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哲学视角的消费主义分析

合集下载

消费观的生态哲学与反思

消费观的生态哲学与反思

消费观的生态哲学与反思消费观是人们对待消费和物质生活的态度和看法,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在当今社会,消费观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话题,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已经从简单的满足需求转变为更复杂的心理需求和社会需求。

在消费观的生态哲学与反思中,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保护环境和坚守道德底线,实现可持续发展。

消费观的生态哲学,即是关注人类自然属性和社会环境属性,追求生态平衡和环境可持续性的消费观。

从环保、能源、可持续性等角度,反思我们的消费行为,更加关注生态和自然环境的保护。

例如,我们可以选择使用环保型产品,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耗。

同时,在消费过程中更加注重产地和制造过程,避免对自然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以此实现生态平衡。

此外,消费观的反思还需要关注道德和伦理方面。

在当前商业市场中,注重商业利益的消费行为已经加深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其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

例如,一些追求低价的商品也可能是由于违法、侵权等非法手段来获得的。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选择理性地消费,注重消费伦理和道德,保障公正、正义、诚实、守信的消费办法。

最后,消费观的反思还需要减少对虚荣和奢侈消费的崇拜。

在当前社会,许多人都被物质享受和个人形象的追逐所左右,热衷于奢侈品和品牌,这会导致浪费和资源的浪费。

因此,在面对物质消费时,我们可以从内心深刻地思考,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物品和服务,并避免过度消费和讲究虚荣。

总之,消费观的生态哲学与反思是一个广泛的话题。

在我们的消费行为中,我们需要思考生态、道德和伦理等方面,注重自然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消费行为更加合理、理性,实现相对优质的生活方式。

当代消费的哲学反思的开题报告

当代消费的哲学反思的开题报告

当代消费的哲学反思的开题报告
题目:当代消费的哲学反思
背景介绍:在当代社会,消费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消费也开始有了不同的看法和态度。

因此,对当代消费进行一定
的哲学反思,对于我们理解消费的本质、消费的意义以及消费的道德问题都具有重要
的意义。

研究目的: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将通过哲学的角度来解析当代消费的本质和意义,探讨消费与道德之间的关系,以期为我们更好地理解消费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启示。

研究内容和方法:本次研究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 当代消费的本质及意义。

通过对消费的定义、发展和变革的考察,解析消费的本质及其对社会和个人的意义。

2. 消费与道德。

通过哲学伦理学的理论分析,探讨消费与道德之间的关系,讨论消费行为是否存在道德问题。

3. 消费反思的启示。

基于以上的分析,从消费者、商家、政府等不同角度出发,提出针对当代消费问题的哲学性思考和启示。

本次研究将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通过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和理论分析,对当代消费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研究价值和意义:本次研究将通过对当代消费进行哲学反思,提出一定的哲学性思考和启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代消费的本质和意义,探讨消费与道德之间的
关系,并在实践中引导我们正确的消费观念和行为模式。

同时,本次研究也为其他相
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

人情消费中所蕴含的哲学思辨

人情消费中所蕴含的哲学思辨

人情消费中所蕴含的哲学思辨作者:张涛来源:《经营管理者·上旬刊》2017年第07期摘要:人情和消费本应是分属于不同领域的关键词,把它们组合在一起就成为了现如今一个社会现象的代名词。

本文试从经济学角度切入,利用社会学、心理学特别是哲学角度对人情消费个案、问题域进行分析,并从“西马主义”的代表—E.弗洛姆的视角进行阐释。

本文批判一种充斥着消费关系的人情和一种建立在人情基础上的消费。

关键词:人情消费弹性需求问题域弗洛姆人情消费问题在哲学领域里十分接近于消费异化问题,而此理论是“西马主义”系列理论的重要部分,弗洛姆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结合精神分析学说对这一问题展开了批判和思辨。

当然人情消费这一问题仅仅从消费异化进行分析是远远不够的,一方面是由于和弗洛姆所处时代的不同而造成的差异性,另一方面是这一问题所揭示出的人性异化、精神缺失说明其应该蕴含着更多的哲学思辨在其中。

