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选修课)重点
南开大学22春“选修课”《社会心理学(尔雅)》作业考核题库高频考点版(参考答案)试题号1
南开大学22春“选修课”《社会心理学(尔雅)》作业考核题库高频考点版(参考答案)一.综合考核(共50题)1.关于基本的人际需要,说法错误的是()。
A.爱的需要B.控制需要C.情感需要D.接触交往需要参考答案:A2.哪一项属于非正式的网络沟通:()A.星型B.链型C.圆型D.单线型参考答案:D3.关于影响人们助人行为的对象者因素,说法错误的是:()A.性别因素B.相貌因素C.地位因素D.关系的原因参考答案:C4.善良的人总是倾向于把别人想得很好,这是()。
A.光环作用B.首因效因C.近因效应D.投射效应5.哪一项不是“社会分析论”阶段心理学研究的主要特征?()A.从描述到实证B.从定量到定性C.从理论到应用D.从大群体分析到小群体研究参考答案:B6.库利认为个体所属的社会群体是观察自己的一面镜子。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A7.关于沟通的种类,说法错误的是:()A.上行沟通B.下行沟通C.平行沟通D.无关沟通参考答案:D8.不容易带来群体极化的是:()A.监狱B.家庭C.互联网D.传销团伙参考答案:BA.社会化B.角色认同C.社会动机D.人际关系参考答案:A10.研究表明,自杀率最高的是青少年,这根不同年龄段的心理发展特点有关。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B11.下列不属于人际交往心理和行为的是:()A.人际关系B.社会化C.人际沟通D.利他与侵犯行为参考答案:B12.46厘米-120厘米属于()。
A.公共距离B.社会距离C.个人距离D.亲密距离参考答案:C13.米德的角色借用理论认为,社会心理形成的三个阶段不包括()。
A.模仿B.嬉戏C.个体游戏参考答案:C14.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和美国社会学家爱德华·罗斯分别从不同学科角度写出了第一本社会心理学的同名教科书,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的诞生。
A.威廉·麦独孤B.威廉·冯特C.塔尔德D.斯金纳参考答案:A15.自我概念始于把自我当主体。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总学时/学分:48/2.5课程类别:学科基础与专业选修课一、教学目的和任务《社会心理学》是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并重的教师教育的基础课程。
该门课程主要使学生理解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初步懂得社会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进一步的培养和激发其学习社会心理学的需要与兴趣;使其掌握为现实生活所必须的社会心理学知识,学会自觉应用所学的社会心理学理论与方法分析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增强和提高适应社会生活的自觉性与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社会心理学研究宏观社会结构并且如何通过微观社会结构对个体发生作用,从而使社会心理学有助于对人们社会行为进行理解,预测和控制。
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明确社会心理学在人的社会行为和社会问题中的作用系统的观念来看待社会心理学作用。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6课时)教学要求: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明确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任务;了解社会心理学历史发展;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基本理论。
采用讨论、案例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
教学重点: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教学难点: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第二章社会化与自我意识(4课时)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社会化的意义、任务、内容、因素、心理机制;了解角色及社会的要求;联系社会的要求思考大学生社会化问题;了解自我意识的一般内涵、发生发展。
案例导入:社会化与不良社会化的比较,从学生各方面社会化切入,激发兴趣和促进理解。
教学重点:社会化的含义、角色理论教学难点:社会化的理论、社会角色概述、自我意识的内涵、自我意识的发生发展第三章社会动机与归因(4课时)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什么叫社会动机,动机的积极意义、社会认知的内涵;掌握成就动机的概念,成就动机的训练、印象形成的方式与心理效应;了解几种主要的社会动机学说、行为归因的理论;重点理解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非语言行为的分析方法。
大学生心理健康选修课重点
一、总论1、什么是心理,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
心理是指生物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应,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
1、遗传因素;2、环境因素(内部、自然、社会环境);3、文化因素;4、实践因素——内因、决定因素。
2、什么是心理健康,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
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1.能保持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2.能协调和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
3.意志健全,能经受住各种挫折和磨练。
4.人际关系和谐,乐于交往。
5.正确的自我意识。
6.适度的行为反应。
8.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
8.积极的社会适应力。
3、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职业发展和择业问题;环境适应、学习问题、人际关系、性格与情绪、恋爱与性心理问题、神经症等方面的问题困扰。
不能面对和接纳现实;缺乏脚踏实地的敬业精神;缺乏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4、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健康心理?1、有自我独立意识;2、有较强的社会适应力;3、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2、面对现实,主动适应环境;3、认识自己,悦纳自己;4、挫折磨练,用辨证的观点看待困难与挫折;6、自我调节情绪;7、积极参加健康教育,主动寻求心理帮助。
