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氯含量分析与测定
氯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原油中的总氯含量

氯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原油中的总氯含量李美蓉;刘娜;周海刚;于光松【摘要】建立了原油中无机氯及总氯含量的检测方法.利用氯离子选择性电极法,辅以高剪切乳化分散法和氧弹燃烧法分别测定原油中的无机氯及总氯含量.结果表明:氯离子选择性电极法测定氯离子的线性拟合相关系数R为0.999 9,线性范围为6.9×10-6~1.0 mol/L,检测下限为6.9×10-6 mol/L,能够达到油田采出原油中无机氯及总氯含量的检测要求;无机氯提取到水相中的提取条件为80℃、100 mg/L的NaOH溶液与原油的提取比为1 000倍、11 000 r/min高剪切分散4 min;原油氧弹燃烧将其中的有机氯离子化的条件为充氧压力2.5 MPa条件下燃烧、气体用0.5 mol/L的Na2CO3溶液吸收30 min;无机氯及总氯的加标回收率为94%~102%,满足油田生产中原油无机氯、有机氯和总氯的快速准确检测要求.【期刊名称】《石油炼制与化工》【年(卷),期】2016(047)003【总页数】6页(P103-108)【关键词】总氯含量;原油;高剪切乳化分散;氧弹燃烧;氯离子选择性电极【作者】李美蓉;刘娜;周海刚;于光松【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理学院,山东青岛266580;中国石油大学理学院,山东青岛266580;胜利油田技术检测中心;中国石油大学理学院,山东青岛266580【正文语种】中文原油开采过程中,氯盐含量会影响原油的黏度、密度等基本性质,影响原油的采收率[1],同时会引起管道的腐蚀结垢[2],且氯化物在原油加工过程中引起的腐蚀也较为严重[3-4]。
由于在油田生产过程中对产出原油的质量要求与输出原油的质量保证,需要及时对原油氯含量进行监控[5-6]。
原油中无机氯含量的测定,标准方法有SYT 0536、GBT 6532—2012、ASTM D6470,均需用到有机提取液,造成环境污染问题。
Diehl等[7]和Fortuny等[8]均提出用微波法,Antes F G等[9]提出用高温热水解法提取石油中的氯化物。
原油氯含量标准

原油氯含量标准一、定义和测量方法原油氯含量是指原油中氯元素的含量。
氯含量可以通过化学分析方法进行测量,常用的方法包括容量法、分光光度法等。
测量时,需要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进行,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氯含量限值原油氯含量的限值根据不同的用途和加工工艺而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原油氯含量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保证加工工艺的稳定性和产品的质量。
具体限值可根据相关标准和实际情况确定。
三、氯含量对设备的影响氯含量过高会对设备产生不良影响。
氯元素易与金属元素发生反应,生成腐蚀产物,导致设备腐蚀、磨损等问题。
此外,氯还可能影响设备的热稳定性,导致设备运行效率降低。
因此,控制原油氯含量对于保护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四、氯含量对工艺过程的影响氯含量过高会影响工艺过程的稳定性和产品质量。
在炼油过程中,氯可能影响催化裂化、加氢裂化等反应的进行,导致产品收率和质量下降。
