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批判
第二讲《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2022年学习资料
三、《手稿》中的话语及架构-一《手稿》中的语境复杂,有三种不同的话语-1、处在被告席上的资产阶 社会制度及其国民经济学-2、对蒲鲁东一青年恩格斯的审判;-3、超越国民经济学范围的哲学人本主义 判;-二架构-1、用社会主义观点在国民经济学范围内批判经济现象-2、从哲学人本主义的异化史观出 ,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进行批判,即教材的异化理论部分-。
马克思扬弃了黑格尔的异化观和国民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方面,马克思用物质生产劳动取代了黑格尔的精 劳动,指出-了黑格尔对劳动的唯心主义理解的实质在于把它仅仅看作“自我意识-的外化”,即设定物性 视之为精神的一个环节。在黑格尔那里,-66-物性因此对自我意识来说决不是什么独立的、实质的东西 而只是纯-粹的创造物,是自我意识所设定的东西”。在费尔巴哈的影响下,马-克思通过把“自由自觉的 动”置于感性的基础上,使劳动的主体由-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变成“肉体的有自然力的、有生命的、现实的 -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另一方面,马克思说明了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创造商品、资本和-私有财 的劳动并不是抽象的“一般劳动”,而是异化劳动,从而开-始超越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在马克思看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就是有悖于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的异化劳动。-9
四、《手稿》的主要思想-一异化劳动思想-1、异化的概念和近代启蒙思想家的异化思想-霍布斯、卢梭 费希特、黑格尔、乐巴哈和赫斯等人的异化思想。-2、创作《手稿》-前马克思前对异化的阐述-《黑格 法哲学批判》、《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7
3、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批判性研究-西方近代政治经济学的发展:-重商主义、重农主义与 由主义国民经济学-马克思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性考察Q-首先,肯定了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合理意义 同时洞察到它-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深刻矛盾;其次,马克思通过对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根本矛盾 批判,从中剥离出了劳动范畴,说明了要解决-这一矛盾,关键在于对劳动范畴的正确理解。-8
[人文精神的哲学论文]关于人文精神的议论文
[人文精神的哲学论文]关于人文精神的议论文人文精神的哲学论文篇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人文精神研究所谓人文精神,从本质上说就是重视人的价值和需求,关爱人的生命和命运,关注人的个性和全面发展,追求真善美统一的精神。
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提高到人的高度,达到“人”的自我实现。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自其诞生之日起就无不贯穿和渗透着一种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展现着人文魅力。
这可以从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及其一系列著作中表现出来。
一、早期马克思思想的人文精神体现马克思从青年时代起就受到欧洲人文主义思潮和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深刻关注着人类命运。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以及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新世界观:从敬奉神转向关照人,从关注人来世的命运转向关注人现世生活的幸福,从倡导神性转向注重人性。
他们高歌对人自身的赞美,倡导自由、平等和人的尊严。
而德国哲学家康德也曾说过:“人不应当被作为手段,不应当被作为一部机器上的齿轮。
人是有自我目的的,他是自主、自律、自决、自立的,是由他自己来引导内心,是出于自身的理智并按自身的意义来行动的。
”[1]268这些思想都曾深深震撼着马克思的心灵,加之1848年欧洲革命的失败,马克思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和教训,抨击专制制度轻视人类,使人不成其为人。
在此基础上写下了一系列展现人文精神的哲学著作。
在写于1843年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指出,宗教的批判只是起点,是一切批判的前提条件,而且当“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
”[2]2马克思始终关注人的本质问题,认为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是人的最高本质。
必须消灭使人不成其为人的一切关系来实现一个达到“人的高度的革命”。
可见,马克思从一开始就十分注意人类解放问题,始终将此作为其哲学的最终目标,并认为无产阶级是最终能够完成这一历史任务的社会力量。
马克思对庸俗经济学价值理论的批判及其启示
2 1 ̄ 2月 00
经 济 论 坛
E o o c F r m c n mi o u
F b.2 1 e O 0
总第 44 7期
第 o 期 2
Ge I7 .2 n4 4 No0
马思庸经学值论批及启 克对俗济价理的判其示
文/ 张 楠
【 摘 要 】 马克思科 学的 劳动价值论是在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价值理论 的批判 中产 生的,其吸取 了古典经
究竟 是 由什 么来决定 ”这一古 老命 题有 了崭新 的含 义 。考察 马 克思 的劳动价值论 ,尤 其要 注重其对庸
庸 俗 经济 学 家不 懂 劳 动 二 重性 ,混 淆 劳 动概
