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的正文训诂

合集下载

《国语》故训与古文字

《国语》故训与古文字

2018 年第 2 期
·93·
文献故训中转圈。董作宾能够凿破混沌,就是因为能够抛开旧注,从甲骨文自身去 归纳。出土文献越来越多,通过出土文献自身辞例比勘归纳的方法也越来越重要。
2.2“閒”之古义 昔楚灵王不君,其臣箴谏不入,乃筑台于章华之上,阙为石郭,陂汉,以象帝
舜。罢弊楚国,以閒陈、蔡。(《国语·吴语》) 韦昭注:
陈、蔡,杀蔡灵侯。(第十八章) 楚灵王立,既 陈、蔡,景平王即位,改封陈、蔡之君,使各复其邦。(第 十九章) 秦异公命子蒲、子虎率师救楚,与楚师会伐唐, 之。(第十九章) 吴泄庸以师逆蔡昭侯,居于州来,是下蔡。楚人焉 蔡。(第十九章) “ ”字早见于曾姬无恤壶,从门,刖声,即“閒”字异体,是典型的楚文字(李守 奎,2003:669)。传世文献中与“閒”相对应的字是“灭”。
閒,候也,候其隙而取之。鲁昭八年,楚灭陈。十一年灭蔡。 清华简《系年》出现了与其十分相近的辞例。
楚灵王立,既 陈、蔡。(第十九章) 袁金平(2011)很快就指出韦昭注释“閒”之误,其用法与《系年》相同,并认同 整理报告读为“縣”的观点。这又是一个失落了古义的古语,“ ”字相同的用法在 简文中出现四次。
依靠古文字解读遗失的古义
在先秦文献中,有些词语的古义出现频率比较低,致使其失传,三国时韦昭作 注,根据上下文义推测,多有讹误。
2.1“大采”“少采”古义之启示 这是大家久已熟知的典型例子。
是故天子大采朝日,与三公、九卿祖识地德;日中考政,与百官之政事、师 尹、维旅、牧、相宣序民事;少采夕月,与大史、师载纠虔天刑;日入监九御,使洁 奉禘、郊之粢盛,而后即安。(《国语·鲁语下》)
《系年》 (1)閒陈、蔡 (2)既閒陈、蔡 (3)与楚师会伐唐,閒之 (4)楚人焉閒蔡

国文_小学_训诂_文字学课件模板:国

国文_小学_训诂_文字学课件模板:国
现代解释:

基本字義
● 國
guó
ㄍㄨㄛˊ
都城;城邑。清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頤
部》:“國者,郊内之都也”。《左傳•隱
公元年》:“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
一”。《孟子•萬章下》:“在國曰市井之
臣,在野曰草莽之臣”。趙岐注;“在國
謂都邑也”。《古今小説•沈小霞相會出師
表》:“(沈鍊)雇着一輛車兒,出了國
後”。《春秋•成公十八年》:“齊殺其大
夫國佐”。
谢谢!
諸侯之國”。孫詒讓正義:“上言邦者,
據王國而言;下言邦國者,總舉大小侯國
通言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国文·小学·训诂·文字学·释:國
现代解释:
唐柳宗元《封建論》;“漢興,天子之政
行於郡,不行於國,制其守宰,不制其侯
王”。
国家。如;国有;国法;为国争光。《詩•
小雅•節南山》:“秉國之均,四方是維,
天子是毗,俾民不迷”。唐白居易《凶
軍畫馬圖》;“國初已來畫鞍馬,神妙獨
數江都玉”。《遼史•百官志一》;“國制
簡樸,漢制則沿名之風固存也”。
中国的。如;国产;国术;国画。
代表国家的。如;国旗;国徽;国宴;国
歌;国花。
国文·小学·训诂·文字学·释:國
现代解释:
在某方面为全国最突出的。如;国手;国
色;国工。
姓。《廣韻•德韻》:“國,姓,太公之
氏”。《史記•魯周公世家》:“其三月,
周公往營成周雒邑,卜居焉,曰吉,遂國
之”。明劉基《郁離子•千里馬》:“(徐
市)私具舟,載其童男女三千人,宅海島
而國焉”。
国文·小学·训诂·文字学·释:國
现代解释:

