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_港_城_关系转型的经验借鉴

合集下载

转型发展典型经验及实践案例

转型发展典型经验及实践案例

转型发展典型经验及实践案例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不断推动,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进行了转型发展,提升了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转型发展经验和实践案例。

1.新加坡经济转型:
新加坡在上世纪60年代经历了经济萧条和社会动荡,政府采取了积极的措施进行转型发展。

主要包括吸引外国投资、发展制造业、提高教育水平和推动城市建设。

通过优良的营商环境和积极的国际化战略,新加坡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心之一。

2.芬兰创新型发展:
芬兰是享誉全球的创新和科技强国。

它通过大力推动科技研发、传统产业转型和培育初创企业等措施,实现了从传统工业型经济向知识型经济的转型。

现在,芬兰不仅有着先进的科技产业,还成为了欧洲最具竞争力的国家之一。

3.韩国“三星模式”:
韩国企业三星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经历了重大的经营危机,但成功实现了企业转型和跨足全球市场。

三星通过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等措施,建立了完善的全球营销和生产网络。

三星的成功经验也为其他韩国企业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4.德国工业4.0:
德国“工业4.0”是指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制造业升级和产业转型。

德国在制造业方面的技术和管理积累,使得其成为工业4.0的领端。

德国的工业4.0模式已经得到多个国家的关注和借鉴,该模式对于实现数字化制造和自动化生产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各国在经济转型和发展过程中,都有着自己的成功经验和实践案例。

它们的实践和经验可以为其他国家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新加坡经验给中国的启示

新加坡经验给中国的启示

新加坡经验给中国的启示【新加坡和香港,不仅是亚洲,也是世界,两颗最璀璨的经济、民主和法制的明珠。

她们有两个共同点:(1)人口以华人为主,(2)法律和政治体系采用并修改了英格尔-萨克森的体系。

两个经济体经过50年高速而持续的发展,从原来相对落后的经济体,成长为超过英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发达国家和地区。

新加坡(还有香港)的成功说明,中国人的勤奋、聪明,加上好的政府和政策,就能创造超越西方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奇迹。

这就是新加坡经验对中国最好、最有说服力的启示。

那些认为新加坡小好发展,中国大不好发展的借口,只是为中国的落后找一个不是理由的理由而已。

】新加坡的发展道路1819年,英国人斯坦夫-拉斐尔爵士(Sir Stamford Raffles)登陆新加坡,是新加坡做为一个‘国家’的历史性标志。

英国人把新加坡当成远东地区的贸易枢纽,直到二次大战被日本打败。

1945年,日本投降,英国人恢复对新加坡的殖民统治。

1959年,新加坡实现内部独立,尽管还是属于英联邦。

李光耀成为新加坡的第一任总理,直到1990年退休。

他的大儿子李显龙2004年以后接替吴国栋,成为该国的第三任总理。

1963年,为了彻底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新加坡加入马来西亚。

由于政治和文化的冲突,1965年,新加坡被赶出马来西亚,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

那时,新加坡的人均GDP只有510美元。

到2011年,新加坡成为世界人均收入排名第三的国家,人均GDP高达6万美元。

全国人口518万。

其中,320万为新加坡居民,其它为外国人,包括永远居民和移民。

新加坡总人口中,四分之三是华裔。

新加坡由63个岛屿组成,其中新加坡岛最大,位于马来半岛的南端。

陆地面积701平方公里,其中,有118平方公里是近30年填海而成。

估计到2030年,新加坡还要填海100平方公里。

新加坡的经济,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

318万的劳动力,超过200万从事服务行业。

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为27%,包括电子,炼油,制药,船舶维修和造船,等等。

新加坡港口介绍以及港口转型对宁波的启示

新加坡港口介绍以及港口转型对宁波的启示

新加坡港口介绍以及港口转型对宁波的启示一、新加坡港口简介新加坡港口是新加坡的世界交通枢纽,位于马来半岛南端,新加坡岛南岸,临马六甲海峡东端,东北至马尼拉1340海里,至中国香港1440海里,至中国上海2186海里,至日本横滨2888海里;西南经马六甲海峡南印度洋毛里求斯至路易港3320海里,至南非开普顿5633海里;东南至印尼雅加达525海里,至龙目海峡963海里,经托雷斯海峡至澳大利亚悉尼4220海里,西北至印度加尔各达1650海里,西至斯里兰卡科伦坡1567海里。

港区包括丹戎帕加、凯佩尔、巴西班让、裕廊、三巴旺港区以及亚逸楂湾、布孔龙岛等。

丹戎巴葛,Brani,吉宝,,裕廊,三巴旺二、新加坡港口转型新加坡经历了多次港口与经济的转型,但与西方港口经济转型的空间分离和职能分离方向不同,新加坡基本是把“港——城”关系向更深度化及网络化发展。

其演进阶段如下图(图1)所示:全球制造业转移温特尔主义、信息化知识经济进港出口加工ICT嵌入港区和城市创新研发整合程度工业经济服务经济知识经济图1 新加坡“港-城”关系的演进阶段近半个世纪以来,国际大港经历了三次转型:“工业化阶段”、“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阶段”,分别对应了图1所示的新加坡“港——城”经济的三个阶段: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和知识经济。

新加坡政府及时响应了转型需求,不但规避了西方“港-城”空间冲突和产业转型所造成的“港-城”分离,还积极嵌入创新因子,实现了新兴信息技术和自主研发主导下的“港——城”深层次的相依发展,同时完成了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与技术密集型、再向知识密集型转变的产业演进(表1)。

发展阶段工业经济(工业化阶1950s-1980s)服务经济(工业化后1980s-1990s)知识经济(后工业化阶段2000-)新加坡港竞争要素资本、技术技术、信息、服务科技、人才、环境发展背景战后全球制造业转移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产业策略1960s“进口替代”劳动密集型产业;1970s“出口导1980s-现在“出口导向”智力密集型产业:产业结亚洲金融危机和“911”事件引发经济衰退,推向”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建工业区,发展石化;1980s“出口导向”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石油危机和劳动力成本上升,推动机械化、自动化和信息化,跨国资本集中在电子、机械等领域。

