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常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文学
基本知识点:
1.早期比较文学之父: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
2.关于法国学派有比较文学性质的演讲;1897,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在法国设立,比较文学常设讲座“文艺复兴以来法国文学对日耳曼文学的影响”
3.第一个具有比较文学性质的讲座:设立在法国里昂,戴克斯特担任第一位比较文学教授
4.1886年英国学者波斯奈特第一次用《比较文学》命名他的专著
5.1931年梵第根《比较文学论》奠定了理论基础,是第一个全面阐述比较文学法国学派的人
6.1951年基亚《比较文学》出版
7.伽列(卡雷)在他给基亚的《比较文学》作的序中:认为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8.1985年,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
9.比较文学第一篇博士论文:1895戴克斯特《让雅克卢梭和文学世界主义之起源》戴克斯特的学生巴登斯贝格《歌德在法国》
10.第一个系统地采用严密的考证方法研究外国文学对法国文学影响的学者是巴登斯贝格。
11.1871年美国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总体文学和比较文学》
12.1952年韦勒克《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年鉴》创刊号提出“比较文学概念”
13.1958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会议上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檄文向法国派发难
14.1962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全面总结美国学派的观点(平行研究)
15.最早由台湾学者李达三提出:认为中国为中心,放眼东方,世界……(简答)见复印资料五个目标,答对三个即可(中国传统;非西方世界;世界
文学视野)1981第一个比较文学研究会在北大成立,会长季羡林,第一个教授,岳戴云发源地,研究重镇
16.1990后,四川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成果和倡导理论“中国学派”
17.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主要是:差异性研究
18.什么是文学形象学?研究文学形象中出现的三层形象,社会总体想象物的深层横式(意识形态式/乌托邦自己缺失的),社会总体想象物(集体
想象)
简答:
1.影响研究:①定义比较文学传统研究方法之一。对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有事实联系的、相互影响的文学现象进行研究,涉及到流传学、渊源学、
媒介学等内容。③传播过程:从影响的放送、接受、传播途径这三个方面来研究。放送端可以研究作家作品如何对外民族文学产生影响,某件作品在国外流传和演变的情况等。接受端则可研究作家借鉴、模仿、改编外民族作家的情况及作品的外民族渊源等。传播途径:有翻译、评论、外国文学的译介者、评论者及传递影响的旅人、书刊、社团、沙龙等多种媒介的研究。流传学研究的是某个作家、作品、某国文学或文艺运动等在国外的声誉、成就和影响,是从放送者(起点)出发,旨在寻找其流传终点(接受者)及其接受影响与变异创新的研究。放送者→接受者渊源学研究文学作品中的主题题材人物情节语言风格等因素的来源,换句话说即考察作家作品所吸收和改造的外来因素放送者←接受者媒介学研究外国作品进入本国的具体途径和手段放送者——媒介学——接受者◎→→→→→→→→→→流传学渊源学←←←←←←←←←←◎◎←←←←←←媒介者→→→→◎
2.翻译研究与传统相比,现代当代有何特点?
①传统的翻译研究主要是语言层面的,文学翻译的科学化,忽视了超越语言的层面的价值评判,注重对语言层面进行价值性评价,如传统的翻译评价
标准是“信达雅”,②而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研究有如下特点:不局限于对翻译实践的语言层面的价值评判,将翻译成果看做是既成事实,以此为出发点,探寻决定和影响各种翻译文本的深层因素。③当代翻译研究探讨的具体问题有:一、制约和决定翻译成果和翻译接受的因素eg为什么一些文化(文学)被翻译的多而有些翻译的少?哪些类型的作品会被翻译?eg中国的欧美和东方文学的翻译,雷哈尼和纪伯伦在中国的翻译命运二、翻译作品在译入语体系和源语体系中的地位差异eg寒山诗的英语翻译寒山诗在中国不受重视,在译入美国后寒山诗发生美国化自我化,垮掉的一代便受其影响。三、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叛逆eg:rubaiyat的英语翻译对阿拉伯和英语汉语世界的影响。四、rubaiyat的译名之争鲁拜(郭沫若译)还是柔巴依(维吾尔族诗歌样式)
3.什么是主题学?是研究一部作品的人物情境和意象思想感情和主题(主题:作家对题材进行文字处理,并在其中表达的个人化的思想感情和主?;
主观性。母题:最最小的语义单位;普遍性存在,客观性。题材:来自于未经加工的处于最原始状态的素材,事实材料,客观的)在不同的民族的传播在不同民族中的作家各人的处理在另一国家得流传演变和成因,由此探讨世界文学关系史。
4.《比较文学中国学派》?
李达三提出,他提出的目的之一,在于破除国际比较文学界得欧洲中心论,唤起人们对一向遭到忽视的东方文学尤其是具有悠久传统和鲜明特色的中国文学的重视,中国学派拟达成的目标:一、在自己本国的文学中,无论是理论方面抑或是实践方面,找出特具民族性的东西,加以发扬光大,以充实世界文学。二、推展非西方世界地区性的文学运动(eg中——日——韩)同时认为西方文学仅是众多文学表达方式之一而已。三、做一个非西方
国家的代言人,同时,和其他的许多发言人一样,并不自诩能代表所有其他非西方的国家,作为发言人的目的在宣扬并拥护第三世界对文学所作的贡献。
论述:
1.对影响研究的看法,影响研究是否过时?
