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力量(解读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下的力量(解读版)

导读

人为什么会痛苦?痛苦的根源是什么?怎样才能摆脱内心的痛苦?

作者认为:人痛苦的根源是思维和时间,我们受控于思维而不自知,因为我们无法从身上找出任何一个按钮能立刻停止我们的思维。而思维创造了小我,小我赖以生存的土壤却是来自外界的身外之物,比如社会地位、财富、名声等,过去的一切造就了小我,小我意味着对当下的抗拒、不宽容、冲突、矛盾等消极的一面,这也是小我能存在的根基。

时间分为过去、当下和未来,无论你是沉溺于过去还是幻想一个美好或者糟糕的未来,都会带来痛苦,只有活在当下才是摆脱痛苦的唯一途径。

《当下的力量》起源于研讨会、冥想课程和私人咨询会谈中,作者埃克哈特·托利是世界一流的心灵导师,他针对人们提出的问题给予答复,所以全书采用了问答的形式。他指出,“我们有可能生活在一个没有痛苦、没有焦虑、没有神经质的状态中”。全书指导人们怎样生

活在这种轻松的状态中。这种经验来自作者的亲身经历——很长时间的压抑和绝望,如何在他29岁生日后不久的一个晚上突然消失,之后作者的生活一直处于一种深深的宁静和极乐状态中。对于特别希望改变内心状态的人来说,它好似一种催化剂。

一、你不等于你的大脑

作者为了说明自己的角色,开篇讲了一个乞丐的故事:一个乞丐在路边坐了三十多年,一天,一个陌生人经过他身边的时候,乞丐说:“给点儿吧。”陌生人说:“我没有任何东西给你。”然后问:“你坐着的是什么?”乞丐说:“什么都没有,只是一个旧箱子而已,自从我有记忆以来,就一直坐在它上面。”陌生人让乞丐打开箱子,没想到,箱子里装满了金子。

作者就是这个“陌生人”,而没有找到自己真正财富的人就是“乞丐”,即使他们有很多物质财富,却内心空虚,四处寻找成就、安全感或爱情带来的欢乐和满足。但他们不知道自己已经拥有这些东西,而且拥有比这更珍贵的东西。作者希望帮助这些“乞丐”找到真正的财富——极乐状态。这就需要达到“开悟”的状态。

佛陀将“开悟”简单地定义为“受苦的终结”,并不完整。作者认为“开悟”其实“是一种简单的与存在合一的自然状态。它是一种与不可衡量

的、不可摧毁的事物相联系的状态。几乎矛盾的是,它其实就是你自己,然而它比你更为伟大”。对本体的觉知的失而复得,并保持这种觉知状态就是开悟。

那么,什么是存在?存在是超越那些受限于生死的各种生命形式而永在的“一个生命”。不要试着去理解它的含义,只有当你的思维处于静止时,你才能领会它的含义。

你可以在每个当下接触到它。当你的思维处于静止时,当你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当下时刻时,你就会感觉到存在。

很多人认为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是人有思维,会思考。哲学家笛卡尔有一句名言“我思故我在”,作者认为笛卡尔犯了一个基本的错误:将思考视为存在并且认同于思考。

作者认为,思维是人们痛苦的根源。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受控于思维,正确利用思维将是一个超强的工具,如果利用不当,危害很大。可以说,80%~90%的思维是无用而且有害的。

很多人认为人类的思考很有用,人们利用自己的大脑创造完成了很多事。在作者眼中,你能解答一个填字游戏或制造一颗原子弹,并不能说明你利用了大脑,大脑就像狗喜欢啃骨头一样喜欢思考问题,你或

许根本对这些活动不感兴趣。一个有力的证据是:思考不是你说停就停止的,你身上没有哪个按钮可以按一下,就停止思考了。

很难停止思考的原因是因为你从思考的内容和活动中获取自我的感觉,你认为,如果停止思考,你就不复存在。你以自己的思考在脑海中勾勒出自己的形象,这个虚幻的自我称为小我,即错误的自我,它是由思维活动组成,只有不断地进行思考它才存在,是我们无意识地认同于思维而产生的。

无法停止思考就无法达到内心的宁静。开悟不仅是痛苦和身心内外冲突的终结,也是思考的终结。

终结思考的第一步是意识到你不是思考问题的实体——思考者,而是观察者,在你开始观察思考者时,停止思考的按钮就被激活了。

那么,怎样终结思考呢?

在大街上,你可能会遇到喃喃自语的“疯子”,他在不停地评论、比较、抱怨等,这个声音可能与当下无关,有可能是关于过去或者他正在幻想未来,有时这种声音可能还会伴随着一些视觉意象或者“心理电影”。其实,这些“疯子”跟大多数人区别不大,只是我们没有把心里的声音说出来。

这些声音是人类自己最大的敌人,越纠结的人听到的声音越多,因此备受折磨,甚至精神分裂。这就是数不清的灾难、痛苦以及疾病产生的原因。

唯一的解脱方式是:从你的思维中解放出来,创造思维空白,作者提出了两种方式:

第一,倾听你脑袋中的声音并作为一个观察者的临在。当你倾听你脑海中的声音时,不要做任何判断,因为这样又会产生另外一种声音。你很快就认识到:那里有一种声音,我在这里倾听它,观察它。这是强迫性思维终结的开始,你会体验到一种短暂思维空白。当这种空白出现时,你在内心会感到一种静止和宁静的状态,多练习,这种平和宁静的感觉会加深。随着你进一步深入这种“无念”的状态,你会认识到一种纯意识的状态,进入无我的状态。

第二,将你的注意力集中在当下这一刻,创造思维空白。比如洗手时,关注与洗手有关的所有感觉:水声、手的动作和肥皂的香味等,觉察到那个宁静且强有力的临在,你越沉浸于当下,越能感受到宁静。

所以,迈向开悟之途最为关键的一步是:超越你的思维。

上文多次提到“临在”一词,这也是本书中的一个关键词,到底临在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作者做了一个小实验。闭上你的眼睛并对自己说:“我想看看我的下一个想法是什么?”然后集中精力并等待你的下一个想法出现。就像猫注视着老鼠洞一样,你会发现要等很久下一个想法才会出现。只要你强烈地在临在的状态中,你就会从思维中解脱出来,这时你会非常平静并且处于一种精神高度集中的状态,但是,你的注意力一旦放松,思维就会趁虚而入,你的想法就会出现,你又回到了时间中。

在佛教中,禅宗大师为了测试弟子们的临在程度,会悄悄从背后突然用棍子敲打他们,如果弟子处于临在中,就能感受到大师悄悄走近,就可以阻止大师或者躲避到一边。但是一旦被敲中,说明该弟子沉浸于思维之中,心不在焉,处于无意识状态。

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临在,会帮助你完全进入自己的内在,经常将注意力集中在你身体的内在能量场上,从内在感受你的身体,能帮助你平静地处于当下时刻。

在临在的状态下,你需要全神贯注,注意力集中在当下,这样,白日梦、思维、回忆和期望都没有生存的空间,没有紧张、恐惧,只有警觉的临在。禅宗大师用“顿悟”这个词描述短暂的开悟或短暂的无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