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礼与_诗经_农事诗的礼乐内涵
藉田礼与_诗经_雅_颂中的农事诗(1)
,尧舜,也作籍, 说文 作耤,属 耒部 , 笺 : 籍田,甸师氏所掌,王载耒耜所耕之田,天子千亩,诸侯百亩,籍言之借也。
借民力治之,故谓之籍田。
关于藉田礼,先秦典籍及后世出土的金文材料(如 令鼎 等)多有记载,尤以 国语 周语上 中的记载最为详实可靠:先时九日,太史告稷曰: 自今至于初吉,阳气俱蒸,土膏其动。
弗震弗渝,脉其满眚,谷乃不殖。
稷以告王曰: 史帅阳官以命我司事曰: 距今九日,土其俱动。
王其祗祓,监农不易。
王乃使司徒咸戒公卿、百吏、庶民,司空除坛于藉,命农大夫咸戒农用。
先时五日,瞽告有协风至,王即斋宫,百官御事,各即其斋三日。
王乃淳濯飨醴。
及期,郁人荐鬯,牺人荐醴,王裸鬯,飨醴乃行,百官、庶民毕从。
及籍,后稷监之,膳夫,农正陈籍礼,太史赞王,王敬从之。
王耕一坺,班三之,庶民终于千亩。
其后稷省功,太史监之。
司徒省民,太师监之。
毕,宰夫陈飨,膳宰监之。
膳夫赞王,王歆大牢,班尝之,庶民终食之。
另据 礼记 月令 : 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
乃择元辰,天子亲载耒耜,措之参乘保介之御间,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藉。
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诸侯九推 ,说明举行藉礼之前,还要由天子 以元日祈谷于上帝 。
动的开始。
据 国语 周语上 记载 耨获亦如之 我们可知,对于重农的周人来说,藉田礼不仅仅只包括隆重的始耕仪式,它是一个贯穿整个农事活动的季节性礼仪,在锄草时节与收获季节天子也要亲临现场,举行相关的仪式。
由于农耕关系着国计民生、帝王事业,所以周初每逢藉礼,天子、三公、九卿、太史、瞽史、稷及各级农官都要参加,以示重视。
而天子、诸侯所以亲耕,并将藉田上的收获用来祭祀,是表示对神鬼和祖先的尊敬,同时寓有鼓励农耕、劝事农桑之意。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同时也是一个诗的国度,农业与诗歌的结缘既是自然的,也是必然的。
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 诗经 中保留有多篇描述农事以及与农事有关的政治、宗教活动和日常生活的诗歌,即我们所说的农事诗。
论《诗经》所载“藉田礼”的功用
论《诗经》所载“藉田礼”的功用作者:陆跃升来源:《语文学刊》 2017年第3期○ 陆跃升(凯里学院人文学院,贵州凯里556000)[摘要]《诗经》中有许多农事诗记载古代“藉田礼”习俗。
“藉田礼”是殷商、西周时期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对了解并深入研究我国古代农业具有重要意义。
它体现了古代天子身先垂范、亲耕垄亩以促进农业生产,也体现了统治阶级倡导敬重祖先、勤俭劝勉的美德,同时,还反映古人的宗教信仰,为深入研究我国古代农业及宗教信仰提供了比较翔实的资料。
[关键词]《诗经》;藉田礼;功用[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7)03-0164-04doi:10.3969/j.issn.1672-8610.2017.03.023“藉田礼”①源于原始社会集体举行的古老而隆重的仪式。
当时的氏族首领要亲自率领庶民共同从事农业劳动,但进入阶级社会以后,这种统治者亲耕的仪式逐渐变成一种象征。
天子行“藉田礼”表面上是沿用古老的传统仪式,实际上已经转化成天子以躬耕为幌子以监督或劝诫庶民无尝地从事农业劳作的工具。
《国语·周语》:“王乃使司徒咸戒公卿、百吏、庶民。
司空除坛于籍,命农大夫咸戒农用。
先时五日,瞽告有协风至,王即斋宫,百官御事各即其斋三日,王乃淳濯飨醴。
及期,郁人荐鬯,牺人荐醴,王裸鬯,飨醴乃行,百吏、庶民毕从。
及籍,后稷监之。
膳夫、农正陈籍礼,太史赞王,王敬从之。
王耕一坺,班三之,庶民终于千亩。
其后稷省功,太史监之。
司徒省民,太师监之。
毕,宰夫陈飨,膳宰监之。
膳夫赞王,王歆大牢,班尝之,庶人终食。
”[1]17-18“王耕一坺,班三之”,而“庶民终于千亩”。
显然,天子只是在藉田仪式上用农具推三次罢了。
殷商时期,“藉田礼”已经发展成为比较成熟的礼制,甲骨卜辞对此多有记载,如“贞呼藉,生,王占曰,丙其雨,生。
”[2]904“贞今我藉,受有年。
” [3]9507这些卜辞透露出殷王举行“藉田礼”的部分信息。
《诗经》与礼乐文化精神
《诗经》与礼乐文化精神文/静远《诗经》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被列为儒家“五经”之首,产生于周代礼乐文明之下,其价值不局限于文学,从多层次、多角度地体现了周人的思想意识、伦理道德、审美观、信仰等,反映了周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和以周礼为核心的华夏文明的特质,是对华夏文化的颂扬。
《诗经》收集了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份,《风》是周各诸侯国与地方的歌谣;《雅》多为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颂》是专门用于祭祀宗庙、祈祷赞颂神明的乐歌。
礼乐文化是古人将“礼教”与“乐教”并提而形成的教化体系,是中国的主流文化,古人认为“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大礼与天地同节,大乐与天地同和,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人的外在的言行举止,要通过“礼”来加以规范,其基本特征是恭敬;而人内在的德性及心性,则要通过“乐”来提升,其基本特征是和。
《国语》说:“夫乐以开山川之风,以耀德于广远也……修诗以咏之,修礼以节之。
夫德广远而有时节,是以远服而迩不迁。
”礼乐一个根本的目的,就是要“耀德广远”,使人归于天理正道。
诗歌与礼乐是相通与相辅相成的,因此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发源于诗,立身于礼,完成于音乐。
周代是礼乐文化辉煌灿烂的时期,礼乐文化在《诗经》中得到了全面的审美展示。
《诗经》包括天文地理、宗庙祭祀、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涉及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等各方面,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人文观以及温柔敦厚的人文品格。