俗经济学价值理论的批判 ,以便更加深刻地理解马 克思 在 唯 物 史 观 指 导下 科 学 的 分析 方 法 与 叙 述 方
济 学的合理成分 ,剔除了庸俗 经济学的糟粕 。正确认识马克恩对庸俗 经济学价值理论 的批判 ,对 于我们 坚持
发展劳动价值论 ,正确对待 当代 资产阶级经济学有 着重要 意义。
【 键 词】 关 庸俗经济学;价值理论 ; 判 批 【 作者简介 】 张楠 ,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 硕
倒退了。
论观点时 ,总要批判庸俗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 ‘ 庸
俗 ”观点 ,在研 究资本 主义流通 过程 时要批判 ,在 研究 生产 过程 时亦如此 。
‘ 值究竟是 由什么来决定 ”这一命题 自 价 经济
学 开始成 为一 门独立 的社 会科 学开始 ,便是一 个经 济学 家们 集 中讨 论 的核 心命题 。马克 思在这一命 题 上 ,同样 采取 了亦立亦破 的手 法 。在 唯物史观 指导 下 ,从资 本 主义经济 的细胞—— 商 品人手 ,提 出商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古典学派劳动价值论的回归与超越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古典学派劳动价值论的回归与超越摘要:从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到大卫李嘉图,古典经济学派的劳动价值论经历了产生、发展、终结的嬗变过程,之后劳动价值论因为种种原因长期被庸俗经济学的价值理论所取代而游离于主流理论体系之外。
马克思充分批判和继承了古典学派的劳动价值论,在回归了古典学派的正确的传统的同时,在多个方面对劳动价值论的内容进行了新的探索,从而彻底超越了古典学派的劳动价值理论,为进一步阐明剩余价值学说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本文对价值论的渊薮进行了回顾,并指出:正是由于马克思继承了古典学派的正确传统,并在其基础上进行了超越,才形成了更为科学和完善的价值理论。
关键词:古典经济学派劳动价值论回归与超越一、古典学派的劳动价值论发展历程“劳动是财富之父和能动要素,土地是财富之母。
”这是威廉配第的一个著名论断。
当然,由于配第本人不知道劳动二重性,所以并没有就这里的劳动作出任何说明。
但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角度来说,配第这里提到的劳动,不是作为价值源泉的抽象劳动,而是作为物质财富源泉之一的具体劳动,是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
所以,配第的上述论断正确地说明了劳动和自然物质都是形成物质财富的源泉,并正确地说明了劳动在形成物质财富的各种要素中是一种能动的要素。
配第在价值理论方面最突出的贡献是他第一个提出了劳动价值论的一些基本论点。
他区别了“自然价格”、“政治价格”和“真正的市场价格”。
这里的“自然价格”实际上是指价值。
他所谓的“政治价格”是依照“自然价格”基础而计算出来的价格,而“如果将这种政治价格以人为的共同的标准银币来衡量,就可以得到我们所寻求的价格,即真正的市场价格。
”价值理论和价格理论在斯密的《国富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在这里论证了商品交换的基本原理,论证了市场机制的作用,从而为他的其它理论奠定了基础。
价值论和价格论是紧接着货币的起源和效应问题之后提出来的。
斯密在说明了分工和交换的必要性以及交换的工具之后,接下来要讨论的自然就是交换的依据和基础问题了。
简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简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观的主要内容马克思劳动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它揭示了商品交换背后的本质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内在矛盾。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观进行详细阐述。
一、劳动价值论的基本概念1.1 商品和使用价值商品是指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或愿望的物品或服务,具有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所具有的直接满足人们需求的性质。
1.2 交换价值交换价值是指商品在市场上可以与其他商品进行交换的相对价格。
它是由供求关系和生产成本等因素决定的。
1.3 劳动价值劳动价值是指生产一种商品所需要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下,完成某种产品所必需的平均劳动时间。
二、马克思对劳动价值论的批判2.1 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劳动价值论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如亚当·斯密、李嘉图等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它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来决定的。
他们把劳动价值看作是自然规律,而不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内在矛盾的表现。
2.2 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马克思认为,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没有认识到商品交换背后的本质规律,即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劳动力商品化和剩余价值生产过程。
他批判了古典政治经济学中关于劳动价值论的错误观点,并提出了自己的理论。
三、马克思对劳动价值论的阐述3.1 劳动力商品化和剩余价值生产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将自己的劳动力出售给资本家,成为一种商品。
资本家购买工人的劳动力,并支付工资。
但实际上,工人所创造出来的价值远远大于他们所得到的工资。
这种剩余价值就成为了资本家的利润。
3.2 商品交换和等价物交换马克思认为,在商品交换中,不同种类商品之间是通过等价物交换来实现的。
等价物是指具有相同劳动价值的商品。
在交换过程中,每种商品的价值都是由它所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的。
