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说课稿 (1)(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说课稿2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湖心亭看雪》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2课的一篇课文,作者是清代作家张岱。
这篇文章以作者在湖心亭观赏雪景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描绘了一幅美丽壮观的雪景图,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结构,品味文章语言,领悟作者的写作技巧等方面。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丰富自己的词汇量,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九年级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但同时,由于课业负担较重,学生可能对文学作品的学习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生能够分析文章结构,品味文章语言,领悟作者的写作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感受自然美景的魅力,培养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结构,品味文章语言,领悟作者的写作技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黑板等教学辅助工具。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湖心亭看雪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掌握生字词。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结构,品味文章语言,领悟作者的写作技巧。
4.启发引导: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解答学生的疑问。
5.情感体验:学生分享自己欣赏课文的过程中的感受,培养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6.课堂小结: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强调重点。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成绩等方面。
九年级语文上册-13《湖心亭看雪》说课稿(部编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13《湖心亭看雪》说课稿(部编版)一、说教材《湖心亭看雪》是一篇文言赏景短文,全文一百五十余字,是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自读课。
要求学生能够通过朗读,理解文章的大意。
另外,作为一篇记游散文,在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志趣。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简练,作者运用白描的手法,描写了西湖的雪后奇景,将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运用对比手法,在文中通过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鲜明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
师生对关键词痴“和独”的解读,自然还会得出世俗所不能理解的情怀”与超脱于尘世万象的情怀”,从而理解文中更丰富的情感。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掌握了一些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作为一篇文言自读课文,学生能够把握叙事线索,快速阅读文章,并能围绕文章的叙事线索理清楚文章大意。
学生七八年级已经学过多篇写景抒情类散文,学生基本能掌握品辞绘情”的游记类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具备通过分析景物特点,体会作者情感的能力,这样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张岱的性情。
二、说教学目标1、能准确熟练地朗读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和写景语句。
2、品味描写雪景的句子,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3、结合写作背景,体会其家国之思。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熟读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2、学习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欣赏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四、说学情《湖心亭看雪》语言浅显易懂,学生借助注释和字典基本能掌握文中的重要词句。
在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游记学习的经验基础上,学生能关注到文中的景和情。
学习难度不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会更强一些。
但是本文的精髓————万籁俱寂、天地苍茫、天人合一的景物描写和文中“痴”的进一步解读,学生还是需要引导体会的。
所以本课的学习主要是学生自主学习、交流、探讨,老师引导、点拨为主。
五、说教法学法1. 诵读法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单元教材分析】1.与其他单元比较:《湖心亭看雪》位于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本单元主题是“游目骋怀”,包括《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3篇写景游记散文,1篇诗词组合。
部编版教材在八、九年级进入文本阅读之后,共安排了七个古诗文单元,从“人文主题”看,本单元与八上第三单元的“山川美景”内容相近,都是“游目”自然的写景名篇,但八上第三单元作品所抒之情相比较更单纯一些,通过描写美景,抒发赞美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之雅趣,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而本单元的作品则更侧重“骋怀”,让情怀在景物描写中尽情展开,彰显旷达高远的人生境界和深厚炽热的家国情怀,是语文教材“立德树人”的肥沃土壤。
2.本单元分析:登亭台楼阁、观湖光山色,纵情山水,可以让人感受自然之美。
本单元所选诗文在描写景物、抒发情感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志趣抱负。
所以,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体会古人寄托于山水名胜中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寻找推动自我行动的现实力量——中华民族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乐感文化,先忧后乐、进退无惧的家国情怀。
(2022新课标对诗文的学习有明确的循序渐进的规定,通过三年学习,到本单元时,学生已经可以通过自主诵读,依据所学知识和课下注释感知文章大意,已经基本掌握文言词语的认知规律,但需升级对文言虚词的认知。
【单元教学目标】根据以上单元教材分析,我制定了本单元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积累、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词和名言警句。
3.体会文言虚词在关联文意、传达语气等方面的作用。
4.引导学生体会古人寄托于山水名胜中的思想感情,感受他们的忧乐情怀。
【课文分析】《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代表作,文章以简洁凝练的笔墨描写了雪后西湖的独特风光,在苍茫广袤的冰雪世界中,写出了作者超凡脱俗的高雅情趣。
文章表面看似写景,实则下雪后西湖之景清新雅致的特点,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
作者出身仕宦家庭,却一生未做官。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说课稿1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湖心亭看雪》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2课的一篇课文,主要描绘了作者在湖心亭观看雪景的美丽景色和心情。
通过对雪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同时,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也值得学生学习和借鉴。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理解和欣赏美丽的自然景色。