其基本句式是四言,兼有杂言,在语言上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既有声韵上的美感,又描绘出生动的形象,有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透过诗的自然朴实、言简意赅的言语,人们可以体悟到把《诗经》思想统摄起来的主导与核心话题是道德。
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進行探讨:一、《诗经》对礼乐文化的宣扬,首先反映在对祭祀典仪的歌颂《礼记》云:“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是以事神致福。
”事神的节仪和规范是礼的最重要的组成部份。
《诗经》籍礼乐歌新探——从礼仪视角考察《诗经》农事诗
方面, 更重要的是周人将“ 重农天地 自然、 不言
而喻的观念意义。也 即, 周人之于农业的特殊意义在于 , 他们重农不仅在意识形态 的构建方 面, 而且体现在 制度建设( 礼仪 ) 上 ; 前人多重视 阐发周人重农的精神意义 , 本文将着重关注这种精神 的载体 , 即农业礼仪。 而最能体现周人在农业上的礼仪构建 的无疑是《 诗经》 中的农事诗篇 。
《 诗经》 籍礼乐歌新探
・ 5・
《 经》 诗 籍礼 乐歌新探
— —
从礼仪视角考察《 诗经》 农事诗
林志 明①
内容提 要 :诗 经》 《 中的农事诗 实即一 系列农 事礼 仪 的仪式 乐歌 , 中, 其 最重要 的农事礼仪
莫过 于籍田典礼 。考察《 经》 诗 中的农事诗 , 为籍田典礼 的仪 式乐歌 的只有两首, 噫嘻》 作 即《 和 《 臣工》 前者为籍田 中发布开耕命令 的 乐歌 , , 后者 为耨礼 结束 时告诫农 官的乐歌 。 关键词: 农事诗 籍 田 仪式 乐歌 中图分 类号 K 4 2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0—80 (O 9 O 5一l 10 7 5 2 O )4- l
虢文公 道 :
夫民之 大事在农 , 上帝之粢盛于是乎 出, 民之蕃庶于是乎生, 事之供给 于是乎在 , 和协辑睦于是乎兴 , 财
用蕃 殖 于是 乎 始 , 庞纯 固于是 乎 成… …。 若是 , 敦 乃能媚 于神 而和 于民矣 , 则享祀 时至 而布 施优 裕 也 。今 天 子欲修 先 王之 绪 而弃其 大功 , 匮神 乏祀 而 困民之财 , 将何 以求福 用 民?
①
作者简介 : 志明 , , 林 男 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 , 古代文学专业 c 博士生 r 7
【侯文华老师古代文学史】第三章 诗经(农事诗、燕飨诗、怨刺诗)
第三章农事诗xx飨诗怨刺诗二、农事诗。
直接描述农业生产生活,以及与农事直接相关的政治、宗教活动和风俗礼制。
反映了周初的生产方式、生产规模以及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分为农业祭祀诗、农业生活诗两种。
(一)农业祭祀诗:描写春夏祈谷、秋冬报祭等祭祀活动的诗歌。
春夏藉xx:天子率诸侯、大夫和各级农官到周天子的“藉田”象征性地犁地。
《xx·噫嘻》《载芟》。
夏耨礼:除草之礼。
《xx·臣工》。
秋冬报祭礼:答谢神灵的xx。
《xx·xx》《xx耜》。
xx·噫嘻噫嘻成王,既昭假尔。
/率时农夫,播厥百谷。
/骏发尔私,终三十里。
/亦服尔耕,十千维耦。
《xx》:《噫嘻》“,春夏祈谷于上帝也。
”记述成王举行藉田礼。
xx·载芟载芟载柞,其耕泽泽。
/千耦其耘,徂隰徂畛。
/侯主侯伯,侯亚侯旅,侯强侯以。
/有嗿其馌,思媚其妇,有依其士。
/有略其耜,俶载南亩。
/播厥百谷,实函斯活。
/驿驿其达,有厌其杰。
/厌厌其苗,绵绵其麃。
/载获济济,有实其积,万亿及秭。
/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
/有飶其香,邦家之光;/有椒其馨,胡考之宁。
/匪且有且,匪今斯今,振古如兹。
《xx》:《载芟》“,春藉田而祈社稷也。
”xx·臣工嗟嗟臣工,敬尔在公。
/王厘尔成,来咨来茹。
/嗟嗟保介,维莫之春,亦又何求?/如何新畬?于皇来牟,将受厥明。
/明昭上帝,迄用康年。
/命我众人,庤乃钱鎛,奄观銍艾。
/xxxx耨礼藉田并告诚农官的乐歌。
xx·xx丰年多黍多稌。
/亦有高廪,万亿及秭。
/为酒为醴,烝畀祖妣。
/以洽百礼,降福孔皆。
/《诗序》:“《xx》,秋冬报也。
”xx·xx耜畟畟良耜,俶载南亩。
/播厥百谷,实函斯活。
/或来瞻女,载筐及筥。
/其饷伊黍,其笠伊纠。
/其镈斯赵,以薅荼蓼。
/荼蓼朽止,黍稷茂止。
/获之挃挃,积之栗栗。
/其崇如墉,其比如栉,以开百室。
/百室盈止,妇子宁止。
/杀时犉牡,有捄其角。
诗经与礼乐文化的关系研究
诗经与礼乐文化的关系研究引言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基础。
而礼乐,则是中国古代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本篇文章旨在探讨诗经与礼乐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并深入研究它们在古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诗经与礼乐的定义1.诗经:诗经是一部记载了齐、楚、唐、卫等春秋时期国家各类民歌和王室祭祀歌曲的古代诗集。
2.礼乐:礼指行为规范和仪式礼仪,乐则指音乐和舞蹈表演艺术形式。
礼乐在传承和发展上扮演的角色1.传承:通过诵读诗经,人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风俗、婚丧嫁娶等各种仪式与典礼。
而这些仪式与典礼往往与音乐和舞蹈相结合,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礼乐传统。
2.发展:诗经对礼乐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其中既有描述礼仪的歌曲,也有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抒情诗。
诗经中关于礼乐的内容1.描述祭祀仪式:《周南·关雎》中描写了古代祭祀典礼中使用的舞蹈步伐,展现了古代礼乐文化。
2.描绘音乐演奏场景:《国风·秦风·蒹葭》中详细描述了古时候婚礼上的音乐演奏情景,展现出古代社会对音乐的重视。
礼乐对诗经的影响与作用1.彰显文化底蕴:通过音乐和诗歌结合,使得诗经得以传承和流传至今,并且展现出中国古代社会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
2.感染人心:对于古代社会而言,礼仪之道是培养人们品格修养、凝聚社会共识的方式之一。
