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林鱼简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品名称、类别和地域范围说明
一、申请保护的产品名称
(一)产品名称
博白县申请保护的地理标志产品名称为“那林鱼”。
“那林”是地名,“鱼”是产品名称。
(二)申请保护的产品种类(品种)
本地活体草鱼(Grass carp in vivo)
那林鱼简介
那林鱼是指位于广西博白县所辖那林镇、江宁镇、顿谷镇、永安镇、水鸣镇、浪平镇、双凤镇等7个乡镇境内养殖,符合特定质量标准,具有独特品质,用“那林”地域名称命名的一种本地活体草鱼。
个乡镇326个行政村(含居委会),总面积3835平方公里,
第一大、中国第十四大县。
与广东湛江市以及广西北海、钦州相邻,是沿海与内地的交汇点,具有广西东部、中国西部的沿海区位优势,是大西南出海的重要通道。
博白县公路总长612公里,另有乡村简易公路271条,总长718.5公里。
黎(塘)湛(江)铁路跨过县内文地镇,境内铁路长15.4
公里,设有文地火车站和佛子岭火车站,经营客货运输。
文
地火车站每年旅客发送量95.95万人次,货物发送量9.61
万吨,货物到达量6.95万吨。
县境内有航道122公里,设有博白县水上运输公司1个。
县水上运输公司和社会上个体水运户经营水上货运,货运量1.05万吨,周转量129.55万吨公里。
玉林至北海、浦北至化州、博白水鸣至湛江三条高等级公路贯通博白县乡镇,是玉林市最靠近机场海港的县。
北上南(宁)梧(州)高速公路只半个小时车程,往南上重(庆)湛(江)沿海高速公路仅需10分钟,高速公路和省道、县道纵横交错,可直达南宁、北海、湛江、梧州、广州、桂林和湖南、贵州、云南等省市。
县城至北海、湛江港口和机场均为100多公里。
近年来博白县充分利用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完善的交通
基础设施的有利条件,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展。
以那林鱼为支撑点加大发展现代特色农业。
那林镇座落在博白县西部,西与浦北县接壤,周边与永安、水鸣、江宁、顿谷等镇相邻,距博白县城40公里,全镇总面积198.16平方公里。
境内山高岭陡,属六万大山余脉,东北东南高,西南低,东南部群峰耸立,海拔600米以上的山峰有10多个。
主要河流有那林江、金阵江。
年平均气温20.4-21.6℃,降雨量1800-2000毫米。
那林矿产资源中花岗岩储量丰富,野生动物有黄猄、野猪、穿山甲、果子狸、巨蜥、蟒蛇、鹧鸪、杜鹃、画眉、八哥、老鹰、猫头鹰、
山鸡等,盛产杉、松、楠、桉、红椿、格木、白木香混交林以及杜鹊、山茶等,主要土特产有茶叶、博白大果油茶、八角、竹纸、荔枝、龙眼、菠萝、黄榄、黑榄、黄皮、稔子、牛柑子、竹结子、橹蒙子、肉苁蓉等。
常绿针、阔叶树种丰富,植被类型多样,森林覆盖率高达75%,曾被评为“全国绿化千佳镇”,1982年经广西区政府批准成立野生动物植物和水源林自然保护区。
那林镇河溪纵横,无公害无污染的山溪泉水丰富,长流不息,水质清新无污染,矿化度小于1克/升,非常有利于那林鱼的高品质、标准化养殖。
山岭肥沃的土地上草树围绕,郁郁葱葱,所以有着丰富的天然草料,且品种数量丰富,常年那林鱼都是喂养着这样肥沃的草料,天然无化学物质。
那林自古以来盛产草鱼,那林鱼也因此得名。
六万大山余脉山泉水源众多,水流长年不断,水质清新、无污染、溶氧充足的优越自然条件,人们在溪边、山沟等地方筑10-100平方米的小鱼塘,且利用当地特有的泉水自由落差,形成一种循环流水养殖,名曰“小窝养大鱼”。
那林鱼长年生长在山泉水中以吃嫩草、菜叶等草料喂养,养殖3年至4年,便达到6公斤以上,所以形成了肉质结实,鲜嫩、味香、清甜与众不同的特点。
2015年全镇共有养殖户4000多户,养殖面积400多亩,全年产量40万公斤,年产值2000多万元。
由于那林鱼远近闻名,中央CCTV7套《致富经》栏
目、广西电视台和广西日报作过专题报道;历年来那林鱼参加广西特色产品在北京、上海、广州的展销会活动、东盟博览会、东盟农博会,产品市场和社会知名度、认可度、美誉得到提高,目前已畅销广西区内、深圳、广州、东莞、上海等地。
