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专题解析版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民版课件:专题总结10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西方模式、斯大林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的比较
二、主观题第 41 题研究——解题技巧及答题规范 [典例] (2016·全国卷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 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 口粮。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 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这是正律中 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 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养赡,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 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穷读书人救济等。
——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
材料二 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 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1601 年,英国颁布济贫法。救济办法 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 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 监狱或送入教养院。1834 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 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 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
(二)析清材料 材料虽未对西方现代福利制度作阐释,但英国近代济贫制度 的措施为思考提供了方向,从而减少了思维偏差。 (三)联准教材 战后发达国家的福利与以往不同,已经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 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这些福利种类繁 多,主要包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养老保险等。其 特点为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2.“政府不是我们的问题解决者,政府本身就是问题。” 这是美国总统里根在 1981 年就职典礼上说的一句话。下列解读 正确的是( B )
A.源于政府缺位引发经济危机 B.体现小政府大市场施政理念 C.基于对政府和公权力的信任 D.促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兴起
专题10 一战以来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备战2021年高考历史纠错笔记(讲解版)
专题10 一战以来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易错点1 不能全面把握罗斯福新政《全国工业复兴法》亦译作“全国产业复兴法”,罗斯福称《全国工业复兴法》是美国国会制定的最重要、最具有深远意义的立法。
因为该法()A.借鉴苏联经验,实行计划经济B.实行以工代赈,扩大就业机会C.依靠国家干预,缓和劳资矛盾D.稳定金融秩序,重建银行信誉【错解】A【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不理工业复兴法的内容。
题干中没有体现实行计划经济,故A项错误。
解答本题首先弄清题干信息“全国产业复兴法”即规范工业生产,缓和劳资矛盾,稳定资本主义秩序。
然后排除题支其他选项。
【正解】C【解题思路】《全国工业复兴法》是政府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国家干预,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而不是借鉴苏联经验,实行计划经济,故A项错误;B项属于社会福利方面的改革,故错误;该法通过国家干预,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缓和劳资矛盾,故C项正确;D项属于整顿财政金融体系方面的措施,故错误。
易错点击从典例中可以看出,关于这类试题,如果学生对罗斯福新政掌握不准确的话,极易出现错误。
我们要加大对罗斯福新政的理解记忆。
罗斯福新政(1)背景①胡佛“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社会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已。
②面对不断恶化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民主党人罗斯福决心扭转危局。
③1932年,罗斯福当选总统。
(2)措施(3)(4)影响①直接影响: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恢复和改善。
②间接影响:缓解了社会危机,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
③深远影响: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迎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即时巩固以“狮子”和“狐狸”见称的罗斯福,面对大危机审时度势、大胆突破,采取“三R”(复兴、救济、改革)行动对经济进行干预。
新政的措施之一是实施“蓝鹰运动”,下列项中属于执行该措施的机构是() A.联邦银行B.全国工业复兴署C.农业调整署D.紧急救济署[解析]新政措施之一的“蓝鹰运动”是为了实现工业的复兴。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专题10 专题整合提升 (2)
一、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的发展1.历程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经历了自由资本主义、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三个阶段。
(1)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以机器生产为主体的工厂取代了以手工生产为基础的工场。
资产阶级要求实行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自由资本主义在西欧和北美发展起来。
(2)私人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企业组织形式逐渐向股份公司转变,激烈的竞争促使企业合并,私人垄断组织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生活的基础,而且私人垄断组织开始与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干预国家政治生活。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①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美国政府推行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这是资本主义运行机制面对经济危机进行自我调整的一个成功案例。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各国政府纷纷大力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长足的发展。