《国语》的原文及翻译

《国语》的原文及翻译

《国语》的原文及翻译原文:赵简子,名鞅,为赵氏孤儿赵武之孙。

晋定公时,赵简子为执政大夫。

王孙圉(yǔ),楚国大夫,为人机敏,善言辩,每出使诸侯,不辱使命。

楚晋常有行李之往来。

十九年,王孙圉聘于晋,定公飨之。

赵简子鸣玉以见,问于王孙圉曰:“楚之白珩①犹在乎?”对曰:“然。

”简子曰:“其为宝也,几何矣?”王孙圉对曰:“未尝为宝。

楚之所宝者,曰观射父②。

能作训辞③,以行事于诸侯,使无以寡君为口实。

又有左史④倚相,能道训典而叙百物,以朝夕献善败于寡君,使寡君无忘先王之业。

又能上下⑤说于鬼神,顺道其欲恶,使神无有怨痛于楚国。

又有薮⑥曰云连徒洲,金、木、竹、箭之所生也,龟、珠、角、齿、皮、革、羽、毛,所以备赋,以戒不虞者也。

所以共币帛,以宾享于诸侯者也。

若诸侯之好币具,而导之以训辞,有不虞之备,而皇神相之,寡君其可以免罪于诸侯,而国民保焉。

此楚国之宝也。

若夫白珩,先王之玩也,何宝之焉?”“圉闻国之宝,六而已。

圣能制议百物以辅相国家则宝之玉足以庇荫嘉谷使无水旱之灾则宝之;龟足以宪⑦臧否,则宝之;珠足以御火灾,则宝之;金足以御兵乱,则宝之;山林薮泽足以备财用,则宝之。

六宝则足矣,若夫哗嚣之美,楚虽蛮夷,不能宝也。

”(节选自《国语》,有删改)【注】①白珩(héng):楚国著名的佩玉。

②观射(yì)父:楚国大夫。

③训辞:教导之言,这里指外交辞令。

④左史:周代史官分左史、右史。

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⑤上下:指天地。

⑥薮:大泽。

⑦宪:表明。

译文:赵简子,名字叫鞅,是赵氏孤儿赵武的孙子。

晋定公时,赵简子做了晋国的执政大夫。

王孙圉,是楚国大夫,为人机警敏锐,善长言辞,长于辩论。

每次出使诸侯,都能不辱使命。

楚国跟晋国常有使者往来。

十九年,王孙圉到晋国访问,晋国国君定公设宴招待他,晋国执政赵简子作陪,故意弄响身上的佩玉,向王孙圉问道:“楚国的白珩还在吗?”王孙圉回答说:“是的。

”赵简子说:“它被你们当作宝贝,有多久了?”王孙圉说:“没将它当作宝贝。

古代汉语六------训诂

古代汉语六------训诂

通论:训诂
诂者,故也,即本来之谓。训者,顺也,即 引申之谓。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若 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今时之语释昔 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 原 理。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 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 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黄侃
通论:训诂
古代汉语
通论:训诂
1
通论:训诂
一、训诂释义 传统语言文字学,过去常称小学,分为 三个部门: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分别 对应汉字的形、音、义。文字学和音韵学的 基本知识我们已经在前面学习过了,本章里 我们要来学习有关训诂的基本常识。 我们先解释一下何谓“训诂”。 “训”“诂”原本是两个词。 训,《说文》:训,说教也。段注:说教者, 说释而教之。
通论:训诂
提出:就古音以求古义,引申触类,不限形体。 (《广雅疏证》) 王引之也提出:夫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 声之相同相近字,义每不甚相远。(《春秋 名字解诂》) 邵晋涵也认为:声音递转,文字日孳,声近之 字,义存乎声。(《尔雅正义自序》) 清代学者对声训从理论上进行了总结和阐发, 进入了语言研究的层面。
通论:训诂
诂,《说文》:训故言也。 可见,“诂”的范围小于“训”。 “训”“诂”二词经常连用于语言文字 方面。古人对于连用的“训诂”,给过很多 不同的解释,认为二者是有差别的。例如孔 颖达《毛诗正义》:诂者,古也,古今异言, 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 人也。 事实上,训、诂析言则有别,浑言则意 义相同,均为解释之意。后来逐渐合成为一 个复音词,表示解释的意思。正如黄侃先生 所言:
通论:训诂
B、明方言 今广州话和客家话中“佢”(渠),由“其” 变来。 渠,《广韵》:强鱼切。 其,《广韵》:渠之切。 均为群母字。 C、寻语源 婚,妇家也。礼,娶妇以昏时,妇人阴也, 故曰婚。(释名)

国语第一篇第一章原文与解析

国语第一篇第一章原文与解析

国语第一篇第一章原文与解析国语作为汉语的标准语言,对中国人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国语第一篇第一章》是教育部正式发布的国语课文教材的开篇之作。

本文通过对原文的解析,旨在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国语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一、国语第一篇第一章原文国语,又说中文、普通话,是汉族人民的共同语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各族人民通用。

国语是按照以北方言为基础,内蒙古、宁夏等地区人民的方言为参考,充分吸收全国各民族卓有成效的声音。

我们说的国语,指的是普通话,是在全国范围内广为流传和通用的一种语言。

中国自古以来,语言文字不一,各地方言众多。

为了促进国家统一和交流,形成了国语这种共同的语言形式。

国语不仅便于全国人民相互交流和理解,也有助于加强民族团结和国家认同感。

国语是汉族主体人口使用的语言,但也得到了少数民族的广泛应用。

在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国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应该珍惜国语,学好国语,用好国语,共同维护和发展中国的语言文化。

二、国语第一篇第一章解析1. 标题:2. 格式:说明文格式3. 第一段:简要介绍国语的重要性以及它作为汉语的标准语言的地位。

4. 第二段:解释国语的定义,即中文、普通话,是汉族人民的共同语言。

指明国语在全国范围内通用,并且基于北方言为基础,吸收全国各民族的语音特点。

5. 第三段:回顾中国语言文字多样的历史,指出为了促进国家统一和交流形成了国语作为共同语言。

强调国语的重要性和作用。

6. 第四段:指出国语的主要使用人群为汉族,但也得到了少数民族广泛应用。

国语在国家的各个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7. 第五段:呼吁人们珍惜国语,学好国语,用好国语,共同维护和发展中国的语言文化。

凸显国语对于国家团结和民族认同的重要性。

通过对《国语第一篇第一章》原文的解析,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国语的地位和重要性。

