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听课记录
高中化学听课记录10篇
![高中化学听课记录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032410c6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1665b7f.png)
高中化学听课记录10篇高中化学听课记录10篇1. 本节课主要讲解了化学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和排列规律。
老师详细介绍了周期表的分类和所代表的元素特征,我对元素周期表的组织和排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化学反应中的氧化还原反应。
老师通过实验和示意图生动地解释了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和机理,让我在观察化学反应时能够更好地理解发生的现象。
3. 本次课堂重点学习了物质的状态变化和相变规律。
老师通过案例和实验展示了固体、液体和气体之间的相互转化,使我对这些物质的性质和状态变化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4. 这堂课上我们讨论了化学平衡的概念和表达式。
老师引导我们分析了平衡反应的条件和影响因素,让我对平衡反应的现象和数学表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5. 本次化学课程我们学习了有机化学中的官能团和它们在化合物中的作用。
通过举例和练习,我对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和特征有了更好的理解。
6.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化学动力学中的反应速率和速率方程。
老师通过演示实验和计算题目,帮助我掌握了判断和计算反应速率的方法。
7. 本课我们学习了酸碱中的离子化现象和酸碱中和反应。
老师通过实验和实际应用的例子,让我对酸碱溶液的性质和浓度计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8. 这节课我们聚焦于化学键的形成和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
老师用生动的图示和实例解释了化学键的强度和稳定性,增加了我对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的理解。
9. 本次课程我们学习了溶液中的溶解度和溶解热。
老师通过实验和性质比较解释了溶质和溶剂在溶解过程中的相互作用,让我更加了解溶液的形成和性质变化。
10.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化学实验中的安全问题和实验技巧。
老师强调了实验室的安全规范和正确使用实验器材的方法,让我对化学实验的操作更加熟练和安全意识更强。
听课记录(化学)资料
![听课记录(化学)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e9410418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c0.png)
听课记录(化学)资料
1. 本次所听课程是化学课程,由老师教授课程。
2. 老师在课程中强调了化学反应三大常数。
他首先解释了化学反应是如何发生的,从化学反应的动力学研究入手,详细地说明了反应速率与反应活化能、反应温度和原料浓度的关系,以及影响反应的其他因素。
3. 接着,老师讨论了反应平衡问题。
他们除了向我们解释两种反应浓度的变化外,还介绍了水平衡和动态平衡等概念。
4. 接下来老师讨论了反应的热力学方面知识,包括反应的反应化学能量、活化能、反应的可逆性、反应的熵和静态能量等。
5. 课程的另一个重要部分是酸碱反应,老师详细讲解了碱强度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酸碱反应的本质和特性。
6. 最后,老师强调,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实验观察,以正确理解和总结反应特性。
本节课后给学生布置了实验任务,要求学生对一种反应动力学因素做出不同的观察和表达。
二、总结
本次听课涉及化学反应的理论基础知识,包括反应的动力学和反应的热力学方面的概念,以及酸碱反应的实验。
老师在课程中强调了重视实验观察和理解反应特性的重要性,向学生们提出了实验任务。
总之,本次听课受益匪浅,对加深对化学课程知识的理解具有一定的帮助。
化学听课记录20篇
![化学听课记录20篇](https://img.taocdn.com/s3/m/12978ac2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b0.png)
化学听课记录20篇1.化学基础知识在这节课中,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化学的基础知识。
我们学习了原子、分子、离子、化学键以及化学方程式的概念。
老师还解释了化学反应中原子间的重新组合和化学键的破裂。
这些基础知识为我们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原子结构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原子的结构。
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原子的组成部分:核心(由质子和中性子组成)和电子壳层。
我们还学习了电子云模型和量子力学模型,这些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原子的结构。
3.元素周期表在这节课中,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元素周期表。
我们了解到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排列的,同时提供了有关元素的重要信息,例如原子量和原子半径。
学习元素周期表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分类元素。
4.化学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不同类型的化学键。
老师向我们介绍了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和氢键。
我们了解到这些化学键的形成方式以及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5.化学反应在这节课中,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化学反应的类型。
我们学习了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还原反应等。
了解不同类型的化学反应有助于我们预测和解释实验结果。
6.配位化学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配位化学的基础知识。
老师向我们介绍了配体和配合物的概念,以及配位键的形成过程。
我们还学习了常见的配位化合物及其应用。