博白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那林鱼产业的发展,县领导多次深入那林镇调研工作,在那林鱼养殖基地,实地察看基地建设情况,黄雪华副县长要求,养殖基地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培育品牌,充分发挥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引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多渠道推动贫困户持续增收。
要积极向上争取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提高产业竞争力,增加产品附加价值,将那林鱼养殖及产业发展作为精准扶贫脱贫的重要项目和措施来抓。
如今,那林鱼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产业特色效应不断发挥。
力争到2020年那林鱼养殖年实现4千亩,平均亩产那林鱼1吨,全县那林鱼产量4千吨,产值达2.5亿元。
随着那林鱼产业发展不断向前推进,近几年来,社会各界对那林鱼的保护也同时加大了力度。
为将那林鱼这一优良物种保护好,为将有着三百多年养殖历史的特色产业保护好、发展好,使之成为既有历史文化内涵又有自然生态气息的博白县名副其
实的“金字招牌”,经县质监局与水产畜牧部门多次调研,向县人民政府提出了《关于确定“那林鱼”地理标志产品保
护名称和保护范围的请示》。
2016年4月,博白县人民政府多次召开会议,对该《请示》进行了研究讨论,一致认为通过全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报工作,一是能够进一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那林鱼产品保护的法规标准体系,二是能够建立起与那林鱼产品配套的生产全过程的技术管理规范或地方
标准,三是能进一步提升那林鱼在全广西乃至全国的知名度和文化品位。
相信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报工作,将进一步提升那林鱼的知名度和文化品位,为博白县增加一颗璀璨的明珠。
申请保护的地域范围
2016年5月,博白县各部门在深入调查,实地踏勘,广泛听取社情民意,认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向县人民政府提出了《关于对那林鱼申报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建议案》,得到了博白县各级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做出了加强保护的重要批示。
把那林鱼产业发展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支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增加农民收入是以人为本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为了保护我县地域特色产品,打造博白县活体草鱼品牌,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带动企业增收致富,促进那林鱼特色产品和产业的发展。
按照《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要求,根据那林鱼的品质特点及自然环境特点和有关历史文化特色;经县政府反复研究决定,将那林鱼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拟定为:博白县那林镇、江宁镇、顿谷镇、
永安镇、水鸣镇、浪平镇、双凤镇等7个乡镇,地理位置在东经109°32′~110°0′,北纬22°5′~22°28′之间。
