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

合集下载

贝多芬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演奏分析

贝多芬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演奏分析

贝多芬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演奏分析《悲怆》奏鸣曲创作于1798 年,是贝多芬早期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

《悲怆》奏鸣曲的创作正值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时期,此时贝多芬正饱受耳疾困扰,内心充满了苦闷与对现实的不满,同时产生了反抗命运的情绪。

在启蒙思想与法国大革命的鼓舞和影响下,贝多芬坚定了信念,勇敢地向命运挑战。

“Granda sonate Pathetique”(“大奏鸣曲悲怆”)是贝多芬亲自命名的,顾名思义,作品的音乐情绪是充满了悲怆的气氛,但这种悲怆是饱含着愤怒与抗争精神的悲怆,而并非一味沉痛的悲怆。

正确把握此曲的基本情绪才能准确演奏这首作品。

《悲怆》奏鸣曲的引子是贝多芬深刻和具有逻辑强度思维的杰作。

贝多芬打破传统奏鸣曲形式,在快板乐章之前创造性的加入了一个篇幅相当大的引子(1-10 小节)。

引子的主题成为第一乐章的主导动机,两次回复,形成了感情的核心。

在引子部分里,自我精神与现实压力所造就的矛盾冲突,伴随着痛苦的叹息与绝望,暗示着对自由未来的幻想和希望。

引子富有戏剧性和悲剧性,情绪不稳定。

Grave(严肃的、庄重的、沉重的、低沉的)的实质是矛盾因素的冲突、交替。

1-4 小节悲剧的因素不断推进,连续采用调式模进手法,和声从第一小节的小三和弦到第二、三小节的减七和弦,情绪更加阴暗、动荡不安,旋律线条却依然向上,表现强大的黑暗势力以及被压迫但依然顽强不屈的反抗者。

三、四小节连续不断的反抗,降A 音到达第一个顶峰,然后一个像小提琴独奏的华丽的经过句,引子进入降E 大调。

从第五小节开始,突弱突强的句子对比,是带有理想的请求与严酷现实的拒绝,降E 大调在色彩上变得明亮,有一种对光明的期待,但两次都马上被ff(很强)—强大的黑暗势力打断,这种期待越来越强,达到第二个顶峰才无助的落下,而后又极不甘心地徘徊不去,终于对命运的反抗在急促的半音下行之后爆发了。

引子部分有大量的力度标记,在创作时贝多芬详细地标出所有强弱记号,仅前四小节,就出现了八个力度记号。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赏析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赏析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赏析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德国伟大的作曲家、钢琴演奏家,1770年12月16日出生于德国莱茵河畔的波恩,1827年3月26日在维也纳逝世。

创作上,他对古典主义音乐传统的继承与拓展,对奏鸣曲式和交响套曲形式结构等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使他成为维也纳古典乐派最杰出的大师之一,被后人尊称为“乐圣”。

出版于1799年的《悲怆奏鸣曲》是贝多芬1792年27岁时创作的,题献给酷爱音乐的亲王李斯诺夫斯基。

当时,既是暴风骤雨般的革命年代,又是自由与平等受到镇压的年代因此,在创作风格上,这部作品也具有以上两种因素的结合。

作品中,没有了海顿与莫扎特的影响,充满活力的贝多芬经过生活的磨砺,经常陷入悲剧情绪中。

这部作品的音调取材于青年贝多芬在波恩创作的《f小调奏鸣曲》,其形象深刻、新颖而独创,诉说了愤怒、苦难和热情。

这部作品构思气势磅礴、音调庄重威严、情绪悲壮激昂、感情崇高伟大,它运用厚重的织体、丰富的和声、频繁离调和转调、音区与力度上的对比等表现手法,使音乐更加富有戏剧性。

它是贝多芬早期的杰作,是贝多芬奏鸣曲逐渐向浪漫派风格靠近的代表作,是贝多芬里程碑式的作品。

标题“悲怆”,隐藏着生命的磨难,流露出内心的痛苦,但音乐本体更多的是对不幸遭遇的“隐忍”,对命运的“挑战”和“抗争”,对现实的超越和升华,对理想的执着和坚定。

[1]这是年轻贝多芬的悲怆。

《悲怆奏鸣曲》共分为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采用奏鸣曲式,c小调,二二拍子,是整首奏鸣曲中最为伟大的乐章。

其结构如下:1、引子(1 T 10小节)2、呈示部(11 T 132或者134小节)主要主题T连接T副主题T第一个结束主题T 第二个结束主题T 主要主题的双片断T连接3、展开部(135 T 196小节)慢板的引子T主要主题和引子动机发展T连接4、再现部(197 T 296小节)主要主题T连接T副主题T规则地移到第一结束主题T规则地移到第二个结束主题T规则地移到第三个结束主题T同样再现5、尾声(297 T 312小节)引用慢板引子T引用主要主题部分T动力结束[2]130第一乐章的引子,在矛盾因素的对置与较量,伴随力度与音区的对比中拉开帷幕,仿佛是被沉重的压迫下痛苦的叹惜与呻吟。

贝多芬第八“悲怆”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赏析

贝多芬第八“悲怆”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赏析

贝多芬第八“悲怆”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赏析路德维西·冯·贝多芬,1776年12月16日生于德国的波恩,1827年3月26日卒于维也纳。

由海顿和莫扎特创立并发展起来的维也纳古典主义形式与风格,在贝多芬的手里被极大地扩充和发展。

他将18世纪与19世纪、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连接起来,将一个时代的理想融合于自己的音乐艺术之中。

贝多芬的名字,与崇高的信念、顽强不屈的意志、充满震撼力的音乐、为表达情感而不拘规范的气魄永远连在一起。

一、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简介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共32首,其在钢琴音乐中的地位可以与被称之为“旧约圣经”的巴赫《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相媲美,被称之为“新约圣经”。

写作时间超过三十年,在音乐风格和精神内容上,都被看做贝多芬的音乐自传。

32首钢琴奏鸣曲中1800年以前的作品,一般划分为早期作品,但实际上第八《悲怆》已很具中期色彩:个性张扬,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但第八之后,第九、第十、第十一,这三首似乎又连接上了第七号。

自第十二号开始,真正进入贝多芬辉煌个性写照的中期。

一般把第二十八号以后的5首称为后期作品。

真正显示其浪漫主义特色的,是自第八《悲怆》起,经由第十二号《送葬》、第十四号《月光》、第十五号《田园》、第十七号《暴风雨》之发展,至第二十一号《华德斯坦》、第二十三号《热情》、第二十六号《告别》、第二十九号《钢琴》发展到顶点。

