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 基础教育课程结构
就初三年级第三单元第二课的教材内容结构.
用太多时间集体攻关,而在练习时对学习能力强的同 学给予个别辅导。重点突出毛泽东讲的“民主”。
有关保障人大代表权利的法律规定: 《宪法》规定: 第七十四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非经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会议主席团许可,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
会期间非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许可,不受 逮捕或者刑事审判。
教学设计思路说明: 《历史与社会》与《思想政治》对政治知识学 习的要求不同。 政治课要求比较系统的学习和运用基本的政治 常识。因此,教学过程,首先要列出全部知识点, 然后用线将各个知识点连串起来,形成纲目清晰的 知识网络,这是最基础的。其次,要研究各个知识
点各种可能的表达方式,知识表达方式的变化。第 三要研究知识的迁移、综合运用等。这样才能对付 考试。
大
县级以上(含县级)人民代表大会,设常务委员会。 乡、县级人大代表,直接选举产生。 市级以上(含市级)人大代表,由下一级人大选举产生。
人民代表大会结构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省(自治区、直辖市)级 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市(设区、县的市)级 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县、市(县级市)级 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就初三年级第三单元第二课的教材内容结构、涉 及的政治常识谈一些个人
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学设想
罗湖中学 吴万波
教材内容结构: 人民当家作主 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含义
有权管理国家事务 决定国家重大问题
行 使 人大代表组成人大 权 力 渠 选举产生 产生机关、赋予权力、监督工作 道 代表人民 、 对人大负责 形 为民服务 式
第七十五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各种会议上的发言和表决,不受法律追究。
有关保障人大代表权利的法律规定: 《代表法》规定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基础》试题预测最新版(二)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基础》试题预测最新版(二)1、单选题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_____A : 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理论B : 认知结构理论C : 教学与发展理论D : 掌握学习理论参考答案: A本题解释:【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现代教育理论的了解。
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 ,提出全面和谐教育思想;布鲁纳提出认知结构理论;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著有《教学与发展》,提出教学与发展理论;布鲁姆提出了掌握学习理论。
故选 A。
2、单选题关于个体身心发展的成因,“白板说”观点属于_____A : 内发论B : 外铄论C :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D : 能动论参考答案: B本题解释:【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
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洛克提出的“白板说”属于典型的外铄论。
故选 B。
3、单选题小学课程应注重内容的现代化,强调学生学会学习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以( )为主。
_____A : 分科课程B : 综合课程C : 分科综合相结合D : 实践课程参考答案: B本题解释:【答案】B。
解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对课程结构规定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一至二年级阶段为小学低年级学段,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等课程;三至六年级阶段为小学中髙年级学段,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等课程。
故选b。
4、单选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把( )相隔离。
_____A : 教育与生活B : 教育与经济C : 教育与政治D : 教育与生产劳动参考答案: D【答案】D。
解析:这句话是说劳心者作为统治阶级,无需从事生产劳动,而劳力者作为被统治阶级,通过生产劳动创造社会财富,供养统治阶级。
这体现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的特点。
故选 D。
5、单选题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这强调的是( )因素对人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第二讲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结构