二、心理问题的识别与预防1、什么是心理问题,心理问题的类型心理问题是指人们心理上出现的问题,如情绪消沉、心情不好、焦虑、恐惧、人格障碍、变态心理等等消极的与不良的心理,都是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不同于生理疾病,它是由人内在精神因素准确的说是大脑中枢神经控制系统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它会间接的改变人的性格、世界观及情绪等。
1、强迫型;2、抑郁型;3、焦虑型;4、恐怖型。
2、理解精神病、神经病和神经症的区别1、神经病指神经系统发生的器质性疾病。
2、神经症又称神经官能症、心理症或精神神经症,是一组轻性心理障碍的总称。
心理学选修课
常见的心理学选修课程
心理学选修课是一门专注于深入探讨心理学理论和应用的课程。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心理学选修课程主题:
1. 心理统计学:介绍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统计方法和数据分析技术。
2. 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如何相互影响,并探讨个体对社会的态度、信念和行为。
3. 发展心理学:关注个体从出生到老年的发展过程,探讨各个阶段的身体、认知和社会发展。
4. 心理测量学:学习如何设计和使用心理测量工具,例如智力测试、人格测量和情绪测量。
5. 心理病理学:探讨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发生机制和治疗方法。
6. 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了解不同的咨询和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人际关系疗法和心理动力学治疗等。
7. 跨文化心理学: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心理差异和相似性,探讨文化对个体心理过程的影响。
8. 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的认知过程,包括注意力、记忆、学习和思维等。
9. 应用心理学:探索心理学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如组织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等。
这些选修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心理学的不同领域和理论,并为未来从事心理学相关工作或进一步学习提供基础。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0002305课程英文名称:social psychology课程总学时:24 讲课:24 实验:0 上机:0适用专业:全校所有专业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12一、大纲使用说明(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现代社会的发展对大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大学生要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必须提高理论思维能力,运用新的思维方法去理解范围广大、纷纭复杂、形态万千的社会生活,增强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洞察力。
这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条件。
社会心理学课是面向全校学生而设置的一门公共选修课,它的任务就是运用心理学的科学方法使人们从超越日常经验的高度去观察他人、理解他人,准确的认识人们行为的社会意义;帮助大学生把个人作为一个特殊的高级社会实体来加以研究,通过对个人与社会的动态关系的考察,来说明、解释和预测人的心理与行为,从而提高人们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工作的计划性和科学性,以便取得更好的工作业绩。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达到以下要求:1.掌握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2.学会用心理学的方法对社会问题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社会心理学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即社会心理学课的基本理论部分和具体社会问题的心理分析部分。
1.基本知识:掌握社会心理学的最一般理论,了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历史发展、研究方法;掌握社会学习理论、社会交换论以及精神分析理论的基本内容,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基本技能:了解具体社会问题即社会动机、社会认知、人际沟通、社会化、社会影响、民族心理的心理分析,充分认识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关系,提升自己的价值,改善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
(三)实施说明本课程讲求理论性和应用性的结合,既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全面性,又注重心理学知识实际应用的讲解。
1.教学方法:在讲授上将采用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结合、理论与实际案例。
大学二年级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基础
大学二年级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基础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群体中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科学,它关注社会行为、社会思维以及社会情绪等方面的问题。
作为大学二年级心理学课程的一部分,社会心理学基础的学习对于理解和应用心理学的原理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一、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社会心理学关注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感知。
它研究社会行为、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影响等方面的问题。
在社会心理学中,有几个重要概念需要我们了解。
