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眼神经麻痹怎么治 中医治疗有妙招
针刺治疗动眼神经麻痹35例
针刺治疗动眼神经麻痹35例动眼神经麻痹属祖国医学风牵“偏视范畴”,临床上并不少见,以眼睑下垂,斜视,复视为主症,多由眼,脑外伤,糖尿病,脑肿瘤等,损伤或压迫眼部运动神经元所致,药物治疗尚无满意疗效。
自然康复率较低,应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尽早进行针刺治疗,见效快,疗程短,临床治愈率高。
对于病程较短如眼外伤,颅脑损伤所致者,恢复较快。
其他原因所致者,随原发病的好转麻痹的动眼神经也逐渐恢复。
祖国医学辨证为脾虚气陷或肝肾亏虚,气血不足,风邪乘虚而入,经脉阻滞,经筋失养,肌肉纵缓不收所致。
在经络理论认为,眼部经络气血运行失调所致动眼神经麻痹,属足太阳经筋为病。
笔者于2006年3月至2001年2月,运用针刺治疗动眼神经麻痹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到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35例患者均由眼科或神经内外科明确诊断为动眼神经麻痹,其中男21例,女14;年龄最小21岁,最大65岁;病程最短6周,最长半年。
由脑血管所致者6例,头眼外伤所致者25,例脑肿瘤压迫者4例,患者均表现为患侧上睑下垂,眼球向外上方斜视,并向上下内运动障碍,有复视,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
不完全损害者,可不出现瞳孔改变。
2 治疗方法取穴:将主穴分为两组,阳白,丝竹空,太阳,风池;攒竹,睛明,鱼腰,风池。
配穴:合谷,太冲,外关,曲池,足三里,三阴交,每日针刺一组,两组交替使用。
操作:患者仰卧位,术者在患眼侧操作,告知患者放松,常规消毒皮肤后进针,针睛明时,令患者闭目,将眼球稍向外或向下压,沿眼球和眼眶之间刺入约40mm,以局部酸胀或扩散到眼周围为度,进针时手法要轻柔,不提插捻转,取针应缓慢,取针后应按压针孔5分钟,以免出血。
其它眼区穴位均用小幅度捻转手法,以得气为宜。
阳白透鱼腰,攒竹透睛明,丝竹空透太阳,并在丝竹空,太阳或鱼腰,攒竹两穴接电针治疗仪,用连续波20分钟后,继续留针20分钟,共40分钟,每日治疗一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三天,治疗30天后评定疗效。
中医毕业论文 针刺治疗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
中医毕业论文针刺治疗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针刺治疗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Diabetic Ophthalmoplegia)是糖尿病患者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症状主要表现为眼球运动受限,视力下降等。
传统的中医学认为,针刺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可以通过调节气血运行和促进神经修复,缓解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的症状。
本文旨在探讨针刺治疗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的疗效和机制。
一、针刺治疗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的疗效针刺治疗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已经有多项研究证实其疗效。
一项临床研究发现,针刺疗法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眼球运动功能和视力,同时减轻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该研究还观察到针刺治疗后患者的血糖水平稳定,对于控制糖尿病的进一步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另外,一些人体实验和动物实验也证实了针刺对于神经再生和修复的促进作用,从而改善病情。
二、针刺治疗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的机制1. 调节气血运行中医学认为,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针刺可以通过刺激穴位和调节经络,改善气血循环,促进气血运行。
这可以增加神经细胞的营养供应和废物排出,减轻病变部位的水肿和炎症反应,从而促进眼肌的修复和恢复。
2. 促进神经再生针刺可以刺激神经末梢,引起神经元兴奋和重塑。
此外,针刺还可以促进神经生长因子的释放,提高神经生长因子的水平,从而促进神经再生和修复。
这对于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的治疗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恢复眼球的正常功能。
三、针刺治疗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的操作方法针刺治疗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1. 穴位选择常用的穴位选择有阳白穴、神阙穴、曲池穴等。
