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外劳问题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文献: [1] 规管外雇保本地工人权益[N].澳门日报,2006-09-10. [2] 张穗强.澳门的劳工问题及其出路[J].亚太经济,1988,(06). [3] 赵旅平. 澳门输入外地劳工政策分析 [J]. 澳门研究 (第八期), 1998,(04). [4] 陈守信.输入劳工 与 澳 门 的 失 业 问 题[J]. 澳 门 研 究 (第 十 二 期 ), 1999,(09). [5] 陈树荣.中小企业:在竞争中求变[J]. 珠江经济,2007. [6] 赵 旅 平.澳 门 输 入 外 地 劳 工 政 策 分 析[J]. 澳 门 研 究 ( 第 八 期 ), 1998,(04). [7] 蔡幸 强.澳 门 的 外 地 劳 工 :全 球 化 和 劳 动 力[J].香 港 社 会 科 学 学 报 (第 二 十 七 期 ),2004. [8] 谭伯源.外劳法.保障工人权益 将完善外劳管理[J\OL].中国新闻 网,2007,(08). [9] 梁启贤.澳门外地劳工的生活 处境与社会排斥[J]. 澳门研究 (第 二 十 四 期 ),2004,(10). [10] 梁 启 贤.澳 门 的 外 地 劳 工 生 活 处 境 及 困 难[J]. 澳 门 研 究 (第 十 四 期 ),2002,(09).
得到巩固和稳定,阻碍了生产向技术密集型和高科技方向 发展;外劳工资较低使得雇用本地劳工和外劳的企业不可 避免地产生经济效益差距,产生不公平竞争等问题。 除此 之外,外劳的输入尤其对本地工人产生了许多的不利影响 和生存压力,使得本地工人和工会团体对外劳的抵触情绪 日趋严重。 本地劳工认为外劳的输入在劳动力市场上挤压 了本地劳动力的就业空间, 影响了本地劳工的就业机会, 导致 了 失 业 率 的 增 加 。 关 于 这 个 问 题 陈 守 信 (1999 年 09 月)专门探讨过两者之间的关系。 研究显示本地就业工人 的增长与外劳数目增长存在明显的相反关系,本地工人似 乎有被外劳“排挤”出劳工市场的迹象。 研究认为比较当时 的其它亚洲地区, 澳门的外劳相对总体劳动人口比例偏 高。 澳门的输入劳工政策必须配合宏观经济环境及周期。 [4] 此外,本地劳工认为外劳工资较低(现已立法拉近两者之 间 的 距 离 ),抑 制 了 澳 门 的 整 体 工 资 水 平 ,影 响 了 自 身 的 加 薪和福利改善。 这些都引发了双方的对立情绪。
参考文献: [1]贾 平.企 业 自 主 创 新 能 力 系 统 的 基 本 结 构 及 其 优 化[J].经 济 管 理 ,2006 , (19 ).
[2]王 亚 玲.构 建 中 小 企 业 创 新 的 政 府 支 持 系 统 —基 于 “智 猪 博 弈 ” 模 型 的 分 析 [J]. 企 业 管 理 ,2008 ,(11 ). [3]吴 照 云 ,余 焕 新.中 国 企 业 创 新 动 力 不 足 之 剖 析 [J]. 当 代 财 经 , 2007,(07). [4]罗 炜.企业合作创新理论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5]曼弗雷德.费希尔.大都市创新 体系—来自欧洲三 个 都 市 地 区 的 理 论 和 案 例[M]. 上 海 人 民 出 版 社 ,2005.
