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虾生物学特性及常见病害教案资料

合集下载

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措施

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措施

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措施南美白对虾是目前国内养殖规模较大的一种虾类,但在养殖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病害问题。

下面将介绍一些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措施。

一、白斑病(WSSV)白斑病是目前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最严重的病害之一。

病虫体内有大量的病毒颗粒,造成虾体呈现出白色或透明的斑块,虾体表面也会出现黏液。

白斑病可导致虾的生长迟缓、死亡率升高等问题。

防治措施:1. 做好防疫工作,定期检查虾苗的健康状况,如果发现虾苗有异常情况,应及时隔离。

2. 加强水质管理,保持水质清洁。

定期检测水质指标,确保水质符合虾的生长要求。

3. 控制水质温度和盐度,因为白斑病对温度和盐度都有一定的敏感性。

保持水温在29-32摄氏度,盐度维持在25-30ppt。

4. 推荐使用对斑病抵抗力较强的虾种,选购优质的南美白对虾种苗,提高养殖的稳定性。

二、黄头病(YHV)黄头病是南美白对虾养殖中常见的一种病害,主要是由黄头病毒引起。

患病虾体表现为头部呈现明显的黄色,食欲减退,虾体弱,易感染其他病害。

防治措施:1. 加强池塘水质管理,确保水质清洁,定期清理池底淤泥及池壁的附着物,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2. 做好虾苗的养殖环境,提高虾苗的免疫力。

定期检查虾苗的健康状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隔离。

3. 增加虾类饲料中的营养成分,增加虾体的免疫力,提高抗黄头病的能力。

4. 定期检测水质,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三、烂鳃病(EMS)烂鳃病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种对虾病害,主要是由细菌引起。

疾病主要表现为虾的鳃部组织严重坏死,导致虾的呼吸困难,食欲减退甚至死亡。

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有白斑病、黄头病和烂鳃病等。

养殖户可以通过加强防疫工作、合理管理水质和提高虾体免疫力等措施来预防和控制这些病害的发生,确保养殖业的稳定发展。

南美白对虾水产知识

南美白对虾水产知识

南美白对虾水产知识1. 引言南美白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又称白虾、太平洋白对虾,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水产品种。

它具有生长快、繁殖力强、适应性广、肉质鲜美等特点,因此在全球范围内广泛饲养和消费。

本文将全面介绍南美白对虾的生物特性、饲养管理、疾病防控等相关知识。

2. 生物特性南美白对虾是一种原产于美洲的热带海水虾类。

它的体型较大,体长可达20厘米左右。

成年南美白对虾的体色为浅灰色或淡褐色,有时带有红色斑点。

它的头胸甲坚硬,背部呈弧形,腹部柔软,尾部有一对长而尖的尾叶。

南美白对虾的触角发达,具有较强的触觉和嗅觉功能。

3. 饲养环境南美白对虾适应性广,可以在不同的水质条件下生长。

但较适宜的水温为25-30摄氏度,盐度为15-35‰。

对于饲养南美白对虾的池塘或养殖箱,需要保持水质清洁,定期检测水质指标,如pH值、溶解氧、氨氮等。

同时,饲养环境中需要提供适当的底质和遮蔽物,以提供对虾的栖息和避隐的环境。

4. 饲料管理南美白对虾是杂食性动物,可以摄食浮游生物、底栖生物以及人工饲料等。

在饲养过程中,可以根据对虾的生长阶段和需求,选择合适的饲料类型和配方。

常用的饲料种类包括鱼粉、虾粉、豆粕、玉米粉等。

同时,饲料的投喂量也需要根据对虾的生长速度和饵料利用率进行调整,以避免过度投喂导致水质污染和浪费。

5. 疾病防控南美白对虾在饲养过程中容易受到多种疾病的侵袭,如白斑综合征病毒病、黄体病、细菌性病害等。

为了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疫措施。

首先,要保持饲养环境的卫生,定期清理池塘或养殖箱。

其次,要严格控制水质和饲料的质量,避免病原菌的传播。

此外,还可以采用免疫接种、药物治疗等手段进行疾病防控。

6. 市场前景南美白对虾因其肉质鲜美、生长快速等特点,受到了全球消费者的喜爱。

随着人们对水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南美白对虾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目前,全球南美白对虾的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在亚洲地区。

