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必修三:习题课教案

合集下载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全套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全套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全集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能力方面:1.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内环境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学方法: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四、教学用具:幻灯片五、课前准备:六、课时安排:2课时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细胞作为最基本的生命系统,也是如此。

〖问〗单细胞生物是怎样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呢?多细胞生物呢?阅读思考回答〔板书〕一、体细胞生在细胞外液〖问〗什么是体液?〖引导提示〗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1.体液的成分和组成呢?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1.体液血浆细胞外液组织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阅读思考回答〔思考与讨论1〕〖师提示〗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

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血浆组织液淋巴同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学生讨论后回答〔板书〕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异存在的部位血管内组织细胞之间淋巴管中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各种血细胞体内各组织细胞淋巴细胞等所含的化学成分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蛋白质很少3.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

人教版必修三生物教案

人教版必修三生物教案

人教版必修三生物教课设计【篇一: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教课设计】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教课设计《分子与细胞》元素细胞膜基质化学成分构造与功能细胞质化合物细胞核细胞器细胞生物膜系统有丝分裂无丝分裂细胞分化细胞工程减数分裂(一)走近细胞比较原核与真核细胞(多样性)植:营养、保护、机械、输导植:根、茎、叶细胞分泌花、果、种动:上皮、结缔、肌肉、神经动:心、肝?? 运动、循环消化、呼吸病毒系统个体单细胞种群群落泌尿、生殖多细胞神经、内分泌非生物因素Ⅰ号生态系统生产者生物圈生物因素花费者Ⅱ号分解者三、细胞学说内容(一致性)○从人体的解剖和察看下手:维萨里、比夏○显微镜下的重要发明:虎克、列文虎克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全部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余细胞共同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在修正中行进:细胞经过分裂产生新的细胞。

注:现代生物学的三大基石—1839 年细胞学说2.1859 年达尔文进化论年孟德尔遗传学四、结论除病毒之外,细胞是生物体构造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也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二)构成细胞的分子基本:c、h、o、n (90%) 1高一世物内容构成一、大批:c、h、o 、n、p、s、(97%)k、ca 、mg元素微量:fe、mo 、zn 、cu 、b、mo 等最基本:c,占干重的48.4%,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物质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一致性和差别性。

基础水:主要构成成分;全部生命活动离不开水无机物无机盐:对保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化合物蛋白质:生命活动(或性状)的主要肩负者/表现者核酸:携带遗传信息有机物糖类:主要的能源物质脂质:主要的储能物质一、蛋白质(占鲜重7-10%,干重50%)二、核酸全部生物的遗传物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是生命活动的控制者。

△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由很多单体连结成多聚体。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教案汇总(打包下载)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教案汇总(打包下载)

