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气及化合物导学案--高一下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第二节氮及其化合物-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2019版)教案
第二节氮及其化合物-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2019版)教案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 教学目的•了解氮及其化合物的基本性质;•掌握氮气的制备、性质及利用;•了解氨的制备、性质及利用;•了解氮的含量测定方法;•掌握硝酸、硫酸和盐酸的性质及常用反应;•了解硝酸盐、硫酸盐及氯化物的检验方法。
2. 教学要求•学生能够正确解释相关的化学术语;•学生能够理解化学反应机理;•学生能够掌握化学实验、仪器和操作基本技能;•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
二、教学内容和过程1.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包括:1.氮气的制备、性质及用途;2.氨的制备、性质及用途;3.气态氮化合物(一氧化二氮、三氮化二钙)的性质与用途;4.氮的含量测定方法;5.硝酸及硝酸盐的制备方法、性质及反应;6.硫酸及硫酸盐的制备方法、性质及反应;7.盐酸及氯化物的制备方法、性质及反应;8.盐酸、氢氯酸及氯化铵的检验方法。
2. 教学过程(1)氮气的制备、性质及用途氮气制备方法:通常通过空气经过压缩、冷却、干燥、吸附等处理后分离氮气得到。
氮气性质与用途:氮气无色、无味、无毒,不燃,不支持燃烧,是一种优良的灭火剂。
氮气在冷却、运输、保护食品、电子工业、珠宝加工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2)氨的制备、性质及用途氨的制备方法:•沸腾氨法:将氨水加热至沸腾并通入气体,通过水汽的输送实现氨的制备;•钙氰胺法:将氨水和氯化钙经过反应得到碳酸钙和氯化氨,再经过脱碳得到氨。
氨的性质:氨气味刺激,容易溶于水,在常压下易液化为无色透明液体。
不易燃烧,在空气中遇火源或高温会爆炸。
氨的用途:氨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原料,广泛应用于化工、农业、医药和制冷技术等方面。
(3)气态氮化合物(一氧化二氮、三氮化二钙)的性质与用途一氧化二氮代表性质:无色、无臭、味微甜,在高温下易自燃。
一氧化二氮用途:一氧化二氮主要用于肺部疾病的治疗,如支气管哮喘和慢阻肺等。
三氮化二钙的性质:三氮化二钙又称氮化钙,是一种白色、无定形的半导体材料,具有优良的导电、磁性、透明性等特性。
第二节 氮及其化合物-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 第二册(2019版)教案
第二节氮及其化合物-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2019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氮分子及其化合物的成键方式;2.了解氮分子在生物和工业上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1.氮的成键方式;2.氨、硝酸和氮肥的结构与应用。
三、教学难点1.硝酸的制备;2.氮肥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重点讲解氮和氮化合物的特点、结构和应用;2.示范法:对氮分子的结构、硝酸的制备和氮肥的应用进行演示;3.练习法: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氮及其化合物的理解和应用。
五、教学内容与步骤1. 氮的特点及成键方式氮是一个化学元素,原子序数为7,属于非金属元素。
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惰性气体,占空气中78%的比例。
氮分子由双原子氮原子(N2)组成,分子中的两个氮原子通过三重键相连。
2. 氨的结构与应用氨是一种无色气体,具有刺激性气味,属于碱性物质。
氨分子的结构为三角形,氮原子和三个氢原子在平面内呈三角形分布。
氨在生产硝酸、合成尿素、制造人工纤维等工业上有广泛应用,在农业上也可作为优质肥料。
3. 硝酸的制备及结构硝酸是一种无色、强酸性液体,为无机化学中的重要化合物。
制备硝酸的常见方法是通过硝化反应,将硝酸盐和浓硫酸反应生成硝酸。
硝酸分子中含有1个氮原子、3个氧原子和1个氢原子。
其中,氮原子与3个氧原子连接形成一个亚硝酰基(NO2),与氢原子连接形成亚硝酸基团(NO3)。
4. 氮肥的应用氮肥是以氮化合物为主要成分的肥料,在农业中有重要的作用。
例如,尿素是一种含氮肥料,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和产量。
在工业上,丙烯腈是一种含氮化合物,可以用于制造丙烯腈纤维。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重点介绍了氮分子及其化合物的特点、结构和应用。
学生通过讲解、演示和练习的形式,理解了氮的成键方式、硝酸的制备和氮肥的应用,达到了教学目标。
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高一化学 5-2-1 氮气和氮氧化物-导学案(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第1课时氮气和氮氧化物一、氮气与氮的固定1.氮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1)氮元素的原子结构氮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_____周期第______族,氮原子最外层有_____个电子,既不容易得到_____个电子,也不容易失去_____个电子。
氮原子一般通过_______________与其他原子相互结合构成物质。
(2)氮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①游离态:主要以_________的形式存在于空气中,约占78%(体积分数)。
②化合态:存在于动植物体内的_________中,土壤、海洋的_________盐和_________盐中。
