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文化的互补性

合集下载

“主客二分”与“天人合一”——从《浮士德》与《西游记》看中西文化差异性和互补性

“主客二分”与“天人合一”——从《浮士德》与《西游记》看中西文化差异性和互补性
从 《 社会契约论》到 《 论法的精神 》,从 《 独立宣言 》到 《 人权宣言》 ,从英 国资产阶级革命 到法 国大革
命 ,文学 、哲学、法律、政治都在 为人性 的解放和 自由服务 ,都是为 了追寻人的本质 。从这一点上说 ,在 西方文化的主流意识 中,人本身就 是一切 ,人本身就是 目的,与客体无关 ,主客体是分开的。 中国文化则不同 ,儒家文化倡导 “ 仁者 ,爱人”,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封建秩 序中的三纲五 常,
起源 于希腊 自然哲学 的主客二分思维是西方近代哲学的基 石,也是西方科 学文化 中的核心概念 。与此
相对 的天人合一是 中国哲学史上 的一个非常重要而又耳熟能详 的哲学命题 。季羡林先 生甚至认为 ,天人合 思想 是东方文明的主导思想 ,是东方综合 的思维模式的具体表现 。【 “ 国人特有 的整体式思维 的基本 l 中 J
也更有利于 中西文化 的研究和交流 。 正如有论者指 出的,“ 正的完整意义上 的形而上学及世界观 的建立 , 真 必然有待于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的真正的结合 ,这实际上也就意味着 中西哲学 的真正结合 。”[ 3 1
13 8 2年,中欧出版 了一部带有神魔色彩 的诗剧 《 浮士德》 ,被誉为欧洲 “ 近代人 的圣经 ”。 而 《 西
游记》是中国最具代表性 的神魔 小说 ,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早在 19 年就 已问世 。从两部作品中看中 52
西文化差异 , 《 浮士德》有主客二分思维 的印记 ,而 《 西游记 》则 明显带有天人合一观念的影子。
( )作 为 目的 的人和 作为工 具 的人 一 德 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康德提 出了 “ 人是 目的”而 不是工具的观点 。[ 《 5 】 爱弥儿》到 《 士德》, 从 浮

东西方古代管理思想的共性与互补性

东西方古代管理思想的共性与互补性

东西方古代管理思想的共性与互补性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其管理模式的差异是特别大的。

随着人类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各国家地区之间的沟通也变得更加频繁,彼此间的文化也渐渐融合。

因此,有必要对东西方古代管理思想进行比较,讨论它们之间的共性与互补性。

1)东西方古代管理思想的共性(1)无论是东方管理思想还是西方管理思想,在争论管理问题时都是将人放在第一位。

不过在东方的管理思想中,人文主义从一开头就是其管理思想的中心要素,而西方管理思想则是通过对员工的敬重实现组织的进展。

(2)东方管理思想和西方管理思想都是以追求社会组织的高效率为最高目标。

从古希腊管理思想到管理决策学派,西方的管理思想都是将提高管理效率作为组织宗旨。

与此相同的是,东方管理思想的提出也是源于提高组织效率。

(3)东方管理思想同西方管理思想都存在强势与弱势管理模式之分。

不同的管理模式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一成不变的管理模式只会被新的模式所取代,所以管理模式是在不断进展和变化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展,各国之间的沟通也变得越来越频繁,人类社会的文化也渐渐被接纳甚至融合,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正在慢慢变小,因此,东西方之间管理思想的共性必定会越来越多。

2)东西方古代管理思想的互补性(1)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的互补。

西方的管理思想由于过分强调其科学性,所以很难让人感受到其中的人文气息,而东方的管理思想从一开头就是将人文主义作为其管理基础,这正好弥补了西方管理思想的不足。

当然,过分强调人治必定显得这样的管理刚性不足。

因此,西方的科学管理同东方的人本管理具有相当大的互补性。

(2)目标管理与跨度思维互补。

目标管理是西方管理的一个重要管理方法,它是指在特定时期内,组织先制定一个总目标,在详细实施过程中再将总目标分解为各个子目标,通过组织内部的自我掌握达到管理目标。

这是一种明显的循序渐进型管理模式。

而东方管理通常习惯于抓住问题的主要冲突,跨越诸多中间环节直接到达关键环节。

事实上,这两种模式是可以产生互补作用的。

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互补作用

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互补作用

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互补作用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互补作用如下: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互补作用首先表现在各自的思想上。

儒家的思想主要是人、社会、有为、人的责任,而道家思想讲的是天、自然、无为、人的解放。

儒道两家作为中国的本土文化,一刚一柔,一阴一阳,一社会一自然,一有为一无为,一责任一解放,既对立又互补,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处世精神,汇成东方思想智慧的不竭源泉。

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互补作用还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人和社会与天和自然对于人和社会,儒家思想讲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

而道家思想讲的则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天和自然。

儒家思想的讲求的是人道,孔子主张恢复到周,孟子主张恢复到尧舜,儒家主张用“德”来整治天下,达德以求道。

而道家思想讲求的是注重天道,老子主张恢复到原始氏族社会,用“道”来整治天下,要做就做最好的,善于在宇宙的背景中思考,但最终也落实到社会中来。

正如《老子》一书中,主要篇幅还是谈论社会、政治与人生,有的还是直接谈论社会政治与人生。

最终也是要为社会、政治与人生求得天道观方面的依据和指导。

因而,道家对此的关注热情与儒家是不相上下的。

同时,道家成为儒家学说的互补。

儒家思想关注的中心是人和社会,是人类永恒的课题,但仍然对宇宙各种现象有自己的解释,而且相信人间各种道德礼节都源于形而上的宇宙自然规律,而人则通过践行这些道德礼节来达到天人合一。