作为汉族人民的共同语言,国语不仅促进了全国人民的交流和理解,也有助于加强民族团结和国家认同感。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国语,并努力学好、用好国语,共同维护和发展中国的语言文化。

第二章 训诂的内容

第二章     训诂的内容
公曰:“章谏吾曰:‘愿君之废酒也!不然,章赐死。’如 是而听之,则臣为制也,不听,又爱其死。” 《晏子春秋内 篇·谏上》
苏与云:“臣为制,言制于臣也。下文云:‘则是妇人 为制也’义同。
五、说明句子成分省略
古代汉语省略常见。俞樾列为古人行文之例: “夫两文相录,蒙上而省,此行文之恒也。 乃有探下文而预省上字,此则为例变更,而 古书亦往往有之。”这里有语法问题,也是 修辞。
《汉书·司马相如传》:“搏豺狼,手熊罴,足野羊。” 颜师古注:手,手击杀之;足,蹴蹈而获之。
二、辨明使动,意动用法
《左传·昭公二十年》:“(伍)员曰:‘彼将有他 志,余姑为之求士,而鄙以待之’。乃见鱄设诸 焉。”疏云:“见谓之绍介,使之见光。下文‘齐 豹见宗鲁于公孟’亦然。犹《论语》云‘门人见之’ 也。”见,使动用法。
2、传注体
注释中的训诂称“传注体”,又“注疏体”。 释字、词、句为主,两汉初年已成型,毛亨 《诗故训传 》为代表,随文作释,灵活、具 体、实用。例如:
《礼记·曲礼上》:“长者举未釂,少者不敢 饮。”孔颖达疏:“举,犹饮也。”(釂, jiào,饮完。)
《孟子·梁惠王上》:“上下交征利而国危 矣。”赵注:“征,取也。”
《昭公十三年》:“邾人、莒人诉于晋曰:‘鲁朝 夕伐我,几亡矣。我之不共,鲁故之以。”杜欲注: “不共(供)晋贡,以鲁故也。”“之”提宾。
《诗经·邶风·燕燕》末章:“先君之恩,以勖寡 人。”郑笺:“戴妫思先君庄公之故,劝勉寡人以 礼义。”孔疏:“……又于将归之时思先君之故, 劝勉寡人以礼义也。”“思先君”,“之”复指前 置。
3.说明假借义
《诗·大雅·棫朴》:“济济辟王,左右趣之。”毛传: “趣,趋也。”今按:趣、趋上古同属清母侯部, 同音通假。

韦昭《国语解》训诂研究

韦昭《国语解》训诂研究

韦昭《国语解》训诂研究韦昭的《国语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以研究“韦语”为主题的书籍,也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

它的出版,对我国古代文学的研究、古代文字的研究、古代礼仪的研究以及古代历法和古代文献的研究,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国语解》最初由徐度撰写,后来由韦昭和他的子弟们增补完善,最终成为一部完整的著作。

《国语解》中列出了前朝君主的政治原则,以及对当时的要求和准则,体现了当时的政治和军事的情况,以及当时人们对政治和礼仪的认识,也可以说是韦昭一家致力于传承古代礼仪文化的努力的一部收藏著作。

韦昭《国语解》一书以“国语”为核心,通读可以发现,“国语”既是政治性的,又是礼仪性的,既有实践性,也有理论性;既有古典文献,也有现代评论、分析。

在这部书中,不仅收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也勾勒出了古代传统礼仪的演变及其各个细节,从而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视野,便于人们深刻地探究古代礼仪文化的源头、发展趋势及其在当下的现实意义。

从历史角度来讲,《国语解》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古代礼仪文化的精神内涵、古代政治理论的内容以及古代政治文化的本质特征。

而且,它还为当代研究中国礼仪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古代礼仪文化与当今礼仪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当今礼仪文化中体现古代礼仪文化的渊源或影子。

韦昭《国语解》研究是重要的文化研究,它充分展示了古代礼仪文化的精粹,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理论价值。

首先,它有助于揭示古代礼仪文化的发展脉络;其次,它为当今礼仪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参考价值。

因此,对韦昭《国语解》进行研究,可以给我们带来充满洞察力的视角,可谓是意义重大。

综上所述,韦昭《国语解》的研究对我国文化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带给我们深刻的理论洞见,以及古代礼仪文化的精粹,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

《国语》韦昭注训诂拾零

《国语》韦昭注训诂拾零

《国语》韦昭注训诂拾零《国语》韦昭注训诂拾零1. 训:指制定典章、规章、操行原则等,以明定诸侯的各种职分、权役礼仪,使其国家的礼仪秩序、通用习俗相当。

2. 诂:指加以修订、注释或赋诗诀令之,以加深推崇。

3. 拾零:指收集整理、拣选典型材料,以供后代参考。

《国语》是以晋代宰相韦昭创作而成,注训诂拾零是一部综合、系统性的学术著作,为古代国家规章制度的设计和定位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性依据和实践性指导。