3.3 商品交换和货币交换马克思认为,货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在商品交换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它使得不同种类商品之间可以通过货币来实现等价物交换。
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的批判与超越【摘要】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的批判与超越是一项重要的理论贡献。
本文从古典政治经济学关于劳动的理论出发,分析了马克思对其理论的批判,并探讨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对工人阶级的解放以及社会主义理想。
马克思的理论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劳动异化及剥削现象,为实现社会主义理想提供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的思想在当今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我们认识和改变当今社会现实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关键词】马克思、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批判、超越、劳动理论、劳动价值论、工人阶级、解放、社会主义理想、影响。
1. 引言1.1 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的批判与超越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理论的批判主要体现在他对劳动价值论的重新解释和发展上。
马克思提出了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决定因素,而不是简单的数量。
他指出,劳动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商品的交换上,更体现在劳动者的劳动过程中。
马克思批判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理论,认为他们没有认识到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付出的劳动和劳动力的真正价值。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不仅在理论上对古典政治经济学进行了批判,更在实践中对工人阶级的解放产生了重要影响。
马克思提出了工人阶级应当团结起来,争取自己的权益和解放。
他认为只有通过对生产资料和生产关系的彻底改变,才能真正实现工人阶级的解放。
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想也是基于对劳动的重视和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而提出的。
他希望建立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让劳动者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权利。
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观念进行了批判和超越,他的劳动价值论和对工人阶级的解放理论影响深远,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马克思的理论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学和社会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2. 正文2.1 古典政治经济学关于劳动的理论古典政治经济学关于劳动的理论主要集中在劳动价值论和劳动生产力的探讨上。
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批判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
・
7 ・
素 。在分析二者关 系时 , 斯密一方而认 为交换价值 的大小 不决定于使用价值 , 另一方面又认为没有使用价值 的东西 仍有交换价值。这是因为他把生产中的耗费劳动和交换 中
度和劳动强度 下, 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问。” 它反 映的是 同一部 门内不 同商 品生产 者之问在生 产单位 商 品的劳动耗费上 的比较关系 。 商 品价值量随着社会必要 劳动 时间的变化 而不断变化 , 社 会必要劳动时间 又会随着 社会 劳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
分, 导致了后来土地和劳动共 同决定价值这一错 误结论 的 提出 。 在土地和劳动之间 , 配第更 强调 劳动 的作用 。 但配第 学说 中的“ 劳动” 这一 范畴还 只是一种 直观的表象 , 没有对 其作 出概括和说 明 , “ 劳动” 的提法很笼统 。他也 没有 区分 财富和价值 , 对财富的理解还处 于重商主义的范围 。 斯密更为注重劳动 , 认 为劳动是商 品价值 的基础 。“ 劳
从上述 内容可看 出, 古典经济学家们 没有 发现劳动的 二重性 。马克思是发现生产商品的劳动具 有二重性 的第一
人, 他指 出“ 一切 劳动 , 从一方 面看 , 是人类 劳动力在生 理 学意 义 上 二 的耗费 ; 作为 相同 的或抽象 的人类 劳动 , 它形 成 商品价值。一切劳动 , 从 另一方面看 , 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
的有一定 目的的形式下的耗费 ;作为具体 的有用劳动 , 它
生产使用价值。” 具体 劳动和抽 象劳动不是劳动过程 的两 个 阶段 , 而是 同一 劳动 的两 个方面 , 是 生产商 品的劳动 的
二 重性 。
动是 衡量一切商 品交换价值 的真实尺度 ” ,只有 以劳动为 标准, 处 于一 切时代和一切地方的各种商品 的价值 才可 以 比较 。斯密一方面认为劳动是交换价值 的本质 , 是价 值的
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劳动价值论及其发展与应用