此外,氯还可能影响后加工过程的稳定性和产品质量。
因此,控制原油氯含量对于保证工艺过程的稳定性和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五、氯含量对产品质量的影响氯含量过高会对产品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在石化产品中,氯可能影响产品的物理性能和化学稳定性,导致产品质量下降。
例如,在聚乙烯等高分子材料中,氯可能影响其热稳定性和抗氧化性,导致产品使用寿命缩短。
因此,控制原油氯含量对于保证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六、氯含量对环境保护的影响氯含量过高会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氯可能形成有害气体,如氯化氢等,对环境造成污染。
此外,氯还可能影响水体和土壤的质量,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
因此,控制原油氯含量对于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七、检测机构和检测设备要求为了保证原油氯含量的准确测量,需要选择具有资质和信誉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
检测机构应具备相应的检测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能够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进行检测并出具准确的检测报告。
同时,检测机构应定期对检测设备进行校准和维护,确保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原油氯含量检测 原油氯含量测定

原油氯含量检测原油氯含量测定一:原油(003)原油,它是一种由各种烃类组成的黑褐色或暗绿色黏稠液态或半固态的可燃物质。
地壳上层部分地区有石油储存。
它由不同的碳氢化合物混合组成,其主要组成成分是烷烃,此外石油中还含硫、氧、氮、磷、钒等元素。
可溶于多种有机溶剂,不溶于水,但可与水形成乳状液。
按密度范围分为轻质原油、中质原油和重质原油。
不过不同油田的石油成分和外貌可以有很大差别。
石油主要被用来作为燃油和汽油,燃料油和汽油组成世界上最重要的一次能源之一。
二:原油中氯含量的测定方法:用载舟进样器将盛有试样的石英舟送入石英裂解管,在高温及富氧条件下,试样中的氯元素转化为HCl气体;反应气经浓H2SO4脱水后(某些国产仪器未设脱水器)由载气带入滴定池,Cl-离子与滴定池内的Ag+离子反应生成AgCl沉淀,致使Ag+离子的浓度降低;消耗的Ag+离子通过电解Ag补充,直至电解液中Ag+离子恢复到原始浓度。
测量整个反应过程消耗的电量,根据法拉第定律即可计算出试样中氯含量。
三:原油的主要检测项目颜色、密度、粘度、凝固点、溶解性、发热量、荧光性、旋光性、杂质含量、含蜡量、含硫量、含胶量、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碳元素检测、氢元素检测、硫元素检测、硫化氢检测、硫化物检测、二硫化物检测、单质硫检测、氮元素检测、氧元素检测、物相定量分析(成分分析)、元素分析、化学分析、油品鉴定、单元素定量分析、物理性能测试等四:原油检测标准SY/T 0521-2008 原油析蜡点测定显微观测法SY/T 0522-2008 原油析蜡点测定旋转粘度计法SY/T 0528-2008 原油中砷含量的测定原子荧光光谱法SY/T 0536-2008 原油盐含量的测定电量法SY/T 0537-2008 原油中蜡含量的测定SY/T 