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翻译小说语法标记显化的语料库研究_胡显耀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汇密度 形合度 其他 CCT FC 53 . 48 % 39 . 54 % 6. 83 % LCM C( N) 59 . 13 % 34 . 25 % 6. 51 % LCM C 63 . 33 % 29 . 64 % 6. 85 % PDC2000 1 ④ 68 . 63 % 22 . 92 % 8. 33 %
根据比较的对象 , 显化可以分为“ 语际显化” 和“ 语内显化” 。 前者涉及两种语言 , 而后者指同一语言 内翻译与非翻译文本的差异 。 从内容上讲 , 显化可以是对原文暗含语义的明示 , 也可以是对语言形式本 身的明示 , 也即“ 语义显化” 和“ 句法显化” 。 语义显化受译者 、文体 、 读者和社会因素等的影响 ; 语义是否 显化和显化的程度随译者和社会需求的改变而改变 , 因而它是非强制性的 。 在语际显化中 , 句法显化取 决于原语和译语的句法形式化程度的差异和翻译的方向 。 它可以是强制性的( 如汉译英) , 也可以是非强 制性的( 如英译汉) 。 总之 , 语际显化和隐化本质上是一对在具体翻译过程中凸显或删减语义和语法标记 的翻译技巧和方法 , 各种因素制约着译文显隐的程度 , 它与翻译共性中的“ 显化” 不同质 。 Bake r 等人讨论的“ 显化” 实际上是指翻译与非翻译文本之间显化程度的差异 , 即 “ 语内显化” 。 在语 内显化中 , 由于翻译和非翻译文本不存在内容上的关联 , 故也无所谓语义显化 ; 二者的主要区别体现于文 本特征和语言形式的差异 , 也就是句法显化 。 Baker 等人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验证“ 显化 、简化和规范化 等是翻译文本的普遍特征” 这一假设 。 这些普遍特征是由翻译和认知因素决定的 , 与语言 、文体 、译者和 社会文化无关 。 简言之 , “ 显化” 是翻译文本的本质特征之一 。 当然 , 在对各种语言的翻译文本进行全面 的实证研究之前 , 语内显化仅仅是一种有待验证的假设 , 这就是 Blum-Kulka( 1986) 提出的“ 显化假设” 。 在语料库翻译研究中 , 显化是一个总体性概念 , 即翻译文本总体与非翻译文本总体相比较而言 。 二 者须具备语料库语言学上的代表性和可比性 。 这个概念与具体翻译过程中的语义或句法显化( 即上文所 说的语际显化) 有根本区别 。 语际显化指在具体翻译活动中采取的技术性 、个别性和选择性的翻译策略 , 而语内显化则是指翻译文本的普遍趋势和总体语言特征 。 在一定程度上 , 二者的关系可被视为手段与结 果的关系 。 本文所讨论的“ 语法标记显化” 仅指语内显化 , 具体而言 , 即汉语翻译小说文本相对于汉语非 翻译小说文本的句法显化特征 。 2. 语料库与翻译小说的“ 形合度” 语料库翻译研究的主要目标是用语料库语言学的工具和方法来描写真实的翻译现象 , 以探寻翻译本 身固有的语言特征 , 或寻找翻译的普遍性质( 详见胡显耀 2005) 。 这种方法与基于对比语言学的翻译研究 的区别在于 : 它要描写的是翻译作为一种语言变体的总体特征 , 而后者旨在发现和分析语际转换的方法 和技巧 。 语料库翻译研究须具备一个前提 : 建立具代表性的翻译语料库和与之有可比性的非翻译语料库 。 为 此 , Baker 及其学生 Laviosa 建立了第一个只收入翻译语料( 不限原语种类) 的 “ 翻译英语语料库”( T EC) 。 我国目前已有的语料库翻译研究中 , 绝大多数并非通过可比语料库 ( co mpa rable co rpus) 途径 , 而是以平 行语料库( parallel corpus) 为主 。 为了研究汉语翻译文本的总体特征 , 建立能够代表汉语翻译文本的可比 语料库势在必行 。 为此 , 我们建立了一个翻译语料库 — — —“ 当代汉语翻译小说语料库”( CC T FC) 。 该语料库收入了译自 英、 美、 法、 俄、 德、 日等 11 个国家 8 种语言的 56 部汉语翻译小说 。 语料为 1980 年至 2000 年间出版的长 篇翻译小说 。 每部作品以取样方式收入 20 , 000 字 , 目前容量 130 万字( 经词性标注) 。 该语料库是国内第 一个现代汉语单语翻译语料库 , 即只收入翻译小说语料 ( 不限原语种类) 。 