7.温度和热量在这节课中,老师向我们介绍了温度和热量的概念。
我们学习了摄氏度和开尔文温标之间的转换,并了解了热量和焓的关系。
这对于我们进行热化学计算非常重要。
8.反应速率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如何通过实验数据确定反应的速率常数,以及如何利用反应速率来确定反应机理。
这对于我们理解和控制化学反应非常重要。
9.动态化学平衡在这节课中,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动态化学平衡的概念。
我们了解到在反应进行中,正向反应和逆向反应同时发生,并且达到一个动态平衡状态。
我们还学习了利用平衡常数来描述反应的倾向性。
10.氧化还原反应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基础知识。
最新听课记录(化学)
![最新听课记录(化学)](https://img.taocdn.com/s3/m/430310c7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6b.png)
最新听课记录(化学)
某高中第一次试听课——化学课,活动当天,化学老师按时来到教室,并耐心地向学生介绍:“你们好,我是山东省某高中的化学老师,欢迎你们来到我的课堂。
”之后,老师迅速地讲解了课堂历史上化学发展的一些概念,给学生介绍了一些关于化学史的著名案例,并让学生更好理解历史后的科学发展脉络。
之后,老师引入今天的话题——物质的变化规律,先从简单的原理和举例开始讲解,然后让学生参与讨论,探讨细节,调节课堂气氛,使大家更好地理解该话题。
期间,老师及时的纠正学生的误解,以明晰的论据给出解释,并对学生的想法表示肯定,让学生有发言的机会。
之后是与物质定义有关的知识点,老师讲解了物质定义,解释了同类物质的组成元素和主要特点,并且使用图表帮助学生理解。
在本节课结束前,老师整理了一些概念,总结了课堂所学到的知识,并给出了模拟练习,对学生进行知识点和单元实验的检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质变化的规律和物质的定义。
最后,老师留给学生一些自主学习的建议,加强对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的回顾,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所学,根据学生的能力,给出实验指导,提高学生对化学的认识。
本次活动结束,学生们都表示受益匪浅。
高中化学实习听课记录完整可编辑版
![高中化学实习听课记录完整可编辑版](https://img.taocdn.com/s3/m/f45907693c1ec5da50e27097.png)
【本文档内容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们将会做得更好】
听课记录9
2014年10月21日
授课
教师
学科
化学
学校
班级
课题
离子反应(第一课时)
课型
新知识课
教师教学过程记录:
一、电解质
1、概念: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能电离出离子的化合物。
理解:NaCl在水溶液中 受水分子作用而电离 电离成自由移
动的Na+、Cl- 因此在通电时,离子才会定向移动,形成电流而
导电。
2、常见的电解质:酸碱盐
完全电离;B、在熔融状态下完全电离水溶液中溶解的只会有部分电离
包括:弱酸【H2CO3H3PO4H2S HClO】
弱碱【Al(OH)3Fe(OH)3NH3·H2O】
少部分盐【Pb(CH3COO)2】
4、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BaSO4==Ba2++SO42-
NH3·H2O NH4++OH-
思考:NH3·H2O与氨水的区别是什么?
答:NH3·H2O是纯净物,是化合物,是一元弱碱,是弱电
解质;
氨水是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教学点评:
本节课的知识点较多,学生需要更多的时间来理解记忆。且有部分知识需要回忆初中的知识。所以课上学生更多的是听老师讲,并随时准备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强弱电解质
、强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完全电离的电解质。
理解:在水溶液中溶解多少就会电离多少
包括:强酸【H2SO4HCl HNO3HClO3】
高中化学教案听课记录模板
![高中化学教案听课记录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79e4b075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de.png)
#### 记录时间:____年__月__日#### 讲师姓名:_______#### 课程名称:_______#### 教学班级:_______#### 教学内容:_______---####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本节课的核心概念和原理。
- 学生能够描述和解释相关化学现象。
2. 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探究,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热情。
- 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 二、教学过程##### 1. 导入- 导入方式:提问、情境导入、实验演示等。
- 导入内容:简要回顾上节课内容,引出本节课主题。
##### 2. 新课讲授- 讲授内容:- 第一部分:详细讲解核心概念和原理。
- 第二部分:结合实例,解释相关化学现象。
- 第三部分:通过多媒体展示,加深学生理解。
##### 3. 实验探究- 实验名称:_______- 实验目的:_______- 实验步骤:1. __________2. __________3. __________- 实验现象:_______- 实验结论:_______##### 4. 总结与反思- 总结内容:对本节课的核心内容进行总结。
- 反思内容: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
---#### 三、教学效果评估##### 1. 学生参与度- 参与情况: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实验操作等。
- 参与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如何。
##### 2. 知识掌握情况- 知识点掌握情况:学生对本节课核心概念和原理的掌握程度。
- 评价方法:课堂提问、作业完成情况等。
##### 3. 能力提升情况- 能力提升情况:学生在实验探究、问题解决等方面的能力提升。
- 评价方法:实验报告、小组讨论等。
---#### 四、课后建议##### 1. 教师建议- 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措施。
最新高中化学听课记录优秀名师资料
![最新高中化学听课记录优秀名师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dd24ec37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88f4154.png)