通过诗经中体现的各种仪式与典礼,人们能够感受到其中所包含的敬畏和庄重情感,进而影响他们的行为。
诗经与礼乐的当代价值1.文化传承:通过研究诗经和礼乐文化,能够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2.精神追求:从诗经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一种对美好生活追求的精神,这种精神切实地指导着当代社会的发展。
结论从上述研究可得出结论:诗经与礼乐文化密不可分,相互促进。
诗经对于礼乐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而礼乐也是诗经得以传承至今、体现出深厚文化底蕴之所在。
同时,研究诗经与礼乐文化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古代社会与文化,更能够为当代社会提供思考与借鉴之处。
《诗经》农事诗的礼乐文化价值分析
《诗经》农事诗的礼乐文化价值分析《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文学著作,也是传承着中华文化,知识体系和价值观念的中国古典文献中最重要的书籍之一。
诗经中的农事诗是记录农业发展及其相关礼仪文化的有效方法,并且有着深厚的文化意义。
本文将对《诗经》中农事诗的礼乐文化价值进行分析,以便于深入理解这部重要的文献和其所包含的文化价值。
首先,我们可以从《诗经》中的农事诗中看到许多礼仪文化的身影。
农事诗中有许多关于礼乐文化的守正则直的例子,比如“孔宣曰:子事父,父事上,上事天,天事道”。
这句话表明,在礼仪文化中,上下三代人之间的关系要遵循一定的礼乐仪式,严格遵守“道”对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次,《诗经》中的农事诗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家礼、乡礼、市礼、国礼等礼仪文化。
这些礼仪文化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而且也是一种社会风气,它塑造了中国人民作为一个文明民族的精神状态,为中国社会创造出一种自我认同和自我形象。
此外,农事诗中还承载着中国古代农业文化的精髓。
例如“吾子于今日,尚明春之秋”,出自《诗经》,指的是春耕秋收。
这句话解释了中国古代农民以恒定的农业经营模式,努力做到有所收获,从而实现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发展和繁荣。
最后,《诗经》中的农事诗也见证了中国古代农村的生活气息。
很多农事诗记录了中国古代农村的生活方式,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中国传统农村的特色。
例如,“唯唯诺诺,结绳而行”,指的是中国古代农民结伴前往田间作业,高歌着诗歌;“路险俗难,携杖而行”,指的是中国古代农民在极端的自然条件下也认真耕耘,不辞劳苦。
以上内容可以看出,《诗经》中的农事诗不仅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遗产,而且还体现了其礼乐文化的价值。
它反映出中国古代社会服从礼乐制度的社会风气,也记录了中国古代农业文化发展的实用价值,以及传承多年的中国传统农村风土人情。
《诗经》中的农事诗是中华文化的象征,它们不仅是研究古代文化的宝贵财富,也体现出中国文化的重要价值,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这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论_诗经_雅_颂中农事诗及其价值
事的忽视, 是其为政 “ 失德”的表现之一。周代 “ 亲耕籍 田”的制度, 也一直为后代各朝所效仿。
!、农事活动成为连结宗族关系的重要纽带。
周人的祖先与农业有着特殊的关系,对农业的发展 有着特殊的贡献。如生而灵异的周人始祖后稷, 为天下带 来了来牟之种, 其功德不仅惠及自己的部族, 且泽及天下 生民。后稷也因此被奉为农神。 《 史记・货殖列传》曾这样 总结周人重农的历史: “ 而公刘适邠, 大王、 王季在岐, 文 王作丰, 武王治镐, 故其民犹有先王之遗风, 好稼穑, 殖五 谷。”祖先对周人来说, 不仅意味着是氏族事业的奠基者 和开拓者, 还是农业的奠基者和开拓者。农业发展的历程 记载着周代先祖的光荣。因此, 农业对周人来说, 不仅意 味着衣食之源, 更给予了周人一种骄傲的认同感。 而这种认同感, 恰恰迎合了西周政治制度的要求。以 宗法制和分封制为基本政治制度的周代,十分强调尊祖 敬宗。统治者将农事活动作为连结宗族关系的重要纽带, 而加以提倡。从农事诗中可看出, 周代的籍礼是一项全民 性活动, 其参加者有 “ 侯主侯伯, 侯亚侯旅, 侯强侯以” (《 载芟》)。主, 即指周天子, 他以 “ 宗子”的身份主祭, 所以称 “ 主”; 伯, 指诸侯; 亚、 旅指卿、 上大夫。疆、 以指身 强力壮的农夫。 而 “‘ 籍田’上的协作劳动, 主要是为了提 供祭祖用的粮食” "。合族祭祀时, “ 诸父兄弟,备言燕 私”、 “ 既醉既饱, 小大稽首” (《 楚茨》)。在这些周人广 泛参与的仪式中, 在尊祖敬宗的旗号下, 使同宗同族的人 获得了一种心理上的认同感和亲近感,自然达到了加强 宗族关系进而巩固统治的目的。 农事与祭祀的融合。 "、 在 《 楚茨》、 《 信南山》、 《 甫田》中都出现了 “ 报以介 福, 万 寿 无 疆 ”的 诗 句《 , 大 田 》中 的 “ 以 介 景 福 ”, 《 丰 年 》中 的 “ 降 福 孔 皆 ”, 《 载 芟 》中 的 “ 胡 考 之 宁 ”, 《 良 耜》中的 “ 妇子宁止”。 这些诗歌中都流露出相同的愿望, 希望通过虔诚的祭祀, 求得幸福与安宁。
典籍中对礼乐制度的记载
典籍中对礼乐制度的记载礼乐制度是古代中国社会的核心制度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典籍中,对礼乐制度的记载非常丰富,主要有《诗经》、《周礼》、《仪礼》、《乐府诗集》等经典。
下面将逐个经典对礼乐制度的记载进行解读。
《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文学典籍之一,其中记载了大量与礼乐制度相关的内容。
诗经中的许多诗歌是关于祭祀、规矩和礼仪的,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礼乐制度。
例如《国风·周南·关睢》这首诗描绘了古代的祭祀仪式:“终风且暴,劳我民力。
民力既劳,尽沙而土。
”这表明社会的繁华和稳定需要人民的共同努力,而祭祀活动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周礼》:《周礼》是西周时期对礼乐制度进行系统总结的经典著作,分为《地官》、《天官》、《春官》和《夏官》四篇,详细记载了古代社会的礼制与乐律。
