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陕北人的传统服饰

合集下载

浅探陕北绣花鞋垫的生命内涵

浅探陕北绣花鞋垫的生命内涵

…。

n£e-1俩布服饰研究浅探陕北绣花鞋垫的生命内涵■高琪【摘要】:本文的研究对象是陕北绣花鞋垫,它是具有中国本原哲学观念的民间刺绣艺术之.-,是实用性和精神性相结合的产物。

本文从绣花鞋垫的图腾意义、蕴涵的宇宙生命观以及制作者——陕北妇女所具有的传统文化意识三个方面来探究其哲学内涵,以期了解它在非艺术领域创造的艺术语言。

[关键词】:生命;绣花鞋垫;生命树;本原哲学陕北,古往今来的边关要地,长期处于民族战争的拉锯战之间,历史在这里留下了战争的痕迹,却没有带给这里的淳朴人民以富裕的生活。

他们生于斯、逝于斯,从不怨天尤人,以坚韧的意志和乐观的生活态度书写了属于陕北特有的民间文化。

粗砺的汉子们打起震天的腰鼓,柔媚的婆姨们唱起甜美的信天游,她们精于剪纸、刺绣,而绣花鞋垫,这一含蓄表情达意的“艺术之花”也正是在这片黄土地上慢慢生根发芽,默默而绚丽地开放着。

鞋垫,作为日常生活常用之物,是为实用的目的而产生的。

而陕北绣花鞋垫上刺绣的永恒主题——生命连枝花叶,则给这一普通的使用物增添了些许浪漫色彩,这朵“艺术之花”的精髓在于那些古老图案具有的中国本原哲学内涵,以及制作者们所传承的文化意识。

那么,这种如今在陕北仍然随处可见的绣花鞋垫上究竟传承着怎样的传统哲学观念和内涵意义呢?本文将逐一展开分析和探讨。

一.生命的主题无论东方西方,原始人类看到有生命的自然物,便认为从中可获得某种神秘的力量,以求神灵的庇护,特别是对一些高耸人云的山峦与树木心怀敬畏。

他们相信万物有灵,因此枝干巨大的古树常被认为是神灵栖息之所或本身即为神灵。

原始人的这种自然崇拜观念和图腾观念往往融为一体,他们认为借助对具有神力的植物的描绘可以达到自己的愿望——子孙的繁衍、人丁的兴旺,从而为自己祈福。

中国古代传说中对于神树的描写也从不惜墨,如东出旭日的扶桑,西落夕阳的若木、中央黄帝所建的天柱建木和后羿故事中提及的太阳树等。

今天的西南少数民族仍然保留着这种祭祀常青之树的习惯,可见古往今来高大的通天神树作为生命崇拜的图腾其延续历史之漫长。

传统文化非遗系列主题班会回族服饰课件(共30张PPT)

传统文化非遗系列主题班会回族服饰课件(共30张PPT)

男子服饰
六、布鞋
传统回族男子的鞋,一般都是自制的方口或圆 口布鞋,也有用麻和线自制的凉鞋。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多数回民到商店购置各种 布鞋和牛皮鞋、凉鞋等,但忌穿猪皮鞋。
农村男子的袜跟、鞋垫一般都是绣花的。 回族老人有扎绑裤腿的习惯。
非 遗
七、腰刀
回族男子还喜欢随身佩带一把小刀,俗称腰刀。 回民挂腰刀,一是为了装饰,二是为了随时宰
服装方面,回族老汉爱穿白色衬衫,外套黑坎肩(老乡称“马夹”)。回族老年妇女冬季戴黑色或褐色头 巾,夏季则戴白纱巾,并有扎裤褪的习惯。青年妇女冬季戴红、绿色或兰色头巾,夏季戴红、绿、黄等 色的薄纱巾。山区回族妇女爱穿绣花鞋,并有扎耳孔戴耳环的习惯。
男子服饰
非 遗
一、回回帽
男子戴的无檐小白帽,亦称“礼拜帽”,回族传统男帽,一种无沿小圆帽。回族在礼拜磕头时,前额和鼻尖必须着地, 戴无沿帽行动更为方便,遂发展成为一种服饰习俗。
相传穆罕默德在早期传播伊斯兰时,头缠戴斯他勒礼拜。戴斯他勒长度一般为9尺 或12尺。缠头时有许多讲究,前面只能缠到前额发际处,不能把前额缠到里面, 这样不利于叩头礼拜,缠巾的一端要留出一肘长吊在背心后,另一端缠完后压至 后脑勺缠巾层里。
过去回族头缠戴斯达尔的较多,多数回族群众习惯戴白帽,清真寺里的阿訇、满 拉和常去寺里乡佬们则缠头的比较多。
牲、救牲。这种习俗与唐代杜环记载的阿拉伯 人“系银带,佩腰刀”的习俗是一样的,是从阿 拉伯传人我国回族人民当中的,后来逐渐成为 回族人民的习惯。
女子服饰
非 遗
一、盖头
回族妇女的衣着打扮也是很有特点的。一般头戴盖头(也叫搭盖头)。盖头,旨在盖住头发、耳朵、脖颈。回族认为这是 妇女的羞体,应该加以遮盖。
戴盖头的习俗影响 1 是受阿拉伯国家的影响。在阿拉伯地区,原来风沙很大,水源较少,人们平时难以及

陕北寿衣文化现状

陕北寿衣文化现状

引言一,研究背景及现状:“寿衣”是每个汉人人生最后一站的必备品,它具有多重文化内涵。

它不但蕴含着现代人对祖先灵魂不灭信仰的集体记忆,更承载着生者对亡魂的怀念和自我心理的慰藉。

汉民族的“寿衣”从出现之时就开始经历历史的洗礼,在漫漫岁月中不断变化自身形制,但无论如何更替,它始终都是丧葬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现代社会,虽然科学思想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但汉民族传统“寿衣”文化却依旧保持着自己的活力。

从古至今,人们对于生者哀悼死者而着的丧服及其制度关注有加,而对死者寿衣的研究却十分寥寥。

虽然关于寿衣服制记载的文献并不多,但考古发现却非常丰富。

考古的“寿衣”发现几乎没有断层,在每个朝代的墓葬中都有或多或少的发现。

丰富的考古资料还原了古代寿衣的样貌,并显现出其中极为丰富的意义世界。

无论马王堆汉墓女尸所穿20层精美的裹衣裘,或是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再或西汉南越王幕的丝缕玉衣等等,都为我们讲述着墓主人无法诉说的故事,更是我们古代服饰文化中的一个个重要环节,是对历史的一次次重现。

可以说“寿衣”文化在我们汉民族的文化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然而我们在惊叹古人“寿衣”文化的时候,却忽略了我们生活中活生生的“寿衣”民俗。

据笔者了解,对“寿衣”文化系统、深入的研究是目前国内服饰研究的一个空白,国内涉及到“寿衣”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五服的研究,多数丧葬研究对其只是附带提及。

齐涛先生主编,石弈龙先生著的《中国民俗通志·丧葬志》中在讲丧葬中预制衣裘时简要介绍了各地的寿衣形制,提到了陕西榆林、横山一带对长者寿衣材料和色彩的讲究。

陈华文先生所著《丧葬史》中提及山东地区寿衣的件数讲究“五套三腰”,这在《中国民俗通志·丧葬志》中也有提及。

以上著作中,关于寿衣的内容都只是附带提及。

学者们并未将寿衣作为独立的服饰展开研究。

徐吉军先生所著的《中国丧葬史》虽未提及寿衣,但对丧葬历史中的灵魂观念和孝道观念的发生、发展进行了系统的梳理。

《我们的祖先――黄帝》一等奖说课稿

《我们的祖先――黄帝》一等奖说课稿

《我们的祖先――黄帝》一等奖说课稿《《我们的祖先――黄帝》一等奖说课稿》这是优秀的说课稿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我们的祖先――黄帝》一等奖说课稿1、教材分析《我们的祖先――黄帝》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社会第三册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祖先和早期文明》中的第三课,本单元是小学社会课“认识祖国”教学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社会教学大纲(试用)》规定,使学生“知道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是人类发祥地之一。