最新高中化学听课记录优秀名师资料高中化学听课记录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引入]:前面我们学习了物质的量在化学方化学方程式的系数之比=各通过复习加深理论的指导程式计算中的应用,中心问题是化学方程式的系物质的变化的物质的量之作用。
明确本节课的数与物质的量之间建立了联系,请问这种联系是比=同温同压下变化的气体学习目的。
什么, 过渡:这节课我们将通过一些综合计算的体积之比。
题,提高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计算能阅读题目。
找出重要词:滤2+,力。
投影:例1:有盐酸和CuSO4混合溶液,、CI刚好沉淀完液中有Ba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Ba(NO3)2后,得到4.66g白全;最大数量的蓝色沉淀。
2+色沉淀,过渡后的滤液经检验有Ba等;向滤液,1中加入1mol?L的AgNO3溶液150mL,刚好把CI,全部沉淀完全。
将沉淀过滤后,继续向滤液中,1加入1mol?L的NaOH溶液,恰好可得到最大数量的蓝色沉淀。
计算混合溶液中盐酸和CuSO4的物质的量及的值。
引导: 读题:请认真阅读题目。
审题:找出题目已知条件及关键问题。
审题:找出已知条件4.66g 示2+析题: (1)滤液中有Ba说明什么,与所求之间4;白色沉淀为BaSO 范学生如何找出题目的各,有无联系。
, (2)所加AgNO3溶液将CI全部nAgNO3=0.15mol。
关键问题:个突破口,建立正向思维结沉淀意味着什么,与所求之间有无关系, 如何能够得到最大数量的构模式,通过思考教师的设2+(3)最大数量的蓝色沉淀意味着什么,Cu要想蓝色沉淀, 思考并回答问,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2+沉淀下来,溶液中能否还存在大量的H,NaOH问题: 滤液中有Ba说明力。
建立逆2,溶液要与哪些物质发生反应, 小结:通过寻SO4全部沉淀,可通过沉淀向思维结构模式,培养逆向找题目中的一些关键点,建立已知与未知之间的量计算出混合液中CuSO4的思维能力。
关系,就可突破所求。
析题:如果采用从物质的量。
高中化学听课评课记录(最新分享5篇)
![高中化学听课评课记录(最新分享5篇)](https://img.taocdn.com/s3/m/c477856851e79b89680226f7.png)
高中化学听课评课记录(最新分享经典5篇)高中化学听课评课记录1授课人:**课题:《离子共存》专题时间:*年*月*日评课:离子共存问题实际上是考察学生对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熟悉程度。
有关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的问题是中学化学中的常见问题。
近几年高考每年都设置判断离子共存问题的试题。
从历年高考中有关离子共存问题的难度上分析,这类问题都属于中等难度偏易题,但这类问题区分度比较高。
本节课课堂容量大,全面重点归纳了离子共存中的常见题型,学生参与度高,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考,积极参与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教师课堂思路清晰,讲解到位,语言简洁,问题的追问有深度,能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
课堂留有一定的时间给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效果比较好。
高中化学听课评课记录2授课人:**课题:《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时间:*年*月*日评课:本节课教师从分析有机物中官能团的结构入手,由结构引申到有机物的性质,便于学生抓住有机物的知识重点,从而学会举一反三。
课堂老师在提供知识框架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归纳补充内容,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课堂留有时间给学生思考问题,体现了少学多教的教学理念。
教师能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教学设计合理,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好。
教学层次清晰,教学方法得当。
建议让学生把解题过程写在黑板上代替口头上的表达,以便于大家参考。
高中化学听课评课记录3授课人:**课题:《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时间:*年*月*日评课:本节课重点复习的是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及有关平衡图像的问题。
涉及图像问题时,教师带大家一起来分析如何找点做图像和图像的含义。
在大家对准确的图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后,再找出一些有问题的图像让大家一起来分析问题所在。
一方面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概念,;另一方面,加深了同学们对做图的理解和记忆。
教师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教学层次清晰,语言流畅,课堂组织好,教师亲和力强,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系列试题让学生认识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化学听课记录20篇
![化学听课记录20篇](https://img.taocdn.com/s3/m/d2e21e06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ef.png)
化学听课记录20篇1.无机化学:我们上了一堂关于无机化学的课程。
老师介绍了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我们了解到,无机化学研究的是无机物质的性质和反应。
无机化学可以分为无机物质的合成、反应和结构等方面的研究。
此外,我们还学习了一些常见的无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
2.有机化学:我们上了一堂关于有机化学的课程。
有机化学主要研究的是有机物质的性质和反应。
老师给我们介绍了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并着重强调了有机化合物的特性和分类。
此外,我们还进行了一个实验,通过对不同有机化合物的反应观察,加深了对有机化学的理解。
3.化学反应速率:我们学习了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方法和影响因素。
老师通过实际案例向我们解释了速率的概念,并介绍了速率与反应物浓度、温度、催化剂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我们还进行了一个实验,通过改变反应条件观察反应速率的变化,加深了对速率的理解。
