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劳动价值论_西方经济学_4.doc

合集下载

亚当斯密劳动价值论

亚当斯密劳动价值论

亚当斯密劳动价值论亚当斯密把劳动价值论只看作是适用于早期原初社会的一种理论。

1、他指出不同职业的劳动在难易、污洁、技能、训练、尊卑、风险、责任轻重、升迁可能、职业爱好等各个侧面均有不同,并且考察了在先进社会中,这些差别如何从产品价值或劳动报酬中得到补偿。

他说明许多补偿实际上由人们的偏好和需求来决定,并不仅仅取决于劳动量的大小。

2、_谧时纠刍和土地私有尚未发生以前的初期野蛮社会,获取各种物品所需要的劳动量之间的比例,似乎是各种物品相互交换的唯一标准。

例如,一般地说,狩猎民族捕杀海狸一头所需要的劳动,若二倍于捕杀鹿一头所需要的劳动,那末,海狸一头当然换鹿二头。

所以,一般地说,二日劳动的生产物的价值二倍于一日劳动的生产物,两点钟劳动的生产物的价值二倍于一点钟劳动的生产物,这是很自然的。

3、他说:“资本一经在个别人手中积聚起来,当然就有一些人,为了从劳动生产物的售卖或劳动对原料增加的价值上得到一种利润劳动者对原材料增加的价值,在这种情况下,就分为两个部分,其中一部分支付劳动者的工资,另一部分支付雇主的利润一国土地,一旦完全成为私有财产,有土地的地主,像一切其他人一样,都想不劳而获劳动者必须把他所生产或采集的产物的一部分交给地主总之,无论什么商品的全部价格,最后必由那三个部分或其中一个部分构成工资、利润和地租,是一切收入和一切可交换价值的三个根本源泉,一切其他收入归根到底都是来自这三种收入中的一个。

”补充资料:亚当.斯密劳动价值理论所存在的交换价值与价值实体之间的矛盾根源于商品生产劳动二重性的缺失,准确的说,他只看到了创造商品使用价值的具体的、有用的劳动,二没有发现创造商品价值的抽象人类劳动。

这是因为他从商品交换的结果出发而没有去深入分析商品交换实际发生的关键性前提即不同商品体所共有的实体。

正式如此,他才混淆了创造价值的劳动形式与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形式,从而使商品所包含的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价值部分被排斥于商品价值之外。

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与市场经济

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与市场经济

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与市场经济亚当·斯密是18世纪苏格兰经济学家,被誉为现代经济学之父,他的劳动价值论对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亚当·斯密提出的劳动价值论强调劳动者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劳动是商品价值的根本来源,劳动者通过生产商品或提供服务来创造有用价值。

在市场经济中,劳动者的劳动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劳动者通过出售劳动力获取商品或货币作为报酬。

这一理论观点强调了劳动者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同时也为劳动者争取更好的劳动条件提供了理论基础。

其次,亚当·斯密主张市场经济中的竞争机制可以有效调节商品的价格。

他认为,当市场处于自由竞争状态时,供求关系将决定商品的价格。

通过竞争,优质的商品将得到更高的价格回报,劣质的商品或服务将被市场淘汰。

这种市场自由竞争的机制激发了生产者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以满足消费者需求。

同时,价格的波动也可以激励生产者根据市场情况及时调整生产计划,保持市场平衡。

此外,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强调了分工和专业化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他提出“分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的理论观点,认为当生产过程被细分为多个环节,每个人都专注于自己擅长的工作时,生产效率将大大提高。

而生产效率的提高又将推动经济的发展,提高国民经济总产值。

分工和专业化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还可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促进经济的繁荣。

总的来说,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与市场经济密切相关,他的理论观点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劳动者的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基础,市场自由竞争机制可以有效调节商品的价格,分工和专业化则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通过这些理论观点的支持,市场经济得以不断发展壮大,为社会带来繁荣和进步。

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关于劳动价值论一、劳动和劳动价值论问题研究的背景1.《资本论》是一部伟大的历史宏篇。

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等论著中,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进行了精辟的阐述。

