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经济学的理论贡献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劳动价值、剩余价值理论对比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

浅评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教1001 徐香 100204136摘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揭示商品内在矛盾的科学理论,所揭示的市场经济规律是指导我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经济中出现的新问题的指针。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批判继承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最终制成了剩余价值理论。

本文从理论产生的背景、基本内容和作用以及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三个方面做出理论分析。

关键词:劳动劳动价值剩余价值第一部分:一、劳动价值论产生的历史背景:19世纪中叶,产业革命完成,在此推动之下,资本主义社会发育成型并不断发展,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日益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矛盾。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庸俗经济学逐渐取代古典经济学而居于统治地位;二是无产阶级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利益受损,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勇敢的拿起武器进行反抗斗争,以争得自身利益,因此社会革命迫切需要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作为指导。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继承了亚当斯密、李嘉图理论的科学成分并加以合理的创新,用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从根本上改造了劳动价值论,论证了它的历史性质,并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科学地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二、劳动价值论理论内容: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关于劳动创造商品价值及商品生产、交换遵循价值规律的理论。

主要包括商品及商品的二重性、劳动的二重性、价值规律、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和货币产生和发展等内容。

(一)商品具有二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马克思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来考察分析,提炼出商品的使用价值的概念就是:“物的有用性”。

它以物体本身作为客体,是对人的一种有用性,只在使用和消费中的得到实现,是构成财富的物质的内容。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商品价值量的多少反映了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多少。

马克思认为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二者缺一不可。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价格理论比较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价格理论比较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价格理论比较经济学是研究经济现象的科学。

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是价格理论,它是经济学中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之一。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是目前经济学中两个最重要的学派,它们在价格理论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将价值理论作为其基础。

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价值决定的。

在马克思主义中,商品价格和商品价值之间存在着区别。

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而商品的价格则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导致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剩余价值归资本家所有,这种剩余价值是在工人剩余劳动的基础上形成的。

因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将剩余价值理论视为商品价值理论的延伸。

相比之下,新古典经济学则将效用理论作为其基础。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人们在市场中购买商品是为了获得其所带来的效用,因此商品的价值是由人们愿意为其支付的价格所决定的。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市场是自发地通过供求关系调节商品价格,并非像马克思主义所认为的那样通过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实现。

在实际应用中,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的价格理论有很大的差距。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商品的价格受到生产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价值的决定;在新古典经济学中,商品的价格则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

由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剩余价值理论非常具有争议,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它并不能完全解释商品价格的形成,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新古典经济学的价格理论更具有实用价值。

此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对商品价值的理解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马克思主义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所决定的,因此生产过程中应该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劳动时间;新古典经济学则认为,商品价值是由人们对其效用的评价所决定的,因此在生产中需要考虑如何提高商品的效用。

高中政治选修二知识框架简单归纳

高中政治选修二知识框架简单归纳

高中政治选修二知识框架简单归纳1. 经济学常识古典经济学巨匠的理论遗产斯密的理论贡献劳动价值论:斯密是第一个明确提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概念的人。

他认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

分工理论:斯密认为分工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原因是分工能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技巧和劳动熟练程度、节约劳动时间等。

李嘉图的理论贡献劳动价值论:李嘉图批判了斯密的二元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只能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来决定。

比较成本学说:他认为各国只要按照“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生产那些成本相对低的商品,然后通过对外贸易,就可以从中获得好处。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伟大贡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商品二因素: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基本属性。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家购买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在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的兴起与主要模式罗斯福新政背景:1929 - 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美国经济陷入严重的衰退,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无法解决危机。

主要内容:整顿金融、调整农业、复兴工业、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等。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模式美国模式:强调自由竞争,私人经济占绝对主导,国有经济比重小,社会保障水平低。

德国模式:注重市场机制和国家调节的结合,强调社会保障,通过立法等手段来保障社会公平。

日本模式:政府在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企业与政府关系密切,注重产业政策的引导。