国营企业的产生与发展、社会福利政策的普遍实施、财政与金融政策的宏观调控等使当代资本主义的运行体制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
2.变革的原因(1)科技革命与生产力发展是资本主义运行机制变革的根本原因。
(2)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是内在的需要。
(3)经济危机、战争的发生以及工人阶级长期不懈的斗争。
(4)资产阶级有识之士的改革精神。
(5)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化与人们社会生活的新要求。
[针对训练]1.(2019·河南八市联考)1933年,德国推行“四年计划”,挪威社会民主党派开始采用“计划”一词,英国政府部分官员组织了一个不分党派的智囊团体,称作“政经计划会”。
这表明 ( )A.计划经济体制成为共识B.国家干预经济渐成为共识C.经济危机逐渐得到缓解D.各国陆续推行法西斯体制B[计划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苏联的经济体制,材料中各资本主义国家虽然实行经济计划,但都不是建立计划经济体制,故A项错误;各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中实行计划指导,反映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B项正确;材料仅体现各国在1933年制订经济计划,没有介绍其效果,故C项错误;对经济实行计划指导不属于法西斯专制体制,故D项错误。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8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2)根据史料二归纳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及影响。 【提示】 特点:依靠行政手段干预经济发展;影响:长期执行指令性计 划,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思维拓展 “斯大林模式”的经验及教训
(1)经验 ①促进了苏联经济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 础,使苏联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②“斯大林模式”的创立是取决于当时苏联极为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水平,是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可行方式,在苏联迅速赶上和超过西方发达国 家的过程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产生过 积极的影响。
——《中学历史教学》
[研读史料] 史料一反映了斯大林时期工业化建设采取的措施和遇到的瓶颈。由①可知, 建立了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之外的经济体系;由②可知,依靠强大的自然资源 优先发展重工业;由③可知,制定完备的五年计划。 史料二表明“斯大林模式”的特点。由④可知,集体农庄实行单一的公有 制;由⑤可知,集体农庄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由⑥可知,高度 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了农业生产的停滞不 前。据此归纳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与“问题”的关系。
三
大
能
力
培
养
课
时
强
化
练
两
大
素
养
讲
练
阶段
十月革命至 20 世纪 30 年代
20 世纪 30 年代至 70 年代
20 世纪 70 年代至 今
两种经济模式的形
两种经济模式的新
两种经济模式的调整
单
成
变化
元
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开始
概 主 资 资本主义国家继续 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20 世纪 70 年代,面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民版课件:专题十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24讲 含解析 精品
[漫画解史] 蓝鹰计划
★蓝鹰一只脚踩的是齿轮 一只脚踩的是闪电,实则代表了工业和能源,意寓罗斯
福新政振兴美国经济,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政策。
考法1 史料主旨类——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考题1】 (2014· 课标全国Ⅱ,34)20世纪30年代,美国每周有成千上万的人去电影院, 轻歌曼舞的幻想型影片备受欢迎,当红童星秀兰· 邓波儿通常在电影中扮演孤儿去感
考法3 史料主题类——多角度认识罗斯福新政
史料一 经济危机肇始,美国“伪经济学家”鼓吹美国资本家应该前往苏俄取经,学习 五年计划模式。对此,反对者应用《论语》中“过犹不及”提醒政府,只能参考孔子的 中庸之策,以相同比例削减红利,体现劳资公平。等到罗斯福大行政府干预经济之策, 鼓吹自由者借用孔子“苛政猛于虎”的感叹公开表示:宁愿遭受老虎威胁,也不愿生活
把握题干信息“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时空限制而极易错选成D项。
『史论链接』 1929~1933 年经济大危机的深远影响
(1)给资本主义世界以沉重打击,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矛盾空前激化。劳动人民反 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情绪高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人民掀起了反对转嫁危机的斗 争,法西斯主义迅速蔓延。 (2)使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关税战、倾销战和货币战导致资本主
法案的是( ) B.建立失业保险制度
A.制订公平经营章程
C.提供农副产品补贴
答案 B
D.规定最低工资水平
『方法突破』
★明立意 ★抓关键 ★清误区
从社会保障的角度考查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 调动知识:1935年,颁布《社会保险法》,建立职工养老金制度。 本题为概念推理类选择题,难度相对较小。解答该题时可采用排除法。
第24讲 “自由放任”的美国与罗斯福新政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专题10 专题整合提升
课后限时集训(二十)“自由放任”的美国、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武汉一模)1929年开始的经济危机使各国之间货币战、贸易战和关税战愈演愈烈,几年间先后有40个国家实行外汇管制,56个国家实行货币贬值,76个国家提高关税。
这体现出( )A.重商主义的盛行促进世界市场发展B.凯恩斯主义倡导国家大力干预经济C.自由主义盛行,经济缺乏国际规则D.经济危机导致各国出现了政治危机C[结合材料可知,资本主义各国为了转嫁危机采取各种政策,这体现了国际经济贸易活动中规则的缺失,故选C项。
]2.(2019·惠州一模)十月革命后,美国政府外交上不承认苏联。
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民众掀起承认苏联运动,大部分美国报纸也赞成美苏关系正常化。