但部分学生对于古诗文的阅读和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对于作者的心情和感悟可能难以深入理解,需要教师通过讲解和引导,帮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学生能够学会欣赏自然美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生活的感悟,培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心情和感悟,理解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和视频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课文。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湖心亭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3.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课文内容,重点解析作者的心情和感悟,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互相交流学习。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题和情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
6.课后作业:学生根据课堂学习和讨论,完成相应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上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说课稿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湖心亭看雪》。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计思路和设计理念。
首先,说教材。
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湖心亭看雪》是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所选的古诗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
通过这些文章的阅读学习,不仅能够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而且可以感受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和思考,从而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
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清新雅致的特点,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
(二)教学目标《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根据新课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知识和能力目标:1.阅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难字、难词和一词多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体味文章写作手法及语言风格,体味、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味文章写作手法及语言风格,体味、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三)重点、难点的确立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在学习新知识前,要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困难、心理特征及发展趋向,从而有针对性地确立学习的重难点及教学方法。
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及本文特点和新课标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1. 朗读和背诵全文。
2. 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难点确定为: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湖心亭看雪》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2课的一篇课文,作者是清代作家张岱。
本文以作者在湖心亭观雪的经历为线索,描绘了一幅幽静清雅的雪景图,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对故国往事的怀念。
文章笔调清新,用词精炼,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古典文学作品有一定的认识。
但文中的一些字词和句式对于学生来说可能较为生僻,需要重点讲解。
同时,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把握和文本内涵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准确地背诵课文,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理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结构。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背诵,字词句的理解,文本内涵的把握。
2.难点:作者情感的抒发,文本背景的了解,文中意境的体会。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图片,播放相关音乐,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张岱及其作品,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标题《湖心亭看雪》。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勾画出认为重要的字词,并尝试翻译。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疑问和难点,进行讲解,重点分析课文中的字词句和语法结构。
5.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雪景的喜爱,感受文中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字词和句式。
7.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课文,做好课后练习。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课件12 湖心亭看雪 PPT(附教案、说课稿)

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 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 的相遇都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 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 释然。情绪的变化一波三折,但是都 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 延伸。由从景的角度写景转变为从人 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 来。人的参与,给有可能显得冷寂、 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而人与景的 融合,正是本文的特色。
点此下载
感谢 倾听
学如蜜蜂采蜜,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许多蜜。
教师:文小语
2020年10月9日星期五
到亭上,有 两人铺毡对坐, 一童子烧酒炉正 沸。见余大喜, 曰:“湖中焉得 更有此人?”拉 余同饮。余强饮 三大白而别。问 其姓氏,是金陵 人,客此。
来到湖心亭,竟然 看见还有两位游客,铺 着毡席,相对而坐。一 个小仆正在煮酒 ,炉 火正旺,水也正沸。见 到我,他们喜出望外, 说:“这个时候,在湖 上怎么会碰到像你这样 的人!”随即拉我共饮。 我很高兴,硬喝下三大 杯而后告别。打听他们 的姓名,他们说是金陵 人,现客居这里。
白描用于写人,只需几笔就可 勾勒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 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 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 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 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白描手法写人范例:
“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 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 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 的圆规。”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秋山
望海潮
杨万里
柳永
梧叶新黄柿叶红,更兼乌桕 与丹枫。 只言山色秋萧索,绣出西湖 三四峰。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 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 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 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 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湖心亭看雪》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湖心亭看雪》教案及知识点《湖心亭看雪》是张岱《陶庵梦忆》中的一篇叙事小品,明王朝灭亡后所写,是把自己对故国往事的怀念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山水之中而创作的小品文。