2.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计划经济体制的作用和弊端作用: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快速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古典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古典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古典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中,古典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作为两个重要的学派,对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和社会经济制度的演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它们的起源、核心理论、观点差异和当代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古典经济学的起源和核心理论古典经济学是18世纪至19世纪初叶形成的一种理论体系,旨在研究商品生产和交换的规律。

亚当·斯密是古典经济学的奠基人,他提出了劳动分工理论、自由市场理论和经济增长理论。

古典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包括劳动价值论、自由放任主义和边际效用边际效用的法则等。

首先,劳动价值论是古典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古典经济学认为,商品的价值由生产该商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决定。

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古典学派经济学家都提出了相似的理论,认为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

其次,古典经济学强调自由放任主义。

他们认为,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可以实现社会最大福利。

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理论”表明,自私的经济行为在自由市场中会被转化为公共利益。

最后,古典经济学提出了边际效用递减的原理。

古典学派经济学家认为,每单位产品的边际效用会随着消费量的增加而递减,因此人们的消费决策应该基于边际效用的比较。

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起源和核心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19世纪50年代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等人创立的一种唯物史观的经济学学派。

它试图研究资本主义的本质、剥削的原因以及无产阶级的解放。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包括剩余价值理论、经济危机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等。

首先,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了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实现利润的基础,也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核心矛盾之一。

其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强调经济危机的必然性。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这是由于无限制的生产和资本积累带来的生产过剩和市场供需失衡。

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上的几次重大理论争论研究

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上的几次重大理论争论研究

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上的几次重大理论争论研究汇报人:2023-11-30CATALOGUE 目录•古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争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争论•新古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争论•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争论•结论和展望01古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争论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古典经济学家如斯密和李嘉图等对劳动价值论进行了发展和完善,提出了劳动时间决定价值等重要观点。

劳动价值论的争议一些经济学家如萨伊和马尔萨斯等对劳动价值论提出了质疑和批评,认为它不能解释现实中的复杂经济现象。

劳动价值论的起源劳动价值论最早由马克思提出,旨在揭示资本主义经济中商品价值的本质和来源。

剩余价值论的发展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剩余价值论,提出了剩余价值生产、流通和分配等一系列重要观点。

剩余价值论的争议一些经济学家如庞巴维克和米塞斯等对剩余价值论提出了质疑和批评,认为它不能解释现实中的复杂经济现象。

剩余价值的起源剩余价值论最早由马克思提出,旨在揭示资本主义经济中利润的来源和分配。

阶级斗争的起源阶级斗争最早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旨在揭示资本主义经济中阶级对立和斗争的根源。

阶级斗争的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阶级斗争理论,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等重要观点。

阶级斗争的争议一些经济学家如熊彼特和哈耶克等对阶级斗争提出了质疑和批评,认为它不能解释现实中的复杂经济现象。

同时,一些右翼政治家和学者也利用阶级斗争理论来反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

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争论02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争论社会主义所有制的争论坚持传统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认为社会主义应当坚持公有制为基础,国家掌握生产资料,消灭私有制。

主张多种所有制并存认为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应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包括公有制、集体所有制、个体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等。

传统计划经济观点主张国家对经济活动进行严格的计划管理,限制市场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价值理论与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价值理论与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价值理论与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是其核心理论之一,对于理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和阐述社会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价值理论主要探讨商品价值的形成和决定因素,而剩余价值理论则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在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中,价值理论是其理论体系的基石之一。

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来源于劳动,具体体现为劳动价值。

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而不是商品的实际成本。

这一理论揭示了商品价值形成的客观规律,对于分析商品交换、价格形成和经济发展具有指导作用。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另一重要内容。

剩余价值是指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剥削劳动者所得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部分。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劳动者不仅创造出自身生活所需的价值,还创造出超过自身生活所需的剩余价值,这部分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占有,形成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剥削关系。