这几首,都是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的不朽之作。

二、贝多芬第八“悲怆”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悲怆》钢琴奏鸣曲首次出版于1799年,是贝多芬早期创作的奏鸣曲。

《悲怆》这一标题是贝多芬冠名的,是献给他的保护人和朋友——卡尔·冯·李斯诺夫斯基亲王的。

这部结构构思雄伟,手法简练的作品以其戏剧性的力量激动人心,是作者早期奏鸣曲中的杰作。

这首乐曲表现的是贝多芬对不公正的人生和命运的愤慨与反抗,以及他对不平等的社会的强烈不满,也反映了他对美好理想和幸福人生的热烈追求。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赏析教学内容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赏析教学内容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赏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赏析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德国伟大的作曲家、钢琴演奏家 , 1770 年 12 月 16 日出生于德国莱茵河畔的波恩 , 1827 年 3 月 26 日在维也纳逝世。

创作上 , 他对古典主义音乐传统的继承与拓展 , 对奏鸣曲式和交响套曲形式结构等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 , 使他成为维也纳古典乐派最杰出的大师之一 , 被后人尊称为“乐圣”。

出版于 1799 年的《悲怆奏鸣曲》是贝多芬 1792 年 27 岁时创作的 , 题献给酷爱音乐的亲王李斯诺夫斯基。

当时 , 既是暴风骤雨般的革命年代 , 又是自由与平等受到镇压的年代 , 因此 , 在创作风格上 , 这部作品也具有以上两种因素的结合。

作品中 , 没有了海顿与莫扎特的影响 , 充满活力的贝多芬经过生活的磨砺 , 经常陷入悲剧情绪中。

这部作品的音调取材于青年贝多芬在波恩创作的《 f 小调奏鸣曲》 , 其形象深刻、新颖而独创 , 诉说了愤怒、苦难和热情。

这部作品构思气势磅礴、音调庄重威严、情绪悲壮激昂、感情崇高伟大 , 它运用厚重的织体、丰富的和声、频繁离调和转调、音区与力度上的对比等表现手法 , 使音乐更加富有戏剧性。

它是贝多芬早期的杰作 , 是贝多芬奏鸣曲逐渐向浪漫派风格靠近的代表作 , 是贝多芬里程碑式的作品。

标题“悲怆” , 隐藏着生命的磨难 , 流露出内心的痛苦 , 但音乐本体更多的是对不幸遭遇的“隐忍” , 对命运的“挑战”和“抗争” , 对现实的超越和升华 , 对理想的执着和坚定。

[1] 这是年轻贝多芬的悲怆。

《悲怆奏鸣曲》共分为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采用奏鸣曲式 , c 小调 , 二二拍子 , 是整首奏鸣曲中最为伟大的乐章。

其结构如下 :1 、引子 (1 → 10 小节 )2 、呈示部 (11 → 132 或者 134 小节 ) 主要主题→连接→副主题→第一个结束主题→第二个结束主题→主要主题的双片断→连接3 、展开部 (135 → 196 小节 ) 慢板的引子→主要主题和引子动机发展→连接4 、再现部 (197 → 296 小节 ) 主要主题→连接→副主题→规则地移到第一结束主题→规则地移到第二个结束主题→规则地移到第三个结束主题→同样再现5 、尾声 (297 → 312 小节 ) 引用慢板引子→引用主要主题部分→动力结束[2]130 第一乐章的引子 , 在矛盾因素的对置与较量 , 伴随力度与音区的对比中拉开帷幕 , 仿佛是被沉重的压迫下痛苦的叹惜与呻吟。

简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3第一乐章

简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3第一乐章

简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3第一乐章摘要:《悲怆》钢琴奏鸣曲op.13号,题献给李希诺夫斯基,是贝多芬早期创作中里程碑式的作品,表达了贝多芬对社会现状的愤慨和激情。

是一首反抗残酷命运,追求美好理想的雄伟诗篇。

该作品遵循古典的传统,具有极强的逻辑思维感和宏伟壮丽的气势。

同时也散发着浪漫主义的气质。

让我们细细品味这首超凡脱俗的巨作,聆听引子的痛苦呻吟;感受呈示部和再现部的勇往直前,坚定有力;期待尾声中的等待光明,迎接胜利。

让我们切身感受作曲家复杂的内心世界,进一步了解其卓尔不凡的创作。

关键词:贝多芬《悲怆》奏鸣曲曲式分析著名钢琴家路德维希•范•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7日生于德国城市波恩,1827年3月26日逝世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

被誉为“维也纳三杰”之一的他有着激进的民主思想,虽然性情暴烈,但是他追寻着自由,平等,博爱的理念,敢于打破常规,追求个性,进行大胆的改革与创新, 在创作上对奏鸣曲式,交响曲套曲形式结构作出极大的贡献,也许是个人命运的坎坷与艰辛,造就了他的作品特有的标志---坚毅,刚强。

c小调第八号钢琴奏鸣曲创作于1798-1799年间,当时贝多芬赠给卡尔·冯·李希诺夫斯基亲王,标号为op.13初版扉页上,贝多芬写着“Grande Sonata Pathetique”意为“悲怆的大奏鸣曲”。

在他的32部钢琴奏鸣曲中,仅是这一部和op.81“告别”是由作曲家亲自加上标题的。

或许受到美国独立与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在欧洲传播了自由平等的观念。

这正是贝多芬追求的自由,平等,博爱。

在他失聪后的人生低潮时,正是这个理念支持着他顽强的生存着,引导着他的作品跨入另一个新的境界。

取代之前作品中贵族般的典雅的是强烈的热情与波涛汹涌的情感。

曲子的力度对比加大、音域的距离加宽、和弦连接也脱离古典的范畴。

使音乐从古典乐派的传统之中解放出来,开创出另一种崭新风貌。

浅谈贝多芬《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

浅谈贝多芬《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

浅谈贝多芬《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贝多芬的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也被称为《悲怆》,是他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

这部作品历经了两年的创作,于1801年首次演出,至今仍然以其深刻的情感和精湛的技艺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第一乐章入手,来谈一谈贝多芬《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的魅力所在。