首先是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感知和评价。
它包括了自我身份、自我价值以及自我形象等方面的内容。
自我概念对于个体的社会行为和心理状态有着重要的影响。
其次是态度。
态度是一个个体对于某个人、事物或观点所持有的评价和态度。
态度可以分为正面态度和负面态度,它们对于个体的行为和情感具有指导作用。
再次是归因。
归因是个体对于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所做的因果解释。
归因理论研究个体是如何解释他人行为的,并进一步影响个体的行为和态度。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来探索社会心理现象。
首先是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是通过在控制条件下操纵自变量,来观察因变量的变化,从而推断出变量之间的关系。
实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因果关系,揭示出社会心理现象的原理。
其次是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数据,以了解人们的态度、观念和行为等方面的情况。
调查研究能够帮助我们了解社会心理现象的普遍性和差异性。
另外,还有观察研究、实地研究等方法可以被应用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
三、社会心理学的应用领域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
首先是组织行为。
社会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组织中的领导、团队合作、决策等行为过程,为组织管理提供科学指导。
其次是教育领域。
社会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方法以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从而优化教学环境。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社会心理学是探讨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旨在理解个人在社会中的行为、思维和情感。
本课程旨在介绍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对社会心理学领域的基本认知和研究能力。
二、课程目标1. 理解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 掌握社会心理学的核心研究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释社会心理现象的能力。
4. 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社会认知:介绍社会认知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包括注意、记忆和知觉等方面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2. 自我与自尊:探讨个体对自我认知和自尊感的影响,介绍自我概念的形成和维持机制。
3. 聚焦他人:研究人们对他人的认知、评价和情感,包括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比较。
4. 情感与情绪:介绍情感和情绪的定义、分类和影响因素,探讨情感表达和情绪管理的策略。
5. 团体行为:研究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和决策,包括合作与竞争、领导与权力等方面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6. 人际关系:介绍人际关系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包括亲近关系、友谊和爱情等方面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7. 社会影响: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受到的压力和影响,包括社会规范、权威和群体思维等方面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8. 心理健康与幸福:探讨个体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介绍心理干预和积极心理学的研究。
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讲授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成果,向学生传授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知识。
2. 实例分析:以具体案例和实际问题为依据,引导学生分析和解释社会心理现象。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4. 实验设计: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社会心理学实验设计,锻炼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5. 课堂演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演示,加深对社会心理学概念和理论的理解。
五、评估方式1. 平时成绩(40%):包括课堂参与、小组讨论和作业等。
2. 期中考试(30%):考查学生对社会心理学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的掌握程度。
社会心理学 课程大纲
社会心理学课程大纲
社会心理学课程大纲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1. 社会心理学导论:介绍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基本理论以及理论任务。
2. 社会化与自我认知:探讨社会化的概念、影响社会化的因素、社会化的理论;自我的概念、自我的心理成分。
3. 社会认知:介绍社会认知的概念、社会认知的基本对象、印象形成的基本因素、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
4. 社会态度与社会动机:理解社会态度的概念、社会态度的理论、社会态度转变的因素、社会态度的测量;社会动机的概念、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
应用态度改变的理论和原理,减少偏见和歧视,增加合理动机。
5. 人际关系:了解人际关系的概念、人际吸引、人际沟通、人际关系的测量。
6. 助人行为与侵犯行为:理解助人行为与侵犯行为的概念、助人行为与侵犯行为的控制。
7. 群体心理:探讨群体的概念、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流行、流言、舆论。
8. 社会心理学与生活:了解社会心理学在偏见、性别角色、健康、管理、教育、犯罪等领域的应用。
此外,课程大纲还包括教学时数和教学方式等内容。
教学时数通常为54学时,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结合讨论。
