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课题研究中常用的理论依据
开展读书活动的课题研究理论依据
开展读书活动的课题研究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课外阅读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50万。
”课外阅读对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丰富语言素材,具有多重功能,但功能的发挥必须以学生扎扎实实地完成课外阅读量为基础,这又得依赖于教师和家长在这方面的正确引导与有心培养。
2.《语文课程标准》还提出:“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这些要求既强调了学生在阅读材料上的精选,又提出个性阅读的必要性。
在一定意义上说,教师和家长有必要为学生建立一个丰富的物质资源基础,并做好读书兴趣的激发和读书方法的指导。
3.美国著名的阅读研究专家吉姆XXXXX崔某某《朗读手册》上有这样一段话: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
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老师和同学。
这充分说明开展读书活动在学生阅读当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4.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先生在全美发起了“挑战阅读”运动,号召全美的成人,包括家长、教师、大学生以及各种职业的志愿者走进家庭陪伴孩子阅读。
我国早于1999年就提出推进新世纪青少年计划的工作意见,在发达城市地区,读书活动已轰轰烈烈的开展,但在经济滞后的农村,由于硬件的建设等问题存在,农村地区读书活动的开展需要以学校读书会的建设为依托,需要由学校开展读书活动来推进农村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
教育课题研究中常用的理论依据
教育课题研究中常用的理论依据一、哲学依据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属于外部条件,是外因。
学生是学习的内因,教师的教必须通过学生的学才能发挥作用。
如果学生没有学的愿望和动机,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的“教”就会由于没有学生的“学”而失去作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起引导作用,而学生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最持久、最深刻的个体行为。
教学过程只有注重知识的探究,注重情感的体验,才能引发学生的态度、情感和意志,这些于心理品质的个性特征参与学习活动,能激起学生的求知、创新欲望,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心理学依据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年级的学生都有各自的心理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心理特点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教师的教育行为必须以学生的心理特点为前提,才能收到预想的教育效果。
因此,在教育课题研究中,教师必须学习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按照学生的心理规律进行研究。
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以及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识能力、情感特点、意志品质,就为教师的课题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学习理论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应是主动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产生认知需要,产生一种需要学习的心理倾向,激发自主探究的学习动机。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创设适合学生学习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
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而且要让学生“知其所用”和“知其谁用”。
四、教学理论两千年前的孔子倡导的“循循善诱”、“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以认为是最早的教学理论根,到今天依然有重要意义。
尝试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有尝试的愿望,尝试能够成功,成功才能创新。
”学生有原有的知识结构,又有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的思维属性,所以学生能尝试。
三生教育课题研究中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 共78页
(四)师生角色与教学策略(实现 条件)
1、师生角色与教学策略
教师角色:教师不以指导者自居, 而是为学生学习提供方便,注重学生 情感发展的促进者,是受学生信赖, 同学生之间不存在任何防御的顾问。
教学策略:
①创设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的环 境。 心理自由的环境是指创设一 种不受传统束缚、敢想、敢说、敢做, 不屈从于权威的气氛。
范例教学与学生生存技 能、生活技能的培养。
Hale Waihona Puke 三生教育课题研究中的 暗示教学理论
暗示教学理论
暗示教学理论是运用暗示方法 来激发学生的心理潜力,提高学习 效率的教学理论和方法。
(1)暗示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
6.自知一自我认知能力 这种智能主要指认识、洞察和反省 自身的能力,表现为能够正确地意识和 评价自身的情绪、动机、欲望、个性、 意志,并在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 基础上形成自尊、自律和自制的能力。 这种智能在哲学家、小说家、律师 等人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如哲学家 柏拉图(Plato).
7.交往一人际关系智能 这种智能主要是指与人相处、交往 的能力,表现为觉察、体验他人情绪、 情感和意图并据此作出适宜反应的能力。 这种智能在教师、律师、推销员、 公关人员、谈话节目主持人、管理者和 政治家等人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如 美国黑人领袖、社会活动家马丁•路德• 金(Martin Luther King).
