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实习听课记录0 (2)
(完整word版)实习生化学教育听课记录
授课年级时间单元
常见的酸和碱
教学过程课程安排:一、情景问题导入:教师提问同学们了解的哪些食物是酸、碱入手,引入酸和碱的知识。
学生:食醋、大多酸味水果。
分析:
1、在书写中教师走下讲台观看大家的书写情况,在公布答案时有选择的解释一下。
缩小了师生间的距离。
2、答案公布并对的学生进行了表扬,带动了这节课的活跃气氛。
二、以提问形式回忆酸碱盐的定义并举例说明生活中的酸碱盐。
(5分钟)
分析:1、加强酸碱盐的理解,由举例一方面是对酸碱盐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另一方面增加了大家学习的兴趣。
化学——无处不在。
二,引入正题。
实验探究指示剂变色规律
三、(1)讲述酸碱指示剂
回忆二氧化碳的性质,提问过去曾讲述的水、二氧化碳成酸的实验引入鉴别酸的指示剂——紫色石蕊试剂。
分析:学生自主活动探究,突出了学生的主体。
四、常见的酸
(1)盐酸的物理性质:盐酸是HCI气体的水溶液是混合物。
(2)由学生观察盐酸的颜色进而指出——“纯净”的盐酸是一种无色液体,工业的盐酸因含有杂质而显黄色。
(3)由学生闻气味得出盐酸的物理性质——由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液体。
五,小结
六,作业课后习题。
高中化学听课记录10篇
高中化学听课记录10篇高中化学听课记录10篇1. 本节课主要讲解了化学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和排列规律。
老师详细介绍了周期表的分类和所代表的元素特征,我对元素周期表的组织和排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化学反应中的氧化还原反应。
老师通过实验和示意图生动地解释了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和机理,让我在观察化学反应时能够更好地理解发生的现象。
3. 本次课堂重点学习了物质的状态变化和相变规律。
老师通过案例和实验展示了固体、液体和气体之间的相互转化,使我对这些物质的性质和状态变化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4. 这堂课上我们讨论了化学平衡的概念和表达式。
老师引导我们分析了平衡反应的条件和影响因素,让我对平衡反应的现象和数学表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5. 本次化学课程我们学习了有机化学中的官能团和它们在化合物中的作用。
通过举例和练习,我对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和特征有了更好的理解。
6.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化学动力学中的反应速率和速率方程。
老师通过演示实验和计算题目,帮助我掌握了判断和计算反应速率的方法。
7. 本课我们学习了酸碱中的离子化现象和酸碱中和反应。
老师通过实验和实际应用的例子,让我对酸碱溶液的性质和浓度计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8. 这节课我们聚焦于化学键的形成和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
老师用生动的图示和实例解释了化学键的强度和稳定性,增加了我对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的理解。
9. 本次课程我们学习了溶液中的溶解度和溶解热。
老师通过实验和性质比较解释了溶质和溶剂在溶解过程中的相互作用,让我更加了解溶液的形成和性质变化。
10.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化学实验中的安全问题和实验技巧。
老师强调了实验室的安全规范和正确使用实验器材的方法,让我对化学实验的操作更加熟练和安全意识更强。
化学的听课记录
化学的听课记录第一节课 - 化学基础- 时间:2021年10月1日- 内容:化学基础知识的介绍和讲解- 主要研究内容:- 化学的定义和发展历史- 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概念与分类- 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和平衡计算- 重点内容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如何进行化学方程式的平衡计算第二节课 -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时间:2021年10月8日- 内容: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原理和计算- 主要研究内容:- 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化学平衡的概念和表达式- 反应速率与平衡常数的关系- 重点内容理解:如何计算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常数,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第三节课 - 酸碱中和与溶液- 时间:2021年10月15日- 内容:酸碱中和反应和溶液的性质- 主要研究内容:- 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和计算- 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和选择- 溶液的浓度表示和计算- 重点内容理解:如何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计算,如何选择酸碱指示剂,以及溶液浓度的表示和计算第四节课 - 化学能量与化学反应速率- 时间:2021年10月22日- 内容:化学能量和化学反应速率的关系- 主要研究内容:- 化学能量的概念和计算- 反应速率与温度的关系- 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重点内容理解:如何计算化学能量,反应速率与温度的关系,以及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第五节课 - 高分子材料和化学实验- 时间:2021年10月29日- 内容:高分子材料的性质和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主要研究内容:- 高分子材料的分类和性质- 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安全注意事项- 重点内容理解:如何分类和理解高分子材料的性质,以及安全进行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以上是我对化学课的听课记录,请核对并提供反馈,谢谢!。
