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诗讲稿

合集下载

第五讲把酒话桑麻——山水田园诗鉴赏(word讲稿及练习)-高中语文古诗鉴赏题材分类系列讲座

第五讲把酒话桑麻——山水田园诗鉴赏(word讲稿及练习)-高中语文古诗鉴赏题材分类系列讲座

第五讲把酒话桑麻——山水田园诗鉴赏一、概念:所谓的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所谓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

中国山水田园诗渊源流长,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

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到了盛唐时代,我国山水田园诗进入了繁荣时期。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成就有三:一是将山水与田园二者结合得更紧密了。

二是形神兼备,物我契合。

三是具有更深厚的思想内涵,寄托了高尚情操和身世之感。

盛唐诗人继承了前代山水田园诗人的成就而又有新的发展,其笔下景物不仅具化工肖物之妙,又能以清新自然的语言传田园之趣味、山水之精神,在山川风物中融入诗人的感情,即景会心,浑然天成。

(山水田园诗是指以自然界的山水景物、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为表现内容的诗歌。

)三、表达的情感内容1.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①王维《汉江临泛》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山翁即山简,晋人,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②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愤怒①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前堂。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杂尘,虚室有余闲。

山水田园诗 演示文稿

山水田园诗 演示文稿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的。
首句直接点明水面平,第二句用比喻的手法,把 水面比作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 (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 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赏析。
一、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 如 高、低、俯、仰 变化
二、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 绘声、绘色。
三、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
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正面描写与侧 面描写相结合;渲染;白描;比兴手法等。 四、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 景交融、以乐景衬哀情
样一种心情。(4)
鉴赏山水田园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一)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即把握诗歌意象 (二)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把握诗中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什么样的生活画 面,画面组合所表现的情境氛围,或借景抒情, 或融情于景,来抒发感情
(三)知人论世,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分析诗歌描写景物的方法
听蜀僧浚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1)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 什么?
“一挥手 ” 写蜀僧弹琴的姿态(动作、技艺); “万壑松 ” 写出了琴声的音乐效果。 (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 重”的理解。 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 ②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 琴声的魅力。
(二)厌恶官场,向往隐逸
• 诗人们通过对山水风光、田园生活的描写,来表达尘世官场的污浊、对现 实的不满,怀才不遇的苦闷,以及对自由的追求和对宁静、平和、隐逸生 活的渴望,抒发一种宁静闲适的生活情趣。

山水诗专题讲座(3)

山水诗专题讲座(3)

山水诗专题讲座(3)第三讲山水诗的景观构成山水是自然的山水,也是历史的山水。

山水有大自然的天才造化,也有人类历史的文化沉淀。

欣赏山水,当然也包括这两个方面: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自然景观会给予人们各种美的感受,间而引发各种由景象催生的情感;人文景观也可以给予人们某些美的感受(古迹、文物、古代建筑之类),而更多的则给予人们以抚古思今的沉思和感慨。

