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创作研究系列_目光愈拉愈长_后现代主义总体创作思维策略
当代美术中的后现代主义研究
当代美术中的后现代主义研究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日益流行的哲学和文学术语,近期也被广泛应用在当代美术领域。
虽然一些人可能不愿意接受后现代主义,但是它仍然在艺术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对当代美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后现代主义的概念和艺术中的应用,同时还将讨论一些后现代主义者的作品。
后现代主义的概念后现代主义的诞生可以追溯到20世纪后期,主要是通过法国哲学家让·弗朗索瓦·利奥塔提出的理论。
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例如反对传统和权威主义,以及强调个人主义和自由,但它也强调的另一方面,即现代主义中被忽视的价值观。
后现代主义鼓励“大杂烩”,接受在现代主义中忽略的东西,包括对比、变化、故事性主义,以及文学、哲学、历史等各种元素。
艺术中的后现代主义应用在艺术中,后现代主义表现出了多样的形式,其中最为显著的是概念艺术和后现代雕塑。
概念艺术强调的是作品的概念性和思想性,而不是作品本身的外观。
后现代雕塑则更多地强调了抽象和复杂性,追求艺术作品的不可预测性。
概念艺术在英国和美国得到高度发展,其中最为知名的创作是由马瑞娅·艾伦所创作的作品《我的床》。
这个作品是由艺术家用自己的床单、被单、枕套等物品组成的,呈现了她精神分裂的状态。
这种作品可以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中对个人经验和情绪的一种反映。
在后现代雕塑中,艺术家更多地强调了材料和形式上的复杂性,旨在进一步探索艺术的形式和意义。
例如,由理查德·朗所创作的作品《学者的石头》。
这个作品是由几百个不同的石头组成的,这些石头都来自世界各地。
这个作品具有强烈的原始感和纯度感,这种感觉符合了后现代主义对过去的向往和复古。
后现代主义者的作品后现代主义者的作品常常具有相对复杂的结构和思想,强调观众的主观体验。
例如,由范·达艾肯创作的作品《转向》。
在这个作品中,观众需要通过一个旋转的照明设备,才能看到画作中的图像。
20世纪西方现代、后现代主义、当代艺术流变之综观及其价值
20世纪西方现代、后现代主义、当代艺术流变之综观及其价值作者:张仁芳王莎莎来源:《世界家苑》2017年第10期摘要:综观西方20世纪艺术的流变,试图对西方现当代艺术的发展逻辑进行分析和总结,对于整体地了解、理解西方现当代艺术,批判性地借鉴西方艺术文化,以及建立新时代环境下中国艺术文化的主体性而言,可以作为一种有益的参照。
明确的问题意识为艺术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参考的依据,中国的艺术家应该具有中国当下历史情境中的问题意识。
当代艺术对思维与实践的可能性的挑战和探索,不断突破人类认知的局限,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是作为一个重要的创新动力。
关键词:现当代艺术;文化逻辑;批判性借鉴相较于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当代艺术而言,传统艺术是一个以狭隘的形态和功能而存在的艺术。
这一状况经过19世纪中期现实主义艺术的出现开始产生瓦解,绘画开始产生了社会批判的功能。
而绘画形态的改变则是从马奈开始,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
一、现代艺术:对绘画语言表现力的充分发掘,和对个体自身精神世界的深入探索后印象派已经可以说是现代主义的开端,他们放弃了传统绘画对客观物象再现的追求,转而去尝试绘画对画家主观情感和绘画观念的表现,把线条、色彩、构图、笔触等等绘画中的元素充分利用起来,构成画面的表达语言,这种看待绘画的态度和观念符合现代主义人文思潮把对象作本体化解读的显著特征,这是判断现代绘画从哪里开始的一个基本依据。
理性和感性的两条线索并行发展,在探索人类认知的新观念、人类精神情感的丰富性方面创造和呈现出了一个异彩纷呈的艺术的世界。
伴随着两次世界大战前后爆发,由于现实政治的原因,欧洲的大多数艺术家迁移到纽约,又由于经济的波动导致社会信念的动摇与游弋,这一阶段的艺术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也带着一定的艺术家的政治态度。
而二战后美国建立本国艺术文化地位的强烈愿望及其文化策略的扩张,对本土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的理论总结和大力宣扬。
格林伯格对现代绘画的理论总结,及其所建立的论述逻辑,使现代绘画进入到一个无法避免的终结的境地,他强调绘画之所以是绘画,是通过平面的媒介,对媒介平面属性的强调被置于绘画之为艺术的首位,反对叙事性、反对三度空间,要强调的平面绘画的纯粹性。
试论后现代视域下的叙事策略——以意大利小说家卡尔维诺的作品为例
义, 大大 增强 了作 品的表 现力 。
仗, 在水槽 里 的碗 碟 的响 声 中我 仿 佛 听 见长 矛 戳 响 文本 的语 言创 造 了作 者 , 就像 是 他 创造 了文本
的语 言一样 。赵 毅衡对 元小 说 的虚实关 系 打 了一个 生动 的 比喻 : “自我点 穿 了叙 述 世 界 的虚 构性 、 造 伪 性 , 好 比傀儡 戏 的牵 线 班 子 , 就 本有 一 道 幕 帘遮 盖 , 盾牌 和铠 甲互相 碰撞 的声音 , 剑劈 砍头盔 的声 音 , 利
是修 道 院里 的一切 劳 作 历来 只为 达 到 一个 目的 : 拯 救灵 魂 , 好像 是 唯 一应 做 的事 情 。昨 天我 写 到 打 这
骑士》 《 、命运交叉的城堡》 这类非 自 传体的小说 中, 作 者直 接关注小 说 创 作本 身 ; 卡尔 维 诺 甚 至把 自身
名字变 成 了作 品 的表现对 象 , 说 中 的 “ 说 中 , 说及 其 对 象没 有 本 小 质上 的差别 了 , 虚构 和现实 可 以任意转 换 , 换到 不 转 知何 者在虚 构何 者 。 [] P) 这 个 比喻来 形 容 卡 ” 1 (2 用
事策 略的研 究提供 了新 的参 照与框 架 。对于 现实 主 义作家 来说 , 家在 作 品中愈 隐蔽 愈好 , 在 意大利 作 但 小说家 卡尔 维诺 的小 说 《 冬 夜 行 人 》、 不存 在 的 寒 《
陈志华 (9 8 ) 女 , 17 一 , 江西南 昌人 , 江西师范大学文学 院副教授 , 文学博 士。
一
7 — 6
舍。 《 ” 不存在的骑士》 通过“ 这 一叙述人称在小 我” 说之中和读者对话 , 并不断地传达作者心领神会的
晚期现代主义