三是便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习 效率。新课程中的绝大多数模块都要求学 生每周学习4课时,半个学期完成,如成绩 合格即可获得2学分。这便于学生及时调整 学习计划,即便暂时学习某一模块失败, 也可及时得到补救。
生物选修模块
选修一:生物技术实践
微生物பைடு நூலகம்利用
酶的应用
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生物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选修二:生命科学与社会
生物科学与农业
生物科学与工业
生物科学与健康
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
选修三:现代生物技术专题
基因工程
克隆技术
胚胎工程
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
生态工程
音乐
系列一:音乐鉴赏 系列二:歌唱 系列三:演奏 系列四:创作 系列五:音乐与舞蹈 系列六:音乐与戏剧表演
从6个模块中任选2-3个,获得3个学分
美术
系列一:美术鉴赏 系列二:绘画•雕塑 系列三:设计•工艺 系列四:书法•篆刻 系列五:现代媒体艺术
均为选修模块,5选3,获得3个学分
选修课程 I
根据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适应学生 不同潜能和发展的需要,在共同必修的基 础上,各科课程标准分类别、分层次设置 若干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
学生对分数能否反映其全面发 展状况的看法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6.5
10
0 能
85.4
不能
8.1 不知道
学习领域 语言与文学
课程结构及课程类型 ppt课件 (2)
ppt课件
6
3、学科课程的特征:一,以学科知识或文化 的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课程开发以 学科知识及其发展为基点,强调学科知识的优 先性;二,课程组织遵循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 进行。
4、学科课程的优、缺点:
一是有助于系统传承人类文化遗产;二是有助 于学习者获得系统的文化知识;三是有助于组
4、经验课程的优、缺点:
ppt课件
10
第一,强调学习者当下的直接经验的价值,学 习者是真正的主体;第二,主张把人类文化遗 产以儿童的经验为核心整合起来,强调教材的 心理组织;第三,主张将当代社会现实以儿童 的经验为核心整合起来。
第一,容易导致忽略系统的学科知识的学习; 第二,容易导致“活动主义”,忽略儿童思维 能力和其他智力品质的发展;第三,要求教师 要有相当高的教育艺术。
传统分科课程的抛弃,相反,它是建立
在传统分科课程的基础上的。
返回
ppt课件
17
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一、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定义
必修课程:同一学年的所有学生必须修 习的公共课程,是为保证所有学生的基 本学力而开发的课程。
选修课程:是指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与 发展方向,容许个人选择的课程,是为 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开发的课程。
ppt课件
7
织教学评价,便于提高教学效率。
一是由于学科课程是以知识的逻辑体系为核 心组织起来的,容易导致轻视学生的需要、 经验和生活;二是每一门课程都有其悠久的 学术传统,都有其相对独立和稳定的逻辑系 统,容易忽略现实需要;三是容易导致单调 的教学组织划一的讲解式教学方法;四是变 革起来难度较大。
ppt课件
8
教育学-第五章-课程结构
第五章课程结构课程:就是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学和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进程。
第一节教与学之间传递着什么——课程内容的组成和类型一、课程结构的要素与成分(1)课程要素的演化课程结构的要素: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人们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选择的构成课程所必需的经验因素。
是新生一代必须从前人经验中吸取的“因子”。
杜威确定的课程要素有:认知经验要素、道德经验要素和审美经验要素。
(2)我国现代课程的要素与成分我国中小学课程包含着认知经验要素、道德经验要素、审美经验要素和健身经验要素。
为什么我国中小学课程需包含这些要素呢?答:一方面,在前人积累的社会经验中,最有价值的经验是关于真、善、美的经验。
另一方面,儿童个体的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构成课程的三种基本成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的方式。
二、课程的结构课程结构:指课程各部分的组织和配合,即探讨课程各组成部分如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问题。
(一)工具类、知识类、技艺类学科之间的关系工具类学科主要指:语文、数学和外语。
知识类学科主要指: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两大类。
技艺类学科主要指:体育、艺术类与技能类两方面的课程。
(二)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与社会活动之间的关系中小学课程结构的安排,基本上是由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和社会活动四个“板块”组成的。