港口在推动城市转型升级中的作用

港口在推动城市转型升级中的作用

一、沿海城市崛起的路径纽约、新加坡、东京、伦敦等先进沿海城市的发展经验表明,发达的交通条件是城市崛起和繁荣的关键要素之一。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发展,区域之间、国家之间的经济往来日益密切,人员和货物流动空前活跃。

由于全球90%以上的货物贸易都是由海运完成,因此,作为海运的枢纽——港口在地区贸易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这促使港口城市不但成为了全球经济贸易网络的核心节点,而且其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也更加突出。

今天,全球经济活动仍不断向沿海地区聚集,中国59%的GDP集中在沿海地区,美国83%、欧盟95%的GDP集中在沿海各州或沿海国家。

各区域生产要素加速向沿海地区集聚,使得区域之间货物流通对海运的依赖进一步加强,海运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地位更加突出,港口对城市发展的保障和促进作用也变得更加重要。

环顾全球主要发达大都市发展历程,港口始终是其崛起和繁荣的最重要支撑。

统计表明,2008年全球前20大城市中(按GDP排名),有14个城市是港口城市。

伦敦金融城发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2012》显示,全球前10大金融中心除苏黎世、首尔外均为港口城市。

根据英国Loughborough大学发布的《Globalization and World Cities Research Network2010》,全球前10大世界级城市中有9个是港口城市,这些世界级城市具有在社会、经济、文化及政治层面直接影响全球事务的能力。

上述研究表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港口城市的影响力和控制力正与日俱增。

这些国际大都市的发展规律表明,一方面,港口在现代沿海城市的兴起、发展、繁荣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得益于海运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关键作用,港口城市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也更加突出;另一方面,港口的兴衰还揭示了全球经济的变迁,引领着国家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工业革命以来,全球第一大港经历了4次大的更迭,先后从伦敦港转移到纽约港、横滨港、鹿特丹港和上海港,2008年又从上海港转移到宁波—舟山港。

新加坡港口物流业发展及其启示

新加坡港口物流业发展及其启示

新加坡港口物流业发展及其启示新加坡作为东南亚地区的重要物流枢纽,其港口物流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仅对国家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首先,新加坡港口物流业发展依托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完善的基础设施。

新加坡位于马六甲海峡的南端,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可以连接东亚和南亚、欧洲和澳大利亚等主要航线。

此外,新加坡的港口和物流设施非常完善,拥有现代化的码头、货运设施和物流信息系统,能够提供高效、快捷的物流服务。

这些优势为新加坡港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新加坡积极推进各种政策和措施,促进港口物流业的发展。

新加坡政府将港口物流业视为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撑,通过各种政策和措施吸引国内外投资,提高港口的竞争力和服务水平。

例如,新加坡推行自由经济政策,为企业提供便利的经营环境;同时,新加坡还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组织和贸易协议,拓展国际市场。

这些政策和措施为港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此外,新加坡港口物流业注重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提高物流效率和质量。

新加坡积极引进先进的物流技术和设备,推广物流信息化系统,提高物流运作的效率和可靠性。

例如,新加坡港务局利用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实现了货物追踪和监控,提高了运输的可视化和可追溯性。

同时,新加坡还积极推进绿色物流发展,减少能源消耗和排放,提高物流的环保性和可持续性。

对其他国家和地区来说,新加坡的港口物流业发展给予了一些重要的启示。

首先,地理位置是港口物流发展的重要因素。

选择合适的地理位置,能够连接各大航线,拓展国际市场,并提高港口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其次,政府的支持和政策导向对物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政府应积极制定政策和措施,为物流企业提供优惠条件和便利服务,吸引国内外投资,提升港口的竞争力。

此外,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能够提高物流的效率和质量。

物流企业应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推广物流信息化系统,提升物流运作的可视性和可追溯性,并积极推进绿色物流发展,减少能源消耗和排放。

借鉴其他城市发展的调研报告

借鉴其他城市发展的调研报告

借鉴其他城市发展的调研报告一、借鉴其他城市发展的重要性借鉴其他城市发展的经验和做法对于本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其他城市的发展经验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发展模式的优势和劣势,从中吸取经验教训,避免重复犯错。

其次,可以通过借鉴其他城市的发展模式,加快自身发展的进程,节省时间和资源。

此外,借鉴其他城市的成功经验还可以提供新的思路和创意,激发本地区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二、成功的借鉴案例1. 新加坡:城市规划和管理新加坡作为一个小国家,却以其卓越的城市规划和管理而闻名于世。

借鉴新加坡的经验,其他城市可以学习到以下几点:首先,高效的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确保了城市的有序发展和合理利用空间;其次,注重公共交通系统的建设和发展,减少了私人车辆的使用和交通拥堵问题;再次,强调环境保护和绿化,提高了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2. 东京:创新和科技发展东京作为全球科技和创新中心之一,其成功经验值得其他城市借鉴。

首先,东京注重科技创新和研发投入,培育了大量的科技企业和创新团队;其次,建立了完善的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包括科研机构、孵化器和风险投资等;再次,通过推动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城市建设,提升了城市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力。

3. 巴黎:文化和旅游发展巴黎以其独特的文化和旅游资源成为世界著名旅游目的地,其他城市可以从巴黎的发展经验中学到很多。

首先,巴黎注重保护和传承本地文化遗产,打造了独特的城市形象和品牌;其次,通过开发旅游产品和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再次,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和合作,提升了城市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三、借鉴其他城市发展的建议在借鉴其他城市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避免简单照搬和复制。

每个城市的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都有所差异,需要根据自身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借鉴。