一、训1. 诸侯政令制定:诸侯应以平等相待,礼尚往来,强冠诸侯,备遴贤令,并准予尊贵的诸侯代表出现,参与制定礼仪和习俗,以确保封建礼仪习俗的和谐与稳定。

2. 权役被令:封建制度中,权役是指诸侯与其他国家之间承认、互相尊重的特殊关系,他们必须服从彼此,并遵守礼仪规范。

3. 礼仪建立:礼仪是封建礼统的一部分,规范了公共表示礼节的方式,在其中,君主应服从宗法,大臣向君主致敬,平民应端庄宗教,谦虚恭敬。

二、诂1. 政令补遗:韦昭着重补遗国家规章,为此,对于国家规章中有关服从国家权力、必须按守法律法令等重大规定进行修订和注释,以加强人们对国家权力的敬畏和尊重。

2. 礼仪修改:韦昭也为传统礼仪格言、谚语等作了归纳总结和注释,为日常生活设置了一定的礼仪标准,包括礼节、道义、风俗等,为人们的行为增添独立性和分类性。

三、拾零1. 传说收集:韦昭也收集了许多有关诸侯陵墓及其建筑以及诸侯有利及功绩的传说,记录了南北朝至晋代各朝代的礼仪习俗,以供后人参考。

2. 典型材料:韦昭还收集了一定的典型材料,如礼、诗、书、尚书,用于参考分析,以告诉后世每一类行为背后的好处和坏处,以此使得后代依据自己的判断,遵守或放弃传统习俗,及时调整和完善国家的内部管理制度。

《国语》是韦昭总结礼仪规矩、权役习俗和政令治法、综合并归纳古代典籍以及收集传说材料等诸多部分,作为一部综合性重要参考书籍,对当时封建时期的参考价值显著。

它不仅仅推崇了古代国家规章制度,而且还提供了关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参考价值,以及实践性的指导建议,为当时及后世封建礼制、法令、习俗等方面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第三节 训诂的方法和体例 (2)

第三节 训诂的方法和体例 (2)

(2)注 定义:注释之意。 贾公彦《仪礼疏》:“注者,注义于经下,若水之注物也。”孔 颖达的解释:“注者,著也。言为之解说,使其义著明也。”两种说 法尽管有些不同,但认为“注”就是注解古书使之便于理解的意思是 一致的。 称古书注解为“注”始于东汉的郑玄,郑玄之前的古书注释皆称 “传”,后人将各类古书注释通称为“注”,故广义的“注”可以包 括对古代文献所作注解的一切训诂实践。 (3)笺 定义:表明文意记识其事之意,即指引申、发挥或补充、订正前人说 法的一种注释。 注书叫笺,始于郑玄。郑玄《毛诗笺》对《毛诗诂训传》解释不 明或过于简略的地方另外补充说明。因此笺这种体例实际上时后事疏 和正义的源头。
(4)疏 定义:也叫“正义”,疏通文意的意思。这是一种既解释文献原文, 又解释前人注文的注释。 这种训诂形式兴起的原因,是因为前代人传注,文字简古,文意 难懂,于是注家不得不既注经文,又释传注。义疏有“疏不破注”的 惯例,即给前人的注释找理由。 (5)章句 定义:离章析句之意。 其内容包括:明确句读,划分章节,在分析解说全文的基础上分 章概括大意,阐述思想内容。有的还在每章结尾处概括归纳本章的内 容,称为“章指”(即本章题旨的意思)。 (6)补注 定义:在前人注释的基础上加以补充订正的一种注释。 就其诠释对象说,它与义疏相同,但它敢于改正前人的注释,而 不必遵循“疏不破注”。
2、利用音同音近字 例:《毛传》:“盗,逃也。”(同音相训) 《说文》:“祈,求也。”(同声相训) 《说文》:“天,颠也。”(同韵相训) 3、利用同形字 例:《诗》:“风,风也。”
(被注字是一种文体名称,注释字意思是“鼓动”)
《周易》:“剥,剥也。”
(被注字是卦名,注释字意思是“解剥”)
《孟子》:“彻,彻也。”
二、训诂的体例—指训诂学家在实践中采用的体式条例

第四章 训诂

第四章 训诂

清代 重订历代典籍及汉唐旧注,古书注释达到鼎盛。 著名注本: 陈奂 《毛诗传疏》 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 刘文淇《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 刘宝楠《论语正义》 焦循 《孟子正义》 王先谦《庄子集解》《荀子集解》《汉书补注》 郭庆藩《庄子集释》 孙诒让《周礼正义》《墨子间诂》
读书札记形式的注释: 王念孙的《读书杂志》 王引之的《经义述闻》 俞樾的《群经平议》、《诸子平议》 《古书疑义举例》
价值: 1.注意到语言随时间而变迁,随地域而转移的 事实. 2.是第一部方言学著作,使我们了解汉代词汇 以及方言区域分布的情形. 3.含有丰富的词义辨析内容. 注本: 晋郭璞<方言注> 清戴震《方言疏证》
4.2.2 理论实证型
<说文解字> 东汉许慎作. 体例: 共15卷.每卷各分上下. 收正篆9353个,重文1163个,共计收子 10516个,全书说解字数133441字. 分540个部首.每部的第一字作为部首. 每字的解释以释义、释形、释音的顺序编 排.
《十三经注疏》 (一)《周易正义》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 颖达等正义。 (二)《尚书正义》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 (三)《毛诗正义》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 达正义。 (四)《周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五)《仪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六)《礼记正义》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
第六章 训诂
关于训诂的解释
许慎<说文解字· 言部>: 训,说教也。诂,训故言也.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训,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 诂,故言者,旧言也.训者,说教也.训故言者,说 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 孔颖达<毛诗正义>: 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 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然则训诂者,通古今之异 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 诂训传者,注解之别名.