二、那林鱼养殖生产地域的地理特征
(一)地理环境
博白县,古称白州。
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部属于玉林市。
东接陆川县境,东南接广东省湛江市,西南依北海市,西邻钦州市,北靠玉林市玉州区。
地处东经109°38′-110°17′北纬21°38′-22°28′。
是沿海与内地的交汇点,是大西南出海的重要通道。
博白县在广西地貌类型中属桂东南丘陵区。
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有平原、谷地、盆地、岗地、丘陵、山地,互相交错。
地势特点是西北、东北部较高,中部偏南处隆起,形成从北向南呈高—低—高—低起伏之势。
六万大山余脉从北面入境后向西南部延伸,形成西北部山区;云开大山余脉从东北面入境,向南延伸,形成从东北至中南部的山区和丘陵区,以及东南部的低丘岗地、西南部的平原谷地和南部的平原、台地。
在两大山余脉之间形成开阔的博白盆地。
南流江(县内河段)的中、下游,形成沙河谷地。
博白县土地总面积575.38万亩。
约占广西总面积的1.62%,占玉林地区总面积的16:35%。
人均占有土地面积4.89亩,比全自治区人均占有的土地面积少3.66亩。
博白县耕地面积797016亩,占博白县总面积的13.85%,人均耕地0.68亩。
地势、地形、地貌特征
博白县属于我国东南沿海山地丘陵区的西南边缘,南靠北部湾,境内西北部分布六万山山脉,东南部分布云开大山余脉,地势大体呈西北部,东南部高,中部,西南部低的态势,山体受构造的控制,走向一般呈北东-南西向。
据地貌成因类型及形态特征,区内地貌主要划分为5种形态:低山,低山丘陵,红层丘陵盆地,低丘及河谷阶地,低山主要分布于境内西北部,低山丘陵主要分布于西北部及东部,红层丘陵盆地主要分布于县境中部,低丘主要分布于县境南部,河谷阶地主要分布于博白县城及沙河镇棱角镇之间南流江段的河谷地带。
境内地层发育较全,由于海水自南西往北东方向入侵,断陷带长期接受云开古陆碎屑物质,沉积一套古生代——新生代地层。
古生代末——中生代初,由于地壳上升,海水退出。
沉积出现间断,因而缺失二叠、三叠纪地层。
县境地处华南准地台、钦州残余地槽、博白——岑溪拗陷带的西南端,是一条巨型北东二向斜悬于桂东南的深大断裂带。
西南端始于合浦一带,往东北分成二支:一支往东平、旺茂、三滩,经陆川、岑溪进入广东封开县,至湖南境内,称陆川——岑溪断裂;另一支往博白、北流、容县、梧州至贺县,称博白——梧州断裂。
在以上两支深大断裂之间,伴随产生一组北西、北北西向的不同吁期、不同规模和不同性质的次一级断
裂,把县内地层切割成长条或菱形块体
博白县在广西地理区划中属桂东南丘陵区。
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有平原、谷地、盆地、岗地、丘陵、山地,互相交错。
地势特点是西北、东北部较高,中部偏南处隆起,形成从北向南呈高—低—高—低起伏之势。
六万大山余脉从北面入境后向西南部延伸,形成西北部山区;云开大山余脉从东北面入境,向南延伸,形成从东北至中南部的山区和丘陵区,以及东南部的低丘岗地、西南部的平原谷地和南部的平原、台地。
在两大山余脉之间形成开阔的博白盆地。
南流江(县内河段)的中、下游,形成沙河谷地。
博白县辖区范围内,主要出露沉积岩,岩浆岩2种类型的地层,以沉积岩分布最广,其次为岩浆岩。
沉积岩主要分布于县区中部,西南部;岩浆岩主要分布于县区西北部及东南部,沉积岩主要出露7种地层,自新至老分别为第四系,第三系等等,7种地层中又以志留系分布最广,出露的岩浆岩主要为4个时代侵入的花岗岩,广泛分布于境内西,北部及南部,其中以晚二叠世及晚志留世分布最广。
博白县位于新华夏系第二沉降带的西南端,位于广西山字形构造前弧项的南东侧,由于受各时期构造变动的挤压,张扭等作用,调查区内形成了以一系列呈北东向展布的主压结构面为主的构造骨架,同时伴生了一系列北西向为主的结构面,在构造变动的过程中,同时也促进了多个时期的岩浆活
动以及形成了一系列的构造盆地,区内构造形迹分带交明显,褶皱,断裂多集中于调查区中部,南部及北部侧分布极少,褶皱,断裂多集中于碎屑岩区,花岗岩去则分布极少。