其次,要注重整合各方资源和力量,形成共识和合作。

借鉴其他城市的发展经验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面的支持和参与。

新加坡社会管理经验及成果之借鉴

新加坡社会管理经验及成果之借鉴

新加坡社会管理经验及成果之借鉴作为东南亚的小国,新加坡在社会管理上取得了不可忽视的成果。

它的成功不仅为邻国树立了榜样,也为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借鉴。

本文将从政治制度、经济管理以及社会控制等几个方面介绍新加坡的社会管理经验及成果,并探讨其在实践中的启示。

政治制度新加坡的政治制度可以说是民主与集权的结合。

虽然政府的权力掌握在一个人或小团体手中,但它又是通过选举产生的。

新加坡的政党制度以人民行动党为中心,他们一直以来都在政治中占据着绝对优势。

总理通过他们的党派来掌握一些政治权力。

新加坡的政治制度是治理成功的关键。

它的领袖们往往与人们坚定的工作态度是分不开的。

他们坚信正是这种勤奋,使得新加坡的经济管理在它们的统治下取得了如此的成功。

经济管理新加坡的经济管理政策被认为是最成功的,它在经营世界市场方面早已大放异彩。

首先,新加坡已成为世界财富重分配的中心之一。

在全球化的影响下,新加坡拥有了创造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动力。

它拥有先进的技术和世界级的金融机构,吸引了许多跨国公司和投资者前来投资。

其次,新加坡的经济管理政策富有创新性,它不遗余力地发展战略性产业,从而进一步发展经济。

在这些产业中,新加坡投资了一些新兴技术,如纳米技术和基因工程技术等。

而由此获得的利润又被注入到了其它战略性产业中。

例如,新加坡发展了航空和海运业并取得了较好效益。

新加坡还着重发展了生物和医疗产业,使其成为生物技术业的全球重要中心之一。

最后,新加坡实行了创新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

通过有效的税收政策和稳定的货币政策,它创造了充足的资金来支持其经济进一步发展并保持稳定。

社会控制新加坡的社会控制是新加坡管理成功的关键。

在该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维持社会秩序,保障人民安全。

例如,社会福利政策及其相关工作是新加坡社会管理成功的重要因素。

新加坡通过制定完善的政策来确保国民每个人都有足够的财力及福利。

新加坡的医疗保险和老年福利保险均为全民免费。

再论新加坡城市治理的特色与中国借鉴

再论新加坡城市治理的特色与中国借鉴

再论新加坡城市治理的特色与中国借鉴【摘要】新加坡是一个城市国家,其城市治理经验在世界范围内备受瞩目。

本文将从新加坡城市治理的特色、中国可以借鉴的新加坡经验、建立高效的城市规划体系、发展智慧城市技术以及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等方面进行探讨。

新加坡的成功经验可以为中国城市治理提供借鉴,尤其是在城市规划、科技应用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通过学习新加坡的经验,中国可以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未来,新加坡与中国在城市治理领域的合作前景广阔,双方可以共同努力,推动城市治理水平不断提升,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新加坡、城市治理、特色、中国借鉴、经验、城市规划、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合作、前景。

1. 引言1.1 新加坡城市治理的背景新加坡是东南亚一个小岛国家,尽管国土面积不大,但却在城市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新加坡城市治理的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新加坡刚刚独立,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包括失业问题、住房短缺、治安不稳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新加坡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包括大力发展工业、推动经济转型、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等。

新加坡政府还注重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和透明度,建立了严格的法规和制度,确保城市治理的稳定和有序。

通过这些努力,新加坡成功地将一个贫穷落后的殖民地变成了一个繁荣发达的城市国家,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新加坡城市治理的成功经验不仅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也为中国城市治理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1.2 中国城市治理的挑战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城市治理面临着诸多挑战。

城市规划和管理不够科学和有效,导致城市发展不均衡,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城市环境恶化等问题层出不穷。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断提升,但城市规划与基础设施发展之间的协调性不足,导致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难以根除。

城市管理体制不够健全,政府部门之间协调不畅,缺乏整体规划和统一指挥,导致城市管理效率低下,决策执行困难等问题频发。

交流互借鉴共促发展的例子

交流互借鉴共促发展的例子

交流互借鉴共促发展的例子
交流互借鉴共促发展是指不同国家、地区或组织之间在各个领域进行交流、学习、借鉴和合作,从而实现共同发展。

这种方式可以在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展开。

以下是一些例子:
1. 经济领域,中国和新加坡之间的合作可以作为一个例子。

新加坡作为一个小国家,积极吸取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推动自身经济的发展。

同时,中国也从新加坡的先进管理经验中学习,促进自身的经济发展。

双方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开展合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2. 科技领域,日本和美国之间的科技交流合作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日本在二战后迅速崛起为世界科技强国,其中得益于与美国的科技交流与合作。

双方在科研成果、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合作,共同推动了世界科技的进步。

3. 文化领域,中印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两国在文化领域有着悠久的历史,通过互相学习、借鉴,促进了两国文化的繁荣发展。

比如,在语言、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交流,丰富了两国人民的文化生活,也增进了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

4. 教育领域,欧洲的“留学一体化”项目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该项目旨在通过欧洲各国之间的教育资源共享,促进留学生的流动和交流,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国际化人才。

这种合作模式为欧洲各国的教育体系带来了新的活力,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

总的来说,交流互借鉴共促发展的例子不胜枚举,这种合作模式在全球范围内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各国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和机遇。

希望这些例子可以为你提供一些启发。

国外先进港口产业集群经验借鉴

国外先进港口产业集群经验借鉴

国外先进港口产业集群经验借鉴摘要:回顾世界经济发展历程,多数国家的兴盛发达与港口产业集群的发展密切相关。

国外较成熟的经验对我国港口产业集群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伦敦、鹿特丹、新加坡是典型的“以港兴城”的城市区域,在港口产业集群发展方面都有较长时间的实践探索,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经验启示和政策借鉴。

启示主要有:政府重视和参与是港口产业集群发展的保证;经济发展水平是港口产业集群的基础;现代科技水平的应用是港口产业集群的标志;港口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是港口产业集群生命力的体现;相关产业高度关联和产业内部联动是港口产业集群的重要特征。

政策借鉴包括转型升级、制定战略、合理规划、促进集聚,增强关联、打造环境等方面。

关键词:港口产业集群借鉴一、国外港口产业集群发展经验(一)伦敦港口产业集群19世纪末,英国伦敦港是欧洲最重要的港口。

21世纪初,欧洲的其他些港口的迅猛发展使伦敦港的地位受到挑战。

与此同时,伦敦港不断创新与衍生航运交易、融资、海事保险、海事法律和仲裁等航运相关服务产业集群。

目前,在伦敦及其周围有5000余家公司专为国际航运提供专业服务。

伦敦港口产业发展具有如下特征:首先,港口私有化。

国内宽松的发展环境,为伦敦港口产业迅速发展提供了保证。

英国政府主张港口私有化,政府不过多的干预港口事务。

英国港口中,私有港口占到三分之二,进而保证了港口在目标上以最低成本服务于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同时,最大限度提高盈利水平。

