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明清戏曲中的少数民族语(三)

合集下载

2.宋元明清--基本常识(2)

2.宋元明清--基本常识(2)

复习资料宋元文学史一、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1、柳开宋代古文运动的先驱。

2、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

北宋第一位专力写词的作家。

3、范仲淹,将边塞题材带入词的领域,开宋代豪放词之先声,在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4、欧阳修,字永叔,号“六一居士”。

宋代文学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宋代诗文革新运动领袖人物。

5、晏殊与其子晏几道并称“二晏”。

6、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多才多艺的艺术大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辛弃疾并称“苏辛”。

7、“三苏”,指苏洵、苏轼、苏辙。

8、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

“唐宋八大家”之一,世称“王荆公”。

9、黄庭坚,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

“苏门四学士”之一,江西诗派创始人。

10、秦观,字少游,号淮海居士。

“苏门四学士”之一,与黄庭坚并称“秦七黄九”。

11、吕本中,是后期江西诗派最重要的诗论家。

12、周邦彦,号清真居士。

精通音律,号称“大晟词人”,北宋词集大成者,开南宋风雅派先河。

13、李清照,号易安。

南北宋之交重要女词人,其“词论”确立了词体独立的文学地位。

14、张元干南宋词人,开南宋爱国词派先河,与张孝祥一道成为辛派词人的先驱。

15、陈与义,为江西诗派第二代代表作家,诗风倾向杜甫,感愤沉痛。

16、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

“中兴四大诗人”之一,其诗“师法自然”,自成一家,被称为“诚斋体”。

17、范成大,号石湖居士。

“中兴四大诗人”之一,南宋著名田园诗人。

18、陆游,字务观,号放翁。

南宋伟大爱国诗人,“中兴四大诗人”之一。

19、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

南宋最伟大的爱国词人,是宋词创作中存词最多的词人。

20、辛派词人,代表主要由陈亮、刘过、刘辰翁、刘克庄。

21、姜夔,号白石道人。

是南宋骚雅词派代表人物对清代浙西词派有很大影响。

23、文天祥,南宋末年爱国诗人,代表作《过零丁洋》。

24、元好问,号遗山山人,世称元遗山。

金代最著名的文学家。

25、关汉卿,元代剧坛最杰出代表之一,元杂剧奠基人。

明清西北地区宝卷方言词例释

明清西北地区宝卷方言词例释

明清西北地区宝卷方言词例释
明清时期,西北地区出现了宝卷方言,也被称为“边防官话”或“镇守官话”,主要在陕西、甘肃、宁夏等地使用。

这种方言在维吾尔族、回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并被传承至今。

以下是一些宝卷方言的词汇及释义:
1. 麻烦(音:ma-fan):指事情麻烦、麻烦的人或事。

2. 扯淡(音:che-dan):指胡扯、说废话等。

3. 舅嫂(音:jiu-sao):指姑父的妻子。

5. 包子(音:bao-zi):指用面粉包裹馅料制成的食物。

7. 腻人(音:ni-ren):指粘着人、黏人或烦人的人。

9. 大寒(音:da-han):指农历二十三、二十四日,气温最低的日子。

10. 讲究(音:jiang-jiu):指注重、讲求或追求。

11. 奉陪(音:feng-pei):指陪同、陪伴或陪客。

12. 苦力(音:ku-li):指从事辛苦体力劳动的人。

13. 披肝露胆(音:pi-gan-lu-dan):指真诚、坦率、毫无保留的表达自己的心意。

14. 懒婆娘(音:lan-po-niang):指懒惰的女人。

15. 乡巴佬(音:xiang-ba-lao):指农村地区居民或者粗鄙、土气的人。

明清戏曲音乐、歌舞音乐

明清戏曲音乐、歌舞音乐
两大体系:豫东调和豫西调。
传统剧目有:《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秦香莲》《拷红》《打金枝》《三哭殿》等;
新剧目的优秀代表作有:《阴阳沟》《李双双》等。
豫剧的唱腔为板式变化体。分为【慢板】4/4拍、【流水板】2/4拍或1/4拍、【二八板】2/4拍、【飞板】无板无眼,节奏自由。
(十一)粤剧
广东省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广东、广西以及港澳等粤语地区。最早见于徐珂的《清书钞》。
明清戏曲音乐
主要内容
(一)传奇
承袭宋元南戏传统,又称明清传奇。
梁伯龙《浣纱记》、汤显祖《牡丹记》、洪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等。
(二)六大声腔
明“四大声腔”:海盐腔(浙江)、余姚腔(浙江)、戈阳腔(江西)、昆山腔(江苏)。
海盐腔:最早出现,无曲谱传世;戈阳腔:流传最广,江西、安徽、福建、云南、贵州,粗狂豪放,一人唱众人和,伴奏只用打击乐器;余姚腔:形成于元末明初,明中遍及南北;昆山腔:也成昆腔、昆曲,明代戏曲声腔中成就极高、影响极广的一种。魏良辅等人将昆山土戏改为“水磨腔”,用新昆山腔演出了剧本《浣纱记》后才广为传播。汤显祖《牡丹亭》、洪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
清末两大腔系:歌舞类型腔系和说唱类型腔系。
(三)花部乱弹
清代中叶对当时兴起的各种地方戏曲的泛称。
(四)梆子腔
又名秦腔。用枣木梆子伴奏,北方民间曲调基础上形成的多个剧种的总称,源于明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歌、说唱。是戏曲音乐板腔体的首创剧种,创立了我国戏曲音乐中板式变化的结构方法。
(五)皮黄腔
由“西皮腔”和“二黄腔”结合而成。西皮起源于秦腔,经湖北襄阳及武汉一带的当地民间曲调结合演变而成;二黄产生于江西、安徽一带,是在戈阳腔的传统影响下逐渐形成的。在明清戏曲史上,皮黄腔影响极大。1790年乾隆八十寿辰,诏令“四大徽班”进京贺寿,皮黄腔风靡京城,为京剧的产生奠定了一定基础。(京剧真正的诞生和创始时期是同治和光绪时代,湖北楚班进京,促成了徽汉合流,才开始形成具有全国意义的新பைடு நூலகம்种——京剧。京剧得名,是民国以后的事,因上海梨园全部为京班所掌握,于是正式称“京皮黄”为“京戏”。)