对虾常见病害及防治

对虾常见病害及防治

对虾常见病害及防治一、生物性病害生物性病害亦称为生物因子致病,其致 病生物包括病毒、细菌、-部分真菌和原生动 物。

此外,还有捕食生物引起的生物性敌害。

在养殖过程中虾池可能会出现捕食性敌害生 物,其中危害性最大的是甲壳类中的背尾白虾 和鱼类。

一旦发现养殖池中有捕食性敌害生物, 应立即进行清除。

(一)病毒性疾病该病是因病毒感染而引起的疾病。

病毒 病一旦发生,将给养殖带来严重的危害,必须 要加强预防。

下面对日本对虾常见的病毒性病 害予以介绍。

1.对虾中肠腺坏死杆状病毒病。

中肠腺 坏死杆状病毒,属杆状病毒科,无包涵体,肠 感染病毒。

病虾中肠腺白浊,活力差,漂浮在 水面。

该病毒可以随死亡的上皮细胞破碎后放 出病毒粒子,感染其他上皮细胞,在病虾晚期 肉眼可见其肝胰腺变白,被感染的病虾苗从腹 部可见到肝胰腺和中肠腺变白混浊。

同时可能 有革兰氏阴性菌并发感染,其对成虾的危害相 对较小。

一般用显微镜采用"暗视野观察法” 来诊断此病。

该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可医治, 必须采取预防措施。

2.肠呼吸道病毒病。

肠呼吸道病毒病也 称为类呼肠孤病毒,常与别的病原(病毒、真 菌或细菌)并发,造成综合症状。

病虾厌食、 嗜睡、活动能力差,体表与鳃的附着物增多, 腹部肌肉混浊,常并发细菌感染。

肝胰腺变白、 萎缩或坏死,但不是其特有症状防治方法:对亲虾必须严格进行检疫, 以防带进病原,对已被感染的病虾要进行清除,降低养殖密度,对养殖池及T .具必预进行消毒。

该病主要以防为主,至今未有有效的治疗药物。

3.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

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属细小病毒科,该病毒感染外胚层组织,如鳃、表皮、前肠和 后肠上皮细胞、神经索、神经节和中胚层器官, 如造血组织、触角腺、性腺、淋巴器官、结缔 组织、横纹肌,在宿主细胞核内形成包涵体。

该病毒病是一种慢性病,病虾身体变形。

成虾个体大小悬殊,有许多虾体很小,但死亡 率不高,养不大,损失比虾死亡还大,因病虾 一直要吃饲料,同时也浪费水电及人力等,如 发现,应当机立断及早处理。

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措施

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措施

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措施
南美白对虾是一种重要的养殖品种,但在养殖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各种病害。

下面将介
绍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措施。

一、白斑病
白斑病是南美白对虾养殖中常见的病害,主要症状是虾体表出现白色或淡黄色斑点,
并且虾体活动能力减弱。

白斑病的感染主要通过病菌侵入虾体而引起,病原菌主要为白斑
杆菌。

防治措施:
1. 控制养殖水体的水质,保持水质清洁、稳定,减少病原菌的滋生。

2. 治疗感染病虾,通常采用浸泡药物相结合的方法,选用抗生素类药物如磺胺类、
四环素类等进行治疗。

3. 对养殖池进行清洗和消毒,以减少病原菌的存活。

四、氧毒
氧毒是南美白对虾养殖中常见的病害,主要症状是虾体呈现麻痹、翻白和死亡等症状。

氧毒的发生主要是因为养殖水体中溶氧过高导致。

防治措施:
1. 定期检测养殖水体中的溶氧量,保持溶氧量在合适的范围内。

2. 控制水体中的氧气供应,避免溶氧量过高。

3. 提供充足的防护措施,避免养殖水体受到直接阳光照射。

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有白斑病、黄体病、霉菌病、氧毒和水霉病等。


对不同的病害,可以采取控制水质、隔离感染病虾、进行药物治疗等防治措施来减少病害
的发生和传播,提高养殖效益。

南美白对虾生物学特性

南美白对虾生物学特性

目录•南美白对虾简介•南美白对虾的繁殖与生长•南美白对虾的生理学特性•南美白对虾的免疫学特性•南美白对虾的遗传学特性•南美白对虾的应用与养殖前景南美白对虾简介栖息地南美白对虾通常栖息在沿海水域的沙质或泥质海底,适应温度范围为18-32°C,盐度范围为25-35‰。