解决问题与系统学习、传授知识与 培养能力相统一的教学,使学生获 得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的知识 的方法。
基本性是从学科内容而言, 要选择本门学科中的基本知识 和基本原理及基本技能。
基础性是指教学要从学生身
心发展的实际出发,选择一些能 为他们所接受,与现实生活和未 来发展密切相关的内容。
中小学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中小学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由不知到知的过程”,而是学习者在个体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不断生长出新知识的过程;学习不是教师将外部结论式知识强硬塞进学习者的头脑中,而是通过学习者对知识产生的过程的理解从而建构新知识意义的过程。
2、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布鲁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促成一种学生能探索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
即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能力不是靠教师直接提供的,而是从教师提供的教学情境中,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活动,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3、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皮亚杰认为,知识来源于活动,没有主体对客体的活动就不可能产生反映式认识。
通过活动丰富认识结构,通过儿童自身积极的活动,让儿童探索、发现知识。
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的知识更直接、更深刻、更灵活,而且让学生经历了探究知识的过程,一方面能使他们学会学习知识的方法和策略,另一方面能使他们的能力、智力、精神、习惯、思维方式都得到培养,形成健全的人格。
4、弗赖登塔尔的“再创造”教育思想数学教育方法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要把数学教育作为一个活动过程加以分析,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应该处于一种积极、创造的状态,……而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提供自由广阔的天地,听任各种不同思维、不同方法自由发展。
5、人的需要理论马斯洛(Abraham. 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是有需要的,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人的需要有高低层次之分,低层次的需要满足之后,高层次的需要才出现。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1)生理的需要。
(2)安全的需要。
(3)感情和归属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这种需要就是:“人希望越变越完美的欲望,人要实现他所能实现的一切欲望。
”6、主体教育理论主体教育理论特别强调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理念:一是主体教育的出发点,主体教育的直接指向就是完善人、发展人。
经验交流 中小学课题研究中常用十大理论依据
中小学课题研究中常用十大理论依据理论依据是指人们在各种物质性的和精神性的实践活动中的思想观念基础或出发点,是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前提条件之一,它与实践依据相对应,是人类理性的产物。
理论依据是我们开展课题研究的重要前提,是开题报告和结题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
理论依据有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理论依据等。
现对中小学教育课题研究最常使用的十大教育理论依据进行梳理、概括,供中小学老师参考。
一、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人本主义教育源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诞生于美国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罗杰斯、马斯洛、弗洛、库姆斯和奥尔波特等人。
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影响下,教育领域先后出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以培养革新能力和开放个性为主旨的“自我指导的学习”。
其中,罗杰斯所倡导的“将学生视为教育的中心,学校为学生而设,教师为学生而教”的理念在教育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大胆的尝试。
1、人本主义的教育理想是塑造完美人格。
2、人本主义教育重视教师的作用,形成以人为本的教师观。
3、人本主义教育突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4、注重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给学生提供一个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获取知识对教育的成功至关重要。
5、注重知识以外的社会经验和生活能力的培养。
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指人的“完整发展”,即人的各种最基本或最基础的素质必须得到完整的发展,我们通常所说的“人的全面发展”,是把人的基本素质分解为诸多要素,即培养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等方面获得完整发展。
1、“四育”的基本内涵。
2、德、智、体、美各育都具有特定的内涵、特定的任务。
3、德、智、体、美各育在人的发展的不同时期和阶段可以有发展程度上的差异,或者有发展顺序的差异,但不可偏废。
三、最优化教学理论是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1927-1987)提出的教学理论和方法。
20世纪70年代,为了克服学生普遍存在的留级、学习成绩不佳的现象,巴班斯基提出,要对学校教学进行整体优化。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一)教育与人的发展理论1986年,叶澜先生根据人发展的特殊性,用动态的、系统的、辩证的思维方式,重新认识了影响人发展的因素,提出“二层次三因素论”。
她认为,以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性质为依据,可以把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分为二个层次,三大类因素:第一层次是对个体发展的潜在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简称“可能性因素”,包括个体自身条件(先天与后天两方面。
后天指每一阶段发展主体已达到的身心发展水平)与环境条件两大类因素;第二层次是对个体发展从潜在可能转化为现实产生影响的因素,简称“现实性因素”,指的是发展主体所进行的各种类型的活动。
因此,课题组认为,个体自身条件和环境条件千差万别,导致个体在生理、心理和文化素质的发展倾向和发展水平等方面表现出个别差异性。
这为特长培养提供了可能性。
课题组还认为,活动,尤其是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积极地、有意识地、系统地开展特长教育将造就一大批具有特长的新型人才。
(二)个性教育的理论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作者:admin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266(一)教育与人的发展理论1986年,叶澜先生根据人发展的特殊性,用动态的、系统的、辩证的思维方式,重新认识了影响人发展的因素,提出“二层次三因素论”。
她认为,以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性质为依据,可以把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分为二个层次,三大类因素:第一层次是对个体发展的潜在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简称“可能性因素”,包括个体自身条件(先天与后天两方面。