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1.部编版九班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湖心亭看雪》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培育古文的阅读理解力量。
2.品尝写景美句,体会白描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3.通过反复诵读,感悟之痴。
【教学重点】体会白描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和肤浅的故国之思。
【课时支配】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让同学回忆积累的有关西湖的诗句。
老师预设整理:“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适宜”——苏轼,“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白居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林升等诗句。
依据同学回答,老师小结: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顺缠绵。
可是假如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和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读音障碍读中清(要求:声音洪亮,读准字音,吐字清楚)1.找两个同学读课文,同学起来评价,指出问题再朗读;2.生依据多媒体课文停顿划分,听课文示范录音,留意朗读的语气;3.同学依据录音齐读课文。
三、文章大意读中通同学依据自己预习状况找出理解不了的地方小组争论,组内理解不了的地方,提出问题,全班解决。
同学可能提出的问题:1.为什么第一段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了后面又说“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和一个舟子呢?究竟是几个人去的?2.“天与云与山与水”这三个“与”用的太重复了,有点拖沓,改为“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或“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好不好?明确:不好,修改后的句子把四种景物断开了,而原句三个“与”把四种景物相连融合在一起,造成了一种浑然一体、天地苍茫的浩大气概。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说课稿4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说课稿4一. 教材分析《湖心亭看雪》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2课的一篇课文,主要描绘了作者在湖心亭欣赏雪景的美丽画面。
通过对课文的阅读,我们可以了解到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生动地描绘出了湖心亭雪景的优美景色,展示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这篇课文既锻炼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能够理解课文的大致意思。
但是,对于一些生僻词语和古文表达方式,学生可能还存在着理解上的困难。
此外,学生对于雪景的描绘和欣赏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课文的学习来提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掌握生僻词语的意思,理解课文的含义,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课文的描绘手法,使学生学会欣赏自然景观,提高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僻词语的意思。
2.难点:分析课文的描绘手法,欣赏自然景观。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景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湖心亭雪景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阅读理解:让学生自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词语解释:讲解课文中出现的生僻词语,帮助学生掌握词语意思。
4.描绘手法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描绘手法,学会欣赏自然景观。
5.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欣赏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6.课堂小结:对课文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任务,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课文标题《湖心亭看雪》、作者、课文大意等内容,通过板书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说课稿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湖心亭看雪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湖心亭看雪》是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
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新课标的要求,我设计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2、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积累文言字词知识、多形式诵读及背诵教学难点:了解白描手法、赏析文章的思想内容二、说目标《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知识目标:翻译全文并背诵,能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
能力目标:品味雪后西湖奇景,了解本文白描的写作手法。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
三、说方法1、说教法(1)竞赛活动法有位名人曾说过:“教师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与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的确,如何在45分钟中把学生的注意力调集在焦点上,是老师送给学生最好的礼物。
而如何打破文言文课堂教学沉闷的讲析法,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跃思维有所创新,我设计了这堂竞赛活动法,意在用多样性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
(2)朗读法《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所以朗读是必不可少的。
(3)赏析法《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所以带领学生赏析文章是本堂课的重要方法。
2、说学法传统的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往往采用串讲法,师授生记,虽然字字落实,但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第12课《湖心亭看雪》教案【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第12课《湖心亭看雪》教案【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2、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4、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应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性格,理解作者的“痴”。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杭州西湖自古以来以美景而名扬天下,文人墨客慕名而来,纷纷留下颂扬的诗文。
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诵多少?生:背诗句。
预设:此环节可以出示相关图片提示学生吟诵相关诗句。
师:同学们是否感受到了: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
(学生回应)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一片寒冰,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和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课文朗读1、听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2、出示课件,检查预习情况,帮助正音。
3、指名读,检查朗读的正确熟练情况。
三、检查课前翻译,先交流疑难点,再通过下面的方式落实。
第一步(问):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生:作者去湖心亭看雪)2、作者什么时间去的?(此问在于引导学生明确:是:这;更定:晚上八点左右,更:古代的计时单位。