2.氮气的性质(1)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氮气是_________、_________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_________,_________溶于水。
(2)化学性质氮分子内两个氮原子间以__________________结合,断开该化学键需要_________的能量,所以氮气的化学性质很_________,通常情况下_________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但在_________、_________等条件下,氮气也可以与镁、氧气、氢气等物质发生化合反应。
写出氮气与下列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金属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氮气表现_________性;②氢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氮气表现_________性;③氧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氮气表现_________性。
(3)用途①氮气常用作保护气,如焊接金属、填充灯泡、保存食品等。
②氮气是合成氨、制硝酸的重要原料。
③液氮可用作制冷剂,应用于医学、科技等领域。
3.氮的固定(1)含义:将大气中_________的氮转化为_____________的过程。
(2)分类:①自然固氮:大自然通过_________释放能量将氮气转化为含氮的化合物(高能固氮),或者通过豆科植物的_________将氮气转化为氨(生物固氮)。
5.2.1氮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利用颜色和字体的大小来突出重点知识点和关键词,使板书更加生动和吸引人。
-引入相关的实际应用案例,如化肥工业中氨的合成和尿素的制备,让学生了解氮及其化合物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与总结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在教学方法、策略、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我在讲解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时,采用了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例如,我将氨气(NH3)比喻为“分子级的肥皂”,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其性质。其次,我通过组织课堂活动,如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更加直观地了解了氮及其化合物的制备过程,增强了实践能力。然而,我也意识到在课堂管理方面仍有待改进。部分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纪律问题,如不遵守实验规则、不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等。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制备方法,掌握实验技能。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根据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制备方法,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在行为习惯方面,部分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容易走神。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将在课堂上采取多种互动方式,如提问、小组讨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同时,教师将注重课堂纪律管理,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提高学习效果。
针对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影响,教师将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课堂学习。同时,教师将注重个性化辅导,针对学生的不同问题,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他们在氮及其化合物这一章节上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果。
5.2.3氮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2. 氨气(NH3)的制备、性质和用途,如哈柏-博施法制氨、氨水的制备等;
3. 硝酸(HNO3)的制备、性质和用途,如硝酸的工业制法、硝酸的化学性质等;
4. 氮的氧化物,如NO、NO2等,以及它们对环境的影响;
5. 含氮肥料的作用和种类,如尿素、氨水等。
在观察环节,我会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思维活跃度。我会观察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是否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问题,是否能够与同学进行有效的互动和交流。通过观察,我可以了解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和课堂参与度,从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在测试环节,我会设计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测试题目,如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等。通过学生的答题情况,我可以了解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解深度。
九.课堂
1. 课堂评价