山水诗的写作便不仅仅是对自然美的复述和感叹,也包含对历史、对世事、对人生的思考和眷恋。

1,山水诗中的人文关怀试读唐代诗人胡曾的一首七绝《荆山》:抱玉岩前桂叶稠,碧溪寒水至今流。

空山落日猿声叫,疑是荆人哭未休。

荆山即荆涂山,在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境内。

抱玉岩,又称抱璞岩,即卞和洞,是荆山一处盛景。

抱玉岩有天然卵形巨石横嵌、竖架凌空危悬迭成石洞,洞上方有白云堆,相传为楚人卞和釆玉处,故称卞和洞。

此诗前三句勾勒出荆山秋日景象:抱玉岩石洞前积满落叶,清澈透碧的溪水从古至今一直在这样流淌着。

夕阳慢慢从远处消失,空旷的山谷传来一阵阵猿猴的啼叫。

第二句中至今流三字巧妙引出结句的思古情怀,而一个寒字则为哭未休作了必要的铺垫。

那么,荆人哭什么呢?熟悉和氏壁典故的人都知道,春秋时楚人卞和伐薪于荆山得美玉,他将此玉献给楚王,竟被砍去双脚,他抱着那块玉在荆山下哭了三日三夜。

此段记载见于《韩非子.和氏》。

显然,诗人在观赏荆山风景时想起了此段冤案,感慨不已。

一方面为卞和的不平遭遇深感痛惜,一方面为此种不平遭遇可能还在不断地延续而略感悲哀。

结句的疑字一身兼二义,其一是衔接第三句的猿叫,由猿叫似人哭而想起卞和的哭;其二是衔接第二句的寒水至今流,由寒水还在流联想还有类似卞和的遭遇在延续。

此诗以疑问作结,结出一腔忧伤与悲愤,这是咏山水而兼怀古的笔法。

唐代僧人释仲殊的七绝《润州》是另一种写法:北固楼前一笛风,断云飞出建康宫。

江南二月多芳草,春在蒙蒙细雨中。

润州,治所在今江苏镇江市。

北固楼,即北顾楼,在镇江丹徒县北固山甘露寺内。

山水诗三首王维5说课材料

山水诗三首王维5说课材料
王维的山水诗,不仅体现出画诗的构图、色彩与造型之 美,还充分体现出山光水色在时空瞬变中的神采(shéncǎi), 给自然景色注入了人的气质,人的性格、人的精神,从 而使他的诗形神俱佳、气韵生动。
第十一页,共31页。
唐代山水田园诗形成(xíngchéng) 的原因
1、社会原因 “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大唐帝国
导入新课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开创了前所未有的美学 (měixué)境界。把魏晋以来逐渐发展的山水 诗推进到一个新高峰。王维的山水诗,在 禅宗的影响下,创造出了空寂、幽静、虚 旷的艺术境界,既画意盎然,又禅味十足。 这是盛唐时期其他诗人的作品中所没有的 境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山水诗三首》
第二页,共31页。
王维,被称为“诗佛”,是一 个虔诚的佛教信徒,佛缘殊胜, 躬身修禅,深得禅家三昧,佛 学理论修养也很深厚。
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 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 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取 名维,字摩诘。维摩诘乃是(nǎi shì)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 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 意译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 的人。王维身前就被人称为: “当代诗匠,又精禅理”。死 后得“诗佛”称号。是中国诗 歌史上唯一的诗佛。
第八页,共31页。
王维青少年时期即赋于文学才华。开元九年(721年) 中进士第,为大乐丞。 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后归至长安。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张九龄为中书 令。王维被擢为右拾遗。其时作有《献始兴公》诗,称颂张九龄反对植 党营私和滥施爵赏的政治主张,体现(tǐxiàn)了他当时要求有所作为的心 情。二十四年 (736)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李林甫任中书令,这 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清明到日趋黑暗的转折点。王维对张九龄被贬, 感到非常沮丧,但他并未就此退出官场。开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 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天宝中,王维的官职 逐渐升迁。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他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 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于是随俗浮沉,长期 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山水田园诗优质课件

山水田园诗优质课件
山水田园诗
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
概念解说
所谓的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 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
所谓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 大多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 动为题材。 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
山水诗的常见意象
山、河、泉、溪、桥、 樵夫、渔翁、山客、隐者、 松、竹林、树林、草、各种山中植物、 明月、清风、云雾、霞光、露珠、花草香、 鸟鸣、猿啼等
1. 宁静的晚村暮色图(1分)。在一个长满 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太阳正要 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口咬住一样,淹 没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放牛的孩子横坐在 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乐曲 (1分)。
表达了作者对闲适的田园生活的赞美、向往 、喜爱之情(1分)。
2:①用“满”字写出青草茂盛,池水盈盈; ②“衔”字用拟人手法,化静为动,形象生 动地写出了日落的温暖、灵动;③“浸”字 生动地描绘出了落日和山倒映在水中的景象 。
写景方法与技巧
一、【三结合】:正侧面描写相结合;虚实写相结合;动静结合。 二、【修辞】: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对比、反问、设 问、双关、互文、用典、反复、通感。 三、【表现手法】:渲染、烘托、衬托、反衬、对比、
联想、想象、象征、托物言志、 白描,细节、抑扬、照应、铺垫... 四、【从观察的角度、立足点 、层次来写】:远近高低俯仰平;时 间;空间 五、【感观的角度】:视觉(形色)、听觉(声)、嗅觉(气味) 、味觉、触觉。 六、【色彩】:注重色彩的明暗、多样与谐调。
这些景物和人物的共性特点: 远离尘俗,清幽静谧、清冷荒僻(这与官 场的明争暗斗形成对比,这些景物组合在 一起,为诗人营造出一片清幽静僻,远离 尘俗的天地,与诗人超然世外、宁静淡泊 或自甘寂寞的情怀是和谐统一的)

