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翻译小说语法标记显化的语料库研究_胡显耀

合集下载

基于“翻译工作坊”语料库的显化实证研究

基于“翻译工作坊”语料库的显化实证研究

翻译与词典学研究基于“翻译工作坊”语料库的显化实证研究广东财经大学 马祎秀摘要:本文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和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翻译学研究生课程“翻译工作坊”的合作项目为例,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验证学生译文与出版译文中的显化趋势以及两组译者群之间的差异,借助语料库建库工具奥利芬特(Olifant)自行建立单向双语平行语料库,检索原文及其两组汉译本。

通过比较两组译本在显化方面的异同,本文描述并探讨在社会文化规范下不同译者群翻译能力的表现和规律性策略的运用,以期对翻译教学有所启示。

关键词:显化;“翻译工作坊”;规范;译者能力作者简介:助教,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翻译教学。

电子邮箱:mayixiu@1 引言本研究起源于一项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外研社)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北外)翻译学研究生课程“翻译工作坊”合作的课程项目。

该项目是维耶纳(Vienne, 2000)关于翻译培训的“模拟真实情景法”(real-life like assignment)的实践,由22名翻译学二年级研究生参与,每个学生独立翻译一篇文学作品。

原文为劳伦斯、霍桑和海明威的著作,长度从2000词到18000词不等。

翻译工作完成后,学生译者就自己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心得体会做总结汇报,外研社编辑抽查检验译文的质量。

“翻译工作坊”包括了翻译情景的所有重要因素:翻译的要求者(外研社),译者(翻译学研究生),修订者(外研社),译文使用者(高校教师、翻译学生、文学爱好者等)或译文读者。

整个项目结束以后,笔者收集了项目的语料并自建“翻译工作坊”平行语料库,同时综合各方的报告和反馈,发现学生译者与出版译者之间一些耐人寻味的差异。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差异?有关研究能否给翻译教学带来一些启示?从这些问题出发,笔者从显化的角度对两组译文进行对比分析。

本文旨在解决的问题主要有:1)出版译文的显化程度是否比学生译文高?2)如果出版译文的显化程度高于学生译文,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一现象的?3)显化程度上的差异是否反映了两组译者翻译能力的差别?本文基于平行语料库,调查学生译文和出版译文的显化程度差异,从语言和非语言层面考察显化差异的原因。

国内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显化和隐化研究综述

国内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显化和隐化研究综述

国内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显化和隐化研究综述张瑞华 郭桐杉 (天津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 300222)摘 要: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主要采用描写法和比较法。

随着翻译研究越来越重视对翻译特征和翻译共性的探讨,显化和隐化现象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作者在中国知网核心及外语类期刊中检索,通过筛选,得到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显隐化文献共68篇。

本文将这些研究进行归纳、整理并加以评论,客观、全面地呈现了国内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显隐化研究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关键词: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显化;隐化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A Review of Corpus-based Translation Studies on Explicitation and I mplicitationZHANG Rui-hua GUO Tong-shan(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ianjin 300222)Abstract: Corpus-based translation studies mainly employ descriptive and contrastive methods. Research on explicitation and implicitation has received more attention due to the growing attention to translation features as well as translation universals. 68 corpus-based articles on translation explicitation and implicitation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core journals included in CNKI. On the basis of these articles,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and reviews comprehensively the development and status quo of corpus-based research on translation explicitation and implicitation.Key words: corpus-based translation; explicitation; implicitation收稿日期:基金项目:作者简介:2019-12-09201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话语分析视角下西方媒体话语中的中国概念研究”(17YJA740068)张瑞华(1972-),女,山西人,博士,天津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语料库语言学、语料库翻译学。

基于《红楼梦》汉英翻译语料库的人称代词显化研究

基于《红楼梦》汉英翻译语料库的人称代词显化研究
果 显化 真是 翻译 固有 的特征 . 么翻 译文 本可 能 会 比 那
汉语 原 创文 学语 料库 的对 比分 析 . 现 翻译文 学 作 品 发 中人 称 代词使 用 频率 高于 原创 文学 人 的研究 都证 前 实 了汉语 翻译 文本 中 的人称 代 词 使 用频 率 远 远 高 于 汉语 原 创文 本 . 现 了汉语 翻译 文本 人称 代词 显 化 的 体 普遍 特 征 。 那么 , 汉译 英 时人称 代词 数 量是否 会增 多 ? 英语 翻译 文本 中 的人 称代 词 使 用 频率 是 否 高 于英 语 原创 文 本?译 本 间在人 称代 词使 用方 面有 什 么差 异 ?
第 三人 称 代 词 , 反 映 出杨 译 本 的 衔接 度 更 高 研 究表 明 , 译 英 时 , 称 代 词 的 明显 增 加 并 没 有 带 来 译 本 显 化 度 的提 这 汉 人
高 . 一 方 面 反 映 了英 汉 两 种 语 言 形 式 化程 度 的 差异 , 一 方 面 体 现 了翻 译规 范 对 显化 的影 响 这 另 关 键 词 : 红 楼 梦 》 人 称 代 词 显 化 ; 料 库 《 ; 语 中 图分 类 号 : 1 . H3 95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3 1 9 ( 0 1 1 一 1 7 0 17 — 9 92 1 )8 O 1— 3
原 文 .通 过 比较 同一语 言 中 翻译 文 本 和非翻 译 文本 .
减 少趋 势 . 际显化 不 明显 : 相 对 汉语 原 创 文 本来 语 而 说。 翻译 文 本 的人 称 代词 数 量 显 著增 多 . 比显 化 明 类
显 。王 克非 、 胡显 耀 [] “通过 对 汉语 翻译 文学语 料固有 特 征[9 6] - 此时 . 化研究 显 不 再局 限于语 言 间的 比较 .而转 向语 言 内 的 比较 . 即 同一语 言 不 同变体 之 间 的 比较 B k r-提 倡 用单语 a e[8 7] 可 比语 料 库来 揭示 翻译 中的显化 现 象 的假设 是如 她