后天指每一阶段发展主体已达到的身心发展水平)与环境条件两大类因素;第二层次是对个体发展从潜在可能转化为现实产生影响的因素,简称“现实性因素”,指的是发展主体所进行的各种类型的活动。
因此,课题组认为,个体自身条件和环境条件千差万别,导致个体在生理、心理和文化素质的发展倾向和发展水平等方面表现出个别差异性。
这为特长培养提供了可能性。
课题组还认为,活动,尤其是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育课题研究主要理论依据解读
一、哲学依据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属于外部条件,是外因。
学生是学习的内因,教师的教必须通过学生的学才能发挥作用。
如果学生没有学的愿望和动机,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的“教”就会由于没有学生的“学”而失去作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起引导作用,而学生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最持久、最深刻的个体行为。
教学过程只有注重知识的探究,注重情感的体验,才能引发学生的态度、情感和意志,这些源于心理品质的个性特征参与学习活动,能激起学生的求知、创新欲望,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心理学依据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年级的学生都有各自的心理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心理特点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教师的教育行为必须以学生的心理特点为前提,才能收到预想的教育效果。
因此,在教育课题研究中,教师必须学习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按照学生的心理规律进行研究。
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以及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识能力、情感特点、意志品质,就为教师的课题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学习理论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应是主动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产生认知需要,产生一种需要学习的心理倾向,激发自主探究的学习动机。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创设适合学生学习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
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而且要让学生“知其所用”和“知其谁用”。
四、教学理论两千年前的孔子倡导的“循循善诱”、“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以认为是最早的教学理论根源,到今天依然有重要意义。
尝试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有尝试的愿望,尝试能够成功,成功才能创新。
”学生有原有的知识结构,又有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的思维属性,所以学生能尝试。
历史教研活动的理论依据(3篇)
第1篇一、引言历史教研活动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在我国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历史教研活动日益受到重视。
为了确保历史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本文将从理论依据的角度,探讨历史教研活动的重要性和实施策略。
二、历史教研活动的理论依据1. 素质教育理论素质教育理论强调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历史教研活动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历史教研活动中,教师通过研讨、交流、反思等方式,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进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2.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教师专业发展理论认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持续、动态的过程。
历史教研活动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交流平台和实践机会,有助于教师不断丰富专业知识、提升教学技能、增强教育教学能力。
教师通过参与历史教研活动,可以了解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方法和策略,从而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3. 教学反思理论教学反思理论强调教师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历史教研活动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反思的平台,使教师能够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深入剖析,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寻求解决方案。
通过教学反思,教师能够不断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4. 合作学习理论合作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在合作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学习效果。
历史教研活动鼓励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集体备课、教学研讨、教学观摩等形式,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在这种合作氛围中,教师能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5.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论认为,课程是教学的基础,教学是课程实现的途径。
历史教研活动有助于教师深入理解历史课程内容,把握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教研活动,教师能够不断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6.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强调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程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课题背景课题研究的目的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主要内容
•实践过程
师生互动,打开学生思想的闸门。
在讲《事物是普遍联系》时,政治教师从《城市导报》上看到 一篇科威特花一亿美元从瑞典购进 7 万吨狼尿的消息制作了课 件《科威特进口狼尿》。勾勒出事物间的前后联系:“沙漠国 家——野生骆驼——在高速公路上撒欢寻乐——司机不能高速 先驱——瑞典施行团献策——在高速公路上喷洒狼尿——骆驼 落慌而逃——科威特改变了交通状况——瑞典获得不菲的出口 收入”。教师满以为课件妙趣横生,定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但学生对材料提出了质疑:瑞典国内要多少匹狼才能在20天内 收集到7万吨狼尿?瑞典国家领土面积并不很大,能有多少匹狼 存在?学生的质疑不无道理。教师在课内虽然无法给学生做出 科学、准确、令人满意的答案,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求真 务实的精神不正是我们教育追求的目标吗?