课堂评价通过提问、观察、测试等方式进行。通过提问可以了解学生对氮及其化合物基本概念、制备方法和应用的理解程度,通过观察可以了解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思维活跃度,通过测试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在提问环节,我会提出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问题,如氮气的化学性质、氨气的制备方法、硝酸的制备方法、氮的氧化物和含氮肥料的作用等。通过学生的回答,我可以了解他们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5. 题目:含氮肥料的作用和种类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答案:含氮肥料的主要作用是提供植物所需的氮元素,促进植物生长和发育。常见的含氮肥料有尿素(CO(NH2)2)、氨水(NH3·H2O)和硝酸盐肥料等。尿素是一种有机含氮化合物,通过微生物分解可以释放出氮元素供植物吸收;氨水是一种无机含氮化合物,通过水解可以生成氨气(NH3),供植物吸收;硝酸盐肥料如硝酸钾(KNO3)和硝酸铵(NH4NO3)等,可以直接提供植物所需的氮元素。
5.2氮及其化合物第1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详细介绍氮气、氮的氧化物、氨水和硝酸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 氮及其化合物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 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氮及其化合物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氮及其化合物案例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氮及其化合物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氮及其化合物解决实际问题。
4. 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氮及其化合物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 教学课件:教师需提前准备本节课的教学课件,涵盖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反应和实验操作等内容。课件应简洁明了,突出重点,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6. 作业与评估: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作业,用于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同时,设计评估方法,如课堂问答、实验报告、小组讨论等,以了解学生对氮及其化合物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实验器材:本节课涉及实验操作,需要准备实验器材,如试管、烧杯、滴定管、过滤纸等。确保实验器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提前检查器材是否损坏或缺失,并及时补充。
4. 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如分组讨论区、实验操作台等。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配备实验器材和多媒体设备,以便于学生进行实验和讨论。
2. 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 让学生查找有关氮及其化合物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如氮气固定、氮肥使用等。
5.2.1氮气及氮氧化物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答案:氮气的化学反应包括与氢气反应生成氨气,与氧气反应生成一氧化氮等。氮氧化物的化学反应包括氧化还原反应、酸碱反应等。氮氧化物在催化反应中的应用包括选择性催化氧化、还原等反应。
7. 题目:请简要描述氮气及氮氧化物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答案:氮气在食品包装、医疗、电子工业等方面的应用,氮氧化物在汽车尾气控制、工业排放处理等方面的应用。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氮气及氮氧化物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氮气及氮氧化物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六、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 科普文章:氮气及氮氧化物的科普文章,介绍其在自然界、工业生产和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2.拓展建议:
- 学生可以阅读科普文章,加深对氮气及氮氧化物的理解和认识。
- 观看实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氮气及氮氧化物的制备过程。
- 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氮气及氮氧化物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解决方法。
- 阅读学术文章,了解氮气及氮氧化物在科学研究中的最新进展和应用。
- 学习环境保护资料,提高学生对氮气及氮氧化物对环境影响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氮气及氮氧化物的基本概念。氮气(N2)是地球大气中最丰富的气体,占据了大约78%的比例。它在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应用,例如作为保护气体和焊接辅助气体。氮氧化物(NOx)是一类含有氮和氧的化合物,包括NO、NO2等,它们在汽车尾气排放和工业生产中产生,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有一定影响。
