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逻辑和科学内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逻辑和科学内涵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包括两个有机联系的组成部分。其一,是指劳动价值论一般,体现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商品和货比三章内容。这部分内容本身也是以劳动价值论一般为中心展开的,具有其相对独立的意义。因此,有人认为这部分内容(甚至仅指其中的第一章)就是劳动价值论。具体来说,第一章分析了价值实体,价值量,价值形式,价值的本质;第二章,第三章,货比作为价值形式来分析,阐述了其逻辑奇缘,本质和职能。其二,是指劳动价值论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运用和展开,体现在第一篇以后的诸如剩余价值理论,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等相关内容。

这两部分内容是理论一般与具体运用的关系,纯粹形式与特殊形式的关系,而这互相融合,不可分割。其中,第一部分内容作为“灵魂”的纯粹形式寓于第二部分的各具体内容的特殊形式之中。那种只见对立不见同意,主观地将两部分内容直接,甚至对立起来,进行互相否定是无视其作为有机整体的形而上的做法。也只是存在于毫无内容和意义的抽象思维上。萨缪尔森等人所说的“逻辑矛盾”,并不是马克思理论逻辑上不一贯的表现,相反,马克思在纯粹的形态上科学把握劳动价值论一般厚,就由抽象上升到具体,对抽象形态的理论做进一步的发挥与应用,从而更接近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认识不到这一点,就是对马克思的科学抽象法的不理解和对劳动价值论内容的无知。

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的“实际方法”是“辩证方法”,认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难哦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开宗明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财富,变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

马克思从“商品的二重性”出发,揭示出创造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价值的实体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是物化在商品中的社会劳动的表现,而价值量又是由劳动时间所决定的。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逻辑体系被肖荒殿概括为两个前提(A和B和一个结论C):A、商品规定为用来交换,且具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B、价值定义为一切商品的共同属性或共同尺度;C、抽象人类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该文着重分析了这一体系的严密逻辑连续性,主要结论是:从前提A和B出发必然导出结论C,对两个前提的任何背离往往会陷入非劳动价值论。简明地说,两个前提是结论的充分必要条件。

在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发展过程的考察中,马克思成果的揭示了货比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这位接下来揭示资本剥削的本质做了很好的理论铺垫。在接下来讨论的价值实现问题中,马克思又分析了商品拜物教的实质,揭示了价值的本质是掩盖在物与物关系下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在《资本论》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