分布南美白对虾广泛分布于太平洋沿岸的温暖水域,从墨西哥湾到东南亚,包括中国、日本和澳大利亚。

分布与栖息地南美白对虾是杂食性动物,以浮游生物、小型甲壳类、多毛类、植物碎片和有机碎屑为食。

南美白对虾在自然环境中昼夜均会摄食,但在人工养殖条件下,通常在白天投喂饲料。

摄食量受水温、水质、疾病等因素影响。

食性摄食习性食性及摄食习性生活习性繁殖01南美白对虾生长到一定大小后开始性成熟,雌虾卵巢可多次成熟,每次产卵量约10-100粒。

雄虾精巢发育成熟后可多次排放精荚,每荚含精子数千至数万粒。

生长02南美白对虾生长速度较缓慢,从虾苗到成虾一般需要6-12个月,最大个体长可达20cm以上。

蜕皮03南美白对虾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多次蜕皮以适应生长需求,蜕皮时间受环境条件和个体健康状况影响。

南美白对虾的繁殖与生长01繁殖期南美白对虾的繁殖期通常在3-5月,水温在20-30℃时为最佳繁殖温度。

02产卵量雌性南美白对虾每次产卵数量通常在数十万至数百万粒不等,具体产卵量与个体大小和环境条件有关。

03繁殖环境南美白对虾喜欢在安静、清澈、盐度适中的水域中繁殖,通常在浅海区的沙泥底质或珊瑚礁石洞穴中产卵。

生长速度01南美白对虾的生长速度相对较快,刚孵化的幼体一般需要2-3个月才能长到5cm左右的成体。

02最适生长温度南美白对虾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在此温度范围内其生长速度最快。

寿命03南美白对虾的寿命一般为1-2年,但在适宜的养殖条件下也可以存活3-4年。

蜕皮与生长周期蜕皮特性南美白对虾在生长过程中需要经历多次蜕皮,每次蜕皮后体长和体重都会增加。

生长周期南美白对虾的生长周期可分为四个阶段:蚤状幼体、糠虾幼体、仔虾和成虾。

南美白对虾的18种病害,全面剖析

南美白对虾的18种病害,全面剖析

南美白对虾的18种病害,全面剖析1白斑症病毒病【病状】病虾首先停止吃食、空胃;反应迟钝,游泳不规则,时而漫游于水面或伏于水底;体表甲壳内表面出现白斑,发病后期腹部变白,有的体色微红,甲壳容易剥离,血淋巴不凝固、混浊。

【病原】病原为白斑症病毒(White spotsyndrome virus)又称中国对虾杆状病毒(Penseus Chinensis baculovirus)或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杆状病毒(Hypodermal and hematopoietic necrosis baculovirus)。

病毒粒子呈杆状,具有囊膜,其大小为120-150纳米X350-450纳米,双链DNA。

【临诊】根据临床病状可以诊断。

进一步诊断可用组织切片法、T——E染色法、超薄切片电镜观察上ELISA法、核酸探针和PCR等技术诊断。

【流行情况】主要危害中国对虾幼虾及成虾养殖期(幼体期发病不显著),感染率达11%,死亡率90%以上。

除中国对虾外,日本对虾、斑节对虾、长毛对虾、墨吉对虾等也会被感染。

流行于我国沿海及东南亚各国。

18℃以下为隐性感染,水温20-26T 时发病猖撅,为急性暴发期。

2肝胰腺细小病毒病【病状】病虾外观无明显特殊症状。

幼体被感染后行动不活泼,食欲减退,生长缓慢,很少蜕皮,体表常挂有污物,或固着许多共栖性生物,养殖期的幼虾或成虾,虾体瘦弱,体色较深,甲完表面有大量黑色斑点。

有的甲壳变软,腹部肌肉变白。

抗逆能力差,容易继发性感染细菌性疾病。

该病毒侵犯肝胰腺管上皮,组织切片观察,可见细胞核内有包涵体(HE染色)。

严重感染时肝胰腺变白、萎缩、坏死。

【病原】病原为肝胰腺细小样病毒[Hepatopancereatic parvovirus(简称HPV)]。

病毒粒子球形,直径22-24纳米,单链DNA 。

【临诊】临床诊断可依据病虾的病状,也可用肝胰腺涂片以T-E(曲利本蓝一伊红)或Giemsa(吉姆萨)或孔雀绿染色法,或组织切片H-E染色,显微镜检查病变细胞核内的包涵体。