一、问题的提出在拜讀Varian的《微观经济学》一书时,我想到如何考虑在人情消费模式下的弹性需求?遵从经济学一般研究方法提供假设:一位同班关系很好的同学加入了KAB创业社,她把一瓶成本为20元人民币的唇膏分别以40元人民币的价格和50元人民币的价格卖给了我和另一位追她的男同学,并且想兜售更多的量给我们两位。

我们假设KAB创业社是要收取成本的10%作为回报的,而那位女同学也要通过控制成本的20%作为利润。

那么问题来了,作为一个“理性的经济人”我们是绝不会以高于20元+20元*10%+20元*20%=26元的价格购买这瓶唇膏的,那么对我来说14元的溢价和对追她的男同学来说惊人的24元的溢价是用来购买了什么?进一步讲,为什么我和追她的男同学还会有10元的差价?再进一步讲,这里面所涉及的弹性需求是怎样?根据理论我们知道,这里所要考察的是我和追她的男同学的需求在多大程度上对价格的变动做出反应,即我们两人的人情需求对价格变更的敏感性水平。

关于当代消费观念现状的哲学分析

关于当代消费观念现状的哲学分析

关于当代消费观念现状的哲学分析作者:宋旭王晓灿来源:《报刊荟萃(上)》2017年第05期摘要: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针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人民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随之而来的新的消费观念的哲学分析。

本文通过对当前社会发生的一些引发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的分析,发现隐藏在这些事件背后的主要原因——消费观念的转变,并针对消费观念的转变进行哲学分析,最后提出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的方法。

关键词:消费观念的转变;积极;消极;建议本人在本科阶段就读于工商管理专业,对于当前社会的经济现状有一定的认识,能够发现许多违背了经济规律的经济事实。

因此,本人针对这些紧贴人们生活的事实进行哲学分析,发现促使这些违背了经济规律的事实发生的原因,即消费观念的转变。

最后根据对其的哲学分析提出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的对策。

一、消费观念的含义以及其改变的必然性“消费观是指人们对消费水平、消费方式等问题的总的态度和总的看法。

”“与生产观、交换观和分配观一样,消费观是经济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种观念,消费观是社会经济现实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但它一旦形成又会反作用于社会经济,并对其产生深刻而重大的影响。

”“‘消费’”一词,按照威廉斯的说法,其最早的含义是‘摧毁、用光、浪费、耗尽’。

”“特伦特大学文化分析系担任社会学和传播学研究型教授费瑟斯通在论及消费文化时指出,作为浪费、过度使用与花费的消费,在对资本主义社会和国家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主义强调中,”“表现的是一种自相矛盾的情形,因此,这样的消费必须加以控制和疏导。

”“古典或传统的经济价值观念总是与短缺联系在一起,但工业资本主义的生产的不断扩大,其结果必然导制过剩。

消费的观念就变得日益重要,这是后工业化生产所必需的前提。

资本主义生产经历过生产过剩导致的经济大萧条,消费的观念就成为后工业资本主义生产的精神支柱。

”“‘消费文化’这个术语是用于强调商品世界及其结构化原则对理解当代社会来说具有核心地位。

”“费瑟斯通指出:‘这里有双层的涵义:首先,就经济的文化维度而言,符号化过程与物质产品的使用,体现的不仅是实用价值,而且还扮演着‘沟通者’的角色;其次,在文化产品的经济方面,文化产品与商品的供给、需求、资本积累、竞争及垄断等市场原则一起,运作于生活方式领域之中。

消费的主体性维度及价值指归——一种马克思哲学视角的分析

消费的主体性维度及价值指归——一种马克思哲学视角的分析

消费的主体性维度及价值指归——一种马克思哲学视角的分

洪波
【期刊名称】《河南社会科学》
【年(卷),期】2009(017)005
【摘要】人的主体性是人在主客关系中的能动性、创造性或主导地位;而消费是满足人的需要的活动,其实质就是人的主体性的实现过程.在马克思看来,无论是在生产领域还是在消费领域,人都应该是作为"真正的人"、"社会的人"而存在,人都应该体现出人作为人应具有的主体性.因此,从马克思主体性的视角来考察消费的本质及价值指归,对于我们今天研究以人为本的和谐消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总页数】3页(P5-7)
【作者】洪波
【作者单位】绍兴文理学院,法学院,浙江,绍兴,312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5
【相关文献】
1.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维度分析——一种反思性的视角 [J], 李海青
2.马克思主义消费观的价值维度 [J], 周贞平;陈春燕
3.消费者感知价值实际维度实证分析——以移动服务消费为例 [J], 陈秋英;陈青兰
4.《资本论》价值形式主体性分析及意义——基于资本批判的维度 [J], 黄怡晨
5.需要、消费与人的本质——基于马克思哲学视角的分析 [J], 洪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面子消费的哲学审视