国文_小学_训诂_文字学课件模板:呧

国文_小学_训诂_文字学课件模板:呧
国文·小学·训
诂·文字学
释:呧
课件模板
国文·小学·训诂·文字学·释:呧
异体字:





詆。
国文·小学·训诂·文字学·释:呧
说文解字:

【卷二】【口】
『說文解字』
苛也。从口氐聲。都禮切
『說文解字注』
(呧)苛也。苛者、訶之假借
字。漢人多用荷爲訶。亦用
苛爲訶。从口。
国文·小学·训诂·文字学·释:呧
说文解字:
氐聲。都禮切。十五部。按言部有詆字。
云訶也。口部呧似複出。集韵詆呧爲一字。
国文·小学·训诂·文字学·释:呧
康熙字典:

【丑集上】【口】
呧·康熙筆画:8 ·部外筆画:5
【唐韻】都禮切【集韻】典禮切,音邸。
【說文】苛也。【玉篇】呵呧也。本作詆。
○按《廣韻》有詆無呧。
又【唐韻】都黎切,音低。
又【集韻】田黎切,音題。義同。
【篇海】或作。
国文·小学·训诂·文字学·释:呧
音韵方言:

国际音标
ti˨˩˦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日语读音
SHIKARU
韩语罗马
CEY
客家话
[梅县腔] di3
潮州话
国文·小学·训诂·文字学·释:呧
字源演变:
說文
楷書
「呧」 說文‧口部
「呧」。
国文·小学·训诂·文字学·释:呧
字形对比:
中国大陆
台湾
香港。
国文·小学·训诂·文字学·释:呧
现代解释:

基本字义
● 呧

ㄉㄧˇ
◎ 古同“诋”。
谢谢!

《国语》韦昭注训诂札记

《国语》韦昭注训诂札记

《国语》韦昭注训诂札记《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共二十一卷,记载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史事。

很多学者为之注解,重要者为东汉时的郑众、贾逵,魏晋时的王肃、唐固、虞翻、韦昭等。

唐宋以来,各家注多失传,唯韦昭注本独存于世,因此,三国吴韦昭的注本弥足珍贵。

韦昭注本以训释词语、疏通句意、考证名物典制为主,还有一些语音、语法修辞现象的说明以及引用贾逵、虞翻等人的注解,注本的价值比较大。

然而,韦昭注也有一些解释不准确的地方,本文就此问题予以新的探讨,以就正于方家。

1.苛慝《周语上》:“明神不蠲而民有远志,民神怨痛,无所依怀,故神亦往焉,观其苛慝而降之祸。

”韦昭注:“苛,烦也。

慝,恶也。

”谨按:本句话是说:“神认为它的祭品不洁,不保佑它,百姓也要背离它,民神怨恨,无所归附,因此神灵下降,观察它的暴虐邪恶而降下灾祸。

”细审文意,“苛慝”为一个词,为“暴虐邪恶”义,韦昭释“苛”为“烦”,即“烦琐”义,不确。

“苛”本义为“小草”。

《说文•?部》:“苛,小?也。

从?,可声。

”由“小草”的“细小”义引申为“琐碎”,如:《吕氏春秋•适威》:“故礼烦则不庄,业烦则无功,令苛则不听,禁多则不行。

”《新书•铸钱》:“法钱不立,将使天下操权族,而吏急而一之乎,则吏烦苛而民弗任,且力不能而势不可施。

”《史记•季布栾布列传》:“以苛小案诛灭之,臣恐功臣人人自危也。

”《淮南子•览冥训》:“除刻削之法,去烦苛之事,屏流言之迹,塞朋党之门。

”再由“琐碎”之义进一步引申为“狠虐;苛刻”。

如:《楚语下》:“于是乎弭其百苛,殄其谗慝。

”韦昭注:“苛,虐也。

”是为内证。

其它文献如:《楚辞•大招》:“发政献行,禁苛暴只。

”《诗大序》:“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

”陆德明《经典释文•毛诗音义上》:“苛本亦作荷,音同。

苛,虐也。

”《墨子•所染》:“举天下之贪暴苛扰者,必称此六君也。

”《庄子•天下》:“君子不为苛察,不以身假物。

”《新书•道术》:“安柔不苛谓之良,反良为啮。

《国语》韦昭注训诂拾零

《国语》韦昭注训诂拾零

亦指依次献贡。 并引此条与 《 ” 左传 ・ 昭公十三年 》 为例 ,即 : 左传 ・ 《 昭公 十三年 》: 昔 天子 班 贡 , “ 轻 重 以列 。” 杨伯 峻注 : 班 贡 , 贡献之 次序 。班 , “ 定 次 也 , 也 。 国语 ・ 序 ”《 周语 中 》: 其 适来 班贡 , “ 不俟馨 香嘉 味 。” 《 左传 ・ 昭公 十三年 》 文 为 : 及盟 , 原 “ 子 产争 承 , : 昔 天子 班贡 , 重 以列 , 日 ‘ 轻 列尊 贡 重 , 周 之制也。 卑而贡重者 , 甸服也。 郑伯 , 男也 , 而使从公 侯之 贡 , 惧弗 给也 , 以为请 。 ’’]1) 意推 敲 敢 ’2.8 1 3从文 (5 t “ ” 实为 “ 序 ” , 《 班 确 次 义 但 国语 》 《 传 ・ 与 左 昭公 十 三年 》 述 内容不 同 , 班 贡”的具 体含 义 不 同 , 叙 “ 所 以都释 为 “ 次献 贡 ” 依 不确 。
贪 冒
货贿 。” m㈣《 史记 ・ 伯夷列传 》 “ : 众庶冯生 。” 司 马贞 索 隐 : 邹 诞 本作 每 生 。每 者 , “ 冒也 , 即贪 冒之 义 。 ”3 2 汉 王符 《 夫 论 ・ 贵 》: 而后 人 贪 [ 8 ] ) 东 潜 忠 “ 权 冒宠 。 ”汪继 培 笺 引 《 左传 》 杜预 注 : 冒 , “ 亦贪