气候特征
据博白气象局提供的气象资料显示:那林镇一带地处桂东南丘陵区,位于低纬度北回归线以南,北靠大陆南近海洋,境内上空受东亚季风环流控制,属南亚热带向热带过渡的季风气候区。
夏半年(4-9月)盛吹偏南风,带来海洋暖湿空气,形成高温多雨海洋性气候;冬半年(10月至次年3月)多吹偏北风,形成低温干燥的气候。
总的气候特点是:光照充足,气温高,雨水多,湿度大,无霜期长。
夏长冬短,夏湿冬干,春季阴雨连绵,夏季台风暴雨多,春秋常有干旱,冬季偶有低温霜冻,气候呈显著的季节变化。
年平均气温22.1℃,最冷月平均气温13.7℃,最热月平均气温28.2℃,历年极端最高气温38.9℃,极端最低气温1.1℃;年平均降雨量1799.3毫米,其中4-9月降雨量1450.6毫米,占全年降雨量80.6%。
年平均相对湿度80%,最小相对湿度14%,年平均无霜期为350天。
年平均日照时数1720.6小时,占可照时数的39%。
年平均风速2.2米/秒,最多风向为NNE 风。
年平均蒸发量为1618.1毫米。
春夏东南风,空气湿润炎热、多雨。
优越的气候条件十分适宜那林鱼生长发育,稳产丰产,形成了独特的风味品
质。
博白县总的气候特征是:属南亚热带向热带过渡的季风气候,光照充足,气温高,雨水多,湿度大,无霜期长,夏长冬短,夏湿冬干,春季阴雨连绵,夏季台风暴雨多,春秋常有干旱,冬季偶有低温霜冻,气候呈显著的季节性变化。
属亚热带向热带过渡的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21.9℃,年均降雨量为1756毫米,全年无霜期一般长达350天以上。
适宜的土壤特征
博白县土地总面积575.38万亩。
约占广西总面积的1.62%,占玉林地区总面积的16:35%。
人均占有土地面积4.89亩,比全自治区人均占有的土地面积少3.66亩。
博白县园地87207亩,占博白县总面积的1.52%。
博白县林地345.45万亩,其中县属288万亩,自治区直属57.45万亩。
林地面积占博白县总面积的59.7%,人均占有林地(包括区直属)2.92亩。
博白县尚有宜林荒山110多万亩,开发利用荒山的潜力很大。
博白县水域面积22.23万亩,占博白县总面积的3.87%,人均占有水域面积0.19亩。
博白县土壤主要是山地赤红土和潜育型、潴育型水稻土。
耕地土层厚,有机质含量高,酸性大,土壤PH值为4.54-6.26。
土壤富含Fe、Mn、Cu、Zn、B、S等中微量元素。
(四)丰富的水文资源
博白县水资源充足,全县有水库145座;其中老虎头水库库容量过1.25亿多立方米,是广西大型水库之一。
南流
深度为1002毫米,比广西多年平均径流深度多206.3毫米。
多年平均地表水径流总量为38.956亿立方米。
据水利资源调查统计资料记载:“年平均每亩耕地占有水量4661.5立方米;每人拥有水量4145立方米,为全国每人拥有水量2700立方米的153.5%;按水利设施灌溉面积63万亩计,年平均有水量1048.6立方米,仅占博白县径流总量的17%。
”博白县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54220千瓦,可开发量为50255千瓦,至1989年底开发利用19157千瓦,只占可开发利用量的38.12%。
据水利化区划,博白县水资源分北、东、南、中、西等5个区,其中北区地表年均径流总量101876万立方米,地表水可利用水量(P=95%)18323万立方米,平均每亩耕地拥有可利用水量777.59立方米。
东区地表水年平均径流深度为1059毫米。
年平均径流总量38547万立方米,可利用水量5856万立方米,平均每亩耕地拥有可利用水量736.10立方米。
南区地表可利用水量26175万立方米,平均每亩耕地拥有可利用水量986.99立方米。
中区地表可利用水量19441
万立方米,年平均每亩耕地拥有可利用水量1126.48立方米。
西区地表可利用水量6855万立方米,平均每亩耕地拥有可利用水量400.54立方米。
(五)丰富的植被资源
博白县属亚热带向热带过渡的季风气候区,阳光充足,夏长无冬,春秋相连,气候宜人。