明清西北地区宝卷方言词例释

明清西北地区宝卷方言词例释

明清西北地区宝卷方言词例释明清时期,西北地区包括现今的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

这一地区是中国的内陆地区,地势高大、气候干燥,民风淳朴,人口众多,具有独特的文化特色和方言特点。

下面是一些明清时期西北地区宝卷方言的词语例释。

1. 汝族(rǔ zú):指土著民族,即现今的回族。

2. 乌瓦(wū wǎ):指仓库、储物之所。

3. 纳苏比(nà sū bǐ):指宴请宾客时的礼仪。

4. 天山(tiān shān):指北方边境的山脉,也是中国著名的山脉之一。

5. 阿瞎(ā xiā):指活动灵活、行动敏捷的人。

6. 雀掰(què bāi):指小巧玲珑、秀丽的地方。

7. 喇啦(lǎ lā):指物品多且琐碎的地方。

8. 民太祖(mín tài zǔ):指明朝开国皇帝朱棣。

9. 在那(zài nà):指地理位置较远的地方。

10. 定青(dìng qīng):指高原地区的城市,青海省的青陇州。

11. 义和团(yì hé tuán):指中国19世纪末民间抗外运动组织。

12. 鱼家庄(yú jiāzhuāng):指靠近河边或湖泊的居住区。

13. 色丢丢(sè diū diū):指彩色斑驳、多样化的事物。

14. 花家胡(huā jiā hú):指擅长花木栽培和修剪的技艺。

15. 纳顶(nà dǐng):指将障碍物顶移开,以方便行走。

16. 昏厥(hūn jué):指因气血不畅而昏倒。

17. 玄奘(xuán zàng):指唐代高僧玄奘,他曾经西行取经。

18. 老套子(lǎo tào zi):指过时、陈旧的观念和行为方式。

19. 警灯(jǐng dēng):指警报或警告的信号灯。

20. 赤白(chì bái):指红白二色相间。

《元曲选》中的蒙式汉语

《元曲选》中的蒙式汉语

《元曲选》中的蒙式汉语元朝时蒙古族的统治对中华文化产生影响是毋庸置疑的,那么在元杂剧方面的影响具体表现如何?本文以《元曲选》为研究文本,对其中元朝首次出现的字词进行分析,并对其成因进行分类归纳,以期从中看出文化交融的强大魅力。

标签:元曲选蒙式汉语一、语法类型的蒙式汉语蒙古族对汉语的影响,从宏观上看表现在语法层面,即句法结构的不同。

其具体的体现为蒙古语的说话是“主+宾+谓”的结构,并非我们通常的“主+谓+宾”。

所以受蒙古语影响,《元曲选》中的语音中也出现很多“主+宾+谓”结构的句子。

如:不免分付侍女们,安排酒果,亲自出洞迎接去咱。

《误入桃源》第二汉语的语法应为“亲自出动去迎接”,受蒙古语影响,文本中为“迎接去”。

如果没有意识到蒙式汉语的这一特点,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逐字翻译所导致的语句不通,从而影响对文本的理解及深入的研究。

二、词汇类型的蒙式汉语蒙古族对汉语的影响,还直接表现在蒙古词语的影响,即在剧作中直接出现蒙古语。

这些词往往是研究元杂剧时的难点,没有蒙语的学习很难对含有蒙语词的句子进行正确理解。

笔者将这些词分为以下两类:1.蒙古语音译对于直接由蒙式汉语音译而成的词语这方面的研究中,方龄贵先生的《元明戏曲中的蒙古语》一书中已经做了及其详细的分析,笔者便不在此处班门弄斧,仅罗列几例用以佐证论文观点。

如“哈喇”一词在《元曲选》中共出现了7次,他音译之前对应的蒙语翻译成汉语的意思当为“杀”。

具体文本如下:不如送他去汉朝哈剌,依还的甥舅礼,两国长存。

《汉宫秋》第三折依着我的愚见,只消差人赚将韩信到来,哈喇了就是,打甚么不紧。

《赚蒯通》第一折但那杨景是一个郡马,怎好就是这等自做主张,将他只一刀哈喇了。

《谢金吾》第三折我如今着我大的孩儿费得雄,他也是个好汉,常在教场中和小的们打髀殖耍子,我如今着人叫他来,着他诈传平公的命,将伍员赚将来,拿住哈喇了,俺便是剪草除根,萌芽不发。

《伍员吹箫》第一折除死无大灾,饶便饶,不饶把俺两口儿就哈喇了罢。

《全元曲》杂剧中的蒙古语词

《全元曲》杂剧中的蒙古语词

《全元曲》杂剧中的蒙古语词高中课外元曲必读:全元曲269春风小桃初破蕊。

【双调】落梅风眉间恨,心上苦,口难言把脚尖儿分付。

乌靴上半痕鞋下土,忍轻将袖梢儿挪去。

楼台小,风味佳,动新愁雨初风乍。

知不知对春思念他,倚阑干海棠花下。

新秋夜,微醉时,月明中倚阑独自。

吟成几联肠断诗,说不尽满怀心事。

鸾凤配,莺燕约,感萧娘肯怜才貌。

除琴剑又别无珍共宝。

则一片至诚心要也不要?风流士,年少客,花无名帽檐羞带。

新来颇觉略分外,相思病等闲不害。

乾坤内,山共水,论风流古杭为最。

北高峰离不得三二里,回头看镂金铺翠。

【双调】水仙子赋妇人染红指甲凤华香染水晶寒,碎系珊瑚玉笋间,想别离拄齿应长叹。

污檀脂数点斑,记归期刻损朱阑。

锦瑟弦重按,杨家花未残,为何人血泪偷弹?柔荑春笋蘸丹砂,腻骨凝脂贴绛纱,多应泣血淹罗帕。

洒筼筜赪素甲,抹胭脂误染冰楂。

横象管跳红玉,理筝弦点落花,轻掐碎残霞。

丹枫软玉笋梢扶,猩血春葱指上涂,偷研点易朱砂露。

蘸冰痕书绛符,摘蟾宫丹桂扶疏。

潮醉甲霞生晕,碾秋磦琼素举,夹竹桃香符。

【双调】庆东原闲评论,猛三思,想海神庙错断了乔公事,则合赚他每烧钱裂纸,则合任他每焚香扣齿,不合信他每插状供祠。

人都说桂英痴,则我道王魁是。

【不知宫调】时新乐千里独行关大王,私下三关杨六郎,张飞忒煞强,诸葛军师赛张良。

暗想,这场,张飞莽撞,大闹卧龙冈,大闹卧龙冈。

金妆宝剑藏龙口,玉带红绒皇宣授。

男儿得志秋,旌旗影里骤骅骝。

满斟,玉瓯,笙歌齐奏,喧满凤凰楼,喧满凤凰楼。

人活百岁七十稀,百岁光阴能几日。

光阴积渐催,穿了吃了是便宜。

唱著,舞著,终日沉醉,不饮是呆痴,不饮是呆痴。

迓鼓童童笆篷下,数个神翁年高大。

糍糕著手拿,磁瓯瓦带浑滓。

铺下,板踏,萝卜两把,盐酱蘸梢瓜,盐酱蘸梢瓜。

霎时相见便流恋,俊俏庞儿少曾见。

一朵白玉莲,端端正正在湖边。

细看,可怜,香风拂面,真乃是前缘。

套数【大石调】青杏子元宵明月镜无瑕,三五夜人物喧哗,水晶台榭烧银蜡。

笙歌杳杳,金珠簇簇,灯火家家。

明清民歌中的民俗语汇及其特色研究

明清民歌中的民俗语汇及其特色研究
表示 生 活 富裕 美满 、太 平盛 世 , “ 衣锦 还 乡 ”形容 功 成 名就 、荣 归 故里 , “ 冠 齐楚 ” 多用 于形 容 衣
阔人 衣 冠整 洁 , “ 钵 ”原 指佛 教 中师傅 向徒 弟传 递 袈 裟和 钵 ,现 泛指 思 想 、精 神 、学 术 、技术 的 衣 传 承 和交 流 。俗 语如 “ 汉嫁 汉 ,穿 衣 吃饭 ” “ 鼠帽 子六 月 里戴 ,就 是 好货 也 不 应 时 ” “ 破 嫁 、 貂 、 穿
大量 的服饰 类 民俗 语汇更 凸显 了明清 时期服 饰文化 的显 著特色 。