教育实习听课记录表2
2、写出1—36号元素的简化核外电子排布式。
3、A元素原子的M电子层比次外层少2个电子。B元素原子核外L层电子数比最外层多7个电子。
(1)A元素的元素符号是,B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_________;
(2)A、B两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及名称分别是_______
2、能层与能级第一、二、三、四、五、六、七……能层
符号表示K、L、M、N、O、P、Q……
能量由低到高
能层K L M N O……
能级1s 2s 2p 3s 3p 3d 4s 4p 4d 4f……
最多电子数2 2 6 2 6 10 2 6 10 14……
各能层电子数2 8 18 32 50……
(1)每个能层中,能级符号的顺序是ns、np、nd、nf……
2ab两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及名称分别是听课体会给学生讲课之前都要认真钻研所教学科的教学大纲新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掌握教材的精神实质对于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力求弄懂弄通
教育实习听课记录表
科目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化学
课题
原子结构
授课人
班级
听课
时间
年月日第节
教学内容
〖复习〗必修中学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1)核外电子总是尽量先排布在能量较低的电子层,然后由里向外,依次排布在能量逐步升高的电子层(能量最低原理)。(2)原子核外各电子层最多容纳29个电子。(3)原于最外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时不能超过2个电子(4)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18个(K层为次外层时不能超过2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32个。说明:以上规律是互相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理解
高中化学实习听课记录
听课记录 5
2014 年9 月17 日
授课
学科化学学校
教师班级
课题气体摩尔体积
课型新知识课
教师教课过程记录:教课评论:
一、影响物质体积的要素本节课知识点许多,
1、影响物质体积的要素但条理性强,且本节
①组成物质的粒子的大小(物质的天性)【半径 r 】课的内容与前方所学
②组成物质的粒子之间的距离的大小(温度和压强共同影响)内容物质的量息息相
【距离 d】关,因此,理解观点
③组成物质的粒子的多少【物质的量n】是首要任务。
2、影响气体体积的要素
由 d 和 n 决定
3、影响固态、液态物质的体积的要素
由 r 和 n 决定
二、气体摩尔体积
1、含义: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符号V m。
2、有关计算
⑴基本表达式: V m=V/n
⑵与气体质量的关系: m/M=V/V
⑶与气体分子数的关系: V/V m=N/N A
3、影响要素
气体摩尔体积的数值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决定于气体所处的温
度和压强,即温度和压强不一样时,气体摩尔体积不一样。
4、使用 mol 都一定切合的特定条件:
⑴ 一定在标准情况下
⑵ 一定是气态物质
⑶物质的量为 1mol
⑷ 体积约为
5、阿伏伽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同样体积的任何气体,含有
形同数量的分子(或气体的物质的量同样)
6、PV=nRT
听课随感:本节课内容许多,学生需要在已经掌握物质的量的有关内容后,才能更有效的学
习。
听课记录(化学)资料
听课记录(化学)资料
1. 本次所听课程是化学课程,由老师教授课程。
2. 老师在课程中强调了化学反应三大常数。
他首先解释了化学反应是如何发生的,从化学反应的动力学研究入手,详细地说明了反应速率与反应活化能、反应温度和原料浓度的关系,以及影响反应的其他因素。
3. 接着,老师讨论了反应平衡问题。
他们除了向我们解释两种反应浓度的变化外,还介绍了水平衡和动态平衡等概念。
4. 接下来老师讨论了反应的热力学方面知识,包括反应的反应化学能量、活化能、反应的可逆性、反应的熵和静态能量等。
5. 课程的另一个重要部分是酸碱反应,老师详细讲解了碱强度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酸碱反应的本质和特性。
6. 最后,老师强调,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实验观察,以正确理解和总结反应特性。
本节课后给学生布置了实验任务,要求学生对一种反应动力学因素做出不同的观察和表达。
二、总结
本次听课涉及化学反应的理论基础知识,包括反应的动力学和反应的热力学方面的概念,以及酸碱反应的实验。
老师在课程中强调了重视实验观察和理解反应特性的重要性,向学生们提出了实验任务。
总之,本次听课受益匪浅,对加深对化学课程知识的理解具有一定的帮助。
最全面高中化学实习听课记录10
最全面高中化学实习听课记录10我这次实习听课记录的课程为高中化学,主要内容是元素周期表的研究和化学键的类型。