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大危机的影响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C.法西斯侵略的扩大D.罗斯福新政的推行A[美国此时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而苏联正在高速发展,故选A项;根据材料“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新经济政策被废除,故B项错误;“20世纪30年代初”经济危机之下,一些国家开始走上法西斯道路,故C项错误;罗斯福新政主要针对经济危机的解决,故D项错误。
]3.英国于1931年11月颁布《非常进口税法》,对于特定商品征收最高达100%的歧视性高关税。
1932年2月,英国议会通过了一项新的进口税法案,规定将对一般进口商品增收10%的从价税,对大多数工业品实际征税20%,而对钢铁奢侈品等征税更高。
可见当时英国( )A.坚持自由贸易的政策B.国家干预优势凸显C.提高关税应对贸易战D.大萧条使社会混乱C[根据材料可知通过提高关税的措施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不是强调国家干预,故B项错误;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期间各国为了转嫁危机先后提高关税,货币贬值,英国为应对危机也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故选C项;材料不是强调经济危机的影响,故D项错误。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0单元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课件新人教版
时空坐标
主题线索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主要包括四条知识主线。
线索1 罗斯福新政
在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不同形式的应对措施,罗斯福新政成功地使美国渡过了危机,维护了民主制度,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线索2 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思想实现了从“自由放任”政策到凯恩斯主义的转变;在二战结束至今的半个多世纪里,资本主义国家经过对运行机制的调节,经济获得迅速恢复和长足发展。
更为重要的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了影响深远的新变化。
线索3 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经济政策的调整
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包括“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最终探索出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逐步形成斯大林模式。
线索4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斯大林模式在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初期进一步固定化;随着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相继对其进行改革,这三次改革都对苏联的历史发展产生了不同影响,戈尔巴乔夫改革则因方向性错误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分点突破 岳麓版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十单元⎪⎪[时序要清][线索要明]进入现代以来,自由资本主义经济对破坏力极强的经济危机日益无能为力,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机制,二战后得到了更为灵活地发展;与此同时,苏联则在社会主义经济的建设道路上留下了经验教训。
线索一: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和实践(1)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国内战争胜利后,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2)20世纪30年代,苏联确立了“斯大林模式”,对苏联和世界历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3)二战后,“斯大林模式”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了改革,但成效都不大;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线索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及运行机制的变化(1)19世纪中期以来,资本主义一直推行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后,罗斯福新政开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新模式。
(2)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到20世纪70年代,各国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混合经济”开始出现;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各国普遍实行“福利国家”制度,重视发展第三产业与“新经济”。
第19讲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具有“战时”的特点;同时它又是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但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具有“共产主义”的特点。
(2)新经济政策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
(3)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促进了苏联的工业化,但也存在不少弊端,影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4)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以工业为重点;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开始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但未取得预期效果,后转向政治领域改革,放弃社会主义制度,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第二讲考题演练(含解析)岳麓版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九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第二讲考题演练(含解析)岳麓版【高考题组】高频点1经济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1.(xx·海南单科·T20)1923-1929年,美国的企业普遍使用流水线等先进生产管理方式,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同时在少数企业中工人可以领取养老金,享受带薪休假。
这反映出当时在美国( )A.工人分享的经济发展成果有限B.科技未对经济发展发挥重大作用C.供给与需求保持基本平衡D.国家干预促进了经济发展【解析】选A。