……知道华夏族祖先黄帝、炎帝。

……”教学大纲的规定要求,对本单元教材教学内容的选定,起着主要作用。

本单元教材根据大纲的总教学目的和具体知识内容要求,设置了三课。

《我们的祖先――黄帝》是其中的第三课。

本课主要包括“黄帝”和“黄帝的发明”两个部分,主要介绍黄帝及其与炎帝部落的结合,黄帝及其周围能人的发明创造,使学生知道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黄帝是中华古老文明的象征。

2、教学目标认知:1.知道黄帝,炎帝是华夏族的祖先。

2.知道黄帝及周围能人的发明创造,知道我国在黄帝时代已具有相当的文明水平。

情感:1.通过兴趣小组的协作探究学习,对自己的探究成果有喜悦感、自豪感,感受到与他人协作交流的`乐趣。

2.通过自主探究,体验我国的古老文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对他们进行爱民族,爱祖国的教育。

能力:1.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各种形式收集与课本内容相关的资料。

2.能与小组成员协作学习,共同承担并完成课题研究。

3.根据探究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养成不断反思的习惯。

3、教学方法社会课对小学生来讲,既陌生又好奇,陌生的是那些跨越时空的历史,好奇的是历史的传奇、远古的神秘。

面对孩子们的渴求,单凭一本教科书,教师的一张嘴是远远满足不了的;再则,在新基础教育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必须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一个只会把教科书的内容搬到学生头脑中的教师显然已经落伍。

所以,本课的教学中,要体现出“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理念。

56个民族服装及解析

56个民族服装及解析

56个民族服装及解析
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的服装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以下是一些常见民族的服装及解析:
1.汉族:汉族的服装是汉服,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具有宽松、飘逸、简洁等特点。

2.苗族:苗族的服装以色彩斑斓、工艺精美著称,其中以苗绣最为独特。

刺绣工艺精湛。

3.彝族:彝族的服装多采用大红大绿的颜色,具有浓烈的民族特色。

男装多为宽大的长袍。

女装则以左襟大右襟小的款式为主。

4.壮族:壮族的服装以蓝黑色的对襟上衣和齐膝短裤为主,女性还会佩戴银饰和头巾。

5.布依族:布依族的服装多为蓝、黑、白等颜色,男性穿短装。

女性穿长裙和围裙。

6.朝鲜族:朝鲜族的服装以宽松、飘逸、色彩鲜艳为特点,女性喜欢穿短裙和长筒袜。

7.藏族:藏族的服装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男性多穿长袍和马褂,女性则穿宽大的裙子和对襟上衣。

8.维吾尔族:维吾尔族的服装具有浓厚的西域风格,男性多穿短装和马掛,女性则穿长裙和薄纱上衣。

9.哈尼族:哈尼族的服装以黑色和红色为主色调,男性多穿短装和马褂,女性则穿长裙和薄纱上衣。

10.哈萨克族:哈萨克族的服装以宽大、厚重为主,男性多穿长袍和马
褂,女性则穿长裙和薄纱上衣。

11.白族:白族的服装以白色为主色调,男性多穿短装和马褂,女性则穿长裙和薄纱上衣。

以上是一些常见民族的服装及解析,每个民族的服装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反映了中国多元文化的丰富多彩。

陕北的传统服饰教案

陕北的传统服饰教案

陕北的传统服饰教案教案标题:探索陕北传统服饰教案目标:1. 了解陕北地区的传统服饰文化,包括其起源、特点和演变过程。

2. 掌握陕北传统服饰的名称、款式和用途。

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4. 提高学生的研究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1. 陕北传统服饰的特点和演变过程。

2. 陕北传统服饰的名称、款式和用途。

教学难点:1. 学生对陕北传统服饰的认知和理解。

2. 学生对陕北传统服饰的欣赏能力培养。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包含陕北传统服饰的图片和相关信息。

2. 陕北传统服饰的实物展示,如襦裙、褂子、腰带等。

3.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材料。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引入陕北传统服饰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问学生是否了解陕北传统服饰,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猜测。

知识讲解(10分钟):1. 通过PPT演示文稿,向学生介绍陕北传统服饰的起源、特点和演变过程。

2. 重点介绍陕北传统服饰的名称、款式和用途,例如襦裙、褂子、腰带等。

小组合作学习(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陕北传统服饰进行深入研究。

2. 提供指导材料,包括该服饰的历史背景、特点、制作工艺等相关信息。

3. 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和交流,共同完成研究报告或展示。

展示和讨论(10分钟):1. 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并分享自己对陕北传统服饰的理解和感受。

2. 其他小组成员可以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观点,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拓展活动(10分钟):1. 邀请一位有关陕北传统服饰的专家或文化爱好者进行讲解或演示。

2. 学生可以观摩专家的演示,提问并与专家进行交流。

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陕北传统服饰的重要性和价值。

2. 鼓励学生对传统文化保持兴趣和热爱,加深对陕北传统服饰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作业: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份关于陕北传统服饰的研究报告或展示,包括该服饰的历史背景、特点、制作工艺等内容。

2023年中考地理必背专题21 中国的经济和文化

2023年中考地理必背专题21  中国的经济和文化

2023年中考地理必背内容专题21 中国的经济和文化➼考点一农业1、概念:农业是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

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获得的产品是动植物本身。

2、重要性: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为人们吃、穿、用提供物质来源。

是支持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

3、主要农业部门区,以淡水养殖和捕捞为主,南方地区的长江中下游平原淡水渔业发达。

7、农业的地区差异(1)东西部农业的差异——东耕西牧9、走科技强农之路 (1)我国农业取得的成就➼考点二 工业1、工业的概念、地位和分类(1)概念:工业是对自然物资资源或半成品进行加工、生产产品的物资生产部门。

(2)地位: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3)分类:(1)东南沿海地区:工业中心密集,集中了主要的工业基地。

(2)中部地区:工业中心较多。

(3)西部地区:工业中心较少,分布稀疏、3、我国四大工业基地:形成东部沿海和长江沿岸两大工业地带。

5、我国重要的基础工业部门(1)高新技术产业部门: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

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包括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能源和新材料等,其中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

(2)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起步晚、发展快。

技术和人才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条件。

(3)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我国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多依附于大、中城市。

东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远高于中、西部地区。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成为高新技术产业聚集的地区。

7、四大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1)以北京中关村为中心的环渤海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 (2)以上海高新区为中心的沿长江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 (3)以深圳高新区为中心的东南沿海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4)以西安--杨凌高新区为中心的沿亚欧大陆桥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

➼考点三 交通运输1、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1)交通运输业:利用各种交通运输工具,把人或物从一个地方运送到另一个地方的社会生产部门。