1. 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历程(1)道尔顿的原子学说及其局限性道尔顿在1803年提出了原子学说,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元素周期律。
然而,随着一些新元素的发现和研究,人们发现这个周期律并不能完全适用于所有元素。
(2)门捷列夫对元素周期律的贡献门捷列夫在1869年根据元素的原子量和化学性质,把已知的元素进行了分类,形成了元素周期表。
他发现了一些新的规律和未知元素的空缺位置,从而推动了元素的发现和研究。
(3)现代元素周期表根据元素的电子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现代的元素周期表得出了更为完整和准确的元素周期律。
它不仅符合了以前的规律,还能够较好地解释一些元素的性质和特点。
2. 化学键的类型(1)离子键离子键是由阴阳离子之间的静电作用所形成的。
其中,金属原子通常会失去一个或多个电子,成为阳离子;非金属原子则会接受这些电子,成为阴离子。
由于离子之间的电荷吸引力比较强,所以离子键通常有很高的熔点和挥发点。
(2)共价键共价键是由原子之间共享电子而形成的。
共价键又可分为单共价键、双共价键和三共价键等。
在共价键中,原子间的电子云密度分布是基本相同的,因此这种键通常不会有竞争性的离子之间的电荷吸引力强。
(3)金属键金属键是由金属原子之间的电子云形成的。
在一个金属结构中,金属原子会失去其外层电子,电子形成电子云,从而形成了金属键。
金属键中的电子可以在整个金属结构中自由流动,因此这种键通常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
3. 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对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和化学键的类型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元素周期表不仅能够分类和归纳元素,还能够揭示元素性质和规律。
化学键的类型则是各种元素之间化学反应发生的基础,能够解释化学反应发生的原因和机制。
高中化学听评课记录
高中化学听评课记录一.基本信息听课日期:2022年10月10日听课时间:第2节授课教师姓名:张伟学科/课程名称:高中化学班级/年级:高一年级教学主题或章节: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听课人员信息:听课人姓名:李华听课人职务:化学教研组组长听课目的:教学研究、教师培训二.课堂观察记录1.教学准备教师的教学计划清晰,对教学内容有详细的安排。
教学资源准备充分,使用了教材、教具和多媒体等辅助教学。
2.教学过程开始阶段,教师通过化学实验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展开阶段,教师采用了讲授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结束阶段,教师对所学内容进行了总结归纳,并布置了相关的作业,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师生互动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频繁,提问和解答问题及时。
学生参与度高,对教师的提问能积极回应。
4.学生学习状态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积极性和专注度,能够认真听讲、做笔记。
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良好,相互帮助、讨论。
5.课堂管理教师对课堂纪律把控得当,学生遵守纪律良好。
时间分配合理,课堂节奏控制得当,教学活动有序进行。
6.教学技术使用教师有效利用了现代教育技术和工具,如多媒体课件、实验设备等,对教学效果起到了良好的支持作用。
三.教学效果评价1. 目标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且适切,教师在课前已为学生设置了清晰的学习目标。
通过课堂观察,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对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
2. 知识掌握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情况良好,能够熟练地运用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进行分析和解题。
同时,学生对相关技能的掌握程度较高,如实验操作技能、问题解决能力等。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化学实验和实际案例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反应原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同时,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中化学实习听课记录9总2页
高中化学实习听课记录9(总2页) 时间:XXXX年XX月XX日地点:XX高中化学教室课程名称:有机化学基础授课教师:XXX老师听课记录:今天我再次来到XX高中,继续旁听XXX老师的有机化学课。
本节课中,XXX 老师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一、课程导入XXX老师以问题导入的方式开启今天的课程,询问学生对“有机化学”这个概念的了解程度。
通过学生的回答,老师指出,虽然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有机化学制品,但是对于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却并不清楚。
因此,本节课的主题是: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二、课程内容1.有机化学的定义和特点XXX老师首先讲解了有机化学的定义和特点。
她指出,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的科学。
有机化合物是指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