CC T FC 进行了词语切分 、词性 标注 , 句子和段落等多层次标注 。 本文将围绕 CC T FC 和其可比语料库“ 兰开斯特现代汉语语料库”( LC① M C) 及该语料库的小说子库 LCM C( N) 展开 。 如上节所述 , 语内显化主要表现为句法显化 。 各种语言的句法形式化程度是不同的 。 以英 、汉语为 例 , 形式化问题在我国一般被称为“ 形合” 与“ 意合” 。“ 形合” 指用词语 、形态变化 、语法等手段来连接短语 和句子 , “ 意合” 则指借助语序来体现词句之间的意义或逻辑关系 。 英语形式化( 或形合) 程度较高 , 如大 量借助语言形态变化 , 频繁使用关系词 、 连接词 、 介词等连接词句 、 组织篇章 。 而汉语形式化程度较低 : 几 乎没有词形变化 ② ; 缺少与英语类似的关系词 ; 连词和介词都不活跃 。 不过 , 现代汉语也大量采用助词来 · 73 ·
2009 年第 5 期 总第 117 期
外语研究 Fo reig n Language s Research
2009 , № 5 Serial № 117
对翻译小说语法标记显化的语料库研究
胡显耀 曾 佳
*
( 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 , 北京 100089/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 重庆 400715)
上表对“ 形合度” 进行了统计 。 为能更直观地反映各语料库的面貌 , 我们还统计了各语料库的词汇密 度( 即实词频率比例) , 并引入了新闻语料( P DC2000 1) 供参考 。 上表中 , LCMC 是一个包含 15 种体裁 、 容量为百万字的现代汉语平衡语料库( balanced corpus) 。 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现代汉语书面语的总 体特征 。 我们且将 L CMC 的形合度视为现代汉语的“ 标准形合度” 。 从上表可见 , 小说文体 LCMC ( N) 的 形合度高于标准值 , 而新闻语料的形合度低于标准值 。 翻译小说的形合度为各语料库中最高 , 比标准值 高出近 10 %, 比非翻译小说高 5 %。 这意味着 , 一部 30 万字左右中等长度的翻译小说要比同样长度的一 般汉语著作多使用 3 万字的虚词 。 由此可见 , 翻译小说的语法标记显化程度高于汉语非翻译小说和一般 汉语文体 。 “ 形合度”从总量上体现了汉语翻译小说中语法标记显化这一基本特征 。 那么 , 语法标记显化是如何 在翻译小说中具体实现的呢 ? 显化究竟给翻译小说带来了怎样的实际效果 ? 显化的来源是什么 — — —是 语言系统差异的必然结果 , 是译者在某种隐藏的规范指引下做出的共同选择 , 还是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 认知活动所必然具备的共性 ? 以下分别从助词 、 介词和连词的显化来描述翻译小说语法标记显化的实际 表现 , 并试图寻求合理的解释 。 3. 翻译小说中语法标记的显化 3. 1 助词的显化 我们统计了各语料库中主要的 6 个助词的频率 , 即 : 结构助词“ 的 、地 、得” 和动态助词 “ 着 、 了 、过” 。 从图 1 中 , 可以看到这 6 个助词的绝对频率和语料库之间的相对差异 :
摘 要 :基于语料库对汉语翻译小说中语法标记词的考察发现 : 汉语翻译小说中各类语法标记词 的使用频率 明显高于非翻译小说 ; 翻译小说定语标记明显增多 , 而时体标记 减少 ; 一些语 法标记 词的增 减在客 观上起到 了口语化或简化的效果 。“ 语法标记显化” 是汉 语翻译小说的 重要特征之 一 。 该特征一 方面体现了 翻译小说 语言语法 的明确程度提高 , 旨在加强译 本的可接受性 , 另一方面却使 汉语译文在一定程 度上偏离了现代汉语 规范 , 呈现出句法形式的陌生化或异化倾向 。 关键词 :汉语翻译小说 ; 语料库 ; 语法标记 ; 显化 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 -7242( 2009) 05 -0072 -08