参考内容三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概述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概述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在对古典经济学派劳动价值论批判与继承的基础上形 成的,它强调了劳动在创造价值中的决定性作用,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概念和理 论,如抽象劳动、具体劳动、价值规律等。这些理论对于理解资本主义经济体制 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价值分配
首先,劳动价值论认为价值的分配应当以劳动者为出发点。在生产过程中, 劳动者通过劳动为社会和他人创造了新的价值,因此他们应当是价值分配的首要 对象。例如,在工资制度中,工人的工资是他们为产品或服务所付出的劳动时间 的报酬。
价值分配
其次,资本所有者也参与了价值的分配。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所有者提 供了生产资料,为劳动者提供了就业机会,也为社会创造了新的价值。因此,资 本所有者应当获得一部分价值回报。例如,在利润分配中,资本所有者获得了一 部分企业盈利作为投资回报。
价值分配
总结价值分配的意义和价值,我们发现劳动价值论的核心思想在于揭示了价 值分配的公平性和合理性。这一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价值分配原则的思想 武器,对于保障劳动者权益、促进社会公平和经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与应用
发展与应用
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时期,经过不断发展和完善, 成为现代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在经济学领域,劳动价值论被广泛应用于 分析商品价格、市场竞争、经济增长等问题。此外,劳动价值论在社会学、政治 学等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
发展与应用
在经济学领域的应用方面,劳动价值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商品价格形成 机制的思想武器。根据劳动价值论,商品的价格围绕其价值上下波动,而商品的 价值则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这一理论为我们分析 市场竞争、经济增长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
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的批判与超越——以亚当·斯密为例
… 1 齐晓安 对 “ 毛 泽 东思想和 中国特 色社会主 义体 系概 论” 专题教 学体 系的探讨 【 I 1 .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 0 1 0 ( 1 2 ) . f 2 1 石 明忱. 毛 泽东思想和 中国特 色社 会主义理论体 系概 论课 专题教 学探讨 Ⅲ. 教 育探 索, 2 o 1 3 ( 8 ) . f 3 1陈 明矾.“ 毛 泽 东思想和 中国特 色社会 主 义体 系概 论”课教 学札记 【 I ] .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 0 1 1 ( 9 ) . f 4 1 何 畏. 努 力提 高思想政 治理论课教 学的综合 效益一 一 以 “ 毛 泽 东思 想 和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 理论 体 系概 论 ”课 为 例 [ 1 1 _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 0 1 2 ( 1 ) .
多 的实 践 工作 。
由此可见 ,国内改革建设 遇到的挫折使得我党认识到在 毛泽东思 想的基础上发展完善理论 的重要 性。邓小平理论着 重强调解 放和发展生产力 ,通过 改革 开放 拉动经济建设 ,并 且强调 “ 科学 技术 是第一 生产力” ,这些 思想 主要继 承 了毛 泽 东思想 中大力 发展生产 力 的观 点。“ j: 个 代表 ”的重要思
决定商品的价值以及转化为一系列经济范畴的问题才首三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哲学思路的批判与超越次得到科学地实证地研究除一般劳动的概念以外国民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一大贡献就是提出了一般劳动的概经济学对劳动与财富劳动与商品的价值的关系的研究成果念这是作为马克思哲学基础的劳动范畴得以形成的基本以及基于谋生的劳动而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所反映出的一系的认识前提
都 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都为 中国革命 的胜 利和社会 主义建设 的成功发挥 了重要 的指导作用 。正是有 了毛泽 东思想的正确 指导 ,中 国的新 民主主义革命才取得 了胜 利 ,社会建设 也有 了初步的成效 ; 在 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 理论 体系的指引下 ,我 们取得了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 系完善 、科学发展 等一系列令人 瞩 目的成就。 二 者虽然隶属 于不同的历史 时期 , 解决不同 的历史问题 ,但是二者并不 是完 全割裂的 ,其一脉 相承的关系一 目了然 。毛泽东思想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体系发展 的基础 ,而 中国特色 的社会 主义理论体系则继承 了 毛泽东思想 的核心部分 ,是对 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顺应 了历 史发展的潮流 ,为我国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后感
读后感--《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联想《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在马克思年轻时代总结自己的思想和弄清思考的问题而写的一个未完成的手稿,也是他对于政治经济学的初步探索。
在此篇文章中,马克思试图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进行批判性考察。