4.化学平衡:我们学习了化学平衡的原理和计算方法。
老师向我们解释了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平衡常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我们还进行了一个实验,观察了一个反应达到平衡时物质浓度的变化,加深了对平衡的理解。
5.化学键:我们学习了化学键的种类和特性。
老师向我们介绍了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等不同类型的化学键,并强调了它们的特点和形成方式。
此外,我们还通过模型制作活动,观察了不同键的结构和性质。
6.分子结构:我们学习了分子结构的概念和分析方法。
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分子的空间构型、键角、键长等相关内容,并展示了一些分子结构的模型。
我们还进行了一个实验,通过仪器测量了一些分子的键角,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
7.化学反应热力学:我们学习了化学反应热力学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
老师向我们讲解了焓变、焓变和自由能等概念,并介绍了化学反应的热力学方程。
我们还进行了一个实验,通过测量反应的温度变化,计算了焓变的值。
8.化学电泳:我们学习了化学电泳的原理和应用。
老师向我们介绍了电泳的基本概念,以及DNA、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电泳方法。
高一化学听课记录50篇
![高一化学听课记录50篇](https://img.taocdn.com/s3/m/1c5fc371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31.png)
高一化学听课记录50篇本次化学教师的公开课,他们采用的都是“先学后讲,分层训练,跟踪指导”的课堂模式,具体方法是:每节课给学生10分钟时间自学,教师给出自学提纲,然后25分钟交流、梳理、讨论知识,最后十分钟时间进行测试,讲课的两位老师都有很扎实的教学功底,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以及对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积极性、引导等方面都各有高招。
两节课都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下既让学生获取了知识,又提升了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两节课都很值得我学习和回味,两名化学教师的优秀课堂教学活动和专家们的精彩点评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与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情况进行了对照,使我们感受颇多,受益匪浅,深切感受到本次听课对自己今后的教学有很大的启发。
在此谈谈自己的感受。
感受之一:只要老师动脑筋去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办法突破知识的重、难点,学生就能在快乐的课堂氛围中掌握相关的化学知识。
无论是在知识点的讲解,语言的组织,实验设计的新颖,还是在启发学生的探究性思考上,都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
感受之二:新课导入各有千秋。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好的开场白为教学任务的完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尽管两位老师的开场白各不相同,但都异彩纷呈,让学生从一开始就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感受之三:注重学生参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两位老师的课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学生进行分组探究实验,进行现场即兴表演,对学生精彩的回答给予肯定和鼓励等手段,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让整个教学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
感受之四:他们真正做到了集体备课,据两位老师讲,他们对本节的教学内容是统一教学理念,统一教学思路,明确教学目标,一起分析哪是重点、难点,分析如何突出重点、如何突破难点,评议出教案框架,定出大体的方案。
每位教师再对照课标,研究学生,钻研教材,研究学法,发挥创造性,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及本班学生情况,再进行补充修改,写出每节的个性化的以学定教的教案,这样做老师之间可以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化学教研活动听课记录
![化学教研活动听课记录](https://img.taocdn.com/s3/m/2ea2459c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87.png)
一、活动背景为了提高化学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我校化学教研组于2021年10月15日开展了化学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邀请了市教研员和各兄弟学校的化学教师共同参与,以听课、评课、研讨等形式进行。
二、活动内容1. 听课本次活动共安排了三节课,分别由我校三位化学教师执教。
以下是听课记录:(1)课题:酸碱盐的性质执教教师:张老师教学内容:通过实验探究酸碱盐的性质,引导学生掌握酸碱盐的检验方法。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酸碱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授:讲解酸碱盐的概念、分类、性质等基础知识。
3. 实验探究: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4. 分析与总结: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酸碱盐的性质。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
(2)课题:化学反应速率执教教师:李老师教学内容:通过实验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化学反应实例,引入课题。
2. 新课讲授:讲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影响因素等基础知识。
3. 实验探究: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4. 分析与总结: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