《周礼》中对乐的记载较为详尽,包括音乐的分类、乐器的制作和演奏方法等。
其中,《乐记》详细描述了古代宫廷音乐的分类和用途,如“大雅、小雅、颂、歌、卫歌、周颂、鲁颂”等。
这些音乐形式在古代宴会、祭祀等仪式中起着重要作用,体现了尊崇音乐的礼乐制度。
此外,《周礼》还对各种祭祀仪式进行了具体规定,如郊祀、社稷祭等。
通过这些仪式的规定,社会秩序得到维护,人与神的关系得到了体现,同时也加强了国家统治的神圣性。
《仪礼》:《仪礼》是春秋战国时期编制的礼仪典籍,主要记载了古代社会的礼仪制度,是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仪礼》对于古代宴会、祭祀等各种礼仪活动的细节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如宴飨礼、冠礼等。
宴飨礼是古代宴会时所遵循的礼仪,包括宴席的布置、用具的摆放、宾客的座位等。
这些细致入微的规定体现了礼乐制度对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重视。
《乐府诗集》:《乐府诗集》是古代文学中一部重要的乐府诗汇编,其中不乏有关礼乐制度的诗歌。
例如《古乐府·饮马歌》中有“饮马长城窟晓行,苍茫云海触人心。
飞腾当日之先,身入万马归西翼。
”这首诗描绘了古代饮马歌的场景,展现了古代人民在马背上奔驰的英勇形象。
诗经中的农事诗
诗经中的农事诗我国著名的《诗经》是一部包括大量农事诗的著作,这些诗篇都大量反应了周代农业的历史进程,对于研究我国农业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本文旨在从农事诗的概念、内容等方面,对《诗经》中的农事诗所表现的农业发展情况、农民生活状况以及土地制度等进行揭示。
关键词:诗经;农事诗;文学特点;时代特征前言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民族。
我国的农业种植活动开展的时间非常古老,可以追溯到遥远的新石器时代,距今已有一万余年的悠悠历史。
自从农业活动开始后,我国人民就开始不再仅以捕鱼和采集为生,而是依靠种植获得稳定的生活来源。
根据甲骨文记载,商朝时期,农业活动已经成了人们生活中的第一生产活动,人们开始定居,不再因为需要捕鱼等而长时间过着迁徙不定的生活。
农业活动开始后,中国人有了自己的农耕文化,这种文化方式和草原文化是迥异的。
这两种文化代表两种文明,它们背后所蕴含的生存方式大不一样,这就造成了两者不可调和的冲突。
这在《诗经》中就有记载。
我们都学过一首农事诗——《小雅?采薇》,这首诗对周朝时期的民族之间的战争进行了叙述,两个民族是猃狁族和周民族。
周民族代表着农耕文明,民众都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内心是安土重迁的。
周民族在农耕文明的影响下,深深依赖着土地,进而对农耕—————————————————————————————————————————————————————文明所产生的伦理道德、家庭生活是非常尊重和依恋的。
他们讨厌自己的农业文明和农业生活方式被破坏,憎恨入侵者打乱自己的生活。
与农耕文明相对的是游牧文明,信奉这个文明的民族是逐水草而生的,他们生活的轨迹是追逐肥美的水草,就要羊群能吃饱的地方就是他们安家的地方。
这种生活方式使得他们四处迁徙,直到发现周民族附近的肥美水草时才觉得在此安家,但是这就势必会发生战争。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战争其实是农业方式之间的冲突,反映了周朝的农业生产方式。
因为周民族特别崇尚农耕文明,所以他们经常把这种情感抒发在诗歌之中,对他们的生活方式、农业生产、土地制度等满怀感情地回顾赞叹。
《诗经》中的农事诗
《诗经》中的农事诗《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诗经》中的农事诗,希望有所帮助!《诗经》中的农事诗体现了周代农业的发展与进步,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1、引言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农业在中国有史以来就是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产业。
尤其是在几千年前工业文明尚不发达的时代,农业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周代社会的农业生活方式,决定了周人的思维方式和精神生活,决定了《诗经》艺术表达的农业文化特征。
通过对最能反映农业经济文化内容的《诗经》农事诗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周代的经济生活实际,揭示中华民族精神气质和审美趋向产生的物质根源,探讨中国古典诗歌农业文化特征的由来。
2、农事诗的概念以及《诗经》中农事诗的篇目概述“农事”一词,在《诗经》里并没有出现过。
最早提到“农事”这一概念的地方,应该是《亡传襄公七年》中的“夫郊祀后樱,以祈农事也。
”以及《礼记月令》中的“王命布农事,命田舍东郊,皆修封疆,审端径术。
”从这些语句来看,“农事”本指耕耘、收获和贮藏等农业活动。
在历代研究《诗经》的学者中,郑玄、孔颖达最先使用“农事”这一概念来解释作品。
最早用整体的眼光来看待《诗经》中农事诗的是朱熹,他在《诗集传》中给出了农事诗的十一篇具体篇目。
第一次使用“农事诗”一词的人是郭沫若,他在1944年发表的《从周代农事诗论到周代社会》一文中提到了这一概念。
从前人的研究成果中,我们可以把农事诗的概念定义为:描述农业生产生活或与农业生产生活有直接关联的事物的诗歌。
对于《诗经》中的农事诗具体篇目的划分,历来都有不同说法,从广义上来说,《诗经》中的全部作品都是在农业社会的背景下产生的,都从不同角度折射了农业社会生活的不同方面。
但是从狭义上说来,又有一些篇目是更集中、更具体地描绘农业生产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社会活动的。
我们现在一般把《诗经》中的农事诗定为《七月》、《楚茨》、《信南山》、《甫田》、《大田》、《思文》、《臣工》、《噫嘻》、《丰年》、《载芟》、《良耜》这十一篇。
藉田礼与_诗经_雅_颂中的农事诗
藉田礼与 诗经 雅、颂中的农事诗付红霞内容提要:周天子每年初春都要在藉田中举行亲耕仪式,对重视农业的周人而言,藉田礼是当时很重要的礼仪。
诗经 雅、颂中有多篇农事诗歌,或描绘藉田礼举行时的劳作场面,或表现与藉田礼相关的仪程祭祀,清晰地展现出远古先民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原貌。