这些穴位分布在头颈部,在中医学中与眼睛相关的经络相通。
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节气血运行和促进神经修复。
2. 刺激方法针刺可以选择针刺或者配合电针、温针等物理疗法进行。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会选择适合的刺激方法,并进行适当的刺激时间和频率。
3. 个体化治疗每个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态都有所不同,因此针刺治疗需要个体化的调整。
针灸治疗动眼神经麻痹临床验案
针灸治疗动眼神经麻痹临床验案摘要:动眼神经麻痹是多种病因导致的动眼神经及其支配的组织肌肉功能失常的一类疾病,临床上表现为上眼睑下垂、复视、眼球活动障碍以及瞳孔改变等[1]。
累及面肌及咽肌,可出现吞咽及言语障碍,严重损害患者的视力。
对该病患者积极治疗,有助于促使患者尽早恢复健康,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目前除针对发病原因应用药物治疗外,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
临床研究显示针灸治疗动眼运动神经麻痹疗效快,效果明显,副作用小,复发少,费用低等。
本文分别从穴位选取、针刺操作手法,典型案例进行介绍。
以此为眼运动神经麻痹症治疗提供有效的参考和帮助。
一.病史摘要患者,男,54岁。
2019年6月17来我院针灸科就诊。
主诉:右侧上眼睑抬举乏力伴视物重影1月余。
患者约1月前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右侧上眼睑抬举无力症状,伴右眼视物重影。
先后于黄山市人民医院、广州中山三院神经内科就诊,給予营养神经,活血通络及糖皮质激素药物等药物治疗,均未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后来我科门诊行针刺治疗,为进一步系统治疗收住入院,入院时见:右侧眼睑抬举无力。
上眼睑下垂,右眼视物模糊伴重影,右眼内收障碍,面部表情正常,无明显口眼歪斜、四肢酸软麻木症状。
专科检查:右侧上眼睑下垂,完全闭合,无自主睁眼动作,掀眼睑见眼球见事物模糊及重影,眼球上视、下视、内收运动障碍,瞳孔散大及直接间接反射均消失,有复视。
图1所示.辅助检查:头脑CTA示:脑动脉硬化,左侧顶叶海绵状血管瘤。
中医辨病辩证依据:《银海指南》言:“中气不足,为眼皮宽纵”患者年过五旬,脾胃运化失健,则受纳、运化、输布功能失常,导致气血津液生化之源不足,不能正常输布精微,以荣五脏、四肢、经脉、肌肉,发为痿病,故辩为脾胃亏虚型痿症。
中医诊断:痿病(脾胃亏虚)西医诊断:1、动眼神经麻痹2、脑动脉硬化3、颅脑海绵状血管瘤(左侧顶叶)二.诊疗过程:1、西医治疗:结合患者检查结果,给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及川芎嗪注射液改善血液循环障碍,甲钴胺注射液营养神经等对症处理。
王晓红教授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经验
2019年第40卷第10期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3王晓红教授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经验李东跃,王晓红(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沈阳110034)摘要:动眼神经麻痹在现代呈多发趋势且原因众多,针灸治疗此病获得广泛推广及认可。
王晓红教授治疗神经内科疾病 经验丰富,临床上治疗此病的效果显著。
通过从病因病机及选穴理念、疾病调愈等方面对王晓红教授的治疗理念和方法进行 了总结。
关键词:动眼神经麻痹;病因病机;针灸经验中图分类号:R276.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 - 2349(2019)10 - 0023 - 03动眼神经麻痹是由各区域病变引起的动眼神经及其自配组织功能丧失的一种疾病。
有先天性及后天性两种病因,先天性动眼神经麻痹较少见,主要以后天病变较为多见,其病因复杂,有脑血管疾病、脑外伤、肿瘤、炎症及糖尿病等的损伤或压迫动眼神经所致的周围神经病变。
其主要症状为患侧上眼睑下垂;瞳孔散大伴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眼球除外展外,其他各方向旋转均可受限,严重时会伴有斜视、复视等,严重影响患者工作及生活。
王晓红教授从事治疗神经系统疾病近三十余载,积累了丰富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经验,对动眼神经麻痹的治疗有自己的理论及方法,现将老师中西医结合治疗动眼神经麻痹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1病因病机动眼神经麻搏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可归为“目偏视”、“上睑下垂”、“雎目”、“斜视”等范畴。
可大致分为5个方面。
(1)风痰上壅,胞络受阻,古人对其发病早有论述,《诸病源候论•目偏视》载:“目是五脏之精华,人脏腑虚而邪人于目,而瞳子被风所射,睛不正则偏视。