(3)课题:化学能与热能的转化执教教师:王老师教学内容:通过实验探究化学能与热能的转化,引导学生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化学能转化实例,引入课题。
2. 新课讲授:讲解化学能与热能的概念、转化过程等基础知识。
3. 实验探究: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4. 分析与总结: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化学能与热能的转化规律。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
2. 评课听课结束后,各位教师针对三节课进行了评课。
大家认为三位教师的课堂设计合理,教学过程流畅,教学方法多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优秀听课记录高中化学必修二
![优秀听课记录高中化学必修二](https://img.taocdn.com/s3/m/8d73d161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c2.png)
优秀听课记录高中化学必修二听课记录一教学过程记录:教师:提出问题1、请同学们描述一下氧气的物理性质。
2、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3、根据氧气的性质说明氧气有何重要用途。
师生归纳引入:氧气有很多重要用途,那你们想知道氧气是如何制得的吗?教师:你认为有哪些方法可以获得氧气?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演示:展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过氧化氢溶液、高锰酸钾、氯酸钾、二氧化锰,学生观察颜色和状态。
学生演示,教师指导:1、在试管中加入约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观察:木条没有燃烧。
师生分析原因:①无氧气放出②有氧气放出,但是量太少,不足以让木条复燃。
2、向上述试管加入少量二氧化锰,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观察:木条复燃师生分析原因:①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发生反应,有氧气生成。
②二氧化锰没有参与反应,但它是过氧化氢发生化学变化的条件,也可能是促进者。
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观察:①木条复燃②试管底部二氧化锰的量好象没有变化师生分析原因:二氧化锰没有参与反应,它不是反应物,它的量如果用精密仪器称量,我们会发现并没有发生变化,且还可继续使用,说明二氧化锰的质量、化学性质并没有改变。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进行小结。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也叫触媒。
例:汽车排气管有一个尾气处理装置,里面加入了一种催化剂,使会污染空气的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反应生成了无污染的氮气和二氧化碳。
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催化剂用途:老师强调:1、改变(加快或减慢)速率,不能片面说是加快。
2、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氯酸钾)的分解是有催化作用,但不是专做催化剂的。
3、催化剂不能增大或减少生成物质量。
学生实验探究:二氧化锰1、实验原理:在刚才的实验中,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过氧化氢分解加速,这一反应可以如下表示:过氧化氢水+氧气2、气体发生装置:3、气体收集装置:问题:根据氧气的物理性质,可用什么方法收集氧气?归纳:氧气不易溶于水,故可用排水法;氧气密度比空气大,故可用向上排空气法。
高中化学实习听课记录精选范文
![高中化学实习听课记录精选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74bd9e7beefdc8d376ee32e2.png)
当 Na 在 Cl2 中点燃的时候,先是 Na 分解成 Na 原子,Cl2 分解成
Cl 原子;Na 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变成钠离子,Cl 原子得到一个电
子变成氯离子;钠离子与氯离子相互作用形成稳定的化合物
NaCl。
点燃
②H2+Cl2==2HCl
(电子的偏移)
当氢气在氯气中点燃时,氢气和氯气先分解成氢原子和氯原子;
由于氯原子得电子能力更强,当氢原子与氯原子相互作用时,共
用电子对中电子更偏向氯原子,从而形成稳定的化合物 HCl。
3、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的关系。
分解
氧化还 原反应
置换
பைடு நூலகம்化合
复分解
听课随感: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让学生更容易掌握一些复杂的知识内容。
听
课
记
录 10
2014 年 11 月 4 日
授课 教师
学科
化学
学校 班级
课题
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
课型 新知识课
教师教学过程记录:
教学点评:
H2+CuO==Cu+H2O
氧化还原反应的内容
(H2 得氧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CuO 失氧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 较为复杂,学生很容
实际上在一个反应中,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时进行的。
易弄混,所以上课时
一、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需要更多的重复,或
1、概念:把有化合价升降的反应叫做氧化还原反应。(判断依据) 者让学生自己叙述。
ICl+H2O==HCl+HIO
(不是)
Cl2+2NaOH==NaCl+NaClO+H2O (是)
2、实质:电子的转移(包括得失和偏移)
高一化学听课记录
![高一化学听课记录](https://img.taocdn.com/s3/m/78278f62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d175c6a.png)
高一化学听课记录第一节课:化学基础知识- 老师介绍了化学的定义和研究领域,强调了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 老师讲解了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概念,并给出了一些例子进行说明。
- 学生们通过小组讨论,总结了化学中几个重要的实验室设备和实验操作规范。
