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哲学课教学大纲
104614哲学 教学大纲
《哲学》The Panorama of Philosophy课程编号:104614 学分: 2开课单位:商学院总学时:32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课程性质:必修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初步了解哲学是什么,了解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问题、分支学科、哲学史的基本知识。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初步掌握哲学思维,运用哲学的思维方式分析和解决一些理论与实际的问题。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课程内容:哲学学科的基本性质与问题领域、哲学与民族和时代的关系、哲学在人类精神体系中的位置、本体论学说的基本内容与旨趣、认识论与科学的关系、西方哲学体系、中国哲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导论这门课程主要为文科各系本科生提供必要的哲学修养和思维训练,拓宽其思考和理解人文问题的视野。
基本要求:本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听课与讨论领会哲学作为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以及作为人类知识基础与文明基础之批判的双重特征;了解哲学问题的根源与性质;了解哲学研究的基本领域(本体论与形而上学、认识论与方法论、历史观与文化观等)及其旨趣、特征;了解哲学史上的几次重大转折;了解哲学与民族和时代的关系,为在文科各专业课程中的学习与探索准备好必要的认识水平和学理基础。
(一)课程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绪论一、历史上的不同说法二、学科与学说三、哲学与中国哲学四、“哲学”概念在中国五、立足学科,发展学说1、教学要求:了解学习哲学的必要性与哲学的价值所在。
2、重点、难点:如何说明哲学的用处。
3、教学方法:理论讲授为主,兼有课堂讨论。
第一章,哲学的形态一、哲学的发生于发展二、哲学的对象和视域三、哲学的问题和构成1、教学要求:了解什么是哲学。
2、重点、难点:当代哲学界对哲学的几种界定。
3、教学方法:理论讲授为主。
第二章,哲学的特性一、哲学的思维特性二、哲学的方法三、哲学与其他学科1、教学要求:了解哲学问题的基本性质和类型。
2、重点、难点:如何理解哲学问题的解决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
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中国哲学史旨在全面介绍中国古代至现代的哲学思想和学术发展。
通过学习中国哲学史,学生将了解中国思想的源流,并深入探讨其中的重要思想观点和哲学家的贡献。
本教学大纲旨在为教师提供一个指导框架,帮助他们有效地传授中国哲学史的重要内容和概念。
一、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1. 了解中国古代至现代的哲学思想,并能够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2. 熟悉中国哲学史的重要学派和代表性哲学家,理解他们的思想观点和贡献。
3. 掌握中国哲学史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并能够运用它们进行学术研究和讨论。
二、教学内容和安排本课程将按照以下内容和安排进行教学:1. 介绍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脉络,包括先秦、汉代、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时期的主要学派和思想家。
2. 分别探讨每个时期的代表性哲学家及其重要观点,如孔子的儒家思想、老子的道家思想、庄子的自然观、墨子的兼爱思想等。
3. 分析不同学派之间的对话和辩论,以及其对中国思想史的影响。
4. 研究现代中国哲学的发展,包括鲁迅、梁漱溟等现代哲学家的思想。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解,介绍中国哲学史的重要内容和概念。
2. 研讨:以学生为主体,结合教师的引导,讨论重要哲学观点和学派之间的关系。
3. 阅读:布置相关文献阅读任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研究的能力。
4. 研究项目:组织学生开展研究项目,促进其对中国哲学史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四、教材和参考书目教材:- 《中国哲学史导论》,作者:王重民- 《中国哲学史纲要》,作者:李慕白参考书目:- 《中国文化思想史》,作者:黄仁宇- 《中国哲学通史》,作者:冯友兰五、评估方式本课程的评估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平时表现:包括参与讨论、阅读报告等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表现。
2. 期中考试:对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进行考核。
3. 期末论文:学生根据课程内容和阅读材料撰写一篇关于中国哲学史的论文。
4. 学术研究项目:对学生完成的研究项目进行评估,包括研究报告和学术成果展示。
哲学概论教案讲义
哲学概论教案讲义课程名称:哲学概论课程学时:36学时(每周2学时,共18周)课程学分:2学分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哲学的基本概念、主要流派及其传统问题,掌握一定的哲学思维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辨能力。