大兴一中 课题组
课题背景
未来的事业。教育部长陈至立曾经强调指出:“要 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主要地位及 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应用现代教育 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 教育改革的需要。并号召各级种类学校的教师要紧 跟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努力掌握和应用现代教学 技术,以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 信息素养是教师专业发展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是 知识经济社会教师终身学习的重要手段。
•人员培训
2、采取外聘专家进行校内讲座的形式提高全体教师的现代信 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学校为提高全体教师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多次邀请市电 教馆赵保和老师来一中作利用信息手段开展教学研究的专题报 告。聘请首师大的专家和区课题组的老师光临我校指导。通过 专家来校的指导和交流研讨,使教师们的信息化水平有了显著 的提高,有多名教师在全国、市、区级获奖。
其二、尽管各教研组都建立了教学资源库,但学科教学资 源的完整性、系统性,都远远不能满足教师教学的需要。 急待充实和完善。
幼儿园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幼儿园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幼儿园课题研究如下:
理论依据是:通过提供丰富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同时种植角中陈列的物品具有多样性、季节性、可操作性的特点,给孩子提供了自由随机观察和探索的机会。
让孩子在种植活动中获得认知、发展、创造能力!所以我们与孩子们一起开启这神奇之旅。
虽然我们身处农村,接近大自然已不是随时寻觅的事了,而是要我们主动去寻觅。
种植活动是孩子们主要的活动之一,多年以来,我们习惯的是摆花、种花等。
其目的之-一是用于美化环境,调节室内情调。
之二是供幼儿欣赏、观察,了解植物的生长特点。
幼儿在我们的分配下参与一下浇水,施肥等。
他们主要是被动的旁观者,更多的是无目的的短暂观察和无意识的摆弄。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理论依据
《小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课堂教学研究》课题实施方案东台市第一小学缪素萍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1、课题提出的背景。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国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从课程目标上对数学活动经验提出了要求,把“基本数学知识”、“数学基本技能”、“数学基本思想”以及“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称作“四基”。
课程目标的变化,引起了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对数学活动经验相关问题的思索和探究。
反思课堂教学,相对忽视了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本身的重视,忽略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和发展的长效性目标。
学生学习的经验主要被解题的经验所替代,数学活动经验单一和不足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思想守旧。
一部分教师对过去所提的“双基”都搞不楚,更何况说现在所说的“四基”?基本活动经验的认识不足、理解不透,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是手握“旧船票登上新客船”,学生的“伪经历”、“被经历”现象时有存在,使得基本活动经验的获得常常游离于数学课堂教学的边缘,成为学生“随机而遇”、“碰巧发生”的幸运之物。
应试情结。
在考试指挥棒的影响下,检测的都是显性的知识点,新的“双基”没法考或很少考,因此不去关心什么是“基本活动经验”、不去关注“过程教学”、怎样去实施活动经验的教学。
教学惰性。
教材中有很多的操作性的活动(如“摸一摸”、“拼一拼”、“摆一摆”等,像圆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等,以及概率统计中的可能性内容),都与学生操作活动经验的积累有关,教学时,有的教师怕麻烦怕影响时间怕课堂失控,或一带而过、浅尝辄止,或纸上谈兵、死记硬背。
课程目标的变化,课堂教学的现状,引起了数学教育工作者对数学活动经验相关问题的思索和探究,为此,我们提出了“小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课堂教学研究”的研究课题,旨在实践、探索一条“低耗高效”的现代小学数学教学新路,以使学生在主动学习、积极实践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真正提高数学素养。
2、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活动经验作为教育目的的思想经历了一个长期演变和发展的过程。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五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 本课题以先进理念为指导,探求教学过程的改革和回归。本 课题的研究宗旨,是要通过研究和探索,构建最符合教育教 学本质的课堂类型。 • 美是人类的永恒主题,是人的本性和存在方式。教育……还 要教人寻求生活的本真、体验生命的善良和美好。因此“培 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也就成为了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 • 审美教育是教育的至高追求,而审美教育的核心是课堂教学 审美。教学是教育工作的核心和支柱,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 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教材为载体,对学 生进行心灵的洗涤、陶冶和洗礼,唤起学生作为人的个体的 潜意识中深藏着的情感,从而拓宽人的思维,陶冶人的情操, 开发人的心灵,激发人的创造力,使人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及内容
本课题将从以下方面着手研究: (一)语文审美课堂的要素及其特征研究 (二)语文审美课堂的主体研究 (三)语文审美课堂的行动研究 (四)语文审美课堂的校本课程的研究 (五)语文审美课堂的评价研究 (六)比较研究
• • • • • •
(一)语文审美课堂的要素及其特征研究
• 审美课堂 共性, • 即在这种课堂上教师教学“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既有 自己的教学规范、教学风格,有自己的“定法”, 但又 时时能超越常规、超越自己。 • 而基于本课题组的情况,我们将研究语文审美课堂的个 性化特征。 • 如:语文课堂的审美对象具有什么样的特质; 语文课堂的审美主导教师个体素养对于教学的影响是 怎样的及其作用的发挥; 审美主体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模式、学习能力和素养又 是怎样的; 语文审美课堂的教学过程所采取的方式方法有怎样的个 性和共性; 针对语文审美课堂的教学效果该采取怎样的评价方式。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课题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该理论强调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的目的。