1.现状:人口增长过快的情况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已进入了低生育水平国家的行列.2.曾经采取的措施(1)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面推进了计划生育工作.(2)1982年,将计划生育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3)2001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围人口与计划生育法》.3.前景(1)人口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仍将在较长的时期内持续增长.(2)目标:①2010年,人口总数要控制在14亿以内.②21世纪中叶,人口总数达到峰值以后,将开始缓慢下降.1.对环境的影响表现在:(1)人均耕地继续减少. (2)自然资源消耗量大增. (3)水、矿产资源短缺. (4)环境污染加剧.(5)植被破坏.2.采取的措施(1)控制人口增长.(2)加大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 例如:①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②监控、治理江河湖泊及海域的污染.③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④推进生态农业.第5单元 第1课时 生态系统的结构课堂 小结一、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 1.人口特点;2.人口发展目标;3.措施;4.人口现状. 二、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人口增长和开垦土地之间的关系;2.人类的多种需要;3.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4.采取的措施.三、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知识并在课堂上口头表述.投影板书课外拓展 继续 探究 1.我国因人口增长引发的环境问题及采取的措施? 2.收集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的历史变迁.课后部分同学讨论授课年级高二课题第5单元 第1课时 生态系统的结构课程类型 新授课课程学习目标目标 解读 1.描述生态系统的概念,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范围、类型.2.举例说出生态系统的成分,阐明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3.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举例说出生态系统的食物链、食物网,分析食物链、食物网中各生物所处的营养级.4.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5.尝试构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重点难点重点:1.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各成分间的关系.2.分析简单的食物网.难点: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及营养级的确定.课程导学建议课前准备 1.准备引题用的生态系统的图片(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2.准备本节课涉及的有关概念图,特别注意概念之间的比较.3.准备食物链,最好是当地能接触到的生物组成的食物链,也可以多列举一些.4.准备食物网,并对食物网进行分析的问题. 教 学 建1.引题用活生生的图片,有利于引题后的教学.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分析,涉及细节问题太多了,宁愿慢一点,也要讲清楚.3.食物链的分析有多项内容,如营养级的多少、消费者的层次,要举例解析.授课年级高二课题第2单元第1课时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课程类型新授课课程学习目标目标解读1.概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2.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3.概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重点难点重点:1.兴奋在神经元内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2.人脑的高级功能.难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课程导学建议课前准备1.精心备课,想出方法或妙招把抽象的、微观的、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如神经细胞结构和生理变化)形象化、具体化,帮助学生学习和透彻理解.2.准备导入新课的实物材料——柠檬或话梅.3.准备反射弧模式图、神经纤维放大图、突出结构模式图等直观教学图片.教学建议1.复习初中所学知识——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反射和反射弧的结构2.加强直观教学,展示神经纤维图——解析未受刺激时静息电位,受刺激时,动作电位的产生3.加强直观教学,展示突触结构图并解析其结构、功能,联系必修1的知识理解神经递质的释放过程,说明其功能特点4.列举例子并结合初中所学知识学习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课堂教学过程设计程序学习内容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媒体运用导入新课创设情境1.准备实物——柠檬、话梅,让学生观察,根据学生的生理反应说下去.2.结合观察提出问题:宏观现象背后的微观原因是什么?1.结合实物观察分析自身产生的生理反应.2.思考生理反应即现象背后的微观原因?图片投影第一层级学习过程自主预习教师可以准备以下问题,安排学生预习.1.人们不仅看到柠檬和话梅时会情不自禁地流口水,而且看到香喷喷的饭菜时也会流口水. 这种现象属于什么类型的反射?其反射弧中的效应器是什么?2.在神经纤维中部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 所产生的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是单向还是双向的? 为什么?1.在预习过程中要先通读教材,标出重要语句,掌握基础知识.2.预习中要注意理清神经元、神经纤维和神经之间的关系,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兴奋PPT演示课题及问题《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师教学实施方案第四 层级 学习 过程反思 感悟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看不见、摸不着,靠想象,有难度,教师要结合图,直观教学,效果较好.2.本节课知识联系生活的实例较多,尽量结合实例讲解,学生理解更到位.3.本节课内容太多,有时一节课完不成,可以考虑留一部分内容下次讲.1.学生看懂图很重要,因为图描述的是微观、抽象知识.2.本节课知识有助于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让学生用图表达.口头表达 课堂小结约2分钟教师请学生梳理本节课主干知识,要求讲到:①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②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③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学生完成思维导图构建,可以与同学讨论交流,形成一致意见.口头表达或投影 课外拓展 继续 探究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神经调节是不是唯一的调节方式?为了适应环境,生物还有什么调节方式?为下一节课埋下伏笔.口头表达授课年级 高二课题 第1单元 第1课时 细胞生活的环境课程类型 新授课课程学习目标目标 解读 1.描述单细胞生物与环境的物质交换.2.描述多细胞生物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内环境.3.概述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说明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4.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重点 难点 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2.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难点: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课程导学建议课前准备1.教师研究本课时教材,收集相关教学资源,制作教学用的PPT.2.设计本课题联系实际、课堂上需要对学生提问的问题.3.教师课前布置学生自主预习并尝试完成教材P 5思考与讨论中的问题.教学 建议 1.设置联系生产生活的问题,比较单细胞和多细胞生物细胞生活环境的异同.2.多细胞生物细胞周围液体的比较:泪液、消化液、尿液等是一类;血浆、组织液、淋巴等是另一类,哪一类属于内环境?3.内环境成分与非内环境成分的比较,然后举例学生分析,如血红蛋白与血浆蛋白.4.运用PPT 说明溶液渗透压大小与溶质微粒数量的关系,为解析细胞与环境物质交换奠定基础.5.多细胞生物细胞不直接与外界物质交换,引出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导学过程设计程序学习内容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媒体运用课堂导入创设情境2 min结合图片提问:1.冰天雪地下巡逻的战士体温会不会随外界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2.在一边是清水、另一边是盐水,并且连通的载玻片上的草履虫,它会怎么移动?1.思考问题,明白“生物体生命活动需要调节”.2.知道生物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形式多种多样.提供巡逻战士、草履虫图片,PPT演示第一层级学习过程自主预习5 min1.教师准备问题,问题紧扣教材内容,紧密联系实际,让学生学有所想,边预习边思考问题:(见《基础预习交流》中的1、2、3.2.PPT展示问题,安排学生预习,巡视学生学案完成情况.1.通读教材,作必要的标注,梳理出本节内容的大至知识体系.2.完成教师提出的问题,做好记录.PPT演示课题及学生预习过程中要思考的问题交流讨论3 min1.对全班学生分组,让每组的学生根据预习的情况进行交流. 也可以每个组侧重一个问题进行讨论交流.2.教师参与某一组的讨论,收集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为进行针对性的解析做好准备.1.学生对预习中的问题进行小组交流,讨论.2.选出一个代表,作为小组讨论结果的代言人.投影或口头表达第二层级学习过程知识点一:细胞外液的成分和理化性质7 min1.简要说明单细胞生物——草履虫怎样直接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缺点是什么?2. 多细胞生物细胞生活的内环境组成是什么?它们有什么关系?3.分析体内不同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分别是什么?(见导学案图解)4.知识延伸:分析泪液、消化液、尿液等属不属于内环境,比较血浆与血液成分等.5.结合导学案,安排学生填图——让学生明白血浆的主要成分6.结合导学案温馨提示,当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血浆时,血浆pH能维持相对稳定吗?是如何调节的?——说明生命活动需要调节. 通过缓冲物质介绍——说明血浆PH调节方式1.结合生活经历,说说草履虫的生活.2.围绕“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学习内环境.3.尽量列举例子,说出不同细胞所生活的内环境,达到理论知识学以致用的目的.4.分析血红蛋白、血浆蛋白、抗体、激素等,哪些是内环境成分.5.书写缓冲物质6.书写酸性物质、碱性物质进入血浆后的调节过程反应式.PPT演示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相互关系图,酸性物质、碱性物质进入血浆的模式图知识点二: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6 min1. 尝试用文字和箭头完成导学案中的问题——让学生明白细胞与外界物质交换要通过内环境,也要借助相关系统.2.教师根据同学们学习具体情况,让学生尝试构建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模型——进一步掌握物质通过的路径.1.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体内细胞如何与外界物质交换?2.学生构建细胞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模型.3.学生做例2——进一PPT演示内环境中细胞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路径图第3单元 第1课时 生长素的发现换的媒介3.知识延伸:内环境稳态需要进行调节,调节物质的种类还有哪些?这些物质怎样进行调节的?为过度到下一节课奠定基础.步熟悉细胞与内环境物质交换第三 层级 学习 过程课堂 巩固 6 min教师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完成《基础智能检测》学生独立完成训练题 PPT 演示 展示 讲评3 min教师展示练习答案,根据学生练习具体情况,适时点评,总结容易犯错误的地方. 同桌学生互查,疑难问题讨论.PPT 演示答案第四 层级 学习 过程反思 感悟2 min 1.课题有师生活动,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2.内容紧扣教材,充实丰富,注意了细节问题、学生易错问题的学习.3.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联系较多,有利于知识的学以致用.4.尚存的问题是一节课时间较紧,有时某一问题耽搁就完不成任务. 学生就本节所学知识做一个自我总结,特别是存在的问题,以便下一节课补充.口头表述课堂 小结2 min1.教师布置学生完成思维导图构建.2.教师对学生完成的思维导图进行评价,肯定正确的地方,指出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意见.学生独立完成思维导图构建. 部分学生展示自己构建的思维导图. PPT 演示本节课的知识网络 课外拓展 继续 探究 2 min 通过问题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课后继续深入探究,例如,细胞的新陈代谢与细胞外液的各项理化指标有什么内在关系?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的?口头表达或PPT 演示等授课年级 高二课题 第3单元 第1课时 生长素的发现课程类型 新授课课程学习目目标 解读1.