教学内容及进度:第一周:哲学的基本概念与特点(2学时)-哲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哲学的特点和方法-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第二周:古希腊哲学(2学时)-古希腊哲学的起源与特点-古希腊哲学家的思想及其贡献-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比较第三周:中国古代哲学(2学时)-儒家思想的基本观点与原则-道家思想的基本观点与原则-墨家、法家等其他学派的主要思想第四周:近代哲学(2学时)-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思想-康德的哲学体系及影响-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第五周:现代哲学(2学时)-实用主义与存在主义的思想-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波普尔的科学哲学思想第六周:西方现代哲学(2学时)-分析哲学的基本原理-康德与亚里士多德的比较-尼采的超越与绝对意志第七周:东方现代哲学(2学时)-朱熹与汤用彤的思想比较-对王阳明心学的理解与评价-东方哲学对当代世界的启示第八周:哲学与科学(2学时)-科学哲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哲学与科学的互动关系-科学哲学与科学方法的应用第九周:哲学与宗教(2学时)-哲学对宗教的思考与解释-宗教对哲学的影响与启示-哲学与宗教的对立和融合第十周:哲学与伦理学(2学时)-伦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哲学与伦理学的关系与区别-伦理学对现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第十一周:哲学与政治学(2学时)-政治哲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哲学与政治学的关系与区别-政治哲学在国家治理中的应用第十二周:哲学与艺术(2学时)-哲学对艺术的审美和价值观-艺术对哲学的启示与影响-哲学与艺术的创新与互动第十三周:哲学与教育(2学时)-教育哲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哲学对教育的思考与解释-哲学在教育中的应用与启示第十四周:哲学与社会学(2学时)-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哲学对社会学的启示与批判-哲学与社会学的互动关系第十五周:哲学与心理学(2学时)-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哲学对心理学的思考与解释-心理学对哲学的启示与影响第十六周:哲学与逻辑学(2学时)-逻辑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哲学对逻辑学的启示与争议-逻辑学在哲学中的应用和意义第十七周:哲学与科技(2学时)-哲学对科技的思考与评价-科技对哲学的影响和挑战-哲学在科技发展中的应用与导向第十八周:哲学的实践与发展(2学时)-哲学思维与方法的实践应用-哲学在当代社会中的发展趋势-个人对哲学的理解和感悟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2)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科类基础课。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提炼过程中,逐渐结晶为一系列优秀的文化传统。
这些优秀文化传统对于中国社会的进步和民族的延续、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成为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全面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重视和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深化爱国主义教育,提高青年一代,乃至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以及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都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性工程。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认识和把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意义、方法以及教学的重心和主线,了解关于文化的概念及结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状况、发展历程及主要特质;学习和掌握儒、道、释、易等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组成部份的来源、产生与发展过程、主要思想内容,认识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各自的地位、影响及其固有价值和现代意义。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现实国情,进而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并加以创新,努力使自己逐步成为既掌握现代科学文化、具有现代意识,又具备深厚民族文化素养的现代化建设人才。
三、课程内容改革本课程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兼及其转型与创新。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内容极为丰富。
面对这样一个广博精微的文化体系,在讲授过程中自然不能漫无边际,全面铺开。
虽然“大文化”与“小文化”或文化的表层现象与潜层现象是不可开、相互依存的,但这二者在教学中却不应是并重的关系。
因为我们向学生们介绍文物、艺术、生活习俗等文化现象的目的并不在于这些具体知识本身,而是要使学生透过这些具体的、表层的文化现象理解和把握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涵和价值。
因此,本课程将以潜层文化现象——观念文化作为教学的重心,而辅之以文物、艺术、生活习俗等表层文化现象,渗透其间进行讲授。
《中国哲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哲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哲学课程类别:任意选修课适用专业:法学、社会学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 32学时 2学分其中实验学时: 0 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教学,须使学生了解中国哲学各历史时期主要流派的思想智慧的精华,了解有代表性的中国哲学家的主要哲学智慧观点,使学生增强哲学思维,丰富哲学智慧,以促进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二、课程教学要求中国哲学是中华民族智慧思辨的结晶,它历经数千年的漫长历程,逐步形成了自己有别于世界其他民族哲学智慧的鲜明特征,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宝库。
本课程以中国哲学学派与哲学思想发展为主要线索,力求体现中国哲学智慧的连续性丰富性与多样性,力求将知识传授与智慧开发结合起来,突出介绍每一时代中国哲学思维的智慧精华,以使学生对中国传统哲学智慧的精华有所感悟与把握,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有所帮助。