【教案】第五章第二节氮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高一下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氮及其化合物》教案课题名称:氮及其化合物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NO和NO2的物理性质和常见的化学性质;2、初步学会研究物质化学性质的一般方法。
过程与方法:1、能从化合价角度猜想NO2形成硝酸的过程,并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推测出NO2与水反应的产物,进一步总结NO2的化学性质;2、通过对NO形成HNO3过程的分析,从化合价角度总结NO具有还原性,并能推测出NO还具有氧化性,提出验证NO氧化性的具体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依据NO和NO2的化学性质,提出常见的处理氮氧化物废气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认识到研究物质化学性质的一般方法对于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性,体会“化学不是问题,化学解决问题”这句话的涵义。
教学重点:研究物质化学性质的一般方法教学难点:NO2形成HNO3的过程猜想及对验证实验中现象的观察与分析教学方法启发讲授、创设情境、实验探究教学过程流程图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乐山大佛“闭眼流泪”事件介绍酸雨的危害及酸雨造成的经济损失从科学角度思考乐山大佛闭眼的真正原因通过新颖的事件让学生更快的进入到课堂的学习中,通过教师的讲解体会酸雨的危害酸雨的定义、成分及污染物介绍酸雨的定义及主要成分展示中国某天的空气质量日报中的一些常见污染物展示试管中的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气体思考造成硝酸型酸雨和硫酸型酸雨的污染物观察NO和NO2的颜色让学生通过氮氧化物推测可能形成硝酸,通过二氧化硫推测可能形成硫酸,进一步体会元素观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酸雨的形成原因问题1:NO2在大气中如何形成HNO3型酸雨?将学生提出的猜想汇总写在黑板上将实验现象汇总在黑板上教师实验:NO与O2的反应思考NO2形成HNO3的过程,通过小组讨论提出本组的猜想学生对上述猜想进行评价,选出合理的猜想进行实验验证学生实验1:NO2溶于水按照实验过程说明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组进行汇报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相应结论:NO2与水反应生成无色液体和无色气体学生实验2:验证无色气体——向实验1中的试管中通O2观察实验现象,根据现象推测无色气体可能为NO并通过教师演示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通过让学生自己提出NO2形成硝酸型酸雨的猜想,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注意到NO2转化为HNO3过程中N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在评价环节让学生注意到NO2与CO2类别上的不同,为总结NO2的化学性质打下铺垫。
氮及其化合物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高一下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氮及其化合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物》第二课时本节教学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第五章《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第二节《氮及其化合物》的第二课时。
本节内容是典型的元素化合物知识,这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氨和铵盐的性质。
教材通过浓硝酸的的颜色以及氨的喷泉实验,让我们认识氨的的结构和性质。
氨及铵盐是氮组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
氨就是我们身边的元素,我们身边的化肥以及身体中,都有氨及铵盐的影子,通过氨的喷泉实验,引出氨的化学性质,然后通过观察思考、实验探究,认识氨以及铵盐的性质、用途。
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界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
Vwijb4Hj2另外,在氨以及铵盐的生产制造过程中,产生了大气污染物。
我们要严格遵循新课程标准“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的要求,加强环境教育,关注环境问题,要对我们的社会负责,也要对我们的环境负责。
在介绍氨以及铵盐的性质与应用时,不止看到化学对我们带来的好处,也要关注化学对我们带来的负面效果。
而解决环境问题,最终的还要从化学学科入手,找到解决的根本方法。
我们一定要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为解决我们的黄精问题,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本节安排了“氨-----NH3”,“铵盐”,这两部分内容。
学生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掌握氮的氨以及铵盐有关的化学性质。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我们经常在城市的广场上看到美丽的喷泉,那么你知道,在实验室里也可以形成美丽的喷泉吗?这一节课,我们就讲一种可以形成喷泉的物质---NH3。
讲授新课第一节氮及其化合物一、氨-----NH31、氨分子的电子式和结构式:电子式:结构式:氨分子的空间结构:分子形状:三角锥形键角:107°18′分子极性:极性分子2、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密度比空气小,标准状况下密度0.771g/L;易液化,(可作致冷剂);极易溶于水(1体积水溶解约700体积的氨气1:700)。