通过讲授使学生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通过讨论强化学生对基本理论的自主理解,学会观察社会生活现象中蕴含的心理意义。
课程的考核以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掌握和应用为主要内容,试题中识记、理解、应用题的比例一般按15%、35%、50%安排,难易程度一般按容易20%、较易30%、较难30%、难20%安排。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大纲内容可以根据学校或机构的教学需求进行调整和完善。
教案大学二年级社会心理学课教学教案
教案大学二年级社会心理学课教学教案一、课程概述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产生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互动关系。
本门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社会心理学思维,提高他们对社会心理现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目标1. 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2. 理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3. 分析和解释社会心理学现象;4. 培养学生的社会心理学思维和研究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安排本门课程主要包括以下教学内容:1. 社会认知a. 知觉和注意力b. 记忆和认知结构c. 推理和判断d. 智力和智商2. 自我与社会a. 自我概念和自尊b. 自我知觉和自我评价c. 社会认同和归属感3. 社会影响力a. 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b. 权力和领导力c. 遵从与抵制4. 社会关系a. 人际互动和交往行为b. 爱情和亲密关系c. 合作与竞争5. 群体与团体a. 社会群体的形成和结构b. 集体决策和群体思维c. 小组动力和合作机制四、教学方法1. 授课与讲解通过系统讲解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证研究,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社会心理学的整体认知。
2. 学生讨论与案例分析组织学生参与课堂讨论,集思广益地探讨社会心理学现象,并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课堂实验与观察设置课堂实验和观察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体验和直接感受社会心理学现象,从而深化对理论的理解。
4. 文献阅读与研究报告引导学生独立阅读相关的社会心理学文献,撰写研究报告,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批判思维。
五、教学评估1. 平时表现评估包括课堂参与情况、讨论表现、实验报告等。
2. 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社会心理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掌握程度。
3. 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社会心理学知识的理论理解、实际应用和批判思维能力。
4. 研究报告评估评估学生独立撰写的研究报告的质量和创新性。
六、教学资源1. 教材:社会心理学导论,第X版2. 辅助教材:a. 社会心理学经典实验选读b. 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集3. 在线资源:a. 学术期刊数据库b. 社会心理学研究组织网站七、参考文献1. 肖恒. (2009). 社会心理学导论.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 Aronson, E., Wilson, T. D., & Akert, R. M. (2010). 社会心理学(第7版). 人民邮电出版社.以上为《教案大学二年级社会心理学课教学教案》的教学内容安排和教学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社会心理学(选修课)重点
社会心理学(选修课)重点一、绪论知识点:社会心理学的定义1.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怎样受他人存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一门学科。
(识记)知识点: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1.观察法(应用)2.调查法(应用)3.档案研究法4.实验法要点:观察法(领会)1.自然观察: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观察,其特点是对所观察的行为尽可能少地干预。
2.参与观察: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存在互动关系,这种观察叫参与观察。
即观察者作为被观察者群体的一员进行的观察。
要点:调查法(应用)(2)分类结构访谈与非结构访谈:前者是标准化访谈,即按统一要求,依照有一定结构的问卷进行的正式访谈;后者的访谈提纲是一个粗线条式的,访谈者可视实际情况灵活掌握与调整。
结构访谈的优点是结果易于统计分析但灵活性较差。
(1)特点标准化程度较高,整个过程严格按一定原则进行从而保证研究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避免主观性及盲目性;收效快,能在短期内获得大量信息。
知识点: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1.社会学习论2.社会交换论3.精神分析论要点:社会学习论(领会)试图用行为主义解释人们社会行为的学说叫社会学习论。
行为主义主要的理论假设是,先前的学习对现在的行为有决定作用。
要点:社会交换论(识记)主张从经济学投入与产出关系的视角研究社会行为的理论。
重点强调,“人们之间的互动是物质与非物质的一种交换”。
精神分析论(识记)奥地利著名学者弗洛伊德在治疗神经症及精神病的临床实践中创立的一种学说,后来发展为一种强调潜意识过程对人的行为有决定作用的理论,亦称深层心理学。
要点:紧张与冲突(领会)心理生活空间中,一个区域处于与周围区域相对平衡的状态称作紧张;冲突是“近乎相等的强场力的对立状态”。
如果内外刺激使某一区域平衡状态被打破,个体为恢复平衡,在心理生活空间寻求满足需要的目标,释放能量,驱动行为达到目标。
如目标能满足需要是正诱发力,使个体趋向目标;反之则为负诱发力,使个体回避目标。
