法可以广泛应用于电影字幕翻译领域。

电影作为一种具有强烈文化色彩的艺术形式,其字幕翻译需要结合特定的文化背景,以便更好地传达电影的意义和情感。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字幕翻译可以帮助消除文化障碍,促进跨文化交流,进而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的背景与语境分析2.1 电影背景介绍《长津湖之水门桥》是一部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争中抗美援朝为背景的历史剧情片。

电影以长津湖战役为线索,通过讲述中国人民志愿军水门桥阻击战的故事,展现了中国人民对和平的渴望和抗争精神。

2.2 语境分析电影呈现了严峻的战争场景和复杂的人物关系,以及中国人民对和平的向往和牺牲精神。

电影中运用了大量的军事术语、战斗场景和情感表达,这些元素构成了电影的语境。

字幕翻译需要在保留原始意义的基础上,合理传达电影的情感和文化内涵。

三、《长津湖之水门桥》字幕翻译中的误差与问题分析3.1 语言结构的不同中文与英语的语言结构存在较大差异,中文偏重于表达关系,而英语则更注重主谓宾结构。

在字幕翻译过程中,这种差异可能导致某些语义无法准确传达。

3.2 文化差异的考量《长津湖之水门桥》涉及到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对家国情怀、尊崇长辈等的表达。

大数据下国内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现状

大数据下国内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现状

大数据下国内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现状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生态翻译学的研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以下是我对于国内生态翻译学研究现状的回答。

一、生态翻译学的概念
生态翻译学是一种新兴的跨学科研究领域,它将翻译与环境、生态、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相结合,探索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并通过翻译的方式传递生态信息,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二、大数据在生态翻译学中的应用
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使得生态翻译学研究的数据获取、分析和应用更加便捷和高效,为生态翻译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例如,通过大数据技术可以收集和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生态信息和环境政策,进而比较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环保观念和实践,为生态翻译提供更加全面和准确的信息和参考。

三、国内生态翻译学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生态翻译学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已经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学者和研究成果。

例如,北京师范大学的朱建平教授和王宏福教授等开展了一系列生态翻
译学的研究,探索了生态翻译的概念、方法和实践,并提出了生态翻译学的理论框架。

同时,也有一些生态翻译学的翻译实践和案例研究,如《生态文明建设纲要》的英译等。

总体来说,国内生态翻译学的研究还需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同时也需要更加广泛的跨学科合作和知识共享,以推动生态翻译学的发展和应用,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以来国内生态翻译学研究综述

以来国内生态翻译学研究综述

以来国内生态翻译学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生态翻译学,作为一种新兴的翻译研究视角,近年来在国内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旨在系统梳理和评述国内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现状,以期为该领域的深入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文将首先概述生态翻译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然后分析国内生态翻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成果,最后总结当前研究的不足和未来发展趋势。

生态翻译学是在生态学视角下对翻译活动进行的研究,它强调翻译过程中的生态平衡和和谐共生。

该理论框架融合了生态学、语言学、翻译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为研究翻译活动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在国内,生态翻译学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研究者们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出发,对翻译理论、翻译实践、翻译教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许多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观点和方法。

同时,国内生态翻译学研究也呈现出多样化和跨学科的特点,涉及文学、语言学、文化传播等多个领域。

然而,当前国内生态翻译学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方面,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理论研究成果未能很好地应用于实际翻译实践中;另一方面,研究方法相对单一,缺乏多样性和创新性。

因此,未来生态翻译学研究需要在深化理论研究的加强与实践的结合,探索更加多样化和创新性的研究方法。

本文将对国内生态翻译学研究进行全面的梳理和评述,以期为该领域的深入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本文也期望能够引起更多学者对生态翻译学的关注和研究,共同推动该领域的发展和创新。

二、生态翻译学理论基础生态翻译学,作为一种新兴的翻译研究视角,其理论基础主要源自生态学和翻译学的交叉融合。

生态学,作为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为翻译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论。

翻译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专注于语言转换的规律和实践,而生态翻译学则致力于探索翻译过程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

在生态翻译学的理论框架中,翻译被视为一个生态系统,其中包括原文、译者、译文、读者以及翻译环境等多个要素。

翻译技术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

翻译技术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

翻译技术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翻译技术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翻译技术不仅在商务、政治、文化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成为人们获取跨文化信息的重要工具。