必修课:是指所有学生都必须修习的课程。
选修课:是指那些为了适应学生兴趣爱好和劳动就业的需要而开设的、可供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由选择修习的课程。
活动课:主要是指兴趣小组、班团活动、课外辅导等。
国外也有人把课外活动称为“第三课堂’.社会活动课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同时为了培养学生活动能力而安排的走出校门的社会实践活动。
三、课程的基本类型课程的类型:是指课程设计的不同种类或方式,是由不同的设计思想产生的。
(一)学科的课程亦称“分科课程”。
它是根据学校教育目标、教学规律和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发展水平,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们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期限。
基础教育课程设计说明
基础教育课程设计说明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XX学科的基本知识,理解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提高学生的XX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XX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1.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了解XX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应用领域。
3.学习XX学科的前沿知识和热点问题。
技能目标包括:1.能够运用XX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提高学生的XX技能,如实验操作、数据分析、论文撰写等。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1.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追求真理。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人际沟通能力。
3.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以及实际应用。
具体安排如下:1.第一章:XX学科的基本概念–学习XX学科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基本概念。
–介绍XX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原理。
2.第二章:XX学科的原理与应用–深入学习XX学科的基本原理。
–探讨XX学科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如XX技术、XX现象等。
3.第三章:XX学科的前沿知识–介绍XX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和热点问题。
–分析XX学科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4.第四章:XX技能训练–训练学生的XX技能,如实验操作、数据分析等。
–通过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具体方法如下: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XX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原理。
2.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XX学科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情况。
4.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课程结构与类型
第六章课程结构第一节课程结构概述第二节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结构的特征第一节课程结构概述长期以来,在教学活动中,中小学教师所关注的往往是自己所教的学科,而对其它学科,尤其是学科间的联系则很少问津。
因此,在教师的头脑中缺少课程结构意识。
但实际上认识课程结构对于教师来说是相当重要的。
课程结构所回答的问题是课程体系应包含哪些课程领域,这些课程领域彼此之间是怎样的关系,以便我们更好地理解课程。
一、课程结构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课程结构问题“与教育本身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
[1]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尽管东西方学者对课程结构问题作了持续不断的研究,但到底什么是课程结构,对课程结构的层次应如何划分比较恰当,仍是当前课程结构理论亟待回答的问题。
㈠国内外学者对课程结构的研究1.国外学者的研究在课程思想史上夸美纽斯(Comenius, J.A.)、赫尔巴特(Herbrt,J.F.)、斯宾塞(Spencer,H.)和杜威(Dewey,J.)等人的研究中都曾涉及课程结构问题,但他们的论述大多停留在课程实践层面,还未意识到“课程结构”这一概念。
直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人们才开始对它的研究。
在早期的课程结构研究中,主要侧重于课程的微观结构方面,即学科内部的结构。