【教案】氮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一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氮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课题氮及其化合物单位执教教师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氮的原子结构,推断含氮物质可能的化学特性,理解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一氧化氮与氧气反应、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等性质,感受化学变化的奇妙。
核心素养1.根据氮的原子结构知识,应用已经掌握的研究非金属单质性质的基本思路预测氮的化学性质,加强学生能从物质的微观层面理解其组成、结构和性质的联系,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应用”的观念。
2.深刻理解化学、技术、社会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能运用已有知识和方法综合分析化学过程对自然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和积极参与有关化学问题的社会决策。
教学关键教学重点根据氮的结构分析氮可能具有的性质教学难点NO、NO2的化学性质教学方法1+3+5教学手段希沃白板、板书、ppt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意图知识回顾一、氮原子的结构一、氮原子的结构【设问】画出氮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分析氮的原子结构,推断含氮物质可能的化学特性。
思考、交流、分析和书写。
加强学生能从物质的微新知讲授二、氮气三、氮的固定【讲解】氮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二周期、第VA族。
氮原子的最外电子层有5个电子,既不容易得到3个电子,也不容易失去5个电子。
因此,氮原子一般通过共用电子对与其他原子相互结合构成物质。
二、氮气【讲解】1.根据初中所学知识推测氮气的物理性质。
2.强调液氮沸点低。
关联液氮的用途。
【设问】为什么氮气的化学性质很稳定,通常情况下难以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画出氮气的电子式并分析?【讲解】由于氮分子内两个氮原子间以共价三键结合,断开该化学键需要较多的能量,所以氮气的化学性质很稳定,通常情况下难以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无法被大多数生物体直接吸收。
三、氮的固定【设问】思考、交流、分析和书写相关内容。
学生展示交流结果,教师评价和讲解。
【思考】氮是自然界各种生观层面理解其组成、结构和性质的联系,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应用”的观念;能根据物质的微观结构预测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具有的性质和可能发生的变化。
5.2氮及其化合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根据“氮及其化合物”课题,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与“氮及其化合物”课题相关的拓展资源(如书籍、网站、视频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包括:
1.科学探究:培养学生对氮及其化合物性质和反应的探究能力,通过实验和问题解决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证据推理: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对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进行合理的推理和解释,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
3.模型认知:通过学习氮及其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反应,培养学生对化学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之间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模型思维能力。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作用与目的: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知识点。
-视频资源:推荐观看CCTV科教频道的《化学解密》系列节目中的“氮的奇迹”一集,了解氮及其化合物的神奇之处。
-视频资源:推荐观看YouTube上的“The Chemistry of Nitrogen”视频,由美国化学教育专家Karl Haushalter主讲,深入讲解氮及其化合物的化学反应和应用。
2.拓展要求:
3.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对化学实验和科学研究的积极态度得到提升,对氮及其化合物的应用和环境影响产生兴趣。
5.2.1氮及其化合物高一下学期学案(人教版2019)
第五章化学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第二节氮及其化合物第一课时氮气与氮的固定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2.通过实验探究、原理分析,从氮的氧化物的类别及氮的化合价的角度了解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主要性质、用途及相互转化关系,结合真实情境中的应用实例,熟知氮的氧化物溶于水的反应特点,感受化学变化的奇妙。