对虾生物学特性及常见病害

对虾生物学特性及常见病害

南美白对虾生物学特性及养殖实用技术南美白对虾是当今世界养殖产量最高的三大虾类之一。

南美白对虾原产于南美洲太平洋沿岸海域,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伟权教授率先由美国引进此虾,并在一九九二年突破了育苗关,从小试到中试直至在全国各地推广养殖。

目前我广东、广西、福建、海南、浙江、山东、河北等省或自治区已逐步推广养殖,天津市汉沽区杨家泊镇养殖的南美白对虾世界闻名,有“中国鱼虾之乡”的美称,其中隶属南美白对虾的技术最为成熟。

南美白对虾肉质鲜美,加工出肉率可高达67%,适温范围广,可在18-32℃生长,适盐范围也广,可在盐度1-40‰条件下生长,是一种优良的淡化养殖品种。

南美白对虾生长快,抗病能力强,现已逐渐成为我国南方的主要养殖虾种。

我国厦门、北海、南宁和广州等地均有虾苗、虾无节幼体或亲虾供货南美白对虾原产于美洲太平洋沿岸水域,主要分布秘鲁北部至墨西哥湾沿岸,以厄瓜多尔沿岸分布最为集中。

南美白对虾具有个体大、生长快、营养需求低、抗病力强等优点,对水环境因子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强,对饲料蛋白含量要求低、出肉率高达65%以上、离水存活时间长等优点,是集约化高产养殖的优良品种,也是目前世界上三大养殖对虾中单产量最高的虾种。

南美白对虾壳薄体肥,肉质鲜美,含肉率高,营养丰富。

南美白对虾人工养殖生长速度快,60天即可达上市规格;适盐范围广(0-40‰),可以采取纯淡水、半咸水、海水多种养殖模式,从自然海区到淡水池塘均可生长,从而打破了地域限制,且具耐高温,抗病力强;食性杂,对饲料蛋白要求低,35%即可达生长所需。

是“海虾淡养”的优质品种,使其养殖地域范围扩大。

养殖南美白对虾,放养虾苗规格要在2厘米以上,经淡化到零度的种苗,池塘以3-5亩为宜,水深1.5米左右,放苗时间在5月底、6月初,水温在20℃以上,一般养殖条件下,亩放虾苗2万尾,并搭养500-100尾花、白鲢,以投喂颗粒饲料为主,定期使用光合细菌和水质调节剂,调控水质,预防虾病。

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措施

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措施

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措施南美白对虾是一种常见的海水养殖虾种,由于它们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口感好等优点,被广泛地养殖于亚洲各国。

然而在养殖过程中,南美白对虾也会受到多种病害的影响,影响着养殖效益,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措施。

一、白斑病白斑病是一种由于细菌感染引起的传染病,南美白对虾罹患白斑病时,身体上会出现一些明显的白色斑点,而且身体显得虚弱,抵抗力下降,会影响到养殖效果。

防治措施:1.疫苗预防:常常在对虾幼苗液化过程池和育苗池中加入病毒金龟子进行预防。

2.饲养管理:养殖者需要及时清理饲料残留,保持水质清洁,添充营养饲料,增强对虾的健康免疫系统。

3.水质管理:定期进行水质检测,适时增换新水,减少对虾间过度挤压等进一步强化环境消毒以提高水质安全性。

二、石斑病石斑病是一种虾躯干表面因寄生虫或细菌感染而形成的病变,南美白对虾罹患石斑病时,体表会出现水疱,此外疾病逐渐加剧后虾体表面还会长出褐色瘤块,严重时还会造成虾体夭折。

2.药物防治:可使用氧氯化磷等药物短时预防对虾鳃壳细胞呼吸道病的病原体。

3.环境管理:通过增进环境条件改善水质,安排科学饲料配方,合理控制水体条件等维护水体均衡性。

三、黑球菌病黑球菌病是一种由于细菌感染引起的病害,在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也时有发生。

当南美白对虾罹患黑球菌病时,其身体表面会出现红色显芒,表皮会逐渐剥落,同时身体亦会变得虚弱,增加死亡率。

1.疫苗预防:在抗生素防治黑球菌病前期,可先通过疫苗预防来消除病原体。

3.药物防治:通过使用卡邦和庆大霉素等抗生素,抑制和消除病原体,防止疾病发生。

综上所述,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可能发生多种疾病,通过加强水质、饲养管理,同时运用疫苗预防、环境管理与药物防治等方法对疾病进行防治,可进一步完善养殖管理手段,提高养殖效益,维护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实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美白对虾生物学特性及养殖实用技术南美白对虾是当今世界养殖产量最高的三大虾类之一。