第一乐章以降B小调开篇,情绪沉郁而深沉,给人一种沉思和思考的感觉。

一开始,贝多芬以简单的音符表达了对于命运的思索,而后逐渐地由简单的旋律发展到颇具技巧的乐段,将人们带入了一个充满着情感与探索的音乐世界。

整个第一乐章乐曲的结构严谨,情感的波动十分自然,以至于即使在听者听来极具挑战性的技术性的乐段时,也会为贝多芬的情感表达而深深打动。

在第一乐章中,贝多芬给人们展现了他的独到见解和情感表达的才华。

他以虚拟的琴键,以震颤的音符,以跳跃的旋律,将情感渗透在每一个音符中。

整个乐章的情感起伏,从深邃沉重到慷慨激昂,无不展现了贝多芬的情感丰富和技巧娴熟。

在演奏上,第一乐章对钢琴演奏者来说非常具有挑战性。

其中的技术亮点包括高难度的音阶、跳跃、和弦的运用等。

整个乐章要求演奏者有极高的演奏技巧,同时也需要具备深厚的情感表达能力。

只有将技术和情感融为一体,才能完美地演绎这部作品。

在乐章的结尾部分,贝多芬将情感渲染的淋漓尽致。

一段段短小的乐句,仿佛是一种内心的呐喊,让人感受到了贝多芬对于命运的无奈与挣扎。

在这段激昂的乐句中,贝多芬通过复杂的和弦和扎实的音符,将他内心的情感饱满地表达出来,使得听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动人至极的音乐世界,无法自拔。

贝多芬《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的第一乐章以其丰富的音乐表达和精湛的技术要求,成为了钢琴家们竞相演奏的repertoire之一。

无论是从情感表达还是从技巧要求上来看,这部作品都无愧于贝多芬音乐创作中的精华之一。

它既是一部练习技巧的好曲目,也是一部富有内涵和情感的音乐杰作。

愿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并且深入理解这部伟大作品,同时也希望更多的钢琴演奏者能够通过演奏这部作品,找到其中所蕴含的情感丰富和音乐魅力。

浅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

浅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

浅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摘要] 贝多芬的音乐与他所处的年代,自身的遭遇是分不开的。

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给这位伟大的音乐家留下了终身追求的奋斗目标:共和、自由、平等、博爱。

《悲怆》奏鸣曲创作于1797年到1798年,是贝多芬二十多岁时创作的。

其题目《悲怆》是他自己命名的,其原文“pathetic”含有悲壮、感情强烈的意思。

[关键词] 贝多芬《悲怆》分析一、背景贝多芬的代表作《悲怆》奏鸣曲表现了青年时期的贝多芬对不公正的人生和命运的愤懑与反抗,表达了他对不公平等社会的强烈不满,也反映了他对理想的热烈追求。

这首奏鸣曲第一乐章共分为五个部分: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尾声。

二、具体分析1.引子乐曲第一乐章是用传统的奏鸣曲式写成的,但是开头加了一个很长的引子,其深沉的带有附点的小调和弦,听起来非常沉闷。

在演奏时第一拍的和弦应用大臂的力量下键,声音要深沉结实。

紧接着第二拍和弦声音变弱,但手指不要软,掌关节站稳,这样弹出的声音有一种紧张度,听起来有一种紧迫感,它仿佛人们在令人窒息的黑暗社会中得不到喘息一样。

以下第二小节、第三小节在弹法上相近,但在力度和内容上,要层层递近,使紧张层层加深,仿佛是贝多芬对不平等社会发出的质问,而得不到回答。

第四小节前三拍和弦要弹得一个比一个强、一个比一个明亮,第四拍飞速成下行的音阶给人一种如同在黑暗中看到曙光,音乐也从小调转入大调。

接下来从第五小节开始右手出现了如歌的旋律,在弹奏时应注意句子与语气的划分,和弦的解决。

左手的伴奏不要弹得太突出,应给人一种朦胧感,造成一种背景。

第五小节第四拍的和弦要弹得结实有力,与前三拍如歌的旋律形成鲜明的对比,它体现了贝多芬对人生美好愿望的向往与追求,不时地被现实黑暗社会势力所冲击。

第六小节也是一样,第七、第八小节声音要拉住,一点点渐强;到第九小节第一拍,前半拍的和弦要达到最强,下面要弹得很干净、轻巧,第二拍断奏要果断,第十小节也是如此,这两小节给人一种寻问的感觉。

浅谈贝多芬《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

浅谈贝多芬《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

浅谈贝多芬《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
贝多芬的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是他创作的多首钢琴奏鸣曲中的一部分,共分为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是这部奏鸣曲的开场乐章,其独特的风格和音乐表现力使其成为了贝多芬创
作的经典之作。

该乐章的中文名称为《悲怆奏鸣曲》,这一名称对该乐章的情感表达进行了描述。


章分为悲怆的开头部分、温馨的中间部分和坚定决绝的结尾部分。

乐曲的开头部分采用了贝多芬擅长的剧烈情绪表达方式,以黑色键上的降B音为主题。

这一主题渲染了一种悲伤而深沉的情绪,如同漆黑的夜晚一般。

随后,乐曲开始逐渐升高,呈现出一种希望的气息。

进入中间部分,音乐的氛围突然转变,变得柔和而温馨。

这部分以优雅的旋律为主,
带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

这是乐曲中的一个转折点,从黑暗而悲伤的情绪中逐渐转向积极
向上的情感。

最后是乐曲的结尾部分,此时音乐变得强烈而坚定。

这一部分以激情四溢的音符和重
复的音节为特点,展现了贝多芬极具力量感的音乐风格。

乐曲以高亢的情感和惊人的技巧
技巧画上句号,给人一种震撼和振奋的感觉。

在演奏这一乐章时,钢琴演奏家需要熟练掌握技巧,准确而有力地演奏出各种不同的
音乐元素。

尤其是在音乐情感转折的地方,演奏家需要准确把握乐曲的节奏和音调,以表
达出贝多芬所要传达的情感。

《贝多芬c小调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演奏技巧分析

《贝多芬c小调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演奏技巧分析

99SONG OF YELLOW RIVER 2022/ 01《贝多芬c小调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演奏技巧分析侯乐 / 张可昕摘 要:《悲怆》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创作的顶峰之作。

这部作品采用里程碑式的创作手法,将贝多芬早年的困苦经历以及命运的反思表现得淋漓尽致。

本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叙述了创作背景,从史学角度剖析贝多芬的创作经历与创作理念。

第二部分对立足作品本身,对作品进行分析,从作品曲式及和声的运用上抓住作品的创作特征,对乐句做细致解读。

第三部分论述了演奏时的三个要点,首先是力度的变化,注意作品中强烈的力量冲突,特别是演奏厚重织体时将情感氛围的烘托做到细腻;其次是对速度的把控,旋律线条的紧张或舒缓直接影响着音乐进行动力,将作品的戏剧性表现出来;最后是要理解作品的内容,将贝多芬内心中面对命运的不甘与痛苦表现出来。

关键词:贝多芬;悲怆;奏鸣曲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侯乐(1971-),女,博士,副教授,吉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钢琴系副主任;张可昕(1999-),女,吉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一、第一乐章的创作背景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出生于德国莱茵河畔的波恩城,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创作题材十分广泛,包括交响曲、奏鸣曲、协奏曲、变奏曲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体裁是交响曲和奏鸣曲。

