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听课记录(年春季学期)资料讲解

合集下载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范文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范文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范文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今天是小学数学课,老师讲了一堂关于分数的课程。

这节课非常有趣,老师用
生动的例子和互动的方式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分数的概念。

首先,老师给我们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有一个苹果,我们把它分成两半,每一半就是1/2。

然后老师拿出了一块巧克力,把它分成四块,每一块就是1/4。

接着老师又拿出了一个披萨,把它分成八块,每一块就是1/8。

通过这些例子,我
们更直观地理解了分数的概念。

接下来,老师让我们玩了一个游戏。

游戏的规则是,老师出一道分数题,我们
要根据题目算出答案,然后站起来,举手回答。

这样的互动方式让我们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也更好地巩固了知识。

在课堂的最后,老师给我们出了一些练习题,让我们在课后完成。

这些题目既
有选择题,又有填空题,还有一些应用题。

老师说,只有通过练习,我们才能真正掌握分数的知识。

通过这节课,我对分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明白了分数的概念,也知道了如
何进行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我会在课后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相信我会在数学学习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春季数学教研听课记录

春季数学教研听课记录

一、教研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为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我校于春季开展了数学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以听课、评课、研讨为主要形式,旨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听课记录1. 课题:《分数的意义》授课教师:张老师听课时间:2021年3月15日听课地点:数学教室听课人数:15人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张老师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如“把一个苹果切成两半,每半就是苹果的一半”,让学生初步感知分数的概念。

(2)探究新知张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分数的意义。

学生通过画图、计算等方式,理解分数表示的是整体的一部分。

(3)巩固练习张老师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练习题,如填空题、选择题、应用题等,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课堂小结张老师对本节课进行了总结,强调分数的意义是数学中的重要概念,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运用分数。

2. 课题:《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授课教师:李老师听课时间:2021年3月20日听课地点:数学教室听课人数:15人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李老师以“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新知李老师引导学生回顾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进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3)巩固练习李老师设计了不同难度的练习题,如计算题、应用题等,帮助学生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4)课堂小结李老师对本节课进行了总结,强调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三、评课研讨1. 张老师的《分数的意义》一课,教学设计合理,教学方法多样,课堂气氛活跃。

但在课堂练习环节,部分学生回答问题时表达不够清晰,教师应加强引导。

2. 李老师的《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教学思路清晰,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但在课堂小结环节,教师对公式的推导过程讲解不够详细,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3. 教师们在研讨环节提出了以下建议:(1)加强课堂练习的针对性,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一、听课背景最近,我有幸聆听了一节小学数学课,授课内容是关于整数乘法运算。

这堂课由经验丰富的李老师讲授,教学对象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

二、教学过程记录1、课程导入李老师通过一个有趣的情境导入课程:“同学们,假设我们班要举办一次庆祝活动,需要给每位同学准备 3 个气球,我们班一共有 40 位同学,那么一共需要准备多少个气球呢?”这个问题引发了同学们的积极思考和讨论,大家纷纷举手发言,有的同学通过逐一相加的方法得出答案,有的同学则已经有了乘法运算的初步想法。

2、新授知识李老师在黑板上写出算式 3×40,并引导同学们思考如何用乘法来计算。

她先让同学们回顾了乘法的意义,即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然后,她通过在黑板上展示点子图,将 40 个点分成 4 组,每组 10 个,让同学们直观地看到 3×40 实际上就是 3 个 40 相加,也就是3×4×10 =12×10 =120。

接着,李老师又给出了几道类似的乘法算式,让同学们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

在讲解乘法运算的法则时,李老师特别强调了数位对齐和进位的问题。

她通过具体的例子,如 25×14,详细地向同学们展示了如何进行竖式计算,先将 14 中的 4 与 25 相乘,得数的末位与个位对齐,再将 14 中的 1 与 25 相乘,得数的末位与十位对齐,最后将两次相乘的结果相加。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进位的概念,李老师还让同学们自己动手计算,并在旁边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同学们的错误。

3、课堂练习在同学们对乘法运算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掌握之后,李老师给出了一组课堂练习题,让同学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这些练习题涵盖了不同的题型,包括一位数乘两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等。