09《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061809 适用专业:应用心理学学时数:54 学分数:3执笔人:编写日期:2004年8月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社会心理学》是高等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本课程主要讨论社会心理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人在与他人及周围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与行为(印象与归因、态度及其改变)、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及作为这一后果的人际关系(人际沟通及人际关系)、作为人们直接社会现实的微观社会怎样影响人们的行为与思想方式(群体影响)等方面。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基本问题,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及原理,力图建构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体系,并能运用基本知识分析一些社会心理现象、解决自身遇到的社会心理问题,更好地适应社会。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导言(2学时)(一)教学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心理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认识学习社会心理学的意义,了解和掌握学习社会心理学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重点:学习社会心理学的意义难点:怎样学好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密切,学习社会心理学的意义,学习社会心理学的方法。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心理学(总论)(8学时)(一)教学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研究方法以及社会心理学的诞生与发展的简史,理解并掌握社会心理学的科学定义。
(二)教学内容重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社会心理学的定义难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理论、实验及技术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诞生与发展第二章社会化与自我概念发展(5学时)(一)教学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社会化、个性化及自我概念等基本概念,理解语言社会化是社会化的基本目标,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关系,自我概念的三个功能,并能运用所学分析现实问题。
(二)教学内容重点:社会化、个性化的概念与关系,自我概念及其发展难点:社会化的基本目标,自我概念的功能第一节社会化的概念第二节自我概念及其发展第三章印象与归因(7学时)(一)教学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印象、印象形成、印象管理、归因等基本概念,理解并掌握印象形成过程中的信息选择、影响印象准确性的因素及归因理论,并能运用所学分析现实问题。
社会心理学课程
社会心理学课程社会心理学课程是一门探讨人类社会行为和心理活动交织关系的学科。
通过研究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社会群体的行为以及社会文化对个体心理的影响,社会心理学旨在理解和解释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现象。
课程内容社会心理学课程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社会认知:研究个体如何认知和理解他人行为以及社会情境。
•社会影响:探讨群体中的归因、批评、纵容等社会心理过程。
•群体互动:研究群体间的合作、竞争、归属感等群体动态。
•社会认同:探究个体如何建立自我认同并与他人和社会互动。
•社会影响:研究社会标签、刻板印象、偏见与歧视等社会认知。
课程目标通过社会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动机和决策过程。
•分析社会互动中的心理机制和社会影响。
•探讨社会心理学理论在实际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培养批判思维、社会洞察力以及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课程结构社会心理学课程通常分为以下几个模块:1.社会认知:介绍社会认知理论和社会信息处理。
2.社会影响:讨论社会影响力、归因理论和社会认知偏差。
3.群体互动:探讨群体行为、规范、冲突和合作。
4.社会认同:研究社会认同、自尊和群体归属。
学习方法社会心理学课程通常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
学生可通过阅读经典文献、参与实验研究以及实地考察等方式加深对社会心理学原理和实践的理解。
课程价值社会心理学课程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情商和人际交往技巧,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至关重要。
通过学习社会心理学,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适应多样化的社会环境,为未来的个人和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社会心理学课程不仅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拓展知识视野,更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情商和人际交往能力,为其未来的发展和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愿每位学子在这门课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之路。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社会心理学》英文名称:《Social Psychology》学时:36 学分: 2开课专业:物业管理专业一、课程性质、目的和培养目标:社会心理学是物业管理专业任意选修课之一。
课程选用的教材具有综合性、针对性和应用性,着重于青年大学生在心理修养与社会心理适应方面关注的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丰富知识、开拓视野,提高心理修养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成长、成熟、成才、成功。
二、预修课程:无三、课程内容和建议学时分配:(40学时。