要研究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必须认真攻读《资本论》。

《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心血考察和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写成的科学巨著。

马克思原计划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总标题,分六册写作:《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和《世界市场》(注: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7页。

)。

1859年6月,《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出版后,他又决定改变他的写作计划,着手写作《资本论》三卷本。

1867年9月14日,由马克思撰写并亲自校订的《资本论》第一卷出版。

1883年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遗稿进行了整理,先后于1885年和1894年出版了《资本论》第二卷、第三卷。

恩格斯逝世后,有关剩余价值学说的其他遗稿,由考茨基以《剩余价值理论》为书名编辑出版,但他对马克思的手稿作了许多删改和变动。

1954-1961年,苏共中央编译局按马克思的手稿次序和内容重新编辑出版了《剩余价值理论》。

《资本论》把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在一起,是一部系统的、逻辑严密的经济学著作。

它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分,论证了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肯定了它的历史地位,揭示了它内部不可克服的矛盾,及其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客观规律。

它不仅是一部经济学巨著,而且是一部哲学巨著、一部科学社会主义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工人阶级的圣经”(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6页。

)。

《资本论》问世后,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的必读书。

中国共产党人历来注重对《资本论》的学习和研究。

2.1949年至今,我国理论界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讨论大约有五次:第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问题的讨论。

简述劳动价值论的内容

简述劳动价值论的内容

简述劳动价值论的内容劳动价值论是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由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开创,并由马克思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与发展。

这一理论对于理解经济运行、财富创造以及社会分配等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要理解劳动价值论,首先得明白什么是价值。

在劳动价值论的框架下,价值被定义为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这意味着商品的价值并非取决于其使用价值或外在的表象,而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所决定。

比如说,一件衣服和一袋大米,它们的使用价值完全不同,一个用于遮体保暖,一个用于充饥。

但如果从价值的角度来看,它们的价值大小取决于生产它们所投入的劳动。

如果制作一件衣服所耗费的平均劳动时间比生产一袋大米要多,那么衣服的价值就相对较高。

劳动价值论强调,劳动是价值的源泉。

只有人类的劳动才能创造价值。

这里的劳动不仅仅是指体力劳动,还包括脑力劳动。

比如设计师设计服装的创意、工程师研发新设备的构思,这些脑力劳动同样是创造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如何衡量劳动量呢?在商品经济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为了衡量劳动量的重要尺度。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举个例子,如果生产一部手机,在当前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条件下,社会平均需要 10 个小时,那么这 10 个小时就是生产这部手机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如果某个企业能够通过技术创新或管理优化,在 8 个小时内生产出同样质量的手机,那么这个企业就能够在竞争中获得更多的优势。

劳动价值论还揭示了商品价值和价格之间的关系。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但价格会受到供求关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当市场上对某种商品的需求大于供给时,价格可能会高于价值;反之,当供给大于需求时,价格可能会低于价值。

然而,从长期来看,价格会趋向于价值。

进一步来看,劳动价值论对于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有着深刻的启示。

劳动价值论的五个基本内容

劳动价值论的五个基本内容

劳动价值论的五个基本内容劳动价值论是受18世纪德国发展起来的微观经济学的影响,19世纪的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和爱德华桑代克(David Ricardo)提出的一个经济学理论,关于劳动在形成物价中所发挥的作用。

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是用来制造物品的唯一有价值的因素,价格和价值是由劳动决定的。

它改变了以货币流动解释价值的传统理论,把价值的形成归结为劳动的形成。

劳动价值论有五个基本内容:1. 价值的本质:价值是由劳动来决定的。

劳动是成本费用,物品价格的根本价值是由劳动来决定的。

这里所讨论的劳动不一定要求物质上的形式,可以是物质劳动或精神劳动,也可以是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相结合的劳动。