同学们认真地进行计算,李老师则在教室里巡视,查看同学们的答题情况,并对有困难的同学进行个别辅导。

4、课堂互动在练习过程中,李老师挑选了几位同学到黑板上进行板演,其他同学则在下面认真观看。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听课记录(2020年春季学期)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听课记录(2020年春季学期)
听课记录表
日期
2017.2.28
星期

节次

年级

班级
授课教师
蓝广平
科目
数学
课题
认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内容及过程
随堂点评
一、引入新课
1.教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
2.分小圆片:教师拿出8个小圆片。
二、新授课
1.出示教科书第19页的例题5。
(1)教师:每4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每一份是4个竹笋)
在这些图形中,哪些图形和正方形最相似?为什么?
2.提问:它们都有四个角,四条边,先来看看长方形,它的四条边有什么特点?
上面的边对着下面的边,这样相对的边我们把它叫做对边。
3.引导学生继续观察长方形的边。
提问:我们能想办法证明长方形对边相等吗?
生可以自由选择证明方法,如对折、测量等,并请用不同的方法的学生上台演示。(教师板书:对边相等)
【课堂小结】
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评议评语
注意知识的衔接,运用知识迁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易懂。学生主动参与性不够,有待提高。
听课记录表
日期
2017.3.22
星期

节次

年级

班级
授课教师
蓝仁生
科目
数学
课题
体积和体积单位
教学内容及过程
随堂点评
1.认识体积的概念。
2.体积单位的认识。
(1)教师:计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可以分别写成cm3,dm3和m3。
4.引导学生观察正方形的边,有什么发现?
你能证明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吗?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第一篇:两位数乘法运算今天数学课上,我们学习了两位数的乘法运算。

首先,老师给我们讲解了乘法的定义和性质。

乘法是一种重复加法的运算,用于表示多个相同数的总和。

而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是成立的,也就是说,两个数相乘的结果不受它们的位置和结合方式的影响。

接着,老师带领我们学习了两位数的乘法运算方法。

如果两个数都是两位数,我们可以使用竖式乘法来进行计算。

先将百位数乘以个位数,然后将十位数乘以个位数,最后将这两个结果相加即可得到最终的答案。

我们进行了一些例题的练习,慢慢掌握了两位数乘法的技巧。

经过不断的练习,我发现自己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这让我对数学有了更大的兴趣。

第二篇:算式的解法今天的数学课上,老师教给我们了解算式的解法。

首先,老师给我们举了一个算式的例子:“7+□=12”。

然后,她问我们应该填入什么数字才能使等式成立。

经过一番思考,我终于明白了这个问题的解法。

7加上多少等于12,我们需要找到一个数字,使得这个数字加上7等于12、通过反推法,我们可以得知这个数字就是5接着,老师教给我们了另一种解法,那就是使用逆运算。

她说,如果有一个等式“□-4=9”,我们可以通过逆运算找到答案。

由于现在是减法,所以我们需要找到一个数字,减去4等于9、通过计算,我们可以得知这个数字就是13通过这些例子,我对解算式的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觉得数学真的很有趣,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第三篇:三角形的运算今天,我们学习了关于三角形的一些运算。

老师首先教给我们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

三角形是由三条边和三个顶点组成的图形。

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而且任何一个角的度数都小于180°。

接下来,老师告诉我们如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对于任何一个三角形,我们可以使用“底乘高除以2”的公式来计算其面积。

我们需要将底边的长度和高的长度相乘,然后除以2,即可得到三角形的面积。

我们进行了一些实例练习,通过计算来求解三角形的面积。

小学数学教研课听课记录(3篇)

小学数学教研课听课记录(3篇)

第1篇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小学数学教研课授课教师:张老师授课班级:三年级一班授课时间:2023年4月10日授课内容:《分数的初步认识》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初步认识分数,了解分数的意义。

2. 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分数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张老师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的生活中,分数无处不在。

比如,我们买了一个大蛋糕,要平均分给三个人吃,每个人应该吃多少呢?这就是分数的问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