如被后人称之为学科结构课程论的布鲁纳(Bruner,J.)的课程思想,就是基于他对知识结构以及对学生认知方式的理解,而认为知识可以用与学习者的学习模式相适应的经济、有效的形式来组织,并提出“螺旋式”课程编制方法的。
他说,教学与其说是单纯地掌握事实和技巧,不如说是教授和学习结构,“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2]何谓基本结构?在他看来,学科结构就是支撑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则,以及由他们所体现的学科内部逻辑关系。
如生物学中的“向性”,英语的结构规则和句型,代数的三大基本法则(交换律、分配律、结合律)等。
掌握学科基本结构是学习迁移的主要途径,不仅有助于缩小“高级”知识与“低级”知识之间差距,有助于理解和掌握整个学科,而且有助于记忆。
第二章第二节 语文课程结构
(三)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带来的新变革
2.更新教材内容,构建教材体系 ‚文选型‛ ——单元组合的‚文选系统、知识系统、助学 系统、巩固系统‛四维体系 ——选修教材按诗歌与散文等五 个模块编写,促进探索建构学习目标体系、学习内容体系、学 习评价体系、学习资料体系、学习方法体系、学习指导体系、 实践活动体系等立体的、开放的、多元的语文教材体系。
高中课程结构及课程设置进行了重大改革:新世纪初。
(二)新课程普通高中课程结构
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
学 学 习习 领 域领 域
科 目
模 块
语言 数 人文 学习 模块是本次课程构架的基本单位 、生长点、特色。 综合 科 技 体育 艺 与 与 与 实践 领域 ‚模块‛就是就是将具有同类功能的知识点或能力项组合成 学 术 健康 术 文学 学 社会 知识模块或能力模块,使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 活动
4.转变教材使用观念,提高“用教材教”的能力
选修课对教师课程开发能力要求较高,要求教师对选 修模块进行因地制宜的改造,以更好地满足学生需求。
选修I要求在共同必修的基础上,分类别、分层次设置若干选修 模块,供学生选择。选修I系列的课程开发主要途径是对国家课程的 选择、改编 ; 选修II要求学校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和 学生的兴趣,开设若干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属于地方课程。
语文教育学
文学院:魏小娜
第二章
第二节
一、课程结构概述
语文课程结构
(一)课程结构的含义 课程结构是课程的各个组成成分或要素按照预定的一定 准则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相互联系。
课程结构问题,实际上是课程内容问题。
(二)课程结构的分类
1、宏观课程结构 国家、地方、校本课程 必修课与选修课 核心课程与外围课程 正式(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与非正式课程
课程结构——精选推荐
课程结构课程结构摘要:课程结构是课程内部各类型、各要素和各成分之间合乎规律的组织形式。
它主要解决课程内容的内部各个部分之间的协调问题,它是课程⽬标转化为教育成果的纽带,也是课程实施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依据,在课程设计与编制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中介作⽤。
关键词:各类型各要素各成分合乎规律协调1、课程结构的概述⼈们对课程结构的认识成果,主要涉及课程结构的层次、课程内容的表现、课程设置、课程平衡、课程类型以及课程结构的形成机制等。
基于课程平衡在课程结构中的重要性,我们会重点去研究。
所以,对于构成课程结构必不可少的⼏个要素,下⾯我们先来逐⼀了解:1.1 课程结构的层次课程结构,是课程的各个组成部分或要素按照预定的⼀定准则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相互联系。
课程结构问题,实际上是课程内容问题。
⼈们在⾯对并处理课程内容的问题中,建⽴起了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的课程结构。
宏观课程结构,主要是课程内容选择更新和课程设置问题。
⾸先,宏观课程结构受到社会⽂化发展和学科分类的制约---制约教育内容的⽂化选择、制约课程内容的领域的划分。
这就是课程内容选择与更新问题。
其次,它受到学科分类与课程内容分类之间整合的制约---制约学习领域和科⽬领域的划分。
这就是课程设置与课程框架的问题。
中观课程结构,是⼀个处于开辟和发展中的领域。
⽬前,⼈们已经从课程类型和课程平衡等⽅⾯,深⼊开展课程结构的研究和探索,形成了⼀些认识成果。
更多的有关中观课程结构的情况和问题,还等待⼈们去挖掘和深⼊研究。
微观课程结构,实际上就是在各种具体的教育教学中,依据学⽣⾝⼼发展和学习规律,具体知识点的安排与具体环境因素、媒体成分和学习活动细节等的相互关系。
微观课程结构是⼀个⾮常复杂的问题,设计教育与课程领域的⽅⽅⾯⾯和各个层次的所有因素,要想从总体上进⾏研究和把握机会是不可能的,只能进⾏具体的分析和具体的研究。
1.2 课程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课程问题就是内容问题。
课程内容,是指教育活动开设的学习领域和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及其相互联系⽅式,表现为⼀定的知识、技能、思想、观点、信念、⾔语、⾏为和习惯的总和。
第二讲 课程结构
水平不行,还是面向城市?
证的做法
城市所开的职业技术课程与农村
中学是否一样? 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三、新课程结构的特征
1. 均衡性
问题:怎样才算恰当、合理? 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
目和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 比重。
音乐课少上一次死不了?