)3、作者是怎样去的?几个人去的?(此文引导学生明确:拏:撑船;毳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拥:穿着、带着;独:独自。
)第二步(出示两张图片,然学生配上原文内容,并说明理由)1、第一幅图:帮助学生理解——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冰花一片弥漫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全2、第二幅图:帮助学生理解——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第三步:出示第二段的翻译,设5处错误,让学生寻找。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4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4篇)《湖心亭看雪》教学教案篇一(一)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背诵课文。
(二)能力目标1.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教学重点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
2、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
教学关键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质疑点拨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时一课时教学内容与过程一、导入新课:二、检查预习1、简介作者: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浙江山阴人。
明末清初文学家。
明朝灭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隐居山中专心从事著述。
主要作品有《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录》。
书中缅怀昔日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
在晚明小品文中独树一帜。
2、掌握体裁:小品是一种寓有抒情意味和讽刺性的短小散文,也是随笔、杂感等杂文的别称。
形式比较活泼,题材广泛,风格多样。
从时代上看,有六朝小品、唐人小品、明清小品等。
本文是小品文,同时也是一篇游记。
3、读准注音:崇祯更定拏毳衣雾凇沆砀一芥毡更有喃喃4、解释实词:绝拏毳衣雾凇沆砀一白一芥焉得更强饮大白客此及三、走进课文1、老师范读2、同学读课文,以组为单位疏通课文,提出疑问。
3、疏通文意。
四、赏析课文1、初探叙事内容(1)归纳记叙要素A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更定B地点:西湖湖心亭谁来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一下湖心亭正如同学们所介绍,湖心亭四面环水,绿水盈盈环抱,青山苍苍遥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湖心亭看雪说课稿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湖心亭看雪说课稿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篇描写自然风光的山水散文,作者张岱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湖心亭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充满了画意。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丰富自己的词汇量,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阅读和写作基础,对于山水散文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是,由于年龄和经历的限制,他们对于文中描绘的湖心亭的美景可能缺乏直观的感受。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手段,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湖心亭美景的直观印象,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意思。
2.难点:领悟作者通过描绘湖心亭的美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湖心亭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湖心亭的认识和印象,从而引出今天的课文《湖心亭看雪》。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意思。
3.合作学习: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共同解决一些疑难问题。
4.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领悟作者通过描绘湖心亭的美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5.课堂小结: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强调一些重点知识点,布置课后作业。
第13课《湖心亭看雪》说课稿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湖心亭看雪》,本文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
作者张岱生于浙江绍兴,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
现在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学法、教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本次说课。
一、说教材在这里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湖心亭看雪》是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的一篇略读课文。
全文自然成章,毫无雕琢之感。
本文最大的特点就是文笔简练,不足二百字的文章,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
本单元所选均为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鉴于以上课文的分析,根据课程改革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
我们先来看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要重视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与情感之间的联系。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2、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全文,借助工具书、注释疏通文意,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识。
(2)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即白描手法。
(3)通过重点词句的反复诵读分析来理解作者的心情和对西湖的特殊感情。
接着我们来看一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首先明确重点: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然后把握难点:通过三读,让学生读出文中的情景,情境以及作者的心情二、说学情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鉴于课文篇幅较短,因此课文的基本知识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和探究,授课的侧重点放在诵读、鉴赏方面。
但是,由于仍有部分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较低。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还应通过激趣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度的注意力。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结合本文特点,我选择了以下学法和教法。
我们先来看一看本节课的学法。
《新课标》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渗透给学生的学法有以下三种:1、自主学习法:读的过程中勾画出文段中有疑问的语句,以培养学生勤于动笔,积极读书的良好习惯。
九年级语文上册13湖心亭看雪课件(1)

西湖奇景
家国旧梦
湖心亭看雪 【明末清初】 张岱 崇祯(zhēn)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gēng )定矣,余挐(ná) 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sōng)沆砀(hàng dàng),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都云作者痴,吾解其中味
课后作业
本文有几处前后矛盾和饱受争议的地方,比如前文提到的“强饮三大白”是尽力还是委曲?偶遇金陵客对于张岱是一种惊喜还是一份打扰?“舟中人两三粒”和“独往湖心亭”是否矛盾冲突?“更定”之时到底是一天的哪个时辰?请同学自选论题,查阅相关资料,写一篇800字以上的读书小论文。
全文有没有自相矛盾的地方?
