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哲学视角的消费主义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哲学视角的消费主义分析
作者:李慧敏
来源:《人民论坛》2016年第11期
【摘要】消费主义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正确看待消费主义,应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既看到其产生的时代必然性和进步性,又要看到其道德上的局限性和危害性。基于这种分析,一方面我们要满足人正当的、合理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要树立消费自觉意识,抵制消费主义不良影响的冲击。
【关键词】消费主义时代进步性道德局限性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消费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为了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要,为了满足人们的消费。但消费主义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近代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物质生产越来越丰裕,大众生活在基本需要方面的匮乏状况已经明显改善,能否生存的忧虑不知不觉转化为怎样生活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再局限于商品的实用性消费,更重视的是意义和文化的消费,消费不仅仅是一种经济行为,更重要的是一种社会和文化心态。此时,消费主义便产生了。法国社会学家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一书中对消费主义进行了界定,即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需要的满足,而是在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的、被刺激出来的欲望的满足。消费主义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后,伴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以不可阻挡的势头向其他发展中国家传播和蔓延,就连中国这样一个有着“精打细算”传统的民族也深受影响,一部分人开始放弃了节俭、理性的消费观念,转而认同和实践消费主义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正确看待消费主义,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既要看到它的时代必然性和进步性,也要看到它道德上的局限性和危害性。
消费主义的时代进步性
从时代发展的角度评价消费主义,就是立足于消费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而不是用当下的标准去衡量。消费主义出现的典型时期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时代。市场经济把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手段,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都是由市场决定的。在市场经济中,个人作为独立主体的身份从事生产活动,个人的劳动及其产品只有通过市场交换和消费才会得到社会承认,个体的价值才能得到实现。“在这种情况下,人的价值转化成了物的价值,人和人的关系采取了物与物的关系、商品和商品的关系,物对人的支配和统治就不可避免地发生”。①但是,消费的发展和人自身的发展也恰恰是在这一时期实现的。
提升了人们的消费境界。消费的本质是满足人的生活需要,但人不仅需要生活,而且需要发展。在历史上,社会生活的改善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往往源于那些超出必需的需要。没有
对超出生理需要的物品的追求,人类就不可能从一般动物状态中解放出来进入文明社会。消费主义的出现,特别是其所推崇的符号消费,打开了人们的消费视野,拓展了人们的消费领域,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积极的社会文化意义。一方面,符号消费使商品越来越具有“文化”内涵,使人在物质满足的同时也获得了精神享受,体现了一种更高的消费格调和消费境界。另一方面,符号消费意味着现代社会已经能够超出维持生存水平的消费,开始加入了文化、感性的因素,消费者不再是简单的理性经济人,而是越来越具有非理性的倾向—当人们不再局限于“使用价值消费”的时候,人们就在一定意义上超越了生物性限制的本质而体现出人的自由的、开放的本质。
推动了人的个性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历史“是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马克思以人的个性为线索,考察了人的发展过程,梳理了消费在人的个性发展不同阶段中的作用。在“人的依赖关系”社会阶段,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人们出售的是家庭消费之外的剩余产品,产品的大部分被家庭成员消费,人们的生产—消费结构处于一种狭隘、封闭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人就无法冲破自身活动的局限性,更没有办法把他人的社会生产能力纳入自身,由此决定了个人同他人的关系只能是政治或血缘上的依附关系,人被束缚于一定的家庭和政治共同体内部,人的个性表达和独立性的实现更是无从谈起。在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独立性阶段,消费和生产开始出现分离,消费通过货币交换来实现,这样以来,人对商品交换及货币的依赖取代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依赖关系。这种生产方式使人们摆脱了狭隘的共同体的束缚,突破了各种形式的人身依附关系,形成了独立的个人和个人的独立人格,为人的独立、自由和平等的实现提供了物质基础。从这个角度看,消费主义是人类发展过程特定阶段的必然现象,相对于过去的时代来讲,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具有重要的历史进步意义。