晚期现代主义晚期现代主义(late-modernism)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建筑领域出现的两大创作思潮之一。
晚期现代主义把现代派的观念及形式推向极端、夸张建筑物的结构与技术形象、力求使建筑具有娱乐感或有审美的愉悦,由此创立了一种精巧复杂或做作的“超现代”风格。
晚期现代主义往往采用极端的逻辑性、极端的重复模数制构件进行创作,它过分强调构造细部、结构、一些引人入胜而非有意的隐喻以及某种感官形象。
它所具有的几种倾向,如:极端的理论性、极端强调交通线和极端强调力学特性的夸张表现等等,都是“超现代”的。
它把技术因素变成为刻意追求的装饰因素,注重抽象化造型(单一译码),具有手法主义(mannerism)倾向,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超现代”风格。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建筑领域的两大创作趋势之一。
后现代主义在现代风格的基础上发展了新的形式,但它对现代理论进行了修正甚至完全否定。
它的特点是注重公共传播和地域性,借鉴历史,强调城市文脉、装饰、表现、隐喻、公众参与、公共领域、多元化、折衷主义等。
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是对20世纪70年代以后修正或背离现代主义建筑观点和原则的倾向的统称。
现代主义建筑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所引发的非现代主义倾向从二次大战前夕阿尔托的“人情化”已经开始了,50年代为筹备现代国际建筑协会(ciam)第十次会议的“十次会议小组”对现代建筑派的批判导致1959年该协会的解散。
此后雅马萨奇、路易康、小沙里宁等人的言论和创作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对现代主义建筑进行了批评和修正。
连一向推崇现代主义建筑的约翰逊也宣称要同现代建筑派的“老家伙”分道扬镳,1966年美国建筑师文丘里出版了《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一书,全面抨击了现代主义建筑的一系列理念,号召“建筑师们再也不要被请教徒式的、正统的现代主义建筑的说教吓唬住了”。
美国建筑评论家布莱克在1977年出版的《形式跟从惨败――现代建筑何以行不通》一书中把现代主义建筑观点讥讽为“闪光的谬误”,断言“现代建筑运动已走到了尽头”。
后现代主义
美国利奥塔(J-F.Lyotard):《后现代状况》一书的作者. 利奥塔在《后现代状况》中指出后现代社会是以计算机产业为基础的社会,知识作为生产力,体现为权利象征,谁掌握了知识谁就决定了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这直接导致了社会基本矛盾的变化,即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人与社会的矛盾转变为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这时的社会文化也发生了巨变,各种文化思潮风起云涌。
随着文化广泛地渗透进商品的各个领域,出现了消费文化。
这样就使精神产品从高尚的地位下降为普通商品的地位,精神生产成为了商品生产。
为了适应商品的供求关系,这些文化产品就要不断地变换形式以满足大众消费的需要,那种消解中心、无确定性、无深度感、平面化的后现代艺术应运而生。
后现代艺术有其深刻的理论背景,这就是后现代的理论主张。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出现的哲学和思想潮流,它深受尼采、弗洛伊德的影响,而表现出深刻的怀疑主义和反本质主义倾向。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关于现代与后现代的辩论是西方哲学界最引人重视的话题。
后现代主义的批判目标是西方形而上学传统和理性主义传统,它似乎要将形而上学信仰体系颠覆。
后现代主义的最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和雅克·德里达。
后现代主义是对启蒙的一种反思、质疑和批判。
笛卡尔以来的哲学特别是启蒙思想被看作是现代主义的,后现代主义是在对现代主义的反抗中出现的。
从启蒙运动开始,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工业革命朝气蓬勃,资本主义急剧扩张,历史进步的脚步突然加快了。
然而,我们看到,并非所有人们都对历史进步抱有信心,都对未来怀有希望。
以两次世界大战为代表的20世纪为人们对现代化的怀疑提供了充分的理由。
战争、冷战、环境污染、资源枯竭、核威胁、人口膨胀等等构成了一幅20世纪的阴暗画面。
这幅图画足以使人们对历史进步的观念产生怀疑,对人类的未来失去信心。
后现代主义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了。
后现代主义"以一种反乌托邦的形式构想了乌托邦,以一种反希望的形式构想了希望,以一种反伦理的形式构想了伦理,以一种反上帝的形式构想了天堂。
后现代主义简介
后现代主义文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後西方社会中出现的范围广泛的文学思潮,于20世纪70-80年代达到高潮。
无论在文艺思想还是在创作技巧上,後现代主义文学都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延续和发展。
主流学术界曾经不区分“现代”和“後现代”两个概念,但由于二战之後文学发展的特征已经远远超过了传统的“现代主义”所能涵盖的范围,因此将後现代主义文学看作一个独立的文学思潮,和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以及现代主义并举。
和通常意义上的思潮、流派不同,后现代主义文学既不是指称一个具体的作家或批评家的群体,也不存在被广泛认同的纲领和宣言。
不仅如此,后现代文化是一种没有中心的多元文化,宽容各种不同的标准,主张“持续开发各种差异并为维护差异性的声誉而努力”。
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后现代主义文学内部分支流派众多,各种思潮杂芜,很多后现代作家和批评家的自我理论体系本身就存在矛盾之处。
尽管如此,对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还是可以做出一些概括:(1)彻底的反传统。
后现代主义文学不仅仅反“旧的”传统,对于现代主义文学试图建立的“新的”传统也彻底否定。
在后现代主义者眼中,文学和艺术应该是建立在对现有秩序的解构基础之上的。
后现代文学不依托任何死去的或活着的理论。
在体裁上,对传统的小说、诗歌和戏剧等形式乃至“叙述”本身进行解构。