我国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研究述评(以2004年至2013年为历时)

我国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研究述评(以2004年至2013年为历时)

二 、我国近 1 0年语料库译者风格研究调查与述评
Mo n a B a k e r ( 1 9 9 3 ) 不仅 是 第 一 个倡 导把 语料 库 应 用
和T e x t a n z从译 本 中 的 词汇 变化 量 、句 子 长度 、可 读 性 , 以及 情 感 表 现 、 比喻修 辞 翻 译 等方 面 入 手 ,对 《 荷 塘 月 色》三 个译 本的文 体特 征进行对 比分析 。
参考文献 : 【 1 ] 霍跃红 ( 2 0 1 0 ), 基 于语 料 库 的译 者 文 体 比 较 研 究。 大连理 工大 学学报 , 3 1 ( 2 ) ,1 1 1 - 1 1 5 。 [ 2 】 霍 跃红 ( 2 0 1 1 ), 基于 语料 库 的翻 译 文体 学应 用研 究~ 以 《 荷 塘 月色》 的 三个 英译 本 究 翻 译现 象 的 学 者,她 首先 提 出 并实 践 了用 语料 库 来 探 索 译 者 的风 格 。她 成 功地 将 语 料 库 中发 现 的 语 言模 式 与 超 语 言 的 翻 译 过 程 方 面 结 合 起 来 进 行 研 究 。B a k e r 的 这 项研 究利 用 语料 库 对 比 分析 了英 国 当代 著 名翻 译 家
更加 重视 。
国 内语 料 运用 语 料 库 的方 法 来 研 究译 者 风 格 的文 章
也 相对 较少 。笔者 基于 w ww . c n k i . n e t,对 2 0 0 4年到 2 0 1 3
年 关 于用 语 料 库 方法 来 探 索译 者 风 格 的 文章 进 行 了一 个
P e t e r B u s h 和 P e t e r C l a r k的多 部译 著 , 发现 了两者 不 同 的 翻 译风 格 。

汉意意汉文学平行语料库的研制

汉意意汉文学平行语料库的研制

语料库语言学 2020年 第7卷 第2期汉意意汉文学平行语料库的研制*北京外国语大学 余丹妮提要:北京外国语大学汉意意汉文学平行语料库是首个以意大利语经典文学作品及其汉语译本、汉语经典文学作品及其意大利语译本为语料创建的双语双向平行语料库。

语料库研制的主要环节包括语料文本的搜集与选择、语料电子化、语料对齐与语料检索功能的实现。

本语料库基于互联网进行部署,向相关领域的学习者、译员及研究人员开放,有助于促进汉语—意大利语文学翻译的教学与研究,以期进一步推动中国文学的对外翻译。

关键词:汉意意汉文学平行语料库、意大利语、文学翻译1. 引言双语平行语料库的建设与研究已有近30年的历史。

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上第一个双语库在加拿大建成(王克非、黄立波 2012:3)。

平行语料库的开发与研制是语料库翻译学取得新突破的数据和方法基础,其潜力有待激发(王克非、黄立波 2012:8)。

目前,平行语料库涉及的语言主要为英语,比如德英文学文本平行语料库(GEPCOLT)、隆德大学开发的英语—瑞典语双向平行语料库(ESPC)、博洛尼亚大学开发的英语—意大利语双向平行语料库(CEXI)等(王克非、黄立波 2012)。

目前仍未发现汉语与意大利语作为句对的双语平行语料库以及相关研究。

自2019年3月,我国与意大利签署《“一带一路”倡议谅解备忘录》以来,中意两国在各领域的合作日益加深,意汉文学翻译领域及翻译教学的需求不断增长。

1980—2017年,37年间,在意大利仅以书籍形式出版的中国文学译作就有260部(吴菡、吴志杰 2018)。

在这一背景下,汉意意汉文学平行语料库CIICLPC的创建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将为两国的文学翻译研究、文学交流与语言教学等提供突破性的数据共享平台,为现有翻译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更系统地推进意汉翻译研究。

*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意汉双向平行语料库的构建与研究”(19YJC740044)、北京外国语大学一流学科建设自主选题重点项目“意大利语语言学研究概论”(YY19ZZA022)和北京外国语大学一流学科建设自主选题重点项目“汉语—欧洲非通用语双语平行语料库”(YY19ZZA021)的阶段性成果。

国内翻译显化现象研究概述

国内翻译显化现象研究概述

高等教育课程教育研究7学法教法研究一、引言在翻译实践中,当涉及到源语与目标语语言因素、文化背景、文体风格等相异时,译者往往采用显化手法将隐含在源语中的信息在目标语中明确表示出来,以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

显化研究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国家,21世纪才被中国学者关注。

虽然国内对翻译中显化现象研究时间不长,但由于显化在翻译中普遍使用,目前已吸引了一批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并取得一定研究成果。

本文旨在对国内翻译中显化现象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使更多学者了解国内显化研究现状,促进国内翻译显化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二、显化研究的背景显化(explicitation )这一概念最早由法国学者Vinay 和Darbelnet 提出,将其定义为“将源语中隐含但能从语境中推理出来的信息在目标语中明确说明的过程”(Vinay & Darbelnet ,1958:342)。