有机化学的特点是分子结构复杂,反应速度较慢,且反应具有方向性。
2.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应用XXX老师接着介绍了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应用。
她指出,有机化合物可以根据其结构特点分为烃类、醇类、醛类、酮类等。
这些化合物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如石油、食品、药物等。
通过对不同类型有机化合物的讲解,老师让学生们更深入地了解了有机化学的应用范围。
3.有机化学的发展历程和前景最后,XXX老师简要介绍了有机化学的发展历程和前景。
她指出,有机化学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目前已经成为一门非常成熟的学科。
同时,老师强调了有机化学在未来的发展前景,特别是在绿色化学、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应用。
三、教学评价本节课中,XXX老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演示、小组讨论等。
通过这些方法,学生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同时,老师还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有机化学的应用价值。
此外,老师还鼓励学生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和问题,并耐心解答每一个问题。
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更加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高中化学实习听课记录2
2、例;怎样除去酒精中含有的少量水分。
答:先向酒精中加入足量的生石灰,再蒸馏。
(检验酒精中是否含有水分:使用无水硫酸铜)
三、萃取及分液(各组分溶解度的不同)
实验1-4(见书P9)
a、分液漏斗的使用方法
听课记录2
2014年9月4日
授课
教师
学科
化学
学校
班级
课题
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第二课时)
课型
新知识课
教师教学过程记录:
导课,复习前节课所学的关于过滤与蒸馏的知识。
二、蒸馏与萃取(分离液体混合物)
1、蒸馏自来水(条件,各成分沸点不同且相差较大)
装置的安装与介绍
玻璃仪器有:酒精灯,蒸馏烧瓶,温度计,冷凝管,牛角管,锥形瓶。
实验讲解过程详细,即便学生没有做萃取这个实验也能清楚地描述实验过程及现象。
听课随感:
如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是教师一生所研究的课题,无论教师认为的知识有多简单,也需要清楚明白的讲解给学生听,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而非记忆知识。在这堂课中,我学到了如何将知识进行有序,有条理的讲解给学生。
b、实验过程的操作及讲解
萃取时,盖好玻璃塞;分液时将活塞与漏斗口的凹槽或小孔对准,连接大气压。
c、注意事项: 萃取液与被萃取液的溶解度不同
萃端放出;上层液体从
漏斗上端倒出
作业:点金训练第一节全部
教学点评:
学生才开始上第二节新课,为了更快的帮助学生从放假的习惯中转换到学习状态中,课前复习前一节课所讲的知识很有必要。
最新高中化学实习听课记录2
众上所述,我们认为:我们的创意小屋计划或许虽然会有很多的挑战和困难,但我们会吸取和借鉴“漂亮女生”和“碧芝”的成功经验,在产品的质量和创意上多下工夫,使自己的产品能领导潮流,领导时尚。在它们还没有打入学校这个市场时,我们要巩固我们的学生市场,制作一些吸引学生,又有使学生能接受的价格,勇敢的面对它们的挑战,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听课记录2
2014年9月4日
授课
教师
学科
化学
学校
“碧芝”最吸引人的是那些小巧的珠子、亮片等,都是平日里不常见的。店长梁小姐介绍,店内的饰珠有威尼斯印第安的玻璃珠、秘鲁的陶珠、奥利的施华洛世奇水晶、法国的仿金片、日本的梦幻珠等,五彩缤纷,流光异彩。按照饰珠的质地可分为玻璃、骨质、角质、陶制、水晶、仿金、木制等种类,其造型更是千姿百态:珠型、圆柱型、动物造型、多边形、图腾形象等,美不胜收。全部都是进口的,从几毛钱一个到几十元一个的珠子,做一个成品饰物大约需要几十元,当然,还要决定于你的心意。“碧芝”提倡自己制作:端个特制的盘子到柜台前,按自己的构思选取喜爱的饰珠和配件,再把它们串成成品。这里的饰珠和配件的价格随质地而各有同,所用的线绳价格从几元到一二十元不等,如果让店员帮忙串制,还要收取10%~20%的手工费。班级
b、实验过程的操作及讲解
萃取时,盖好玻璃塞;分液时将活塞与漏斗口的凹槽或小孔对准,连接大气压。
c、注意事项: 萃取液与被萃取液的溶解度不同
萃取使用的仪器叫做分液漏斗
分液时,下层液体从漏斗下端放出;上层液体从
漏斗上端倒出
作业:点金训练第一节全部
教学点评:
学生才开始上第二节新课,为了更快的帮助学生从放假的习惯中转换到学习状态中,课前复习前一节课所讲的知识很有必要。
高中化学实习听课记录完整可编辑版
【本文档内容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们将会做得更好】
听课记录9
2014年10月21日
授课
教师
学科
化学
学校
班级
课题
离子反应(第一课时)
课型
新知识课
教师教学过程记录:
一、电解质
1、概念: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能电离出离子的化合物。
理解:NaCl在水溶液中 受水分子作用而电离 电离成自由移
动的Na+、Cl- 因此在通电时,离子才会定向移动,形成电流而
导电。
2、常见的电解质:酸碱盐
完全电离;B、在熔融状态下完全电离水溶液中溶解的只会有部分电离
包括:弱酸【H2CO3H3PO4H2S HClO】
弱碱【Al(OH)3Fe(OH)3NH3·H2O】
少部分盐【Pb(CH3COO)2】
4、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BaSO4==Ba2++SO42-
NH3·H2O NH4++OH-
思考:NH3·H2O与氨水的区别是什么?