18 ・ 0
《 文 ・ 部》解 释 : “ ,依也 。上 日衣 ,下 日裳 。 说 衣 衣 ”段 玉裁 注 : “ 韵 为训 。依 也 ,倚也 。衣 迭 者 ,人 所依 以蔽体者 也 。 由此 可见 ,古代 的衣有 上衣 和下 衣 之分 。上 衣 为 “ ” ” 衣 ,下 衣 为 “ ” 以 裳 。 下 列举 的衣着 类 民俗 语汇 专指 上衣 ,如 :锦衣 、蓑 衣 、罗 衣 、麻 衣 、寒 衣 、棉 衣 、青 衣 、绿 纱衬 衣 、


《 明清 民歌 时调 集》 民俗 语 汇分 类研 究
( )服饰 类 民俗 语汇 一
在历 史 发展 的进 程 中 ,中华 民族形 成 了有 别 于其他 民族 的文化 特 色 ,表层 文 化 中包 涵 的服 饰文
化 特色 尤 为 突 出。 《 清 民歌 时调 集 》将 一 幅 幅社会 生 活和 民俗 文化 的 生动 图景 展示 在 我们 面 前 , 明
2o 0 9年 3期
满族 研究
MANZ MI U NORI Y E E T R S ARC H
№320 .0 9

(3)宋元至明清时期——2024年九省联考+2023年四省联考+2021年八省联考历史专项精编

(3)宋元至明清时期——2024年九省联考+2023年四省联考+2021年八省联考历史专项精编

(3)宋元至明清时期1.[2024届·吉林·模拟考试]1125年,宋使许亢宗奉命赴金,途经“契丹东寨”,记录道:“当契丹强盛时,虏获异国人,则迁徙杂处于此……故此地杂诸国风俗。

凡聚会处,诸国人语言不能相通晓,则各为汉语以证,方能辨之。

”这表明( )A.通用语言具有重要作用B.民族交往促进语言融合C.儒家文化占据主导地位D.民族团结推动边疆稳定2.[2024届·河南·模拟考试]1240~1241年,杨惟中在燕京(今北京)建立太极书院,旨在“继学传道”,书院内设置周子(周敦颐)祠,墙壁上镌刻着《太极图》。

同一时期,宋理宗诏令张载、程顺、朱熹等从祀孔庙。

材料反映这一时期( )A.南北正统思想存在差异B.北宋政府力图挽救统治危机C.理学的影响力得到增强D.儒家的正统地位遭到了冲击3.[2024届·广西·模拟考试]宋太宗时规定,各路转运使不准随便上京奏事,遇“非常事,许乘驿入奏”。

神宗时,特准部分转运使“如有要切公事,须合面奏者,即取旨”。

徽宗后期,要求转运使“各条具所部无名之费、不急之务”奏报朝廷。

据此可推断( )A.地方向中央奏事流程规范化B.中央对地方控制力逐渐下降C.转运使的政治地位日益上升D.中央对地方管理方式集权化4.[2024届·贵州·模拟考试]宋真宗时期,王禹偁上疏提到:“臣本鲁人,古籍济上,未及第时,一州止有刺史一人、司户一人,当时未尝阙事。

自后有团练推官一人,太平兴国中,增置通判、副使、判官、推官,而监酒、椎税算又增四员。

曹官之外,更益司理。

”材料意在强调当时北宋( )A.行政机构不断完善B.地方事务日益繁杂C.官僚体系庞大臃肿D.行政官员相互制约5.[2024届·安徽·模拟考试]北宋初年,“交趾、海南诸国连岁人贡,通关市,商人岁乘舶贩易外国物,自三佛齐、勃混城,犀、象、香药珍异之物充盈府库,始议于京师置香药易院,增香药之直,听商人市之。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元明清)部分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元明清)部分

一、元代名词解释1、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

它于北宋末年流行于浙江温州一带,称永嘉杂剧,或温州杂剧。

它以南方民间曲调和方言来演唱,改折为出,改末为生,一出之中不限一个宫调和一韵,不必一人独唱到底。

以管乐伴奏,曲调轻柔婉转,曾因受到元杂剧的冲击,一度衰落,后复兴,为明清传奇的产生提供了艺术基础。

2、元杂剧:以宋杂剧和金院本为基础,融合宋、金以来的音乐、说唱、舞蹈等艺术样式而形成的戏曲艺术,并在唐、宋以来词曲和讲唱文学的基础上,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相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3、散曲:是一种同音乐结合的长短句歌同,经过长期酝酿,到宋金时期又吸收了一些民间流行的曲词和少数民族的乐曲,于是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

金元时在北方流行,故散曲又称北曲。

它包括小令、套数两种主要形式。

4、关汉卿:字汉卿,号已斋叟。

是元杂剧最优秀的代表作家。

他亲自参加戏剧演出实践,并以毕生精力从事杂剧创作,写出大量符合戏剧艺术特征的典范作品;不仅在一剧四折、一人主唱等方面进行了可贵的探索,而且在戏剧的布置结构、情节安排和语言运用方面意匠经营,在草创阶段为杂剧体制的完备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代表作品有《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等现存18部。

5、四大南戏(荆拜刘杀):是元末明初南戏的代表作,简称“荆、刘、拜、杀”。

是《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四部南戏的合称。

这四部戏体现着南戏的发展变化,“四大南戏”中的三个剧本都有传说中的作者,表明文人在南戏写定过程的作用。

这些剧本既贴近民间,又显示出文人对南戏写作的渗透,提高了南戏在曲坛的地位,尤其在情节安排、人物塑造、语言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绩,对后来的南戏、传奇创作影响深远。

与《琵琶记》一起,提高了南戏在曲坛的地位,彰显着南曲创作的生命力。

6、元诗四大家:“元诗四大家”是指元代中期活跃于诗坛的四位诗人,他们是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

四人的诗歌创作,在题材内容上大致相同,艺术上也比较相近。

宋元明清戏曲中的少数民族语(四)

宋元明清戏曲中的少数民族语(四)

宋元明清戏曲中的少数民族语(四)王学奇【摘要】宋元明清戏曲作品中,时时采入少数民族语,世易时移,这些少数民族语成了阅读这类文学作品的语言障碍,对于散见于各戏曲作品中的少数民族语汇集例句,兼采众说,为之诠释.共释词149个,连同附目97个,计246个.【期刊名称】《唐山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01(023)006【总页数】7页(P1-7)【关键词】宋元明清;戏曲;少数民族语;释义【作者】王学奇【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河北,石家庄,05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3编者按:王学奇先生所撰《宋元明清戏曲中的少数民族语》视角独到,用功颇勤,可补这方面工具书之不足。

因文章较长,本刊将在今年四期文科版中连载,敬请留意。

(接第4期)元明间·无名氏《阴山破虏》一、白:“温都赤齐列着晃眼枪刀,速胡赤肩担着宣花钺斧。

”明·黄元吉《流星马》二[干荷叶]白:“也麦、那颜、阿斤堆、引度赤来者备。

”温都赤,元代皇帝的侍卫官名。

亦译作云都赤、引度赤。

乃侍卫中之最亲信者。

《元史·兵志二》:“侍上带刀及弓矢者,曰云都赤、阔端赤。

”《元代白话碑集录·加封颜子父母妻懿旨碑》:“云都赤别不花,殿中喃忽里等有来。

”元·陶宗仪《辍耕录》卷一“云都赤”条:“国朝有四怯薛太官。

……中有云都赤,乃侍卫之亲近者。

虽官随朝诸司,亦三日一次,轮流入直。

负骨朵于肩,佩环刀于腰,或二人、四人,多至八人。

时若上御控鹤,则在宫车之前,上御殿廷,则在墀陛之下,盖所以虞奸回也。

虽宰辅之日觐清光,然有所奏请,无云都赤在,不敢进。

今中书移咨各省,或有须备录奏文事者,内必有云都赤某等。

”元·无名氏《货郎旦》三、白:“我死后,你去催趱窝脱银,就跟寻你那父亲去咱。

”同剧四折[九转]白:“这两个名下,欺侵窝脱银一百多两。

”窝脱(ortoq),《元史》作“斡脱”,突厥语ortaq的音译,意为合伙。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超全名词解释(考试必考)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超全名词解释(考试必考)