南美白对虾原产于南美洲太平洋沿岸海域,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伟权教授率先由美国引进此虾,并在一九九二年突破了育苗关,从小试到中试直至在全国各地推广养殖。

目前我广东、广西、福建、海南、浙江、山东、河北等省或自治区已逐步推广养殖,天津市汉沽区杨家泊镇养殖的南美白对虾世界闻名,有“中国鱼虾之乡”的美称,其中隶属南美白对虾的技术最为成熟。

南美白对虾肉质鲜美,加工出肉率可高达67%,适温范围广,可在18-32℃生长,适盐范围也广,可在盐度1-40‰条件下生长,是一种优良的淡化养殖品种。

南美白对虾生长快,抗病能力强,现已逐渐成为我国南方的主要养殖虾种。

我国厦门、北海、南宁和广州等地均有虾苗、虾无节幼体或亲虾供货南美白对虾原产于美洲太平洋沿岸水域,主要分布秘鲁北部至墨西哥湾沿岸,以厄瓜多尔沿岸分布最为集中。

南美白对虾具有个体大、生长快、营养需求低、抗病力强等优点,对水环境因子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强,对饲料蛋白含量要求低、出肉率高达65%以上、离水存活时间长等优点,是集约化高产养殖的优良品种,也是目前世界上三大养殖对虾中单产量最高的虾种。

南美白对虾壳薄体肥,肉质鲜美,含肉率高,营养丰富。

南美白对虾人工养殖生长速度快,60天即可达上市规格;适盐范围广(0-40‰),可以采取纯淡水、半咸水、海水多种养殖模式,从自然海区到淡水池塘均可生长,从而打破了地域限制,且具耐高温,抗病力强;食性杂,对饲料蛋白要求低,35%即可达生长所需。

是“海虾淡养”的优质品种,使其养殖地域范围扩大。

养殖南美白对虾,放养虾苗规格要在2厘米以上,经淡化到零度的种苗,池塘以3-5亩为宜,水深1.5米左右,放苗时间在5月底、6月初,水温在20℃以上,一般养殖条件下,亩放虾苗2万尾,并搭养500-100尾花、白鲢,以投喂颗粒饲料为主,定期使用光合细菌和水质调节剂,调控水质,预防虾病。

亘据养殖条件的不同,在养殖模式上可采用主养、混养、套养等不同的养殖模式,目的是在不同养殖环境条件下即不浪费水体资源又能取得更高产量和效益。

混养:混养模式为三种①南美白对虾与河蟹混养,不但充分利用水体饵料资源(水草、残饵等),还具有防虾病的作用,河蟹可将体弱多病的虾或死虾吃掉,减少病原的传播。

②南美白对虾与刀额新对虾、罗氏沼虾混养,以增加虾的养殖品种和产量效益。

③南美白对虾与花白鲢混养,在养殖期间,淡水池塘藻类易繁殖过盛,造成“转水”,利用花白鲢以浮游生物为食的习性,控制水中藻类数量,以调节改善水质。

套养:套养模式一般有三种①草鱼池套养南美白对虾②鲤鱼池套养南美白对虾③鲫鱼池套养南美白对虾,这三种养殖模式都是利用了水体的养殖空间及水体饵料资源,可以很好的控制水体中轮虫的数量,调节改善水质。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十月份要出池,否则水温低于十四度南美白对虾就会死亡,影响虾的产量,从而影响到池塘的经济效益。

南美白对虾病害发生的原因及特点:对虾发病是对虾、环境和病原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南美白对虾的分类位置、生理特点和生态习性决定了其病害发生具有明显的特点。

发病原因1.生理特征表现出对病害的易感性南美白对虾是较低等的水生动物,其生长、发育的生命周期短,机体各器官系统形成迅速、结构简单,较高的新陈代谢水平和较低等的器官结构导致了南美白对虾对病原体的抵抗能力偏弱。