2.异报酬:价值不仅仅是由劳动来决定的,还有其他外部因素的影响,比如投资规模,因此会出现不同的劳动者报酬不同的情况,即差异报酬的存在。

3. 价值的浮动:劳动价值论认为,价值依劳动而定,随劳动变化而变化,因此价值也具有浮动特性。

4. 估价模型:从劳动价值论中,可以得出一个特定的估价模型,也就是劳动价值模型,根据不同的工作所花费的时间和劳动的质量,可以把价值计算出来。

5. 价格的发展: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的价值会随着劳动的增多而减少,也就是说,劳动的价值会随着市场的发展而不断减少,从而导致货物的价格也不断下降。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劳动价值论提出的五个基本内容是:价值的本质是由劳动来决定,劳动者报酬会有所差异,价值具有浮动特性,可以得出劳动价值模型来估计价格,价格随劳动的增多而减少。

据此,要理解价值的形成,必须从劳动价值论的观点做起,从它所提出的五个基本内容出发,才能正确地把握价值的形成机制,并正确地解决价值形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例如,在形成价格时,必须注意结合劳动价值论的五个基本内容,充分考虑劳动者报酬的差异,价值的浮动等因素,正确认识和分析市场所处的价值状态,从而更好地把握价格的形成机制,通过合理的物价来促进社会的公平和公正。

马工程西方经济学纲要

马工程西方经济学纲要

引言概述:本文将对马工程西方经济学纲要(二)进行详细探讨。

西方经济学是指产生在西方社会的各种经济思想和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作为一种重要的西方经济学流派,在发展中融入了西方经济学的一些观点和方法,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入手,分别为价值理论、市场经济、政府干预、分配公平和经济增长,对马工程西方经济学纲要进行详细阐述。

正文内容:一、价值理论:1.劳动价值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强调劳动是价值的源泉,详细阐述了劳动价值与商品交换的关系。

2.价格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价格形成的分析基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和利润率下降趋势等重要观点。

二、市场经济:1.自由市场经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自由市场经济进行了批判,认为市场经济存在剥削与不平等的问题。

2.市场失灵: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强调市场存在失灵的可能性,详细阐述了市场外部性、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三、政府干预:1.政府角色: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政府在经济中应起到积极的调节和干预的作用,避免市场失灵和不公平现象的发生。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提出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概念和理论,强调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和干预。

四、分配公平:1.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通过剩余价值理论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问题,强调劳动者的权益保护和分配公平的重要性。

2.社会主义公有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提倡社会主义公有制,认为通过公有制可以实现资源的公平分配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五、经济增长:1.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增长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提出了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并强调经济增长应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

2.可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注经济增长对环境的影响,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强调经济发展应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结论:马工程西方经济学纲要(二)在价值理论、市场经济、政府干预、分配公平和经济增长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独特的理论观点。

通过对这些观点的深入研究和批判性思考,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独特价值。

西方经济学中的劳动经济学理论

西方经济学中的劳动经济学理论

西方经济学中的劳动经济学理论西方经济学的发展深受不同学派与理论的影响,其中劳动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对于理解和研究劳动市场的运作机制以及劳动力的效率与生产力的增长等问题起到了关键作用。

本文将就西方经济学中的劳动经济学理论进行探讨。

一、劳动经济学的起源与发展劳动经济学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Adam Smith)等18世纪的古典经济学家。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提出了著名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是商品价值的源泉,劳动时间决定了商品的价值。

此外,他还注意到劳动分工对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性,强调了劳动力的专业化和分工。

20世纪以来,劳动经济学逐渐发展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形成了几个主流的理论框架,如新古典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和人力资本理论等。

二、新古典劳动经济学新古典劳动经济学是20世纪以来劳动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框架之一。

它基于边际效用理论和供需理论,主要关注个体在劳动市场的决策行为,以及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形成。

在新古典劳动经济学的框架下,个体在劳动市场的决策是以效用最大化为目标。

个体在享受消费和闲暇之间作出权衡,通过选择工作时间和工资水平来实现自己的最大化效用。

同时,劳动力的供求关系受到工资水平、就业机会和技能要求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劳动市场的均衡状态。

三、制度经济学对劳动经济学的拓展制度经济学强调了制度对劳动市场的影响。

在劳动经济学的研究中,制度经济学对于理解劳动力市场的非理性行为、不完全竞争和不对称信息等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