”2. 新课讲授(1)分数的定义张老师通过课件展示分数的定义:“分数是表示一个整体被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一份或几份的数。

”接着,张老师引导学生举例说明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分数的表示方法张老师讲解分数的表示方法:“分数通常用分子和分母表示,分子表示其中一份或几份,分母表示整体被分成的份数。

”然后,张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分数的表示方法。

(3)分数的加减法张老师以课件展示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举例说明。

接着,张老师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 活动环节张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验证分数的加减法。

活动结束后,张老师邀请各小组代表分享活动成果,并进行点评。

4. 总结与拓展张老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然后,张老师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反思1. 张老师通过生活实例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张老师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分数的概念,使学生对分数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2. 张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张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运用分数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张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发现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人教版小学数学听课记录(精华15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听课记录(精华15篇)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人教版小学数学听课记录(精华15篇)人教版小学数学听课记录1一、发散思维,引出课题例题:将-4,+3,+4,-3分成两组。

1·将-4、-3分在一组,将+4、+3分为另一组,就是将负数分为一组,正数分为另一组。

2·我将-4,+4分在一组,将-3,+3分为另一组,就是把数是否相同作为分组的依据。

3·我把-4与+3分在一组,把+4与-3分在另一组。

理由是两个数的符号不同,符号后面的数也不相同。

二、比较概括,提炼定义一般地,一个数由两部分构成,即符号和刚才提到的“符号后面的数”,考虑这两个方面,大家也就采用了三种不同的分法。

两个方面都不相同是一种分法,把“符号”是否相同作为分组的依据,得到的是已经学过的一组正数和一组负数,把“符号后面的数”是否相同作为分组的依据,得到了-4与+4、+3与-3这样成对的数,那么它们又应该叫什么数呢?这就是见天我们这节课需要你学习的内容:相反数。

为什么叫相反数而不叫别的数呢?一个正数,一个负数,表示的意义相反,所以叫相反数。

符号不同、符号后面的数相同的两个数叫相反数。

一个数前面添上不同的符号后得到的两个数叫相反数。

师:请你举例说明。

如5前面添上“+”“-”得到的+5和-5是相反数。

课本上说“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说明其它的都相同,包含了“符号后面的数相同”的意思。

只有符号后面的数相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只有符号后面的数相同”的言外之意是“符号不同” ,与课本上的说法是一致的。

由此可见,同样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在数学学习中,对此我们应该多加注意。

需要说明的`是,课本用“只有符号不同”包含“符号后面的数相同”的意思,好处是使相反数的概念更精炼,同时也避免了使用“符号后面的数”这一说法容易引起的误会,关于这一点,以后我们还将看到。

师:“互”就是“相互”的意思,如+4是-4的相反数,也可以说-4是+4的相反数,即+4与-4互为相反数。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一、课程信息•学科:数学•年级:小学•题目: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材版本:人教版二、课程目标本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方法,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与复习首先,老师复习了学生上节课所学的小数的概念和基本运算规则。

通过提问题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帮助他们回忆和巩固知识点。

2. 正式教学接着,老师开始正式教授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首先,老师通过示例计算,向学生演示了小数加法的方法。

然后,老师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巩固了他们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在学生掌握了小数加法之后,老师同样进行了小数减法的教学,详细讲解了减法运算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学生们积极参与,纷纷举手发言,展示了他们的学习成果。

3. 练习与巩固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老师设计了一系列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

学生们争相完成练习题,勤奋思考,积极求解。

老师在课堂上巡视辅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4. 拓展与激发在学生完成练习后,老师组织了一个小组竞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学生们分成小组,通过比赛的形式进行小数的加减法运算。

这样的设计不仅加强了学生的合作能力,还让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巩固和拓展所学内容。

四、教学反思和总结本节课通过导入与复习、正式教学、练习巩固和拓展激发的教学过程,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学习热情高涨。

然而,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

首先,在引入新知识时,可以通过实物举例或情景模拟,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其次,在练习环节可以增加一些巩固性的题目,让学生们更加熟练掌握小数的加减法。