重点:氮气、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化学性质难点:NO x溶于水的计算(一)氮元素的位置、结构氮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周期、第族。
氮原子的最外电子层有电子,既不容易得到3个电子,也不容易失去5个电子。
因此,氮原子一般通过与其他原子相互结合构成物质【答案】第二ⅤA 5个共用电子对(二)氮元素的存在既有游离态,又有化合态。
氮元素在自然界中主要以的形式存在于空气中(N2约占空气总体积的78%、总质量的75%),部分氮元素存在于动植物体内的中,还有部分氮元素存在于土壤、海洋里的和中【答案】氮分子蛋白质硝酸盐铵盐(三)氮气1.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氮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稍小,难溶于水。
2.化学性质氮分子内两个氮原子间以共价三键(N≡N)结合,断开该化学键需要较多的能量,所以氮气的化学性质很稳定,通常情况下很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但在高温、放电等条件下,氮气也可以与镁、氧气、氢气等物质发生化合反应。
写出氮气与下列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Ⅴ金属镁:Ⅴ氢气:Ⅴ氧气:3.用途(1)氮气常用作保护气,如焊接金属、填充灯泡、保存食品等。
(2)氮气是合成氨、制硝酸的重要原料。
(3)液氮可用作制冷剂,应用于医学、科技等领域。
【答案】N 2+3Mg=====点燃Mg 3N 2 N 2+3H 2高温、高压催化剂2NH 3 N 2+O 2=======放电或高温2NO(四)氮的固定1.含义:将大气中 的氮转化为 的过程。
(2)分类(3)自然界中氮的循环 【答案】游离态 氮的化合物 二、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一)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物理性质序号 氧化物 颜色 状态 气味 水溶性毒性 Ⅴ NO 气态 均有毒ⅤNO 2气态【答案】Ⅴ无色 无味 不溶 Ⅴ红棕色 刺激性气味 易溶 (二)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化学性质 (1)实验探究装置操作在一支50 mL 的注射器里充入20 mLNO ,然后吸入5 mL 水,用乳胶管和弹簧夹封住管口,振荡注射器Ⅴ打开弹簧夹,快速吸入10 mL 空气后夹上弹簧夹 Ⅴ振荡注射器现象 无明显现象【答案】Ⅴ无色气体变为红棕色 Ⅴ红棕色气体逐渐变为无色,注射器活塞向左移动 (2)实验结论及解释ⅤNO 不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但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红棕色的NO 2,化学方程式: ⅤNO 2能与水反应生成无色的NO ,化学方程式: 。
5.2.3氮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氮及其化合物的知识点。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对原子结构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本节课将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氮元素在不同化合物中的性质和反应,从而丰富学生对元素化合物的认识。同时,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5.氮及其化合物的应用
-题型:请列举氮及其化合物的应用。
-答案:氮及其化合物的应用有:氮气在食品工业中用作保护气,防止食品氧化变质;氨气在农业上用作氮肥,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氮元素;硝酸在工业上用作制造炸药的原料,同时也是制造化肥、农药、染料等重要化工产品的基础;氮的氧化物在工业上用作催化剂,促进化学反应的进行。
-氨气: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碱性气体,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造氮肥、合成尿素等。
-硝酸:无色或淡黄色液体,强氧化性、腐蚀性,制造炸药、化肥等。
-氮的氧化物:不同化学性质的化合物,制造硝酸、催化剂等。
2.氮及其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氮气:液化空气法、膜分离法等。
-氨气:哈柏-博施法、合成氨工业等。
-硝酸:硝酸法、硝化法等。
-氮的氧化物:高温下氮气与氧气的反应等。
作用与目的: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氮及其化合物的知识点和技能。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5.2.2氮及其化合物课时2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力,通过学习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使学生能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升学生的实践意识与创新思维。同时,通过实验探究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能力,以及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让学生理解化学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中的重要作用。
4.请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氨气溶于水显碱性。
答案:将氨气通入装有酚酞溶液的试管中,溶液变为红色,表明氨气溶于水显碱性。
5.请根据以下化学反应方程式,计算生成1摩尔硝酸所需的氨气摩尔数。
答案:反应方程式为:4NH3 + 5O2 → 4NO + 6H2O;4NO + 3O2 + 2H2O → 4HNO3。
-实验演示(5分钟):演示氮的氧化物的制备和性质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引导学生参与(2分钟):询问学生对实验现象的理解,解释实验结果。