二、有为与无为儒家的思想是“有”,道家思想则是“无”。

儒家的“有”在前,道家的“无”在后,二者的逻辑关系是不可易位的,否则,道家的“无”就会变得毫无意义;同黑格尔观点不同的是,儒家的“有”并不是由于缺乏规定性而自觉地转化为“无”的,相反的,它恰恰是由于过多的规定性而需要用“无”来加以消解,以实现一种历史性的回归。

儒家思想讲的是入世的有为而治,而道家讲的则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出世。

但儒家的“有为”和道家的“无为”本质一样,都是主张顺其自然,随遇而安。

论儒道美学思想的差异性与交融互补性

论儒道美学思想的差异性与交融互补性

论儒道美学思想的差异性与交融互补性儒家美学与道家美学的根本差异: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儒释道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主流,而在中国文学艺术的审美领域,儒家美学和道家美学影响最大,但二者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差异,原因在于它们站在各自不同的立足点上来看待社会和人的本质。

1、儒家美学是一种伦理学的美学,道家美学是纯粹的美学儒家美学以氏族血缘传统为根基,在美与善的关系中寻找美的本质,追求美善统一境界,体现美学与伦理学的一体化。

这种思想,强调审美和艺术的社会作用,重视审美和艺术的社会功能,形成了我国古典美学的一个良好的传统。

但是,由于在儒家的思想中,美处在从属于善的地位,只是善的表现形式,因而美与善的统一经常是一种外在的统一。

当善被片面地加以强调的时候,就会导致对美的否定。

儒家虽然要求美与善统一,但却又无法消除美对于善的从属、附庸的地位,美自身不同于善的独立的价值始终未能得到充分承认,这就束缚了我们民族的审美意识和艺术的发展。

道家美学是纯粹意义上的美学自然无为是道家对于美的根本观念,是道家哲学和美学的核心。

而这种观念是以顺应自然规律而取得高度自由为美,也就是以自然规律和人的自由的高度统一为美。

在道家的观念里,美包含了善而又超越了善,从而美也就获得了它自身独立的崇高的价值,不是善的附庸,这在中国美学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如果说儒家美学还是一种伦理学的美学,美学是处处依附于伦理学的,那么道家美学则是超出了伦理学的,它已经是纯粹意义上的美学,其地位高于伦理学。

2、儒家美学与道家美学的鲜明特征儒家以仁义、中庸为美,都是由意念、伦理、道德等思想境界的修为而出现的感受。

道家以道德、知足为美,讲究遵循大道贵信上德,是由宇宙的辽阔、自然的完美和人类局限而来,是从有限和无限、无为与有为的辨正中而出现的感受。

概而言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儒家视善为美的根本,它极其重视的核心问题是如何通过审美与艺术,用社会性的伦理道德思想去陶冶感化人们的感情。

浅谈中西方人性观

浅谈中西方人性观

浅谈中西方人性观一、中国文化中的人性观人性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

代表人物有孔子,他把仁作为人之根本属性,且其政治主张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整部《论语》更充满了圣人、君子、仁义。

另一个代表是孟子,他在孔子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人性善的思想。

如,他说的“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砾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1],“人之初性本善”,“人皆可以为尧舜”,说明一个人是否会是恶人还是好人,关键在你是否能“尽心”、“知性”,挖掘、培养这些善的萌芽。

因为认为的是人性善,所以中国古代强调“教化世人”,也就是教育和感化普通百姓。

这种思想认为,既然人的本性是好的,恶习只是后来感染的,所以治理社会就应该从道德教育入手,劝人们放弃恶习,回到先天性的“善”的境地,社会就会安宁了。

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这就是说,光靠政令与刑法来约束民众,那么即使大众不敢违法乱纪,也会虚应故事,没有真正地建立廉耻之心。

所以,儒家轻法制,重道德。

儒家认为,如果以道德和礼制来教导百姓,将使得他们自爱自重,心悦诚服。

从“性善论”出发,还很容易导致这样的结论:人性都是善的,那么,被神化为天子的君主、皇帝,他的人性本善,就更不必说了。

因此,人性本善论成了皇帝君临天下的“合法”根据。

君王专权在手,本来就很容易干坏事,本该受到比常人更严格的监督,但山于他的人性本善,全国人民都深信他一定会大公无私,绝不会担忧他会干什么坏事了。

皇帝只须监督下属,用不着谁来监督他。

这就理所当然地导致等级森严的人治社会。

“人性善”给专制提供了理论根据,而且给专制者披上了伪善的合法外衣,钳制了中国人的思想发展。

在中国历史上也出现过别的关于人性的理念。

中国古代美学中的儒道互补

中国古代美学中的儒道互补

中国古代美学中的儒道互补张文勋提 要 中国古代美学中的儒、道互补问题,学术界早已提出并有不少研究成果,但对互补的内在机制,则还留下很大的研究空间。

本文从审美功能、审美判断、审美心理、审美趣味四方面,具体深入探讨了儒、道互补的内在机制,对儒、道两家的美学思想作了较全面的比较研究。

关键词 政教 虚无 道德理性 自由精神 儒道互补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其中包括美学)的儒道互补、庄禅互补的观点,许多学者早已提出,当代美学家李泽厚先生亦多有论述。

