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德育渗透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必先有良好的教育”。高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过程中,在学会做人方面接受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高中历史教学可以发挥“渗透”功能,对学生进行德育。

一、思想道德教育内涵

道德,是人们对自己所处的社会关系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依靠社会舆论和内在信念的力量实现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准则。

德育和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是有区别的。思想与道德两者虽有相通之处,都属于意识形态,但不能互相替代。德育较为全面地、准确地说应是“思想道德教育”。长期以来,德才相对,谓之德才兼备,说明“德”包括了思想与道德;现代教育方针,谓之德智体全面发展,同样说明“德”包括了思想与道德。“德”,内涵最简单,外延最宽阔,渗透“德育”之说在中学教育中最为恰当。

强调渗透德育,不是有意淡化政治思想教育、削弱政治思想教育功能。恰恰相反,是为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夯实基础,是从大处、远处着眼,而从小处、近处、实处入手。进行德育,不仅仅要进行政治信仰教育,更多的则是爱自己、爱父母、爱兄弟姐妹、爱同学老师、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是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教育;是温良恭俭、文明礼貌的教育;是追求真理、维护正义的教育;是科学态度、敬业精神的教育;是民族自豪感、历史责任感的培养等等。用培养先进分子的要求来要求全体中学生,这只是拔苗助长,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相反,谦虚好学、勤奋上进、诚实正派、遵纪守法、爱家乡爱祖国、有理想有道德却是绝大多数高中学生能够做到的。

二、高中历史教学渗透德育的特点

对高中历史教学渗透德育进行研究,首先要了解其特点。其特点主要有:1.依附性

正如液体从物质微孔中透过一样,历史教学渗透德育,总是离不开事实,总是依附于、寓存于对历史事实的认识、理解和评价上的。“政治”凭其科学理论说服人,文学依藉人物、情节的描写感染人,历史则以事实为基础上的评价启迪人。由于历史事实是不依赖任何人的意识而存在,是进行历史教学的基本依据和凭证,因而,离开了它,历史教学不仅失去其科学性,也失去其教育性。历史信奉的是事实胜于雄辩。尽管历史科学博大精深,而德育的内容也丰富多彩,但说到底是一种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正因为如此,它才烛古照今、叙史载道,若脱离史实,“渗透”就成为空话。

2.暗示性

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蕴含在对历史的评述中,不可否认,它也可像政治学科那样公开、正面宣传灌输教育,但是,这毕竟不是主要形式。主要的是在历史教学准确完成明确的教学任务的同时,有意识地但又不露痕迹地给学生以心理和行为的影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最好的写照。那种“同学们要这样”、“同学们要那样”硬贴“标签”和口号式的教育或许气势磅礴,但难以收到渗透德育的功效。老子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渗透”就是这种无为而为、不言而言的教育艺术。它刻意追求的是使学生在蕴含性教育中受启发、得教育,领悟做人处事的道理。这虽然没有大张旗鼓的宣传教育来得迅猛强烈,但是,一旦领悟,这种潜移默化的效果,将受益终生。

3.渐进性

历史教学渗透德育,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某一堂课教学、某一历史内容教学的事。任何时候、任何内容的历史教学都蕴含有相应的思想道德感化功能。这种一点一滴点点滴滴不间断的积累过程,就构成德育渗透的渐进性。每一堂历史课教学,从渗透德育角度看,不能没有,也不能过多。纯粹讲述历史,就事论事,不承认或不屑于德育渗透,是不行的;但是,“讲二话”、借题发挥、喧宾夺主乃至空洞说教也是不可取的。渐进性的特点决定历史教学渗透德育,忌讳的是一曝十寒,需要的是持久的耐性和韧性,锲而不舍像滴水穿石。

4.多样性

即受教育者在历史教学渗透德育的活动中得到的启示与觉悟难以完全平衡一致。历史是过去了的社会,社会是进行中的历史,两者都是个复杂多层次的有机整体,而学生由于家庭背景、知识水平、心理特征的差异,这在暗示性、渐进性的教育过程中,使得即使是同一历史内容的叙述评价在不同学生的心里也会产生不完全相同的影响,包括感知、想象、情感、意志等。不要以为某一历史内容的教学在渗透德育问题上只会有一个集中的、唯一的目标效果。只要是健康、向上、进步的,使学生受益即可。教师无视这种复杂的情况而刻意追求某一点的教育,显然是不利于德育渗透的。