《 周语 中》 “ 戎狄 ) :( 其血气不治 , 若禽兽焉 。 其适 来班 贡 , 不俟 馨香 嘉 味 , 坐诸 门外 , 使舌 人 故 而 体 委 与之 。 ”1.韦 昭注 : 班 , 也 。”1. [P) j2 O 6 “ 赋 16  ̄3 ) 按 : 班 贡 ” 这 里 是偏 义 复 词 , 赐 朝 贡 , “ 在 颁 偏 指 “ ”。这 句话 的 意思是 说 : 戎 、 蒙昧 野蛮 , 贡 “ 狄 轻 狂无 礼 , 贪婪 成性 , 知礼让 。他们 野性 未 驯 , 同 不 如 禽兽 。 他们 来朝 贡 , 等不 及宴 会 的牲 肉香熟 就要 吃 , 所 以让他 们 坐在庙 I# , 翻译 官把 没有 切 开 的牲 ' I派 I - 肉拿 给他 们 。” 照文 意无 “ ”义 , 依 班 只取 “ ”义 。 贡

《国语》的正文训诂

《国语》的正文训诂

第29卷第1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1月 Vol. 29 No.1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an. 2007──────────收稿日期:2006-10-19作者简介:郭万青(1975-),男,山东宁津人,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教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先秦文献与语言文化。

- 38 -《国语》的正文训诂郭万青(唐山师范学院 中文系,河北 唐山 063000)摘 要:《国语》的正文具有丰富的训诂材料,其内容涉及广泛,格式颇具规模,训诂方法灵活多样。

探究《国语》正文训诂的内容及规律,对后世文献正文训诂和专门训诂的研究是有意义的。

关键词:《国语》;正文训诂;普通词语;专用词语;经典句段中图分类号:H1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7)01-0038-04正文训诂,是指不以训诂为目的的有关历史文献中的训释性语句和资料。

根据陆宗达先生的意见,正文训诂分为以训诂形式出现的正文和以正文形式出现的训诂两种[1](P99-100)。

本文所要探讨的《国语》的正文训诂即是前者。

《国语》是先秦重要史籍之一,探讨其正文训诂的内容及规律对后世文献正文训诂和专门训诂的研究是有意义的。

一、《国语》正文训诂的内容《国语》[2]正文训诂的内容可分为三类:对普通词语的训释29条;对专门词语的训释279条;对经典句段章旨及童谣和古人之言的解释37条。

(一)普通词语《国语》普通词语训释29条,主要集中在卷三《周语下》叔向为单靖公的家臣室老解释《昊天有成命》一诗的内容中,计13条;余26条散见于其他卷。

如:基,始也。

命,信也。

宥,宽也。

密,宁也。

缉,明也。

熙,广也。

亶,厚也。

肆,固也。

靖,龢也。

(周下)粲,美之物也。

(周上) 光,明之曜也。

(晋三)人三为众,兽三为群,女三为粲。

(周上) 夫文,“虫”、“皿”为“蛊”。

(晋八) (二)专用词语《国语》专用词语训释共279条,分为七大类: 1.政治军事外交,29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9卷第1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1月 Vol. 29 No.1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an. 2007──────────收稿日期:2006-10-19作者简介:郭万青(1975-),男,山东宁津人,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教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先秦文献与语言文化。

- 38 -《国语》的正文训诂郭万青(唐山师范学院 中文系,河北 唐山 063000)摘 要:《国语》的正文具有丰富的训诂材料,其内容涉及广泛,格式颇具规模,训诂方法灵活多样。

探究《国语》正文训诂的内容及规律,对后世文献正文训诂和专门训诂的研究是有意义的。

关键词:《国语》;正文训诂;普通词语;专用词语;经典句段中图分类号:H1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7)01-0038-04正文训诂,是指不以训诂为目的的有关历史文献中的训释性语句和资料。