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2.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3.解释植物向光性的原因4.简述植物激素的概念5.说出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授课年级高二课题第4单元第1课时种群的特征课程类型新授课课程学习目标目标解读1.描述种群和种群密度的概念.2.简述种群基本特征及其内在关系.3.描述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4.举例说明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和性别比例.5.列出种群特征和个体特征的不同之处.重点难点重点:种群的特征.难点:1.举例说明种群密度的两种调查方法.2.种群密度调查所具有的重要实践意义.课程导学建议课前准备1.收集当前我国城镇化推进的典型资料,为课堂内容与现实实际结合提供素材.2.种群密度的调查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两种调查的操作方法和细节问题,准备比较.3.准备题目,让学生求解种群密度.4.准备素材讲述名词: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梳理这些名词与种群密度的关系.教学建议1.结合社会热点问题(推进城市化)引题,紧扣时代步伐,学生兴趣浓厚.2.种群密度的调查要结合实例,要理顺方法步骤,要注意细节问题.3.两种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对比讲述,有利于学生掌握,为了让学生巩固,要穿插题目训练.4.名词: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好理解,要结合例子解析,才不会干巴巴的,也能理解透彻.5.本节知识与后面的生态环境知识相呼应,注意前后知识串成线.课堂教学过程设计程序学习内容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媒体运用导入新课创设情境1.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引题:我国推进城市化,城市人口总和与课本中的什么概念相联系?2.城市发展过程中,人口数量与人的生活质量有关系吗?还受到其他哪些因素影响?学生思考问题,进行适度讨论PPT展示第一层级学习过程自主预习1.种群的数量特征有哪些?结合种群的特征和个体的特征谈谈如何理解“整体大于部分之和”?2.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时,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后,如何计算该种群的种群密度的估计值?3.在对某种鼠的调查中,调查范围为1公顷,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只鼠,第二次捕获34只,其中1.学生结合问题对教材内容进行预习.2.学生思考问题.PPT演示第6单元 第2课时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课堂 小结 梳理本节课主干知识: 1.种群的概念及应用. 2.种群的特征.3.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最好学生完成本节课知识骨架的构建. 投影板书内容课外拓展 继续 探究 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而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通过控制出生率和死亡率而影响种群密度的未来变化. 那么在这些综合因素的影响下种群数量会怎样变化呢?口头表达授课年级 高二课题第6单元 第2课时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课程类型 新授课课程学习目标目标 解读 1.举例说出全球性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2.说出生物多样性的概念.3.评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举例说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使用价值和潜在使用价值的含义.4.举例说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和意义. 重点 难点 重点: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难点: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课程导学建议课前准备 1.准备引题的文字资料,便于上课时让学生阅读.2.对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等环境问题,准备表格,便于比较教学.3.准备生物多样性的内容、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的比较表格.4.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准备实例的图片或文字,便于教学.教学建议1.本节知识有很多的文字资料,如报纸、杂志等,收集并筛选,采用最合适的用在课堂上.2.对于环境问题、生物多样性的内容、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子项目较多,要对比分析讲解,有利于学生区分.3.本节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紧密,要尽可能地把理论知识与实际事例结合起来,达到对知识学以致用的目的.课 堂 教 学 过 程 设 计程序学习内容教师行为学生行为 媒体运用导入 新课 创设 情境气象学家的预言是有科学根据的. 例如,英国《自然》杂志和《观察家报》于2004年披露了美国国防部专家组的报告,预测:气候变化可能演变成全球公害,如英国将会像西伯利亚那样寒冷,美国等主要粮食生产国将因遭遇严重干旱而出现粮食大幅1.阅读气象学家预言的部分资料.2.分析自主预习中的环境问题.PPT 展示《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师教学实施方案授课年级高二课题第1单元第2课时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课程类型新授课课程学习目标目标解读1. 描述内环境的稳态;2.说明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3.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4.解释稳态调节的机制;5.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重点难点重点:1.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2.探究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难点:对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的理解.课程导学建议课前准备1.教师研究本课时教材内容,收集整理相关知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2.制作教学用的PPT,特别是结合导学案制作表格,如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表.3.设计本课题联系实际、课堂上需要对学生提问的问题,如稳态就是恒定吗?肾衰竭、腹泻、呕吐等疾病与什么物质有关?4.教师布置学生课前自主预习并尝试完成教材P9《思考与讨论》中的问题.教学建议1.结合实例引题:列表比较体温的日变化规律.2.详解“内环境稳态”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动态变化.3.“内环境稳态”需要调节,了解调节结构,举例说明调节机制. 这部分内容需要详讲,让学生触类旁通,通过一个例子联想到其他生命活动的调节.4.从正面说明稳态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性,从反面说明稳态遭到破坏对生命活动的危害.导学过程设计程序学习内容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媒体运用课堂导入创设情境2 min1.结合教材P7体温日变化规律的调查说明人一天中体温的可变性.2.引出“稳态”“调节”等概念.1.认识人一天中体温在变化.2.初步了解相关概念的含义.PPT展示体温日变化表第一层级学习过程自主预习5 min结合导学案的《基础学习交流》,教师准备问题,安排学生预习教材内容.1.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读教材,梳理出本节内容的大致知识体系.2.尽可能地完成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能完成的PPT演示课题及学生预习过程中要思考的4个第5单元 第2课时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错的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特别是第5题. 第四 层级 学习 过程反思 感悟2 min 1.内环境的动态变化、内环境的调节机制比较抽象,学生看不见、摸不着,靠想象,有难度,要教师讲究方法.2.本节课涉及实验,实验内容也是学生生疏的知识,讲解清楚颇费心思. 1.学生预习很重要,让学生有心理准备. 2.学生经历有助于学习,缺乏经历的学生更需要耐心讲解.教师和学生都进行小结. 课堂 小结2 min 教师安排学生完成思维导图构建,要求讲到:①内环境的稳态,②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③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④稳态调节的机制,⑤解释生物体维持pH 稳定的机制. 学生完成思维导图构建,可以与同学进行讨论交流.口头表达或投影 课外拓展 继续 探究 2 min通过问题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课后继续深入探究,例如实验设计的原则:①单一变量原则,②对照原则,③平行重复原则,④随机性原则口头表述授课年级 高二课题第5单元 第2课时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课程类型 新授课课程学习目标目标解读1.描述能量流动的概念,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2.阐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3.分析某个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比较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的差异.4.概述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5.尝试调查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重点 难点 重点:1.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2.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 难点:1.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2.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课程导学建议课前准备1.查阅资料,熟悉教材内容,了解需要知识拓展的地方,做到精心备课.2.引题虽然结合教材,但是,设问做到恰到好处.3.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图有多种表示方法,要找到比较全面的图,更有代表性.4.准备不同金字塔的图,并进行比较.5.学习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要准备例子.教学 建议 1.本节理论知识,教材内容充实,紧扣教材学习,拓展不要太多.2.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的学习,需要结合图,要把每一根箭头、每一个方框的意思说明清楚.3.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不但需要讲理论,更需要解析.4.结合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适当进行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教育.授课年级高二课题第3单元第2课时生长素的生理作用课程类型新授课课程学习目标目标解读1.概述生长素的生理作用.2.列举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3.描述植物顶端优势的现象、原因、解除方法及应用.4.举例说明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作用.重点难点重点:生长素的生理作用.难点: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课程导学建议课前准备1.准备引题图片:花农将插条浸在吲哚丙酸中.2.准备说明生长素生理作用两重性的数据、曲线、图形等材料.3.准备学生预习和课堂提问所要用到的问题.4.准备联系实际的问题:无子西瓜与无子番茄形成原理比较.教学建议1.利用花农将插条浸在吲哚丙酸中的实际操作图片引题,说明该知识在生产中的应用价值,学生学习的兴趣会更浓.2.通过对数据、曲线、图形等材料的分析,介绍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3.引导学生对生产中的现象及问题的思考和分析,如植物向光性、根的向地性、茎的背地性、顶端优势等,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树立学以致用的思想.4.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是实验内容,细节问题很多,要利用它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课堂教学过程设计程序学习内容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媒体运用导入新课创设情境1.介绍:花农为了提高插条生根的几率和成活率,在扦插之前会将插条浸置在吲哚丙酸或a-萘乙酸中一段时间,它们是生长素类似物,与生长素有着相似的生理效应.2.提问:那么生长素类似物对于插条的生根到底有着怎样的影响?是不是生长素类似物浓度越高,学生观察图片,思考相关问题PPT展示。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精品教学案[整套]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精品教学案[整套]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精品教学案[整套]2、例题精析〖例1〗酷暑季节,室外工作的工人应多喝()A、盐汽水B、核酸型饮料C、蛋白型饮料D、纯净水解析:酷暑季节,由于天气炎热,室外作业的人出汗较多。