第二节课: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 老师讲解了原子的基本结构和组成,包括原子核、质子、中子和电子。
- 老师带领学生们一起观察了各种元素的周期表,分析了元素周期表中的规律和特点。
- 学生们通过实验,验证了原子结构对元素化学性质的影响。
第三节课:化学键和化学反应- 老师介绍了化学键的概念和分类,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 老师讲解了化学反应的定义和种类,包括化学方程式和它的表示方法。
- 学生们在实验室中进行了一些常见的化学反应实验,观察了化学反应产生的现象和变化。
第四节课:化学物质的分类和性质- 老师引导学生们理解了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包括物质的状态、成分和性质。
- 老师介绍了常见的几种物质分类,如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并给出了实例。
- 学生们通过实验和观察,总结了一些物质的性质,如颜色、溶解度和反应性等。
第五节课:溶液的浓度和酸碱中和- 老师讲解了溶液的浓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引导学生们进行了一些相关的计算练。
- 老师讲解了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和原理,并展示了一些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
- 学生们进行了一些关于溶液浓度和酸碱中和的实验,完成了相应的实验报告。
总结通过这几节化学课的学习,我们对化学的基础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并进行了一些实验操作和观察。
化学是一门重要和有趣的科学,我们将继续学习和探索化学的更多内容。
高中化学听课记录
![高中化学听课记录](https://img.taocdn.com/s3/m/2653c84a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ae.png)
高中化学听课记录
第一节课:化学反应基础
老师简要地介绍了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他解释了化学反应是物质之间发生的变化,以及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关系。
他还提到了化学方程式的重要性,并指出了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比例关系。
第二节课:离子反应
老师详细讲解了离子反应的概念和特点。
他介绍了离子的定义以及离子反应的基本步骤。
他还通过实例展示了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并强调了电离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的区别。
第三节课:化学平衡
老师深入解释了化学平衡的原理和条件。
他介绍了平衡常数和平衡反应式的概念,以及如何根据反应式确定平衡常数的表达式。
他还讨论了平衡的移动和影响平衡的因素,如温度、浓度和压力。
第四节课:酸碱中和反应
老师讲解了酸碱中和反应的特点和应用。
他介绍了酸和碱的定义,并解释了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过程。
他还通过示意图演示了酸
碱指示剂的使用方法,并提到了酸碱中和反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第五节课:氧化还原反应
老师详细介绍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和基本规律。
他解释了氧
化和还原的定义,并讲解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判定方法。
他还通过实
验展示了氧化还原反应的示例,并强调了氧化数的重要性。
第六节课:化学反应速率
老师讨论了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和测定方法。
他介绍了影
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如温度、浓度、表面积和催化剂。
他还讲解了
如何通过实验确定反应速率,并提到了速率方程和速率常数的概念。
以上是我在高中化学课上听到的一些重要内容和知识点。
希望
这份听课记录对你有帮助!。
听课记录新2024秋季高中化学必修人教版第一册《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
![听课记录新2024秋季高中化学必修人教版第一册《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https://img.taocdn.com/s3/m/643d0d8c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4293a45.png)
听课记录:新2024秋季高中化学必修人教版第一册《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识别反应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2.掌握氧化数(化合价)的变化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的作用。
3.培养学生分析化学反应中元素价态变化的能力,以及运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导入1.1 教师行为:•教师以铜丝在加热条件下与氧气反应的实验为引子,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铜丝由红色变为黑色)。
•教师提问:“这个反应中,铜和氧气的价态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以此引入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1.2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尝试回答教师的问题。
部分学生能够指出铜的价态升高,氧的价态降低,但可能不清楚这种变化背后的意义。
过程点评:•导入实验直观生动,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
教师的问题引导得当,为后续的氧化还原反应学习做好了铺垫。
教学过程2.1 教师行为:•教师首先明确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即反应中存在元素化合价的变化。
•通过多个实例(如锌与稀硫酸反应、氢气还原氧化铜等),教师详细讲解如何判断氧化剂、还原剂,以及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概念。
•教师强调氧化数(化合价)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氧化数变化来判断反应类型。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给定反应中的氧化剂、还原剂,并讨论反应过程中元素价态的变化。