其次,路径依赖与制度创新相结合。

伦敦港发展成为国际航运服务中心,一方面依赖于日积月累的国际化市场体系、完善的法律环境、历史积淀,另一方面又有自然禀赋和积极的政策变革,刺激航运企业产品创新。

最后,与高度发达的金融产业相结合。

目前,伦敦港不仅是重要的航运服务中心,也是航运定价中心、管理中心和世界金融中心。

伦敦港产业集群已经成功转型为现代服务业集群,其现代工业和金融业高度发达。

(二)鹿特丹港口产业集群鹿特丹港位于莱茵河与马斯河河口三角洲,是欧洲重要的港口枢纽,被誉为新亚欧大陆桥西桥头堡城市。

新加坡的五次经济转型

新加坡的五次经济转型

新加坡的五次经济转型新加坡半个世纪5次转型,人均GDP增长80倍,下一步向创新密集型产业发展。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邻为镜如何知得失。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两会”所确定的宏观、产业政策,将直接影响到全年乃至今后几年的经济发展。

从陆续召开的地方“两会”来看,降低经济增速、结构调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已经成为共识。

“转型”与“新兴产业”成为下一个五年的主题词。

作为发展模式转型的城市,新加坡在过去近50年的发展历程中成功进行了五次经济转型,有不少经验值得借鉴。

2月24日,新加坡经济发展局(以下简称“经发局”)首次在广州举办媒体见面会,经发局相关官员出席会议,回顾了该局成立50周年以来的发展历程,探讨了新加坡的经济环境及产业发展措施,并欢迎中国企业到新加坡投资。

一、半个世纪5次经济转型经发局大中华区署长方秉芬向与会记者介绍,在过去的47年,新加坡人均GDP增长了80倍,在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成功进行了五次经济转型,大约10年一次,分别是:60年代的劳动密集型产业,70年代的经济密集型产业,80年代的资本密集型产业,90年代的科技密集型产业,21世纪的知识密集型产业。

未来,新加坡希望继续转型,向创新密集型产业发展。

“新加坡在半个世纪时间内进行了多次经济转型,主要是发展形势所逼。

”1965年建国时新加坡还只是一个资源极度匮乏、工业基础落后、失业率极高的弹丸之地,吸引劳动密集型企业刻不容缓,这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广东有些类似,因为工业基础落后,能招商引资到什么就先招什么。

新加坡通过建设工业园的快速工业化道路,完成产业转型“第一跳”,成为制造业基地。

到上世纪70年代,缺工难题取代了失业,当地劳力不再愿意为了低廉工资到新加坡工作,这与现在中国内地的劳务工不愿意到珠三角打工的情况类似。

新加坡政府担心,过于依赖廉价的外国劳力,生产附加值过低的产品,不利于经济长期增长,经发局帮助企业迅速建立业务的商业基地,在企业有需求前就预建了工厂,帮助培训技术熟练的劳工队伍提供给企业。

国内外典型港口城市发展经验借鉴

国内外典型港口城市发展经验借鉴

国内外典型港口城市发展经验借鉴作者:冯海珊邱伟维陈梓松来源:《中国水运》2021年第03期摘要:本文对港口城市内涵进行了解读,总结了鹿特丹、杜伊斯堡、新加坡、宁波等国内外典型港口城市的发展经验,从港口城市建设、集疏运体系和临港产业三个方面论述了港口城市发展的先进经验与借鉴。

关键词:港口城市;发展经验;集疏运体系;临港产业中图分类号:[U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21)03-0025-021 港口城市的内涵从广义上讲,港口城市是指位于水域沿岸,拥有港口并具有综合水陆交通枢纽职能的城市[1],兼具港口和城市的特点与内涵,是一种特殊的城市类型。

从狭义上讲,港口城市是指拥有腹地资源,以港口经济为主导、以港口功能作为城市经济发展重要依托与核心载体的城市[2]。

在港口城市的发展中港口的作用十分重要,港口是连接着相邻城市和区域发展的纽带,是城市经济和文化活动的中心[3],赋予了所在城市的一种海洋特质,也连接着陆地文明和海洋文明。

港口和城市并不是简单1+1=2的相加关系,若港口在城市经济发展中没有发挥重要影响作用,则不能称为港口城市。

只有两者之间形成有机地关联才能实现1+1〉2,达到港城互促发展的效果。

经过长期发展,当前港口城市更多强调城市系统和港口系统的互动和有机结合,港口和城市两者相互依托、共同发展,成为重要海事活动的经济实体。

2 典型港口城市案例分析2.1鹿特丹鹿特丹是典型的港口城市,地处荷兰南部,位于莱茵河与马斯河河口,西依北海,东溯莱茵河、多瑙河,可通至里海,有“欧洲门户”之称。

鹿特丹是荷兰第二大城市,年产值约占荷兰国民收入的13%。

鹿特丹的经济几乎完全以航运为基础,它聚集了国际航运业的各种要素,拥有完善的港口设施、发达的转运网络、健全的服务体系和生机勃勃的临港产业,是国际上重要的水陆空综合交通枢纽。

鹿特丹充分利用自身海运优势,逐步发展壮大石化工业,炼油、化工、造船等工业,依托鹿特丹港蓬勃发展,形成了一条以炼油、石油化工、船舶修造、港口机械、食品等工业为主的临海沿河工业带,成为世界上三大炼油基地之一,是名副其实的工业综合体和港口城市。

新加坡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及对我们的启示

新加坡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及对我们的启示

新加坡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及对我们的启示论文报告:新加坡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及对我们的启示一、新加坡的开放战略新加坡现代化经济的基础是开放战略。

新加坡政府认为,与其依赖本地市场,不如利用国外市场和资源。

为此,新加坡大力推行了自由贸易政策,并积极开展对外投资,建立了对全球经济的广泛联系。

这一战略的成功表现在新加坡拥有世界最繁忙的港口之一、全球最重要的油气交易场所之一、亚洲科技中心之一,以及具有竞争力的金融中心、航空枢纽和旅游业。

二、新加坡的政治稳定政治稳定的维护是新加坡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

在新加坡政府的引领下,该国建立了一套严密而高效的国家领导体系,以确保政治稳定。

因此,新加坡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来投资,并成为一个安全可靠的投资目的地。

与此同时,政府通过技术创新和投资,吸引人才和创新力量,并通过稳健的财政支出和公共投资,努力维护社会和谐和平衡性增长。

三、新加坡的资源优化新加坡资源有限,但政府通过对资源的优化和开发,建立了优秀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新加坡优化电力、国土、水资源等,不仅优化了人民的生活品质,也使新加坡成为供电可靠和水资源安全的国家,并积极发展水业和能源技术。