因此,后现代主义文学是一种“破坏性”的文学,即某种意义上的“反文学”。
(2)摈弃所谓的“终极价值”。
后现代主义者认为一切传统意义上的崇高的事物和信念都是从话语中派生出来的短暂的产物,不值得“真诚”、“严肃”的对待。
客观世界和人自身都被异化了,历史失去了方向和意义,社会体系不可改变。
后现代主义作家不愿意对重大的社会、政治、道德、美学等问题进行严肃认真的思考,他们不仅无视对这些问题的关切,甚至无视这些问题本身。
他们不再试图给世界以意义。
(3)后现代主义文学崇尚所谓“零度写作”,反对现代主义关于深度的“神话”,拒斥孤独感、焦灼感之类的深沉意识,将其平面化。
后现代主义
后 现 代 主 义 风 格
设 计 史
之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一个从理论上难以精准下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一个从理论上难以精准下 定论的一种概念,因为后现代主要理论家,均反对以各种约 定成俗的形式,来界定或者规范其主义。目前,在建筑学、 文学批评、心理分析学、法律学、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 等诸多领域,均就当下的后现代境况,提出了自成体系的论 述。他们各自都反对以特定方式来继承固有或者既定的理念。 由于它是由多重艺术主义融合而成的派别,因此要为后现代 主义进行精辟且公式化的解说是无法完成的。若以单纯的历 史发展角度来说,最早出现后现代主义的是哲学和建筑学。 当中领先其他范畴的,尤其是六十年以来的建筑师,由于反 对全球性风格(InternationalStyle)缺乏人文关注,引起不同 对全球性风格(InternationalStyle)缺乏人文关注,引起不同 建筑师的大胆创作,发展出既独特又多元化的后现代式建筑 建筑师的大胆创作,发展出既独特又多元化的后现代式建筑 方案。而哲学界则先后出现不同学者就相类似的人文境况进 行解说,其中能够为后现代主义大略性表述的哲学文本,可 算是法国的解构主义了。 设定相对主义。不是不讲道德,而 设定相对主义。不是不讲道德,而 是反统一道德;不是否认真理,而是设定有许多真理的可能 性,从个人的角度、情境的、文化的、政治的、甚至是性的 角度。后现代主义反对连贯的、权威的、确定的解释(包括 对圣经,和其它信仰宣告)。个人的经验、背景、意愿和喜 好在知识、生活、文化和性上占优先地位。
1976年,在美国俄亥俄州建成的奥柏林学院爱伦美 1976年,在美国俄亥俄州建成的奥柏林学院爱伦美 术馆扩建部分与旧馆相连,墙面的颜色、图案与原 有建筑有所呼应。在一处转角上,孤立地安置着一 根木制的 、变了形的爱奥尼式柱子,短粗矮胖, 滑稽可笑,得到一个绰号叫“米老鼠爱奥尼” 滑稽可笑,得到一个绰号叫“米老鼠爱奥尼”。这 一处理体现着文丘里提倡的手法:它是一个片段、 一种装饰、一个象征,也是“ 一种装饰、一个象征,也是“通过非传统的方式组 合传统部件” 合传统部件”的例子。 1982年落成的美国波特兰市政大楼,是美国第 1982年落成的美国波特兰市政大楼,是美国第 一座后现代主义的大型官方建筑。楼高15层,呈方 一座后现代主义的大型官方建筑。楼高15层,呈方 块体形。外部有大面积的抹灰墙面,开着许多小方 窗。每个立面都有一些古怪的装饰物,排列整齐的 小方窗之间又夹着异形的大玻璃墙面。屋顶上还有 一些比例很不协调的小房子,有人赞美它是“ 一些比例很不协调的小房子,有人赞美它是“以古 典建筑的隐喻去替代那种没头没脑的玻璃盒子” 典建筑的隐喻去替代那种没头没脑的玻璃盒子”。
[视觉艺术,后现代,倾向]西方后现代视觉艺术中的政治倾向及叙事战略
西方后现代视觉艺术中的政治倾向及叙事战略后现代主义艺术一般认为起始于20 世纪初的达达主义。
到了20 世纪50 年代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在西方形成了以发达国家为中心的一种国际性的后现代社会文化思潮,并向世界各地区渗透出去,使整个世界进入到后现代大众文化之中。
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发展给社会带来了新矛盾,其产生的根源在于经济技术和文化的对立,而这种对立体现了人类理性与非理性的冲突,从而引起了人类思维模式的改变。
哈里列文认为后现代概念是威胁着现代主义文化的主要标志的人道主义与启蒙精神的反智潜流。
后工业社会文化彰显一种反制度、反规范的特质,自我的身体情绪、情感、判断、无意识经验不承认任何限制继而界定,每个人都想实现他的全部潜能,因而主体精神的张扬与经济技术的异化角色之矛盾不断加深。
由此,在艺术领域出现了反映社会制度以及政治意识形态的艺术创作现象。
一、西方后现代主义艺术中的政治倾向(一)西方后现代艺术中的政治波普艺术二战后,艺术国际化的发展给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变得更加复杂。
以美国为首的消费资本主义的发展,给艺术的生产和接受带来了新的挑战。
20 世纪50 年代初萌发于英国的波普艺术,到了50 年代中期在美国繁荣。
英国波普艺术在表现上具有强烈的政治意识,美国波普艺术主要是对达达主义的继承。
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一批局域政治倾向的波普艺术家,如理查德汉密尔顿、罗伊.利希滕斯坦等等,他们深受后现代思想的影响,否定经典,批判权威,对现代主义嗤之以鼻,同时他们又从传统里寻求自己的信仰。
作为后现代主义的追随者,英国波普艺术家理查德汉密尔顿常运用拼贴的方式把自己的日常视觉带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中。
1956年创作《是什么使今天的家庭如此不同,如此迷人? 》;到了80 年代初他又创作了公民系列,表现爱尔兰共和军绝食的场景;2007 年创作了《震惊并敬畏(Shock and Awe)》,将英国首相布莱尔塑造成表情狰狞的牛仔形象并画在报纸上。
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ppt课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如果现代主义是寻求永恒真理,那么后现代主义
就是对这些永恒真理的怀疑;如果现代主义是寻 求知识的明确表征,那么后现代主义认为“知识 的状态随着社会进入后工业时代以及文化进入后 现代时代而改变着”。
后现代主义取消了现代性所确立的此岸与彼岸、 短暂与永恒、中心与边缘、深刻与表面、现象与 本质、主体与客体等等之间的对立和差距,它要 冲破现代性所营造的条理分明、井然有序的整个 世界,使整个世界进入多元的、表面化的、短暂 的、散乱的、无政府主义的、模棱两可的、不确 定的维度之中。
决反对任何试图将自己的选择强加于别人,使异 己的事物屈服于自己意志的霸权野心;它尊重并 承认各种关于社会构想、生活方式以及文化形态 的选择。