随后,Blum-Kulka 率先对显化进行了系统研究,并于1986年提出“显化假说”。

Blum-Kulka 认为成功的翻译需要对语篇和话语进行复杂处理,翻译过程中可能会使译文较原文更冗长,这是由于译者对源语中衔接词的显化造成的。

该假说提出后,众多西方学者开始把目光转向显化研究,并纷纷验证和丰富显化假说。

加拿大学者Séguinot (1988)对Blum-Kulka 的“显化假说”提出了质疑。

她认为Blum-Kulka 对显化的定义过于狭隘,显化现象不仅是指语言变得冗余。

显化可以表现为没有的意思在译文中表现出来,也可以是原文中隐含的意思,或从语境中可以推断出来的意思在译文中表现出来,或者是译文对某个语义给予特别强调。

随着显化研究的不断深入,显化定义、分类、动因等一系列课题得到了西方学者的关注与探索,显化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得到拓展。

三、国内显化研究成果国内的显化研究21世纪后才开始起步,较西方相比起步较晚。

显化最初是作为Baker 提出的翻译普遍性之一进入国内学者研究视角的。

《荷塘月色》英译本在句法层面的显性化

《荷塘月色》英译本在句法层面的显性化

一一一一一一一语言学研究本栏目责任编辑:谢媛媛《荷塘月色》英译本在句法层面的显性化许可(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上海200092)摘要:汉语文学作品的英译本的显性化现象一直广受讨论,而对于汉语散文的英译本显性化的研究比较散乱,并没有在词汇、句法或语篇层面形成系统的探究。

该文旨在句法层面,通过三个角度主语与主题、树形与竹形结构、形合与意合的英汉之间区别,分析得出英译本散文的显性化手段与特征。

关键词:句法结构、主语、主题、谓语、连接词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039(2016)24-0231-02现代散文产生于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作为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的重要代表人之一,朱自清优美清新的散文一直深受国内读者的喜爱。

近年来众多学者对他作品的英译本进行研究,可见其英译本作品的重要性,以及朱自清散文对国外读者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本文力图通过分析对比《荷塘月色》朱纯深与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英译本,探究汉译英过程的在句法结构层面上的显性化现象。

1汉语散文的英译本显性化现代汉语的散文狭义上是以记写“我”(作者)的经历、感受、联想为主,或记人叙事,或状物摹景,或抒情述怀的文学体裁,是一种富于感发性、内容精粹、语言清新自然的文学作品(郑慧,2012:65)。

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是这样的现代文学性散文。

Blum-Kulka 与Baker 都认为“显性化假设”是所有语言翻译共同的规则,即使译文增强衔接与连贯的显性化(Munday ,2008:96-97)。

显性化(explicitation )是指译文以更明显的形式表述源文本的信息,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在词汇层面、句法层面与语篇层面上增添解释性短语或添加连接词等来增强译本的逻辑性和易解性(刘彦仕,2007:64)。

然而汉语文学作品的英译本的显性化不止于此,显性化亦存在与人称代词使用与连接词的增加。

通过分析北京外国语大学的“通用汉英对应语料库”,王克非与胡显耀(2010)在《汉语文学翻译中人称代词的显化和变异》中指出在汉语原创作品的人称代词数量使用远远少于其英译本(王克非,胡显耀:2010:17)。

高级文学翻译胡显耀——复习资料

高级文学翻译胡显耀——复习资料

Chapter 11. ⽂学翻译的内容:对⽂学作品的语⾔形式、艺术⼿法、情节内容、形象意境等的再现;2. ⽂学翻译作品的语⾔特征:想象性、审美性、创造性、抒情性;3. ⽂学翻译作品的特点:审美性、形象性、创造性、抒情性和模糊性;4. 奈达对翻译的定义:翻译等值论(意义和⽂体的等值);5. ⽂学翻译的双重含义:⽂学翻译作品(构成“翻译⽂学”体裁)、⽂学翻译⾏为(创造翻译⽂学的过程);6. 翻译⽂学与⽂学系统的关系本质:翻译⽂学的地位问题;7. 20世纪70年代以⾊列学者 埃⽂-佐哈⼉:多元系统论 —— 明确提出翻译⽂学是本民族⽂学多元系统的⼀部分(a.多元系统“萌芽”/“年青”状态 b.多元系统“边缘”/弱势状态 c.多元系统“危机”/转折点/真空状态);8. 20世纪90年代中国学者 谢振天等⼈:创造性叛逆 —— 译者主体创造性和⽂学翻译作品的汉语属性是这⼀论断的主要依据;9. 20世纪50年代中国学者 傅雷:神似论;10. 中国学者 钱钟书:化境论;11. 前苏联学者 费道罗夫:等值论翻译标准(思想内容、修辞、作用等值);12. 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 奈达:等效标准(源语和目标语读者反应⼀致);13. 20世纪30年代中国学者 林语堂:忠顺美标准;14. 严复的三字翻译标准:信(⽂学翻译的基本伦理,本质上是⼀种维持翻译存在的必然因素和基本伦理)、达(⽂学翻译的必要条件)、雅(译者的主体选择);15. 严复主张雅的理由:a. 为让译本符合当时的⽂章正轨,流传久远 b. 为更通顺流畅的传达原作之深义;16. 实践中的翻译⽂本选择:看似是译者选择了个别⽂本,实际往往是社会⽂化通过奖励和提⾼译者声望等⽅式对译者进⾏筛选;17. 对原作的研究:对原作和作者其他作品的检索和研究、对作者居住地的考察、历史研究、版本研究、⽂学研究、评论;18. ⽂学译本的创造:a. 译者考虑如何实现⽂本目的,尤其再现语⾔艺术形式 b. 考虑当时的⽂学翻译规范对译⽂的接受或排斥 c. 译者正视自⼰的主体作用,协调自⼰与⽂本目的和翻译规范的关系;19. 翻译可能受到外⼒的删减和改变;20. 林纾:25年里翻译了11个国家98位作家的163部作品,其翻译更恰当的称呼是“译述”或“改写”; Chapter 21. ⽂学翻译是⼀种富于创造性的,⾼度复杂的艺术形式,它要求译者准确的理解作为艺术品的原作,并创造出同为艺术品的译作。