山水田园诗派 王维《山居秋暝》教学讲稿

山水田园诗派 王维《山居秋暝》教学讲稿

山水田园诗派王维《山居秋暝》教学讲稿一、何谓山水田园诗派?1、东晋末年陶渊明开创田园诗。

2、刘宋时期谢灵运开创山水诗。

3、至盛唐,有一批怀有建功立业的抱负却长期隐居的诗人,多以山水田园为内容互相唱和,诗风较为接近,被称为山水田园诗派。

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

二、山水田园诗产生的原因?1、盛唐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百姓富庶,文人士大夫有足够的条件漫游各地,优游林下,寄情山水;2、佛、道思想影响。

唐代儒、释、道三家并行,不少文人受佛、道出世思想影响,喜欢清静,爱好自然;3、由隐入仕的社会风气。

一些文人为了早做官,先当隐士,闹大知名度以待朝廷征召。

这种被视为“终南捷径”的社会习尚,也刺激了山水田园诗的发展。

三、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王维(一)简介●王维(701—761),字摩诘。

(摩诘是“维摩诘”的省称,意为“净名”或“无垢尘”。

《维摩经》里说维摩诘是一个大乘居士,善于应机化导,为佛典现身说法,是辩才无碍的代表人物。

)●开元九年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盛唐山水诗派的代表诗人,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

●其作品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晚年居于蓝田辋川,以禅悟诗,有“诗佛”之称。

●特点:诗画合一、境界空明、宁静优美、有禅味。

(苏轼曾赞:“味摩诘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省题(居住在山中,时间是秋天天色已晚的时候)2、诗歌意义的分析:(首联)空旷的山野一场秋雨新降,傍晚的天气显得格外清凉幽静。

(颔联)静静的月光把松林照亮,清清的泉水在石上流淌。

(颈联)姑娘们洗罢衣服,笑语喧哗地从竹林里回家去,渔船顺流而下,水上莲叶便摇动起来。

(尾联)春花春草,任凭它枯谢吧,(秋光和春色一样宜人)我要留下享受这无比风光。

3、诗歌意境的分析:●(首联)铺设了整个画面的基调,寥寥数字,精炼准确,极富表现力。

山水 演示文稿

山水 演示文稿

追求。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杜 甫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注]水槛:水边的栏杆,可供垂钓、眺望。在杜甫成都 草堂附近。赊:远。 本诗颈联是为人传诵的名句,南宋叶梦得《石林诗话》 称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之妙”。请你谈谈这两句诗的 “妙”处,并结合全诗说说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这两句诗写细雨轻洒,鱼儿嬉戏于水面;微风吹拂,燕 子斜掠过天空的景象。“出”,写鱼儿的欢欣,“斜”, 写燕子的轻盈。诗人观察细致,遣词自然平易又精巧生 动,描绘草堂环境,字里行间蕴含着对大自然、对春天 的热爱和闲适的心情。
古诗鉴赏分类
山水田园诗
下一页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田园诗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山水诗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水田园诗起源及代表作家:
•表达对人生哲理的感悟,禅意的寄托
喜爱自然,向往自由
鉴赏山水田园诗,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来掌握:
1、把握形象(意象)的特征和寓意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3、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4、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山水田园诗的鉴赏方法:
1、景物特点:清静幽雅,以静为主
2、情景关系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喧”和“狎”。鹊声“喧”为“喧闹、喧哗”之意, 借喜鹊的鸣叫表达对“日出”的喜悦。“狎”是“亲热、 游戏”之意。波平如镜,鸥鸟尽情嬉戏。形象地写出了 动物在雨洗日照后的山中自由、欢快的情景。

山水诗讲座(6)

山水诗讲座(6)

山水诗讲座(6)第六讲原野风光与羁旅情怀1,原野风光的平淡之美山水风光等自然景象,高山俊岭巍峨雄姿,江河湖泊流水雅韵,汪洋大海潮汐壮观,而一马平川的原野,到了诗人的眼里,也会有独特的美景呈现。

比如王安石的这首《出郊》便于川原平淡无奇的普通景象中写出美感来,其诗曰:川原一片绿交加,深树冥冥不见花。

风日有情无处着,初回光景到桑麻。

川原绿遍,深树成阴,只见桑麻,不见鲜花,这些平常景物罗列在一起,也能造出奇观道出美感,这便是化腐朽为神奇、寓美趣于平淡的咏景高手。

如果让一般人来处置这些平常景物,纵使捻断百根胡须也难以写出美感来。

王安石只在这些平常景物中间放上“风日有情无处着”这一句子,美感与诗趣便立马潜涌出来。

周啸天评点此诗说:“‘有情无处着’妙在‘无处着’三字,‘不见花’始‘到桑麻’,似作退步,实饶佳趣。

”(《百代千家绝句诗》)似作退步而实饶佳趣,可谓慧眼洞悉王安石易平淡为神奇的写作手法,评到点子上。

如果说,王安石这首咏赞原野的绝句,其巧妙之处在于从平常的风日中挖掘出一缕精神而呈现美感的话,那么,秦观这首《泗州东城晚望》,则是给平常的山野涂抹上一层色彩而增添更多的诗趣了。