目前的翻译技术在准确性、自然度和专业领域翻译方面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本文将探讨当前翻译技术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当前翻译技术研究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准确性不足目前的翻译技术在处理长句和复杂句式时常常出现准确性不足的问题。

尤其是在涉及到一些专业性较强的领域,例如医学、法律和金融等,机器翻译系统的准确性尤为重要。

当前的翻译技术在专业领域的翻译能力上仍然存在较大的挑战,容易出现歧义和错误理解,导致译文质量不高。

二、自然度不足除了准确性的问题之外,当前的翻译技术在翻译成果的自然度上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机器翻译系统产生的译文通常存在语法不通顺、语意不连贯的问题,让人感觉生硬、生僻,难以流畅阅读。

这对于文学作品、广告文案等文体要求较高的翻译任务来说,是一个较大的挑战。

三、专业领域翻译能力不足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对专业领域翻译的需求越来越大。

当前的翻译技术在专业领域翻译能力上与人工翻译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在医学、法律、金融等领域,机器翻译系统面临着专业词汇的准确翻译和上下文理解等难题,导致专业领域翻译质量不尽如人意。

除了上述问题之外,还有一些问题也亟待解决,例如多语言翻译、长文本翻译和语境识别等。

尽管面临着众多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翻译技术也将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未来,翻译技术的发展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向:一、深度学习技术的应用深度学习技术的不断发展为翻译技术的改进提供了新的思路。

通过利用深度学习技术对大规模语料库进行训练,可以提高机器翻译系统的翻译准确性和自然度。

深度学习技术的应用将为翻译技术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有望解决当前翻译技术存在的一些问题。

二、多模态信息的融合随着图像识别和语音识别技术的不断进步,翻译技术也将逐渐向多模态信息的融合方向发展。

生态翻译学应用研究现状

生态翻译学应用研究现状

的翻译理论。

本文在简述“生态翻译学”的基本原则及其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生态翻译学在文学作品、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的英译研究现状,以期推动生态翻译学应用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文学作品;非物质文化遗产;应用研究一、生态翻译学基本原则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在《生态翻译学的“异”和“新”——不同翻译研究途径的比较研究并兼答相关疑问》论文中指出:在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态翻译学,类比生态伦理,针对翻译实际,基于生态翻译学研究取向,演绎出生态翻译学的四个基本原则。

(1)平衡和谐原则,即保持原语生态和译语生态的平衡与和谐。

(2)多维整合原则,即评判译文的标准,不仅仅只是忠实于“原文”,也不仅仅只是迎合“读者”,而是要在保持文本生态的基础上,为实现译文在新的语言、文化、交际生态中“生存与长存”所追求的译文之整合适应选择度(整合适应选择度是指翻译人员进行翻译时,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等“多维度适应”以及其他翻译生态环境因素的“适应性选择”程度之总和)。

(3)多元共生原则,即译论研究的多元和不同译本的共生。

(4)译者责任原则,即译者要在翻译的过程、行为以及整个翻译的活动中“负全责”,统筹协调翻译环境(境)、翻译“群落”(人)、翻译文本(文)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通过译者责任原则来体现“境、人、文”三者的关联互动及平衡和谐之翻译生态整体观。

二、生态翻译学研究现状(一)国际研究现状在国外,E.Haugen提出了生态翻译的相关概念,并认为语言环境与生物生态环境存在着某些相似性,因此可以将生态语言学的研究与生态翻译学研究联系起来,将生态语言学研究作为参考模式服务于生态翻译学。

1988年,彼得·纽马克提出将生态学特征作为翻译过程中文化介入的主要特征,并且指出生态翻译学的基础研究之一是翻译适应选择论;2001年,《翻译适应选择论初探》在第三届国际译联亚洲翻译家论坛上的宣读使生态翻译学得到重视;2003年,《翻译与全球化》的发表标志着生态翻译学的发展迎来了一个重要的阶段。