尽管《手稿》在一些问题的表述中还留有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痕迹,但是《手稿》第一次从生产劳动实践的观点来阐述美和美感的起源,为美学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在马克思主义美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它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光辉起点。
手稿的发表,引起了西方人研究马克思主义转向,不断从政治学和经济学转向哲学,促使了所谓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主要是由三个笔记组成:一是马克思在研读了让·巴·萨伊的《论政治经济学》和亚·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两部著作,并写了摘要。
马克思把斯密学说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地租这三个经济范畴加以比较分析,揭示了斯密学说的矛盾。
他把笔记本I分作三栏,各栏分别加上标题《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地租》。
是马克思对约·拉·麦克库洛赫《论政治经济学的起源、发展特殊对象和重要性》(法译本)及该书译者吉·普雷沃写的《译者对李嘉图体系的思考》作了摘要。
把“现代国民经济”即“李嘉图、穆勒等人”的观点同斯密、萨伊的观点相对照,看到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内部的差别。
是马克思的思考与笔记1和2的补充。
补充一:《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先就有产和无产的对立向资本和劳动的对立发展作了简短补充,然后以比较长篇幅论述通过扬弃私有财产来抛弃人的自然异化。
补充二:是《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
补充三:是马克思在论述共产主义以上这些含有从书中的摘选和百度百科的诠释,我自己把它归纳为:(1)以异化劳动学说为核心的政治经济学批判;(2)以人的本质为思考中心的哲学批判;(3)以扬弃异化为核心的共产主义批判;(4)对黑格尔哲学的全面清算:批判已不再局限于黑格尔的法哲学和国家哲学,而是对黑格尔一般辩证法的批判。
《巴黎手稿》的“劳动分离”逻辑和劳动价值论的初始证明
《巴黎手稿》的“劳动分离”逻辑和劳动价值论的初始证明刘宗碧【摘要】“劳动分离”是马克思《巴黎手稿》的重要命题.马克思关于现实资本主义即市民社会生产的说明使用的就是“劳动分离”逻辑,如何理解这一命题及其内涵是《巴黎手稿》解读的重要方面.笔者认为,它是马克思辩证揭示“异化劳动”的发生及其现实化为“私有制”的生产关系这一内容需要,同时更是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如何体现为“抽象劳动”生产的历史机制的解析,即对“抽象劳动”如何与“具体劳动”形成“分离”作为一种历史必然结果和现象的把握.实质上,资本主义生产规律的揭示以“劳动二重性”为前提的科学说明,首先要把私有财产当作劳动分离的历史过程及其包含的辩证机制揭示出来,这样现实的资本主义社会才会得到真正的科学说明.诚然,《巴黎手稿》的“劳动分离”逻辑揭示就是完成这一步的工作并成为后来马克思著述“劳动二重性”的基础,它构成了劳动价值论初始实证的重要环节.【期刊名称】《凯里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33)001【总页数】6页(P1-6)【关键词】巴黎手稿;“劳动分离”逻辑;“劳动二重性”理论;劳动价值论的初始证明【作者】刘宗碧【作者单位】凯里学院价值学与经济哲学研究所,贵州凯里556011【正文语种】中文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石,但历史上的劳动价值论的最初提出不是马克思,而是古典经济学的先辈们。
马克思接受了古典经济学提出的劳动价值论,但是马克思对之是批判继承的,这个批判是新世界观即唯物史观基础上的劳动价值论的新论证,最初表现为《巴黎手稿》的著述并反映为经济理论的哲学反思。
作为劳动价值论的哲学反思,具体论题就是“劳动分离”逻辑的构建。
“劳动分离”逻辑的构建是马克思批判国民经济学重构劳动价值论的必要环节,是进行“劳动二重性”证明的学理阐明。
《巴黎手稿》所包含的这个理论目标,在马克思整个政治经济学研究之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后来《资本论》等著作都是直接地从“劳动二重性”这个理论逻辑去把握资本生产的。
浅论人类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
浅论人类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论文关键词:劳动价值论;理论基础;价值;价值创造论文摘要:马克思的价值理论是其劳动价值论的基石,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通过对马克思价值理论及其哲学基础的分析,揭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哲学依据,给更好地理解劳动价值论提供了理论支持。
并通过运用这一哲学基础对当今复杂经济现象的价值创造问题进行了解析。
1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和哲学基础科学劳动价值论——马克思对古典理论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通过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价值理论的批判继承,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首先他打破了古典派只从交换价值的形式上看待价值的局限,而从“不同性质使用价值为什么能够在数量上相比较”出发,抽象出价值概念。
为此他提出商品的二重性学说,并独创了劳动二重性学说,把价值作为一个独立范畴确立下来。
即:“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在价值创造上,马克思指出社会平均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的大小。
并运用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价值创造的源泉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对抗性,解释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本质,并指出,“剩余价值的出现既离不开流通领域又不在流通领域,而在生产领域。
生产领域的价值增值关键是生产者,资本家的预付资本并不创造价值而是转移其自身的价值。
”因而,在价值创造源泉上,坚持了“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一科学真理。