他既是古典主义时期的最后一位巨匠,同时也开创了浪漫主义先河。

他将自己艰辛的一生,以及理想和英雄主义情怀都深深地烙印在他的作品之中。

《c 小调悲怆奏鸣曲》创作于1798-1799年初,记录了贝多芬二十七、八岁时的生活,因此这部作品在叙事性上也是值得深思的。

它不止是一种生活状态的写照,也是贝多芬的一次宣言,用作品将自己的抗争和希望宣泄出来。

这首作品是献赠给他的仰慕者与赞助人卡尔·冯·李希诺夫斯基亲王。

酷爱音乐,最为倾慕贝多芬,十分欣赏他的才华,给予他丰厚的报酬,并多次赠送给贝多芬大量乐器,可以说是贝多芬第一位伯乐、雇主与朋友。

悲怆奏鸣曲(概述及第一乐章赏析)

悲怆奏鸣曲(概述及第一乐章赏析)

细节的名言警句有关细节的名言警句(精选80句)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名言吧,名言是易于留传的结论、建议或警世的比较有名的言语。

为了帮助大家积累更多名言,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有关细节的名言警句,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细节的名言警句11、不放过任何细节。

2、细节源于态度,细节体现素质。

3、细节总是容易为人所忽视,所以往往最能反映一个人的真实状态,因而也最能表现一个人的修养。

4、任何事情,只有做到100%才是合格,99分都是不合格。

5、1%的错误会带来100%的失败。

6、机会往往隐藏在细节之中。

7、认真做是只是把事情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

8、永远向竞争对手学习,学习每一个先进的细节。

9、要成就一件大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

10、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11、成功是一种习惯。

12、至广大而精细微(胆要大、心要细)。

13、成大业若烹小鲜,做大事必重细节。

14、使人疲惫不堪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里的一粒沙子。

15、细节决定成败。

16、细节的实质是认真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

17、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张瑞敏18、并非我有多高的的水平,而是你们很多常规的活没做到位。

19、关注细节,成就大事。

20、细节体现艺术,也只有细节的表现力最强。

21、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

——戴维·帕卡德(惠普创始人)22、1%的错误会带来100%的失败。

23、有条理、有秩序的人,即使才能平庸,他的事业也往往有相当的成就。

24、无视细节的企业,它的发展必定在粗糙的砾石中停滞。

25、个不注意小事情的人,永远不会成就大事业。

26、大礼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

——汪中求27、实际情况往往是这样的:想法是好的,但却没有人愿意和能够把每一件小事做透。

28、考虑到细节、注重细节的人,不仅认真对待工作,将小事做细,而且注重在做事的细节中找到机会,从而使自己走向成功之路。

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

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

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简介悲怆奏鸣曲是由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范·贝多芬创作的一部古典音乐作品,被誉为贝多芬最感人的作品之一。

这部作品共分为三个乐章,其中第一乐章被称为《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

这是一首富有情感的乐章,充满了悲伤和压抑的氛围,是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曲式结构《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采用了标准的奏鸣曲形式,包括了引子、主题1、过渡段、主题2、发展段、再现段和尾声。

1.引子:开始部分以缓慢的节奏引出悲怆的情感。

2.主题1:引子之后,主题1以悲伤的旋律出现,给人一种沉郁的感觉。

3.过渡段:为了过渡到主题2,这一段采用了快速、激动的节奏,增加了音乐的张力。

4.主题2:主题2是整个乐章的亮点,它以快速的节奏、高亢的音乐表达了力量和希望。

5.发展段:在发展段中,主题1和主题2被重新演绎和组合,音乐的节奏变得更加激烈和复杂。

6.再现段:再现段是乐曲中回到主题1和主题2的部分,通过重新演奏来加强音乐的表达力。

7.尾声:乐章以缓慢的节奏平静结束,营造出一种寂静的氛围。

悲怆的情感《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让人们感受到一种悲伤和压抑的情感。

贝多芬运用了多种技巧来表达这种情感,包括旋律、节奏和和声的选择。

在主题1中,贝多芬使用了悲伤的旋律和较慢的节奏。

这种悲伤的旋律以低音区为主,给人一种沉重和恐惧的感觉。

此外,贝多芬在和声上也采用了较为降沉的音乐元素,增强了悲伤情感的表达。

相比之下,主题2以快速和活力的节奏出现,给人希望和力量的感觉。

这部分的旋律明亮高亢,呈现出一种乐观和奋发的情绪。

悲怆和抑郁的情感通过发展段得到进一步的展示。

在这一部分,贝多芬对主题1和主题2进行重新演绎和组合,使得旋律的变化更加激烈和复杂。

乐曲的节奏变得更快,音乐的张力逐渐增强,给人一种情感的推进和紧张的感觉。

最后,乐章以缓慢的节奏结束。

这一部分的旋律轻柔而委婉,仿佛在告别和安慰人们的悲伤情感。

整个乐章中透露出一种无法言喻的绝望和哀伤,触动了人们内心最深处的情感。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赏析.pdf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赏析.pdf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赏析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德国伟大的作曲家、钢琴演奏家, 1770 年12 月16 日出生于德国莱茵河畔的波恩, 1827 年 3 月26 日在维也纳逝世。

创作上, 他对古典主义音乐传统的继承与拓展, 对奏鸣曲式和交响套曲形式结构等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 使他成为维也纳古典乐派最杰出的大师之一, 被后人尊称为“乐圣”。

出版于1799 年的《悲怆奏鸣曲》是贝多芬1792 年27 岁时创作的, 题献给酷爱音乐的亲王李斯诺夫斯基。

当时, 既是暴风骤雨般的革命年代, 又是自由与平等受到镇压的年代, 因此, 在创作风格上, 这部作品也具有以上两种因素的结合。

作品中, 没有了海顿与莫扎特的影响, 充满活力的贝多芬经过生活的磨砺, 经常陷入悲剧情绪中。

这部作品的音调取材于青年贝多芬在波恩创作的《 f 小调奏鸣曲》, 其形象深刻、新颖而独创, 诉说了愤怒、苦难和热情。

这部作品构思气势磅礴、音调庄重威严、情绪悲壮激昂、感情崇高伟大, 它运用厚重的织体、丰富的和声、频繁离调和转调、音区与力度上的对比等表现手法, 使音乐更加富有戏剧性。