答:NH3·H2O是纯净物,是化合物,是一元弱碱,是弱电
解质;
氨水是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教学点评:
本节课的知识点较多,学生需要更多的时间来理解记忆。且有部分知识需要回忆初中的知识。所以课上学生更多的是听老师讲,并随时准备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强弱电解质
、强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完全电离的电解质。
理解:在水溶液中溶解多少就会电离多少
包括:强酸【H2SO4HCl HNO3HClO3】
化学教研活动听课记录(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为了提高化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我校化学教研组于2021年10月15日组织了一次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以听课、评课、研讨为主要形式,旨在通过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科素养。
二、活动内容1. 听课环节本次教研活动共安排了三位教师的示范课,分别为高中化学必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的“化学平衡”一课。
以下是听课记录:(1)第一位教师:张老师张老师的教学风格严谨,课堂气氛活跃。
她从生活实例引入,引导学生关注化学平衡现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张老师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具体教学环节如下:1. 导入新课:张老师以“化学平衡是什么?”为问题,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为新课做好铺垫。
2. 新课讲解:张老师通过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了化学平衡的概念、特征、影响因素等,并结合实例加深学生的理解。
3. 实验演示:张老师亲自演示了化学平衡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化学平衡现象。
4. 学生探究:张老师设计了几个探究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验,进一步理解化学平衡。
5. 总结提升:张老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几个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第二位教师:李老师李老师的教学风格生动活泼,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她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的化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具体教学环节如下:1. 导入新课:李老师以“化学平衡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2. 新课讲解:李老师通过PPT展示,将化学平衡知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使学生在视觉上得到愉悦的体验。
3. 实验演示:李老师邀请学生上台演示化学平衡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学生讨论:李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5. 总结提升:李老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了总结,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化学平衡现象。
化学听课记录
化学听课记录日期:具体日期授课教师:教师姓名授课班级:班级名称课程名称:化学课程具体名称一、课程导入教师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具体化学知识点。
比如,教师讲述了在厨房中常见的白醋与小苏打混合产生气泡的现象,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自然地过渡到对相关化学原理的探讨。
二、知识点讲解1、基本概念教师详细讲解了化学概念的定义、特点和相关例子。
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实际的案例,让学生能够轻松理解抽象的概念。
例如,在解释某个概念时,将其比作一个形象的比喻,使学生能够迅速抓住重点。
2、化学反应原理对于本节课涉及的化学反应,教师从微观角度进行了深入剖析。
利用分子模型和动画演示,清晰地展示了原子的重新组合和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过程。
这让学生明白了化学反应的本质,不再只是死记硬背化学方程式。
3、实验演示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化学变化,教师进行了具体实验名称的演示。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一边操作,一边强调实验的注意事项和安全问题。
学生们聚精会神地观察着实验现象,不时发出惊叹声。
实验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课堂互动1、提问环节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问题的设置既有基础知识的考查,也有对知识的拓展和应用。
学生们积极举手发言,课堂气氛活跃。