面子消费的哲学审视

摘要没有需求,就没有生产,而消费则通过刺激生产,把需要再生产出来。

消费是为了满足一定社会关系中人的特定需要。

在中国传统面子文化的熏陶下,人们在消费过程中不知不觉对“面子”产生特殊情结,中国人为体现自己身份而消费的现象比比皆是。

然而,满足于面子需求的人们在精神世界中失去了方向感,把“面子”作为人生的重要追求,把获得面子作为衡量人生成功与否的标志。

本文从哲学视角对面子消费进行审视,考察我国当前消费的现状以及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等问题,并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我国,面子观念深入人心,并逐渐渗透到人们现实生活消费领域,这种普遍存在的面子观折射出面子消费的社会发展现状:人们力争上游地积极主动争取面子进行炫耀消费和曲意逢迎地迎合他人预期的被动保面子进行盲从消费。

面子消费现象普遍存在于社会各个阶层中并深受中国本土传统面子文化的熏陶,是在中国特有人情社会中出现的一种消费现象。

现实社会具有巨大的不确定性和不可知性,消费方式多元化的同时也让主体沉沦在追逐“面子”的泥淖中不辨南北。

面子消费在社会交往中起着维护和发展人际关系的作用,并能使主体获得外在认同、群体归属。

然而,面子消费也存在一系列负面效应,尤其体现在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三个方面:首先在人与自身方面,让主体迷失自我、背离需求,造成主体发展畸形;其次在人与社会方面,减缓社会发展步伐,诱发历史社会矛盾,导致人际关系扭曲;最后在人与自然方面,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与物种灭绝,引发生存环境极度恶化。

面子消费的产生有着极其深刻的根源。

首先面子消费既受到中国特有面子文化的熏陶以及在熟人社会下充满人情色彩的传统文化心理,又有主体在争取面子时欲望膨胀、个性张扬的社会消费心理;其次生产力的提高、经济的发展,物质的丰盛,为面子消费的产生提供可能的社会条件和物质基础;最后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刺激消费的现实需要和在消费主义影响下大众传媒的推波助澜是面子消费发展的社会动力。

庄子人生哲学对当代消费主义思潮的启示

庄子人生哲学对当代消费主义思潮的启示

庄子人生哲学对当代消费主义思潮的启示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生活哲学对当代消费主义思潮有着深刻的启示。

在当代社会中,消费主义思潮泛滥,人们对物质的追求成为了生活的主旋律,而庄子的生活哲学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反思与改变的思路。

庄子的生活哲学提倡逍遥自在的生活态度。

在消费主义社会中,人们常常为了追求更多的物质享受而忙忙碌碌,为了工作、为了攒钱、为了购物而迷失了自我。

而庄子强调的是要追求内心的自由和舒适,以达到心灵的满足和幸福感。

他倡导的“逍遥游”意味着在生活中保有一种自由自在的状态,远离功利主义的追逐,享受自然、独立、自由的生活。

庄子的生活哲学强调自我反省与精神追求。

消费主义思潮使得人们过于注重外在的物质追求,而忽略了内心的精神追求。

庄子则告诫人们,应该时刻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挖掘自己内在的潜力。

他主张追求真理和智慧的境界,通过内心的修炼而获得真正的自我解放。

在当代社会中,我们应该关注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不被物质追求所左右,而是通过自我反省和精神追求,寻找到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庄子的生活哲学强调了审美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生活不仅仅是物质的追求和个人意志的实现,还有审美情趣的培养和人际关系的建立。

庄子强调自然之美和内心的愉悦感,他认为审美的追求和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带给人们更大的幸福。

在当代社会中,我们应该关注自然和艺术的美,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同时注重与他人的积极互动,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庄子的生活哲学提倡的是一种简朴和节制的生活方式。