剩余价值的存在和积累是资本主义制度持续运转的基础,同时也是社会阶级矛盾不断加深的根源之一。

通过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内在的矛盾和不稳定性。

他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内在的剥削和不平等现象必然导致社会阶级矛盾的激化,最终引发社会变革。

这一观点为后来马克思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发展趋势和社会变革的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

总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是对资本主义经济本质和运行机制的深刻剖析,对于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分析社会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这些理论,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改造现实社会,推动社会向着更加公正和平等的方向发展。

论马克思和古典学派的经济思想之不同

论马克思和古典学派的经济思想之不同

商业2.0 理论研究290论马克思和古典学派的经济思想之不同颜昌黎(北京理工大学)摘要:在经济学兴起并发展的500多年时间中,涌现出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和人物。

其中我最欣赏的经济学家是马克思,欣赏他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一句话:我认为他是一个“反叛者”。

马克思恰恰在当时乃至现在,都是一个彻底的站在“对立面”的人物。

他为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视角来分析资本主义以及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他不同于空想社会主义,他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并且将自己的理论依托于现实情况。

关键词:马克思;经济思想;剩余价值;古典学派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古典学派的主张是正统,在各个欧洲国家进行推广。

其中斯密提出了一个经典假设“理性经济人假设”,即人们所有的行为都是因为人的本性是利己的,所以人们会自发的投入生产。

而后来萨伊与穆勒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萨伊定律”,即经济一般不会发生任何生产过剩的危机,更不可能出现就业不足。

当笔者学习到这两个思想时,产生了一些疑问。

这两者是否都过于理想化了呢?“理性经济人假设”假设人都是理性的、利己的,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我们能够发现,很多决策并不是在一个理性的情况下做出的。

此外,人也是有超越物质的追求的,也正因如此,这个社会才多了些许的温度。

因此,理性经济人假设一直都是我不喜欢的,因为我从来不认为人是完全理性的,我们不可否认人有理性的一面,但在决策中,更多地则是不理性的因素,而这才会让人更像人,这些非理性的因素在我看来也恰恰是人性的体现。

而萨伊定律则显得更为理想化和片面,在萨伊等人的观点中,供给决定需求,即生产多少商品,就会有多少需求,并且能够全部消费掉。

当然我们要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来看待这个理论,因为其具有社会历史性。

在这个时期,海外殖民地的建立使得整个世界市场不断扩大,因此需求大幅度增加,所以需要增加生产来满足需求。

自然也就不会出现生产相对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等情况。

但我们也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为我所用。

古典政治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价值论的比较

古典政治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价值论的比较

古典政治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价值论的比较摘要:理论界关于西方经济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地位和作用问题一直是一个争论的热点,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该把二者结合起来,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主,或者说为指导,同时借鉴和吸收西方经济理论中的合理成分,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文章主要分析比较以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各自的价值理论,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从中得到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些启示。

关键词: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价值理论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一直以来被人们认为是经济学的两大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无产阶级的经济学,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也就是为大多数人的利益服务的。

因此,有人把他的鸿篇巨著《资本论》称为工人阶级的“圣经”。

而西方经济学实际上是指资产阶级经济学,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也就是为少数人的利益服务的经济理论。

这个本质上的立场区别,使得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在许多理论问题上有着或大或小的差别。

当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是在借鉴西方经济学特别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建立并不断发展起来的。

而提到古典政治经济学,就不得不说到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一位是古典经济学集大成者,一位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前者的《国富论》,后者的《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都成为了经典中的经典。

以下本文将分析比较古典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价值理论的异同。

关于古典学派和马克思之间的联系,列宁曾经是这样概括的:“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研究经济制度的时候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

马克思继续了他们的事业。

他严密地论证了并且透彻地发展了这个理论。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派是近代劳动价值学说的开拓者。