1.先修课程社会学四、课程教学重、难点理解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以及与西方哲学的根本差别。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讲授与PPT课件相结合六、课程教学内容第1章中国哲学概述(4学时)1.教学内容如何理解哲学,如何理解中国哲学。
2.重、难点提示哲学思维方式的建立第2章中国哲学的起源(4学时)1.教学内容天命观与王官学2.重、难点提示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矛盾运动来理解中国哲学的起源第3章中国哲学分期(2学时)1.教学内容西周六艺,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
2.重、难点提示西周社会的文化特点以及孕育的子学文化胚胎第4章商周天命观(4学时)1.教学内容六艺:《易》《春秋》《礼》《乐》《诗》《书》2.重、难点提示《易》《春秋》的社会功能第5章先秦子学(4学时)1.教学内容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阴阳家。
2.重、难点提示理解先秦子学的文化源头及其特点第6章两汉经学(4学时)1.教学内容社会环境的变迁与儒家经学地位的确立2.重、难点提示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解释经学与子学的关系:以儒家为例第7章魏晋玄学(2学时)1.教学内容玄学的特点与理论贡献2.重、难点提示理解玄学在中国哲学发展中的过度作用。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详解:深度探索华夏文明的精髓一、引言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的课程。
这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不仅涵盖了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更是一个对中国五千年文明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度解读的过程。
本文将深入剖析这门课程的核心内容,帮助读者全面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二、课程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中国文化的基本概念、主要流派和重要历史时期,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理解能力,提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全球视野下的文化自信。
三、课程内容模块1. 中国文化的历史渊源:从远古神话到夏商周的早期国家形成,再到秦汉至明清的朝代更迭,详细解析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文化变迁。
2. 哲学思想:介绍儒家、道家、法家等主要哲学流派的思想内涵,以及它们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3. 文学艺术:重点讲解诗词、散文、小说、戏曲等文学形式,以及书法、绘画、雕塑等艺术表现手法,展示中国美学的独特魅力。
4. 社会生活与习俗: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礼仪、节日、饮食、服饰等方面,揭示中国文化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
5. 传统科技与智慧:探讨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天文历法、医学等领域,展现中国古代科技的辉煌成就。
四、教学方法与评估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提升学习兴趣。
2. 评估方式:除了传统的考试成绩,还将包括课堂参与度、研究报告、小组讨论、文化实践项目等多种形式的评价,全面考察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应用。
五、结语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教学大纲是一个立体且丰富的框架,它旨在引导学生从多元角度去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通过深入学习,学生们不仅能掌握丰富的知识,更能培养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对外文化交流的能力。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大专班).pdf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英文名称:General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课程编号:一、课程的性质、任务1.课程的性质、任务《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是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开设目的在于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现代人文精神,本课程的中心任务在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与综合素质。
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激发学生对于祖国的荣誉感和归属感,进一步陶冶身心,培养在生活中用传统文化的视角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讲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对中国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有较为完整的认识和了解,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提高文化素质和人文修养,3. 适用专业与学时数本课程适用于茅台学院生物工程、白酒酿造工程、酿造工程自动化、企业管理、食品质量与安全等各专业。
总学时48,3学分。
其中理论课40学时,社会考察8学时。
4.主要教学方法与媒体要求: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启发式教学方法,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引导学生多看、多读传统文化著作,配合文化网站等现代化信息的输入,提高教学效率。