校本教材——陕北秧歌简述上

校本教材——陕北秧歌简述上
第二章 基本动作教学
第一节 手位与手臂动作
手位与手臂在秧歌中是表演应用的基础动作。手位与手臂是否规范,直接影响着整个姿势的美观,它不仅在空手扭动中很重要,特别是挚道具时,如拿伞、扇、绸、巾时,就显得更重要,使用不当,就很别扭,下面就介绍几个基础动作。
1、山膀
身体站直,双脚并跟呈“八”字,左臂弯回,手心向外托与腰(带)间,右臂伸直,略向下,手成“掌”形,脸微向左。(见下图1)
教法:
第一拍:左脚起跳,顺势右腿前吸,上身略前俯,同时右臂猛然屈时上抬,并拧腕使伞快速倒向前下方,右手从侧直伸成“山膀”低头着伞。(见下图1)
(1) (2)
第二拍:左脚落地腿屈膝,右脚跟顺势向右前点地,双手(左上右下)握伞前举,眼看前方。(见上图2)
第三至第四拍:脚原位,双手在头前“转伞”,头随之微微晃动。
(五)九曲秧歌。就是在灯场上所唱的秧歌,伞头在进彩门,围灯场,进了九曲灯场,九宫城都要唱秧歌。
(六)彩灯秧歌。彩灯秧歌是在不设灯场的情况下,秧歌队员进行的表演。
陕北秧歌在民间以它质朴,热烈的面目出现,随着社会的进步,它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创新,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积极参加的文化艺术。它以独特的艺术风格载入新文化的光辉史册。
1、跑跳步
第一拍:左脚迈出,脚尖踮起着地,右腿提起,大腿与左腿平行,右小腿后弯屈,脚尖向下,上身直立,面视前方带微笑,手臂作“右顺风旗”。
第二拍:右腿向前跨直,脚尖落地,左腿提起,大腿与右大腿平行,小腿向后弯屈,脚尖向下,上身直立,脸向前方带微笑,手臂作“左顺风旗”。
以此交替向前跑跳。(见下图)
教法:1、跑跳动作。
二、陕北秧歌的分类
陕北秧歌依其内容和形式可分为六种:
(一)大场秧歌。即在出演时和广场表演的秧歌。人数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甚至几百人,气氛欢腾,场面热烈,为秧歌的主要表演形式。大场秧歌也将“竹马” 、“旱船” 、“耍狮” 、“舞龙”等夹杂在秧歌队伍中,更显得光彩夺目,妙趣横生。

2024版14《安塞腰鼓》优秀PPT课件

2024版14《安塞腰鼓》优秀PPT课件

对当代社会影响和意义
1 2 3
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 安塞腰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传承与发 展对于弘扬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促进跨文化交流 安塞腰鼓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促进了中国与世 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增进了相互了解 和友谊。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安塞腰鼓作为一种具有市场潜力的文化资源,其 产业化发展有助于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和经济增长。
06
课程总结与展望
学习成果回顾
掌握了安塞腰鼓的基本知识和文化背景
01
通过学习,我们深入了解了安塞腰鼓的起源、发展历程、文化
内涵和艺术特色等方面的知识。
学会了欣赏和分析安塞腰鼓表演
02
通过观摩和分析安塞腰鼓表演,我们学会了如何欣赏这种艺术
形式,并能够分析其表演技巧和艺术价值。
了解了安塞腰鼓的传承和发展现状
03
腰鼓表演
展示安塞腰鼓的独特魅力 和激情四溢的表演风格, 包括鼓点、舞步和击鼓技 巧等。
民间服饰
介绍安塞地区的传统服饰, 如绣花鞋、彩带等,展现 浓郁的地方特色。
民歌民谣
播放安塞地区的民歌民谣, 让学生感受当地的音乐韵 律和文化底蕴。
地域文化符号识别
黄土高原景观
展示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 植被和气候等自然元素, 彰显安塞腰鼓的生存环境。
制作流程与方法
鼓圈制作
将铜或铝合金加工成圆形,接 口处焊接平整。
组装与固定
将鼓皮紧绷在鼓身上,用鼓钉 固定鼓皮与鼓身,调整鼓皮的 张力,确保音质纯正。
鼓身制作
将木材加工成圆柱形,刨光表 面,并在两端挖出鼓腔。
鼓皮处理
将牛皮浸泡在水中,软化后刮 去表面杂质,涂抹脱脂剂进行 脱脂处理。

五十六个民族服饰特点含图分解

五十六个民族服饰特点含图分解

1、汉族2、蒙古族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妇女头上的装饰多月玛瑙、珍珠、金银制成。

蒙古族男子穿长袍和围腰,妇女衣袖上绣有花边图案,上衣高领,似与族相似。

妇女喜欢穿三件长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钮扣,格外醒目。

3、回族回族服饰与汉族基本相同,所不同者主要体现在头饰上,回族男子多戴白色或黑色、棕色的无沿小圆帽。

妇女多戴盖头,特别是在西北地区:少女及新婚妇戴绿色的,中年妇女戴黑、青色的、老年妇女戴白色的。

回族男子在节日或遇有红白喜事时,喜戴白色小帽,妇女则戴披搭式巾帕,巾帕前端遮至下巴,后面披垂于肩头。

4、藏族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

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

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

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裙。

藏族同胞特别喜爱“哈达”,把它看作是最珍贵的礼物。

“哈达”是雪白的织品,一般宽约二、三十厘米、长约一至两米,用纱或丝绸织成,每有喜庆之事,或远客来临,或拜会尊长、或远行送别,都要献哈达以示敬意。

5、维吾尔族花帽,是维吾尔族服饰的组成部分,也是维吾尔族美的标志之一。

早在唐代,西域男性多戴卷檐尖顶毡帽,款似当今的“四片瓦”。

冬用皮,夏用绫,前插禽羽。

女帽皆用金银线绣花点缀与装饰,喀什干的四楞花帽脱颖而出几乎成了维吾尔族花帽的主流而延续至今。

经过各地维吾尔族人民的不断创新,花帽做工愈益精细,品种更为繁多。

但主要有“奇依曼”和“巴旦姆”两种,统称“尕巴”(四楞小花帽)。

6、苗族苗族姑娘喜戴银饰. 制做精美的银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齐的银翘翅,上面大都打制着二龙戏珠图案。