”风邪挟痰上壅,阻滞胞睑脉络,气血不能濡养筋肉,致使筋肉失养而迟缓不用。
(2)脾肾阳虚,中气不足,脾主肌肉,脾虚中气不足,同时脾主升清功能失常,水谷精微无法输布头面,故睑肌无力上胞下垂。
(3)风热上攻,风携热邪上扰清窍,导致邪热伤及血絡,损伤眼带筋膜。
(4)跌扑损伤,金石外伤,瘀血阻络,导致头部外伤损伤目絡,气滞血疲。
动眼神经麻痹的病因及中医治疗
肉)之精 ,而 与脉并 为 系 ,上 属于脑 ,后 出于项 中”。《灵 枢 ·邪气脏 腑 病形 》日“目者宗 脉之 聚也 ”。动眼神 经麻 痹在 中 医学 中属于 “睑废 ”范畴 。其 上 睑下垂 、眼球 内收 不能 ,瞳孔 散大 等症 状 ,根据 对应 经络 、五脏 辨证 治疗 , 临床 常取得 满 意疗效 。
中国中医急症 2010年 6月第 19卷 第 6期 JET∈ . . : :!!: !:
· 证 治 探 讨 ·
动 眼神经麻痹 的病 因及 中医治疗
刘媛 媛
中 图分 类号 :R745 文 献 标 志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4—745X(2010)06—0977—02
【摘 要】 动眼神经麻痹是临床常见病症 ,属中医学 “睑废”范畴 ,其病 因各异 。中医治疗包括针灸治疗及药物 治 疗 ,效 果 受 病 因 影 响 ,炎 症 引起 者 预 后 较 好 ,外 伤 所 致 者 相 对 较 长 。糖 尿 病 及 脑 瘤 引 起 者 ,需 除 本 因 。 【关键词 】 动 眼神经麻痹 病 因 中医治疗
中医理 论认 为眼 与五脏 均有 广泛 联系 。《灵 枢 ·大
针灸 治疗 本病 积累 了丰 富的 经验 。常用 腧穴及 使 用频 度为 :精 明 (85.00% ),阳白 (82.10% ),攒 竹 (64.30% ),太 阳 (57.10% ),鱼腰 、丝竹 空 、球 后 、合 谷 出现 频率相 当(42.90% ),其余 还有 使用 承泣 、瞳子髂 、 太 冲 、外关 等 。根 据病 因不 同 ,辨证 加减 取穴 。除 以上 常用 穴位外 ,糖尿 病肝 肾 阴虚 、目失所 养 ,症 见腰膝 酸 软 、眼 睛干 涩 、口干 、尿频 者配 以三 阴交 、肾俞 、太 冲 、复 溜 以补肝益 。肾;脾 胃不足 、清 阳不 升 ,症见 乏力 、少 气 、 懒 言者 当健脾 益气 ,配 以足三里 、梁 丘 、气 海 、百 会 、四 神 聪等 益气健 脾 升 阳 ;因外伤 所致 者配 以血海 、解溪 、 曲池 、合 谷等 活血 化瘀 ;脑梗 死 、脑 出血等 配 以醒脑 开 窍针 法 (百会 、印 堂 、人 中 、内关 、合谷 、中平 、三 阴交 、太 冲 )醒神 开窍 ;夹痰 者取 丰 隆。另 外 ,还 可配 合 中医辨证 施治 :瘀 血阻络 型治 当活 血化瘀 、益气 通 络 ,用桃 红 四 物汤 加减 ,药用桃 仁 、红花 、赤 芍 、川 芎 、葛 根 、升 麻 、黄 芪 、菊花 ;脾 胃虚 弱 、气 血不 足者 当健脾 益气 、补血 ,用 补 中益气 汤加减 ,以黄芪 、白术 、茯苓 、升 麻 、党 参 ,当归 为 主 ,并根 据患 者舌 脉饮食 随症 加减 ;脑梗 死 、脑 出血 引起 者可在 补 阳还五 汤 (虚 中夹瘀 )或半 夏 白术天麻 汤 (痰浊 阻络 )基础 上随症 加减 ;糖 尿病并 发者 当 以养 阴 益 肾 、活血 化瘀 ,可用杞 菊地 黄 丸加减 ;因炎 症引起 者 可用牵 正散 加大 青 叶 、菊 花等清 热解 毒 。总之 ,针药 并
中西医结合治疗动眼神经麻痹28例临床观察
结 合综 合 疗 法 治疗 2 8例 动 眼 神经 麻 痹 患 者 ,获得 1 9例 ( 占6 7 . 9 %) , 好 转 7例 ( 占2 5 . 0 %) 。 无 效 2例 较 好 的疗效 , 现 报道 如 下 。 ( 占7 . 1 %) , 总有 效率 为 9 2 . 9 %。治疗 组 疗 效 明显 优
2组 均 治疗 1 个 月后 观察 疗效
( 江 阴市 中 医院 , 江 苏江 阴 2 1 4 4 0 0 )
3 疗 效 观 察
3 . 1 疗 效 判 断 标 准 治 愈 : 眼 位恢 复正 常 . 眼球 运
关 键 词 动 眼 神 经 麻 痹 正容汤 针 刺 疗 法
动 自如 , 复视 、 上 睑下 垂 等症状 消 失 ; 好转 : 眼位及 眼
2 治 疗血 管微梗塞 同 : 脑 外伤 导致脑 疝 、 脑组 织挫伤 、 颅 内出血 等累及动 眼神 经 。
动 眼神 经麻 痹相 当于 中医学 “ 上胞 下垂 ” “ 睑废 ”
2组均 采 用原 发病 基 础治 疗 :糖 尿 病 患者 以 口
一 。 薯 0誊 誉 誊薯 冀鏊§ 鬻黛 誉j i 鏊
菖蒲 、 佩兰以芳香化浊 、 除 湿 祛痰 Ⅲ ; 病 久 气 虚 血 瘀
者, 加 黄芪 、 当归 、 丹参 、 红花等 以益气化瘀 ; 脉 弦
滑、 苔 黄 厚 质胖 者 , 加赤芍 、 山茱 萸 、 桑 寄 生 以养 阴
中 西 医结合 治 疗
服 降 糖 药 物或 注 射胰 岛素 控制 血 糖 , 高血 压 病 患 者 “ 风 牵偏 视 ” 等范 畴 。 中医认 为 此病 多 因风邪 直 中肝
经, 上 冲于 目或脾 气 虚弱 而使 筋脉迟 缓 所致 , 治应 扶 口服 降血 压药 物控 制血 压 。 2 . 1 对 照组 静脉 滴 注胞 二磷 胆 碱 . 肌 肉注 射 甲钴 正 祛 邪 、 熄 风化 痰 、 化瘀 通络 、 益气 健 脾 , 标 本 同治 ,
针刺治疗动眼神经麻痹1例
过 2 mm,针刺过 深 恐有 危 险 。针刺 承 泣穴 的具体 操 5 作时 ,须 令 患 者 取 正 坐 或 仰 靠 、仰 卧位 ,并 嘱 其 闭 目。医生 用左手 食指轻 推 眼球 向上 ,右手拇 指 和食指 持 针紧靠 眶 缘 缓 慢 刺 入 0 5寸 左 右 ,针 尖 稍 向后 上 .