本课程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不可能在有限的课时内悉数穷尽,建议将一些适合讨论和交流的知识单元集中于网络教育平台,进行师生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积极性。
二、各章教学内容和要求第一章绪论(2学时)(一)基本内容与要求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与定义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环境与条件第三节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第四节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因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基本精神和产生条件;能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学会从文化的视野观察、分析现实问题。
中国古代哲学 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哲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文)中国古代哲学(英文)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编号:学时:4/每周主编姓名:张永义单位:哲学系职称:副教授主审姓名:单位:职称:授课对象:本科生专业:哲学年级:2编写日期:2002年12月一、课程目的与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是哲学专业的基础课。
主要任务有三:第一,揭示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二,梳理中国古代哲学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第三,总结中国古代哲学在形而上学、认知方法及人生观等领域所获得的成就及洞见。
其目的在于让同学对自己的思想传统有一种同情的了解和客观的评价。
教学基本要求:对一些重要哲学家的思想有一种全面的认识;对一些重要思想流派的演变过程有一个系统的了解;有选择地阅读本学科所涉及的经典文献。
二、课程内容:第一章中国哲学的特质(4学时)1.什么是哲学 2. 中国哲学的特征3. 分期4. 中国哲学史的沿革.本章的重点是对中国古代哲学的特征与沿革有一整体的把握。
第二章儒家(8学时)1.说儒2. 孔子3. 孟子4. 荀子5.《易传》6.《大学》与《中庸》本章的重点是把握先秦儒家的基本精神及思想演变过程.第三章道家(6学时)1.道家在中国哲学史中的地位2. 老子与《道德经》3. 杨朱学派4. 庄子 5. 黄老道家本章的重点是把握先秦道家的基本精神及思想演变过程.第四章墨家(4学时)1.墨家的起源2. 前期墨家3.后期墨家本章重点在了解墨家思想的独特品格以及墨学衰微的原因.第五章法家(2学时)1.法家三派2. 商君书3. 慎到、申不害与韩非4. 法家之法与现代法制本章的重点在了解法家政治哲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第六章名辩思潮(4学时)1.名辩思潮兴起的背景2. 合同异派3. 离坚白派4.儒道墨法对名辩学的评价.本章的重点在了解名家两派学术观点的异同以及名学与逻辑学的关系.第七章两汉经学(4学时)1.什么是经学2. 董仲舒与西汉今文经3. 王充的元气自然论4. 古文经的兴衰.本章重点在了解汉代学术思想变迁的大势、两汉宇宙论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第八章魏晋玄学(6学时)1.玄学兴起的背景 2. 王弼的贵无论3. 阮籍与嵇康4. 郭象的独化论.本章的重点是了解玄学的性质、玄学独特的思想方法以及玄学的发展过程。
1.2哲学的基本问题(j教案)-高二政治《哲学与文化》教案
第一课时代精神的精华1.2哲学的基本问题课标要求:比较哲学思维与日常思维的异同;理解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说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学习目标: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2.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什么。
3.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是什么?4.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5.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定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充分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及历史地位。
政治认同:认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的思想武器。
科学精神: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公共参与:在生活和实践中正确处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反对唯心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教学重难点:哲学的基本问题。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探究活动一:有人说哲学研究宇宙中的大问题,有人说哲学研究人生问题,也有人说哲学研究人类认识的问题。
思考:哲学研究的问题有许多,其中有没有一个贯穿哲学发展始终并且把不同哲学区分开来的基本问题?学生讨论回答:结合教材进行梳理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教师总结:提示:哲学研究的问题有许多,如宇宙、人生、思维等,但是贯穿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出示课题: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一目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议题一: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思维(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如意志、理论、计划、感觉、经验、目的等主观精神。
存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自然的物质:水、石、矿、泥沙、大气、土壤、动植物等。