实现了消费的大众化和公平化。从“消费”的本质角度而言,只有在满足为生存而进行的“消费”之后,才能开启真正意义上人的“消费”。工业革命后,机器生产彻底改变了纯粹依靠人力、蓄力和自然力的生产模式,生产技术的进步使大规模的商品生产成为可能。进入20世纪,福特主义被广泛采用,大批量的生产使大规模消费成为现实,历史进入了一个“丰裕时代”,消费主义应运而生。在这种情况下,整个社会的消费结构和消费模式也随之发生重大变化。工业品的消费不再为少数人或统治集团所独占,而是以大众为对象,大众成为了工业体制的目标,从而促进了消费的大众化。特别是现代媒体广告推动的符号消费和时尚消费,使得现代消费中对审美情趣和精神世界的追求越来越普遍化,人们日常生活日益美学化,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从而打破了艺术与大众的隔膜,使艺术和美学的趣味不再为精英阶层所垄断,体现了现代消费日益公平化的趋势。
消费主义的道德局限性
消费主义最大的道德缺失在于它追求的不是需要,而是欲望,因为人的需要是有限度的,而欲望却是无止境的。为满足欲望而进行的无限消费必然会影响人与自然的和谐,消解传统的消费观念,并最终危及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影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马克思指出:“历史从两个方面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②一部人类自身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与自然界交往、对自然进行改造、利用的历史。进入工业社会以来,人类对自然的掠夺和破坏迅速突破地球所能承受的极限,特别是消费主义的传播无疑使这种情形雪上加霜。在高消费、超前消费等观念的驱使下,人类对自然界的占有呈现出一种非理性的疯狂和贪婪,引发了土地沙化、物种灭绝、环境污染、气候变暖等一系列生态危机。对此,汤因比指出:“如果人类摧毁了生物圈,他将和其他身心合一的生命一样,在生命的大地母亲面前自己遭到灭顶之灾。”③
除此之外,消费主义崇尚商品便捷、美观,不但要求产品的深加工,使产品的劳动成本作为商品的交换价值增加,从而加入了大量的“无意义能量”,而且注重商品的美感分量和符号象征意义,导致商品的过度包装,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目前来看,消费主义的蔓延加剧了地球资源的消耗速度,不仅各种不可再生资源如矿物、石油等遭到毁灭性的破坏,而且各种可再生资源,如土地、森林等也变得不可修复和逆转。环境学家和人类学家对此忧心忡忡,认为消费主义的背后是“人口和资本指数的增长,随之而来的是崩溃”。
消解了传统的消费理念。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在古代社会都主张节俭、适度、节制、均衡的消费观,反对奢靡、挥霍、贪婪和纵欲。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普遍崇尚去奢从俭的消费观念。孔子在《论语》指出:“礼与其奢,宁俭”、“节用而爱人”,主张大到治理国家小到举办仪式都要节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左传》中也提到:“俭,德之共也;奢,恶之大也”,把“俭”和“奢”作为判断人的德性的重要标准。道家要求人们“见素抱扑,少私寡欲”,提倡人们摆脱物欲的束缚,追求内心的安宁和谐。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韩非子在《韩非子·显学》中指出“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把节俭作为衡量贫富的重要尺度,主张克俭、节用。墨家更是把节俭上升到国家兴亡的高度,在《墨子·辞过》中提出了“节俭则倡,淫佚则亡”的理念。在西方古代社会,占主导地位的观念认为人生的价值是对美德或上帝的追求所获得的幸福,而不是对欲望的满足所获得的快乐。甚至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新教伦理通过宣扬禁欲苦行,惩戒奢华懒惰,强调苦行僧式的世俗劳作和克己赎罪,为资本主义积累了原始资本,并使勤勉、刻苦、节俭成了资本主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消费主义出现之后,追求品味、时尚、身份象征的奢侈消费取代了传统生活伦理中的节俭、适度的观念。目前,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发展,特别是新媒体的出现,消费主义借助于计算机网络、电影、电视、广告等现代传媒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迅速、更便捷地传播到世界各地,并日益取得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正当性与控制性,不仅使发达国家的大多数人效仿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而且发展中国家的一部分人也纷纷崇拜、向往和追求这种生活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我消费,故我在”、“不消费就衰退”的信条支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传统的节俭、适度的消费观被彻底抛弃和消解。
危及到人的身心健康发展。消费主义鼓励人们通过消费来寻找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消费成了人们精神满足和自我实现的根本途径。人的价值求证于物的价值,物的价值确证和彰显人的价值。在消费主义价值观诱导下,人成了商品的奴隶,成为了“消费动物”。人们关注当下享乐,忽视对人生意义的思索、对智力发展和自我提升的思考。现实生活中出现的“购物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