有的地区,银冠上除插银片外,还插高约1公尺的银牛角,角尖系彩飘。

银冠下沿,圈挂银花带,下垂一排小银花坠,脖子上戴的银项圈有好几层,多以银片打制花和小银环连套而成。

前胸戴银锁和银压领,胸前、背后戴的是银披风,下垂许多小银铃。

陕北“踢场子”的传承与保护

陕北“踢场子”的传承与保护

收稿日期:2021 04 13作者简介:吕小如(1994 ),女,陕西榆林人,助教,主要从事陕北文化研究;吕政轩(1967 ),男,陕西榆林人,教授,主要从事陕北文化的研究㊂基金项目:陕西省社科联项目(2019C185);榆林市科技局项目(32019-95-1)陕北 踢场子 的传承与保护吕小如,吕政轩(榆林学院文学院,陕西榆林719000)摘㊀要: 踢场子 是一种风格独特的陕北民间舞蹈,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㊂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踢场子这类的民间舞蹈艺术已逐渐走向边缘化,因而,加强对陕北踢场子的传承与保护就显得十分必要且迫切㊂关键词:陕北秧歌;踢场子;文化价值;传承保护中图分类号:J722.211㊀文献标志码:A㊀文章编号:1008-3871(2021)03-0030-05DOI :10.16752/ki.jylu.2021.03.005㊀㊀ 踢场子 是陕北秧歌的精髓㊂陕北秧歌是汉民族民间舞蹈的主要流派之一,是一种自娱自乐的广场群众舞蹈,是一种集歌㊁舞㊁戏㊁乐为一体的综合艺术㊂一㊁ 踢场子 的内容与形式陕北秧歌分为大场子㊁小场子㊂大场子是在伞头的引领下,全体秧歌队员手舞伞㊁扇,腰系红绸,在一开阔之地扭出各种图形;小场子是群体表演结束后少数人的演出节目,主要内容就是 踢场子 和地方小戏曲㊂踢场子 是一种风格独特的民间舞蹈㊂内容表现的是夫妻之间的取笑逗趣㊁嬉戏玩耍㊂ 踢场子 是在走㊁扭㊁摇㊁摆㊁踢㊁闪㊁颠㊁颤㊁抖㊁飘等基本动律中,将表演者个体的气㊁意㊁神㊁韵㊁形,融汇糅合于一体的一种特殊的情感发泄方式㊂民间舞蹈家的表演之所以摄人魂魄,迷人心神,就是因为这种扭跳的舞动形式,把人精神中那种只可意会无法言表的情感,外化为肢体动作,具象立体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使审美对象的内心 情绪 得以舒展,生命得以张扬,心灵得以净化,灵魂得到慰藉㊂踢场子 兴起于明末清初㊂为了表达人们对爱情和幸福的追求,闹秧歌时一些有编才的艺人便根据新婚男女生活中的一些挑逗调情㊁打闹嬉戏的情节,编创成一种即唱即说还夹有踢飞脚㊁放大叉等武功表演的 对对戏 ㊂后来,艺人们在继承 对对戏 表演形式的基础上,增加了舞蹈性和技巧性,逐步演化为一种只舞不歌的民间舞蹈㊂踢场子 的表演形式按照表演人数来分,可分为:二人场子(一男一女表演,男角俗称 挎鼓子 ,女角俗称 包头 ),三人场子(一男两女表演)和多人场子(又称 群场子 ,一般由四人㊁八人或十六人表演)㊂按照地域来分,分为北路场子㊁南路场子和蛮婆蛮汉场子三种流派㊂北路场子也称 文场子 软场子 稳路场子 ,代表人物有李增恒㊁吴继业㊁李桂芝㊂南路场子也称 武场子 硬场子 正路场子 ,代表人物有贺俊义㊁苏树旺㊁苏贵堂㊂蛮婆蛮汉场子也称 丑场子 和 老人场子 ,南北路均有㊂男角的基本动作有:二起脚㊁三脚不落地㊁黑虎掏心㊁柳树盘根㊁金鸡独立㊁二郎担山㊁左右挡步等㊂女角的基本动作有:见面扇㊁含羞扇㊁闪腰起步㊁跌软腰㊁扑面照镜㊁摆裙步㊁怀抱月㊁整衣扇㊁偷看扇㊁风摆柳㊁摘金环等㊂音乐伴奏包括唢呐和打击乐两部分㊂唢呐的常用曲牌有ʌ大摆队ɔʌ下江南ɔʌ大开门ɔʌ刘海戏莺莺ɔʌ无事出东门ɔ等;打击乐谱为ʌ单槌子ɔʌ七槌子ɔʌ连七槌ɔʌ凤凰三点头ɔ等㊂踢场子 的服饰:男角为武生打扮,女角为花旦扮相,蛮汉蛮婆属老生㊁老旦,媒婆是丑角扮相㊂道具运用:男角执红色扇子一把,女角执绿色扇子一把㊁手绢一块㊂蛮婆蛮汉女角拿擀面杖,男角拿笤㊀2021年05月第31卷㊀第3期榆林学院学报JOURNAL OF YULIN UNIVERSITYMay.2021Vol.31No.3帚㊂二㊁陕北 踢场子 的主要特征及文化价值(一)主要特征群众自娱性㊂ 踢场子 是一种以 踢 为主的嬉戏娱乐性民间舞蹈,表演者多为农民,因而具有很强的群众性和自娱性㊂即兴发挥性㊂在锣鼓点的伴奏下,演员可因时㊁因地㊁因景㊁因情自由而又不失套路地即兴发挥㊂老艺人踢同一个场子,一次一个样,样样出新彩㊂叙事抒情并重㊂ 踢场子 在走㊁扭㊁摇㊁摆㊁踢,闪㊁颠㊁跑㊁跌㊁跳的动律中,将人们内心的喜怒哀乐表达得淋漓尽致㊂(二)文化价值踢场子 是陕北秧歌的主要部分,是陕北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调节心态,宣泄情感,活跃生活的自娱自乐的文艺活动㊂其主要价值有:1.历史价值㊂陕北秧歌的产生,源于苦难,兴于祭祀㊂ 踢场子 是在苦难的大背景下,凸显出的一朵陕北人追求自由㊁渴望幸福,张扬个性和爱情的民间艺术之花㊂从起始的女角男扮,到女子的真身登场;从夫妻的调逗,到表现群体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从男角动作的 劈石捣山拳 蹲步担山 和女角动作 踏尘望月 喜鹊登枝 里,充分反映了陕北人民千百年来抗击自然环境,反对封建礼教,坚韧不屈,自信乐观的生存信念㊂2.艺术价值㊂舞蹈是通过人体一定的动作㊁手势㊁舞姿㊁造型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㊂通过对 踢场子 动作的力度㊁幅度㊁速度和身韵变化及场图调度的分析研究,可大概掌握陕北人的内心世界㊁生活喜好及胸怀气量㊁性格特征等轨迹㊂艺术是相通的,许多民族和地域舞蹈里都含有陕北 踢场子 的动作基因,甚至迪斯科㊁拉丁舞㊁现代舞㊁街舞里都含有 踢场子 的身韵成分,传承研究陕北民间舞蹈 踢场子 ,对夯实民族舞蹈理论,促进民族舞蹈的创作发展,将会起到很大的作用㊂3.实用价值㊂最初的 踢场子 ,是陕北人消灾免难㊁祈求吉祥㊁解悟迷惑的意念的具象化表现;发展后的 踢场子 ,是人们抗争命运㊁激发斗志㊁追求幸福的精神弘扬;当今及以后的 踢场子 将成为人们庆典消遣㊁休闲健身㊁求雅觅趣的一种生活娱乐方式㊂三㊁陕北 踢场子 的传承谱系(一)北路场子代表性艺人及其传承谱系北路场子代表性艺人为吴继业㊁李增恒㊁李桂芝,他们不仅影响和确立了绥德北路场子的风格,而且影响了整个陕北地区秧歌的艺术风格㊂李增恒的表演被誉为 中华秧歌一绝 ㊂2008年,李增恒被文化部命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陕北秧歌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㊂表1㊀北路场子传承谱系代别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文化传承方式学艺时间居住地址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第六代王世祥男不详不详师传不详韭园沟乡(已故)王宪瑞男不详不详师传不详韭园沟乡(已故)王兆瑞男不详不详师传不详韭园沟乡(已故)延文斌男不详不详师传不详满堂川乡(已故)吴继业男1921年不详师传不详韭园沟乡吴家畔村(已故)王智生男不详不详师传不详韭园沟乡王茂庄村(已故)李增恒男1929年小学师传1945年韭园沟乡蒲家坬村(已故)李桂芝男1930年小学师传1945年韭园沟乡(已故)魏建明男1949年中专师传1970年韭园沟乡魏家焉村李随全男1962年初中师传1980年绥德北门湾居委李㊀龙男1985年大专师传1999年绥德县文化馆魏雄雁男1976年本科师传1996年绥德县文化馆郑东瑞女1981年大专师传2005年绥德县文化馆李金梅女1965年初中师传1980年绥德县文化馆马㊀媛女1984年中专师传2005年绥德县文化馆㊃13㊃吕小如,吕政轩:陕北 踢场子 的传承与保护㊀㊀(二)南路场子代表性艺人及其传承谱系南路场子代表性艺人为苏树旺㊁苏贵堂㊁贺俊义,他们曾多次参加国家㊁省㊁市民间舞蹈文艺调演并获奖㊂贺俊义,1939年出生于绥德县崔家湾镇贺家湾村,从小爱好民间艺术,9岁起每逢正月就追随邻村秧歌队串村演出,边当 小跑腿 边自学自练㊂13岁开始独立表演 踢场子 (包头角色)㊂曾多次参加省㊁市㊁县各级文艺汇演,并获奖㊂2009年,贺俊义被文化部命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陕北秧歌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㊂表2㊀南路场子传承谱系代别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文化传承方式学艺时间居住地址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刘培雄男1905年不详师传1925年崔家湾镇雷家沟村(已故)王登文男1908年不详师传1928年崔家湾镇(已故)马向福男1915年不详师传1935年定仙焉镇马家庄村(已故)马向彪男1918年不详师传1942年崔家湾镇(已故)苏树旺男1921年小学师传1942年崔家湾镇苏家圪坨村(已故)苏贵堂男1918年小学师传1940年崔家湾镇苏家圪坨村(已故)贺俊义男1938年高中师传1956年崔家湾镇贺家湾村(已故)苏光福男1955年初中家传1972年崔家湾镇苏家圪坨村苏建国男1957年初中家传1972年崔家湾镇苏家圪坨村贺世成男1963年本科师传1978年绥德县化馆苏维岗男1978年高中师传1989年崔家湾镇苏家圪坨村白飞飞男1981年大专师传1998年绥德县文化馆任艳艳女1987年大专师传2005年绥德县文化馆㊀㊀四㊁ 踢场子 的传承现状(一)当前情况踢场子 ,主要流传于榆林南部㊁延安北部两市区十多个县㊂绥德县是这种民间舞蹈活动参与人数最多,表演形式㊁内容㊁风格最为完整和正宗的代表区域㊂俗话说: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是陕北人就会扭秧歌㊂此话是针对 大场子 而言的,也就是说春节期间人们自娱自乐时,在伞头的引领下,人们拿着彩扇花伞,以 十字步 为主的一种随意扭走,虽然也结队扭走出各种图形,如 天地牌位 十二莲灯 蛇抱九颗蛋 枣核子乱开花 卷菜心 等,但个体的动作技巧极其简单和随意,只要跟上前者,等着后者,顺其自然地摆胳膊迈腿㊁扭腰拧胯㊁摇头晃肩就可随着人流抒发自身的情感,达到强身健体,舒心顺气,激发生活信念的目的㊂而 踢场子 是一种表演动作复杂,有固定程式,一般扭秧歌者不易表演的民间技巧舞蹈㊂每年春节闹秧歌,会扭秧歌的人很多,会踢场子的人却很少㊂踢场子 兴起于明末清初,成熟兴盛于1942年 延安新秧歌 运动㊂20世纪五㊁六十年代,陕北 踢场子 基本摆脱了陈旧的表演内容,极大地丰富了舞蹈的动律变化,充分表现了陕北劳动人民翻身当家后的喜悦和欢乐情景㊂涌现出了绥德北路场子李增恒㊁吴继业㊁李桂芝,南路场子贺俊义㊁苏树旺㊁苏桂堂等一大批优秀的民间艺人㊂他们曾多次参加全国各种民间文艺汇演交流活动,多次受邀给中㊁省㊁市各级专业团体和艺术院校传授技艺㊂李增恒㊁吴继业表演的 二人场子 曾被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成民间艺术影片,在全国播放,同时也受到过周恩来㊁习仲勋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㊂那段时间,陕北 踢场子 得到了极大的推广和传承㊂20世纪八㊁九十年代,榆林地区成立了 民间艺术团 ,将李增恒聘为特邀演员和艺术顾问,将 踢场子 这门民间舞蹈带出国门,受到了中外专家和广大观众充分认可和高度评价㊂1996年,绥德成立了 黄土地艺术团 ,把传统的野场子秧歌,通过整合搬上了舞台, 踢场子 再次走出国门,参加了荷㊃23㊃榆林学院学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1年第3期(总第155期)兰国际民间艺术节和中国第四㊁五届民间艺术节,内蒙古乌审旗国际民间艺术节,杭州全国传统舞蹈展演,陕西省第三㊁四㊁五届艺术节,CCTV第四届舞蹈大赛等许多国内外的重大演出活动㊂民间艺人李增恒㊁贺俊义㊁魏建明先后被命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陕北秧歌 国家级传承人㊂不幸的是,李增恒和贺俊义先后离世而去㊂好在绥德县文化馆业务人员已系统地整理出了绥德南北两路 踢场子 的鼓点㊁动作㊁套路文本,个别业务人员也将两路 踢场子 艺人的风格㊁特点,掌握了八㊁九分,也在各种演出活动中全力推广㊁传播和拓展着,但受经济㊁时势㊁多元文化的冲击,本来就不多的爱好者和从业者就更少了, 踢场子 这门稀有而珍贵的陕北民间舞蹈面临严重的失传和消失的状况㊂(二)面临困难在国家 非物质文化遗产 实行大力抢救的政策之前,有关部门就开始重视民间艺术的挖掘保护工作了㊂1996年组建了 黄土地艺术团 ,打造了一台以民间歌舞为主的 黄土风情 文艺节目;2003年启动了‘绥德文库“的编撰工作,秧歌卷里收集了大量 踢场子 图片和文字资料;2005年进行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陕北秧歌 的申报工作,收集整理了大量 踢场子 的文字㊁图片和音像资料,建立了系统规范的 踢场子 艺人的个人档案,也举办了各种形式不同的 踢场子 传承培训班㊂因为 踢场子 是高于陕北秧歌普通扭走的技巧性舞蹈,文字㊁图片㊁影像只能记录其大概的方位和扇绢四肢的流动线路,具体的韵味神态和肢体的进退曲伸等许多表演 小法 ,只能靠老师现场的言传身教和学生亲历的眼观身仿,用心去体会感受领悟才可掌握㊂所以,传承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主要面临的如下困难:1.爱好者越来越少㊂陕北秧歌是一种自发㊁随意㊁即兴㊁灵活的以野场子扭走为主的自娱性文艺活动,人们不需要耗费多少心力就能学会和参与活动㊂而 踢场子 是带有一定技巧的半专业民间舞蹈,要掌握其表演套路㊁风格,必须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㊂过去的冬闲时间长,又缺乏文化娱乐活动,一些爱红火和有文艺表演细胞的青年男女都热衷于闹秧歌㊁踢场子㊂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青年纷纷走出家乡㊁走向都市,加之网络㊁歌厅各种新潮舞蹈㊁多元文化娱乐方式的冲击,很少有人迷恋或参与原始的 踢场子 民间舞蹈的娱乐和表演㊂因而, 踢场子 爱好者,在当今的陕北成了稀有之人㊂2.传承条件受限㊂ 踢场子 不同于普通陕北秧歌的扭走,要很好地保护传承下去,必须具备一定的人力和物力条件㊂目前,身怀此技的人越来越少,且大都已离世或年高多病无法亲历传授;同时,又没有专职传承机构和具体传承人以及长期规范的传承活动时间㊁场地㊁经费等,这就形成了说的多,干的少;文字资料多,具体实践少等许多解决不了传承困难㊂五、保护措施及保护计划(一)保护措施每年春节期间,县文化馆业务干部分赴各乡镇村落,搜集学习各地风格不同的踢场子套路㊂建立起了系统的踢场子民间艺人个人档案㊂‘绥德文库“专门设立‘陕北秧歌卷“分卷,对陕北秧歌的各种表演形式进行详细地记录㊁编撰㊂举办了 踢场子 传承培训班,由李增恒㊁魏建明㊁贺俊义㊁苏广福四位民间艺人授课,先后培训学员80多人㊂绥德县文化馆贺世成对南㊁北路两路 踢场子 进行了系统的文字记录,填补了踢场子没有文字记录的空白㊂(二)保护计划为了保护 踢场子 这项陕北民间舞蹈艺术精髓,宜制定长期的保护计划,其中包括静态保护和动态保护㊂1.静态保护㊂(1)全面开展 踢场子 的普查工作,摸清 踢场子 发生㊁发展的历史沿革,以及相关伴奏乐器㊁乐曲㊁演出服饰㊁所用道具的详细状况,并将普查所获资料进行归类㊁存档㊂(2)进一步开展 踢场子 的理论研究工作,设立以文化馆为主,联合社会各界热爱民间艺术的有识之士,组成 踢场子 表演专业研究会,并力图把这些研究成果编印成册㊁出版发行㊂2.动态保护㊂(1)对南㊁北两路 踢场子 传承人以及相关的30多名艺人实行重点保护,并培养年轻的踢场子表演者,为创建 踢场子 表演团队做好准备工作㊂(2)指定有辅导教学能力的南㊁北两路㊃33㊃吕小如,吕政轩:陕北 踢场子 的传承与保护踢场子 艺人,对所属乡镇的春节秧歌队进行传授辅导,并以文化馆为主休举办 踢场子 表演传承培训班,提高民间舞蹈爱好者的表演水平和综合艺术素质㊂(3)每三年举办一次 踢场子 比赛,检阅和促进 踢场子 表演艺术的传承与发展㊂参考文献:[1]曹世玉.绥德文库㊃秧歌艺术卷[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2]海海.陕北秧歌实录[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3]陕西省文化厅.陕西民间艺术家[M].内部资料,1996.[4]贺智利.榆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汇编[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5]绥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图典[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2.[6]傅功振.陕北秧歌的起源及其嬗变[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5).[7]李超.非遗视域下的陕北秧歌二人场子文化研究[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6(1).(责任编辑:李利霞)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of Tichangzi in Northern ShaanxiLV Xiao-ru,LV Zheng-xuan(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Yulin University,Yulin719000,China) Abstract:Tichangzi,which literally means kicking the field is a unique style of folk dance in Northern Shaanxi, with a long history,rich contents,and high cultural and artistic values.However,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such folk art form as Tichangzi has gradually become marginalized,so it is necessary and urgent to strengthen the sense of inheriting and protecting Tichangzi of Northern Shaanxi.Key words:Northern Shaanxi Yangko;Tichangzi;cultural value;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㊃43㊃榆林学院学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1年第3期(总第155期)。