0541-2009 原油凝点测定法SY/T 0545-2012 原油析蜡热特性参数的测定差示扫描量热法SY/T 10001-1996 原油生产与储存装置入级规范SY/T 5119-2008 岩石中可溶有机物及原油族组分分析SY 5121-1986 岩石有机质及原油红外光谱分析方法科标能源提供的主要检测范围有:石蜡基原油、环烷基原油、中间基原油、超低硫原油、低硫原油、含硫原油、高硫原油、轻质原油、中质原油、重质原油、石脑油、胶质、沥青质、油泥;及相关检测-原油氯含量检测、原油成分检测、原油密度检测、原油闪点检测、原油水分检测,出具权威认可检测报告!(2.20)。
原油中有机氯含量检测结果原因分析及对策

原油中有机氯含量检测结果原因分析及对策主要是讲述了原油中有机氯含量测定结果中出现重复性的原因分析,从多方面对测定条件进行优化,完善原油中有机氯含量的检测技术和测试方法。
标签:原油;有机氯;检测;微库伦分析仪1 引言2013年5月29日,胜利油田发生原油有机氯污染事件,原油中有机氯含量过大,会严重腐蚀炼油装置而造成装置非正常停工事故,这不仅影响了生产装置正常运行,也给企业带来了极大损失。
因此,对原油中有机氯含量的准确监控至关重要。
事件后,河南油田南阳能源化工有限公司按照中石化、河南油田“控制自产原油有机氯,降低对炼油装置安全生产带来严重影响”的要求,积极组织采购仪器设备、参与实验调试,选择建立了原油质量全项检测方法,在河南油田完成了原油有机氯测试实验。
2 原油中有机氯含量检测技术概况目前,测试原油中有机氯含量的分析方法标准式是采用国标和中石化企业标准相结合的方法:《GB/T 18612-2011原油有机氯含量的测定》和《Q/SH 0546-2013自产原油》。
这两种分析方法测定均采用微库仑法,微库仑仪属于高精密仪器,自动化程度比较高,测试条件不稳定,操作复杂,影响因素繁多,测定结果重复性较差,准确度较低,仅为95%。
从同一原油样品有机氯含量分析数據比较表中可看出,有5个数据脱离了重复性测定结果允许差10%的范围,准确度为95%。
3 影响有机氯含量测定结果原因分析初步原因调查分析,由于《GB/T 18612-2011原油有机氯含量的测定》和《Q/SH 0546-2013自产原油》,两种分析标准发布时间比较短,比较新,采用的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微库仑分析仪操作难度大,而且分析方法标准只规定了采用的仪器名称,对仪器的具体使用,测定方法没有说明。
原油有机氯含量准确度偏低原因分析:①技术人员和化验岗位人员还存在对方法标准理解不透彻,对微库仑仪基本原理构造等知识不了解的现象,均需要接受相关仪器的维护、使用和保养知识培训。
原油有机氯化验数据误差分析

原油有机氯化验数据误差分析引言原油是一种重要的能源资源,而有机氯化合物是原油中的一种重要成分。
在原油加工和利用过程中,有机氯化合物可能对设备和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对原油中有机氯化合物含量的准确分析和检测至关重要。
由于原油样品的复杂性和检测方法的限制,有机氯化验数据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
本文旨在对原油有机氯化验数据的误差进行分析,并探讨可能的原因和改进方法。
有机氯化验数据的误差来源及分析1. 检测方法的限制目前常用的原油有机氯化合物检测方法主要包括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和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
这些方法在应对原油样品中复杂成分的情况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可能导致检测结果的不确定性。