2.2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讨论,努力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逐渐掌握了判断氧化剂、还原剂的方法,以及分析元素价态变化的能力。
•小组讨论中,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见解和疑问,通过相互讨论和教师的指导,解决了许多困惑。
过程点评:•教学过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方式,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师讲解清晰,引导得当,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氛围活跃。
板书设计•氧化还原反应••定义:反应中存在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反应。
高中化学听课记录及评析
![高中化学听课记录及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dbf3115c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c0.png)
高中化学听课记录及评析1. 课前准备1.1 上课前的心态说实话,每次化学课前我都会有点忐忑。
毕竟,化学这门课总是让人有点怕怕的。
不过,今天的课感觉还不错,因为我提前复习了一下,心里有底了。
1.2 教具准备老师今天带了不少实验器材,显得特别用心。
比如那瓶看起来一脸神秘的化学药剂,还有一堆各色的试管,让人一看就有种“哇,今天要做大事”的感觉。
2. 课堂讲解2.1 知识点讲解今天的课讲的是酸碱中和反应。
老师讲得很生动,用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比如说到牙膏中含有的碱性成分,和我们常喝的酸奶之间的关系。
这样一来,化学知识变得特别贴近生活,听得特别过瘾。
2.2 实验操作实验环节真是精彩纷呈。
老师带我们做了一个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
那一刻,看着试管中的液体渐渐变色,真是觉得好像魔法一样。
实验完毕后,老师还认真讲解了每一步的原理,感觉有了很大的收获。
3. 课堂互动3.1 学生提问课堂上,大家的提问也很有意思。
有同学问,为什么酸碱中和反应中,最后的溶液不会变得中性呢?这个问题问得好,老师也耐心地解释了原因,让我们对这个反应有了更深的理解。
3.2 老师回答老师的回答一针见血,不拖泥带水。
她用了一个特别形象的比喻,把酸碱中和比作两个小孩儿在争夺玩具,最后玩具被两个小孩儿一起分享。
这个比喻真是让人恍若醍醐灌顶。
4. 课后总结4.1 学习收获总的来说,今天的课让我觉得特别充实。
不仅仅是理论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实验的实际操作有了更深的体会。
感觉自己真的在掌握这门学科的精髓。
4.2 存在的问题不过,也有一些小问题。
比如说,实验过程中有些步骤我们操作得不够细致,导致结果有些偏差。
这方面,可能下次要注意点儿,做到更精细。
4.3 改进建议如果以后老师能够多一些互动环节,比如小组讨论或者小游戏,那就更完美了。
毕竟,大家都是在玩中学,学中玩的,才会记得更牢靠嘛!5. 总结与展望今天的化学课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不仅理解了酸碱中和的原理,还体验到了实验的乐趣。
高三化学师傅结对徒弟听课记录内容
![高三化学师傅结对徒弟听课记录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c4821692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98.png)
高三化学师傅结对徒弟听课记录内容今天,我有幸成为了一名高三化学师傅,结对了一位可爱的徒弟。
在这次听课记录中,我将和大家分享我们的学习内容和交流心得。
我向徒弟介绍了本节课的主题——化学方程式的平衡。
我告诉他,平衡化学方程式是化学反应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反应发生的条件和速率。
接下来,我详细讲解了平衡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我告诉徒弟,平衡是指化学反应的正反应速率相等时的状态。
为了达到平衡,我们需要根据反应物的摩尔比例来确定化学方程式的系数,并根据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原理来平衡化学方程式。
在讲解的过程中,我提醒徒弟注意一些常见的化学方程式平衡规律。
例如,一元一次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系数相等;当反应物和生成物中有相同的物质时,可以通过系数的倍数来平衡方程式;当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出现不同的物质时,可以通过添加副反应来平衡方程式。
为了帮助徒弟更好地理解平衡化学方程式,我通过一些实例进行了具体说明。
我以酸碱中和反应为例,引导徒弟根据实验数据来平衡方程式。
我鼓励他动手实践,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和分析实验结果,来找到平衡方程式的规律和方法。
在交流中,徒弟提出了一些问题。
他问道:“平衡化学方程式是否都可以通过系数的倍数来平衡?”我耐心地解答了他的疑问。
我告诉他,平衡化学方程式的平衡是基于物质的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原理的,所以在平衡方程式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摩尔比例是固定的,不能改变。
因此,只有通过系数的倍数来平衡方程式是不够的,还需要根据物质的种类和数量来确定系数的具体值。
在听课记录中,我还向徒弟介绍了一些常见的化学方程式平衡方法。
例如,可以通过改变反应条件,如温度、压力和浓度,来改变反应速率,从而实现平衡。
我告诉徒弟,平衡常数是描述平衡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可以通过计算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来求得。
同时,我也提醒他,平衡常数受温度的影响,不同温度下的平衡常数是不同的。
在听课交流的过程中,我鼓励徒弟积极思考,勇于提问,并给予他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高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
![高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ed9e7262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f47e241.png)
高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
