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历史学精神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历史学精神

焦润明

(辽宁大学历史系, 辽宁沈阳110036)

〔关键词〕历史学; 精神; 传承; 凝聚力

〔摘要〕历史学是一门以传承人类文化和民族传统为使命, 并以总结过去、面向未来、关怀人类社会进步为取向的人文学科。因而, 其学科精神也与之相适应。历史学精神主要包括尊重客观历史事实的求真精神、探究社会治乱规律的理性精神、学科方法上的兼容精神、品评历史人物的褒贬精神、记录人类文化和民族传统的传承精神、培植民族凝聚力的聚合精神、与文明共进的时代精神、关怀社会生态的人文精神、总结过去面向未来的尚智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历史学是以已经逝去的、不能重现的客观历史过程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人文学科, 体现的是历史学家们本于人类理性判断、以独特的逻辑建构起来的主体化的历史内容。正是基于人类所具有的求知的欲望、探秘的好奇心和保留历史记忆的观念、面向未来的自信心, 才赋予了作为自身总结过去、面向未来的一种意识手段的历史学独特的精神——历史学精神。笔者认为,

探讨历史学精神这一课题, 无论是对重估历史学的价值, 还是强化对历史学重要性的认识, 都

具有重要意义。

一、尊重客观历史事实的求真精神

求真作为一种精神, 是历史学存在的内在要求, 尊重客观历史事实也是中外历史学家们普遍认同的价值准则。作为客观的历史内容, 毕竟是已成为历史定格的内容, 不管其内容好坏、喜欢不喜欢、愿意不愿意, 你都无法改变。历史学尽管是经过史学工作者主观加工过的主体化

的历史, 但却只能对客观历史进行评价和选择, 而不能杜撰。文学作品可以夸张虚构, 历史著作则不允许虚构, 写史贵在求实、求真, 只有秉笔直书才能反映真实的历史事实。

中外史家都曾强调过求真、直书的重要性。刘知几认为, 史家具有“仗气直书, 不避强御”的能力和品德, 才能写出信史来。在西方, 著名实证主义历史学家兰克也主张必须尊重客观事实, 重视第一手历史资料。此外, 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 敢于对过去的史学成说大胆怀疑, 并依据真实史料进行修正和批判, 也是史学求真精神的一种体现。求真精神在史家那里还典型地表现为一种责任、一种秉笔直书的精神。为了求得真实, 使历史更为可信, 就要有勇气不避灾祸, 甚至不怕杀头。中国古代就有齐太史兄弟不惜牺牲生命而直书“崔杼弑其君”、晋太史董狐不畏赵盾权势而书“赵盾弑其君”的直书楷模, 成为千古美谈, 并且成为史学传统。求真是史学的生命, 也是它基本的存在形式, 因为无史学之求真, 即无史学之真; 无史学之真, 则无史学之真之用, 史学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二、探究社会治乱规律的理性精神

探究社会治乱规律是历史学的一种基本精神,“穷探治乱之迹, 上助圣明之鉴”,讲的就是这种精神。

理性活动是接近真理的手段, 借此可以获取严密的知识。历史学作为探讨、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奥秘的一门人文学科, 它反映的是历史学家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一种独特的理性认识。

换句话说, 它反映的是历史学家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所建构起来的一种主观的逻辑的表述体系, 因此, 尽可能真实地复制历史, 无限地去接近客观历史并且说明历史, 就成为历史学家的责。这就赋予了历史学以探究社会发展规律为目的的理性精神。

历史研究作为一种理性活动并非只是一种观念性的内在心理的或精神的过程,它本质上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现实实践活动的一种基本特征。我们用我们的理想来塑造历史, 我们用我们的想象的普遍性来提升特殊性, 我们的科学理性就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得到发展, 我们的理智能力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得到提高。理性活动毕竟是一种有规范的行为或思考,尽管历史学家们受时代以及本身认识水平等各方面的局限, 在探讨历史发展治乱兴替规律时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不同的结论, 然而“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 阐明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却是共同的。