人在排出汗液的同时,也排出了一部分无机盐,使体内无机盐的含量降低,为了维持体内盐代谢的平衡,故室外作业的人应该多饮淡盐水,以补充丧失的盐分。

答案: A〖例2〗班氏丝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管内后,常造成人体下肢肿胀,这是由于()A.细胞将不能接受氨基酸B.组织间隙积聚液体C.不能消化脂肪D.组织内葡萄糖浓度升高解析:班氏丝虫是我国常见的丝虫病病原体,病原体的原始寄生部位是淋巴,早期主要表现为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晚期则出现淋巴管阻塞所引起的病症,如下肢肿胀等。

主要原因是淋巴管被阻塞后,组织液中的蛋白质被淋巴液回收受阻,大量蛋白质积聚在组织液中,是组织液胶体渗透压不断升高,组织液的生成增多,使组织间隙积聚液体,造成人体下肢肿胀。

答案:B【自我诊断】●.基础题1.细胞外液的主要阳离子是()A.Fe2+ B.K+ C.Na+ D.Ca2+2.下列哪项不是由人体内环境成分明显变化引起的病症()A.浮肿B.手足抽搐C.贫血D.尿毒症3.正常情况下,动物组织细胞从组织液中吸收氧气的数量主要取决于()A.组织液中氧气的浓度B.细胞膜上氧气载体的数量C.细胞液中二氧化碳的浓度D.细胞中ATP的数量4.下列物质中,可在血浆中找到的有()A.甲状腺激素、氧、尿素、小分子蛋白质B.氨基酸、麦芽糖、二氧化碳、钠离子C.蛋白酶、钙离子、脂肪、葡萄糖D.呼吸酶、脂肪酸、尿酸、胆固醇5.人体内环境必须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才能保证组织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

下列各项生理活动中,与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无直接关系的是()A.尿液和汗液的排出B.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使呼吸加快C.血液运输养料和废物D.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6.在下列物质中,不参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A.血红蛋白B.葡萄糖C.二氧化碳和氧D.氨基酸7.血浆中水的来源是()A.组织液B.消化道、组织液、淋巴C.淋巴和组织液D.消化道和组织液8.血细胞、肌细胞,和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依次是:()A.血浆、体液和体液B.血液、体液和淋巴C.血浆、组织液和淋巴D.血液、细胞外液和体液(1)哪一种鼠生活在干燥环境中?判断的理由是什么?(2)指出鼠得到水分的一种代谢方式:(3)指出两种由于蒸发失水的途径:(4)一段时间后,A、B的生存状况如何?【相关链接】血浆渗透压渗透压指的是高浓度溶液所具有的吸引和保留水分子的能力,其大小与溶液中所含溶质颗粒数目成正比而与溶质的分子量半径等特性无关。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全册〗精品教案汇总 (2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全册〗精品教案汇总 (2

精品“正版”资料系列,由本公司独创。

旨在将“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华师大版“等涵盖几乎所有版本的教材教案、课件、导学案及同步练习和检测题分享给需要的朋友。