制度经济学认为,在劳动市场中,个体的决策行为不仅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还受到社会、法律、政府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通过分析劳动市场的制度环境和规则,可以更好地探讨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和改革路径。

四、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劳动经济学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个体的教育和技能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该理论强调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投资对个体收入和就业机会的影响。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通过投资个体的教育和技能培训,可以提高其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和生产力,进而增加收入水平和就业机会。

西方经济学中的价值理论研究

西方经济学中的价值理论研究

西方经济学中的价值理论研究在西方经济学领域中,价值理论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经济学家们通过分析和研究价值的产生、交换和分配等过程,试图解释商品在市场上的价格形成机制,并对经济体系的运行进行理论建模。

本文将探讨西方经济学中的价值理论研究,并解析其中的几个重要观点和理论框架。

一、劳动价值论1.1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是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创立者之一。

他认为,商品的价值由生产该商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决定。

这意味着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力的使用量和时间来决定的,并且价值是通过劳动力的交换来实现的。

1.2 劳动价值论的批评然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尤其是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如杰文斯和门格尔等人,认为劳动并不是决定商品价值的唯一因素。

除了劳动时间外,市场需求、稀缺性、个人感知等因素也会影响商品的价值。

二、边际效用理论2.1 杰文斯的边际效用理论杰文斯是边际效用理论的主要创立者之一。

他认为,商品的价值是根据消费者对最后一单位商品的边际效用来决定的。

换句话说,价值取决于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程度和满足程度。

2.2 边际效用理论的发展边际效用理论随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其他经济学家,如巴斯托、帕累托等,提出了边际效用递减和边际效用曲线等概念,进一步解释了个体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变化。

三、主观价值理论3.1 门格尔的主观价值理论门格尔是主观价值理论的主要创立者之一。

他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消费者主观评估所决定的。

根据主观价值理论,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程度和满足程度是决定商品价值的主要因素。

3.2 主观价值理论的发展主观价值理论在后续的研究中得到了更多的扩展和细化。

其他经济学家,如卢森堡、邓宁等,提出了边际效用边际成本平衡和心理价值等概念,进一步推进了主观价值理论的研究。

四、比较优势理论4.1 里卡多的比较优势理论里卡多是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创立者之一。

他认为,商品的价值不仅受到生产所需的劳动时间影响,还受到不同国家和地区资源分布的差异影响。

劳动价值论资料

劳动价值论资料

马克思把价值定义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即由抽象性的劳动所凝结。

劳动价值论把价值定义为一种人类劳动,因此在劳动价值论的价值定义范围内“不能说劳动能创造价值”,《资本论》也没有“劳动创造价值”的语句,只提到具体的人或者劳动者能创造价值。

商品交换中的交换是一种劳动(价值)而不是交换的不可度量的效用,这一思想最初由英国经济学家配第提出。

配第认为,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同时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但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也对劳动价值论做出了巨大贡献。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创立并完成的,包括以下内容:(1)商品具有二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具有不可比较性。

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构成商品交换的基础。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等范畴,是马克思用来说明商品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概念,深刻地揭示了商品的本质。

以商品作为分析起点关于以商品作为分析起点的原因,马克思这样写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

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

”《资本论》的逻辑固然要以资本作为中心范畴,但决不能把资本作为逻辑起点。

因为资本本身就需要论证和说明。

“资本,如果没有雇用劳动、价值、货币、价格等等,它就什莫也不是。

”资本就会成为不可理解的具体。

因此,要揭示资本这个具体丰富的许多规定的全部内容,科学的方法就是按照商品—货币—资本这样的上升路线,从资本主义财富的元素形式商品出发,才能在后面的上升过程中把构成资本总体的各个环节和内部结构复制出来。

使用价值及其特点关于使用价值,马克思是先从有用物的质和量的角度来讲的。

他这样写道:“每一种有用物,如铁、纸等等,都可以从质和量两个角度来考察。

劳动价值论(本站推荐)

劳动价值论(本站推荐)

劳动价值论(本站推荐)第一篇:劳动价值论(本站推荐)“劳动价值论”新认识马克思把价值定义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即由抽象性的劳动所凝结。