基于语料库的汉译文学作品的显化实证研究--以《名利场》两个中译本为例

基于语料库的汉译文学作品的显化实证研究--以《名利场》两个中译本为例

基于语料库的汉译文学作品的显化实证研究--以《名利场》两
个中译本为例
冯萌
【期刊名称】《海外英语(上)》
【年(卷),期】2013(000)004
【摘要】在近些年中,翻译文本中的显化和隐化现象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同时也针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大量的定性以及定量研究。

Olohan & Baker(2000:141)认为译语相比较母语有一定的显化倾向,同时认为不仅仅存在于翻译中,所有语言转换中都会普遍存在显化现象。

柯飞(2005:306)主张从狭义上来看显化是语言衔接形式的转换,同时广义上来讲更重要的是意义的显化转换。

胡开宝、朱一凡(2008)则基于Halliday提出的语言功能的划分通过新的视角进行了新的分类,他认为显化可以分为概念功能信息显化、人际功能信息显化和语篇功能信息显化。

【总页数】2页(P227-228)
【作者】冯萌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徐州,22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
【相关文献】
1.基于平行语料库的汉译英中连词显化的研究 [J], 李红英;肖明慧;王永祥
2.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研究\r——以《了不起的盖茨比》两个中译本为例 [J],
侯杰;何荷
3.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研究——以《了不起的盖茨比》两个中译本为例 [J], 侯杰; 何荷
4.基于语料库的汉译文学作品的显化实证研究——以《名利场》两个中译本为例[J], 冯萌
5.基于语料库的莎剧《哈姆雷特》汉译文本中显化现象及其动因研究 [J], 胡开宝;朱一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内语料库翻译研究综述(1993—2014)

国内语料库翻译研究综述(1993—2014)

国内语料库翻译研究综述(1993—2014)作者:张静芳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15年第06期【摘要】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1993-2014年外语类核心期刊中关于语料库翻译研究的学术论文为样本,对论文主题进行归类和分析,在样本分析的基础上,对国内语料库翻译研究20多年的发展做一个梳理,总结语料库翻译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以及存在的问题,以求对语料库翻译学做一个概括性的介绍。

【关键词】语料库翻译学翻译共性译者风格从1993年Mona Baker 发表《语料库语言学与翻译研究:启示和应用》,到2014年,语料库翻译学已经走过了22个年头。

国内语料库翻译研究,几乎和国外同时起步,始于1993年杨惠中教授发表的《语料库语言学与机器翻译》。

近些年关于语料库翻译学的专著和论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对该领域的研究也进行了倾斜,除此之外,大量的学术会议也以此为主题召开。

鉴于语料库翻译学如此快速的发展,对其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和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本文统计了22年来(1993-2014)中国知网收录的外语核心期刊中以“语料库+翻译学”为主题的共143篇论文,并对论文主题进行了归类整理。

一、翻译共性研究翻译共性,又称翻译普遍性或翻译普遍性特征,是指翻译语言,相对于原创语言而言,在整体上表现出来的一些规律性语言特征。

近些年来,对翻译共性的讨论主要有简化、显化、隐化、范化、集中化、整齐化、非典型搭配等。

基于语料库的翻译共性的相关研究大多集中于对显化、隐化、简化和范化等翻译共性的实证研究上,尤其是显化研究。

胡开宝、朱一凡对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梁实秋译本和朱生毫译本中的显化进行了定量分析。

王克非和胡显耀对汉语翻译文学语料和汉语原创文学语料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汉语翻译文学作品在人称代词使用方面是否存在显化优势。