本资源创作于2020年12月,是当前最新版本的教材资源。

包含本课对应内容,是您备课、上课、课后练习以及寒暑假预习的最佳选择。

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为您解决问题,这是我们的宗旨,欢迎您下载使用!(共20套)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全册)精品教案汇总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1 细胞生活的环境一、教材分析《细胞生活的环境》一节包括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 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本节内容的重要任务是构建内环境这一核心概念,而教材并没有一开始就阐述什么是“人体内环境”,而先放眼生命世界中“细胞生活的环境”这样的广阔视角. 这样,既可以和《分子与细胞》衔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内环境这一概念,包括本节主要内容以及后续学习内容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等. 该核心概念的构建有助于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了解系统分析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对生命系统与环境关系的认识.从个体层次看,本章内容与第2章的内容联系紧密. 本章内容是理解第2章所阐述的通过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来维持稳态的基础. 内环境稳态究竟是如何维持的,本章仅仅作简要交代,有关内容将在第2章作深入探讨. 本章内容又不仅与第2章有联系:稳态是包括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各层次生命系统的共同特征,因此,本章是学习本书其他章节的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统领全书的作用.二、教学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重点]⑴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⑵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解决方法]⑴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图片搭建学习新知识的桥梁,帮助学生对细胞外液(内环境)的感性认识.⑵通过资料分析讲解内环境理化性质.⑶将学生分组讨论“思考与讨论”中的问题.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难点]⑴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⑵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解决方法]⑴同上. ⑵结合图解讲解.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法、问题探究法. 教具准备:挂图、多媒体课件、模型教具六、学生活动1、启发学生观察相关图片,帮助理解和掌握新知识.2、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思考与讨论,资料分析等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环境及其理化性质的知识.七、教学程序(一)明确目标(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导入:利用教材提供的“问题探讨”来完成.我们知道生活在水中的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可以直接从水里获取生存必需的养料,并把废物直接排入水中. 那么人体的体内细胞,是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呢?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学生阅读教材P2—3相关内容,教师设问:1、什么叫体液?2、血液全是体液吗?3、手和脚有时会磨出“水泡”,“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什么?4、什么叫细胞内液?5、什么叫细胞外液?6、内环境是指什么?“内”的含义是什么?(“内”与“外”是相对的,从细胞来看,细胞外液属于其生活的外界环境,其内环境为细胞内液;而从人体来看,细胞外液是内环境)7、组织液、血浆、淋巴液之间的关系如何?8、血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9、体内绝大多数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10、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11、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12、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13、人体注射胰岛素可看作进入内环境吗?14、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有什么异同?15、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输卵管、输尿管和膀胱等内的液体属于内环境吗?教师结合教科书中的图讲清讲透上述问题.内环境与外界环境有哪些差别呢?二、细胞外液的成份[资料分析]血浆的化学组成. 引导学生分析教材P4资料.讨论:1、如何将表中物质按化学性质进行归类?2、除表中所列成分外,血浆中还可能含有哪些物质?血浆中约90%为水;其余10%分别是:无机盐,蛋白质,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包括各种营养物质、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 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学生阅读教材P5相关内容,并结合P4表,讨论回答下列问题:1、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主要指哪些性质?2、什么叫溶液渗透压?3、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由什么决定?4、正常人血浆的PH是多少?5、人为什么能保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6、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多少度?7、在组成血浆的离子中,哪些离子的含量较多?它们可能起什么作用?8、HCO3-、HPO42-可能起什么作用?人在剧烈运动时,肌肉组织中会产生大量的乳酸,碳酸等物质;人的食物中往往含有一些碱性物质,如碳酸钠. 这些酸性和碱性的物质进入血液后,血液的PH将发生什么变化?血液中含有许多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缓冲物质,每一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强碱盐组成的,如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当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中产生大量的乳酸、碳酸等物质,并且进入血液. 乳酸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碳酸氢钠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碳酸是一种弱酸,而且又可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对血液的PH影响不大. 血液中增多的二氧化碳会刺激控制呼吸活动的神经中枢,促使呼吸运动增强,增加通气量,从而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当碳酸钠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碳酸发生作用,形成碳酸氢盐,而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 这样,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可以使血液的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思考与讨论]将学生分组讨论教材P5问题. 教师结合下图归纳总结.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体内的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三)总结内环境的概念、组成、理化性质及物质交换.(四)作业布置1、教材P6练习.2、教材P7“体温变化规律”的调查.(五)板书设计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内液1、体液血浆细胞外液组织液淋巴2、内环境的概念3、内环境成分中三者的关系:二、细胞外液成分水:90%左右1、血浆的主要成分无机盐:1%左右蛋白质:7%——9%左右其它物质2、组织液、淋巴的成分3、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渗透压1、细胞外液的主要理化性质酸碱度温度2、正常人血浆的PH值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1.2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一、教材分析本节第1课时包括了“内环境的动态变化”、“对稳态机制的认识”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三个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第一节细胞生活的内环境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学好这一课时,有利于学生对细胞内环境、细胞外液的化学成分等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同时又是学生理解和学习第二章所阐述的通过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来维持稳态的基础.本节第2课时内容是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是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以实验的形式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内环境的稳态,是对上一节课内容的巩固. 在实验过程中进一步阐明内环境维持稳态的机制. 本课内容同时也是学生理解和学习第二章所阐述的通过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来维持稳态的基础.二、教学目标1、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2、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3、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护PH稳定的机制.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重点]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解决方法]⑴利用“化验单分析”、“体温的日变化规律”、“血浆PH稳定的实验”、“输生理盐水”等感性认识,促进学生稳态概念的建构.⑵通过稳态失调导致健康问题的实例,启发学生认识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难点] 同教学重点.[解决方法] 同教学重点.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方法实验法、讲解法. 教具准备:实验材料,图片或课件.六、学生活动1、学生汇报调查结果,观察实验现象,回答问题.2、学生举例、思考、讨论.3、完成实验.七、教学程序(一)明确目标(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第1课时上次课结束前布置作业:按照课本上的要求完成“体温日变化规律”的调查.请同学汇报体温调查的结果,并根据调查结果回答下面的问题:1、同一个人在一日内的体温变化有何特点?2、不同的人(年龄、性别不同)体温变化有何异同?3、人体温的日变化与当地气温的日变化有何差异?总结: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37℃,处于动态平衡中.讲述:像体温的变化情况一样,健康人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平衡之中,这种动态平衡称之为稳态,内环境的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体温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一个方面,调查结果证明体温处于动态平衡中. 那么有哪些事实可以证明内环境的PH和渗透压也处于动态平衡中呢?下面我们首先来观察一个演示实验. 教师演示实验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取甲乙两个洁净试管,向甲内加入血浆,乙内加入等量蒸馏水,用PH试纸检测. 然后,向甲、乙内各滴入等量的几滴HCl或NaOH,摇匀后,再用PH试纸检测.教师展示实验结果,提问:甲、乙两支试管在加入酸或碱后的PH变化有何不同?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内环境的理化性质除温度、酸碱度外,还有渗透压,内环境的渗透压是否也处于动态平衡中呢?请同学们举例说明.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是如何变化的呢?出示课本“问题探讨”中的血液生化六项检查化验单. 先说明各检查项目与健康状况的关系,然后提问:1、每种成分的参考值(正常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这说明了什么?2、从化验单上看,每种成分的指标是否正常?根据以上内容,引导学生总结稳态概念.教师强调:⑴稳态不是恒定不变,而是相对恒定的一种动态变化;⑵这种动态变化保持在一定范围内.简要介绍稳态概念的提出和发展,并说明稳态概念已成为生命科学的一大基本概念(详细内容可参考教材中的“科学史话”)内环境稳态是怎样实现的呢?下面以内环境中的营养物质、代谢废物、O2、CO2等化学成分为例来分析.请学生利用自己制作的课件或图解,回顾内环境中的营养物质、代谢废物、O2、CO2等化学成分的来源与去路.说明这些成分要保持相对稳定,首先与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等系统的功能及细胞代谢功能的实现有直接关系. 其次与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有关.机体内各个器官、系统,为什么能保持一致?简要介绍人类对机体维持稳态机制的认识过程,指出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是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机体对稳态进行调节的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内环境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内环境稳态遭破坏后会出现什么现象呢?请同学们列举几个稳态失调的病例,说明症状和危害. 在同学充分列举的基础上,教师给予适度的补充和修正.为什么内环境稳态失调后,会对机体造成危害?引导学生从细胞代谢需要的物质和条件进行分析,最后总结出: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如何预防内环境稳态失调、保持机体健康?引导学生从外界环境和机体自身调节能力两方面去思考. 即通过加强自我保健,减少外界环境变化对机体的不良影响,同时增强机体的调节能力以适应多变的外环境.具体如何做?学生讨论,总结.1、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防治环境污染.2、加强自我保健,为机体保持健康创造有利条件. 尤其是处于比较恶劣的工作环境中的人,更应注意自身保健,如边防战士注意保暖、炼钢工人降温、抗洪战士注意补充水盐等. 了解这些知识后才能懂得如何关爱自身和他人.3、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本质,提高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三)总结内环境稳态是生命系统的特征,也是机体存活的条件. 它让每一个细胞分享,又靠所有细胞共建.(四)作业布置教材P11练习.(五)板书设计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体温1、内环境动态变化的实例血浆PH血浆渗透压概念2、稳态内环境稳态不是绝对稳定而是动态的相对稳定说明内环境实质指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动态的稳定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呼吸系统1、直接与物质交换有关的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2、参与调节稳态的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1、是机体进行正常活动的必要条件血液中Ca、P含量低→骨软化(成人)、佝偻病(少儿)、抽搐2、稳态破坏后的危害血液中Ca过高→肌无力血浆蛋白低→组织水肿温度、PH偏高、偏低→代谢紊乱第2课时导入: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人体维持内环境PH稳定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将通过具体实验来验证一下.一、原理解读生物材料中含有缓冲对如NaH2PO4/Na2HPO4、H2CO3/NaHCO3等,它们能够对酸碱度的变化起缓冲作用. 此外,机体还可以通过对生理活动进行调节来维持PH稳定.二、实验目的通过比较自来水、缓冲液和生物材料在加入酸或碱后PH的变化,推测生物是如何维持PH稳定的.三、实验材料的准备实验试剂的配制方法①0.1mol/L NaOH:将4gNaOH放在1L的烧杯内,缓缓加入500mL蒸馏水,不停地搅拌直至溶解. 然后定容至1000mL.②0.1mol/L HCL:将8mL浓盐酸加于500mL蒸馏水中,再定容至1000mL.③PH=7的磷酸缓冲溶液:先配制0.1mol/L Na2HPO4和0.1mol/L NaH2PO4两种溶液. 具体配制方法如下:将26.8g NaHPO4·7H2O在容量瓶中溶解再定容至1000mL;将13.8gNaH2PO4·H2O在容量瓶内溶解再定容至1000mL. 然后将这两种溶液混合,可通过调整两种溶液的比例将混合液调至所需的PH.④肝匀浆:将10g新鲜的或冷冻的肝放入100mL蒸馏水中,用匀浆机或研钵捣碎(肝的用量会影响匀浆的缓冲能力).⑤马铃薯匀浆:将10g马铃薯块茎放入100mL蒸馏水中,用匀浆机或研钵捣碎(材料的用量会影响匀浆的缓冲能力).⑥黄瓜匀浆:配制方法同上.⑦鸡蛋清:用水5:1稀释鸡蛋清,搅拌均匀.四、教学策略1、重视组织教学,提高实验效率. 本实验的组织形式以小组活动为主,教师应对小组活动给予指导. 进行实验操作时,小组成员应进行合理分工,以确保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验. 绘制PH变化曲线图适宜以个人为单位进行,这样能使每个同学都得到锻炼的机会. 进行讨论时,应以小组为单位,以利相互启发、集思广益. 实验结束后的总结,则应当面向全体学生.2、加强讨论和总结,落实教学目标. 由于时间紧张,实验课草草收场是常有的事情. 这样做的结果是,课上做得热热闹闹,课下忘得干干净净,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落实教学目标. 因此,教师在课前要精心安排好实验课的各个环节,在课堂上要有效地进行调控,保证最后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讨论和总结. 为便于开展实验后的讨论,应倡导学生带着问题做实验,在动手操作的同时,积极动脑思考,这样才能使讨论深入而有效. 本实验中的讨论题2和3涉及缓冲作用的机理,需要利用化学知识才能解释清楚,教师在课前应查阅相关的化学教材或请教化学老师,既给自己补充相关知识,也可了解学生的化学基础.五、实验步骤按教材P10相关内容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六、实验结论七、讨论指导学生完成教材P10讨论题.(三)总结生物体是如何维持PH稳定的.(四)作业布置1、完成实验报告.2、教材P13自我检测.(五)板书设计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实验步骤↓实验结论↓讨论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2.1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教材分析《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是高中生物必修3第二章中的一大重要内容.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与神经调节有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尤其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几乎是每年高考必考,所以在教材中本节内容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节知识还可与多个有关的知识如“细胞膜、细胞器、内环境的稳态”等联系紧密. 学好本节知识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其它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第2课时内容与动物的激素调节相辅相成,共同协调生命活动,同时它也是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 人脑的高级功能很复杂,教材选取了语言文字、学习和记忆两方面内容给予简单的介绍.二、教学目标1、概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2、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3、概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重点]⑴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⑵人脑的高级功能.[解决方法]⑴引导学生分析神经纤维表面电位差的实验,从实验现象得出相关结论,利用多媒体手段,演示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与传导的动态过程.⑵先让学生弄清楚突触的结构,设置相关问题讲解.⑶让学生自己分析讨论人脑的高级功能.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难点]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解决方法] 利用多媒体演示神经冲动产生和传导的动态过程.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讲解法、谈话法. 教具准备:图片、课件.六、学生活动1、学生讨论、思考、回答相关问题.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需了解的知识点.七、教学程序(一)明确目标(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第1课时导入:利用教材P16[问题探讨]导入新课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教师设置下列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⑴人和动物各器官系统的协调,以及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主要是通过神经系统来完成的,那么神经调节的方式是什么呢?⑵什么是反射?你能举出几个反射活动的实例吗?草履虫能够趋利避害,含羞草叶被触碰后会下垂,这属于反射吗?如果有人用针刺了你一下,你感到了疼痛,这属于反射吗?用针刺激离体蛙的腓肠肌,肌肉会收缩,这属于反射吗?⑶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什么?反射弧包括哪些基本环节?初中我们学习过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你能回顾一下这两个反射的反射弧吗?(示图或投影让学生分析)⑷如果某人缩手反射的传入神经受到了损伤,那么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人还会有感觉吗?会产生缩手反射吗?如果损伤的是由传出神经或者是脊髓相应的中枢呢?⑸如果有一只脊蛙,从脊髓的一侧剥离出了一根神经,你如何通过实验来判断它是传入神经还是传出神经?⑹反射弧各部分的结构分别是由什么组成的?神经元的结构包括哪几个部分?神经元与神经纤维、神经间有什么样的关系?⑺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至少需要多少个神经元?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是怎样联结的?教师归纳和总结之.反射活动中,在反射弧上传导的是兴奋. 什么是兴奋呢?(学生阅读教材P16内容回答之)兴奋的本质是什么呢?如何产生?又是如何传导的呢?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神经纤维表面电位差的实验”过程和现象. 电表指针的变化反映了神经表面电流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是由于刺激神经引起的,由此说明刺激会引起神经兴奋.教师设置下列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教材P18内容.1、刺激为什么会引起生物电的产生呢?2、要形成电流必须要有电位差的形成,刺激引起电流的产生,那么必定引起了电位差的变化. 在静止的时候神经纤维的电位是怎样的?3、接受刺激时会引起什么样的电位变化?4、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呢?学生讨论交流回答之,教师再利用多媒体,演示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与传导的动态过程.完成一个反射活动至少需要两个神经元,那么一个神经元产生的兴奋是如何向下一个神经元传递的呢?要了解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原理,首先得了解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方式.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学生阅读教材P19相关内容,教师设问:1、什么叫突触小体?2、什么叫突触?3、突触前膜是神经元的哪部分结构?4、突触后膜是神经元的哪部分结构?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还能以神经冲动的形式进行传递吗?6、神经递质以什么方式进入突触间隙?7、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什么结构(物质)发生特异性结合?8、神经递质一定是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吗?9、已知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某种递质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类递质立即被分解. 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递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什么?10、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为什么?11、在一个反射活动中,兴奋的传递方向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为什么?12、突触小体、突触后膜、突触完成的信号转换模式各是什么?学生讨论交流回答之.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突触传递信息的动态过程,并进行归纳和整理.(三)总结反射弧的组成,神经冲动产生和传导的过程.。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人教版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人教版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人教版
一、学习目标
1. 了解细胞的分裂的过程和意义。