所以说澳门外劳问题的根本解决途径还在于政府的 政策措施。 澳门政府不应该在双方冲突的过程中像一个 “风向器”一样,随着劳资双方压力和影响的变动限制或放 宽外劳输入的政策。 而应该站在考虑整个社会经济的发 展,保障本地工人、外劳和企业双方权益的立场上,制定更 加完善的政策来规范外劳的输入。 一方面政府的政策既要 与当前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相一致,根据本地的实际需 要限定外劳输入的数量, 同时又要满足长远经济的发展, 具备一定的前瞻性,此外还要简化外劳的申请手续,加快 外 劳 输 入 的 效 率 (比 如 利 用 数 字 模 型 ),经 过 对 企 业 深 入 调 查之后对确实需要输入外劳的企业应提供便利和支持;另 一方面,政府还要切实加强自身的信誉,把保障本地工人 的权益放在实处,采取一些实际的措施,比如加强对本地 中壮年员工和低学历人员的培训, 提升本地工人的素质, 尽量减少外劳与本地员工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直接竞争,改 善分配制度使澳门经济的增长能够给市民带来更多直接 的利益等等。
关 于 外 劳 输 入 对 澳 门 社 会 的 利 弊 影 响 ,张 穗 强[2]和 赵 旅平[3]先后都对其进行过研究分析。 综合而言,外劳输入对 澳门整个社会的经济和资方是利大于弊的。 首先外劳的输 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劳工短缺”的燃眉之急,使得因劳 动力不足而出现的经济发展瓶颈得到缓解,对澳门的经济 发展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其次因为外劳的工资标 准普遍比本地员工要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下降,使近年边 际利润逐年下降的工商业得以继续经营,并且提高了产品 的竞争力,减轻了通胀压力。 再次,外劳与本地工人直接竞 争,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本地工人的工作态度,对提高澳 门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起到了一定作用。 相应的,外劳输入 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比如使得澳门劳动密集型体系
澳门的外劳问题之所以会引发颇多争议,劳资双方矛 盾重重,澳门劳工阶层普遍对输入外劳十分抗拒,政府外 劳输入政策的不当是一个主要的原因。 赵旅平指出政府在 外劳问题中扮演的是竞技场上的裁判角色,政策基调是希 望劳资双方协调解决,而双方出于自身立场都不可能主动 让步,结果不仅损害了政府形象,还加剧了劳资双方的矛
处理已接收的外地雇员申请,并致力优化申请程序,提升 处理有关申请的效率,满足澳门中小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 求。
最后, 澳门政府也应该切实保障外劳的权益和利益。 梁 启 贤 (2004 年 10 月 )认 为 因 为 澳 门 本 地 人 的 轻 视 态 度 、 仇外心理以及政策的间接歧视使得外来劳工在澳门的生 活出现困境和难以融入主 流 社 会[9],认 为 澳 门 的 社 会 工 作 者有责任推行不同形式的融合教育计划,例如:社区教育、 增加宣传推广工作,使本地市民增加对外地劳工的了解和 认识,减少他们的偏见和误解[10]。 《澳门日报》董事长李成 俊也认为如果对外劳的贡献视而不见, 只夸大负面影响, 把澳门底层人士方方面面的不满引导到同样是弱势群体 的外来工身上,这就会造成草根阶层之间的分裂,不够公 允。