为许多喜温耐热植物资源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
博白县野生植物资源丰富,有林面积32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0.1%,森林蓄积900多万立方米。
据旧县志(清道光版《博白县志》,下同)记载,道光年间野生植物主要有木、竹、果、花、草、药等属共170多种。
至今这些植物仍有生存,种类增加(主要是增加了一些新认识的种类),但多数种类的数量减少。
据林业资源调查统计,县内野生植物达1000多种。
(六)丰富的矿产资源
博白县矿产资源丰富,种类多,分布广。
解放以来,广西桂东南地质综合大队、广西437地质队、广西271地质勘探队、广西第六地质队、广东704地质队曾对博白矿产资源进行普查和勘探。
经查明,县境内有金属矿和非金属矿共40多种。
其中有色金属有金、银、铜、钨、锡、钼、铅、锌、锑、汞;黑色金属有铁、锰、钛;稀有金属有铌、钽、铀、钪、钇;稀土金属有独居石、金红石、锆英石;非金属有水晶、云母、高岭土、粘土、膨润土、花岗石、石灰石、钾长石、石英石、方解石、冰洲石、磷矿石、硫铁、玛瑙、腐植
酸土、滑石、石膏、煤泥炭等。
其中金、银、钛、稀土、硫铁、高岭土、花岗石等藏量最多,开采价值最大。
这些矿产分布于博白县34个乡镇,已发现的产出矿点达48处。
(七)优质的环境条件
博白县城区、各乡镇环境质量保持稳定,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9.3%,保持优良水平;主要河流水质、饮用水源环境质量状况良好,城区及各乡镇区域声环境质量较好。
生态环境状况总体保持优良,农业生态、林业生态等主要生态系统均保持在平衡状态。
据检测辖区环境质量良好水平。
环境空气质量总体良好,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4.2%,空气质量最好,优良率为94.2%,主要监测项目二氧化硫等5项指标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环境空气质量良水平。
水质达标率为100%;主要江河监测断面水质达到地表水Ⅲ类以上水质标准,降水平均pH值范围为5.00~7.55,平均值为5.87,南流江、合水河、绿珠江、水鸣河、江宁河等主要江河共10个监测断面水质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水质标准。
“那林鱼”安全指标经检测符合《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 )等安全标准。
三、那林鱼人文历史特征
(一)历史渊源
在博白当地一直有句老话流传下来:“博白蕹菜鲜,那林鱼味绝!”。
那林鱼历史悠久,有300多年养殖历史,从古至今,深受文人墨客,逐味品鲜之人的喜爱。
白州之野产异鱼,此言不假,据《太平寰宇记》记载,唐、宋时期,博白绿含山和大荒山上之池皆有婢妾鱼。
宋·乐史《绿珠传》有云:州境有博白江盘龙,洞房山、双角山、大荒山有池,池中鱼有婢妾鱼。
绿珠生双角山下,美而艳。
据传,绝代美女绿珠即七彩婢妾鱼精幻化而生。
到清代,这种珍贵的鱼类不再见记载于任何史料,倒见清道光年间的《博白县志》(道光十二年重版)记载,上述大山之池中亦见菩萨鱼清游。
故老相传,最大的那林鱼是清朝年间养了105年的一条草鱼王,重达41公斤,有着“水浸木”的传说。
客家足迹遍及整个世界,凡有客家人的地方,便有客家童谣《月光光》的传唱: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莲塘背,割韭菜;韭菜花,结亲家;亲家面前一口塘,打条鲩鱼八尺长;大头拿来熬汤食,尾巴拿来入学堂;入个学堂四方方,搬条凳子读文章;文章读哩几多本?三十零二本;一本丢落塘,一本丢落井;井里起银杆,银杆好架桥;桥上好食饭,桥下好洗碗;一洗洗到“乌舌嬷”,拿给阿婆养鸡嬷。
童谣里的鲩鱼也就是草鱼,一轮明月,照耀着客家的山山水水、芸芸众生,那样深情,何等真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传说在古时候,当年七仙女中的织女跟牛郎相爱出走后,剩下的六仙女闷闷不乐,故偷偷下凡散心,经过那林镇六塘胫,见此地风景优美,有六口清澈见底的水塘,因而一人一塘在水中戏耍。