元明清文学史名词解释一览表一、戏曲部1、杂剧: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早的戏曲种类。

以其发展衍变地域和时期的不同,又可分为宋杂剧、金院本和元杂剧。

元杂剧一般采取一本四折形式,有宾白、唱词、科介三部分组成。

角色分旦、末、净、杂四类。

2、四声猿:是徐渭的杂剧作品。

《四声猿》,包括四部杂剧:《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被誉为“明曲第一”。

王骥德《曲律》称《四声猿》为“天地间一种奇绝文字”。

3、南戏:中国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即12~14世纪200年间在中国南方最早兴起的戏曲剧种,我国戏剧的最早成熟形式之一。

南戏有多种异名,南方称之为戏文,又有温州杂剧﹑永嘉杂剧﹑鹘伶声嗽﹑南曲戏文等名称,明清间亦称为传奇。

南戏在体制上较元杂剧自由。

4、四大南戏:元末明初出现的著名南戏《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和《杀狗记》,被称为“四大传奇”,简称荆、刘、拜、杀。

5、楔子:元杂剧四折以外所增加的独立段落。

篇幅短小。

一般放在剧首,有时也用在两折之间,衔接剧情,类似现代戏曲中的过场戏。

6、散曲:剧曲相对而言,与科白情节无关,可以独立存在的文体。

其特性有三点:一是他在,又吸收了口语自由灵活的特点,因此往往会呈现口语化以及曲体的状态。

二是在艺术表现方面,他比近体诗和词更多的采用“赋”的方式,加以铺陈叙述。

三是散曲的押韵比较灵活,可以平仄通压,句中还可以衬字。

7、小令、套曲:小令又称"叶儿",一般是独立的单只曲子。

套曲也称"套数"、"散套",由同宫调的三支以上只曲组成,也可"借宫",一般套末应有尾声,全套必须一韵到底。

散套有北套、南套、南北合套三种形式。

8、诸宫调:诸宫调是宋金元时流行的说唱体文学形式之一,它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短套,首尾一韵,再用不同宫调的许多短套联成长篇,以说唱长篇故事,因此称为“诸宫调”或“诸9故称。

元明戏曲中的少数民族语

元明戏曲中的少数民族语

作者: 王学奇 出版物刊名: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79-85页 主题词: 元明戏曲;译语;少数民族语;无名氏;汉语;蒙语;关汉卿;华夷;多民族国家;干荷叶
摘要: <正> 我国是以汉民族为主体逐渐形成的多民族国家。在历史上汉族和四境的少数 民族的接触从未断间过,因此汉语和少数民族语就不可避免地要互相渗透、吸收、融合。到蒙元 崛起北方,南并中原,统治了整个中国以后,胡、汉杂居,无所不在,从此,蒙语对汉语的影响,其深广程 度是任何时代、任何民族语所不能比拟的。元·杜善夫诗云:' 吴疆连晋境,汉卒杂番兵。' 明·蒋一葵 《长安客话》卷五' 古渔阳' 条引都人白某过蓟州诗云:' 人烟多戍卒,市语杂番声。' 明·王世贞《曲 藻序》云:' 大江南北,渐染胡语,时时采入。' 所谓' 时时采入' 者,即指元明戏曲中采用了蒙语。因此, 我们今天读元明戏曲,对其中的蒙语,必须有所理解,才能进一步更好地继承和发扬这份宝பைடு நூலகம்遗产。 为此,就我目前所能解释的,依音序诠释部分词语如下,以为同道参考。不当之处,还望指正。

《中国戏剧史》复习重点汇总

《中国戏剧史》复习重点汇总

《中国戏剧史》复习重点汇总1第一章戏曲概说第一节、什么是戏曲一、什么是戏曲?1、戏曲”名称的最早出处:至咸淳(1265-1274),永嘉戏曲出,泼少年化之,而后淫哇盛,正声歇。

——[宋]XXX《水云村稿·词人XXX2、其它文献中的“戏曲”名称:元人XXX《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七《杂剧曲名》有“戏曲”一词,凡二见。

明人XXX《南词引正》:“清唱谓之冷唱,不比戏曲。

戏曲藉锣鼓之势,有躲闪省力,知者辨之。

”中国近代学者XXX撰写了《戏曲考原》、《宋元戏曲考》等著作,最终确定了用以指称中国传统戏剧样式的“戏曲”概念。

然后代之戏剧,必合言语、动作、歌唱,以演一故事,而后戏剧之意义始全。

故真戏剧必与戏曲相表里。

——XXX《宋元戏曲史》戏曲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杂技等各种因素而以音乐和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