近期,澳门政府已经认识到自身的问题,也在不断地 改善其在外劳问题上的形象,2007 年谭伯源在出席公开场 合时表示,《外地雇员聘用原则及规章》法律及行政法规草 案(简 称 《外 劳 法 》)已 交 行 政 会 审 议 讨 论 ,当 中 清 楚 列 明 了 如何理顺雇主与外劳管理的关系,以及政府监管外劳的问 题,他希望《外劳法》能改善有 关 情 况 。 [8]同 年 ,澳 门 特 首 何 厚 铧 批 示 设 立 了 “人 力 资 源 办 公 室 ”,特 区 政 府 经 济 财 政 司 司长谭伯源指出, 人力资源办公室成立后的首要工作,是
中图分类号:F 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09)01-22-02
外劳是外地劳工或外国劳工的简称,一般指的是经所 在国家或地区政府批准在当地就业但不享有所在国家或 地区居民身份的非本地劳工。 外劳的输入一般来说在宏观 上会对某一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但是也不可 避免的会对本地劳动力的就业产生排挤,引发本地社会的 不安定和员工的仇视情绪,造成诸多的社会问题。 在东南 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比如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度 尼西亚和中国香港、台湾、澳门等对外劳的依赖程度很高, 也产生了诸多的问题。 本文选择澳门地区,对其外劳的输 入背景、现状、问题及解决措施进行了研究。
管理探索
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2009 年 1 月号
澳门外劳问题研究综述
郭永利 (南京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3)
摘 要: 本文通过对澳门地区外劳问题的分析研究,揭示了劳资双方博弈及政府政策和公信力的不足是澳门外劳问题的主要原 因,指出了澳门政府应该加强外劳政策的制定和改善自身形象,在切实保障资方和本地劳工利益的基础上,还要关注外劳的权 益和利益。 关键词: 外劳;资方;本地工人;政府政策
- 22 -
2009 年 1 月号
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人力资源
பைடு நூலகம்
盾。 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相关法令不足,执行人员对裁量权 的行使出现偏差,政策执行的监管机制不完善也是诱发问 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6] 蔡幸强也指出澳门的外劳计划主要 是针对输入大陆的非技术劳工,政府除了对整体输入数量 有比较有效的控制,并应政治压力和经济需要而做出调整 之外,基本奉行放任的政策;澳门政府面对社会上对其外 劳政策的批评,只是沉闷地重复其一贯的立场,就是政府 不会容许外劳损害本地工人的利益,却无法取信工会及劳 工团体;而且澳门的输入外劳政策缺乏前瞻性,目的只是 在帮助企业降低成本, 维持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上继续运 作,并没有促进行业提升生产力或整体经济转型的元素。 [7]
作者简介: 郭永利,南京大学。
!!!!!!!!!!!!!!!!!!!!!!!!!!!!!!!!!!!!!!!!!!!!
(上接第 46 页) 四、总结
企业创新是我市发展的关键, 需要我市生产部门、科 学研究部门、 公共机构部门和生产者服务部门共同努力。 构建完善我市创新体系,政府部门政策支持,产学研密切 合作,生产部门、生产服务支持部门实力的提升,将是加快 我市企业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