-讲解氨和铵盐(5分钟):介绍氨和铵盐的化学性质,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分析。
3.巩固练习(10分钟)
-分组讨论:学生分小组,根据所学内容,讨论氮的氧化物和氨、铵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2.2氮及其化合物课时2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氮及其化合物,具体包括氮的氧化物、氨和铵盐的性质及其应用。本节课将重点讲解氮的氧化物的制备、性质以及氨和铵盐的化学性质和用途。 Nhomakorabea拓展与延伸
氮及其化合物导学案高一下学期化学必修第二册
第五章化学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第一节氮及其化合物第一课时氮及其氧化物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通过氮的循环,了解氮气、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主要性质,认识它们在生产中的应用。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通过观察实验,提高获取知识、分析知识、评价知识的能力,通过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从问题和假设出发,设计探究方案,探究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性质,在探究中互利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激发学生透过观察探究本质的兴趣,尊重科学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科学;通过参与探究过程,培养自身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辩证分析能力。
但是,我们要通过切实可行的办法,杜绝污染,还社会一片蓝天净土。
教学重难点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化学性质,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和水的反应。
教学过程【微观探析,“位-构-性”】思考1:请同学们画出氮原子的原子结构图,并指出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得出它的化合价思考2:写出氮气的电子式和结构简式。
【价维二类,预测性质】思考1:请同学找出课本12页图5-9中所涉及的氮元素及含氮物质。
请大家结合图中的含氮物质和元素化合物常用的价类二维图来绘制氮元素的价类二维图。
思考2:根据所你绘制的价类二维图试分析各物质的化学性质(可从物质类别、化合价方面进行分析)思考3:氮气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转化为化合态的氮气?【学习任务一、学习任务二】(实验5-5)实验5-5】①在一支50 mL的注射器里充入20 mL NO,然后吸入5 mL水,用乳胶管和弹簧夹封住管口,振荡注射器。
实验现象:。
原因解释:。
②打开弹簧夹,快速吸入10 mL空气后夹上弹簧夹,观察现象。
振荡注射器,再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原因解释:NO与O2反应生成,气体变为;振荡后NO2溶于水生成和,气体又变为色,同时气体的总体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氮气及化合物
(导学案)
①:复习巩固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学习目标
1、能运用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理解硝酸的氧化性。
2、认识硝酸在相关反应中体现的性质,了解硝酸的保存方法。
3、了解SO2、NO2对大气质量的影响,特别是酸雨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核心素养
1、通过学习硝酸的性质及原子守恒法、电子守恒法的应用,培养学生论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化学核心素养。
2、通过酸雨的形成及防治认识化学对人类的作用,培养学生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化学核心素养。
①:新课导入
硝酸:
1. 物理性质:无色、易挥发、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
2. 化学性质:
a. 浓硝酸见光或受热时发生反应:
b. 贮存一般将浓硝酸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并避光放置于阴凉处
硝酸:
2. 化学性质
① 与Cu反应
【实验】
如图5-14所示,在橡胶塞侧面挖一个凹槽,并嵌入下端卷成螺旋状的铜丝。
向两支具支试管中分别加入2mL浓硝酸和稀硝酸,用橡胶塞塞住试管口,使铜丝与硝酸接触,观察并比较实验现象。
向上拉铜丝,终止反应。
①:课堂练习
1.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A .Al 2O 3熔点高,可用作耐高温材料
B .H 2O 2是无色液体,可用作消毒剂
C .Fe 2(SO 4)3易溶于水,可用作净水剂
D .液氨具有碱性,可用作制冷剂
2.下列实验操作正确且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用甲装置收集SO 2气体
B .用乙装置除去草酸中的乙醇
C .用丙装置制取并收集干燥的氨气
D .用丁装置干燥Cl 2
3.下列物质在常温下接触时,无明显现象的是
A .铁和浓盐酸
B .铁和稀盐酸
C .铁和浓硫酸
D .铁与稀硝酸 4.下列过程中属于人工固氮的是
A .用氨气和二氧化碳合成尿素
B .工业合成氨
C .闪电时,氮气转移为一氧化氮
D .分离液态空气制氮气
5.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 .3NaHCO 溶液中加入稀HCl :2322CO 2H CO H O -++=↑+
B .Cu 溶于稀3HNO :3Cu+8H ++2-
3NO =3Cu 2++2NO↑+4H 2O