根据陆宗达先生的意见,正文训诂分为以训诂形式出现的正文和以正文形式出现的训诂两种[1](P99-100)。

本文所要探讨的《国语》的正文训诂即是前者。

《国语》是先秦重要史籍之一,探讨其正文训诂的内容及规律对后世文献正文训诂和专门训诂的研究是有意义的。

一、《国语》正文训诂的内容《国语》[2]正文训诂的内容可分为三类:对普通词语的训释29条;对专门词语的训释279条;对经典句段章旨及童谣和古人之言的解释37条。

(一)普通词语《国语》普通词语训释29条,主要集中在卷三《周语下》叔向为单靖公的家臣室老解释《昊天有成命》一诗的内容中,计13条;余26条散见于其他卷。

如:基,始也。

命,信也。

宥,宽也。

密,宁也。

缉,明也。

熙,广也。

亶,厚也。

肆,固也。

靖,龢也。

(周下)粲,美之物也。

(周上) 光,明之曜也。

(晋三)人三为众,兽三为群,女三为粲。

(周上) 夫文,“虫”、“皿”为“蛊”。

(晋八) (二)专用词语《国语》专用词语训释共279条,分为七大类: 1.政治军事外交,29条。

包括军队建制、军事行动和在军事行动中的一些道德标准或者刑罚、战争观念、国家治乱、会盟、礼乐、治国等。

如:成礼义,德之则也。

(周上)夫《鹿鸣》,君之所以嘉先君之好也。

(鲁下) 下军,上军之贰也。

(晋一) 夫战,刑也,刑之过也。

(晋六) 夫君国者,将民之与出。

(楚上)2.伦常道德人事,124条。

包括兄弟、君臣、朋党等;道德包括道、武、忠、礼、义、勇、信、亲、仁、智、孝、敬、德、让、正、成、慎、贞、俭、强、和、耻、善、羞等;人事包括祸福得失与人性。

如:昭明物则,礼也。

(周上) 敬恪恭俭,臣也。

(周中) 可后而先之,谓之召灾。

(周下) 夫君也者,民之川泽也。

(鲁上) 同姓为兄弟。

(晋四) 夫敬,德之恪也。

(晋五)3.天文地理方物,26条。

包括天文数理、天象星野;地理包括地理、方国、方域;方物包括动物与精怪。

如:狄,豺狼之国也。

(周中)夫山,土之聚也;薮,物之归也;川,气之导也;泽,水之钟也。

(周下)海鸟曰爰居。

(鲁上)石之怪曰夔、蝄蜽羵,水之怪曰龙、罔象,土之怪曰羊。

(鲁下)大火,阏伯之星也,是谓大辰。

(晋四) 又有薮曰云连徒洲,金木竹箭之所生也。

(楚下) 4.典章建制姓氏,60条。

包括释祀、位禄、职官、取谥;建制包括军队和居民编制;姓氏包括姓氏和人物。

如:夫署,所以朝夕虔君命也。

(鲁上)周恭王能庇昭、穆之阙而为“恭”,楚恭王能知其过而为“恭”。

(鲁下)五家为轨。

(齐) 万人为一军。

(齐) 父母死为大丧。

(晋二)青阳,方雷氏之甥也。

夷鼓,彤鱼氏之甥也。

(晋四) 在男曰觋,在女曰巫。

(楚下)郭万青:《国语》的正文训诂- 39 -5.声乐音律文教,9条。

如: 夫宫,音之主也。

(周下) 律,所以立均出度也。

(周下) 教,文之施也。

(周下)夫教者,因体能质而利之者也。

(晋四) 6.形体容止服饰,12条。

如: 夫耳目,心之枢机也。

(周下) 夫服,心之文也。

(鲁下) 且夫口,三五之门也。

(晋一) 言,身之文也。

(晋五) 7.卜辞卦名爻辞,19条。

如: 捽交,交胜也。

(晋一) 震,雷也,车也。

(晋四) 坤,母也。

震,长男也。

(晋四) (三)经典句段章旨 1.《诗》19条。

如:其诗曰:“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成王不敢康。

夙夜基命宥密,于,缉熙!亶厥心,肆其靖之。

”是道成王之德也。

成王能明文昭,能定武烈者也。

夫道成命者,而称昊天,翼其上也。

二后受之,让于德也。

成王不敢康,敬百姓也。

(周下)2.《易》3条。

如:其繇曰:“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主震雷,长也,故曰元。

众而顺,嘉也,故曰亨。

内有震雷,故曰利贞。

车上水下,必伯。

小事不济,壅也。

故曰勿用有攸往,一夫之行也。

众顺而有武威,故曰“利建侯”。

(晋四)3.《书》7条。

如:《夏书》有之曰:“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

”《周书》有之曰:“怨不在大,亦不在小。

”夫君子能勤小物,故无大患。

(晋九)《周书》曰:“文王至于日中昃,不皇暇食。

惠于小民,唯政之恭。

”文王犹不敢骄。

(楚上)4.其它典籍2条:故《夏令》曰:“九月除道,十月成梁。

”其时儆曰:“收而场功, 而畚梮,营室之中,土功其始。

火之初见,期于司里。

”此先王所以不用财贿,而广施德于天下者也。

(周中)5.古人之言及童蒙谣语6条。

如:古人有言曰:“兄弟谗阋,侮人百里。

”周文公之诗曰:“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若是则阋乃内侮,而虽阋不败亲也。

(周中)童谣有之曰:“丙之晨,龙尾伏辰,均服振振,取虢之旗。

鹑之贲贲,天策焞焞,火中成军,虢公其奔!”火中而旦,其九月十月之交乎?(晋二)二、《国语》正文训诂的格式先秦典籍正文训诂格式的运用还不规范,带有较大的随意性。

《国语》正文训诂的格式已颇具规模,有如下13种: 1.某为某。

训诂术语用“为”,被释词在后,所释内容在前。

如:受命不迁为敬,敬顺所安为孝。

(晋一) 夫文,“虫”、“皿”为“蛊”。