崇祯 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 一小舟,拥毳 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 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644年,崇祯十七年明朝灭亡,清朝建立。同年,张岱反清复明失败,逃入山中著书。
1647年左右,张岱写《湖心亭看雪》。
材料一:张岱一生与西湖结下不解之缘。他四岁第一次随祖父游杭州,此后八岁、十一岁的时候两次游杭州,二十八岁在杭州读书,三十岁时往返于绍兴与杭州之间,四十多岁时多次游览西湖,明亡后,在五十多岁的时候两次游览西湖。材料二:《西湖梦寻》自序中 :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明亡后)至断桥一望,凡往日之弱柳夭桃、歌楼舞榭,如洪水淹没,百不存一矣。材料三:金陵即南京,乃明朝开国国都。
雪: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心中
怎一个“痴”字了得!
第13课《湖心亭看雪》说课稿课件(19张PPT)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18
敬请指正,谢谢!
19
举例: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12
3.一切景语皆情语,透过文字勾勒的雪景,你 能隐隐约约感到作者具有怎样的品性吗?
超凡脱俗、孤独 4.用心读这段写景的句子,再现其中苍茫旷远 的意境,体味作者超凡脱俗情趣和深藏其中的孤独 感。 (设计意图: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个版 块意在交给学生捕捉课文信息的方法之一,从文题 入手获悉文本内容。其次,运用替换比较法引导学 生深入思考,借助反复的比对朗读,感知白描手法 的妙处,体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情趣情感。)
——《〈陶庵梦忆〉自序》
(设计意图:通过抓文眼“痴”,补充资料,教师点拨 既引导学生学习解读文本的另外两个方法,也深入研读文本, 体会作者的痴情,这是对本课难点的进一步突破。)
15
课后的反思总结有利于知识的巩固、 提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反思,再次强化本 节课内容要点加深对课文主题思想认识,从 而很好地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同时,引 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
16
必做题:1.课下背诵《湖心亭看雪》, 选做题:
1.搜集运用白描手法的语段,体味白描妙处。 2.尝试用白描的手法描写一位你熟悉的人物 或景致。
(设计意图:“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 求”难易结合,分层指导,因材施教,让不同层次 的学生在学习中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
17
景
行 痴心
人
高雅情趣,故国之思
品析语言,引导学生学会读书。
世,了解作者的身世
经历,有助于学生对作者流露情感的把握
和理解。
8
学法上我贯彻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指导思想,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采用如下学法:
秋人教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说课稿

秋人教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湖心亭看雪》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古文。
本文是明代文学家张岱的一篇散文,描述了作者在西湖湖心亭观赏雪景的经过。
文章通过描绘雪后的湖心亭景色,表达了作者超然物外、悠然自得的人生态度。
本教材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了解古代文人对于自然景观的审美观念,感受作者的人生情怀,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文之前,已经学习了一些古文知识,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由于本文的语言较为优美,句式结构也比较复杂,学生可能会在阅读和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设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文中的生词和重点句子,理解文章的大意和主题思想。
2.过程与方法:学生会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方式,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会通过学习本文,了解作者超然物外、悠然自得的人生态度,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生词和重点句子:本文中有较多的生词和重点句子,需要学生进行重点学习和理解。
2.文章主题思想:本文的主题思想较为深刻,需要学生通过深入学习和思考才能理解。
3.文学鉴赏能力:本文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需要学生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文中的生词和重点句子,理解文章的大意和主题思想。
2.合作学习: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进行讨论和交流,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探究学习:学生通过探究学习,深入了解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自己的人生情怀和审美情趣。
4.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图片、音乐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本文。
第13课《湖心亭看雪》说课稿--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一、说教材《湖心亭看雪》是部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之一,本单元都是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