如何深刻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实质,必须认真分析其价值理论存在的基础和条件。
正是这些条件才构成了马克思价值理论哲学基础,是深刻理解马克思价值理论的钥匙。
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价值理论的第一个基础是:价值概念是建立在以人类整体的偏好为价值评判标准的框架之下的。
迄今为止的几乎全部学科,只要涉及价值判断的,都是建立在以人类为中心的基础之上的。
某物有价值完全是因为其对人类有效用,能满足人类需要;反之若某物不能满足人类需要则无价值。
马克思价值理论的第二个基础是:价值的概念是商品用于交换时才产生的。
价值概念建立在交换的基础之上的,没有人类之间的交换,物品永远只是物品,只具有使用价值。
古典经济学派
古典经济学派导言古典经济学派是经济学史上的一个重要学派,起源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英国。
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有亚当·斯密(Adam Smith)、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和约翰·斯图亚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等,他们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古典经济学派的主要观点和对经济学的贡献。
1. 劳动价值论古典经济学派的核心观点之一是劳动价值论。
亚当·斯密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该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他提出了分工和劳动的增效概念,强调劳动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大卫·李嘉图在亚当·斯密的基础上发展了劳动价值论,并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
他认为,不同国家或个人在生产某种商品上存在着比较优势,通过国际贸易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各国共同发展。
2. 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古典经济学派强调自由市场的作用和价值。
亚当·斯密在他的著作《国富论》中提出了自由放任的思想,认为市场机制可以自发调节供求关系,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他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的概念,即市场自发的调节机制,可以引导个人行为的利益追求最终为整个社会谋福利。
3. 剩余价值理论古典经济学派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中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进行了研究。
亚当·斯密认为,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应该归属于他们自己。
然而,大卫·李嘉图提出了无产阶级剥削的理论,认为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获取了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
这一理论为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
4. 自由贸易和自由竞争古典经济学派主张自由贸易和自由竞争。
亚当·斯密主张取消国家贸易壁垒,实行自由贸易,以增加国民财富。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进一步强调自由竞争的重要性,认为自由竞争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商品价格,从而使消费者受益。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主要区别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主要区别摘要:劳动价值论并不是马克思首创的,而是由古典经济学派首先提出来的,是以其中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在他的著作《国富论》中第一个提出,从这一理论渊源来看,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参考和借鉴了其理论并将其发展和创新,从而形成了自己的劳动价值论。
在这里我们主要来探讨一下马克思是如何对古典经学派劳动价值理论进行发展和创新的。
关键词: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发展与创新一、古典经济学代表人物关于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1.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理论的主要思想斯密第一次明确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并排除了从使用价值中去寻求交换价值的决定问题。
他认为,“价值一词有两个不同的意义,它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表示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他种货物的购买力。
前者叫做使用价值,后者叫做交换价值。
”斯密进一步指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决定,认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
他不仅把交换价值的真实基础归结为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劳动,而且把价值量归结为商品内部凝结的劳动量,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2.李嘉图的劳动价值理论的主要思想李嘉图继承了斯密关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区分,坚持了斯密关于使用价值不是交换价值尺度的正确观点,但他比斯密前进了一步。