我在长期的研究工作中,也关注儒道佛三家学说之间的异同及相互融通的问题。

我很赞同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中华民族为“多元一体”的观点。

我认为,我国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既是多元但又相互融通共存的整体文化,这就是中华文化。

这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在我国古代美学中表现尤为明显。

《华夏文化与审美意识》及其它一些论文中,较系统地我曾在拙著《儒道佛美学思想源流》、论述了这些看法,但还未能深入到儒、道、佛三家美学思想互补的内在机制去考察,故拟分别就儒道互补、佛道互补、儒释互补等方面,再作一些补充和多角度的探索。

本文试图就我国古代美学中的儒道互补问题作进一步探讨。

当然,我这里不可能作上下几千年历时性的论述,只能就先秦时期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作共时性的比较研究。

一 政教为先与虚无为本:审美功能我国先秦时期的美学,已经比较明确地使用“美”字去表述人们的审美活动,但很少去讨论美的本质是什么之类的问题,而是侧重于审美的功能。

在这个问题上,儒家和道家的观点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显示出两家之间的互补性。

(一)儒家以政教为先的功利美学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对审美的功利主义观念是十分明显而强烈的,而这功利主义又具有为政教服务的明确目的,这就是把政治教化放在首位的功利主义美学。

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政治功能,也可以称之为为政治服务的功利主义美学。

首先强调“先王之道斯为美”(《论语・学而》以下引《论语》只注篇名),先王之道就是儒家所推崇的以周文化为集中表现的“王道”,也就是孔子说的“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的“王道”。

儒学与道家思想的发展与互补

儒学与道家思想的发展与互补

儒学与道家思想的发展与互补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儒学和道家思想一直是两大主要学派。

虽然这两种思想在某些方面有所不同,但它们也有着很多相似之处。

在历史上,儒学和道家思想的发展一直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过程。

本文将探讨儒学和道家思想的发展与互补。

一、儒学的发展儒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儒学的代表人物为孔子,他提出了“仁爱”、“中庸”等许多重要的思想。

在唐、宋、明、清等许多朝代的影响下,儒学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在中国历史上,儒学一直是主流思想,被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了下来。

二、道家思想的发展道家思想是中国哲学的另一种重要思想体系,它的代表人物是老子。

道家思想强调的是领悟自然,顺应自然。

与儒学强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同,道家思想更多的是关注人的自我修养和心灵的平静。

道家思想在历史上也得到了不少的发展,被看作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三、儒道互补虽然儒学和道家思想在某些方面存在差异,但它们也有许多相似之处。

比如,在“天人合一”、“天下为公”等方面,儒学和道家思想的理念是相同的。

尤其是在宋代,儒家学派和道家学派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两种思想逐渐融合,深刻影响了当时的社会风气。

儒学和道家思想的互补也表现在了实践中。

比如,在宗教信仰、传统文化等方面,两种思想的相互融合已经成为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

现代社会也可以从中感受到这些思想的影响。

四、结语总的来说,儒学和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两部分。

在中国古代,它们一直在历史进程中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化,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两种思想的重要性和互补性。

我们应该把它们当成珍贵的文化财富,传承和发扬下去。

高考历史总练习: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演变

高考历史总练习: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演变

高考历史总练习: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演变“一定的思想是一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并为一定的政治和经济服务。

”中国古代思想的进展变化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紧密相关。

儒家思想占据了主流地位并与其他思想交相辉映,使中国古代思想精彩纷呈。

纵观中国古代思想的进展变化,对当时社会和后世妨碍较大的,并在社会上形成一定气候的思想流派要紧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宗教及明清时期的反封建民主思想。

【一】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进展1、大变革时代的思想变化—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学说1、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繁荣的缘故〔1〕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进展,为思想文化的进展提供了物质基础〔2〕阶级关系的变革,奴隶制度的崩溃,以及封建制度的确立为思想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政治前提〔3〕动荡的社会环境和剧烈的社会变革,使得思想界异常活跃,这迫使人们去思索,众多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发表见解,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4〕各国统治者优待知识分子,这种宽松的环境和优越的地位,有利于的文化的繁荣〔5〕私学的兴起和讲学之风盛行,造就了一大批有知识、有才干、敢于发表自己政治观点的思想家〔6〕民族融合不断加强,各民族文化交流不断扩大,丰富了中原文化〔7〕夏商西周时代的成果奠定了后来科技文化繁荣的基础从总的方面来说,百家争鸣的局面是激烈的社会变革、社会经济的迅速进展与阶级关系的变动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反映2、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3、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对后世的妨碍总之,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对后世的妨碍极为深远,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进展。

注意:1、道、儒、墨、法等学派思想与封建正统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封建正统思想在不同时期分别吸收了墨、儒、道、法各学派的思想主张,尽管被采纳的程度有所不同,但从总体来看,封建正统思想是上述各种思想主张的有机结合:①秦统一中国后,采纳了法家的主张,建立起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②西汉初年,先后采纳了儒家的“仁政”、道家“无为而治”和墨家节俭的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三教融合态势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三教融合态势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三教融合态势分析引言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的儒释道三教既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中国人价值观的重要因素。