从十七世纪中叶到十九世纪初,古典政治经济学派通过辛勤的理论研究,从日常实践中发现和发展了劳动时间为形成价值得到唯一因素的原理,为此后科学的价值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价格理论比较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价格理论比较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价格理论比较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的概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是两种不同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对于价格理论有着不同的观点和分析方法。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经济学理论,强调社会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认为经济发展是阶级矛盾和生产关系演变的结果。

而新古典经济学则是以边际效用理论为核心的经济学理论,着重解释经济现象和决策行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是生产关系和阶级矛盾的产物。

在商品经济中,价格是通过商品的价值决定的,价值是由劳动时间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强调劳动价值论对于价格理论的重要性,认为价格的形成是在生产和社会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

相比之下,新古典经济学则更加注重市场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价格是通过市场竞争和供求关系决定的,价格是在个体之间的交换行为中形成的。

新古典经济学中的价格理论更加强调市场机制和个体决策对价格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在价格理论上存在明显的区别,反映了不同的经济观点和分析方法。

在接下来的将会进一步探讨两种理论在价格理论上的差异和具体观点。

1.2 价格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重要性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价格理论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马克思主义认为,价格是商品交换的表现形式,是商品价值的量度。

价格不仅仅是一个经济现象,更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是生产关系的表现。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通过研究价格理论,揭示了商品生产和交换背后的阶级关系,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本质。

在马克思的价值论中,价格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这与新古典经济学中的主流理论相悖,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对价格形成机制的独特理解。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价格理论不仅仅关注价格的数量,更注重价格背后的阶级关系和生产关系,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存在的剥削和不平等现象,为我们理解当今世界经济形势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价格理论比较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价格理论比较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价格理论比较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是两种不同的经济理论体系,它们在价格理论上存在着一些显著的区别和差异。

下面将就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的价格理论进行比较。

一、价值观点的不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商品的价值来源于劳动,价值体现了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付出的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强调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价值的决定作用。

新古典经济学则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供求关系,也就是市场的需求和供给关系决定了商品的价格。

二、利润观点的不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从而获得利润。

马克思主义认为,商品的价格可以分为生产价格和市场价格两种,生产价格是包括了劳动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总和。

而新古典经济学则认为,利润是通过市场竞争获得的,是企业的生产活动的回报。

三、均衡观点的不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市场经济会出现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因为资本主义制度内部存在着差别、不平等和无政府状态。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市场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和生产成本决定的,只有在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下才能实现真正的经济均衡。

而新古典经济学则认为,市场是一个能够自我调节的机制,市场价格能够反映供求关系,通过市场竞争能够实现效率和均衡。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在价格理论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马克思主义强调劳动价值和剩余价值对价格的决定作用,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存在着差别和不平等。

而新古典经济学则注重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决定作用,认为市场是一个能够自我调节的机制,可以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和最优分配。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价格理论比较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价格理论比较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价格理论比较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都是现代经济学的两大流派,它们在很多经济理论领域都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分歧,其中价格理论也是它们之间的一个重要分歧点。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价格是由劳动力量来决定的,因为商品的价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需的劳动量来决定的。

在马克思看来,商品的价格是由生产中所用劳动价值的数量来决定的,而且这个劳动价值可以通过劳动时间得到衡量。

因此,在马克思的理论中,商品的价值与生产它的劳动量成正比。

相比之下,新古典经济学对价格的解释则是基于供求关系。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价格是由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的。

市场的供求关系是由消费者的需求和生产者的供给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当市场上一种商品的供应增加时,价格就会下降,需求增加时,价格就会上升。

在新古典理论中,价格的变化主要是受到市场机制和竞争性市场的影响。

然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新古典理论中忽略了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力量对价格的影响,价格不仅仅是市场供求关系所能决定的,而是生产过程中劳动力量的体现。

就像马克思所说的,“商品的真正神秘在于它们价值的形成原因。

”另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新古典理论中的“理性消费者”和“完全竞争市场”并不存在。