含36课时,复习考试4课时)章节内容学时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概述3课时第一节什么是心理学一、古老而年轻的科学二、什么是心理学三、现代心理学的学科结构与门类第二节什么是社会心理学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二、两种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特点一、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主要分支二、社会心理学是具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三、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强的应用学科第四节社会心理学简史一、哲学思辨阶段二、经验描述阶段三、实证分析阶段第五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原则、方法一、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三、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四、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具体环节第六节当代社会心理学发展趋势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整合性趋势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本土化和世界化趋势复习与思考题第二章社会心理学主要派别及理论简介3课时第一节精神分析学派理论简介一、经典的精神分析研究理论二、新精神分析研究学派的理论观点第二节行为主义学派的理论简介一、刺激----反应理论二、斯金纳的操作----强化观点三、联结理论四、模仿论五、社会学习理论六、社会交换理论第三节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简介一、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论二、罗杰斯的自我理论第四节认知心理学派理论简介一、格式塔学派的理论二、场论和群体动力学理论复习与思考题第三章社会化与社会角色2课时第一节社会化一、社会化概述二、社会化的内容及类型三、社会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第二节社会角色一、社会角色概述二、角色社会化三、角色冲突与角色适应复习与思考题第四章自我意识4课时第一节自我意识概述一、自我意识的含义及心理成分二、自我意识的结构三、自我意识的作用第二节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一、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阶段二、自我意识形成的信息来源三、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机制第三节自我意识的特征一、自我意识的独特性二、自我意识的复杂性三、自我意识到的确定性与灵活性四、自我意识的重要性五、自我意识的矛盾性第四节青年自我意识的特点一、青年自我意识的特点二、青年自我统一与转化的意义三、青年节自我统一与转化的类型第五节健全自我意识一、健全自我意识的标准二、健全自我意识的途径第六节自我意识的检测一、二十问法二、自我价值观探索三、Q分类技术(Q—sort technique)复习与思考题第五章需要与动机概述4课时第一节需要与动机概述一、需要二、动机三、需要与动机的关系第二节几种主要的社会动机一、成就动机二、亲和动机三、权力动机第三节需要与动机激励理论一、麦独孤的本能论二、弗洛伊德的升华论三、麦奎尔的动机类型说四、阿德勒的自卑超越学说五、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结构理论六、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七、期望理论八、公平理论第四节需要与动机激励理论的发展一、关于需要复杂性的研究二、需要三象理论的科学基础三、需要三象理论的基本观念四、需要的三象结构五、需要的九种类型六、需要的几种周期七、需要结构分析的步骤八、需要结构分析与需要的调控复习与思考题第六章挫折3课时第一节挫折概述一、挫折的含义二、挫折的分类三、挫折产生的原因四、影响挫折心理体验程度的因素第二节挫折理论一、挫折本能理论二、挫折——攻击理论三、需要和紧张的心理系统理论四、社会文化理论五、挫折的ABC理论六、精神分析学派的挫折理论第三节心理的防御机制一、心理防御机制的含义二、各种自我心理防御机制及功能第四节挫折应对一、增强挫折承受力和心理力量二、挫折应对的策略与方法复习与思考题第七章对人的认识3课时第一节对人认知与社会适应一、什么是对人认知二、对人认知在社会适应中的意义第二节对人认知的范围一、对他人外部特征的认知二、对他人内部特征的认知第三节印象形成一、印象形成概述二、印象形成的信息整合模式三、印象形成中的心理效应四、印象形成的结果---自我实现预言五、印象整饰第四节归因及其理论一、归因的概念二、归因的理论三、归因原则与偏差第五节影响对人认知的因素一、影响对人认知的客观因素二、影响对人认知的主观因素第六节认知他人个性的模式和方法一、认知他人个性的模式二、对人认知过程的坐标选择三、认知他人个性的视角四、认知他人个性的方法复习与思考题第八章社会态度 4课时第一节社会态度概述一、社会态度的含义二、社会态度的三要素三、社会态度的特点四、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与态度的关系第二节态度与社会适应一、态度的社会适应机能二、态度与行为第三节态度的形成与发展一、态度形成的发展的心理过程二、影响态度形成的主要因素第四节社会态度的测量一、瑟斯顿量表二、利克特量表三、语义区分量表四、开放式态度测量法五、投射法六、情境法七、生理指标测量法第五节态度的改变一、态度改变的形式与类型二、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三、态度改变理论四、态度改变的原则、步骤五、态度改变的路径、技术和劝说方法第六节偏见一、什么是偏见二、偏见的特征三、偏见产生的原因四、偏见的消除复习与思考题第九章人际关系3课时第一节人际关系建立的条件一、人际关系建立的基础二、人际关系的类型三、人际吸引四、人际关系的发展第二节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一、真诚原则二、尊重原则三、互酬原则四、宽容原则五、心理互换原则第三节人际关系的测量一、人际关系测量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二、社会测量法三、参照测量法四、人物推定法五、一般人际关系状态自我诊断第四节人际冲突与合作一、人际冲突二、人际合作三、大学生人际关系矛盾及其处理方法复习与思考题第十章人际沟通3课时第一节人际沟通概述一、人际沟通的含义二、人际沟通的功能第二节人际沟通的过程与特点一、人际沟通的过程二、人际沟通的特点第三节沟通的类型一、语词沟通和非语词沟通二、口语沟通与书面沟通三、有意沟通与无意沟通四、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五、个人内部沟通与人际沟通六、群体沟通与大众沟通第四节非语词符号的沟通一、身体语言的特点二、身体语言沟通的类型三、人际空间与人际距离四、副语言沟通第五节影响人际沟通的因素一、沟通背景的影响二、人际交往的心理模式对沟通的影响三、人际沟通的心理模式对沟通的影响四、人际沟通的参照系固执第六节沟通的改善方法一、沟通的自我评价与沟通改善计划二、提高沟通的准确性三、社会心理效应在沟通中的利用四、激发沟通的良性定向技术五、身体语言沟通的改善复习与思考题第十一章爱情与婚姻心理2课时第一节爱情心理理论一、什么是爱情二、爱情的心理结构三、爱情的类型四、斯滕伯格的爱情三角形理论五、爱