此外,新加坡大力发展企业和创新社区区,以吸引和保留海外人才和创新精英,建设高科技产业集群,同时也要求企业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

四、新加坡的教育和人才培养新加坡非常注重人才培养和教育,以确保其具备未来所需的技能、知识和经验。

政府在教育投资方面花费了大量的资源,建立了优秀的教育体系,为每个公民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机会。

同时,新加坡鼓励人们接受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并在各行各业设立学院和研究所,以吸引人才和提供高质量的研究和开发支持。

五、新加坡的卓越治理新加坡的卓越治理是新加坡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

通过强有力的政府领导,新加坡建立了一套重视治理的机制,并对各项政策、计划和管理实施了严格的监督和管理。

此外,新加坡还优化了行政机构,建立了高效的公共服务机制,积极维护社会安全和稳定。

城市管理专题-新加坡城市管理模式及其借鉴意义

城市管理专题-新加坡城市管理模式及其借鉴意义

新加坡城市管理模式及其借鉴意义新加坡是一个城市管理十分成功的国家,是国际公认的“花园城市”,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和完善的城市管理模式和方法,成功地在世界上树立了它的城市品牌。

总结其城市管理成功经验,将为我们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新加坡城市管理的特点1.规划、建设和管理相分离。

“建管分离”是城市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则,新加坡在这方面做得十分成功。

该国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分别由不同的相互独立的部门承担。

城市的总体规划由城市重建局负责,它为城市的建设和管理制定宏观的框架;城市建筑的单体设计和建设是由建屋发展局负责;城市管理职能则主要是由市镇理事会行使,同时还有园林部门和卫生部门共同参与。

各部门之间除了定期进行交流外,一般相互不干涉各自的职权范围,权责明确,便于城市管理规范化进行。

2.法制化的城市管理。

新加坡城市管理最大的特点就是完全法制化的管理,这也是它成功的最重要经验。

首先建立一套完备的城市管理法规体系,且操作性极强。

其次,城市管理的执法力度很大,“严”字当头,其违法罚款数额高之外,而且还有一种独特的处罚:乱扔垃圾初犯罚款200元,累犯者就要被处以3至12小时的劳役,而且还得穿上标有“我是垃圾虫”的特制服装,在规定时间和规定地点打扫公共卫生,一次至少3小时以上,并在媒体上曝光。

另外,还拥有一支素质精良的法纪监督稽查队伍和遍及社会各阶层的群众监控网络。

3.重视宣传教育。

新加坡政府认为法制化的管理只能“治标”,要真正“治本”需要从根本上减少城市环境的破坏行为,这就要依赖于广泛的宣传教育。

因此,政府不断以各种形式对其居民进行城市管理方面的宣传教育,使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遵守各项法律规章、维护城市环境的重要性。

4.与城市管理相关单位及个人的有效沟通。

新加坡城市管理的主要负责机构——市镇理事会,把居民、城市管理中的承包商、基层领袖和政府部门都看作是自己的合作伙伴,始终保持着有效的沟通。

市镇理事会定期与建屋局、环境发展部等相关的政府部门举行会谈,通过宣传海报、布条、教育手册及主办大型的活动来教育居民,同时还通过与基层领袖的定期会面以了解居民的问题和需求。

新加坡经济模式对中国的借鉴

新加坡经济模式对中国的借鉴

新加坡经济模式对中国的借鉴作为一个小国家,新加坡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这得益于其独特的经济模式。

新加坡经济模式的成功,与其紧密结合的政策和战略密不可分。

对中国来说,新加坡的经济模式和发展经验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新加坡经济模式的基础是开放性市场经济。

作为国际贸易中心之一,新加坡依靠贸易和服务业获得了高度经济增长。

新加坡的企业环境优化和抵御外部市场冲击的弹性,使其成为拥有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企业生态之一的国家之一。

这是一个经久不衰的经济模式,它可以在全球市场中获得更多的优势。

这种经济模式对中国的启示就是,在开放的市场上拥抱全球化,积极推进自由贸易,引进外来的创新和技术成果。

新加坡经济的另一个基础是政府的主导作用。

虽然市场在分配资源方面发挥着决定性作用,但政府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新加坡,政府的主导作用表现在对抗腐败的高度警惕和公平的纳税制度中。

政府的改革、投资和转型计划创造了非凡的经济增长,塑造了新加坡的国际形象。

对于中国,政府应该运用好自身的资源优势,通过相关政策的完善来掌握市场健康发展的主导权,积极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后盾。

新加坡的经济模式还注重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

新加坡已经成为科技高地,尤其是在金融和物流领域。

新加坡拥有世界级科技人才和研发能力,这使得新加坡不断跨越技术边界,领先全球现有的商业模式和领域。

此外,在工程技术、工业应用、医学和生物学领域也有卓越的科技成果。

新加坡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取得了成功,今天许多知名的全球企业都源于新加坡人才的培养和创新。

中国可以从新加坡的例子中汲取灵感,加强人才培养,掌握科技创新和发展的更多自主权。

新加坡经济模式能够对中国提供多方面的启示。

尽管两国经济和文化存在差异,但是新加坡的特有经验可以成为中国在追求高质量发展方面的参考。

在全球经济发展的大潮中,每个国家都应该有自己的路径和模式。

新加坡通过自身的历练和思考,发现适合自己的经济升级之路。

其经济模式是一个实用而成功的模板,对世界各国都有着启迪作用。

新加坡精细化管理城市的借鉴意义

新加坡精细化管理城市的借鉴意义

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南端,是一个美丽的花园城市国家,以狮城著称,是世界最小的20个国家之一,由一个主岛和63个小岛组成,总面积683平方公里,人口420万,扼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通道马六甲海峡的东口中,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得新加坡由六七十年代的“亚洲四小龙”之一,发展成为世界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世界上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之一。