1 . 翻译共性与语内显化 翻译文本中的“ 显化”( Ex plici tati on) 现象近年来在国内外学者中引起了较广泛的注意 ( 如 : verå s 1998 ; Olohan & Baker 2000 ; 柯飞 2005 ; 胡开宝 , 朱一凡 2008 ; 黄立波 2008 等) 。 但是 , 从对显化概念的 使用来看 , 其间存在较大的理解上的分歧 。 因此 , 明确厘定“ 显化” 概念是研究“ 翻译共性”( translatio nal universals) 或“翻译特征”( feat ures of t ranslat ion) 的前提之一 。 首先 , 我们知道 , 翻译共性的研究背景主要是由埃及裔英国学者 Mo na Baker 所创的语料库翻译研 究 。 何谓“ 翻译共性” ? Baker( 1993 : 243) 将其明确定义为“ 译文而非原文中的典型的语言特征 , 这些特征 与翻译过程涉及的特定语言对无关” 。 她的学生 Kenny ( 2001 : 52) 也说 : “ 普遍性是一种总体的倾向 , 与译 者、 语言 、文体和时代无关” 。 Olohan & Baker ( 2000) , Kenny ( 2001) , L avio sa ( 2002) , Olohan ( 2004) 等人的语料库翻译研究都是围绕着这一概念展开的 , 即通过同一语言内翻译与非翻译( 原生/ 原创 ) 文本 的比较 , 寻找翻译文本共同的特征 。 第二 , 何谓“ 显化” ? 该概念由法国人 Vi nay & Darbelne t( 1958 : 8) 提出 , 指 “ 对原语中暗含的但可以 从上下文中推导出的信息在译语中加以明示” , 与之相对的是“ 隐化”( Implicita tion) 。 实际上 , 这对概念最 初是作为翻译技巧与“ 增补”和“ 删减”相提并论的( 见 Klaudy 2004 : 80 84) 。 20 世纪 80 年代 , Blum-Kulka( 1986 : 19 ; 21) 系统研究了显化现象 , 提出了著名的“ 显化假设” , 即显化程度提高可能是翻译文本和二 语习得等语言中介活动中具普遍性的策略 。 Blum-Kulka( ibi d . ) 认为显化是翻译本身固有的特征 , 与译者 对原文的理解过程有关 , 而与特定的语言对无关 。 可见 , 显化假设与作为翻译技巧的显化内涵不同 。 这 里的显化才是 Baker 所说的翻译共性之一 。 从近期的一些论文来看 , 国内同仁对显化的理解与 Blum-Kulka 和 Bake r 等人存在着差异 。 由于语 言形式化程度 、文体 、 译者和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存在 , 翻译的具体过程中确实普遍存在对原文语义和句法 形式的显或隐( 参见柯飞 2005) 。 但从这些论文所举实例来看 , 翻译中的这种“ 显隐” 与翻译技巧“ 增减” 似 无本质区别 , 都是根据译入语的语法规范增添或删减语义内容或语法标记 , 且显隐的程度随各种因素的 改变而改变 。 这显然与 Baker 等人所说的与特定语言对无关的“翻译共性” 的概念不一致 。 黄立波( 2008) 注意到了国内学者理解的显化与 Bake r 等人的区别 , 因而提出了“ 语际显化” 和 “ 语内 ( 类比) 显化” 的分类 。 本文认同他的观点 , 即 : “ 语际显化” 指译文中对原文隐含信息的明示 , “ 语内显化” 则是翻译文本相对于同一语言的非翻译文本的显化程度提高 。 国内学者对显化的研究主要是对“ 语际显 化” 的研究 , 即英汉互译过程中的显化( 和隐化) 。 要厘清两种“ 显化”概念的所指 , 消除研究上的混淆 , 我们不妨从比较对象 、 显化内容 、 强制性和主要
组织句子成分 , 表达时 、 体、 态和语气等 。 ③ 由于缺乏形态变化 , 汉语形式化主要表现为虚词或语法标记词 ( g ram matical marke rs) 的使用 。 因 此 , 本文把虚词在翻译文本中的比例视为汉语翻译小说形式化的主要指标 。 如果我们把虚词的使用频率 在总词频中所占的比例称为“ 形合度”( hy po tactic level) , 那么 , 比较“ 形合度” 的大小就可以得出语料库的 句法显化程度 : 表 2: 各语料库的形合度比较
*Fra Baidu bibliotek
本文的研究受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项目“ 汉语文学翻译 语料库建 设研究”( 08JA 740036)、西南大 学和中国 外语
教育研究中心资助 。
· 72 ·
影响因素四个层面加以澄清 : 表 1: “ 显化” 概念分析