此外,拓展活动的设计也值得改进,可以增加一些趣味性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本节课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整体上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和有效的教学方法,学生们顺利掌握了小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提高了他们的数学能力和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15篇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15篇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15篇1. 圆的认识(120字)在这节课上,我们学习了圆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老师通过举例子、引入生活实际,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圆的定义、圆的直径和半径的关系。

我们还进行了一些练习,巩固了圆的认识。

这节课让我对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分数的基本概念(150字)在这节课上,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分数的基本概念。

她通过用可视化的方式展示了各种分数,如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等,并教会了我们如何将分数转化为百分数和小数。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对分数的概念有了更清晰的理解,并且能够更灵活地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3. 小数与分数的关系(180字)这堂数学课上,我们讨论了小数与分数的关系。

老师通过举例子,教给我们如何将小数转化为分数,以及如何将分数转化为小数。

她还强调了小数与分数之间的等价性,并给我们一些实际应用的例子。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不仅加深了对小数和分数的理解,而且能够熟练地在两者之间进行转化。

4. 变量与代数式(160字)这节课上,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变量和代数式的概念。

她解释了什么是变量,以及变量在数学中的作用。

她还教会了我们如何根据实际问题列出代数式,并用代数式解决问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对变量和代数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能够独立地应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

5. 运算法则的应用(170字)在这节课上,我们学习了加减乘除运算法则的应用。

老师通过举例子讲解了如何运用运算法则进行计算,并给出了一些练习题,巩固了我们的理解。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提高了我的运算能力,能够更熟练地运用运算法则解决各种数学问题。

6. 二次根式(140字)在这节课上,我们学习了二次根式的概念和性质。

老师介绍了二次根式的定义,并教会了我们如何进行二次根式的运算。

她还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实际问题,让我们应用二次根式解决问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对二次根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能够应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

7. 坐标系和图形的认识(160字)在这节课上,我们学习了坐标系和图形的认识。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精选3篇)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精选3篇)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精选3篇)小学数学听课记录篇1课前谈话:1、组织学生整理学具。

2、老师喜欢同学们眼睛看着我。

很好,都看着我啦。

还记得我吗?记得我什么?来介绍一下自己?“五一小学”这个校名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3、老师有个习惯,每堂课前都讲个小故事,叫做“小故事,大智慧”。

上课之前,讲个小故事。

曹冲称象的故事知道吗?本来是想知道大象的重量,结果去称石头的重量,这是为什么呀?干嘛不直接称大象啊?大象的重量在当时的条件下很难称得出来,所以曹冲通过称同样重量的石头,就可以称出大象的重量了。

……评:用小故事的形式,课前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为后面学生的探究提供了思维基础。

如果说《圆的面积》一课,探索“圆的面积”相关知识是课堂的一条明线,那么体验、反思、改进“转化”这一思想方法便是一条贯穿整课的暗线。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认识圆面积。

1、出示圆形纸片,这是什么?今天我们来学习圆的面积。

板书课题。

2、请大家想一想,什么是圆的面积?请生上台指出来。

揭示: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就是圆的面积。

评: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简洁清晰。

二、经历圆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一)起1、启发思考:怎么求圆的面积,在大脑中检索一下,咱以前要研究一种什么新的东西,都用的是哪些方法?(把它变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学生以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为例说明)2、那么圆形能不能转变成其它图形?小组合作商量商量,试试看。

小组合作(估计每一小组发到的学具有:8开铅画纸一张、蓝色圆形纸片若干、剪刀一把、双面胶一个、直尺等)3、小组代表上台展示方法:(1)组1:我们把圆平均分成4个扇形。

这样,其中一个扇形的面积乘以4,就可以求出圆的面积。

师:有什么问题?生1:扇形面积不会算。

生2:看成三角形。

师:行不行?为什么?但是还是比较接近的,对不对?评:这种方法在以往《圆的面积》的中很少出现,后面的环节中经过学生的探索,也能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而且比较容易理解。

我们为什么没有注意到这种方法?据麻老师课后讲,设计这节课之前,曾做过前测,发现学生在面对解决圆的面积这个问题时,脑子里不是一片空白的,有些孩子自然而然地就会把圆片进行对折(这是儿童生活经验作用下的原发思维),发现和三角形类似。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时间:2023年5月12日课程主题:小学数学授课教师:张老师班级:三年级(1)班听课记录:1.课程开始张老师早早地进入了教室,开始了今天的数学课。