因而澳门工会联合总会要求严格限制外劳的输入,认 为外劳对澳门的治安、教育、医疗、保险等各项社会福利都 产生了诸多不利的影响。 而资方却持相反的意见。 澳门街 坊总会副理事长兼经济事务委员会主任黄耀球提出,期望 特区政府放宽外劳申请制度, 加快外劳申请审批手续,尽 快协助中 小企业妥善解 决 人 力 资 源 不 足 的 问 题 。 [5]澳 门 中 小企业协进会提出的 “对政府扶持中小企业的十点建议” 中 ,也 着 重 提 出 “政 府 须 调 控 输 入 外 劳 政 策 ”, 指 出 :“ 政 府 调控输入外劳,须实行开放政策。 在保障本地就业的原则 下,允许自由输入外劳以及专才(专门人才) 。实行外劳与本 地劳工同工同酬,……。 既按比例,更按需要,简化手续,多 分配外劳给中小企业。 加强监督输入外劳,公平、公开、公 正地处理输入外劳。 ”
作者简介: 周 儒,安徽省蚌埠学院经济与管理系; 郭 倩,安徽省蚌埠学院经济与管理系。
- 23 -
70 年代澳门的经济开始起飞,到了 80 年代,澳门逐渐 形成了以出口加工业、旅游博彩业、金融服务业、建筑地产 业为四大支柱的现代经济体系。 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原 有的劳动力市场供应不足,应资方的迫切需求,澳门政府 开始输入外劳。 1988 年中葡两国政府互 换了《关于澳门问 题联合声明》,澳门进入了政权移交的过渡期。 同年,澳门 政 府 公 布 了 输 入 外 地 劳 工 条 例 (12/GM/88 号 批 示 )和 输 入 技术劳 工条例(49/GM/88 号批示),开始正式输入外劳。 自 1988 年 外 劳 政 策 实 施 以 来 ,外 劳 输 入 从 未 间 断 过 ,澳 门 对 外 劳 的 倚 重 日 趋 明 显 。 [1]然 而 ,随 着 大 量 无 限 制 外 劳 的 输 入,本地工人的就业机会和薪金直接受到了影响,尤其在 经济发展由迅速增长转入正常发展时,本地工人面临着严 重的失业问题,引起了本地工人和工会社团的强烈不满。
得到巩固和稳定,阻碍了生产向技术密集型和高科技方向 发展;外劳工资较低使得雇用本地劳工和外劳的企业不可 避免地产生经济效益差距,产生不公平竞争等问题。 除此 之外,外劳的输入尤其对本地工人产生了许多的不利影响 和生存压力,使得本地工人和工会团体对外劳的抵触情绪 日趋严重。 本地劳工认为外劳的输入在劳动力市场上挤压 了本地劳动力的就业空间, 影响了本地劳工的就业机会, 导致 了 失 业 率 的 增 加 。 关 于 这 个 问 题 陈 守 信 (1999 年 09 月)专门探讨过两者之间的关系。 研究显示本地就业工人 的增长与外劳数目增长存在明显的相反关系,本地工人似 乎有被外劳“排挤”出劳工市场的迹象。 研究认为比较当时 的其它亚洲地区, 澳门的外劳相对总体劳动人口比例偏 高。 澳门的输入劳工政策必须配合宏观经济环境及周期。 [4] 此外,本地劳工认为外劳工资较低(现已立法拉近两者之 间 的 距 离 ),抑 制 了 澳 门 的 整 体 工 资 水 平 ,影 响 了 自 身 的 加 薪和福利改善。 这些都引发了双方的对立情绪。
参考文献: [1]贾 平.企 业 自 主 创 新 能 力 系 统 的 基 本 结 构 及 其 优 化[J].经 济 管 理 ,2006 , (19 ).
[2]王 亚 玲.构 建 中 小 企 业 创 新 的 政 府 支 持 系 统 —基 于 “智 猪 博 弈 ” 模 型 的 分 析 [J]. 企 业 管 理 ,2008 ,(11 ). [3]吴 照 云 ,余 焕 新.中 国 企 业 创 新 动 力 不 足 之 剖 析 [J]. 当 代 财 经 , 2007,(07). [4]罗 炜.企业合作创新理论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5]曼弗雷德.费希尔.大都市创新 体系—来自欧洲三 个 都 市 地 区 的 理 论 和 案 例[M]. 上 海 人 民 出 版 社 ,2005.