其诗曰:渺渺孤城白水环,釉舻人语夕霏间。

林梢一抹青如画,应是淮流转处山。

秦少游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其诗以清新婉丽和缠绵细腻而着称。

但这首欣赏乡野晚景的绝句,酷有婉丽而脱尽愁绪。

泗州,宋时州名,故城在今江苏于台东北淮河边,后来已沉入洪泽湖里。

晚望,是黄昏时刻向远处眺望。

诗人看到什么呢?孤城,河水,山丘,林木。

也是极为平常的景象。

诗人用什么手法让这平常景象的组合展示美感呢?色彩。

借用画家之彩笔,把淮河的水涂上白色,远处山林抹上青色,晴空彩霞,可以有更多绚丽的色彩留给读者自由想象,自由搭配。

而这一来,山光水色,交织如画,让人想见其美。

秦观此诗,近景是环城的水,中景有大船上隐约可辨的人语,远景是淮河转弯处的山冈、林木及天空彩霞。

近景、远景的交织,动景、静景的渗透,特具诗情画意。

山水田园诗鉴赏(上课)模板讲课讲稿

山水田园诗鉴赏(上课)模板讲课讲稿
山水田园诗鉴赏(上课)模板
①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 。 ――孟浩然《过故人庄》 ②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③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陆游《游山西村》 ④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书怀》 ⑤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崔颢《黄鹤
1.表现对闲适恬淡的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的 诗歌中常描绘的景物有:
炊烟、桑麻、桑榆、桃李、麦苗、葵藿、 豆苗、菊花、鸡、犬、禽雀、眠蚕
2.这类景物的共性特点及情与景的关系: 这些景物都与田园生活密切相关,这些景 物组合在一起,清新优美、宁静和谐、富有生 活气息,与诗人身处其中的悠闲自在和轻松愉 悦的心情是和谐统一的。
②以动衬静 或以静衬动
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籍《入若耶溪》: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蝉噪林逾静,鸟 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2、视觉角度:
① 绘形、绘声、绘色
例如: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过题香西积林寺壁 王维 不知香积寺苏,轼数里入云峰。 古木横无看人成径岭,侧深成山峰何,处钟。 泉声远咽近危高石低,各日不色同冷。青松。 薄暮不空识潭庐曲山,真安面禅目制,毒龙。 安禅:指只身缘心身安然在进此入山清中寂。宁静的境界。
毒龙:佛家比喻邪念妄想。
(一)描写: 1.听觉角度: ①动静结合: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春 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2、伐杜薪甫烧《炭江南畔山中独。步满寻面花尘》灰:烟火黄色四,娘两家鬓花苍满苍蹊十指,黑千。 朵3、万春朵眠压不枝觉晓低,。处留处连闻戏啼蝶鸟时。夜时来舞风,雨自声在,娇花落莺知恰多恰少? 啼4瓜、。。簌酒簌困衣路巾长落惟枣欲花睡,,村日南高村人北渴响漫缫思车茶。。牛敲衣门古试柳问卖野黄人 ②家白。 描:指以简洁、质朴的语言,最简练的笔墨

山水诗整体(上课用)

山水诗整体(上课用)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 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从对方落笔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全诗别出心裁,言在彼而意在此,将诗人自 身对妻子的思念之情通过想像妻子思念他的 情景而更加深刻地表现出来。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终南山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虚与实
蛙声十里出山泉 踏花归去马蹄香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试问闲愁多几许,一川烟柳,满城风絮,梅 子黄时雨。
化虚为实,以实写虚
神仙鬼怪、梦境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梦游天姥吟留别》
山水田园诗歌的常见意象
意象特征:山水草木、鸟语花香、田园风 光、农村景物、农家风貌,以及安逸恬淡 的隐居生活。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衬托( 反衬—以乐衬哀)三结合(动静结合、虚 实结合、正侧),二角度(高低远近;视觉 听觉);一白描。
小试牛刀
绝 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如何赏析山水田园诗
几个重要角度