她先让学生们复习了一下上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加减法运算,然后提出了本节课的主题——测量。

2.导入新课张老师拿出了几个不同大小的物品,问学生们这些物品的尺寸。

学生们纷纷给出了答案,张老师又问,大家是如何知道这些尺寸的。

学生们回答是通过测量得到的。

张老师赞扬了学生们,并引出了本节课的主题是——如何进行测量。

3.讲解知识点张老师详细讲解了测量的定义和单位,以及如何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她还拿出了一把尺子,演示了如何用它来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

学生们认真听讲,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

4.学生互动张老师把学生们分成了几个小组,让学生们用尺子测量一些物品的长度并将结果记录下来。

学生们积极参与,张老师不断地在各个小组之间指导,鼓励学生们大胆实践并互相帮助。

5.学生展示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的测量结果,并讲述他们是如何进行测量的。

张老师对每个小组的展示都给予了肯定和鼓励,同时也指出了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

6.巩固练习张老师让学生们做一些练习题以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点。

学生们很配合,积极投入到了练习中。

7.课程小结在课程的最后,张老师对本节课进行了小结,强调了测量的重要性和本节课所学知识点对以后学习数学的作用。

她还鼓励学生们要在生活中善于观察和发现,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

8.学生反馈课后,我与一些学生进行了交流,发现他们对本节课所学内容掌握得很好,对测量的概念和单位有了深入的认识。

学生们纷纷表示以后会更加努力地学习数学,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9.教师反思张老师在课后反思中写到:本节课通过实物展示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们更加直观地了解了测量的概念和单位,以及如何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同时,她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在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反馈和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中,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和效果,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得到锻炼。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及评析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及评析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及评析1. 引言本文将对一堂小学数学课进行听课记录及评析。

通过观察和分析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知识点的传授情况,旨在为数学教育提供实证研究,并为教育者提供参考和改进建议。

2. 课堂概况•学校:XX小学•年级:三年级•教师:李老师•课程内容:加减法运算3. 听课记录3.1 教师教学方法在本节课中,李老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示范引导、问答互动和小组合作等。

首先,李老师通过示范给出了一道典型的加法题目,并引导学生一起解答。

其次,她设置了问答环节,帮助学生思考解题的策略和步骤。

最后,李老师将学生分成小组,在小组内让学生自主合作完成一道加法题,鼓励学生们彼此交流和合作。

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中表现积极主动,他们积极参与问题解答和小组合作,表现出较强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然而,也有少部分学生在课堂中表现较为passivity,并没有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这可能由于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个人特点的不同所致。

3.3 知识点传授情况在本节课中,李老师重点讲解了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

她通过具体例子和图示向学生解释了加法和减法的意义,并指导学生掌握相应的计算方法和技巧。

然而,在课堂中有个别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仍存在困难,需要进一步帮助和解释。

4. 课堂评析通过对这堂小学数学课的观察和记录,我们可以评析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知识点的传授情况。

4.1 教师的教学方法李老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其中示范引导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思考。

然而,问答互动的环节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安排,以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

建议教师在设计问答问题时,可以充分考虑学生的不同水平和学习需求,进行个性化的引导。

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良好的学习状态,他们表现出积极与主动的态度,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问题解答和合作学习。

然而,少部分学生表现出较为passivity,在课堂中缺乏积极参与和互动。

教师可以适当调整教学策略,鼓励这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并提供相应的帮助和扶持。

小学数学课听课记录模板范文

小学数学课听课记录模板范文

小学数学课听课记录模板范文一、基本信息。

授课教师:[教师姓名]授课时间:[具体时间]授课年级:[X]年级。

授课课题:[课题名称]二、教学过程。

# (一)导入(3分钟)1. 情景引入。

老师一进教室就神秘兮兮地说:“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超级有趣的地方,这个地方呀,到处都是数字宝宝的秘密。