它是贝多芬早期的杰作, 是贝多芬奏鸣曲逐渐向浪漫派风格靠近的代表作, 是贝多芬里程碑式的作品。

标题“悲怆”, 隐藏着生命的磨难, 流露出内心的痛苦, 但音乐本体更多的是对不幸遭遇的“隐忍”, 对命运的“挑战”和“抗争”, 对现实的超越和升华, 对理想的执着和坚定。

[1] 这是年轻贝多芬的悲怆。

《悲怆奏鸣曲》共分为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采用奏鸣曲式, c 小调, 二二拍子, 是整首奏鸣曲中最为伟大的乐章。

其结构如下:1 、引子(1 →10 小节)2 、呈示部(11 →132 或者134 小节) 主要主题→连接→副主题→第一个结束主题→第二个结束主题→主要主题的双片断→连接3 、展开部(135 →196 小节) 慢板的引子→主要主题和引子动机发展→连接4 、再现部(197 →296 小节) 主要主题→连接→副主题→规则地移到第一结束主题→规则地移到第二个结束主题→规则地移到第三个结束主题→同样再现5 、尾声(297 →312 小节) 引用慢板引子→引用主要主题部分→动力结束[2]130 第一乐章的引子, 在矛盾因素的对置与较量, 伴随力度与音区的对比中拉开帷幕, 仿佛是被沉重的压迫下痛苦的叹惜与呻吟。

浅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情感表达

浅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情感表达

浅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情感表达作者:李斌斌来源:《新课程·教师》2016年第09期摘要:贝多芬一生共创作35首钢琴奏鸣曲。

《悲怆奏鸣曲》作为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作品中的上乘之作,虽然是遵循了传统钢琴奏鸣曲的创作手法,但更多的是融合了贝多芬自身所特有的英雄性、交响性、戏剧性的创作特点。

主要通过对贝多芬生平简介、作品创作背景、作品演奏手法及作品分析介绍,逐步探讨贝多芬c小调《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情感表达。

关键词:贝多芬;奏鸣曲;情感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创作于1798年至1799年初,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中的巅峰之作。

奏鸣曲是维也纳古典乐派时期最为风靡的创作题材,它的深度和影响力的体现就必须提到一个重要的乐曲结构,即奏鸣曲式。

奏鸣曲式由于其丰富的相对复杂的结构性,表达了较为深刻的思想性和内涵性。

正因如此,每一部作品的第一乐章最能体现整首乐曲的内容、思想、深度,是全曲的精髓部分。

一、《悲怆奏鸣曲》的创作背景贝多芬创作《悲怆奏鸣曲》的时间是18世纪上半叶,法国大革命正如火如荼地进行。

当时著名的启蒙思想就以不可阻挡之势深入人心。

贝多芬也受之影响,对民主自由的政治理念非常向往,迫切希望自己的作品能给民众带来希望和力量。

他怀揣理想,以顽强的意志奋笔写下了《悲怆奏鸣曲》。

《悲怆奏鸣曲》渗透着革命斗争的激情,其形象拥有慷慨激昂的革命特征,与贝多芬这一时期的其他作品相比,它更多地预示了新世纪的曙光,他以热情的表现手法和大胆而紧张的情绪埋葬了过去,满怀希望地迎接未来。

同时,该作品标志着贝多芬成熟的、富有个性的、浪漫潇洒的、创作性时代的开始。

二、《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音乐特点与情感表达《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由极慢的慢板和较为辉煌的快板组成,分为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尾声五个部分,总共310个小节(图例)。

引子(1—10小节)是全曲的序奏及联接后面快板的总要先导,是全曲发展的核心。

试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

试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

试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摘要:贝多芬除了创作有这首悲怆之外,还有比如《月光》、《田园》、《黎明》等等优秀的作品。

第一乐章的情绪激昂、热情似火,它不像第二乐章一样安静沉思,也不像第三乐章充满了浮想联翩的幻想,第一乐章的演奏激情有动感,充满戏剧性,技术流利,有利于手指上技术的突破,许多音阶上的跑动以及震音上的使用,都为这首作品的宏伟增加了一份力量。

本文就作品的背景以及演奏技巧等展开讨论。

关键词:悲怆;贝多芬;背景;技巧一、《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写作背景现代钢琴师近现代工业革命的一种产物,但它能在短短的几百年间发展到现在的高度,说明其符合人们现实的需求。

在钢琴音乐中音乐题材丰富,如托卡塔、赋格、圆舞曲、练习曲、奏鸣曲、协奏曲等等,品种繁多。

本文就古典奏鸣曲的伟大作曲家贝多芬的悲怆一乐章进行深入学习与研究。

因为中国的钢琴音乐起步较晚,最早的钢琴教育家是俄罗斯的钢琴家在上海音乐学院教学,中国没有西方的钢琴音乐完善,现在正处于一个发展的阶段,更没有被称为钢琴旧约圣经的《十二平均律》,也没有被称为新约圣经的《32首钢琴奏鸣曲》。

古典主义时期的奏鸣曲以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为代表,海顿和莫扎特更多的是对前辈的传承,而贝多芬的古典奏鸣曲在经历了传承后开辟出了属于自己独特的音乐语言,可以说贝多芬的钢琴音乐创作集古典之大成,开浪漫之先河。

何以贝多芬的古典奏鸣曲如此之经典,这大概得从贝多芬本人的经历以及创作的作品类型说起,贝多芬一生坎坷的尽力造就了他内发自省的深刻音乐语言,他一生对交响曲的创作决定了所创作的奏鸣曲的丰富以及经典。

这首《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由作曲家于1792年创作完成,这首作品创作于贝多芬音乐创作的中期也就是成熟时期,这个时候作曲家脱离了海顿以及莫扎特音乐语言的影响,摸索出了自己的一条音乐创作之路。

可以说本首作品是他奏鸣曲的一个分水岭,有青涩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作品是作曲家贝多芬为了雇主卡尔.冯.李思诺夫斯基亲王所创作的一首作品,于1792年创作并献给这位亲王。

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

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

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悲怆奏鸣曲是勃拉姆斯的最著名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由四个乐章组成。

本文将主要讨论该作品的第一乐章。

作曲家简介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年-1897年)是19世纪最重要的古典音乐作曲家之一。

他的作品受到贝多芬和巴赫等大师的影响,以其复杂的和声和深沉的情感而闻名。

曲目分析第一乐章: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是整个作品中最长的乐章,它以悲伤的氛围和富有表现力的旋律而著称。

这个乐章的结构是典型的奏鸣曲结构,包括展开、再现和发展三个部分。

展开部分乐曲以宁静的和弦引子开始,为接下来的主题铺垫。

接着,主题以强烈的音符进入,充满了悲伤和内省。

主题由大提琴独奏演奏,然后由整个交响乐队呈现。

勃拉姆斯通过优美的旋律和丰富的和声运用,将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再现部分再现部分重新引入了主题,但以不同的方式展示。