儒家以其注重人伦和社会秩序的思想,释道则强调个人修养和追求真理的方式,道家强调与自然的和谐。

这三种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在不同程度上相互融合。

本文将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三教融合的态势。

儒释道三教的起源和发展儒家思想的起源和发展儒家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奠基人,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和社会秩序。

孔子主张仁爱、礼仪、忠诚、孝道等。

儒家经典《论语》等反映了儒家思想的核心思想。

释家思想的起源和发展释家思想是一种佛教思想,最早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

佛教强调个人修养、超脱尘世、追求解脱。

佛家经典《大般若波罗蜜经》等是佛教思想的重要表达。

道家思想的起源和发展道家思想起源于古代中国,距今约有2000多年的历史。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提出了“道可道,非恒道”、“无为而无不为”等观点。

道家经典《道德经》是道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儒释道三教的主要观点儒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秩序。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礼仪、忠诚、孝道等。

这些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对中国人的行为和价值观有着深远影响。

释家思想的主要观点释家思想强调个人修养和超脱尘世的追求。

佛家思想强调人们通过修行和解脱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智慧,从而追求幸福。

道家思想的主要观点道家思想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和无为而治的理念。

道家强调人应该顺应自然的变化,并以无为而治的方式来达到社会的和谐。

儒释道三教的融合态势儒释道三教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不同程度的融合。

虽然每种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独立性,但它们也相互渗透和影响。

下面将分析儒释道三教融合的几个方面。

儒释道三教的互补性儒释道三教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互补性。

儒家思想注重社会伦理和秩序,释家思想强调个人修养和追求解脱,道家思想强调与自然的和谐。

论儒道美学思想的差异性与交融互补性

论儒道美学思想的差异性与交融互补性

第13卷第3期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V ol. 13, No.3 2010年9月Journal of Shazhou Profession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ept. , 2010 论儒道美学思想的差异性与交融互补性刘泽江(沙洲职业工学院,江苏张家港 215600)摘要:儒家美学与道家美学作为构建中国古典美学框架的两大重要派别,从不同角度共同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平衡发展。

儒家美学与道家美学在本质上既相互对立又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正确区分两者的本质特征,挖掘两者在对立中的交融互补关系,对进一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建设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儒家美学;道家美学;美学思想;传统文化;时代价值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429(2010)03-0028-04The Difference and Integrity between Confucian Aesthetics and Taoist AestheticsLIU Ze-jiang( Shazhou Profession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hangjiagang 215600, China )Abstract: Confucian aesthetics and Taoist aesthetics, both as the significant school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classic aesthetic frame, emphasize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human and nature, individual and society, interperson, and the individual itself. In essence, the two kinds of aesthetics are mutually opposed and definitely related. It is of positive and realistic importance to further promote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construct the harmonious society to make clear distinction of the respectively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wo aesthetics and discover the integrity from their opposites.Key words: Confucian aesthetics; Taoist aesthetics; aesthetic thought; traditional culture; value of times中国古代诸子百家美学思想多种多样,其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美学思想和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美学思想是贯穿整个中国美学史的两条主线。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文化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文化

一、百家争鸣1.早期儒学(1)孔子的主张及活动①提出“仁”与“礼”的学说,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②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创了儒家学派。

(2)孟子的主张:提倡“仁政”学说,提出了“君轻民贵”主张。

人性本善(3)荀子的思想: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内容;他强调“天行有常”,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人性本恶提出礼法并用。

孔子、孟子、荀子主要思想的异同2.老庄之学(1)学派特点: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以“无为”、“逍遥”为处世方法。

(2)老子思想:认为永恒不变的“道”是世界的根本;提出了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方法论原则;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

(3)庄子思想: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追求“齐物”以达到与天地万物为一的精神境界。

3.法家思想(1)学派特点: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加强中央集权。

(2)主要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申不害、商鞅、韩非等。

(3)商鞅变法:政治上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按军功授爵;实行编户制,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上: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和买卖,实行重农抑商。

(4)韩非: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奖励耕战、及时变法。

(5)影响①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用。

②两汉以后,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4. 墨家思想(1)创始人为战国初期的墨翟,学说主旨是“兼相爱、交相利”,还提出了非攻、尚贤、尚同、节用等讲求实际功利精神的主张。

(2)墨家的贡献主要表现在认识论和逻辑学方面。

汉代以来墨家学派逐渐失传。

二、儒学的兴起1. “焚书坑儒”批判(1)在秦朝建立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过程中,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批评时政,秦始皇下令进行了“焚书”和“坑儒”活动。

(2)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浩劫,儒学的发展进入低潮。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互补的乐观心理思想探微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互补的乐观心理思想探微