”然后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城堡,城堡门口写着“数学城堡”四个大字。

同学们的眼睛一下子就亮了,都好奇地盯着黑板。

老师接着问:“想不想进去看看呀?”同学们齐声回答:“想!”老师笑着说:“那可不容易哦,要先回答一个小问题才能拿到城堡的入场券。

”这个问题是“10以内的加减法,3 + 4等于多少呀?”一个小男生马上举手回答:“等于7。

”老师夸奖他:“真聪明,那这张入场券就归你啦,其他同学加油哦。

”2. 点评。

这个导入非常有趣,一下子就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

用画城堡这种直观又充满童趣的方式,很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而且用简单的数学问题作为入场券的要求,既能复习旧知识,又能顺利引出新课。

# (二)新授(20分钟)1. 知识讲解。

进入“数学城堡”后,老师在黑板上贴出了一些小动物的图片,有小兔子、小猴子、小松鼠等。

老师说:“在这个城堡里呀,小动物们都在忙着收集果子呢。

小兔子收集了5个果子,小猴子比小兔子多收集了3个,那小猴子收集了多少个果子呢?”同学们开始认真思考,有的在小声讨论。

老师请了一个小女孩回答,小女孩说:“5 + 3 = 8,小猴子收集了8个果子。

”老师点头说:“非常正确,那你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想的吗?”小女孩回答:“小兔子有5个果子,小猴子比它多3个,那就用5加上3就得到8啦。

”老师接着说:“那如果小松鼠收集的果子比小猴子少2个,小松鼠收集了多少个果子呢?”同学们又积极地思考起来,这次一个小男孩站起来说:“8 2 = 6,小松鼠收集了6个果子。

”老师说:“你真棒,那这个减法算式又表示什么意思呢?”小男孩回答:“就是小松鼠的果子比小猴子少2个,从8个里面去掉2个就是小松鼠的果子数。

[经典]人教版小学数学听课记录15篇

[经典]人教版小学数学听课记录15篇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经典]人教版小学数学听课记录15篇人教版小学数学听课记录1(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复习: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2、从日常生活中引出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商店的冰箱里有两种香芋冰淇淋,圆柱形冰淇淋每支3元,圆锥形的冰淇淋每支0.8元,已知这两种冰淇淋的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你认为买哪一种冰淇淋比较合算?。

3.导入:那么,到底谁的意见正确呢?通过今天这节课学习圆锥的体积计算之后,相信这个问题就很容易解答了。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圆锥的体积。

(板书:圆锥的体积)(二)、动手测量,大胆猜想1.我们已经认识了圆柱和圆锥的各部分的名称,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测量一下你们手中的圆柱和圆锥,看看能发现什么?(按四人小组动手测量)教师巡视学生测量方法是否正确,不对的给予指导。

2.量后交流发现,得出结论:每个组的圆柱和圆锥都是等底等高的。

3.大胆猜想:估计一下,这个圆锥的体积与这个圆柱的体积有怎样的关系?可能是这个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给学生充分猜想的时间和机会)(三)、实验操作,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1.谈话:下面请大家利用你们手中的圆柱体和圆锥体来做实验,验证一下你们的猜想对不对。

(你们打算怎样做实验,先在小组内商量好办法)2.学生分组做实验,师巡回指导。

3.交流汇报。

(1)你们小组是怎样做实验的?(2)通过做实验,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圆锥体积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师相机板书: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4.提问:是不是所有的圆柱和圆锥都有这样的关系?教师出示不等底等高的圆锥、圆柱,让两学生上台操作实验。

提问:通过这个实验,你得出什么结论?(只有等底等高的圆锥才是圆柱体积的)5.启发引导推导出圆锥体积公式并用字母表示。

提问:那么我们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板书:圆锥的体积=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先让学生试着写一写,然后师板书,学生进行对照)6.提问:要求圆锥体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公式中的底面积乘高,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要乘。

人教版小学听课记录

人教版小学听课记录
本文档包含三篇小学人教版数学的听课记录。第一篇《走进乡村》,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找出图画中的平面图形并进行分类,引导学生总结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定义,进一步了解长方形、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第二篇《小数乘法的意义》,教师通过商店一角的情境引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第三篇《有趣的小数点(一)》,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如计算除数是10、100、1000的小数除法。这些听课记录展示了教师们如何结合实际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人教版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人教版小学数学听课记录人教版小学数学听课记录1一、引子:教研室组织新课程培训,我校施老师将执教研讨课《购物策略》。