所以说澳门外劳问题的根本解决途径还在于政府的 政策措施。 澳门政府不应该在双方冲突的过程中像一个 “风向器”一样,随着劳资双方压力和影响的变动限制或放 宽外劳输入的政策。 而应该站在考虑整个社会经济的发 展,保障本地工人、外劳和企业双方权益的立场上,制定更 加完善的政策来规范外劳的输入。 一方面政府的政策既要 与当前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相一致,根据本地的实际需 要限定外劳输入的数量, 同时又要满足长远经济的发展, 具备一定的前瞻性,此外还要简化外劳的申请手续,加快 外 劳 输 入 的 效 率 (比 如 利 用 数 字 模 型 ),经 过 对 企 业 深 入 调 查之后对确实需要输入外劳的企业应提供便利和支持;另 一方面,政府还要切实加强自身的信誉,把保障本地工人 的权益放在实处,采取一些实际的措施,比如加强对本地 中壮年员工和低学历人员的培训, 提升本地工人的素质, 尽量减少外劳与本地员工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直接竞争,改 善分配制度使澳门经济的增长能够给市民带来更多直接 的利益等等。
关 于 外 劳 输 入 对 澳 门 社 会 的 利 弊 影 响 ,张 穗 强[2]和 赵 旅平[3]先后都对其进行过研究分析。 综合而言,外劳输入对 澳门整个社会的经济和资方是利大于弊的。 首先外劳的输 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劳工短缺”的燃眉之急,使得因劳 动力不足而出现的经济发展瓶颈得到缓解,对澳门的经济 发展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其次因为外劳的工资标 准普遍比本地员工要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下降,使近年边 际利润逐年下降的工商业得以继续经营,并且提高了产品 的竞争力,减轻了通胀压力。 再次,外劳与本地工人直接竞 争,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本地工人的工作态度,对提高澳 门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起到了一定作用。 相应的,外劳输入 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比如使得澳门劳动密集型体系
澳门的外劳问题之所以会引发颇多争议,劳资双方矛 盾重重,澳门劳工阶层普遍对输入外劳十分抗拒,政府外 劳输入政策的不当是一个主要的原因。 赵旅平指出政府在 外劳问题中扮演的是竞技场上的裁判角色,政策基调是希 望劳资双方协调解决,而双方出于自身立场都不可能主动 让步,结果不仅损害了政府形象,还加剧了劳资双方的矛
处理已接收的外地雇员申请,并致力优化申请程序,提升 处理有关申请的效率,满足澳门中小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 求。
最后, 澳门政府也应该切实保障外劳的权益和利益。 梁 启 贤 (2004 年 10 月 )认 为 因 为 澳 门 本 地 人 的 轻 视 态 度 、 仇外心理以及政策的间接歧视使得外来劳工在澳门的生 活出现困境和难以融入主 流 社 会[9],认 为 澳 门 的 社 会 工 作 者有责任推行不同形式的融合教育计划,例如:社区教育、 增加宣传推广工作,使本地市民增加对外地劳工的了解和 认识,减少他们的偏见和误解[10]。 《澳门日报》董事长李成 俊也认为如果对外劳的贡献视而不见, 只夸大负面影响, 把澳门底层人士方方面面的不满引导到同样是弱势群体 的外来工身上,这就会造成草根阶层之间的分裂,不够公 允。
近期,澳门政府已经认识到自身的问题,也在不断地 改善其在外劳问题上的形象,2007 年谭伯源在出席公开场 合时表示,《外地雇员聘用原则及规章》法律及行政法规草 案(简 称 《外 劳 法 》)已 交 行 政 会 审 议 讨 论 ,当 中 清 楚 列 明 了 如何理顺雇主与外劳管理的关系,以及政府监管外劳的问 题,他希望《外劳法》能改善有 关 情 况 。 [8]同 年 ,澳 门 特 首 何 厚 铧 批 示 设 立 了 “人 力 资 源 办 公 室 ”,特 区 政 府 经 济 财 政 司 司长谭伯源指出, 人力资源办公室成立后的首要工作,是
中图分类号:F 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09)01-22-02