——《辞海》3、现代戏曲学的奠基人XXX(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

清朝秀才,著名学者。

1907年起任XXX编辑,从事中国戏曲史和词曲的研究,著有《曲录》《宋元戏曲史》《人间词话》等,开创了研究戏曲史的风气。

1913年起从事中国古代史料、古器物、古文字学、音韵学的考订,尤致力于甲骨文、金文和汉晋简牍的考释。

1925年任XXX教授,除研究古史外,兼作西北史地和蒙古史料的整理考订。

4、现代戏曲学的另一位奠基人XXX(1884-1939),字XXX,号XXX,长洲(今姑苏)人。

戏曲作家、表演家、实际家、教育家、收藏家。

著有《奢摩他室曲话》《顾曲麈谈》《曲海目疏证》《中国戏曲概论》《元剧研究》《瞿安读曲记》《曲学通论》《南北词简谱》。

有名门人有任二北、XXX、XXX、XXX、XXX、XXX等。

第二节、戏曲戏剧曲艺1、戏曲与戏剧同一关系:在中国古代,戏曲是戏剧的唯一形式,戏曲就是戏剧,戏剧就是戏曲。

并列干系:在今世,戏剧有时专指西方话剧,和古代戏曲形成并列干系。

属种关系:在一般情况下,戏剧包括话剧、歌剧、舞剧、戏曲等样式。

明清西北地区宝卷方言词例释

明清西北地区宝卷方言词例释

明清西北地区宝卷方言词例释明清时期,西北地区的方言词汇非常有特色,以下是一些例子及其释义:1. 走河津(zǒu hé jīn):指在沙漠或河流之中行走。

2. 乌拉(wū lā):指北方蒙古族人的牧民。

3. 劫(jié):指抢掠、掠夺。

4. 姥姥(lǎo láo):指奶奶。

5. 呆傻(dāi shǎ):指愚笨、迟钝。

6. 汉子(hàn zi):指男子。

7. 铛(dāng):指大钟。

8. 逗子(dòuzi):指玩乐、消遣。

9. 牙根(yá gēn):指脾气暴躁、容易发怒。

10. 兰房(lán fáng):指侍女、女佣。

11. 咕唧(gū ji):指小声说话。

12. 窠(kē):指鸟兽的巢穴。

13. 凑(còu):指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集合在一起。

14. 篱笆(lí ba):指用竹木等搭建的围墙。

15. 器物(qì wù):指家什、行李。

16. 刷洗(shuā xǐ):指清洗、擦洗。

17. 彤云(tóng yún):指红云。

18. 灶膛(zào táng):指灶间。

19. 嘴硬(zuǐ yìng):指不服输、固执己见。

20. 鸡毛蒜皮(jī máo suàn pí):指琐碎、不重要的事情。

21. 福气(fú qi):指幸福、幸运。

22. 凑趣(còu qù):指聚会、娱乐。

24. 倔脾气(jué pí qi):指固执的性格。

25. 狡猾(jiǎo huá):指狡诈、狡猾。

26. 挠(náo):指搔、抓。

27. 华冠(huá guàn):指华丽的帽子。

28. 碟子(dié zi):指小盘子、小碟子。

29. 执事(zhí shì):指侍从、仆人。

明清戏曲小说词语拾诂五则

明清戏曲小说词语拾诂五则

明清戏曲小说词语拾诂五则1.“泪红豆”:明朝戏曲《西游记》中白龙马的哀怨之声,表达了他对孙悟空的不舍之情。

此处的“泪红豆”原是“泪珠滴红豆”,借喻珠泪如豆,表达伤心之意。

后来,“泪红豆”演变成为一个词语,用以形容别离之情。

在明清小说中,也有不少作品使用了“泪红豆”这一词语,例如《红楼梦》、《桃花扇》等。

2. “风流倜傥”:指某一男子风度翩翩,风姿绰约,不同于常人,倜傥其志,才华卓绝。

此词源自清代文学家李渔的《谐声谱》,用于形容李煜的风采。

后来,“风流倜傥”逐渐成为一个词语,表示一个男子的出类拔萃和非凡魅力。

在明清小说中,此词被广泛使用,例如《金瓶梅》、《聊斋志异》等。

3. “青楼梦”:源于清代小说《鹤顶红》,形容男子对青楼女子的无尽幻想与向往。

青楼指妓院,梦则为虚构的幻想。

此词既有对女子的赞美,也有对男子的批判和警示。

在明清小说中,青楼和妓女常常是小说情节的主线,例如《红楼梦》、《金瓶梅》等。

4. “儒商文化”:指传统儒家思想与商业文化的融合,即商人所推崇儒治时代的文化。

明代是儒商文化发展的高峰期,其中代表性的商人有张居正、严复、吴中仕等。

他们不仅致力于商业发展,也推崇儒家思想,崇尚道德、忠诚、公正等价值观。

在明清小说中,也经常涉及到商业和儒家文化的交融,例如《聊斋志异》中的《杏脯和尚》和《认夫》两个故事。

5. “锦上添花”:形容本已美好的事物又增加了更美好的附加物。

此词早在《诗经》中就已出现,后来被广泛应用于文学、美术、音乐等艺术领域。

在明清小说中,锦上添花则被用在描写美好之境的情节中,例如《红楼梦》中花草如锦、景色宜人的描写。

同时,此词也常被用于描述人物十分相配的情况下再添一位异性,引起各种情感波动。

宋元明清时期的民间文学和口语文化

宋元明清时期的民间文学和口语文化

宋元明清时期的民间文学和口语文化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文学文化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同时这些时期也是民间文学和口语文化的高峰期。

由于政治层面的局势和社会经济活动的发展,民间文学和口语文化也进入了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性的时期,这种文化表现形式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也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一、宋元明时期的民间故事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学创作较为丰富的时期之一,同时也是民间文学成熟发展的阶段。

宋代的民间故事流传下来有很多种,如《水浒传》、《西游记》等。

这些作品以传说、神话、风俗、历史等为背景,透过对人性、生命和爱情等主题的描写,展示着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生活经验和情感表达。

例如,《西游记》这部小说的主题是修行求真和胜利,通过对孙悟空等主人公的描写,反映了封建社会下人们喜欢开拓进取、力争上游的精神态度。

人们通过观看这些故事,获取到能够让人思索、勇敢面对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信仰,这也是宋代民间故事之所以广泛流传和影响深远的原因之一。

二、元明清时期的词曲文学元明清时期出现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词曲,这种文学体裁以言语婉转、音乐优美著称,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舞台。

这种文学形式的诞生源于民间,是民间文化与高雅文化的融合,受到了许多文人士族的追捧。

其中,元代的词曲尤为著名,著名作品包括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杨万里的《临江仙·滁州西涧》等。

这些作品以音乐为辅,着重描写人们的情感,传达人们对爱情、生命、社会现实等问题的思考。

它们追求婉转动人、曲调悠扬、语言优美,宛如美丽的歌曲,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词曲文学的运用不仅丰富了当时人们的感性体验,还对后来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古代文学的发展。

三、宋元明清时期的戏曲文化民间戏曲是中国文化中的一大亮点,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京剧、昆曲、评剧和豫剧等。

这些剧种都流传逾千年之久,展现出人们不同的生活方式、社会风貌和文化兴趣。

古典戏曲中的蒙古语词考四则

古典戏曲中的蒙古语词考四则
本剧中,焦光普说他“生在中华长胡地,柳叶镇 上做酒头。”酒头云云,即造酒的头目。而其做酒头 的过程,也交代得非常清楚。是因为手艺在身,“能 造清香的 美 酒 ”,所 以 萧 太 后 才 让 他 开 个 酒 店。 其 中所谓酒头,与平常意义上端茶递酒的小二哥、酒保 截然不同,前 提 是 “能 造 清 香 的 美 酒 ”,主 要 负 责 造 酒。除此之 外,焦 光 普 说 还 要 “闸 马 草,喂 骆 驼,装 袋烟儿,伏 事 这 个,伏 事 那 个 ”,显 然 不 仅 仅 是 做 酒 店的小二哥那么简单。因此,绝不能望文生义,随便 解释其词为开酒店的小二哥或酒保,莫衷一是。
所谓达贼,是明军对河套地区蒙古军人的蔑称。 从缴获的水浑脱、毛口袋、皮水斗、皮袄、沙毡、毯子 等来考察,足见皮可可是蒙古人的日常生活用品。
关于皮可可之蒙古语意义,有如下记载似可佐 证。一为《新 刻 校 正 买 卖 蒙 古 同 文 杂 字》:“背 壶, kükür,克克里。”[3]203一为《钦定皇舆西域图志》卷四 十一“服物”:“库库尔,以皮为之,其形如壶,高二三 尺不等,以盛乳酒而斟酌之,其泄酒处斜出如鸟喙, 长可四五寸。”[4]克克里、库库尔与可可之发音十分 相近,记音用字不同,汉语借用时,省略了后面的舌 颤音而已。 其 具 体 形 制 和 作 用,《钦 定 皇 舆 西 域 图
又蒙古语称乳房为可可。〔明〕王鸣鹤《登坛必 究 · 身 体 门 》:“奶 乳,可 可。”[6]〔明 〕茅 元 仪 《武 备 志》收载《鞑靼译语·身体门》的记载相同 。 [7]391 或 写作 阔 阔。 如 《至 元 译 语 · 身 体 门 》:“奶 子,阔 阔。”[8]7又写作库可。如〔清〕高赓恩《绥远旗志》卷 十“方言·身体类”:“库可,奶头。”[9]458据此,《精忠 旗》和《关中奏议》中的皮可可,也可直译为皮做的 乳房或皮奶子,但 按 照 《钦 定 皇 舆 西 域 图 志 》和 《长 生殿》的记载,解释成皮背壶,感觉更准确一些。