这个部分起初是柔和的,但逐渐变得充满力量和激情。

主题在不同的音色和乐器中回响,增强了音乐的层次感和表现力。

发展部分发展部分是整个乐章的高潮,音乐逐渐变得更加复杂和激烈。

勃拉姆斯在发展部分中使用了对位法和变奏等技巧,使得音乐更加丰富多样。

这里的音乐充满张力和冲突,仿佛是一场内心的挣扎和决斗。

音乐特点悲伤的氛围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最显著特点是其浓厚的悲伤氛围。

勃拉姆斯通过运用迷人的旋律和丰富的和声,巧妙地表达了深沉的情感。

音乐在柔和和激烈之间交替变化,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

复杂而丰富的和声作为浪漫主义时期最出色的作曲家之一,勃拉姆斯擅长运用复杂而丰富的和声。

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中的和声编排非常巧妙,给人以深度和立体感。

这种和声运用使得音乐更加丰富和深邃。

富有表现力的旋律勃拉姆斯的旋律总是充满感情和表现力。

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展示了他在创作旋律方面的天赋。

这个乐章中的旋律悲伤而富有张力,充满了情感的张扬和细腻。

总结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是勃拉姆斯最著名和最深情的作品之一。

它以复杂而丰富的和声和富有表现力的旋律而闻名。

浅析贝多芬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

浅析贝多芬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
式有 1 8 1 7 —1 8 1 8之 间 的六 首 A大 调 。
二、 贝 多芬 奏 鸣 曲《 悲 怆》 第 一乐 章 赏析
( 一) 贝多芬奏鸣曲《 悲怆》 第一乐章的创作背景
创作于 1 7 9 8年 的 贝多 芬 奏 鸣 曲《 悲怆 》 第一乐章是贝
多 芬 早 期 极 具 代 表 性 的作 品 之~ , 也是他献给卡尔. 冯. 里 斯 诺 夫 斯 基 亲 王 的 钢 琴 奏 鸣 曲 。 此 时 的 贝 多芬 深 陷轰 轰 烈 烈 的 法 国大 革命 .又 因 为母 亲 的离 世 负担 起 家庭 所 有
为 丰盛 , 3 2 首 中的 1 8 首 都 在 此 时 产 生 ,此 阶段 的作 品 创
作风 格 、 形 式手 法 都 较 为保 守 严谨 。 贝多芬 中期作 品处 于 维也 纳时期 , 此 时 贝 多 芬 开 始 听 力 日益 消退 , 耳朵失聪 、 健 康 恶 化 的 贝 多芬 因为 不 能 继 续 自 己的 音 乐 梦 想 而 苦 恼
回旋 曲 式组 成 ,第 i乐 章 是 由 c小 调组 成 的 奏 鸣 回旋 曲
压抑 , 但 他 依 旧扼 住 命运 的喉 咙 顽 强地 创 作 。可 以说 贝多 芬 此 时 的 钢 琴 奏 鸣 曲 风格 非 常 鲜 明 ,多体 现 了 贝多 芬 遭 受 磨 难 隐忍 悲怆 的痛 苦 . 同时 表 达 了对 命 运 的挑 战 以及
浅析贝多芬奏鸣 曲《 悲怆》 第一乐章
刘 义 四川省 遂 宁市文化 馆 艺术辅 导部
摘要 : 路德维希 . 凡. 贝 多芬 作 为十 九 世 纪 德 国音 乐里 程 最 富 盛 名 的 作 曲 家 、 音 乐家 , 其 作 品 大 多具 有 鲜 明 的 、
真 挚 严 谨 的创 新 精 神 、 情 感体 验 和 丰 富的表 现手 法 。深 受 浪 漫 主 义 与 古典 主 义感 染 的 贝 多芬 著有 降 E大 调 第 3交响 曲 《 英雄》 《 欢 乐颂 》 《 命运》 等 流传 至今 的 悦 耳 佳 作 。 贝 多芬 的钢 琴 奏鸣 曲被 誉 为钢 琴音 乐 中 的“ 新 约 圣 经” . 本 文将 深 度 介 绍 贝 多芬 的人 生 经 历 与 生 平 作 品 , 并 从 音 乐 的领 域 来 阐 述 贝 多芬 奏 鸣 曲《 悲・ 险》 第 一 乐章

贝多芬《c小调第八“悲怆”奏鸣曲》第一章演奏风格分析

贝多芬《c小调第八“悲怆”奏鸣曲》第一章演奏风格分析

贝多芬《c小调第八“悲怆”奏鸣曲》第一章演奏风格分析作者:马赫苒来源:《北方音乐》2015年第12期【摘要】贝多芬作为维也纳古典乐派“三杰”之一,其作品集中和汇聚体现海顿、莫扎特等音乐前辈光辉的艺术成果,是一个时代的先锋和艺术创造的先锋。

《c小调第八“悲怆”奏鸣曲》(以下简称《悲怆》奏鸣曲)是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巅峰代表曲目,其曲式风格别样,在主题的表现上积极向上,因此广为人们所赞誉和推崇。

本文先对《悲怆》奏鸣曲的创作背景进行了简单的阐述,随后对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风格特点和演奏难点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贝多芬;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曲式结构;演奏风格一、贝多芬《悲怆》奏鸣曲创作背景贝多芬《悲怆》(Op.13)奏鸣曲是其钢琴奏鸣曲的巅峰之作,也可以说是贝多芬音乐艺术的最高成就。

该作品创作于1798年,是贝多芬早期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

此曲创作于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时期,此时的贝多芬正饱受耳疾困扰,内心充满了苦闷与对现实的不满,产生了反抗命运的情绪。

在启蒙思想与法国大革命的鼓舞和影响下,贝多芬坚定了信念,勇敢地向命运挑战。

“Granda sonate Pathetique”(“大奏鸣曲悲怆”)是贝多芬亲自命名的,顾名思义,这应该是一部充满了悲愤情绪的音乐作品。

《悲怆》作为贝多芬的经典之作,音调庄严、情绪激昂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解除痛苦、对幸福的苦心探求。

该曲一经问世后,就广为人们所喜爱,上至一些音乐大师,下到一些普通的音乐爱好者都对贝多芬的《悲怆》情有独钟,因此演奏这首《悲怆》乐曲的人也是络绎不绝。

但是《悲怆》虽从谱面看上去感觉容易上手,其实在乐曲演奏中还有一些难度,为此在演奏的技巧上需要从音色处理和力度处理上有着完美的把握。

二、《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演奏分析(一)贝多芬早期音乐特点贝多芬初期作品主要是指贝多芬来到维也纳以后10年(1802-1812年)里的艺术创作,在维也纳期间他最先是学习海顿和莫扎特的演奏方式,并且在创作上也受到海莫两位前辈相当多的影响,当然贝多芬并不是简单地模仿二位前辈的风格,在其最初的艺术创作中还是有许多独创之处,但由于其自身阅历和音乐造诣还有所欠缺,所以他当时的音乐风格缺乏一种振奋人心的激情。