题干材料中“少数企业中工人可以领取养老金,享受带薪休假”说明工人从经济发展成果中获取很少,故A正确;依据题干中“美国的企业普遍使用流水线等先进生产管理方式,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说明科技对经济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故B错误;依据所学,1929年以前,供给与需求已经出现了矛盾,故C错误;“国家干预促进了经济发展”是在罗斯福新政时才开始实施,故D错误。
2.(xx·江苏单科·T16)《美国自由的故事》写道:美国人遇到了“两套对立的自由概念的体系”,一种是“为私营企业”自由服务;另一种是以“一种对财富平等的分享”为基础的“社会化的自由”。
事实表明,大多数美国人在1936年时都接受了这样的观点:自由必须包含由政府保证的经济安全。
由此可知( )A.罗斯福新政体现了第一种关于“自由”的观念B.罗斯福新政体现了“另一种”关于“自由”的观念C.大多数美国人认为政府应当保障公民的政治自由D.大多数美国人认为“自由代表着从物质的无保障中得到解放”【解析】选D。
根据材料,1936年,美国人接受的自由应该是指罗斯福新政时,罗斯福运用政府力量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维护弱势群体的经济安全。
第一种关于“自由”的观念主要保障了资本家的利益,A错误。
B中另一种“自由”主要是指保障人们追求财富的自由。
“政治自由”在材料中并未涉及,C错误。
3.(xx·安徽文综·T21)1933年,罗斯福总统签署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法案,实施对该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全面发展计划。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知识整合(含解析)岳麓版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九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知识整合(含解析)岳麓版一、美国罗斯福新政与苏俄新经济政策的比较二、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体制的发展1.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1)特点: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以机器生产为主体的工厂取代了以手工生产为基础的手工工场。
资本家占有所有生产资料,控制整个生产过程,工人被严格地组织在工厂里,成为依附于机器的雇佣劳动者。
(2)影响:资产阶级要求实行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自由资本主义在西欧和北美发展起来。
2.私人垄断资本主义产生:(1)特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企业组织形式逐渐向股份公司转变,激烈的竞争,促使了企业的合并。
(2)影响:私人垄断组织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生活的基础,而且私人垄断组织开始与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干预国家政治生活。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1)特点: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使美国政府推行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这是资本主义运行体制面对经济危机进行自我调整的一个成功案例。
(2)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各国政府纷纷大力干预经济。
国营企业的产生与发展、社会福利政策的普遍实施、财政与金融政策的宏观调控等使当代资本主义的运行体制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
三、苏俄(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1.1917-1927年:(1)主题:摆脱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向社会主义过渡。
(2)措施:先后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3)特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使用行政和军事手段直接过渡;新经济政策是遵循市场价值规律实行间接过渡。
2.1928-1953年:(1)主题:建立社会主义,实现工业化。
(2)措施:斯大林模式。
(3)特点: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的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4)结果:国家按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物力、财力,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但是后来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
最新-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民版课件:专题十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26讲 含解析 精品
谢谢观看 本节内容结束
33
下课 本节内容结束
34
[构图解史]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图示解史]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数字解史]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漫画寻史] 种植玉米运动
★赫鲁晓夫改革提倡垦荒,盲目开展种植玉米运动,体现了改革必须有科学理论指 导的重要性。
[图说历史] 苏联三次改革的特点
考法1 史论阐述类——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及影响
赫鲁晓夫改革时期社会主义经济工作中的一项基本原则。它要求在社会
主义的生产和经营中,实行统筹兼顾,实现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
的结合,使每个经济单位和劳动者从自身物质利益上关心社会经济的发展。
『史论观点』 苏联解体的原因
斯大林时期的苏联没有认识到苏联社会主义的特殊性,错误地认为资本
主义进入最后灭亡的总危机阶段,改变了列宁时期极其有益的探索,过分强
对当代资本主义变化的作用和影响,大多数学者认识到,资本主义的任 何调节和改良都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没有触动资本主义统治的根 基,没有从根本上克服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由此产生的经济危机与社会冲突, 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终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命运。所以它尽管有用, 但也相当有限。另外一些学者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在 总体上仍然有力地促进着生产力的发展,因而资本主义的主要趋势是发展。 资本主义的各种固有矛盾依然深刻,其前景必然是被社会主义所代替,但社 会资本主义显示出相当强的生命力、竞争力和调节力,社会资本主义(有社会 主义因素的资本主义)有可能推进到资本社会主义(有资本主义因素的社会主 义),再发展到未来完全的社会主义。