E] 蕊. 3邱 针刺 治 疗 动 眼 神 经 麻 痹 6 E] 针 灸 临 床 杂 志 ,0 7 例 J. 20 ,
2 ( )1 . 3 3 :1
动眼神经麻 痹 当属 中医学 之 “ 视” “ 斜 、 睑废 ”范 畴 ,多因脾 胃之 气不足 ,脉络 失养 ,风邪 趁 虚 而人 所 致 。 《 枢 ・大 惑论 》将 眼的 不 同部 位 分 属 于 五脏 , 灵
转补法 ,留针 2 mi ,留针期 间每 5 i 行 针 1 。每 0 n a rn 次
下 紧涩可稍停 片刻 再继 续 进针 。不 宜大 幅度 提插 、捻 转 ,可小 幅度捻转 震颤 针柄 以促 进 得气 ,以酸胀 感 向 病人 眼眶或 眼球放 射为 佳 。退针 时 也宜 缓慢 ,至皮 下
腑 的关 系 ,眼胞属 脾 ,称 为 “ 肉轮” ,因为脾 主 肌 肉 ,
肌 肉之精 为约束 ( 睑) 眼 。
视 ,瞳孔 散大 、光反 射及调 节反 射 消失 。针 刺 疗法 治 疗该 病效果较 好 。文献 报道 ,苏 云海 等 运用 透穴 针
刺 治疗动 眼神 经麻痹 。治 疗组 主 穴取 阳 白透 攒竹 、 阳 白透鱼 腰 、阳白透丝竹 空 。内直 肌麻 痹 配 睛 明 ,上 直 肌麻痹 配 阳白 ,下直肌 麻 痹配 四白 ,下 斜 肌麻 痹配 瞳 子髂 。邱 蕊L 以 眼周 穴 位 为 主穴 治疗 动 眼 神 经麻 痹 , 3 ]
动眼神经麻痹临床表现及治疗方药
动眼神经麻痹临床表现及治疗方药临床表现动眼神经是第Ⅲ对脑神经,经眶上裂进入眼眶。
入眶前分上、下两支,上支较小,支配提上睑肌和上直肌;下支较大,支配内直肌、下直肌和下斜肌。
其中的副交感神经纤维进入眼球后支配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
动眼神经麻痹以分支麻痹居多,先天发病者少见,后天性多发于50~60岁老年人,其病因常为脑血管病,糖尿病和带状疱疹。
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表现视病变的位置而异。
上支麻痹时表现为患眼上睑下垂和下斜视,眼球向外上转动受限,由于患眼的视线被下垂的眼睑所遮挡,故很少有复视的主诉。
动眼神经下支麻痹时表现为患眼向外上方偏斜,向内及向下转动受限,提上睑肌功能正常,但多伴有眼内肌受损,即出现瞳孔散大,对光反射和近反射消失以及调节麻痹等症状。
临床上,动眼神经上支麻痹较下支麻痹为多见。
当动眼神经完全麻痹时,仅上斜肌及外直肌的功能存在,故麻痹眼居于向外,稍向下和内旋位,同时有提上睑肌麻痹引起的上睑下垂。
当病变位于中脑红核附近,除动眼神经麻痹外,同时合并对侧上下肢体运动障碍,称为Benedict综合征。
本病的治疗原则与麻痹性斜视基本相同(见本章第四节),由于动眼神经麻痹常累及多条眼外肌和提上睑肌,故手术治疗效果较差。
有些后天性麻痹,经病因和保守治疗后,麻痹肌的功能可有某种程度的恢复。
中医学本病属“上胞下垂”、“目偏视”、“瞳神散大”等范畴。
其病因多为气血不和,风痰阻络;或肝肾不足,筋脉失养,约束无力所致。
治宜调和气血,祛风化痰,舒筋通络,滋补肝肾为法。
并根据证情酌加升阳举陷,敛气收瞳之品。
治疗方剂1.芪葛汤合牵正散【组成】①芪葛汤:黄芪35g,葛根45g,丹参20g,当归15g,枳壳15g,川芎15g,山药15g,菊花l5g,柴胡10g,地龙10g,党参10g,炙甘草10g;②牵正散:全蝎、僵蚕、白附子各4g,研末。
【用法】每日1剂,葛根汤水煎;牵正散分2次冲服。
【功效】益气健脾,祛风通络。
【主治】各型动眼神经麻痹,症见眼睑下垂,眼球偏斜,瞳孔散大;伴舌淡,苔白,脉弦细。
动眼神经麻痹治疗最佳方法
动眼神经麻痹治疗最佳方法动眼神经麻痹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疾病,它会导致眼睛的运动功能受损,进而影响视觉的正常功能。
在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方法对于恢复患者的视觉功能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一些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的最佳方法。
首先,对于轻度的动眼神经麻痹患者,可以通过眼部按摩来缓解症状。
眼部按摩可以促进眼部血液循环,缓解眼部肌肉的疲劳,有助于恢复眼部的运动功能。
在进行眼部按摩时,患者应该选择适当的力度和频率,避免过度按摩导致眼部不适。
其次,针灸疗法也是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的有效方法之一。
针灸可以刺激眼部周围的神经和穴位,促进神经的再生和修复,从而改善眼部的运动功能。
针灸疗法需要由专业的中医针灸师进行操作,患者在接受针灸治疗时需要保持放松的状态,配合医师的操作,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此外,物理疗法也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动眼神经麻痹造成的眼部功能障碍。
比如,通过眼部康复训练和眼部功能锻炼,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眼部运动功能。
物理疗法需要结合专业的康复医师进行指导和操作,患者需要坚持进行眼部功能锻炼,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最后,药物治疗也是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的重要方法之一。
患者可以根据医生的建议,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比如神经营养药物、消炎药物等。