因为市场上的生产者与消费者存在着信息不对称,而且市场竞争也往往因垄断和压低成本而被破坏。

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价格往往是被垄断的生产者通过垄断定价所确定的。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在价格理论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价格是由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力量来决定的,而新古典经济学则认为价格是由市场供求关系所决定的。

而在新古典理论中的“理性消费者”和“完全竞争市场”也被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所否认。

两种理论在价格的解释上存在差异,但都反映了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对于理解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马克思的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的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的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的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是他的经济学理论的核心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

这些理论对于我们深入理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运行机制以及阶级斗争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的价值论马克思的价值论是对传统政治经济学中价值概念的批判和革新。

传统政治经济学中,价值被视为商品能够交换的基础,以劳动时间作为衡量价值的标准。

然而,马克思认为这种基于劳动时间的价值观是片面和形而上学的。

马克思将价值分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两个方面。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实际功能,可以通过商品的形式和属性进行衡量。

而交换价值则是指商品在市场上能够交换的量,它与商品所包含的劳动时间成正比。

然而,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劳动时间并不是决定商品交换价值的唯一因素。

他认为,商品价值的决定还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及劳动者所受到的剥削程度相关。

二、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剥削机制的深入分析。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雇佣劳动和资本家之间的阶级对立。

雇佣劳动者为资本家提供劳动力,而资本家则支付一定的工资。

然而,马克思认为资本家不仅仅支付了雇佣劳动者的劳动力价值,还能够从劳动过程中获得额外的剩余价值。

这是因为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他们实际获得的工资。

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于劳动力的价值和劳动过程中剥削的存在。

马克思通过分析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揭示了资本家利润的本质。

他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剥削是无法避免的,而剥削的规模与程度决定了社会的阶级关系和社会的贫富差距。

三、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马克思的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对于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及其矛盾具有深远的影响。

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阶级对立和剥削的实质,为我们认识和改变社会现象提供了基本的分析工具。

由于时间和篇幅的限制,本文只对马克思的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进行了简要介绍。

希望读者能够从中了解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思想,并在实践中运用这些理论来探索社会的真相和变革的方向。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价格理论比较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价格理论比较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价格理论比较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分别是两种不同的经济学学派,它们在价格理论上有很大的差异。

本文将对这两种理论进行比较和分析。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商品的价格是由商品的价值决定的。

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这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也就是说,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而商品的市场价格则是由生产成本、部门平均利润率、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等因素综合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商品的价值决定了商品的市场价格,而市场价格在长期内会趋向于商品的价值。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强调生产力的发展,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决定商品价值和价格的关键因素。

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同,新古典经济学则认为市场价格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行为是基于效用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的理性行为,市场价格是由消费者的需求和生产者的供给相互作用决定的。

新古典经济学中的供给与需求相互作用的均衡价格就是市场价格,这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价值与价格的关系有很大的不同。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在价格理论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价值和价格的观点不同。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价值是由劳动决定的,因此商品的价值和价格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而新古典经济学则认为市场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与商品的价值无直接联系。

在对市场价格的长期趋势的看法上有所不同。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市场价格在长期内会趋向于商品的价值,这是由于市场价格受到生产成本、利润率等因素的制约。

而新古典经济学中的市场价格并没有被认为是趋向于商品的价值的。

在对供给和需求的解释上有所不同。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供给和需求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决定的,供给和需求的变化是由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发展所导致的。

而新古典经济学则认为供给和需求是由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行为决定的,供给和需求是由市场价格的变化所导致的。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在价格理论上有着根本的差异。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贡献有哪些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贡献有哪些

1、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贡献有哪些?第一,它第一次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初步探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规律。

第二,古典政治经济学最伟大的理论贡献,就是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

第三,古典经济学在地租、利润和利息等具体形式上研究了剩余价值,在一定意义上揭示了剩余简直的起源。

第四,古典经济学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2、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历史功绩第一,他们提出并初步论证了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