悲怆奏鸣曲(概述及第一乐章赏析)

悲怆奏鸣曲(概述及第一乐章赏析)

《悲怆》奏鸣曲献给卡尔.xx.xxxx夫斯基亲王贝多芬作品13写于1799年《悲怆》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创作的顶峰之作,史科托把这部作品与《罗米欧与朱丽叶》比较,指出两者间存在共通的《青春哀伤感》第23号钢琴奏鸣曲由于前后两个乐章如暴风雨般有万钧一发之势而为出版商命名为热情,而《华尔斯坦》是在贝多芬制作最辉煌阶段的作品,给人以一种辉煌与壮丽的效果,钢琴大师54年在美国录制的这盘唱片,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作品中动人心强的人生激情。

概述《悲怆》奏鸣曲是反抗残酷命运与黑暗势力,追求美好理想和幸福人生的雄伟诗篇。

全曲充满着斗争的力量和热烈追求的激情。

全曲共分三个xx:第一乐章极缓板,转辉煌的快板,c小调。

开头是一段相当长的充满悲怆情绪的极缓板,后转为快板,依旧悲怆的旋律中透露出一丝坚定。

第二乐章如歌似的慢板,降A大调,拍子。

本乐章是极为优雅的慢板音乐,也是充满祈祷的一首抒情性歌曲。

本乐章的主题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段旋律,它曾被现代轻音乐队改编为轻音乐曲,成为通俗音乐中的精品。

第三乐章快板,c小调,拍子,回旋曲形式。

乐章主题与第一乐章主题动机有相通之处,优美的旋律中带有欠稳定的游移情绪,似乎处于一种徘徊不定的心态之中。

第一xx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

悲壮的慢板引子揭开了全曲的序幕。

第一小节严峻阴森的和弦象征着残酷命运的威胁,级进上行附点音符的哀求音调与之形成强烈的对比,这两种因素的矛盾冲突,奠定了引子发展的基调。

这个戏剧性动机是整个引子发展的核心;接着,阴暗的减七和弦一次次鸣响,痛苦哀求的音调在高4度、高8度处反复模进出现,当曲调上行到高音"降A"时,一串下行的快速音型飘忽而过,使人仿佛听到轻轻的叹息。

在引子结束处,从高音倾泻而下的一连串快速半音且蕴积着反抗的情绪,为后面爆发的涛涛怒潮作准备。

呈示部的主部主题,以奋发向上、奔腾不息的音流反映了人们向命运挑战的气势、与黑暗势力搏击的决心:右手笔直上升的音型、坚定有力的节奏、左手分解八度的主音持续音一出现就具有召唤人们进行斗争的力量。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演奏技巧分析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演奏技巧分析

043文艺评论刘 瑞c小调钢琴奏鸣曲《悲怆》,是贝多芬奏鸣曲中第一首由作曲家本人予以命名的作品。

《悲怆》的命题在希腊语中意为“苦难的,令人同情的”。

而贝多芬乐曲中所表达出来的感情,并不只是沉重而悲伤,更多是呐喊与抗争,是一位英雄面对生命挑战时的坚韧与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悲怆》奏鸣曲用音乐把我们引入贝多芬的世界,向我们传递他的英雄的理想和人格。

以下是对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演奏技巧的分析及处理。

一、 对颤音、震音、和弦、八度的分析处理《悲怆》奏鸣曲是贝多芬在耳聋初期创作的,整首乐曲斗争性与希望性交织。

它的第一乐章为c小调,开头极缓板后面又转成辉煌的快板,第一个音以悲壮而深沉的引子拉开了全曲的序幕,一开始以一个比较强的和弦开始,这个音落下时要求声音厚实而坚定,在长时间的渐弱安静后,进入上行的附点式音程进行。

接着阴暗的减七和弦以同样的表达形式进行两组,当曲调上行到高音“降 A”时,一连串的六十四分音符滚下来,清脆干净,使引子进入新的旋律。

此外,强弱的对比与音区的变化一起运用,取得了最大的效果。

并为后面的爆发做出了准备。

从第五小节开始,以右手八度进行,左手和弦简短但厚实,处理要求干净但连续,速度上相对前部分,略微自由轻松,小范围的“前紧后松”。

之后进入呈示部,主部主题从c小调开始,左手分解八度的主持续音以震音的形式出现,要求手腕放松,手指灵活独立,力度渐强,保持速度,右手突出主题,高音上升到最高时下行,然后重复一次。

连接部在c调上继续发展,左手依旧是分解和弦的形式,右手主题以和弦变为单音,活泼抒情、流畅动听。

副部主题有两个旋律,第一个旋律是降e小调。

主题在低音区和高音区之间相互呼应,像对唱一样,左手的伴奏织体充满愤怒。

上行的跳音、带有倚音的附点音符和轻巧的三连音,使旋律更具有流动性,增加了乐曲中欢乐的气氛。

他的力度变化频繁,而且起伏非常大,这都是贝多芬音乐的典型特色。

第二个旋律是降 E 大调,左右手的持续不断半音做了反向进行,这一串音从低到高、从弱到强,把主部主题的斗争情绪推向了又一个高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赏析《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
一、摘要:
《悲怆奏鸣曲》是贝多芬早期创作中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构思雄伟,悲壮激昂。

第一乐章是这首奏鸣曲中最为伟大的乐章,其引子部分,表现了沉重的压迫下痛苦的叹惜与呻吟;呈示部的主部主题,反映了挑战命运、搏击黑暗势力的决心,副部主题则活泼而抒情;再现部音乐一往无前、坚定有力;尾声宣告了光明战胜黑暗的胜利。

整个乐章充满斗争的力量和热烈的追求,是反抗残酷命运与黑暗势力、追求美好理想和幸福人生的雄伟篇章。

二、关键字:悲怆曲式结构挑战命运激昂奋进自由平等
当时, 既是暴风骤雨般的革命年代,又是自由与平等受到镇压的年代,因此,在创作风格上, 这部作品也具有以上两种因素的结合。