C .2Cl 通入NaOH 溶液:22Cl OH Cl ClO H O ---+=++
D .3AlCl 溶液中加入过量稀氨水:332242Al 4NH H O AlO 4NH 2H O +-++⋅=++ 6.下列各组离子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 .K +、NH 4+
、2-4SO 、OH -
B .Na +、H +、HCO 3-、Cl -
C .H +、K +、NO 3-、SO 23-
D .Na +、Ca 2+、-
3NO 、ClO - 7.下列气体既能用碱石灰干燥,又能用浓硫酸干燥的是
A .NH 3
B .SO 2
C .O 2
D .HCl 8.如图是某元素的化合价——物质类型二维图。
其中正盐g 与NaOH 反应可生成f ,d 的相对分子质量比c 大16。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f可经催化氧化生成d
B.c和d都可用排水法收集
C.b的浓溶液具有吸水性,可用来干燥气体
D.实验室制备f时,可以将其浓溶液滴入碱石灰中进行制取
9.下列有关物质用途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液氨可以作制冷剂B.石英是良好的半导体材料C.二氧化硫可以漂白某些有色物质D.氨和硝酸都能用于制造化肥10.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一组离子是
A.Na+、Al3+、Cl-、HCO-
3B.H+、Fe2+、NO-
3
、SO2-
4
C.H+、Mg2+、Cl-、NO-
3D.K+、Ag+、OH-、SO2-
4
11.用下列装置进行实验,能达到相应的实验目的的是
A.乙酸乙酯的制备
B.配制1
24
100mL0.20mol L K SO
-
⋅溶
液
C.快速制取少量氨气
D.气体从a处进入,
用排空气法收集CO
12.A、B、C、D是中学化学中的常见物质,其中A、B、C均含有同一种元素。
在一定条
件下相互转化的关系如图所示(反应中的其他产物已略去)。
请填空:
(1)若B是常见的两性氢氧化物
①若D是强酸,则能确定A中肯定含的离子的化学式是________。
①若D是强碱,则反应①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A是一种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B是汽车尾气之一,遇空气会变色;
则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3)若A、B、C的的焰色反应都呈黄色,D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态酸性氧化物,则反应①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D是生产、生活中用量最大、用途最广的金属单质
①若A可用于自来水消毒,则用A制备漂白粉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若A是某强酸的稀溶液,则A的化学式可能是_________。
14.有一无色气体(可能由O2、N2、CO2、HCl、NH3、H2、NO、NO2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体积为100mL.如图示通过浓硫酸的洗气瓶,发现气体体积减少到一半;通过球形干燥管
后气体呈红棕色,再将该气体完全通入盛满水且倒立于水槽的试管内,发现倒立于水槽的试管内的水位下降后又缓慢上升,最后试管内全部充满液体,由此判断:
(1)球形干燥管内的固体是_________,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
(2)原气体中一定有NH3(50mL)和____________(填两种气体),其体积分别是___________;原气体中一定没有_________.
15.某强酸性溶液X可能含有Al3+、Ba2+、NH4 、Fe2+、Fe3+、CO2-3、SO2-4、SiO2-3、NO-3
中的一种或几种,取该溶液进行实验,其现象及转化如图所示。
反应过程中有一种气体为红棕色。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强酸性条件即可判断溶液X中一定不存在的离子有___________。
(2)溶液X中,关于NO-
的判断一定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
3
a.一定有b.一定没有c.可能有
(3)产生气体A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
(4)转化①发生反应产生的现象为___________。
(5)转化①中生成H 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
(6)若转化①中,D 、H 2O 、O 2三种物质恰好发生化合反应生成E ,则反应中D 与O 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___。
(7)对于不能确定是否存在的离子,可以另取溶液X ,加入下列溶液中的一种,根据现象即可判断,该试剂最好是___________(填序号)。
①NaOH 溶液 ①KSCN 溶液 ①石蕊试剂 ①KMnO 4溶液 ①氯水和KSCN 的混合溶液
答案部分(无解析)
1.A2.A3.C4.B5.B6.D7.C8.D9.B10.C11.C
12.AlO 2- Al(OH)3+OH - =AlO 2-+2H 2O 4NH 3+5O 2=催化剂
4NO+6H 2O OH -+HCO 3-=H 2O+CO 32- 2Cl 2+2Ca(OH)2=CaCl 2+Ca(ClO)2+2H 2O HNO 3 13.Na 2O 2 2CO 2+2Na 2O 2=2Na 2CO 3+O 2 NO 、CO 2 20ml ,30ml O 2、HCl 、NO 2 14.
(1)CO 23-、SiO 23-
(2)b
(3)3Fe 2++NO 3-+4H +=3Fe 3++NO↑+2H 2O (4)红褐色沉淀溶解,溶液呈黄色
(5)Al 3++4OH -=AlO 2-+2H 2O
(6)4①1
(7)①
15. 水玻璃 Na 2CO 3 NaHCO 3 溶液中逐渐有白色絮状沉淀生成,且不断地增加,随后沉淀逐渐溶解最终消失 3Cl 2 + 8NH 3 ==N 2 + 6NH 4Cl C(H +) : C(Al 3+)①C(NH 4+)①C(SO 42-) =1①1 ①2①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