在消费主义社会中,人们常常为了追求更多的物质而贪得无厌,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而庄子则主张简朴和节制的生活方式,他认为“养生之道在于俭约”。

在当代社会中,我们应该反思自己的消费行为,遵循庄子的理念,以简朴和节制的方式去生活,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庄子的生活哲学对当代消费主义思潮有很多的启示。

它提醒我们要反思和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追求内心的自由与舒适,注重自我反省与精神追求,培养审美情趣和和谐人际关系,以及倡导简朴和节制的生活方式。

休闲消费之哲学批判与审美呈现

休闲消费之哲学批判与审美呈现

休闲消费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进 行的消费活动,如旅游、购物、
娱乐等。
消费主义对休闲消费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使得休闲消费逐渐成为 一种追求物质占有和炫耀的方式

休闲消费的实质和问题
休闲消费的实质是人们在闲暇 时间内对自由时间的合理利用 ,以达到身心愉悦和满足感。
然而,在消费主义的驱动下 ,休闲消费逐渐失去了其本 意,转而成为一种物质占有
建议一:回归休闲消费的本质
休闲消费的本质是满足人类的精神文 化需求,提升生活品质。建议消费者 在选择休闲消费时,回归其本质,注 重体验和享受,而非仅仅追求物质层 面的满足。
VS
在休闲消费过程中,应倡导理性消费 ,避免过度消费和浪费,以实现真正 的休闲和放松。
建议二:提升休闲消费的审美素养
提升消费者的审美素养是促进休闲消费的重要途径。消费者应注重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了解和掌握 艺术、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以更好地欣赏和体验休闲消费带来的美好感受。
审Hale Waihona Puke 与价值的互动休闲消费的审美评判和价值取向相互影响, 共同构成消费者对休闲消费的认知和态度。
03
当代社会休闲消费的现象及分析
现象一:过度消费与心理满足
过度消费
当代社会中,人们往往通过消费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和需求。 然而,过度消费不仅会导致资源浪费,还会给人们带来经济 压力和心理负担。
心理满足
消费行为往往能带来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可能 来自于对物质的追求、对品牌的追求、对新鲜感的追求等。 然而,这种满足感往往是短暂的,无法替代真正的内心需求 。
未来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休闲消费的需求将不断增加,同时也会呈 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未来,休 闲消费将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追求和自我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哲学视角的消费主义分析作者:李慧敏来源:《人民论坛》2016年第11期【摘要】消费主义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正确看待消费主义,应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既看到其产生的时代必然性和进步性,又要看到其道德上的局限性和危害性。

基于这种分析,一方面我们要满足人正当的、合理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要树立消费自觉意识,抵制消费主义不良影响的冲击。

【关键词】消费主义时代进步性道德局限性【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消费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为了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要,为了满足人们的消费。

但消费主义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近代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物质生产越来越丰裕,大众生活在基本需要方面的匮乏状况已经明显改善,能否生存的忧虑不知不觉转化为怎样生活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再局限于商品的实用性消费,更重视的是意义和文化的消费,消费不仅仅是一种经济行为,更重要的是一种社会和文化心态。

此时,消费主义便产生了。

法国社会学家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一书中对消费主义进行了界定,即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需要的满足,而是在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的、被刺激出来的欲望的满足。

消费主义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后,伴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以不可阻挡的势头向其他发展中国家传播和蔓延,就连中国这样一个有着“精打细算”传统的民族也深受影响,一部分人开始放弃了节俭、理性的消费观念,转而认同和实践消费主义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正确看待消费主义,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既要看到它的时代必然性和进步性,也要看到它道德上的局限性和危害性。

消费主义的时代进步性从时代发展的角度评价消费主义,就是立足于消费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而不是用当下的标准去衡量。

消费主义出现的典型时期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时代。

市场经济把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手段,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都是由市场决定的。