第六章
儒道互补的乐观 心理思想未来发 展展望
儒道互补的乐观心理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前景
心理调适:帮助人们面对压力和挑战,保持积极心态 教育领域:融入教育体系,培养青少年的乐观心理素质 企业管理:提高员工士气,增强团队凝聚力和创造力 社会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理解
儒道互补的乐观心理思想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传播与交流
互补性:儒道互补的乐观心理思想, 可以平衡现代社会的竞争和压力, 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道家思想:强调自然和谐和内心平 静,有助于缓解现代社会的压力和 焦虑。
启示:儒道互补的乐观心理思想,可 以为现代社会提供一种积极的人生观 和价值观,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 量和幸福感。
儒道互补思想的起源
儒家思想:起源于春秋 战国时期,以孔子为代 表,强调仁爱、礼义、 忠诚等道德观念
道家思想:起源于春秋 战国时期,以老子、庄 子为代表,强调无为、 自然、顺应等哲学观念
儒道互补:儒家和道家 思想在历史发展中相互 影响、融合,形成了儒 道互补的思想体系
乐观心理:儒道互补思 想强调积极面对人生, 追求内心的和谐与平衡, 形成了乐观的心理思想
儒道互补思想在乐观心理中的体现
儒家思想:强调 积极进取,自强 不息,追求道德 修养和自我完善
道家思想:强调 顺应自然,无为 而治,追求内心 的平静和超脱
儒道互补:将儒 家的积极进取与 道家的顺应自然 相结合,形成一 种乐观的心理状 态
乐观心理:在面 临困难和挫折时, 能够保持积极乐 观的心态,勇于 面对挑战,追求 内心的平静和超 脱
提升道德修养:儒 道互补的乐观心理 思想强调道德修养, 有助于提升人类命 运共同体成员的道 德水平,促进社会 和谐。

儒家和道家文化的差异和互补性

儒家和道家文化的差异和互补性

儒家和道家文化的差异和互补性在中国文化历史上,儒家和道家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学派,其中儒家强调的是礼仪、道德和家庭伦理,而道家则注重个人修养、自然和宇宙秩序。

虽然这两个学派存在一些差异,但是它们之间也有很多互补性。

首先,儒家和道家最大的差异在于不同的价值观。

儒家重视的是社会伦理、家庭伦理,主张守规矩、遵从传统,要求个人必须履行君子的义务,维护人伦关系,同时也强调人的自我完善和修养。

道家则更注重个人修养和内心平衡,不追求世俗权力和地位,倡导放弃私欲,追求自然的真理和整体平衡。

两者的价值观并不矛盾,而是互补的。

儒家强调的是社会秩序和道德伦理,可以促进一个稳定、公正、安宁的社会;道家注重的是自我完善和内心平衡,可以让个人保持心灵上的平静和自在。

此外,儒家和道家理解宇宙和人类存在的方式也存在一些不同。

儒家认为人是宇宙的一份子,个人的行为必须符合天地和谐的原则,同时倡导学习经典和礼仪,以此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和心态。

道家则认为真正的智慧是超越传统、跳出框架、找到自己追求的真理,强调遵循自己内心的引导,跟随自己的道心。

这种理解方式提醒我们要对各种价值观持开放态度,不局限于某个传统的思维模式,敢于跨越思想的界限,爱护并坚持自己的个性化追求。

最后,儒家和道家互补的另一个方面是自然和社会的关系。

儒家注重规范和教化,追求一个井然有序、令人舒适和平的社会,但是它可能过于注重规矩,也许对自然破坏较大。

而道家则更关注自然和宇宙中万物的平衡和和谐,强调自然规律的重要性,但是它在构建社会秩序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这种关系提醒我们要在自然和社会之间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注重保护自然资源的同时,也要尊重人类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

综上所述,儒家和道家虽然存在价值观和理解宇宙的差异,但是它们的互补性也非常显著。

我们应该学会平衡和融合这两个学派的精华,发掘它们之间的共同点,以构建一个更加开放、自由、和谐的社会,同时也让人们能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

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与现代文明

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与现代文明

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与现代文明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文化底蕴的国家,在长时间的历史演变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

这种文化传统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经历了不同的时代,但是它的灵魂一直被人们继承和发扬。

现在,我们生活在一个新时代,这个时代提倡现代文明,但是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却永远是我们的根和源头。

如何将这两种文化巧妙的结合起来,同时让这两种文化相辅相成,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动力呢?本文将探讨这一问题。

中国的古代文化传统是由多种元素组成的,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传统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

在这些元素之中,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艺术对于中国文化传统的贡献最大。

儒家思想在中国的历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儒家思想强调尊重礼仪、教化人心,通过行为规则来达到同社会之间的和谐。

这种思想象被中国人视为极为重要的价值观,深深影响人们的行为和态度。

在现代社会,这种传统的儒家思想依然存在,人们依然尊重礼仪,讲究节俭和廉洁等传统美德,这种传统文化通过人们的言行举止得以传承和发扬。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是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重要部分,这种文化不仅体现了人类认识和思考自然界的历程,同时也体现了人类自身丰富多彩的情感生活和精神追求。

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众多形式中,包括中医、诗词、书法、绘画、音乐等。

每一种传统文化艺术都有着深刻的故事和背景,这些故事是有着非常重要的文化内涵和信仰体系,在当代社会,人们不仅仅是要发扬和继承传统文化,还需要着力推广和宣传传统文化艺术,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体验到这种美妙的文化。

传统文化艺术当然不仅仅是需要在艺术方面得到发扬。

很多传统技术和科学技术也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成功的应用,比如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在当代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中国古代中医技术也是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喜爱,尤其是著名的三伏贴和各种中成药,这些古老而神奇的技术与药材都是当代人们必须认真研究和发扬的文化财富。