百年前贵阳方言俗语及其地方文化内涵

百年前贵阳方言俗语及其地方文化内涵
做事枯燥乏味又没完没了。 “缘木求鱼”[10]285:爬上树去寻找鱼,比喻方法或
方向有问题,不可能达到目的。这一俗成语出自《孟 子·梁惠王上》。
(二)惯用语 惯用语以世俗文化为基础,以口头形式流传存 在,风格通俗平易,以三字格和动宾结构为基本形式, 其意义是比喻或引申的。惯用语是具有定型性和习 用现成性的修辞性词组 [11]132。童著中的惯用语只见 10 余条。例如: “卖空仓”[10]324:粮食还未成熟收获就在卖,比喻 空头许诺。 “敲钉锤”[12]212:利用别人的短处或不利地位谋取 不当利益。 “打把式”[12]212:装模作样、花言巧语骗人。 “吃棉花头”[12]212:比喻凭借便利条件谋取不正当 利益。 (三)谚语 谚语是“多年流传,包含着深刻的社会斗争经验、 生产斗争经验的简练形象的语句”[13]202。谚语在群众 口语中经常使用,往往具有一定的哲理性,体现了人 们的生产、生活经验,以及对人生的看法。例如: “偷得利而后有害”[14]34:偷别人的钱物,虽然得到 一定利益,但是从长远来看是有害的。 “酒发心腹之言”[14]73:喝酒后容易向人吐露心扉, 说出实话。 “分家三年成邻舍”[14]76:分家后不再从属于同一 个家庭,几年后关系渐渐淡了,如普通邻居一般。 “ 有 钱 男 子 汉 ,无 钱 汉 子 难 ”[14]106:钱 财 对 人 至 关 重要,男人有钱才有男子汉的气概,倘若无钱则难以 做人。 (四)歇后语 歇后语又叫“俏皮话”“譬喻语”,这是人民群众口 头流传的一种类似谜底、谜面两部分组成的固定语 句。前一部分是比喻隐语,后一部分是对隐语意义的 解释[15]143。童著仅著录了 10 条歇后语。有的只出现前
“水太清则无鱼,人太紧则无智”[14]98:水过于纯净
63
清澈,鱼就无法生存;人过分节俭,则是不明智的。前 半句出自《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篇》中的“水至清则 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汉书》《续资治通鉴》的记载与 《大戴礼记》一致。后半句中“徒”的常用义变为“徒弟” 后,句义不易理解,贵阳方言将“徒”替换为“智”,将书 面语色彩较浓的“至察”替换为“太紧”。这样,后半句文献,详尽记录了百年前的贵阳方言,其中的俗语大多数是劳动群众口头创

元明戏曲中的少数民族语(续)

元明戏曲中的少数民族语(续)

作者: 王学奇
出版物刊名: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59-65页
主题词: 译语;声近义同;蒙语;无名氏;华夷;怯薛;人事;汉语;元明戏曲;汤显祖
摘要: <正> 火敦脑儿清·杨潮观《吟风阁杂剧·偷桃捉住东方朔》[孝顺歌·前腔]白:'黄河自禹王导水之后,已是彻底澄清,被那八匹马在池上,这个一泡尿,那个一堆粪,淌到星宿海中,壅出一个火敦脑儿来,积秽源源而下,把黄河清流,登时变成浊流了。

'火敦脑儿,蒙语,意译为星宿海。

《至元译语》、《华夷译语》、《鞑靼译语》的《天文门》皆谓'星'为'火敦';《地理门》谓'海'为'阿来'。

《鞑靼译语·地理门》不。

元曲的一些基本术语介绍

元曲的一些基本术语介绍

元曲的一些基本术语介绍了解元曲的基本术语,是学习元曲的必要前提。

小编整理了元曲的一些基本术语介绍,欢迎欣赏与借鉴。

关子——戏曲术语。

指故事情节。

现代曲艺中的术语“关子”指为吸引观众而制造的悬念,当由元剧“关子”一词得来。

折——戏曲名词。

元杂剧剧本结构的一个段落,每剧一般分四折,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一个整套,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

这种习惯用法的形成与元杂剧戏剧结构及情节发展的需要有关,也与各宫调的声情有关。

楔子——戏曲名词。

元杂剧在四折以外所增加的独立段落,多数是放在第一折之前,作为剧情的开端,也有放在折与折之间,起衔接过渡的作用。

北曲——宋元时期北方戏曲、散曲等所用各种曲调的统称。

北曲源于唐宋大曲、宋词、诸宫调等传统音乐艺术,并吸收了金元时期流行的民间音乐,包括汉族以及北方少数民族民歌的曲调。

用韵以周德清《中原音韵》为准,分阴平阳平上去四声,无入声。

清人编订的《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所收北曲曲牌581个。

南曲——宋元时期南方戏曲、散曲等所用各种曲调的统称,与北曲相对。

南曲源于唐宋大曲、宋词和南方民间曲调,用韵以南方语音为标准(主要在江浙一带),有平上去入四声。

清人编订的《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所收南曲曲牌1530个(包含集曲)。

南北合套——戏曲、散曲术语,是在一个套曲里兼用南曲和北曲的一种体式。

题目正名——戏曲名词。

元杂剧剧本结尾处总括全剧情节的对句。

一联或两联。

对句的末句为剧名全称,全称中截取前半或后半即为剧名简称。

乐府——诗体名。

指乐府官员从民间采集来的诗歌,也包括那些文人制作的诗歌。

如《乐府新编阳春白雪》、《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张小山北曲联乐府》等,皆以“乐府”指散曲。