陕北典型传统服饰

陕北典型传统服饰

陕北典型传统服饰趣谈很长一个时期,普通老百姓的典型着装是家做衣裤。

农家用自织自染(或送染房漂染)为黑、蓝、灰褐色的土布(也叫老布或粗布)做衣料,城镇居民用土布或机制市布制衣。

男人上衣,不论单衫、夹衣、棉袄,一律低领对襟式,方言叫“对门门”,纽扣是布条绾制的“核桃疙磨”。

女人上衣则是低领偏襟式,俗称“长襟襟”,组扣也是“核桃疙磨”,在衣襟右侧。

男女裤皆为大裆裤,白布做裤腰。

相当宽大,前不开口,穿时折叠系布带或线织裤带。

这种服装通用于男女老幼,半个多世纪城乡一贯制。

后来女孩子用一点花市布缝衣服,也是这种样式。

长襟棉袄把棉花纺成线,织成布,就可以缝棉枖。

棉袄的面子一般是黑色。

黑颜色庄重,又感觉暖和,很符合冬天的特点。

棉祆的里子则般是灰色。

棉袄中间所装的袄套子,也有一点讲究:要一层新棉花,包着一层旧棉花,只有这样装成的棉袄才既暖和,又不太虚浮。

而棉中最有特色的东西,就是胸前那一长片把整个胸部都重新覆盖了遍的长袄襟。

在人体的所有脏器中几乎所有的重要器官都集中在上半身,而这种棉袄上的长襟这么左右一掩盖,恰好就把重要器官全部掩敲在左右两片袄襟的双层保护之下了。

所以祖祖辈辈的榆阳人,每到冬天便全穿着这样的长襟袄。

大裆裤是一种裤档很大很宽的裤。

农村人天天都要上山、要下沟,要做许多双脚跨度很大的活动,裤档太窄自然不方便,于是就有这些大裆裤的产生。

而大裆裤由于裤档宽,人们在穿大档裤时要在裤腰部大大地打一个折,再束紧裤带,这就使身上的线条不那么挺直与美观,但却非常实用,因此长期以来,每当一进入北风呼啸的冬天、人们纷纷穿上了早已准备好的极有特色的长襟棉祆和大档裤。

千层底布鞋“千层”是形容词,只喻其层多。

先将平日积攒下来的铺层(布片),打浆在案板上粘成厚片,晒干揭下,叫袼褙。

再拿事先备好的鞋底、鞋帮纸样,照着剪三五层。

鞋底袼褙每层用白布沿边,上下层蒙白布,獗起来用麻绳密密地纳成“遍纳”鞋底。

鞋帮用黑春服呢、卡叽或条绒布蒙面扎边,然后将帮、底绱。

陕北秧歌教案[大全5篇]

陕北秧歌教案[大全5篇]

陕北秧歌教案[大全5篇]第一篇:陕北秧歌教案陕北秧歌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锣鼓、唢呐、狂飙、踢场子’’等词语的含义。

2.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语言的精妙之处。

能力目标1.研习精彩语段,品味本文优美生动的描写。

2.通过反复阅读体会陕北秧歌的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吸收民俗文化,加深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对陕北秧歌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研习精彩语段,品味本文优美的描写。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用多媒体播放粗犷有力的陕北秧歌。

教师:请同学们用心欣赏这段秧歌,用一两句话描述陕北秧歌。

学生欣赏,自由讨论并发言,教师鼓励。

同学们,陕北秧歌是起源于陕北,发展与陕北,这片神奇的黄土地赋予了它生命。

它有淋漓尽致的展现了陕北人特有的性格,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陕北秧歌。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师:请同学们把不认识的字词划出来并查字典。

学生交流,教师指导。

再读课文,把握感情教师:理解文章大意,体会感情。

三、精读课文,分析课文1.教师:本文开头一段诗歌在文中有何作用?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提示:准确生动的描绘了陕北秧歌在陕北人生活中的地位。

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教师:陕北秧歌有哪些表演形式?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提示:阅读课文第二段,在文中划出相关语句。

例如:榆林秧歌有大场(俗称“大秧歌”)和小场(俗称“踢场子”)之分。

大场是大型集体歌舞,可加入高跷、旱船、龙灯、竹马、花鼓、腰鼓、霸王鞭等表演技巧。

3.教师:陕北秧歌对表演场地舞台有要求吗?学生讨论交流并回答。

教师归纳:对场地没有要求,一般在院落里、硷畔上、大路间都是秧歌表演的好场所。

4.教师:陕北秧歌表演的时间上有讲究吗?什么时间表演?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要求:阅读课文最后一段,在文中划出。

榆林秧歌的另一个特点是与喜庆结伴而行。

每逢大年春节,或是节庆之日,榆林大地到处是秧歌的海洋,城镇和农村都组织秧歌队,拜年问好。

可爱的榆林教案

可爱的榆林教案

《可爱的榆林》教案课程目标《可爱的榆林》作为一门综合性地方课程,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分别确立课程目标。