• 贝尔关于后与超的区别的论述:过去总是习惯于 用超作词缀创造词汇:超悲剧、超文化、超社会, 到了20世纪后期,人们却总是用后组词,后现代、 后工业、后意识形态、后文学、后历史、后结 构……其中表现出的是西方人极微妙的心态变化。 超在强调不同、断裂的同时,有一种进化、进步 的意思,而后在强调不同、断裂的同时,则包含 着过渡、间隙、对未来的没有把握等观念。
• 如果我们强调后现代与现代的联系,那么,后现 代主义是指对现代主义的否定,是对现代主义的 扬弃,是现代主义的消解,它更多地是指文学、 艺术等文化产品的创作风格不同于现代主义的风 格。因此,无法用现代主义的风格来表达,于是 只能用后现代主义这个词来表示这种新的创作风 格。
• “后现代”不应理解为和现代相断裂的一个崭新 的历史时代,它不是位于现代之后,而是隶属于 现代的一个部分。后现代主义不是穷途末路的现 代主义,而是现代主义的新生状态。因此“后现 代主义的‘后’字意味着纯粹的接替,意味着一 连串历史性的阶段,每个阶段都可以清楚的确定。 ‘后’字意味着一种类似转换的东西:从以前的 方向转到一个新方向。”——利奥塔
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艺术思潮探究
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艺术思潮探究第一部分: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是20世纪的一种文化运动,涉及许多艺术领域,如文学、艺术、建筑和音乐。
现代主义的核心理念是通过现代技术和先进思想来追求新的创新和表达形式。
在艺术领域中,现代主义尤其独特。
现代主义艺术强调以实验和个性的形式来表达艺术的精神和真实性。
独特的色彩和形式组合,突破传统的艺术形式,使现代主义成为一场革命性的艺术运动。
现代主义艺术家通常关注人类与社会的关系,并试图在他们的作品中探索和展现人们的情感和意识形态。
他们探究人类存在的含义,倡导艺术和文化的自由表达。
在几个重要的现代主义艺术家中,保罗·高更、皮卡索、杜布菲特、马蒂斯和毕加索等都是其中之一。
第二部分: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晚期的艺术运动,是现代主义的一种延续和发展。
后现代主义拓展了现代主义的实验性和个性化,但同时反对现代主义中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后现代主义艺术家通常将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诸如资产阶级、中产阶级、女权主义、文化身份等议题作为主要探讨内容。
后现代主义艺术家倡导文化多元性,并以摒弃现代主义单一主流文化的思想为基础。
后现代主义艺术家喜欢运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和语言,强调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理解每个人都处于不同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之中。
后现代主义艺术家们致力于反抗任何形式的权威主义,拒绝接受唯一正统文化的存在。
后现代主义艺术是多样性和混乱性的结晶,注重对当代社会现状的探讨和批判。
代表后现代主义艺术家包括安迪·沃霍尔、马塞尔·杜尚、荷尔斯顿和特瑞·贾代亚等。
第三部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关系尽管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在美术领域各自拥有不同的观点和风格,但大多数后现代主义者都认为,现代主义为后现代主义提供了一种基础,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前置阶段。
与现代主义艺术家不同的是,后现代主义艺术家拒绝接受个体的普遍性和真实性。
相反,后现代主义艺术家吸取了另一种思维方式并创造了一种新的艺术语言,试图揭示真正的自我的本质和当前的社会问题。
《2024年凝视媒介的转变——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电影眼睛”看与被看》范文
《凝视媒介的转变——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电影眼睛”看与被看》篇一凝视媒介的转变——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电影眼睛”的看与被看一、引言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媒介的转变与人们对于“看”与“被看”的认知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电影作为重要的媒介之一,其“电影眼睛”的视角和功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呈现出独特的特征。
本文将从后现代主义视域出发,探讨电影中“看”与“被看”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如何随着媒介的转变而发生变化。
二、后现代主义与媒介转变后现代主义作为20世纪中后期兴起的哲学思潮,强调多元化、相对主义、去中心化等观念。
在这一思潮下,媒介的转变表现为对传统传播方式的解构和重组,如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崛起,使信息传播更为便捷和多元化。
同时,媒介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如观众对“看”与“被看”关系的理解也随之发生改变。
三、电影“眼睛”的角色变化电影作为传统媒介的代表,其“电影眼睛”在影像表达上一直承担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电影的“眼睛”不再是单纯地呈现事实和情节,而是通过视角的切换、叙述的多样化等手法,展示出多元的“看”与“被看”的关系。
同时,电影“眼睛”的这一变化也与观众的参与感和解读力息息相关。
四、“看”与“被看”的关系重塑在新的媒介环境下,“看”与“被看”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一方面,观众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可以主动选择和参与的积极主体。
另一方面,电影等传统媒介也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来源,观众可以借助网络等新媒体获取更多元的信息和观点。
这种变化使得“看”与“被看”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元。