药物治疗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患者在使用药物时需要注意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方法,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总之,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的最佳方法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坚持进行眼部康复训练和功能锻炼,同时注意眼部的保护和休息,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希望本文介绍的治疗方法对于患有动眼神经麻痹的患者有所帮助。
王晓红教授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经验
王晓红教授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经验王晓红教授是一位眼科医生,拥有多年的临床经验和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的专业知识。
在她的临床工作中,她处理过许多动眼神经麻痹的病例,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下面将介绍王教授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的经验和方法。
一、患病病因分析动眼神经麻痹是指动眼神经受损而引起的眼球运动障碍,常见的病因有感染、颅脑外伤、中风等。
王教授在接诊病人时,首先会详细询问病史,包括发病时间、发病原因、症状变化等。
通过病史询问和仔细观察病人的眼球运动情况,王教授能够初步判断病因及病情严重程度,为后续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二、综合治疗方案针对动眼神经麻痹,王教授采用了综合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
在药物治疗方面,王教授会根据病情给予激素类药物或维生素类药物,以减轻神经炎症反应和促进神经修复。
在物理治疗方面,王教授会采用电疗、磁疗等手段,促进患眼肌肉的功能恢复。
而在必要的情况下,王教授还会推荐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如进行动眼肌移位手术等。
三、个性化治疗根据每个病人的病情特点和身体状况,王教授采取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对于急性期的动眼神经麻痹患者,她会优先进行激素冲击治疗,以抑制神经炎症反应,减轻症状。
对于慢性期的患者,她会强调肌力训练和物理治疗,帮助患者恢复眼球运动功能。
王教授还会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等因素,调整治疗方案,力求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四、持续跟踪随访在治疗过程中,王教授非常重视患者的跟踪随访工作。
她会定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并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她还会不定期邀请患者进行复查,以了解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通过持续跟踪随访,王教授能够及时发现治疗中的问题,保证患者能够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五、患者教育和心理支持除了治疗工作,王教授还非常重视患者的教育和心理支持工作。
她会向患者介绍动眼神经麻痹的相关知识,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治疗信心。
在治疗过程中,她会不断鼓励患者,帮助他们克服疾病带来的困难。
动眼神经麻痹
动眼神经麻痹动眼神经麻痹,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疾病,主要表现为眼球运动受限或眼球偏斜。
该病程度轻重不一,严重时可能导致视力障碍和头晕等症状。
本文将从定义、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对动眼神经麻痹进行细致的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该疾病。
动眼神经麻痹,又称第三脑神经麻痹,是指影响控制眼球运动的动眼神经发生功能性障碍的一种情况。
动眼神经分布在眼部肌肉上,可以使眼球上下左右运动。
该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器质性病变、炎症感染、神经系统疾病等。
病因复杂多样,需要综合考虑。
动眼神经麻痹的症状主要包括眼球运动受限和偏斜。
患者可能无法正常地向上、向下、向内、向外等方向移动眼球,眼球活动范围受限。
此外,患者的眼球可能会出现斜视,即眼球不在同一水平面上。
这些症状可能会导致视物不清、视野狭窄等问题,给患者带来诸多不便。
为了确诊动眼神经麻痹,医生通常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检查。
其中包括眼球运动检查、视力检查、眼底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等。
通过这些检查,医生能够评估患者的病情,确定是否患有动眼神经麻痹,以及病情的严重程度。
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的方法因病情而异。
对于轻度的病例,常规的治疗方法包括眼保健操、视觉康复训练等。
通过进行一系列的眼球运动和视觉功能训练,可以帮助恢复眼球的正常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视觉能力。