在市场经济中,个人作为独立主体的身份从事生产活动,个人的劳动及其产品只有通过市场交换和消费才会得到社会承认,个体的价值才能得到实现。

“在这种情况下,人的价值转化成了物的价值,人和人的关系采取了物与物的关系、商品和商品的关系,物对人的支配和统治就不可避免地发生”。

①但是,消费的发展和人自身的发展也恰恰是在这一时期实现的。

提升了人们的消费境界。

消费的本质是满足人的生活需要,但人不仅需要生活,而且需要发展。

在历史上,社会生活的改善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往往源于那些超出必需的需要。

没有对超出生理需要的物品的追求,人类就不可能从一般动物状态中解放出来进入文明社会。

消费主义的出现,特别是其所推崇的符号消费,打开了人们的消费视野,拓展了人们的消费领域,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积极的社会文化意义。

一方面,符号消费使商品越来越具有“文化”内涵,使人在物质满足的同时也获得了精神享受,体现了一种更高的消费格调和消费境界。

另一方面,符号消费意味着现代社会已经能够超出维持生存水平的消费,开始加入了文化、感性的因素,消费者不再是简单的理性经济人,而是越来越具有非理性的倾向—当人们不再局限于“使用价值消费”的时候,人们就在一定意义上超越了生物性限制的本质而体现出人的自由的、开放的本质。

推动了人的个性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历史“是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

马克思以人的个性为线索,考察了人的发展过程,梳理了消费在人的个性发展不同阶段中的作用。

在“人的依赖关系”社会阶段,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人们出售的是家庭消费之外的剩余产品,产品的大部分被家庭成员消费,人们的生产—消费结构处于一种狭隘、封闭的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人就无法冲破自身活动的局限性,更没有办法把他人的社会生产能力纳入自身,由此决定了个人同他人的关系只能是政治或血缘上的依附关系,人被束缚于一定的家庭和政治共同体内部,人的个性表达和独立性的实现更是无从谈起。

在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独立性阶段,消费和生产开始出现分离,消费通过货币交换来实现,这样以来,人对商品交换及货币的依赖取代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依赖关系。

这种生产方式使人们摆脱了狭隘的共同体的束缚,突破了各种形式的人身依附关系,形成了独立的个人和个人的独立人格,为人的独立、自由和平等的实现提供了物质基础。

从这个角度看,消费主义是人类发展过程特定阶段的必然现象,相对于过去的时代来讲,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具有重要的历史进步意义。

实现了消费的大众化和公平化。

从“消费”的本质角度而言,只有在满足为生存而进行的“消费”之后,才能开启真正意义上人的“消费”。

工业革命后,机器生产彻底改变了纯粹依靠人力、蓄力和自然力的生产模式,生产技术的进步使大规模的商品生产成为可能。

进入20世纪,福特主义被广泛采用,大批量的生产使大规模消费成为现实,历史进入了一个“丰裕时代”,消费主义应运而生。

在这种情况下,整个社会的消费结构和消费模式也随之发生重大变化。

工业品的消费不再为少数人或统治集团所独占,而是以大众为对象,大众成为了工业体制的目标,从而促进了消费的大众化。

特别是现代媒体广告推动的符号消费和时尚消费,使得现代消费中对审美情趣和精神世界的追求越来越普遍化,人们日常生活日益美学化,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从而打破了艺术与大众的隔膜,使艺术和美学的趣味不再为精英阶层所垄断,体现了现代消费日益公平化的趋势。

消费主义的道德局限性消费主义最大的道德缺失在于它追求的不是需要,而是欲望,因为人的需要是有限度的,而欲望却是无止境的。

为满足欲望而进行的无限消费必然会影响人与自然的和谐,消解传统的消费观念,并最终危及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影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马克思指出:“历史从两个方面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

②一部人类自身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与自然界交往、对自然进行改造、利用的历史。

进入工业社会以来,人类对自然的掠夺和破坏迅速突破地球所能承受的极限,特别是消费主义的传播无疑使这种情形雪上加霜。

在高消费、超前消费等观念的驱使下,人类对自然界的占有呈现出一种非理性的疯狂和贪婪,引发了土地沙化、物种灭绝、环境污染、气候变暖等一系列生态危机。

对此,汤因比指出:“如果人类摧毁了生物圈,他将和其他身心合一的生命一样,在生命的大地母亲面前自己遭到灭顶之灾。

”③除此之外,消费主义崇尚商品便捷、美观,不但要求产品的深加工,使产品的劳动成本作为商品的交换价值增加,从而加入了大量的“无意义能量”,而且注重商品的美感分量和符号象征意义,导致商品的过度包装,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