建国后,很快从一个“脏乱差”国家变成了国际公认的“花园城市”,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和完善的城市管理模式,成功地在世界上树立了它的城市品牌,得益于其精细化的城市管理。

一、新加坡精细化管理城市的成功经验(一)建立了成熟和完善的城管组织模式。

“建管分离”是城市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则,新加坡在这方面做得十分成功。

新加坡城市管理工作主要是由国家发展部下的公园及康乐局和市镇理事会以及环境部下的环境卫生局负责。

市镇理事会是新加坡城市管理的主体,它负责新加坡城市管理中绝大多数的日常管理工作。

它的职责类似于城市社区物业管理,主要负责对公共环境进行日常的清洁工作、园林保养、日常与周期性的维修工程、社区改进计划、中期翻新计划、建筑物日常管理与定期维修服务等,而与物业管理不同的是它属于法定机构。

各部门之间除了定期进行交流外,一般相互不干涉各自的职权范围,权责明确。

(二)完善了一套城市管理方法体系。

新加坡的城市干净整洁、美丽如画,是因为它采用了极为严格的城市管理办法。

有一—1—套完善的城市管理方法体系,如:城市管理法规体系、罚款制度、考评制度和管理资金、经营机制等城市管理基本方法,构成了新加坡城市管理方法体系的基本内容;同时还阶段性地开展城市管理宣传教育、评比活动和全国运动,作为城市管理的辅助手段推动城市管理工作的进行。

此外,还通过市民参与城市管理来保证城市管理有效地进行。

(三)健全了一整套严格完备的城市管理法规体系。

完备的法规体系是新加坡法制化城市管理的基础。

新加坡城市管理方法中最根本的是建立了一整套严格、具体、周密、切合实际、操作性强的法律体系。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区域发展 第4章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分层作业 第3节 产业转移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区域发展 第4章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分层作业 第3节 产业转移

24.7
2012 18.9
34.7
46.4
53.9
20.4
25.7
2020 18.3
31.7
50.0
47.0
24.4
28.6
1-2 3-5 6-7 8-10 11 12-14 15-16 17-19 20
6.印度第一产业产值份额远低于第一产业就业份额的原因是( A ) A.农业科技水平低 B.农村老龄化严重 C.工业科技水平高 D.服务业就业人数多 7.印度成为“世界办公室”主要得益于( C ) A.劳动力数量丰富 B.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 C.产业的国际转移 D.共建“一带一路”
1-2 3-5 6-7 8-10 11 12-14 15-16 17-19 20
3.决定长江经济带内产业转出和承接的最主要因素是( D ) A.相对位置 B.区间距离 C.绝对优势 D.比较优势 4.每个省级行政区承接产业( B ) A.是随机的 B.有时空差异 C.是均匀的 D.由东向西渐进 5.从长江经济带整体规划方面考虑,承接区域内( C ) A.云、贵只承接原料指向型产业 B.渝、皖侧重承接动力指向型产业 C.川、鄂重点承接技术指向型产业 D.湘、赣侧重承接廉价劳动力指向型产业
1-2 3-5 6-7 8-10 11 12-14 15-16 17-19 20
11.[2024·海南三亚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21世纪初,西方国家对津巴布韦实施经济制裁,津巴布韦提出了“向东看”的 政策,加强与中国等亚洲国家的合作,大量中国移民在津巴布韦投资设厂 (以中小型企业为主)。首都哈拉雷是津巴布韦最大的城市和政治、经济、 文化中心,也是津巴布韦境内中国移民办企业最多的城市。下图示意津巴 布韦的位置。
1-2 3-5 6-7 8-10 11 12-14 15-16 17-19 20

再论新加坡城市治理的特色与中国借鉴

再论新加坡城市治理的特色与中国借鉴

再论新加坡城市治理的特色与中国借鉴【摘要】新加坡在城市治理方面具有独特的特点,其成功经验包括科学规划、有效管理和全民参与。

新加坡也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中国可以借鉴新加坡的经验,在城市规划、管理和社会参与方面进行改革。

对中国而言,新加坡的成功经验提供了有益启示,如注重城市创新、促进公共参与和提高城市生活质量。

借鉴新加坡的城市治理经验,结合本国实际情况,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将对中国城市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新加坡城市治理的经验值得中国借鉴,促进城市治理的现代化进程,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关键词】新加坡,城市治理,城市规划,管理经验,挑战,借鉴经验,启示,现代化进程1. 引言1.1 新加坡城市治理的重要性新加坡城市治理的重要性在于其对国家整体发展的推动作用。

城市是生产力和创新的集聚地,城市治理的好坏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

新加坡通过创新的城市管理方式和政策措施,不断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吸引了大量人才和资本流入,推动了经济的繁荣和城市的现代化建设。

新加坡城市治理的重要性还在于其对社会稳定和民生福祉的保障作用。

通过优质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新加坡保障了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确保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新加坡城市治理的重要性还在于其对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引领作用。

新加坡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效率,通过科技创新和政策引导,实现了城市的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后代子孙留下了美好的生活环境。

新加坡城市治理的重要性体现在它对国家整体发展的推动作用、对社会稳定和民生福祉的保障作用以及对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引领作用。

新加坡的经验和成功做法对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都具有借鉴意义,可以为改进城市治理、促进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有益参考。

1.2 本文研究的意义本文研究的意义在于探讨新加坡在城市治理方面的独特经验和成功做法,以及借鉴这些经验对中国城市治理改革的启示。

再论新加坡城市治理的特色与中国借鉴

再论新加坡城市治理的特色与中国借鉴

再论新加坡城市治理的特色与中国借鉴一、建设高效的城市基础设施新加坡在城市基础设施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精力,建设了高效、便捷的城市交通系统,包括地铁、轻轨、公共汽车等,保障了城市居民的出行便利。

新加坡还大力发展了现代化的水利设施、环境卫生设施和智慧城市建设,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建设宜居的城市环境新加坡十分注重城市环境的改善和保护,大力推进绿化工程和城市美化工作,努力打造宜居的城市环境。

新加坡政府还积极倡导居民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理念,推广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

三、发展先进的城市管理体系新加坡建立了高效的城市管理体系,通过信息化和智能化手段,提高了城市管理的效率和精度。

新加坡政府还大力推进城市服务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提升了城市治理的水平和能力。