人类劳动本身是一种价值,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但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是:商品具有二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及其相关关系、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及其作用;知识价值论的观点,只是同物质产品一样即使人类的劳动成果,又是价值载体,价值的增长可以通过知识来实现。

劳动价值论产生于150年前的以体力劳动为主的社会时代,人们大部分利用体力劳动创造应有的价值。

随着时代发展,无论是跨时代的几次革命都证明了知识创造价值的真谛。

很多人确实认为,劳动创造价值的“劳动”指的只是体力劳动,更何况产生于那样的时代。

然而事实上,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清楚地论述到:“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体力和智力的总和”,也就是说,无论是生产何种商品,都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生产的,只不过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所占的比例不同罢了。

虽然我们身处经济时代,知识产品的生产越来越成为制约物质生产的条件,知识生产者的劳动与知识理应受到重视。

但即使是这样,我们并不能用“知识价值论”完全取代“劳动价值论”。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已经表明,劳动包括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即知识自然属于抽象劳动,它也是作为过去劳动的产品,因劳动的作用,通过交换实现自身的价值。

所以知识依然是通过劳动来衡量,“知识价值论”也就不能脱离“劳动价值论”单独存在。

最后,从最初的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源泉来讲。

虽然知识和技术成为当今时代的首要生产力。

但价值的增长源泉仍是劳动。

知识不创造价值,因为它本身的价值也必须通过生产者的具体劳动来实现,进而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仅仅成为商品价值的一个构成成分。

所以,归根结底,价值还是劳动所创造,“知识价值论”不能取代“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

2007年2月
广东金融学院经济贸易系
5
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而 不是社会生产关系. 但是,作为交换价值物质承担者的商品使用价值,政治经 济学需要从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对立统1中去揭示商 品及其运动规律.
交换价值(54页)表现为1种使用价值同另1种使用价 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这个比例随着时间和地点 的不同而不断改变.
2007年2月
广东金融学院经济贸易系
15
3、价值形式:最终形式是货币(59——68页) (1)货币的起源和发展
货币是随着商品交换过程的发展而发展的. 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 式——1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
( 2)货币的本质 (74页)
货币是固定地充当1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当某种商品(主要是金和银)固定地起1般等价物作用时,这种 商品就成了货币商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
效用价值论(使用价值论):即价值实体是效用,效用 和边际效用决定商品的价值.以门格尔、庞巴维克等 奥国学派为代表.
供求价值论(均衡价格论):即价值实体是供求,供给 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交汇点就是价值所在.以马歇尔为 代表.
2007年2月
广东金融学院经济贸易系
3
二、劳动价值论的内容
1、价值的质:价值的含义(55页)
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1般人类劳动就是价值.价 值是商品的本质的、社会属性. 人类劳动:是抽象劳动而不是具体劳动;是凝结的 劳动而不是流动和潜在的劳动;是简单劳动而不是复 杂劳动;是社会劳动而不是个别劳动. 这里最重要的是马克思发现的劳动二重性理论.
2007年2月

广东金融学院经济贸易系
4
(1)商品的两因素(56页)

劳动价值论主要内容

劳动价值论主要内容

第02讲劳动价值论主要内容二、劳动价值论主要内容(一)商品的两因素原理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要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1. 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指物品和服务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和服务的有用性。

任何商品,首先必须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即具有某种使用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由它的自然属性决定的。

商品的自然属性不同,它的使用价值也会不同,同一种商品还可以兼有各种自然属性,具有多种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

商品通过交换让渡给他人使用进入消费环节,因此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2.交换价值和价值商品能够通过买卖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属性,是商品的交换价值。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关系。

交换价值是相对的,不同的交换对象有不同的交换价值,并且会因时因地而发生变化。

两种使用价值完全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按照一定的比例交换,说明存在着一种可以相互比较的共同属性。

事实上,任何商品在被生产出来的时候,都耗费了人类劳动,这种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一切商品之所以能够交换,就是因为商品里面各自凝结了等量的人类劳动,或者说具有等量的价值。