目标的复杂性要求结构的均衡性
九年一贯制:初中阶段
分科与综合相结合 思品、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 物、历史、地理、体育、艺术、综合实践 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
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
普通高中
以分科课程为主 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
开设技术类课程
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综合实践活动
从小学至高中全部开设 必修课程 内容: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 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没有谁的课程是最重要的
2. 综合性 学科的综合性:联系生活、学科间联系 设置综合课程 设置综合实践活动
3. 选择性 谁是主体?(政府、学校、教师、学生) 选择什么?(什么最有价值?与考试的关系) 依据什么?(地方需求、学校条件、学生个性)
比例多大?(10~12%;20%左右)
目的:创新意识、研究方法、综合运用知
识的能力、社会责任感
农村中学课程
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 为什么只有农村学校单独提出为
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设置地方课程
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
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
的教育理念、预期目标与认为
综 合 实 践 活 动
《语文课程结构》PPT课件
各一个学分。这样总学分就够8个。初三的上学期,就这八个学分,似乎太
简单了。但令丁一真更激动的是,居然可以全凭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水平,
来选自己喜欢的,能够学的课程。她忍不住说:美国的学校真的好,这样我
就不会有压力了,也不怕别人歧视我。因为,大家选的课会有很大的差异。
比较西师附中的课程,那可就看出压力了:语文、数学、英语、生物、
学科课程的微观结构,具体体现为教材的实质结构和 形式结构两方面。
例如语文: 实质结构:文言文、现代文、国外作品、国内作品等所占比重 形式结构:教材中的内容与习题、课外资料、教师手册等。
二、语文课程结构
九年义务课程内容: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 综合性学习
高中语文课程内容: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重点)
2、中观层次课程结构 涉及: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分类及其所含具体科目和 具体活动 必修与选修课的分类及其所含学科、单元和模块 的设置等等。 例如: 必修课程分为语、数、英、史、物等 选修课程的类型与具体科目
3、微观层次课程结构
指学科课程各科目、活动课程各活动项目以及隐性课 程等各构成要素的结构。
选修课程
(每个系列设 置若干模块)
诗系 小系新系 语系 文系
歌列 说列闻列 言列 化列
与1 与2与3
散: 戏:传:
文
剧记
文4 字: 运
论5 著: 研
偏向“阅读鉴赏” 偏向“语言应用用” 偏向“读探究整合”
目标:各系列均有不同目标
某省高中语文课程设置和学分分配
学
高一
年
周课时4节
高二 周课时4节
高三 周课时4ຫໍສະໝຸດ 初中的课有必修和选修课。必修课中,英语分成三个部分,有基本英语,
课程结构的三个层次
课程结构的三个层次
课程结构通常由三个层次组成,这些层次在教育规划和课程设计中起着关键作用。
它们分别是:
1.学科层次:学科层次是课程结构的最高层次,它涉及整个学科领域的安排和组织。
在学校教育中,常见的学科包括语言文学、数学、科学、社会科学、艺术、体育等。
学科层次的规划涉及课程的广度和深度,确定学科目标和学习重点,以确保学生在特定学科领域获得全面的知识。
2.年级/年级层次:年级层次是课程结构的中间层次,它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学习水平,将学科内容细分为适合不同年级的课程。
不同年级的课程安排通常会在学科层次的基础上增加难度,同时考虑学生的认知和心理发展阶段。
例如,数学课程在一年级和五年级可能会有不同的内容和难度。
3.单元/课时层次:单元/课时层次是课程结构的最低层次,它涉及课程的具体内容和教学安排。
在这个层次上,学科内容被划分为小单元或单个课时,教师根据学科标准和学生需求,设计课程教学计划和活动。
这些单元或课时可能涵盖特定的主题、概念、技能和评估。