因此,通过一定的情境设置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2、主体教育理论:学生的主体性就是学生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这些特征是学生主体的最本质的、主要的特征。
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传统教育模式最大弊端在于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培养,从而导致我们培养的人缺少主体性,缺乏自主的精神、能动的精神和创造的精神。
所以我们要打破传统教育模式,鼓励学生有新思想、新见解,尊重他们的思维方式的自由,使他们能够自主构建一个个性化的知识结构和健全的人格素养。
3、心理学理论:人的认识过程首先是接触具体、生动的感性材料,获得感性认识。
离开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如果在英语课堂适当穿插一些典型、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产生学习兴趣,便于学生准确牢固地掌握有关知识,完善知识结构。
研究依据
三、研究依据自主学习理论,创新教育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是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自主学习理论:自主学习理论强调教学的个性化,要照顾到学生的差异;学习要有独立性和自主性;学习要学会和掌握学习的方法;课堂学习与实际生活的密切结合。
2、创新教育理论:创新教育以宏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和挖掘人的创新潜能为宗旨。
它强调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主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及步骤(一)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查阅与该题相关的基础现论,应用理论资料,及时进行分析、整理,并接纳和运用新的相关信息,结合学科教学实际,探讨学科课堂创新教学策略。
(2)行动研究法:运用这一方法适时调整计划,采取相应行动,不断观察、反思、逐步推进研究。
(3)经验总结法:在自主、创新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自主、创新教学资料,针对有关教育现象,进行调查、分析、抽象、概括,得出科学性的结论,并撰写成论文和课题实验报告。
(二)课题研究步骤1、准备阶段(2011.1-2011.7)(1)组建课题研究小组,完成实验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论证工作;(2)根据课题研究工作的需要,对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进行培训,组织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讨论、理解、熟悉课题研究方案。
(3)确定课题对象:西吉实验中学七年级(17)(18)班全体学生。
2、实施阶段——(2011.8-2012.7)(1)按照研究方案全面实施研究工作,编制自主教学方案,开展课堂自主教学实践;评定自主教学效果;收集整理有关资料,撰写研究论文。
(2)达成目标: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主过程,指导他们主动地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协调统一,通过行动研究建构“中学英语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经验交流中小学课题研究中常用十大理论依据
经验交流中小学课题研究中常用十大理论依据中小学课题研究中常用十大理论依据理论依据是指人们在各种物质性的和精神性的实践活动中的思想观念基础或出发点,是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前提条件之一,它与实践依据相对应,是人类理性的产物。
理论依据是我们开展课题研究的重要前提,是开题报告和结题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
理论依据有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理论依据等。
现对中小学教育课题研究最常使用的十大教育理论依据进行梳理、概括,供中小学老师参考。
一、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人本主义教育源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诞生于美国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其主要代表人物有XXX、XXX、XXX、XXX和XXX等人。
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影响下,教育领域先后出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模式,以培养革新能力和开放个性为主旨的“自我指导的研究”。
其中,XXX所倡导的“将学生视为教育的中心,学校为学生而设,教师为学生而教”的理念在教育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大胆的尝试。
1、人本主义的教育理想是塑造完美人格。
2、人本主义教育重视教师的作用,形成以人为本的教师观。
3、人本主义教育突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4、重视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研究环境。
给学生提供一个民主、平等的研究环境,让学生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获取知识对教育的成功至关重要。
5、注重知识以外的社会经验和生活能力的培养。
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指人的“完整发展”,即人的各种最基本或最基础的素质必须得到完整的发展,我们通常所说的“人的全面发展”,是把人的基本素质分解为诸多要素,即培养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等方面获得完整发展。
1、“XXX”的基本内涵。
2、德、智、体、美各育都具有特定的内涵、特定的任务。
3、德、智、体、美各育在人的发展的不同时期和阶段可以有发展程度上的差异,或者有发展顺序的差异,但不可偏废。
三、最优化教学理论是前苏联教育家XXX(1927-1987)提出的教学理论和方法。
20世纪70年代,为了克服学生普遍存在的留级、研究成绩不佳的现象,巴班斯基提出,要对学校教学进行整体优化。
课题工作总结工作报告
课题工作总结工作报告课题工作申报课题,也就是设计研究方案,这是如何进行课题研究的具体设想,是开始进行课题研究的工作框架,是如何进行研究的基本思路。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课题工作总结报告,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课题工作总结工作报告(精选篇1)一、教科研课题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一个完美的课题开题报告,一般应包括以下9个部分:(1)课题名称。
(2)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3)国内外研究现状。
(4)课题研究的实际意义及理论价值。
(5)完成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6)课题界定及支撑性理论。
(7)研究目标、内容、过程、方法设计。
(8)完成本课题研究的保障性措施。
(9)预期研究成果。
二、教科研课题开题报告的撰写技巧1. 如何确定课题名称?(1)名称要准确、规范。
(2)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