——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史料二 1945年,英国工党逐步推行贝弗里奇计划,先后颁布了《家庭补助金法案》、 《保险法》、《工伤福利法》、《医疗保险法》等。1948年艾德礼宣称英国已经是福 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社会安全阀”对社会经济政治稳定做出了贡献,保障了公 民的生存权利,有利于促进公平,成为政府干预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手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综合10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与经济全球化 人民版
认识
(1)社会主义模式不 可能固定不变,社会 主义经济政策应与时 俱进,从国情出发 (2)改革要从实际出 发,要有明确的指导 思想和科学合理的改 革措施,并对原有的 体制作深入剖析
一
二
探索调整 农业集体 化
赫鲁晓夫 改革
勃列日涅 夫改革 戈尔巴乔 夫改革
主要内容
形成集体农庄,建立集体所有 制
一
二
二、经济全球 化的发展历程
解题技巧 揭秘
图表类选择题——图文并重
解答带有图表的试题,一般情况下,需要细致地带着问题看图表。 因为图表中一定有解题的关键信息,否则图表就成了摆设。因此, 面对带有图表的试题,应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阅读题干,知其所问。这也是解答所有试题的第一步。 第二,带着问题看图表。图表所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如果能带着 问题看图表,那么一定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看图表的名称。图表的名称中往往包含着非常重要的信息。 第四,看图表内容。图表中的项目名称、数值数据、柱状图的图 例等都是必看的内容,缺一不可。
这说明( ) A.只有“有利有弊说”具有合理性 B.研究视角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历史观点 C.时代不同会制约对历史真相的认识 D.研究者的身份会影响历史结论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题眼是“利益损害 说”“机遇说”“有利有弊说”。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对第三世界有 利也有弊,但利大于弊,故A项错误;图表信息反映了研究者从不同 角度出发形成了不同的历史观点,故B项正确;图表没有体现时代不 同,故C项错误;图表没有体现研究者的身份,故D项错误。
例题我国学者在研究“全球化与第三世界”问题时,提出了下列
不同观点。
房宁
“利益损 害说”
俞可 平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2专题十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21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教师用书含解析
第21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考点1|从“理想”到“现实”的实验——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知识整合·厘清史实]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1.背景(1)政治上: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2)经济上: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3.内容(1)适应了战时需要,即“一切为了前线”而采取的非常措施。
(2)具有共产主义的某些特征,如余粮收集制、企业一律收归国有、实物配给制等。
5.实质:排斥商品货币关系,排斥市场,采用军事性行政命令进行管制的经济体制。
6.评价(1)必要性:①从历史背景看,国内反革命势力活动猖獗,帝国主义企图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扼杀在摇篮里。
②从苏俄自身看,这一时期苏维埃政权的经济、军事力量都十分薄弱,再加上一战的破坏,只能用特殊措施保卫革命果实。
(2)不良后果:①余粮收集制,既侵犯了富裕农民的利益,也损害了广大中农和贫农的利益,从而动摇了工农联盟,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了全国性的饥荒和严重的政治危机。
②全盘国有化,超出了国家财力、物力和人力的限度,政府控制过于严格使资产阶级站到反革命一边。
③取消商品贸易,否定货币和价值规律,使投机猖獗,严重影响经济发展。
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8年)1.背景(1)现实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根本原因:当时苏俄的生产力水平较低,小农经济占优势,工业生产落后。
2.开始标志: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
3.内容中排斥商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手段控制社会运转,进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是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工农联盟,迂回过渡到社会主义。
(1)管理方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经济体制:在公有制掌握国家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10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和
第20讲“自由放任”的美国、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教师用书人民版时空坐标专题主旨1929—1933年经济危机是一场前所未有的世界性的大危机,它极大地破坏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物质财富,使世界经济秩序陷入混乱状态,并导致了政治危机。
以罗斯福新政为起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调整经济政策,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这种调整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的自我扬弃,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苏联(俄)先后经历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等探索历程。
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改革,但都没有从根本上触及斯大林体制而收效甚微。
戈尔巴乔夫改革则因方向性错误而导致苏联解体。
考点1|“自由放任”的美国与罗斯福新政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一、“自由放任”的美国1.经济大危机(1)原因①根源: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原因:生产与销售的矛盾,即生产相对过剩。
2.过程(1)1929年10月,以股票市场大崩溃为先导,首先在美国爆发。
(2)引起连锁反应,形成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3)特点范围广资本主义各国及其殖民地和附属国时间长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破坏性大各国工业生产水平大幅度下降,世界贸易额剧减;农业遭受灭顶之灾(4)影响①破坏社会生产力,浪费社会资源。
②激化资本主义社会的其他矛盾。
③激化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
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陷入混乱,资本主义制度面临严峻的考验。