生态翻译学下的英语新闻翻译分析

生态翻译学下的英语新闻翻译分析

生态翻译学下的英语新闻翻译分析生态翻译学是一门翻译学科,研究自然环境、生态系统和人类与其之间相互作用的翻译。

英语新闻的翻译是生态翻译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英语新闻翻译需要翻译者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以及对新闻内容背景和上下文的理解。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英语新闻的翻译。

1. 语言风格英语新闻的语言风格通常是简洁、直接和准确的。

翻译时,需要保持这种语言风格,使得翻译出来的文本也具有这种特点。

同时,由于英语新闻常常使用缩略语、专业术语和新名词等,翻译者需要对这些词汇进行解释,并且尽可能使用与源语言相对应的词汇,以保证翻译的准确性。

2. 内容背景英语新闻的内容通常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包含了大量的专业术语和行业知识。

翻译者需要了解这些领域的背景和规律,以便在翻译过程中准确表达新闻内容。

例如,一篇关于环境保护的英语新闻,翻译者需要了解环境保护相关的法规、政策和技术知识,才能准确理解和翻译文本中的专业术语和术语组合。

3. 上下文理解英语新闻的翻译需要对文章的上下文有深刻的理解,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连贯性。

翻译者需要通过对上下文的理解,将文章中隐含的信息和情感准确表达出来。

例如,在一则报道中,“she has fought tirelessly for environmental justice",其中的"environmental justice"是一个尚未普及的术语,需要翻译者通过上下文的理解,理解其意思为“环境公义”。

4. 翻译平衡英语新闻的翻译需要平衡原文的表达方式、风格和主题,使得翻译后的文本与原文相比,更适合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和语言习惯。

例如,在报道环境问题的新闻中,由于西方国家注重环境保护的传统习惯,其报道通常强调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必要性,而翻译成中文时需要适当减弱这种语气,适度调整其表达方式,以使得翻译的文本更符合国内读者的口味。

总之,英语新闻翻译需要翻译者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语言运用能力,同时需要采取科学的翻译方法,通过对语言风格、内容背景、上下文和翻译平衡的理解和应用,达到准确、清晰、连贯的翻译目的。

生态翻译学

生态翻译学

生态翻译学生态翻译学是一门独特的学科,结合了生态学和翻译学的理论与方法,旨在探讨翻译活动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通过研究翻译的生态学维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翻译过程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变化,以及翻译对于生态平衡和环境可持续性的作用。

生态翻译学的核心概念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因素组成的相互作用的生态单位,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它们的生活环境。

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对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至关重要。

翻译学翻译学是研究语言之间相互转换的过程和规律的学科,涉及语言、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

翻译学旨在实现不同语言之间的沟通和理解,促进文化交流和交流。

生态翻译学生态翻译学将生态学和翻译学的理论与方法相结合,研究翻译活动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影响。

生态翻译学旨在探讨翻译对于环境、生物多样性和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翻译活动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生态翻译学的研究内容生态翻译学的研究内容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生物多样性保护翻译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帮助人们更好地意识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

通过准确传达生物多样性相关信息,翻译可以扩大公众对于环境保护的认识,促进人们对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尊重和保护。

环境意识传播翻译在传播环境保护理念和推动环境行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生态翻译学可以研究不同文化对于环境意识的表达方式和传播途径,帮助加强全球范围内的环境保护合作和交流。

气候变化应对翻译活动可以帮助传播气候变化相关信息,提高公众对于气候变化的认识和理解。

生态翻译学可以研究气候变化相关文本的翻译策略和效果,为制定更有效的气候变化应对政策提供参考和支持。

生态翻译学的未来发展生态翻译学是一个新兴且具有潜力的交叉学科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包括:•深入研究翻译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探索翻译在生态保护和气候变化应对领域的应用潜力;•建立跨学科研究团队,促进生态翻译学与其他学科的交流与合作;•推动生态翻译学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为解决环境和气候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字幕翻译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字幕翻译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字幕翻译生态翻译学是指将翻译活动置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生态系统中来研究,关注翻译在社会、文化、自然等多重要素交织的复杂网络中的作用。

生态翻译学主张翻译应该注重整体性、互动性和平衡性,强调翻译活动对于生态系统的影响和反馈。

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字幕翻译作为影视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注重作为原文文化和目标文化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致力于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与交流。