山水诗讲稿2

山水诗讲稿2

第六讲:古典题材:唐代山水田园诗三、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山水诗到唐代大盛。

首先,唐代经济繁荣、社会安定,为大多数读书人提供了寄傲林泉的物质条件和安逸环境。

其次,唐代南北统一、交通方便,漫游和山水游赏已经成为文人自觉的追求。

唐代的山水诗,可以从两个方面来了解,一类是山水登览游赏诗,一类是在送别、宦游、闲居、行旅、边塞、咏史怀古等诗中的山水景物书写。

第一类登览诗如盛唐名作《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①杜甫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②王维的《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③盛唐时期的山水游赏诗境界阔大、雄浑壮丽、元气淋漓,几乎所有重要的诗人都有山水游赏的佳作,同时也是诗人主体精神和盛唐时代精神的体现。

第二类在送别、宦游、闲居、行旅、边塞、咏史怀古等诗中的山水景物书写。

送别诗,比如诗仙李白的《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④首句“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是写送别之环境,颈联见浮云而思游子之意,当落日而增故人之情,随处点染,看似略不经心,而实则妙夺千古。

宦游诗,比如杜甫的祖父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⑤因美好的春光而引思乡之情,异乡之景愈好,怀乡之情愈浓。

行旅诗,同样是诗仙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⑥颔联写景,用十个字勾勒出了荆门的壮阔景色。

再如诗圣杜甫的《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23、湖口望庐山瀑布水讲稿

23、湖口望庐山瀑布水讲稿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讲稿诗人杜甫流落成都八年,听说家乡被解放的消息,用“漫卷诗书喜欲狂”来表达自己情不自禁的心情。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这首诗,就是诗人张九龄在情不自禁的状态下写就的。

湖口地处江西九江,是鄱阳湖通往长江的出口。

湖口遥对庐山,诗人把庐山比作皇上,把瀑布当作隆恩浩荡,水为上善。

所以用“漫卷诗书”来形容诗人张九龄当时的心情还是贴切的。

公元723年,张说为宰相,张九龄深受器重,引为本家,擢任中书舍人,726年,张说被劾罢相,骤失宰相的依靠,张九龄也被贬为太常少卿,不久又左迁至冀州刺史。

为照顾家乡年老的母亲,张九龄上疏请求改授江南一州。

皇上恩准:“优制许之,改为洪州都督。

”这可了得,如此隆恩,喜不胜狂。

唐朝的洪州,那是滕王的地方,张九龄任都督,不仅是对张九龄品德才学的肯定,更是成就他匡扶天下的宏愿。

后来被皇上任用为宰相就是明证。

诗中,诗人张九龄借景忬情,以庐山瀑布水的为远景,把自已置身于皇恩浩荡之下,不仅显示了诗人的恭敬、崇尚和仰止,又不失为励志图报的真诚。

我先朗读一遍:湖口望庐山瀑布水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首联的二句:“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突出了瀑布的气势、风姿、神采和境界。

以“万丈”显仰望;以“迢迢”谓天远,自天而降,巍峨壮观,气宇轩昂,磅礡伟岸。

灿烂阳光下奔流不息的“红泉”与水雾折射引出“紫氛”异彩的光环,交相辉映,光彩夺目。

这二句是诗人歌的是皇上,颂的是圣明,用什么好词都不为过。

第二联是交流与沟通,在古代,君臣是非常尊崇威严等级的:“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也是诗人的千言和万语。