2. 掌握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的区别。

3. 理解细胞生长的重要性及调控机制。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细胞生长与疾病发生的关系。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1. 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的区别及各自的特点。

2. 细胞生长的过程和调控机制。

3. 细胞生长与疾病发生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细胞的分裂与生长的意义。

2. 理论讲解:介绍细胞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的过程、特点及重要性。

3. 实验探究:进行模拟细胞分裂及生长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细胞的变化和生长。

4.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细胞生长与疾病发生的关系。

5. 概念澄清:师生互动,澄清学生对细胞分裂与生长的理解和认识。

6. 总结提高: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提高对细胞的认识和理解。

四、作业布置
1. 阅读相关文献,进一步了解细胞的分裂与生长。

2. 讨论细胞生长与疾病发生的关系,并写下个人见解。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对细胞的分裂和生长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相关现象和问题。

同时,教师也应注意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知识,拓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导学案:第3章习题课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导学案:第3章习题课

第三章习题课导学案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学法指导:学生看书用30分完成学案。

教学目标:复习第三章重点知识二阅读教材、自主解标1什么是向光性?植物向光性产生的原因是什么?2什么叫植物激素?它有哪些种类?3在生长素的发现中,四位科学家的结论是什么?4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是什么?5它的产生部位和运输方式及分布如何6P54其他植物激素作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概念合作探究、重点讲解:学三B级问题一1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在植物体内含量较少②在植物体内含量很多③产生部位也是作用部位④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有显著的调节作用⑤化学本质是蛋白质⑥化学本质是有机物A.①④⑥B.①③④⑤C.②④⑤D.②③④⑥2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作用,一般地说()A高浓度和低浓度都促进生长B高浓度和低浓度都抑制生长C高浓度抑制生长,低浓度促进生D高浓度促进生长,低浓度抑制生长3.“秋风扫落叶”,但路灯下的树叶总是迟于其他部位脱落,最主要的原因是()A、路灯下的树叶照光时间长,通过光合作用积累的养料多B、光照抑制了脱落酸的合成C、夜晚的光照抑制了顶端优势D、光照促进了生长素的合成B级问题二1下列除哪种激素外,都能促进植物生长()A、生长素类B、赤霉素C、细胞分裂素D、乙烯2当缺乏氧气或有呼吸作用抑制剂时,生长素极性运输的速度将A.加快B.减慢C.不变D.不能确定3“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一诗句,形象地说明了植物生长素A.能促进细胞分裂B.能抑制细胞分裂C.能促进细胞伸长D.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B级问题三在农业生产中,常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除去单子叶农作物中的双子叶杂草,分析回答:⑴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的原理是。

⑵图中①、②曲线,其中代表单子叶作物的是,代表双子叶杂草的是。

⑶所用的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最好在左右(用字母表示)B级问题四1右图是燕麦胚芽鞘受到单侧光照射的示意图,对此图的叙述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生长素由④向③移动B.生长素由②向①移动C.生长素由①向③移动D.③处生长比④处快2可以证明生长素低浓度促进生长,而高浓度抑制生长的例子是A、植物的向光性B、生长素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C、顶端优势D、生长素促进扦插枝条生根B级问题五如下图所示,用燕麦胚芽鞘进行实验,一段时间后,会引起弯曲现象的是A.④⑤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④B级问题六下图表示用胚芽鞘中段和琼脂小块做的一组实验:1过一段时间后,测定原先不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小块中是否含有生长素,其实验结果可能是(填是否含有):A琼脂小块中______生长素;B琼脂小块中______生长素;C琼脂小块中______生长素;D琼脂小块中_______生长素。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3教案(精选3篇)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3教案(精选3篇)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高中生物必修3教案(精选3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勤劳的小编帮大伙儿收集整理的高中生物必修3教案【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其他植物激素”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三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包括“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两部分内容。

一部分明确了植物体内并非只有生长素,还有其他种类的植物激素,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共同协调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进行调节以适应环境。

第二部分介绍了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

本节内容与前两节“生长素的发现”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一脉相承,通过对前两节内容的补充和完善,使学生形成植物激素调节的知识网络,对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有了全面系统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学习“生长素的发现”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已经知道了生长素的合成、分布和运输方式,理解了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也明确了植物激素的概念,知道其他植物激素还有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等种类。

但是,学生对于其他植物激素的合成部位、分布部位和生理作用等知识还知之甚少,对于激素间的相互作用也不清楚,这就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要性。

周至县盛产猕猴桃,很多学生对猕猴桃种植过程中应用膨大剂增产的事例也非常熟悉,但对膨大剂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却一无所知。

所以,这些生活经验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设计思路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设计思路如下:从本地“猕猴桃之乡”的地域特点出发,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

本节课的导入没有用课本中的问题探讨,而是用学生熟悉的猕猴桃增产使用的膨大剂(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来导入新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以膨大剂作为悬念,还能为后面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埋下伏笔。

2020-2021学年生物人教版必修三教案:第1-6章 全册(付,226)

2020-2021学年生物人教版必修三教案:第1-6章 全册(付,226)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学习目标核心素养1.说出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2.概述内环境的理化性质3.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1.通过掌握内环境的组成及其稳态,形成稳态与平衡的生命观2.通过分析体液各成分相互转化的模型图,培养科学思维能力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1.体液(1)概念:人体内的全部以水为基础的液体。

(2)组成:①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②组织液是机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内环境(1)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2)组成及关系(3)作用之一:是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4)将下列细胞与其生活的内环境连接起来。

①组织细胞a.组织液、血浆②毛细血管壁细胞b.组织液、淋巴③毛细淋巴管壁细胞c.淋巴、血浆④血细胞d.组织液⑤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e.血浆提示:①—d②—a③-b④-e⑤-c二、细胞外液的成分及本质1.主要成分(1)血浆(2)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的异同点:成分和含量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2.本质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1.渗透压(1)概念: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2)影响渗透压的因素溶质微粒数目对水的吸引力渗透压高低越多越大越高越少越小越低(3)决定血浆渗透压的物质: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2.酸碱度3.温度: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_℃左右。

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1.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

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内环境为细胞内的环境,即细胞内液。

() 2.内环境的成分中含有CO2、血红蛋白、尿素等。

()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的含量有关。

() 4.血浆中的有些物质可经过毛细血管进入组织液。

最新(高中生物精品教案集)人教新课标生物必修三全套教案名师优秀教案

最新(高中生物精品教案集)人教新课标生物必修三全套教案名师优秀教案

(高中生物精品教案集)人教新课标生物必修三全套教案《新课标》高三生物(人教版)2009届第一轮复习教案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本章的作用和地位:【教材分析】从个体层次看,本章内容与第2章的内容联系紧密。

本章内容是理解第2章所阐述的通过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来维持稳态的基础。

内环境稳态究竟是如何维持的,本章仅仅作简要交代,有关内容将在第2章作深入探讨。

本章内容又不仅与第2章有联系:稳态是包括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各层次生命系统的共同特征,因此,本章是学习本书其他章节的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统领全书的作用。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3.能力:1(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2(进行关于相关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

情感 :1.评价自己的方案和别组同学的方案,2.参与交流,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维护或修改自己的方案和意见。

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过程:基础知识及应用(一)细胞生活的环境1、单细胞生物可以直接从水里获取生存所必需的养料和氧,并把废物直接排入水中。

2、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体内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细胞内液(2/3)体液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体液之间关系: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1《新课标》高三生物(人教版)2009届第一轮复习教案命题方向一:理解体液内环境等概念1((高考试题:2006上海)哺乳动物肌肉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环境是A(血液 B(体液C(组织液 D(细胞内液【答案】C2((07模拟:北京东城一模)3(右图为哺乳动物某组织示意图,其中?是毛细血管壁,?是成熟红细胞,?是血浆,?是细胞内液,?是组织液。

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三全册教案

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三全册教案

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三全册教案以下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三全册教案》,供大家学习参考!目录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1)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4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解 (9)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解..................................................................... 9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解 (11)第3节神经调解与体液调解的关系……………………………………………………15第4节免疫调解…………………………………………………………………………17第3章植物的激素调解…………………………………………………………………19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觉………………………………………………………………19第2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21第3节其他植物激素……………………………………………………………………24第4章种群和群落………………………………………………………………………25第1节种群的特点………………………………………………………………………26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29第3节群落的结构………………………………………………………………………33第4节群落的演替………………………………………………………………………35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固性.....................................................................37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37)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活动.....................................................................39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41)第4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43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固性 (44)第6章生态环境的保护…………………………………………………………………46第1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46第2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47)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目标1. 知识方面1.描写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教案汇总(打包下载)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教案汇总(打包下载)

⼈教版⾼中⽣物必修三(全册)教案汇总(打包下载)1.现状:⼈⼝增长过快的情况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出⽣率和⾃然增长率明显下降, 已进⼊了低⽣育⽔平国家的⾏列。