3—4年级,学会观察事物的多种方法,形成发现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了解榆林悠久的历史,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文化习俗,增强学生热爱榆林,建设家乡的责任感。

教学要求及建议:1、《可爱的榆林》课程由各年级品德教师担任。

2、该课程的学习方式主要以探究实践的方式进行,探究与实践活动以谈、论、讲、做为主。

3、本课程的教学主要以有意义的、生动活泼的行动为主要形式,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参观考察、社会调查、尝试探究等,拓展课程的范围。

第一课发现榆林之美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让学生认识和发现我们的家乡——榆林的美景。

其中包括自然之美、人文之美、都市之美,并可以从榆林看到世界之美。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发现榆林的美景。

教学难点:学生不能亲眼看到和身临其境的体会榆林各地的美景。

教学过程:一、自然之美黄土高原、毛乌素沙地和榆林境内的黄河水系,构成了榆林的骨骼和血脉,也早就了榆林的自然之美。

师:看书中图片,认识这些自然美景,并说说看了之后有什么感受。

生: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师:阅读知识链接《黄土高原》看看文中的黄土高原和我们亲眼见到的一样吗?生:畅所欲言。

二、人文之美榆林历史悠久、人文荟萃。

黄土文化、游牧文化、边塞文化、民俗文化、革命文化在这里交织相融。

陕北民歌、信天游、秧歌、说书、道情、剪纸、石雕、木雕、泥塑、织毯等民间艺术在这里传承发展。

师:看书中图片认识掩埋不了的风景——统万城遗址;绥德的摩崖石刻;榆林四合院;米脂姜氏庄园。

生:自由观看。

师:带着问题看书,欣赏人文景观和欣赏自然景观,有哪些不同?第二课时教学目标:让学生认识和发现我们的家乡——榆林的美景。

其中包括自然之美、人文之美、都市之美,并可以从榆林看到世界之美。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发现榆林的美景。

教学难点:学生不能亲眼看到和身临其境的体会榆林各地的美景。

教学过程:一、都市之美榆林的市区、县城,街道两边郁郁葱葱的大树,为人门当去夏日的烈阳,公路绿化带、广场绿地、花坛中的小花小草让人赏心悦目。

第四课 陕北人的传统服饰

第四课  陕北人的传统服饰

第四课《陕北人的传统服饰》备课时间:2014.10.22 上课时间:10.23 星期四节次:7导学目标:让学生认识陕北人民从古至今的传统服饰:白羊肚手巾、老羊皮袄与二毛子皮袄、肚兜。

导学重点:观察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影视作品中,人们的着装也是各不相同的。

这是因为古今中外,不同时代、地域、民族的人,衣着服饰有着许多不同之处,由此也构成了衣着服饰的时代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导学难点:现在我们很多人都不在穿以前的传统服饰,学生很难认识这些服饰的特点与特色。

第一课时导学过程:一、白羊肚手巾师:看图总结陕北人的服饰特征。

生:畅所欲言。

师:从榆林的历史、气候、环境特征的角度思考,为什么榆林人都喜欢戴白羊肚手巾?生:因为我们陕北的气候比较干燥与炎热,风沙也比较大。

师:看书中图片,第四套人民币也曾有我们陕北人民,头上也围着白羊肚肚手巾,是我们陕北人特有的标志。

师:影视作品《兰花花》和《陕北牧歌》中也有这样头扎白羊肚手巾的封面人物造型。

师:陕北男人喜欢头扎白羊肚手巾,陕北女人喜欢怎样的头饰呢?生:“大麻花辫子五股股拧”第二课时备课时间:2014.10.29 上课时间:10.30 星期四节次:8导学目标:让学生认识陕北人民从古至今的传统服饰:白羊肚手巾、老羊皮袄与二毛子皮袄、肚兜。

导学重点:观察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影视作品中,人们的着装也是各不相同的。

这是因为古今中外,不同时代、地域、民族的人,衣着服饰有着许多不同之处,由此也构成了衣着服饰的时代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导学难点:现在我们很多人都不在穿以前的传统服饰,学生很难认识这些服饰的特点与特色。