四、注重社会治理和社会和谐新加坡政府一直倡导社会和谐、公平正义的理念,努力营造和谐、包容的城市社会环境。

并通过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治理机制,解决了城市发展中的一些社会问题,保障了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和权益。

以上种种特色使得新加坡成为了一个在城市治理方面具备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国家,受到了众多国家的关注和借鉴。

对于中国来说,新加坡的城市治理模式有着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新加坡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愈发重要。

新加坡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上的精湛经验,为中国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中国可以学习新加坡的城市交通规划和建设经验,提高城市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

中国还可以借鉴新加坡在水利设施、环境卫生设施和智慧城市建设等方面的经验,提升城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水平和智能化水平。

新加坡在城市环境建设和保护方面也有着丰富的经验,为中国提供了很多启示。

新加坡重视城市绿化和美化工作,通过大规模的绿化造林和城市美化活动,打造了宜居的城市环境。

中国可以学习新加坡在城市环境保护和改善方面的经验,引进先进的绿化技术和理念,努力打造宜居的城市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目前国内港区的“港-城”关系仍处于初级互动阶段,已无法满足社会经济的转型需求。

本文在比较国内外案例的基础上,认为新加坡的“港-城”关系深具借鉴意义。

本文在系统梳理新加坡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划分了新加坡的“港-城”关系的演进阶段,提炼出了新加坡“港-城”空间关系转型的关键要点,抽象出了新加坡“港-城”职能关系转型的概念框架。

通过对比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代表的国内港区与上世纪80年代新加坡的“港-城”关系,发现二者的转型背景和发展挑战高度相似。

本文结合国内港区的“港-城”关系现状,在借鉴新加坡“港-城”关系转型的基础上,从“港-城”建设、人口发展、生态宜居等方面提出了重构方案。

关键词:“港-城”关系;转型;新加坡;借鉴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1研究目的与方法西方学者对“港-城”关系的研究历时半个世纪,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20世纪80-90年代西方“港-城”面临着从工业化步入后工业化的功能转型,研究热点从临港工业转向了滨水区的开发[1-3],实质是经济转型期的“港-城”职能关系及空间关系的重构:工业港口衰退、振兴“港-城”服务经济(滨海区转为发展S-E-C-R-E-T 产业:Shopping,Exhibition,Con -vention,Recreation,Entertainment,Tourism )、混合开发滨海空间。

不同于Hoyle 等西方学者总结的“港-城”关系的五阶段论—初始、空间扩张、工业开发、港区衰退、滨水区再开发,Sung-Woo Lee 等学者依据香港和新加坡实例提出了“港-城”职能一直协调互动的亚洲联动模式(Asian Consolidation Model )[4-5]。

国内学者多从全球制造业分工的角度出发,认为延续“世界工厂”的角色将利于巩固港口的竞争优势,但是,立足于“温特尔主义”、信息化、知识经济等新趋势的“港-城”关系研究还很欠缺。

一方面,这些新趋势改写了“港-城”的传统区位优势,急需从理论方面重新审视“港-城”关系的新内涵;另一方面,虽然国内大型港口的货运量全球排名不断攀升,但港城品质和创新能力明显落后于国际枢纽大港,需从实践方面借鉴易于移植的先进“港-城”关系。

基于国内外研究成果及现实需求,本文把“港-城”关系限定为“港-城”空间关系与“港-城”职能关系。

一方面,本文在吸纳前人的理论成果和参阅近期国内外的成功“港-城”关系案例的基础上,从理论框架上揭示了传统“港-城”关系的发展瓶颈。

另一方面,本文还以新新加坡“港-城”关系转型的经验借鉴刘冉1,2,董玛力1,2,宋涛1,2(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收稿日期:2008-09-08;修订日期:2008-09-28作者简介:刘冉(1983-),女,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城市地理与土地利用。

Email:zhirantang@.世界地理研究WORLD REGIONAL STUDIES 第17卷第4期2008年12月Vol.17,No.4Jun .,2008世界地理研究17卷加坡作为标杆,提炼出其“港-城”关系的时空演进的概念模型,旨在从理论上探讨新要素介入之后的“港-城”关系的亚洲成功模式,并着重分析其政府行为。

文末提出研究结论:借鉴新加坡经验,重构国内港区的“港-城”关系,从单一的“港-城”关联走向深层次的“港-城”互动,推动国内部分港区从工业经济转型为服务经济。

本文基于国内外的研究进展,结合国内港区的“港-城”关系现状,筛选可供借鉴的国外先进案例,重在说明案例的学术价值、可移植性和政策启示。

本文吸纳前人的理论成果,梳理国外标杆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资料,抽象出概念框架,旨在拓宽“港-城”关系的已有理论成果。

其中,研究的起点在于对案例的价值探讨,重心在于国内港区与新加坡的“港-城”关系的比较分析,落脚点在于政策层面的借鉴与启示。

2国内传统的“港-城”关系现状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港口管辖权的逐步下放、港口现代企业制度的日渐完善,“港-城”融合互动发展的体制障碍已基本扫清。

但是,仍面临着三大挑战。

第一,我国港区的“港-城”多处于Hoyle “港-城”关系阶段论的空间扩张与工业开发阶段。

依据西方学者的“港-城”阶段论,国内港口即将面临“港-城”分离现象,“港-城”产业的密切程度将下降,“港-城”空间的有序结构也将打破。

第二,与国外先进港区相比,国内的“港-城”空间关系及职能关系仍存在较大差距。

于空间关系而言,普遍存在着“港-城”的用地冲突问题,集中体现在重工业对海岸生态敏感区的污染、生产空间对滨海景观的侵占、工业污染对城区宜居品质的影响。

于职能关系而言,国内港区仍以工业阶段的传统“港-城”职能关系为主,其竞争优势体现在港口的中转成本优势、临港工业的集聚优势、城区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其门户优势体现在临港经济和门户资源向腹地的扩散。

在传统的“港-城”职能关系中,临港工业的集聚和城区服务业的膨胀是推动城区扩张的核心力量,其中,临港工业以重化工业和加工制造业为主,服务业以物流业和生活型服务业为主,服务业还未真正的嵌入到临港经济(见图1)。

第三,立足于临港经济转型,传统的“港-城”关系已经无法满足港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首先,城市服务业还未成功嵌入到航运和物流。