而对于较为严重的病例,则需要结合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药物的作用促进神经恢复,促进神经再生。
如果药物治疗无效或效果不佳,手术治疗可能是一种有效的选择。
手术可以通过切除病变组织、植入人工材料等方式,恢复动眼神经的正常功能。
动眼神经麻痹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不少困扰。
合理的治疗方法和良好的自我护理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病情,改善生活质量。
同时,定期复诊和与医生的沟通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随时了解病情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动眼神经麻痹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疾病,病情轻重不一,症状表现复杂多样。
对于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需要综合考虑病因和病情等因素,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周期性动眼神经麻痹怎么治疗
周期性动眼神经麻痹怎么治疗
一、概述
周期性动眼神经麻痹这种病症是指短暂的动眼神经麻痹,先天和遗传有关,后天和外伤感染有关,但是很多患者是后天所得的,那么在治疗上因为病症的特殊表现,想彻底的治愈比较困难,那么预防周期性动眼神经麻痹的发生就是最好的保障,下面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些周期性动眼神经麻痹的预防知识吧。
二、步骤/方法:
1、周期性动眼神经麻痹因为病症有神经支配所影响,那么会导致一些患者出现散光和近视,对于患者的治疗更是一些难点,那么需要患者能得到很好的康复,需要在早期就开始发现,并通过治疗,因为早期是治疗的最佳阶段。
2、建议患者在诊断治疗的时候,要保持良好的睡眠状态,千万不要长时间的看电视或者熬夜,这样会扰乱神经的正常活动,让病症更加严重。
3、周期性动眼神经麻痹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患者能和医生积极的配和,尤其在饮食上要避免辛辣刺激,肥甘厚腻的食物,做好一切预防的准备。
三、注意事项:
周期性动眼神经麻痹会出现麻痹期和痉挛期,这往往严重的影响了患者正常的睡眠时间,给患者身心带来很多痛苦,所以预防很关键。
治疗一定要对症。
中医医案——动眼神经麻痹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针刺风池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病案:刘某,女,48岁,2011年8月1日。
主诉:左眼视物重影,斜视14天。
现病史:14天前不慎感冒后出现头痛不适,左眼球活动受限,于某医院诊断为动眼神经麻痹,治疗14天未见明显疗效。
为求针灸治疗来我院就诊。
初诊:神清语明,行动自如,双眼视力正常,左侧额眶部阵发搏动性头痛,左眼睑下垂,眼球偏外下方,眼球向上、下、内运动明显受限,伴有轻微瞳孔散大。
小便清长,大便干燥,食纳尚可。
舌淡红苔白,脉细数。
实验室检查:头颅MRI未见异常。
西医诊断:动眼神经麻痹中医诊断:上胞下垂辨证审机:风寒侵袭,血脉不通。
治法:疏风散寒,通经活血。
取穴:风池(左)、睛明(左)。
操作:刺风池,毫针向左眼方向刺入约1.5寸,搓针得气,推针取热,行摇法使针感沿针刺侧头部向上行走,循足少阳胆经达左前额,抵眼部,留针30分钟。
刺睛明,毫针针刺,直刺进针,捻转得气,以感酸胀流泪感为度,留针30分钟。
二诊:2011年8月3日。
察其已能视物,无头痛不适之证,然眼裂稍窄,复视轻微,眼球活动受限,此经络不通。
遵前法调治。
三诊:2011年8月5日。
眼裂基本正常,无复视,眼球运动尚可,食纳可,二便和,继以前法调治。
按语足少阳之经别“系目系,合少阳于外眦也”,此证多因脾胃之气不足,络脉空虚,风邪乘虚侵袭,目系拘急而致。
此证中以特定手法刺风池送热至眼底,对眼部疾病有较为理想的疗效。
本医案摘自《黑龙江省名中医医案精选》,P280-281,王顺医案。
王顺,博士、博士后、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带头人,国家局“十二五”重点专科及学科带头人,省级领军人才梯队带头人。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获黑龙江省优秀中青年专家、黑龙江省名中医、德艺双馨省级名医、第二届“全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等荣誉称号。
擅治帕金森氏病、癫痫、中风病等疾病。
针刺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经验总结
针刺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经验总结动眼神经是人体的第3对颅神经,动眼神经麻痹(oculomotor paresis,OP)是由多种原因导致上睑下垂、眼球运动受限、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等表现的一类疾病 [1]。
本病的常见病因包括脑血管病、感染、肿瘤、外伤、代谢性疾病或变性病等,也可见于先天性疾病[2]。
西医在治疗OP上采用手术或大剂量激素冲击、营养神经药、改善循环药、扩张血管药等方法[3],但药物靶向治疗效果欠佳,难以解决根本问题。
探索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是目前研究动眼神经麻痹的关键。
近年来,中医治疗该病方法较多,疗法确切,尤以针刺为例,简便效廉、绿色安全、无不良反应,患者接受度高。