五、具体案例分析以近年来的热门电影为例,许多作品在处理“看”与“被看”的关系时采用了更为复杂的视角和手法。
如某些作品通过非线性叙事、多角度切入等方式,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看”与“被看”的关系。
这些作品在展现复杂的社会现象和人性时,更为深入地探讨了观众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如何理解和参与这一关系。
六、结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媒介的转变使得“电影眼睛”的“看”与“被看”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后现代主义电影理论
后现代主义电影理论后现代主义电影理论是研究现代主义电影之后的电影美学思潮和倾向的批评理论。
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社会经历了危机和动荡的时代,嬉皮士、反文化和性解放思潮的泛滥,反映了青年一代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愤懑、反抗和精神上的混乱。
后现代主义就是这个时代的产物。
美国波普艺术家理查德·汉密尔顿概括现代主义大众文化的特点是:流行性、短暂性、可消费性、低成本、批量生产、青春性、诙谐、性感、炫奇弄巧、魅惑力和商业化。
尽管电影中的“后现代”概念与“现代”概念的界线十分难以确定,因为电影艺术自身就是现代艺术或后现代艺术,但是,与现代主义电影迥然不同的另类电影为后现代主义电影批评提供了研究的对象。
以反文化的立场颠覆传统艺术电影的深度思考,以消费主义姿态拼贴五花八门的艺术技巧和手段,从蒙太奇转向拼贴的电影语言,是后现代主义电影的标志。
后现代主义电影理论认为,1968年后的法国电影,尤其是戈达尔的影片和德国导演让—玛丽·斯特劳布的若干影片,已经包含后现代主义电影的反叛精神和若干形式因素,如拼贴、随意插入引文和照片、再现拍摄现场、加入电视采访、直接面对观众宣讲等颠覆传统电影语言的手段。
阿瑟·佩恩的《邦妮和克莱德》、阿仑·雷乃的《生活是部小说》、费里尼的《八部半》、安东尼奥尼的《一个女人的身份证明》,也可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电影的先声。
20世纪90年代,后现代主义电影来势汹涌,后现代电影理论批评方兴未艾。
西班牙的佩德罗·阿尔莫多瓦,法国“新新浪潮”代表吕克·贝松、新巴洛克派雅克·贝内克斯和“新流行派”扬·库南,美国的大卫·林奇、昆廷·塔伦蒂诺和科恩兄弟,英国的丹尼·波勒等是后现代主义电影的代表人物。
他们的作品采用反常的情节结构、漫画式的叙事基调、混杂的拼贴方式、电视广告式的美学语言、黑色幽默的暴力诗学、反讽和滑稽模仿手法,所有这些都是后现代主义电影批评极力推崇的手段。
美术基础知识测试题答案
美术欣赏试卷(一)一、填空(每空5分,共30分)1.美术既包括供人们欣赏的也包括主要满足实用需要,同时又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
2.笔墨意象是中国画最基本的造型方式,山水画《溪山行旅图》是范宽的作品。
3.中国古代园林包括、、寺观园林和山林名胜四类。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15分)1.()的出现,标志着原始人阶段的结束,新石器时代的到来。
A.陶器B.瓷器C.青铜器2.《莲鹤方壶》采用的()装饰纹样?A.饕餮纹B.蟠螭纹C.夔纹3.佛教壁画艺术以()壁画为代表。
A.敦煌莫高窟B.永乐宫C.纯阳殿三、论述题(65分)1.《韩熙载夜宴图》的艺术特色。
(15分)一填空题1、观赏性艺术实用艺术2、范宽3、自然园林、皇家园林二、单项选择题1、A2、B3、A三、论述题构图严谨精妙,人物造型秀逸生动,线条遒劲流畅,色彩明丽典雅,在技巧和风格上比较完整地体现了五代人物画的风貌。
《夜宴图》采用了我国传统表现连续故事的手法,随着情节的进展而分段,以屏风为间隔,主要人物韩熙载在每段中出现。
通过听乐、观舞、歇息、清吹、散宴等情节,叙事诗般描述了夜宴的全部情景。
画家在构图上作了精心安排,每段一个情节、一个地点、一个人物组合,每段相对独立,而又统一在一个严密的整体布局当中,繁简相约,虚实相生,富有节奏感,图中三个屏风绝不雷同的处理方法体现了画家巧妙的构思。
人物的趋向动势变化丰富,疏密向背有致,神态动静相宜,全图之势蓄于画卷之内,紧密而富有张力。
第三段景物中安置了一枝烛台,红烛高照,点明了《夜宴图》特定的时间,而并不精心描绘夜色,这种中国传统式的意象表现手法与方式共同构成了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画家对人物的刻画尤为深入,以形写神,显示出高超的艺术水平。
五代人物画中肖像画的技巧前所未有地发展,顾闳中就是一位著名的肖像画家。
古代称肖像画为“写真”,“真”就是指对象内在的精神本质,即“神”,具备了高超的写真技巧,对创作人物画来说自然是得心应手。
后现代主义
Post Modernism
后现代主义建筑
目录: 1、后现代主义建筑产生的背景 2、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出现和发展 3、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特征 4、后现代主义建筑的表现特点 5、后现代主义和现代主义的比较 6、后现代主义与新理性主义的对比
后现代主义产生的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和1929年开始的世界经济危机时 期,物质生活匮乏,人们对现代化充满渴望。建筑事 业同科学技术紧密相联,建筑师仍持有浓厚的理性主 义观点。这是建筑中的现代主义思潮与文学艺术等门 类中的现代主义流派不同的地方。60--70年代以后, 西方发达国家经济高度发展,物质丰富了,房荒问题 相对解决了。然而,人们感受到工业高度发展带来的 负面效果。 (1)科技的迅速发展彻底地改变了社会的面貌,人的精神需 求日益高涨,人们期望建筑不仅可以满足基本的使用需求 同时也能使人从中获得愉悦感。 (2)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反衬出生活的空虚。人们卸掉 了前现代、现代人所拥有的理性主义、中心主义和范式 准则的负荷,以无本主义,无中心主义的方式生活着。而这 一切都使艺术家竭力去表现“中心虚无”这一主题。
后现代主义的出现和发展
如果说1923年勒·柯布西耶的《走向新建筑》是现代主 义建筑思潮的经典著作,那么美国建筑师文丘里于 1966年出版的著作《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便是 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宣言书。詹克斯在《什么是后 现代主义》一书中对后现代主义作了明确的定义:一 种以职业根基同时是大众的建筑艺术。是以新技术与 老技术为基础的。这些对立面的组成也有使人有非相 信不可的理由。