商品的价值通过交换得到体现。

所以,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而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

没有价值的东西,也就没有交换价值。

商品按价值交换,从本质上看,是生产者之间的劳动交换。

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

请务必加yingzipu666更新有保障!纸质教材+练习册+精准押题加!3.交换价值、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

一方面,二者是统一的,是互相依存、互为条件的。

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另一方面,二者又是对立的,是相互排斥、互相矛盾的。

生产者生产是为了取得价值,而购买者则是为了取得使用价值。

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

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
正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劳动价值论对未来个人发展 的影响:提高个人劳动素质
和技能促进个人全面发展
感谢观看
汇报人:
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历程
古典经济学 时期:亚 当·斯密、大 卫·李嘉图等 经济学家提 出了劳动价 值论的基本 思想
19世纪中叶: 卡尔·马克思 在《资本论》 中系统阐述 了劳动价值 论提出了剩 余价值理论
20世纪初: 苏联等社会 主义国家将 劳动价值论 作为经济理 论的基础
20世纪中叶: 西方经济学 界对劳动价 值论进行了 批判和修正 提出了边际 效用价值论 等替代理论
公平。
推动经济发展: 劳动价值论强 调劳动的重要 性鼓励人们积 极参与劳动推 动经济发展。
提高人民生活 水平:劳动价 值论认为劳动 是创造价值的 唯一源泉这有 助于提高人民
生活水平。
对个人价值的认识
劳动是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途 径
劳动可以提升个人素质和能力
劳动可以促进个人成长和发展
劳动可以增强个人自信心和成 就感
01
劳动价值论的未来发展
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技术进步:人工智 能、机器人等技术 的发展对传统劳动 价值的冲击
收入分配:劳动收 入与资本收入之间 的不平衡问题
劳动力市场:全球 化、人口老龄化等 对劳动力市场的影 响
社会观念:对劳动 价值的认识和尊重 程度有待提高
未来发展方向与趋势
劳动价值论在 现代经济中的
制定绩效考核: 根据员工的劳动 价值来制定绩效 考核标准
优化人力资源配 置:根据员工的 劳动价值来优化 人力资源配置
提高员工满意度 :根据员工的劳 动价值来提高员 工满意度和忠诚 度
在个人职业发展中的应用
提升个人价值:通过劳动创造价值提高个人竞争力 职业规划:根据劳动价值论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 职业选择:根据劳动价值论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职业发展:根据劳动价值论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和素质

评西方经济学界关于劳动价值论的争论

评西方经济学界关于劳动价值论的争论
e f r r h s t e r c o d n o t e lg c o a x s diia o wa d t l h o y a c r i g t h o i fM r it D t ] e
Ke r s y wo d :Woknte a e h r; h e v cns Ma i lilm o y r l e y T e 吼ea ri; r sp ic nm i hvv to w n c x totae
杨 玉 生
YANG Yu—s e g hn
( 宁太学 , 宁 沈阳 10 3 ) 辽 辽 1 06 ( i nn .'ri ,S ey. i nn hn 10 6 La igU i s' hnogLa i o , c ,  ̄ e n o gC ia 1 03 )
[ 摘 要 】评连西方经济学界关于马克恩劳动价值论的争论, 并对这个争论在我国的影响作一阐述。发展马克思的劳
Ab ta t i “ t;【 自。 n Mlte i u 。 t u t o ht e d叫 ccs f 删 s r c:Tf Ⅸ ic s 耵 ad s h s t fh v eh r a t u 。 il o Ⅵ dp e e e yt h e n re
a d ma ∞ n k
t ev l e t e  ̄ o a i l tca e c ̄r ts i r au h r W o h au h a fc p t i lm cx n e n wo k v le t m y as e o  ̄ n s㈣ c i y’ d v lp e t e eo m n o l ny
w rsbu . r, o t ax ka M
e pansteif n ei tc u yo hsdsu ea dtl Dw'ipn axs er fwok i h au a ts e t u ̄lfo x li h l n ue c not o mr fti ip t n el r s eo igM r itt oyo r nt v lecn’ ek h O t r m h e e