关键词:藉田礼 诗经 农事诗作者简介:付红霞,中南民族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元明清文学。
T itle:Etiquette o f P l anti ng G ra i n and F ar m i ng P oe m s fro m E l egance and Exto l i n B ook of Song sAbstrac t:Empero rs of Zhou D ynasty he l d pe rsona ll y the far m i ng cere m ony i n t he i m per i a l fi e l ds i n ear l y spr i ng eve ry year.E t-i quette of p l anti ng grain w as a very i m portant ritua l fo r t hose contemporary peop le w ho placed m uch emphasis on it.T he re a re a nu mber of far m i ng poe m s i ncluded i n E l egance and Exto l of Book of Songs descr i bi ng the l abo ri ng p i ctures o f e ti quette o f p l anti ng grain,or the assoc i ated sacrificia l cere m on ies,wh i ch sho w d isti nctly t he or i g i nal scenes o f the agr i cultura l producti on and t he so cial life o f ancient pr i m i tive farme rs.K ey word s:e ti quette o f plan ting g ra i n B ook of Songs fa r m ing poe m sAuthor:Fu H on gxia is a postgraduate o f Anc ient Chi nese L itera t ure i n Sout h-central U n i versity for N a tiona lities(W uhan 430070,Ch i na).H er m a j o r is Y uan-M i ng-Q i ng literature.Ema i:l fhxwuhan@自炎帝创立农耕以来,中华民族历代统治者无不重视农业,尧舜亲治农官,周人更是把农业作为立国之本, 尚农 、 重农 成为周王治国安邦之道,因而周兴之初,就规定了亲耕藉田的制度。
藉田礼与《诗经》雅、颂中的农事诗
K yw rs eq eeo l t gga B o S ns f m n om e od : t u t pa i ri i tf n n n oko og a igpe s f r A to : u H n xa i aps aut o ni t h eeLt a r i Suhcnr nvr t frN tnli ( hn uh r F o gi s ot d a fA c n i s i rte n ot—et U i sy o aoaie Wua r g e e C n e u l a e i i ts
nm e fa igpe si lddi Eeac ”ad“ x l f 9 o nsdsr igtel o n i ue f t ut f u br r n om cue o fm n n“ l ne n E t ”o 晟 o fS g eci n b r gp t s i e eo g o o b h a i c r o eq
pa t g g an,o e a sc ae a r ca e e ne ,whc h w d sic y t e o gn ls d e ft e a r u t a p o u t n l i i n n r rt s o i td s c f i c r mo is h i l i ih s o it t h r i a e n s o h gi l l r d ci nl i c u r o n h o i l e o n in i i ames a d t e s ca i fa c e t r t e fr r . l f p mi v
推, 卿诸侯九推” 说 明举 行藉 礼之前 , , 还要 由天子 “ 以元 日祈谷于上帝 ” 王文锦 17 。 ( 9 ) 结合 二者来看 , 整的藉 田礼应该 包含 以下 四个仪 完 节: 第一 , 田礼之前的祈谷 , 藉 以表事神之 敬。第二 , 田 藉 礼先要行飨礼 , 并确定行 礼的次序。第三 , 正式的藉礼仪 式, 由王公诸侯 始耕 , 农夫 随后 完成藉 田的劳作 , 并有 田 官检查验收。第 四, 毕而飨。通观诸多典 籍的记载 , 礼 藉 田礼的仪程虽然复杂 , 但是“ 王耕一坡 , 班三之 , 庶民终于 千亩” 这一象征天子 、 卿与 民同作 的亲耕仪式 , 是持 公 却 续多 日的藉 田大典 的重心与高潮。 由于 当时生产 力较 为低 下 , 民抗 御 自然 灾害 的能 先
《诗经》如何体现了西周时期的礼乐文化
《诗经》如何体现了西周时期的礼乐文化?
《诗经》的体制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指地方乐调,所以又称为“国风”,大部分是各地的民间歌谣,共有十五国风160篇。
“雅”是周王朝中央所在地的乐调,即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
共105篇,含小雅:74篇;大雅:31篇。
“颂”是用于宗庙祭祀而兼有舞容的乐歌,也就是祭祀(祭祖或祭神)时用的歌舞曲。
共40篇。
《诗经》内容分为祭祀与史诗、农事诗、燕飨诗、怨刺诗、征役诗、婚恋诗、以及其他内容(寓言诗、伤亲诗、思乡诗等)
从体制到内容我们都可以看出,诗经与西周的礼乐文化密不可分。
比如:
其中:
以及对幽厉二王的批判。
周代上层社会宴饮频繁,很多场合都有宴饮,是礼仪和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宴饮之礼甚至升华为治国安民的政策,因此燕飨诗是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雅》中对此多有反映。
比如,《鹿鸣》为《小雅》之首,是因为这首诗符合正统的价值观念,反映了礼乐精神的内核。
在此处,宴饮的主要作用是“美政”
值。
婚姻制度在周代占有重要的政治地位,所以在《诗经》中也必然有所体现。
《关雎》排在三百篇之首就说明了夫妇和美的重要意义。
全诗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君子求淑女对于室家之道的重要意义,突出了室家之道对于天下之理的重要意义。