后现代主义产生的背景
(3)六十年代西方的社会、信仰和文化危机产生了反 对一切激进观念。这种社会风气之下人们不再追求和 谐统一静态的美,反而追求不统一,标新立异,不和 谐的的艺术形式。 (4)世界大战,能源危机环境问题引发的彷徨情绪。 因此种种人们想起前工业时期的没好时光。种种怀旧 的浪潮在70,80年代爆发。在建筑上,装饰主义、历史 参照及其他的精心制作的风格也随着这股潮流突破了 现代主义的束缚。历史主义、装饰主义、文脉等在许 多建筑师的作品中成为越来越强的力量。
后现代主义文学
“存在先于本质”首见于萨特所著的《存在与虚无》。 这里所谓人的本质,泛指人的各种有质的规定性的特征(包 括人的才能、专长、职业、地位等)。人不外是由自己造成 的东西,这就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
三、创作情况:
(1)文论:文学介入生活 萨特的文学观具有强烈的倾
向性。诸如反对不义战争,反法 西斯,反种族歧视,反伪善道德 等。 (2)小说:《墙》、《恶心》、 《自由之路》
(3)戏剧:
《苍蝇》、《间隔》(最初 《他人》)
《死无葬身之地》、《毕恭 毕敬的妓女》。
四、小说《墙》
小说集《墙》包括5个短篇:
第三,哲理的深刻性。
第四,象征、隐喻手法的运用。《禁闭》通过
象征手段,表达作者对荒诞人生的思考,呼吁善的 选择。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链接 境遇剧:
萨特为宣扬自己的存在主义思想特设的一种 戏剧类型。强调对情境的刻画,把人物逼入一种 或几种特定的艰难情境甚至是绝境中,让他们通 过自由选择来决定自己的本质,决定自己的命运。 这种戏剧极为有效地表现了当代人普遍的忧患意 识和两难选择状态。
“新小说”,是指二战后开始出现于法国,盛行 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对英、美、等西方国家产 生较大影响的小说流派。新小说家贬低文学的思 想性和倾向性,对文学的社会意义和道德功能没 有兴趣,他们关切的是技巧和表现手法。
❖ 1、叙述视角的转换 ❖ 2、消解深度的描写 ❖ 3、蒙太奇和拼贴 ❖ 4、戏仿与元虚构
第四章 后现代主义文学
第一节 概述
后现代主义
梵高的《麦地》
后现代主义建筑
现代主义的建筑追求的是崇高,改造人 们的生活。——雷 柯比兹耶的美学观 后现代主义则不是要改造城市,而是生 活在城市里。消费性——超级市场
第二,历史意识消失产生断裂感。
第三,主体性的消失意味着“零散化”。 沃霍尔,“我想成为机器,我不要成为 一个人,我像机器一样作画。” 第四,距离感消失。复制。
续
但不是唤我回转不是告别 再往前在那飘渺的空中 有一架明亮的钟倚着天穹 报知时间非错也并非对 我是一个与夜相识的人”
读法
德里达:互文性,使诗歌的意义多元化; 修辞学阅读:如夜,钟等究竟什么意思, 读出各种比喻义,因此,能指和所指之 间有极大的游移性。语言的比喻性。 踪迹说:但丁,布莱克的《伦敦》中的 我,这些于阅读的同时诉诸听觉的诗文 使意义在互文性中呈现出多元性。
(二)解构主义批评关键词
1 异延diffé rance——差异diffé rence。 “异延是差异的本源或者说生产,是指 差异之间的差异、差异的游戏。” “它既不存在也没有本质。它不属于存 在、在场或缺场的范畴。” “异延既不是一个词,也不是一个概 念。”
2播撒
《2024年凝视媒介的转变——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电影眼睛”看与被看》范文
《凝视媒介的转变——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电影眼睛”看与被看》篇一凝视媒介的转变——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电影眼睛”的看与被看一、引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媒介形态与人类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媒介形式,其“电影眼睛”的看与被看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本文旨在探讨后现代主义背景下,电影媒介的转变以及观众与电影之间的互动关系。
二、后现代主义与电影媒介的转变后现代主义作为当代社会文化的重要流派,其思想影响了各个领域的发展。
在电影领域,后现代主义推动了电影艺术的多元化、碎片化与互动性。
电影媒介的转变,使得电影不再仅仅是记录现实或表达观念的工具,而成为了一种互动性强、多义性丰富的艺术形式。
三、电影“眼睛”的看与被看(一)看的变革:在传统电影中,观众往往被视为被动的接受者。
然而,在后现代电影中,观众成为了积极的参与者。
观众通过参与电影的创作与解读,使得电影的观影体验变得更加丰富和多元。
(二)被看的变革:电影中的人物形象也经历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的转变。
在许多后现代电影中,人物形象不再是单纯的被观看对象,而是通过自我表达和行动来影响观众的观影体验。
四、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的电影互动性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的电影,强调了观众与电影之间的互动性。
这种互动性表现在多个方面,如观众对电影的解读、对人物形象的认知、对情节发展的推测等。
同时,这种互动性也使得电影创作更加注重观众的参与和反馈,从而使得电影艺术更加丰富和多元。
五、结论在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电影媒介的转变使得“电影眼睛”的看与被看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观众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而电影中的人物形象也通过自我表达和行动来影响观众的观影体验。
这种互动性的增强,使得电影艺术更加丰富和多元。
同时,这也为电影创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要求创作者更加注重观众的参与和反馈,从而创作出更加具有互动性和多义性的作品。
六、展望未来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未来电影媒介的形态将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面对愈长愈高的“专利墙”,我们怎么办?
面对愈长愈高的“专利墙”,我们怎么办?