情依恋理论第二节恋爱心理一、恋爱心理发展的一般过程二、关于异性吸引因素的研究三、影响恋爱成功的因素四、大学生中的恋爱错觉现象五、爱情与好感、友情的区别六、失恋的处理第三节夫妻关系心理一、婚姻的意义二、影响夫妻关系的因素三、婚姻的成长过程四、婚姻的类型第四节夫妻爱的培育一、培育心灵的亲密感二、彼此支持体谅三、建立充满爱的家第五节夫妻心理冲突的处理一、夫妻心理冲突的原因二、夫妻冲突的处理复习与思考题第十二章群体心理2课时第一节群体心理概述一、群体与群体心理含义二、群体的形成与发展三、群体的功能四、群体规范五、群体压力第二节典型群体心理现象分析一、从众现象二、社会助长三、社会惰化四、模仿与暗示第三节群体凝聚力一、什么是群体凝聚力二、群体凝聚力与工作效率的关系三、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四、群体凝聚力的测量五、群体凝聚力维持与提高复习与思考题特别附录扬起生命的风帆一、不确定为什么不能克服二、面对不确定,科学还有没有办法三、生命的安全岛在哪里四、为什么必须扬起生命的风帆后记参考文献四、教材和参考书目:教材:肖旭编著:《社会心理学》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8年9月参考书目:1、全国13所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社会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2、戴尔.米勒(美国)著汪丽华译:《社会心理学的邀请》,北京大学出版, 2008年12月五、课外学习要求:学生须做到课前阅读教材,课后阅读相关文献和资料,按时完成每一章网上作业,以加深对教材相关基本原理的理解,同时准备课堂提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绪论知识点:社会心理学的定义1.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怎样受他人存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一门学科。
(识记)知识点: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1.观察法(应用)2.调查法(应用)3.档案研究法4.实验法要点:观察法(领会)1.自然观察: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观察,其特点是对所观察的行为尽可能少地干预。
2.参与观察: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存在互动关系,这种观察叫参与观察。
即观察者作为被观察者群体的一员进行的观察。
要点:调查法(应用)1.访谈法: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进行口头交谈来收集资料的方法叫做访谈法。
(1)特点(2)分类结构访谈与非结构访谈:前者是标准化访谈,即按统一要求,依照有一定结构的问卷进行的正式访谈;后者的访谈提纲是一个粗线条式的,访谈者可视实际情况灵活掌握与调整。
结构访谈的优点是结果易于统计分析但灵活性较差。
直接访谈与间接访谈:前者是面对面的访谈;后者是访谈者通过一定的中介进行的,常见的有电话访谈等。
直接访谈不仅能获得言语信息而且还能得到非言语信息,因而有助于对结果的解释与分析,但这种访谈对访谈者的要求较高,花钱较多;间接访谈的优点是,搜集资料用时相对较少,花费较小。
2.问卷法(1)特点标准化程度较高,整个过程严格按一定原则进行从而保证研究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避免主观性及盲目性;收效快,能在短期内获得大量信息。
知识点: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1.社会学习论2.社会交换论3.精神分析论要点:社会学习论(领会)试图用行为主义解释人们社会行为的学说叫社会学习论。
行为主义主要的理论假设是,先前的学习对现在的行为有决定作用。
要点:社会交换论(识记)主张从经济学投入与产出关系的视角研究社会行为的理论。
重点强调,“人们之间的互动是物质与非物质的一种交换”。
精神分析论(识记)奥地利著名学者弗洛伊德在治疗神经症及精神病的临床实践中创立的一种学说,后来发展为一种强调潜意识过程对人的行为有决定作用的理论,亦称深层心理学。
要点:紧张与冲突(领会)心理生活空间中,一个区域处于与周围区域相对平衡的状态称作紧张;冲突是“近乎相等的强场力的对立状态”。
如果内外刺激使某一区域平衡状态被打破,个体为恢复平衡,在心理生活空间寻求满足需要的目标,释放能量,驱动行为达到目标。
如目标能满足需要是正诱发力,使个体趋向目标;反之则为负诱发力,使个体回避目标。
冲突有三种类型即双趋冲突,双避冲突与趋一避冲突。
人格结构(领会)三个层次:本我、自我与超我。
本我存在于无意识中的本能、冲动与欲望构成本我,是人格的生物面;自我介于本我与外部世界之间,是人格的心理面。
自我的作用是,一方面能使个体意识到其认识能力,另一方面使个体为了适应现实而对本我加以约束和压抑;超我是人格的社会面,是“道德化的自我”,由“良心”和“自我理想”组成。
超我的作用是指导自我、限制本我。
在正常情况下,三者相对平衡,个体能得以适应环境和现实。
二、社会化知识点:社会化概念(识记)涉及社会及个体两方面。
从社会视角看,社会化即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从个体视角看,社会化即个体与其它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按社会化的发展阶段划分,有早期社会化(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继续社会化(成人期)。
社会化过程,传统观点认为到成人期即告结束,而现代观点则主张,社会化伴随人的一生,即终生社会化。
知识点:社会化的内容(识记)1.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2.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3.教导社会成员树立生活目标,确定人生理想4.培养社会角色知识点:社会化的条件(识记)1.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即有一个不能独立生活的童年时期,这是个体接受社会化最好时期,也是社会化的基础;2.人类具有超越本能的能力。
知识点:社会化的载体(识记)1.家庭2.学校3.大众传播媒介4.参照群体要点:自我的概念(识记)自我,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
包括对自己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要点:自我的结构(识记)1.物质自我物质自我是其它自我的载体。
个体如何看自己身体的层面;2.心理自我心理自我是个体态度、信念、价值观念及人格特征的总和,是个体如何看自己心理世界的层面;3.社会自我社会自我处于社会关系、社会身份与社会资格中的自我,即个体扮演的社会角色,是自我概念的核心,社会如何看待个体(又被其意识到)的层面;4.理想自我个体期待自己是怎样的人,即在其理想中,我该是怎样的人。
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往往是个体行动的原因。
5.反思自我个体如何评价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看法。
这是自我概念反馈的层面。