字幕翻译还要承担起对环境、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注重传播环境保护、社会公正、人类尊严等积极价值观。

生态翻译学的理念为字幕翻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引导字幕翻译朝着更加生态化、人文化的方向发展。

1. 文化传播与交流在生态翻译学的视角下,字幕翻译需要注重在文化传播和交流中扮演的角色。

在进行影视作品的字幕翻译时,翻译人员要充分考虑原文文化和目标文化之间的差异,尊重原作品的文化背景和内涵,同时在翻译过程中兼顾目标观众的接受习惯和价值取向。

通过精准的翻译技巧和文化转换,实现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促进文化多样性的交流和传播。

2. 社会责任与环境保护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字幕翻译还要承担起对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的使命。

在翻译影视作品中,翻译人员要警惕不当的价值观和文化观念的传播,在翻译中要积极传播环保、节约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环保理念。

还要关注社会公正、人权平等等社会价值观的传播,通过字幕翻译传递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引导观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 永续发展与平衡发展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字幕翻译还要注重影视作品的永续发展和平衡发展。

在翻译实践中,翻译人员要倡导翻译材料的永续利用和循环利用,避免过度开采、浪费和破坏环境。

还要注重平衡发展,促进不同文化间的平等交流和资源共享,反对文化霸权和文化歧视,实现多元文化共存和共荣。

三、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挑战与机遇挑战:1. 文化差异与价值观念的冲突。

不同文化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翻译人员在处理这些差异时需要审慎对待,避免文化冲突和价值观念的碰撞。

生态翻译学生态理性特征及其对翻译研究的启示

生态翻译学生态理性特征及其对翻译研究的启示

生态翻译学生态理性特征及其对翻译研究的启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生态翻译学的生态理性特征及其对翻译研究的启示。

生态翻译学,作为一种新兴的翻译理论,强调翻译活动的生态性,即翻译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关联和动态平衡。

本文首先将对生态翻译学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生态理性的内涵和特征。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分析生态翻译学对翻译研究的影响,包括翻译策略的选择、翻译质量的评估以及翻译研究的新视角等方面。

通过深入研究生态翻译学的生态理性特征,本文旨在为翻译研究提供新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推动翻译研究向更加全面、深入的方向发展。

二、生态翻译学的理论基础生态翻译学,作为一种新兴的翻译研究视角,其理论基础源于生态学和翻译学的交叉融合。

生态学,作为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其核心理念是生态平衡和共生共荣。

而翻译学,作为研究语言转换和文化交流的艺术与科学,其目标在于实现信息的准确传递和文化的有效沟通。

生态翻译学借鉴了生态学的核心观念,将翻译过程视为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其中原文、译文、译者、读者以及社会文化环境都是这个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生态翻译学的理论框架中,翻译被看作是一种适应和选择的过程。

译者作为翻译生态系统中的主体,需要适应原文的语言风格、文化内涵和语境等因素,同时也要适应目标语言的文化环境和读者的阅读习惯。

在这个过程中,译者需要运用自身的翻译能力和智慧,进行恰当的选择和转换,以实现原文和译文之间的生态平衡。

生态翻译学还强调翻译过程中的整体性和关联性。

它认为,翻译不仅仅是一个语言层面的转换过程,更是一个涉及文化、社会、历史等多个层面的复杂系统。

因此,在翻译实践中,译者需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确保译文在语言、文化和社会等多个层面上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生态翻译学的理论基础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它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翻译的本质和规律,还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有效的指导。

在未来的翻译研究中,我们应进一步探索生态翻译学的理论内涵和实践应用,为推动翻译学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翻译能力的自然化研究*周玉华(宁波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 浙江宁波 315211)摘 要:在认知科学范式下,翻译能力研究关注译者在实施翻译行为时表现出的翻译认知能力。