2.曾经采取的措施(1)20世纪70年代以来, 全⾯推进了计划⽣育⼯作。

(2)1982年, 将计划⽣育确定为⼀项基本国策。

(3)2001年, 颁布《中华⼈民共和围⼈⼝与计划⽣育法》。

3.前景(1)⼈⼝特点:⼈⼝基数⼤, ⼈⼝仍将在较长的时期内持续增长。

(2)⽬标:①2010年, ⼈⼝总数要控制在14亿以内。

②21世纪中叶, ⼈⼝总数达到峰值以后, 将开始缓慢下降。

1.对环境的影响表现在:(1)⼈均耕地继续减少。

(2)⾃然资源消耗量⼤增。

(3)⽔、矿产资源短缺。

(4)环境污染加剧。

(5)植被破坏。

2.采取的措施(1)控制⼈⼝增长。

(2)加⼤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度。

例如:①植树种草, 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②监控、治理江河湖泊及海域的污染。

③加强⽣物多样性保护和⾃然保护区建设。

④推进⽣态农业。

第5单元第1课时⽣态系统的结构课堂⼩结⼀、我国的⼈⼝现状与前景 1.⼈⼝特点;2.⼈⼝发展⽬标;3.措施;4.⼈⼝现状。

⼆、⼈⼝增长对⽣态环境的影响1.⼈⼝增长和开垦⼟地之间的关系;2.⼈类的多种需要;3.⼈⼝增长对环境的影响;4.采取的措施。

三、协调⼈⼝与环境的关系学⽣归纳总结本节课知识并在课堂上⼝头表述。

投影板书课外拓展继续探究 1.我国因⼈⼝增长引发的环境问题及采取的措施? 2.收集资料, 了解黄⼟⾼原的历史变迁。

课后部分同学讨论授课年级⾼⼆课题第5单元第1课时⽣态系统的结构课程类型新授课课程学习⽬标⽬标解读 1.描述⽣态系统的概念, 举例说明⽣态系统的范围、类型。

2.举例说出⽣态系统的成分, 阐明⽣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3.举例说明⽣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举例说出⽣态系统的⾷物链、⾷物⽹, 分析⾷物链、⾷物⽹中各⽣物所处的营养级。

4.认同⽣物与环境是⼀个统⼀的整体。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导学案:第5章习题课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导学案:第5章习题课

第五章习题课导学案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学法指导:学生看书用30分完成学案。

教学目标:复习第五章重点知识二阅读教材、自主解标1什么叫生态系统,生物圈2 生态系统的成分由几部分构成3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几部分4 什么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概念、特点5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6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7 生态系统信息的总类和作用8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种类三合作探究、重点讲解:B级问题一1.下列现象属于生态系统行为信息起作用的是A.蝙蝠的“回声定位”B.萤火虫发光C.蚊子飞行时发出的声音D.雄鸟的“求偶炫耀”2.角鮟鱇生活在深海区,其雄性个体很小,寄存在雌性个体头部或体侧,从雌鱼血液中吸收养料,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A.寄生B.种内互助C.共生D.种内斗争B级问题二1在由草、兔、狐组成的一条食物链中,兔经同化作用所获得的能量,其去向不应该包括A.通过兔子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B.通过兔子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体内C.通过狐狸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体内D.流入到狐狸体内2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苍蝇能垂直起落和急速改变方向,这是由于苍蝇的后翅演变成一对哑铃形的平衡棒。

科学家根据平衡棒的导航原理,研制成了新型导航仪。

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A.间接使用价值B.直接使用价值C.潜在使用价值D.生态价值B级问题三1 生态平衡失调在功能上的重要标志是()A.生态组分出现缺损B.生物种类和数量比例变化C.群落垂直分层结构减少D.能流受阻和物质流中断2.在生态系统中,全部初级消费者所消耗的能量比全部次级消费者所消耗的能量()A、多B、少C、相等D、大约相等B级问题四在下图中,每个字母代表食物网中的一种生物,箭头表示能量流动方向。

则最可能表示人和含能量最多的生物分别是()BA C分解者DA、A和分解者B、B和分解者C、B和CD、B和AB级问题五1 右图所示成分可构成一个()A.食物网B.捕食C.种间关系D.生态系统2 人们常用金字塔来说明生态系统中哪两者之间的关系()A.能量和营养级B.个体大小与营养级C.个体大小与个体数量D.个体数量与生物类型B级问题六下图是物质循环的简图,请据图回答:O2③④⑦A B①⑥⑧CO2⑤②H2O1 A表示________________,①和⑥有关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________;B的同化类型______________,④⑤⑧共同表示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 _。

2017年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教学案

2017年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教学案

2017年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教学案2017年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教案学案目录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1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1细胞生活的环境学案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2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案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2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学案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2.1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教案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2.2通过激素的调节教案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2.2通过激素的调节学案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2.3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教案?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2.3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学案?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2.4免疫调节教案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2.4免疫调节学案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3.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3.2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教案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3.3其他植物激素教案第四章种群和群落4.1种群的特征教案第四章种群和群落4.2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第四章种群和群落4.3群落的结构教案第四章种群和群落4.4群落的演替教案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5.1生态系统的结构教案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5.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5.4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教案?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5.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6.1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教案?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6.1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学案?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6.2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教案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6.2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学案细胞生活的环境时间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重点难点重点和难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教案-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教案-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教案-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 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意义;- 掌握生物分类的方法和原则;- 了解生物进化的基本理论和证据;- 理解物种形成的机制和过程;-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1. 生物多样性的定义和意义;2. 生物分类的方法和原则;3. 生物进化的基本理论和证据;4. 物种形成的机制和过程;5. 相关实验操作和观察。

三、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意义;- 掌握生物分类的方法和原则;- 了解生物进化的基本理论和证据。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 课堂讲授:通过讲解生物多样性、生物分类和生物进化的概念和原理,帮助学生建立相关知识框架;- 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的方式展示生物分类和进化的实际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五、教学评估本节课的教学评估方式包括:- 课堂练:通过课堂练,检验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生物分类和进化的理解程度;-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相关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评估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写作能力;- 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现。

六、教学资源本节课所需的教学资源包括:- 生物教材: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教材;- 实验器材:根据实验需要准备相关实验器材。

以上为本节课的教案,希望能够对教师的教学提供一定的指导。

祝教学顺利!。

(共29套)新课标人教版生物必修3(全册)示范教案汇总

(共29套)新课标人教版生物必修3(全册)示范教案汇总

(共 29 套)新课标人教版生物必修3(全册)示范教课设计汇总第 1 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本章规划本章内容包含:“细胞生活的环境”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两节内容。

此中第 1 节可用 1 课时教课,第 2 节可用 2 课时教课 (此中实验 1 课时 )。

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联系:单细胞生物的生活环境,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血浆的基本成分等,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这些知识,有了必定的认识。

手、脚等部位有时会磨出“水泡”,部分学生有过这样的体验。

体内细胞离开了合适生计的环境就会死亡,人体体温的相对稳固及其重要性,人体需要摄取营养物质、氧和水,排出废物,学生也有一定的认识。

这些已有知识和经验,只管比较浅易,与之相联系却有利于学生建构“内环境”和“稳态”的看法。

人体内几大系统的功能,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也有了基本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内环境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互换其实不太难。

其余,有关细胞生活的环境,和必修 1 中“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等内容有亲密的联系。

与其余章的联系:从个体层次看,本章内容与第 2 章的内容联系密切。

本章内容是理解第 2 章所论述的经过神经、体液和免疫调理来保持稳态的基础。

内环境稳态终究是如何保持的,本章不过作简要交代,有关内容将在第 2 章作深入商讨。

本章内容又不但与第 2 章有联系,稳态是包含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各层次生命系统的共同特色,所以,本章是学习本书其余章节的基础,并在必定程度上起着统率全书的作用。

第 1 节细胞生活的环境冷静讲课“细胞生活的环境”包含体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浸透压和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互换的媒介等内容。

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本章的导入利用教材供应的章题图来达成。

经过启迪学生察看章题图,思虑图中内容与本章内容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本章的兴趣。

同时经过图片还可以够使学生感觉到边防战士、炼钢工人、抗洪抢险战士工作环境的恶劣,领会他们工作的艰辛,认识他们工作的重要性,这也是一种人文精神的浸透。

(新教材)高中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全册学案+练习(含解析)

(新教材)高中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全册学案+练习(含解析)

第1章发酵工程第1节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必备知识·素养奠基一、发酵与传统发酵技术1.发酵:人们利用微生物,在适宜的条件下,将原料通过微生物的代谢转化为人类所需要的产物。