2.如何界定核心概念?课题界定,即对课题的诠释,对课题的核心概念进行说明。
一要对课题主要涉及到的一些较为陌生的术语,或者某些容易引起歧义的概念,说明其涵义及来源;二要对研究范围与内容进行界定,主要是将原来过大的研究范围适当缩小,对原来不明确的研究范围进行界定。
3. 如何确定课题研究依据?课题研究的依据主要是阐明解决问题的理论、政策和实践基础。
在陈述课题的研究依据时,要具体说明这些依据与本课题的联系,在哪些方面支撑该课题的研究。
研究依据通常包含理论依据、政策依据和实践依据。
教育课题研究中常用的理论依据主要有:哲学依据、心理学依据、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建模理念、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等。
4.如何确定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课题研究的意义有现实意义、历史意义、实践意义和方法论意义。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课题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
然后,再写课题的理论和学术价值。
这些都要写得具体,有针对性,不能空喊“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一般性的口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课题研究中常用的理论依据
一、哲学依据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属于外部条件,是外因。
学生是学习的内因,教师的教必须通过学生的学才能发挥作用。
如果学生没有学的愿望和动机,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的“教”就会由于没有学生的“学”而失去作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起引导作用,而学生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最永远、最深刻的个体行为。
教学过程只有注重知识的探究,注重情感的体验,才能引发学生的态度、情感和意志,这些源于心理品质的个性特征参与学习活动,能激起学生的求知、创新欲望,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心理学依据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年级的学生都有各自的心理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心理特点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教师的教育行为必须以学生的心理特点为前提,才能收到预想的教育效果。
因此,在教育课题研究中,教师必须学习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按照学生的心理规律进行研究。
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以及例外年龄段学生的认识能力、情感特点、意志品质,就为教师的课题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学习理论
出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应是主动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产生认知需要,产生一种需要学习的心理倾向,激发自主探究的学习动机。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创设适合学生学习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
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而且要让学生“知其所用”和“知其谁用”。
四、教学理论
两千年前的孔子倡导的“循循善诱”、“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以认为是最早的教学理论根源,到今天依然有严重意义。
尝试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有尝试的愿望,尝试能够胜利,胜利才能创新。
”学生有原有的知识结构,又有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的思维属性,所以学生能尝试。
同时,学生的尝试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尝试,尝试的任务又是完成教材中的一定教学目标,而教材又是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和方法编排的,所以学生具备胜利的条件。
在尝试胜利的条件下,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教学成绩。
五、教学最优化理论
衡量教学最优化有两条标准:一是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二是时间消耗的最优化,即“师生用于课堂教学和课外作业的时间又不超过所规定的标准”,用“师生耗费合理的时间去取得这些成就”。
既要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获得调和发展,又要减轻学习负担,用合理的时间取得较大的成就。
六、建模理念
建模理念认为没有主体性,就没有创造性。
在教学过程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做到:目标让学生去确定,问题让学生去发现,过程让学生去探索,方法让学生去寻找。
其次,教学过程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的内容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七、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指出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即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学习不是被动接受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
因此,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通过创设
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由于建构主义所倡导的观点适应了当代教育改革的要求,这就使建构主义理论逐渐与广漠教师的教学实践普遍地结合起来,从而成为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也成为教师教学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八、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本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个心理学流派。
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等。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学习过程中人的因素,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
这一理论遵循了“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迎合了当前新课改的要求,对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自学和探究能力是有着积极作用的,也是教师教学课题研究的严重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