然而,传统文化传承并不是单方面的事情。

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想与文化内涵

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想与文化内涵

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想与文化内涵在古代的中国,哲学思想是文化内涵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从孔子到老子,从道家到儒家,哲学思想贯穿了中国文化发展的整个历程,为中国社会的精神生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和灵魂。

本文将探讨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想与文化内涵,并试图通过分析这些思想的基本特征,揭示其中蕴含的智慧和价值,为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提供启示和帮助。

第一部分孔子的儒家哲学孔子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

他的儒家哲学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深远。

孔子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思想,认为人性本善,需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达到最高境界。

他还提出了“中庸之道”的观念,强调了平衡和适度的重要性。

孔子的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和影响,许多人一直在尝试将其应用到现代社会和生活中。

第二部分道家哲学道家哲学是中国古代的另一个哲学流派。

它的代表人物是老子。

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强调了顺应自然、放弃功利和权力的重要性。

他认为,万物皆有道,只有顺应道的自然法则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道家哲学注重内在的自我修养,强调了修身养性和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这些思想对精神生活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些现代的思想家和文化人也在尝试将其运用到当今社会中。

第三部分墨家思想墨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思想流派。

它的代表人物是墨子。

墨家强调利益最大化与平等,反对有利益集团的特权和利益寡头的垄断。

墨子认为社会应该是一个和谐而公正的地方,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墨家在中国古代的哲学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一直是学术和文化界的重要研究对象。

第四部分儒家与道家的综合在中国古代的哲学界,儒家和道家是两个最重要的哲学流派。

尽管它们的思想有很大的差异,但在某些方面,它们也有某种程度的互补性。

儒家强调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而道家则更关注个人内心的平和与内心崇高。

几个历朝历代,两种哲学之间的融合和交流一直存在,并在中国文化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最后,本文探索了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

中医与道家思想的结合

中医与道家思想的结合

中医与道家思想的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医和道家思想被视为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医是中国独特的医学体系,而道家思想则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流派。

二者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并且在理念和实践上有着相互的借鉴和融合。

本文将探讨中医与道家思想的结合,探索其互为基石的原因以及对于现代人的启示和价值。

一、中医的理念与道家思想的共通性中医作为一种综合医学体系,其理念与道家思想存在着许多共通点。

首先,中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原则,这与道家主张“合乎自然”的思想不谋而合。

其次,中医注重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因,追求治疗的根源性效果,这与道家强调返璞归真、阐发人的本性的观念相契合。

最后,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将人的身体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是简单地将疾病分割开来治疗,这与道家思想中整体观念的重要性相符。

二、中医临床实践中的道家思想应用道家思想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其中最为重要的莫过于“养生”这一概念。

在道家思想中,强调通过调整饮食、运动、调息等方式来维持人体的平衡和健康。

而在中医中,也有类似的理念,比如通过针灸、推拿、草药等方式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失衡,从而达到治疗和保养的效果。

此外,中医的“辨证施治”理念也可以看作是道家思想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中医通过观察患者的整体情况,辨别出体内的阴阳失衡,进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这与道家思想中“辨证施治”的理念相吻合。

三、中医与道家思想的互补与发展中医与道家思想的结合不仅在理念上相互借鉴,也在实践上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首先,中医推崇的“阴阳五行”理论,为道家思想提供了深厚的哲学基础。

中医关注人体内外的阴阳平衡,而道家思想则强调宇宙的万物都是由阴阳相互作用而构成的,二者在阐述世界的运行机制上达成了契合。

其次,中医的药物疗法和道家的养生保健思想相互融合,使得中医养生理论更为全面和系统。

通过草药、饮食疗法等手段,中医倡导的养生方式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对身心健康的需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
文化的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间存在
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理论指导上的统一性:两者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并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进行创新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构建的文化体系。

2.历史继承与发展上的一致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对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批判继承与创新发展,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则是这种先进文化的中国形态,它既吸收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又借鉴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了鲜明的中国特色。

3.目标指向的共同性:它们都致力于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4.功能作用上的互补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精神支撑,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则代表了时代发展的方向,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

5.实践过程中的融合性: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旨在形成符合时代要求、反映人民意愿、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文化形态,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 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 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专题复习导航】本专题主要阐述古代主流思想与文化的演变,在当今古代政治、经济两大板块内容频繁考查之际,这方面的内容应引起重视。

首先要主流思想演变的过程:“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时代背景,各诸子百家代表的阶级本质、思想主X,春秋战国、西汉宋代、明清主流思想的演变。

其次是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的脉络;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学习本专题,一要从宏观上把握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特别是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西汉董仲舒“罢黝百家,独尊儒术”,宋代程宋理学,明清反封建某某思想这四个主流思想的演变应是重中之重。

二是要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和“一定的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映”这一观点来指导复习。

春秋战国儒家思想出现到后来成为封建社会主流思想,到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后产生反封建的某某思想,充分说明了中国历史的演变历程,同时证明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理论的正确性。

三是要注意把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文明的发展加以比较,体会中国古代科技文化领先世界的特点。