教材创设了“商店促销商品”的生活情境,提供了三种常见的优惠策略;甲店是“买一送一”,乙店是“打九折”,丙店是“累积达到一定数目后,打八折”。

教材通过几个小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让学生了解各个商店优惠策略,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了解各个商店店优惠策略的含义,然后通过对几个小问题的研究与讨论,选择适当的购物策略,使问题得以解决。

(1)甲商店花2元,乙商店花2×0.9=1.8(元),丙商店花2元。

因此去乙商店较为划算。

(2)甲商店花10元,乙商店花12×0.9=10.8(元),丙商店花12元。

因此去甲商店较为划算。

(3)如果在甲商店买3大瓶饮料,将获赠3小瓶饮料,即要花30元,在乙商店买3大瓶和3小瓶饮料,要花36×0.9=32.4(元),去丙商店买3大瓶和3小瓶饮料,要花36×0.8=28.8(元),所以去丙商店较为合算。

即如果要买30元以下的饮料,去甲商店或乙商店,如果要买30元以上的饮料,去丙商店,这样购买比较合算。

(4)所买饮料已超30元,去丙商店较为合算。

通过对以上题目的讨论与交流,课很顺利的进行着,学生逐步发现如何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商家。

但是情况急转直下,有一学生提出了商店有远近,如果坐出租车或开车去,算上出租车费或油费不合算了,此一言激起了学生的纷纷议论,受此启发学生还提出了买12瓶小瓶比较容易分,如果买大瓶的一来分不均匀,二来大家共用也不卫生,如果再买杯子,那就不合算了。

由此讨论一发不可收拾,出现的情况越来越多,课再也回不到去哪个商店买更合算的问题上来。

二、讨论:听课后教师们的研讨也主要集中在课堂中出现的意外事件上。

教师们纷纷出谋划策:教师1:课前就强调不考虑其他情况,只解决数学问题,考虑这样考虑那样是考虑不完的,这课还怎么上。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范例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范例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范例
小学数学是每位学生都需要学习的科目,随着学习的深入,数学难度也会逐渐加大。

为了能够更好地掌握小学数学知识,学生需要注重课堂听讲。

以下是一份小学数学听课记录范例,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数学学习。

1.听课前的准备
在开始上课之前,学生应该先预习本节课的内容,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提前查阅相关资料或题目。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融入课堂,更好地理解老师讲解的内容。

2.上课时的记录
在课堂上,学生应该及时记录老师提出的重点和难点,例如老师强调的公式,做题的方法等。

这些都是日后学生复习和记忆的重要内容。

同时,学生也可以针对个人的问题进行记录,当课后有时间时可以再次深入学习。

3.积极参与课堂互动
课堂上老师经常会进行互动讲解,这时候学生需要积极参与。

可以在老师提出问题时自己思考,当自己的答案与老师相同时可以大胆回答。

在老师讲解时也可以提出问题。

这些互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加深记忆。

4.课后的复习
课后,学生应该重新学习一遍本节课的内容,并将课堂记录整理。

整理过程中可以把难点和个人问题单独列出来,下一次上课时可以向老师请教。

同时也可以通过作业来检测自己的学习成果,发现问题点并加以改进。

小学数学听课其实就是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从早期就建立好,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小学数学,还能够为未来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记住,听课不仅仅是听,更是一种跟随思维去学习的方式,去思考,去闯关,这样才能够真正的明白数学的奥妙。

小学数学课听课记录模板范文

小学数学课听课记录模板范文

小学数学课听课记录模板范文一、听课基本信息。

听课日期:[具体日期]授课教师:[教师姓名]授课年级:[X]年级。

授课课题:[课题名称]二、教学过程。

# (一)导入(有趣又吸睛)1. 开场方式。

老师一进教室就笑眯眯地问同学们:“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神秘的小盒子,你们猜猜里面装的是什么呀?”同学们一下子就被这个神秘的小盒子吸引住了,七嘴八舌地猜起来,有说糖果的,有说小玩具的。