第二,空想社会主义者深入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

第三,空想社会主义者看到并肯定了阶级斗争在历史上的重大影响和作用。

第四,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社会的预测和设想中包含着许多天才的设想。

3、《手稿》中劳动异化的内容第一,劳动产品和工人相异化,即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同其生产者相对立。

第二,劳动本身与工人相异化。

第三,人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

第四,人与人的关系相异化。

4、《手稿》在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过程中的重大意义。

第一,马克思自觉地将哲学研究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结合了起来,从针对“副本”的批判,进到了针对“原本”的批判,即从对宗教、国家和法的批判进到了对市民社会的批判,形成了探索和创立唯物史观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的异化劳动理论吗,朝着发现历史一般规律方面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第二,《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由于深刻地揭示了劳动是人的本质,把社会历史看成是劳动异化和扬弃这种异化的历史,这就把生产劳动看成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第三,《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将人的本质归结为自由自觉的活动,这就为马克思后来全面系统地创立唯物辩证的实践观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性理论开辟了道路,同时也为科学地揭示人的本质奠定了基础。

第四,《手稿》从异化劳动理论出发,通过对社会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分析,不仅说明了生产实践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还进一步分析了生产劳动的内在矛盾,涉及到了生产劳动过程中诸要素之间的像话关系,从而为揭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价格理论比较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价格理论比较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价格理论比较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是两种不同的经济理论,它们的价格理论也有所不同。

本文将对这两种经济学的价格理论进行比较分析。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价格理论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的。

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因此,商品的价格应该与它的劳动价值相等。

商品的价格与劳动价值之间的差异,是由剩余价值的存在所致。

马克思认为,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企业必须保证自己的利润水平,因此它们会尽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生产效率。

这种竞争会促进社会总劳动时间的缩短,从而降低了商品的劳动价值,商品的价格也就随之下降。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商品的价格受到生产条件的影响。

生产条件包括生产资料的生产与流通,以及产品的生产与流通。

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价格是与生产资料、社会劳动生产率和剩余价值等因素密切相关的。

新古典经济学的价格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有很大的不同。

它认为,商品的价格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

市场供求关系是由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交易决定的。

当市场上的需求量大于供给量时,商品的价格会上涨;反之,当供给量大于需求量时,商品的价格会下降。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生产成本不是决定价格的因素,而是由市场上的供求关系来决定的。

因此,在新古典经济学中,价格与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密切相关,而不是与生产成本和生产条件有关。

三、比较分析四、结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的价格理论虽有很大不同,但都是为了解释商品价格的形成和变化。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时间决定的,决定价格的因素是生产条件、生产资料和市场竞争等因素。

而新古典经济学则认为,商品的价格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与生产成本和生产条件无关。

两种经济学理论的共同点是都强调供求关系的作用,都认为市场机制是调节价格的重要方式。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主要区别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主要区别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主要区别摘要:劳动价值论并不是马克思首创的,而是由古典经济学派首先提出来的,是以其中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在他的著作《国富论》中第一个提出,从这一理论渊源来看,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参考和借鉴了其理论并将其发展和创新,从而形成了自己的劳动价值论。

在这里我们主要来探讨一下马克思是如何对古典经学派劳动价值理论进行发展和创新的。

关键词: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发展与创新一、古典经济学代表人物关于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1.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理论的主要思想斯密第一次明确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并排除了从使用价值中去寻求交换价值的决定问题。

他认为,“价值一词有两个不同的意义,它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表示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他种货物的购买力。

前者叫做使用价值,后者叫做交换价值。

”斯密进一步指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决定,认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

他不仅把交换价值的真实基础归结为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劳动,而且把价值量归结为商品内部凝结的劳动量,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2.李嘉图的劳动价值理论的主要思想李嘉图继承了斯密关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区分,坚持了斯密关于使用价值不是交换价值尺度的正确观点,但他比斯密前进了一步。