(晋八)2.某曰某。

训诂术语用“曰”,用同“为”,被释词也在后面。

这种格式有辨析同义词或者近义词的功能。

如:大国道,小国袭焉曰服。

小国傲,大国袭焉曰诛。

(晋二) 物得其常曰乐极,极之所集曰声,声应相保曰和,细大踰不曰平。

(周下)3.某是谓某。

训诂术语用“是谓”,被释词也在后面。

道而得神,是谓逢福;淫而得神,是谓贪祸。

(周上) 4.某谓之某。

训诂术语用“谓之”,被释词也在后面。

除闇以应外谓之忠,定身以行事谓之信。

(晋二) 5.某之谓某。

训诂术语用“之谓”,被释词也在后面。

这种格式在于揭示同一概念的不同内涵,具有辨析语义的功能。

如:为仁者,爱亲之谓仁;为国者,利国之谓仁。

(晋一) 6.某,某也。

此式至10式都采用判断句式,被释词在句首。

如:精意以享,禋也;慈保庶民,亲也。

(周上) 7.某者,某也。

如:夫勇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事之末也。

(越下) 8.某也者,某也。

夫君也者,民之川泽也。

(鲁上) 9.某,某者也。

夫人性,陵上者也。

(周中)10.某,所以某也。

训诂术语用“所以”,这种格式表示行为执行的理据或方式。

如:夫《鹿鸣》,君之所以嘉先君之好也。

(鲁上) 11.某,某之谓也。

用“之谓”,被释词在句首。

《商颂》曰:“汤降不迟,圣敬日跻。

”降,有礼之谓也。

(晋四)12.某也者,某之谓也。

用同“某,某之谓也”。

壸类也者,不忝前哲之谓也。

也者,广裕民人之谓也。

万年也者,令闻不忘之谓也。

胤也者,子孙蕃育之谓也。

(周下)13.某,犹某也。

训诂术语用“犹”,被释词在句首。

用于比喻训释,“犹”之前是本事,“犹”之后是喻事。

如:人之有学也,犹木之有枝叶也。

(晋九) 三、《国语》正文训诂的方法训诂方式一般分为形训、声训、义训三种。

《国语》正文训诂只用了形训、义训两种。

(一)形训所谓形训,就是通过对构词字形的分析来解释词义的一种训诂方式,其具体的训诂方法就是“因形求义”。

《国语》正文训诂以形示义者4条:人三为众,兽三为群,女三为粲。

(周上) 夫文,“虫”、“皿”为“蛊”。

(晋八)第29卷第1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1月- 40 -医和对赵文子解释何为“蛊”,是通过对“蛊”的构字部件进行分析得出其义的,“虫”在“皿”中即是“蛊”,这是拆字为训,其中不乏说话者的主观意念。

“众”属于三体等位会意字,《说文》:“众,众立也。

从三人。

”段注云:“会意。

《国语》曰:人三为众。

”[3](P387)三体等位会意字以“形”示其“众多”、“盛大”义。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凡物盛则三之。

”[3](P490)又云:“凡积三为一者皆谓其多也。

”[3](P569)《国语》还有一种形训,从字形本身并不能看出该词的意义和构词理据,而解说却从形训原则入手类推而成。

这种形训方式不见于一般训诂学专著,称之为“类推形训”。

如“兽三为群”、“女三为粲”,其中“粲”字,考其本字应是“姦”[11](P54-56),而“群”字则无从得其本字。

“群”和“粲”的本身构形和“兽”与“女”并无关系,而由于“兽三为群”、“女三为粲”与“人三为众”连在一起说,三者在同一语境中出现,“兽”、“女”和“人”都是可感知的可数实体,就由“人三为众”类推出“群”和“粲”也是多的意思。

此句中的“兽”是类名,是抽象的说法,其具体意义要通过具体的动物体现出来,如鹿、马等。

《说文》:“驫,衆马也。

”[4](P202)“麤,大也。

”[5](P842)“驫”、“麤”即三体等位会意字,形三以示其多,作为类名的“兽”依此可说成“兽三为群”。

先民造字,据义绘形,后人因形索义,不但能明晰语词意义,还能明确构词理据。

这种“类推形训”也是证明。

(二)义训所谓义训,就是用说话人和听话人所处时代都能通晓的语言来解释词义的一种训诂方式。

《国语》中的义训又可分为义界、同义相训、比照训释、举例训释、比喻训释、语境训释和引申训释七种方法。

1.义界,就是用下定义的方式进行训释。

一般使用“为”、“曰”、“谓之”等训诂术语,且被释词放在“为”、“曰”等术语之后。

如:怀和为每怀,咨才为诹,咨事为谋,咨义为度,咨亲为询,忠信为周。

(鲁下)石之怪曰夔、蝄蜽,水之怪曰龙、罔象,土之怪曰羵羊。

(鲁下)羣圣王正端冕,以其不违心,帅其臣精物以临监享祀,无有苛慝于神者,谓之一纯。

(楚下)2.同义相训,就是用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进行训释的一种方法。

如:基,始也。

(周下) 宥,宽也。

(周下)“基”和“始”,“宥”和“宽”,这是两组同义词。

《尔雅·释诂》:“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

《宋本玉篇》:“宥,宽也。

”[6](P209)在中古汉语中,“宥”和“宽”以同义构词的原则构成合成词“宽宥”,如《后汉书·王梁传》:“虽蒙宽宥,犹执谦退。

”[7](P775)3.比照训释,是对意义之间有关联的两个或几个词语比照着进行训释,以说明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