例如,国内物流企业规模偏小、经营粗放、关键环节缺乏高效衔接,还无力开展VMI (Vendor Managed Inventory )等具有商业战略意义的高端物流业务。

其次,港口和城市产业还较低端,所谓的“高新产业”往往集中在电子通讯的制造与组装,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不足,既制约了港口高端服务功能的培育,也制约了“港-城”职能的深度互动发展。

综上,国内港区面临着社会经济转型,其“港-城”关系也面临转型,西方众多工业港口城市衰败的根源即在于未能成功的响应上述转型需求。

目前国内临港新区普遍面临着双重发展压力,一是工业化阶段的人口高速增长、资源环境约束、“港-城”空间的有序开发,二是后工业化阶段的产业深度发展和创新发展。

国内港区要想实现“港-城”关系的成功转型,应图1传统“港-城”职能关系的概念模型国际分工与贸易港口临港工业服务业城区(门户城市)扩张增长极区域(腹地)724期刘冉等:新加坡“港-城”关系转型的经验借鉴重点解决两方面的矛盾:第一,在“港-城”的空间关系层面上,“港-城”环境如何相宜?第二,在“港-城”的职能关系层面上,“港-城”经济如何深层次的互动?3新加坡的“港-城”关系分析3.1新加坡案例的学术价值根据Hoyle和Murphey提出的西方“港-城”关系的演进阶段论,“港-城”的空间关系和职能关系普遍经历了从临港工业推动的“港-城”一体化发展,到工业经济转型期的“港-城”空间分离及职能分离,再到上世纪90年代的滨水区的再开发[6](见图2a)。

与西方的“港-城”分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虽然新加坡也历经了多次港口和经济转型,其“港-城”关系最终走向了深度化和网络化发展的新阶段(见图2b)。

新加坡案例为“温特尔主义”、网络化和知识经济等新趋势下的“港-城”互动研究提供了一个亚洲成功范例,是其学术价值所在。

3.2新加坡案例的政策价值新加坡政府积极推动了“港-城”关系的良性发展,因而在政策实践层面也具研究价值。

近半个世纪以来,国际大港经历了三次转型:“工业化阶段”、“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阶段”,分别对应了图2b归纳的新加坡“港-城”经济的三个阶段: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和知识经济。

新加坡政府及时响应了转型需求,不但规避了西方“港-城”空间冲突和产业转型所造成的“港-城”分离,还积极嵌入创新因子,实现了新兴信息技术和自主研发主导下的“港-城”深层次的相依发展,同时完成了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与技术密集型、再向知识密集型转变的产业演进(表1)。

表1近半个世纪国际大港及新加坡港口的发展阶段发展阶段技术变革港城特征工业经济(工业化阶段1950s-1980s)集装箱、大型散货运输船海运产业及服务向港区集聚,城区扩大但港城关系尚不显著服务经济(工业化后期1980s-1990s)大型化、深水化、商业化、信息化港口成为跨国运输、物流和贸易平台,“及时性”、“零库存”、一体化服务、增值服务等新需求涌现,港城规模扩大、功能复杂、关联密切知识经济(后工业化阶段2000-)应用高新技术,出现虚拟企业港口成为全球供应链和资源配置的重要节点,满足“弹性化”、“个性化”、“生态港”等需求,港城是区域经济、技术及利益共同体国际大港a.西方“港-城”关系的演进阶段b.新加坡“港-城”关系的演进阶段图2西方“港-城”关系的演进阶段与新加坡的比较资源来源:图2a:来自Hoyle,Murphey相关文献;图2b:自绘港口职能“港-城”结合“港-城”分离新模式全球制造业转移出口加工温特尔主义、信息化ICT嵌入港口和城市知识经济创新研发港城整合程度“港-城”增长交通拥塞空间有限城市更新港口衰落港口振兴工业经济服务经济知识经济73世界地理研究17卷3.3新加坡案例的可移植性首先,亚洲与西方相比,宜选择亚洲案例。

第一,从发展背景来看,亚洲港口因全球航运中心和制造业中心的转移而崛起;第二,从产业演进来看,亚洲港口从进口替代转为出口导向,注重产业升级,新加坡和香港更是关注高端服务业和研发创新;第三,从产业用地来看,亚洲港口仍是全球制造业的主要承接地,工业占地比重大,港区繁兴;第四,从政治框架来看,政府普遍强势且影响深远;第五,从区域文化来看,呈现东方文化特质。

与其它亚洲大港相比,新加坡的可借鉴性较强。

第一,新加坡的“港-城”竞争力最强,既是2006年唯一位居全球竞争力前五的亚洲港口城市,也是2007年全球最方便营商的城市。

第二,资源短板突出,政府锐意创新。

克鲁格曼认为,亚洲的经济增长看起来是由非同寻常的投入增加,比如说劳动力和资本的增加,而不是经济效率的提高来驱动的。

新加坡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也是倚赖了外资和劳动力的高投入,但通过自主创新实现了技术进步,外资从临港工业扩展到科研创新产业,城市也从“肌肉型”成长为“头脑型”。

第三,新加坡权威政治(Authoritarianism )下的政府行为,与我国相近。

第四,新加坡的服务经济与制造业并重发展(《新加坡:新的起点》),对“港-城”经济转型的借鉴意义更大。

3.4新加坡的“港-城”空间关系新加坡也面临着与国内港区相似的发展困境:临港产业用地与城市宜居空间的冲突。

为实现石化集群与环保景观的协调,新加坡从三个方面缓和了经济空间与景观空间的矛盾:第一,规划环保化,石化工业安置于独立、封闭、环保、安全的裕廊石化人工岛;第二,技术高端化,采用一体化的生产体系和后勤服务以节约资源和空间,比如公司可节省25-30%的投资成本和10-15%的后勤费用;第三,产业集群化,通过链接上下游产品的一体化的“化工簇(继表)发展阶段竞争要素发展背景产业策略港口策略政策绩效工业经济(工业化阶段1950s-1980s )资本、技术战后全球制造业转移1960s “进口替代”劳动密集型产业;1970s “出口导向”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建工业区,发展石化;1980s “出口导向”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石油危机和劳动力成本上升,推动机械化、自动化和信息化,跨国资本集中在电子、机械等领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