历史学在本质上就是探讨历史上兴替规律的一门学问。例如, 有的史家提出循环历史观,

认为天下治乱兴衰具有循环性, 由天下大乱而达天下大治, 历史遵循着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兴一衰的发展规律; 还有的史家认为历史遵循着进化规律, 历史不断地由低级走向高级, 人类社会不断地从野蛮草昧走向文明繁昌。在马克思那里,人类社会也是不断进步的, 只是不遵循非线性路线, 而是遵循螺旋式上升的轨迹。阐析上述结论不是本文的任务, 这里只想说,他们都体现着不同时代的历史学家们在探讨历史过程中提出的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成果, 其中无不渗透着一种理性精神。在符合人类道德理性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 采摘历史, 探究历史奥秘, 找出推动历史发展背后的动因, 梳理出历史发展不同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 为人类提供经验教训, 这既是人类之所以重视历史的原因之一, 亦是历史学真正价值之所在。

三、学科方法上的兼容精神

历史学是以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作为自己研究对象的, 它有许多独特的个性: 其一是时空性。讲述历史如果抽除了时间和地点, 便失去了它的真实性。其二是描述性。历史是具象的, 因此, 它没办法做到像数学那样的抽象化和符号化, 如果想把历史表述清楚, 那就离不开对历史过程的描述。其三是它的逻辑性。由于历史学本质上是一种主体化的历史, 因此, 对材料的选择, 对事件、人物真伪的辨析等都离不开逻辑推论。当然, 在历史学中所运用的逻辑离不开时间、空间以及材料的对比推导。

历史学与许多学科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狭义上看, 历史辅助科学包括语言学、文字学、古文字学、古文书学或公文学、印章学、钱币学、族谱学或家世学、徽章学或纹章学、年代学、地理学、历史地图学等等; 从广义上看, 历史辅助科学比狭义的辅助学科更多。其中政治学、

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文化学、新闻学、图书馆学、版本学、档案学等学科, 都被近代以来的史学界视为辅助历史研究的最重要的学科。自然科学诸如数学、地质学、天文学、化学、考古学等学科理论和方法也被广泛地吸收到历史学研究中来。被称为史料学派大师的傅斯年就曾主张广泛吸纳自然科学方法。他说:“现在的历史学研究, 已经成了一种各种科学方法之汇集。地质、地理、考古、生物、气象、天文等学, 无一不供给研究历史者以工具。”①至今, 他的这一观点已被学界广泛接受。

近代史学突飞猛进, 吸收并应用了自然科学及社会其它学科的成果和方法。如

观察方法、归纳方法、比较方法、分析方法、综合方法等科学方法, 都被广泛地应用到历史研究中来。对于远古的年代, 用科学的放射性碳素测定法, 就能使模糊的年代得以精确; 对于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 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引入, 进入科学的编目、清理,能使其井然有序; 对于历史上人口消长、社会变迁、经济荣枯, 通过科学的数理统计,就能使其得到清晰的呈现。总之, 历史学随着其他学科的发展而发展, 也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兼容精神, 从而使历史学总能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 不断地改变形态, 生命常青。

四、品评历史人物的抑恶扬善精神

人是社会的主体, 因此, 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历史学就必然要以人为核心,从而, 品评、褒贬历史人物就成为历史学所特有的精神。

历史犹如一个大舞台, 在这座舞台上,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各种人物都做过不同

的表演, 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不同的足迹。其中有些重要的历史人物还会给历史留下里程碑式的痕迹。因此, 历史学家在撰写历史时, 就必然要把他们的事迹如实地记载下来, 并按照自己的价值判断和道德标准或歌颂或批判或贬斥。

褒贬历史人物当然要依据一定准则。纵观古今中外历史学科的发展历程, 褒贬历史人物大致有如下标准: 一是以人类社会进步为标准, 即凡是有利于人类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的就褒, 否则就贬; 二是以特定时代的民族的伦理道德观为标准, 凡是符合这个标准的就褒, 反之就贬; 三是以个人所属阶级的或集团的利益准则为标准,如党派的利益、阶级的利益等, 凡是有利于特定阶级或党派利益的就褒, 反之就贬。尽管品评人物的标准大致有以上三点, 但是基于人类本性的真、善、美, 本于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准却始终是主导性的标准。

品评历史人物的褒贬精神在中国传统史学中曾得到充分地体现。刘知几说过:“史之为务, 申以劝戒, 树之风声。”②即认为历史具有通过劝善惩恶的手段, 以树立良好社会风尚的责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