1 病因病机动眼神经麻痹属中医“ 风牵偏视”、“上睑下垂”、“雎目”、“斜视”等范畴。
古人对其发病论述有很多,例如《灵枢·大惑论》所言:“ 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脑。
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
邪其精(同睛),其精(同睛)所中,不相比也,则精散。
精散则视歧,视歧见两物” ;杨上善曰:“ 五精合而为眼,邪中其精,则五精不得比和,别有所见”;《目经大成》云:“只上下左右两睑日夜长闭而不能开,攀开而不能眨……以手拈起眼皮,方能视”。
其病位在目、胞睑,又属中医学“痿病”范畴。
关于本病病因,《诸病源候论》记载:“若血气虚……所以其皮缓纵,垂覆于目,则不能开,世呼为睢目,亦名侵风。
” 《圣济总录》称之为“眼睑垂缓”,认为其是气血虚弱,肌腠疏开,邪客于睑肤之间所致。
《赤水玄珠》中写道:“因先伤于内,而后感于外,相兼成病者也” ,指出气血虚衰,筋脉失于濡养,可导致眼皮松弛。
根据现代研究,其病因病机大致概括为风痰阻络、风热伤络、脾气虚弱、肝肾亏虚、气滞血瘀 5 个方面。
( 1) 风痰阻络,风邪入络责之于表,即《景岳全书》记载“表证者,邪气之自外而入者也。
”风为百病之长,善行数变,夹寒、夹热、夹湿、夹燥均可客于经络。
穴位封闭法治疗后天性动眼神经麻痹13例
4例 , 为 单 侧 发 病 。 龄 1 - 6 均 年 6 2岁 , 均 4 . 平 6 5岁 。 中 外 伤 其
例 , 血 栓 3例 , 尿 病 2例 , 血 压 1例 , 明 原 因 2例 。病 程 嘀 糖 高 不 1个 月 以 内 3例 , 6个 月 以 内 5例 , 6个 月 以 上 5例 。 对 l 患 3例 者进 行 全面检 查 , 除 眶 内 、 内肿 瘤 , 免 贻误病 情 。 排 颅 以 诊 断 标 准 :1眶 内及 眶周 围 炎症 性 病 变 , 有 外 伤 史 、 () 或 眶 内 肿 瘤 、 上 裂 综 合 征 等 病 史及 体 征 ;2 动 眼 神 经 支 配 的 一 条 眶 () 或 数 条 眼 外 肌 运 动 受 限 ; 3 如 患 者 病 删 有 一 定 视 力 时 , 有 头 () 则
以 1例 。
通 行 气 滞 为 佐 。 全 方 配 伍 严 谨 , 中 有 补 , 攻 为 主 , 骨 髓 增 攻 以 对 殖症 能减 轻症 状 , 解病 情 。 缓
4 讨 论 后 天性 动 眼神 经 麻 痹 的 主 要 症 状 是 上 睑 下垂 、 斜 视 、 外 复
穴 位 封 闭 法 治 疗 后 天 性 动 眼 神经 麻 痹 1 3例
行 气 血 , 强 局 部 的 血 流 循 环 , 善 和 增 强 其 营 养 代 谢 , 养 神 增 改 营 经 。 扩 张 血 管 的 混 合 药 液 注 射 到 穴 位 后 除 针 刺 作 用 外 , 物 的 药
滞 留 还 可 盲 接 刺 激 局 部 穴 位 , 化 针 刺 效 果 , 而 加 速 恢 复 眼 强 从 肌 的 运 动 功 能 , 达 到 治 愈 目 的 。 《 病 源 候 论 》 动 眼 神 经 麻 以 诸 称 痹 为眦 目, 述 为 ; 描 日是 脏 腑 血 气 之 精 华 , 血 气 虚 , 皮 缓 纵 , 若 其 垂 复 于 目 , 不 能 开 , 呼 眦 目 。 组 病 例 用 牵 正 散 合 四 物 汤 为 则 此 本 基 本 方 。 【散 散 风 热 、 风 邪 、 牵 I 三 驱 定惊 痫 。 物 汤 养 血 气 、 正 固 四 扶 本 , 奏息 风活 络 , 血化 瘀 之效 。 共 养
眼肌麻痹详解
眼肌麻痹的中医药治疗进展眼肌麻痹系由一条或数条眼外肌完全或不完全麻痹所引起的眼球运动障碍、眼位偏斜的疾病,本病起病突然,伴有复视、头晕、恶心、呕吐及步态不稳等症状。
祖国医学常根据本病病因、主观症状等称之为“风牵偏视”、“目偏视”、“视一为二”、“神珠将反”等。
西医对本病多给予维生素B类、能量合剂、血管扩张剂等治疗。
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有一定疗效,现将近几年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进展加以综述。
1 中药治疗1.1辨证论治刘怀栋[1]等以中药辨证治疗眼肌麻痹80例,辨证分型:1、脾胃虚弱,脉络失畅型治宜健脾益气,养血疏络。
方用培土健肌汤(《中医眼科临床实践》)。
组成:党参10g ,白术10g ,茯苓10g,当归10g,炙黄芪10g,钩藤10g,全蝎10g,银柴胡3g,升麻3g,陈皮3g,甘草3g。
2、风邪较重,脉络受阻型:治宜健脾散风,疏通脉络。
方用羌活胜风汤(《原机启微》)。
组成:银柴胡10g,黄芩10g,白术10g,枳壳10g,羌活10g,防风10g,前胡10g,薄荷10g,全蝎10g,桔梗10g,钩藤10g,甘草3g。
3、肾阴不足,津血亏损型:治宜滋阴益肾,平肝息风。
方用育阴潜阳息风汤《中医眼科临床实践》)。
组成:生地黄15g,石决明15g,白芍药12g,麦门冬10g,天门冬10g,盐知母10g,盐黄柏10g,生龙骨10g,生牡蛎10g,怀牛膝10g,钩藤10g,全蝎10g,菊花10g,黄芩10g。
4、肾阳不足,脉络失畅型:治宜滋补肾阳,温化通络。
方用桂附地黄汤加味(《金匮要略》)。
组成:山药30g,黄芪30g,茯苓15g,白术15g,黄精15g,钩藤15g,附子10g,熟地黄10g,枸杞子10g ,泽泻10g,全蝎6g,牡丹皮5g,肉桂5g。
总有效率97.5%。
1.2专方加减在辨证论治基础上,根据本病的病因病机和自身经验总结规律,确定基本方。
临证时根据不同症候加减化裁,也是近年较常用的方法。
白中山[2]用大秦艽汤(秦艽、羌活、独活、防风、白芷、当归、熟地、川芎、白芍、细辛、白术、黄芩、生地、茯苓、石膏)为基本方,随症加减治疗眼肌麻痹,10天为一个疗程。
动眼神经麻痹怎么治,中医治疗有妙招
动眼神经麻痹怎么治,中医治疗有妙招
动眼神经麻痹指的是由于疾病等原因引起动眼神经及其支配组
织功能丧失称为动眼神经麻痹,常见的症状为眼睑下垂复视远近模糊瞳孔放大斜视等。
动眼神经麻痹对于人们的眼睛健康有很大的影响,那么动眼神经麻痹怎么治呢?