外劳是外地劳工或外国劳工的简称,一般指的是经所 在国家或地区政府批准在当地就业但不享有所在国家或 地区居民身份的非本地劳工。 外劳的输入一般来说在宏观 上会对某一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但是也不可 避免的会对本地劳动力的就业产生排挤,引发本地社会的 不安定和员工的仇视情绪,造成诸多的社会问题。 在东南 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比如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度 尼西亚和中国香港、台湾、澳门等对外劳的依赖程度很高, 也产生了诸多的问题。 本文选择澳门地区,对其外劳的输 入背景、现状、问题及解决措施进行了研究。
管理探索
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2009 年 1 月号
澳门外劳问题研究综述
郭永利 (南京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3)
摘 要: 本文通过对澳门地区外劳问题的分析研究,揭示了劳资双方博弈及政府政策和公信力的不足是澳门外劳问题的主要原 因,指出了澳门政府应该加强外劳政策的制定和改善自身形象,在切实保障资方和本地劳工利益的基础上,还要关注外劳的权 益和利益。 关键词: 外劳;资方;本地工人;政府政策
- 22 -
2009 年 1 月号
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人力资源
பைடு நூலகம்
盾。 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相关法令不足,执行人员对裁量权 的行使出现偏差,政策执行的监管机制不完善也是诱发问 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6] 蔡幸强也指出澳门的外劳计划主要 是针对输入大陆的非技术劳工,政府除了对整体输入数量 有比较有效的控制,并应政治压力和经济需要而做出调整 之外,基本奉行放任的政策;澳门政府面对社会上对其外 劳政策的批评,只是沉闷地重复其一贯的立场,就是政府 不会容许外劳损害本地工人的利益,却无法取信工会及劳 工团体;而且澳门的输入外劳政策缺乏前瞻性,目的只是 在帮助企业降低成本, 维持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上继续运 作,并没有促进行业提升生产力或整体经济转型的元素。 [7]
作者简介: 郭永利,南京大学。
!!!!!!!!!!!!!!!!!!!!!!!!!!!!!!!!!!!!!!!!!!!!
(上接第 46 页) 四、总结
企业创新是我市发展的关键, 需要我市生产部门、科 学研究部门、 公共机构部门和生产者服务部门共同努力。 构建完善我市创新体系,政府部门政策支持,产学研密切 合作,生产部门、生产服务支持部门实力的提升,将是加快 我市企业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
因而澳门工会联合总会要求严格限制外劳的输入,认 为外劳对澳门的治安、教育、医疗、保险等各项社会福利都 产生了诸多不利的影响。 而资方却持相反的意见。 澳门街 坊总会副理事长兼经济事务委员会主任黄耀球提出,期望 特区政府放宽外劳申请制度, 加快外劳申请审批手续,尽 快协助中 小企业妥善解 决 人 力 资 源 不 足 的 问 题 。 [5]澳 门 中 小企业协进会提出的 “对政府扶持中小企业的十点建议” 中 ,也 着 重 提 出 “政 府 须 调 控 输 入 外 劳 政 策 ”, 指 出 :“ 政 府 调控输入外劳,须实行开放政策。 在保障本地就业的原则 下,允许自由输入外劳以及专才(专门人才) 。实行外劳与本 地劳工同工同酬,……。 既按比例,更按需要,简化手续,多 分配外劳给中小企业。 加强监督输入外劳,公平、公开、公 正地处理输入外劳。 ”
作者简介: 周 儒,安徽省蚌埠学院经济与管理系; 郭 倩,安徽省蚌埠学院经济与管理系。
- 23 -
70 年代澳门的经济开始起飞,到了 80 年代,澳门逐渐 形成了以出口加工业、旅游博彩业、金融服务业、建筑地产 业为四大支柱的现代经济体系。 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原 有的劳动力市场供应不足,应资方的迫切需求,澳门政府 开始输入外劳。 1988 年中葡两国政府互 换了《关于澳门问 题联合声明》,澳门进入了政权移交的过渡期。 同年,澳门 政 府 公 布 了 输 入 外 地 劳 工 条 例 (12/GM/88 号 批 示 )和 输 入 技术劳 工条例(49/GM/88 号批示),开始正式输入外劳。 自 1988 年 外 劳 政 策 实 施 以 来 ,外 劳 输 入 从 未 间 断 过 ,澳 门 对 外 劳 的 倚 重 日 趋 明 显 。 [1]然 而 ,随 着 大 量 无 限 制 外 劳 的 输 入,本地工人的就业机会和薪金直接受到了影响,尤其在 经济发展由迅速增长转入正常发展时,本地工人面临着严 重的失业问题,引起了本地工人和工会社团的强烈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