答:影响研究是法国学派的理论主张,影响研究是对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有事实联系的、相互影响的文学现象进行研究,涉及到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等内容。其后法国学派将其系统化。法国学派的特点,实证性强,资料扎实,但是法国学者强调的是依靠事实凭据来解决问题的影响研究,并且将文学批评排除在比较文学领域之外,这导致过分依赖资料和繁琐零碎的严重弊端,以至于使本属于文学研究领域的比较文学变成了社会学、历史学、传播学,和文献考据学,而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打破了在法国学派的观点,并提出一它是超越国界的文学研究;二它是有关文学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的研究。美国学者强调的是超越事实联系的平等研究雷马克认为应该将文学同人类的知识、人类的其他活动领域联系起来,开展“跨学科研究”,还十分强调综合研究。,这扩大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使影响研究作为方法林进一步发展,,现在的影响研究不同于最初的传播研究,其实证方法具有相当价值。最初的法国影响研究是传播研究只探讨文学外部关系,而没有第二三步的渊源和媒介研究,现在的影响研究对最初的进行继承和发展,已经超越了最初的传播研究,有新的生命力,文学文本研究已经结合法国学派缘由的实证性资料可以得出原创性观点,方法在不断的扩展。
大题:
1.平行研究的名与实
平行研究是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之一雷马克认为应该将文学同人类的知识人类的其他活动领域联系起来,开阵跨学科研究,还十分强调综合研究。
平行研究的具体表现:①将文学批评引入文学史研究,注重文学的作品的本身的美学探讨内部外部实证性美学评价②打破文化民族心理,怀有世界文学视野关注东方文学以世界文学的视野③跨学科:文学与其他精神领域的统一,韦勒克:非专家的更广阔的视野和敏锐的眼光,弥补缺少多年专门研究的不足
平行研究的实质:①总体文学的视野②跨越时空知识谱系③总结出全人类共有的文学文化规律④可比性的核心⑤类似性相容性⑥一般性的结论文学规律有代表性
2.总体文学视野
3.平行研究的可比性(以六朝志怪小说和哥特文学为例)
平行研究的对象是彼此毫无直接影响和亲缘关系的不同国家或民族间的文学。进行平行研究,强调可比性是逻辑起点,即平行研究的可比性在于类同性和综合性(类同性指的是没有任何关联的不同国家的文学之间在风格、结构、内容、形式、流派、情节技巧、手法、情调、形象、主题、思潮乃至文学规律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相似和契合之处。综合性则是立足于文学,以文学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比较的一种交叉关系)。
⑴典型性、代表性:鬼怪小说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对于另一个不可知的虚幻的异域世界的联想与营造的产物,英国哥特小说和中国志怪小说都是各自国家鬼怪小说的源头。哥特小说和志怪小说分别是英、中有代表性、典型性的鬼怪小说,都在各自民族文学中处于边缘地位,但又对后世影响深远。哥特小说由于其“黑色”性质,一直评价不高。18c后,自然科学与启蒙运动的发展,科学理性的世界观日益深入人心,谈鬼说怪仅是助人谈兴的佚事,不在有任何价值或道德价值。小说在中国传统文学中一直被视为“小道”,备受歧视,而六朝志怪小说更是遭人冷落。哥特和志怪是跨时代跨时代的比较,二者在时间上相差一千多年,且属于不同文化渊源的文学之间可比性。韦斯坦因曾持怀疑态度,后改变这一看法,不管处于怎样不同的历史阶段,都存在着公共性的审美思维和艺术表现的因素,人类在本质上的相同,使它们具有了可比性的心理依据和理论基础。从文学性、跨域性和相容性来看,二者至少在五方面呈现出共性倾向。①都具有突出的怪诞性特征:形态上,人鬼相通,现实与异域相连和死而复;叙事特征与审美运行机制:寓幻于真和寓真于幻式的“奇情态笔”;将怪诞与现实有机相融中,都显示了矛盾内涵的反常性②都以展示非常态性环境、钟爱夜晚为显著特征③均通过怪诞曲折、隐秘象征的方式表现重大而深刻的相同主题。如因果报应主题充满惩恶扬善的思想精神,鲜明的爱情主题,都张扬对合理爱欲追求的肯定以及反传统的叛逆精神④两类小说中形形色色的人物有四类,不仅共有而且突出:暴君、教徒、不幸女子、鬼怪,刻画的艺术方法也是不谋而合⑤叙事上,都具有共同的表现形态,如对叙事视角的选择与运用,对叙事时间的相似处理。
⑵异质性:比较文学的“比较”不同于类比,“比较”既要比较对象之间的相似性又要比较其异质性。志怪和哥特生成的文化土壤传统背景不同,共性中显出深刻的异质性。①情节上,志怪中怪诞中显温情,哥特则是怪诞中见恐怖②主题上,虽均为因果报应主题,中国的与儒家思想、佛教观念相连,但英则是与基督教思想文化传统密切联系。爱情主题中,志怪表现多为反抗封建礼教、包办婚姻有关,哥特则是强烈的反宗教③人物塑造上,志怪小说着重表现人物的伦理道德属性,哥特注重对人的本质的丰富性、微妙多面性的开掘。哥特注重心理描写,志怪在行动谈话中表现心理。志怪多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外部冲突,哥特不仅表现外部更注重呈现内部的自我冲突④叙事形态:志怪—客观性,哥特—主观性。重视同是为了确立比较的基础,强调异质性则是正视并承认各自的特色、文学传统及其存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