《西方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西方文化概论》教学大纲西方文化概论教学大纲I.课程信息课程名称:西方文化概论课程学分:3学分课程类型:必修课授课方式:面授II.课程描述西方文化概论是一门研究西方文化的综合性课程。
通过对西方文化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进行概览,学生将获得对西方文化的基本认识和理解。
本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提高跨文化沟通技巧。
III.课程目标1.了解西方文化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2.掌握西方文化的重要元素,如宗教、哲学、艺术等;3.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提高跨文化沟通技巧;4.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和尊重能力;5.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分析能力。
IV.课程内容1.西方文化的定义和特点a.文化的概念和种类;b.西方文化的定义;c.西方文化的特点和影响。
2.古希腊文化a.古希腊文化的起源和发展;b.古希腊哲学、文学和艺术的特点。
3.罗马文化a.罗马文化的起源和发展;b.罗马帝国的文化遗产。
4.基督教文化a.基督教的兴起与发展;b.基督教文化的主要特征。
5.文艺复兴与启蒙时代a.文艺复兴的背景和影响;b.启蒙时代的主要思想和人物。
6.近现代西方文化a.工业革命的文化影响;b.科技和现代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c.当代西方文化的特征和趋势。
V.教学方法1.授课:通过面授讲解的方式,介绍西方文化的起源、发展和演变,引导学生对关键概念进行理解和思考。
2.讨论:组织学生参与小组或全班讨论,深入探讨西方文化的关键问题和案例,培养学生分析和批判思维能力。
3.实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西方文化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马工程《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
马工程《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中国哲学史》是一门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历程的重要学科,旨在通过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想和理论,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提高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
本课程将全面介绍中国哲学史的重要内容和发展脉络,包括先秦诸子、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佛家等不同学派和思想家的主要观点和学说,以及中国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等。
二、课程目标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达到以下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历程,掌握其主要学派和思想家的重要观点和学说;2.提高综合分析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理解和评价不同学派和思想家的观点;3.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4.认识中国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能够运用哲学思维方法解决具体问题。
三、教学内容1.先秦哲学(1)诸子百家的出现和特点;(2)儒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和学说;(3)道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和学说;(4)墨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和学说;(5)法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和学说。
2.秦汉哲学(1)儒家学派的发展和演变;(2)道家学派的发展和演变;(3)墨家学派的发展和演变;(4)法家学派的发展和演变。
3.两晋南北朝哲学(1)佛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和学说;(2)道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和学说;(3)名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和学说;(4)兼容并包的哲学思潮。
4.唐宋哲学(1)儒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和学说;(2)佛教哲学的主要观点和学说;(3)道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和学说;(4)儒释道三家的融合与争鸣。
5.明清哲学(1)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和学说;(2)佛教思想的主要观点和学说;(3)道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和学说;(4)西方哲学对中国哲学的影响。
6.当代哲学(1)中国现代哲学的新探索;(2)西方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3)中国哲学与现代社会的关系;(4)中国哲学的现代价值和意义。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来达到教学目标:1.课堂讲授:通过系统的讲课,向学生传授中国哲学史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中国传统文化教程》-教学大纲.doc
中国传统文化一、课程信息课程编号:A000053课程名称: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性质:公共基础课课程类别:必修先修课程:无学分:2学时:32(28理论+4实训)适用专业(方向):所有专业开课学院:所有学院二、课程简介《中国传统文化》是一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拓展课程,本课程包括:中国传统文化概述、中国传统哲学、中国古代教育、中国传统文学,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中国传统艺术、中国传统生活方式七大专题。