鉴于当前认知科学研究成果并不充分,本文借鉴生成语言学“方法论的自然主义”这一研究路径,对翻译能力的来源、构成与发挥提出了部分解释性假说。

分析发现,翻译能力自然化研究的核心任务是解释翻译行为实施过程中的因果作用链条,这其中,译者的生理基础、个体特质与意识状态构成翻译能力发挥的必要条件。

同时基于这一解释,翻译研究的科学性获得了进一步的证实。

关键词:翻译认知研究;翻译能力;自然化;方法论的自然主义[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3-6539(2013)04-0023-06A Tentative Inquiry into the Naturalization of Translation CompetenceZhou Yuhua(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Ningb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ingbo 315211,China )Abstract :Within the cognitive paradigm ,translation competence refers to the cognitive ability translators exhibit in their process oftranslation .Due to the insuf fi cient fi ndings in cognitive sciences ,this paper ,with the help of methodological naturalism from Generative Grammar ,builds up hypotheses on the formation ,composi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ranslation competence .It is revealed in the paper that studies on translation competence should focus on uncovering the inner causal chain among translator ’s translation activities of which translator ’s biological basis ,personal features and state of consciousness are indispensable factors .Findings in this paper also further prove the scienti fi c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 as an independent subject .Key words :cognitive paradigm of translation studies ;translation competence ;naturalization ;Methodological Naturalism*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项目批准号:11YJC720019)部分研究成果;同时本研究得到了浙江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项目与宁波工程学院2012校级课题的资助。

[收稿日期] 2012-9-6[作者简介] 周玉华(1980~ ),女,上海人,硕士,宁波工程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翻译研究、应用语言学。

作为一门独立研究学科,翻译研究首先要面对的便是其本身的“科学性”问题。

将翻译研究视为“科学”肇始于翻译研究的语言学转向。

随着语言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大量引入,翻译过程中的文本解读与译文重构过程被以形式语言为基础加以描述,翻译研究就此有了“科学性”。

基于这一视角,翻译研究的科学性实质上来自于语言学研究的科学性,并且严重依赖于语言学自身科学化建设的成果。

所以,当语言学研究的科学性受到质疑时,翻译研究的科学性也就岌岌可危了。

那么,如何能既避免翻译研究的片面性(仅依据语言学),同时又保证翻译研究的科学性?我们认为可行的选择之一就是视翻译活动为人类认识活动的一部分并对其具体的认知过程进行自然化研究。

这主要是因为:(1)以翻译行为内在的认知过程为研究对象,研究译者翻译认知过程中的认知语境构建与决策考量及其影响,从而可以在认知科学的基础上实现对语言、文化、社会等各类翻译相关因素的综合研究;(2)以翻译认知过程为研究对象,这使得借鉴认知科学的研究方法与既有理论成果成为可能,而后者无疑是科学的。

对翻译认知过程进行的各项研究可以被总称为“翻译认知研究”①。

目前,此类研究尚处于初期阶段,理论基础有待于加强,研究内涵有待于丰富,研究方法也有待于细化。

本文即属于在这些方面的初步尝试。

本文将借鉴生成语言学的研究方法,讨论翻译能力自然化研究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一、翻译能力自然化研究的路径:生成语言学的启示1.奈达的研究与不足翻译研究对语言学研究成果的借鉴主要有两个来源:结构主义语言学与生成语言学。

翻译研究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模式“只关注一个封闭符号系统中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而把‘人’、‘时间’、‘空间’等概念完全排除在外”(吕俊﹑侯向群,2006:65),因此“翻译也就被当作独立于文化、社会环境的一套系统作业来研究”,这是“最令人不安的”(V enuti,1998:25)。

不同于结构主义语言学模式的是,另一个为“翻译科学”大声疾呼的翻译研究者奈达(Eugene Nida)采用的是乔姆斯基生成语言学的研究模式(Nina,1964/2004)。

奈达尤其借鉴了乔姆斯基“普遍语言”(Universal Grammar)思想和他对语言“表层结构”(surface structure)与“深层结构”(deep structure)的划分。

基于此,奈达认为翻译是以语言相对稳定的深层结构为基础实现的在不同语言表层结构之间的转化。

实际上,虽然所运用的语言学理论不同,但是奈达同样没能避免同时代其他翻译研究者只关注语言因素的片面性,以致根茨勒(Edwin Gentzler)在《当代翻译理论》(修订本)中对奈达的研究尖锐地批评道:“这些方法根本谈不上科学,它们坚持的是某种先验的、乌托邦式的翻译观念。