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知识积累。
单元教学要求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湖心亭看雪》是一篇描写雪景的小品文,出自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之手。
文中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勾勒了一个亦真亦幻、凄清淡雅的冰雪世界。
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情感:既有独自赏雪的孤寂,又有偶遇知音的欣喜,还夹杂着作为亡国遗民的痛心与无奈,更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那份“痴情”、“痴性”,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
作为本单元最后一篇文言文,本文在前几篇的基础上起着深化勾连的作用。
二、说学情《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我们九年级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对文言文阅读的深层分析还不够到位,特别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怀的文言文,在学法上还要加强指导。
三、说教学目标按照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习文言文,要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根据单元学习要求和课后练习安排,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欣赏西湖奇景,感受作品所描写的景物和画面。
3、体味文章的写作手法及语言风格,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把本文的教学重难点确立为:重点:反复诵读课文,体会白描手法,感受作品所描写的景物和画面。
难点:品味文章语言,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怀。
四、说教法学法由于文言文本身有一定难度,因而在课堂上,老师应将鉴赏搞得生动活泼,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培养他们愿听爱读,积极主动地鉴赏作品的习惯。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文原文及教案《湖心亭看雪》虽只有一百五十余字,作者却以清闲淡雅的笔墨,把湖心亭的夜间雪景写得气象雄浑、恍惚迷离,深切地抒发了自己冰雪独抱的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怀。
小编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课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教案教学目标:1. 熟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疏通文意。
2. 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3. 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1.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
2.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法与学法:教法:1.情景教学法: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课文。
2.讨论法与点拨法:本文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学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文章写景时使用白描手法的特点和表现出来的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以及淡淡的哀愁。
2. 资料助读法: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生平、思想及明朝灭亡、清朝建立的那段历史,以更好地把握主题。
3. 讨论、品读法:通过课堂讨论,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感受文章的美点。
教学准备:教师:查阅网络资源,并将其整合在本节课的展示课件之中。
学生:1.搜集学过的或自己知道的关于描写雪景的诗文句子。
2.对照注释并查阅工具书,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课时安排:1课时探究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策略设计意图教师随笔一、导入课文,激趣引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本教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这是根据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
这套教材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二)课文所处的位置及作用
《湖心亭看雪》位于八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第六单元全是古代诗文,都是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
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
2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四)教学重难点
俄罗斯作家契诃夫在谈创作体会时说过这样一句话:“简洁是才力的姊妹,写得有才华就是写得短。
”这篇《湖心亭看雪》就是最好的证明。
全文不过一百六十多个字,却把湖心亭的夜间雪景写得气象混茫、恍惚迷离,把作者拥毳围炉、深夜观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情怀显现得栩栩如生,所以我把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定为这篇文章的重难点。
二、教学方法
(1)朗读法《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所以朗读是必不可少的。