这三个层次在整体上构成了课程结构,确保了学科的有序传授和学习。
课程结构的规划需要综合考虑学科的知识体系、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目标,以促进有效的教学和学习过程。
1/ 1。
课程的基本结构
第三章第一节课程的基本结构一.什么是课程的结构关于课程结构的研究是课程论中十分重要的部分,也是内容相当丰富的部分,同时,对课程结构的研究是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的,有时甚至是在相去甚远的题目之下。
在课程论中,课程结构本身还不是像课程目标、课程评价等等名词那样有着相对确切含义,能够比较广泛和规范运用的概念。
在《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
课程》中,与课程结构关系较为密切的词条有两个,具体的内容就反映出这样的特点。
一条的英文是“curriculum Organization”,中文译文为课程组织,其实从英文本身,与课程结构十分接近,之所以没有直接,译为课程结构,可能与词条的具体内容有关。
“课程组织是指将构成教育系统或学校课程的要素,加以安排、联系和排列的方式。
这些要素包括这样一些一般因素:教学计划与方案,学习材料,学校器材与学校设备,教学力量的职业知识以及评价与检查体系的要求等。
学校或学院的气氛,社会、社区、家庭对学校的支持,学生的能力和举以及教师的风格与策略,这些因素虽不很明显,但也是同样重要的。
准备加以组织的课程比各学科或领域的大纲内容要丰富得多:它是学习的环境,教师的目标与价值观,和学生的学习经验。
组织课程是一项关键而又复杂的任务,教育系统的全部工作都建立在它的上面。
”这段话是该词条开始的概述部分,此后又分课程范围和课程组织的考虑范围、教育系统中课程组织的三种水平、组织的模式、教育的模式与管理的模式、课程组织和核心课程四个方面作了详细讨论。
从内容看,除了本章所要讨论的问题范围外,还涉及大量课程管理和课程实施的问题。
另一条的英文是“Disciplines Structure”,中文译为学科结构,词条的概述指出:“在课程发展中,‘结构’一词是指课程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心理方面的关系。
……现在,一般的倾向性做法是在高年级采取逻辑结构的内容教学,而在低年级采取心理学结构的内容教学。
”这样的内容与本章所讨论的课程微观结构及课程类型比较接近,但主要是讨论课程内容编排的逻辑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微观结构 (3)微观结构
微观结构即各科目(或活动项目) 微观结构即各科目(或活动项目)内的结 构以及潜在课程各构成要素内的结构。 构以及潜在课程各构成要素内的结构。集 中地体现为教材的结构及其要素的相互关 课文系统” 各种类型课文本身) 系。如“课文系统”(各种类型课文本身) 课文辅助系统” 课文目录、 与“课文辅助系统”(课文目录、编辑说 明、课文注释、课文图表等等)的关系; 课文注释、 课文图表等等) 的关系; 各学年(学期) 各学年(学期)教材间的纵向衔接关系以 及各单元( 的设置与纵横关系; 及各单元(课、节)的设置与纵横关系; 整个教材的课程内容与学习活动方式的构 成以及相互结合的优化等。 成以及相互结合的优化等。
新课程结构的特点: 新课程结构的特点:
构建多样化的课程类型结构 构建均衡的科目结构
课程结构的调整
课程结构的调整就其实质而言, 就是重新认 课程结构的调整就其实质而言 , 就是 重新认 识和确立各种课程类型以及具体科目在学校课 识和确立各种课程类型以及具体科目在学校课 程体系中的价值、地位和相互关系。 程体系中的价值、地位和相互关系。 本次课程结构的调整,就是要扭转长期以来困 本次课程结构的调整,就是要扭转长期以来困 扭转 扰我国的中小学课程类型单一 课程类型单一、 扰我国的中小学课程类型单一、科目比重失衡 的局面,从而实现学校课程类型多样化 实现学校课程类型多样化、 的局面,从而实现学校课程类型多样化、具体 科目比重均衡化的要求 的要求。 科目比重均衡化的要求。
(2)中观结构 (2)中观结构
中观结构即课程的科类结构, 中观结构即课程的科类结构,它涉及以下 四个问题: 学科课程内工具科、 四个问题:⑴学科课程内工具科、人文社 会科、自然科、 会科、自然科、体艺科之间的关系以及各 科课程内部各门具体课程之间的关系; 科课程内部各门具体课程之间的关系;⑵ 活动课程中各类活动项目之间的关系以及 各具体活动项目之间的关系; 各具体活动项目之间的关系;⑶构成隐性 课程的各成分之间以及各成分内部各要素 之间的关系; 之间的关系;⑷限定选修课程与任意选修 课程的比例关系。 课程的比例关系。
2.课程结构的基本要素 2.课程结构的基本要素