对文学、戏曲、书画的学习,要注意结合具体作品的背景、艺术内涵来理解掌握。

要注意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理解基本内容、解决相关问题。

【要点分析】一、百家争鸣1.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别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

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1)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儒释道是什么意思]《儒释道互补的和文化》阅读答案-V1

[儒释道是什么意思]《儒释道互补的和文化》阅读答案-V1

[儒释道是什么意思]《儒释道互补的和文化》阅读答案-V1儒释道是什么意思?这是一道常见的哲学问题。

儒释道被视为中国古代三大哲学思想体系之一,即“儒家”、“道家”、“佛家”,三者互有渊源,各自独具特色。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都有儒道佛的思想存在。

儒家强调的是人的义务和责任,推崇“仁”的观念,认为一个人必须遵循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努力工作,成为一个好的社会成员。

儒家还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是使一个人变得更好的重要手段。

儒家思想在汉朝时期获得了高度认可,并成为中国社会的标准思想。

道家的思想则强调协调和平静的生活方式。

道家认为人应该放弃野心和财富,并通过精神修养来达到平静和满足。

道家强调的是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的尊重和顺从,认为这是达到内心平静和满意的前提条件。

佛家则认为解脱是人一生的目标。

佛家思想着眼于人类的痛苦和苦难,认为要脱离这些苦难,必须通过内心的提升和超越世俗的欲望来达到解脱。

佛家强调修行的重要性,积极实践慈善和行善,以作为走向解脱之路的一环。

尽管这三种思想有所不同,但它们彼此之间却是互补的。

儒家思想是关于社会治理和道德教育的,它与佛家思想的目标确立有很大关系,而道家思想则强调与自然和自然规律的和谐相处,是对人类生活的全面发掘和融合。

儒释道的互补性在中国的文化和哲学思维中得到了充分表现。

古代中国不仅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在宋朝时期,佛家的思想也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而到了唐朝时期,佛教更是在中国的文化和哲学中获得了令人称道的发展,尤其是在中国的文学和艺术领域。

总之,儒释道不仅是中国哲学思想的三大体系,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源头。

通过各种不同的思想传承,儒释道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并且在当代中国文化生活中仍然保持着重要的影响。

相生的概念

相生的概念

相生的概念传统上,人们认为,万物之间受到矛盾和矛盾的影响,即事物之间可以形成对立关系,而不存在“相生”的概念。

但是,近代中国思想家许多人坚持认为,“相生”也是真实存在的,是万物之间关系的一种特殊形式,在它们之间可以产生和谐的共存关系。

具体来讲,“相生”是指一种由互补性成分组成的构成关系,它意味着相同的事物共同作用,产生更大或更强的结果。

例如,在植物的运动中,水的两种性质,由阳性的蒸汽物质和阴性的液体物质构成,构成了一种“相生”的关系。

当阳性物质(蒸汽)上升,阴性物质(液体)则下降,而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是相互补充的,产生了热量,为植物的运动提供动力。

另一方面,在知识分享领域,由普及性知识和技术性知识构成的“相生”关系也可以探究。

普及性知识占据着基本的阶段,它们提供了基本的基础知识,技术性知识则提供了更加深入的知识,把前者的知识提升到一个更高的程度。

因此,知识分享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相生”的关系,是完成知识传播过程的重要部分。

“相生”概念还可以用来解释人们在各种情境下的关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相生”概念被广泛应用于描述天地人的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人们认为,天与地之间存在着联系:天地之间的关系是“相生”的,它们之间是互补性的;人们也认为,天地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是“相生”的,它们都以“相生”的方式,以自身不同的方式,支持着人类生活在宇宙中的存在。

此外,“相生”概念在书法艺术中也有重要的作用。

书法家以把字体设计成有规律的样式来阐明“相生”概念,在字形设计中,不同的字形采用不同的笔法,但是它们之间仍然保持着相互补充的关系,以便产生漂亮而有层次的效果。

近代中国思想家林语堂更加深入的认识了“相生”的概念。

他认为,“相生”不仅仅可以用来描述物理学上的关系,而且也可以提供一种全面的看法,用以解释自然界的复杂系统的变化和现象。

他从自然界的现象和宇宙的结构中总结出,在宇宙中,所有的事物和现象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支撑的,所以存在“相生”的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哲学精神的开放性,使得中国艺术精神成为一个不断敞开的生命体,一个不断提升民族精神的文化氛围,一个具有宇宙观、生死观、功利观、意义论的华夏文化象征本体。

中国精神同西方精神的对比,一般的策略是提出"道"中心主义进行言述,如张隆溪《道与逻各斯》。

但是,在我看来,中国精神的来源相当复杂,内涵极为多元。

除了人们一般习惯说的"外儒内道"或"外道内儒"以外,实际上,还存在着"仁"中心主义、"经"中心主义甚至"骚"中心主义等中心观念,只是在历史长河的汰变中,儒家逐渐取得了正统的地位,而道家则作为话语绝对中心权力的一个补充系数而存在延续着,并使知识分子在庙堂山野的二难选择中,不断迂回徘徊于"入仕"与"避世"的苦涩之中。