作品中, 没有了海顿与莫扎特的影响, 充满活力的贝多芬经过生活的磨砺, 经常陷入悲剧情绪中。

这部作品的音调取材于青年贝多芬在波恩创作的《f 小调奏鸣曲》, 其形象深刻、新颖而独创, 诉说了愤怒、苦难和热情。

这部作品构思气势磅礴、音调庄重威严、感情崇高伟大, 它运用厚重的织体、丰富的和声、频繁离调和转调、音区与力度上的对比等表现手法, 使音乐更加富有戏剧性。

三、创作背景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他创作了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另外还有大量交响曲、室内乐、艺术歌曲、舞曲等等。

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因此被尊称为“乐圣”。

贝多芬是“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的伟大音乐家。

贝多芬一生坎坷。

因为听力的问题,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

但是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博爱”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而奋臂呐喊,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

《c小调悲怆奏鸣曲》创作于1797年至1798年初,是题献给卡尔•冯•李斯诺夫斯基亲王的,1799年由维也纳的艾德尔社初次出版。

它是在贝多芬面临耳聋不断加剧的折磨下创作的,当时的欧洲也正处于急剧变革的时期。

贝多芬通过戏剧性处理,用激情愤慨的个性及其独创的魅力展现了与厄运顽强斗争的形象,表现出他受到耳聋威胁时的痛苦心境。

它具有深刻、新颖而独创的形象,诉说了愤怒、苦难和热情的幻想。

它的音调庄严、情绪激昂、感情崇高,体现了贝多芬早期创作的音乐风格,人们可以从这部作品中感受到贝多芬当时受到耳聋威胁的痛苦心境与不安。

四、曲式结构
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分为三个乐章,现重点分析其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和表现内容。

《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c小调,极缓板,转辉煌的快板,宏伟的奏鸣曲式。

开头是一段相当长的充满悲怆情绪的极缓板,后转为快板,依旧悲怆的旋律中透露出一丝坚定。

悲壮的慢板引子揭开了全曲的序幕,是整首奏鸣曲中最为伟大的乐章。

其结构如下
1 、引子
2 、呈示部:主要主题→连接→副主题→第一个结束主题→第二个结束主题→主要主题的双片断→连接
3、展开部:慢板的引子→主要主题和引子动机发展→连接
4、再现部:主要主题→连接→副主题→规则地移到第一结束主题→规则地移到第二
个结束主题→规则地移到第三个结束主题→同样再现
5、尾声:引用慢板引子→引用主要主题部分→动力结束
五、表现内容
第一乐章的引子, 在矛盾因素的对置与较量, 伴随力度与音区的对比中拉开帷幕。

作品中, 贝多芬打破了传统奏鸣曲的形式, 创造性地在快板乐章前加进的这个具有相当篇幅的引子。

在引子庄严的慢板中, 利用c小调和E大调变换, 烘托了强烈悲壮的情绪和性质, 弥漫着痛苦哀求的气息。

沉重的和弦, 伴随着命运痛苦的叹惜与呻吟, 时而让人感受到对光明的期望, 时而又让人感受到命运沉重的压力。

在庄重缓慢的和弦多次强调之后, 双手同时推向到一个宽广激昂的优美旋律, 不让人有丝毫的喘息, 音乐又急速地推向音阶, 象激流一般一往无前。

引子结束处, 从高音倾泻而下的一连串快速半音已蕴积着反抗的情绪, 为后面情绪的爆发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呈示部的主部主题由四个首尾相接的乐句重叠而成, 奋发向上、奔腾不息的音流反映了人们向命运挑战的气势、与黑暗势力搏击的决心。

作品不断运动的节奏, 像卷起的巨浪拍击岩石。

快板部分的进行是以二分音符为单位, 而引子和快板部分也在尖锐对立中求得一致, 往上升的渴望支配了快板主题的所有部分, 一种使内心获得自由的解放感, 使乐思与连贯性形成统一。

活泼抒情的副部主题显得十分的优美, 具有那个时代不凡的“浪漫派色彩”的调性。

流动的旋律在高音区和低音区不停的跳跃, 互相呼应, 具有很强的歌唱性, 衬托出旋律的美感。

左手舞曲的伴奏织体, 充满生气, 表现了人们对幸福的向往和欢乐的遐想。

浓重低音与明快高音的色彩对比更增加了欢乐的气氛。

左右手连续不断的半音阶进行, 掀起了更汹涌的情潮。

展开部以引子的素材在g小调上开始,集中凝练的音乐形象,描绘了阴暗势力、残酷命运的威胁依然存在,受伤的心灵仍在隐隐作痛。

接着激昂奋进的上行音调在左手分解八度持续音衬托下与引子中哀求音调的轻吟形成对照。

这两种冲突因素互相交替先在e小调上出现,又在D大调、g小调上重复。

接着,滚滚向前的分解和弦不断蠕动象远处传来的雷鸣,昂扬激进的音调反复插入与之交替,掀起一个个浪潮。

再现部又以变奏、扩大和缩小的手法, 重复了呈示部的成份, 是呈示部的变化再现。

音乐一往无前、坚定有力, 从而使英雄豪迈的性格增添了几分悲壮的气氛。

尾声是对主体的回忆和主部主题的再现, 最后几个斩钉截铁般的和弦宣告了光明战胜黑暗的胜利, 显示了贝多芬“扼住命运咽喉”的气概, 体现了“我活着, 体验着和斗争着! ”的刚毅。

贝多芬始终向往“自由、平等、博爱”, 他曾说“要热爱自由, 超过爱其他的一切。

”因此, 他非常拥护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

他的许多重要创作都概括了当时暴风雨的时代, 反映了德国进步的资产阶级由于法国革命胜利而引起的革命热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悲怆奏鸣曲》达到了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之顶峰的杰作,也是因其戏剧性的优美旋律而为世人所熟悉的作品。

本曲无论在内容、旋律和结构等诸多方面,都渗透着一种日耳曼民族特有的理性,这也是贝多芬等德国音乐家共有的特质。

贝多芬说: “卓越的人的一大优点是: 在不利和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

《悲怆奏鸣曲》以情感人, 表达了他对社会现状的愤慨, 描述了激情澎湃的悲壮人生, 饱含了痛苦与欢乐、哀怨和酸楚, 表现了他对生命的渴望、对悲壮英雄情怀的向往。

其第一乐章有悲壮、有叹息, 有痛苦、有反抗, 充满着斗争的力量和热烈的追求, 是反抗残酷命运与黑暗势力、追求美好理想和幸福人生的雄伟篇章。

参考文献:
[1] 张洪道《欧洲音乐史》[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 李岩从乐曲《悲怆》浅析贝多芬对钢琴奏鸣曲的贡献
[3] 王红《浅析贝多芬奏鸣曲第一乐章》厦门大学出版社
[4] 徐斌为贝多芬《悲怆》的曲式结构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