传奇——一是指唐宋人用文言写作的短篇小说;二是指明清以演唱南曲为主的一种戏曲形式;三指元杂剧,如周德清的《中原音韵》、钟嗣成的《录鬼簿》、陶宗仪的《辍耕录》。

宫调——我国古代音乐中乐律有十二律吕,即十二个半音阶;音乐有七声,即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又去弄虚头,丢了撒娄 休后悔。 ” .. 元明间·无名氏《闹铜台》四[梁州]白: “虚搠一枪逃命走,留着撒髅 戴纱帽。 ” .. 元明间·无名氏《破天阵》一、白: “若 被南朝捉了去,耍了撒髅 一世苦。 ” .. 明·无名氏《五龙朝圣》三[尾声]白; “今 日我们造物低,思想起来最孤恓,他若恰才焦 懆了,丢了撒娄 变田鸡。 ” .. 撒娄, 亦作 “撒髅” , 蒙古语, 汉语指人的 “头” , 使用既久,遂杂入汉语方言中。明·无名氏《墨娥 小录》卷十四《行院声嗽·身体》 : “头,撒搂。 ” 是其证。 撒袋(sƒ d„i) 撒袋儿 元·关汉卿《五侯宴》二[隔尾]白: “左 右,与我拾将那枝箭来,插在我这撒袋 中。 ” .. 元明间·无名氏《岳飞精忠》一、白: “弩 门并速门,撒袋 紧随身。 ” .. 明·汤显祖《南柯记》十五[越恁好]: “盔 缨缴撒袋儿 摇,一个个把归鞭袅袅。 ” ... 撒袋,插弓箭的袋子。 《清会典事例·兵部·军 器》 : “十七年奏准,各直省绿营兵丁自备军械内, 弓箭撒袋腰刀。 ”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初笔》卷 五: “文宗显皇帝御用鞍一副, 籐鞭一把, 撒袋一副, 弓四张,箭三十六枚。 ” 《清绘典图·武备·撒袋》 : “撒袋,亲王、郡王用青倭缎,红毡里,绿革缘, 饰皆缕金花纹。百官撒袋,均用革,绿革缘,各缀 镮二,悬革带,蓝布里,前系以钩,左右及后带版 各一。一、二品官用一等撒袋,缘加红黄线三道。 ” 于此可见封建时代服饰的等级制度。 按:撒袋,本来自蒙语。 《卢龙塞略》卷十九、 二十译部上下卷所收蒙古译语《戎具类》 : “撒袋曰 撒答。 ” 《武备志》收《蓟门防御考》载(蒙古)译 语,亦注曰: “撒袋:撒答。 ” 《登坛必究》卷二十二 所载(蒙古)译语《军器什物门》 : “箭插:撒答。 ” 并可证。 元明曲家吸收此语入剧, 一直延用到清代。 亦见之小说, 如 《醒世姻缘传》 第一百回、 《施公案》 第一一二回,皆有此语。撒袋,亦作“靸袋” 。据 《蒲松龄集》所收《日用俗字》兵器章第九: “靸 袋当腰勒。 ”原注: “靸,即撒。 ”
第 23 卷第 4 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1 年第 4 期
明·高濂《玉簪记》三[北朝天子]: “吹 哔 几声,打羯鼓几声,好撒嬴撒嬴 撒撒嬴搂 .... 红妆晓来未醒,打辣酥堪消闷。 ” 明·无名氏《苏武牧羊记》三、白: “洒 . 银 打辣酥,撒叭赤了撒叭赤。 ” . 撒因,亦作赛银、塞因、塞艮、撒嬴、洒银, “好”的意思。 《华夷译语·通用门》呼“好”曰 “撒因” 。 《卢龙塞略》卷十九、二十译部上下卷所 收之蒙古译语《通用门》呼“好”曰“赛因” 。 “撒 因答剌孙” ,谓好酒也。明·俞弁《山樵新语》卷 六: “ 《元史正纲》云:元世祖赐杨汉英名以赛因不 花,译以华言:赛因,好也;不花,牛也。 ”按以上 各写法,皆字异声近义同。宋·洪皓《松漠记闻》 : “婿牵马百匹,少者十四陈其前。妇翁选子姓之别 马视之,塞痕则留,辢辣则退。留者不过十二三。 ” 自注云: “塞痕,好也;辢辣,不好也。 ”钦定《元 史语解》卷二十四(名物) : “赛音,好也。卷一一 五作“赛因” 。 《元朝秘史续集》卷二: “每百羊中岁 输其一,给贫乏者,亦撒因也。 ”清·陈康祺《郎 潜纪闻三笔》卷五: “赛音,好也。 ”皆其证。 撒花 元·无名氏散套[天仙子]: “添潇洒,朝暮 是甚生涯?女仗唇枪,娘凭嘴马,寻缝儿觅撒 花。 ” 撒花,蒙古语,意谓索贿,奉献礼物。宋·彭 大雅、徐霆《黑鞑事略》 : “其见物则欲,谓之撒 花。……撒花者,汉语觅也。 ”宋·汪元量《醉歌》 之七: “北师要讨撒花银,官府行移逼市民。 ” 《元典 章·刑部十七·禁诱略·反贼拜见人口为民》 : “江 南草贼生发,劫掠平民子女财物,官司调官收捕。 贼有降者,将劫掳财物男女于收捕官处,作拜见撒 花。 ” “作拜见撒花” ,谓作拜见礼品也。清·刘献 廷《广阳杂记》卷三: “元朝末年,官贪吏污,因蒙 古、色目人罔然不知廉耻为何物。其问人讨钱,皆 有名目, 所属始参, 曰 ‘拜见钱’ ; 无事白要, 曰 ‘撒 。 ”撒花,亦作“扫花” 。元·无名氏《元朝 花钱’ 秘史》第一一四节,扫花,旁译“人事” , “人事” 者,礼物也。古典戏曲小说中多见之。 撒娄 撒髅 元明间·无名氏《岳飞精忠》三、白: “大
────────── 收稿日期:2000-04-17 作者简介:王学奇(1920-) ,男,北京密云人,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现住天津市虹桥区五中后大道青春南里 17 门 204 号,邮编 300132。 -8-
王学奇:宋元明清戏曲中的少数民族语 钱连声不住口。 ” (见《太平乐府》卷九) 明·无名氏《下西洋》二、白: “今日使 的小番去,呼唤各国劫薛 夷长来,一同计较, .. 众劫薛 敢待来也。 ” .. 清·程镳《蟾宫操》二七[霜焦叶]白: “奉 有明诏,召我入禁,直言得失,若不将几种大 利大害, 痛切陈之, 更待何时?为此乘夜而来, 已到午门了, 早有怯薛 官伺候也。 (杂下。 ) (生、 .. 外扮侍卫上。 ) ” 怯薛,蒙古语,番值宿卫的意思。正如《元 史·兵志二》所说: “怯薛者,犹番直宿卫也。 ” 因用以称宫廷卫士,每三日一换班;亦即汉语所谓 的禁卫军,这是元代皇帝的心腹爪牙。元·张宪有 《怯薛行》诗描写说: “怯薛儿郎年十八,手中弓箭 无虚发。 ”它设置于成吉斯汗时,由宿卫、侍卫、环 卫三队组成,各有队长统帅,总隶于怯薛长。元初 功臣博尔忽、博尔术、木华黎、赤老温,太祖命其 世领怯薛之长,谓之四怯薛。 《元史·选举志二》 : “凡怯薛出身,元初用左右宿卫为心膂爪牙,故四 怯薛子孙世为宿卫之长,使得自举其属。诸怯薛岁 久被遇,常加显擢,惟长官荐用,则有定制。 ”其云 内怯薛者,是指宫中侍卫。 《初刻拍案惊奇》卷九: “次子忙古歹, 幼子黑厮俱为内怯薛带御器械” , 是 也。清·袁枚《随园随笔·领侍卫内大臣》 : “至《元 史》所称怯薛,则今之侍卫矣。 ” 《下西洋》剧中所 谓“劫薛” ,想亦系宫中侍卫之类。 