知识点详解马政经第一章劳动价值论

知识点详解马政经第一章劳动价值论

第一章劳动价值论第一节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与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一、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人类社会形态是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及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区别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是社会经济制度。

社会经济制度是指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社会经济制度不同,社会形态就不同。

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表现为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改变自身的性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

二、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1、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关系一定社会的性质取决于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性质。

在生产关系中,最重要的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资料所有有的性质即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相结合的社会方式。

这种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总和就是一个社会的经济制度,它构成了该社会的经济基础。

所以,经济制度反映着生产关系的性质。

经济体制是一定经济制度所采取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管理体系,属于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反映着社会经济采取的资源配置方式,不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制度性质的规定。

正因为如此,相同的经济体制可以存在于不同的经济制度中,相同的社会经济制度也可以通过不同的经济体制模式来实现。

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的基础。

经济体制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既然存在于一定的经济制度中,就必然以该社会的经济制度为基础,并受其制约和影响。

一定社会的经济制度决定着与此相联系的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质和主要适应的资源配置方式反映出来,并贯穿于整个经济运行过程,通过经济运行过程的不断往复,便该社会的经济制度得以巩固、发展和完善。

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无论选择何种资源配置方式,都不能背离它的制度规定的要求。

一定的经济制度可以采取的经济体制是多样的,这是因为经济体制的选择既受经济制度的制约,同时也受诸如生产力发展水平、历史文化传统和国情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一定的经济制度建立以后,选择不同的经济体制,对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世界各国的历史沿革和现实的生产力状况不同,所选择的具体经济体制也会不同。

西方经济学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西方经济学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西方 经济学 包括 微观 经济学 和 宏观 经 济学 。微 观 经 济学 : 研
】●_ ( ) I 】. - ( 】●_ ( 】 】●_ ( 】● _ ( 】●_ ( : 】’ _ (
化 系统将 财务 系统 、 供 应链 系统和 管理 决策 系统结 合 在一 起
的 财 务 管 理 机 制 。根 据 调 查 显 示 , 我 国 目前 大 部 分 企 业 在 财
关 于西 方 经 济 学 中 马克 思 劳动 价值 论 , 随着 时代 的 发 展, 不少学 者 有 了 自己独 特 的 见 解 , 质疑与分歧越来 越多。 马克思 关 于价值 是 商 品 中包 含 的一般 劳动 或 社 会 必 要 劳 动 时 间与如何 看待 商 品的价值 它 是 由什 么所 决定 的等 等 问题 。
[ J ] . 电脑 知识 与技 术 : 学术 交流 , 2 0 1 6 , ( 2 )1 5 8 ~1 5 , 9 .
作者 简 介 : 王莉, 供 职 于 山 东 省 乳 山 市财 政 局 。
8 8 全 国商 情
会 计 审计
民收入 决定理 论 为 中心 理论 ; 以 总量 分 析 为 方 法 , 其 基 本 假 定 为市 场失灵 、 政 府有效 。
济 的整体 运行 中充分 利用 经济 资源 的科学 。以 国民经济 整体
的运 行为 对象 ; 以资 源 的充 分 利 用 为 解 决 的 主要 问题 ; 以 国
: ,卜 ( 】卜 ( 】 卜 ( 】卜 ( ) I 】 ( 】● - ( ) _ ●【】 H 】 】 H 】
增 加 其 的 高 效 性 。 例 如 设 立 微 机 操 作 和 系 统 维 护 等 相 互 制
约 的监 督 职位 来 实 行监 督 管 理 。在 目前 信 息 化 的社 会 里 , 企 业对 会 计 电算 化 的运 用 中也 可 以引 入 审计 软 件 的作 用 , 例 如 使用 审计 软 件 对 财务 数 据 进 行 调 整 和审 计 , 利 用 审 计 软 件 随机 检查 可 以 确保 审 计 内容 的真 实 , 避 免 发 生 账 外 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以商品作为其理论分析的逻辑起点。

在第一卷第一章,马克思集中分析了商品的二重性(使用价值和价值)和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认为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重性,劳动是价值的实体,是创造价值的惟一源泉,从而创立了劳动价值论。