本次听课记录主要对高中化学课进行评课笔记,并总结课堂教学亮点和改进建议。
以下为具体内容:
1. 课堂亮点
- 教师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PPT、视频等形式生动地展示了化学知识和实验案例,有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 教师设计了一系列互动环节,如提问、小组讨论等,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研究参与度,并促进了同学间的交流和合作。
- 教师将课文中抽象的概念进行了具体化的解释和示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化学原理,并能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 课堂上进行了一次简单的化学实验,学生们亲自动手,增强了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了对实验结果的理解。
2. 改进建议
- 在设计课堂环节时,教师可以多考虑学生的不同层次和兴趣
特点,增加一些拓展性和启发性的活动,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
灵活性。
- 课堂互动环节可以进一步加强,例如增加角色扮演、小组竞
赛等形式,增强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 在进行实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实验设计和实
验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提高实验的前后思考和结果
总结能力。
- 对于课堂笔记和作业布置,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思考性和创造
性的题目,鼓励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个性化的表达。
总体来说,这堂高中化学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教师的教学方法也较为多元化和生动活泼。
但在后续课堂教学中,
可以进一步优化教学环节和设计,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和思考能力。
高中化学必修二听课记录
![高中化学必修二听课记录](https://img.taocdn.com/s3/m/f70e26c2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ce.png)
高中化学必修二听课记录一、元素周期表熟记等式: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周期;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族2、如何精确表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周期序数=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口诀:三短三长一不全;七主七副零八族熟记:三个短周期,第一和第七主族和零族的元素符号和名称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判断依据:①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单质跟水或酸起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置换反应。
②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单质与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置换反应。
4、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①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A == Z + N ②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同位素。
(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二、元素周期律1、影响原子半径大小的因素:①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最主要因素)②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增多,吸引力增大,使原子半径有减小的趋向(次要因素)③核外电子数:电子数增多,增加了相互排斥,使原子半径有增大的倾向2、元素的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最高正价等于最外层电子数(氟氧元素无正价)负化合价数 = 8—最外层电子数(金属元素无负化合价)3、同主族、同周期元素的结构、性质递变规律:同主族: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增大,核对外层电子吸引能力减弱,失电子能力增强,还原性(金属性)逐渐增强,其离子的氧化性减弱。
同周期:左→右,核电荷数——→逐渐增多,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氧化性——→逐渐增强,还原性——→逐渐减弱,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增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逐渐增强,碱性——→ 逐渐减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化学听课记录
复习引入]:前面我们学习了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中心问题是化学方程式的系数与物质的量之间建立了联系,请问这种联系是什么?过渡:这节课我们将通过一些综合计算题,提高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计算能力。
投影:例1:有盐酸和CuSO4混合溶液,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Ba(NO3)2后,得到4.66g白色沉淀,过渡后的滤液经检验有Ba2+等;向滤液中加入1mol·L-1的AgNO3溶液150mL,刚好把CI-全部沉淀完全。
将沉淀过滤后,继续向滤液中加入1mol·L-1的NaOH溶液,恰好可得到最大数量的蓝色沉淀。
计算混合溶液中盐酸和CuSO4的物质的量及的值。
引导:读题:请认真阅读题
目。
化学方程式
的系数之比=
各物质的变
化的物质的
量之比=同温
同压下变化
的气体的体
积之
比。
阅读题目。
找出重要词:
滤液中有
Ba2+、CI-刚
好沉淀完全;
最大数量的
蓝色沉淀。
通过复
习加深
理论的
指导作
用。
明确
本节课
的学习
目的。
审题:找出题目已知条件及关键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