一方面,他既认识到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区别,也认识到了两者的联系,认为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另一方面,他明确指出,绝大多数商品的价值完全取决于生产它们所耗费的劳动,“我的价值尺度是劳动量”。
李嘉图批评了斯密的二元劳动价值论,认为其劳动价值论有不少的错误。
一是混淆了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劳动和交换到的劳动,而这两者在量上是不相等的,购买到的劳动不能成为价值的尺度;二是将商品的价值决定与价值分配混为一谈。
李嘉图清楚地看到,价值是第一性因素,而分配则是第二性因素。
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一)价值实体。
价值实体,是指商品中消耗的人类的抽象劳动。
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认识究竟是如何转变的
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认识转变引言马克思是19世纪著名的思想家和经济学家,他的著作《资本论》对现代经济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提出了一系列的批判和修改。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认识转变过程。
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古典经济学家如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都提出了劳动价值论。
根据劳动价值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它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是生产力的核心,是商品价值的基础。
根据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商品交换的基础是劳动时间的交换。
当两种不同商品的劳动时间相等时,它们的价值也相等。
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批判然而,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提出了一系列的批判和修改。
他认为劳动价值论存在一些问题,无法完全解释商品的价值形成过程。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个别劳动时间的矛盾马克思指出,劳动价值论没有考虑到不同人的劳动技能和劳动效率差异。
实际生产中,不同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和劳动效率是存在差异的,但劳动价值论却假设所有劳动者具有相同的劳动技能和效率。
因此,劳动价值论未能解释商品价值的差异。
劳动力商品与其他商品的区别马克思认为,劳动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
与其他商品不同,劳动力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方面。
使用价值是指劳动力的生产能力,而价值则是指劳动力交换时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因此,劳动力的价值不仅取决于生产它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还受到劳动力自身生产能力的影响。
商品价值形成的竞争性与互相依存性马克思认为,古典经济学中的劳动价值论未能解释商品价值形成中的竞争性和互相依存性问题。
在现实生产中,各个企业之间存在激烈的竞争,商品的价值不仅仅取决于生产它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还受到市场供求关系、生产力水平和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导致了商品的价值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无法简单地用劳动时间来解释。
马克思关于解决古典经济学派两大矛盾的贡献——学习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笔记
马克思是19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发表的劳动价值理论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理论中,他解决了古典经济学派两大矛盾问题:生产力和价值的矛盾、生产力和价格的矛盾。
马克思认为,价值的根本是劳动。
他指出,在社会中,人们最终通过他们的劳动来生产物品,这些物品有一定的价值。
他提出,劳动时间越长,创造的价值就越大。
他认为,劳动是社会商品价值的本源,价值完全由劳动决定,而不是市场价格。
因此,马克思认为,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劳动时间就会减少,从而使得产品的价值也会减少。
但是,市场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而不是由价值决定。
因此,生产力和价格的矛盾应该由市场自身的运作解决,而不是由价值来决定。
总之,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对解决古典经济学派两大矛盾问题有重要的贡献。
他认为,劳动是商品价值的根本,而价格是由市场自身的运作决定的。
这种理论被称为劳动价值论,是19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学理论。
因此,学习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经济学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劳动价值论的产生
威廉·配第(1623—1687 年)是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他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商品的交换是以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劳动量为依据,等价交换是以等量劳动相交换,这是配第在经济思想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贡献,为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基础。