陈保国
【期刊名称】《科技进步与对策》
【年(卷),期】1998(015)004
【摘要】针对愈长愈高的“专利墙”提出首先应将专利管理纳入科技进步管理轨道,产迅速构筑知识产权战略,合理配置资源,这样才能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
【总页数】2页(P57-58)
【作者】陈保国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306
【相关文献】
1.东西创作研究系列:《目光愈拉愈长》:后现代主义总体创作思维策略
2.折扣愈高,购买意愿愈高吗?——旅游网站团体打包旅游产品数量折扣的实征研究
3.岁月愈长歌愈长
4.岁月愈长歌愈长
5.目光愈拉愈长:东西先锋写作的现代性想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0-12-30作者简介:罗瑞宁(1967 ),男(壮族),广西武鸣县人,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讲师,主要从事文艺理论教学与研究。
东西创作研究系列:目光愈拉愈长 :后现代主义总体创作思维策略罗瑞宁(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广西!龙州!532400)摘!要:本文笔者试图通过后现代文化(尤其是后现代主义思想)视野探讨东西小说集 目光愈拉愈长 总体创作思维策略以及因此表现出的鲜明的后现代主义文学特色并给予简单评价。
笔者认为:∀后现代主义#不过是而且仅仅是东西创作的思维策略而已,正是∀民族性、地域性创作#对∀世界诗性、哲性#大胆地借鉴、融合,成就了东西创作的个性风格。
关键词:后现代文化;后现代主义;创作思维;策略中图分类号:I 207.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96X (2001)01-0005-05!!前言东西,原名田代琳,1966年出生于广西天峨县,著名青年作家,与鬼子、李冯一起被誉为当今∀广西文坛三剑客#。
东西的创作与他年轻的生命一样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四处张扬着未定的因素。
以某一种创作方法或∀主义#来给东西作品定位冠名,结果只能是削足适履!但本文笔者仍然认为:东西最近出版的小说集 目光愈拉愈长 (广西民族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以下简称 目 )中许多篇章在创作思维上确有着诸多∀后现代主义#的鲜明特色,这无疑是东西在20世纪末世界性的(包括西方与东方的中国在内)∀后现代话语#思潮背景下一次较全面、主动地诗性和哲性的借鉴、探索的结晶。
一、世纪末的一份馈赠:后现代主义及思维虽然,评论界早有断言:在所有与当前的文化理论和艺术创作密切相关的概念中,后现代主义肯定是被谈论得最多而又解释得最不充分的。
但笔者仍然愿意做这样的尝试:透过∀后现代主义#这一谁也说不准的模糊窗口来对东西小说集 目 的总体创作思维进行一番探讨。
正像某些文化批评家已经开始意识到的那样,对于∀后现代文化#,我们应有这样的认识,即它其实应该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我们可以称之为后现代性文化。
如好莱坞式的商业电影、家庭肥皂剧、通俗小说,还有各种社会新闻、娱乐报刊、读者文摘、谋杀迷案、明星传记,甚至包括各种亚文化形式,如卡拉0K 、MTV 、时装表演、游戏机等等,∀后现代性文化是后现代文化的主体,也是后现代社会的文化市场的主要商品,因而它必须满足消费者直接的实用目的,必须以批量生产的方式来迎合消费者的需要。
这是一种平面性的文化,它既不需要通过对现实境遇的揭示来唤起人们对自已的真实处境的觉悟,也不需要对某种乌托邦理想的期望来引发人们的实践热情,任何深度的出现不仅没有必要,而且往往有可能扩展文化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从而影响到它的商业价值。
因而,后现代性文化实际上是反美学、反严肃、反个性的文化,它为人们所提供的是一种消费性的∃原始魔力%,通过对观众无意识欲望的调用,为大众制造出一个快乐原则的狂欢节。
在这里,只有现象没有本质,只有偶然没有必然,只有流行文化。
它朝生夕亡,转瞬即逝,而没有历史意识和美学个性。
#&另一部分,是后现代主义文化,包括如利奥塔德、哈桑等人所经常关注的后结构主义、新阐释学、女权主义、意识形态批评等结构理论以及各种自省性的或原叙事的艺术品和准艺术品(如建筑)。
∀后现代主义更是一种精神、一套价值模式,它表现为:消解、去中心,非同一性、多元论、解∃元话语%、解∃元叙事%,它用价值颠倒、视点位移、规范瓦解、种类混淆等修辞手段来消解一切恒定的常规、秩序来表明它5自身的不确定性;它用反讽和玩笑来揭示所有既成的世界的解释的人为性和虚假性,却并不想用新的阐释系统来取而代之,它把自已塑造成一个浪迹天涯的自由流浪者,没有家园的快乐的单身汉#。
∋两者比较而言,∀如果说后现代性文化是一种大众性的世俗文化的话,那么后现代主义文化就是一种知识分子的哲学性文化;如果说后现代性文化是一种消费性文化,那么后现代主义文化便是一种消解性文化;如果说后现代性文化是后现代商品社会的表现形态的话,那么后现代主义文化就是后现代社会的价值反思体系。
#(居于以上认识,后现代主义,与其说是一种精神,一种价值体系,笔者更愿意看到它其实还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不要哲理性却充满哲理性的全新的人类思维方式,是20世纪未历史老人献给人类的一份馈赠,一份能给人脑换个角度进行思想的精神动力。
在社会开始进入后商品时代,它提供给新人类一种观察已变化发展了的世界的眼光,一个充满着别样智慧的视角。
∀它也许不会以生物的逻辑来衡量非生物的存在,却可以用非生物的逻辑来打量非生物的生存质量。