一儒道思想的历史关联性在漫长的中国思想史长河中,人们大多只看到儒道的对立和思想体系的差异。

其实,二者之间的绝对差异没有人们想象那么大。

就思想源头而言,道家与儒家等还有非常不一般的关系。

顾荩臣认为:"道家的学术,兼括诸家。

且其来源,较诸家为最早者,并不是专指老子之时而说的。

盖诸子之学都起于春秋战国之时,道家之学,则远在春秋战国以前,而发源于有史之初的。

……大概自黄帝以后,老子以前,上下二千年中,只有道家之学,扶舆磅礴,而无他家立足于其间。

换句话说,在那个时候,除道家以外,几无其他学术之可言了"。

"儒家之学,其渊源似乎亦得之于道家。

大概道家之言,虽然涉于玄虚,而其学却徵之于实际。

……儒家以践实为本,以身体力行为归,其意即本于道家。

况孔子曾问礼于老聃,奉聃为严师,是儒家脱胎于道家,更无可讳言。

" 这种看法,虽然稍微武断了些,但是却不失为一种有价值的看法。

起码,可以促使我们更深一层地思考这个问题。

在我看来,儒家和道家存在着思想体系上的差别,但是也有诸多思想相通相契之处。

在典籍的阅读中,我发现不少这类问题,撮其要者如次:其一,不仅孔子问礼于老子,而且,《论语》等儒家书籍中所记载的巢父、许由、务光等人,都是敝屣天下,自由快乐,默传道家之遗风。

而长沮,桀溺、接舆、荷蓧、石门等,大抵是道家之徒(孔子称为贤人),逍遥自在避世于山野之中。

其二,内圣外王说,最早见于《庄子·天下》。

庄子说:"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

一般认为,"内圣外王"是道家的理想人格,指内有圣人之德,外施王者之政。

但是后世儒家以此作为自己的思想纲领。

《宋史·邵雍传》:"河南程颢,初待其父识雍,议论终日,退而叹曰’尧夫内圣外王之学也’"。

而现代新儒家的主要问题同样大多集中在"于内圣开出新外王"的命题上,并将这一命题看成是儒家现代转型的重要内容。

其三,关于"心斋""坐忘"。

这本是《庄子》记载孔子的言论,但众多的哲学史思想史以及美学史著作一般都将其看作庄子的思想而加以论列,其理由在于《庄子》中寓言七八,所说的事情大多并非真实,因而将这些话看成是庄子的思想。

但是庄子中所记载的其他史实,诸如盗跖之类,却似乎很少有人认为并非与孔子有关系。

这种过分人为地认定的做法难以服人,所以,我以为,从这种话语权的归属问题,似可见其二者的某种精神相通性。

其四,荀子作为先秦儒家的集大成者,代表了儒家思想体系的成熟。

《荀子》一书攻击先秦时代很多人,但是对老子却几乎没有微言。

而且,在《荀子·天论》中还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已经颇具老子的"天道无为"思想色彩了。

其五,儒家的核心范畴"中和""中道""中庸"等,与三玄中的《周易》和《老子》有不可忽略的关系。

可以说,老子的守中尚中思想,强调心境的中和平衡,与儒家的中庸思想(不偏不倚)有颇多可相比较之处。

其六,孔子对"水"的看法,与老子有相当的契合之处。

《论语·雍也》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说法,以山水的不同形态喻仁者智者的人格襟抱。

《论语·子罕》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更是用水来比喻时间的流逝,赋予其丰富的哲学含义。

《大戴礼记·劝学》载:"孔子曰:’夫水者,君子比德焉:偏与之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所不及者死,似仁;其流行庳下,倨句皆循其理,似义;其赴百仞之溪不疑,似勇;浅者流行,深渊不测,似智;弱约危通,似察;受恶不让,似贞;苞裹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必出,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厉;折必以东西,似意,是以见大川必观焉。

’" 老
子对水的看法十分独特,"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夫唯不争,故无尤。

"(八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功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七十八章)"道常无名、朴。

虽小,天下莫能臣。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三十二章)"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六十六章)可见,孔子和老子都相当重视水处柔处下处平而似道的本性,只是孔子论水更具有比德和积极进取的意义,而老子论水则道重视处下不争而利万物的特性。

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文化是"水的文化",是有一定道理的。

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看到老子对孔子思想的某种影响 --《论语》中的老子身影,是无可避讳的。

《论语》中有起码六处,可以看出孔子或许受到老子的影响:《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老彭"大体上说指老子和彭祖,当不会大错,尽管有人坚持仅仅指彭祖,但细察其说于语义未周。

《宪问》"或曰’以德报怨’如何?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抱怨,以德报德。

’"《老子》六十三章中有"报怨以德"的说法可证。

《卫灵公》:"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公已正南面而已矣。

"《老子》一书的总纲就是" 自然无为"思想。

《阳货》:"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以哉。

"认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实行起来很艰难。

《八佾》"君子无所争",《卫灵公》"君子矜而不争"的说法,不难在《老子》"夫唯不争,故无尤"(八章),和"夫为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二十二章)中,找到相通相似之处。

《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同样可以耳熟能详地在《老子》"常使民无知无欲"中获得学理回响。

以上的具体性差异和联系,存在着进一步考察儒道两家在中国思想史上的精神互通性和互补性的必要。

我认为,道家是以"道"为最高范畴的哲学本体论,而儒家则是以"仁"为最高理想的生命哲学论。

正是在这一关键性范式上,显现出思想延伸的不同轨迹,以及关注问题的不同着眼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