需要在检测方法的选择和改进方面加大研究力度,以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样品前处理的不确定性原油样品中的有机氯化合物往往是微量存在的,而且容易受到其他组分的干扰。
在样品前处理过程中,可能存在提取效率的不确定性、进样量不准确等问题,导致检测结果的误差。
需要对样品前处理的工艺流程进行优化,并严格控制操作规范,以减小前处理环节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3. 数据处理的误差原油有机氯化验数据的分析通常涉及大量的数据处理工作,包括数据校正、数据修正、数据解释等。
而这些工作可能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导致数据处理的结果不准确。
需要开发和应用自动化的数据处理工具,提高数据处理的准确性和效率。
4. 仪器和设备的精度和稳定性原油有机氯化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还受到仪器和设备的精度和稳定性的影响。
如果仪器和设备的性能不稳定,可能导致检测结果的误差。
需要对仪器和设备进行定期维护和校准,以确保其性能的稳定和可靠。
改进方法为了提高原油有机氯化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可以采取以下改进方法:1. 研发新的检测方法。
针对原油样品中复杂成分的特点,可以开发更加准确和灵敏的检测方法,提高有机氯化合物的检测精度。
2. 优化样品前处理流程。
优化提取和净化的工艺流程,提高前处理的效率和准确性,减小前处理对检测结果的干扰。
提高原油有机氯分析准确度

提高原油有机氯分析准确度摘要:由于石油工业中含有的有机氯化合物对管线设施造成了很大的腐蚀性,因此必须尽快去除含盐废水中的有机物。
原油中有机氯的现行标准是基于GB/T 18612-2011,该标准的原理为:在204℃之前,通过对石油进行精馏,以脱除所含有的硫化氢和无机氯,再采用微型库仑计对处理后的馏分油进行分析。
然而,实际检验时发现,204℃以上高沸点组分仍然含有有机氯,因此,采用传统的标准测定法,不能对石油中的有机氯进行客观的评价,对 GB/T18612-2011提高了馏分油的蒸馏温度,对204摄氏度以前的石油中的有机氯进行了测定,最后得出了石油中的有机氯。
关键词:有机氯;腐蚀;蒸馏;一.有机氯对原油的伤害(一)腐蚀性目前,对石油公司来说,石油中的有机氯对其产生的腐蚀作用还没有定论,但对石油化工公司来说,它的作用不容小视。
单独的有机氯不会对设备造成侵蚀,电脱盐装置温度区间不易发生水解,但高温高压和氢气作用下会形成HCI;水作用下会使装置受到强烈腐蚀。
(二)催化剂中毒在精炼厂生产的含氯石油中,经过再浓缩和加热后的高温分解,在精炼中产生了强的耐蚀性的盐酸,而油脑油中的氯气含量则是严重的超标;严重影响了炼油车间常压塔顶空冷风的泄漏和芳香族系重整换热的侵蚀和渗入,造成了介质相的混浊和催化中毒等,多出现于二次加工时加轻裂化,催化裂化,重整等设备催化剂上,并影响第二,三次处理设备产品质量。
(三)经济损失在了解了对有机氯盐的认识后,石油化工公司对外销售的石油产品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
如果对有机氯的浓度没有进行严密的管制,将会导致极为惨重的经济损失。
二.原油有机氯来源随着临盘油田采出程度的加深,酸化,裂解和其他措施井数的增加,原油有机氯的含量有越来越高的趋势。
对原油中有机氯的来源进行了分析,认为有机氯可分为如下两类:(1)是天然存在的。
石油中的有机氯化物是天然的,某些复合复合体中含有,以沥青和胶体为主;(2)将石油开采工艺中的油田化学品添加到生产工艺中。