在此后各卷、各篇、各章中,马克思以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整个过程的分析,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以及由于这一基本矛盾的发展,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客观规律。

7.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的,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包括诸多范畴,例如:商品的二重性、劳动的二重性、价值的本质、价值实体、价值量、价值载体、价值形式、价值构成、价值转形、价
值规律、国际价值等。

如果只把其中的一两个方面视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将陷入片面性。

深化和发展劳动价值论,必须全面理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这是基础。

8.马克思的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剩余价值理论,是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揭示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规律的学说。

按照恩格斯的说法,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的两大发现(注: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40页。

);按照列宁的说法,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石(注:参见《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版)第312页。

)。

由于这两个伟大发现,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9.我们今天讨论劳动价值论的目的是什么?是强调劳动、劳动者,还是强调资本等其他生产要素的地位和作用?对于后者,当然要重视,这是毫无疑问的。

没有生产资料,任何财富、使用价值也生产不出来。

但是,首先应当突出的是劳动、劳动者!“劳动是生产的真正灵魂。

”(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00页。

)尊重劳动、劳动者,根本目的在于解放劳动、劳动者,在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也就是说,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第一位的是不断解放劳动、劳动者;发展生产力,第一位的是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劳动效率。

中国的现代化过程,就是劳动积累的过程,就是劳动、劳动者解放的过程,
就是劳动者素质和劳动效率不断提高的过程。

10.自马克思《资本论》发表一百多年来,世界经济领域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

主要是三大变化,即科学技术的进步、资本主义的新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出现。

这三大变化,又使劳动形态和商品形式、财富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资本、科技等生产要素与财富和价值创造的关系,以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科技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等问题,均被尖锐地提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面前,都要求我们在深入研究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做出科学的回答。

一百多年来的实践证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是科学的!是我们必须坚持的!科学是不能丢的,规律是不能违背的。

今天,密切结合当代中国的实践,重读马克思的《资本论》,深入研究新形势下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问题,是十分必要和有重大意义的。

四、劳动和劳动力问题
11.今天研究经济问题,有两个基本出发点:劳动和商品。

劳动是一个过程。

劳动者是劳动过程的主体。

劳动的结果用于交
换,就成为商品。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成果,是客体。

这两者是经济问题研究的两个角度和两个出发点。

劳动是人区别于一般动物的本质特征,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

在一定意义上说,人类历史就是劳动在一定社会形式中不断展开的历史。

劳动创造了人,劳动促使人类自身的发展;劳动创造了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劳动创造了社会财富和人类文明;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并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一句话,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世界,创造了人类社会。

人类历史,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看作是一部人类劳动史。

12.人的劳动是具有社会性的。

人类劳动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形态中进行的,是不断发展的。

对于劳动,应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察:
从劳动分工和社会技术形态来看,人类经历了采集和渔猎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后工业经济(有人称为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服务经济等,还需要研究)。

从经济运行的基本形式(或简称经济形式)来看,人类经历了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将来还会出现后商品经济(过去称之为产品经济,也需要研究)。

从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和劳动成果的分配关系)来看,人类经历了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

与此相适应,人类劳动也经历了原始共同劳动、奴隶强制劳动、封建依附劳动、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劳动。

对于不同社会基本制度、不同经济运行形式、不同劳动分工和社会技术形态下的劳动,应做具体分析。

13.创造性是劳动的本质特性。

“劳动是积极的、创造性的活动。

”(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16页。

)劳动者的创造能力,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

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产品,都是人类劳动运用自然资源创造出来的。

“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劳动创造性不断提高的集中体现。

人类劳动所独有的创造性,正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源泉。

生产力是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科学技术既渗透到生产资料中,也体现在劳动者身上。

劳动者的科学技术素质,是劳动能力的基本要素。

劳动能力的提高,劳动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劳动者的科学技术素质。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马克思对科学技术的高度评价(注:参见《经济学手稿》
(1861-186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

),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注:参见《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74-275页。

),以及江泽民同志关于“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