对于回答不完整或不正确的学生,教师给予了鼓励和引导,帮助他们找到正确的答案。
2、小组讨论在讲解完一个重要知识点后,教师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讨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挑战性,例如“如何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们在小组中各抒己见,充分交流,最后每个小组派出代表进行发言。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课堂练习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教师安排了适量的课堂练习。
练习的形式多样,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
学生们认真作答,教师在教室里巡视,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
做完练习后,教师对练习进行了详细的讲解,针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了重点强调。
高二化学听课记录_高二化学听课心得
⾼⼆化学听课记录_⾼⼆化学听课⼼得 ⾼⼆的学习难度增⼤,教师需要通过听课来记录其他教师好的。
下⾯是由店铺带来的听课记录,希望能提供你需要的资料。
⾼⼆化学听课记录篇(⼀)授课教师学科化学学校班级课题分散系及其分类(第⼀课时)课型新知识课教师教学过程记录:1、分散系:⼀种或⼏种物质分散到另⼀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
分散质:被分散的物质分散剂:分散其他物质的物质2、分散系的分类(分散质直径的⼤⼩)⑴浊液:d>100nm①浊液中的分散质是⼤量分⼦的聚集体②浊液中的分散质不能透过滤纸③分离浊液的⽅法是过滤(2)溶液:d<1nm①分散质叫溶质,分散剂叫溶剂②溶质是单个分⼦、离⼦分散到溶剂中,故d<1nm,能透过滤纸,也能透过半透膜③向蛋⽩质、淀粉等⾼分⼦溶液,由于溶质也是单个分⼦形式均匀的分散到溶剂中,⼜具有稳定性,因此仍叫溶液。
但是溶质d>1nm,所以⼜具有胶体的性质3、胶体:100nm>d>1nm定义:指分散质直径在1nm—100nm之间的⼀定数⽬分⼦的聚集体均匀分散到分散剂中所形成的分散系。
4、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答:分散质的直径不同教学点评:⽼师在讲本节内容时,由于跟多的是需要记忆的,所以上课时会留⼀部分时间给学⽣理解记忆。
听课随感:在上更多需要记忆的知识内容时,课堂上留少许时间给学⽣理解记忆会有很好的学习效果。
⾼⼆化学听课记录篇(⼆)授课教师学科化学学校班级课题分散系及其应⽤(第⼆课时)课型新知识课教师教学过程记录:4、胶体的性质⑴、胶体中胶粒的直径在1nm到100nm之间,是⼀定数⽬分⼦的聚集体(胶体中的分散质叫做胶体粒⼦,简称胶粒)⑵、胶粒能透过滤纸,不能透过半透膜⑶、胶体较稳定(介稳状态),因为胶粒因吸附电荷⽽带电,且同种胶粒带相同电荷,要相互排斥。
(胶体介稳的主要原因)⑷、胶体做布朗运动(被动,受分散剂粒⼦的碰撞,次要原因)⑸、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让⼀束光通过胶体时,在胶体内部会形成⼀条光亮的“通路”,称为丁达尔效应。
化学教研听课记录(3篇)
第1篇日期:2021年10月25日地点:XX中学化学实验室主讲教师:张老师听课教师:李老师、王老师、刘老师一、课前准备1. 教师备课情况张老师提前一周就开始准备这节课,查阅了相关资料,制定了详细的教学计划。
在课前,张老师与同组教师进行了集体备课,讨论了教学难点和重点,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2. 教学资源准备张老师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实验药品等教学资源,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课堂实施1. 导入新课张老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新课张老师采用多媒体课件结合板书的方式,详细讲解了新课内容。
在讲解过程中,张老师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 实验演示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课内容,张老师进行了实验演示。
在实验过程中,张老师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4. 学生互动张老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
在互动环节,张老师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5. 课堂小结张老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了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本节课张老师的教学效果良好,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课堂气氛活跃。
在实验环节,学生掌握了实验操作技能,对实验原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2. 教学亮点(1)张老师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张老师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3)张老师注重实验演示,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习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3. 教学不足(1)部分学生对实验操作不够熟练,需要加强练习。