南美白对虾的鳃与水体直接接触,在完成呼吸和排泄功能时,外界恶劣的环境条件直接影响鳃结构,因此病原体较易感染或进入鳃部而影响全身。

南美白对虾的生长过程中具有蜕壳的生理特点,蜕壳前虾停止进食,蜕壳后虾体又很柔软,在此期间虾体的活动能力减弱,对病原体和敌害的抵抗力差,极易被病原体感染。

由于南美白对虾的器官构造及机能简单,免疫系统的发育也不成熟,对微生物病害感染的抵抗主要依赖于非特异性免疫反应,目前还没有南美白对虾具有特异性免疫机能的有力证据。

因此,在水产养殖条件下,高密度养殖带来的应激以及环境污染损害了南美白对虾的防御系统,增强了南美白对虾对病害的易感性。

2. 生活习性表现出对病害的易感性南美白对虾对水体环境的要求很高,适于栖息于水质清新而肥嫩的环境中。

在养殖周期中,要求保持水质的主要理化指标相对稳定生长的最适水温为23~30 ℃,当水温高于41 ℃或低于7~9 ℃就出现死亡;在pH 7。

5~8。

5 的弱碱性水体中生活较好,低于7 时生长受限制;适宜透明度30~40 cm。

南美白对虾耐低氧能力比鱼类差,也低于中国对虾和刀额新对虾,溶氧量4~8 mg/ L 时生长较快,低于2 mg/ L 生长受限制,缺氧窒息点在0。

5~1。

5 mg/ L ;氨氮0.6 mg/ L 以下;硫化氢0。

01 mg/ L 以下。

南美白对虾的最适生长盐度为10~20 ,适宜盐度为2~34 ,实验证明养殖南美白对虾水体的盐度不能低于2 。

虽然南美白对虾能适应淡水环境,但在淡化过程中盐度及其相应变化对南美白对虾的生长发育产生较大的影响,在此期间虾体的生理功能低下,因此虾体在适应盐度变化的过程中,较易感染病原体。

养殖环境的恶化均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发病特点:南美白对虾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动物,其循环系统是开管式的,病原体感染虾体后易经血淋巴送达靶器官或全身各组织,导致疾病的快速发展,从而造成虾的大量死亡。

如虾幼苗期发生的弧菌病,可使虾苗全军覆灭;南美白对虾特有的病毒性疾病———托拉病毒综合症发生后,其死亡率高达80 %以上,且从发病到大量死亡只需10d。

在发病期间,并发、继发性感染较普遍,如感染固着类纤毛虫往往是其它细菌性或病毒性疾病发生的前兆;从患甲壳溃疡病的亲虾体病灶处可分离出30 多种致病菌;拖拉病毒综合症高发阶段,水体继发性感染源嗜水气单胞菌往往维持在相对高的水平。

南美白对虾对有机磷药物十分敏感,在防治病害时应慎用或不用。

在使用生石灰泼洒水体时南美白对虾的剂量不同于鱼类和中华鳖,南美白对虾是15~20 mg/ L ,鱼类是25~30 mg/ L ,中华鳖是60~70 mg/ L[1 ] 。

南美白对虾对高锰酸钾和孔雀石绿的耐受力比罗氏沼虾和中国对虾强,但对甲醛的耐受力较弱。

南美白对虾的主要病害及病理特征南美白对虾的病害有传染性和非传染性2大类。

传染性疾病是由病毒、立克次氏体、细菌、真菌、原生动物等引起的疾病,非传染性疾病是指环境恶化、营养失衡、有毒物质和遗传因素等造成的疾病。

许多虾病并不是由单一的病原或病因引起的,往往是多病原或多病因的结果。

传染性疾病:1.病毒病病毒病是危害南美白对虾的主要疾病。

对虾病毒目前已发现有DNA病毒和RNA病毒2大类,20多种。

对南美白对虾危害特别严重的病毒病有:细小病毒科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引起的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杆状病毒科白斑综合症杆状病毒(WSSBV)引起起的白斑病或白斑综合症,弹状毒科黄头症病毒(YHD)引起的黄头病和小RNA病毒科托拉病毒(TSV)引起的托拉病毒综合症或红体病。

白斑综合征病因:由白斑病毒感染引起。

病症:病虾离群独游、空胃、摄食量大减,体微红,头胸甲及腹甲易剥开,有的甲壳可见白斑,鳃水肿,肝、胰肿大,变黄糜烂,体表黏附污物,染病虾易在大雨后死亡,或在水温20~26℃期间产生暴发性死亡。