一方面,他既认识到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区别,也认识到了两者的联系,认为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另一方面,他明确指出,绝大多数商品的价值完全取决于生产它们所耗费的劳动,“我的价值尺度是劳动量”。

李嘉图批评了斯密的二元劳动价值论,认为其劳动价值论有不少的错误。

一是混淆了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劳动和交换到的劳动,而这两者在量上是不相等的,购买到的劳动不能成为价值的尺度;二是将商品的价值决定与价值分配混为一谈。

李嘉图清楚地看到,价值是第一性因素,而分配则是第二性因素。

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一)价值实体。

价值实体,是指商品中消耗的人类的抽象劳动。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价格理论比较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价格理论比较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价格理论比较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都是重要的经济学派别,在价格理论方面有一些不同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价格理论中强调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作用,而新古典经济学则注重个体行为和市场机制。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商品价格是由生产力和社会关系决定的。

生产力是指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相互作用产生的生产力量。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商品的价值和价格。

社会关系是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交换关系,包括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对抗性关系。

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由劳动价值决定,而价格则通过供求关系决定。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商品的价值和价格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这是由于市场中的不完全竞争和剥削关系所引起的。

新古典经济学则注重个体的行为和市场机制对价格的作用。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个体的理性行为是通过供求关系来决定价格的。

供给和需求决定了市场均衡价格,而个体决定了个体需求和供给曲线。

新古典经济学将个体行为建模为效用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的问题,通过需求和供给的交叉点来确定市场均衡价格和数量。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市场机制能够通过竞争来达到资源的最优分配和供求平衡,从而实现价格的合理确定。

在价格理论方面,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存在一些差异。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价值和价格的关系是基于劳动价值论,而新古典经济学则通过供求关系来解释价格的形成。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价值和价格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这是由于剥削和不完全竞争等原因所引起的。

而新古典经济学则认为市场能够通过竞争来实现供求平衡,从而达到价格的合理确定。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更注重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作用,而新古典经济学更注重个体行为和市场机制对价格的影响。

英国古典经济学价值论与马克思的价值论

英国古典经济学价值论与马克思的价值论

我理解的价值论——英国古典经济学价值论与马克思的价值论当经济学家们把他们的眼光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时,资本主义的有关研究才算得上真正的开始。

古典经济学就是一把开启资本主义研究之门的钥匙,其中最值一提的应是英国古典经济学。

因为英国最早进行了工业革命,最先建立起了较为健全的资本主义制度,它的有关理论建树自然也就比较完善。

而全面科学地揭示有关资本主义生产的理论,则应首推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因为它并非只是单纯的抽象理论,而是实践中的具体‘武器’了!提及英国古典经济学,我们必然会提到这三个人:开山鼻祖—威廉·配第,集大成者—亚当·斯密,完成者—大卫·李嘉图。

在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他们三个人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人的思想既存在着共同点,又存在着不同点,后者在对前者理论的继承上又有发展。

这里,我们主要谈谈他们的价值论。

他们三人在价值论上的共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他们对商品的价值有关定义进行了考察,虽然内容存在差异,但都受到前者的影响,其中李嘉图的价值定义最为科学。

其次,他们对价值的决定量作出了说明,均认可劳动创造了价值。

第三,他们都科学地指出了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即两者成反比。

最后,他们对劳动的性质作出了说明,区分了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

在他们的思想共性中,后三点都是较为科学的,后来被马克思吸收和继承,体现在他的劳动价值论中。

任何思想理论都离不开它所处的时代背景,他们三个人由于所处时代背景的不同,思想当然会存在差异,后者必然会对前者的理论作出发展。

作为英国古典经济学之父—威廉·配第,生活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因而他的思想自然会有很多不成熟之处,但同时也有精华之处,我们应全面分析。

配第在价值论上的一个重要的历史贡献在于,他第一次有意识地把商品的价值源泉归于劳动,从而奠定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