瀑布奔流直下过,杂树恭立护卫在其旁。

题目中重点提示的一个“水”字,这里水的善意,水的恩泽、水的滋润、水出重云的循环往复都隐含其中。

当然,杂树的苍翠与永恒,恭立与旁衬,矜持与励志也同样召示了诗人的肃然感恩之心。

对照李白的诗《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第十讲 李白的山水诗

第十讲   李白的山水诗

二、李白写山水诗的原因
1、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 自然的表现。李白热爱祖国 河山,所以他可以忘记忧愁, 以极大的热情去写祖国河山。
2、受道家的影响。道家的自然思想使 他要拥抱大自然,与之化为一体。在《山中 问答》中,他诡秘地说:“问余何意栖碧山? 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 地非人间。”世俗不会理解他,他也不属于 世俗的人间。他的神秘的桃花源,就是从碧 山通往梦想的神仙世界,生活在“大块”中, 与大自然元气混沌一片。这种道家、道教的 思想观念随他的社会生活、政治遭际而日益 加深,使他日益爱好大自然山水,也使他的 山水诗里的山水形象不仅表现自我形象,而 且融化为自我形象,使山水形象理想化、狂 想化、个性化了。
4、风格雄伟奇幻,气势磅礴。李白 笔下的山水虽也有幽静秀丽的一面, 但并非主流。由于他思想奇逸浪漫, 个性自由奔放,所以,外化后常使其山 水形象具有飘逸飞动之势,故瞩目雄 山大川,并以气骋词,以实现艺术变形, 表现雄浑的时代精神。峥嵘崔巍的大 山,天外飘来的黄河,飞瀑巨浪,长风 万里,意象无不阔大、超逸、飞动、 瑰奇,以讴歌自然伟力、礼赞高远理 想。
5、李白山水诗具有主观化色彩。李白山 水诗与其说是对自然形貌的逼真描绘,不如说 是按诗人个性被改造和理想化了的图景。他只 求把握整体的。打破时间空间的拘限,按主观 情感的需要处理山水形象、创造独特意象,以 显示强烈的个性色彩。如“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其二)、 “一风三日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官阁”(《横江 词》),都是为逞情适意而使自然物象发生艺术 变形。使自然山水人格化、神奇化,使他顶天 立地的人格和刚直不阿的襟怀表现得更加有力。 如“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峭拔雄伟的高山 形象中闪现的是李白昂首青云、睥睨权贵的傲 岸形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山水诗浅说1,何为山水诗山水诗,是指描写山水景观的诗。

即以自然风光、主要是山川景象为独立的审美客体,抒发着诗人对大自然奇妙造化的惊叹、以及行旅出游所触发的心灵感受,是以欣赏和感悟为主要情调的一类诗篇。

说是山水自然风光,其实也包括自然界里的各种自然景观和人造的景区景点,尤其是有历史积淀的人文古迹等等。

山水,是一个泛指的概念,可以是山,可以是水,也可以是荒原,是沙漠,是田野,不一定非得山和水都同时出现。

而且,诗人笔下所写的山水景观,不一定是亲身经历亲眼所见的实体景象,也可以是间接所见如画作、影视中的景象,乃至诗人梦境所见或自己头脑里虚拟的景象。

简言之,在一首诗里,主题所表达的内容,只要包含有景观的元素、有景趣的内涵、有景悟的色彩者,尽可归入山水诗的范畴。

山水诗是中国古代诗歌长河中最具特色的一大支流。

2,山水诗的由来山水是大自然的杰作。

骚客是性情人的翘楚。

当文人的情感与山水的景观相碰撞、相交触、相濡染,便有诗的衍生,诗的变种。

这变种,便是山水诗的形成。

山水诗的形成一般认为是在东晋时期。

中国人历来受“天人合一”观念的影响,自魏晋以来便形成一种亲近自然、钟情山水的风尚。

这种风尚在东晋时代的江南地区最早流行。

而受流风影响,山水诗便应运而生。

虽然在此之前,从最早的诗三百到战国时期的《楚辞》、乃至汉魏时期的诗赋,均有自然风景描写的片断和章节,如《诗经.大雅.崧高》中的“崧高维岳,骏极于天”;《楚辞.九章.涉江》中的“深林杳以冥冥兮,猿貁(you去声)之所居。

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曹孟德《步出夏门行.观沧海》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陆士衡《赴洛道中作二首》的“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

振策陟崇丘,安辔遵平莽”;等等。

但所有这些自然景物的描写,还只是诗人活动背景及行旅心绪的衬托渲染而己。

到了东晋时期,南迁的中原士族在江南原野纷纷修建庄园,美好的自然景象逐渐进入文人的审美视野,而以老庄哲学为思想基础的玄学也广为流行,这种淡薄名利而亲近自然、追求心与“道”和谐统一的超世观念,促使文人更多地寻求对山水自然风光的欣赏和感悟。

于是,一种把自然景观当作独立审美客体的山水诗便脱颖而出。

按南朝人刘勰的说法,这山水诗的出现是在南朝宋初,所谓“宋初文咏,体有因革,老庄告退,山水方滋”(《文心雕龙.明诗》)。

老庄告退,是指以老聃、庄周思想为特色的玄言诗和游仙诗的逐渐淡出。

山水方滋,是指描写自然景象的山水诗代之而兴。

虽然,以写玄言诗而著称的东晋诗人庾阐、孙绰,及以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形容雪景而被人誉为“咏絮才”的女诗人谢道韫,都已有独立成篇的山水诗问世,如庾阐的《登楚山》、《衡山》、《三月三日》,孙绰的《秋日诗》,谢道韫的《泰山吟》等。