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母体,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中国文化的来源、历史文脉、思想精髓和辉煌成就,学生还会了解到作为一个中国人,将传承怎样的传统文化,并将如何发扬下去。
并且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崇高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以及爱国主义精神,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本课程是专科学生的人文公共选修课课程,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开设,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初步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特征,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培养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能力、审美水平,并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质的目的。
《中国传统文化》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通识必修课,在教学中旨在落实四项根本教育任务:一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讲授,让学生畅游于优秀文化海洋,提高学生对优秀文化的了解和把握。
二是培养提高学生的处世社交能力。
在课程中通过儒家哲学和道家哲学的讲解,为今后的工作生活和处世社交提供方便。
三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在课程中通过传统生活风俗、礼仪的讲解,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是拓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全面的和深远的,通过课程学习,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目标《中国传统文化》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专题内容、主题人物、欣赏经典传统文化、评析中国传统文化主题等环节,促进学生掌握中国传统文化读解的方法:分别从传统文化影响力的视角、文化的研究等角度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分析,以此增强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能力和水平,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哲学课教学大纲
课程号:02330522
课程名称:文化哲学英文名称:Philosophy of curture
周学时:2 学分:2
先修课程:西方哲学史,中国哲学史
【基本目的】第一,通过对文化的结构形态和发展的横向和纵向描述,使学生对文化这一广泛现象有一个总体了解;第二,通过对文化的哲学分析,启发学生对与人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的文化进行深入的哲学认识。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为主,期中进行一次课堂讨论
【内容提要及学时分配】
以下内容每个题目讲授2-4学时,详见教学进度。
一.导言:课程内容概述
第一部分.文化的结构、形态和功能
二.文化的结构成分
三.精神文化
四.社会文化和工艺文化
五.文化的功能
六.文化与文明的类型
第二部分对文化的哲学认识
七.西方文化哲学的历史发展
1.文化定义。
2、文化的发现,3、人的发现,人文主义,4、对文化反思的开始,维科,赫尔德,5、理性主义文化观,康德和新康德主义,总结:文化哲学的古典阶段(理性乐观主义),从古典阶段到现代阶段转变的原因,文化危机;6、现代哲学的文化批判和对新文化模式的探索: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宗教哲学,解释学。
八.文化观的四种类型:价值论文化观;人类学文化观,功能论文化观,符号学文化观。
第三部分文化发展
九.施本格勒的精神文化论及文化发展观
十.汤因比的文化类型论和文化发展观
十一.东西方文化比较(梁漱溟论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
【参考书目】
刘进田《文化哲学导论》,法律出版社,1997;
洪晓楠《文化哲学思潮简论》,上海三联,2000;
衣俊卿《文化哲学》,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M.Каган: Философиякультуры:становлениеиразвитие(卡冈主编《文化哲学的形成和发展》) ,СПб, 1997.
A.КарминКультурология(卡尔明:《文化学》),СПб, 2001.
B.Пивоев: Философиякультуры(皮沃耶夫:《文化哲学》),СПб,2001.
Отфилософиижизникфилософиикультуры(сборник) (《从生命哲学到文化哲学》)СПб,2001.
【成绩评定方法】
1.课堂出席,占总成绩10%;
2.期中课堂讨论,并提交发言提纲,30%
3.期末论文,60%。
文化哲学课教学进度
第一讲导言,课程内容和计划概述
第二讲文化的结构成分
第三讲精神文化(上)含义和特点;神话
第四讲精神文化(下)宗教,哲学,艺术
第五讲社会文化和工艺文化
第六讲文化的功能
第七讲对文化的哲学认识(上)文化的发现与人的发现;人文主义;对文化反思的开始
第八讲对文化的哲学认识(中)理性主义文化观;文化哲学的古典阶段;从古典阶段到现代阶段转变的原因,文化危机
第九讲对文化的哲学认识(下)现代哲学的文化批判和对新文化模式的探索: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宗教哲学,解释学,结构主义,解构主义。
期中课堂讨论:古典文化哲学与现代文化哲学的区别问题
第十讲文化观的四种类型:价值论文化观,人类学文化观,功能论文化观,符号学文化观
第十一讲文化与文明的类型
第十二讲民族文化与民族性格
第十三讲施本格勒的精神文化论和文化发展观
第十四讲汤因比的文明发展机制论
第十五讲梁漱溟的东西方文化比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