课程结构的基本要素有:道德经验、 课程结构的基本要素有:道德经验、认识 经验、审美经验和健身经验等。 经验、审美经验和健身经验等。课程结构 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德育、智育、美育、 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德育、智育、美育、 体育和劳动技术课程等。也有学者对课程 体育和劳动技术课程等。 结构所包括的要素的理解更加细致, 结构所包括的要素的理解更加细致,他们 认为,这些要素包括目标、内容、 认为,这些要素包括目标、内容、学习活 评价程序以及材料、时间、 动、评价程序以及材料、时间、空间和环 分组情况、教学策略等九项。 境、分组情况、教学策略等九项。一般说 来,课程结构主要包括学科和活动两大部 分。
(1)构建多样化的课程类型结构
学校课程计划分别以“综合型” 分科型” 学校课程计划分别以“ 综合型” 和 “分科型 ” 两 种方式呈现出来, 种方式呈现出来 ,即制定了以综合课程为主和以分科 课程为主的两种课程计划。 课程为主的两种课程计划。 综合型”的课程计划中,原有的物理、 在 “ 综合型 ” 的课程计划中 , 原有的物理 、 化学 和生物被整合为科学,历史、 和生物被整合为科学 ,历史、 地理被整合为历史与社 美术、音乐被整合为艺术, 会 ,美术、 音乐被整合为艺术 ,此三个科目皆类属于 综合课程的范畴;此外,品德与生活、 综合课程的范畴 ;此外, 品德与生活、 综合实践活动 作为高度整合的综合课程在“综合型” 分科型” 作为高度整合的综合课程在“ 综合型” 和“ 分科型 ” 课程计划中都占有一席之地。 课程计划中都占有一席之地。 其次, 其次 , 适当减少了国家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所 占的比重, 10% 12% 占的比重, 将 10%一 12% 的课时量给予了地方课程和 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从而形成了国家课程、 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从而形成了国家课程、 地方 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并行的类型结构。 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并行的类型结构。 最后, 最后, 新的课程计划倡导适当减少必修课程的比 增加选修课程的比重。 重,增加选修课程的比重。
年 1 2 3 4 5 级 6 8 9 思想品德 历史与社会 或选择历史、地理) (或选择历史、地理) 科学( 科学(或选择 生物、物理、化学) 生物、物理、化学) 学 学 学 学 与 (或选择 、 ) 活 学 7
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 过于强调学科本位、 1. 改变课程结构 过于强调学科本位 、 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 现状; 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 的课程门类和课 2.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 的课程 门类和课 时比例, 设置综合课程, 时比例 , 并 设置综合课程 , 以适应不 同地区及学生发展的需求; 同地区及学生发展的需求;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 课程结构的均衡性、 3. 体现 课程结构的均衡性 、 综合性和 选择性。 选择性。
3.课程结构的层次 3.课程结构的层次
宏观课程结构 中观结构 微观结构
(1)宏观课程结构 (1)宏观课程结构
宏观课程结构, 即学校课程的类别结构, 宏观课程结构 , 即学校课程的类别结构 , 其基本构成成分是各种类型的课程; 其基本构成成分是各种类型的课程 ; 在 课程设计中它涉及三个基本问题: 课程设计中它涉及三个基本问题 : ⑴ 国 家课程、 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关系; 家课程 、 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关系 ; 显性课程( 学科课程、 活动课程) ⑵ 显性课程 ( 学科课程 、 活动课程 ) 和 隐性课程的完备性及其相互关系; 隐性课程的完备性及其相互关系 ; ⑶ 选 修课和必修课的关系。 修课和必修课的关系。
(3)可转换性
课程结构具有转换性。 课程结构具有转换性 。 这种转换性就是 课程内部各要素间的构成关系能依地区、 课程内部各要素间的构成关系能依地区 、 学校和学生等条件的变化而进行相应调 整的属性, 正是由于这种转换, 整的属性 , 正是由于这种转换 , 中小学 课程也能因地制宜, 适应不同地区、 课程也能因地制宜 , 适应不同地区 、 不 同学段、 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要, 同学段 、 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要 , 实现 课程模式的多样化。 课程模式的多样化。
(2)有序性