[轻巧识记]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3.胡佛政府的反危机措施——杯水车薪(1)指导思想:奉行自由放任主义政策,反对政府干预经济。
(2)措施:1930年,大幅度提高关税。
1932年,实行通货紧缩政策,削减政府开支,反对联邦政府进行救济。
(3)影响:进一步加剧了危机,将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推向崩溃的边缘。
【创新设计】高中历史一轮复习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配套课件
特别提示: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运行机制一次成 功的调整,也是一次体制创新。它开创了国家干预 经济的先河,它利用国家政权,对资本主义社会财 富在一定限度内进行再分配,关注社会弱势群体, 注意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这些举措对我 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一步推动改革开 放事业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第四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距
归纳提示: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
行政
提示: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运行机制 一次成功的调整,也是一次体制创新。 它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它利用 国家政权,对资本主义社会财富在一定 限度内进行再分配,关注社会弱势群体, 注意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这 些举措对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事业仍有一定 的借鉴作用。
回忆、联想教材知识,思考 该题需要联系哪些知识点。
题干要求、选出题干要求、 选项信息和教材知识,整合 出正确答案。
信息的提取、转换与整合
1.(福州模拟)“我们不要荆冠,不要 金十字架。”1896年的人民党漫画 (见右图)。被缚者为劳工,为其束 上荆冠者为马克·汉纳(当时的大实 业家兼共和党领袖)。罗斯福新政解 决上述问题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2.下图为某班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使用的几 幅图片(曲线图是失业曲线图),综合图片 可判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பைடு நூலகம்
()
A. 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B.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C.调整农业政策 D.推行“以工代赈” 答案:B
A.30年代大危机爆发的原因 B.调整农业政策与整顿金融秩序 C.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D.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答案:D
对农业的整顿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2第八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单元高效整合教学案含解析岳麓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2第八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单元高效整合教学案含解析岳麓版[纵向梳理]一、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三大经济政策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阶段16-18世纪18世纪末-20世纪20年代20世纪30-70年代核心内容发展工商业,鼓励对外贸易,多储备金银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政府从信贷、投资、生产、销售等方面干预经济实践措施鼓励建立手工工场,拓展海外贸易,积极抢占殖民地资本家自由经营,消除关税壁垒加强对经济的宏观管理,政府直接投资高风险工业,不同程度地推行国有化政策兴衰原因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富国强兵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需要,但不利于机器大工业的经营为私营企业的发展消除了障碍,自由资本主义盛极一时,但无法调整企业间的无政府状态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规模经营和良性发展,但无法克服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影响加速资本原始积累,促进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加紧殖民扩张和贸易争夺加速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加紧对商品市场、原料和投资场所的争夺,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推动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经济的飞速增长1.(2019·河南八市联考)1933年,德国推行“四年计划”,挪威社会民主党派开始采用“计划”一词,英国政府部分官员组织了一个不分党派的智囊团体,称作“政经计划会”。
这表明 ( )A.计划经济体制成为共识B.国家干预经济渐成为共识C.经济危机逐渐得到缓解D.各国陆续推行法西斯体制B[计划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苏联的经济体制,材料中各资本主义国家虽然实行经济计划,但都不是建立计划经济体制,故A项错误;各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中实行计划指导,反映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B项正确;材料仅体现各国在1933年制订经济计划,没有介绍其效果,故C项错误;对经济实行计划指导不属于法西斯专制体制,故D项错误。
]二、苏俄(联)对经济体制的探索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十月革命后,苏俄布尔什维克党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怀着革命浪漫主义情怀,希望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十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纵向梳理]
一、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三大经济政策
1.下图中A、B曲线最有可能反映的是( )
A.欧洲与美国实力的消长B.主流经济理论的演变
C.美国与苏联实力的消长D.主要社会制度的演变
B [从材料中曲线的几个时间点判断,该曲线反映的是主流经济理论的演变。
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发表,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兴起。
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暴露了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弊端,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影响力下降。