原油氯含量的检测方法研究

原油氯含量的检测方法研究摘要:目前常用的测定氯含量的方法有联苯钠还原电位滴定法和燃烧氧化微库仑法。
联苯钠还原电位滴定法因其氯转化反应和后续萃取操作更适合于较轻的馏分油,不适合黏度大、颜色深的原油,且联苯钠价格昂贵,所用试剂毒性强、性质不稳定、反应不易控制,导致测试结果不太准确;燃烧氧化微库仑法是将样品送入石英燃烧管中氧化裂解后,由载气送入滴定池中测量滴定过程中所消耗的电量,根据法拉第定律得到有机氯含量的方法。
微库仑法因具有操作简单、分析快速(几分钟至几十分钟)、精度和灵敏度高,且样品用量少、溶剂消耗量更少等特点,在石油化工和精细化工生产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本文对原油氯含量的检测方法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原油氯含量;检测方法;研究引言为提高原油产量,原油中难动用储量也被不断开采,开采过程中常使用多种化学助剂,导致原油中杂质含量升高,极大地降低原油质量,带来产品劣质化以及设备腐蚀等一系列不利影响,甚至导致催化剂中毒,其中,因氯化物引起的腐蚀问题尤为突出。
在原油加工过程中,原油中的无机氯可以经电脱盐装置部分脱除,余下的氯化物与其他腐蚀物质如硫化物、氮化物、氨化物等构成了许多复杂的腐蚀体系,出现在常减压蒸馏、催化裂化、加氢裂化等装置中,影响装置的连续、平稳、安全运行。
1原油原油中的氯含量一直是炼厂关注的焦点问题,原油中同时存在有机氯化物和无机氯化物,对应的标准测试方法也很多。
已经研究过原油中不同形态氯化物的测试方法,包括有机氯,无机氯以及原油中总氯的测试方法,其研究结果表明GB/T6532及其参照的ASTMD6470对原油中的无机氯含量测定具有更好的权威性,当然SY/T0536目前也是原油中无机氯含量测试的经典方法之一。
原油中总氯的测定适合采用燃烧库仑法,因为无论是有机氯化物还是无机氯盐,在合适的条件下都能最终充分的转化为氯离子,GB23971附录B、SH/T1757及其参照的ASTMD5808都可参考选用,但要注意分析时所取样品一定要有代表性,尤其是含水量大的原油样品,不然测试结果会有较大差异。
原油氯含量研究和测定方法

原油氯含量研究和测定方法摘要:因有机氯化物会对管道设备产生严重的腐蚀作用,所以在原油生产过程中携带的有机氯化物必须及早的除去。
目前原油有机氯检测标准依据GB/T 18612-2011,其原理是通过原油蒸馏获得204℃前的石脑油馏分,去除所含硫化氢和无机氯化物,将处理后的馏分油使用微库仑仪测定出其中的氯化物含量。
但在实际检测中发现,在高于204℃的高沸点成分中仍存在有机氯,故原标准方法不能客观反映原油中有机氯的实际含量,本方法通过对GB/T 18612-2011进行改进,提高蒸馏温度,测定320℃以前的馏分油中有机氯含量,最终确定原油中有机氯含量。
关键词:有机氯腐蚀蒸馏微库仑法一、氯化物的危害和分类标准氯化物存在巨大的危害性,在原油加工过程中,因氯化物的腐蚀严重,造成氯化物腐蚀事故严重威胁生产安全,氯化物的腐蚀已有带减压装置扩展到二次加工装置,针对日趋严重的现状,应制定进罐原油有机氯上限控制,控制氯的来源,建立完善有机氯实验分析,优化“一脱三注”(防腐措施之一,“一脱三注”是行之有效的工艺防腐措施,目前已被国内外炼厂普遍采用。
1.一“脱”——原油脱盐原油中少量的盐,水解产生氯化氢气体,形成HCl—H2S—H2O腐蚀介质,造成常压塔顶塔盘、冷凝系统的腐蚀。
原油脱盐后,减少原油加工过程中氯化氢的生成量,可以减轻腐蚀。
2.三“注”——注碱、注氨、注缓蚀剂)防治氯带来的危害,确保原油稳定达标生产。
分类和标准:氯主要分为有机氯和无机氯两种,馏分油中的氯主要为有机氯,且1500℃以下馏分油中的含量较高,350℃以上重油馏分中有机氯、无机氯含量较高,这些氯含量分布不仅造成了常压塔和石脑油加氢装置的腐蚀,也给重油加工带来了必要的困难,同时降低换热器和加热炉的传热率,也影响了油品的质量。