2.传统发酵食品——腐乳:(1)原料:豆腐。

(2)参与发酵的微生物:酵母、曲霉和毛霉等,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

(3)物质变化:蛋白质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

毛霉是怎样将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的?提示:毛霉产生的蛋白酶将蛋白质分解。

3.传统发酵技术:(1)概念:直接利用原材料中天然存在的微生物,或利用前一次发酵保存下来的面团、卤汁等发酵物中的微生物进行发酵、制作食品的技术。

(2)特点:以混合菌种的固体发酵及半固体发酵为主,通常是家庭式或作坊式的。

4.下列食品是传统发酵食品的是②③④⑥⑦⑧⑨。

①豆腐②腐乳③酱油④香醋⑤豆油⑥泡菜⑦豆豉⑧馒头⑨米酒⑩豆浆酸奶米饭二、尝试制作传统发酵食品(一)制作泡菜1.菌种来源:植物体表面天然的乳酸菌。

2.原理:无氧的情况下,乳酸菌将葡萄糖分解为乳酸。

反应简式:C6H12O62C3H6O3(乳酸)+能量。

3.方法步骤:制作流程具体操作配制盐水用清水和食盐配制质量百分比为5%~20%的盐水,煮沸冷却待用原料加工和装坛将新鲜蔬菜洗净,切块,晾干后装入泡菜坛内,装至半坛时,加入蒜瓣、生姜及其他香辛料,继续装至八成满加盐水缓缓注入冷却的盐水,使盐水没过全部菜料,盖好坛盖封坛发酵向坛盖边沿的水槽中注满水,并注意经常向水槽中补充水,室温发酵4.结果分析与评价:判一判:结合泡菜的制作原理和过程,判断下列实验分析的正误:(1)用水密封泡菜坛可以保证乳酸菌发酵所需要的无氧环境。

(√)(2)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泡菜中乳酸含量逐渐增加,所以泡菜腌制时间越长越好。

(×)提示:当乳酸含量为0.4%~0.8%时,泡菜的口味、品质最佳,如果发酵时间过长,乳酸含量过高,口味不佳,还需考虑亚硝酸盐含量的问题。

(3)制作泡菜时配制的盐水可以直接使用。

高中生物必修3教案(优秀5篇)

高中生物必修3教案(优秀5篇)

高中生物必修3教案(优秀5篇)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篇一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1.浓度较高的以及过酸过碱或温度过高过低的情况都无法正常生存?2.为什么细胞外液适宜于细胞的生存?何为渗透压?为什么细胞外液的渗透压能够维持在比较稳定的水平?3.正常人血浆的pH为多少?为什么血浆的pH能够保持稳定?4.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多少度?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稳定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源于_________和_________。

正常人的血浆pH为__________,其稳定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__________左右。

1、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通过观察课本P5图1-3思考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是如何进行的?而结合课本中的思考与讨论思考内环境与外界环境之间是如何进行物质交换的?细胞与内环境之间__________进行物质交换。

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__________的参与,同时,细胞与内环境之间也是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的。

2、例题精析〖例1〗酷暑季节,室外工作的工人应多喝()A、盐汽水B、核酸型饮料C、蛋白型饮料D、纯净水解析:酷暑季节,由于天气炎热,室外作业的人出汗较多。

人在排出汗液的同时,也排出了一部分无机盐,使体内无机盐的含量降低,为了维持体内盐代谢的平衡,故室外作业的人应该多饮淡盐水,以补充丧失的盐分。

答案:A〖例2〗班氏丝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管内后,常造成人体下肢肿胀,这是由于()A.细胞将不能接受氨基酸B.组织间隙积聚液体C.不能消化脂肪D.组织内葡萄糖浓度升高解析:班氏丝虫是我国常见的丝虫病病原体,病原体的原始寄生部位是淋巴,早期主要表现为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晚期则出现淋巴管阻塞所引起的病症,如下肢肿胀等。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教学设计第一章第1节人体的稳态一、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3)能力方面: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学方法:问答法、举例法、讲解法、探究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学习法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好!在开始今天新的一章内容学习,首先请大家看几幅图片。

(播放图片,学生观看)师:2009年12月29日,“黑河好八连”的战士在哨位上站岗执勤。

当日,地处中俄边境的黑龙江黑河市气温是零下三十五度。

他的体温是多少呢?是不是也是零下三十五度呢?2004年7月28日下午3时,天气闷热难当。

重钢股份公司炼钢厂炼钢炉前温度起码超过100℃,他的体温是不是也达到了100摄氏度呢?生:不是,应该是37摄氏度左右。

展示抗洪展示图片,抗洪抢险战士可能会面临高温,缺干净水的恶劣生活环境抗洪抢险战士生活环境中蚊虫多,细菌等微生物也多,战士们容易患病。

师:前面所看到的恶劣环境对人体健康有何影响?在寒冷或炎热环境中人体是如何维持体温的?如何来维持内环境的稳定的?这就涉及到本章所学习的主要内容。

下面我们首先来学习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新课讲解]师: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问题探讨。

课件展示草履虫和红细胞的图片:讨论1:图1和图2各是什么细胞?请说出细胞的名称。

讨论2: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两者的生活环境有何异同?生: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师:还记得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有几种吗,他们生活的环境和草履虫有相似之处吗?二者又有何不同?学生自由讨论,老师点学生起来回答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习题课导学案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学法指导:学生看书用30分完成学案。

教学目标:复习第五章重点知识
二阅读教材、自主解标
1什么叫生态系统,生物圈
2 生态系统的成分由几部分构成
3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几部分
4 什么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概念、特点
5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
6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
7 生态系统信息的总类和作用
8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种类
三合作探究、重点讲解:
B级问题一
1.下列现象属于生态系统行为信息起作用的是()
A.蝙蝠的“回声定位”B.萤火虫发光
C.蚊子飞行时发出的声音D.雄鸟的“求偶炫耀”
2.角鮟鱇生活在深海区,其雄性个体很小,寄存在雌性个体头部或体侧,从雌鱼血液中吸收养料,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
A.寄生B.种内互助C.共生D.种内斗争
B级问题二
1在由草、兔、狐组成的一条食物链中,兔经同化作用所获得的能量,其去向不应该包括()
A.通过兔子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
B.通过兔子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体内
C.通过狐狸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体内
D.流入到狐狸体内
2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苍蝇能垂直起落和急速改变方向,这是由于苍蝇的后翅演变成一对哑铃形的平衡棒。

科学家根据平衡棒的导航原理,研制成了新型导航仪。

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
A.间接使用价值B.直接使用价值
C.潜在使用价值D.生态价值
B级问题三
1 生态平衡失调在功能上的重要标志是()
A.生态组分出现缺损B.生物种类和数量比例变化
C.群落垂直分层结构减少D.能流受阻和物质流中断
2.在生态系统中,全部初级消费者所消耗的能量比全部次级消费者所消耗的能量()
A、多
B、少
C、相等
D、大约相等
B级问题四
在下图中,每个字母代表食物网中的一种生物,箭头表示能量流动方向。

则最可能表示人和含能量最多的生物分别是()
B
A C分解者
D
A、A和分解者
B、B和分解者
C、B和C
D、B和A
B级问题五
1 右图所示成分可构成一个()
A.食物网B.捕食C.种间关系D.生态系统
2 人们常用金字塔来说明生态系统中哪两者之间的关系()
A.能量和营养级B.个体大小与营养级
C.个体大小与个体数量D.个体数量与生物类型
B级问题六
下图是物质循环的简图,请据图回答:

A B
①⑥⑧
CO2⑤
②H2O
1 A表示________________,①和⑥有关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________;B的同化类型______________,④⑤⑧共同表示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 _。

2 ②③共同表示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_____,是在植物体内的_____________中进行的。

3 大气中CO2的来源有、、______________ 。

4 大气中CO2含量的升高会造成__________效应。

2001年2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专家警告说,这种效应将使全球每年因气候变暖而造成的损失将达到3000多亿元。

为了防止CO2在大气中含量的上升,可采取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等措施(写2条)。

5 使用农药DDT的地区,虽然只占陆地面积的一小部分,可是在远离施药地区的南极的动物体内也发现了DDT,这一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始终与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在一起进行的。

7 在一个由草、兔、狼组成的食物链中,①如果将狼杀绝,则兔群的数量将会
_________________;
四.练测拓展、达成目标
我的收获:你学到知识点,题型,你还有哪些疑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