比较对象 语际显化 语内显化 原语文本/ 译语文本 非翻译文本/ 翻译文本 显化内容 语义显化 句法显化 — 句法显化 强制性 非强制性 强制性/ 非强制性 — 强制性 主要影响因素 译者 、社会因 素 语言系统差异 — 翻译 、认知因 素
根据比较的对象 , 显化可以分为“ 语际显化” 和“ 语内显化” 。 前者涉及两种语言 , 而后者指同一语言 内翻译与非翻译文本的差异 。 从内容上讲 , 显化可以是对原文暗含语义的明示 , 也可以是对语言形式本 身的明示 , 也即“ 语义显化” 和“ 句法显化” 。 语义显化受译者 、文体 、 读者和社会因素等的影响 ; 语义是否 显化和显化的程度随译者和社会需求的改变而改变 , 因而它是非强制性的 。 在语际显化中 , 句法显化取 决于原语和译语的句法形式化程度的差异和翻译的方向 。 它可以是强制性的( 如汉译英) , 也可以是非强 制性的( 如英译汉) 。 总之 , 语际显化和隐化本质上是一对在具体翻译过程中凸显或删减语义和语法标记 的翻译技巧和方法 , 各种因素制约着译文显隐的程度 , 它与翻译共性中的“ 显化” 不同质 。 Bake r 等人讨论的“ 显化” 实际上是指翻译与非翻译文本之间显化程度的差异 , 即 “ 语内显化” 。 在语 内显化中 , 由于翻译和非翻译文本不存在内容上的关联 , 故也无所谓语义显化 ; 二者的主要区别体现于文 本特征和语言形式的差异 , 也就是句法显化 。 Baker 等人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验证“ 显化 、简化和规范化 等是翻译文本的普遍特征” 这一假设 。 这些普遍特征是由翻译和认知因素决定的 , 与语言 、文体 、译者和 社会文化无关 。 简言之 , “ 显化” 是翻译文本的本质特征之一 。 当然 , 在对各种语言的翻译文本进行全面 的实证研究之前 , 语内显化仅仅是一种有待验证的假设 , 这就是 Blum-Kulka( 1986) 提出的“ 显化假设” 。 在语料库翻译研究中 , 显化是一个总体性概念 , 即翻译文本总体与非翻译文本总体相比较而言 。 二 者须具备语料库语言学上的代表性和可比性 。 这个概念与具体翻译过程中的语义或句法显化( 即上文所 说的语际显化) 有根本区别 。 语际显化指在具体翻译活动中采取的技术性 、个别性和选择性的翻译策略 , 而语内显化则是指翻译文本的普遍趋势和总体语言特征 。 在一定程度上 , 二者的关系可被视为手段与结 果的关系 。 本文所讨论的“ 语法标记显化” 仅指语内显化 , 具体而言 , 即汉语翻译小说文本相对于汉语非 翻译小说文本的句法显化特征 。 2. 语料库与翻译小说的“ 形合度” 语料库翻译研究的主要目标是用语料库语言学的工具和方法来描写真实的翻译现象 , 以探寻翻译本 身固有的语言特征 , 或寻找翻译的普遍性质( 详见胡显耀 2005) 。 这种方法与基于对比语言学的翻译研究 的区别在于 : 它要描写的是翻译作为一种语言变体的总体特征 , 而后者旨在发现和分析语际转换的方法 和技巧 。 语料库翻译研究须具备一个前提 : 建立具代表性的翻译语料库和与之有可比性的非翻译语料库 。 为 此 , Baker 及其学生 Laviosa 建立了第一个只收入翻译语料( 不限原语种类) 的 “ 翻译英语语料库”( T EC) 。 我国目前已有的语料库翻译研究中 , 绝大多数并非通过可比语料库 ( co mpa rable co rpus) 途径 , 而是以平 行语料库( parallel corpus) 为主 。 为了研究汉语翻译文本的总体特征 , 建立能够代表汉语翻译文本的可比 语料库势在必行 。 为此 , 我们建立了一个翻译语料库 — — —“ 当代汉语翻译小说语料库”( CC T FC) 。 该语料库收入了译自 英、 美、 法、 俄、 德、 日等 11 个国家 8 种语言的 56 部汉语翻译小说 。 语料为 1980 年至 2000 年间出版的长 篇翻译小说 。 每部作品以取样方式收入 20 , 000 字 , 目前容量 130 万字( 经词性标注) 。 该语料库是国内第 一个现代汉语单语翻译语料库 , 即只收入翻译小说语料 ( 不限原语种类) 。 CC T FC 进行了词语切分 、词性 标注 , 句子和段落等多层次标注 。 本文将围绕 CC T FC 和其可比语料库“ 兰开斯特现代汉语语料库”( LC① M C) 及该语料库的小说子库 LCM C( N) 展开 。 如上节所述 , 语内显化主要表现为句法显化 。 各种语言的句法形式化程度是不同的 。 以英 、汉语为 例 , 形式化问题在我国一般被称为“ 形合” 与“ 意合” 。“ 形合” 指用词语 、形态变化 、语法等手段来连接短语 和句子 , “ 意合” 则指借助语序来体现词句之间的意义或逻辑关系 。 英语形式化( 或形合) 程度较高 , 如大 量借助语言形态变化 , 频繁使用关系词 、 连接词 、 介词等连接词句 、 组织篇章 。 而汉语形式化程度较低 : 几 乎没有词形变化 ② ; 缺少与英语类似的关系词 ; 连词和介词都不活跃 。 不过 , 现代汉语也大量采用助词来 · 73 ·