由于塘中没有生物,显得过于沉静,六仙女中的一人便出从天庭中取鱼放入此六塘中,以焕生机。
有一天,六仙女在水塘中逗玩水中的鱼,旁边有一放牛青年路过,由于长期缺乏营养,加之受烈日爆晒晕倒在地,六仙女看到后,便将其扶到树下,从水中取出一条鱼用于煲汤给该放牛青年喝,该青年喝后便恢复了清醒,更是感觉得精力充沛,口中鲜味仍回味无穷。
六仙女同情放牛青年生活贫穷、艰辛,便取水中之鱼给他带回家中繁殖。
放牛青年得此鱼后,回家利用那林自然生态环境,在溪水旁边挖窝养鱼,每天勤勤恳恳上山割草,摘瓜叶喂养鱼,精心喂养的鱼条条都膘肥体壮。
由于干旱无收,乡亲们每天都挨饿,放牛青年抓鱼煮汤,分发给乡亲们喝,助乡亲们渡过了难关;乡亲们个个称赞,口口相传,此后那林家家户户都把此鱼当宝一样养殖开来。
鱼愈养愈多,名声越来越大,从此那林便成了鱼米之乡,那林鱼也因此得名。
博白群众自古就有利用山泉水养鱼的习惯,那林鱼主要以草鱼为主,利用六万大山余脉山泉水源头众多,水流长年不断,水质清新、无污染、溶氧充足的优越自然条件,人们在溪边、山沟等地方筑10-100平方米的小鱼塘,且利用当
地特有的泉水自由落差,形成一种循环流水养殖,名曰“小窝养大鱼”。
那林鱼长年生长在山泉水中以吃嫩草、菜叶等草料喂养,养殖3年至4年,便达到6公斤以上,所以形成了肉质结实,鲜嫩、味香、清甜与众不同的特点。
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养殖与管理经验,并世代相传。
那林鱼作为产自博白县那林镇一带的名贵水产,在博白悠久的文化历史中,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鱼类资源,而是作为一种物质文化,也承载着丰厚的文化沉淀,伴随着六万大山山泉溪水静静流淌,在博白的发展史上留下不可或缺的一笔。
(二)那林鱼知名度
那林鱼作为博白县地方名优特产鱼,因其“肉质细嫩、清香味美、营养丰富”的独特品质,被博白人民誉为“水中瑰宝”。
那林鱼要比一般的草鱼更加的特别更加有优势。
一般的草鱼养育喂养饲料,在一个水质不能很好流动的地方,个头养不了很大。
而那林鱼则是山民因地制宜,于田间地头,溪边路旁,大力挖筑小鱼窝,鱼窝面积小的几平方米,大的五十至六十平方米,每窝放养鱼种二三十尾甚至上百尾,利用水质清新、无污染、溶氧充足的长流山泉水养殖草鱼。
选半公斤的草鱼饲养在溪边的小鱼窝中,平时投喂青草、菜叶、木薯叶等天然草料,绝不添加任何饲料。
那林鱼生活在长流山泉水中,山泉水水源充足,长流不息,
非常有利于那林鱼的高品质、标准化养殖。
那林镇一带冬暖夏凉,水温冬季在10度以下,夏季在25度左右,全年适合那林鱼生长,但由于仅投喂天然草料或农作物的茎叶,生长不是很快,养殖周期长,一般要喂三年以上,可长到3公斤以上,5年以上可达到十到十几公斤。
由于那林鱼的优良品质,上世纪80年代以前,区内外多家鱼种场都到那林采购
那林鱼作亲本。
1981年,国家水产总局副局长肖锋闻讯亲自前往博白那林实地考察山窝大草鱼养殖,提出山区养鱼要学那林。
中央电视台、广西日报、玉林日报等各级媒体也对那林鱼进行过大量报道。
2010年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博白大观》则对那林鱼的历史、地理方位、养殖方式、品质等等作了详细的记载。
2012年11月中央电视台7套《致富经》
栏目就以《天价草鱼的背后》为名对博白本地一名大学毕业生养殖那林大草鱼创业致富的经历进行了报道,使得那林鱼
闻名全国。
广西日报也以《小鱼窝养大鱼》对博白县那林镇进行了专门的报道。
历年来那林鱼参加广西特色产品在北京、上海、广州的展销会活动、东盟博览会、东盟农博会,产品市场和社会知名度、认可度、美誉得到提高,目前已畅销广西区内、上海、深圳、广州、东莞、深圳珠江三角洲及香港、澳门等地。
四、那林鱼产业发展现状及市场前景
(一)那林鱼产业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