二、原油有机氯的测定方法方法研究:目前有机氯测试的标准原来是:GB/T18612-2001《原油中有机氯含量的测定微库仑计法》现改名为《原油有机氯含量的测定》GB/T18612-2011,其原理是通过原油蒸馏获得204℃前的石脑油馏分,去除所含硫化氢和无机氯化物,将处理后的馏分油使用微库仑仪测定出其中的氯化物含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文献:张晓静.原油中氯化物的来源和分布及控制措施[J].炼油技术与工程,2004,34(2):14-15对象:某油田各厂的原油油样混合原油350℃以下各窄馏分中的氯主要是有机氯,无机氯很少。
从各窄馏分中的氯分布来看:150℃以下的各窄馏分氯含量较高,氯质量分数均大于20 μg/g;150-200℃的各窄馏分氯含量相对较低;200-350℃的各窄馏分氯含量略高于150-200℃的各窄馏分。
350℃以上重馏分氯含量最高,且有机氯、无机氯含量均较高。
这种分布不仅会造成常压塔和石脑油加氢装置的腐蚀,也给重油加工带来一定的困难。
原油中沸点低于350 ℃的各馏分中,无机氯含量较低,但在沸点高于350 ℃的重馏分中,无机氯含量却高达69 μg/g,这些无机氯可能来自未脱净的无机盐以及有机氯水解或热解生成的无机盐。
(这可能是由于原油开采过程中引入的有机氯分布在轻馏分段,而随着油品劣质化程度的增大,以复杂络合物形式存在的天然有机氯化物以及被含氮化合物捕获的氯离子含量增加,该类化合物集中在重馏分段,使得有机氯在渣油馏分中含量增加)原油中的有机氯主要来源于采油过程中加入的含氯油田化学助剂。
原油中的有机氯化物为低沸点的氯代烷烃。
混人原油中的水基类含氯化学助剂,通过原油的脱盐脱水可以脱除,而对于油基和乳液类的含氯化学助剂,则是原油有机氯的主要来源。
电脱盐工艺可使各原油无机氯脱除率在88.0% -99.1%。
但脱盐后原油有机氯含量几乎不降低,可见现有的电脱盐工艺对各原油有机抓的脱除率非常低,甚至无法脱除。
二、文献:温瑞梅.直馏石脑油中氯的分析研究[J].石油炼制与化工,2006,37(4):55-58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济南分公司对象:济南分公司直馏石脑油某原油中氯的分布规律见表2。
此原油属于中间基低硫原油,密度为910.2kg/m3。
由表2可以看出,原油中的氯主要集中在常压渣油,350℃以前馏分中的氯只占总量的5%左右,说明轻馏分中的氯所占比例较低;但在初馏点-350℃的馏分中,石脑油馏分( 初馏点-180℃)中的氯约占71 %,说明轻馏分中的氯主要集中在石脑油馏分中。
这种现象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原油中的氯包括有机氯和无机氯,二者的性质不同,在蒸馏过程中重新分配的规律也迥然不同。
无机氯来源:残留在原油中的无机盐类在蒸馏过程中会部分发生水解反应生成HCI,有一部分会溶解于直馏石脑油中的微量水中,成为直馏石脑油无机氯的来源。
这部分氯化物可通过水洗过程除去。
有机氯来源:油溶性助剂却无法在电脱盐装置脱除,而且性质较为稳定,随着蒸馏过程进人到馏分油中,其中沸程与石脑油馏分相近的氯化物就进入到直馏石脑油中,成为直馏石脑油中有机氯的主要来源。
℃氯贯穿于直馏石脑油全部馏程中,说明氯不是以单一组分或单一物质的形态存在,而是以复杂的混合物形态存在于馏分油中;℃各窄馏分中的氯含量差别不大,轻组分( 初馏点-70℃)和重组分( 150℃-终馏点)含量略低;③从氯的分布来看,轻馏分、重馏分中的氯所占比例差别不大,中馏分稍多一些。
直馏石脑油中的氯主要为有机氯化物。