2009 年第 5 期 总第 117 期
外语研究 Fo reig n Language s Research
2009 , № 5 Serial № 117
对翻译小说语法标记显化的语料库研究
胡显耀 曾 佳
*
( 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 , 北京 100089/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 重庆 400715)
上表对“ 形合度” 进行了统计 。 为能更直观地反映各语料库的面貌 , 我们还统计了各语料库的词汇密 度( 即实词频率比例) , 并引入了新闻语料( P DC2000 1) 供参考 。 上表中 , LCMC 是一个包含 15 种体裁 、 容量为百万字的现代汉语平衡语料库( balanced corpus) 。 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现代汉语书面语的总 体特征 。 我们且将 L CMC 的形合度视为现代汉语的“ 标准形合度” 。 从上表可见 , 小说文体 LCMC ( N) 的 形合度高于标准值 , 而新闻语料的形合度低于标准值 。 翻译小说的形合度为各语料库中最高 , 比标准值 高出近 10 %, 比非翻译小说高 5 %。 这意味着 , 一部 30 万字左右中等长度的翻译小说要比同样长度的一 般汉语著作多使用 3 万字的虚词 。 由此可见 , 翻译小说的语法标记显化程度高于汉语非翻译小说和一般 汉语文体 。 “ 形合度”从总量上体现了汉语翻译小说中语法标记显化这一基本特征 。 那么 , 语法标记显化是如何 在翻译小说中具体实现的呢 ? 显化究竟给翻译小说带来了怎样的实际效果 ? 显化的来源是什么 — — —是 语言系统差异的必然结果 , 是译者在某种隐藏的规范指引下做出的共同选择 , 还是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 认知活动所必然具备的共性 ? 以下分别从助词 、 介词和连词的显化来描述翻译小说语法标记显化的实际 表现 , 并试图寻求合理的解释 。 3. 翻译小说中语法标记的显化 3. 1 助词的显化 我们统计了各语料库中主要的 6 个助词的频率 , 即 : 结构助词“ 的 、地 、得” 和动态助词 “ 着 、 了 、过” 。 从图 1 中 , 可以看到这 6 个助词的绝对频率和语料库之间的相对差异 :
摘 要 :基于语料库对汉语翻译小说中语法标记词的考察发现 : 汉语翻译小说中各类语法标记词 的使用频率 明显高于非翻译小说 ; 翻译小说定语标记明显增多 , 而时体标记 减少 ; 一些语 法标记 词的增 减在客 观上起到 了口语化或简化的效果 。“ 语法标记显化” 是汉 语翻译小说的 重要特征之 一 。 该特征一 方面体现了 翻译小说 语言语法 的明确程度提高 , 旨在加强译 本的可接受性 , 另一方面却使 汉语译文在一定程 度上偏离了现代汉语 规范 , 呈现出句法形式的陌生化或异化倾向 。 关键词 :汉语翻译小说 ; 语料库 ; 语法标记 ; 显化 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 -7242( 2009) 05 -0072 -08