他的价值论内容主要包括六点:第一,区分了三种价格即自然价格为价值,政治价格为市场价格,真正的市场价格为价格;虽然与后来的几种价格(价值·成本价格·生产价格)表述不一样,但意思还是较为接近的,因而是较为科学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元劳动价值论:
认为商品的价值只能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来决定。提出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肯定没有交换价值。【意识到价值与交换价值之间的区别】
劳动二重性:
任何生产商品的劳动都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它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具体劳动与自然物质是使用价值的源泉,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生产周期的长短、企业内部管理状况、市场供求状况以及生产资本的构成,都是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社会化生产以社会分工协作为基础,因此顺利进行客观上要求不同部门之间、生产和消费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剩余价值的分割:
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在产业、商业、借贷、银行资本家间分割。商业利润、利息、银行利润都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对劳动价值理论的发展:
意识到新价值创造、旧价值转换问题;个别劳间、社必劳时与商品价值决定问题上的区别。【极大丰富了劳动价值论的内容,将劳动价值理论推到了古典经济学的最高峰】把商品生产看成是永恒的。【无法理解价值所体现的商品生产者间关系的特殊性】
价值规律:
获得剩余价值的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延长工作日长度)、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工作日长度不变,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必要劳动时间缩短)。
【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目的和生产实质】
阶级结构理论:
首个将资主社会成员划为地主、工人、资产阶级三大阶级。【大致符合资主社会现实,科学揭示三大阶级关系,巨大进步】
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必要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是劳动力自身价值,即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资本主义工资实际上是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剩余劳动时间内形成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由雇佣工人创造,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超过劳动力自身价值以上。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和劳动力自身的价值是两个不同的量。资本家组织生产目的是为了获得剩余价值。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二因素,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二元劳动价值理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有时认为商品价值由生产耗费劳动量决定;【正确揭示价值源泉】有时认为商品价值由商品交换中购买到的劳动量决定,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可以有交换价值。【颠倒了价值与交换价值关系】
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理论:
把资本主义工资分为名义工资、实际工资,真实反映雇佣工生活水平的是实际工资而非名义工资。【承认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生活水平有下降的趋势,是一大贡献】把工人实际工资下降归因于人口增长。【对此问题未作出科学回答】
剩余价值的实现:
产业资本经过购买、生产、销售阶段,采取货币、生产、商品资本三种形式。
古典经济学的理论贡献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劳动价值、剩余价值理论的对比
斯密
李嘉图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劳动价值理论
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首个明确提出使用价值、交换价值概念。【科学地认识到商品的交换价值不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
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同意使用价值不能成为交换价值尺度。意识到价值与交换价值之间的区别。
商品二因素:
农业佣工创造的剩余价值在农业资本家、土地所有者之间分割。利润、地租都来自剩余价值。
【揭示了资本主义两大阶级之间的对立】
续表
斯密
李嘉图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收入分配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
二元收入分配理论:
认为工资、利润、地租都是工人生产中创造价值的一部分。【科学揭示无阶、资阶、地主阶间的经济关系】认为工人得到劳动全部成果,利润是对资本家支出的补偿、地租是自然力产物、自然的恩赐。【掩盖了工资利润地租实质和三大阶级间的经济关系】
(地位:李嘉图经济学说中心。)认为工资利润地租都来自雇佣工创造的新价值。【是从一元劳动价值论必然得出的结论】
相对工资理论:
首次提出相对工资概念。相对工资是工人创造新价值中,工人所得工资与资本家所得利润、土地所有者所得地租相比较的工资。雇佣工相对工资下降意味工阶与其他阶级收入差距拉大。【从量方面揭示资主社会三大阶级间的对立】
剩余价值生产:
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不是一个简单的价值形成过程,而是一个价值增值的过程。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
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表现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自发地使社会资源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流动;促使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优胜劣汰。
【认为商品价值是历史的产物,揭示了劳动二重性、商品二因素及之间关系,使劳动价值论成为科学,科学揭示资主生产方式内在联系及发展趋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