三、文献:樊秀菊,朱建华.原油中氯化物的来源分布及脱除技术研究进展[J].炼油与化工,2009,20(1):8-11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化工学院对象:开发了原油电脱盐工艺,可将原油中的无机盐含量基本控制在3 mg/L 以下,但是仍出现了严重的设备腐蚀现象,这说明电脱盐工艺不能完全脱除原油中的氯化物,尤其是有机氯化物。
为此采取了一些其它的措施,如优化电脱盐操作、少量注碱、注氨、注缓蚀剂以及设备材质升级等,但随着原油中氯含量的增加,尽管脱盐后原油中的盐含量较低,但原油中的有机氯含量及常压渣油中的盐含量仍然很高,这表明常规的脱氯工艺措施已很难满足工业化生产装置防腐蚀的要求,因此脱除原油中氯化物的技术开发迫在眉睫。
无机氯化物的来源:原油采出时含有一定的盐和水,大部分盐以NaCl(质量分数80 %~85 %)、MgCl2和CaCl2(质量分数15 % ~20 %)等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盐形式存在,并溶解于原油含有的微量水中,或以乳状液、悬浮颗粒的状态存在。
NaCl不易受热分解,而MgCl2和CaCl2含量虽然少却都易受热水解,生成HCl这一腐蚀介质,其水解温度分别为120℃和175℃。
经过破乳脱盐,原油中的大部分无机盐可被电脱盐装置脱除,但是残存的少量无机盐,在一定条件下通过水解可产生腐蚀介质HCl。
无机氯化物的分布:原油中的氯分布在原油的全馏分中,重馏分中的氯含量较高。
原油中的无机氯主要以无机盐的形式存在,利用电脱盐装置可以有效地脱除以无机盐形式存在的无机氯化物,但在重馏分中仍存在一定量的无机盐。
有机氯化物的来源:(1)天然存在的有机氯化物:在原油中有机氯化物以某种复杂的络合物形式天然存在,主要浓缩在沥青质和胶质中。
(2)原油中的有机氯化物可能来自采油过程中添加的化学助剂。
近年来由于压裂、酸化、防砂等增产措施的应用,一些油田可能采用了含有氯代烃的清蜡剂、降凝剂、减粘剂、水处理剂等采油助剂,这些有机氯化物难以被电脱盐装置脱除。
其中含有有机氯化物的药剂主要有甲基氯硅烷堵水剂、盐酸—氟化铵深部酸化剂、氯化亚铜缓蚀剂、季铵—氯化铵复合粘土稳定剂等。
(3)炼油过程使用的一些化学助剂也可能含有有机氯化物,如破乳剂、脱盐剂、输油管线及油罐清洗剂等,这些含氯助剂均有可能污染原油及2次加工的原料。
有机氯化物的分布:原油中有机氯的分布规律在不同的时期有所不同。
早期的文献表明有机氯主要分布在原油轻馏分中,存在于原油中的有机氯化物一般为一氯丙烷、二氯乙烷、三氯甲烷、二氯甲烷、四氯化碳和环氧氯丙烷等,但是不同油田原油所含的有机氯化物种类也会有所不同:中原油田原油中的主要氯化物为四氯化碳;辽河原油的主要氯化物为羟基氯代烷;胜利原油中的氯化物较为复杂,已定性的有26种。
近年文献显示在原油的各馏分中均存在有不同含量的有机氯,并且重馏分中有机氯的含量最高,这种分布规律不仅会造成常压塔和石脑油加氢装置的腐蚀,还会给重油加工带来一定的危害。
在开发原油脱氯新技术时,建议开展以下工作:℃查明原油中氯化物的来源,探明原油中氯化物的分布规律,采取有效的分离方法对原油中的氯化物进行富集分离,并借助多种分析手段鉴定出原油中氯化物的存在状态;℃根据原油中氯化物的存在状态,结合原油性质,并借鉴目前其它领域脱氯技术的特点,开发出适合脱除原油中氯化物的新技术,从源头上解决原油中的氯带来的一系列危害。
四、文献:产圣.原油中氯化物对蒸馏塔的危害及控制措施研究[J].石油化工技术与经济,2013,29(3):39-43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安庆分公司对象:安庆石化加工的鲁宁管输混合原油原油中的有机氯主要成分为C1~C6的氯代烷烃的混合物。
氯化物腐蚀机理常压塔塔顶系统的腐蚀主要是HCl、H2S、H2O 型低温露点腐蚀,这种腐蚀主要由两方面因素引起。