国风中的家国情怀还体现在对宗国的感情,这是眷恋故土的感情的升华,如《鄘风·载驰》中的许穆夫人,千里奔丧拯救卫国,说到底是强烈的对宗族国感情的一种表现。
《诗经》中“农事诗”之生态审美
《诗经》中“农事诗”之生态审美摘要:《诗经》中的“农事诗”是最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部分之一,先民严格遵循农作物生长规律、重视农业生产,倾注了对孕育万物生命的胞衣之地大地母亲无限眷恋的情感。
论文从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生态审美视角,讨论中华民族重视和遵循农业生长规律的生态意识,通过祭祖祈神的价值信仰构成了人向“神”言说的独特语境,以及借助质朴的艺术手法倡导“回归自然”的理念,体现了古典生态审美的智慧。
关键词:《诗经》;农事诗;生态审美我国农业文明历史悠久,先民们很早就开始了农业种植活动。
《诗经》中的部分作品,不仅在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上打上了农业文明的烙印,而且产生了一些直接描写和农业生产生活相关的政治、宗教活动的“农事诗”。
在中华文化精神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融洽和谐的,天、地、人常常合为完美的一体。
《诗经》中的“农事诗”反映了不同的社会生活内容和思想情感色彩,无论是祈求丰收,还是反抗剥削,都具有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审美特点。
一、祭祖祈神的价值信仰诗歌最初产生于人神关系所构成的语境,是人向神言说的独特方式。
对“神人以和” 功能的认识,在《诗经》中更加澄明。
它是先民作为与自然之神、祖先之神关系纬度的言说方式。
在周人心目中,那种主宰宇宙的神秘力量、山川日月的人格化以及祖先的在天之灵,都是“神”。
他们通过某种仪式颂扬祖先功德,沟通人神关系,希冀得到自然之“神”的庇护,得到祖先之“神”的福佑。
人们通过祭祖祈神,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感念大自然的恩赐,表达对天地祖先的敬意,显现着古典生态美学智慧。
周人的祖先与农业有着特殊的关系。
如《周颂•思文》中记述了生而灵异的周人始祖后稷“贻我来牟,帝命率育”,功德不仅惠及自己的部族,而且泽及天下生民,后稷也因此被奉为农神。
对于周人来说,农业不仅意味着衣食之源,还给予他们一种骄傲的认同感。
周初的统治者极为重视农业生产,每年农事活动开始时,都要举行隆重的祈谷、藉田典礼。
第三讲《诗经》研读之农事诗
《国语·
周语上》谓‚民之大事在农。‛
二、农事诗的界定
‚农事‛一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七年》: ‚夫郊祀后稷,以祈农事也。是故启蛰而郊, 郊而后 耕。‛ 可见这里‚农事‛是指耕耘、收获和贮藏等农业活动。
郊祀:周代最为隆重的祭祀天地日月祖先的祭典, 南郊祭天,北郊祭地,东郊祭日,西郊祭月
最早用整体的眼光来看待《诗经》中农事诗的
侯主侯伯,侯亚侯旅,侯彊侯以。有嗿其馌
侯:有。 主:天子。古代一国或一家之长均称主 据于省吾考证:“主、伯、亚、旅四者,皆略举当时自天 子以下卿大夫之禄食公田。” 疆:同“强”。以:弱。 嗿:(tǎn)吃饭的声音 有天子有公卿, 还有大夫和众官, 有的强有的弱, 地头吃饭声音响。
讹(é):同“吪”,动,醒。 何:同“荷”,负,戴。 餱(hóu):干粮 物:毛色。 牲:牺牲,用以祭祀的牲畜。 具:备。 有的奔跑下高丘,有的池边作小饮,有的睡着有的醒。 你到这里来放牧,披戴蓑衣与斗笠,有时背着干粮饼。 牛羊毛色三十种,牺牲足够祀神灵。
周人克殷之际,见到殷朝的王公大人不事生产、
淫逸败德的现状后,其祖上在原始社会习惯约 束下的躬身劳作的朴素行为,便在他们的观念 中幻化出浓重的道德色彩。王公躬耕亲劳的行 为便被赋予了政治德行的精神含义。
农耕事业对周人而言,不仅是生存基业,也是
维系其统治地位的政治手段
《雅》、《颂》中的农事诗有很大一部分与籍
车前子无恶臭
刘向《列女传》蔡人之妻 宋人之女,出嫁后丈夫患恶病,其母亲想要使
她改嫁。女儿说:‚夫不幸,乃妾之不幸也, 奈何去之,适人之道,壹与之醮,终身不改, 不幸遇恶疾,不改其意。且夫 采采芣苢之草, 虽其臭恶,犹始于捋采之,终于怀撷之,浸以 益亲,况于夫妇之道乎!‛
诗经农事诗知识点总结
诗经农事诗知识点总结一、《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农事诗集合,这个诗集收集了中国古代早期的农事诗30首。
这些农事诗以古代农业生产活动为主题,展现了古代人民的耕作生活,反映了古代人民对自然的理解和感悟。
《诗经》中有《小雅》、《大雅》、《魏风》等部分,这些部分中都包含了与农事相关的诗歌内容。
二、《小雅》部分中的农事诗歌以描写农耕劳作为主题,如《硕鼠》、《有女同车》等。
这些诗歌描绘了帝王时代人民在农耕劳作中的辛勤,体现了古人将农作劳作视作为一种光荣和美好的事情。
通过这些诗歌,我们可以深刻了解古人对农耕生产的重视和对自然的感悟。
三、《大雅》部分中也包含了不少的农事诗歌,如《谷风》、《关雎》、《周南》等。
这些诗歌大多以描述丰收、祭祀、朝廷政务等内容为主题,其中也有不少描写农耕生产的内容。
通过这些诗歌,我们可以了解古人对丰收的向往和对农耕祭祀的重视,还可以了解古人对政治生活和社会杂事的关注。
四、《魏风》部分中也有不少与农事相关的诗歌,如《狼跋》、《十五》等。
这些诗歌以描绘农耕生产为主要内容,其中有的诗歌是带有警世意味的,如《狼跋》中提到了农人对于狼的警惕与反抗。
这些诗歌为我们展现了古代人民在农耕生产中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以及他们对于生活的奋斗与希望。
五、在农事诗词中,还有不少关于农事技艺、耕作方法、播种、收割等方面的内容,如《小雅》中的《硕鼠》、《大雅》中的《关雎》、《魏风》中的《招隐》等。
这些诗歌描绘了古代人民在耕作过程中的耕耘、播种、收割等劳作情景,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古代农耕生产的具体内容和技术方法。
总之,农事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珍贵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与演变,展现了古代人民的勤劳、丰收的农耕生活,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通过学习农事诗,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农耕文化,了解古人对自然的理解和感悟,了解古人对生活的态度和情感,这对于我们理解古代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诗经》“吉礼”类农祭乐歌的叙事结构形态发微