二、翻译语言的词汇、句法特征研究词汇应用的总体特征可以通过类符/形符比、词汇密度和高频词的相关数据来分析。

对翻译小说语法标记显化的语料库研究_胡显耀

对翻译小说语法标记显化的语料库研究_胡显耀

1 . 翻译共性与语内显化 翻译文本中的“ 显化”( Ex plici tati on) 现象近年来在国内外学者中引起了较广泛的注意 ( 如 : verå s 1998 ; Olohan & Baker 2000 ; 柯飞 2005 ; 胡开宝 , 朱一凡 2008 ; 黄立波 2008 等) 。 但是 , 从对显化概念的 使用来看 , 其间存在较大的理解上的分歧 。 因此 , 明确厘定“ 显化” 概念是研究“ 翻译共性”( translatio nal universals) 或“翻译特征”( feat ures of t ranslat ion) 的前提之一 。 首先 , 我们知道 , 翻译共性的研究背景主要是由埃及裔英国学者 Mo na Baker 所创的语料库翻译研 究 。 何谓“ 翻译共性” ? Baker( 1993 : 243) 将其明确定义为“ 译文而非原文中的典型的语言特征 , 这些特征 与翻译过程涉及的特定语言对无关” 。 她的学生 Kenny ( 2001 : 52) 也说 : “ 普遍性是一种总体的倾向 , 与译 者、 语言 、文体和时代无关” 。 Olohan & Baker ( 2000) , Kenny ( 2001) , L avio sa ( 2002) , Olohan ( 2004) 等人的语料库翻译研究都是围绕着这一概念展开的 , 即通过同一语言内翻译与非翻译( 原生/ 原创 ) 文本 的比较 , 寻找翻译文本共同的特征 。 第二 , 何谓“ 显化” ? 该概念由法国人 Vi nay & Darbelne t( 1958 : 8) 提出 , 指 “ 对原语中暗含的但可以 从上下文中推导出的信息在译语中加以明示” , 与之相对的是“ 隐化”( Implicita tion) 。 实际上 , 这对概念最 初是作为翻译技巧与“ 增补”和“ 删减”相提并论的( 见 Klaudy 2004 : 80 84) 。 20 世纪 80 年代 , Blum-Kulka( 1986 : 19 ; 21) 系统研究了显化现象 , 提出了著名的“ 显化假设” , 即显化程度提高可能是翻译文本和二 语习得等语言中介活动中具普遍性的策略 。 Blum-Kulka( ibi d . ) 认为显化是翻译本身固有的特征 , 与译者 对原文的理解过程有关 , 而与特定的语言对无关 。 可见 , 显化假设与作为翻译技巧的显化内涵不同 。 这 里的显化才是 Baker 所说的翻译共性之一 。 从近期的一些论文来看 , 国内同仁对显化的理解与 Blum-Kulka 和 Bake r 等人存在着差异 。 由于语 言形式化程度 、文体 、 译者和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存在 , 翻译的具体过程中确实普遍存在对原文语义和句法 形式的显或隐( 参见柯飞 2005) 。 但从这些论文所举实例来看 , 翻译中的这种“ 显隐” 与翻译技巧“ 增减” 似 无本质区别 , 都是根据译入语的语法规范增添或删减语义内容或语法标记 , 且显隐的程度随各种因素的 改变而改变 。 这显然与 Baker 等人所说的与特定语言对无关的“翻译共性” 的概念不一致 。 黄立波( 2008) 注意到了国内学者理解的显化与 Bake r 等人的区别 , 因而提出了“ 语际显化” 和 “ 语内 ( 类比) 显化” 的分类 。 本文认同他的观点 , 即 : “ 语际显化” 指译文中对原文隐含信息的明示 , “ 语内显化” 则是翻译文本相对于同一语言的非翻译文本的显化程度提高 。 国内学者对显化的研究主要是对“ 语际显 化” 的研究 , 即英汉互译过程中的显化( 和隐化) 。 要厘清两种“ 显化”概念的所指 , 消除研究上的混淆 , 我们不妨从比较对象 、 显化内容 、 强制性和主要

语料库翻译研究综述

语料库翻译研究综述

语料库翻译研究综述吴竞(哈尔滨商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28)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5)08-0174-02基金项目:本文为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基于语料库的译者文体研究———以培根‘Of Studies ’六个中译本为例”(项目编号2013WK0156)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吴竞(1980—),女,哈尔滨商业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与翻译。

外语翻译摘要本文将系统介绍语料库翻译研究的基本原理,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介绍语料库翻译研究的历程及其取得的成果,并从中发现研究过程中的问题,进而提出解决方案,展望未来语料库翻译研究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语料库翻译研究翻译本质Review of Corpus-based Translation Research //Wu Jing Abstract In this paper,the author will introduce the basic theory of corpus-based translation research systematically,and reveal the process and research results of corpus-based translation re-search in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Meanwhile,the author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order to predict the prospect of translation research based on corpus.Key words corpus;translation research;essence of translation1引言20世纪90年代中期Mona Baker 第一次将语料库引入翻译研究,作为一项新兴的研究方法,国内外研究者对其越来越关注。

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显化研究

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显化研究

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显化研究作者:雷蕾来源:《科技风》2018年第34期摘要:語料库翻译研究兴起于上个世纪90年代,是近些年新兴发展的一种翻译研究范式。

显化则是翻译中常见的一种方法,也越来越受到翻译学界的关注通过对其的研究可以对其作品有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利用语料库对翻译中的显化进行研究,这对于翻译实践研究,尤其是文学翻译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语料库翻译;描写性译学;显化Abstract:Corpus translation studies,which emerged in the 1990s,is a new paradigm of translation studies in recent years.Explicitation is a common method in translation,and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from the translation circles.Through the study of it,we can have a further in-depth study of its works.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ranslation practice,especially for literary translation,to make use of corpus to study the manifestation in translation.Keywords:corpus translation;descriptive translation;explicitation1 绪论自从有语言活动开始就有了翻译。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跨交际的社会行为,不仅是语言的活动,更是思维的活动,是基于体验的一种认知行为。

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首先通过解码来获取输入语的相关信息,在进行了一系列复杂的认知体验、认知整合后,以输出语为表现形式对其进行解码。

用语料库考察汉语翻译小说定语的容量和结构

用语料库考察汉语翻译小说定语的容量和结构

用语料库考察汉语翻译小说定语的容量和结构
胡显耀;曾佳
【期刊名称】《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9(032)003
【摘要】本文分析对比汉语翻译小说语料库与汉语原创语料库,考察汉语翻译小说中定语的容量和结构.研究发现:翻译小说中带定语标记"的"的定语修饰语的使用频率明显高于非翻译小说;尽管汉语小说文体使用复合定语的频率总体较低,但翻译小说的复合定语频率仍明显高于非翻译小说;翻译小说的复合定语比非翻译汉语更长,结构更复杂,且倾向于不加标点.翻译小说定语修饰语的增加反映了翻译文本的语法"外显化"趋势;而复合定语容量的增加和结构复杂化则说明翻译文本受原文影响,表现出更多"形合"特征.
【总页数】6页(P61-66)
【作者】胡显耀;曾佳
【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北京,100089;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4007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59
【相关文献】
1.基于语料库的汉语翻译小说语言整齐化特征研究 [J], 袁煜;高菲
2.基于语料库对汉语翻译语言结构容量的研究 [J], 张雨
3.定语从句中“过<sub>2</sub>”与シタコトガアル的对应情况考察——基于对中日对译语料库数据的统计 [J], 刘琛琛;
4.基于语料库对汉语翻译语言结构容量的研究 [J], 张雨
5.现代汉语多重定语结构层次考察 [J], 陈建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翻译中的显化现象研究