(2)课堂时间安排略显紧张,部分教学内容未能充分展开。
四、改进措施1. 加强学生实验操作训练,提高实验技能。
2. 合理安排课堂时间,确保教学内容得到充分展开。
3. 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采用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高中化学实习听课记录精选范文
当 Na 在 Cl2 中点燃的时候,先是 Na 分解成 Na 原子,Cl2 分解成
Cl 原子;Na 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变成钠离子,Cl 原子得到一个电
子变成氯离子;钠离子与氯离子相互作用形成稳定的化合物
NaCl。
点燃
②H2+Cl2==2HCl
(电子的偏移)
当氢气在氯气中点燃时,氢气和氯气先分解成氢原子和氯原子;
由于氯原子得电子能力更强,当氢原子与氯原子相互作用时,共
用电子对中电子更偏向氯原子,从而形成稳定的化合物 HCl。
3、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的关系。
分解
氧化还 原反应
置换
பைடு நூலகம்化合
复分解
听课随感: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让学生更容易掌握一些复杂的知识内容。
听
课
记
录 10
2014 年 11 月 4 日
授课 教师
学科
化学
学校 班级
课题
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
课型 新知识课
教师教学过程记录:
教学点评:
H2+CuO==Cu+H2O
氧化还原反应的内容
(H2 得氧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CuO 失氧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 较为复杂,学生很容
实际上在一个反应中,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时进行的。
易弄混,所以上课时
一、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需要更多的重复,或
1、概念:把有化合价升降的反应叫做氧化还原反应。(判断依据) 者让学生自己叙述。
ICl+H2O==HCl+HIO
(不是)
Cl2+2NaOH==NaCl+NaClO+H2O (是)
2、实质:电子的转移(包括得失和偏移)
高中化学听课记录
高中化学听课记录
第一节课:化学反应基础
老师简要地介绍了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他解释了化学反应是物质之间发生的变化,以及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关系。
他还提到了化学方程式的重要性,并指出了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比例关系。
第二节课:离子反应
老师详细讲解了离子反应的概念和特点。
他介绍了离子的定义以及离子反应的基本步骤。
他还通过实例展示了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并强调了电离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的区别。
第三节课:化学平衡
老师深入解释了化学平衡的原理和条件。
他介绍了平衡常数和平衡反应式的概念,以及如何根据反应式确定平衡常数的表达式。
他还讨论了平衡的移动和影响平衡的因素,如温度、浓度和压力。
第四节课:酸碱中和反应
老师讲解了酸碱中和反应的特点和应用。
他介绍了酸和碱的定义,并解释了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过程。
他还通过示意图演示了酸
碱指示剂的使用方法,并提到了酸碱中和反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第五节课:氧化还原反应
老师详细介绍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和基本规律。
他解释了氧
化和还原的定义,并讲解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判定方法。
他还通过实
验展示了氧化还原反应的示例,并强调了氧化数的重要性。
第六节课:化学反应速率
老师讨论了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和测定方法。
他介绍了影
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如温度、浓度、表面积和催化剂。
他还讲解了
如何通过实验确定反应速率,并提到了速率方程和速率常数的概念。
以上是我在高中化学课上听到的一些重要内容和知识点。
希望
这份听课记录对你有帮助!。
高中化学听课记录及评析
高中化学听课记录及评析1. 课前准备1.1 上课前的心态说实话,每次化学课前我都会有点忐忑。
毕竟,化学这门课总是让人有点怕怕的。
不过,今天的课感觉还不错,因为我提前复习了一下,心里有底了。
1.2 教具准备老师今天带了不少实验器材,显得特别用心。
比如那瓶看起来一脸神秘的化学药剂,还有一堆各色的试管,让人一看就有种“哇,今天要做大事”的感觉。
2. 课堂讲解2.1 知识点讲解今天的课讲的是酸碱中和反应。
老师讲得很生动,用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比如说到牙膏中含有的碱性成分,和我们常喝的酸奶之间的关系。
这样一来,化学知识变得特别贴近生活,听得特别过瘾。
2.2 实验操作实验环节真是精彩纷呈。
老师带我们做了一个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
那一刻,看着试管中的液体渐渐变色,真是觉得好像魔法一样。
实验完毕后,老师还认真讲解了每一步的原理,感觉有了很大的收获。
3. 课堂互动3.1 学生提问课堂上,大家的提问也很有意思。
有同学问,为什么酸碱中和反应中,最后的溶液不会变得中性呢?这个问题问得好,老师也耐心地解释了原因,让我们对这个反应有了更深的理解。