1936年凯恩斯发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凯恩斯主义兴起,国家干预经济理论盛行。
1973年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经济“滞胀”现象,凯恩斯主义失灵。
为了应对“滞胀”,反对国家对经济过度干预的新自由主义理论发展起来。
故B项符合题意。
]
二、苏俄(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1.1917—1927年
(1)主题:摆脱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向社会主义过渡。
(2)措施:先后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3)特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使用行政和军事手段直接过渡;新经济政策是遵循市场价值规律实行间接过渡。
2.1928—1953年
(1)主题:建立社会主义,实现工业化。
(2)措施:斯大林模式。
(3)特点: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的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4)结果:国家按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物力、财力,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但是后来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苏联解体
(1)主题:改革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提高综合国力。
(2)措施: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3)特点: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尽管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仅仅是做了一些修补;戈尔巴乔夫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了根本性改革,但其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失败。
[针对训练]
2.学者陈义初指出,苏联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重视发展农业,农业投资在国民经济基建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不断增加,1961—1965年是19.8%,1966—1970年为23.4%,1971—1975年则是26.5%,这在当时世界各大国中居首位。
由此可见( )
A.苏联工业发展失衡的局面得以改变
B.苏联的农业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C.苏联领导人将农业改革作为改革的重点
D.农业问题成为阻碍苏联发展的重要因素
D [苏联工业发展失衡的局面并未改变,故A项错误;苏联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改革,并未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农业改革的成效不大,故B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在工业领域,故C项错误;由于斯大林牺牲农业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苏联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重视发展农业,农业投资在国民经济基建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不断增加,故D项正确。
]
[中外关联]
世界历史上三大发展模式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南京国民政府的农业政策,主要表现于1933年提出的“四年实业计划”和1935年推行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在振兴农业方面是:“增加农业生产,凡制肥、选种、改良农作方法、活泼农业金融、流畅农产运销,悉以合作社为指导并改进之,以达到粮食自给自足的初步目标。
一方面增加农业原料之生产量,同时提倡农业之就地加工制造”。
其“四年计划”采取之主要方式是“统制经济政策,先以保险业、粮食、棉花、煤炭等重要产业,用政府力量通盘筹划,使其统制起来”。
——陆仰渊、方庆秋《民国社会经济史》材料二根据1933年5月《农业调整法》,罗斯福政府对价格下跌最严重的七种基本产品(小麦、玉米、烟草、棉花、牛奶及猪肉等)的生产加以控制。
具体办法是:政府与有关农场签订自愿缩减耕地面积的合同,停耕的土地作为国家的租地,付给农场租金;同时,对于由于土地停耕造成的产量降低,由政府付给农场货币奖金作为补偿。
1934年,罗斯福把《农业调整法》扩大到农业生产的一切主要产品。
同时,进一步给各州、各区以及个别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额,对超过定额的产量课以重税,对违反合同的农场主施以罚款及徒刑的制裁。
为了消灭现有的过剩产品,罗斯福政府拨出大量的资金进行收购。
——摘编自高德步、王珏《增长与变革——
二十世纪的国际经济》(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南京国民政府和罗斯福政府调整农业政策的目的与措施。
(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种农业政策的共同特点,并加以简要评价。
(15分)
解析:第(1)问,南京国民政府调整农业政策的目的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以达到粮食自给自足的初步目标”归纳得出;罗斯福政府调整农业政策的目的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为了消灭现有的过剩产品”并结合所学知识来归纳。
南京国民政府采取的措施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主要表现于1933年提出的‘四年实业计划’和1935年推行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和“用政府力量通盘筹划,使其统制起来”等信息归纳得出;罗斯福政府的措施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对于由于土地停耕造成的产量降低,由政府付给农场货币奖金作为补偿”等信息分析得出。
第(2)问,两种农业政策的共同特点可以根据第(1)问中采取的农业措施分析归纳得出。
评价应当根据材料信息,同时联系所学知识,从保障经济发展、缓和经济危机以及存在的弊端与缺陷等方面来回答。
答案:(1)目的:国民政府旨在实现粮食自给自足,振兴农业;罗斯福政府旨在减少农产品的产量、提高农产品价格。
措施:国民政府制定经济计划,实施农业统制政策;罗斯福政府调节农业生产,利用奖励和津贴缩减农业耕地面积。
(10分)
(2)共同特点:都提出了明确的经济发展目标;政府运用行政手段干预农业生产。
评价:二者均利用政权的力量干预经济彰显政府承担维护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国民政府实施农业统制政策,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但很难起到振兴农村经济的作用;罗斯福政府将市场和计划相结合,调节农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缓和经济危机。
(1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