翻译中的显化现象研究

翻译中的显化现象研究魏淑遐;李桂芝【摘要】显化是译者在译文中挑明原文暗含信息的一种策略,而原文暗含信息可能是语言差异或语境缺失决定的。

考察翻译文本发现,语言显化并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显化,而语境显化是译者的普遍冲动,有时容易导致"过度显化",反而影响目标读者获得相当的语境效果。

因此,译者如何把握语境显化的"度"是关键,关联理论衍生出的"推理空间等距原则"可资遵循。

%Explicitation is a strategy of making implicit information in the original text overt in the target version.The implicit information is attributed to either linguistic incongruities or contextual gaps.An investigation on translated texts revealed that linguistic explicitation can be justifiably excluded from explicitation proper,while contextual explicitation is a universal impulse on part of the translator.It was also noted that explicitation is sometimes overdone,thereby hindering the target readers from achieving equivalent contextual effects.The translator is therefore supposed to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equal inferential distance in light of Relevance Theory to maintain the "appropriateness"of contextual explicitation.【期刊名称】《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05)003【总页数】7页(P54-60)【关键词】显化;关联理论;语境;推理空间等距原则【作者】魏淑遐;李桂芝【作者单位】华侨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泉州362021;石家庄铁道大学外语系,河北石家庄05004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9显化(Explicitation)概念最先由法国人Jean-Paul Vinay和Jean Darbelnet提出,指的是“将源语中暗含的,但可以从语境或情境中推理出的信息在译语中加以明示的方法”[1],与之相对的是隐化(Implicitation)[2]。

语料库翻译学讲习班:语料库翻译学概论

语料库翻译学讲习班:语料库翻译学概论
英国帝国伦敦大学Meng Ji (2009)基于自建的塞万提斯作品《堂吉诃德》西班牙语--汉语平行语料库,探讨了《堂吉诃德》的两位译者杨绛和刘京胜在四字成语应用方面表现出的风格差异。
三、国外现状
日本学者Hitomi Tohyyama和Shigeki Matsubara(2006)利用日本名古屋大学研发的英日双向同传语料库,就同声传译中单词之间的时间间隔、填充词与听众理解的影响和听众印象与译员停顿长度等课题进行探讨。
项目负责人
单位
2005
基于大型英汉对应语料库的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平台
王克非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
2005
《红楼梦》中英文语料库的创建及应用研究
刘泽权
燕山大学
2006
面向机器辅助翻译的汉英对比知识库研究与建设
2
根据Sara Laviosa-Braiwaite的观点,语料库翻译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各类翻译现象的特征,研究方法是自下而上方法和自上而下方法的综合运用,是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有机结合。
1998年,国际译学研究期刊Meta发表了由Sara Laviosa主编的题为 “The Corpus-based Approach: A New Paradigm in Translation Studies”的专栏,推出了两组文章。第一组文章主要探讨语料库翻译学的研究领域、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等理论问题。第二组文章涉及基于语料库的翻译共性、翻译规范和翻译教学研究。
二、历史背景
描写性译学
01
B. 描写性译学的主要观点:
02
翻译不是在真空状态下进行的语言转换,而是受到各种语言文化因素制约的社会行为或文化历史现象。
03
翻译是目的语文化事实,具有自己的特征,绝非其他文本的表述或衍生物。翻译文本记录真实的交际事件,这种交际事件并不比其他交际事件逊色。

翻译实践中语料库运用的潜能

翻译实践中语料库运用的潜能

翻译实践中语料库运用的潜能
胡显魍
【期刊名称】《外语与翻译》
【年(卷),期】2004(011)003
【摘要】本文将语料库与传统翻译词典、计算机辅助翻译(CAT)工具、翻译记忆系统(TM)作一比较,并探讨从网络挖掘语料语库,认为语料库在翻译实践中有无可替代的优势和潜能。

【总页数】5页(P18-22)
【作者】胡显魍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平行语料库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J], 商裴裴
2.语料库与语料库方法在术语翻译中的运用 [J], 连小英
3.双语语料库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初探 [J], 陈爱兵
4.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在英汉文学翻译实践中的运用探讨——以《傲慢与偏见》的翻译为例 [J], 王芳
5.IT文本英汉平行语料库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J], 蒋丽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把”字句看翻译汉语的杂合特征

从“把”字句看翻译汉语的杂合特征

作者: 胡显耀[1];曾佳[1]
作者机构: [1]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400715
出版物刊名: 外语研究
页码: 69-75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6期
主题词: 翻译共性;翻译汉语;语料库;杂合;“把”字句
摘要:本文以“把”字句为例.基于汉英双向平行语料库为翻译汉语的杂合现象提供证据,并分析其杂合特征的来源。