第一是原油中的无机盐,主要包括NaCl、CaCl2和MgCl2,当原油加工过程中的反应体系的温度达到120 ℃ 以上时,其中的MgCl2和CaCl2极易发生水解,产生HCl 气体; NaCl 在通常情况下是不水解的,但当原油中含有环烷酸和某些金属元素( 如铁、镍、钒等) 时,NaCl 在300 ℃以前就开始水解,生成HCl 气体,水解生成的HCl 气体随着油气流一起上升而汇聚在塔顶。
当HCl 气体处于干态时,对反应设备和管线都不会产生腐蚀作用。
而在塔顶冷凝冷却系统中,水蒸气因达到露点而冷凝成凝结水,此时HCl 气体会溶于其中而形成盐酸,由于冷凝系统中的水量很少,同时氨气因为饱和蒸气压较高而无法较快起到中和作用,从而使盐酸的质量浓度可达到1% ~2%,成为一个腐蚀性十分强烈的“稀盐酸腐蚀环境”,对金属产生强烈腐蚀。
第二,由于原油中含有部分H2S 及原油中其他硫化物在260 ℃以上会分解生成的H2S,在酸性条件下,H2S 发生电离作用,对金属产生的腐蚀表现为去氢极化作用,使得塔壁上形成一层FeS薄膜,这层薄膜能对金属起到保护作用。
但是当FeS 遇到HCl 时,将会发生反应生成FeCl2,其中的FeCl2极易溶于水,也容易被水汽冲掉,因而会局部剥蚀掉FeS 保护膜,即造成塔顶的腐蚀形态以点蚀最为突出。
在这个过程中,对不锈钢腐蚀起主导作用的是HCl,而H2S 加速腐蚀。
在整个生产周期中,塔顶的H2S 腐蚀生成FeS 保护膜,FeS 保护膜与HCl 反应生成FeCl2,FeCl2又被水汽冲走,使此处的金属失去保护膜再次与H2S 反应,如此反复循环,大大加速了塔顶的腐蚀。
氯化物结盐机理:在蒸馏过程中,原油中含氯、含氮化合物在高温、催化剂作用下或微量水存在的条件下生成HCl 和NH3,HCl和NH3又进一步反应生成NH4Cl。
在蒸馏塔下部NH4Cl 高温分解为NH3和HCl,随气相上升至塔顶,当NH4和HCl 的分压之积大于NH4Cl 的平衡常数时,重新生成NH4Cl 颗粒,细小的NH4Cl颗粒溶解在局部低温水相中。
在随内回流下降的过程中,温度逐步升高,NH4Cl 逐步失水而浓缩成为一种黏度很高的半流体盐,从气相中“沉积”出来,“沉积”的铵盐吸湿性很强并对设备造成垢下腐蚀,生成FeCl2、NH4Cl 和FeCl2,构成了常压塔顶盐垢的主要成分,同时也与铁锈、杂质等混合在一起附着在塔盘下部,像滚雪球一样互相包裹、粘结,越积越多形成塔顶结盐。
随着铵盐盐垢的形成,并在管壁、塔板粗糙面上或死角处停留积聚,在塔内环境条件下还容易发生铵盐垢下腐蚀。
原油中的有机氯是以氯代烷烃、氯代芳烃、高分子氯化物等形态存在,在电脱盐脱水时,因其不溶于水不能被脱除。
五、文献:任刚.高氯原油加工条件下的设备腐蚀情况分析及对策[J].石油化工设备技术,2015,36(2):30-34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炼油事业部实例:山东某企业氯含量:胜利原油总氯含量300~800 mg /kg,远超正常水平( ℃5 mg /kg)根据《中国石化炼油工艺防腐蚀管理规定》,加工原油中的氯含量要求不大于2 mg /L。
胜利原油一般氯含量在20 mg /L 以下表1 高含有机氯胜利原油基本性质表2 高含有机氯胜利原油有机氯含量分布注: * 有机氯含量为水洗后总氯含量,可能因部分有机氯化物微溶于水而偏低。
**差减法结果。
超标原因:胜利油田大部分是老油田,由于资源日趋枯竭,为提高产量,油田大量应用助采剂。
助采剂包括破乳剂和降粘剂,主要原料为环氧乙烷和环氧丙烷,它们是由二氯乙烷和二氯丙烷聚合而成,因此原料中可能残存微量的二氯乙烷和二氯丙烷,从而在原油中引入有机氯,如5-氯-2-甲基苯胺,改变了原油品质。
5-氯-2-甲基苯胺沸点237 ℃,高于化验的测定温度2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