(2)赏析法《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所以带领学生赏析文章是本堂课的重要方法。
三、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使课堂讲解显得思路清晰、提示到位,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教学程序
一、检查预习
在这一环节中,先检查学生搜集到的关于西湖的诗词,然后进入“西湖名诗大拼盘”,大家共读描绘西湖名诗句。
在“字词障碍一扫清”这一环节里,检查了学生字词的预习情况。
最后“齐心合力疏文意”,完成了检查任务。
二、课文赏析
首先请学生自定学习目标,读课前预习提示之后,大家把这一课的目标定为“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这一部分有三个环节组成“叙事初探张岱情、西湖冬景雪亦奇、共赏奇景品雅趣”。
在“叙事初探张岱情”中,我先让同学们归纳了一下本文的记叙要素,从整体来感知课文,然后我提了两个问题,1、作者晚年写《陶庵梦忆》,明朝已亡,纪年却仍用“崇祯”,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本文的题目是《湖心亭看雪》,而本文却为什么用近一半的篇幅写人?第一个问题其实是在暗示我们在张岱的心中明朝始终是没有灭亡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为什么要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后的“更定”时分独自一人去赏雪,他的那种落寞与孤寂无不与此有关。
第二个问题其实是在暗示我们本文的题目虽为“看雪”,但是实际上作者不单纯是在写景,更是为了抒发一种情。
接着我们进入了下一个环节:西湖冬景雪亦奇。
在这里我说了这样一段话:有人说,没有见过西湖冬景的人,只要读了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就足够了。
那么张岱为我们描绘了怎样一幅奇景呢?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
后明确,共有三句: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3、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湖中人两三粒而已。
然后我们对这三句话进行赏析。
针对第一句话,我提了一个问题: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个字写得最传神,为什么?学生们很快便达成了统一意见,就是“绝”,然后我进一步提示学生:是什么“绝”了呢?学生回答:是人和鸟的声音。
于是我便趁势带领学生回忆了谢道韫在《咏雪》中的名句“未若柳絮因风起”以及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并且指出它们都是从视觉来写雪,而张岱却从听觉上着眼,写出了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噤地不敢做声的森然寒意。
这对于很少下雪的杭州、对于很少见到大雪的张岱而言,难道不是一番奇景吗?对于第二个句子,我带领学生分析了“雾凇沆砀”的景致,这句把大雪盖地的静穆与水气,湖面上雪花水气茫宕一片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另外作者连用三个“与”字,把天空、云层、湖水之间浑茫莫辨的壮阔雪景进行了总体描绘。
第三句我带领学生分析了本句量词使用的特点,让人觉察出小船正在夜色中缓缓前进,空间正在不断地位移,这样既创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朦胧意境,又使人感到在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人只不过渺如一粟。
分析完之后,我总结说:我们大家会发现在这样一个时刻,天地之间一片白茫茫,作者所乘的小船在缓缓行进,船桨划过水面,发出哗哗的响声,一切都是那么静谧,极目望去,茫茫雪景中隐隐露出长堤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好像淡妆的西子在向我们悄然走来,这对于看惯了西湖平日里车水马龙、游人如织的张岱而言,不就是一番奇景吗?恍惚中,作者觉得自己好像已经到了湖心亭上,想想自己刚才坐得那一叶小小的扁舟以及舟中那如豆粒般大小的人影,真是觉得天地是那样的广大,而人又是那样的渺小。
面对着这样的奇景,怎能不让张岱思绪万千!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下面就让我们“共赏奇景品雅趣”。
在“共赏奇景品雅趣”中,我让学生自己去找表现作者情趣的词有哪些,经讨论明确,分别是“独”、“喜”和“痴”。
在夜深人静、寒气倍增的时刻,作者宁可披着皮袍、带着炉火也要一人独往,不愿看见人,也不愿被人看见,这在常人的眼中当然是一种痴举,但这个“痴”字包含了多少避世的幽愤和孤傲的情怀啊!叵料此时此刻却有两人铺毡对坐,“喜”字写出了作者的惊喜,但作者并
不说自己大喜,反写二客“见余大喜”,实为作者自己的心声。
经讨论,我们认为作者在这里表现的是一种“孤高自赏”、“落寞孤傲”的情怀。
课文赏析完了,我做了这样一个小结:一篇短小的小品文,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像梦一样的冰雪世界。
在这里,有神奇的景、有高雅的情,记叙、写景和抒情水乳交融、浑化无迹,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
大家也许发现,我在大屏幕上打上了四个字——走进张岱。
大家也许觉得张岱很神秘,其实不然,想想你自己,也许就曾经在如泼的大雨中漫步,任雨水把自己浇个透湿也毫不在乎;也许就曾经把自己关进小屋里,独自一人去感受那流淌自心底的音乐;也许就曾经长久地抬头仰望星空,不为别的,只为感受那份寂静。
在那一刻,甩甩头,让所有的烦恼都随风飘散;在那一刻,你也许想到了“世人皆醉我独醒,世人皆浊我独清”。
所以,当我们品读张岱的《湖心亭看雪》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张岱离我们并不遥远,他在穿越时空的隧道,和我们的心灵进行对话,一同去感受那份孤独、一同去感受那份静谧。
小结完之后,在深沉而有些悲怆的音乐声中,我有感情地朗读了这篇文章,使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三、巩固拓展
这里安排了三个环节“体味白描、比较辨析、品读课文”,白描的手法通过《清明》这首诗再一次得到了体现;在和柳宗元《江雪》的比较辨析中,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拓展。
最后,全体学生和老师在音乐声中齐读《湖心亭看雪》,使课堂气氛再一次达到高潮,结束了这堂教学。
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奇景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