“把”字句的频率在汉语文学翻译语料和原创语料中存在显著差异:翻译汉语中的“把”字句使用频率显著较高.“把”字结构更长且结构更倾向于多层次复合化。

“把”字句在汉语译文中的大量出现可能与英语原文的SVO结构有关:动词短小。

附有状语或补语成分,宾语附带定语修饰语,这三种英语句子大都被翻译为“把”字句。

与原创语料相比.“把”字句频率提高而且结构复杂化.体现了翻译汉语的杂合趋势。

本研究对翻译语言共性研究具有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据比较的对象 , 显化可以分为“ 语际显化” 和“ 语内显化” 。 前者涉及两种语言 , 而后者指同一语言 内翻译与非翻译文本的差异 。 从内容上讲 , 显化可以是对原文暗含语义的明示 , 也可以是对语言形式本 身的明示 , 也即“ 语义显化” 和“ 句法显化” 。 语义显化受译者 、文体 、 读者和社会因素等的影响 ; 语义是否 显化和显化的程度随译者和社会需求的改变而改变 , 因而它是非强制性的 。 在语际显化中 , 句法显化取 决于原语和译语的句法形式化程度的差异和翻译的方向 。 它可以是强制性的( 如汉译英) , 也可以是非强 制性的( 如英译汉) 。 总之 , 语际显化和隐化本质上是一对在具体翻译过程中凸显或删减语义和语法标记 的翻译技巧和方法 , 各种因素制约着译文显隐的程度 , 它与翻译共性中的“ 显化” 不同质 。 Bake r 等人讨论的“ 显化” 实际上是指翻译与非翻译文本之间显化程度的差异 , 即 “ 语内显化” 。 在语 内显化中 , 由于翻译和非翻译文本不存在内容上的关联 , 故也无所谓语义显化 ; 二者的主要区别体现于文 本特征和语言形式的差异 , 也就是句法显化 。 Baker 等人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验证“ 显化 、简化和规范化 等是翻译文本的普遍特征” 这一假设 。 这些普遍特征是由翻译和认知因素决定的 , 与语言 、文体 、译者和 社会文化无关 。 简言之 , “ 显化” 是翻译文本的本质特征之一 。 当然 , 在对各种语言的翻译文本进行全面 的实证研究之前 , 语内显化仅仅是一种有待验证的假设 , 这就是 Blum-Kulka( 1986) 提出的“ 显化假设” 。 在语料库翻译研究中 , 显化是一个总体性概念 , 即翻译文本总体与非翻译文本总体相比较而言 。 二 者须具备语料库语言学上的代表性和可比性 。 这个概念与具体翻译过程中的语义或句法显化( 即上文所 说的语际显化) 有根本区别 。 语际显化指在具体翻译活动中采取的技术性 、个别性和选择性的翻译策略 , 而语内显化则是指翻译文本的普遍趋势和总体语言特征 。 在一定程度上 , 二者的关系可被视为手段与结 果的关系 。 本文所讨论的“ 语法标记显化” 仅指语内显化 , 具体而言 , 即汉语翻译小说文本相对于汉语非 翻译小说文本的句法显化特征 。 2. 语料库与翻译小说的“ 形合度” 语料库翻译研究的主要目标是用语料库语言学的工具和方法来描写真实的翻译现象 , 以探寻翻译本 身固有的语言特征 , 或寻找翻译的普遍性质( 详见胡显耀 2005) 。 这种方法与基于对比语言学的翻译研究 的区别在于 : 它要描写的是翻译作为一种语言变体的总体特征 , 而后者旨在发现和分析语际转换的方法 和技巧 。 语料库翻译研究须具备一个前提 : 建立具代表性的翻译语料库和与之有可比性的非翻译语料库 。 为 此 , Baker 及其学生 Laviosa 建立了第一个只收入翻译语料( 不限原语种类) 的 “ 翻译英语语料库”( T EC) 。 我国目前已有的语料库翻译研究中 , 绝大多数并非通过可比语料库 ( co mpa rable co rpus) 途径 , 而是以平 行语料库( parallel corpus) 为主 。 为了研究汉语翻译文本的总体特征 , 建立能够代表汉语翻译文本的可比 语料库势在必行 。 为此 , 我们建立了一个翻译语料库 — — —“ 当代汉语翻译小说语料库”( CC T FC) 。 该语料库收入了译自 英、 美、 法、 俄、 德、 日等 11 个国家 8 种语言的 56 部汉语翻译小说 。 语料为 1980 年至 2000 年间出版的长 篇翻译小说 。 每部作品以取样方式收入 20 , 000 字 , 目前容量 130 万字( 经词性标注) 。 该语料库是国内第 一个现代汉语单语翻译语料库 , 即只收入翻译小说语料 ( 不限原语种类) 。 CC T FC 进行了词语切分 、词性 标注 , 句子和段落等多层次标注 。 本文将围绕 CC T FC 和其可比语料库“ 兰开斯特现代汉语语料库”( LC① M C) 及该语料库的小说子库 LCM C( N) 展开 。 如上节所述 , 语内显化主要表现为句法显化 。 各种语言的句法形式化程度是不同的 。 以英 、汉语为 例 , 形式化问题在我国一般被称为“ 形合” 与“ 意合” 。“ 形合” 指用词语 、形态变化 、语法等手段来连接短语 和句子 , “ 意合” 则指借助语序来体现词句之间的意义或逻辑关系 。 英语形式化( 或形合) 程度较高 , 如大 量借助语言形态变化 , 频繁使用关系词 、 连接词 、 介词等连接词句 、 组织篇章 。 而汉语形式化程度较低 : 几 乎没有词形变化 ② ; 缺少与英语类似的关系词 ; 连词和介词都不活跃 。 不过 , 现代汉语也大量采用助词来 · 73 ·
2009 年第 5 期 总第 117 期
外语研究 Fo reig n Language s Research
2009 , № 5 Serial № 117
对翻译小说*
( 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 , 北京 100089/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 重庆 400715)
1 . 翻译共性与语内显化 翻译文本中的“ 显化”( Ex plici tati on) 现象近年来在国内外学者中引起了较广泛的注意 ( 如 : verå s 1998 ; Olohan & Baker 2000 ; 柯飞 2005 ; 胡开宝 , 朱一凡 2008 ; 黄立波 2008 等) 。 但是 , 从对显化概念的 使用来看 , 其间存在较大的理解上的分歧 。 因此 , 明确厘定“ 显化” 概念是研究“ 翻译共性”( translatio nal universals) 或“翻译特征”( feat ures of t ranslat ion) 的前提之一 。 首先 , 我们知道 , 翻译共性的研究背景主要是由埃及裔英国学者 Mo na Baker 所创的语料库翻译研 究 。 何谓“ 翻译共性” ? Baker( 1993 : 243) 将其明确定义为“ 译文而非原文中的典型的语言特征 , 这些特征 与翻译过程涉及的特定语言对无关” 。 她的学生 Kenny ( 2001 : 52) 也说 : “ 普遍性是一种总体的倾向 , 与译 者、 语言 、文体和时代无关” 。 Olohan & Baker ( 2000) , Kenny ( 2001) , L avio sa ( 2002) , Olohan ( 2004) 等人的语料库翻译研究都是围绕着这一概念展开的 , 即通过同一语言内翻译与非翻译( 原生/ 原创 ) 文本 的比较 , 寻找翻译文本共同的特征 。 第二 , 何谓“ 显化” ? 该概念由法国人 Vi nay & Darbelne t( 1958 : 8) 提出 , 指 “ 对原语中暗含的但可以 从上下文中推导出的信息在译语中加以明示” , 与之相对的是“ 隐化”( Implicita tion) 。 实际上 , 这对概念最 初是作为翻译技巧与“ 增补”和“ 删减”相提并论的( 见 Klaudy 2004 : 80 84) 。 20 世纪 80 年代 , Blum-Kulka( 1986 : 19 ; 21) 系统研究了显化现象 , 提出了著名的“ 显化假设” , 即显化程度提高可能是翻译文本和二 语习得等语言中介活动中具普遍性的策略 。 Blum-Kulka( ibi d . ) 认为显化是翻译本身固有的特征 , 与译者 对原文的理解过程有关 , 而与特定的语言对无关 。 可见 , 显化假设与作为翻译技巧的显化内涵不同 。 这 里的显化才是 Baker 所说的翻译共性之一 。 从近期的一些论文来看 , 国内同仁对显化的理解与 Blum-Kulka 和 Bake r 等人存在着差异 。 由于语 言形式化程度 、文体 、 译者和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存在 , 翻译的具体过程中确实普遍存在对原文语义和句法 形式的显或隐( 参见柯飞 2005) 。 但从这些论文所举实例来看 , 翻译中的这种“ 显隐” 与翻译技巧“ 增减” 似 无本质区别 , 都是根据译入语的语法规范增添或删减语义内容或语法标记 , 且显隐的程度随各种因素的 改变而改变 。 这显然与 Baker 等人所说的与特定语言对无关的“翻译共性” 的概念不一致 。 黄立波( 2008) 注意到了国内学者理解的显化与 Bake r 等人的区别 , 因而提出了“ 语际显化” 和 “ 语内 ( 类比) 显化” 的分类 。 本文认同他的观点 , 即 : “ 语际显化” 指译文中对原文隐含信息的明示 , “ 语内显化” 则是翻译文本相对于同一语言的非翻译文本的显化程度提高 。 国内学者对显化的研究主要是对“ 语际显 化” 的研究 , 即英汉互译过程中的显化( 和隐化) 。 要厘清两种“ 显化”概念的所指 , 消除研究上的混淆 , 我们不妨从比较对象 、 显化内容 、 强制性和主要
组织句子成分 , 表达时 、 体、 态和语气等 。 ③ 由于缺乏形态变化 , 汉语形式化主要表现为虚词或语法标记词 ( g ram matical marke rs) 的使用 。 因 此 , 本文把虚词在翻译文本中的比例视为汉语翻译小说形式化的主要指标 。 如果我们把虚词的使用频率 在总词频中所占的比例称为“ 形合度”( hy po tactic level) , 那么 , 比较“ 形合度” 的大小就可以得出语料库的 句法显化程度 : 表 2: 各语料库的形合度比较