导学过程:一、老羊皮袄与毛子皮袄榆林有三宝——韭黄二毛子皮袄和软糜子笤帚。

这三宝之一的二毛子皮袄,正是榆林羊皮袄的精品。

二、肚兜肚兜是关中和陕北传统的贴身服饰,形状像背心的前襟上面用布带系在脖颈上,下面两边有带子系于腰间。

肚兜的面料上绣有五颜六色的各种图案,如下孩子肚兜上绣有虎头像、“五毒”图案,新婚夫妻肚兜上绣有鸳鸯戏水,象征夫妻恩爱。

中国56个民族服饰图片及介绍

中国56个民族服饰图片及介绍

中国56个民族服饰及简介大全某著名电影中有这样一句台词:服装就像是一个大舞台,人生的五光十色仅可以在上面精彩上演。

更何况是我们56个民族,经过历史文化的沉淀, 每个民族都各有特色, 民族服饰更成为它们最大的魅力所在。

1、汉族汉族有自己悠久华美的服饰,即汉服。

各个朝代,对服饰的颜色,各有崇尚,到了明代,取法周、汉、唐、宋,定为赤色为宜。

民国妇女后上穿“斧口衫”,有对襟、大襟、琵琶襟之别,下着裙子,有凤尾裙、百褶裙等。

2、壮族壮族妇女穿藏青色或深蓝色矮领、右衽上衣,衣领、袖口、襟边都绣有彩色的花边,下着黑色宽肥的裤子。

扎布贴、刺绣的围腰,戴绣有花纹图案的黑色头巾。

壮族服饰一般都用自织的土布制成。

3、满族满族妇女一年四季都穿袍服,其中最具特色的旗袍。

领、襟、袖的边缘镶上宽边作为装饰。

满族把深绛色看作福色,还崇尚白色。

早期的面料大多都是用烙铁烫绘的方式绘制在兽皮和毛毡面料上。

4、回族回族妇女习惯戴披肩盖头,只把脸露在外面,根据年龄的不同,选用的颜色有所不同,姑娘用绿色的,中年用青色的,老年用白色的。

5、苗族苗族分布较广,支系众多,服饰有明显的地域差异。

妇女较典型的装束是短上衣、百褶裙。

苗族衣料以麻织土布为主,普遍使用独具特色的蜡染、刺绣工艺。

头、颈、胸及手等部位配有银饰,苗族的银饰在各民族首饰中首屈一指。

6、维吾尔族维吾尔族女子普遍穿连衣裙,外罩坎肩或上衣。

妇女和姑娘都喜欢用天然的乌斯蔓草汁画眉,染指甲,戴耳环、手镯、戒指、项链等。

妇女外出时,要带头巾或蒙面纱。

衣料一般选用著名的“艾得里斯绸”。

7、土家族土家族女装上衣矮领右衽,领上镶嵌三条花边(俗称“三股筋”),襟边及袖口贴三条小花边栏杆;下穿“八幅罗裙”,裙褶多而直。

传统衣料多为自织自纺的青蓝色土布或麻布,史书上称为“溪布”、“峒布”。

8、彝族彝族妇女着百褶裙、戴头帕,生育后,可戴帽或缠帕,喜佩耳饰、手饰,戴银领牌。

传统衣料以自织自染的毛麻织品为主,传统色彩为黑、红、黄三色。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回延安》同步练习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回延安》同步练习
④我不是地道的陕北人,无法说透这些剪纸艺术的真正奥妙。但我深刻地记得,许多剪纸艺人只要一握起剪刀,就进入一种半癫状态。有的剪到入神时,一两天不吃不喝。有的边剪边唱,嘴里尽是些无字句的歌。看着她们,你一定会想,真正的艺术在哪里?真正的大师又是谁?对于这群以食为天之民,剪刀的分量会比镰刀重吗?
⑤在陕北,这些出现在剪刀下,一看就勾魂的俗物,能让人一眼望出一条吐纳百川的文化之河。由此,我在对这些窗花惊叹之余,最为看重的,就是创造这种艺术的工具:一把普通的剪子。在这些婆姨们手上,一把剪子,就是一个大千世界,它能真实或者夸张地铰出存在于陕北的所有物象。谁会相信,这些很抽象的窗花是出自一群文化水平极低的陕北女人之手?有时,我更愿意这样说:窗花,是一种与人俱存的艺术。
(3)①窗花中往往蕴藏着动人的人生故事;
②窗花是陕北人的精神食粮;
③窗花折射出剪纸人的生活及其丰富的想象力;
④窗花表现了鲜活的大千世界。
(4)①敲门前的想象,体现了作者对剪纸艺术的神往与喜爱;
②对剪子声音的描写,突出了剪纸艺术超越寻常生活的艺术魅力,肯定了陕北人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③对剪纸人双手的描写,表达了对勤劳智慧的陕北人和他们的剪纸艺术的赞美之情。
夸张,表现了对“母亲延安”的眷恋和怀念的深情。
比喻,抒发了诗人离别延安十年后,再踏上延安土地时的兴奋、激动,以及见到亲人的喜悦心情。
7.
【答案】
重回延安,贺敬之表达思念深情
8.
【答案】





9.
【答案】
满窑里围得不透风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
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
米酒油馍木炭火
三、 现代文阅读
10.
【答案】
【微词典】①苜蓿(mù xu):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为三片小叶组成的复叶,小叶长圆形。②囊括(náng kuò):把全部包罗在内。③贫瘠(pín jí):土地不肥沃。

第二课 陕北人的传统服饰

第二课  陕北人的传统服饰

榆林高新五小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意图主备人曹亚美修改创建人曹亚美授课时间3.14内容三年级下册第二课学科可爱的榆林课题陕北人的传统服饰课时 2学习目标1.了解陕北人的传统服饰。

2.通过学习本课,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文化之情。

学习重点认识了解陕北人的传统服饰,体会其美所在。

学习难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教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学法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学习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一)出示刘文西的作品《黄土地的陕北人》(二)说说你看到的陕北人的传统服饰。

二、深入了解课文资料(一)课件(反映不同时期、地域、民族的影视作品)(二)谈谈自己的看法(三)小结这是因为古今中外,不同时代、地域、民族的人,衣着服饰有着许多不同之处,由此构成了衣着服饰的时代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陕北乡民的基本服饰是头扎白羊肚手巾,身着光板老羊皮袄和大裆裤,内着白褂子、红裹肚,脚蹬千层布底鞋,也有头戴毡帽、脚穿毡靴子。

这些均反映了在陕北较为寒冷的气候条件下,人民从事农耕、游牧等不同生计活动的需要,以及历史上各游牧民族、农耕民族服饰文化的相互影响与继承。

(出示刘文西的作品《陕北老农》)三、小问题,大智慧。

从榆林的历史、气候、环境特征的角度思考,为什么榆林人都喜欢戴白羊肚手巾?四、布置作业收集有关图片、资料,办一张主题为“陕北人的服饰”手抄报。

第二课时一、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一)出示图片:《老羊皮袄》《麻花辫少女》《打腰鼓的横山人》《第四套人民币正面》《儿童红肚兜》等。

(二)交流:你能从图可以看出陕北人对色彩的喜好吗?(三)小结。

二、学习新知刘文西的作品《黄土地的陕北人》导入本课的学习,学生会非常感兴趣地想去了解传统的服饰文化。

阅读教材、感知教材、了解教材,让学生对传统的服饰文化有所了解。

布置开放性作业,有利于材料的积累。

以图片导入,直观明了。

(一)从榆林看世界1.认真阅读P23至P26的内容,想想各民族服饰的特点。

2.交流3.小结(二)交流课前准备的手抄报或资料,看看不同民族服饰都有哪些特点,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你觉得哪个民族的服饰最好看?(三)课外延伸:互动分享1.设计一套服装,在服装中应用到榆林的有关元素,如在服装的花纹上应用到榆林剪纸的元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榆林高新五小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主备人曹亚美修改创建人曹亚美授课
时间
3.14
内容三年级下册第二课学科可爱的榆林课题陕北人的传统服饰课时 2
学习目标1.了解陕北人的传统服饰。

2.通过学习本课,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文化之情。

学习
重点
认识了解陕北人的传统服饰,体会其美所在。

学习
难点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
学法
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学习
教学
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出示刘文西的作品《黄土地的陕北人》
(二)说说你看到的陕北人的传统服饰。

二、深入了解课文资料
(一)课件(反映不同时期、地域、民族的影视作品)
(二)谈谈自己的看法
(三)小结
这是因为古今中外,不同时代、地域、民族的人,衣着服饰有着许多不同之处,由此构成了衣着服饰的时代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陕北乡民的基本服饰是头扎白羊肚手巾,身着光板老羊皮袄和大裆裤,内着白褂子、红裹肚,脚蹬千层布底鞋,也有头戴毡帽、脚穿毡靴子。

这些均反映了在陕北较为寒冷的气候条件下,人民从事农耕、游牧等不同生计活动的需要,以及历史上各游牧民族、农耕民族服饰文化的相互影响与继承。

(出示刘文西的作品《陕北老农》)
三、小问题,大智慧。

从榆林的历史、气候、环境特征的角度思考,为什么榆林人都喜欢戴白羊肚手巾?
四、布置作业
收集有关图片、资料,办一张主题为“陕北人的服饰”手抄报。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一)出示图片:《老羊皮袄》《麻花辫少女》《打腰鼓的横山人》《第四套人民币正面》《儿童红肚兜》等。

(二)交流:你能从图可以看出陕北人对色彩的喜好吗?
(三)小结。

二、学习新知
刘文西的作品《黄土地的陕北人》导入本课的学习,学生会非常感兴趣地想去了解传统的服饰文化。

阅读教材、感知教材、了解教材,让学生对传统的服饰文化有所了解。

布置开放性作业,有利于材料的积累。

以图片导入,直观明了。

(一)从榆林看世界
1.认真阅读P23至P26的内容,想想各民族服饰的特点。

2.交流
3.小结
(二)交流课前准备的手抄报或资料,看看不同民族服饰都有哪些特点,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你觉得哪个民族的服饰最好看?
(三)课外延伸:互动分享
1.设计一套服装,在服装中应用到榆林的有关元素,如在服装的花纹上应用到榆林剪纸的元素。

可以通过绘画的方式将你的设计用彩笔画下来;也可以在老师家长的指导下,利用废旧物品,如报纸、用完的本子、包装盒子等材料,动手制作一套衣服然后将每个人的设计放在一起,举办一个“时装展”。

2.说说你在设计、制衣服时的心得,以及在“时装展”上欣赏别人作品时的感受。

三、布置作业
设计一套你喜欢的服饰。

1
我的服装设计
我设计的服装名称:
我的设计:
我的设计说明:
我在服装设计时使用的榆林元素:
让学生了解56个不同民族的不同服饰,同时欣赏不同国家的服饰文化,可以让学生拓展视野!
让学生动手去设计自己喜欢的服饰,学生会特别感兴趣,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板书设计第一课陕北人的传统服饰
白羊肚手巾老羊皮袄皮袄
皮袄白褂子肚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