有序性是描述客观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要素之间 的范畴, 的范畴,指事物内部的要素和事物之间有规则的 联系和转化。 联系和转化。课程结构的有序性就是指课程内部 各要素、各成分之间相互联系的有规则性。 各要素、各成分之间相互联系的有规则性。
课程结构的有序性首先表现为“空间序” 即从横向上看, 课程结构的有序性首先表现为 “ 空间序 ” , 即从横向上看 , 课程内部各成分的空间构成是有规则的。 课程内部各成分的空间构成是有规则的 。 课程结构的有序性 还表现为“时间序” 还表现为 “ 时间序 ” 。 学校课程的展开和实施是一个依次递 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课程内部各成分、 进的过程 , 在这个过程中 , 课程内部各成分 、 各要素的呈现 有一定的时间顺序。时间序和空间序结合在一起构成时空序, 有一定的时间顺序。 时间序和空间序结合在一起构成时空序 , 它们共同说明课程结构规则性和顺序性特点, 它们共同说明课程结构规则性和顺序性特点 , 是课程结构存 在的基本方式。良好的课程结构都应具备一定的有序性。 在的基本方式。良好的课程结构都应具备一定的有序性。
二、九年一贯制课程结构
九年一贯,整体设置义务教育课程; 九年一贯,整体设置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初中阶段设分科与综合课程,供选择; 初中阶段设分科与综合课程,供选择; 所有学段都要加强综合实践活动。 所有学段都要加强综合实践活动。
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计划表
(4)可度量性
课程内部各要素、 课程内部各要素 、 各成分间的联系和结构 方式往往可以用数量关系来说明, 方式往往可以用数量关系来说明 , 这表明 课程结构有可度量性。 课程结构有可度量性 。 分析学校课程的结 构可以从考察以下几方面各种比例入手: 构可以从考察以下几方面各种比例入手 :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比例关系; ⑴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比例关系 ; ⑵ 必 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比例关系; 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比例关系 ; ⑶ 学科课 程内部工具类课程、 人文类课程、 程内部工具类课程 、 人文类课程 、 自然类 课程和体艺课程之间及其内部各具体科目 间的比例关系; ⑷ 活动课程内各类活动项 间的比例关系 ; 目间的数量关系等等。 目间的数量关系等等。
我国原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问题: 我国原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问题:
在课程结构中,学科课程、分科课程、 1.在课程结构中,学科课程、分科课程、必修 课程、国家课程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课程、国家课程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而经验课 综合课程、选修课程则被忽视或完全缺失, 程、综合课程、选修课程则被忽视或完全缺失, 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开发。 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开发。 学校课程中各具体科目之间的比重失衡, 2.学校课程中各具体科目之间的比重失衡,语 数学等科目所占的比重过高, 文、数学等科目所占的比重过高,挤占了其他 学科的时间, 学科的时间,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 面发展。 面发展。
(2)构建均衡的科目结构
新的课程计划分别将语文所占的比重由原 来的24 24% 1992年 降至20 20% 22% 来的24%(1992年)降至20%一22%,将数学由 原来的16 16% 1992年 降至13 13% 15% 原来的16%(1992年)降至13%一15%,并对其 他传统优势科目所占的比重进行了适当的下调。 他传统优势科目所占的比重进行了适当的下调。 同时, 同时,将下调后积累下来的课时量分配给综合 实践活动和地方与学校课程。 实践活动和地方与学校课程。 此外, 此外,新的课程计划还规定外语课的开设 时间由原来的初中1 年级(1992年 时间由原来的初中 1 年级 (1992 年 ) , 提前至小 年级, 学 3 年级 , 这无疑又极大地增加了外语的课时 总量, 总量,从而使学生的外语水平能够得到较大程 度的提高。 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