本文的研究受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项目“ 汉语文学翻译 语料库建 设研究”( 08JA 740036)、西南大 学和中国 外语
教育研究中心资助 。
· 72 ·
影响因素四个层面加以澄清 : 表 1: “ 显化” 概念分析
比较对象 语际显化 语内显化 原语文本/ 译语文本 非翻译文本/ 翻译文本 显化内容 语义显化 句法显化 — 句法显化 强制性 非强制性 强制性/ 非强制性 — 强制性 主要影响因素 译者 、社会因 素 语言系统差异 — 翻译 、认知因 素
摘 要 :基于语料库对汉语翻译小说中语法标记词的考察发现 : 汉语翻译小说中各类语法标记词 的使用频率 明显高于非翻译小说 ; 翻译小说定语标记明显增多 , 而时体标记 减少 ; 一些语 法标记 词的增 减在客 观上起到 了口语化或简化的效果 。“ 语法标记显化” 是汉 语翻译小说的 重要特征之 一 。 该特征一 方面体现了 翻译小说 语言语法 的明确程度提高 , 旨在加强译 本的可接受性 , 另一方面却使 汉语译文在一定程 度上偏离了现代汉语 规范 , 呈现出句法形式的陌生化或异化倾向 。 关键词 :汉语翻译小说 ; 语料库 ; 语法标记 ; 显化 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 -7242( 2009) 05 -0072 -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