怯烈司 元·张云庄小令[朱履曲]《警世》 : “萧墙 外拥来抢去,宴席上似有如无,奏事处连忙的 退了身躯。付能都堂中妆样子,却早怯烈司 里 ... 画招伏,知它那答儿是荣贵处?” (见《乐府 群珠》卷四) 怯烈司,汉语谓畜养马匹的地方。 《圣武亲征 录》 : “是时别里古台那颜掌上乞烈思事。 ” 原注: “系 禁外系马所。 ” 《元史·太祖纪》 : “时皇弟别里古台 掌帝乞列思事。 ”原注: “乞列思,华言禁外系马所 也。 ”一本注作: “华言禁外牧场也。 ” 《元朝秘史》 ”此乞鲁 第二四五节:乞鲁额迭彻,旁译“聚马处。 额、乞列思皆与怯烈司为共同语,只是译语用字不 同耳。张云庄的这支小令,大意是说人事沧桑,变 化无常:昨天还在中书省里任职,今天却在怯烈司 撒八, 《金史·金国语解·人事》 : “撒八,迅 速之义。 ”方龄贵释为“忠勇可恃” (见《元明戏曲 ) 。在这里二说以后说较妥。 中的蒙古语》 撒因 赛银 塞因 塞艮 撒嬴 洒银 元·关汉卿《哭存孝》一、白: “撒因 答 .. 剌孙,见了抢着吃。 ” 元·陈以仁《存孝打虎》二[尾声]白: “金 盏子满斟着赛银 打剌苏。 ” .. 元明间·无名氏《紫泥宣》四、白: “我 把那塞艮 的哈打剌孙,都安排的停当了,则等 .. 俺阿妈来。 ” 明·黄元吉《流星马》二[上小楼]白: “塞 . 因 者米食塞艮 打剌酥。 ” . ..
(接第 3 期) 扑哈 囗·无名氏散套《哨遍·大打围》 : “酥泛 酒银瓶锣锅里旋,盐烧肉钢签炭火上叉,打剌 酥哈剌扑哈 ,土思胡先把,蒙赤兔难拿。 ” (见 .. 明·郭勋辑《雍熙乐府》卷七) 扑哈,蒙语, 意为牤牛。钦定《元史语解》 : “布 哈,牤牛也。 ”屡见。 《华夷译语·鸟兽门》 “牯牛” 作“不花” 。 《鞑靼译语·鸟兽门》 、 《卢龙塞略》卷 十九、二十译部上下卷所收蒙古译语《兽畜类》同。 《登坛必究》 卷二十二所载 (蒙古) 译语 《走兽门》 : “牤牛”作“补哈” 。清·陈康祺《郎潜纪闻三笔》 卷五“有补实用之国语”条所收蒙古语: 布哈,犍 牛也。 ”按:扑哈、布哈、不花、补哈,皆一词的不 同译音。哈剌扑哈,即黑色牤牛之意。参见“哈剌” 条(三) 。 乞塔 明· 朱有燉 《桃源景》 四[倘秀才]白: “ (净 云: )乞塔 苦温卯兀备打剌苏,额薛悟卯兀客 ..
宋元明清戏曲中的少数民族语(三)
王学奇
(河北师范大学 中文系,河北 石家庄 050000) 摘 要:宋元明清戏曲作品中,时时采入少数民族语,世易时移,这些少数民族语成了阅读这类文学作品的
语言障碍,对于散见于各戏曲作品中的少数民族语汇集例句,兼采众说,为之诠释。共释词 149 个,连同附目 97 个,计 246 个。 关键词:宋元明清;戏曲;少数民族语;释义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1)04-0008-09
- 10 -
王学奇:宋元明清戏曲中的少数民族语 撒敦(sƒ d‘n) 元· 关汉卿 《调风月》 四[双调新水会]: “双 撒敦 是部尚书,女婿是世袭千户,有二百匹金 .. 勒马,五十辆画轮车。 ” 元·李直夫《虎头牌》二[大拜门]: “常 记的往年,到处里追陪下些亲眷。我也曾吹弹 那管弦,快活了万千,可便是大拜门撒敦 家的 .. 筵宴。 ” 明·贾仲明《金安寿》四[早乡词]: “托 生在大院深宅,尽豪奢衠气概;忒聪明,更精 彩,对着俺撒敦 家显耀些抬颏。 都。 ” “撒都”为“撒 敦”的不同驿文。又《华夷译语·人物门》 、 《卢龙 塞略》 卷十九、 二十译部上下卷所收蒙古译语 《伦 类门》皆谓“亲眷”为“兀里撒敦” 。王季思《玉 轮轩曲论》则注曰: “撒敦,女真贵族的通称。 ” 恐非是。 撒叭赤 明·无名氏《苏武牧羊记》三、白: “洒 银打辣酥,撒叭赤 了撒叭赤 ;蹉跎呵,老来不 ... ... 觉兀辣赤。 ” 同剧六、白: “咱是边关一把都,鼻高眼 大口含糊, 卷檐帽子头斜挺, 獐鹿皮靴脚慢拖, 撒叭赤 ,打辣酥,蹉跎马上叫姑姑。 ” ... 撒叭赤,蒙语解为糟蹋、滥用(见内蒙古大学 蒙古语文研究室编《蒙汉辞典》 ) 。 “撒叭赤了撒叭 赤” , 即无节制地狂喝滥饮之意, 犹汉语俗话所说 “ 了还 ” , 正与本剧第三出宾白所言: “上等好美酒, 吃了还要吃” ,意思相同。 扫兀 撒兀 “他 明·朱有燉《桃源景》四[倘秀才]: 道扫兀 呵,原来是坐地;他道锁陀八,原来是 .. 酒醉矣。 ” 同剧同折[倘秀才]: “撒兀 者,必锁陀 .. 八有。 ” 例中明言,蒙语“扫兀”是“坐”的意思。 《鞑 靼译语·人事门》 : “坐:扫兀。 ” 《华夷译语·人事 门》 : “坐:撒兀。 ” 《新刻校正买卖蒙古同文杂字》 : “坐:骚。 ”扫兀、撒兀、骚,音近义同,俱可证。 若用为名词“座儿” , 《登坛必究》卷二十二所载蒙 古译语 《马鞍器械门》 、 《武备志》 收载 《鞑靼译语· 马 鞍器械门》则呼为“扫兀儿” 。 沙八赤 宋·无名氏《宦门子弟错立身》五 [ 锁南 枝·同前换头]: “如今打得我,浑身上下都麻 痹。要把刀,割下腿。告相公,沙八赤 。 ” ... 沙八赤,蒙语。汉语谓抽打、摔打之义。 《华 夷译语·人事门》 : “打,古卜石。 ” 《卢龙塞略》卷 十九、 二十译部上下卷所收蒙古译语 《生灵门》 : “打 曰古不石。 ”按:古卜石、古不石,皆与“沙八赤” 音近义同。 《鞑靼译语·人事门》又译“打”为“占 赤” ,音更相近。盖译音无准绳也。钱南扬《永乐大 典戏文三种校注》注云: “沙八,蒙古语抽打、摔打 之义;加语尾‘赤’ ,即祈使打。 ”按:释义对,但 把“沙八”和“赤”分割开,无据。陆澹安《戏曲 词语汇释》解为“原谅,宽恕。 ”亦无据。 沙咤利 明·徐复祚《红梨记》六[锦缠道]: “那沙 . 咤利 又十分威壮,如何更酌量,眼见得石沉山 .. 障,怨只怨孤辰寡宿命相妨。 ” 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四八五引唐·许 尧佐《柳氏传》载有唐代番将沙吒利恃势劫占韩翊 美姬柳氏的故事,后人因以“沙吒利”喻指霸占他 人妻室或强娶民妇的权贵及恶霸。清·蒲松龄《聊 斋志异·香玉》 : “无限相思苦,含情对短窗。恐归 沙吒利,何处见无双?”清·沈复《复生六记·坎 坷记愁》 : “憨为有力者夺去,以千金作聘,且许养 其母,佳人已属沙叱利矣。 ”皆其例。咤、吒、叱, 音近通用。 失剌温 明·无名氏《万国来朝》二、白: “ (单于 云: )我今要天朝进贡去,我着你选拣的马匹 有了么?(木朵剌云: )那颜分付我的勾当, 怎么敢差了, 选了一百匹高头细马, 昨日晚夕, 那失剌温 又下了个马驹儿。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