但一是数量不多,还未成气候,二是玄言未了,留老庄虚幻。

真正使山水诗昂首直入诗歌殿堂而使得山水诗其后便盛极一时的是谢灵运和陶渊明。

谢灵运是我国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的著名诗人。

他的山水诗擅长把人带入美好的大自然中去领略一地一景的独特风光,给人以清新开朗的审美意趣。

而陶渊明则在山水诗一类中独创了田园诗分支。

从广义上来说,田园诗也是山水诗,也是对自然风光的欣赏与咏唱。

但田园诗又有自已的特色,因而习惯上有时也把田园诗从山水诗中分离出来。

中国山水诗的写作,到了唐代便蔚为大观,达到一个鼎盛的高峰。

此后便一直影响了诗词界一千多年,使山水诗成为中国古代艺术最有光彩的一颗明珠。

3,山水诗的主要流派和风格特色A,二谢代表的赏景言志的山水诗流派中国山水诗有一个萌生、形成、发展的过程。

在《诗经》和《楚辞》中,自然风物已渐渐成为一种抒情手段了,但还没有成为直接的审美观照对象。

晋宋之际,诗人们将山水作为独立审美对象,山水诗便正式诞生。

谢灵运是山水诗的开创者,谢眺接踵而起,他们所代表的山水诗风在山水诗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也就是从“二谢”开始,中国的山水诗开始走上了“诗言志”的道路,诗中主观与客观、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使山水诗走向成熟。

这是山水诗形成的第一个流派,其写作模式大致遵循开头先叙事、中间重笔状写景、结尾言情或说理的三段式结构,略显呆板。

举如谢灵运的《郡东山望溟海》、《登石门最高顶》,谢眺的《游东田》、《游敬亭山》,都是路数相同的写法。

B,孟、王代表的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流派古代诗人的隐逸情怀最早是从陶渊明的山水田园诗中抒发出来的,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种“物我两忘”的诗句,开创了山水景观的物象与诗人个体精神水乳交融的境界,陶渊明也因此被冠以“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钟嵘《诗品》)的美誉。

这种隐逸情怀在谢灵运、谢眺的诗中也有流露,但却淹没于以“言志”为要旨的理性色彩之中。

唯有到了盛唐时期,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流派中才大放异彩。

孟浩然是有才学却与官场无缘的诗人,一生过的是文人隐居生活,其所作诗篇便有亲近山水自然的韵味。

长期的隐居生活所养成的恬淡胸襟,使他作诗时“遇思入咏,不钩奇抉异”(皮日休语),故其诗作便有冲淡自然不同于初唐雕字琢句的风格。

比孟浩然晚12年的王维是个多才多艺的典型,他工书善画(南宗山水画派开创者),精通音乐(做过大乐丞),深谙禅理(其名维、字摩诘,皆取义于佛经),这使得他在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中,左右逢源,触类旁通,自然而然地把乐律画理和道释义旨融入诗艺,使他的诗兼有音乐美、绘画美及玄机禅味,作品往往是有声有色、有景有情、有韵有味、形神兼备。

以王维、孟浩然为领军人物,还有裴迪、常建、储光羲、卢象、丘为等一大批盛唐诗人,将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推向一个空前绝后的高潮。

其后的刘长卿与大历十才子中的钱起、郎士元、司空曙等中唐诗人也延续了孟、王寄情山水、抒发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风格,使得陶渊明开创而由孟、王发扬光大的隐逸情怀山水田园诗成为影响中国古典诗歌创作最为深广的一大流派。