2. 导入与课题的联系。

老师等大家猜得差不多了,就打开盒子,拿出了一把小棒,说:“今天我们就用这些小棒来开启我们的数学之旅,学习[课题名称]哦。

”这小棒就像一把魔法钥匙,一下子就把大家带入到数学的世界里了。

# (二)新授知识(深入浅出)1. 知识讲解。

(1)老师拿着小棒开始讲解,比如说要教加法。

老师先拿起3根小棒,说:“同学们,这是3个小棒,代表数字3哦。

”然后又拿起2根小棒,“这是2根小棒,代表数字2呢。

”接着就把这两堆小棒放在一起,问大家:“那现在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呀?”同学们都大声回答:“5根!”老师就趁机在黑板上写下3 + 2 = 5,说:“对啦,这就是加法,把两个数合起来变成一个更大的数。

”(2)在讲解概念的时候,老师还特别注重用通俗易懂的话来说。

比如说解释加数的时候,老师说:“就像我们刚刚的3和2呀,这两个数字就是加数,它们就像两个小伙伴,手拉手凑在一起就变成了5这个大家庭呢。

”2. 师生互动。

(1)老师提了好多问题呢,像“谁能再举一个加法的例子呀?”一个小男生举手说:“1 + 4 = 5。

”老师就给他一个大大的赞,说:“你可真是个数学小天才,那你能上来用小棒摆一摆这个式子吗?”小男生就雄赳赳气昂昂地上去摆小棒了,摆得又快又准。

(2)有个小女生不太明白,举手问老师:“老师,那如果是很多很多的小棒,数不过来怎么办呀?”老师笑着说:“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那我们就可以用数字来代表很多小棒啦,这就是数学的神奇之处。

”然后老师又详细地给小女生解释了一遍,小女生听了之后恍然大悟,眼睛里都闪着光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内容及过程
随堂点评
一、学前准备
1、口答。

42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8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52如果去掉4个十,还剩下几个一?
2、板演。

84 175 订正时,请同学们说一说是怎样求出商的,每道题各用哪一句口诀求商,我们在写竖式时要注意什么。

3、导入新课。

出示主题图。

(1)理解图意。

(2)说一说你从图中看懂了什么。

(3)想一想:我们能用前几节课学过的方法来算出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的结果吗?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15页例1。

(1)解决学生甲提出的问题:42除以2等于多少。

(2)明确42÷2表示什么意思。

(3)提问:乘法口诀表中有“二()四十二”的口诀吗?你能用前面学过的方法算出它的结果吗?
(4)想一想:写竖式要分几步来写? (5)试一试,写出竖式。

(6)交流笔算方法。

(7)图式结合。

从图上看,每份是21根;从竖式上看,得数是21。

2、师生共同归纳笔算除法的方法。

三、课堂作业
1、计算教材第19页练习四的第1题中的26
2、933 2、计算教材第19页练习四的第1题中的884、666 四、思维训练
你能尝试解决同学们提出的主题图中的第二额问题吗?四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
评议
评语
备课充分、讲解精辟、重点突出、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

听课记录表
日期
2017.3.1
6
星期 四 节次 二 年级 四 班级
授课教师 林 崇
听课记录表
日期2017.5.9 星期二节次二年级五班级授课教师蓝仁生科目数学课题分数的基本性质(1)
教学内容及过程随堂点评
【复习导入】
1.说出下列各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和它包含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
位。

2.商不变规律。

3.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新课讲授】
1.教学教材第57页的例1。

2.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分子,分母各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学生
以小组为单位,请代表发言。

3.提问: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4.观察以上例子,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讨论,汇报。

板书: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
数的大小不变。

提问:为什么0要除外?(学生讨论)
小结:分子和分母如果都乘上0,则分数成为0
,而分数的分母不
能为0;又因为0不能作除数,所以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也不能同时除以0。

5.提问:你能不能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和商不变性质来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
【课堂作业】
学生完成教材第58页练习十四的第1~5题。

【课堂小结】
谁能说一说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