★一: 动眼神经麻痹的并发症1: 斜视动眼神经支配数条眼外肌和眼内肌,动眼神经麻痹表现为病变同侧眼的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及下斜肌中一条或数条麻痹,不同的眼肌功能异常会引起眼位改变。
2: 上睑下垂。
由于提上睑肌是由动眼神经支配,动眼神经麻痹后常会出现完全性和不完全性上睑下垂。
3: 弱视。
先天性动眼神经麻痹或部分后天性动眼麻痹由于长期上睑下垂造成视觉发育异常形成弱视。
★二: 治疗方法1: 中药方剂:红参15g,白术5g,当归12g,枳实15g,黄芪50g,升麻10g,生姜15g,大枣7枚,柴胡12g,僵蚕12g,全虫10g,蜈蚣1条,炙甘草10g,茯苓20g。
用法:水煎服,每2日1剂,1月为1个疗程。
2: 针灸取穴:攒竹透睛明,鱼腰透丝竹穴,太阳透瞳子,配足三里,三阴交,内外关,合谷,百会,阳白,球后穴。
方法:每次选2~5穴,留针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5日为1个疗程。
3: 神经干电刺激:取眶上神经与面神经刺激点,眶上神经接负极,面神经接正极,每次20分钟左右,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间隔5日,再行第2疗程。
三: 动眼神经麻痹为临床较难治之症之一,中医归属于“上胞下垂”之列,目前西医治疗效果差,采用中医、中药,配合针灸疗法可获得良效。
周期性动眼神经麻痹怎样治疗?
周期性动眼神经麻痹怎样治疗?
*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周期性动眼神经麻痹的治疗方法,治疗周期性动眼神经麻痹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
周期性动眼神经麻痹应该吃什么药。
*周期性动眼神经麻痹怎么治疗?
*一、西医
*1、治疗
周期性动眼神经麻痹的治疗,主要为施行手术矫正其麻痹相的外观,但无法改变周期性变化。
手术包括眼位矫正和上睑下垂矫正2部分。
眼位矫正多采用麻痹眼的外直肌后徙和内直肌截除术,合并垂直斜视者以减弱高位眼直肌为主,可分次手术或应用眼肌显微血管分离技术1次矫正。
对于上睑下垂的矫正术多采用额肌悬吊术、提上睑肌缩短术或Blascovics上睑下垂手术。
*2、预后
预后较好。
*温馨提示:上面就是对于周期性动眼神经麻痹怎么治疗,周期性动眼神经麻痹中西医治疗方法的相关内容介绍,更多更详尽的有关周期性动眼神经麻痹方面的知识,请关注疾病库,也可以在站内搜索“周期性动眼神经麻痹”找到更多扩展资料,希望
以上内容对大家有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动眼神经麻痹怎么治中医治疗有妙招
导语:动眼神经麻痹指的是由于疾病等原因引起动眼神经及其支配组织功能丧失称为动眼神经麻痹,常见的症状为眼睑下垂复视远近模糊瞳孔放大斜视等。
动眼神经麻痹指的是由于疾病等原因引起动眼神经及其支配组织功能丧失称为动眼神经麻痹,常见的症状为眼睑下垂复视远近模糊瞳孔放大斜视等。
动眼神经麻痹对于人们的眼睛健康有很大的影响,那么动眼神经麻痹怎么治呢?
一:动眼神经麻痹的并发症
1:斜视动眼神经支配数条眼外肌和眼内肌,动眼神经麻痹表现为病变同侧眼的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及下斜肌中一条或数条麻痹,不同的眼肌功能异常会引起眼位改变。
2:上睑下垂。
由于提上睑肌是由动眼神经支配,动眼神经麻痹后常会出现完全性和不完全性上睑下垂。
3:弱视。
先天性动眼神经麻痹或部分后天性动眼麻痹由于长期上睑下垂造成视觉发育异常形成弱视。
二:治疗方法
1:中药方剂:红参15g,白术5g,当归12g,枳实15g,黄芪50g,升麻10g,生姜15g,大枣7枚,柴胡12g,僵蚕12g,全虫10g,蜈蚣1条,炙甘草10g,茯苓20g。
用法:水煎服,每2日1剂,1月为1个疗程。
2:针灸取穴:攒竹透睛明,鱼腰透丝竹穴,太阳透瞳子,配足三里,三阴交,内外关,合谷,百会,阳白,球后穴。
方法:每次选2~5穴,留针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5日为1个疗程。
3:神经干电刺激:取眶上神经与面神经刺激点,眶上神经接负极,面神经接正极,每次20分钟左右,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间
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