三社会知觉与归因知识点:社会知觉(识记)社会知觉与普通心理学的知觉的含义有所不同。
后者是指个体对直接作用于自己的客观刺激物整体属性的反映,不包括想象、判断等过程;前者则包括整个认知过程,既有对人外部特征的知觉,又有对人格特征的了解以及对其行为原因的判断与解释。
知识点: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1.认知者的经验2.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3.认知者的情绪要点:图式(识记)所谓图式,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网络。
个体进行社会认知时,它对新输入的信息起解释作用,如果脑中没有解释新信息的图式,则要形成另外的图式。
图式的作用:1.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个体知觉他人,所看见的是其想看见的东西,即用图式解释知觉对象;2.影响对注意对象的选择个体知觉他人,往往与图式有关的信息处于注意中。
对注意对象的选择,认知者未必能意识到。
3.影响记忆个体知觉他人能记住的,是其以前知道的东西。
4.影响自我知觉认知者如果建立了自我图式,就会据此加工有关自己的信息。
自我图式是个体在已往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对自己的概括认知。
知识点:印象形成的效应要点: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识记)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印象形成有重要作用。
最初出现的信息影响最大,称为首因效应;最新获得的信息影响也较大,因为它在时间上离认知者最近故称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是第一印象的机制。
第一印象一经建立对其后的信息的理解、组织有较强的定向作用。
个体对后续信息的解释往往是根据第一印象完成的。
要点:光环效应(识记)在第一印象形成中,认知者的好恶评价是重要维度。
人们初次相见,彼此最先作出的判断是相互喜欢与否。
个体对他人所作的好恶评价极大地影响对他人的总体印象。
个体对认知对象的品质一旦形成某种倾向性印象,就会用它评价认知对象的其它品质。
最初的倾向性印象好似一个光环套在其上,使他的其它品质也因光环影响反射出类似色彩。
如个体对他人的外表有良好印象,会对他的人格品质倾向于肯定评价。
这类现象叫光环效应。
要点:刻版印象与定型 (识记)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叫刻版印象。
这是社会知觉中表示凝固性与偏向性的概念。
如果刻板印象是针对某一群体成员则称定型。
对某一群体成员特征的认知,带有价值倾向的概括化印象即是定型。
刻板印象与定型的积极作用是使社会知觉过程简化。
其消极作用是容易形成偏见。
在有限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定型往往具有负面性质,会对某些群体的成员产生偏见,甚至歧视。
知识点:归因(领会)归因,即归结行为的原因。
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知识点:行为原因的分类(识记)1.内因与外因个体实际归因时,首先注意的是内因与外因。
前者指存在于个体内部的原因,如人格、品质、动机、态度、情绪、心境及努力程度等个人特征。
如将行为原因归于个人特征,称为内归因;行为外因是指行为或事件发生的外部条件,包括背景、机遇、他人影响、工作任务难度。
如果将行为原因归于外部条件可称之为外归因或情境归因;在许多情境中,行为与事件之发生并非由内因和外因单一因素引起,而兼有二者的影响。
这种归因叫做综合归因。
2.稳定性与易变性在行为的内因与外因中均有稳定性和易变性因素。
如人的情绪易变,而人格特点、能力则会在长时间保持稳定;在外部条件中,工作性质与任务难度相对稳定,像气候条件则易于变化。
3.可控性个体能否控制其行为的动因。
如果是可控的,表明个体可通过主观努力改变行为及其结果;对可控性因素的归因可作出不同预测。
如果行为动因是不可控的,如智力因素、工作难度等,那么对不可控因素的归因使其对未来行为的预测相对准确。
知识点:社会动机的概念(领会)动机是引起、推动、维持与调节个体行为,使之趋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由人的自然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为自然动机;由人的社会属性、社会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为社会动机。
人的社会动机是其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
四、人际关系知识点:人际关系的概念(识记,领会)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人际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关系。
其特点是:(一)个体性在人际关系中,角色退居到次要地位,而对方是不是自己所喜欢或愿意亲近的人成为主要问题。
(二)直接性人际关系是人们在面对面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个体可切实感受到它的存在。
没有直接的接触和交往不会产生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一经建立,一定会被人们直接体验到。
人们在心理上的距离趋近,个体会感到心情舒畅,如若有矛盾和冲突,则会感到孤立和抑郁。
(三)情感性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们彼此间的情感活动。
情感因素是人际关系的主要成分。
人际间的情感倾向有二类:一类是使彼此接近和相互吸引的情感;另一类是使人们互相排斥分离的情感。
(二)人际关系的原则1.相互性原则人际关系的基础是彼此间的相互重视与支持。
任何个体都不会无缘无故地接纳他人。
喜欢是有前提的,相互性就是前提,我们喜欢那些也喜欢我们的人。
人际交往中的接近与疏远、喜欢与不喜欢是相互的。
2.交换性原则人际交往是一个社会交换过程。
交换的原则是:个体期待人际交往对自己是有价值的,即在交往过程中的得大于失,至少等于失。
人际交往是双方根据自己的价值观进行选择的结果。
3.自我价值保护原则自我价值是个体对自身价值的意识与评价;自我价值保护是一种自我支持倾向的心理活动,其目的是防止自我价值受到否定和贬低。
由于自我价值是通过他人评价而确立的,个体对他人评价极其敏感。
对肯定自我价值的他人,个体对其认同和接纳,并反投以肯定与支持;而对否定自我价值的他人则予以疏离;此时可能激活个体的自我价值保护动机。
知识点:人际吸引的概念(领会)人际吸引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的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
知识点:影响喜欢的因素(识记)(一)相似性人们喜欢那些和自己相似的人。
相似性包括:1.信念、价值观及人格特征的相似。
2.吸引力的相似。
3.社会地位的相似。
4.年龄的相似。
实际的相似性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双方感知到的相似性。
(二)互补互补对于喜欢也是重要的,可视为相似性的特殊形式。
有三种互补:1.需要的互补。
2.社会角色的互补。
3.人格某些特征的互补如内向与外向。