C,以李白为代表的浪漫色彩的山水诗流派在盛唐的山水诗创作中,李白的山水诗风格,又与孟、王的隐逸情怀显示出较大的区别。

李白独具一格的山水诗创作,将盛唐山水田园诗又推向了时代的另一个高峰。

青年李白爱好辞赋、剑术和豪饮,博览道家、诸子百家奇书和纵横术,养成一种傲岸不桀、放逸不群的游侠情性,这注定了他一生要走隐士兼侠士而成名士的独特之路。

四十多岁时,经推荐被唐玄宗召到长安,作为文学侍从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

但在长安不满两年,李白便愤然离去,继续他的漫游生活,“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

期间,李白游名山大川,留下许多意境深远的山水诗的名篇。

他的诗,改变了传统山水诗固有的形式和规律,开创了中国山水诗的新纪元。

李白山水诗的显著特征是自然山水景物的个性化。

山水诗本来就是诗人审美理想的对象化,是诗人心灵的外化,山水诗必然要表现诗人自我。

但是在陶渊明、在王维、孟浩然等诗人那里,自然山水主要是他们寄托精神,消融苦闷之处所,因而,“自我”也就常常消融在自然景物之中。

而李白是一个强烈追求“自我”展示个性不向权威不向豪贵不向宿命妥协的浪漫诗人,自然山水不只是他寄托精神、消融苦闷的处所,更重要的还是他追求个人自由解放的天地。

强烈的主体意识,使诗人“自我”不是消融隐没在自然山水景物之中,而是使自然积极地表现着诗人自我。

这种风格,在他那些最有个性的诗句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如“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等等。

在这些诗句里,自天而落的黄河,飞流壮观的瀑布,都已融入了诗人狂放不羁、傲岸不群的鲜明个性之中。

李白诗中的自然山水,多带有这种流动飞扬、奔放不羁的特点,更多地显示了一种动态美,这与王维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

如果说,王维在静态的山水中隐没了自我的话,那么,李白则常常借助动态的自然山水而浮现出诗人自我。

D,以杜甫为代表的沉郁悲悯的山水诗流派杜甫是中国古典诗歌一座绕不过的大山,与李白的浪漫情性相比,杜甫的诗显示得更多的是现实主义风格。

这一点既与个人的情性有关,也与诗人的经历有关。

杜甫所处的时代变迁、生活罹难、仕途失意等坎坷经历,使得杜甫的内心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始终存在着激烈的矛盾冲突,于是便造就了诗歌创作中特有的沉郁顿挫风格。

这种风格在杜甫的山水诗中一样表现得非常突出。

杜甫同样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的诗人,漂泊流浪的经历与饱含激情的心灵,也促使他写下了大量的山水诗。

与二谢不同,与王、孟不同,也与李白不同,杜甫在游览和欣赏自然风景时,并没有完全游离于社会之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作为一个有远大抱负的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

正是这一点,使得杜甫笔下的山水诗呈现的是山水实景与山水实景中的真实感受。

杜甫尤其重视在对山川草木的自然本性的客观描写中抒发细腻的情感。

尽管在杜甫的山水诗中也不乏有恬淡娴静的闲适之作(比如《绝句慢兴九首》其七中的“笋根稚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绝句六首》其六中的“江动月移石,溪虚云傍花”,动静皆有闲适之情),但更多的是沉郁悲悯的情调,总是有一种忧国忧民的强烈责任心和使命感融入其中。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俯仰悲身世,溪风为飒然”,这样的诗句,都是在漂泊行走游览山川景象时咏出的。

是所以,在杜甫的山水诗中,离不开对世事人情的关注,离不开对生命意识的表达。

而对百姓生存的关切、对国家兴亡的思考,便让杜甫的山水诗充满悲天悯人的侠义之气。

E,唐代以后的山水诗风格变化走向山水诗在唐代的繁荣达到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也带动了山水画的兴起与繁荣。

山水诗与山水画构成了中国古代艺术的主体。

这一点正是中国艺术文化与西方艺术文化的最大区别。

唐代以后山水诗继续发展,继续繁荣,但没有出现大的群体和新的流派。

宋人爱说理,山水诗便增添了许多议论说理的内容,水平比较高的便有了几分哲理趣味。

比如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陈与义的“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诗僧志南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翁卷的“闲来山上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这些山水诗都闪耀着空灵卓锐的智慧之光。

但水平一般者便降低了山水诗的审美感染力。

明清两代,山水诗依然繁荣,但大体上都没有超越以上四大流派的成就而创出新的风格。

近现代亦然。

但在近现代的山水诗创作中,也有几个诗人的山水诗值得一提。

一个是清末的湖南诗人易顺鼎,少时被视为“神童”,成年后却屡困场屋,五应会试均报罢,无奈以捐官身份步入官场,但仕进艰难。

甲午战争爆发,他几次舍生渡海,欲保台湾,终无功而返。

辛亥革命后一度供职于袁世凯政府。

易顺鼎“生平好游山水”,一生所行不止万里,神州各地几乎都留下了他的脚印。

每到一地必登名山,临胜水,于山水之间讴歌吟唱,留下了大量的山水佳作。

据说他“平生作诗万余首,刊诗集七十二卷”(王森然《易顺鼎先生评传》),约30部,但多已散佚,今存易诗不足三千首(《琴志楼诗集》前言),其中所占比重最大、最具特色的是山水纪游之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