这些方法主要关注的是一个无法证实的空间(non-verifiable space)——即人类心灵的黑箱——并且夸大其辞地谈论可译性以及翻译过程应该如何发生。

这些恰好是乔姆斯基告诫不要做的,但却被做了。

”(Gentzler,2004:75~6)然而,根茨勒的这段评论本身亦包含两个误解:(1)心灵的黑箱在当前科学水平下的确很难获得“证实”,但这并不表示它就是应该被放弃的研究领域,研究者完全可以通过试验、反思、描述等方式对其内在构成与运作方式加以猜测并提出科学假说,更何况,认知科学、心理学、脑科学等自然科学研究的进展已经为我们提供了部分研究的基础;(2)根茨勒对于乔姆斯基理论的理解多是停留在奈达借鉴的阶段,即20世纪50~60年代,然而在其后的理论中,乔姆斯基一直没有放弃过“普遍语法”概念,并且愈发关注语言的“生成过程”(可参见乔姆斯基后期的“最简方案”与21世纪初提出的狭义/广义语言能力划分),所以基于乔姆斯基语言学理论,不仅可译性是有保障的,而且对于翻译认知过程的“科学”研究也是恰当的、可行的。

实际上,奈达对乔姆斯基语言学理论的借鉴中也存在着两个方面的片面性。

片面性的第一个方面正是根茨勒以及其他研究者所普遍意识到的——研究领域的片面性,即翻译研究不应该只关注语言转换,更不能仅凭语言转换就确定其学科性质;片面性的第二个方面是,奈达只借鉴了乔姆斯基早期的语言学研究成果,完全没有注意到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研究方法,这一忽略的直接后果便是,乔姆斯基的生成语言学理论在后续研究中不断变革、更新,然而奈达有关翻译科学性的研究却一直停滞不前。

那么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研究方法是什么?它们是否可以被运用到翻译研究中呢?2.乔姆斯基“方法论的自然主义”自然化的研究方向缘起于一个基本的知识论疑问:我们如何在贫乏的感觉刺激的基础上构建起关于世界的丰富的理论?对于这一问题的解答只能从经验事实起步,但同时也必须要超越经验走向理论性认识。

乔姆斯基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学研究来对这一疑问做出解答。

他将自己在研究中所运用的方法论原则概括为“方法论的自然主义”(methodological naturalism),在具体研究中,这一原则主要表现为两种形态,分别被称为“溯因推理”(abduction)与“伽利略—牛顿风格”(Galilean-Newtonian style)。

“溯因推理”最初是由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逻辑学家、符号学家皮尔士(Charles Sanders Peirce)提出来的。

皮尔士将溯因推理解释为“一个形成解释性假设的过程”,并将这一过程概括为(Peirce,1975:189):a.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C被观察到。

b.如果H为真,那么C会是一个不言而喻的事实。

24c.所以,有理由相信H为真。

这其中H为一个蕴涵C的假说,同时也是一个可能得出的新的知识。

溯因推理主要有3个特点:基于人类生理本能、创新性、假说性。

首先,溯因推理基于人类进化而来的生理基础,是人类的“猜测本能”(guessing instinct);其次,溯因推理是产生新认识的逻辑形式,相对而言,“归纳只是确定某种量值,而演绎则只是从一个纯粹假说推论出其必然的结论”(Peirce,1975:171),只有溯因推理才会形成创新性的假说;最后,溯因推理只是“一种洞察性的行为”,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因而“这种洞察可能是错误的”(Peirce,1975:113)。

乔姆斯基十分推崇皮尔士的溯因推理逻辑(Chomsky,1994:182),并自述是“皮尔士的释义者”(Chomsky,1977:71)。

生成语言学中的“语言官能”(the faculty of language)、“普遍语法”、“模块理论”(modular theory)等理论或概念的提出均是基于语言事实“溯因推理”的结果。

不同于“溯因推理”的是,“伽利略—牛顿风格”并不是一个具体的理论或逻辑形态,它实际上是对伽利略、牛顿等主要科学家研究方法的一种概括性总结。

乔姆斯基并不是首先提出这一名词的人②,但他对这一名词的内涵做了最为清晰的阐述。

他认为,伽利略、牛顿等科学巨人对科学的贡献不仅是具体的科学研究成果,同时还包括一些重要的研究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