#)简而言之,后现代主义,意味着∀倒立看世界#,或∀用第三只眼睛看世界#,其本质无非是后商品时代人们试图脱离传统集体的乌托邦时代造神情绪的固执而走向毁神冲动的个性姿意妄为的多元、网络灵活。
后现代主义在思想史上,即使不能说是人类的一次思维的大解放,也应可以称为一次这样的努力,这尤其对于文学艺术创作而言。
东西在一篇创作谈中曾有这样的语言:∀有时,我会把现实抽象化、寓意化、荒诞化,极度地荒诞也是极度的真实,它们像连体婴儿,当我们絮絮叨叨,试图要把现实说清楚的时候,我们往往愈说愈糊涂,而我们把现实搞混乱的时候,也许我们要说的反而明朗起来。
#∗东西以上一番表白,足以说明,走向后现代主义,用别样的智慧阐释社会、表现人生,进行一种对当下时代文化自省性的原叙事,这已经成了他一种自觉的创作思维选择、一种叙事策略,而这在小说集 目中无疑能更集中更鲜明地得到了印证。
!!二、 目后现代主义思维策略表现因自觉地后现代主义策略,东西小说集 目在总体创作思维上表现出了鲜明的后现代主义特色。
简要阐述如下几点:1、放逐崇高与模糊中心主动告别普罗米修斯,以汪洋恣肆的俏皮叙述杀出因袭的崇高与神圣圈套。
在言词的游戏中完成一次次人性中的∀弑父情结#。
不再崇高,一切都走向平庸、甚至荒诞。
没有了终极的价值标准和理想,整个世界一片迷糊,一切都走向不确定。
这些后现代主义思维特色在东西小说集 目中得到了鲜明地反映。
纵观东西小说集 目,其实也可以用前人曾批评钱钟书 围城的一段话来概括:∀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无可肯定的世界,无一可取的人物,过着一种毫无意义的生活。
#+以小说集中代表作品 目光愈拉愈长为例。
小说中叙述了一个平俗的农村女人、一个妻子、一个母亲的盼望(这∀盼望#在小说中被作者故意平俗化为∀目光被拉长#):盼望奢饮醉洒的丈夫能起床与她一起去收割、盼望睡懒觉在家的丈夫能给在田间劳作的她送来午饭、盼望能跟好喝懒作一点责任心没有的丈夫离婚、盼望因吃醋而毒打了自己并已离家流浪在外鬼混着的丈夫能有消息传回、盼望从外面打工回来的小姑能拯救正处于饥饿与失学状态的无辜孩子、盼望别人(不很负责任的公安、自己无赖丈夫以及骗子等)能帮她找回自己那被小姑拐去卖掉了的儿子、盼望已经∀长大#懂得出走的儿子能给自己带来造化,,结果是∀目光愈拉愈长#,所有的盼望一一落空。
但你别指望小说中盼望者女主人公刘井因此就有多∀悲剧#。
她也仅仅是小说中∀盼望#的一个符号(一个麻木的女性形象,∀井#在小说中潜在有∀女性#象征义)而已。
她始于盼望,又止于盼望;从终点又回到起点,叙事划了一个圆圈。
她除了麻木、平庸、可欺、可笑、可性之外别无一正价值。
尽管这样,她已经是作品中最好的∀好人#了!真可谓:∀洪洞县里无好人,芙蓉国里尽丑恶!#如果一定概括所谓的创作意图(即主题), 目光愈拉愈长∀作者#东西无非通过调侃的叙述,冰冷直告世人:∀愿望之不可能实现与好人根本就没有#这一∀现代物质社会尴尬而普遍的事实。
#一句话:消灭理想,拆解好人;一点正经没有,一切全是虚无与荒诞!类似于 目光愈拉愈长这样以∀消解#为己任的小说在整部小说集 目中决不是单一相反是普6遍情况。
仅再以小说集中另一代表作品 没有语言的生活为例。
本篇作品东西表面上是叙述了残疾人(瞎子王老炳、聋子王家宽和哑巴蔡玉珍处在∀没有语言的生活#中的灾难与痛苦。
但作家笔尖却更进一步刺进了这样的深层次:即对人类用以沟通的语言的神圣性进行拆解 语言沟通的不可能!作品中聋子王家宽与哑巴蔡玉珍所生的健康儿子王胜利不仅能开口说了话(即拥有了∀语言交流能力#)而且还能唱了起来:∀蔡玉珍是哑巴,跟个聋子成一家,生个孩子聋又哑,,#−真个∀王八蛋#的语言!难怪瞎子爷爷王老炳要拚老命烟杆横扫这个龟孙子王胜利了。
故事最后是:王胜利自觉地放弃使用语言的能力而选择了无异于瞎子、聋子、哑巴这样的∀没有语言的生活#的世界。
2、平俗化的视界和驱途自我拒绝崇高神圣幻影、走出传统价值圈套,作家更进一步走上驱除自我之路:主动交出昔日拥有的无上权威、万能操纵,主动与叙述主体分离,并且走向消隐;让零散化、平面或平俗(甚至平庸)化的作品叙述主体(非作家本人)独立进行小说叙述,∀以物观物#(客观化手法),甚至是∀狗眼看世界# 作家充分地躲藏起来,任由叙述语言本身横生枝蔓,无任何价值判断,怎样都行,,这些又成了东西小说集 目后现代主义思维重要特点之一。
纵观小说集 目,作家无论在创作视界上还是具体叙述方式上,与传统创作的小说相比,都有很大的差异。
传统的小说创作,作家一般要肩负着正义、道德、良知等正价值责任,自觉担当∀人类灵魂工程师#,并树这些以为旗,所以传统作家的创作视界表现出了普遍的高姿态,他们在自己的作品里俯视读者,而读者也就成了当然的神圣话语的受众。
东西小说集 目创作视界却一反传统常态:坚决摒弃了作家想当然的∀高高在上#,主动采取平俗,甚至是故意的平庸化的创作视界,作家与读者同一个水平面上,甚至还低还俗!应该强调的是,所谓∀创作视界的平俗(庸)化#,其本质不过是作家创作的一个策略而已,具体地,这无非是作家田代琳先生故意用∀东西#的视界观察生活反映社会的策略。
为完成这一反传统的创作策略,小说集中,东西在具体的叙述方式上自觉地采用了相应的反传统的叙述。
当然,传统小说的叙述方式和东西小说的叙述方式总的来说无非都是两种:一、通过第一人称(∀我#)来叙述;二、通过第三人称来叙述,前者是有局限型叙述,后者是全知全能的无局限型叙述。
但不管前者后者,在传统的小说里,或作家直接通过∀我#站出来说话或通过第三者说话,读者阅读时都能轻松地察觉到这是作家本人在叙述,作家也只有作家成了无上的权威,导演这一切的真正主人。
在传统的创作里,作家∀自我#可谓无所不在!正是这个∀自我#鲜明地给定了传统创作作品的价值取向。
但小说集 目中,东西在小说叙述方式上却另辟蹊径大胆地采用了一种所谓的∀客观化#的叙述方式,即作家在创作时,尽可能地与作品叙述主体分离开来,任由叙述语言本身横生枝蔓,作家充分地躲藏起来。
因作家自我不在,作品语言成了自生自长的∀纯客观#:无褒无贬,不定论历史,也不指明末来,在价值指向方面,一切任由读者填充,怎样都行!因平俗化的创作视界与客观化的叙述方式,东西小说集 目总体表现出了这样的思想:消解中心,一切都走向平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