5.评判性

从形式上看,无论是教师主导的教,还是学生主体的学,从内容上看,无论是谈古论今,还是据往知来,归根结底都是以本阶级、本时代的眼光来鉴别、评说千百年来中国、世界发生过的人事现象。或歌颂或斥骂,无一例外。这就告诉我们,历史教学渗透德育,是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时代性的。超阶级、超时代的立场观点,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我们承认也罢,不承认也罢,都不会因此而会有什么改变。既然如此,站在什么阶级立场,以什么观点标准评述历史,就不是无足轻重的小事,而是个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在渗透德育问题上,立场观点决定感情态度,因而在评判性的历史教学中是不能不讲立场观点的。

三、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渗透德育中的作用

中学历史教学渗透德育,条件诸多,而关键则在于是否具有高素质的历史教师。这是因为,教师是课堂的设计者和指挥者,是学生智慧的启迪者和挖掘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和培养者。因此,中学历史教学渗透德育,发挥良好的育人作用,没有高素质的历史教师是根本不可能的。

首先,历史老师必须是心灵美的合格的“人师”。它包括两方面的要求:

一是有心。就是说,历史教师对历史教学渗透德育有充分的、深刻的认识,并形成一种职业习惯。只有处心积虑,才会见缝插针。没有思想认识上的高度重视,就不会有教师真正的感情投入,当然也就谈不上真正的德育渗透。要做到有心,在当前情况下,特别要正确理解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摆正高考分数与育人的关系。人们往往把应试与素质、分数与育人对立起来,似乎水火不容。这种认识实际是片面的。它们之间完全应该,也完全可能结合起来。我以为“应试”是“素质”的一部分,“素质”包含了“应试”;同样“分数”的高低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育人的效果。历史教学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训练历史思维能力,渗透着办事做人的道理,这三者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实在是个难于截然分割的有机整体。人为地轻视渗透德育,只能是两败俱伤,既损害了育人的作用,也影响到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

二是有德。历史老师必须自己首先学会做人——胸怀天下、心系祖国的人,律己严格、治学严谨的人,感情充沛、好合作共处的人,襟怀坦白、诚实正直的人,诲人不倦、爱生并希望学生胜过自己的人。老师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导师和引路人,不论老师自己是否意识到,其言行处世态度都会被学生或多或少地视为自己的榜样,这种向师性是一种非人为的自然属性。只有心灵美的人师,才可能培养出心灵美的学生,而不称职的“人师”是会误人子弟的。

其次,是合格的“经师”。这也包含两方面的要求:

一是有识,即有精深的历史专业知识和广博的人文、科学知识。历史上下数千年,纵横数万里,囊括了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外交、科学、艺术、宗教、民情、风俗等各个方面。而每一历史人物、每一历史事件、每一历史现象的评述,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前后左右相关知识,以大量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内容为背景。高中历史固然是古今中外历史中最基本的知识,但是,即使如此,其涉及的知识也是极其广泛的。一些历史老师或者未受过正规、严格的历史专业训练,缺少系统的专业理论和知识;或者虽然受过专业训练,但长期以来拘泥于中学历史课本和教学参考书涉及的内容,不是随时注意吸收历史研究、历史教学的新成果,不是注意中国史、世界史的前沿研究动态,继续不断拓宽自己的历史知识面,吐故纳新,掌握更多更丰富的历史材料,而是吃老本,因而在历史材料的掌握上不是与时俱进而是停滞不前甚至日渐贫乏。这样的老师虽然随着舌耕岁月的推移而积累一定的教学经验,虽然上课时教材内容面面俱到点点落实,也条理清楚,但缺乏信息量和剖析事理的深度,讲不清历史的来龙去脉原因影响,揭示不出历史现象掩盖的历史发展规律,因而难免实际上的照本宣科,缺乏德育渗透的力度,少有刻骨铭心的教育效果,这样的老师充其量是个“教书匠”,而不是“教育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