1 . 翻译共性与语内显化 翻译文本中的“ 显化”( Ex plici tati on) 现象近年来在国内外学者中引起了较广泛的注意 ( 如 : verå s 1998 ; Olohan & Baker 2000 ; 柯飞 2005 ; 胡开宝 , 朱一凡 2008 ; 黄立波 2008 等) 。 但是 , 从对显化概念的 使用来看 , 其间存在较大的理解上的分歧 。 因此 , 明确厘定“ 显化” 概念是研究“ 翻译共性”( translatio nal universals) 或“翻译特征”( feat ures of t ranslat ion) 的前提之一 。 首先 , 我们知道 , 翻译共性的研究背景主要是由埃及裔英国学者 Mo na Baker 所创的语料库翻译研 究 。 何谓“ 翻译共性” ? Baker( 1993 : 243) 将其明确定义为“ 译文而非原文中的典型的语言特征 , 这些特征 与翻译过程涉及的特定语言对无关” 。 她的学生 Kenny ( 2001 : 52) 也说 : “ 普遍性是一种总体的倾向 , 与译 者、 语言 、文体和时代无关” 。 Olohan & Baker ( 2000) , Kenny ( 2001) , L avio sa ( 2002) , Olohan ( 2004) 等人的语料库翻译研究都是围绕着这一概念展开的 , 即通过同一语言内翻译与非翻译( 原生/ 原创 ) 文本 的比较 , 寻找翻译文本共同的特征 。 第二 , 何谓“ 显化” ? 该概念由法国人 Vi nay & Darbelne t( 1958 : 8) 提出 , 指 “ 对原语中暗含的但可以 从上下文中推导出的信息在译语中加以明示” , 与之相对的是“ 隐化”( Implicita tion) 。 实际上 , 这对概念最 初是作为翻译技巧与“ 增补”和“ 删减”相提并论的( 见 Klaudy 2004 : 80 84) 。 20 世纪 80 年代 , Blum-Kulka( 1986 : 19 ; 21) 系统研究了显化现象 , 提出了著名的“ 显化假设” , 即显化程度提高可能是翻译文本和二 语习得等语言中介活动中具普遍性的策略 。 Blum-Kulka( ibi d . ) 认为显化是翻译本身固有的特征 , 与译者 对原文的理解过程有关 , 而与特定的语言对无关 。 可见 , 显化假设与作为翻译技巧的显化内涵不同 。 这 里的显化才是 Baker 所说的翻译共性之一 。 从近期的一些论文来看 , 国内同仁对显化的理解与 Blum-Kulka 和 Bake r 等人存在着差异 。 由于语 言形式化程度 、文体 、 译者和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存在 , 翻译的具体过程中确实普遍存在对原文语义和句法 形式的显或隐( 参见柯飞 2005) 。 但从这些论文所举实例来看 , 翻译中的这种“ 显隐” 与翻译技巧“ 增减” 似 无本质区别 , 都是根据译入语的语法规范增添或删减语义内容或语法标记 , 且显隐的程度随各种因素的 改变而改变 。 这显然与 Baker 等人所说的与特定语言对无关的“翻译共性” 的概念不一致 。 黄立波( 2008) 注意到了国内学者理解的显化与 Bake r 等人的区别 , 因而提出了“ 语际显化” 和 “ 语内 ( 类比) 显化” 的分类 。 本文认同他的观点 , 即 : “ 语际显化” 指译文中对原文隐含信息的明示 , “ 语内显化” 则是翻译文本相对于同一语言的非翻译文本的显化程度提高 。 国内学者对显化的研究主要是对“ 语际显 化” 的研究 , 即英汉互译过程中的显化( 和隐化) 。 要厘清两种“ 显化”概念的所指 , 消除研究上的混淆 , 我们不妨从比较对象 、 显化内容 、 强制性和主要
组织句子成分 , 表达时 、 体、 态和语气等 。 ③ 由于缺乏形态变化 , 汉语形式化主要表现为虚词或语法标记词 ( g ram matical marke rs) 的使用 。 因 此 , 本文把虚词在翻译文本中的比例视为汉语翻译小说形式化的主要指标 。 如果我们把虚词的使用频率 在总词频中所占的比例称为“ 形合度”( hy po tactic level) , 那么 , 比较“ 形合度” 的大小就可以得出语料库的 句法显化程度 : 表 2: 各语料库的形合度比较
*Fra Baidu bibliotek
本文的研究受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项目“ 汉语文学翻译 语料库建 设研究”( 08JA 740036)、西南大 学和中国 外语
教育研究中心资助 。
· 72 ·
影响因素四个层面加以澄清 : 表 1: “ 显化” 概念分析
比较对象 语际显化 语内显化 原语文本/ 译语文本 非翻译文本/ 翻译文本 显化内容 语义显化 句法显化 — 句法显化 强制性 非强制性 强制性/ 非强制性 — 强制性 主要影响因素 译者 、社会因 素 语言系统差异 — 翻译 、认知因 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