白斑病发病的主要原因是病原的广泛传播、虾苗的种质下降、虾池老化和水质恶化等。

防治该病的方法应从彻底清塘、改善虾池环境和使用健康无病毒感染的虾苗几方面综合考虑,采用封闭式养殖模式,以切断病原的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

治疗:①泼洒。

如南美白对虾有白斑病,立即停止进排水,先用卓越降解灵(500克/亩·米)+卓越高稳C(250 克/亩·米)泼水,第二天用卓越红白灵(250毫升/亩·米)兑水全池泼洒,第三天换水30~50厘米。

②内服。

将卓越健长灵(1%)、绿康露(1%)、红白灵(1%)、保肝促长灵(1%)、开胃解毒灵(1%)用粘合剂(0.2%),包埋拌料每天2次,投喂7~10天即可。

拖拉病毒综合症是南美白对虾特有的病毒性疾病,其病原是一种无囊膜的、大小为30 nm、二十面体的单链RNA病毒。

拖拉病毒综合症病原是随着南美白对虾亲虾的引进而传播到我国的,于1999年在我国台湾地区大规模暴发,目前在南方各省海水养殖南美白对虾密集区均有发现,2001年出现大面积暴发。

病因:由拖拉病毒感染引起。

病症:病虾有急性和慢性症状表现。

急性期:体表呈淡红色,尾扇及游泳足均变红,空胃、活力低下、甲壳变软、表体红色扩张、泛塘,大多会在脱壳时死亡,死亡率高达80%~95%。

慢性期:是急性期发作后的幸存者,虾壳表面出现多重损坏性黑斑,能正常摄食。

此种虾病是在南美白对虾较为常见的,其原因是池水变质,抗生细菌较多,诱因多是雨后不消毒或换水后不消毒引起。

防治:①泼洒。

池虾感染了桃拉病毒应立即停止进排水,先用卓越降解灵(500克/亩·米)+卓越高稳C(250克/亩·米)化水全池泼洒,第二天用绿康露(200 克/亩·米)全塘泼洒。

②内服。

将卓越保肝促长灵(1%)、护肝宝(1%)、红白灵(1%)、健长灵(1%)用卓越粘合剂(0.2%)包埋拌料每天2次,投喂5~7天即可。

黄头病是由黄头症病毒包括来自于东南亚的黄头病毒(YHV)、淋巴器官病毒(LOV)和来自澳大利亚的斑节对虾鳃联合病毒(GAV)引起的。

黄头症病毒可引起多种对虾发病,并可与白斑综合症杆状病毒合并感染。

黄头病对幼虾和成虾均有危害。

2.细菌病南美白对虾的细菌性疾病的病原主要是鳗弧菌、副溶血弧菌和气单胞菌中的一些种类。

通常情况下,水体和虾体外均存在一定数量的弧菌和气单胞菌,但不会对南美白对虾造成明显危害;当环境条件恶化、虾体营养不良或抵抗力下降时,弧菌和气单胞菌大量繁殖,导致疾病发生。

红腿病是由鳗弧菌、副溶血弧菌感染引起的。

该病常发生于高温高盐度的水体,病虾主要症状是附肢发红,头胸甲和鳃区呈黄色,鳃部肿胀,鳃丝糜烂,游动缓慢,厌食。

病因:由副溶血弧菌或气单胞菌等属中的一些种类侵入南美白对虾血淋巴中并大量繁殖而引起。

病症:病虾附肢变红,特别是游泳足呈红色,头胸甲及鳃区呈黄色,病虾一般在池边缓慢游动,厌食。

血淋巴浑浊,镜检血淋巴血细胞少,可见许多运动活泼的细菌。

防治:①提高水位,保持良好水质,不投喂鲜活饵料,绝对禁止投喂腐烂变质的小杂鱼虾等,定期每10天泼洒卓越底改霸王(5亩/包)1次,发病之后,用卓越噬菌皇(300毫升/亩·米) 稀释100 倍后泼洒,2~3 天后用活菌王。

②内服。

将卓越护肝宝(1%)、红白灵(1%)、绿康露(1%)、健长灵(1%)拌料,每天2次,投喂5~7天即可。

亲虾甲壳溃疡是亲虾越冬期间的常见病,是由于亲虾体表机械损伤,加上营养不良和环境恶化使其抗病力下降,感染弧菌类细菌引起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