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实操案例(29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力资源实操案例(29例),物超所值
案例一
绿色化工公司的人力资源计划的编制
白士镝三天前才调到人力资源部当助理,虽然他进入这家专门从事垃圾再生的公司已经有三年了,但是面对桌上那一大堆文件、报表,他还是有点晕头转向:我哪知道我干的是这种事!原来副总经理李勤直接委派他在10天内拟出一份本公司5年的人力资源计划。
其实,白士镝已经把这任务仔细看过好几遍了。他觉得要编制好这个计划,必须考虑以下各项关键因素:
首先是公司现状。公司共有生产与维修工人825人,行政和文秘性白领职员143人,基层与中层管理干部79人,工程技术人员38人,销售人员23人。
其次,据统计,近5年来员工的平均离职率为4%,没理由会有什么改变。不过,不同类型员工的离职率并不一样,生产工人离职率高达8%,而技术和管理干部则只有3%。
再则,按照既定的扩产计划,白领职员和销售员要新增10%~15%,工程技术人员要增加5%~6%,中、基层干部不增也不减,而生产与维修的蓝领工人要增加5%。
有一点特殊情况要考虑:最近本地政府颁发了一项政策,要求当地企业招收新员工时,要优先照顾妇女和下岗职工。公司一直未曾有意地排斥妇女或下岗职工,只要他们来申请,就会按照同一种标准进行选拔,并无歧视,但也未特殊照顾。如今的事实却是,只有一位女销售员,中、基层管理干部除两人是妇女或下岗职工,而且都集中在最低层的劳动岗位上。
白士镝还有7天就得交出计划,其中得包括各类干部和员工的人数,要从外界招收的各业人员的人数以及如何贯彻政府关于照顾妇女与下岗人员政策的计划。
此外,绿色化工公司刚开发出几种有吸引力的新产品,所以预计公司销售额5年内会翻一番,他还得提出一项应变计划以备应付这种快速的增长。
问题:
1、白士镝在编制这项计划时要考虑哪些情况和因素?
2、他该制订一项什么样的招工方案?
3、在预测公司人力资源需求时,他能采取哪些计算技术?
4、在预测公司人力资源供给时,他能运用哪些计算技术?
分析:
1、编制人力资源计划要考虑的因素包括:企业内部(1)企业目标的变化。本例中要充分考虑企业扩产这一目标的改变,以及销售额5年内会翻一番这样一种变化。(2)员工素质的变化。本例中白士镝考虑到了员工数量的变化,而未考虑员工素质的变化。(3)组织形式的变化。本例未考虑。(4)企业最高领导层的理念。本例也未考虑。(5)与企业发展战略的匹配性。本例未考虑。企业外部:(1)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本例未考虑。(2)政府相关政策变化。本例考虑了政府要求照顾下岗职工和女职工的政策。(3)行业发展状况。本例也未考虑。
2、白士镝制定的招工方案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1)招聘的各类人员数量及招聘总数;(2)招聘的各类人员岗位描述;(3)招聘的各类人员要具备的资质条件;(4)招聘的地域和优先条件(本例中下岗人员和妇女优先);(5)招聘程序等。
3、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方法有两大类:主观判断法和定量分析法。主观预测法包括经验推断法和团体预测法(包括德尔菲法和名义团体法);定量分析法包括总体预测法、工作负荷法、趋势预测法、多元回归分析法等。本例中预计5年内企业的业务量(销售额)会翻一番,因此可以用总体预测法进行人力资源需求的定量预测。总体预测法的公式是:
人力资源供给预测包括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预测的方法主要有人员替代法、马尔可夫分析法。本例中给出了各类人员的现有数和离职率,如果给出各类人员升职的概率,就可用马尔可夫分析法进行公司内部人力资源供给的预测。
案例二
仙袂时装公司
位于省城的飞鹏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才5年,但掌握公司70%股权的董事长贾济富却早在15年
前就毅然从原来工作的国营仪表厂停薪留职,下海干起个体户来了。他先凭手艺开个小修理店,后来就改行搞服装贩运,走南闯北,惨淡经营,渐渐发了起来。于是他开始涉足饮食业、娱乐业、物资运输,俨然成了省城知名民营企业家。这时他反而犯起愁来,发觉自己初中学历的底子,越来越不足应付这种大场面了。
一次偶然机会,他邂逅了如今集团公司的总经理戴明旺。老戴并无从商经历,但因在大学教企业管理,有关理论造诣不浅。两人见面,相见恨晚,老贾马上设坛拜相,请戴老师出任公司的总经理。两人优势互补,相得益彰,业务越办越红火。他们甚至办起计算机公司,进入高科技产业。在组建了集团公司后,他们开始做起房地产生意来。四年多前,公司在省城市中心商业街买下一块黄金地段的地皮,并着手在那儿盖起一幢七层的大楼来。其间虽因宏观形势波动,筹资等方面屡遇波折,但如今大楼已建成,只等内部装修了。贾、戴个人商量很久,决定利用此楼,进军时装销售业。在做此战略决策前,他们曾组织过周密调查,发现不仅省城居民,就是邻近中小市、县的居民,如今都改变观念,追求起时髦来了,市场是确实存在的。
有好心的朋友提醒贾、戴两人要三思而行,因为这商业街上已有两三家大型国营百货商店,它们牌老店大,实力雄厚,都有服装部,实在是可怕对手。但贾、戴二人做了调查后认为并不足虑,因为近年来,这些大商场纷纷改用“联营”形式来经营,而联营的伙伴都是本地服装制造商所委托的独家代理商,他们尽量把手头产品售出脱手,于是便参与多家商场联营,卖的却是委托方所生产的同几种服装,这些服装靠规模经济创造优势,以大批量生产来降低成本,因而式样较固定,品种也有限,它们根本不是时装,只是一般服装。至于大商场本身,如今实际上已不从事商业,而是靠实质上是租让店面的“联营”,坐地收租,成了“物业管理”专业户,并不太关心市场经营,过去的商业经验,或已忘却,或已过时,所以实质上并不是在时装业中的竞争者。
但竞争者是有的,那就是那些数量众多的服装个体散户。他们的时装摊散布大街小巷,选购方便,经营灵活,可讨价还价,又满脸堆笑,态度殷勤。可是据贾、戴二人的分析,自己也有巨大优势:位于中心区,店面大,装潢好,有气派,使顾客一见,信任感油然而生。但贾、戴二人认为,自己更大优势是在成本上。因为个体户总是坐飞机南下广、深采购一批新款时装后,马上飞回来,直到售完,又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