《诗经》“吉礼”类农祭乐歌的叙事结构形态发微《诗经》“吉礼”类农祭乐歌作为《诗经》叙事诗的重要部分,与社会变迁、祭祀对象、民间信仰等绾合在一起,承担着沟通与协调天人关系的社会功能。
故其叙事结构形态的生成自然与祭祀仪式的时空流动性,仪式表演性密切相关,由此决定了农祭乐歌思想内容的情感基调与艺术形式的基本架构,促使农祭诗叙事结构形态呈现丰富景致。
具体分为以线性时间贯穿的循环型结构,祭祀仪式统摄的封闭型结构,外部叙事元素介入的混合型结构,外部叙事因素占主导的开放型结构形态。
这四种叙事结构的基本形态,折射出农祭乐歌叙事形态的嬗变轨迹。
标签:《诗经》;吉礼;农祭乐歌;叙事结构;形态特征《诗经》中的吉礼类乐歌,是一种以祀天神、祭地祇、享人鬼为基本形式,以协调天人关系为基本功能的乐歌。
农祭乐歌作为吉礼类乐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郊祭天帝以配后稷礼、禘禴尝烝时祀礼、冬藏蜡祭礼、禳旱祷雨礼与籍田礼等。
本文拟以《诗·豳风·七月》《小雅·楚茨》《信南山》《莆田》《大田》《大雅·生民》《云汉》《周颂·思文》《噫嘻》《臣工》《丰年》《载芟》《良耜》等13篇代表性农祭乐歌为研究对象①,来研究农祭乐歌的叙事结构形态特征及其演变规律,以请教于方家。
一、以线性时间贯穿的圆形循环结构所谓“线性时间”,即以年份、季节、月份、时令、物候等为标识的流动性叙事时间。
所谓“圆形循环结构”,是一种线性时间标识在作品中反复出现,且每个时间域都会与固定性农业生产事件和差异化农业劳作方式贯通链接,周而复始,年复一年,在特定的时间场域内完成叙事的结构形态。
比如,《七月》是周人居豳时的早期农业歌谣,但其应是经历漫长的口耳相传以后,在宣王时代才被写定的②。
全诗以下层农奴的口吻来叙说整个年岁豳地的生产劳动情况,以历时性月令为线索贯穿作品,集中书写豳国风俗,是典型的圆形循环结构。
作品如下: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E NORTHERN FORUM
No. 3 ,2011 Total No. 227
籍礼与 《诗经 》 农事诗的礼乐内涵
战学成
( 哈尔滨师范大学 文学院,黑龙江
[1 ] ( p. 145 )
《左传·僖公十三年 》 记载: 晋公子重耳在国外流亡途 中,饥饿难忍,卫国一农夫给他一块土, 重耳 “怒, 欲 : ‘天赐也。 ’ 稽首受而载之。 ” 正因为土 鞭之。子犯曰 地有如此崇高的意义,因此先民祭拜在它的脚下。古代, “社” 就代表着土地神。 古代中国是一个传统的以农耕 为主的内陆国家, 靠天吃饭, 土地是国人的命根子。 民 以食为天,周人的主要食物来源靠农耕。因此 《国语 · ” 周语上》 谓 “民之大事在农。
The Book of Songs TianLi and ritual poem connotation of farming
ZHAN Xue - cheng (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of arts,Heilongjiang Harbin 150025 ,China)
Abstract: The ancient farming civilization,raising the peoples of the land,it is an important object sacrifice. The emperor of heaven TianLi, is to all cadastral, although the process of simulation farming symbol and divine will full of colour, but also reflects the survival of farming fields of our attention. Thus forming a prayer ceremony,stressed the based on agriculture harvest the life protection. Of the classic of poetry reflects this more than farming culture etiquette. Key words: The Book of Songs; Cadastre ritual; Farming poems; Music culture
[6 ] ( pp. 1352 - 1356 ) ” 《国语 · 周语 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 上》 亦记载天子于立春之日,亲耕前先举行祭礼。 可知
是团结和睦的条件,是一切财用进行繁殖的根本, 是巩 固强大国家的物质基础。 德国艺术史家罗格塞指出, 生产事业真是所谓一切 文化形式的命根; 它给予其他的文化因子以最深刻最不 可抵抗的影响,而它本身, 除了地理、 气候两条件的支 配外,却很少受其他文化因子的影响。 生产方式是最基 本的文化现象,和它比较起来, 一切其他文化现象都只 [7 ]( p. 29 ) 。周代以农立国,以农耕事 是派生性的、次要的 业为主,因此产生周天子亲耕农田的籍田之礼 。 考 “籍” 字,蹈踏之意,指的是亲自蹈履于田而耕 之
[2 ] ( p. 15 )
农事在周人心目中
。古代中国属于农耕文
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 甚至超过作为 “国之大事 ” 的 “祀与戎 ” 。 夏商周三代各有所重 : ” 人心目中的农业。
[3 ] ( p. 28 )
化类型,农耕需要适宜的气候、 雨泽和土壤。 先哲们早 已认识到土地的重要和价值。 对此, 孔子曾深情而富有 : “夫土者掘之得甘泉焉,树之得五谷焉, 诗意地赞赏道 草木植焉,鸟兽鱼鳖遂焉。 生则立焉, 死则入焉, 多功 不言,赏世不绝。故曰: 能为下者,其惟土乎! ”( 《韩 : “四海之内, 六合之间, 曰 诗外传》 卷七) 申子亦云 ” ( 《太平御览 》 卷三七 ) 奚贵? 曰贵土。土,食之本。 : “土者五行最贵者也。 ”( 《春秋繁露》 卷十 ) 董子亦谓
[2 ]( pp. 15 - 22 ) 。 是祭祀所用谷 业的六大社会生活基础意义 物的来源,是人口繁殖增长的基础,是军事供给的保证, [5 ] ( p. 76 )
也说明了周代农业生产与祭祀之间的内在联系 。 由于大 自然的变化不定,因此祭祀求神贯穿周人农业生产的每 。“耕种之事非利用厚生的技艺所能焉 ,必兼营事 个环节 神求福的宗教焉, 从破土起, 到收藏止, 步步离不开宗 籍田之礼始于周初。西周地官之 最高长官为司徒, 掌管土地, 也包括籍田在内。 金文铭 ,“藉” 也见于令鼎。据刘雨先生考释 : “《令鼎 》 辞中 : ‘王大藉农于諆田 。 ’ 《令鼎 》 作于西周早期, 说明 云 王亲耕藉田的制度确实始于周初,当然这种所谓亲耕是 仪式性的, 对内表示敬祖重宗, 对外则表示重农务本,