目前来看,消费主义的蔓延加剧了地球资源的消耗速度,不仅各种不可再生资源如矿物、石油等遭到毁灭性的破坏,而且各种可再生资源,如土地、森林等也变得不可修复和逆转。

环境学家和人类学家对此忧心忡忡,认为消费主义的背后是“人口和资本指数的增长,随之而来的是崩溃”。

消解了传统的消费理念。

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在古代社会都主张节俭、适度、节制、均衡的消费观,反对奢靡、挥霍、贪婪和纵欲。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普遍崇尚去奢从俭的消费观念。

孔子在《论语》指出:“礼与其奢,宁俭”、“节用而爱人”,主张大到治理国家小到举办仪式都要节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

《左传》中也提到:“俭,德之共也;奢,恶之大也”,把“俭”和“奢”作为判断人的德性的重要标准。

道家要求人们“见素抱扑,少私寡欲”,提倡人们摆脱物欲的束缚,追求内心的安宁和谐。

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韩非子在《韩非子·显学》中指出“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把节俭作为衡量贫富的重要尺度,主张克俭、节用。

墨家更是把节俭上升到国家兴亡的高度,在《墨子·辞过》中提出了“节俭则倡,淫佚则亡”的理念。

在西方古代社会,占主导地位的观念认为人生的价值是对美德或上帝的追求所获得的幸福,而不是对欲望的满足所获得的快乐。

甚至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新教伦理通过宣扬禁欲苦行,惩戒奢华懒惰,强调苦行僧式的世俗劳作和克己赎罪,为资本主义积累了原始资本,并使勤勉、刻苦、节俭成了资本主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消费主义出现之后,追求品味、时尚、身份象征的奢侈消费取代了传统生活伦理中的节俭、适度的观念。

目前,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发展,特别是新媒体的出现,消费主义借助于计算机网络、电影、电视、广告等现代传媒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迅速、更便捷地传播到世界各地,并日益取得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正当性与控制性,不仅使发达国家的大多数人效仿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而且发展中国家的一部分人也纷纷崇拜、向往和追求这种生活方式。

在这种情况下,“我消费,故我在”、“不消费就衰退”的信条支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传统的节俭、适度的消费观被彻底抛弃和消解。

危及到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消费主义鼓励人们通过消费来寻找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消费成了人们精神满足和自我实现的根本途径。

人的价值求证于物的价值,物的价值确证和彰显人的价值。

在消费主义价值观诱导下,人成了商品的奴隶,成为了“消费动物”。

人们关注当下享乐,忽视对人生意义的思索、对智力发展和自我提升的思考。

现实生活中出现的“购物狂”、“网购成瘾”现象就是生动的写照,他们无法克制自己的购物欲望和消费冲动,逛网店、买东西成了生活的主题和意义,陷入“不购物就难受”的情结中无法自拔。

但是,消费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在暴殄天物和穷奢穷奢极欲的消费活动背后,是越来越多的心理疾病,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

④比如,当下一些富人群体虽然过着高消费的生活,但“郁闷”、“没劲”、“无聊”却成为口头禅,抑郁症、过劳死更是困扰着越来越多的都市人。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这些问题与消费主义的传播与盛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舒马赫指出,“人的需要是无穷无尽的,而无穷无尽的需要只能在精神王国中实现,在物质王国根本不可能实现”。

⑤消费主义企图用物质的满足来为人们提供安身立命之本和精神归属之所,无疑是缘木求鱼,最终结果只能是人们陷入对商品无尽追逐中而疲惫不堪,从而影响身心的健康和谐发展。

满足人的合理消费需求,拒斥消费主义的不良影响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消费主义。

消费主义是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必然现象,也是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的必经阶段。

这是一个不容否定的客观事实,否则我们必然会对以生产力的提高为核心内容的历史进步做出完全否定的价值评价。

但是,消费主义的出现又造成了现代性困境,引发了环境能源危机、道德滑坡、意义迷失等问题,危及人的生存和发展。

“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

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

”⑥因此,对于消费主义,既不能视之为洪水猛兽而躲闪逃避,也不能任其泛滥而无所作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