3.2 老师回答老师的回答一针见血,不拖泥带水。
她用了一个特别形象的比喻,把酸碱中和比作两个小孩儿在争夺玩具,最后玩具被两个小孩儿一起分享。
这个比喻真是让人恍若醍醐灌顶。
4. 课后总结4.1 学习收获总的来说,今天的课让我觉得特别充实。
不仅仅是理论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实验的实际操作有了更深的体会。
感觉自己真的在掌握这门学科的精髓。
4.2 存在的问题不过,也有一些小问题。
比如说,实验过程中有些步骤我们操作得不够细致,导致结果有些偏差。
这方面,可能下次要注意点儿,做到更精细。
4.3 改进建议如果以后老师能够多一些互动环节,比如小组讨论或者小游戏,那就更完美了。
毕竟,大家都是在玩中学,学中玩的,才会记得更牢靠嘛!5. 总结与展望今天的化学课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不仅理解了酸碱中和的原理,还体验到了实验的乐趣。
高三化学师傅结对徒弟听课记录内容
高三化学师傅结对徒弟听课记录内容今天,我有幸成为了一名高三化学师傅,结对了一位可爱的徒弟。
在这次听课记录中,我将和大家分享我们的学习内容和交流心得。
我向徒弟介绍了本节课的主题——化学方程式的平衡。
我告诉他,平衡化学方程式是化学反应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反应发生的条件和速率。
接下来,我详细讲解了平衡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我告诉徒弟,平衡是指化学反应的正反应速率相等时的状态。
为了达到平衡,我们需要根据反应物的摩尔比例来确定化学方程式的系数,并根据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原理来平衡化学方程式。
在讲解的过程中,我提醒徒弟注意一些常见的化学方程式平衡规律。
例如,一元一次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系数相等;当反应物和生成物中有相同的物质时,可以通过系数的倍数来平衡方程式;当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出现不同的物质时,可以通过添加副反应来平衡方程式。
为了帮助徒弟更好地理解平衡化学方程式,我通过一些实例进行了具体说明。
我以酸碱中和反应为例,引导徒弟根据实验数据来平衡方程式。
我鼓励他动手实践,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和分析实验结果,来找到平衡方程式的规律和方法。
在交流中,徒弟提出了一些问题。
他问道:“平衡化学方程式是否都可以通过系数的倍数来平衡?”我耐心地解答了他的疑问。
我告诉他,平衡化学方程式的平衡是基于物质的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原理的,所以在平衡方程式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摩尔比例是固定的,不能改变。
因此,只有通过系数的倍数来平衡方程式是不够的,还需要根据物质的种类和数量来确定系数的具体值。
在听课记录中,我还向徒弟介绍了一些常见的化学方程式平衡方法。
例如,可以通过改变反应条件,如温度、压力和浓度,来改变反应速率,从而实现平衡。
我告诉徒弟,平衡常数是描述平衡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可以通过计算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来求得。
同时,我也提醒他,平衡常数受温度的影响,不同温度下的平衡常数是不同的。
在听课交流的过程中,我鼓励徒弟积极思考,勇于提问,并给予他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 课 记 录10 2014 年 11 月 4 日
授 课 教 师 学 科 化学 学 校 班 级
课题 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 课型 新知识课
教师教学过程记录: H 2+CuO==Cu+H 2O (H 2得氧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CuO 失氧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 实际上在一个反应中,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时进行的。
一、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1、概念:把有化合价升降的反应叫做氧化还原反应。
(判断依据) ICl+H 2O==HCl+HIO (不是)
Cl 2+2NaOH==NaCl+NaClO+H 2O (是)
2、实质:电子的转移(包括得失和偏移)
①2Na+Cl 2==2NaCl (电子的得失)
当Na 在Cl 2中点燃的时候,先是Na 分解成Na 原子,Cl 2分解成
Cl 原子;Na 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变成钠离子,Cl 原子得到一个电
子变成氯离子;钠离子与氯离子相互作用形成稳定的化合物
NaCl 。
②H 2+Cl 2==2HCl (电子的偏移)
当氢气在氯气中点燃时,氢气和氯气先分解成氢原子和氯原子;
由于氯原子得电子能力更强,当氢原子与氯原子相互作用时,共
用电子对中电子更偏向氯原子,从而形成稳定的化合物HCl 。
3、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的关系。
教学点评:
氧化还原反应的内容
较为复杂,学生很容
易弄混,所以上课时
需要更多的重复,或
者让学生自己叙述。
听课随感: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让学生更容易掌握一些复杂的知识内容。
点燃 点燃 氧化还
原反应
置换 化合
分解 复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