[8 ]( p. 72 )
。籍田之礼是指天子亲率诸侯耕种农田之礼 。
。 《周礼 · 天官 · 甸 籍田面积为千亩,收获供祭祀之用 : “掌帅其属而耕耨王藉, 以时入之, 以共齍 师》 谓 ” 盛。 “藉” 同 “籍” 。帝王亲耕之礼— — —籍 田之礼,是演耕,具有象征性, 包含一定的礼仪, 其农 事仪式的举行是在田间。朱天顺先生在 《中国古代宗教 : “世界各地的原始宗教,只要有了农业, 初探》 中认为 , 或播种节。 这种祭典, 都是要 一般都有 ‘始耕仪式 ’ [9 ] ” 酋长、头人等亲自主持或参加。 说明周代的籍礼来源 , 在世界各地具有普遍性, 于原始宗教的 “始耕仪式 ” — 2 —
[ 摘
哈尔滨 150025 )
要]《诗经》 农事诗反映的古礼,是籍礼的扩大化和具体化 。随季节变化,籍礼的内容也相应变
,《诗经》 里不同季节的农事诗具有籍礼乐歌特征 。《诗经》 农事诗对丰年的祈祷,是对农耕生活的雅化 化 与礼化,含有 “贵土顺时” 等文化蕴味。籍礼的存在与传承,呈现着与天相合的价值观念 , 追求着人与自 然的和谐共生,与人定胜天的征服观念明显不同 。 [ ; 籍礼; 农事诗; 礼乐文化 关键词]《诗经》 [ 中图分类号] I206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0 - 3541 ( 2011 ) 03 - 0001 - 04
[ 收稿日期] 2011 - 02 - 10
“夏代尚武、 重钺。
钺在夏人心目中的地位,相当于商人心目中的祭祀, 周 周人对土地可谓情有独钟。周 人是一个地道的农业民族。这在周人的祖先崇拜的神话 中便得到了有力的证明。据杨公骥先生分析, 在周人的 , “稷 ” 的母亲是 祖先祭歌 《生民 》 的神话般的记载中 “姜原” ,而 “稷” 是 “五谷 ” 。“姜原” 是姜水平原,这 显然是 “田地生庄稼” 这一认识在人们头脑中幻想中的
彼有不获稚, 此有不敛 穧, 彼有遗秉, 此有滞穗, 伊寡妇之利。 曾孙来止,以其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来方禋祀,以其 骍 黑, 与其黍稷。 以享以祀, 以介 。( 《小雅·大田》 ) 景福 这首描写农业生产的农事诗, 后用于周王祭祀田祖 以祈丰年的乐歌。诗言奉其齊盛牺牲以祭方社, 又作乐 以祭田祖而祈雨,希望稷黍长大而养其民人。 诗中记述 了 “曾孙” ( 主祭者 ) 所行籍礼中祭祀场面的热烈、隆 重。 ,《诗经 》 农事诗除了反映祈谷典礼, 关于春耕仪式 还反映 “籍田” 典礼。 载芟载柞,其耕泽泽。千耦其耘,徂隰徂畛。 侯主侯伯,侯亚侯旅,侯强侯以。 有嗿其馌,思媚其妇,有依其士。 有略其耜,俶载南亩,播厥百谷。实函斯活, 驿驿其达。有厌其杰,厌厌其苗,绵绵其麃。 载获济济,有实其积,万亿及秭。 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 。( 《周 有飶其香。邦家之光。有椒其馨,胡考之宁 ) 颂·载芟》 。《毛诗序 》 曰 : “春籍 这是一首春耕祈祷社稷的诗 ” 王先谦 《诗三家义集疏 》 引三家诗说 田而祈社稷也。 同。此诗叙述了一年的农事: 从春稼到秋穑, 写出了大 规模的从事垦荒、耕地、播种、除草,以及收获、祭祀、 ,又列 祈福等场面。开篇即写行籍礼时耕者 “千耦其耘 ” : “侯主侯伯,侯亚侯 举以周王为首的贵族们的出场阵容 ,可见盛大耕种规模。每当春季,农夫们都怀着虔诚 旅” 的心情,向神明祈求农业的收成, 渴望五谷丰登。 在祭 祀典礼上,他们纵情歌舞,热烈而夸张地表演一年劳动 过程,表达对农业收获的企盼和农业崇拜精神 。 。( 《豳风·七月》 ) 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 《齐 曾孙来止,以其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 风·甫田》 。( 《小 曾孙来止,以其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 雅·甫田之什·大田》 此三首诗中均有相似或相同的句子 , 其中 “曾孙 ” 。 “馌 ” 即馈神, 或曰飨神、 乃周人对祖先神灵的自称 祭神。而 “田畯” 则为田神。南宋学者王质 《诗总闻 · : “田畯恐亦是田神 ,…… 《七月 》 略同辞。 ” 甫田》 注 ( 《丛书集成初编·文学类》 ) 《周礼·春官·宗伯下》 也 。 记载 “凡国祈年于田祖,吹豳雅, 击土鼓, 以乐田畯 ” , 并引郑司农的话说 : “田 郑玄注 “豳雅 ” 指 《七月 》 ” 这几句是言嫡孙率他的配偶和孩子 畯,古之先教田者。 到南亩行 “馌礼” 即籍礼,与前引 《国语 》 所述周代制 度相一致。周人春耕时要举行祭神的仪式, 祭时以祭品
[ 基金项目] 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 ( 编号: 11532051 ) 阶段性成果。
— 1 —
。 “姜原 ” 孕育的 “稷 ” 本来是带壳的, 经 虚妄的反应 过鸟 ( 玄鸟或曰日乌,即太阳神 ) 的孵育, 稷才破壳而 出,这显然是 “太阳使种子发芽 ” 这一认识在人们幻想 , “稷 ” 一方面是五谷的通称, 是五 中的表现。在这里 谷的神灵,是发明和管理农业的农神; 另一方面也是周 [4 ] ( pp. 58 - 59 ) , 是周族的 “守护神 ” 。 可见, 人的 “始祖 ” 后稷既是周人的始祖,又是周部族崇拜的农神。 又 《国 》 : “稷勤百谷而死。 ” 韦昭注曰 : “稷,周弃 语·鲁语上 ” 故 “周 人 禘 嚳 而 郊 也。勤播百 谷, 死 于 黑 水 之 山。 ” 周人国号为周 。 《大雅 · 大明》 曰 : “于周于京。 ” 稷。 歌颂文王改国号为周,改邑为京。 周的国号也与农业有 : “古周字从田,而周畴音复同,周 关。据闻一多先生考 , 《尚书 》 周代先王都重视农业 。 《周书 · 无 也有关于周公劝成王知稼穑之艰难的记载 ” 盖即田畴本字。 : “呜呼! 君子所其无逸。 先知 逸》 载周公告诫成王说 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 相小人, 厥父母勤 劳稼穑,厥子乃不知稼穑之艰难, 乃逸乃谚。 既诞, 否 : ‘昔之人无闻知。 ’ ” 周公又叙述了周代 则侮厥父母曰 先王太王公亶父、王季、文王亲自参加农业劳动的情况: “呜呼! 厥亦惟我周太王、王季, 克自抑畏。 文王卑服, 即康功田功……自朝至于日中昃, 不遑暇食, 用咸和万 [6 ] ( pp . 221 - 222 ) ” 古公迁歧,建邑为周,开始自称周人。 民。 周原土地肥沃,宜于耕种, 发展农业, 以农业作为周人 。 《国语 · 周语上 》 记载虢文公强调农 社会生活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