但是,配第的劳动价值论从根本上说还是劳动和土地共同创造价值的二元论。
他提出“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实际上,这一观点就使用价值而言是正确的,就价值而言却是错误的。
因为他把开采金银的劳动看作是直接生产交换价值的,把其他劳动看作是生产使用价值,而他所讲的生产金银的劳动又是指具体劳动。
配第混同了价值和使用价值,混同了创造价值的劳动和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
此外,配第还把价值、交换价值和价格这三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混同起来。
在他看来,只有开采金银的劳动才是直接创造价值的劳动,而生产其他商品的劳动似乎不直接创造价值,只有在它和货币相交换的限度内才创造价值。
同时,他还不了解货币表现的只是相对价值,是商品的价格。
(二)劳动价值论的发展
亚当·斯密(1723—1790 年)在综合前人成就的基础上,最早系统地阐述了劳动价值论,继续作出了重大贡献和发展首先,斯密明确划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他说“:价值一词有两个不同的意义。
它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又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它种货物的购买力,前者可以叫做使用价值,后者可以叫做交换价值。
”他
进一步指出,商品的交换价值不是由它的使用价值决定的,交换不一定
要有使用价值作为它的物质承担者。
但是斯密还不了解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对立统一体,不了解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却错误地认为没有使用价值也可能有较大的交换价值。
其次,斯密明确提出生产部门的劳动是一切商品价值的源泉。
在斯密之前,配第首先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原理,但他认为只有生产金银货币的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劳动。
斯密则撇开了劳动的特殊形式,认为不论哪个部门的生产劳动都创造价值。
所以,马克思指出:“在亚当·斯密的著作中,创造价值的是一般社会劳动且是必要劳动的量。
”但是,斯密的劳动价值论是混乱而不彻底的。
当他进一步考察是什么劳动决定价值时提出了两种互相矛盾的价值规定,即耗费劳动决定价值论和购得劳动决定价值论。
他认为在社会初期的野蛮时代,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属于劳动者所有,所以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所耗费的劳动决定。
但在资本主义文明社会,劳动者的劳动对原材料追加的价值就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支付劳动者自身的工资,另一部分则支付雇主的利润。
这样,在大多数商品的价格构成中,就不仅包含有工资和利润,而且还应包括有第三个构成部分即土地地租。
因此,斯密说:“无论在什么社会,商品价格归根到底都分解为那三个部分或其中之一。
工资、利润和地租不仅成为一切收入的源泉,而且是一切可交换价值的三个根本源泉”。
他之所以会犯这个错误,主要是由于他没有能区分劳动和劳动力。
在他看来,资本家购买工人的是劳动而不是劳动力,所以
他也就无法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解答利润和地租的起源,这便也促使他放弃了劳动价值论。
(三)劳动价值论的完成
大卫·李嘉图(1772—1823 年)的劳动价值论是古典学派最成熟的价值论。
他克服了斯密理论体系中的二元矛盾,继承并发展了斯密价值论的科学内容,更加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首先,李嘉图提出商品的价值完全由耗费劳动来决定。
他指出“:商品的价值或其所能交换的任何另一种商品的量,取决于其生产所必需的相对劳动量,而不取决于付给这种劳动的报酬的多少。
”其次,李嘉图深刻分析了创造商品价值的劳动。
他区分了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认为“宝石匠一天的劳动比普通劳动者一天的劳动价值更大”。
认识到决定商品价值的劳动,不仅包括生产该商品时直接耗费的劳动,还包括耗费在所用的生产资料中的间接劳动。
他还区分了个别劳动与社会必要劳动,认为决定商品价值的劳动是在最不利的生产条件下生产这一商品所必需耗费的劳动即社会必要劳动。
此外,与斯密相比,李嘉图在出发点上就显得要唯物主义得多。
他不以任何的假设条件为前提,而是直接以财富的稀少性作为自己经济理论分析的基础。
应该说,这是符合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客观现实的。
在此基础上,李嘉图深入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资本家、地主这三个阶级之间的利益对立和矛盾关系。
尽管只是量上的分析,但李嘉图毕竟点出了这种代表真实社会关系的理论层面。
正是在这一意义上,马克思才说他“揭示并说明了阶级之间的经济对立———正如内在联系所表明的那样,———这
样一来,在政治经济学中,历史斗争和历史发展过程的根源被抓住了,并且被揭示出来了”。
当然,李嘉图只是对这种真实的社会关系作了量上的分析,还没有深入到质的领域,不过,他毕竟为这样的一种新的历史思维提供了潜在的理论生长空间。
从后来的情况来看,马克思正是在摆脱了从德国近代哲学的背景中来观察斯密与李嘉图的关系的思维方式,完全站到古典经济学的唯物主义思想发展史的线索之中的时候,才真正解读出了李嘉图的哲学意义,并通过对他的超越而达成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
但是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有一个根本的缺陷,他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为自然的、永恒的。
于是,产品成为商品,劳动创造价值,商品价值也成为自然的,永恒的范畴。
李嘉图这个根本缺陷为他的理论进一步发展设置了不可逾越的界限,使他的价值学说在涉及利润问题时,遇到了两个不能克服的困难。
第一个困难是,资本和劳动的交换如何同‘价值规律’相符合。
第二个困难是,等量资本,无论它们的有机构成如何,都提供相等的利润,或者说,提供一般利润率。
李嘉图的论敌抓住这两个矛盾,企图推翻他的劳动价值论,终于导致了他的体系的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